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外阅读的优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文阅读;阅读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98-01
1.经典古诗文课外阅读成为必然
1.1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特别是缺少汉语言广泛交流的彝族地区小学生阅读尤其重要。当前《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标,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当前阅读现状的需要。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选择较盲目。由于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粗糙低劣、甚至具有较力色彩的书籍进入了学生选择的领域。而一些较为高雅严肃的作品少人问津。另外,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极端功利色彩,误以为课外阅读会影响成绩,只重视与文化考试有关的参考书,一些科普以及人文性很强的作品魅力不再。再则,个别学生凭潮流看书,人云亦云,自主性不够。(2)方法较陈旧。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较多学生读书时未能根据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看。一味从头至尾读的大有人在,而现实生活中,这显然滞后于社会高速发展的潮流。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却很少去关注和尝试。由此可见,方法陈旧、呆板是阻碍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重要方面。(3)研读不够深。从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学生阅读时未能做到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而只是走马观花的消遣式看书,主动探究、钻研欲望不强,遇到困难就避而趋之,违背了读书的本意。(4)没有统一的标准。虽然在课外阅读的开展上进行了安排,但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指导。还有就是阅读兴趣比较单一;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发展不平衡;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少,特别是彝区课外阅读甚至没有。对于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的效果有时还是感觉无从下手,没能形成一套操作性强收效大的引导模式。这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课外阅读如何深入开展所面临的一个困难。它需要教师拥有有效引导的理念,掌握有效引导的方法和策略,否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阅读价值日益显现的今天,探索小学高段语文古诗文课外阅读引领的有效性成了我们彝区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3学校教师发展的需要。开展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教师更多地学习了现代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不断更新,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所以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在认真审视学校师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将"发展"作为总的价值追求,构建"小学高段语文古诗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通过研究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经典古诗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累、理解和阅读能力得以明显的突破,为中学古诗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探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促使教师全面提高。
为此经典古诗文课外阅读延伸成为必然。
2.经典古诗文课外阅读延伸的意义
根据新课程标准,借签相关学校的指导经验,结合彝区学生的阅读开展实际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指导投入内带来的最好的效果。是充实的课外活动,以尽可能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它的主要意义是探索新形势、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外阅读有效引领方式,对今后的课外阅读开展具有指导意义,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增强彝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彝族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
3.研究目标
3.1根据小学生兴趣爱好和年龄阶段特征,制定详细的彝族学生课外读物的推荐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推荐书目和说明。
3.2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不同的文体,制定一系列指导学生进行浏览,阅读,精读等阅读方法的指导的方案和切实有效的措施。
3.3尊重小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培养。建立多样化的阅读情感交流模式。
3.4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思路:本策略的决定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材料为载体,以教师指导为渠道,以学生自立,学习为核心,探索出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方法: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以本校五六年级彝生为研究对象。其次、采用一些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践实验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即从外到内,全面深入研究小学高段彝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教师经验实践,查阅资料总结实验方法。写好经验总结。
5.充分利用有利条件
本策略的提出是在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在科研要求上,彝族地区小学高段学生的发展上提出的,充分利用以下有利条件:
5.1教育专家的引领。
5.2学校积极参与,在人员设置、硬件配备、科研经费、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有力保障。3.用好"中心校教师QQ群"这个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群体智慧的交融与提升。
提倡学生课外阅读,也不是放任学生天马行空,在纷纭复杂良莠杂存的阅读文本中盲目涉猎。应该加强指导,帮助学生保证阅读的质量和效益。人人认为,以下的指导工作应该力求到位:
1.课内课外结合,优势互补
课外阅读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应该提醒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要适当结合课程内容,这样课堂教学就自然起到了指导课外阅读的功能。反过来,课外阅读又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了课内知识的学习。这种良性循环使课内课外产生了强烈的互补效应。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进一步理解课内所学的知识,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进而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珍爱生命”时,鼓励学生阅读较为浅显的《科普知识百科全书-生命知识篇》、阅读知识与感情交融的冰心的《谈生命》、阅读丰富诱人的法布尔的《昆虫记》等等,都有助于扩展和加深关于生命的认识和感受。因此,课堂教学是“必须”的,而课外阅读则是“必要”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做好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发挥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利用课外阅读的补充优势,才能进一步增强思品课的思想教育功能。
2.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积极撰写思品小论文,培养思想品德意识
课外阅读中读写结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第一,要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以加深印象,必要时应做好摘录,并组织交流,以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第二,指导写读书心得。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但这还仅仅是阅读的初级阶段,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撰写阅读心得的指导,要求学生定期写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慨与独到见解,发表自己观点。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鼓励和要求学生把所读材料中的正确观点、典型事例、焦点现象以及热点问题进行相应的记录,积累属于自己的思想素材。
3.开展综合阅读实践活动,提升思想品位
通过一个阶段的课外阅读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心得体会;也可以组织辩论会、新闻会、时政讲座;办手抄报、黑板报、墙报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提高学生认识、判断、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看到社会生活中的正与反、美与丑、是与非,并能自觉地与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自觉树立良好的是非观、价值观,进一步发扬优点和长处,较正缺点、弥补不足。
4.实施有效评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反馈,可以促使学生不断调控自己的课外阅读行为,改进课外阅读策略,激发出学生更强大的课外阅读动机。
进行模糊评价,立足学习进步。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思想进步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堂学习的评价方法那样运用听讲效果、感知程度,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挥程度等要素进行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上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
大量的课外阅读常常促使学生开始独立地提出质疑,发表不同的看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用审视的眼光、批判的态度从书中汲取养料,并以主人的态度运用和创新,达到“书为我用”的境界。
注重过程评价,着眼素质提高。课外阅读是一个“外引素材,内化感知,提高素质”的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成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指出“对学生思品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据此,应坚持渐进性的评价原则,在追求课外阅读评价的结果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对课外阅读过程的评价。
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
一、“用”、“学”、“积”——课外阅读的“航向”
“用”即应用,就是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叶老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学”即学习,就是从广泛的课外读物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课外促课内”,相互引发,相得益彰,举个例子,《示儿》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陆游的生平,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是那么遥远,实在难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清晰而又丰富的表象。如果指导学生阅读有着南宋史实和陆游生平的书籍,在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再来教学《示儿》,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也就跃然纸上,贯注于诗中的爱国热情也就深撼着孩子们的心。
“积”即积淀。语言精妙,源之积累。如果没有语言和语感的“厚积”,哪有惊世之作的“薄发”呢?课外阅读,博览群书,正是企望为这种“厚积而薄发”提供广阔的天地。
二、“趣”、“广”、“适”——课外阅读的“航标”
“趣”即有趣,枯燥之物,谁也不想领教,“嚼蜡”之味,谁也不肯品尝。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肯去吟诵“老学究”的“之乎者也”,我们也不应妄想他们会去玩弄“科学家”的天文数字。只有《天方夜谭》才是他们一千零一夜的美梦,只有叶圣陶的《稻草人》才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趣”是孩子们对课外读物最先的选择。
“广”即广泛。鲁迅先生曾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口玉言”。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理化、史地、生物等通俗少儿读物,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宗旨。
“适”即合适。选择课外读物,必须注意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不应使我们的“小山羊”这样对我们说:“谢谢你!我不吃骨头。”(引自《小山羊》)选择课外读物更应注意适合党的教育方针和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我们不能拿“毒蘑菇”去喂饱我们的孩子。众所周知,诸如《童话大王》、《十万个为什么》、《少年文艺》、《小学生周报》、《中小学生安全防范常识》等有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少儿读物,均是孩子们爱吃的“零食”;诸如《上下五千年》、《强国之路二十年》、《中国澳门》、《热爱祖国立志成才》等有思想性的书籍也是他们必吃的“精神食粮”。
三、“读”、“思”、“记”——课外阅读的“船桨”
“读”即阅读,其方法有二:一是精读,一是略读。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篇篇精读,章章深研。但是略读也并不等于贪多求快,囫囵吞枣的结果必须是一无所得。略读方法指导可侧重于下面两种:①浏览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广泛阅读课外读物、获取各类知识的读书方法,可按照“速读—寻找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指导(如以某一综合书刊为例,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用找标题、找中心句的办法,搜寻知识要点,并简要摘记);②筛选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前,以了解时代背景和生平为目的,组织学生到图书室检索书目筛选有关书籍;再通读浏览有关章节;最后精读,筛选有关知识点并摘录下来)。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法的综合运用,都应在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思”即深思。“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普朗克)因为,“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托尔斯泰)。如果懒于思索,不肯深入钻研,其结果必然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只会摹仿和抄袭。因此,我们应当把教会学生边读边想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又一个重点。指导时可着力于下面两种读书法:①问题式读书法——这种方法是针对阅读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逐一查询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②评议式读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文章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列举优点和缺点,提出改进意见。(鉴于篇幅不举例说明)
“记”即摘记,就是对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读书心得一一摘记下来,以便今后查阅。可以指导学生专设文摘卡,分门别类地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和知识要点,学会摘记的方法。
调查显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创设开展课外阅读适宜的环境,可供阅读的课外书籍过少。
针对农村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这些情况,可以尝试用以下方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一、营造阅读氛围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为他们创设浓厚的读书氛围。
首先,要让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外阅读好书是有益无害的,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家长要给孩子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自己就要以身作则,尽量少看电视多读书;教师要鼓励家长与孩子多进行“亲子共读”活动;班级要定期开展“优秀亲子共读家庭”的评选活动,并颁发证书。这些形式不同的活动,促进了亲子共读计划,也进一步推动了课外阅读的展开。
其次,学校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学校的阅览室尽可能地多征订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报纸杂志;班级可设立图书角,尽量使学生手边拥有他们感兴趣的、适合他们各自发展水平的阅读资料;教师可指导学生交换阅读各自的课外书,形成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
最后,多开展一些读书活动。低年级小学生既爱听也爱讲故事。教师可根据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利用活动课时间,让一些会讲故事的学生把自己读到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样,既能让讲故事的学生与别人分享读故事的快乐,又能促进听故事的同学萌发读故事的愿望。中高年级学生可将所读的名篇佳作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课本剧汇报演出。通过活动,学生的读书兴趣就能被激发出来。
二、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且鉴别能力低,而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读积极健康的书。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指导学生选择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学完《三顾茅庐》后,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完《狼和小羊》后,可以让学生阅读《伊索寓言》。
小学阶段有六年,时间跨度较大。我们指导学生选择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学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一二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注意力不持久,所以让他们读注音读物、读有趣的小故事;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儿童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
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作铺垫。因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读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如学完《新的跨越》后,学生明确了消息的写法,教师可动员学生阅读报刊上的新闻作品,进一步明确新闻作品的写法,为习作《写板报稿》打下基础。
三、积极评价,激发阅读兴趣
伴随素质教育的日益进展,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推进,小学语文亦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学科性质由单纯的交际工具转型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学科理念也由“以课本为中心”的学科本位逐步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本位转移,倡导“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广泛地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之“大语文”教育观由此树立。作为语文学科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环节,更是成为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逐步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除了对课内阅读作出有益指导外,《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 1-2 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5万字,养成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的习惯;3-4 年级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40 万字;5-6 年级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根据由此可见,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更是还原小学生主体地位,陶冶情感情操,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仅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二、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鉴于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要彻底解决上述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存问题,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正确引导小学生形成自觉主动的阅读习惯,尽快回归到《语文课程标准》及“大语文”教育观的正道上来:
1、还原学生主体地位,立足兴趣导引为先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切实把握评价标准“以生为本”,旨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内在精髓,认真钻研小学生的身心需求,寻求不同学段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因为学生是学生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主体和老师相互协调和融合,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对课外阅读的需求。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采取成立校园阅读协会或兴趣小组的方式,定期不定期开展故事会、好文推荐、图书角、我有一本好书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努力营造浓郁积极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次,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教师应当及时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并加以区别对待。如五六年级的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知识后,自我认知逐步深化,因此在课外阅读重心可以适当地向自我认知、道德判断等方式倾斜,而不仅仅是一二年级故事复述或道理教育,故而可以将阅读与写作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进行读后感比赛,制作荐书卡比赛、讲名人故事比赛等,让学生学以致用。
2、丰富阅读内容,全面传授阅读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联合家长,从学生阅读现有水平等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如可以通过订阅知名报刊如《家长孩子报》等;购买精彩阅读书籍,如《一千零一夜》、《阅读让我快乐》、《淘气色马小跳》等;发动学生买书、捐书、组建班级图书角,既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还能为学生交流创造话题,让他们就某一共同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结合小学生现实生活,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象引导他们寻找感兴趣的合适书籍,如以喜羊羊为话题,让小学生课外阅读百科书籍中,关于羊的介绍资料,也可以拓展至亚运吉祥物的话题,让学生课后阅读亚运小知识,变任务阅读为兴趣阅读。与此同时,教师不仅应当在日常教学中教会学生有关略读、粗读、精读、细读的相关知识,而且应当传授断句、复述、仿句等与阅读密切相关的方法知识。除此之外,还应教给学生批注法、圈点标示法、摘录法、读书笔记法、手抄报法等有效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之余,加强自身处理信息、理解文章、运用语言等能力,并从中获得自我效能感,变被动阅读为自主阅读,并自觉形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3、革新阅读评价机制,多元发展学生个性
首先,语文教师应当彻底摒弃单一的阅读量评价法,切实将字音标准、断句准确、运用灵活等标准结合起来,并纳入学期、学年考核标准之一。其次,语文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阅读行为加以适时表扬和鼓励,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如部分小朋友虽然阅读量小,但是字音清晰,断句准确,教师首先要就其优点给予一定的奖励,如颁发“字音标兵”奖状,同时鼓励他们运用粗读、略读、精读相合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争取更进一步。再次,教师也可以将适当将评价权利下放给小朋友,让他们相互评价,合作探究,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同时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发现自己的不足。
关键词 小学阅读教学 激发兴趣 方法指导
为学生选好读物,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
当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时,他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的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因此,要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爱好,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有好书可读,且爱读、乐读。
一、推荐学生喜欢的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这些课文,我就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学了《示儿》,我就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让学生去学习有关陆游的其他古诗;学了《三顾茅庐》,我就向学生介绍当时的背景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读书的热情也提高了。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年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籍。如:低年级的学生识字较少,可向他们推荐一些简单易懂的诗歌、儿歌和童话故事;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童话大王》等书籍;高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比较强,可向他们推荐一些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楼梦》等。
(3)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铺垫。如写科幻作文,可向学生多推荐一些科幻类书籍,为习作打下基础。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玉良言”。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保障
张之洞曾经说:“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因此,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技能。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指导的: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创设“发挥空间”。《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因此,我们还应教学生略读法,指导学生读书先看序言、后记、目录内容提要等,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对于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详加研究,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方法的综合运用,都应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如学完《海底世界》一课后,我让学生去探索海底的奥秘,查找有关的资料交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有关的书籍,通过浏览,筛选有关章节,找到了海底内容的部分,最后精读,筛选有关知识点进行交流。这样,使学生从中掌握这些阅读的方法。
(2)阅读与记录相结合。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所阅读的读物里摘录精彩的语句语段便成了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常用的阅读积蓄方法之一。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采蜜集),让读书笔记本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了什么书,在读书笔记上记下篇名、作者、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及时摘录好词佳句,写上自己的感受,发现的新问题、新知识。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是阅读的收获。阅读累了,在本子描描画画,或花草树木,或虫鱼鸟兽,给课外阅读增添无限的情趣。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灵动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稳定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为孩子提供展示的舞台,鼓励孩子多读书
在实践中我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定期对他们的阅读情况加以检查评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比赛。每周的课外阅读课时间,在组长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并定时展开评比。如:每读完一本书,便加一颗五角星;每背完三首古诗也加一颗五角星……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比赛,不仅引发了学生个人间的良性竞争,还利于学生互相鼓励,保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每周五教师把(采蜜集)进行查阅,记载的好的,分星级进行评比。同时利用周会课进行赛读。
(2)展评。在班级中定期展评学生的读书笔记、剪贴、手抄报等。学生在展评过程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进一步得到巩固。
(3)游艺。尽量多举行学生喜欢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在班中开展了“课本剧表演”、“童话故事演讲”、“走进歇后语王国”等实践活动。这样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读书热情。
四、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教学中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精讲多读”,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2)尽量不给学生留书面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3)除学校安排的阅读课外,每周再抽出一节课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专门用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读书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专门设置了课外阅读资料汇集本――《采蜜集》,指导学生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积累和感悟及时记录下来,不拘形式,张扬个性。
总之,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让学生与书为友。
参考文献:
[1]卢澜.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关键词:小学高段;作文指导;教学方式
一、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
对于写作而言,素材的累积是提升写作水平的必要措施,其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影响。在学生的素材累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能够很容易将脑中的素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从而提升作文的质量,并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速度。而课外阅读是学生累积写作素材最有效的方式,而且能够实现对课内素材累积的补充,从而保证学生拥有足够的素材用于自己的写作。同时,课外阅读的书籍种类繁多,学生在累积素材的过程中还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掌握很多教材中没有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快速提升。
如,在开展作文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制订课外阅读的计划表,并且为学生开设阅读课程。其中开设阅读课程的时候主要是对学生的阅读方式和书籍的选择进行引导,帮助学生阅读更多对自己写作有帮助的书籍。而制订阅读计划表是针对学生课后的阅读,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一般较差,所以,教师帮助其制订课外阅读计划表能够有效督促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足够的知识。而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定期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检测,通过小组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评价,并评出课外阅读效果最好的小组,在全班进行表扬并予以物质奖励。
二、让学生注重生活体验
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素材,是学生写作的源泉。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能够让学生的写作变得越来越顺畅。而在学生生活积淀不够的情况下,学生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经历在写作中正常抒感。而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绞尽脑汁去编造,从而影响文章的整体质量。所以,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并且为学生创造体验生活的机会,培养学生情感表达的能力。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全面提升作文的质量。
如,在五年级下学期的作文训练中就有“令你感动的事”这样的话题,教师在开展作文指导的时候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感受,回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所触动的事情。其中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回想父母给自己的感动,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学生在生活中也很容易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触动。比如,父母在吃饭的时候会把好吃的都留给孩子,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会经常起床给孩子盖被子等,这些都是能给学生触动的,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十分伟大。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将能够较好地把握生活中父母为自己做的点滴,并且很容易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提升作文的质量。
三、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教学活动是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并且只有在学生和教师都参与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在开展小学高段作文指导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进行激发,并且要让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还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从而制订有效的教学方案。其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是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因为教师往往会很容易根据学生的成绩来制订教学计划并选择教学内容。而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不能接受教师的教学方式,甚至会出现与教师背道而驰的情况。
如,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的时候,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作文指导。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具有欣赏价值的事物,但是学生只会觉得好,并不能将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优美的文章。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的时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欣赏水平,然后根据结果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比如,欣赏公园里的花,学生只知道花很漂亮,但是并不能用华丽的语言将花的样子描述出来,也不能借助花的美丽来表达自身的情感,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要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花,并且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花所能赋予的情感。而学生在欣赏别人长处和优点的时候,教师也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教会学生通过较好的方法认识别人的优点,并通过向别人学习来获得这样的优点。
小学高段作文指导对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因为其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同时,通过对小学高段作文的有效指导,能够让学生在进入高年级的时候更好地学习写作,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教师在开展作文指导的教学中,必须要联系实际生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外阅读为辅助开展教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的好处可见一般。阅读怡情养性,长见识,增智慧,让人终生受益。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儿童时期,对语言文字的记忆尤为深刻。因此,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续,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提高独立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写作能力。课外阅读是对自身修养的提高,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会为人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学生人格的完善奠定基石。
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进行长期而有系统的训练才能形成。下面我就抛砖引玉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保证时间强化阅读。
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让学生带上自己喜爱的课外读物进行当堂安静阅读。具体做法是规定阅读20~30分钟,在老师的控制和带领下,学会如何不出声、不搞东些安静的阅读。也就是从时间上保证,让学生养成定时、定期阅读的习惯。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我们老师通过说教就能够养成的,他必须经过长时间的锤炼,针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才能形成。当学生能够静心阅读之后,我们便可指导学生归纳再边读边勾划文中的好词佳句,最后学会读书批注,写心得体会,抒情寄志。然后再用15~10分钟的时间让孩子讲解所读所批的内容。逐渐养成读书动墨的习惯,读书动情的情操。
2.交流好词佳句,厚积薄发
让学生准备一个记录薄,记录自己喜欢的词句。老师定期安排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这样学生可以把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让他们得到肯定和认可,分享成功的喜悦,激发阅读的兴趣。积累好词佳句就如同在孩子的心中注入一股股甘泉,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孩子在阅读中积淀的知识便会融会贯通,不管是对阅读的理解还是写作的运用,他们都能驾轻就熟轻松完成。
3.开展故事会和朗读比赛
故事会主要采用全班和小组的形式进行。学校的阅读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进行阅读。如何检验学生在家的阅读效果,便是故事会。两个周的时间到了,孩子也看了不少的书,就让孩子把看的内容讲给同学们听。看书快的同学,寻找到胜利的喜悦,看书较慢的同学,也会发现自己的差距奋起直追。在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大致的了解哪些孩子具体看到了多少页和看书的效果如何,从而了解孩子看书的情况。以便和家长联系,采取相应的措施。
开展朗读比赛,学生可诵读自己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自己喜欢的作品。也可是自己创作的作品。学生在朗诵中孩子会投入到对文章的感悟中去,使他们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而对自己作品的朗读也能让学生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自豪感。如果说前者是学生通过阅读对情感的宣泄,后者便是通过阅读而达到的自身认知的提高与情感的升华。阅读也将自然会成为他们一种自身的需要,一种实现自我的途径。
4.有的放矢,以答促读
4.1 教师有针对性的出题给孩子做。老师在细读课外书之后,有针对性的出题给孩子做。出的题可以让孩子带回家边看书边完成,也可以让你给孩在校利用课外阅读课的时间在校讨论完成完成。出题,这沿袭了中国几千年的形式,也有其优点所在,它可以引导学生用"心"去阅读。
4.2 让阅读在学生间互动起来。这种活动方式就是:学生自己看了书后当"小老师"出题给好友或是其他同学完成。孩子们不去看书便无法完成同伴的问题。在这种互动之中会宣起一股阅读热。其实孩子是喜欢当小老师,能够为同学出题,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给别人出题的同时,自己也会去寻找这道题的答案,这样有目的性的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质量,更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己发现并掌握阅读的技巧。
5.家校合力养成阅读习惯
阅读像修长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学校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与家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下面是给每个家长发的一张课外阅读表: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读、会读
通过阅读教育,能够从情感和态度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从能力和技能上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发展学生完整的语言,促进其良好个性的形成。在阅读的主要教学模式――体验式阅读中,教师正是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兴趣需要,创设适宜的情境,以体验为典型特征,以情绪情感推动学生的阅读,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其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体验式阅读的优势,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表达、迁移、创造,体验阅读的快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自身表情、形体动作以及直观教具、现场时境等,创设情境化的教学环境,营造宽松和谐、愉快活泼的学习氛围,引导孩子观察并参与各类情境活动,多感官地感知和理解语言,从而激发阅读热情。
课外读物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生意盎然。因此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读物,不断地让学生尝试到知识的甜头,不断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阅读的愿望。
二、授之学生读书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世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良好的学习方法,便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阅读也要讲究方法,若教会了学生阅读方法,就等于给了学生“点金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课外阅读需要;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老师要因人而异,抓住学生的不同兴趣与爱好,创造性地引导他们选择课外阅读的内容,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才能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益。我认为学生在读书时应掌握“浏览”、“博览”、“速读”、“精读”四种方法。“浏览”即在读书时对文章的次要部分一目双行,大略地了解其大概内容,不需细嚼慢咽、品滋品味,这样省出时间可在重点部分多下功夫;“博览”则指读的范围要广,即博览群书,不仅要读作文书,还要读科学书、童话书、故事书等,而且要掌握书中文章的主要内容;而“速读”是指默读与思考同步进行的快速阅读,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默读,做到眼到、心到,读与思相结合;“精读”则需对文中描写精彩、含义深刻的重点部分做到细读、深思,理解其义,通晓其理。有效地读书,才能积累语言、沉淀情感,才能笔下生花!
三、迁移阅读经验,扩大阅读视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语言信息和阅读氛围,更应该引导孩子们与作品中展示的人、事、物进行互动沟通,让孩子们以自身的情感领悟积极地去感知理解、探索发现、思考迁移,从而达到个人经验的外化,让有益的经验在指导孩子的社会行为上发挥良性作用。如指导阅读课外作品《一只与众不同的乌鸦》,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只彩色的乌鸦坐在树枝上,注视着正在慢慢落山的太阳,忽然,他发现左右两旁的乌鸦伙伴们都悄悄地远离了他,怎么回事?是不是自己的彩色羽毛让黑色的伙伴们感到不舒服了?和许多文学作品一样,这个读本所反映出来的画面在生活中甚至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也是可以找到原型的,因此,教师将阅读活动的情感教育锁定在“如何正确看待他人的优点,学会尊重、赏识他人”上。教师可以在孩子完整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其交流讨论:“伙伴们为什么都离开彩色的乌鸦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通过提问,让孩子自然地进入到读本角色中,进一步延伸自己的情感和经验。紧接着进行移情练习,如组织游戏“夸夸我的伙伴”、“优点大比拼”等,有意识地让孩子挖掘同伴身上的优点,接受同伴、赏识同伴,最终实现阅读活动的教育意义。随着孩子们认知发展的进步,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和情感迁移越来越重要。当孩子们学会迁移延伸自己的情感时,这样的阅读就不只是热情而已,而是一种新的能力。
四、把阅读中积累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