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政课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思政课教学设计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设计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政课教学设计案例

第1篇:思政课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融通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通理论(以下简称“融通理论”)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一、“融通问题”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分析

从必然性看来,要从目标这一维度去考查融通问题的必然性。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键要发挥课堂作用,切实发挥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而育人的主要路径在于充分利用思政课课堂教育,各专业课要将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有效结合,寻找、挖掘德育元素,“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成长。总书记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贯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2]。因此,加强思政教育,落实“课程思政”,实现二者相互融通、相互合作,不仅树人,更要立德,从而真正为社会、为地方培养高品质、高素养的技能型人才,推动社会和地方发展。从可行性看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既对立又统一,实现二者的相互融通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课程类别上看,思政课与专业课属于高职院校不同类型的课程,但是二者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所以可以以实现德育目标为出发点和着眼点,统筹兼顾,实现二者的相互融通。因此,专业课、通识课不能仅停留于知识层面的教育,要解决二者育人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两张皮”现象,要统筹育人目标也要兼顾二者的差别。不是思政课教师讲专业课,也不是专业课教师讲思政课,而是转变传统的“各守一方”的思维方式,思政课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未来需要,在专业课知识讲授中积极鼓励学生主体性思考,启发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理解工匠精神、劳动意义等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

二、“融通问题”的实践路径探究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3]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教学改革发展中,要遵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立足培养高觉悟、高修养、高能力的人才目标。首先,从教学内容层面看,坚持“专业元素”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思政”是在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说到底是实践的思维问题,非单纯地讲授专业知识,也非单纯地讲思政元素,要转换思维框架,构建新教育理念。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类专业为例,如讲授经济法时,在引导学生学习经济活动中系列法律规范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式、优良的法律品格,可融入忠于法律、捍卫正义、诚实守信、善良仁爱等元素进行德育价值引导,围绕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个人美德,进行爱国情怀的夯实、人文素养的熏陶、价值观念的思考、心灵情操的滋养。要以专业课程为载体,立足学生成长成才,把专业理论从情感价值观层面进行升华引导。在思政课教学案例讨论讲解中,可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故事进行讨论、分析。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如在思政课教学对象为医学生时,可根据医学生专业特点、兴趣爱好、未来职业发展等,在医院领域选取经典案例,如医学界榜样事迹、社会新闻等,加强学生的使命教育,培养崇德尚技的态度、笃实创新的“三观”。结合医学专业课程基础知识、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我国医学行业取得的重大发展成果等,解读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精神情操等德育要素,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因而,融通问题的路径之一是灵活使用思政元素,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从目的、内容、方法、逻辑上加强课程设计编写,实现二者内容的融通。其次,从教学目的看来,坚持灌输与引领交互,创新教育教学设计。从古至今,教育的发展最根本的立足点就是要实现育人的目标,以优秀文化、传统美德、革命故事、崇高的精神等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育德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因此“思政元素”没有固定范畴。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大德”和“私德”、家国情怀、个人修养、道德品行等元素都是思政元素,深入“现实的学生”这一角度中去,从其成长发展过程培养其思维力、认同力、研究力,增强学习体验,传播专业知识,提升思想品性,解决学生的思想、心理困惑,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在传统教学设计中,将梳理凝练的“思政元素”单独列出并增加具体教学实施计划,创新教学设计(如表1)。思政课教师可在传统教学设计中兼顾学生专业,增加“专业元素”或“专业案例”栏目(如表2),真正为专业发展服务,提升育人实效。无论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政课教师,在进行德育设计时,还应坚持哲学方法论,打破常规思维,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更不能牵强附会、舍本逐末,要坚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实现“三全育人”。最后,从教育主客体层面看,引导教育主客体交融,构建师生协同机制。“融通问题”逻辑关键是设计者与执行者,即教师,二者融通的关键、实施的效果直接受教师的思政意识和德育能力的影响。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4年教师节前夕,总书记就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提出了四点要求。2018年在北京大学同师生座谈会上及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又两次强调了“四有”好老师的要求。所以,要按总书记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激发教师的潜能,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教师的设计引导下,学生充分参与,积极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总结反思才能真正提升教育效果。在笔者本学期讲授概论课程中,在学完第一章思想的时候,笔者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了一个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思想给你的生活、学习以及未来工作有哪些启示”。很多小组学生结合思想的主要内容,谈到学习、考试不打无把握之仗,做事要实事求是,生活中要独立自主,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不能被资本主义思想所侵蚀等,通过讨论,学生主动体悟真正的学思结合。此外,通过创新作业形式、考核评价方式,运用翻转课堂、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构建师生协同机制,定期通过问、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开展调查研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自觉将思想转化为行动。

三、结语

“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消弭了思政课与专业课在育人功能上的分离”[4]解决了“融通问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有实践意义。一方面在专业课教学中兼顾德育,思政课教学中兼顾学生专业,无形中拉近了师生距离,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改变传统育人“两张皮”现象;另一方面在推动二者相互融通的过程中,一定意义上跳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是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体现。此外,二者协同育人作用不仅对学生的精神面貌产生了积极影响,还对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第2篇:思政课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微博 主体参与 思政课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47

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真正发挥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引作用,就必须将思政课中理论、学生、实践三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其中,学生是起到重要衔接作用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适当运用微博扩大学生主体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1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新挑战

1.1 课堂缺乏创新,学生兴趣不大

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以理论讲授为主,既没有生动的案例,也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使用的教学语言晦涩难懂,味同嚼蜡,课堂气氛严肃、刻板、沉闷。这样的课堂对于思维活跃、追求新奇事物的年轻学生来讲是缺乏吸引力的,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而产生厌学等不良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激发人进行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相反地,教育对象在感到无趣、甚至厌烦的情况下,容易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的教育效果十分有限。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可以自行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搜集和掌握海量的信息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丧失了原来的信息优势,还开始面临信息劣势,即越来越不了解年轻学生的思想状况。这些原因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权威性不断下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日渐减弱,课堂教学越来越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简而言之,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大学生更乐于接受形式新颖、交流便捷和高度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打破僵局,就必须善于创新,给课堂教学增添新意和活力。

1.2 参与途径有限,学生疏远课堂

如上所述,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并没有将学生作为平等的主体看待,更没有主动、有意识地把他们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导致上课时学生普遍感觉无所事事,事不关己,长此以往,课堂教学中抬头率越来越低,而低头族却在不断增多。学生在感到上课与自己关联不大,师生之间不能进行平等对话之后,他们的思想就会游离于课堂之外,进而产生逃课、旷课等情形。

除了课堂教学外,高校思政课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的主要途径。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活动存在覆盖面不广、活动形式缺乏创新、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如实践活动很少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只是部分比较活跃的学生参与其中,直接影响了活动的教育效果。活动载体和形式缺乏创新,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中,教师往往注重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对活动的理论深度挖掘和阐述不够充分;学生往往满足于形式上完成教师下达的实践任务,出现应付、走过场等现象,活动成效普遍不大。

另外,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各高校纷纷开设了思政课网络课程和教学专题网站。但由于信息更新滞后、交互性不强等原因,网络课程无人问津、专题网页访问量少,未能发挥其作为思政课课堂教学有益补充和拓展延伸的应有作用,更满足不了网络时代有效开展思政课教学的现实需求。因此,如何选择并利用新的网络载体,建立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拓宽大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的渠道,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1.3 忽视隐性教育,学生认同度低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理论宣讲、主题实践活动等显性的思想教育方式被普遍采用,这些显性教育方式主题鲜明、理论性强,虽然有利于理论的灌输和学生的认知理解,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对此存在抵触和逆反心理。大学生处于心智成熟期,他们既渴望科学理性,也有着丰富充沛的情感和细腻多变的内心世界。单一显性的思想教育方式显然已难以让他们真正接受和认同。相反地,身边人、身边事,源自生活的人和事更能触动他们的内心,引发他们的情感共振。

此外,网络发展带来的多元文化传播、碰撞和交融,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虚假、低俗信息,而微博的即时性、开放性又使得这些不良信息得以快速蔓延,各种合法或非法、健康或不健康的信息迅速地进入大学生的视野,给他们造成思想上的烦恼与认识上的困惑,同时也使他们不再单纯地接受思政课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主流思想和先进文化的教育,而是以他们自己的是非观判断和选择自己认同的答案。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固然需要理性科学的显性教育方式,更容易接受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般的隐性教育方式。高校思政课探索实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思想教育的认同度。

2 微博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积极作用分析

第3篇:思政课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062-03

按照现代教育理论,学校要教学生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教育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在实践中探索未知。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促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达到提高其道德素质,健全人格的重要目的,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实践教学作为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在传统观念中,很多思政教师将实践教学简单地等同于社会实践,认为只有将学生带出课堂、走出校门开展与思政课有关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在思想上严重忽视课堂实践教学。相比各种课堂外的社会实践,课堂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这种实践方式应是当前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为合乎实际情况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优势分析

课堂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堂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互动和演练中学习理论知识、增强综合素质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相对于思政课课堂之外的各种校园、社会实践活动,课堂实践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一)组织形式灵活,学生参与方便,教学实效性强

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思政课教师通过直观生动的视频播放、发人深省的案例解析及组织有序的调研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将课程的知识点与实践活动巧妙结合,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参与到课堂的实践活动中,在自主学习、自我体验、自主实践中,获得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组织过程简单,教育资源节约,教学可操作性强

相对于传统社会调研活动开展受到时间、场地、经费等因素的制约,思政课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简单,只要开设思政课教学就可同时进行实践化教学,普通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即能满足课堂实践教学的需要,无须增加额外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课堂实践活动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教学可操作性强。

(三)组织内容连贯,符合学科特点,教学针对性强

在各大高职院校,各种校内外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常常受到领导、财力、教师、场所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活动形式和内容相当程度上带有随意性,学生在参加实践动后往往难有思想认识上的收获,自身能力也不能得到有效锻炼。而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则可以结合学科授课特点围绕课程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地以各种形式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实践过程直接与书本理论知识相联系,教与学相互促进,教学针对性强。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具体设计原则

(一)课堂实践教学内容要“近”,引发学生参与兴趣

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政治性、理论性较强,教材理论多实例少,内容理解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教学活动的时效性,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需紧密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实践内容的“亲近性”,进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要结合高职生关注的热点与疑难问题,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正在经历或今后会遇到的人生问题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为例,在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可以加入具有争议的武汉公交车“有偿让座”事件、因为搀扶老人而被诬告的“南京彭宇案”、令人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问题、由姚贝娜去世引发的媒体道德争论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促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参与,着力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把理论学习、课题实践、人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二)课堂实践教学形式要“杂”,贴合学生主体特征

2013年开始,“95后”开始成为高职院学生的主力军,他们思想活跃不喜欢被束缚、自信张扬善于表现、创新能力强乐于接受新事物,这也要求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抓住“喜新”的“95”后高职生眼球。目前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包括讲座(专题报告)、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教学(学生课堂讲课)、案例分析、视频播放等,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应将多种教学形式有机融合在一起,避免学生由于单一一种实践活动的重复产生疲劳及厌倦感,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堂实践教学指导要“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在某些思政课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打着“实践教学”的旗号,一个学期有大量漫无目的毫无规律的课堂实践活动,看似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舞台”,但是由于缺乏教师正确的“导”,所谓学生主动地“学”,也只能是“瞎学”,这种单方面突出学生主体性、淡化教师主导性的课堂教学实践,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中心在于体验与过程,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要精心设计,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模拟教学(学生课堂讲课)为例,在课堂实践活动前,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布置相关课程内容,介绍模拟教学过程,启发学生对课程内容切入视角的思考并对相关资料搜寻途径进行指导。在模拟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善于发现学生的情感需求并作出相应的鼓励和支持。在模拟教学结束后,还要结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进行相应的评价和建议等。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实例分析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七章第一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为例,课堂实践教学活动设计内容如下:

(一)课堂讨论的设计和实施。在开篇部分引用“囚徒困境”的难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讨论过程中可以将班级同学分成多个小组,讨论形式采取先小组、后推代表的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讨论的参与,在讨论中将“囚徒困境”模式引入公共生活,引导学生了解由于人们选择自利还是尊重他人利益所带来的四种不同的社会状况,促发学生思考如何在公共生活中形成较好的道德行为结果,引入社会公德概念。

(二)视频播放的设计和实施。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部分,为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加深对课程知识点理解,通过新闻片段《本是交通小摩擦,彪悍女惹出大阵仗》使学生充分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无谓的口角之争带来的恶劣影响,理解在公共生活中文明礼貌的重要性;以专题栏目片段《不该发生的事故:多事的路口》对学生视觉和心灵造成的震撼为切入点解释为何要将《道路交通安全法》纳入到公共生活中并对相关内容展开介绍。

(三)案例分析的设计和实施。以“丁锦昊”在埃及刻下“到此一游”及“梁齐齐,故宫喊你回家剁手”的社会热点案例的讲解,“让学生亲历、体验、模拟事物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感悟和思考一些道理”,以各自的视角,从不同的层面培养学生对于公物的保护意识,同时启发学生运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培养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需注意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课堂实践教学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授课方式上要改变以往一灌到底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根据教学认知规律,结合学生主体特征,综合运用各种课堂实践教学方式,在课堂活动的参与中让学生真正去体验、领悟、解决人生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体验和独立思考能力。为达到课堂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改善已有知识结构,加强同行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课堂实践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除了具备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对课程内容和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能力及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大挑战。为此,思政课教师除了通过文本、视频等相关实践资料的自修学习来加强对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指导外,还可在授课部门内部加强同行授课经验的交流和学习,教师之间可通过听课、说课、研讨等形式更直接、真实地了解他人在课堂实践教学中的经验及问题,促使思政课教师对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及效果的思考,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第4篇:思政课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改革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74-04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切实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担负起高举旗帜、坚守阵地、筑牢防线的重要使命,这是当前高校的极端重要工作,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中心工作。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以教育部信息化试点专题为契机,积极探索基础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新模式。混合式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是将传统的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二者优势互补,从而使得教学效果更佳。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使得混合式教学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f作性、自主性等基本特征。学院采用清华教育在线综合教学平台积极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思政课的教学有幸成为学院首批信息化试点的课程,因此,教学改革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程度,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颇为丰富的效果。

一、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现状

(一)思想政治课程的重复教育,使得学生对该课程毫无兴趣

笔者曾针对思政课的教学在全学院范围内展开调查。学生的普遍反映是,自小学教育依始,中学、高中的思想教育课程自始至终贯通,思政课程教育对学生来说已经是毫无新鲜感,而青春期的思想教育如果琐碎而重复,会使得这些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孩子们失去兴趣。在他们的眼中,思想道德修养课无非是对他们的说服教育,做人要诚实、要爱国、要有道德等等;而政治课程就更加不感兴趣,他们认为的政治课无非是历史、党史、革命、改革等词汇的堆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认识也基本停留在这个层次。

(二)学生普遍对理论学习水平有限、能力不高

高职高专的学生们有着大概类似的学情:他们的高考成绩可能不太理想,所以对于一些理论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会有些欠缺。学生们对于一些专业的动手能力的课程、实践类的课程会更有兴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就无法接受思想政治这样的理论课程的学习。相反,在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对课程做出适当的调整,来配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会增加学生的对课程的接受程度,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传统授课形式单一枯燥

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往往是“灌输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呈现形式也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偶尔有教学实践课程也停留在“学雷锋活动”、“慈善捐赠”等活动。但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加之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每日的信息量,资讯量呈爆炸式增长,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化的工具成为学生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时代在发展,学生作为年轻一代又活跃在时展的前端,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不应该停留在原地,“教”与“学”本相长,“学”需求变,则“教”随之变。

二、信息化背景下专题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一)贴近生活的“九大专题”教学设计

大学生朝气蓬勃,富于创新,批判性思维强烈。要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喜欢的活动,必须结合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和他们内在的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此,“专题教学式”理论讲授“混合式”教学模式,并搭载信息化教学平台,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和研讨的热情,变“灌输”为“主动热情地参与教学”。让大学生在愉快和富有成就感的氛围中得到提升。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按照教育部制定教材的教学内容,将原有的三大板块七大章节的内容打乱、整理、揉碎、整合成新的九大专题,分别是:“我的大学”“致我们的理想”“祖国,我想对您说……”“我和电影有个约会”“丑陋的中国人?”“相信奋斗的力量”“团队与个人”“爱工作、爱生活”和“法在我身边”。

专题一“我的大学”,结合大学生刚刚进人大学生活的新状态,调整和适应大学生活为目的,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大学与专业、了解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就业前景,对大学生活充满信心。专题二“致我们的理想”,该专题名称取自致青春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本专题旨在理解理想也会终将逝去,但大学的时期却是恰逢理想的最佳时期。专题三“祖国,我想对您说”,结合大学生的爱国现状,讨论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将爱国情感转化为效国之行。专题四“我和电影有个约会”,该专题看似轻松实则沉重,因为本专题实则讨论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比起教师的说教,一部积极向上的电影更有说服力。本专题通过大学生喜爱的电影的推荐与介绍,传递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正能力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专题五“丑陋的中国人?”开展一场读书活动,学生阅读台湾作家柏杨颇受争议的著作《丑陋的中国人》,以此分析丑陋背后的个人道德原因与社会公德问题的反思。专题六“相信奋斗的力量”,结合当前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缺乏动力和目标,存在自我放弃和懒惰情绪,介绍俞敏洪、马云等名人的奋斗过程,结合本校优秀毕业生的奋斗案例,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专题七“团队与个人”通过一个团队建设游戏,让大学生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游戏中感悟与学习,是大学生愿意接受的一种形式。专题八“爱工作、爱生活”将讨论学生们的职业生活和感情生活,旨在让学生们有一种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以及婚姻爱情观。专题九“法在我身边”讲授我国基本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知识,了解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增强大学生的法治理念,形成正确的法治观。

(二)信息化课程的网络课程设计

思想政治课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承担着传播主流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使命,必须适应社会变化,运用互联网彰显和强化的功能。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表达和角逐的重要平台,各种参与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和运用的主体都致力于将自身的“意识形态”――特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信念等“物化”于网络上。

结合清华教育在线的教学平台,使得前述九大专题的设计有了支撑和依托。结合在线教学平台设计每一个细节的教学过程,则是教师需要付出时间、耐心与智慧的过程。

课程设计的模板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混合学习设计工作单元”,一是“二级栏目设置”。混合学习设计单元主要就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评估目标的方法、学习支持、资源准备。首先是学习目标的设定,这个目标不是教材规定的一种模式化的东西,而应该是教师通过几轮教学之后比较务实的一种规划,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这个专题的哪些内容是课程讲完之后,学生需要掌握的。这样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才更有针对性。学习活动分为线上与线下两个部分,有的内容并不适合线上进行,那就没有必要一定要设计线上的部分。也有的内容可能学生通过线上就已经解决了,那也没有必要在课上占用时间。评估目标的方法,也要根据目标的设定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操作。之后,就是学习支持与资源准备。然后就是二级目录的设计,二级目录的设计有的是各个专题都有的内容,也有依据专题的具体情况设计的特殊内容。在具体上课的过程中,一些内容还会微调。

经过一学期的网站建设和教学实践,教学平台的网站已初具特色。主要的一级栏目有“课程介绍”“课程教学”“优秀作业”“你说我说”“资源库”“胸怀天下”“问卷调查”等板块。上课主要用的教学课件、教学资料、音频视频、案例分析等教学资源主要在“课程教学”的二级栏目中体现,每一个专题下都有“专题导人”“教学课件”“案例分析”“拓展资源”“视频分享”“作业提交”“问卷调查”等栏目,根据每个专题的设计会或多或少有所不同。

课程颇具特色的是每个专题下设有专门的“你说我说”讨论区,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有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根据课程的进展,会有不同的讨论话题,而且讨论室以每个班级为单位做区分,既条理有序,又能掌握每个班级学生不同的思想动态。

三、信息化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特点

(一)课程颇具特色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平台的构建可以根据每门课程的不同特点来创造个性独特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丰富课程的形式,避免了传统课堂上枯燥的语言讲授,通过案例、视频、讨论等多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所学习知识的内容,引发更多的思考,在教学讨论区可以有师生更充分的交流,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沟通和讲解,学生对在线课程的满意度达到了80%以上。

(二)教师教案丰富

信息化的时代,教师的备课教案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纸质教案和文字上。课堂上的学生,对于聆听式的教学已经厌倦,相对于聆听,大学生们更倾向于感知和思考,电子教案是提供丰富感知的一个途径。网络教学平台是提供电子教案的完美的载体,它可以承载文字、声音、视频、动画、测试、讨论等多种形式。当一个立体的教案出现必然带来一个立体的课堂,大学生在课堂上可听、可看、可读、可操作、可感受、可反馈。电子教案资源可持续利用,并随时更新,相比较于纸质教案更加环保、丰富、持久、方便和立体。

(三)学生参与程度高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按照课程设计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分散在各个专题中,知识的学习紧扣专题要求并在专题实施过程中进行,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与学习,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教学平台还可以吸引和督促学生参与。教学平台上可承载海量丰富的教学资源――除了电子课件、讲义之外,教师还可以上传各种相关的视频,其中包括教师的授课录像、相关纪录片、电影、网络视频片段等,这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样,平台可以实现教学过程实施多样的激励措施,课程定期展开评选“在线之星”和“精彩回复”的活动,并占最终考核成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为督促学生平时的课程学习,课程采用全方位的过程考核;利用网络平台的统计功能,每月定期所有学生的在线学习统计,营造学习竞争的氛围。

(四)碎片式学习方式

知识点的碎片化是混合式课堂的另一个特点。在传统课堂里,老师在45分钟或者90分钟内讲完一个章节的所有内容。而在混合式教学课堂,一个章节的内容被“切碎”为符合人们阅读习惯的若干个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可以应对一条7~15分钟的独立微视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视频反复观看。你可以选择不看,但你所投入的每一分钟都希望能够收获知识。把分散的知识点再在课堂上进行归纳个总结,既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多元的评价标准

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一考定成绩的模式,学生也无法实现在考前临时突击来通过考试。混合式教学模式更注重教学参与的过程与表现、注重实践灵活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而适当降低期末卷面考评的比重,具体见表1。

四、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直是大学教育里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既重要,因为这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两课之一,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建设是全国意义上重要的思想阵地;但它又难讲难学,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老师也难以讲出新意。所以,思政课的教学专题化改革是很有必要的,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才能真正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意义。

在专题化内容设计里也是尽量多的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包括学生制定自己的规划、讨论自己曾经的故事、小组合作完成演讲、参加情景游戏等等。在教学手段的应用中,更是混合了多种实现的可能,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参与也是一个很好的结合。

第5篇:思政课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网络思政课堂教学

1 背景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校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其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4门必修课之一,更是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进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历史任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如此重大,但是在此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非常满意。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思政课内容本身理论性强,政治高度较高,学生能够轻松理解本身就并非易事,再加上教师对传统说教式教学方法的守旧,使得思政课堂缺少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新题材、新素材,学生较难获得深刻的直观感受,因此影响了教学效果;二是教学方法守旧。思政理论教学一直以来以强调理论知识观点的传授和灌输作为“硬任务”,很少考虑方法的掌握、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较难提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性;三是教学手段滞后。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说教为主,“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使得目前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的学生不能有充分的自我空间,学生的参与度较差,这使教学效果和教育意义也大打折扣等等。以上表现均是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 设想

针对上述问题,很多专家、学者或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研究如何使思政理论更好地为大学生所接受,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使理论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等,此类探索也取得了初步成果。

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经验基础之上,创新了高校《概论》课的课堂教学,即借助互联网,将传统思政课堂搬入网络机房,通过完成确定目标下的项目任务,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种方法不仅将思想政治理论渗入到项目任务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情民意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教学设计思路

《概论》课的上机教学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进行设计,力图借助网络(上机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某些专题内容进行自主的探究式学习,并完成课堂任务,以期达到既全方位了解专题知识,又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效果。

3.1 课时安排

鉴于《概论》课理论性强,内容多,而上机教学的专题内容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因此每学期上机课时可以安排1-2次即2-4课时,并分布于不同章节是较为合理的。

3.2 专题内容选择

借助网络的上机教学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专题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学生的内在和外在经验,贴近时事政治,贴近主旋律,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任务的完成更顺利;另一方面要做到“两结合”,即与课程内容体系相结合,与学生认知能力水平向结合,以利于学生对课程理论体系的扩展和深化,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解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概论》课第八章第四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例,本节内容条目繁多,内容本身相互交叉性强,如果是在教室进行纯理论教学,出于课时限制,常常是对每个内容蜻蜓点水式地简单讲解,学生很难对其中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理获得深刻感受,且容易对繁多的内容感到疲倦。改用上机授课,可以选择本节的重点内容(如“构建两型社会”)作为专题,以某一案例为背景进行深入的剖析,涉及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等,从点到面依次挖掘出本节的学习要点,提升学习的效果。再比如,在“两会”期间,可以选取民主政治的相关专题进行上机教学,既能了解民主政治的理论内容,又能传递了“两会”精神,提升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政治素养。

3.3 教学组织方式

借助网络的上机教学方式最突出的特点是使教学资源多元化,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在短时间内获得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大量信息。因此上机教学通过布置和完成任务(如让学生亲手制作专题文档),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搜集,利用这些信息深入思考专题内容,以及进行编制多样化文件。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充分的互动交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探索精神,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了其综合素质。比如,在选取构建“两型”社会专题情况下,教师通过介绍一个真实的环境问题进入话题,通过提供思考框架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模式,通过布置任务(PPT形式的一个专题报告)推动并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学习探索,一步步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借助网络的上机教学一改“纯理论”、“空洞说教”的单向式教学方式,而是努力追求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实践在课堂上的完美结合。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也是当前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探索方向。比如在上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某个分支问题进行个别讨论或小组讨论,亦可以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使课堂充分互动,在互动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3.4 考核

借助网络的上机教学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教师提前设置针对学生的任务指导书和考核标准,以便依据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和任务成果给予评价。此种考核方式避免了传统的“一张考卷定乾坤”的弊端,突出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表现,有利于促进学生日常思政理论课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方便学生管理,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思路如下图所示:

4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践发现,基于网络条件下的思政课教学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也明显改进;同时,也使教师从传统的说教中解放出来,调整自己的定位,变“说教”为“引导”,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又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客观实践条件的限制,借助网络的思政课上机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很多。

4.1 对教师的要求

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教师一方面要对学情充分了解,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专题内容和任务的难度要把握准确,才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取得好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对网络机房的技术管理有所了解,以便在教学中灵活地控制和掌握教学的节奏,指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最后教师要对所选专题内容事先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教学互动中可能出现的理论问题有所准备,最好是搭建一个知识框架,以便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

4.2 对学生的要求

对学生而言,对任务中专题内容的熟悉程度,以及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任务完成的质量。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背景学生的差异。有些时候还可以将任务背景提前告知学生,使他们能够相对从容地应对即将要完成的任务。

4.3 对学校硬件设施的要求

上机教学中搜集资料、完成任务都需要使用互联网。由于往往是一个班或者几个班学生同时上网,因此这种方式对学校网络机房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较高。

参考文献:

[1]庄秀文.《网络时代思政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技术,2009,(06).

[2]柯水云.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网络多媒体整合刍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2).

[3]陈贞.积极应对网络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文教资料,2009,(06).

[4]苏晓虹.信息技术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2010,(15).

第6篇:思政课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思政课 有效性 互动教学 设计策略

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有效性的互动教学,不仅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还可以共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改变被动、消极的课堂模式,提升教学效果。为了充分发挥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实践经验,从如下两方面对高校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的设计策略进行了讨论。

一.高效思政课有效性互动教学的内涵

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内涵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进行理解:

1.教学的有用性。即思政课在设计教学活动和环节时,要求具有外化思想活动和内化思想素质的作用。这种有用性的教学原则可以从如下两个过程中展现出来,首先是教师利用教学活动,顺利地将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其次是学生与时俱进,自觉将其转化为解决思想政治问题这一能力的过程。只有完成上述目标,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养的人才。

2.教学活动的效率性。这一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投入了脑力、体力和一定的物力之后,学生对教学的认同程度和接受程度。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同度和接受程度越高啊=,就表示受到教师影响的范围越广泛,课堂的效率也就越高,相互之间呈正比例关系。受到西方教学理论的影响,目前我们主要将学生是否进步作为衡量教学效率的标准,理想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用最少多的投入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果,实现多样化的教学目标。

二.高效思政n有效性互动教学的设计策略

在高校中要开展思政课的有效性互动教学设计,必须要坚持人文思想,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发挥出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此之外,设计有效性互动教学还要满足提高师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使教学的信息能匹配学生对信息的心理需求,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基于上述要求,具体的设计策略如下:

1.提高思政课教师设计互动教学的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进行有效性互动教学的前提条件和关键环节。为了顺利推进这一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坚持以下几点:第一,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马克思素养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样才能利用自己的信仰和使劲行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思政课教师需要主动学习,及时更新教学思想。只有打破传统思政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桎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紧跟时展的步伐,积极开拓创新,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第三,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教研水平。因为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具有直接关联。只有透彻领悟教学内容,教师才能利用个性化的语言、思维和体会将其表达出来,为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提供帮助。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同时,还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长远的目光,否则就会影响知识的深度,无法契合时展的要求。另外,高校思政课教室还要进行创新,善于学习,运用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时代语言将自身的体会表达出来,提高互动教学的效果。

2.调动学生参与互动教学的积极性。在高校思政课开展有效性的互动教学时,除了教师的主导能力之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对该教学模式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要让学生深入参与思政课的互动教学,首先就必须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例如小组讨论、课堂辩论、主题演讲和教材试讲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现平台和锻炼机会,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和热情,在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并养成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良好习惯。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教师还要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开展创造性学习,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延伸中进行自觉思考,主动表达自身思想,实施人性化教育。

第7篇:思政课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思政课骨干教师暑期培训会有感

在这火热的七月,我有幸参加了本次宝鸡市教院组织的思政课骨干教师暑期培训会。这次的培训组织新颖,有专家的引领,有同学段的名师指点,自学的支持,群体的智慧,丰富的案例,媒体的整合,多样的教学手段,使我受益颇丰。

一、珍惜机缘,学习气氛浓厚。

参加这次培训的同志们都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由工作者到学生的角色转换,认真、虚心、诚恳地接受培训,态度端正、学习专注,都能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认真的聆听和记录,及时完成作业,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新鲜的理念。大家都觉得机会是如此的难得,学习气氛十分浓厚,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为我们讲课的高倩老师,自己要求作为学员员全程听课,年轻人诚恳热情,追求上进的风气使我自惭形秽,鞭策着我必须好学上进。7月27日的分组讨论交流气氛热烈,学员们在班级发言真诚,特色鲜明,结束后还意犹未尽。

二、异彩纷呈,讲座触动心灵。

专家、教授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各位专家、教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异彩纷呈。

吴红叶教授以渊博的学识、严谨而幽默的语言带领我们感受了新时代、新征程;重塑了新师德新使命、进入了新境界、新要求,更坚定了作为中国公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升了家国情怀;坚定了作为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自信、教育自信,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李春杰院长以博大的胸襟、前瞻的视野、理性的分析激起了学员的思维碰撞,对我们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危机意识的唤醒水到渠成;田培中教授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三个方面为我们思政学科教学做出了前瞻性、引领性的指导;张诚老师为我们带来了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情景体验的教学设计研究及精彩课例,进而从修炼学科素养、我的第一节课、我的复习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守巢人的幸福等五个方面为我们处于迷茫中的一线教师注入了江苏省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的新鲜血液,尤其对复习课指导性极强。刘勤社老师、刘隽老师、高倩老师、陈丽萍老师分别侧重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度的把握、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张之路、把握中考命题导向、凸显学科价值、提升教学品味,从不同角度为我们一线教师做了细致具体、真实鲜活、可操作性极强的指导,李文老师则为我们“用好部编版新教材、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立德树人、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已成为了我脑海中的关键词,让思政课教学回归教育本真,让思政课教师理直气壮地教书育人已成为我的生命自觉。

三、终身学习,更新学习观念。

《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通过培训学习,我真的自惭形秽、诚惶诚恐。

听专家、教授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座,心中十分佩服他们的口才,佩服他们的自信,佩服他们的敏锐,佩服他们渊博。想想如此才气从何而来?所有人都是走着同一条道,那就是不断的读书学习,关注专业知识,关注国家大事,日复一日,永无止境。

第8篇:思政课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校;“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原理”课教材在2001年出版后进行了多次修订,2015年版教材除了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凝练之外,还融入了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和新精神。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原理”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必须精心规划,对“原理”课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必须以认清课程性质、制定教学目标为始端〔1〕。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预计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和选取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原理”课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然而,目前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由于没有认识到“原理”课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很好地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导致其制订的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和掌握基本原理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社会现象与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许多大学生认为“原理”课理论性、政治性太强,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并不紧密,往往对其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同学对其产生反感并加以排斥。因此“,原理”课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避免将教学目标制定得太高、太大,既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以基本原理为主体,又要关注世情、国情、民情等时政热点话题,用理论去分析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他们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其将抽象、单调的思想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科学认识,使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原理”课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为例“,原理”课教师要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去设计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通过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回答出物质的概念和存在形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等重要的理论问题。其次“,原理”课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第三,“原理”课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其理想信念。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只有把以上三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具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进而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设计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教学内容

“原理”课作为高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其教育对象是除思政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在校二年级大学生。“原理”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到的知识点较多,课时数却不像专业课那么充足,使得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全部教学内容都讲授到。因此,原理”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一些“原理”课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一方面,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设计的教学内容都相同,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另一方面,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未能很好地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观点运用到实际中去,忽视了教学内容中主要问题、重点问题的设计。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不同专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从学生原有的关于理论的知识基础出发,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又要从“原理”课内容多、课时数少等特点出发,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和重点问题。只有这样,“原理”课教师才能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首先,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原理”课教师在讲授物质的概念及其存在形态、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对汉语言文学、历史等有一定哲学基础专业的学生适当地引入西方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些比较典型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更好地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而对于数理化、机械等哲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就要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这种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分层次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的方法,满足了各个专业学生不同的需求,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其次,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如“原理”课教师在对“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这一章主要讲授的内容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原理”课教师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应该抓住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条基本主线,联系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重点讲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原理”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抓关键,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三、创新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高校“原理”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所要讲授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这一课程要求和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这是确保“原理”课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目前许多“原理”课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时比较单一和僵化,往往选择灌输法,而没有从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取讨论法、谈话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单一、机械地采取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原理”课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以“原理”课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选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首先,选取案例教学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更能生动地说明一些问题,使学生易于理解及记忆,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2〕。讨论法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教师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这一节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选取“猪孩”王显凤这一典型案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辽宁鞍山“猪孩”王显凤因缺少父母关爱,幼年时一直与猪为伍,没有人类的感觉和思维能力,后来在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的帮助下,她逐渐熟悉了社会环境,恢复了人的意识的真实案例,并且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提出“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等理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能够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社会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等抽象的理论知识。其次,选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如教师在讲授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时,由于其侧重于方法论问题,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所以可以采取以上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要求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分别讲述“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三部分内容,每组讲述时间为十分钟左右,每组讲完之后留五分钟时间让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由学生投票选出最好的一组。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在理论上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上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讲课能力,为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制作有吸引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满足“原理”课教学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原理”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在教学之前,依据“原理”课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但是,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太过于机械化,把全部教学内容都用PPT课件放映出来,致使PPT上文字太多,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反感。还有一部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如加入了一些华而不实的音频和视频,虽然课堂气氛有所改变,但课堂的重点、难点并不突出〔3〕。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制作出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既美观又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在设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学课件时,教师一方面要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个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通过文字的形式在PPT课件上面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把“猪孩”王显凤的真实案例和《人与宇宙》这一科教片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但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适度原则,播放时间不能过长,不仅要使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变得生动化、具体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而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师在对“原理”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和课程本身的特点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制作教学课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原理”课教学设计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教师和学生都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柳礼泉,黄艳,张红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与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96-98.

〔2〕杨霞飞《.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1):9.

第9篇:思政课教学设计案例范文

Abstract: The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of MOOC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mechanism of "effective learning". It is the key idea to solve the main contradiction between " knowledge" and "trust", "faith" and "action" that taking the initiative, the inquiry and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s the center to construct the teaching system of classroom, network and practice.

P键词: 质量管理;慕课;创新

Key words: quality management;MOOCs;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4-0162-03

0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翻转课堂、慕课、微课堂已经成为时下教育创新最普遍的探索,而“混合式教学”则成为创新探索的第一热词,它整合了在线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的双重优势,既注重发挥传统课堂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优势,又注重实现网络学习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等优势。具有特殊立德树人目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混合式教学,“混合”什么、如何“混合”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的核心问题,通过师资团队建设、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逐渐构建“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1],引导学生由“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化,实现 “课堂”、“网络”和“实践”三个要素的有机混合,是保障混合式教学有序进行的有益尝试。

1 构建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课堂”、“网络”和“实践”三个要素的有机混合聚焦于解决混合式教学的三个关键理论问题:一是教学重心的把握问题。“混合式教学”不是几种教学形式的简单相加,要基于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有效“学习”的发生机制进行科学设计,以主动性、探究性和知行统一性为重心,是解决思政课教学“知”与“信”、“信”与“行”主要矛盾的理论思路。二是多种教学形式深度融合的教学流程设计问题。将“实践”环节新增为混合要素,是课题组激活“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深度交互的重要解决思路。三是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整合的新教育技术应用问题。甄选国内知名慕课平台“超星尔雅”、深圳大学“优课联盟”、清华大学“雨课堂”等各有优势且功能互补的多种技术工具。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实现混合式教学资源的入口统一化、内容集约化、学习操作便利化。昆明理工大学聚焦于上述三个关键问题,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试点,开展了“三性一转”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推进了混合式教学探索的深入。

2 以“三性一转”为重心,保障混合式教学的实效性

“三性”指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知行统一性为重心进行教学环节设计,“一转”指教师教学理念的转换,即通过多重教学环节的设计推动教师的教学理念由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现代的“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驱动和创新驱动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线学习、实践教学正是因为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增强创新性学习的有效性,才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因此,确立“主动性”和“探究性”为混合式教学重心是基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在线学习的特有优势。

2.1 以网络在线学习资源的精品化,教学方式的新颖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2011年开展混合式教学探索,课题组近6年持续对该模式进行了完善、改进和创新。①2011-2014年依托学校教育技术中心的“教育在线”平台建设网络在线学习的一期资源,搭建了在线学习的教学课件、讨论区、案例库、习题库等基本资源。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和实验。②2015年昆明理工大学学院整合省内优质教学资源,邀请了百家讲坛主讲人、云南大学苏升乾教授,楚雄师范学院王锡林等10余所高校的23名骨干教师参与课程微视频的录制,依托“超星尔雅”平台建设了完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推进了在线学习资源的精品化建设。③2016年顺利通过“全国地方高校优课联盟(UOOC)”专家评审,成为我校首门登陆该联盟的慕课共享课程。④应用清华大学2016年4月的“雨课堂”软件,探索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前预习、课堂练习和教学评价的深度融合。⑤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微信公众平台“修身明德”,搭建在线学习和实践教学的统一网络入口,该平台作为学生自主建设的实践成果展示平台,极大延展了课堂空间。在线学习资源的精品化,教学方式的新颖性,极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实效性调查中学生反馈“思修教学紧跟时代脚步,形式新颖,很给力!”

2.2 以多重教学环节设置为突破,增强学生学习的探究性

传统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可以通过教学的方式迁移到每个人的大脑之中,教学的目的就是以最有效的方式向学习者传授和“灌输”知识,而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自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强调的重点是设计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促进知识获得的协作、探究和交流的学习流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思修课改变传统的单一授课方式,以增强探究性为重心,重构教学流程。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分为五个基本教学环节:①基于“雨课堂”的课前预习;②课堂教学32学时,基于“雨课堂”的教学效果测试;③慕课在线学习和小组讨论16学时;④分小组社会实践及其总结;⑤微信公众号“修身明德”实践成果展示、学习。这五步教学环节探究性学习发生的机制为①创景激疑,发现问题②自主探究,资源学习③协作交流,相互促进④知识整理,价值反思⑤实践应用,价值内化⑥总结学习,意义建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流程重构,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展示自身才华的探究意识;线上线下交互讨论,使探究的过程痕迹化、清晰化,推动学生在思中行,在行中学。

2.3 依托网络延展“课堂空间”,优化“考核”形式,促进学生学习的知行统一

知行统一性体现在“五化”:一是“化耳为口”,即不仅要听,而且要说;二是“化目为手”,即不仅要读,而且要写;三是“化知为行”,即不仅要求知,而且要践行;四是“化外为内”,即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价值观;五是“化隐为显”,即将隐性的素质转化为显性的成果。传统教学实现前两化相对容易,但实现“化知为行”、“化外为内”和“化隐为显”就显得捉襟见肘。“三性一转”混合式教学,依托网络延展“课堂空间”,通过用户黏性很高的微信公众号建设,实现生活与课堂的虚拟链接。课程学习期间,学生分小组进行社会实践,然后将反映自身正能量的照片、微视频、PPT、文章投稿到思修课微信公众号:修身明德(kmustsx),编辑择优每周到公众平台,实践作业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微信公众号还建设了“悦读人生”推荐传统经典数目、开展读书会活动,“青想”版块则上传点击率高的昆工学子正能量的青春故事。目前已经并推送的昆工学子创业、科技创新、志愿者活动方面的文章,学生反响热烈,实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

2.4 深化混合式教学探索,促进教师教学理念转型升级

信息化条件下,学生获得信息、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其自由的选择性增大,主体性愈加突出。伴随着这种进程,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能力、学习任务都发生新的变化,传统方式的“教”仅仅依赖课堂,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无法满足学生好奇、追问、探索式的学习要求。更重要的是,全球化时代各种价值观的交流交融交锋突显了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知”与“信”,“信”与“行”特殊矛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回应时代的呼声,实现教学理念革新,把“学习”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帮助者。教师的“教”在知识层面更加侧重引导性,注重重点理论问题的阐释,主要促进学生自觉进行认知结构、知识结构的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主动探究和实践,以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不再是瞄准分数被动机械地学,而是一种基于实践层面的知识反思与能力进一步提升。通过反思、探究、实践,实现从学习自觉到文化自觉,再到信仰自觉的转变。

3 理论探讨:时展呼唤传统课堂结构形态的变革

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思政课教学要实现由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继而实现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教师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2]因此,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改革要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思想素质形成的规律为基本出发点,吸取慕课的优点,扬弃其缺点,跟上时代的步伐,推进课堂教学的变革。

3.1 紧扣教W难点,增加课堂深度

混合式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增加课堂深度,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课堂内师生、生生之间可以开展深度的分享探讨、问题解决、团队合作、案例学习等。相较于传统教学,课堂教学环节的起点不再是常规的“概念讲解”、“知识点讲授”,而是有关该问题或理论的进一步阐释及运用,无疑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学生思维的厚度,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在线学习“微课程”,见面课教师从课程“主讲”转换为辅导、答疑的角色。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难点的解析。因此,慕课教学相比于传统教学,紧扣教学难点成为混合教学模式的关键,思政课教师要系统梳理教学重点,将教材的知识体系转换为学生的成长体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认识上的误区,根据时事热点事件的舆情所折射出来的认识上的盲点和模糊点,将学生的成长需求与国家对青年的要求逻辑上贯通,道理上讲通,思想上融通,打造有思想魅力的思政课堂。

3.2 线上线下交互,变革课堂结构

日本教育学家稻川三郎在《第三种课堂教学:培养会学习的学生》一书中分析了传统以灌输为主和改良式灌输的两种课堂教学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堂形态重构的“第三种课堂”,即“第三种课堂的主体是每位学生,学生们将走到教学的最前沿。”稻川三郎倡导由传统的“教师主宰的课堂”向“学生主体的课堂”的转变,体现的是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及结构形态。这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媒介型大学的在线教育课程的大量涌现,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结构形态。[3]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慕课教学模式中,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交互是课堂结构变革得以实现的关键。学生观看线上教学视频自主学习,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线上指导与答疑、交流与对话以及线下讨论与互动更为关键。慕课教学设计要围绕促进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互动、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促进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三个方面进行。

3.3 升级教学,资源教学案例本土化

长期以来,“客观主义知识观”主宰了教育领域,学校教学主要是基于行为主义强化学说的学习理论,这种适应于客观知识教学的强化学习理论忽视了作为学习者个体内在的学习动机、个人经验和个人化见解的价值。21世纪以来“从旁观者知识到参与者知识”、“从客观知识到个人知识”的知识观变革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新知识观主张知识不是纯粹客观的、普适的简单规则,而是与观察者个人、与认识者个人的参与相关。知识本身就蕴含了个人经验,知识获得过程就是认识者个人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单纯的知识教学是如此,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更是与个人的热情、个人的探究、个人的见解密切相关。因此,慕课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的校本化、本地化生活案例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利用网络媒体技术,开创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微课程,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制作,指导学生制作PPT微课程、视频微课程、声音微课程或者情景剧等微课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将慕课与学生的生活深度嵌合,升级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宫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5):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