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1篇: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知道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物质。

2.知道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非常重要的。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2.

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三、

教学准备:

教师:纸张、火柴、金属汤匙、蜡烛、白糖、豆子、沙、水、烧杯、筛网、记录表等。

学生:观察周围物质的变化。

四、

教学过程:

1、趣味实验导新课

教师出示一张纸,谈话:老师这里有一张纸,下面请同学们也各取一张纸,跟老师一起做试验。

1)将纸整齐地折叠几次,然后伸展开。

2)将这张纸团成一团,然后伸展开。

3)在将这张纸撕成几条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让这张纸发生了变化,这张纸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纸本身发生变化了没?

学生根据试验得出:纸在形状,大小等发面发生了变化,但纸本身没有变化。

教师谈话:下面老师再跟同学们做一个试验。

实验演示:取刚才撕的一张小纸条,用火柴点燃纸条,观察现象。

教师提问: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变化过程中物质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得出:纸燃烧后产生了灰烬,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

教师谈话:世界是有物质构成的,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物质的变化各种各样。这节课,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物质的变化。

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师生互动学新课

活动一:观看视频《炝炒青菜》,观察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交流:盐溶解了,青绿色的菜变成了黄绿色。

活动二:混合沙和豆子

教师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两道“菜”,第一道“菜”:“凉拌”沙和豆子。

(出示沙和豆子)谈话:这是豆子和沙,将它们混合后会不会发生变化呢?要想知道这些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

师生交流并达成共识:豆子和沙原来的样子,豆子和沙混合后的样子。

教师谈话:下面我们就来观察豆子和沙原来的样子。

学生分组观察:从杯中取出少量沙和豆子,分别放在纸上观察,看看沙和豆子本来是什么样的。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并留一小部分豆子和沙为后面的对比使用。

教师提问:现在请同学们简单描述各自观察的结果。

师生交流并达成共识:每粒沙,没颗豆子的形状、大小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沙、都是豆子。

教使提问:混合沙和豆子,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学生猜测。

教师提问:混合后,有什么证据证明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呢?

师生交流:运用“用筛子筛”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然后对分离后的豆子和沙进行比较。

多媒体出示实验步骤:

取样

混合

搅拌

分离

对比

教师谈话:下面我们一起交流沙和豆子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交流。

师生小结:混合沙和豆子,我们观察不到它们的明显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样。这道凉拌“菜”就做完了。

活动三:观察白糖的变化

教师谈话:做完了第一道菜,接下来我们做第二道“菜”“铁板烧”白糖,混合沙和豆子,我们观察不到明显的变化,那加热白糖会怎样呢?下面请同学们预测并把实验前的白糖特征记录下来。

学生观察、预测并记录,教师引导学生交流预测。

教师谈话:这些不仅仅是猜测。我们需要通过实验获得证据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再次老师要强调一下,这个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老师带来的演示实验。(出示白糖加热的小微课)

教师:看完了视频,同学们认为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师生共同交流,最后教师总结注意事项。

1)在勺子内放入少量白糖,大约占勺子的1/3。

2)用蜡烛的外焰加热,脸不能距离蜡烛太近。

3)加热时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加热结束后,把勺子放在玻璃片上。

5)不能用手直接摸加热的部分,小心烫伤,注意安全。

各小组开始给白糖加热,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做完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白糖变化。

师生交流讨论实验现象,最后达成共识:白糖在加热过程中,首先由固体变成液体,再继续加热后又变成了有焦味的黑色固体。

教师提问:黑色固体是不是原来的白糖呢?

教师谈话:我们知道,白糖能溶解在水中,且使水变甜。下面请同学们将白糖加热后成的黑色固体放到水中,看能否溶解在水中。

学生活动,交流现象:黑色固体不能溶解在水中,说明黑色固体已经不是白糖。

教师谈话:这种黑色固体不是糖,那它是什么呢?科学家早就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固体是“炭”。

活动四: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做了两道“菜”,两道“菜”的变化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总结:像撕开纸片,混合豆、沙,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形态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蜡烛燃烧那样会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活动五: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总结两者的本质区别

教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刚才实验过程中我们所使用的蜡烛也在发生着变化呢?蜡烛燃烧变成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科学家已经证明了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即也生成了其它物质。

教师提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呢——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活动六:说一说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七:学生谈本节课“我的收获”。

第2篇: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

圆柱的体积(3)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例7及练习五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能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2.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3.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策略。

教学难点:通过设疑、猜想、实践操作、验证的过程,完成瓶子容积的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装有部分水的瓶子。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

(1)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如何计算它的体积?如果已知底面周长和高,又如何计算呢?

2.导入:这节课我们应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教师提出:这瓶矿泉水已被喝掉一部分,你能求出瓶子中还有多少水吗?

引导学生讨论: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或把这些水放到不同的容器中,水的体积会改变吗?

如果要求出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怎么求呢?

2.课件出示例7。

(1)读题,明确题意,获得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通过观察思考会发现:瓶子不是规则的立体图形,无法直接计算容积)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操作讨论后会发现:无论瓶子是正置还是倒置,水的体积、瓶子的容积都不变,那么无水部分的容积也是不变的。所以可以把正置放平时水的体积(圆柱)加上倒置放平时无水部分(圆柱)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即瓶子的容积可以转化成两个圆柱的体积。

(3)解决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汇报结果。

(4)回顾与反思。回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在遇到求不规则图形的体积的时候可以用转化的方法,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来计算。

3.引导学生想一想:以前学过的哪部分知识也用到了转化的方法?(五年级学习的把不规则物体完全浸入到水中,物体的体积等于它完全浸入水里后所排开水的体积,即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7页“做一做”。

引导学生明确倒置放平时,无水部分的容积就是小明喝的水的体积。

五、拓展提升

1.在一个底面半径是20

cm的圆柱形水桶中,有一块半径是10

cm的圆柱形铁块浸没在水中,当把铁块从水中拿出去时,桶中的水面下降了1

cm,这块铁块的高是多少厘米?

思考:水面为什么下降?下降部分的水的体积与铁块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铁块拿出,总体积减少相等

3.14×202×1÷(3.14×102)=4(cm)

2.把一块长18.84

dm、宽5

dm、高4

dm的长方体钢坯铸造成一根直径为4

dm的圆柱形钢筋,钢筋的长度是多少?

18.84×5×4÷[3.14×(4÷2)2]=30(dm)

六、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仔细看教材,想一想,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五第10~13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通过观察发现:现在瓶中水呈圆柱状。只要知道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讨论得出:这些水不论用什么方法测量,它的体积都不会改变。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这两道题目都是图形转化的类型。认清在转化过程中体积不变的原则,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完成。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3)

圆柱的体积:

V=πr2h

例7

3.14×(8÷2)2×7+3.14×(8÷2)2×18

=π(d÷2)2h

=3.14×(8÷2)2×(7+18)

=π(C÷π÷2)2h

=3.14×16×25

=1256(cm3)

=1256(mL)

答:瓶子的容积是1256

mL。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理解——分析——回顾”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探讨、交流中体会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篇: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

2021年教师节表彰先进教师个人事迹材料

在x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当过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劳技老师、体育老师、美术老师、思品教师……虽然有些科目我并不擅长,但我都会尽心去教。实施新课程之后,我从常识老师过渡到科学老师,此后开始专心于这一门课程。尽管因学校课务安排还教过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但我一直把自己定位为科学兼数学或其他。沉浸科学教学教研时间久了,我益发对科学这门学科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是一门重要却没有被足够重视的学科,在大家都认真的前提下,教科学绝对是最辛苦的。

我要用自己的付出,让学生喜欢科学课,让大家了解科学课。以今年为例,我任教的是六年级科学,我不仅仔细钻研教材,还认真制作了每课课件。说实话,做课件是很辛苦的事儿,从研读教材内容到参阅他人的课件资料,从思考作业本的题目到网上搜索图片,而我又比较要求完美,完成一节课的课件平均要花三个多小时。科学课,当然少不了做实验,而最让科学老师觉得辛苦的,就是准备实验器材。本学年,我和学生把书上的主要实验基本上都做了,而且一般都是进行分组实验,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和权利。我喜欢在课堂上用相机记录学生活动的精彩时刻,看着学生那一张张开心或专注的脸庞,我体会到工作的价值。

三年前,我组建了“科学俱乐部”社团,把热爱科技、乐于探究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展开科学探索活动,与科学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在实践中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今年的科学俱乐部成员共xx人,跨越了四到六年级三个年龄段,其中有老队员也有新队员。为了能让学生喜欢和有收获,我真的是绞尽脑汁,从确定主题、设计教案到准备材料,其中的辛劳旁人是难以想象的。如今,依托科学俱乐部开展的主题科普活动已成为我校的科技特色,多次在丽水市电视台展播。今年就有“畅想太空”、“趣味实验课堂”和“陀螺大赛”三个活动在市电视台“欢乐天地”栏目播放。

20xx年x月xx日,xx区教育网公告出第一批学科基地名单,我校成为全区唯一的一个科学学科基地。学科基地的称号,既是一项荣誉更是一份责任,而每一项实质工作,都要靠身为教研组长的我去落实。20xx年xx月xx日下午,我组织了xx区小学科学学科专题研讨会暨学科基地展示活动,主题为“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这次面向全区的校本教研展示,我让本校的三个年轻老师上交流课或经验交流,并向全区科学老师汇报了我校科学教研组的备课改革,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做法。

20xx年x月x日,在我校召开了xx区小学科学命题专题研训活动,我在会上作了题为《怎样出好实验探究题》的讲座,并组织了教师现场命题活动。20xx年x月xx日下午,xx区小学科学疑难问题专题研训暨学科基地展示活动在我校举行,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为“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我在会上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教学内容为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分类和回收利用》。这些活动有效组织和开展,充分发挥学科基地的示范、引领和辐射等作用,深受大家好评。

因为成绩突出名声远扬,20xx年x月x日,xx市xx区xx一小科学组专程来我校进行科学考察,我先后上了《哪根蜡烛先熄灭》科技社团活动和《昼夜交替现象》科学观摩课,并作题为《麻雀,也有自己的天空》的教研经验交流,受到天河一小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网络教研,已成为当前教学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要实现网络教研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有人引领、组织和管理。多年来,我在小学科学网络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组建小学科学QQ群联盟,到负责xx小学科学论坛,还有xx省小学科学协作组的管理工作,每一项工作我都想尽力去做好。每天,我把许多业余时间和精力放在浙江小学科学论坛和几个主要QQ群的管理工作。

关于论坛,我及时做好新会员的审核工作,时刻关注着论坛动态,督促各版主履行工作常规,促进论坛和谐稳定的发展。至于QQ群,我最讨厌的是垃圾用户,看见它们在群中发无聊等信息,一举报二删除绝不留情。遇到群友在QQ群里提问,我喜欢引导他自身去分析思考,授之以鱼且授之以渔。

我把自己的大量宝贵资料与大家分享,我无比虔诚对待教学工作,我用真心和耐心对待学生,正所谓“用心灵赢得心灵”,学生喜欢我的科学课,我也结识了许多工作上的朋友,包括遍布全国各地的许多网友。本学年,我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如下收获:

1、论文:《精心策划专题,实施按需培训》获全国一等奖,《有效调控,和谐课堂——小学科学课堂的散乱现象和调控策略》获全国二等奖,教学随笔《一定要“看到”岩石的变化吗》发表在《科学课》20xx年第一期,新闻报道《六年改革结硕果,众志成城谱新章》发表在《科学课》20xx年第六期。

2、讲座:在xx学院作讲座《小学科学教师实验设计能力的提升》,在区级会议上作讲座3次,主题分别是《怎样出好实验探究题》、《实施三全管理,有效监控质量》、《小学科学六下教学建议》。

3、科技: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小学生“小探索者”科学小论文竞赛共有34人次获奖,其中一等奖x人次,二等奖x人次,三等奖x人次。组织学生参加在20xx年度xx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等奖x人次,二等奖x人次,三等奖x人次。在市电视台“欢乐天地”栏目播放主题科普活动x次,内容为“畅想太空”、“趣味实验课堂”和“陀螺大赛”。科技报道《发射水火箭,放飞航空梦》发表在《少儿科技》杂志20xx年第一期,科学小论文《家庭盆栽葱的实践研究》发表在《少年发明与创造》杂志20xx年第三期,科学小论文《金边黄杨,你的金边到哪里去了》发表在《少年发明与创造》20xx年第六期。

第4篇: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

教师如何作研究?教师如何在研究中成长?笔者结合自身专业成长的路径,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

一、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学研究的基本资源。

每个教师的手头都至少有一本教材,因此对教材的研究是最容易进行的,教材研究也是教师最基本的专业能力。研究教材,最关键的目标是深入浅出和瞻前顾后。所谓深入浅出,是指教师要从教材内容的表面深入思考,探寻数学知识的发展线索,揣摩教材编者的安排意图,设计符合规律的教学过程,选择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所谓瞻前顾后,是指教师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有系统把握,能对本课学习内容的相关旧知充分了解,对本课知识的后续发展心中有数。

例如,小学数学中“分数”有关知识的教学,教材一般都是分三次进行编排(此处以苏教版教材为例):首次编排是三年级上册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着重让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需要,理解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从而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第二次教学是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第三次教学是五年级下册系统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从深入研究的角度来看,教师对分数知识三次编排的教学重点要把握准确,第一次认识分数重在分数的来源以及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第二次认识分数重在理解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第三次认识分数则是帮助学生逐步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从瞻前顾后的角度来看,每一次教学都要把握本课教学的分寸,对于学生已经学过的旧知既要充分利用,又不能“炒冷饭”;对于学生今后要学习的后续知识不要提前教学,以免于“夹生饭”。

在研究教材的方式上,笔者采用的是比较独特的“大循环教学”。从1987年走上工作岗位到今天,笔者坚持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先后进行了三次完整的大循环教学,目前正在进行第四次大循环。虽然每次大循环教学都需要六年的时间,看上去似乎很慢,但教育本来就是慢的艺术,慢慢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通过大循环教学,对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去教一遍。一次甚至几次大循环下来,教师对整个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体系、编排意图、前后联系都能了然于胸,在课堂上就能更好地迁移渗透与融会贯通,学生学到的将是整体性的数学知识,获得的是对数学的完整认识。

除此之外,研究教材还可以对不同时期和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研究。笔者所教学的三次大循环,分别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1987-1993)、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1993-1999)和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2002-2008)。教师研究教材的同时还应该研究课程标准,从教材编排的源头和依据去发现共性规律。

二、研究儿童

儿童是教学研究的服务对象。

“儿童,一个宇宙,一片星辰。我们带着好奇,望着他,探索着他。”“教师的大智慧在于对儿童的研究,来自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因为,儿童是教育的主语;因为,儿童是教育的根据地。”(成尚荣:《认识和发现儿童是教师的大智慧》,载《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7日)可见,对儿童进行研究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研究儿童,首先必须研究儿童的思维。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儿童的思维,具有其独特规律。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状、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则把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其中的“具体运算阶段”主要是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状态,即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从儿童的数学观出发,数学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完成两次重要转化的过程:第一次转化,是把“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数学,即把作为科学的数学转化为作为学科的数学;第二次转化,是把“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即把作为静止(停留在书本、教案上)的数学转化为作为过程的数学。为了更好地完成第一次转化,需要老师深入钻研教材,科学把握学习规律,从而设计出适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案,这个过程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说的备课。备课可以是独立备课,也可以是集体备课,甚至可以把名师现成的教案拿来参考,但是真正重要的是对儿童的了解,设计出符合儿童思维特点的“教育形态”的数学。为了更好地完成第二次转化,需要教师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选择适合儿童学习的方式,有效而灵活地组织学习过程,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合理调整教学流程,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并把这种火花点燃为火把,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快乐之旅、思维之旅、智慧之旅。

三、研究课堂

课堂是教学研究的主要阵地。

每个老师几乎每天都在上课,课堂研究既是家常便饭,也容易“审美疲劳”。对课堂的研究需要的是大胆实践与不断反思。循规蹈矩与一成不变的课堂,也许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十分不利。研究课堂,应该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儿童之后,设计出新颖别致和符合认知规律的课堂学习过程,大胆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并及时对课堂进行反思与调整。反思能力是研究课堂的重要组成。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笔者在研究课堂的过程中对理想课堂的追寻与反思经历了“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结构严谨、精雕细琢。我曾经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程序严谨”“提问精细恰当”“板书精当美观”“过渡语言周密设计”“时间控制恰到好处”等孜孜以求。我以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应该精雕细琢,完美无缺。那段时间,我追寻得好辛苦。有时为了上好一堂研究课,我常常把课堂教学中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甚至掐着秒表计算时间,这个环节用几分钟,那几句话用多少秒钟,有时甚至幻想,当我讲完结束语的最后一个字时下课铃声正好响起。可惜的是,一直到现在,这样的“理想状态”一次也没出现过。

第二重境界――多层并进、活动交流。我把一堂数学课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为三个层次: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要求,有思维能力方面的发展要求,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要求。同时,在教学形式方面让所有的学生活动起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游戏和比赛中学习数学,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这个阶段,我追求“教学目标具体而有层次”“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教学形式以小组学习为主”“教学过程以游戏比赛为主”。我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个性鲜明的特征,由于大量采用了活动教学,制作了形象逼真的投影片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大量的故事、比赛、游戏,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往往情绪十分高涨。现在想来,这样的课堂似乎有时也有点“花”,不经意地偏离了数学。

第三重境界――真实有效、互动生成。我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数学课堂。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针对课程改革之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形式化的误区,笔者曾提出理想课堂的几个关键要素:真实的课堂摒弃演练和作秀,有效的课堂讲求简单与实用,互动的课堂体现对话与共享,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

四、研究专题

专题是教学研究的必要提升。

专题研究是指针对某一主题作的深入研究,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关注的问题开展专门研究。专题研究包括行动研究、经验总结、课题研究、调查实验等。其中,课题研究是一种规范、有目的、有计划、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的研究方式。课题产生于问题,而“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对课题的选择,应该紧密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需要,针对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而开展专题研究。

笔者在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曾经进行过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课题研究。工作初期,开展了《小学生数学形象思维能力的实验研究》,课程改革初期进行了《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实验研究》,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是《数学无痕教育的实践研究》。前两项研究都属于实验研究,尽管教育实验的难度比较大,但是选择的问题比较有针对性。第一个课题针对数学学科的思维发展特性而开展,对于了解儿童的思维规律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有指导价值;第二个课题则是结合笔者的课堂教学特色而开展的研究,对探究数学活动化教学的原理与策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认识;而目前研究的课题则是针对笔者的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而开展的实践研究,旨在进一步提炼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色追求和对教育理想的深入追寻。

第5篇: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结合;自主探究学习;手段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注重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以其他学科学生的学习内容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把信息技术教学作为完成其他学科学习任务的必要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学以致用,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一、以学定教,信息技术以任务驱动进行教学

学习方式是决定学生学习兴趣高低的重要条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和其他学科教师合作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特别是和语文学科的合作特别多,例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组内容是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当五年级语文老师讲这一单元时,很是发愁,于是找到了我,让我看看这个部分的教材内容,怎样才能把这个单元的课上好,经过商议,我们决定把五年级下学期的信息技术课与这个内容结合起来上,于是我们开始了“信息技术+语文”的备课,我把五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网络信使E-mail、天涯若知己比邻、网络论坛初体验、相逢何必曾相识、系统安全小卫士”这部分内容整个和五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组教材内容《走进信息世界》合并起来进行教学,我和语文老师一起设计,把语文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多个任务或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信息技术,我们把语文课和信息技术课调到一起,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习浏览网站,在语文课上正好用来完成语文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涨,接下来的语文课效果倍增。

二、从课内到课外,信息技术助力学生语文拓展学习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拓展教学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对于解决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六年级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讲过后,语文老师布置了让学生制作《卖火柴的小女孩》专题网站的任务,此时我刚好讲《建造网上小天地》等关于网站制作的内容,于是,我们合作,这时我调整了我的教案,把本课的教学改成了以这个专题网站为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课上帮助学生制作《卖火柴的小女孩》专题网站,来完成语文老师的任务,学生热情相当高,教学进行得异常顺利,这时的信息技术学习真正做到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问问题寻求帮助,我应接不暇,一周后除个别学生外大部分都完成了任务,而且质量非常高,于是我趁热打铁,进行了小专题网站评比,获得优秀的,我超链接到了学校的网站上,学生家长也能看到,获得优秀的孩子们真是高兴极了。

三、丰富师生交流方式,信息技术让师生敞开心扉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在课上或课外将为师生、生生创设更为宽广的交流区域,能促进和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采用教学博客的形式反馈学生学习的情况,学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自己当天的学习效果,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同时也可以使一些不好意思当面和老师交流的学困生在课后有机会对自己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想法等与老师进行充分、平等、大胆的交流。如,我校三年级马老师,在教学作文时,他利用自己的教学博客来展示批阅学生的作文,于是,我在信息技术课上重点强化教学打字和Word软件的使用,让学生在练习打字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习作录入电子稿,然后马老师把电子稿发到博客上并进行批改留言,学生不仅能看到自己的作文和老师的批语,还能看到其他同学的作文,取长补短,修改后誊写到作文本上,这样学生的打字和运用Word的水平提高的同时,作文水平也提高很快,信息技术+作文模式,相得益彰,一举两得。

总之,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或其他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以学生其他学科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任务驱动信息技术教学,各有所得、相得益彰,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又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真正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参考文献:

[1]于曼莎.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教育实践研究,2014(5A).

第6篇: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

狭义的计划是应用写作广义工作计划中最适中的一种。这个特点表现在,时间一般在一年、半年左右,范围一般都是一个单位的工作或某一大项重要工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教学工作计划2022年最新版,欢迎阅读!

教学工作计划2022年最新版1一、自我分析:

1、个人优势分析:

(1)热爱教育工作,对学生有一颗爱心,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能关注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2)有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学中教学理念日益更新。

(3)已初步养成在实践中思考的习惯,有一定的反思能力。

(4)工作认真踏实,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历,从而使我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个人不足剖析:

(1)工作目标不是十分清晰,工作措施不是十分具体,工作上易受情绪的波动而变化。

(2)整个小学各年级数学教学还没能全面把握。

3、工作目标:

“多做”、“多想”、“多听”,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改掉自身的坏习惯,将自己改变成一名主动学习者,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具有亲和力、轻松、快乐的老师,并逐步将自己打造成吃苦耐劳型的教师,使自己的课堂成为快乐的课堂,是学生向往的精神家园,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

(1)提升个人修养,做有品位的教师。用人格魅力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广播的知识积淀影响学生,实质性成高尚的品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做”、“多想”、“多听”。

(2)做一名业务上、教学上都过硬的教师,养成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为自己打造一个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的人。善于思考,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3)做一名轻松、快乐的受欢迎的老师,向优秀班主任学经验,使自己具有一定的管理班级的能力,做到时时处处以班主任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4)做一名“善于反思、勤于积累”的老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失败与成功注意积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会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充实自我,踏实勤恳的走好每一步!

二、学生情况分析

1、部分学生的上进心不强,没有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有一种想要放弃但父母与老师盯着又不敢放手的状态。只要老师与父母一松,他们就不想学。因此,整个班级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

2、家庭作业质量不高。

作业是训练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武器,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成绩。由于本班的学生家长多数来自农村,自身文化素质有所欠缺,他们或是不懂教学方法,或是缺乏文化知识,或是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生的家庭作业存在着严重的拖拉现象,作业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期望很高,却又缺乏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措施,从而造成对教师的压力增大。

3、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

学生缺乏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对概念的理解不深;计算能力有待提高;粗心大意,审题失误,答题技巧不高;部分学生答题时间分配不得法。等等,造成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存在问题。

对策及办法

(1)改进学习方法,要重视基础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及时巩固和多次重复训练重点知识;

(2)发挥好生的榜样作用和转化差生,即抓好典型,防止两极分化。

(3)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提高答题技巧。

(5)做好与家长的联系工作,争取家长的全力支持与配合,保证学生在家的学习时间与学习质量。

教学工作计划2022年最新版2本人今年担任高二年级理科5、6、7班、文科8、9班的政治教学工作。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文科学生基础较好、较认真,而一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针对此等形势,为尽快提高政治成绩,特制定此计划:

1.多方面搜集信息。

主动利用一切可能的渠道,搜集有关教学信息。如教研组、学校资料室、图书室、互联网、市县教研活动等来充实教学内容、加大自身知识容量,与教研组同事和尽量加强沟通。

2.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多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内容,理解其精神实质;多查阅参考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爱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多看有关教学艺术方面的资料,提高自己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治理能力;对学生手头的作业本,要求学生完成,再收上来检查。印发的习题注重知识的针对性、系统性、结构性;注重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清楚向学生表达教学内容。

3.充分做好课前预备,预备好每一堂课。

教案的书写,重在教学设计,要求做到五有①有学习目标; ②有教学流程;③ 有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④有活动的设计;⑤有教学反思。

4.做好每一次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平时的单元练习卷,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一部分筛选、改编自各类相关资料,一部分是自己命题。此类测验由学校或年级组统一安排时间进行

5.尽量每一节课都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

加大课堂容量,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便于他们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提高我自己的电脑使用水平、适应学校信息化教学的特色。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简洁、明了、清楚,形成自己的风格。积极利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相关的政治教学。等等。

总之,我要以新课程教育为理念,信息技术为平台,整合为统领,使自己有所提高。

教学工作计划2022年最新版3一、指导思想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政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政治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基础教育阶段中,政治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政治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掌握知识,提高口语水平和交际能力,同时又能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发展个性。

二、重点工作

(一)合理安排教材,因材施教。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和六年级的政治教学任务。四年级班容量少,学生基础比较好。为了今后更好的学习政治,在每堂课上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渗透音标教学。前十周使学生能够认读48个音标,后8周在熟悉掌握音标的基础上练习主动拼读音标词。六年级在原有的音标基础上有所提高,练习书写部分音标。

(二)落实教学常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进一步落实“教学常规”和实施工作。

学习常规,学习校内外先进典型,加强检查督促,使学习常规、实施常规成为自觉行为。

2.继续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因此这学期要继续加强集体备课,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有实效。

(二)重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政治教学的主阵地是在课堂,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研究。

1.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政治老师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政治教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自如地驾驭教材和课堂教学过程,了解教材特点,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一开始就要给学生以正确、活泼、富有韵律感的语音、语调,加上丰富的面部表情、夸张的肢体语言带领学生诵读,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打好扎实的政治基础。上课的内容应符合学生兴趣,贴近生活,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新组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政治,在生活中运用政治。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小学政治教学中,特别是词汇和句型教学,枯燥的讲解和机械的记忆单词会使学生学起来毫无趣味。因此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采用游戏、谜语、歌曲、故事、简笔画、韵律诗等形式呈现单词、句型。让学生在游戏化的教学过程中享受到异乎寻常的乐趣,从而轻松掌握所学内容。另外,本学期重点还要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上下工夫,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鼓励后进生。

要想提高一个班级的整体成绩,就必须消灭后进生。特别是近年来外地生增多,基础参差不齐。因此要提倡鼓励后进生,善待后进生,纠正后进生的错误观念,让他们知道自己能行,鼓励他们去追求。在课堂上,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要掌握评价的艺术,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发现他们的优点与长处,让他们尽情发挥。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化他们,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业务和理论学习,逐步提高自身素质。

1.加强理论学习,本学期重点学习《政治课程标准》和《政治学习质量评价标准》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明确政治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掌握新课改对学生和老师提出的新要求,要善于学习和思考,勤于研究和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提高。

2.加快信息技术学习过程。

学好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能熟练运用基本信息技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并运用于教学。

3.积极撰写论文。

通过理论学习,不断反思、探索,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认真撰写教学论文,提高科研素质。

教学工作计划2022年最新版4一、指导思想

以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为纲,以新编中学物理教材为本,在落实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多下功夫。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校备课组为主体,注重研究新教材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以全国课程改革精神和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为指导,发扬“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的科组精神,认真实施高中新课改、全面完成教学教研任务。

二、任务目标

1、前瞻性:

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既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既强调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开发,又重视动力、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注重学法的指导,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不断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突出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摒弃那些与课标不相符的陈旧的认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放在首位。在计划安排设计上,认真贯彻我校的三五五教学理念,力求凸现时代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一个联系实际、自主探究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注重实用性

计划与新课标教材配套,内容的编排与教学实际,教学程序吻合,力求成为本组本学期教学过程中指导性、纲领性文件。

4、讲求科学性

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要求,正确处理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力争巩固课本知识的前提下,加大培养力度,所选题材力求开放,利于学生夯实基础,又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形成。

三、具体工作措施

1、学习新教材:每个教师要认真钻研新教材,掌握其体系,把握其规律,运用新教材的资料进行教学,切实做到:备课有底,教学有数,指导有法。

2、探索新教法:结合我校“三五五”教学改革方法,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吸取传统教法的精华,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适应当前形势,适应本校学生实际的新教法。

当堂训练要精华,用多种辅助手段和设备进行教学、做好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法教学。

3、加强对物理作业的指导:注重教学过程的科学性,规范性。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强调解题过程,物理思路清晰、书写格式规范,这是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过程。

4、注重教学研究,集体备课。

备课前,先进行集中交流,取众人之长,分析好教材;个人再根据本班实际,作适当调整,写好教案;。相互间进行课堂观摩,交流意见。真诚的协作,也有利于提高全校学生的物理成绩。另外做到:①要求每位教师每周听一节课;②每周向组(备课组)提供一个本人教学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真实问题;③每学期上一节校级研讨课;

5、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是高考的难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应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做完后最好利用实验课件回放巩固,加深印象。

教学工作计划2022年最新版5一,学情分析及指导思想

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介绍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生物的进化、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了解自己、增进健康。共6章,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学生更有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

1、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提高和创新。

2、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3、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4、学习和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研教改。

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导语,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

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6、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

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7、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8、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0课时,每周2课时。

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如下: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共3章)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5节)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6节)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4节)

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共3章)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3节)

第二章、用药和急救(2节)

第三章、了解自己增进健康(3节)

会考复习安排:

七年级上册(包括第1、2、3单元)复习1周

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复习1周

八年级上册(包括第5、6单元)复习1周

八年级下册(第7、8单元)复习1周

第7篇: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

课程改革以来,“数学生活化”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数学要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为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会精心选择生活素材,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让生活为数学学习服务,也让学生在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部分教师生活素材选择的随意、虚拟、牵强,缺乏合理性、思考性、人文性,讲求“生活”的形式过于数学化,从而影响了教学实效,甚至误导了学生。如何真正落实数学生活化?笔者认为生活素材的选择尤为重要,选择时需做到“四关注”。

一、关注生活素材选择的真实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可能性就越高。数学生活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以生活情境为载体,通过解决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估算”时,某教师以生活情境引入:“同学们,本周五学校要组织秋游活动,地点是五缘湿地公园,那秋游要考虑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板书:购买点心费用、租车费用、门票费用等,然后根据预设教案实施教学。秋游是学生最喜爱的课外活动,听说本周就可以秋游,学生开心、认真地上完了课,教学效果很好。下课后,有一生问:“老师,这周五真的去秋游?真的去湿地公园?”老师回答:“学校还没定。”此时可以看到学生脸上写着“失望”两个字,失望的背后是“又被蒙了”的神情。部分教师为追求“生活味”,往往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秋游这一生活情境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可课堂上的兴奋与课后的失落这种反差会在学生心里烙下什么印?是否会给学生留下“老师又蒙人了”的心理定势?久而久之,失去的会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数学知识的科学性的追求。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除了要关注现实感、趣味性,还要关注真实性。在引入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时,要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做到不欺骗。就上述问题而言,教师可以换种表述:“这学期学校要组织一次秋游活动,假设地点是五缘湿地公园,要考虑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呢?”当然要确保学校有组织秋游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就应再换种情境。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本真做人,求学求真,要从教师做起,从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做起。

二、关注生活素材选择的人文性

为了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生活素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探究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领悟数学的魅力。某教师教学六年级下册“负数的认识”一课,在进入负数的应用这个教学环节时,教师出示了班级三个单元的测试平均成绩,让每位学生分析同桌的单元测试成绩,并写出比较结果。

教师展示了A学生的成绩:95、96、92,比较结果:+9、+8、+9。

师问:“看到比较结果有什么想法?”

生答:“A的学习成绩很优秀,每次都比平均分高,都是正数。”“A 的学习成绩很稳定。”“我们要向A学习。”

看得出A同学很开心,脸上洋溢着被赞扬的满足。

教师再展示了B学生的成绩:65、68、70,比较结果:-21、-20、-13。

师问:“你们有什么建议吗?”

生答:“B的学习成绩太差了,相比平均分差太远了,都是负数。”“他平时太贪玩了,要好好努力才行。”“他要多请教同学。”“虽然他都是负数,但是他每个单元都在进步。”

这时B同学的头一直低着,脸色微红,即使最后一个同学力挺他,也未见他的头抬起些许来……

平均成绩确实离学生很近,学生也最熟悉,但教师是否想过在分析学生成绩的时候,会不经意间暴露了学生的隐私、伤了孩子小小的心灵?对于优等生来说这个素材的选择没什么不妥,甚至他们期待这样的展现机会,可对于学困生来说,当评析到他们的成绩时,他们是多么的难熬啊!事实上,教师可以选用身高、体重或者百米跑步、一分钟跳绳成绩等素材,既能体现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又不至于造成学生的难堪,甚至伤了自尊。因此,教师在选择生活素材时,还要多一分考量,关注它的人文性: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关注生活素材选择的合理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生活情境虚设生活问题,但应使设计的问题符合生活常理、讲求事实依据,不能违背生活常识。交警转发的这条微博,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有些教师在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或出题时,只注意到数字的组合和公式运用,而忽略了素材的使用和题目本身是否合乎常识、是否合理科学。阿仔一家人在国庆期间自驾游去了海南岛。一路上,由于妈妈向阿仔讲了许多交通常识,其中就包括高速公路行车通常不能超过120公里/小时、不能疲劳驾驶,阿仔在做数学题时才能一下发现问题,并给出了自认为正确的答案:此车超速并疲劳驾驶,违反交通法规。小学生还处在一个认识世界、接触新事物的初级阶段,教师如若无视生活常识,胡编乱造,经常出这种“怪题”的话,则容易对学生形成错误引导,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系统的知识。

四、关注生活素材选择的思维性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师通过呈现缤纷多彩的动画人物、创设华丽的教学情境、背着厚重的生活外壳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忽视它是否具有思维价值,是否能激发学生思考,是否能促进本课的学习。

在教学六年级“圆的认识”一课时,某教师进行了这样的导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刚装修了一套房子,拍了几张照片给大家看看。(房子装修得很华丽,学生不由得“哇”了一声)

师:请同学们自己观察照片中物体的形状,有些图形是我们学过的,有些是我们认识的但是还没有学过的,你能把它们分一分吗?(学生不得不从欣赏的状态中被拉回到数学的现实,找这些相片中的各种平面几何图形)

学生观察图片,并分类。

生:我按边的条数把四条边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分为一类,把三条边的三角形分为一类,把只有一条边的圆分为一类。

生:我按有没有直角把长方形、正方形、直角梯形分为一类,其他图形分为一类。(学生没有说到预期的答案,教师有点着急了)

生:我按边的直和弯来分类,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分为一类,圆单独分为一类。(终于等到想要的答案了,教师舒了一口气)

师追问:圆和我们原来学过的其他图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线段围成的图形,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师揭示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圆)

纵观上面的教学过程,教师煞费苦心地选择了自己新家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找出照片中物体的平面图形并进行分类,目的却是让学生认识圆是一种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有别于原来所学的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教师是否思考过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还有必要让学生再经历一次从实物中抽象出“面”的过程吗?

2.对图形进行分类的意义有多大?是否考虑到会因分类的标准不同,导致费时多、收效微?

3.过于华丽的生活素材是否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影响了对圆本质的探究?

4.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有多少思维含量?

再看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教学此课。

师: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小明拿到的纸条上写着:“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

师:宝物可能在哪里?能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

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还有其他的可能吗?鼓励学生继续探索。

根据学生的汇报,多媒体演示:

宝物可能在左边、右边、上面、下面,还有可能在哪些地方?最终形成一个圆。(如图)

华老师设计巧妙,独具匠心,直逼问题的本质。“奥林匹克寻宝”活动至少达到了以下几方面的目的:

1.学生体验了圆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曲线图形,点连成线。

2.学生初步感知了点到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

3.通过动手画宝物的位置,学生经历了圆的形成过程。

4.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思考。

5.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参与度可达100%。

第8篇: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小学英语教学 应用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河南省小学英语教学适用性调查与分析》(2013-jsjyyb-008);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高校英语师范专业高年级精读课教育文化模式建构的思考》(2013-jsjylx-002);2013年度河南大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河南省小学英语教材适用性调查与分析》

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指出:“从2001年秋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

该《意见》颁布后,全国各地都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活动,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不过,随着全国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数量迅速增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旨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从调动学生的优势智能、创建多元的教学模式、倡导科学的评价方式三个方面来探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在对河南省开封市三所小学进行的小学英语教学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觉得英语课呆板乏味,缺乏趣味性,有些学生存在自卑心理,上英语课有挫败感。 占95%的学生认为所在班级的英语老师的专业知识渊博,但他们认为英语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更加重要。相对而言,学生更加看重老师的教学能力。换个角度来讲,一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没有足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没有敏感地意识到学生地个体差异,距因材施教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英语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之后他又于1997年和1999年对该理论进行了修订和完善。霍华德·加德纳把人类的智能分为八种,分别为言语智能、空间智能、逻辑及数学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内省智能、人际智能、音乐智能和肢体动觉智能。多元理论认为,每个人拥有的智能至少有八种,拥有了这些智能,我们可以胜任各种各样的工作(霍华德·加德纳,2008:29)。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不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智能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强项和弱项,正是这些强弱智能的不同排列组合形式构成了千差万别的个体的智能特征,而不同个体中不同的智能差异通常会造成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的差异。因此,如果能够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充分挖掘不同小学生的不同之处,并以这些不同之处为出发点,建立起个性化的课堂环境,因材施教,一定会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三、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一) 调动学生的优势智能

小学生作为英语教学的对象,具有独特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他们或多或少都已经对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都已经具有了自己独特的处理事物的方式。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足够重视不同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潜能。所以,要搞好小学英语教学,就必须深入观察,积极掌握小学生的不同特点,并且根据他们的这些不同的智能特点来组织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根本不可能存在一种特有的教学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对每一位学生都产生最佳的效果。从这个角度讲,一种好的教学策略可能对一部分学生比较有效,但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效果就不怎么明显(张咏梅,王振强等,2003:85)。

所以,作为小学老师,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更需要高度关注小学生的不同潜能,更多地关注小学生的智商类型,更多地关注小学生在哪方面学习更加有效。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单纯地把学生区分为差等生和优等生,相反,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分辨出他们的优势潜能,并以此为基础组织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智能差异,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以此来激发他们的优势。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学生会渐渐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会大幅度的提升,

语教学的效果也一定会大大地改善。因为,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同的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优势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每个人都在学习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二) 创建多元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通常教学模式单一,有些教师的教案甚至多年不变,教师通常仅仅把注意力放在为数不多的学生身上,而忽视了大多数具有不同生活背景、不同个性、不同智能学生的发展上。这样的后果必然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接触了一段时间的英语学习后觉得英语学习索然无味,没有丝毫的成就感。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不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智能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强项和弱项,而每个人的强项往往不止单纯的一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制定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使小学的英语课堂设计尽量涉及更多的智能,比如逻辑智能、音乐智能和人际智能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潜能都有可能被激发出来。

下面以人教版新起点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lesson 84“pulling the turnip”为例来探讨一下小学英语课堂的个性化和多元性设计。在开始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通过音频或者视频让学生欣赏一下儿歌《拔萝卜》,这样,学生的音乐智能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使他们对该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让学生阅读课文(语言智能),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可以让他们以讲故事的方式归纳文章大意(语言智能、内省智能和肢体—动觉智能),也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故事内容表演给全班同学,或者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比较课文和儿歌中内容的异同(语言智能、肢体—动觉智能和人际智能)。个性化和多元性的课堂设计,能够充分考虑到不同孩子的智力优势,使几乎每个孩子都能参与进来,使他们实现全面的发展。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拥有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英语教学的质量也定会大大得到提高。 (三) 倡导科学的评价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方案提出,在课程改革中应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育评价体系。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不少学校都仅仅把学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以至于忽略了教学过程而过重地看重教学结果。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甚至产生自卑和焦虑的不良情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于强调教育评价的人文性、过程性、多元性和发展性。因此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当前课程改革中非常迫切的任务。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班级当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展的潜能,因此在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以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来评估学生智能的发展,以多元的评价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创造最大限度的发展空间,才能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发展,并最终促进学生优势智力领域向其他教育领域迁移。

1.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及时评价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通过多元的课堂设计,组织出涉及不同智能的教学活动,比如听英语歌曲、复述小故事、角色扮演等等。这时候,教师应该及时观察和把握不同学生参与活动的状况,微妙地去感知不同学生反馈的课堂信息,并且及时地发现他们在课堂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优势智能,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恰到好处的评价,并认同他们的进步和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观察,及时关注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善于赞赏每一位同学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抓住一切机会及时称赞他们体现出来的哪怕是一点点的微小的进步。教师对学生及时的评价意义重大,犹如一场及时雨,会让学生备感清新和亲近,学习起来也一定会劲头更足。

2.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由于小学生的特殊性,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要想对他们做出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就不能单一地通过终结性评价来衡量,而应该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性评价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衡量,比如平时上课听写单词、背诵课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等。形成性评价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对于增强自信心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王守仁,2008)。终结性评估指的是每个学期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如果我们能够在小学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

评价有效地结合起来的话,那么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会给出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同时,学生在这种机制的刺激下,学习起来也一定会自信满满,效果奇佳。

四、结语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因此,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一刀切的授课模式,改变长期以来只看重分数的评价方式,不能让孩子们在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就产生挫败感,产生极大的自卑心理。要克服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优势智能,创建多远的教学模式,倡导科学的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不同的学生都取得最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9.

第9篇: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范文

“环境教育”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此次会议提出要建立以跨学科的方式、在各级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中、在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而在1977年公布的《第比利斯宣言》中提出要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受教育者对环境的关心,以及在教育内容中引入相关的环境知识,提出环境教育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意识、知识、技能、态度与参与。环境教育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了新的发展,《21世纪议程》确立了世界各国进行环境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并在1997年的塞萨洛尼基会议上提出环境教育应与和平、发展和人口等问题的教育结合,构成“可持续发展教育”,为环境教育未来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二、广西环境教育现状

(一)学校教育中未能贯彻环境教育。《中国21世纪议程》的第五章中提出:“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小学的《自然》和中学的《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业,如环境学等,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但是在2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这些规定广西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可行性与策略梧州学院 植文斌 王国华和措施的实施并不理想,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教材设计不合理,如人教版小学《科学》学科,仅在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一章中提及环境保护问题,而且其中论述的垃圾分类和“三废”处理的问题在对小学教师进行访问中得到的反馈被普遍认为不适宜小学生的智力发育水平,教学效果不佳。二是教师专业能力不足,该问题在初等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首先,广西的中小学教师缺乏环境教育所需要的专业背景,教师队伍无法胜任环境教育的要求。其次,在高等教育中,一方面环境教育的基础学科如环境学等专业只存在于专业教学中,并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课科目。三是相关政策并未得到落实,如《中国21世纪议程》中所提到的“发展与环境”课程在大多数的广西高校中并未开设。四是教学资源投入不足。首先,环境教育的教学资源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课时安排不足以及资金、智力安排不足。如在广西区内某示范性高中,一周45个课时中有3个课时的地理课,据对任课老师的访问得知,一般在地理课的讲授中,关于环境保护问题在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占1到2个课时,另外可持续发展问题在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约占用2个课时,可见环境教育的内容约占广西高中学生总课时一千三百五十分之一。其次,在对广西区内调研中发现,除植树节的活动外,很多学校并无任何一项关于环境教育的课外教学项目。最后,据调研了解,在整个从初级到高级教育的教育过程中,缺乏关于环境教育的专门性教材、培训材料和辅助、参考材料。

(二)非学校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成效不大。笔者在参与的一项关于广西区内公众环境意识的调研中得到以下数据:公众认为当地环境一般的占52%,认为较差的占27%,认为非常差的占7%,但是57%的公众只知道1~2种污染源。不知道政府是否实施有效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的占53%,认为没有实施的占40%。有70%受访者并不具备类似垃圾分类等环保技能,有17%受访者具备比较专业的环保技能,但这些人大多是环保产业的从业者。这些数据说明了公众虽然认识到周围的环境问题,但是并没有具体的污染源的认识和相关的个人环保技能,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尽管政府出台了大量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但是未能被公众知悉,无法达到促使公众参与的作用。

三、广西高校中开展环境教育的可行性

广西面临着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和谐。在资金、技术和人才均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力所能及地通过我国《环境保护法》所提出的公众参与的方式来发展环境教育,使得公众的知识与技能水平适应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

(一)国家法律、政策对环境教育的支持和鼓励。我国2014年《环境保护法》第九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十一条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中介机构、学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学校不但要在校内开展环境教育,还要求学校积极参与循环经济的宣传,而高校参与环境教育则早已被国际上认为是较为系统有效地宣传环境知识和技能的模式,也在欧美和东盟各国的高校教育实践中被证实能全面激发民众的公众参与热情。而我国法律、政策所倡导的循环经济宣传、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等发展方式和高校环境教育是能够融为一体的。(二)环境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2014年,教育部发起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活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实现转型发展并非易事,转型的第一要务就是认清何为应用型人才,不容置喙的是应用型人才就是具有应用型技能的人才,但是将应用型技能局限于职业技能无疑是一个片面的看法,应用型人才所需要具备的技能不但要求能与其从事的职业相适应,还应与社会相适应。由此可见,高校开展环境教育是和广西地区特点、国家政策和高校转型发展方向是统一的。环境教育可以成为高校转型改革发展的新模式之一。(三)西部地区具有发展环境教育的优势。西部地区发展环境教育具有独到的优势,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国家政策支持。对于西部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国家给予了较多的支持政策,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等经济发展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中关于公众参与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环境保护的措施。二是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西部地区各省区多于他国接壤,可以利用区域合作的方式与周边国家合作进行环境教育,如建立区域环境数据库,双边学生及教师交流,共同开展环境保护活动等方式,以弥补资金和人才上的不足。广西在这方面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东盟各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行区域性国家间的环境教育合作,现已建立涵盖东盟地区的环境教育数据库,对于国际环境教育合作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随着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广西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机会,吸收东盟各国已有的资源和经验,跨越式地发展本地的环境保护事业。

四、在广西高校中开展环境教育的策略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