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环境教育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教育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教育教学案例

第1篇:环境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展开与折叠》原有教学存在的问题

1.情境创设和任务设置不合理,课堂枯燥乏味

在《展开与折叠》一课的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让学生对正方体模型进行裁剪,以此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这种做法导致整个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对知识的渴望度不高。

2.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生生交互缺失

在传统教学中,该课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自问自答,学生缺乏思考和探索的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交互。交互的缺失使教师无法根据学生对“展开与折叠”知识内容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缺乏学科工具和资源支持学生探究过程

《展开与折叠》一课要求学生能够识别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并建立各种展开图中的面和立方体中的面的对应关系,而学生手中的模型数量有限,对实物模型重复的剪切和折叠也会占用较长的教学时间,这些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此外,由于教师无法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做到个别化教学,所以学生也无法进行个性化学习。

4.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该课的原有教学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即课程结束时通过测试检验学生对“展开与折叠”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这种评价方式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由于缺乏对学生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所以这种评价方式很难使教师找到导致学生出现知识漏洞的根源,从而使得教学效率偏低、学生知识水平两极分化严重。

电子书包环境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支撑作用分析

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电子书包是具有完备的硬件设施、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恰当的支持服务的环境。硬件设施不仅包含个人便携式学习终端,还需要配套的教室硬件环境,如无线网络等;学习内容是指电子书包中的数字资源、学科工具等;支持服务包括教学系统、交互系统、管理系统等,服务于课堂管理和师生互动等。

1.提供丰富的学科资源和工具

如下页图所示,电子书包中小学数学资源平台能提供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所需的生活情境、数学模型、教学互动动画、课程标准案例等素材资源,所需的公式、图形、图表等编辑工具,以及统计分析、虚拟实验、测量、计算等数学学科工具。这样,一方面能为教师制作课件和创设任务情境提供丰富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个性化推送数学学科工具和资源,支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2.支持课堂互动

电子书包支持的课堂互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展开的[1],电子书包环境下的课堂互动主要是课堂交互秩序的维持、课堂学习资源的实时交互和课堂活动的实时交互。

(1)课堂交互秩序的维持

电子书包的监控功能能使教师随时查看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教学内容中,维持课堂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进度和效率。

(2)课堂学习资源的实时交互

由于电子书包支持资源的同步上传与下载,所以教师能随时将教学资源共享给学生,学生也能随时将学习成果共享给教师和其他同学。

(3)课堂活动的实时交互

电子书包集成举手、讨论、提问等功能,能有效支撑课堂教学活动,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互动工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即时反馈,能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目前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查漏补缺,调整教学内容。[2]

3.支撑多元评价

电子书包能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支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及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1)学情分析

电子书包的学情分析工具主要是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况。教师能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其进行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出勤情况、举手情况、课堂提问情况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完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近期学习成绩的统计分析来完成。

(2)师生自我表现评价

电子书包的随堂评价支持在教学完成后进行师生自评,教师主要是对备课情况、授课状态、课堂互动和知识点讲授四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而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体现在预习情况、听课状态、课堂互动和知识点掌握四个方面。电子书包的“征求意见”和“c赞”功能主要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用于课堂中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或学习作品。

(3)测试

电子书包的测试功能主要是通过利用教师提供的试题对学生进行随堂测试、阶段或单元检测来实现的,主要评价学生对该阶段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它能根据学生对某份试卷的答题情况分析其学习情况,自动生成学生的评价分析SP曲线。

案例设计

《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展开与折叠》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初步认识之后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立方体表面积的铺垫,在知识的链条结构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知识方面,他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他们具备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着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但缺乏有序思考和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另外,五年级学生还善于尝试新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新技术环境下的学习。

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不同表面展开图;建立正方体或长方体立体图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中,经历和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切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活跃气氛

教师借助电子书包的推屏功能向学生依次出示与上节课内容相关的基础练习题,并利用电子书包课堂提问的抢答和随机答题功能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及媒体使用分析:在新授知识前的检测,能使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即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利用电子书包中课堂提问的抢答和随机答题的检测方式,能活跃课堂气氛,为引入新课创造好的学习氛围。

2.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教师利用电子书包共享功能与学生共享动画:小红过生日,同学小明送给她一个用漂亮的正方体包装盒包好的礼物。此时出示问题:你想知道礼物是什么吗?小红怎么剪开盒子呢?想一想,剪开的正方体是什么样子?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的正方体展开图画在方格纸上,并利用电子书包拍照上传至教师端。

设计意图及媒体使用分析:利用电子书包共享功能向学生展示生活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教师也能初步了解学生已有的空间观念。

3.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了验证学生所画图形是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师引导学生剪开自己手中的正方体模型,并与自己所画图形进行对比。

学生利用电子书包拍照功能将正方体展开图拍照上传至教师端,然后教师将学生两次上传的图片共享给他们,让他们对根据想象所画的正方体展开图进行点赞评价。

借助电子书包的举手和提问功能,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之前画的展开图有没有问题,实际剪开正方体模型时又是从哪些棱剪开的。

设计意图及媒体使用分析:学生动手操作能初步感知由“体”转化到“面”的过程,并初步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从最初独立思考到展开想象,最后到操作验证,这整个过程能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任务一: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电子书包数学资源平台中“展开与折叠”学习工具,进入探究环境,对正方体进行多次展开和折叠,探究正方体平面展开图的所有可能,并将探究结果共享到教师端。

任务二:教师利用电子书包中的几何画板工具给定学生一个各个面的颜色都不同的长方体,然后学生以小组榈ノ唬在电子书包探究环境下探究长方体的展开图,并为展开图涂上相应的颜色,教师验收各组的探究成果。

教师通过电子书包的监控功能随时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及媒体使用分析:任务驱动能使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感悟正方体展开图的多样性;电子书包中3D虚拟仿真环境能为学生动态展示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过程提供探究环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电子书包的监控功能能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解决学生的问题。

5.总结归纳,巩固提升

教师将学生合作学习探究成果进行共享,与学生共同探讨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利用电子书包中的几何画板工具对正方体的展开图和长方体的展开图进行动态展示,总结找出展开图各个面对应立方体各个面的方法。

教师出示小例题,借助电子书包的抢答、通答和随机答题功能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巩固提升。

设计意图及媒体使用分析:利用电子书包的几何画板工具动态展示立方体的展开与折叠过程,能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立方体各个面与展开图各个面的对应关系,渗透转化与对应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时的测试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电子书包的抢答、通答和随机答题功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测试中来。

6.资源推送,随堂评价

教师通过小测试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并向学生推送个性化资源:《展开与折叠》系列教学微视频和难易程度不同的测试题(基础题、提高题、拓展延伸题)。然后组织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并借助电子书包的讨论功能与学生一起将本节课表现良好的学生和小组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及媒体使用分析: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以此向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能达到巩固提升知识的目的;随堂评价是对学生进行的及时、客观的评价,学生通过自评和他评能进行自我反思,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胡小勇,朱龙.数字聚合视野下的电子书包教学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05):66-72.

[2]占正奎,杨少棠.电子书包的特征及功能需求[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4):52-54.

智慧反思

与传统课堂相比,《展开与折叠》一课有以下亮点:

首先,它对师生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做了调整,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先教后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第2篇:环境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 案例讨论 案例引述 互位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所谓案例,是指为了研究与教学,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描述。

在环境工程领域,许多课程,如环境规划学、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许多的问题均会触及较强的现实背景,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只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生动、深入的分析,才能充分揭示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内容。案例教学法应用在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中,时间不长,不够系统和广泛,目前仅多见于环境法学课程,该教学手段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因而,探索扩大案例教学在其他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中应用的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案例教学法及其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C.langclell 1826~1906)于19世纪70年代首创的。该法主要通过对一些真实、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方法和过程。该方法注重通过巧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索分析,以形成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案,改变了传统的死记硬背式教学,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是一种创新型能力教学。

在讲授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尤其是涉及到环境方面的政策、经济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时,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原因是该类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而学生没有相关的背景和经历,因而普遍觉得缺乏真实感,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案例教学法是应对这类课程的有力工具,它能使其由被动变为主动,极大的提高学生兴趣。教学效果也得到相应改善。而这一结果与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在讲授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等课程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与适用性,如表1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法的“案例”与课堂教学中的举例相比,虽然两者均要引入实例,但却有很大不同。首先,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诸如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甚至品德教育等教学任务,都是借助案例来完成的,而举例在一般的教学活动则处于次要地位;其次,案例是组织学生进行独立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第三,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比举例中例子的涵涉面更为广泛,更为精致。

开展案例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教学内容上确立知识-案例-知识的循环模式;第二,教学组织上确立实践-教学-实践的循环模式。案例不是目的,而是工具,案例教学并不是复制细节的知识与技巧,而是在教师的启发和辅助下,学生借助精选出来的案例主动地掌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应突出重点,忽略细节,重点的知识就是案例。

3 案例教学法的形式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实例,并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认为案例教学法可采取如下三种形式。

3.1 案例引述法

所谓案例引述法,即由教师确定授课内容,提供能揭示出大部分内容的案例,并设置问题要求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分析,转入教学内容。该法比较适合于授课初期,由于学生对于这种方法尚未熟悉,因此需要花总学时数的1/4~1/3使学生适应该法。运用案例引述法授课,所提供的案例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如果案例与授课内容相关性高,能够揭示出大部分的授课重点内容,往往能取得极好的效果,但这样的案例一般较为难得。实际授课过程当中通常是通过与教学内容有部分相关性的案例调动大家的兴趣,然后由此转入正题。需要说明某个具体内容时再提出与之对应的例子。

3.2 案例讨论法

案例讨论法为案例教学的主要方法,与案例引述相比,它对教师的备课质量、内容丰富性均有更高的要求。案例讨论法以讨论为主,让学生在讨论或者辩论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深化理解。具体实施起来可采取如下步骤:

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和要求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认真阅读案例,充分理解案例所描述的事实和细节,让学生自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与处理案例中的问题;其次,讨论时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使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再次,教师要及时发现分歧意见,引起辩论,促进问题讨论的深化。

案例讨论后一定要有总结和评价。教师对学生课堂上讨论的案例一定要进行梳理,去伪存真,及时归纳与总结,得出最终与理论知识相符的结论。通过总结,使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案例归纳概论出具有普遍归纳性的知识,具体包括下列内容:该案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及现实意义;指出各种观点之分歧并予以评价;对学生没有描述的或难点没有涉及的进行补充;表述教师本人对案例的看法。案例讨论法约占教学总学时数的1/2~2/3。

3.3 互位法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的后期,尝试完全由学生来主导课堂,即由学生替换老师,而老师当学生。具体内容如下:(1)自愿分组。在课程的第一节课上,让同学以自愿的方式组建自己的团队,由每个团队承担1个案例。与此同时,每个团队都要推选一位队长,由其负责整个团队的协调与运作。(2)教师工作内容。教学案例的收集与编写:案例应由教师提前进行收集、整理,从长远来看,应自主开发一套适宜“环境管理学”教学要求的案例集;向案例作业团队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3)小组工作内容。提前向全班同学提供案例复印件;小组分工完成承担案例的分析、讨论,负责制作成案例幻灯(powerpoint文件),并上讲台限时陈述、评论案例(20分钟左右),陈述点除案例本身的基本内容,还要求小组对额外的背景材料进行补充和丰富,设计题目,并主持同学进行讨论。由小组指派的主持人负责课堂控制,小组安排专人负责案例讨论的记录与整理。案例讨论过程中鼓励“头脑激荡”与“发散性思维”,强调案例分析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知识的应用及联想。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对其发现的疑问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与讨论。

4 案例教学法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案例的选择

一般来说,好的案例应该具有如下四个特征:首先,案例的编选要有典型性、代表性,要密切结合教学内容,来自于实际的职业活动。选择的案例应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第二,所选案例应该已有公认的定论或结论,结果不能模棱两可。第三,所选的案例应真实可信,保证案例以“真实面目”呈现给学生,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现实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和研究动机。当然,有时候为了加深教学效果,在不脱离现实的情况下,教师也是可以自己编写案例的。第四,案例本身要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选择的案例过于平淡简单,十分分明,一目了然,没有分析价值。

另外,案例问题也需要精心的设计。问题设计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基础,好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案例设计的思考题是案例应用价值的体现,是整个案例的灵魂。在讲解某一个具体的案例时,不是把整个案例的全过程全部展示给学生,而是根据案例的发展过程设计出不同的思考题,经过逐步提问、讨论,层层分析,环环相扣,直至把整个案例讲解完毕。

4.2 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1)提出问题。好的案例需要教师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挖掘,然后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一般来说,所提问题应围绕着案例和课堂重点进行,并根据层层深入,难度逐步加大的原则展开。

(2)讨论。讨论法是案例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为了保证时间充足,班级授课的人数不宜过多,以 50人为上限。

讨论法有三种形式,讨论式,辩论式,研讨式。讨论式适合于刚刚学习案例分析而经验不足的学生。辩论式是案例教学经常采用的形式,适宜于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对案例分析有一定经验的学生。研讨式是教师先提出具体的活动内容和背景材料,指定一些参考文献或资料,学生完全以角色的身份直接参与活动,然后写出活动分析报告。最后,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全班学生一起研讨。这种方式的实施难度较大,只适宜于已系统学完专业知识的学生或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在职培训学员。

(3)案例教学的时间分配。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根据我们的经验,一般应把70%~80%的时间交给学生阅读材料、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和全体学生辩论。教师布置案例、引导和学生讨论评价等时间应控制在总课时的20%~30%。

5 小结

作为一种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方面,在某些实践性及现实性较强的科目的教学效果方面确实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案例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课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准备,其中的课堂讨论和互位等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复杂,对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第二,案例教学最大的困难便是开发和收集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教学案例。缺乏高质量的教学案例资源已成为制约环境管理案例教学的瓶颈。显然,开发一套符合中国本土实际的环境管理案例教学资源库,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作,有待广大环境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田良,袁九毅.高校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中的案例教学[J].高等理科教育,2002.1:69~72.

[2] 张松.案例教学的实质、过程与实施策略[J].许昌师专学报,1999.18(4):110~111.

第3篇:环境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英语公共演讲课;案例教学法;网络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教育界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戴炜栋,王雪梅200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强调了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指出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相对于传统的大学英语、实用业务英语等课程来说,英语公共演讲课在高校广受欢迎。英语公共演讲课已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课程之一,因为它能适应新时期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需求,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掌握沟通技巧,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英语公共演讲课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材陈旧、教学效果较差等,尤其是对于这门新兴课程,很多相关的高校公共英语教师感觉无从掌握教学原则和采用对应的有效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对提升教学效果力不从心。

对于英语公共演讲课的设置,国内一些学者在近几年做过相关的研究。如湖南商学院的梁晓等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做过关于商科院校开设英语公众演讲公共选修课的研究;江西省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的唐梦怡进行了开设英语演讲课程对提升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等。王立非和钱娟(2009)通过语料库考察中国学习者演讲语块的使用特点;周青(2010)对比了英语演讲和口译的相似之处;金双军和杨小刚(2011)探讨了学习者培训对降低大学生英语演讲焦虑的效果。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偏重于从语言学角度对演讲篇章、论证、修辞、文体等方面的分析,而从教学法角度结合案例教学法开展的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公共演讲课教学研究极少。目前案例教学法已经渗透到经济学、法学等各种学科的教学中,而在国内外语教学中,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笔者所在的黄冈师范学院的本科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实施了分级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主要基于先进的语音软件教学平台来开展全数字化网络教学。本文旨在从本校实际出发,在本校英语语言学习中心进行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学生中,进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案例教学法指导下的公共英语演讲课的教学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对英语演讲的信心,确立适合本校实际的英语公共演讲课教学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学生能力的评估考核原则和方法。

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即借助网络信息的多维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案例讨论、教师进行案例解析与评估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与创新能力。案例教学法在英语公共演讲课中的应用流程包括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教师网上案例、学生在线讨论案例、案例评估及课外实践等环节。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过两个学期小范围的英语公共演讲课教学实验,如在数学系2010级学生二年级下学期开展的几次英语演讲课,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很多学生认为“锻炼了上台讲话的能力,增强了英语学习的信心”,“很喜欢上这样的课”等。之后的两个学期,笔者所在的课题研究小组在本校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和专科学生中开展一系列相关的英语演讲比赛活动和英语演讲课教学活动。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有如下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1)如何调动非英语专业学生参加课堂内外的英语演讲教学和比赛活动的积极性。相对于十几年前的英语学习热潮,在当前国内局势下,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大学公共英语课学习的意义受到某些质疑。在地方高校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中,对大学公共英语课学习保持高度热情的学生人数比例有所减少。课堂内外的英语演讲教学和比赛活动如何吸引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是一个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2)如何确立适合本校的英语公共演讲课的教学模式,如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情况下,不同级别的班级如何开展英语演讲课教学。

(3)案例教学法指导下的英语公共演讲课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研究。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范围(是全班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等);具体的教学手段(是都是示范加分析,还是两人一组相互介绍加演讲等);学生的能力评估和考核问题等。

当前计算机不再只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辅助设备,而是教师、学生、计算机技术和教学内容四要素之一。在今后的国内外语教学中,高校英语教师应当致力于推进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艳萍.英语演讲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培养[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9(9).

[2] 杜丽辉.后现代课程理论与“英语演讲”教学模式研究[J].内江科技,2012(1).

第4篇:环境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1.在化学实验中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现行初、中职教材有大约60%的知识通过实验引入,它不仅是化学课程的继续,而且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重要环节。[1]实验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时机,因为许多实验本身就存在许多环境污染的问题,实验演示的大部分物质是有毒的,有害的,有腐蚀性的,而且,实验教学更有直观性,所以必须把实验课作为环境教育的主战场,利用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总之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进行认知活动的手段,同样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它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2]

1.1规范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规范化不仅有利于减少化学实验造成的污染,而且可以减少对药品的浪费。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按照中职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反复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熟练掌握实验操作基本技能。由于中职的很多实验的药品没有说明用量,对学生而言,是难以把握的。因此教师就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情况对实验的用量定量化,既方便了学生的操作又减少污染,节约药品。如在CCl4萃取碘饱和溶液中,若注入超过5mL以上的CCl4,这样不仅浪费了药品,而且实验效果也不理想。

1.2 推广微型化学实验,多采用少剂量化学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80 年代在西方掀起的一种试验方法,具有现象明显、操作简便、节省经费、减少污染、安全等优点.微型化学实验的试剂用量少,是常量实验的十分之一至千分之一。在定性实验中,药品的使用往往不可控制,微型实验可以用最少药品,获最佳效果,减少废弃物,提高环保意识。[3]如做卤素的性质实验,所用药品种类多,用量大,我们改用微型滴管做实验,既减少了药品消耗及废物排放,又保证了实验现象明显,达到了实验目的。

1.3 加强药物回收处理,实行药物重复利用

现在的中职生普遍具有环境保护的热情, 却普遍缺乏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 根据适当的教学内容, 渗透废弃物处理方法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废弃物的处理知识和方法。实验室中的废物若已经产生且不能回收利用, 最好使其无害化。可以采用直接回收利用、回收经处理再用、废物利用这三种方法实现药物重复利用。实验药物的回收利用本身就是一种教与学的过程,而这种生动的教学,包括教师的示范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4]

1.2在课外活动中强化环境教育

学生在课堂内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但若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体验性活动,以此获得感性知识,将对他们学习化学科学知识起着推动作用。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5]把环境保护教育与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以适应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和兴趣爱好广泛的特点,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动性,保护环境美化地球。

为了使环保教育更结合生产实际,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污染的危害性,指导学生开展环保科技活动;利用黑板报和墙报等进行宣传和展览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实例。如节约能源,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使用布制购物袋代替塑料袋,不使用毒性大的杀虫剂,劝告父母少开车,使用无氟冰箱,拒食野生动物,少用罐装食品及饮料,使用无磷洗衣粉,多植树造林等等;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利用3 月12 日植树节、5 月31 日世界无烟日、6 月5 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和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6]

二、教学实践研究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主要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既可以让学生轻松地学习知识,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实际案例,说明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学习方式的转变、自我价值的体现等方面的作用。目前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一般以渗透的方式为主,长期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学生从被动接受,发展到主动去发掘、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和解决方法,学习观念上有了质的变化。

下面我就根据中职化学课程内容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教学案例来说明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意义。

5.1 物质环境中的渗透的环境教学

氯气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课题: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需要使用氯气的地方和接触的各种含氯制品,并知道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和氯气与水及氯气与碱的反应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1、从氯气泄漏后造成的巨大损失,知道氯气有毒,从而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责任教育,增强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氯气的物理性质和氯气与水及氯气与碱的反应。

学生用所学氯气的相关知识解决氯气泄漏后如何逃生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图片资料的收集和整合,教学实物的选择。

2.实验的选择和准备。

3.、课件的制作。

【教学过程】(略)

【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及氯气分别与水和碱的反应。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氯气其它化学性质。

三、问题与对策

3.1中职化学环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统一的环境教育教学大纲、教材

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都分散着一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只不过分布的量有所不同。从总体说来,目前的中职化学教材对环境教育方面缺乏重视,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其主要表现在有关环境内容较为散乱,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课堂和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方面结合的具体实例较少,教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学校培养学生关心和参与解决与化学有关的重大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和意向,同时也不利于养成学生关心化学的实际应用倾向和独立获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新的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科书在这方面已有了一定的改观,但真正落到实处还有待时日。

(2)环境教育的师资紧缺

要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得提高化学教师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质,这是搞好环境教育的关键。而师资问题常常是困扰环境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教师在环保知识、环境技能和环保法规等方面未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师资培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机制,师资的缺乏制约着学校开展环境教育。

(3)环境教育的资金匮乏

中职环境教育还没有纳入国家教育的计划渠道,因而没有正常的经费来源,再加上基础教育的经费不足,学校很难从教育经费中拿出一部分来开展环境教育,从而影响了环境教育的开展。

(4)环境教育的途径偏少

虽然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许多学校还是把重心放在一些重要的基础学科上。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环境污染调查等方面活动较少,学校组织的“环保志愿队”、“绿色小卫队”等组织也较少,参与其中的成员也不多,而且实践起来也比较困难。

(5)环境教育的条件不足

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条件较差,缺乏设备,没有必备的课外读物、环境专栏、仪器设备、资料片等教学资料。

3.2开展环境教育的对策

环境教育的实施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突破口,更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具体怎样实施环境教育还必须针对中职化学环境教育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应的策略。

3.2.1提中职学环境教育的认识

对环境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态度,是中职环境教育能顺利开展和提高的基本前提。环境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知识,与升学或就业似乎无法直接挂钩,因而常常容易受到社会、学校及家长们的忽视。为确保中职环境教育的顺利进行,一是各级政府应颁布有关环境教育的法规、条例来确立中职环境教育的地位,保证环境教育的恒久性和有效性;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专门为学校的领导组织环境保护知识的培训班,增强领导环境意识;三是多举办环境教育经验交流会,组织教师参加交流和学习。

3.2.2明确环境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在初中进行环境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对环境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负责的观念行为,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对保护环境应有的道德和责任感。中职阶段是环境教育的提高阶段,对中职生进行比较深入系统的环境与发展教育,帮助中职生建立起新的环境价值观、道德观和新生活方式,培养中职生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中职生具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并对全球环境危机以及国家、社会所共同采取的行动计划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3.2.3注重师资培训

在环境教育过程中,教师是环境教育的总体设计者和执行者。重视师资培养、加强在职培训是环境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所以,开展环境教育首先解决师资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教师对环境教育的热情和投入的程度,将决定学校环境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只有让广大教师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和开展环境教育有强烈的意识,以及具备足够的业务素质,才能使环境教育取得最大实效。为此,教育和环保部门都应努力为教师的环境教育培训创造条件,帮助教师更新知识,开阔视野。培训可以多种多样,如组织教师进行环境考察、参加暑期环境培训班、举办环保学术研讨会、提供教学观摩和交流机会等,通过培训不仅可以使教师获得开展环境教育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情感,还可以使他们获得把这些知识、技能和情感传授给学生的能力。

3.2.4加强教材建设

课堂渗透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主要方式,但要保证效果,教材增加环保方面的内容是基础,教师具有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是关键。因此,要借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之机,把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通过渗透结合的方式,分散到各学科课程中去,建立环境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有机衔接的环境教育教材体系。当前,要编好教师的教参,要为教师开展环境教育提供好的资料,使教师能主动活泼地运用这些资料来开展好环境教育。

第5篇:环境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确立1个目标:创办立足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我们的教育面临着“让教育适合学生还是让学生适合教育”这一中外教育界争论不休的两难问题。大港一中在教育实践中确立的“立足学生自我发展”的办学理念则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一办学理念的内涵是:教育要适合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者所开展的一切工作,所进行的一切研究,都要紧紧围绕立足学生自我发展这一办学理念,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研究,进行理性思考;通过多种形式,拓展多种渠道,“让学生学会做人”的任务一刻不能丢,“将学生送入优质高校”的目标一刻不能放松,“树立名牌意识、凸显‘立足学生自我发展’的办学特色”一刻不能忘,让“立足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特色成为长期不懈的追求,并成为学校的办学使命,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生命的成长,享受学习、成长的快乐。

大港一中在德育、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等方面不断探索,形成了“自我教育”的德育模式、“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自主健体”的体育模式、“自我选择”的校本课程体系,提升了“立足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特色。

夯实2个基点:硬件建设与内涵提升

硬件建设

大港一中坚持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方针,正确处理学校的现实条件与科学发展的关系。近几年来,学校紧紧抓住新校舍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本着环境生态化、氛围人文化、技术网络化、功能多元化的理念,在区政府和教育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指导下,高标准绿化美化校园环境,高水平建设各实验室和功能教室,高水准改善办公和学习条件,校园硬件达到全市一流水平。

内涵提升

大港一中追求的学校文化特质是―――深广的价值追求:它不能被简单模仿,它是历史积淀形成的学校精神和核心价值;集聚的名师效应:人们向往名校是因为仰慕名师,校以师名、名师带动群体骨干;鲜明的个性特征: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是追求学校核心价值的形象特征。学校一贯的目标是―――办学目标:“创名牌、出特色、求卓越”;办学方略:“以人为本、从严治校”。学校工作遵循的原则是―――“坚持‘精细工作、持续改善’的工作要求(标准要高、要求要严、安排要细、过程要实、持之以恒),坚持‘造就名师、培养群体骨干’的队伍建设战略,坚守‘一个也不放弃’的学生教育理念,坚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课堂教学特征,坚挺‘立足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教学特色”。

实施3项策略:队伍建设、学生发展、精细管理

大港一中的教育者认为,学校之间的竞争既是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竞争,也是办学特色的竞争。优秀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优秀的教师群体。为此,大港一中坚持以人为本,靠名师创名校,靠学生立名校,靠管理出质量,靠改革增效益,寻求学校发展的新突破。

以队伍建设创名牌

学校把“造就名师、培养群体骨干”作为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举措。为了使全体教师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成为最受人尊重的教师,学校引导教师做到“四个一”,即:培养一种精神―――敬业爱生;建立一种观念―――改革创新;锻炼一种能力―――教育科研;养成一种习惯―――终身学习。

坚持教师第一观念。学校制定了“靠师德锤炼、靠专业提高、靠科研引领、靠政策激励”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

坚持师德建设不动摇。学校坚持讲师德、议师德、评师德,通过每年举行高三年级教师工作汇报会、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等形式,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

坚持让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一是课堂教学研究常态化。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各种研究课活动:新教师汇报课、3~5年教龄教师竞赛课、6~8年教龄教师展示课、骨干教师观摩课、高三年级教师研究课等。二是校本教研模式化。学校注重校本教研活动,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形成学科教研“备、说、议、讲、评”的教研模式。三是课题研究特色化。围绕“立足学生自我发展”课题,确立各学科科研课题。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每年召开大港一中教科研大会,聘请天津市知名专家、学者作相关报告和点评,编写学校论文集和教学案例集。学校每位骨干教师都在著书立说,都在承担课题研究。

靠学生发展出特色

形成主体教育的文化氛围。学校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升旗演讲鼓舞人心,周末论坛有声有色,研究性学习成效显著,学校的教育环境、教育秩序、教育活动处处体现学生的意志和兴趣。

形成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学生树立高品位学习观,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参与状态、互动状态,形成积极的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着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空。如语文学科的“大语文”教学,理、化、生学科的探究式教学,数学学科的开放式教学,英语学科的网络教学,体育学科的分项教学以及研究性学习等,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之路。

形成自我管理的德育模式。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学生自我管理的德育特色,突出基础道德教育和提高学习力(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两个重点,注重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凸显“立足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特色。丰富课外活动,优化育人环境。定期开办知识竞赛、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等,每年11月、12月,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设有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文学类等十几个展示项目。多彩的课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发展了学生的特长,展示了学生的个人才华,打造了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拓宽实践渠道,完善道德品质。每年4月、6月,学校分别组织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开展集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寒假期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要求学生完成社会调查报告。多年来,学校与交管局开展共建活动,学生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宣传交通法规。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社区共建活动。每年3月,“爱心社”的学生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用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

构建学校生态课程体系。该校实施的生态课程,是指依据生态学理念,缔结课程内部各学科之间的生态关系,优化课程的生态环境,搭建合理的课程结构,通过发挥课程生态功能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效益。生态课程体系包括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特色化―――实施“3+2”大语文教学,即用3课时完成教科书学习,2课时以文学社为单位开展活动;英语视听情景教学,即着力开发视听资源,及时把最新颖、最有趣、最热门的视听材料提供给学生;“4+1”数学开放式教学,即以4课时完成教科书学习,用1课时组织开放性问题研讨;体育选项课教学,即学生自愿报名选择感兴趣的健体项目。校本课程模块化―――开展主题自我教育系列活动,把每周国旗下讲话、班会课、党团活动课、周讲评和周末论坛、校园广播“一中之声”、年级辩论等活动有效组合,使之主题化、系列化;艺体自我发展系列活动,即以艺术节和体育节为载体,搭建学生展示、交流、学习的舞台;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自我完善教育系列活动,即以科技周、重要纪念日、国内外时事等为契机,举办专题讲座和沙龙活动,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习惯,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潜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人本化―――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坚持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落实学生全员参与和“走班式”管理,保障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扎实开展军训、学农等各项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精神;积极开展社区共建活动,使学生在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关注社会的品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加强环境教育,构建生态校园。作为国家级绿色学校,多年来,大港一中始终把创建绿色学校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学校开始实施国际生态学校项目,并于2011年2月获得国际生态学校项目绿旗荣誉,成为全国首批获此荣誉的学校。国际生态学校项目极大地提升了全校师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了学校环境教育和环境管理水平,改善了学校和周边社区的环境。

重精细管理求卓越

倡导精细工作。引导教师对教育工作要善于“小题大做、慢工细做”,特别突出精细的课堂教学管理,坚持高标准抓教师备课、认认真真抓校本教研、实实在在抓教学反思、仔仔细细抓教学分析、坚持不懈抓学生培养、坚定不移抓教学质量。

第6篇:环境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县及学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深化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行风建设为抓手,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校建设,推进精细管理,强化师资培训,落实校本研修,打造办学特色,创新学校管理机制,狠抓落实,不断加快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努力办好让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优质教育。

二、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主题,抓牢“双高双普评估验收、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个关键,努力实现自主性办学的转变;片面质量观向科学质量观的转变;民主管理的转变。深入推进精细管理、特色创建、校本研修、学前教育、美丽校园建设和行风建设。

1、继续深化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2、做好“双高双普”验收工作。

3、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关爱特殊群体,确保学生生命安全,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4、抓好精细管理、校本研修、特色创建和教育信息化四项重点工作。

5、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高效课堂推进年、学前教育规范管理年、美丽校园建设年、财务管理规范年五项创建。

三、工作任务:

(一)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育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我们要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实效。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本学期,德育工作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题,以课堂渗透为主渠道,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把德育贯穿于校内外教育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2、加强德育基础建设

坚持以开展创建优秀班集体活动为抓手,加强班集体和班主任队伍建设。通过举办班主任工作交流会,结合县及学区班主任工作论坛,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利用逸夫小学广播站、展板、黑板报等宣传阵地,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做好少先队工作,少先队工作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本学期的少先队活动仍要在抓细、抓实上下功夫,值日中队的值勤工作都要在组织和活动设计方面有所创新,充分体现少先队活动的生动性、趣味性、教育性和时效性。

3、丰富德育工作形式

(1)每个老师都要强化自己是一名德育工作者的意识,牢固树立全员德育思想。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时刻牢记“学校无小事,事事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楷模”。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充分体现在德育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要认真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注意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做到教书与育人并举。

(2)抓好一日常规检查评比。少队要结合学生常规管理开展系列活动。“一日常规检查”包括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红领巾佩带、校服穿着、包干区清扫、教室整洁、早读课纪律、广播操规范、课间活动有序等等。通过每日通报、每周小结评比、学期考核表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通过值周班同学的监督及提醒,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大每天值班教师参与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力度,特别要关心各班包干区、教室、办公室的环境卫生及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的安全,并做好记录。

(3)开展主题班队会教育活动。一是开展“中国梦.我的梦”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演讲赛、读书征文等,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热情,树立远大理想。二是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继续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三是开展孝道教育。通过学典故、看录像、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意识和行为。四是强化节能环保教育。五是开展“三爱”教育。六是开展“四节”教育,从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开展节能环境教育。

(4)重视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的配合。我校将组织召开好家长会,欢迎家长推门听课,参与学校管理,监督教师的施教行为,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4、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继续贯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面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认真上好“两操”、“一课”,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充分利用国家配备的体育器材和设施组织开展运动会和各类传统体育比赛活动并开展特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5、关爱留守儿童及弱势群体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要继续关爱留守儿童及弱势群体,特别要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孩子的教育和管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6、继续深化特色创建。

我校在特色创建上将进一步加大力度,以培养学生行为规范为重点,以转变教学模式为抓手。逐步彰显我校办学特色。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

(二)转变作风,在队伍建设上求提高,提升管理水平

1、精细化管理是关键,它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我校以“三项常规”为学校管理的基本纲要,不断优化环节,追求精细。

2、校长及校委会成员要身先士卒,自身树立高境界,实行精细化管理,精雕细刻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环节都有落实、有检查、有评比、有奖惩,让每一个环节都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有力保证。

3、充分发挥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能作用,落实工作职责,实施精细化管理,引入评价竞争机制。校长深入教学一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工作的执行力、落实力,促进学校常规管理的“精细化”、“正常化”、“规范化”。

4、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科学的班主任和教研组长工作考核细则,形成责权结合、分工负责、重视考评、能上能下的科学用人机制。经常性开展不同层次的经验交流会,推行班主任例会、家长会研讨观摩课活动,提高班会、家长会的实效性。

5、经常开展“教学常规回头看”活动,找出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严格落实教师教学常规要求,加强督促、检查和考评,将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6、加强行风整顿,认真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三原县中小学幼儿园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八项规定》、《三原县中小学教师行为十不准》文件要求,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及师德师风建设。严格执行学校将进行师德师风考核并将每一位教师的师德师风考核结果纳入年度考核。

7、精心筹备双高双普验收以及实验教学普及县复查验收工作。做好管理资料准备工作,抓好设施设备的应用,建设美丽校园。

8、加强过程管理。认真落实县局下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和《关于加强常规管理的实施意见》落实课程计划,进一步重视体音美教学及对体音美教学的管理。

(三)强化学校常规管理,在机制建设上求创新。

1、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对执行课程计划的管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规定开齐、上足、教好各类学科。

(2)规范学前管理。保质保量完成保教任务。

(3)严格教学环节管理。我校将根据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严格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教学环节管理,在校内开展教学“一日查”活动,对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整改,提高教学各环节的有效性,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4)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落实检查措施。围绕这一重点,本学期,学校将加大备课、教学反思与作业批改、单元章节测试、等主要教学环节的检查力度。各个任课老师要根据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三分”教学模式及本班学生情况和自己的教学风格精心备课,认真上课,3至六年级在导教案实施后要及时记录自己课堂教学的得失与感受;在作业方面,既要注意抓学生的书写规范,又要注意自己的批改规范。教学工作检查主要四个方面的内容:备课情况;听课情况;教研情况(案例、随笔、专题小结等);作业批改。每次检查都要如实、具体地写出检查小结并在全干会上通报检查结果。

(5)进一步加大对薄弱学科、(二、三、四年级语文,五年级英语)薄弱班级、(三年级)薄弱学生的帮扶力度。对薄弱学科、薄弱班级实行以优帮差、结对帮扶的方式要求各科任教师要积极采取措施,制定辅导方案,把握方向,定期检测、分析,保证工作的实效性,努力提升质量。对学困生要求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对学生多一些关心、多一些表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6)继续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管理,要千方百计地把好毕业学生升学质量关,有针对性,分层次,扎扎实实抓好学生的知识基础,一步一个脚印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7)以课堂教学效益为抓手,强化随堂听课的数量与质量。鼓励教师讲家常课,校委会成员每周听课不少于两节,教师不少于一节,并且听课者听完后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引导教师立足课堂,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创建高效课堂,努力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2、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体系,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研实效

(1)加大对教研的管理力度,做到时间充足、内容全面、主题鲜明、积极参与、效果显著、通过名师教研和业务学习逐步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业务水平。

(2)围绕新课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开展推门听课、组内听评课、示范课、观摩课、汇报课、引路课等活动,从而在全校积极营造教研兴校氛围,不断学习并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进一步实施高效课堂,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继续推行和创新“三分”教学模式,力争在本学年走出一条路子来。

(4)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校本课题,要求全体校委会成员深入教研活动一线,督促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5)引导教师认真学习优秀教学案例,通过集体研讨、听评课及观摩课研讨,教学反思等不断提高课程研究的实效性。

(6)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奖励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

3、抓好学校体艺科工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继续抓好学生的广播操和眼保健操,要把学生两操质量的提高,视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时时讲,天天抓。学生的眼保健操当班老师要强化管理意识,督促指导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认真开展“四节”教育活动,积极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四)提升办学品位,在学校发展上求特色。

1、全面构建特色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软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师生的文明礼仪和校园文化层次品位的提高。使校园处处有文化,处处能育人,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

2、建设美丽校园,不断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不断推进学校的民主管理,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学校将定期召开专题座谈会,多渠道听取群众意见,努力营造学校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教师、学生的发展推动学校发展的和谐氛围。领导要广泛联系群众,教师要关心学校发展,全校上下同心同德,奋发向上,共同办好学校。

4、继续开展“百名教师大家访,千名家长进课堂”活动。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家访活动,定期与家长座谈交流,认真听取家长的建议和意见,同时通过家长会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教室,密切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赢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五)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

1、加强师生安全教育,以安全法律法规为重点,以安全常识为内容,针对师生特点,有计划多形式开展安全法规、安全常识教育,不断增强师生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学生在走廊活动、体育锻炼及参加集会的安全管理,重视对校园内防盗、防触电及周边安全环境管理,要特别重视对学生饮食、饮水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安全教育、课间安全教育,防止溺水等意外事故发生。

2、要严格执行相关安全规定,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制度,建立安全工作责任人制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安全领导小组,对安全工作的隐患要快速排查,重点强化检查、严格防范,把学校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师生和学校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