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事故分析会范文

事故分析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事故分析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事故分析会

第1篇:事故分析会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 股份回购 动因

一、引言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公开市场收购、要约收购以及其他方式购买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作为库藏股或加以注销的行为。它是国外成熟证券市场一种常见的资本运作方式和公司理财行为。金融危机期间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大量的股份回购行为,据港交所统计,香港2007年1月至2009年2月529个交易日中,只有4日没有公司回购股份的纪录,期内有223家公司回购股份,每个交易日均值有11家公司回购股份,涉及总额4,300万元。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价大幅下,至今A股估值仍处于历史低位,2008年至今主要有天音控股、海马汽车和健康元实施了A股股份回购。股改前的股份回购,如豫园股份、陆家嘴、厦门国贸和申能股份,大都为重组、股改服务。公司回购减少了流通在外的股票,因而提高市场了对公司每股盈利的预期,这种预期会带来公司股价的上升,是早期解释股票回购动机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理论。股份回购使公司的权益资本减少,债务资本的比重上升,提高了资产负债率、权益乘数和财务杠杆系数。在债务成本率小于全部资本收益率的情况下,财政杠杆发挥正效应,可以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率,从而增加股东财富。在现行税法下,股东所收到的股利全部征税。而在股份回购中,只有当股东真的选择出售股票,而且,出售股票后股东产生资本利得时,股东才纳税(我国还未开征资本得利税),同时税额也较低,而且股东有较大的选择权,股份回购比现金红利有明显的税收优势。股份回购被认为是公司管理层向股东传递信号的一种方式。公司管理层和股东之间信息是不对称的,当公司股票市值被市场严重低估时,公司可通过公开市场回购一部分股票,引导市场投资者重新评估该公司。股份回购被认为是股东维护控制权的一种手段。股东和公司管理层为了维持自己对公司的控制权,反对敌意收购,可以回购一部分股权。一般情况下他们采用私下协议回购的方式达到这一目的,或者以要约回购的方式,且支付很高的溢价让收购方知难而退。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放开市场管制、公司间敌意收购行为的盛行的时候,回购股份的公司空前增多,为控制权市场假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源于问题,公司过量的现金流会增加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成本,因为管理层会从个人私利出发,将现金投放到次优的投资项目或进行无效率的收购活动,达到分散自己所承担的投资风险或扩大自己所控制的权利范围的目的。减少经理人员可用于相机处理的现金流量,可降低经理人员的控制权,对公司问题产生积极影响,并影响公司的价值。股票期权假说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股票期权的兴起而产生的。该假说认为公司回购股票是为了实施股票期权计划。Jolls发现,如果管理层持有较多的股票期权,他们就更愿意进行股票回购操作。上述三家公司股改都以完成,因此分析其股份回购动因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2008年至2011年4月,A股市场有三家上市公司都以自有资金公开市场回购方式回购,基本情况如表(1)。

(二)案例分析 (1)公告中宣布的动因分析。上述公司在回购公告中对进行股份回购的目的进行了描述,从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进行股份回购的三类动因。近几年公司经营能力稳步提升,股价表现与经营状况不符,公司投资价值被低估,通过回购提升公司价值,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这一目的是三家股份回购的上市公司均提及到的动因。作为新的国际通行的分配形式维持资本市稳定,只有天音股提出此种目的。传递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信号,只有天音控股涉及此目的。可见,A股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动因基本上遵循了EPS假说、财务杠杆假说、避税假说和信号理论。因为公司回购注销股份较少,提高财务杠杆和每股收益是不明显的,所以以遵循信号理论为主。(2)股份回购效果分析。三家公司回购公告中都提及,“公司投资价值被严重抵估,通过回购提升公司的价值”。公司的股价是否上涨,公司价值是否提升,按“事件研究法”对股份回购公告日前后公司股价与所属板块指数比较,计算累计平均超常收益率,用SPSS软件进行了“成对样本检验”具体数据如表(2)。在(-5,0)和(1,7)时间窗口三家公司股价强均于板块指数,(8,40)时间窗口海马汽车和健康元股价强于板块指数,(41,191)时间窗口天音控股股价强于板块指数。这表明回购公告确向市场传递某种信息,且A股市场对这种信息提前反应,在短期内可以获得超常收益率,但这种反应并不能持续,中长期可能无法获得超常收益率。

第2篇:事故分析会范文

关键词:铁路调度 指挥 事故分析 预防措施

一、调度在安全工作中的作用与重要性

调度的正确组织指挥,特别是在非正常情况下的组织指挥,是保证运输生产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前提,是整个行车过程实现安全的重要环节,对于行车安全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级行车调度都应认真贯彻安全生产的方针,把安全指挥工作做好,为行车安全、防止事故起到应有的作用。调度系统是铁路运输生产的指挥中枢,负责指挥、协调各部门协同动作,安全高效地完成运输生产任务,是铁路安全生产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调度指挥中的一言一行与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息息相关。一句违章的话,一个违章的令可能上演一起车毁人亡的惨剧。严峻的挑战和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在调度指挥安全运输问题上,需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分析运输安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因此,强化铁路调度指挥对事故分析及预防势在必行。

概括起来说,调度在安全工作中的作用有:

⑴指挥行车有关人员完成各项行车作业,保证列车安全正点运行。

⑵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行车各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纠正各种违规、违章现象,及时处理行车中发生的问题,消除事故隐患,防止发生行车事故。

⑶在事故发生后,积极组织救援,减少事故损失。

⑷在天气不良、施工组织、设备故障等特殊情况下,为保障调度指挥安全采取有预见性的措施。

二、调度指挥中的事故分析

1、铁路常见事故

在铁路常见的事故中,有司机人为引起的事故、设备损坏引起的事故、施工引起的事故、自然灾害引起的事故,随着电气化铁路的普及,设备故障和弓网事故也屡屡发生。

2、在日常调度工作中,由于调度原因引起的责任事故和关系事故主要有以下类型:⑴违反行车组织规定,擅自简化作业;⑵违反相对方向接车和同时发接车的规定;⑶日(班)计划或调度命令对列车车次指示错误;⑷在车站已准备好列车进路、开放信号机的情况下,盲目指示变更信号;⑸临局或调度台间交换计划不清;⑹开行超限货物列车未按照规定调度命令;⑺掌握列车运行间隔不当;⑻电气化铁路调度指挥不当,漏发、错发调度命令;⑼接到铁路线路发生危及行车安全的意外情况报告后,未采取正确措施处理;⑽在调度命令下达后又盲目修改; ⑾双线改单线或反方向行车时未按规定调度命令;⑿盲目指示列车无凭证进入区间;⒀漏发、错发施工限速命令;⒁接到列车运行中车辆有异状的报告后,未采取果断、正确的措施进行处理;

3、调度指挥中常见事故原因

调度指挥安全是铁路行车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度指挥的生命线,是运输生产经营任务完成的重要前提,是科学调度、正确指挥的最终体现。调度工作是组织和指挥整个行车过程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求调度人员具有相当的调度指挥技术,要求调度人员掌握一定的行车组织理论知识,熟悉行车工作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掌握机务、车务、工务、电务、车辆等行车有关的基本知识,具备迅速而又准确的判断和处理行车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及指挥经验。良好的调度指挥技术是做好安全指挥工作的必要条件。发生调度事故,反映了行车调度人员的素质和技术与行车调度工作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3.1 对规章制度不清楚,对行车过程不甚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在日常行车指挥中就不能自觉、熟练地严格根据规章制度进行正确指挥,不能及时、准确地处理行车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甚至还发生各种违章指挥现象和行车事故。

3.2 对行车工作中一些不常见的情况,如超限列车的运行、施工条件下的行车、行车意外情况和行车事故等,由于调度员经历不足,不了解也不掌握在这些情况下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必须采取的关键措施和基本处理方法,缺乏必要的行车指挥经验。一旦遇到这些情况,或束手无策,贻误时机;或错误指挥,出现安全漏洞,严重时就会造成安全事故。

3.3 对所管辖区段的线路、人员和设备等情况不熟悉,处理问题时仅凭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考虑客观实际,或预见不到行车安全工作中的各种危害的发生特点及发展趋势,结果事与愿违。如:变更信号、列车超重、向险情区间放行列车等。

3.4 不善于学习和总结。在日常工作中,没有结合调度指挥的实际,认真学习与研究调度业务,预想行车指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对策,锻炼处理行车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不善于从中发现各种问题的症结,从中吸取教训,摸索和掌握安全指挥的规律;不善于吸取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以提高技术水平。

三、调度指挥中防止事故的措施

从以上分析看出,有些事故是由于调度员的失误而引起调度指挥不当,可教训惨重。我们做事故分析,是为了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源,在日后调度指挥中能更好地防范,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1、主观方面

行车调度指挥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反映出调度指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思想上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对调度安全指挥工作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作为一名列车调度员,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安全问题,为铁路运输提供安全保障。

⑴要充分认识调度指挥与安全生产之间的直接关系,充分认识安全指挥工作的重要性。一些调度员从现场行车到从事调度工作,认为做调度工作就离开了行车部门,不直接操作行车设备,既不接发列车,又不进行调车作业,从思想上有些放松,不从系统的角度,用全局的观点看待行车调度在行车安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造成行车调度中对安全生产的实质理解不透彻,思想上没能摆正安全工作的定位。

⑵处理好安全和行车工作的关系。行车工作与安全生产是密不可分的,安全为了行车,行车必须安全。而实际工作中却把二者对立起来,不认为安全工作是保障行车工作正常进行所必须的,反而把安全工作看成绊脚石,把保证安全的规章视作对行车工作和运输效率的束缚,往往为追求效率而忽视安全,这也是影响行车调度安全工作的重要原因。

⑶做到思想上进,工作严肃认真,吃一堑,长一智。由于行车调度不直接从事各种行车作业,使得部分调度员思想麻痹大意、工作缺乏严细作风、简化作业的现象较多。要求不严格和违章作业不一定能造成调度事故,这使部分调度人员工作时存在侥幸心理,结果很易就发生了调度事故。我们一定要严以律己,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行车调度因指挥失误造成行车事故后,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但有些调度员不从自身找原因,认识不深刻,安全指挥改进工作不到位,这样就阻碍了行车调度安全指挥思想水平的提高。行车调度指挥是一项内容十分广泛而复杂的工作。我们必须提高业务素质,提高调度技能,提高认知能力,克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把工作失误与调度事故降到最低,使调度工作有一个崭新的飞跃。

2、客观方面

⑴要明确认识调度安全指挥的重要性,要屏蔽只抓生产,忽视安全的思想。当安全和效率发生矛盾时,必须坚持安全第一,严禁为追求效率而违章指挥。

⑵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具体办法和经常检查制度。在安全生产组织方面,完善监督检查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夯实基础管理。

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指挥工作。违章必纠,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有效地遏制事故隐患,培养严格遵章守纪的工作作风。

⑷做好安全技术教育。不能忽视了调度指挥安全常识和基础理论教育,要重视对判断和处理各种行车有关问题以及行车意外情况的能力的训练,用安全理论知识指导工作实际。

⑸要善于培养调度员从调度指挥工作和事故中发掘存在的问题和不安全因素,学会总结经验教训,掌握安全指挥的规律;要善于根据调度指挥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调度指挥措施,以促进安全指挥工作顺利进行。

第3篇:事故分析会范文

[关键词] 股权分置

对价

会计处理

中国证监会于2005年4月29日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至2005年8月19日,46家股改试点公司全部登场,股权分置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非流通股东为获得流通权而向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会计处理问题开始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到为止,财政部还在和国资委、证监会沟通,希望能够尽快出台一项办法。对此,各界人士众说纷纭,观点不尽一致。

据了解,目前财政部提出的方案中,主要会有几种可能的考虑:

首要的问题便是支付对价是否计入损益表。如果将支付对价直接核销,那就会产生两个新问题:1、以什么名目进行核销。2、会与当前的绩效考核体系产生矛盾。如果将支付对价计入损益表,列为营业外支出的话,是作为一次性营外支出核销,还是允许像无形资产一样,作为递延费用,分期核销?

还有一种考虑的方案是将支付的对价作为长期投资。支持这种看法的机构人士认为,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东支付的这些补偿,并不是无偿的,实际上是个对价,对价就意味着可能带来亏损,也可能得到收益,所以,对于非流通股股东来说,这其实是一项长期投资,所以应该可以考虑计入资产收益价值。

具体说来,相关账务的具体处理方法,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

方法一: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在损益表上反映。将支付对价作为一种费用性支出,借记“投资收益”或“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现金”或“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

方法二:不计入损益,也不计入资产,而是绕过损益表,从资产负债表右边走,直接冲减所有者权益。这种方法下,根据金额大小,依次借记“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所有者权益科目。

方法三:不计入当期损益,计入资产,从资产负债表左边走。这其中又有三种方式:一是计入“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并按准则规定的股权投资差额摊销办法逐年摊销;二是计入“递延资产——股权分置对价支出”科目,不进行摊销,等到以后股权转让时,对该科目按比例部分或全额结转,作为股权转让成本的一部分,股权全部转让后,该科目余额结转为零;三是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在一定期限内予以摊销完毕,并在资产负债表上与长期投资分开列示。

方法四:方法二和三结合使用。即先冲减上市公司发行流通股时非流通股股东账面形成的“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不足冲减的差额则计入资产负债表左边,按方法三处理。

方法五:不做账务处理,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该方法对送现金不适用,仅适用于送股或送权证。

到底上述哪种方法最为合理呢?笔者认为,要理清股权分置改革涉及的会计处理,必须正确认识股权分置改革的性质,并考虑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制度背景和投资会计准则的演变。

一般认为,股权分置是造成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成本不一致的根本原因,从而形成的中国股市特有的“同股不同权(流通权),同股不同价(持有成本),同股不同利(收益)”现象,流通股股东为换取股票流通权并换取国有股和法人股不流通,默认并购买上市公司高溢价发行的可流通的公众股,默认并无偿向国有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股东转移属于自己的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被转移的公众股股东的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就构成了公众股股东的股票流通权成本,同时也构成了国有股、法人股等股东放弃国有股、法人股流通权的收益。由于上国有股和法人股不流通的承诺而导致公众历次认购流通股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现在,原先承诺不流通的一方要求获得流通权,必定会导致“同股同权”但“同股不同价”;并且,根据供求,这势必会对流通股股价产生较大的下跌压力从而造成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损失,因此,作为国有股和法人股股东要想获得与流通股股东同等的流通权,那就必须为获取这一权利而导致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损失进行相应的对价补偿,这是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法理基础。事实上,目前市场已经形成了对价预期,如果在改革的关键时刻否定这种预期和方式,将不利于股市的稳定和。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第一,股权分置改革中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是非流通股股东为取得流通权而支付的成本,符合资产的定义,会计上应该作为资产处理,予以资本化,理由如下:1、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非流通股股东取得流通权并为此支付了对价,主要包括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股份及其他资产,这些都是由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2、由拥有和控制的资源。流通权的行使是由非流通股股东决定的,并被其拥有和控制。3、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利益。流通权是有价值的,非流通股获得流通权后,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进行流通,由市场价格决定的价值会获得提升,因此具有未来经济利益。

其次,试点的两批方案中,补偿方式基本有三种:送股、送现金或送权证,采用不同方式的股权分置解决方案,尽管形式表现不同,但其实质是一致的,都是非流通股股东为获取流通权而付出的一种对价。所以,在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处理必须坚持的第二个原则是:不同对价支付方式的会计处理实质应一致,不因形式不同而导致会计处理有质的不同。

第三,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这些年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中。例如,对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贷方差额,投资准则规定不低于10年的期限摊销,后来,《关于执行〈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解答(二)》(财会[2003]10号)中对投资准则做了修正,对该文件后形成的贷方投资差额不再摊销计入损益,而是贷记“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此前已按原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的,不再做追溯调整。此外,非流通股股东基本都是非上市企业,过去大多数执行的是行业会计制度,并没有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非流通股股东对子公司上市时流通股贡献的溢价会计处理存在差异。所以,在股权分置改革中的会计处理必须坚持的第三个原则是:尊重,考虑以往与投资相关的会计处理。

非流通股股东在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具体会计处理(假设非流通股股东都采用权益法核算):

(1) 股权分置改革前,非流通股股东产生股权投资贷方差额,且贷方差额记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股权分置改革产生的对价支出,则在支付时以改革前产生的股权投资贷方差额为限冲减改革时所支付的对价,不足抵消的对价部分,记入股权投资差额借方,再按规定的年限分期摊销。会计处理为:如果对价支出大于改革前产生的股权投资贷方差额,应按改革前产生的股权投资贷方差额,借记“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按支付的对价贷记“现金”、“长期股权投资——xx单位(三级科目略)”等科目,按其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xx单位(股权投资差额)”科目。如果支付的对价小于或等于改革前产生的股权投资贷方差额,应按支付的对价,借记“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贷记“现金”、“长期股权投资——xx单位(三级科目略)”等科目。

(2) 股权分置改革前,非流通股股东产生股权投资贷方差额,且差额记入“长期股权投资——xx单位(股权投资差额)”科目贷方,支付的对价以改革前产生的股权投资贷方差额为限冲减所支付的对价,不足抵消的对价部分,记入股权投资差额借方,再按规定的年限分期摊销。

(3) 股权分置改革前,非流通股股东产生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这种情况极为罕见),则支付的对价也作为股权投资借方差额,按其金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xx单位(股权投资差额)”科目,贷记“现金”、“长期股权投资——xx单位(三级科目略)”等科目,并分别按规定的摊销年限摊销。如果支付的对价金额较小,可并入原股权投资借方差额余额按剩余年限一并摊销。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非流通股股东取得的流通权所带来的收益,在未来的转让中才能实现,属于未实现的收益,应该作为递延资产处理,并且不予摊销,处置时再按比例结转。笔者认为,根据目前企业会计制度,在权益法核算下,投资者由于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记入股权投资差额,并在一定的期限内摊销,而这一差额中就包含了股票的流通权成本,为了和目前的会计制度保持一致,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也应该记入股权投资差额,并在一定的期限内摊销。

在每个会计期末,企业应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回收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具体处理和《企业会计制度》一致。

具体运用上述处理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部分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按该项投资的平均总成本确定其处置部分的成本,同时按比例相应结转长期股权投资明细科目。

2、权益法下,该项股权投资每股账面金额(“投资成本+损益调整”明细科目)仍等于被投资单位每股净资产。

3、在备查账簿中登记减少的股份数。

4、改革后,在股权投资差额摊销完毕之前该项股权投资每股账面价值将高于被投资公司每股净资产。

5、此方法对后续每个会计期损益的有:差额分期摊销影响摊销期损益;会计期末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减值测试并提取减值准备时,可能影响损益。

6、在差额摊销完毕之前处置该投资时,对损益影响也将得到体现。

方法评价:上市公司股本溢价,多为公司公开上市之初流通股股东相对于非流通股股东额外多付的成本。作为控股非流通股股东,出于核算的目的将其记入自身的“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或“长期股权投资——xx单位(股权投资差额)”科目贷方,体现权益的增加,实际这部分成本是与流通股股东相比少支付的,因此股权分置改革时,将支付的对价从此科目中调出是合理的。股权分置改革是证券市场的重大变革,企业为响应改革号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支付对价,会计操作中宜尽量减少对企业利润的冲击,以降低对企业经营带来的额外压力。上述处理方法,体现了注重历史的原则;由于对价的处理走的是权益而不是损益,将对企业利润的影响降到最低,将对价作为股权投资借方差额分期摊销,也避免了企业利润的大起大落,体现了“符合和支持股权分置改革工作,不让母公司由此受到较大影响”这一新规则设立的总原则。

第4篇:事故分析会范文

一、数据的选取

汇率数据方面,本文选取了我国2008年1月1日汇率至2013年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所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中间价月度数据(共62组数据);股票价格数据选取的是与汇率数据样本区间相匹配的上证指数交易月度收盘数据。数据主要来自中国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官方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以及新浪财经等网站整理所得。

二、建模分析的步骤设计

本章中的实证检验将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

1.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将所选取的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之后是不是平稳序列,如果不是,进一步判断是否为一阶单整I(1)序列;

2.进行协整分析,判断汇率与股价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3.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汇率与股价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方向性。

(1) 样本数据趋势描点

首先,对样本数据,也就是两个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将汇率数据时间序列记为LNEX (Ln change rate);将上证指数时间序列记为LNSP(Ln stock priec),然后利用Eviews7.2软件描绘出两条样本数据趋势曲线。

通过观察汇率变化图和上证指数的走势图我们可以发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近4年历经了下滑到平稳,再到加速下滑,最后又到震荡的过程。因下滑区间较大,汇率整体下行的走势十分明显,也就是说汇改以来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不断增大,另一方面发现上证指数在此四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牛熊交替、不断起落的走势。

(2)单位根检验

平稳性是时间序列使用计量经济学进行检验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使用的是单位根检验里面的ADF方法,它的优点在于排除了自相关的影响。另外,在利用单位根检验平稳性时,无需对样本进行分割。

评判标准:ADF统计量的T值,如果大于各显著水平的检验临界值,则接受原假设,得到是非平稳序列的结论;如果小于各显著水平的检验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得到是平稳序列的结论。

首先,对LNEX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用该办法继续检测LNSP股价时间序列,ADF的统计量的t值为—2.75,比显著性水平为10%的临界值还要更大,因此我们接受原假设,发现此序列同样为非平稳序列。

现在,将LNEX和LNSP两个时间序列分别进行一阶差分,记为d(LNEX)和d(LNSP)。考虑到许多时间序列进行一阶差分甚至N阶差分后,总量数据会演变成变化率数据,容易形成平稳序列,所以重复上述步骤,对d(LNEX)进行单位根检验,并得到以下结果。

此时发现,一阶差分d(LNEX)为平稳序列,因为一方面,ADF统计量的t值比5%置信度的临界值还要小,并且其概率为0.0177;另一方面,ADF检验方程的各参数t值也显著不为零,这些数据都合乎标准。

现在可以得出结论,LNEX-I(1)且LNSP-I(1),也就是说取对数后的人民币汇率和股票价格的时间序列数据在进行一阶差分之后是平稳的,接下来就可以对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并判断两者是否具有均衡关系,因为只有当两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是同阶单整序列即I(d)时探讨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才是有意义的。

(3)协整检验

进行协整检验的目的是考察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两个变量虽然具有各自长期的波动规律,但如果它们是协整的,它们之间会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相关关系。

这里所使用的检验方法是EG两步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用OLS估计下列方程:

Yt=a+bXt+ut 得到Yt的拟合值E(Yt)

定义残差序列et= Yt-E(Yt)

对LNEX和LNSP两个序列进行协整分析,先将LNEX设为因变量,记为Y;LNSP设为自变量,记为X。使用OLS得到拟合模型:

LNEX=0.108247LNSP+5.646870

然后重复上述过程,将LNSP设为因变量,记为Y;LNEX设为自变量,一记为X,并得到拟合模型为:

LNSP=2.645579LNEX-9.327494

第二步,检验残差序列e,的平稳性:

若序列通过ADF检验为平稳,则认为变量Yt、Xt为(1,1)阶协整,说明二者具有协整关系。另外,还应颠倒Yt、Xt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关系,并再一次重复进行上述步骤。

首先,以LNEX为因变量,LNSP为自变量求得残差序列,然后对残差序列E1进行单位根检验,然后颠倒自变量与因变量的顺序,重复上述步骤进行残差的单位根检验:

通过检验发现,E1和E2均是平稳序列,通过了ADF平稳性检验,说明LNEX与LNSP间存在协整关系,能够实现长期均衡的比例相关。也就是说,人民币汇率与股票价格之间长期存在因果关系。

三、模型的经济意义分析

通过对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人民币有效汇率以及上证综合指数进行协整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上证综合指数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第二,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二者在此数据区间内成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当人民币升值时,股票市场价格随之上涨,反之亦然。

第三,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是股票价格指数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反之,股票价格指数也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存在从人民币汇率到股票价格的双向因果关系。

第四,在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下,汇率到股价的传导机制中的一些经济关系并非完全被割断,只是传导作用的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要经过较长的时滞才能反映出来。

综上所述,人民币汇率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双向且正向的因果关系,人民币汇率每上升1%,股票价格随之上涨2.64%;反之,股票价格每上涨1%,人民币汇率则上升1.08%。与发达国家健全的金融市场相比,中国目前的联动机制还并不明显,传导途径还并非十分顺畅。

参考文献:

[1]陈亮,夏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和股价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7.2:103-104

第5篇:事故分析会范文

[关键词] 股票回购 动因 效应

股票回购(share repurchases)是上市公司从股票市场上购回本公司一定数额的发行在外的股票。在西方,股票回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十分常见的公司理财行为,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资本结构,为员工激励作铺垫的一种重要方法。

一、股票回购的动因分析

1.作为股利政策的一部分。当公司有多余的现金却没有合适的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公司可把这笔资金以股票回购方式分配给股东;公司通过股票回购向投资者支付现金,而投资者无须就此交纳所得税。2.改善资本结构。公司通过股票回购,减少公司资本,从而使得公司的资本得到充分利用,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可能因此而提高。3.传递公司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股票回购可能产生一种有利于公司的信号传递作用。

二、股票回购的效应分析

1.股票回购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美国学者莫迪格莱尼(Franco Modigliani) 和米勒(Mertor Miller) 提出的有关资本结构的理论认为,当公司资本结构处于最佳状态时,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达到最低,而企业价值达到最大。

2.股票回购对股价的影响。公司回购股票引起股价的变化,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股票回购后,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将发生变化。股价将随每股净资产值的变化而变化,但对股价的影响方向是不确定的。二是由于公司回购行为的影响及投资者对收益的心理预期,将促使市场看好该股并带来股价的上升,这种变化对股价的影响一般总是向上的。

3.股票回购对每股收益的影响。假若公司总资产盈利能力及利息率不变时,回购股票将引起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进而引起每股收益的变化。当股票回购价格大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的股票回购价格时,将引起回购后每股收益的减少;当股票回购价格小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的股票回购价格时,将引起回购后每股收益的增加;当回购价格等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的股票回购价格时,回购股票对每股收益没有影响。

三、实证分析――邯郸钢铁股票回购

2005年6月16日,邯郸钢铁(600001)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七次会议全体董事通过了《关于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的议案》,拟于2006年2月底前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用自有资金以每股价格不高于5.8元/股的价格回购社会公众股6000万股,回购比例占当时总股本的4.072%,占流通股本的12.161%,收购资金不高于3.5亿元。截止到2006 年2月底,公司回购流通股期限届满时,公司累计回购股份总数为7,498,816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31%,购买的最高价格为3.278 元,最低价格为2.77 元,支付回购资金总额为23,992,694.24元。

1.邯郸钢铁股票回购的动因分析。受钢铁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邯郸钢铁股价呈现不断走低态势,特别是2004年下半年以来公司股价已跌破每股净资产,市盈率和市净率都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水平,股票市场表现与公司经营状况不符,股票价格被严重低估,有损股东利益和公司形象,此时应开展股票回购,提升公司形象,维护股票价格,改善资本结构。

注:上表为邯郸钢铁2002、2003、2004年的主要财务指标和2006年回购前预计数和实际数,由于回购政策没有被完全执行,各项财务指标没有按照预计的数字变化。

2.邯郸钢铁回购股票的效应分析。

(1)短期内支撑邯钢股价走强。本次回购流通股后,邯钢2005年的每股收益增加0.02元,虽然公司股票估值难以大幅提升,但股价却因此走高。(2)刺激钢铁板块反弹。据新疆证券周德昕统计,目前两市钢铁股在剔除劣质公司后,平均市盈率只有7倍,而平均市净率仅有1.1 倍,处于市场的最低端,邯钢本次回购流通股如果能够成功刺激其股价走强,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这将为钢铁股的反弹提供良好契机和市场想像空间。(3)开发市场新热点。邯钢因回购流通股而走强后,吸引场内、外资金的强烈关注。一方面将会提升超跌股票的整体价格中枢;另一方面也可能营造出“回购”板块这一新的市场热点,在低迷的市场中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机会。

股票回购就像一把“双刃剑”,操作得好就会提升公司的市场价值,操作不好则会产生严重后果,导致公司的市场价值下降。企业大量采取现金回购方式,可能造成回购后公司资金短缺,财务风险加大,从而阻碍了公司的发展。邯郸钢铁只完成了回购计划数的10%,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现金流的约束,这使得原计划不能顺利进行,也使得股票回购难以达到预先设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事故分析会范文

【关键词】日本;蔬菜;进口;历史;现状

日本作为蔬菜的进口大国,有长达50年多年的进口历史,期间经历了进口品种的增减,进口对象国多元化等诸多变化。了解日本蔬菜进口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有助于全面和完整地了解日本蔬菜进口贸易的基本规律,市场结构基本特征,对稳定和扩大中国蔬菜的对日出口,保障国内蔬菜生产、加工、流通和贸易等领域各相关单位组织的经济利益,实现国内蔬菜产业的稳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蔬菜进口的萌芽期

日本蔬菜进口的萌芽期是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进口品种少,商品结构单一,进口数量和金额小。主要的进口品种有洋葱、腌渍生姜、梅干、笋类的罐头食品,1970年的进口量只相当于10万吨生鲜蔬菜的数量。这一时期的大宗进口商品主要是用于制作豆芽原料的大豆。

大豆的进口始于战后初期,在粮食缺乏的年代,豆芽被认为是富有营养的珍贵食品之一,因此政府将有限的外汇优先分配给豆芽原料大豆的进口。大豆的进口量于50年代急剧增加,60年代的进口量相对稳定保持在年3万吨的水平。60年代后进口量有所增加,90年代则保持在5万多吨的水平。最初的进口国是缅甸,60年代末转为泰国,90年后主要进口国转为中国。

进口蔬菜中,腌渍品及腌渍品原料的蔬菜进口亦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的进口品种主要是腌渍生姜和梅干原料的梅子。腌渍生姜的主要进口地区是台湾,1965年的进口量为5千多吨,70年增加到2万多吨。制作梅干原料的梅子也主要来自台湾,以弥补国产原料不足部分。腌渍蔬菜的进口品种自60年代后期有所增加,除生姜和梅子,茄子等其他品种陆续进口到国内,而进口国家和地区也由台湾扩展到中国和韩国。随着进口品种和进口国的增多,腌渍蔬菜的进口数量亦逐渐增加,1970年约为4万多吨,90年代末增加到近40万吨。其中80%的进口来自台湾,其次是中国和韩国。

保鲜蔬菜中最早的进口品种是洋葱,进口始于1962年。洋葱先于其他品种进口到日本国内的原因一是便于船舶运输,二是洋葱便于储藏,是居民一年四季都要消费的食品,国内消费量大。日本国内生产满足不了供给,只有依靠进口。进口开始之初的1963年,洋葱的进口量为2万多吨,70年代后期增加到6万多吨,之后进口数量一直不断增加。进口地区最初主要是台湾,之后陆续扩展到美国,中国和新西兰等国。

二、1985年之前的蔬菜进口

按进口量衡量,20世纪70年进口最多的蔬菜有新鲜、冷冻和腌渍三种。其中腌渍蔬菜的进口量最多,其次是生鲜和冷冻蔬菜。而进入80年代中后期,三者的数量都有所增加,其中冷冻蔬菜的进口量增长最快,进口增加的品种主要是土豆和青豆。进口的冷冻土豆主要是加工品,供应给超市和快餐店,用以制作炸薯条。

青豆的进口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受国内消费量大,需求旺盛的影响,青豆的国内生产与进口曾同步增加。8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生产萎缩,取而代之的是青豆进口大幅增加。最初进口地区主要是台湾,进入90年代后从中国的进口急剧增加,90年代中期后中国的进口量超过台湾,成为第一大进口国。

腌渍蔬菜的进口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进口量比较少,只有4万吨左右。而1985年的进口量已达15万吨。其中进口量最大的商品是腌渍生姜,但其进口增加放缓,相对而言在腌渍蔬菜进口总量中的份额亦有所下降。80年代中期之前,腌渍生姜的最大进口国为泰国,进入90年代,中国成为最大的进口对象国,泰国与台湾分别居于第二和第三位。梅干的进口从70年代开始明显增加,80年代中期的进口量已经达到1.5万吨以上,是1960年进口量的5倍。进入90年代,来自台湾的进口逐年减少,中国的进口大幅增加,中国亦成为日本最大的梅干进口对象国。

除腌渍生姜和梅干,其它腌渍蔬菜的进口量亦大幅增加。80年代中期,日本国内的蔬菜生产倾向于形状、大小、规格均标准的保鲜蔬菜,而国内食品加工业规模膨胀,对原料的需求不断扩大,因此对进口冷冻蔬菜的需求旺盛。其中黄瓜、茄子的进口量相对最大。

保鲜蔬菜的进口品种在进入70年代后逐渐多样化,其中洋葱依然是大宗进口商品,此外大蒜的进口自70年代逐渐增多。而进入80年代,洋葱的进口量占保鲜蔬菜的进口比重有所下降,南瓜的进口量大幅增加。如1985年,保鲜蔬菜的进口量为13万吨,洋葱为6万吨,南瓜为4万吨。南瓜的进口商以商社为中心,为弥补国内消费的季节性不足,采取开发进口的形式,主要的进口国是新西兰。

三、蔬菜进口的急剧增加

1985年以后日本蔬菜进口呈现迅猛增长之势。原因之一是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促进了蔬菜进口的增加。曾经从事蔬菜进口的贸易商增加进口品种和数量,也有很多贸易商新参与到蔬菜的进口生意。二是进口增加冲击国内生产,导致日本国内蔬菜生产减少。三是国民饮食方式的改变,催生了蔬菜进口的增加。饮食生活的变化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随着蔬菜流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蔬菜流通扩展到全国各地区,加上温室蔬菜的增加,所有蔬菜品种基本实现了全年销售,蔬菜消费的季节感消失。为弥补季节性供应不足,实现蔬菜周年上市促进了蔬菜进口的增加。二是随着饮食生活的外部化,加工食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加,企业为节省生产成本,以进口蔬菜代替国产蔬菜,促进了进口蔬菜的增加。进口增加的结果之一是日本蔬菜自给率的下降。1970年日本蔬菜自给率首次低于百分之百,1985年之后下降加速,自2004年后蔬菜的自给率一直在80%左右的水平徘徊。除进口总量的增加,85年之后蔬菜进口主要还有两个特征。一是保鲜蔬菜进口品种的多样化与进口量激增。1985年的进口量只有3万吨,1999年增加了7倍,达到92万吨。其中洋葱与南瓜依然是主要进口品种,二者的进口量均有大幅增长。如洋葱由6万吨增加到22万吨,南瓜由4万吨增加到15万吨。二者之外的进口量超过1万吨的蔬菜由85年的4个品种扩大到13个。

二是冷冻蔬菜进口量的增加与中国贸易关系的加深。冷冻蔬菜的进口量由1985年的18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77万吨,其中土豆、青豆等主要几个品种的进口量均有大幅增长,而土豆的进口增长显著,由1985年的6万多吨增加到28万多吨。除几个既有品种,同期其他冷冻蔬菜的进口品种亦有所增加,进口总量也有增长,其中主要的进口品种有冷冻芋头、菠菜、混合蔬菜与草莓。

冷冻芋头的进口始于60年代后期,主要来自台湾地区,70年代后期转为由中国南方地区进口。而80年代后期的进口主要来自中国山东地区。自有统计以来,冷冻芋头的进口量由90年代初期的1万吨逐年增加,90年代后期稳定保持在5万至6万吨左右的水平。90年代初期,国内菠菜价格异常高涨,带来冷冻菠菜进口的增加。至80年代末,主要进口地区是台湾,而90年代以后来自中国的进口迅速增加。

进入90年代后,来自中国的蔬菜进口量不断增长,1991年至2000年,来自中国的蔬菜量由38万吨增加到118万吨,增长了3倍。其结果是中国蔬菜占日本蔬来进口总量的比重由30%上升到45%,即日本进口蔬菜的近一半来自中国,中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蔬菜进口对象国。中国对日出口蔬菜的主要类别是生鲜,冷冻和腌渍蔬菜。1993年开始,中国生鲜和冷冻蔬菜的对日出口快速增长,特别是自1998年以来,生鲜蔬菜的出口增长迅速,由27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36万吨,占中国蔬菜出口总量的31%,占日本生鲜蔬菜进口量的37%。冷冻蔬菜的出口量亦呈小幅增加,而腌渍蔬菜的出口量则是大幅减少。以生鲜和冷冻蔬菜为主,中日蔬菜贸易关系日益紧密。

四、2000年以后的动向

2000以后的蔬菜进口总量有增有减,但基本在200至300万吨左右的水平波动。2000年的进口量约为261万吨,受2001年日本发动紧急进口限制,及2002年中国出口蔬菜农药残留事件的影响,2002和03两年的进口量略有减少,但之后很快恢复,2005年的进口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的290万吨。而金融危机发生的2008年和之后的2009年,进口量减少明显,2010年则进一步恢复为250万吨。2000年至2010年间,保鲜和冷冻蔬菜一直是主要进口品种,2000年二者分别占进口总量的37%和30%,2010年分别为33%和34%。10年间中国和美国一直为日本的第一和第二大蔬菜进口对象国,其中中国的比重在2000年为45%,2006年曾高达58%,2010年回落到51%。美国的比重则略有下降,2000年为27%,2005年下降到18%,而2010年回升到21%。新西兰与泰国分列第三与第四位,但新西兰的比重略有下降,泰国的比重略有上升。

保鲜蔬菜进口的变化特征为,2005年之前的进口量是小幅增加,2005年为111万吨,达到历史最高值。2005年后进口量小幅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2008年,进口量减少明显,只有60万吨。2010年略回升到82万吨。2010年的进口品种约为40多种,进口量排前5位的分别是洋葱、南瓜、胡萝卜、大葱和圆白菜,其进口量约占保鲜蔬菜进口总量的65%。与高峰期的2005年相比,进口数量均有所减少。其中胡萝卜和大葱的减少量相对较大。近10年来,保鲜蔬菜进口对象国前3位分别是中国、美国和新西兰。前5位的进口品种中,只有南瓜的主要进口对象国是新西兰,其他均是中国。

冷冻蔬菜进口的变化特征是,进口量在2002至2003的两年间只有70多万吨,数量相对较少,其他年份则稳定保持在80万吨左右的水平。2005年的进口量约为81万吨,进口品种有14种,进口量前5位的品种分别是马铃薯、青豆、芋头、甜玉米、混合冷冻蔬菜,前5位约占冷冻蔬菜进口量的60%。而2010年,进口量略增到85万吨,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马铃薯、青豆、甜玉米、芋头和菠菜,即只有马铃薯的进口量有所增加,其他四个品种均有所减少。其中菠菜由1.4万吨增加到2.7万吨,进口量增加明显。2000年后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日本冷冻蔬菜的第一进口国,美国退居第二。2005年,来自中国和美国的进口量分别占冷冻蔬菜进口量的45%和33%,2010年,来自中国的进口略下降为41%,而来自美国的进口上升为39%。2000至2007年,加拿大是第三大进口国,2008年后泰国取代加拿大,成为第三大进口国。

腌渍蔬菜的进口量自2000年以来一直减少,由2001年的22.7万吨减少到2005年的17.1万吨,进而减少到2010年的11.1万吨,10年间减少了50%。2005年的主要进口品种有10种,前3位分别是黄瓜、洋姜和莲藕,三者约占腌渍蔬菜进口总量的40%。而2010年,除洋姜外所有腌渍蔬菜的进口量均有所减少。自2000年以来,虽然进口量不断减少,但中国一直是日本腌渍蔬菜的最大进口国,泰国与越南分别居于第二和第三位。2000年来自中国的进口量占腌渍蔬菜进口量的86%,2005年为90%,2010年为80%,10年间中国的比例有所下降,而泰国的比重有所上升,由2005年的5%上升到2010年的16%。

五、结语

日本蔬菜进口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20世纪60年代是蔬菜进口的萌芽期,70年代至1985年是冷冻蔬菜大量进口的时期,1985年之后蔬菜进口数量猛增,进口品种和进口对象国增多,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进口对象国。2000年后日本蔬菜进口对象国进一步多元化,同时影响蔬菜进口的干扰因素明显增多,蔬菜进口市场结构更趋复杂。自1990年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凭借资源优势,价格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中国已成为日本蔬菜进口的最大来源国。要保持中日蔬菜贸易的良好态势,有必要时刻保持对其市场和消费需求的了解。

蔬菜在日本主要有两个消费去向,分别是家庭消费用,及加工业原料和餐饮业。在1990年至2005年的15年间,番茄及胡萝卜等用于加工业和餐饮业的13种主要蔬菜的比率由51%提高到55%,加工蔬菜消费量占蔬菜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且比率仍在缓慢上升。而进口加工蔬菜的主要去向即是加工业和餐饮业。加工业和餐饮业对蔬菜的标准要求有别于普通的家庭消费。如在品种和规格上,根据用途不同而设定不用的标准。在商品数量上更重视“定时、定量”,能够周年供给。在价格上更重视低价格与价格的长期稳定。日本蔬菜需求市场的特征说明,我国应该注重细分日本蔬菜消费市场需求,根据加工业和餐饮业对进口加工蔬菜需求量大的特点,注重蔬菜加工业的发展,培养蔬菜加工的大型龙头企业,提高蔬菜加工企业的装备制造水平和加工技术水平,增强加工企业的研发与创新能力,完善加工蔬菜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以质量好,价格合适、适销对路的商品提高中国加工蔬菜在日本的市场份额,进而巩固和加强中日蔬菜贸易关系。

参考文献:

[1]大茂.日本における野菜入ビジネスのみ[J].根女子短期大学要,2001(39):

59-77.

第7篇:事故分析会范文

扁桃体作为全身淋巴系统的一部分, 其内既有淋巴细胞吞噬细菌,又有抗体和干扰素的分泌,它参与人体免疫系统的活动,起着抵御外来细菌侵袭的屏障作用。然而, 位居“咽喉要道”的扁桃体一旦受到病原的侵袭而成为感染病灶,便成了细菌向机体攻击的“基地”, 不仅可引起自身的急性炎症, 还可引起全身性的病理反应, 如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等,也可引发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等。扁桃体的免疫功能在5岁以前最为活跃,肥大型扁桃体隐窝内含有的原始淋巴滤泡比埋藏型多,抗感染力更强。长久以来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扁桃体摘除术的适应年龄一般大于6岁。

1 手术标准的选择

关于患儿手术年龄的选择,目前尚无明确的标准。Mitchell等认为儿童OSAS手术最适宜年龄为4~7岁, 6岁前的手术效果较好,6岁以后手术对颌面部畸形改变不明显。但若症状明显,1岁以下的患儿也可手术[1]。多导睡眠监测系统,阻塞性呼吸暂停指数(OAI)≥1且最低血氧饱和度

2 切除范围的选择

包括扁桃体全部切除和扁桃体部分切除。

Koltai等回顾1998年~2002年行扁桃体部分切除的243名患儿和扁桃体全切除的107名患儿,显示内窥镜辅助下的扁桃体部分切除和传统的扁桃体全切对儿童阻塞性呼吸睡眠障碍的治疗一样有效,但扁桃体部分切除的患儿术后恢复更快,疼痛更少[2]。Gronau等[3]指出对于以阻塞症状为主的腭扁桃体肥大,可选择扁桃体部分切除,疼痛小,患儿恢复快,而且对于打鼾、呼吸困难,以及呼吸暂停的缓解与传统的扁桃体全切术无异。但对于8岁以上的患儿或扁桃体炎反复发作者,传统的扁桃体全切术还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扁桃体残体易产生瘢痕和局部反复发作的炎症反应。Reichel等[4]回顾从2003年10月到2004年7月,接受传统扁桃体剥离术的64名患儿;2003年8月到2005年3月,接受CO2激光扁桃体部分切除术的无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病史的扁桃体肥大患儿49名。发现CO2激光扁桃体部分切除术患儿手术前后血清中的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IgG, IgA and IgM免疫球蛋白水平,C反应蛋白,以及血中白细胞计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且扁桃体部分切除后扁桃体炎反复发的的几率不大。同时CO2激光扁桃体部分切除术较传统手术,术中出血少、术后症状轻、能够加速手术创面的恢复。

3 切除方法的选择

3.1 冷切割法

包括扁桃体挤切术,传统扁桃体剥离术,扁桃体囊内切除术。其中扁桃体囊内切除术,保留扁桃体被膜形成对咽缩肌的保护,从而减少了术中、术后的出血。

3.2 热切割法

包括等离子刀扁桃体切除术,超声刀扁桃体切除术,单极电刀扁桃体切除术,双极电凝扁桃体切除术,激光刀扁桃体切除术,微波扁桃体扁桃体切除术,射频扁桃体切除术,动力系统扁桃体切除术等。

等离子刀扁桃体切除术。低温消融是一种用于软组织手术的新技术,它通过分子间的分离来取代标准电外科破坏性的热蒸发和高温分解,在通过胶原等结缔组织的收缩来去除肥大组织的同时,还能够对临近切除部位的小血管产生止血作用。它工作时仅对组织释放非常少的热量,工作温度约为45℃~70℃,是热切割法中温度最低的。该疗法在临床外科具有很多明显的优势,包括:更好的手术效果、缩短手术时间、较轻的术后疼痛、出血、水肿、打鼾和发烧。Philpott等[5]通过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对92名慢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的成年患者分别采用低温消融和传统扁桃体切除术对扁桃体切除术后症状加以比较,分别观察术后6-8小时、1,3,7,14 d时术后疼痛、耳痛、吞咽障碍、阵痛药物的应用,以及术后第二天进食和进行正常工作的情况。结果发现除了传统扁桃体冷切割术在术后6-8小时吞咽痛较轻外,两者在术后症状比对上没有显著差别。

超声刀扁桃体切除术。超声切割止血刀的基本原理是超声频率发生器使金属探头(刀头)以超声频率55,500赫兹进行机械振荡,使组织内的水份汽化,蛋白氢键断裂,细胞崩解,从而组织被切开或凝固。超声波手术刀比电烧刀可以更精准的控制切割与止血动作,同时不会产生烟雾影响手术视野,而对于周遭的组织与神经几乎不会造成伤害,没有电流经过人体更不会刺激神经与肌肉组织造成术后自主功能神经伤害等并发症。Kamal等[6]通过对两家医院,280名病患(超声刀治疗180人,传统扁桃体切除术100人)的单盲、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表明,超声刀治疗和传统扁桃体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超声刀治疗的术中出血明显少于传统扁桃体切除术。超声刀治疗的所有患者均表现出术后疼痛,但传统扁桃体切除术术后疼痛较轻。英国国家前瞻性扁桃腺切除稽核(NPTA)团队明确指出超声刀扁桃体切除术在在减少术后出血方面具有肯定作用。

射频扁桃体切除术。射频加热生物体主要是通过射频仪发出高频率射电电流,使靶点组织内离子运动摩擦生热,热凝毁损靶点区域组织、神经。Adnan 等[7]对2000年1月-2005年12月,528名双侧扁桃体肥大患者两侧的扁桃体分别进行射频消融或激光切割,对术中和术后失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疼痛情况加以比较。射频消融组比激光组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失血量更少,术后疼痛更轻,但两者在术后出血发生率上没有显著差异。

激光刀扁桃体切除术。其工作原理为激光放大器将单色光放大成强烈的单波长的具有破坏力的光束,激光束可用于切割、凝固、分离、汽化与光束成一直线的部位内的组织。Unkel 等[8]收集1993年~2004年的109名CO2激光部分减容肥大扁桃体的患儿。75名患儿接受了术后标准问卷调查,5名患儿由于再次出现了扁桃体肥大而进行了二次扁桃体切除术,22名患儿通过临床检查进行再评估。结果发现,大部分患儿的阻塞症状消除了,没有术后出血及扁桃体周围脓肿发生。对进行二次扁桃体切除术患儿的扁桃体进行组织化学分析未发现感染和瘢痕形成,而且隐窝深在,且开放良好。激光切除术后临床检查未发现慢性感染。CO2激光扁桃体减容术可以长期消除患儿扁桃体肥大导致的阻塞症状,术后咽部症状轻微,尽可能的保留了扁桃体组织的免疫功能。

微波扁桃体切除。微波扁桃体切除术是利用数百度的高温使扁桃体组织凝固挛缩,常常有残体残留。微波处理扁桃体术后反应较重,咽部疼痛、吞咽障碍、扁桃体再肿大的发生率高。

3.4 冷、热切割法的比较

Chimona等[9]回顾性分析5~13岁的90名扁桃体肥大患儿,其中有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的患儿68例,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的患儿22例。随机的进行传统扁桃体钝性剥离术、电刀扁桃体切除术、以及射频扁桃体切除术,通过手术时间的长短、失血量、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疼痛情况对三种手术方法加以比较。结果显示电刀扁桃体切除术和射频扁桃体切除术与传统扁桃体钝性剥离术比较,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术后出血发生率,但传统扁桃体钝性剥离术患儿的书后疼痛似乎较轻。电刀扁桃体切除术和射频扁桃体切除术在手术时间的长短、术中失血量、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疼痛情况的比较两者没有显著差别。然而Carr等[10]对36个5~15岁儿童行传统扁桃体钝性剥离术及电切割,术后10天内疼痛记录量表的比较发现,扁桃体钝性剥离会带来较多术后疼痛和出血等术后并发症。

Stavroulaki等[11]进行的前瞻性、随机、单盲研究将32名成年患者随机地分为冷切割组和热切割组。发现热切割组的术后出血明显低于冷切割组;术后第1到第4天,热切割组的疼痛评分较冷切割组低,疼痛停止的时间也比冷切割组提前3天。对于止痛药的使用情况、恶心呕吐、术后出血、伤口愈合情况两种术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引起儿童OSAS的主要原因是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扁桃体肥大会导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以及其他阻塞症状,尤其是在儿童时期,应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Mitchell RB.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in children.Mo Med.2008,105(3):267269.

2 Koltai PJ,Solares CA,Koempel JA,et al.Intracapsular tonsillar reduction (partial tonsillectomy):reviving a historical procedure for obstructive 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 in children.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3,129(5):532538.

3 Gronau S, Fischer Y.Tonsillotomy Laryngorhinootologie.2005;84(9):685690.

4 Reichel O,Mayr D,Winterhoff J,et al.Tonsillotomy or tonsillectomy?-a prospective study comparing histological and immunological findings in recurrent tonsillitis and tonsillar hyperplasia.European Archives of Oto-Rhino-Laryngology.2007,264(3):277284.

5 Philpott CM,Wild DC,Mehta D,et al.A double-blind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coblation versus conventional dissection tonsillectomy on post-operative symptoms.Clin Otolaryngol.2005,30 (2):143148.

6 Kamal SA, Basu S, Kapoor L,et al.Harmonic scalpel tonsillectomy: a prospective study.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2006,263(5):449454.

7 Adnan MT,Abdel-Fattah MM,Makhdoom NK,et al.Does the use of radiofrequency ultrasonic dissector in tonsillectomy have a beneficial effect over the use of laser?Saudi Med J.2008,29 (12):17751778.

8 Unkel C,Lehnerdt G,Schmitz KJ,et al.Laser-tonsillotomy for treatment of obstructive tonsillar hyperplasia in early childhood: a retrospective review.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 2005,69(12):16151620.

9 Chimona T,Proimos E,Mamoulakis C,et al.Multiparametric comparison of cold knife tonsillectomy,radiofrequency excision and thermal welding tonsillectomy in children.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2008,72(9):14311436.

第8篇:事故分析会范文

[关键词]电气二次回路;故障;维修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070

[中图分类号]TM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1

工业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功不可没,在注重工业化生产的同时,电气设备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来说,电气设备分为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两种,一次设备和生产过程有着紧密联系,在电气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二次设备主要是针对一次设备进行控制和保护。本文研究的二次回路就是在电气系统中协助二次设备发挥其作用。

1 电气二次回路概述

在电气系统中,二次回路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调控电气一次回路,并起保护作用,对其他设备也起到了一定的调控作用,和一次回路一起保障电路系统的正常运转,保障电力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电路系统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电气二次回路在整个电气系统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人们认可。值得注意的是,电气二次回路的分类方式一般是按照功能区分、用途区分以及按照电路的形式来区分,针对不同类型的二次回路,其故障分析的措施也有所不同。

2 电气二次回路的故障分析措施

2.1 替代法

当电气二次回路的电子元件出现故障时,一般采用替代法。当今社会,现代化技术非常发达,电子电路已被运用到各行各业,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生产企业,因此,一旦电气二次回路出现故障,其检查过程复杂且繁琐,检修人员可使用替代法来查找故障位置。检查之前首先要确定电路中的哪些电子元件比较容易出现问题,将容易出现问题的元件拆卸下来,找到和其型号相同的元件替换上去,再将电路通上电,观察电路在更换元件后能否正常运转。如果电路能运转,则说明替换下来的元件出现问题,假若电路仍然不能正常工作,就需要工作人员再用同样的办法对其他可能出现问题的元件进行替换,找出故障元件。

2.2 开路法

在电路直流系统中如果出现接地故障可利用开路法来分析电路系统。工作人员要逐一梳理整个电路系统,找出其中发生故障的电路,可利用电压表测量地表电压,观察测量结果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并综合前两步检查结果找出出现故障的具体线路和具置。

2.3 电位测定法

当电路出现故障,而工作人员又不能确定二次回路中的电子元件是什么型号时,可采用电位测定法。电位测定法利用一些辅助设备来测量各个电气二次回路中的电位,一旦发现哪个部位的电位出现异常,就说明这个部分的二次回路中的电子元件出现了问题。

2.4 电流测定法

在工作人员检查电气二次回路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其错误操作而使得断路器断开,在这种情况下,检修人员可采用电流测定法测定电路,判断二次回路中是否发生了电路短路现象。工作人员首先要用电流表测定电路中的工作电流,如果测量值不在正常范围内,就可以确定二次回路中出现了电路短路现象。

2.5 将开路法和电阻法结合起来

对二次回路中是否出现电路的短路现象也可采用开路法和电阻法相结合的检查方法。工作人员可用电阻器测量电源两端的电阻,如果出现测量的电阻比电阻器上的最小值还要小的情况,就说明电路中出现了短路现象。

3 电气二次回路故障维修方法

3.1 电子元件出现故障

如果电气二次回路故障是由电子元件出现故障导致的,维修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更换元件。这种情况在实际的故障分析中比较好解决,在二次回路故障分析中也比较好鉴别,但在更换过程中,操作人员要注意保证两个电子元件型号相同。

3.2 直流电路出现接地故障

如果在直流电路中出现接地故障,工作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拆分并检查电源的熔断器,如果不是熔断器出现问题,工作人员就应逐一排查室外的变压器等部件,发现故障及时维修。

3.3 互感器二次回路出现故障

互感器二次回路出现故障常常是由于工作人员的工作失误导致的,在电压互感器发生高压触电的维修时就应按时检查其保险丝,首先要明确电压互感器的电源来源,用辅助的一些电熔丝和接地线直接测量电压,并在电压的互感器之间安装电闸,通电后观察二次回路是否正常。

3.4 交流回路出现断线故障

在交流回路中出现短线故障一般是由于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造成的,相关部门要严格要求工作人员按照操作规范执行操作,并督促工作人员定期检查电路,防止在交流回路中再次出现交流回路断线故障。

3.5 断路器跳闸

当断路器跳闸时,维修措施一般是更换继电器,或在原来的接线方式上进行改进,以保护电气二次回路。

4 结 语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电气设备很好地保障了生产安全,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二次回路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二次回路出现问题,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工作人员应熟记二次回路的相关知识,保证生产安全。

主要参考文献

第9篇:事故分析会范文

【关键词】细粉;搅拌轴;故障;排除

1.设备概况

2011年10月1日起,车间的细粉回掺搅拌器改型,能够将生产线分离的细粉(即不合格的聚丙烯酰胺细小颗粒)100%制成形成符合工艺要求的胶体,回掺到B预研磨内进行二次造粒。如果细粉回掺搅拌器因故障停运,就需要员工手动卸细粉,加大了员工的劳动强度,而且具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粉尘,给工作环境的卫生和环保带来一定的影响。

2.设备工作原理

聚丙烯酰胺装置每一条生产线有一台细粉回掺搅拌器,其具体结构如下图。

图1 细粉回掺搅拌器的结构简图

正常生产时,当缓冲料斗中的细粉达到上限传感器时,细粉回掺搅拌器启动,向其内注入规定量的脱盐水,细粉与脱盐水进行混合,经搅拌轴搅拌后形成的聚丙烯酰胺胶体进入B预研磨器中。当缓冲料斗中的细粉达到下限传感器时,细粉回掺搅拌器就会停止转动。

3.细粉回掺搅拌器在实际运行中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细粉回掺搅拌器的故障类型繁多,故障原因也很复杂,出现的故障有如下几种情况。

3.1细粉回掺搅拌器的振动超标

细粉回掺搅拌器的振动是运行机制中常见的故障,其振动会引起底座螺栓松动,联轴器的损坏,轴承的磨损和搅拌轴的变形弯曲等故障,严重危及细粉回掺搅拌器的安全运行,下面分析细粉回掺搅拌器振动的原因。

3.1.1细粉回掺搅拌器底座固定不牢引起的振动

如果细粉回掺搅拌器的底座固定不牢,底座地脚螺栓松动或缺失,设备启动后会引起振动超标。所以要定期检查设备的底座固定情况,保证螺栓紧固。保证在安装细粉回掺搅拌器时,不仅底座要水平,垫片也要测量水平,调平的公差控制在0.2mm/m左右,再紧固地脚螺栓,要注意使垫片的受力均匀,这也是设备平稳运行的大前提。

3.1.2联轴器安装不符合要求或损坏引起的振动

细粉回掺搅拌器采用弹性柱销联轴器,能够补偿较大的轴向位移,依靠弹性柱销的变形,允许有微量的径向位移和角位移。但若径向位移和角位移较大,则会引起弹性柱销的迅速磨损。调整时,通常采用在垂直方向逐次试加或试减电动机支脚下的垫片或在水平方向移动电动机位置,根据偏移情况采取逐渐近似的经验方法来调整,进而达到联轴器的安装要求。

3.1.3轴承不足或损坏引起的振动

实际生产中由于细粉颗粒小,具有吸水性,容易破坏轴承的密封性,使轴承磨损或损坏,不仅失去轴承的作用,还会对搅拌轴的转动产生阻力,甚至会使设备产生振动。所以平时使用过程中,要对轴承内定期加脂,并定期更换密封件和轴承。设备轴承部位采用锂基脂(ZL-1),另外注意轴承的温度和运行情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车检查原因,排除故障,避免搅拌轴的磨损,加大维修的难度。

3.1.4缓冲料斗内进入异物引起的振动

由于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缓冲料斗内可能进入螺栓或其他较硬的异物时,搅拌轴运转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振动,给设备带来损坏。所以平时包装岗位的员工在生产和设备维修时,注意不要让异物进入细粉的管线内,避免此种危害的产生,确保设备能正常使用和工作。

3.2细粉回掺搅拌器的搅拌轴变形或断裂

细粉回掺搅拌器是间歇运转的,当缓冲料斗中的细粉达到上限传感器,电机转动后,由于力的反作用,搅拌轴受到物料反向的径向力,所以在下料口和联轴器之间的搅拌轴,受到径向冲击力和扭矩较大,达到疲劳极限时发生弯曲或扭转,甚至是断裂,我们生产线就发生过搅拌轴断裂的情况。

3.3细粉回掺搅拌器不能启动

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细粉回掺搅拌器不能启动的情况。可能的原因如下:①电机的接线错误,电机的电线连接不好,使电机无法启动。这时可以联系供电人员进行处理,重新进行接线,如果只是电机跳闸可以检查电流,重新设置过载电流;②齿轮箱的齿轮无法咬合、减速机构损坏、联轴器松脱使细粉回掺搅拌器不能启动。这时应联系机修人员对设备进行相应的修理,调整联轴器或更换损坏的部件;③缓冲料斗的上限传感器出现故障,当缓冲料斗的细粉足够量时,设备无法启动。这时应联系仪表人员及时的检查上限传感器,必要时更换传感器。

3.4细粉回掺搅拌器漏水

实际生产中细粉回掺搅拌器漏水,多数是细粉回掺搅拌器底部,连接脱盐水管线和设备的金属软管出现漏水造成的。我们可以检查金属软管的密封垫和金属软管是否损坏,如损坏进行更换,并在接头上缠上四氟带,防止设备漏水。

另外注水气缸内部的密封垫,如果密封不严,当注水的时候就会从仪表风的管路流出来,出现设备漏水的想象。2013年9月26日,五线的细粉回掺搅拌器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后更换一个新的密封垫,仪表风的管线就不漏水了。

4.日常运行中的维护措施

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给油脂标准,定期换油,确保转动轴承的良好;新安装或停机数天的设备,不能立即启动,需要手动盘车检查设备后投入使用,确定开机前旋转方向,不得反转供料。出现意外情况时,将设备中残余的粘性物料输送出去,以免物料结块在设备中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冬季应保持室温1℃以上,排净设备中的积液,防止内部杂物沉积。此外,检修人员还定期检查和紧固细粉回掺搅拌器的地脚螺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