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物优秀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科学教育;高中生物;实施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和科学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将科学教育理念运用于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因此多数地区都开始将科学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对此,研究科学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科学教育的概念分析
所谓科学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出针对性的教学目标,采用分层教学并测试其教学效果。现阶段,科学教育的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传播与运用,将其使用于课堂实践教学中,能够打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在科学教育的指导下,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可以逐步掌握教材知识,并一步步培养起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朝着更高一层的方向发展。而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再度提升自己,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所以,科学教育并非只是单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划分,而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消除学生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学习差异,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二、科学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一)利用科学教育开展探究活动
科学教育旨在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大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比如,学习“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将科学教育理念作为基础,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举出一些土壤生物分解作用的例子。之后让学生自由提问,说出自己最想要探究的问题,如“同一区域中,排除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树木在不同季节落叶的厚度有什么差异?”“土壤对落叶进行分解,是由于土壤化学因素、物理因素还是微生物因素导致?”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假设,之后再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其以相互讨论的方式证明并完善自己的假设。此后,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找出对应的实验变量和场所,自由设计出实验相关方案及流程。学生按照小组合作模式实施计划,并经由比较、分析和具体实验,得出相关数据与结论。在此过程中,科学教育理念得到了深入的渗透与贯彻,且学生也能正确掌握生物知识的运用方法。由此便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科学教育,可以逐步深化学生对生物原理、规律及各种概念的理解,进而让学生可以更为熟练地把握生物学科基础知识技能。教师要采用这一方法使学生的实践运用水平获得进一步提高,并培养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当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强化之后,就能够利用生物相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学习“温室效应”和“碳循环”的有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其作为科学教育的材料,给学生安排对应的学习任务。先让学生在书中或是网上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温室效应”和“碳循环”的基本原理。之后再带领学生到工厂展开实地考察,让学生仔细观察废气排放的过程,并亲自加入到研究汽车尾气的实验当中。要让学生把这些实践活动同教材知识结合起来,使其能够深刻理解碳循环的原理及过程。最后,教师回到课堂上,让学生针对温室效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可按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其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相关建议,并把多个小组的讨论成果综合起来。这样便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技能。
(三)利用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科学教育理念尤为重视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培养,这不仅包括了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加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让学生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注重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要跟上时展的脚步,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和观念。以此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让学生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升华。比如,教师可以将“导致气候变暖的因素”作为主题,在班上组织一场讨论会,让学生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此过程中,会逐步了解有哪些原因导致了气候变暖,同时还能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由此培养了情感价值观。之后,教师还可向学生讲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学生知道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行为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废气排放量加大、能源短缺、物质循环系统遭受破坏等。如此便能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科学教育理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出良好的情感价值观。
结束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科学教育理念,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中生物教师要利用科学教育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以此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维利.高中生物教学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88-89.
[2]陈宏.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世界观教育[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07:51.
【关键词】数码显微互动系统 中学生物实验 教学研究
前言
生物教学中开展学生实验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旨在教会学生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学会解释实验现象等,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数码显微互动教学系统与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互动式形态教学网络教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能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自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在我校建成以来,对我校生物实验的深入开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就人教版新课标高中教科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教学案例进行相关讨论。
一、以往实验开展时遇到的问题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以洋葱鳞片叶紫色外表皮作材料,质量浓度为0.3g/mL的无色蔗糖溶液与清水作试剂,先后完成正常状态、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操作与观察。要完成好该实验存在以下这几个问题:
1.实验涉及动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每一步的指导具有一定难度。本实验在清晰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正常状态后,再依次将溶液环境替换为蔗糖溶液和清水,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实验是在上一个现象的完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课堂上学生们都是新手,难免出错,在亲历实验过程时,中间某一步失败,接着下面的实验就无法完成操作。对造成实验失误操作的原因教师无法实时监控,也不能及时给予指导和分析。
2.实验结果多样化呈现,课堂上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受季节不同,购买洋葱批次不同,学生选取的材料部位不同等原因影响,每个同学的结果都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假如学生做出的结果与教师开始呈现的实验现象不一致,其内心就会存在疑问。对于一些特殊的实验现象,更是课堂的重要生成资源,值得师生进行共同讨论。在传统显微设备下,由于教师和学生不能同时观察到物像,因此只能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配合,很多时候教师指东,学生看西,无法将遭遇的具体情况和问题解释清楚。
3.课堂效率不高,秩序存在一定的混乱性。传统生物实验室里,教师在整个课堂上要充当多面手,既要解释学生临场出现的诸多问题,找出失误原因,同时还要指导部分学生具体的操作,往往顾此失彼,课堂的效率很难得到保证。
4.学生对实验课的结果评价不高。由于实验仪器有限,实验通常分小组进行。操作上的问题耽误时间,就会出现下列诸多情况:有的同学没有能够充分操作,有的同学因为某些原因最终不能完成实验,有的对要观察的现象没有明确的认识,有的因为导致失败的原因得不到解决而沮丧。相当部分学生感觉做实验只是走个“形式”。
二、数码显微互动实验系统解决的问题
1.针对实验的动态特征,预设成功案例作为参考。数码显微镜具有显微摄像功能,把观察到的显微效果保存下来,形成图文文件,教师先展示课前制作的作品,一步步预设好目标,引导学生最大可能的成功完成实验。
2.降低操作难度,促进合作学习。数码显微镜将镜头下的图像通过配备的显示屏预览,增加了观察的清晰度,降低了学生对显微镜的调试难度。通过显示屏实现了多人同时观察,每个同学都能够清晰的看到物像,进行分析讨论。改变了以往小组内“一个人操作,一群人无事可做”的状况。讨论也可以由教师发起,跨组进行,最大程度的实现了合作W习。
3.方便实时监控,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数码显微互动实验系统实现了学生显微镜与教师电脑主机的连接,非常方便的实现了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实时监控多个学生的实验过程,对于优秀的学生作品可以展现给全班同学共享,发现问题也能够给学生及时指导,防止错误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于失败的实验,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解释。
4.实验结果的可储存性极大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数码显微镜能捕捉丰富多彩的静态图像与动态视频,将其保存在储存卡上,学生需要的话,可以带走自己的实验成果,极大提高了学生积极完成实验的兴趣。
三、数码显微互动实验系统在教学中的创新
数码显微互动实验系统提高了课堂效率,课堂上用了25min就完成了实验过程,为教师安排拓展性实验争取了时间。完成课内实验后,教师还鼓励学生利用相同的实验原理,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设计完成一些课外实验。
课堂的再探究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知识的理解,而且还使学生掌握探究实验的思想及一般流程,启迪了学生思维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态度,让学生在新情境中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为课后深入讨论相关问题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参考文献】
[l] 林子杰.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新里程[J]. 中学生物教学,2006(6).
[2] 方淳. 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优势与应用[J]. 教学仪器与实验,2010(3).
[3] 吴琪. 利用数码显微镜互动教室,构建高效的生物学实验课堂[J]. 中学生物学,2011(2).
【关键词】生物实验课;探究教学策略
一、生物实验课探究教学的意义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有着独特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深入开发课程资源,大胆进行探究教学尝试,让学生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下,像科学家探索真理一样探究求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探索结论,随之在观察、操作、分析、归纳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极大地激了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的新课程教材中,虽创设有探究性实验课题,但部分实验课题仅停留于实验探究的表面形式,真正适于深入探究的实验课题不多,且由于教师素质、实验室条件等种种原因,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还把探究实验变成了验证性实验,甚至是把做实验变成了看实验、听实验、背实验。生物学实验不应该只是一个验证生物学结论的过程,而更应该是一个探索、尝试、体验的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进行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物学问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生物实验课探究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列出的19个基本实验中,探究类实验有6个:“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这几个实验,都可以按照笔者总结的实验探究教学策略组织实施。人教版《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1节教材中设计了“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性n题,该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探究和操作的难度并不是很大,结合课本上探究该课题提示的思路,经过笔者深入的挖掘、开发和整合,对该课题的教学进行了改进,获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以课标“活动建议”中“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为例,以“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为课题,详述了笔者进行探究教学的基本策略,以供同行批评。
1.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教材中,学生在“问题探讨”环节的学习后,认识了渗透现象及原理,然后结合教材中的图示(图4-1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了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这时,联系生活经验,如吃过甜或过咸的食物后口腔黏膜会有不适感、对植物施肥过量,会出现“烧苗”现象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的讨论,顺势引出“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研究课题。然后,笔者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知识,引出原生质层的概念。这时,笔者提示:水分进出细胞要经过原生质层,原生质层是不是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呢?我们能不能开动脑筋思考一下如何用实验证明原生质层到底是不是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实验应该如何设计和操作。引导学生讨论后,提示学生学习教材上检验原生质层是不是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的探究案例。随之,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以该问题为引子,你认为还有那些问题值得探究?同时,给出下列提示:①材料的选择;②外界溶液的浓度的选择;③还可作哪些方面探索。让学生针对上述提示,分组讨论。
2.分组讨论、设计方案
学生在实验课前以研究小组(约10人)为单位,由组长负责,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小组成员讨论,综合各人的意见,设计好实验方案,然后提交实验方案供老师审阅。由于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所以组建了10人为单位的研究小组,以最大限度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笔者审阅实验方案时,就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操作步骤的设计、实验结果分析等内容和研究组组长、实验小组组长进行分析讨论,最后确定了4个探究实验方案:①探究用不同实验材料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②探究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情况;③探究不同种类溶液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情况;④探究洋葱表皮细胞液浓度大小。
3.分组准备、实验探究
各研究小组根据讨论设计的探究课题及方案,由研究组组长、实验小组组长提前在实验准备室准备实验。例如:设计不同实验材料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小组,准备紫色洋葱表皮,无色洋葱表皮,其他有颜色的叶子的表皮(如:菠菜叶表皮细胞)等材料;探究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情况的小组,配置了质量分数为10%、30%、50% 、70%等浓度梯度蔗糖溶液;探究不同种类溶液中紫色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设置了果汁饮料、0.3g/mlKCl、 50%乙醇、醋酸等外界溶液;探究洋葱表皮细胞液浓度大小的小组设计配制了(0.1-0.8)g/ml的梯度蔗糖溶液。
实验课上,根据上述探究实验方案,一个大研究组的两个小实验组按既定实验方案,进行相同的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笔者巡视指导,辅助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展示报告、反馈总结
实验结果出来后,利用课余时间,以研究小组为单位讨论,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整理完毕后,利用辅导课时间,由小组长负责陈述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成败及结论,其他小组提问,该小组成员进行答辩,笔者最后总结点评各小组实验,对优秀的实验小组提出表扬、张贴实验报告展览以示鼓励。
三、生物实验课探究教学反思
实验探究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经历了如下过程:发现问题一思考和分析问题一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实验操作一分析实验现象一得出结论。整个过程都是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独立完成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他们的思维,提高了科学研究素养。
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①学生课下要做好预习,对课本实验原理、方法等有充分的了解②小组讨论的实验方案要及时上报给教师,以确定最终探究方案,提前准备实验;③实验期间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问题,要遵守课堂纪律;④实验课期上教师要多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⑤观察到结果的实验小组尽快讨论,填写实验报告,准备组间展示。
此外,结合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水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也可以设计成探究实验,让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一、围绕一个中心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认真做好全省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做好××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指导,建立高中课改实验学校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
.进一步规范“三项教学评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制度,本年度开始,“三项教学评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费。
.提高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质量和信誉,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协助做好“环宇建设”杯首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
.建设“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共享资源提供平台。
.编辑印发期《浙江教学研究》杂志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年年鉴》。
.加强对教研室附属小学和厅属学校的业务指导。
.举办××年度浙江省优秀教研员评比。
三、提升三个水平
.提升教研活动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资源,重视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动组织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受益面较大。其次要有社会效益,教研活动成果能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支持和欢迎。最后,还要讲经济效益,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以同样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研员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现象观察、找准关键、正确归因、开展实验、总结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励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著书立说、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教研员要统一思想,认清使命,以学习完善自我,以有为争取地位,以合作获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响。
四、狠抓四个重点
.抓好高中课改。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同,高中课改近似于一场“教育革命”,改革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牵涉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乃至教学场地安排的变革。必须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厅完成改革实验方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的制定任务,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提前编好新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用书,同时通过网络同步教学设计栏目,使全省高中教师能及时共享教学资源。
.抓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教学研究大众化、民主化、精细化的高度看待网络教研,努力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争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制定网站运作和管理规则以及教研员网络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试验各种网络教研和培训模式,尤其是发挥教研网络在高中课改中的独特作用,争取使教研室网站进入全省教育网站的前列。
.抓好校本教研指导。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加强示范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省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评比细则,使之导向明确,操作方便。科学提炼各种学校教研模式和教学典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向全省同类学校推广。同时充分利用“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开展个性化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场所,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抓好教学评价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考和会考的选拔功能不断淡化,逐步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业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已更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花力气进行水平考试评价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试卷评价体系和信息利用机制。重视研究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评价区域性整体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
五、实施五个策略
.活动统整。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回答和解决的。教研员应增强课程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决策服务意识,用项目统整学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学科整合出现的活动,原则上不分学科单独进行,如“携手行动”、“同上一节课”、“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活动。一年中,每个业务部(室)要有一项集体调研活动、一项多学科整合教研活动,出省考察原则上也要以部(室)为单位。鼓励跨学科、跨学段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调研。
教研员要打消顾虑,积极参与统整教研活动。第一,统整活动有利于教研员参与热点问题研究和重要教学决策,有利于改变学科教研随意、分散的状况,扩大学科教研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教研水平。第二,统整活动并不否认单科活动,不否认学科个性,只是改变某些学科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整体之外的状况,使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体现。第三,统整活动的主体仍是教研员,纳入统整活动的学科教研,主持人不变,活动经费不变,活动程序不变,成果归属不变。
.分类管理。从本年度开始,教研活动分为两大系列四个类别。一个系列是教研室主办的活动,以“教研室文件”发文,规定参加人数和活动时间,参加对象原则上不能缺席,不收费。另一个系列是学科教学分会或其他学会主办的活动,以“学会文件”发文,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自定人数和时间,自愿参加,可以收费。四类活动规定如下:
一类活动(全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综合性教研工作会议、新课程学科培训、大型总结和推广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会、教学用书编写会、学业考试和会考命题会议、网络建设会议、综合性调研活动等。
二类活动(限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三项评比活动、学会换届选举年会、课题研讨活动、小型学术研讨会等。
三类活动(自收自支):以学会的名义举办,如,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参加的评比活动、省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会、全国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名师送教下乡、承办全国学科研究会年会等。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四类活动(可以创收):以学会的名义,组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全国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其他单位和民间团体合办的有创收意图的活动。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成果物化。教研员要设法显现教研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做到活动必有总结,研讨必有纪要,调研必有报告,外出开会和考察必有书面汇报。承担的研究课题,要扎扎实实组织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公开报刊、专业网站上发表,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鼓励教研员写文章,出专著,到全国讲学,上网络交流。尽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为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所共享。
.规范运作。省、市、县三级教研活动应有所侧重。省教研室要尽量为市、县教研室留出活动空间,为教研员的业务学习和调研留出时间。一年之内,除了整合活动外,单一学科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除了两次学科培训以外,要求大市学科教研员参加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原则上不单独举办学科大市教研员会议和学科教学分会年会;除省教研室统一安排外,教研员出省参加全国会议不超过次。市一级教研活动希望省教研员参加的,应事先给省教研室发正式文件或邀请函,省教研室领导审批后,安排相关人员参加。
省教研室从本年度开始,教研经费采用项目预算制。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划、有预算、有决算、有报道、有纪要(总结)、能上网。没有做到前项,不能预支经费;没有做到后项不能结账报销。
活动安排尽量避开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和全省性统一考试的时间。三项评比、考试评价、课题管理和教学用书编写等工作,请参照《××年三项教学评比的若干意见》、《××年度会考和中考的常规考务安排表》、《××年度教研系统课题管理常规安排表》、《××年度各类教学用书的编写、修订和送审、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执行。
.上下联动。各级教研室应根据《浙江省教研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应,步调一致;紧跟形势,尽力作为;服务基层,发展自身;队伍精良,状态积极;上下联动,共担风险。省教研员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员的积极性,尽量通过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六、打造品牌
我们要努力打造以下教研品牌:
.高品位的教研活动。教学专题研讨会、教师发展论坛、高考改革研讨会、农村课改研讨会、教学调研诊断、名师巡回讲学等。
.高信度的考试评价。高中会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高声誉的教学评比。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教研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奖、教学调研报告评比、教学论文评比、教学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等。
.高规格的学科竞赛。高中数学竞赛、高中物理竞赛、高中生物竞赛、初中数学竞赛、初中科学竞赛、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等。
.高层次的教研报告。教学专题调研报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评估报告、高中会考信息分析报告、高考情况分析报告、新教材的分析评估报告、学科教学改革年度报告等。
.高质量的教学用书。教学研究论著、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考试标准、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等。
.高水平的教学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校本教研培训、教研员培训、教学管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高效益的教研网站。浙江教学研究网、“携手博客”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