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残疾人大学生 就业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087-02
一、引言
2006年12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最新调查数据。根据最新调查结果,截至2006年4月1日,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1}这些残疾人存在于全国1/5的家庭之中,涉及到两亿多人口。据《2013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表明,2013年度,劳动年龄段生活能够自理的城镇残疾人就业比例为37.3%,农村为47.3%。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大学毕业生呈逐年上涨态势,仅2015年就新增749万人,比2014年增加22万人,相比我国每年新增的1000万的就业岗位来说,就业压力无疑是巨大的。按比例推算,残疾人大学毕业生平均每年约8000人。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凤毛麟角的残疾人大学生就业也困难重重。
近年来,政府十分重视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培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残疾人家庭往往因残致穷,能培养一个大学生对于残疾人家庭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在他们完成学业后,能够顺利走向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家庭、学校、社会的正面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因此,积极促进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是党和政府新时期民生工程建设的重要一环,对于促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残疾人大学生就业中的问题
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同残疾人就业一样,普遍存在就业率、就业层次、就业满意度、就业酬劳“四低”的情况。近几年的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率在70%左右,这一数字比普通大学生就业率的80%以上要低10多个百分点。
(一)社会排斥
由于残疾人大学生自身的缺陷,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往往遭遇用人单位的歧视。虽然国家《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等明文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歧视残疾人大学生,为此也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如残保金制度,鼓励用人单位录用残疾人大学生。但实际情况却是,政策规定无法得到有力的执行,多数用人单位更倾向于缴纳残保金而不愿录用残疾人。
(二)就业市场供求关系不合理
残疾人大学生在与普通毕业生共同竞争过程中,依然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在就业竞争严峻的形势下,普通大学生就业已然十分困难,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已经远远大于需求,在“双向选择择业”的市场中,残疾人选择用人单位是第一道门槛,然而最终决定能否获得用人单位的录用,主动权则掌握在用人单位中。因此,就业市场中供求失衡更加剧了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三)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存在多方障碍
具备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大学生,在启动资金、信用贷款、办公场所、市场开拓等多个方面存在障碍。如邹某,是一名残疾人大学生,目前经营一家淘宝店铺,他说道:“开这个店太不容易了!平时都是我自己在家打理,进货、发货需要妈妈的帮助。每个月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都不容易。”交流沟通的不便使残疾人大学生在繁琐的创业审批过程中面临种种不利。
(四)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机制不完善
在各福利企业和企事业单位中,集中就业和按比例就业都缺乏完善的监管措施,监管主体多而无人负责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政策往往不能有效地落实。此外,福利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在福利企业就业的残疾人在“十二五”期间总数增长缓慢。而多数福利企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不能长久地吸引残疾人大学生留下来。
(五)缺失保护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完善的法律法规
一方面,法律法规的条款多是“鼓励”、“应当”、“等”的字眼,缺乏强制性的措施保证已出台的法律法规得到有效的执行,使残疾人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屡屡碰壁。另一方面,监督主体的不明确,使得残疾人大学生权益受到侵害时维权困难。
(六)高校专业设置陈旧、就业服务工作落实不到位
在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下,就要求高校专业的开设不能再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市场的需要适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设置专业时充分考虑不同残疾人的情况,因材施教,才能保证残疾人大学生能够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同时,高校的就业服务工作重心多在健全大学生,几乎没有设置专门性的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机构,缺乏与他们的直接沟通,就业服务机构对他们来说如同虚设。
(七)就业意识存在偏差
许多残疾人大学生存在着与普通大学生相似的就业观,眼高手低,倾向于寻找一份福利待遇好、“五险一金“全、较为稳定的工作在招聘中,也常发生用人单位抱怨残疾人大学生择业条件严苛,对已提供的岗位不能接受的现象。如某方便面公司人事主管陈某说:“为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响应政府政策号召,今年我们又计划招录几名残疾人大学生,可他们往往一听到我们需要的是基础工种,就不愿意来了。”
三、促进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一)社会视角
首先,共建公平就业环境。公平的就业环境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新媒介的出现,扩宽了信息的流通宽度与速度,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介,如报纸、杂志,应开设残疾人专版,多报道残疾人就业的成功案例,向大众传播残疾人身残志坚、积极向上的形象,同时,积极报道有关残疾人大学生的招聘信息;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辐射面广的优点,可以在线上对招聘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设计专为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APP,为更多的残疾人服务。
其次,普及无障碍设施建设。室外空间,盲道建设还存在很大空间,需要有关部门合理设计、积极监管,保证施工保质保量的完成。另一方面,从室内空间来看,在一些新建的建筑中,无障碍设置的建设较为完备。而在一些相对老旧的公共空间,各项设施都较为缺乏,亟待完善。其中,学校中无障碍设施的缺乏,为残疾人大学生的出行增加了难度,没有家人的陪同,自己完全无法外出。在公寓、教学楼、餐厅、图书馆、开水房等的出入口、电梯间、卫生间都应该设置无障碍通道。
(二)政策视角
一方面,加大政策、资金扶持残疾人大学生自主创业。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缺乏创业资金及创业经验,就需要政府在资金以及技术上进行相应的扶持。例如,减免残疾人大学生创业的审批程序,发放免息或低息的长、短期贷款。技术方面,多多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并派专人负责培训后的运营状况监管,及时进行指导。
另一方面,对已吸纳残疾人大学生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发放补贴。鼓励其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更便利的工作环境。但应注意防止有些用人单位利用残疾证来减少征税,而不实际录用残疾人。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对残疾人录用单位减免税收时,要严格审查,一旦发现,严肃严厉查处。
此外,要完善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社保体系建设。私营部门的社会保障建设还存在问题,导致求职者往往倾向社保更为完善的公务员或外企单位,这些单位在“五险一金“及福利待遇方面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很大一部分私营企业没有为员工提供基本的”五险一金“,相关的福利待遇更是没有。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私营企业的监督,强制性地要求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五险一金“,不能对残疾人大学生差别对待。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提升,同时也能吸引更多优秀的残疾人大学生加入。
(三)学校视角
首先,进行特殊教育的改革。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特殊教育水平都远不及普通教育水平,在师资力量、专业教育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高校的培养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培养出的残疾人大学生的素质如何,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改变残疾人大学生文化水平、职业技术水平落后的现状。教学过程中,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训练并重的教学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针对聋哑的残疾人大学生,应配套相应的手语、唇语课程,帮助残疾人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而在考试中,不应对残疾人大学生实行差别待遇,而是加入手语解释或盲文,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2}。
其次,扩宽就业服务渠道,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注重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积极与各福利企业协商,选择适合残疾人大学生的工作岗位,而不是简单的体力岗位,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学有所用。还要注意追踪服务,跟进在就业后的过程中一些困难之处,积极帮助残疾人大学生解决问题。
最后,重视心理辅导工作。残疾人大学生普遍存在一种自卑心理,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将“问题”视角转变为“优势”视角,不再注重自身的缺陷,而是积极发现自我的闪光点,发现自己的优势,逐步树立自信心,以乐观开朗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及未来就业过程中的困难。
(四)个人视角
第一,努力学习,提升综合素质。正所谓技多不压身,残疾人大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尽可能地充实自己,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以后进入社会做好准备;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或社会公益活动,不仅能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能结交不同的朋友,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
第二,树立健康的择业观、就业观。要认清当前社会现实,将自身追求与社会需求综合考虑,勇于创新,大胆推销自己。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残疾人大学生要认真分析当前形势,明确自身优点与不足,抓住时机,争取满意的岗位,通过各类媒体了解当前就业形势,不跟风,不盲目,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注释:
{1}国家统计局.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2006.12.1
{2}庆祖杰,周春梅.聋人大学生就业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中国特殊教育,2006(6):78一79
参考文献:
[1] 王立霞.残疾大学生就业问题思考[J].中国残疾人,2010(3):53
[2] 童星.残疾人就业援助体系研究――由“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J].残疾人研究,2011(3):19-22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山西太原 030006)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创业教育;教育体系;解决措施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者开始进入大学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提升自身价值。但是就我国现阶段发展状况来看,对于残疾大学生的招聘岗位仍旧较为缺乏,工作难问题变得越来越显著。很多岗位有自身特殊的职业特征,导致残疾大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存在不匹配的问题,这也促使一些残疾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走上创业的道路。现在,越来越多的残疾大学生希望通过创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开展残疾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性。
一、新时代残疾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状况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我国大约拥有残疾人口8296万人,占总人口的6.34%。而我国也对这些残疾人的学历进行了调查,在残疾人中占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有94万人,只占残疾人总数的1.1%。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在2003年教育部规定,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各个学校应该放宽对残疾人考取大学的要求以及标准。在2017年,全国高校一共收取残疾大学生10818人。由此能够发现,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以及鼓励下,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开始进入大学进行系统学习。但是这些残疾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困难,就业率非常低。现阶段我国残疾大学生的就业率只能达到4.5%左右,这就要求高校加强残疾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及意识,促使其更好地发展。
二、新时代残疾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面临的困难
(一)残疾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宣传渠道较为匮乏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残疾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从2015年以后,国家出台了许多指导以及统领残疾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件以及政策,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残疾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国家出台的文件以及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有许多残疾大学生对其并不了解,这主要是两方面原因导致的。一是国家的宣传力度较为欠缺,二是残疾大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国家对创业教育政策的宣传主要是在一些报纸以及国家官网上,这种宣传方式过于单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并不能真正让残疾大学生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其只在有创业的想法时才会寻找文件查询的途径。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创业教育的课程,但是相关教师对国家出台的创业教育文件以及政策并不能够及时了解以及掌握,教师拥有的创业经验、技巧以及人脉较为缺乏。这些问题的存在更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指导宣传到位,能够及时传递给高校,这样才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残疾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从而影响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残疾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较为薄弱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渴望进入大学系统学习知识,希望能够通过知识的力量改变人生方向。但是,很多残疾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仍是按照传统的创业思想以及模式进行,而且还有一大部分残疾大学生希望自身毕业之后,能够通过岗位就职的方式,实现社会价值以及人生价值。所以残疾大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以及发展过程中,并不具有完善的创业意识,而且拥有的创新理念也无法满足时展,与社会发展同步。除此以外,残疾大学生在身体方面有缺陷,这种先天或者是意外带来的挫折,使其非常注重自尊心,同时相比正常大学生又有一定的自卑感。这种身体以及心理上的缺陷,致使其非常敏感,创业意识较为缺乏。与此同时,部分残疾大学生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抗挫折能力较弱,并不具有相应的创业风险意识,一旦创业失败或者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心灰意冷,严重情况下会放弃创业的想法以及计划。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导致残疾大学生在现阶段创业较为困难。
三、提升残疾大学生创业体系构建的措施
(一)对残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加强高校在构建残疾大学生创业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将人文性以及科学性融入其中。在以前的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以及高校大都是更加注重残疾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也将其作为创业教育的起点。但是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升残疾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还应该使其创业精神、性格意志等方面得到提升。与此同时,还应该培养残疾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创业观等,从而提升其综合素养。所以从这里也能够看出,创业教育是一门将人文性以及科学性融为一体的教育体系。高校在残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能力,对授课时间、内容等进行科学、分批次、分层次的规划。对于低年级残疾大学生来说,高校应该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相应的人文素养;而对于高年级残疾大学生来说,则应该在此基础上更多地融合职业道德观以及实战实训等方面的内容。高校一定要在教学中注重不同教学阶段的差异性,从而保障自身开展的创业教育有相应的科学性以及人文性。
(二)提升创业教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在对残疾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在创业师资力量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师的综合水平,这是十分关键的内容之一。师资力量是现阶段高校对残疾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软实力,所以其强弱、教师水平的高低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残疾大学生的创业水平,决定了教学成果。所以高校在对自身创业课程教学以及实验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师资力量的提升。就现阶段高校创业课程的教师来说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兼职教师,另一种是专职教师。其中兼职教师大都是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以及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教学效果较好;对于那些专职教师来说,大都是由辅导员等担任,由于这些教师并没有专业的知识以及丰富的任课经历,所以他们的教学效果相对而言就会差一点。因此,高校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以及训练,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等,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残疾大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创业课程教学。同时还要注意对残疾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关心,这也是作为教师的重中之重。
(三)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各个高校在实际发展中可以与其他高校进行合作,从而实现多校联动,不断扩展自身创业教育的受众面。除此以外,学校还应该好好利用自身的校园文化,进行创业教育的宣传。校园文化能够将学校的规章制度、思维习惯以及价值目标等,用一种外显的方式表达以及显现出来。校园文化包含许多方面,如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等。高校如果在发展中有效地利用校园文化对残疾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创业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还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创业水平。为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之声、平台、展板以及网站等宣传媒介,大力开展创业理念、国家创业政策、创业知识等多方面的宣传活动,从而保障创业理念以及精神深入人心。
【关键词】:助残服务、社会化、现状、困境、对策思考
一、上海助残服务社会化的发展现状
(一)浦东新区: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发展多元参与运行机制
浦东新区自 2008 年开始就进行残疾人工作社会化模式的探索,通过五年的时间,不断扩大工作领域和工作内容,积极扶持和培育社会组织开展专业的社会化服务。截至 2013 年,已成功委托23 家社会组织在残疾人就业、培训、日间照料服务等领域实施社会化运行项目 32 个。
浦东新区是小政府大社会格局,在社会组织培育上本来就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其助残服务社会化运行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来办,采用专业化、人性化、科学化服务手段。二是注重完善社会化运作机制,残联监控到位,大力扶持,针对社会组织管理“三阳基地”――阳光基地、阳光心园、阳光之家人员数量、面积、设施,加大补贴力度。
例如残联委托“我和你”助残服务社管理的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不仅培训劳动技能,还有心理调适,所有课程都是帮助残疾人进入主流社会。区残联还委托“我和你”助残服务社在全区开设13个服务站点,508名服务人员,为4337名重残人员实施专业化养护服务;委托上海新途健康促进社开展阳光心园能力建设,社区精防医生专业服务,提供多样化指导。
随着社会化工作的纵深发展,浦东新区残疾人社会化工作的重点从纯粹的购买服务转向对社会组织专业化能力的培育上。
(二)嘉定区:逐步形成政府与社会联动的助残服务新格局
嘉定区从 2010 年开始进行残疾人工作社会化运行的探索,相继出台了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实施意见和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实施办法,并建立了全市首个“助残社会实验基地”,通过努力逐渐形成了“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实施、项目独立运作、专家全程指导、第三方机构评估”助残服务项目社会化运行模式,制订了《嘉定区助残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实施意见》、《嘉定区助残公益服务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形成了助残社会化运作机制,实现了残联组织社会服务管理的创新。
嘉定区在助残组织建设上采用了三级分层推进的格局。首先在区级层面通过资金扶持、岗位购买、菜单式服务等方式推进机构发展;其次,在街镇层面,指导12个街镇残疾人服务社并给予每年10万元资金扶持,促使其向自治型助残组织转变;最后,在社区居委会层面,培育了250个原生态的残疾人阳光睦邻点。嘉定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机构与社会组织参与助残事业,逐步形成政府与社会联动的助残服务新格局。
(三)杨浦区:社会化管理模式提高基层机构服务管理能力
自2012 年开始,杨浦区对本区 12 个街道(镇)“阳光之家”、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进行学员现状、服务需求、管理运作等方面的调研,推出了“二阳机构就业社会化项目运作”(阳光之家与阳光基地),一是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加强二阳机构载体建设、深化服务内涵、提升工作水平;二是通过社会组织开发适合基层助残服务机构的残疾人培训课程,比如开设小组活动、手工制作、编织、陶艺、心理辅导等课程,每年组织开展培训活动 300 余次,使千余名残疾人受益;根据残疾人的特点进行简单劳动项目的开发,比如开发“铁艺制作”项目,仅在一个街道就已培训制作完成近 500 件铁艺摩托车、自行车、萨克斯模型,基本实现了残疾人作品制作、义卖一条龙的运营模式;三是通过社会化运行模式,为全区“阳光之家”智障人士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融合活动,比如与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共绘美好”主题绘画活动、举办“拥抱春天,热爱生活”融合之旅等活动。
(四)闸北区:通过社会化服务项目加大帮扶力度
2013 年,闸北区推出“和谐阳光”困难残疾人帮扶项目,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为区内特困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提供及时有效的帮扶措施,仅半年时间就帮扶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102户。通过每月一排查,全面掌握困难残疾人的基本信息,为开展积极有效的主动帮扶打下基础;通过“量体裁衣”式的帮扶方法,根据残疾人家庭的困难程度,通过全面的调查核准、评估分析,开展“一人一方案”的综合帮扶服务,为困难残疾人家庭提供政策咨询、资金援助、精神慰藉等服务,比如通过社会组织调查了解到某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费用出现困难后,根据有关政策及时提供了助学帮扶,该家庭得到帮助后,主动要求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二、发展探索中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上海市的助残服务不断发展,社会的参与度也不断加强,与此同时,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面临一些困境。
(一)来自体制的阻力
首先,一部分职权部门仍习惯于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习惯于体制内原有的制度安排,对社会组织缺乏信任,不愿意去主动的引导和扶持。因此,很多社会服务机构不得已聘请民政、残联、劳动、卫生等行政部门的离退休人员,希望以他们的“老面孔”、“老关系”得到相关部门的信任和支持。其次,一些职权部门长期以来直接参与残疾人公共服务的供给,甚至使由公共财政支撑的某些服务事务,变相成为部门利益的重要来源。实行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将残疾人公共服务的供给公开化、透明化,势必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迫使这些部门作出利益转让,可能出现抵触和反对。
(二)助残组织的专业化水平不够高
助残组织作为专门服务残疾人的社会工作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效果应该呈现出社会工作特有的专业性和独特性。但是由于这些助残社工机构自身成立时间较短,机构对残联依附性过强、自主运作能力和管理经验尚浅,人员流动较大,致使所提供的服务在较短时间内没有显示出服务内容的不可替代性和服务效果的专业独特性。
(三)残联与助残社会组织的合作有待加强
部分区县残联在出资购买服务后,未能与助残服务机构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而是仍对助残服务机构采用传统的、行政化的管理模式进行介入,在经费使用、物资调拨、人员配备等方面进行了过多干预,约束了助残服务项目的衍生,束缚了助残服务机构的发展。
(四)缺乏对助残组织工作上的督导
目前助残社工机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搭建督导平台、链接督导资源方面能力不足,尚未建立一支专业的助残社工督导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助残社工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由于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指标体系,无法对服务机构的运行管理、服务项目的绩效考核等进行有效评估,从而影响了对服务对象改善情况、服务目标实现程度、专业方法的有效性等方面的准确把握。
(五)各区县之间发展水平不平衡
目前,上海的助残社会组织大多活跃在中心城区,而远郊区县数量相对较少。(但也有例外,例如远郊的嘉定区,近年来残疾人助残社会组织发展非常活跃。)如何统筹全市各区助残服务社会化发展的速度、规模、专业化水平等也是今后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六)社会组织待遇低下难以吸引新鲜血液
目前,上海助残社会组织的专业人才严重紧缺,如康复治疗师、社工师、心理咨询师等,而兼具专业技能、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一将难求。目前,我国对于社会组织的设立、性质、地位、作用及职能等没有实体性的规范界定,同时在人员编制、职称评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税收减免等方面也没有配套的法规与政策。据调查,2013 年上海助残社会组织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中层骨干月平均收入在 2500 ~ 3500 元之间 ;而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局的文件(沪人社综(2013)151 号),上海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在 2012 年就已经达到了 4692 元,二者差距明显。因此,一些仍然坚持在助残服务机构的青年骨干表示,他们最为困扰的有三个问题 :收入及待遇、个人发展空间、职业的社会声望。这三个方面的待遇需要加以提高,否则将会危及整个助残服务的后续发展。
三、促进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一)出台相关具体的法律规范与实施办法,完善顶层设计
出台相关具体的法律规范与实施办法,一方面可以让基层组织有规章制度可依,形成规范;另一方面可以起到规范购买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政府行为,尤其是项目申报、项目评审、组织采购、资质审核、合同签订、项目监管、绩效评估等购买流程,形成对基层工作的政策指导和管理监督,同时预防违规违法及腐败行为发生,这样一来也可以有效减少来自体制内的阻力。
(二)加强专业化的培训,提高助残组织服务能力
社会助残组织遵循“需求为本”的服务理念,秉承“助人自助”的服务宗旨,可以紧密贴近残疾人实际需求,开发设计出救助型、支持型以及发展型等多层次、个性化的助残服务项目,从而填补助残服务的盲区。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提升助残服务水平。与此同时,残联应主动联手民政部门积极引导社工专业机构开展助残服务项目,在公益创投和招投标中关注涉残服务项目,在助残社工知识培训和能力提升方面提供帮助。
(三)紧紧依托社会资源构建服务平台
继续探索助残服务社会化途径,进一步完善残联着力推动、社会协同运作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助残服务平台。主要内容包括,推进残疾人工作社会化,拓宽服务领域,开发服务项目 ;加大购买服务力度,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进一步理顺各级残联组织与助残服务机构的平等的合作关系,淡化行政管理模式 ;通过资金扶持、岗位购买、菜单式服务等方式,积极培育扶持社会助残服务组织 ;搭建平台,链接资源,成立“专家督导队伍”,为助残社会机构提供多种形式的督导支持服务 ;尝试建立涵盖管理指标、服务指标、绩效指标等项目在内的科学合理的助残社会工作服务评估标准体系 ;建立第三方评估监督机制。
(四)统筹兼顾各区县发展水平
远郊区县的助残组织社会化发展的速度、规模、专业化水平等落后于中心城区,这是可以理解的,且适当的差距是可以接受的,但必须避免严重的两极分化,在这一点上,需要市政府以及区政府在发展助残服务资金上的调控以及制定出各区县的总体发展指标来协调统筹。
(五)建立助残机构专业人才的薪酬标准
参考上海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设定助残服务机构基本薪酬政策,用以指导助残社会组织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科学合理、对内公平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缩小社会组织专业人才的薪资水平与上海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同时为政府购买助残服务中的人员成本核算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参照。此外,可先行推出助残社会组织的岗位补贴制度,对助残社会组织中一线社工、项目督导、行政管理等紧缺岗位进行适当的补贴,切实提高这些岗位的待遇,稳住骨干人员与核心团队,缓解目前助残机构人才流失的严峻局面。
结语
综上所述,上海市的助残组织社会化虽然起步较晚,发展至今也不过数年时间,但却实实在在的将成果展示了出来,虽然仍然面临许多困境,但全市全面建设助残服务社会化的趋势不会就此停下脚步,在政府、社会组织、社会机构等多方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之下,今后一定会给广大残疾人带来更专业、更全面、更便利、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冯实,2012,《浦东:我和你一家人》,《中国残疾人》第09期
[2] 王少华,2014,《上海残疾人就业社会化新机制带来新局面》,《中国企业报》4月15日
[3] 曹继军,2008,《上海形成覆盖全市的残疾人康复网络》,《光明日报》,9月10日
她是一位辛勤的园丁,
辗转内地与香港之间,
精心护养祖国的“花朵”。
探索者,不畏风雨艰辛路途遥远,
她是一个真正的勇士,
在社会工作的岗位上,
以先行之身锐意进取。
师者:引领前行,人生无悔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一直都是一个让人敬仰的职业,他们不仅仅要教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成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社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归根结底,这是人的问题。为了让社会和谐前行,对社会服务工作者的需求与日俱增,罗观翠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正是为了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履行着身为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
罗观翠女士的本科就在香港中文大学专修社工,直到博士毕业都与社会工作相关。但到现在为止,仍然有许多人不知道何为社工,社工和义工之间有何区别?
社工,是指社会工作,它指的是非盈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在国际社会,这类活动还被称为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服务。社工是受薪人员,要遵循严格的专业伦理和价值,需要有从业资格,是专指专业社工人员所从事的服务活动。而义工则是无偿地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等,只要是自愿的助人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义工,从这个层面上讲,义工所服务的范围要比社工的服务范围更为广泛。社工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劳动保障、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当香港的社工服务趋于成熟的时候,内地仍然是一片空白。罗观翠女士眼看着这种现状,期望将自己的所学为国家做些贡献。在退休之后,她接受中山大学的邀请来内地讲学,她也觉得时机成熟了,该把香港的成熟经验和自己的积累带到内地来了。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罗观翠女士就积极组织过专业的社工团队到内地交流,2006年中央政府下达红头文件:要发展庞大的社工队伍。2008年应广州市团委的要求,罗观翠女士成立了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政府开始重视并推动社工的发展。“我们是首创,一切都还是在试行阶段。”罗观翠女士笑着诉说着当年的情形。现在,她们已由当初的两人发展到了八十人,服务范围已经覆盖了学校青少年、家庭、老人和外来工,地区也在不断扩大,四川地震后她们亦积极组织服务点,一个名叫“青年地带”的项目也正在广州逐步展开。细数这些年的付出与成效,点点滴滴都凝聚着罗观翠女士辛勤的汗水。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最初内地不理解什么是社工,对这个全新的事物他们很难一时接受和适应。”现今的她满怀感慨地说道。这其中流露出了对工作能否顺利进展的担忧,看着她的神情,我们又看到了坚定。“现在效果很好。”她会心的笑着,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社工推广和培训方面,罗观翠教授是先行者。她不仅给内地带来了成熟的经验,还为内地培养了一批专业的社工,积极地组织相关机构展开有效的社工服务。这一系列举措的顺利实施都是罗观翠教授的心血,是对身为师者的她,最好的回报和赠予她的最高荣耀。如此,师者的人生便可以无怨无悔了。
探究者:乘风破浪,开拓进取
教授学问只是罗观翠女士的一面,她还是一位敢于迎接挑战的探究者、开拓者。
在此之前,罗观翠教授曾受命于九三学社,调研社工专业如何发展,然后写成报告呈交给九三学社,九三学社再提交方案给政府。“社工”这种新的职业逐渐在内地市场上崭露头角,而此时的罗观翠教授要做就是,尽自己的努力让它走进千家万户,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专业的帮助和服务。
现在,罗观翠教授手上还有两个重大课题在探究之中:居家养老评估方案和残疾人就业问题。众所周知,社会正趋于老龄化,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必须解决,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曾经为社会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孝”就是最大的“善”,是我们本该弘扬的传统美德。而残疾人就业更是应该关注的问题,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一个健全的人都很难创造自己满意的生存空间,对一个残疾人而言,更是难上加难。残疾人去就业,既是减轻社会负担,更是彰显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罗观翠教授说:“科技如此发达,不需要我了;经济快速发展,也不需要我了;而老年人和残疾人这些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我。”罗观翠教授选择的不仅是难以展开的工作,她选择的更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她选择的是一种大爱和慈悲。
问及罗观翠教授是如何展开工作时,她说:“我们使用的是行动研究和实际研究。我们的工作必须与人接触,并且要花大量的时间取得对方的信任,闷坐在图书馆里是不可行的。内地在社工方面还不够健全,现在还要香港内地两地跑,去找资料,给学生带书过来。”不难看出,尽管罗观翠教授带领自己的学生和团队走过了一些年头,但受实际情况的限制,现在仍然很难阔步向前,仍旧是摸索前行。
罗观翠教授一步一个脚印的慢慢向前奔着,虽然很多方案还处于试行阶段,但可喜的是,社会影响和反馈很不错,现在有很多学校和戒毒所等都要向罗观翠教授购买服务。在学校,老师负责教学工作,社工负责校方难以解决的问题,譬如给学生做专业的心理辅导,缓和家长与学生之间的矛盾,逐步让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等。类似于这样棘手的社会问题,罗观翠教授和她的学生、团队精心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专业的服务,克服困难,与他们一起进步。
人生的境遇千千种,如此才会丰富多彩,但有一种,只要你全心全意地付出,就会有收获。罗观翠教授在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便是如此,一干就是几十年,而且还不拘于现状,敢于迎接挑战,努力开创新的局面。“乘风破浪会有时”,罗观翠教授定会取得新的胜利。
歌者:志存高远,岁月如歌
这里的“歌者”不是指专业的演唱家,而是用心生活、体味生命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真心、信心、责任心去构筑自己的人生,抒写属于自己的故事。聆听他们,如同悦耳的旋律沁入心脾。
罗观翠教授说,社工服务是自己的第三事业并且才刚刚起步,尽管她已经62岁了,但仍然志存高远、奋斗不止。看着这位精神饱满、神采奕奕的形象,我们忍不住追问:“您的保养秘诀是什么?”“哈哈,工作就是最好的保养品啊!”罗观翠教授直言,“工作搞好了,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更进一步了,心情就愉快。好好工作并对社会他人有益,这样就够了。”对自己的事情抱有热情并怀有责任心才能长久的经营下去,内省无疚,不惧不忧,方可让我们的人生更加饱满精彩。罗观翠教授正是凭着自己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才走到了今天,才在岁月的刀刃下青春永葆。“我真的很惊讶,内地的人50多岁就可以什么都不干,他们是怎么打发时间的啊!”罗观翠教授认为,我们应当把自己的学识、经验都贡献出来,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我会一直工作到走不动为止。”这种有始有终、一如既往的奋斗、奉献精神值得每一位年轻人学习。
和罗观翠教授对话,会明显感觉到她依然年轻。待人和蔼,笑容绽放,声音亲切,举止优雅,这一切都体现了她身为教师的修养和气质,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舒适之感。罗观翠教授工作之余还喜欢看书、看电影、和朋友一起吃饭聊天,劳逸结合,让生命之河细水长流。
无论是在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领域,还是在如何面对人生、实现生命价值的大方向上,罗观翠教授都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工作上力争专业,不怕辛苦;生活中积极乐观,笑对人生。如此,你我也将会拥有如歌岁月。
罗观翠女士主要职务与履历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系教授
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
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监
这一切美好的事物仿佛离我们很遥远,
因为我们是一群失去光明的孩子,终日与黑暗为伴。
然而在我们心中仍有一方天空无比灿烂。
我们的天空广阔无垠,没有人为的束缚,没有空间的局限,
在这里我们潇洒地把黑暗丢开,让阳光进来。
为了真正地活一次,我们勇敢地承受了一切艰辛和磨难,
从未艳羡过别人的天空比我们的蓝,比我们的宽,
也未慨叹过我们的梦幻比他人黯淡,
只是抵御不了生命那遥远而真切的呼唤。
五彩缤纷的梦像一道绚丽的彩虹划遍我们的心,将我们的生命纵贯,
赤橙黄绿青蓝紫,一道光环代表着一个美丽的梦幻。
小时候,我们曾为一休的机智而折服,为白雪公主的命运而惊叹,
为卖火柴小女孩的不幸而伤悲,我们的心儿是那样的纯真友善;
长大后,我们曾为海伦·凯勒的奋斗而振作,为海迪姐姐的坚强而备受鼓舞,
我们不懈地拼搏,只为实现自己美丽的梦幻。
以上文字摘自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一名盲生的作文,它真实而细腻地表达了盲孩子的心声。“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虽然不幸视力残障,但是,你们生长在党的阳光雨露里,生活在社会主义和谐的大家庭里,时时刻刻感受着幸福和温暖。家长和老师从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关心与呵护着你们。但是,家长和老师不会跟随你们一辈子,总有一天你们会长大。请你想想以下的问题,有家长和老师在你身边时你应该做什么?你能做什么?离开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你又应该做什么?你能做什么?你能照顾好自己吗?你能支撑起一个家庭吗?如果你认为掌握必备的生活技能很重要,如果你想靠自己的能力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那就让我们从校本课程开始,从给家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开始,踏上你们坚强、自信、自强、自立之路吧!相信自己,喊出‘我能行’!相信自己,让听到的和触摸到的世界一样美丽、一样精彩!用自己的双手去圆梦吧!”这是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的校本教材中一位教师对学生的寄语。
圆梦——校本课程创视障教育特色
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创建于1958年10月20日,原名“天津市盲童学校”,1992年更名为“天津市盲人学校”,2008年更名为“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是天津市唯一一所面向视力障碍儿童、青少年实施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5076平方米,建筑面积11080平方米。学校建有综合楼、教学楼、宿舍楼、文体楼、食堂、200米环形塑胶跑道的田径运动场等基础设施,根据视力障碍学生教育教学的特殊需要,还设有视觉功能训练室、家政教室、按摩手法教学室等十多个特色专用教室,设有盲人门球馆、盲人乒乓球室、室内健身房、形体训练馆等多个艺体教育场馆。学校现有教职员工51人,义务教育学段教学班9个,共95名学生,职业高中学段教学班3个,共30名学生。
为了促进视障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学校制定了“一专二能三合格”的培养目标,“一专”即具有一项专业技术,如按摩、音乐、文学、法律、工艺等;“二能”即具有社会交往适应能力,具有独立学习、生活能力;“三合格”即德、智、体三方面都能符合要求。提倡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挖掘他们的潜在才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快乐与满足。学校以“尊重需求,开发潜能,融入社会,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面向全体视障学生,以提高视障学生综合素养为根本,最大限度地满足视障学生的教育需求,采取医教结合、缺陷补偿、因材施教等特殊教育手段,解决生理缺陷给他们带来的各种困难,携手视障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教学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殊教育需求,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环节。学校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计划)》和《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更新教育思维,创新教学特色,以校为本,以生为本,凝聚教师团队力量,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着眼视障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尊重视障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不断探索天津视障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之路。
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强调开发学生潜能、补偿视障缺陷,让视障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校本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学校校本课程研究,以课题为引领,创新校本培训与教研活动的方式、内容。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建设的需求,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种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参训教师回校后进行校内二次培训,将最新的视障教育教学理论与专业技能及时传达给全体教师。安排高级教师谈视障教学经验体会,为课程研究提供借鉴。为使校本课程建设落到实处,学校召开了多次校本课程建设集体教学研讨活动和教学观摩活动,集中团队力量,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建设需求,积极开发专用教室,添置专用设备、教具学具,购买参考书籍,为参与课程建设的教师提供各种支持,充分调动他们研究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学校已完成了以“我能行”和“圆梦工程”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建设,成绩斐然。通过两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这些课程均取得良好效果,学校综合实践、综合康复校本课程开发课题已被中国教育学会确定为“十二五”重点科研课题。
优质全面的生活教育课程
为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学校坚持视力障碍儿童教育与普通儿童教育共性的同时,从视力障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调整教育内容,以达到促进视力障碍儿童全面发展的目标。让视障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残疾,具备乐观、进取、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立志成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以及平等参与的公民意识。
视力障碍儿童因受到视力障碍不同程度的制约,普遍存在行动迟缓、笨拙、体格不够健壮、协调能力差等不同层次的非健康状况,有部分视力障碍儿童不爱运动、不敢跑、不敢跳、弓腰、驼背、走路四肢不协调,并且还伴有一些重复的非正常性的动作,俗称“盲态”。由于这些体态上的不良习惯,导致有的视力障碍儿童脊柱异常弯曲(驼背、前探头)、左右侧肢体发育不均衡(偏向、侧发育),直接影响他们一生的身体健康。生理残疾带来自身形体的不完美,导致一些视障儿童走到哪里都带有“盲人标签”,因而受到歧视和不平等待遇,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对其将来回归主流、参与社会生活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改善这些不良状况也就成了视力障碍儿童的普遍需要。因此,学校坚持对视力障碍儿童进行科学、系统的形体训练,改善他们的身体素质,提高他们身体的协调能力、灵活性等动作能力。视障学生特殊需要满足得越多,其视觉缺陷就补偿得越好,他们与普通儿童的差距就会越小,发展的起步就越接近,普通需要的满足就会更圆满顺利,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若视障学生的行为举止与正常儿童没有什么两样,他们就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目前,视障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里没有弥补此状况的课程,因此,学校本着教育与康复、教育与训练、教育与心理辅导等相结合的原则,设立综合康复校本课程,为视障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对人的认知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训练,帮助视障学生应对将来错综复杂的生活境况,是学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居家生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的一个重要因素。普通人通过“看”的途径,就可以初步掌握择菜、洗菜等一些简单的家务事。而视障学生因视觉缺陷导致了“观察和模仿”这一重要学习途径的缺失,他们对各项家庭生活基本技能缺乏表象的认识,学起来既吃力又难以达到要求。起初,他们都乐于尝试动手实践,但曾经的失败,加上他人有意或无意的指责与嘲笑,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另外,害怕在劳动中伤到自己的恐惧心理、对家人保护与照顾的过分依赖,都会使他们放弃主动学习和积极实践的愿望。长期缺乏锻炼,又会影响到他们身体的发展,使他们完成各种动作的准确性、灵活性不断降低。可以说,学习开始得越晚,学习起来就越困难,以至于影响他们将来的家庭生活。
学校通过必修、选修、个训三个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了在国家课程中补充校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方案开发校本课程、将兴趣小组升级为校本课程、医教结合个别化综合康复课程、“融入社会我能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等五个校本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家庭生活能力和家庭、社会责任意识,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为此,学校还成立了综合实践校本教材开发课题组,教师们以适合视障学生生活中独立实践的理论知识和简单技巧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视障教学经验,把握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补偿性等特性,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结合学校培养目标确定了不同年级、不同主题的校本课程内容。
一至三年级的教学主题是“我能行——生活自理篇”。低年级学生生活能力起点低,刚入校的孩子大多数不能照顾自己。学校以生活自理和校园生活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指导学生熟悉学校环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他们快速融入学校生活。通过集体活动,使他们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与同学沟通交往,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的情感和理解、尊重、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四至六年级的教学主题是“我能行——生活技能篇”。视障学生因观察能力缺失,对社会和生活的了解缺乏兴趣,学校增加了绿色环保、安全出行、家庭生活、文明礼貌等教学内容,指导他们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体验劳动的乐趣。使他们初步养成进行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勇敢地面对残疾,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七至九年级的教学主题是“我能行——社会生活篇”。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技能、技巧,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学校开设了家庭烹饪、家庭维修、缝纫编制、沟通交流、应对青春期等课程。力求通过系列体验活动,使他们认识自身价值,培养健康心理,形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为他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丰富多彩的艺体教育课程
视力障碍儿童虽然失去了直接观察自然和社会的明眸,不能亲眼去观察丰富多彩的自然、变幻莫测的世界,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从此失去了欣赏美、感受美及创造美的能力,失去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相反,他们的求知欲望、奋斗信念比身体健全的同龄人表现得更为强烈,他们的思维也有着更广阔、自由的天空,他们可以摆脱或超越许多客观的约束,借助灵敏的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独辟蹊径,去体验自然、品评生活,陶醉于自己制造的趣味无穷的想象之中。他们能凭借盲人所特有的敏锐来体味着世上的一切一切,从另一个角度来发现自然之美、艺术之美。
艺体教育对视障学生精神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由于视觉缺陷,视障学生的听觉、触觉等器官发挥了代偿功能,长期的训练和使用,使他们的听觉和触觉很灵敏,注意能力也有较好的发展,短时记忆力和机械记忆力比较强。这些特点为视障生学习艺术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艺体训练也为他们听觉、触觉、记忆力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接受艺体训练,视障学生要克服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艺体训练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是无穷的,给他们一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没有艺术、体育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落实《全日制盲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学校结合视障学生特点,不断尝试优化艺体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特色,深化校本课程研究,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增加了《形体训练》《音乐欣赏》等校本课程,还编写了《形体训练》教材和一至九年级美工教材,为艺体课程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学校重视对视障学生的艺体教育,注重提高他们的艺体素养。除了加强艺体课程建设,学校还成立了十余个学生社团,不断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学校艺体教育结出累累硕果。学校盲人乒乓球队是全国第一支盲人乒乓球队,田径、游泳、盲人门球、盲人乒乓球、盲人柔道等体育项目的成绩,代表着我国盲人体育比赛的较高水平。多名学生参加了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和远南运动会等国际比赛,夺得金、银、铜牌三十多枚,在国内各种盲人体育比赛中保持着多项全国纪录。
学校舞蹈队是世界上第一支盲人舞蹈队,创造了国内外盲人舞蹈成功的先例,填补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史上的一项空白,曾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多次在国内外巡回演出,受到舞蹈界专家的认可,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们用优美的舞姿演绎了完美的艺术,用准确的乐感、独特的魅力征服了观众,赢得了热烈的赞誉。他们用精湛的技艺舞动激情,用青春的心灵放飞梦想,让鲜花围聚,让掌声不息,让奖杯闪亮,让辉煌与奇迹在成功的舞台上一次次呈现。2007年3月,学生视障舞蹈《去看春天》代表天津市参加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决赛,与身体健全的学生公平竞争,在全国57个参赛队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2008年,舞蹈队学生代表参加了北京残奥会闭幕式演出。2009年,视障舞蹈《春天的花衣裳》获得第七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舞蹈特等奖。2011年,打击乐表演《螳螂视界》获得全国特教学校文艺汇演器乐类特等奖。2013年,视障舞蹈《我们的世界》获第八届全国残疾人文艺会演特等奖。
学校“六点文学社”是全国首个视障学生文学社团,已成立二十多年,学生作品在《中国盲童文学》《盲人月刊》《中华少年》等多家报纸杂志上发表。“校园之声”广播组每天坚持两次广播,深受师生的喜爱,它不仅是同学们倾诉心声、沟通心灵的渠道,也是他们了解社会、开拓视野的驿站。在中国残联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2010年、2011年学校两次被中残联、教育部授予“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荣誉称号,这也是对学校多年来艺术教育的充分肯定和巨大鞭策。
艺体教育不仅为学校赢得了荣誉,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当今时代,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广泛的兴趣爱好及一定的特长技能,已成为衡量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视障学生从小学到职业高中毕业发展得如何,将决定其一生幸福与否,学校立足为视障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使他们懂道理、会做人、善学习、有特长、自立自强,能和身体健全的人一样幸福、快乐地生活。如今,许多视障学生经过多年的艺体教育熏陶培养了兴趣、陶冶了情操、健美了体型,自信满满地走向社会,通过劳动自食其力,服务社会,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学以致用的职业教育课程
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是实现就业目标的基础。视障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全方位、动态的系统工程。学校任课教师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在以优良的职业素养影响学生的同时,使学生充分领会职业能力培养的内涵。以按摩职业临床问题为教学中心,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智力与精神价值,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有利时机,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循序渐进,提高视障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发展创新能力。
学校职业教育阶段学制三年,开设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执行《全国盲人按摩中等专业教学计划》,使用全国盲人按摩中等专业学校统编教材,学生毕业时可通过考核取得天津市教委颁发的中职毕业证书和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天津市职业技术鉴定指导中心联合颁发的初级保健按摩师、初级足底保健按摩师两项职业鉴定证书。学生毕业后,可以自主创业开办按摩店,也可以进入社会按摩店工作,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学校培养的学生已经在天津市开办了三十余个盲人按摩店,为盲人提供了百余个就业岗位。
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实现就业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学校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在开设国家统一的专业课程之外,还增加了经营按摩店、心理助人以及校内按摩诊所模拟营业等研究性学习课程,增强了学生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走入社会,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了解、发现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按摩技能必须通过日积月累的练习和实践训练来获得提高。为创设真实的职业氛围,结合“经营按摩店”校本课程,学校建立了模拟按摩诊所。在教师的辅助下,由学生自主创办、经营。学生通过召开竞聘会,确定了诊所内总经理、业务、人事、宣传等负责人。他们召开成立大会,印发宣传材料,组织团队拓展训练和业务培训。每天课余时间,面向全体教师、物业人员、保安以及校外合作单位人员开展服务。他们还走出学校,到老人院、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义诊。通过半年时间的锻炼,诊所由初期生涩的“活受罪诊所”发展到后期的“兰平国医按摩中心”(网络经营),一切做得有声有色。学生在模拟经营的过程中正确认识了自我,锻炼了技能,加强了对按摩行业的了解,提高了交往沟通能力,增强了意志品质,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提升。
学校还改革了学生毕业评估方式,除笔试外,采取模拟门诊情景的方法,先由学生独立问诊、诊断并进行问题答辩,然后由学生独立开处方、治疗,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由市教委组织的职业学校技能展示活动,参加由天津市残疾人联合会举办的历届“保健按摩技能大赛”,达到以赛代练的目的。使他们在离开校园以后,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很快地适应职业岗位,完善自我,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
[关键词] 地方院校;开放式公共图书馆;构建
[中图分类号] G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6-85-3
Study on Open Public Library Construction Relying o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n Jiajie
(Library of Henan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75001 )
Abstract:Based on the author’s experience of the public libraries’ open, considerable and careful service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of Europe and America, after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utilization status of the public library in the third-tier cities,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 and problems faced by university librar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inally the idea of relying on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build an open public library is put forward, and the win-win situation brought by the public libraries built on the universities library is presented in detail.
Keywords: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pen public library; build
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和文献信息传播的枢纽,承担着社会教育的职能,在促进公民的文化素养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然而,在我国,公共图书馆因为资源、财力和人力等因素,远远不能满足周边公民的需求。尤其是一些三线城市中,公共图书资源严重匮乏,公民的公共文献信息利用意识也非常淡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占全社会文献信息资源的一半,因此,将高校文献资源向社会开放,不仅是承担其相应的公益责任,同时也是对自有资源的二次开发[2]。
目前,我国三线城市中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和利用还相对滞后。三级城市中的地方院校作为该城市的文化中心,对于推动城市公民的文化素养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和义务。与此同时,网络时代的到来,导致了数字资源在图书馆资源中的比例逐年上升,也造成了大学图书馆作为一个实体学习空间的利用效率急速下降,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和运作模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作为三线城市的文化传播主体(以河南大学为例),地方院校图书馆的发展需要开发新的管理和运行模式。
1 三线城市中公共图书馆和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利用现状
1.1 严重匮乏的公共图书资源
开封市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全市有458万居民,然而这么大一个城市却只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开封市图书馆,建筑面积4 158 m2,藏书有53万册(件),这样算来市民平均拥有的公共图书只有0.11册。而且,馆内读者稀少,管理松散、设备陈旧。在针对开封市民调查有关开封市图书馆的情况时,大多数市民对市图书馆的具置都不太清楚。与此同时,另外一个现象却是:在开封市的一些大型超市或者书店的地上,经常能看到一批读书客,他们在喧闹的超市中,席地而坐、聚精会神看几个小时,这部分人群中大部分是儿童、青少年、还有一些老者。这个群体正是发达国家社区公共图书馆的重点服务对象。上述现象说明,我国三级城市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严重滞后。
1.2 日渐冷清的高校图书馆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全方位的信息模式以其丰富的内容、快捷的速度和便捷的交互形式迅速地争抢着大学生读者群体,使得传统高校图书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学生作为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越来越青睐于新兴的全媒体服务,以前高校图书馆里“一座难求”的局面发展成现在“座位等人”。以前读者通过图书馆海量藏书来查找专业文献并获取相关的信息来完成学术论文,现在只需一部电脑和网络,通过搜索引擎,很轻松的就可获取相关度很高的文献。
1.3 高校图书馆和普通市民之间的“隔阂”
开封市内比较知名的一些高校,包括河南大学、开封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开封师范学院;这些院校图书馆目前对公众大都采取半开放的策略,或者说,虽然规章制度上允许外来人员通过办理一系列手续和押金后可以进行借书或阅览期刊,但也委婉表示,不鼓励外来人员占用本校资源。另外,这些半开放政策也只是一些内部政策,开封市的大部分市民并不知道可以从这些高校图书馆获取一部分信息资源,偶遇前来咨询的市民,也会被图书馆门前的门禁系统挡之门外。因而,高校图书馆在市民心中形成了一堵无形的墙:大学图书馆只可被大学生利用。
2 开放的、人性化的发达国家图书馆
2.1 开放的图书馆
美国人的图书馆意识是从小就被培养的,熟悉美国文学或影视的人都会注意到,在美国人的意识里图书馆和超市、银行等一样重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在很多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都有图书馆的场景,通常这样的场景都会给人一种温馨、亲切的感觉。比如一部非常著名的美国童书《图书馆狮子》里面有这样一个安静、亲切、温馨并感人的场景:一头狮子闯进了图书馆,穿过柜台,来到图书区,这时,柜台的工作人员慌忙跑到馆长办公室说,“有一头狮子在图书馆”,馆长只是轻轻问了一句:“他有违反规定吗?”。故事的结尾,这头爱听故事,并遵守规定的狮子,获得了所有人的许可,成为图书馆里的读者之一。虽然这只是童话,但也很好地展示了美国开放的图书馆管理政策。
在美国大学附近的社区里,很多中老年人把每天去大学图书馆查看邮件、看书、读报当作一件日常事务来做,在他们眼里,大学图书馆和城市里的其他公共设施一样是供人使用的,而且很多的中老年人家里都不安装网络,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开销,另一方面,在大学图书馆里,可以随时咨询图书馆员来获取更为准确的信息。所以,当你进入一个美国大学图书馆,经常会发现,身旁不时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或行色匆匆的家庭主妇,他们要么在看书,要么在网上收发邮件、浏览新闻。
2.2 细致周到的读者服务形式
发达国家图书馆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服务。例如,美国的公共图书馆里一般都有一个重要的布局,那就是专门为儿童设立的温馨而富有童趣的儿童区,儿童区里的书架是专门根据儿童的身高而定,就连孩子们坐的椅子都形态各异,允许孩子们以各种姿态来阅读。有的图书馆甚至还有小的游乐场,看书看久了,可以去放松一下,很符合孩子们的天性。阅读空间被设计成了多姿多彩的造型:热带雨林模式、蓝色海洋模式、“神奇书屋”模式等等。这些充满童趣的造型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图书馆还有专门为少年儿童服务的图书馆员,他们会定期为孩子们开展Storytime,引导孩子读书的活动,届时,小朋友们总会围坐在一位和蔼可亲的阿姨或老奶奶身旁,听她讲精心准备的故事,而故事的内容多是根据最近的气候、节日挑选的。所有的这些对从小培养孩子的图书馆意识起了决定性作用。除此之外,图书馆与当地中小学之间的联系也非常紧密,中小学生有很多家庭作业都需要到图书馆查找资料,而图书馆里也有专门为辅导中小学生学习和查找资料的馆员,因此,这些国家的中小学生,非常乐意去图书馆,这里不仅安全,充实,更是一个充满情趣的乐园。在发达国家的图书馆,还有专门针对特殊群体对象的服务。如残疾人群体的服务。图书馆为残疾人提供专用设施,以及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满足残障人士的需求,提高残疾人阅读的质量[3],真正地体现服务于民的宗旨。
总之,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不只是图书陈列展示区,而是一个丰富人内心世界、带给人们快乐、平静以及智慧的温馨场所,人们的阅读不仅仅是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更是加入了很多快乐享受的过程。
3 依托大学图书馆构建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将带来双赢的局面
发展三线城市的公共图书馆,不能仅仅依赖于政府的投入经费和场地,更需要的是高素质服务人员的引进和培养,一个外部豪华的图书馆建筑,如果没有高效的管理和高素质的服务,就会成为一个毫无意义的城市摆设,失去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然而,一个城市的市民具有多元性: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机构和不同的年龄阶段。如何服务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市民群体,需要有一个具备多种知识背景和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团队。地方院校可以为构建城市公共图书馆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员服务,同时高校图书馆里海量的文献资源和专业的管理经验为城市公共图书馆的构建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和技术保障。与此同时,依托高校构建的城市公共图书馆也将成为高校相关师生非常难得的就业、实习和科研的基地。
3.1 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地方院校拥有的各种高素质专业人才可以为发展开放式图书馆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在一个三线城市中,地方院校所拥有的高素质人才占到整个城市人才的一半以上,这其中不仅包括了高校中的老师,也包括了高校里在读博士、硕士和本科生。以河南大学为例,全日制在校生有6万人,其中研究生1万人,还有教职工4 200多人[4]。这样一个庞大的、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宝库,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三线城市文化素质提升的强有力后盾。河南大学下设有92个本科专业,62个硕士专业学位,1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以及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这些院系里,除了理工背景很强的几个院系,有很多院系,像教育科学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和外语学院等专业都是与教育、人文科学密切相关的,学院里人才济济,新的教育方法和观点层出不穷,而这些学科的专业背景和人才正是构建高质量公共图书馆所最需要的人力支持。如何利用高素质人才资源来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人文素质?本文提出了“依托高校的公共图书馆”的应对策略。
3.2 高校高素质人才给图书馆带来高水平服务
目前,造成城市市民对图书馆意识薄弱的因素之一就是:公共图书馆馆员素质低,为读者开展知识教育和指导的能力低。据报道,欧美国家的图书馆馆员中大多数都具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学历或双学位学士学历。然而,我国目前大部分三线城市中的图书馆员,大多数还不具备本科学历。公共图书馆的馆员不能只是承担借还书、整理书架等简单的工作,更主要的是要承担起教育的角色,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不仅要有良好的自身形象、还要有规范化的语言和工作行为,更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灵活的教育方式,进而能引导民众熟练使用公共资源,让图书馆真正成为滋养城市民众精神生活的场地,最终来提升整个城市的素质。然而,要建立这样一个高素质的图书馆服务团队,人才培养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来培养和完善的过程。怎样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提出的高校公共图书馆应用策略,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解决高素质服务人员的培养问题。届时,可以根据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和相应的服务内容,随时调用高校里相应的人才资源。以开封市为例,假如能够依托河南大学构建一个开放式公共图书馆,那么,针对图书馆的少年儿童服务,可以充分调用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和教育技术系的相关师生来开展一些活动,比如,为儿童举办寒暑假专题讲座;为少儿开展定期的讲故事活动,为学龄儿童提供课业辅导等等。针对老年人的服务群体,可以调用教育学院下设的弱势人群身心健康国际合作研究中心的相关老师和学生,开展一些老年人的心理辅导课程,或者聘请护理学院或者医学院的师生为老年人开设一些营养保健讲座。针对前来寻找法律文献的读者,法学院的师生可以为其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这样,高校的高素质人才为开放式公共图书馆带来了高质量的服务,同时高校完善的知识结构也可为公共图书馆带来更加专业的服务质量。
3.3 高校公共图书馆将会给高校师生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高校师生为公共图书馆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公共图书馆也将成为高校师生的一个宝贵的实践基地,高校师生可以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直接应用到图书馆的教育和服务中。另外,在为公众服务的同时,也得到了和公众直接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而且在日常的图书馆服务过程中,可以将遇到的一些新问题,作为进一步学术研究的目标。这样,高校师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第一时间里得到非常宝贵的社会实践经验,获得更为贴近现实的数据,进而提出更为实际的教育方案或设想。
4 结语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网络时代的冲击,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增加,这就要求图书馆的服务也要随之发生改变。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城市里规模最大的信息中心,如何适应时展的要求,在为本校做好服务的同时,为地方的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曾咏梅.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现状及启示[J].图书馆论坛,2014.
[2] 耿银平.大学无偿开放图书馆是积极的文化担当[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
当前,全国、全省及我市的涉毒的违法犯罪数量都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禁毒工作形势十分严峻。涉毒特殊人群作为一个群体,让市民惶恐,让政府尤其是公安部门头痛。据湖南省禁毒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1年,特殊涉毒群体违法犯罪案件数量,约为全省各类刑事案件总数的19%。我市2013年至2014年,特殊人群涉毒人员作案就有四千多起,占全市总案件的21.39%,其中“两抢”案件两千多起,盗(扒)窃案件一千二百多起。他们或身患艾滋病、癌症、尿毒症、肺结核、高血压、梅毒,或身为残疾人、孕妇,往往以身患绝症为护身符,游走在法律的边缘,肆意践踏法律、公然贩卖、抢夺、盗窃,严重侵犯公众合法利益。此类人员作案地点大部分在居住地域,由于不宜进行关押,几乎都是反复作案,而且极具示范效应。所在社区居民忧心忡忡反映强烈,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大打折扣,社会影响十分恶劣,已成为危害社会的毒瘤,收治工作刻不容缓。
我市收治中心于2013年10月正式成立。现配备民警13人,工勤人员3人,医护人员6人,食堂、保安、水电、保洁人员14人。已收治特殊人员共108人次,现有人数73人,按病种分类:艾滋病32人、尿毒症13人、脉管炎4人、肺结核8人、梅毒2人、其他14人;按区域分类:__9人、__27人、宁远24人、__2人、江永5人、__1人、新田2人、__1人、江华1人、蓝山1人。中心在市禁毒委的领导下,建立健全了收治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市委禁毒办牵头、公检法司多部门合作的领导小组,会商出台了《__市特殊人群涉毒人员收治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了收治人员范围、收治审批程序、收治管理办法和应急处置预案,积累了收治工作经验,让这一批散落在社会的危险、祸害分子进行集中关押收治,不仅震慑了涉毒特殊群体,减少了侵财性犯罪案件,提升了人民群众安全感,维护了法律尊严,向平安__建设迈进了一大步 ,收治工作效果明显。__县禁毒大队大队长说:“自从将县内32个涉毒特殊人员送市里收治后,全县的禁毒工作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走出了以前对这一批人抓了没处送、判了无处关,痛恨又无可奈何的尴尬局面,我们的工作轻松了很多,群众的抱怨也少了好多!”
1、没有做到应收尽收。目前,我市登记在册的特殊涉毒人员共有188人,已收治108人次,还有80人流散社会。其中__县登记在册特殊涉毒人员10人,只送治了1人,收治比例仅为10%。
2、基础设施陈旧。收治中心收治规模200人左右,是在__市公安局老强制隔离戒毒所基础上改建,办公楼和监区大楼都是由戒毒所改造而来,至今已经过近15年的风吹雨淋,十分陈旧。医疗条件和设备跟不上,目前中心X光机等医疗设备尚配置,被收治人员一些基本治疗和检查需出所进行,增加了收治工作的困难。对有攻击性的传染病人缺乏控制隔离和防护条件。
3、被收治人员管理有待加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分区管理不到位。由于被收治人员的病类繁多、性质复杂,且病室有限,没有将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人隔离关押,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同一地区的收治对象没有分开关押,出现同籍收治人员容易结伙形成团伙势力;不同性别的收治人员只分室没有分区收治;重刑犯和轻刑犯混合关押情况比较普遍,不便于管理。二是监室内普遍存在脏、乱、差情况,与祥毛坪戒毒所内务管理相比,差别太大。三是冲突、对抗频繁发生。由于被收治人员身体原因,不便实施强度较大的管教措施,加之管理方式单一,一些被收治人员在关押期间仍有恃无恐。有的收治人员砸烂门窗、衣柜、电视架、灯管,恶意砸毁监控探头、故意损坏公共财物;有的用拒绝治疗绝食等方法,提出极端无理要求与工作人员对抗;有的肆意辱骂恐吓威胁工作人员,语言恶劣不堪入耳;有的乱扔各种器物和垃圾,将食物泼洒至工作人员的身上,向工作人员吐口水,不允许工作人员清理垃圾,甚至将小便尿至矿泉水瓶内向工作人员身上泼洒;有的艾滋病患者甚至抓伤、咬伤工作人员,传染病职业暴露事件屡次发生。__籍被收治人员张绪林经常煽动闹事,与工作人员对抗,曾于3月7日上午9时和3月11日上午10时在收治区内两次放火焚烧被褥和砸毁窗户衣柜。由于收治中心不具备对在押人员施行减刑的司法权力,而目前刑事已决的收治人员投牢工作困难,导致该类被收治人员情绪波动大,更加难于管理。另外收治人员出现病情加重、死亡时的家属纠纷也有困扰。
4、收治经费严重不足。市财政安排收治中心的预算本来就不多。按照《__市特殊人群涉毒人员收治管理办法(试行)》,收治对象每年四万元的收治费用由各县区财政安排。据调查,各县区财政都没有足额预算安排到位。如__县由于财政没有预算,涉毒特殊人员收治才难以落实到位,导致10人有9人流散在社会,继续为非作歹。一些县区送来的收治对象第一年的四万元交了,第二年就久拖不交。目前收治中心73人中已有18人的费用没有到位,收治中心运转困难。
5、工作人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中心现在编人员16人(民警13人、工勤人员3人),其中58岁以上的有2人,50岁以上的有3人,年龄结构偏大。除所长、政委和4名新进民警外其余均在监管场所工作10年至30年以上不等,由于长时间的监管工作使部分民警在对收治人员的心理辅导、情绪舒解等方面出现麻痹和倦怠心理。有的干警说宁愿管理三十个犯人,不愿管理一个特殊人员。对收治人员关押看守多,关爱、帮教少,工作方式简单,有的还存在违规安排接见、传送物品等行为。
1、全面提高对涉毒特殊人员的收治率,做到应收尽收。对涉毒特殊人员的集中收治管理,虽然面临着法律上、资金上、管理上诸多的问题,但收治工作影响深远,对活跃在街面的这些依病耍无赖、无视法律肆意妄为的社会毒瘤进行打击,让其他的病患不敢再效仿他们,还老百姓一个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意义重大。当前急需完善禁毒工作考核办法,督促各县区对涉毒特殊人员管控到位。
争 鸣
表扬、批评、奖励、惩罚,孰是孰非
――从“三好学生”评选说起……………… 1―4
“冷”与“热”:由学生“情感冷漠”引发的思考
………………………………………………… 2―4
读经:继承传统还是适应时代
――社会变迁背景下对读经问题的重新审视
………………………………………………… 3―4
蒙尘的爱:在历史和记忆之间
――一位英国青年和六十多个中国孩子的故事
………………………………………………… 4―4
在理想与现实、绚烂与平淡之间
――关于人生追求的思索
………………………………………………… 5―4
死,还是不死,这是一个问题
――对哈尔威船长、项羽、谭嗣同三人生死抉择的探讨……………………………………………… 6―4
评 论
“慢生活”运动背后的反思………………………… 7―4
再读“五四”
――爆发90周年纪念笔谈………… 8―4
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时代追问…………………… 9―4
当负责任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10―4
活着就是爱
――对特蕾莎修女的怀念与思慕…………… 11―4
网络时代:一句话的能量………………………… 12―4
明德讲堂
朴素的情感………………………………… 黄 宏1―9
企业文化对人生的启示…………………… 徐井宏2―8
在蓝天白云间书写忠诚…………………… 陈 俨3―9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一位外交官的成长历程…………孙玉玺4―10
用相机点亮希望
――我和希望工程的不解之……… 解海龙5―9
藏书•读书•品书…………………………… 熊光楷6―9
历史的天空
――一位历史老师与学生们的心灵对话
………………………………………… 纪连海7―8
评足球•品人生………………………………刘建宏8―8
飞天:一个民族的崛起之路……………… 杨利伟9―8
我的漫画情结………………………………蔡志忠10―9
母语的消退与认同危机………………… 陈家琪11―10
如何成为一名好教师…………………… 袁振国12―10
学术•研究
理论经纬
当前英国国家课程体系中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及特点……………………………………………楚 琳1―23
美国的“社会―情感教育”及启示………刘桂秋1―27
对话:德育课程改革三十年……蓝 维 高德胜4―14
哲学释义学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释义
…………………………………………王 杰4―20
道德与人之间关系的现代转向……………杨 超4―23
面向身体关照的道德教育…………………陈丽娜4―27
不同情绪唤醒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
……………………肖前国 李征澜 余 林4―31
论德育与非德育、反德育…………………郑 航5―14
论个体道德理性价值及其培养……………冉亚辉5―19
理性主义与道德……………………………朱忠良5―22
当代德育的知行性反思……………………王少敏5―28
经济学意义上情感性道德教育的学理分析
…………………………………………钟晓琳5―31
道德、教育科技与人类学习………………但昭伟6―14
谈以人为本的集体主义……………………王黎静6―19
道德教育的功利性及其启示………………张洪华6―23
对道德可教的辩护及道德教学的限度……王 囡6―26
论美育的心育功能…………………………顾 颉6―31
信托责任与德育…………………汪昱雯 张 成6―34
伦理型学校呼唤道德领导…………………程 勇8―13
走出德育量化管理的误区…………………刘 彦8―17
学校空间的德育特征和影响………………徐敏娜8―20
基于课堂情境的价值观教学……姚林群 陈丽华8―25
基于“童谣体验”的小学生诚信教育探析
………………………………傅建明 冯玲丽8―28
学校诚信教育:内涵、视域与路径………钱明明8―31
“道德”与“更道德”的区分之辩
――与陆有铨教授商榷……………但昭伟10―13
从价值澄清到品格教育:个人的历程
…… [美]霍华德•柯申鲍姆 郭 冰 译10―17
全球化进程中青少年理想人格的培育
……………………………………… 刘国强10―25
论网络传媒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
――从“国货回潮”谈起………… 梁明月10―31
影响青少年文化自觉的困境及其对策
……………………………………… 芮彭年10―35
重心与起点
――关于当代中国青少年道德建设的新思考
……………………………………… 孙抱弘11―16
美德观与德育范式转换………………… 范树成11―20
反思制度化学校生活对学校教育的异化
…………………………… 杜 洁 屈 陆11―25
教学方式变革与直接德育课程的有效性
……………………………………… 孙智昌11―29
国内外中小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 刘 慧 曲 悦11―35
“贾君鹏事件”透射出网络时代教育的使命
……………………………………… 张杰夫12―14
浅谈媒体暴力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刘桂芹 等12―17
对60年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认识
……………………………………… 卓晴君12―20
浅说“儿童读经”的教育责任………… 杨启亮12―24
中小学学生生活方式的探讨…………… 冯建军12―2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思考
…………………………… 杨韶刚 刘 鹄12―33
学校德育“三要”……………………… 龙迪辉12―36
师道与师德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
――教师生涯发展阶段的视角………杨启华1―13
论师德规范建设中的问题与出路…………张宁娟1―19
公民教育
文化传统的预制性与公民教育
………………………………李 萍 童建军2―12
公民教育社区服务活动课程探微
………………………………邹双武 潘洪建2―19
从志愿者行动看公民教育…………………刘晋芳2―23
论批判力教学………………………………单文经2―26
培养公民的教育:关于课程与教学法的问题与争议
…………… [英] Alex Moore 林子斌 译2―31
东方道德传统
《新三字经》旋风之反思……… 李荣安 何志恒3―13
儒家民本观…………………………………周桂钿3―17
对新时代儒家道德教育合法性的思考……严从根3―20
“和”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
…………………………………………汪凤炎3―25
传统童蒙教育对儿童道德养成教育的启示
…………………………………………许瑞芳3―31
高校德育
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时代征候及其教化……唐爱民7―13
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的内容、目标与原则
…………………………………………蒋保国7―19
大学生志愿文化及其德育功能……………余 蓝7―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志愿服务…肖 浩7―27
高校短信文化流行现象的德育探究………张 琳7―29
广告对消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逆反心理的启示
…………………………………………谭颖华7―32
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教育笔谈
关于民族精神教育的责任主体性……郑富兴9―14
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朱西周9―16
关于提升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性……章 乐9―17
雷锋精神的现代意蕴………………………扈中平9―19
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优势、困境和对策…席书旗9―25
教育中的惩罚
浅议教育中的惩罚…………………………董吉贺9―30
中小学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合理性探析
…………………………………… 李 戬 等9―35
“惩罚大师”马卡连柯…………………… 李 昆9―38
学校•行动
课程教材
谈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道德价值导向的落实
…………………………………………郭 林1―32
文化生活课“五步教学法”探讨…………王 苹1―35
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杨 灵2―52
凸显思想性 强调实践性 突出基础性
――2008年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修订对教学的启示…………………………………………张云平2―55
巧用古诗文化解生活与哲学课教学难题
………………………………赵 昆 侍 青3―46
谈新课改下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学………杨政文3―48
简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综合探究活动的推进
…………………………………………杜文艳4―39
简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许子林4―41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正确认识和处理三大矛盾
…………………………………………胡志桥5―34
谈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试题的设计…………郭瑞芬5―38
《思想品德》新教材的特点及应对……… 万 佳6―41
教师的哲学品质与高中课改………………唐良平6―43
教师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探究式学习………王 林7―46
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开放性评价初探…高 波7―49
《经济生活》“体验式学习”中学习主题优化初探
…………………………………………戴 颖8―38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变化与不足
…………………………………………翁文珠8―40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政治生活》的主线
……………………………………… 吴少荣10―58
如果这样教学《经济生活》…………… 吴国英10―61
班主任论坛
让不同方言共奏班级和谐乐章……… 王忠文 等1―52
举轻若重与举重若轻………………… 梁 明 等2―58
以情育情 率先垂范………………… 桂贤娣 等3―58
这事儿得问问孩子…………………… 何 捷 等4―54
给初中生讲故事的艺术……………… 韦继恒 等5―53
班级管理艺术漫谈…………………… 张永锐 等6―52
我教孩子向“钱”看………………… 温志旺 等7―62
让生命之花在班级建设的天地间绽放……李家成7―70
一句话的风波………………………… 杜 欣 等8―53
故事中的班级管理智慧……………… 胡元华 等9―57
班主任撰写综合素质评语“三法”
……………………………………周建平 等10―47
做真实的班主任………………………马彩云 等11―56
我的一天班主任生活…………………马 岚 等12―50
专题报道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正式开课
――访北京市教委德育处关国珍处长
………………………………………本刊记者2―37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刘 玲 陶礼光2―40
“社会大课堂”在区县………… 孙 陆 刘 烨2―44
北京十二中:走进博物馆来考古…………杨冬梅2―48
汽车尾气治理情况调研…………北京市京源学校2―50
“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积极心理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虞蓉蓉3―34
培养积极心理之“阳光教育金点子”
…………………………………… 吴友红 等3―39
平实:德育的追求
――对浙江省长兴职教中心德育工作的真实感受
………………………………………本刊记者4―34
探寻“生”的意义
――就“三生教育”采访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本刊记者6―37
抓住时机,大力推进中职德育工作
――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德育处刘宝民处长………………………………………刘 烨7―34
解读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访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研究所俞国良教授
…………………………………………孙 陆7―37
让每一个学生“精神成人”………………刘新成7―40
锤炼心灵的工程
――武汉市汉阳区教育局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掠影…………………………………赵 煦 谢铭德8―33
“批评”出来的问题………………………刘 烨10―39
解读《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10―44
学科德育
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课堂亲历者……………于世华1―40
“走向成熟”选修课育德活动方案……… 葛立慈1―43
当学生的实验数据“准确无误”时………权广仁1―46
勾股定理:数学学科德育的重要载体……张维忠8―46
让学生心中绽放人文关怀之花
――以《一碗阳春面》教学为例……周来宏8―49
班级建设与语文课程的融合………………周玉敏8―51
杏坛巡礼
南开校风建设揭秘…………………………项红专1―48
苏州中学的中国文化教育传统……………周 勇5―41
百年澄衷的民族精神教育…………………李 琰9―42
在绿色中飞翔
――探访深圳市南油小学的绿色发展之路
…………………………………………李 辉9―45
为了青春期孩子的健康成长…………陈 音 等10―54
追寻梅韵 涵养“梅德”……………… 李保明11―46
“六个一”德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牛怀德11―49
“为时养器”的探索之路…………………唐洪波11―50
教研之窗
思想政治学业水平测试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探析………………………………………顾润生3―50
提高思品课实效性的六个“注重”………韩秀梅3―53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三个关系………廖光华3―55
故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傅志红6―46
别样的德育…………………………………班建武6―48
小学品德课有效性教学……………………邓正平6―48
故事《小山的手表》提示的心理学问题…张晓春6―50
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周晓英7―52
品德课堂及时评价的问题………刘艳玲 宋 璐8―42
让无痕德育走进课堂………………………楼江红8―44
也谈无痕德育
――读楼江红《让无痕德育走进课堂》
……………………………………… 陈桂生11―39
小学品德课堂交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谢林燕11―42
教材序列≠教学流程
――一节品德与社会公开课的反思
……………………………………… 黄元虎12―40
品德课因寓情于境而生动……………… 姜 勇12―43
教师成长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十大心理偏差及其预防
…………………………………………李 涛4―43
优化学生对班主任的第一印象
………………………………王志洲 程 逊4―46
“儿童心目中的好教师”及其启示………张铁道10―62
都是表扬惹的祸………………………… 袁先全10―65
主题活动
山区小学生活化德育的实践………………刘勇武4―49
推进农村学校温馨教室建设……胡 诚 徐晖4―52
“毛衫文化”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张国佩 陆伯良7―54
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的系列活动……………郭玉琴7―57
架设“心灵之桥”,构建和谐家园
………………………………刘筱青 沈小雯7―60
节假日:学生生命成长的节点……………许嫣娜9―49
“以礼立人”的思考与实践……………… 赵辛辰9―52
课例精选
“商品的故事”课堂实录………………… 彭燕芬5―47
“让我走进您,爷爷奶奶”课堂实录…… 周小娟5―52
立足机制目标 突破情感障碍 创设美丽德育
――“商品的故事”“让我走进您,爷爷奶奶”有感……………………………………………班建武5―50
心理健康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举隅
生命线上的成功/非言语的感情交流/家庭乐趣
………………………………………………… 9―54
浅析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德育功能…… 陈尔财12―45
一位“酗烟”学生的治疗……………… 缪仁票12―46
三种不良性格的成因及心理调适策略… 顾利华12―48
师说心语
你们应当有一颗不同反响的心………… 王 涌11―53
把美好留给母校,让回忆成为自豪…… 丁泽岩11―54
三载寒窗苦读,今朝雄鹰展翅………… 柳瑞华11―55
社会•视角
教子有方
初中:网瘾的高发期与亲子关系的危机期
…………………………………………孟育群1―60
少年网瘾的家庭行动对策
…………………………………………李书华1―66
抚育者说……………………………………梅仲孙2―73
卢梭谈父母职责……………………………袁传明2―74
我和女儿的故事……………………………姚霞珠5―66
和孩子一起成长……………………………芮彭年7―76
婴儿依恋感的形成和抚育者的关注………梅仲孙9―69
道德观察
青少年郁闷谈………………………………罗伽禄1―69
有点佛家想法也许是好事…………………张志坤1―71
后思想时代:用“表演实践”证明自己是人
――“行为艺术”与“天问”………毕世响4―69
良华家教
家庭教育的一百个信条……………………刘良华2―66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刘良华3―67
家庭教育中的“性格―身体本位”………刘良华4―62
父母如何陪伴自己的孩子…………………刘良华5―61
儿童的秘密…………………………………刘良华6―61
站在孩子这边………………………………刘良华7―71
早期智力开发越早越好吗…………………刘良华8―61
如何培育九岁前后的孩子…………………刘良华9―65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刘良华10―67
把“自食其力”当作教育孩子的头等大事
……………………………………… 刘良华11―64
给中国家长的阅读建议………………… 刘良华12―62
古风今谈
漫谈春节中的道德意蕴……………………熊坤新2―76
和谐身心 道德清明
――清明节传统道德内涵赏析
………………………………柯 玲 高倩艺4―73
端午钩沉话道德……………………………刘新成5―71
月圆人圆 天地同圆
――中秋节道德意蕴漫谈………… 王 颖10―75
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
――重阳节道德意蕴漫谈………… 丁 波11―75
一家之言
关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条建议…………吴康宁3―72
我的班规谁做主?…………………………刘次林3―73
我看抗震精神………………………………钱 逊5―68
生命的最高价值之我见
――从残疾人的价值说起……………张正江5―69
风物长宜放眼量……………………………杨叔子7―78
本分与境界…………………………………张文质7―79
文化自觉与中国教育………………………王殿卿8―71
中西方道德教育差异之我见………………魏贤超8―74
教师惩戒之“恶”源于何处
――也谈教师惩戒的失控与规制……刘继萍9―75
“榜样”:被修饰了的校园模具………… 武秀霞9―78
广告新闻:违法失德谁之责
…………………………… 陈力丹 周宇博11―69
传媒,你的责任感哪里去了
――从传媒娱乐化谈起…………… 傅守祥11―71
教育不能太功利………………………… 张志坤12―69
学校管理无信不立……………………… 薛 强12―72
成长密码
夫妻关系和为贵……………………………刘长海4―66
做父母不当家长/结同盟不做对头………刘长海6―66
品德培养要抓住关键期/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
…………………………………………刘长海8―65
让孩子亲近读书/让孩子远离电视…… 刘长海10―71
培养孩子的“野心”/ 给予孩子适度的爱
……………………………………… 刘长海12―65
社区驿站
论社区德育活动的开展……………………吉成名3―76
社区教育与人的社会化……………………秦 钠3―79
论社区德育功能的发挥……… 刘爱霞 周嘉方11―72
思想空间
谁来教育我们?
――道德涅与人类的眼睛…………毕世响6―68
道德是幽灵
――兼论“德育”的吊诡……………毕世响8―67
在道德中死,在道德教育中重生
――人的轮回……………………… 毕世响10―78
道德与教育的祭坛意义………………… 毕世响12―76
人物•读书
道德人生
王孝文的雷锋情结……… 史 群 汪 琪 诸 琳1―72
草原之子
――记“希望旅程”公益组织创始人塔林夫
…………………………………………姜海燕4―78
用生命影响生命
――记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吴
………………………………………本刊记者5―76
留美往事
――访著名经济学家黄范章………本刊记者6―73
捡瓶子的母亲………………………………闫 涛6―78
小米山之光
――记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健康村小学代课教师彭绍贵………………………………………陈开心7―80
创建文化校园,演绎感动人生
――访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校长徐建平
…………………………………………吴晓燕8―76
怀念昆明小英雄刘清莲……………………付亚丁9―82
拿什么回报你,我的恩师?…………… 辛晓明10―83
特蕾莎嬷嬷,一盏点亮穷人生命的灯
……………………………………… 吴晓燕11―77
真情季羡林……………………………… 蔡德贵12―79
共读时光
和艾伯斯坦一起感受呼吸的美丽
――《善待自己》读后感……………王碧蓉1―75
有一种感动在生命里流淌
――读《生活在痴迷之中》有感……刘海燕2―80
心有多大,孩子们的舞台就有多大
――读《梨一样的苹果》有感………尚海涛3―84
接纳孩子的情绪,走进孩子的心灵………吴海燕4―83
论《礼记》的德育思想……………………吴点明5―80
谈尊重儿童早期的个性表现………………吴海丽6―79
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儿子的信》有感
………………………………程彩娟 程立海7―86
如何使每个人都享受教育
――读罗伯特•哈钦斯的《学习社会》有感
…………………………………………乔卫丽9―83
让德育走向自然
――来自《爱弥儿》的启示……… 许瑞芳11―85
床头之书――《菜根谭》……………… 陈开心11―89
经典导读
浅说《礼记》师表论
――《坊记》解读……………………毕 诚8―81
浅说《礼记》师表论
――《表记》解读(之一)……… 毕 诚10―85
浅说《礼记》师表论
――《表记》解读(之二)……… 毕 诚12―82
随笔感怀
城里的孩子和山里的孩子…………………付亚丁1―77
对生命的爱和思索…………………………程玉明1―78
学校社会化行为对德育的消极影响………夏玉钦1―79
论立志………………………………………王海明2―84
学生能在微笑中接受惩罚吗………………章 乐2―88
尊重,从记住他人姓名做起………………马志响2―90
“菜鸟老师”携时尚走进学生的多彩天地
…………………………………………高雪鸥3―86
师生无恩却有情……………………………林 奇3―88
帮学生把快乐找回来………………………向3―89
村学里的青涩岁月…………………………冯秀兰4―85
教育中的“宝塔糖”………………………吴友智4―86
我们应该留给孩子什么样的财富…………吕 4―88
15元的教育和29元的教育……………… 庞捷敏5―84
又见姜飞……………………………………郑清建5―86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从晏子进谏看教师批评的艺术
…………………………………………毛志高5―88
从《种树郭橐驼传》看育人之术…………存少辉6―82
老师,莫让比赛变了味…………徐化美 孔 波6―84
那天早晨,我学会了宽容…………………杨冬雨7―88
闲话读书、写作和好人……………………刘铁芳7―89
“寻找”三位教师………………………… 何 杰8―85
责任是天……………………………………张树文8―86
做一株会思考的芦苇………………………宫凤华8―88
凡人的读书乐………………………………刘炳艳8―89
惩罚的艺术…………………………………葛延芬9―86
永远放你在心上
――写给我的高三(6)…………… 毛志高9―87
久违了,红“言”颂…………………… 达 度10―89
“挽救桌”和“禁闭房”
――从美国惩罚学生手段谈起…… 王有鹏10―90
你以为你是谁?………………………… 刘思明10―91
成果•动态
课题推介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结构分析与测评系统开发
…………………………………………蔡圣刚1―81
教师心理健康及其对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
…………………………………………金东贤1―82
公民教育的民族性研究……………………臧 宏2―92
北京奥运会对提升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张翠苹2―93
以核心价值观反思为基础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刘长海3―91
全球化、文化变革与学校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
…………………………………………唐汉卫3―92
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
…………………………………………傅守祥4―90
网络文化境遇下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变革研究
…………………………………………张茂聪4―91
民俗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研究……… 柯 玲 等5―90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 姜树卿 等6―86
大学生道德人格特点及其教育干预研究
…………………………………… 杨文华 等7―90
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机制与干预研究
…………………………………… 杨丽珠 等8―90
幼儿情绪能力培养研究……………… 王 芳 等9―89
地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
……………………………………舒敏勤 等10―92
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行为遗传学的分析
……………………………………王美萍 等11―90
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德育模式研究……匡 瑛 等12―86
信息广角
东南亚三国思想道德教育考察报告………刘惊铎1―83
《香港教育专业守则》的制定之路……… 冯婉桢1―85
公众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意见精选………………… 3―93
“校家同创”德育英才
――江西省抚州市实施中小学德育“校家同创”工程纪实……………………………顾胜和 邓高平4―92
特色办学 德育为本
――“中美高色办学研讨会”之德育研究述评…………………………………………本刊记者5―91
学术动态
香港政府公民教育政策的演变趋势
――从“疏离的子民”到“积极参与的公民”
………………………………王世伟 曹彦杰6―87
弘扬奉献精神 志愿服务社会
――北京四中青年志愿服务的思考与实践
…………………………………………马 越6―90
论杜威的学校道德教育目的观……………王洪明7―91
融心融力融智,共生共振共荣
――南京市鼓楼区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
…………………………………………储 红8―91
闵行区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与模式的探索
…………………………………………龙一芝9―90
德育资讯
匈牙利开展环境教育/新加坡的国民教育……… 6―93
澳大利亚开展和平教育/新加坡明年试行“艺体陶冶计划”……………………………………………… 7―94
欧洲的消费者教育/欧洲的跨文化教育………… 8―94
香港教育局开设通识教育网上资源平台 等…… 9―93
区域经验
在“经历”中成长
――四平市实施“经历教育”纪实
……………………………………… 牛立坚10―93
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 南京市教育局11―91
城市化进程中德育区域推进策略的探索
……………………………………… 韩园林12―87
观点集萃
德育人本化:理论基础的现实诉求
…………………………………… 杨 超 等1―87
从公民教育角度看公民文化培育…… 尹学朋 等2―94
西塞罗对希腊晚期三大伦理体系的批判
…………………………………… 王晓朝 等3―94
论休谟的德性效用价值论…………萨•巴特尔 等4―94
公德及其教育………………………… 刘次林 等5―95
教育的原点:育人…………………… 鲁 洁 等6―94
解读作为美德的感恩德性…………… 陈爱华 等8―95
民族精神教育研究的若干问题……… 丰子义 等9―94
以人为本的“道德资本”……………尹明涛 等10―95
生态文明:当代公民文化建构的重要领域
……………………………………黄湘莲 等11―94
论赛博空间的道德实践………………苏令银 等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