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材 对外汉语教师
随着“中医热”的持续升温和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深入,近年来有大批留学生选择到中医院校学习中医。他们想学好中医,首先要具有扎实的汉语功底。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其内涵广博而深邃。只有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把握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学好中医;也只有借助汉语这一工具,才能真正领会中医的精髓。
伴随着留学生大量涌入中医院校,在推动中医药国际教育的同时,也给中医院校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留学生在进入中医药专业学习之前,通常会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先学习汉语,来夯实汉语基础。可是进入专业学习后,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很多留学生反映听不懂中医专业教师讲授的内容,跟不上教学的进度。课下阅读中医教材,查找专业词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最后也只是“一知半解”。感觉自己的汉语水平并没有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而提高,反而退步了,使得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天津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医专业本科留学生做了相关调研。研究发现,中医院校的留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学习目的,如果按照综合院校通常采取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将导致汉语学习与中医药专业学习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过渡。因此,如何尽快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为他们进入中医专业打下良好的汉语基础,走出一条有中医特色的对外汉语教学之路,是中医院校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医院校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不同于综合院校。将综合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的部分内容运用到中医院校的汉语教学里,并结合中医留学生的实际情况,探求针对中医留学生的切实可行的汉语教学模式,搭建汉语教学和中医药本科专业教学之间良好的沟通桥梁,是保证中医院校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教学目标
中医院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预科性质的教学,其总体教学目标是:完成一定量的语言项目的教学,使留学生掌握汉语的基础语言要素、基本言语技能和相关文化知识,初步感知中医药的专业语汇及简易文本,从而为较顺利地进行以汉语为授课语言的中医药专业课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置
中医院校汉语课程的设置需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重视目的性。在汉语学习阶段,留学生所掌握和操练的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要为他们今后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学习打基础。
第二,突出教学重点。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中医院校汉语教学的重点内容与综合院校不同。综合院校是培养留学生“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并将这一目标贯穿教学的始终。而中医院校则是在留学生四项语言技能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将教学重点放在听力和阅读两个方面。因为留学生进入中医药专业学习,首先遇到的学习困难就是听不懂,满耳充斥着生疏的专业词汇,加之个别老师发音不标准,语速过快,句式过于概括等情况,其汉语学习就更困难。阅读专业教材能力差,也是留学生学习的一只拦路虎。汉字难写、难认、难记。留学生认识的专业词汇数量有限,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字、词、句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即使逐字逐句翻词典,也难得到正确的解释。教材上的一小段文字,留学生往往要花费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加强听、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所设课程要注重衔接性。中医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学可以分为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连贯性的阶段。对零起点的留学生,要以基本的语言交际技能训练为重点,这是以基础汉语为主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则是基础汉语的延伸与中医文化知识的渗透,该阶段则可以进行相对集中的中医汉语教学。
三、教学内容
中医院校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包括基础汉语和专业汉语两个方面。中医汉语是专业汉语。这门课程除了具有基础汉语课的特点外,还具有过渡性和文化性的特点。所谓“过渡性”是指中医汉语一边连接基础汉语,一边连接着中医专业。“文化性”是指中医汉语的教学内容与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化紧密相连,如中医理论包含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等。
四、中医汉语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中医汉语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中的教学难点:专业词汇多,记忆困难;专业术语较为抽象,使用范围狭小,与日常生活用语脱节;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难于理解。
目前,中医类对外汉语教材与综合院校对外汉语教材相比,数量极少,种类匮乏,内容亟待更新。天津中医药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在总结十几年中医汉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实用中医汉语》系列教材,并于2010年起陆续出版。在编写过程中,做到了将专业词汇分散到每一课里,避免专业词汇过多,从而降低了留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课文编写和词语解释时,尽量拉近中医与百姓生活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增加形象性。对深奥的中医理论的介绍,或借助于生动有趣的故事,或举出身边触手可及的实例,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整套教材的语言风格,力求准确、清晰、简明、易懂。
五、师资力量
中医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师除了具备综合院校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外,还需要具备中医药的专业知识。否则,单一的语言专业或单一的中医药学专业教师从事中医汉语课程教学都会使得中医汉语课程或偏向于单纯的语言技能课训练,或偏向于中医药的理论讲授。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会制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中医院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一套中医专业预科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制度,帮助教师尽早成为“汉语知识与教学技能+中医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当然,教师也要认真分析自己的专业优势及劣势,以适应中医预科汉语课程的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泉.论专门用途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11,(3).
[2]黄莺.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汉语现状与教学探究[J].成都中医药大
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
[3]张丽,白迪迪.浅谈中医院校与综合院校留学生汉语课程设置之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影响探析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5)S2-0099-02
一、对外汉语教学概述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现今,“对外汉语”作为严谨学术词汇代表了三种具体含义: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及教学行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代表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对外汉语事业。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类市场,更是一门学科,它的重要性从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显现,但是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正式被学术界认可则是在80年代后。最初在20世纪80年代,吕必松在参加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时提出,应该将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看作一门正式学科来进行建设,可见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仍然处于发展摸索阶段。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
1.教学活动方面对外汉语作为一项教学活动时,它的基本内容非常清晰,简单来说就是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并运用汉语。进行此类汉语学习的学生比较特殊,他们几乎都没有汉语基础,汉语对于他们来说就像一个崭新的、充满挑战的新世界,而进行教学的老师就是他们探索汉语世界的领路人。教学老师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本领。2.学科方面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学科时,是专业且严谨的,它有几个主要研究问题,分别是:教什么、怎样教、怎样学等。在向母语是外语的学生授课时,需要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客观规律,这样才能真正从本质上对学科发展起促进作用。另外,汉语在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和认知规律也是一个独立的研究分支。在此基础上,还要重视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这是一门学科能够长期持续有效发展的重要保证。3.事业方面将对外汉语教学看作一项事业时,它的基本内容便是要加速推动汉语的国际化趋势。在帮助外国人学习了解汉语时,能够使他们逐步认识了解热爱中国。除此之外,更要紧抓学科发展建设,在此基础上大力培养从事此项事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并加大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投入力度,对教学进行研究并宣传推广此项事业。努力推广汉语水平考试也是在将对外汉语教学看作一项事业时需要明确的基本任务及工作内容。
二、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任课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为了全面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健康蓬勃发展,提高任课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课题已被提上日程。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够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的成功与否。对外汉语教学旨在全球性地普及汉语知识并介绍中华文化,因此,任课教师除了满足普遍性基础要求外,还应当满足这门特殊学科要求的其他素质。
(二)汉语知识水平因素
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任课老师,应当对我国古代汉语及现代汉语在语法、字词、语音等方面的理论知识都有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及准确又科学地解释各种语言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并能够正确客观地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类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障碍,保持对汉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外语知识水平因素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授课对象是外国人的特殊性,任课教师仅仅具有扎实的汉语理论知识并不够,仍要具备实际的外语水平,即学生们的母语。在教授初学汉语的学生时,往往会出现很多难以讲解的教学内容,这时候任课教师的外语水平极为重要,如果能流利顺畅地通过学生的母语进行授课,结果肯定会事半功倍。(四)非语言性专业知识水平因素现如今来到我国学习的留学生愈来愈多,其中不乏进入相关专业领域的同学,比如学习中医的留学生班。在对此类学生的汉语预备教育中,常常会涉及很多非语言性的专业词汇与知识点,如果任课老师对这些关键点一无所知,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老师,仅仅掌握汉语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以及一定程度的非语言性专业知识。
(五)心理学专业和教育学相关知识水平因素
心理学专业和教育学相关知识不仅在普通教学中是关键因素,更是对外汉语教学任课教师知识储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如今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组成中,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储备足够丰富的人数量较少。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很难根据学生的具体心理状态及认知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三、具体教学方式
(一)字词因素
对外汉语教学在最初制定教学方法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外国人这一特殊授课对象。汉语有其独特的字词、语法。音调特色,对本国学生来说,普遍性的基础规律足够帮助我们进行学习,但对于外国学生来说,这样做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对比语言学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进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授课对象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外国人,由此特点我们可以制订出针对理论学习即仔细分析字词规律的教学计划。
(二)语法因素
语法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确定语法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在进行这项确定时,需要具体考虑到授课对象的母语状况,母语的不同也代表着教学内容对他们来说难度的不同。针对同一个汉语的语法内容,来自欧美国家的学生和来自日韩国家的学生感受到的学习难度往往不是一个等级的。比如在主谓宾结构的句型学习中,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会比韩语为母语的学生更加轻松。
(三)语音因素
任何一种学习都具备实际的理论基础,而语音便是语言的物质基础。语音作为汉语学习中举足轻重的一个部分,能够直接影响整个汉语教学。对于外国人来说,学习语音的过程就是嘴巴和耳朵的模仿合作。可以说,能够帮助提高汉语语音水平的主要路径应该就是多听多读多模仿,这并不是指一味地机械模仿字音,还包括说话时的轻重缓急、腔调模式。
(四)教材因素
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教材仍旧是主要学习工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的教材能够实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努力提升对外汉语教学任课教师综合素质、完善相应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教学所采用教材的质量好坏与否,以及内容是否适合,是否具备一定的学科特色,都是能够对对外汉语教学效率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要因素。这些年来,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蓬勃发展,对外汉语教材相关建设出现了异常繁荣的景象,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适合不同课堂和具备不同特色的汉语学习教材。从侧面上能够反映出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教学实践探索,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产生了促进作用。
四、学生自身行为模式因素
(一)自信心和自觉性
学生本身作为进行课堂教育的三要素之一,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帮助教学效果显现的体现者。倘若站在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效果统一的角度,学生才是整个教学实践的主体。在我们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研究中,关注重点被导向“教”“学”和“怎么教”这几点,其中明显对“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研究数量也不多。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表明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师生双方相互作用和促进的过程。将汉语定位自己的第二语言来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如果想要在语言学习中取得最棒的表现,除了对外汉语教学任课教师的相应知识储备、教学方式、课程教程等因素外,学生本人对学习汉语的自信心及自觉性也非常重要,这基本上也是保证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能获得相应成效的重要保证。
(二)习得因素
曾经有西方哲学家表明,语言习得是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其中内在机制主要受学习者主体的制约。对于外国人来说,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可以看成是在生成一套全新的语言系统。想要效果良好的语言教学必须依据实际目的开展一系列的听说读写技能培训,这一过程最好是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有序地开展。21世纪的在华外国留学生,他们的汉语知识极其匮乏,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作能力的发展。语言学习的成效对学习者来说,主要包含情感和认知部分。我们在运用一种语言的过程中,目的一定是发送信息内容或者接受信息来源,这些被用来传递的信息中包含着思想和情感等内容。每个人对母语的使用方式和解释规则的理解力早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们在无意识中习得这些规则并在意识中将这些规则应用于其他人身上,作为人际交往时的参考标杆。结合现实情况来看,对外汉语教学尚处在科学转变阶段,在此阶段尤其需要我们进行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因素的深度探讨,如此才能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欣.对外汉语教学多媒体课件运用实践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
[2]王晓音.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3]段伟丽.不同认知风格的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运用上的差异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4]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5]谢玲玲.以文化为核心的美国汉语教学模式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6]段胜峰.非洲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关键词】根本素质;孙子兵法;创新进步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掌握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必须以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为基础。美国对汉语学习的要求最明确,其最大特点便是坚持“5C”原则,这一点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得非常清晰。何谓“5C”原则?“5C”原则就是Culture(文化理解体验能力)、Connections(触类旁通联系能力)、Comparisons(语言文化比较能力)、Communities(在多元文化社区中学以致用能力),Communication(沟通和交际能力)的简称。从“5C”原则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汉语学习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全面武装学生,使之能够在多元化的社会和世界中无障碍地进行交流。
一、“信”是对外汉语教师应当具备的根本素质
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兵法・计篇》)即将领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素质:智慧、威信、仁德、勇敢和严格。这五种素质对不同领域的领导(主导)者来说主次顺序有所不同,“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杜牧注《孙子兵法》)。对对外汉语教师来说,应以“信”为先。
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所以它必须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规律,以期把握学生的习得规律;其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萨丕尔,《语言》,1921)所以,汉语教学不单纯是语言教学,更要注意文化的支撑作用。再者,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的,它教学的对象是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别、不同年龄段、具有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社会背景,对汉语习得目标有着不同需求的人群,所以它的对象极具复杂性。
二、以“仁”取“信”
既然“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如何取得学生的信任呢?要靠“仁”。
对外汉语教师要取得学生的信任,首先要做到的是真心爱护学生。课堂上时时处处都要注意对学生施以“仁”心。他们没有勇气回答问题时,要鼓励他们;他们发音不标准时,要耐心纠正;他们说错了句子,改正的时候要注意语气;回答的好,要及时表扬;细节决定成败。教师的这些行为细节会大大增加自己的亲和力,使学生真心敬服,唯此才能产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所以,只有用“仁”打开心门,知识才有机会进入。
三、以“勇”以”守“信”
孙子研究大师钱基博说“勇之为验有二:一曰临大危而不挫其气,一曰当大任而不避其艰。一言以蔽之:不畏艰险而已。”孔子也说“勇者无惧”。可见,“勇”即是无所畏惧的意思。
对外汉语教师虽然不需面对战场上的生死征战,却要面对职场上的激烈竞争。随着“汉语热”的出现,对外汉语教师这一职业显现了巨大的缺口,一致很多教师认为捡到了铁饭碗。也许现在暂时可以不论教学水平,不论综合素质,那么以后呢?还能这样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吗?2007年,国家已经出台《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提出了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四、实现五才的方法:静以幽,正以治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孙子兵法・九地篇》)是说将领处事要做到,镇定冷静以达到深不可测的程度;公正无私以达到治理严明的程度。“智”、“信”、“仁”、“勇”、“严”五才是“幽”和“正”的具体体现,“静”和“正”是实现五才的方法和途径之一。失去了“智”和“仁”,那么士兵的信任也就荡然无存了。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静”也是教师应该具有的根本素质。众所周知,留学生课堂要比中国学生的课堂活跃得多,所以状况不断。面对这些突发状况,教师应该临危不乱,沉着冷静,有大将风范。心不乱,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机智。同时,“静”也是对对外汉语教师内在修为的一种要求。清心寡欲才能做学问,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进步。
五、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对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孙子兵法》的战争理论具有很大的象似性,为将和为师具有象似性,所以我们通过《孙子兵法》对将领的基本要求来考察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对外汉语教师也应具备将领的五才,但顺序应为信、仁、智、勇、严。学生对教师的“信”是对外汉语教学展开的基础,并应贯穿于教学始终;“仁”是取“信”的手段;“智”为“信”掌舵,“信”为“智”的使用提供平台;“勇”、“严”是“信”能够维持始终的基本保障。
五才的根本是心“静”气“正”。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心不乱,生正气。沉静正气滋生五才,幻化无形,因地致用,才是常胜之法。
参考文献:
[1]李艳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月刊,2005(2):3-55.
关键词:理据性;外汉语教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其性质是一种外语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其目的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使外国学生尽可能地熟练使用汉语。根据中国教育部方面2005年的统计显示:除中国人外,目前世界上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已超过3000万,100个国家2300余所大学在教授中文。在欧洲,法国有近3万人学习汉语,居欧洲首位。截至2003年,法国参加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已超过53000人次,仅次于韩国和日本;在美国,汉语已经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截止2014年1月1日,全球孔子学院的数量已达1086所。
一 对外汉语教学是软实力战争的延续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开宗明义,在开篇首句即指明战争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其政治目的是保卫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必须要认真对待。这与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不谋而合。
语言是一种软实力,以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为基础。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政治军事力量的增强,汉语越来越受到重视,已形成世界“汉语热”,有人预言21世纪汉语将成为全球通用语。
二 《孙子兵法》三元理论结构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象似性
每个民族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基本认知结构。这些认知结构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相关研究表明,汉民族最早的认知结构是阴阳结构和三元结构。阴阳结构体现了辩证法的矛盾思想,我们将在下文论述。
认知系统及基本认知结构更直接表现为语言模式。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所有高层次思维都依赖于语言。我们可以对《孙子兵法》的结构层次进行再概括:
第一部分:《始计》,兵法之纲要;
第二部分:《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战、攻的基本原则和战前准备;
第三部分:《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作战的具体方法。
这和我们传统文化中倡导的道、法、术有异曲同工之妙。道,《说文》:所行
道也。《尔雅》:一达谓之道。可见,“道”指的是四通八达的大路。运用在战争上,指的是能够让一军无所阻碍、势如破竹的方法,即掌控全局的战略原则;法,指的是方法,即实现“道”的基本方法;术,是指具体的操作方式。
对外汉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理论特点,但也应该符合我们民族的文化认知框架规律。研究证明,三元结构对对外汉语教学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黄金分割对课堂讲练的时间分配起着关键作用。
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是“人们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第二语言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对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语言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的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和孙子战争理论的三元结构具有象似性,请看下表:
在《孙子兵法》大多篇章内部体现黄金分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对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讲练时间分配问题进行了考查。
三 《孙子兵法》哲学思想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认识基础
前文提到的阴阳二元结构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认知方式之一。最早见于《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阐释了宇宙的生成;“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明了朴素辩证法。这种思想经过诸子百家和历代大儒的发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思维认知方式了,尤其是对于某一事物内部结构的认识。据《孙子兵法结构研究》的统计显示,《孙子兵法》十三篇每篇的布局也都按二元对举的形式安排。这种二元对立的哲学思想为对外汉语教学借鉴《孙子兵法》的相关理论提供了又一个依据。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也充满了各种矛盾。要转化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矛盾,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汉语语法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加快学生的习得速度、提高学习的质量呢?教师可以选择演绎法、归纳法、认知法等等,但也可以设计一个场景,采用功能法,把枯燥的语法放入生动具体的对话之中。
四 结论
《孙子兵法》是春秋晚期以前兵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孙子兵法》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意义研究尚属空白。我们经过上述比较,发现兵法和教学无论是战略地位、内部层次还是哲学思想都有很高的象似性,这就为我们研究《孙子兵法》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意义提供了理据性。根据《孙子兵法》,这种指导应该是三个层面的,根本战略层、基本作战层和教学技术层。每一个层面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解读。例如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教学法还有哪些没有发掘,什么时候应使用何种教学法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客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艳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月刊,2005(2):3-55.
[2]文光,宣林.孙子兵法(白话本)[M].成都:成都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1).
[3] 谭鼎莎.《孙子兵法》课程在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实践探索[J].鄂州大学学报,2014(1).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文化教学 文化圈 师资文化素质
一、文化教学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始终
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狭义的文化则专指精神产品,例如艺术、建筑、学术等。
对外汉语教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国内学术界经过30年的讨论,在文化该不该教这一问题上基本形成共识:语言和文化是下位和上位的关系,文化教学应该与语音、语法、词汇教学具有同样的地位。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不仅包含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还包含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文化教学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
外国人学习汉语基于不同的需要,但是无论出于何种需要,都与文化密不可分。
以美国AP汉语课程为例,在2006年,美国中学正式开设了AP汉语课程。这种AP课程在美国已经有近50年的历史,它带有强烈的应试色彩,学生选修AP课程的目的就是参加测试,获得学分后可以在大学免修该课程。
“由于是应试型的教学,这种课堂十分紧张,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也能清楚地感受到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课堂上,歌曲、故事时时穿插在语言的讲授中,对于语言的分析也常常会涉及历史、文学、甚至哲学的内容。……与美国高中学生,特别是非华裔学生接触时了解到,悠久的中华文化往往是他们学习中文的最初始动机和最经常的诱惑”。
对外汉语教学承担着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双重任务,为此,必须重视文化教学,并以文化带动语言教学的发展。
二、文化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化的概念十分广泛复杂,而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进行语言教学,不能以文化代替语言,文化教学应该限定在语言教学的度里面。“在语言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还应该注意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讲成文化课”。所以如何进行有效的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该注意区分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在深层文化教学中应该区分学生的文化圈,对“汉文化圈”和“非汉文化圈”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文化教学方法、策略。另外,文化教学无论是对“汉文化圈”还是“非汉文化圈”的学生,都应该加大介绍现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文化的比重。
(一)关于表层文化与深层文化的介绍。
“从文化的结构上还可以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属于认知的范畴,而人类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文化立体系统的外层是物的部分,中层包括隐藏在外层物质里的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核心层是文化心理状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民族性格等”。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应该有一个由表及里的逐步加深的过程,先从物质层面开始了解,然后再逐渐了解深层文化。初中生首先接触的应该是表层文化,这些表层文化也最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如中国的建筑、中国的服装、中国的菜肴等,留学生看到这些与他们国家完全不同的东西,会有很大的兴趣,进而可以增强他们对中国的兴趣和好感,这也是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之一。如当我们在口语课上展示中国的美味佳肴和各地的名胜古迹时,我们的美国外教经常会说cool,他们对中国的物质文化非常感兴趣。
(二)介绍深层文化时应该注意区别“汉文化圈”和“非汉文化圈”。
哲学家说:“中国与朝韩、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国,形成了世界公认的‘儒教文化圈’。”语言学家说:“‘汉字文化圈’包括汉族的各方言区,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邻国越南、朝鲜和日本,以及后来移居‘南洋’和美洲等地的华侨社区。”“汉文化圈”与“儒教文化圈”是等义概念。可见“汉文化圈”指的是指那些在历史上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的一些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等。目前在北京学习汉语的学生以“汉文化圈”的学生为主,其中尤其以韩国学生为代表。
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应该对“汉文化圈”之内和之外的留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像韩国、朝鲜、日本等许多“汉文化圈”的学生,其本民族文化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受到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而欧美等许多非“汉文化圈”的学生,他们本民族的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
对“汉文化圈”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比较容易,可以从较高的起点进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如韩国、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许多习俗、饮食、价值观念。对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各种节日,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学生都非常熟悉,不必花很多时间解释。相反,有的国家的风俗与中国差别很大,同为亚洲国家的印度,他们的风俗就有很多方面与中国不同,拿举行婚礼来说,在中国是要男方负责筹办婚礼,在婚礼中,男方花费很大,但是在印度,却是女方准备婚礼。
像欧美等许多非“汉文化圈”的学生,他们本民族的文化与中国文化更是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是受儒家思想影响非常深的国家,而儒家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仁和礼,以及中庸之道都要求人们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且遵从统治者的领导。而欧美等国的文化则倡导平等和独立。中国人更恋家,而美国人更独立,所以就要花更多的时间给他们讲解中国传统的美德。而对于中国人的中庸哲学等价值观念,欧美等学生理解起来要比日本、韩国学生慢很多。
(三)应该加大现代文化的教学比重。
虽然汉文化圈的学生对古代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较多,理解得很快,但是“历史的辉煌永远属于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是所有民族、国家最现实的基点……中国的现代社会是什么样,现代的中国人怎么想、怎么看、怎么做,这也许是世界最想知道的,也是我们最需要向世界展示的内容”。
在2007年世界汉学大会上,白乐桑先生说:“过去想学习汉语的法国人大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古老、悠久、高雅的文化,学中文仅仅凭兴趣。而现在,许多学生为了自己将来的职业等原因开始学习汉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周质平说:“2005年至2006年,普林斯顿大学选学汉语的学生人数增加50%。学生选修汉语的动机开始从学术、好奇转变为实用,这是中国国力发生变化的结果。”
周质平教授的观点与美国AP汉语课程的目标有某种契合。“AP汉语课程同时也是把中国文化放到国际背景下来看待。学生对中国文化以及社会问题的学习必然受到全球化背景的影响,他们应该发展在全球重大背景下看待中国所充当的角色的意识”。
此外,在汉语大会上,越南社会科学院中国研究所的冯氏慧女士结合越南的具体情况说:“越南受汉文化影响时间很长,越南古代的典籍、文稿大都是用中文记录的,60%的越南语要借助汉字。要想了解越南的历史,就必须学习汉语,另外,越南人希望借鉴中国成功的改革开放经验,这也需要学习汉语。”
由此可见,一些发达国家对了解现代中国社会有着迫切的需要,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希望通过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发展经验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我国现在正在加快步伐走向世界,对外汉语教学无疑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在注重中国古代文化教学的同时,应该加大介绍现代中国文化的比重,以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三、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师资文化素质的相关思考
胡明扬先生认为:“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入和语言密切有关的文化内容的好处是能直接解决和语言学习有关的文化问题,缺点是师资问题不容易解决。因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外语,而且要对中外历史文化都有相当高的修养,否则难以胜任。不过就语言教学而言,这种方式是更理想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有很多文章讨论对外汉语教师的师资素质,其中都提到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文化背景。如国家汉办等级标准对能力证书高级获得者中国文化知识水平的描述是:“证书获得者应系统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深入理解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掌握中国文化及文学发展概况、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比较全面地掌握中国国情知识。”
与上述说法相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7年制定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更是明确提出了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知识,并较为详细地列出了国际汉语教师应该掌握的文化项目。根据这些标准,我认为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如下几种文化素质:
(一)对外汉语教师要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修养。
这里的文化是比较广义的文化,它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文明,而且包括现代的中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掌握具有中国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与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同时还应了解现当代中国文化,了解关于中国国情的各个方面。
(二)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了解世界文化,并了解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有基本的世界历史、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等知识,对自己班级学生的民族文化更应该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不会因为对一些最基本的文化知识不了解而出错。同时,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了解当今世界的重大时事,并将这些文化知识应用在教学当中。
(三)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有很好的文化包容力,应该尊重学生的国家和民族文化。
教师可以在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多与学生进行文化交流。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留学生也是如此,所以如果我们试着多去了解他们的文化,他们就会更愿意接受中国文化。
汉语的推广,始终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所以,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师都必须加强学习,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更充分地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陈绂.谈对外汉语教学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语言文字应用,2005,(9).
[2]陈绂.对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反思――AP汉语与文化课及美国教学实况给我们的启发[J].语言文字应用,2006,(1).
[3]陈辉.汉字文化圈缘何相当于儒教文化圈――基于19世纪30年代西士对中朝日《千字文》之译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4]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4).
[5]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朱瑞平.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6,(6).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为汉语教学的创街开砰了广阔的空间,教学模式是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创街的突破口,本文以教育技术理论为依据,从多嫌体角度探讨了教育技术在多探体时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中的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已经看到多媒体技术对学习者产生的良好效果,有些优秀的软件和恰当的教学内容的结合确实帮助学习者解决了过去头疼的若千难题,使学习变得更流畅、自主、丰富、快乐而深人。这一由多媒体所成就的实效也同样适用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过程。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留学生学好汉语,提高汉语交际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师探究的课题。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就是应此而有的建设,它是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技术支持而发展的。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而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思想在198,年美国出台的“2061计划”(project206)中被清楚地描述出来。它更快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为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提供可能。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持,为课堂引入崭新的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可让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较好地适应满足信息时代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情境教学,互动以及人机交互作用等教法得以精进,课堂教学成效得以提升。
本文以教育技术为主要依据,探计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中的作用,为多媒体技术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分析和指导。
1、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界定
教学模式是教学论的重要概念,在教学中起着连接理论和课堂教学的桥梁作用,对关联基本概念的厘清有助于对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概念内涵的理解。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在特定领域的表现形式,而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又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
在这两个概念基础上界定的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会呈现更清晰准确的面貌。
1.1教学模式的几种定义
1972年,美国的乔伊斯·威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将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间学习的过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和范型。”
何克抗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钟志贤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对理想教学活动的理论构造,是描述教与学活动结构或过程中各要素间稳定。关系的简约化形式。换句话说,教学模式是一种反映或再现教学活动现实的理论性、简约性的形式。”
祝智庭认为“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构型。研究教学模式,有助于我们对复杂的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做简要的表述,分析主要矛盾,认识基本特征,进行合理分类。”
赵金铭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准化的教学或学习范式。”
周淑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将教学诸要素科学地组成稳固的教学程序,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规范教学课程中的种种活动,使学习得以产生。”
崔永华认为“教学模式指课程的设计方式和教学的基本方法。”
由上各家之言,让我们对教学模式的内涵有较为充分的认识。每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都会有所侧重。为便于理解及进一步阐述所论主题,本文择取《教学论》中的定义,即“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完成某一类学习目标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简明教学结构框架及其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通常是对几种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组合应用”。
1.2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运用在具体领域的过程中,学科的特点对教学模式的特定性有决定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就是从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应用特点出发,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性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在汉语教学中形成或提出的教学(学习)范式。这种教学(学习)范式以一定的对外汉语教学或学习理论为依托,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提出课程教学的具体程式,并对教学组织和实施提出设计方案。它既是一种形而上理论的反射体,又具有清晰的可操作性的教学范式”。
1 .3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参考上述教学模式和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界定,我们认为基于多煤体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育技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认知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媒体为技术手段,整合资源,创设情境、互动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优化教学各要素,运用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达到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
该定义内涵中有四个“突出”,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技术手段的作用,突出了要素组合的必要价值,突出了以学为主的策略方向。
2、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所强调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中起了相当关键的指导作用,它对“以教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作以修正。而且,它涉及的诸多范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指导作用显著,其依托信息技术的理念和技术运用对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起着核心作用。
2.1现代教育技术定义
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成立,这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学科和研究领域形成的标志。1994年,西尔斯(seels)与里奇(richey)合写的专著《教育技术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发表。书中给教育技术作如下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2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对象、五个范畴”。
“一个目标”是指学习。教育技术是为了学习。
“两个对象”是以学习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对象。教育技术在促进学习的过程与资源设计两个方面的研究结果,产生出各种教学设计模型(models,或模式)。
“五个范畴”是指相互作用的五个研究范畴,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其内涵说明分析如下。
设计是指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的指定(教学策略中又包含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等两个方面),教学内容和相应知识点排列顺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信息与反馈信息的呈现内容与呈现方式设计以及人机交互作用的考虑等等。
开发是指将音像技术、电子出版技术应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利用是指应强调对新兴技术(包括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与传播,并要设法加以制度化和法制化,以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
管理是指包括教学系统、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研究计划与项目的管理。
评价是指既要注重度教育、教学系统的总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的主要措施。
以上定义,传达出现代教育技术的精髓。
首先,反映出以学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用技术促进学习者的“学”。
其次,突出了学习者的作用,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认知过程。
再者,强调学习资源设计,指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的设计。教学环境的设计一般指与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关的教学设计。
最后,以发展的信息技术为依托,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2 .3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的功能体现
(1)现代教育技术体现了多媒体信息的“教导”功能。
信息技术可以将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融为一体,从文字、图表、动画、音频、视频等多个角度去刺激学习者,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学习者对语言点理解、记忆和掌握,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
多媒体代替了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功能。实现了媒体的跨越,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学习工具。传授知识的方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丰富了课堂教学功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手段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学习结果可以立即反馈。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汉字、词汇等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2)现代教育技术体现了让对外汉语学习者在情境和资源中“角色满足”的功能。
在多媒体教学中,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用资源学习是一种崭新的认识。教师用各种相关优化的教育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更能开阔思路,发展创新。
(3)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和体现了多煤体汉语教学手段的“持续开发”功能。
第一,信息技术注重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多样,而信息技术的开发,因其强调对新兴技术(包括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与传播,在教学中能相应地给予多元的、丰富的、优化的辅助资源。
第二,利用超文本技术,对多媒体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使学习内容的调用极便捷,能满足学习之需。其模拟人类思维特征,将教学内容通过节点(用于储存各种信息)和链(表示各接点之间的关系),组成含有许多分支的信息网络。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方式组织管理信息,使得学习者不必按一定顺序提取信息,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
3、现代教育技术对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指导作用的分析
以上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范畴和它在教学模式建构中的功能体现作了介绍与分析。在建构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将这一理论思想贯穿其中,在四个方面产生出其有价值的指导。
第一,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为中心的模式。它需要进行语言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的指定,教学策略包含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信息内容设计。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核心的应用之一。
第二,多煤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用技术促进学习的模式。建构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中运用目的语(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仿真性的探索情境,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大量交际活动或模拟交际活动,从而让学习者提高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
第三,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具有互动性的模式,让学习者通过协作、会话完成交际过程。该模式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实现人机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不同层面的互相沟通和反馈。如在多媒体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学习规定课程目标下的相关语言知识,也可以实时的人机互动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
第四,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重视媒体的呈现、制作与利用的模式。煤体是学习过程所必须借助的工具,本身即是学习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把含有不同媒体信息的教学内容(如听、说、读、写,话题交际等)综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设计大量交际活动或模拟交际活动,创设出图、文、声、像并茂、丰富多彩的目的语仿真环境。
[关键词]国俗词语 对外汉语教学 词语特点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235-01
一种民族语言的词汇折射着该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文化形态,汉语中约定俗成、民族色彩浓厚的国俗词语则是探究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隐性窗口。
一、汉语国俗词语概述
20世纪70年代,王德春教授首次从苏联引入“语义国俗学”,并在深入研究汉语国俗词语语义的基础上,建立了国俗语义学这门语言学的新学科。所谓国俗词语,就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这类词语在其他语言系统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语,因此,国俗词语也被称为“非等值词”。国俗词语不仅与独特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而且自身也负载着明确的文化信息,蕴涵着丰富的国俗语义。所以,词汇作为语言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其中能够从某个或几个层面反映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词汇,必定是国俗词语。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国俗词语的特点
汉语中的国俗词语数量繁多,这些国俗词语与一般词语不同,它们是汉民族文化在汉语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是特定文化范畴下的词语。一般词语只有表层概念意义,汉语国俗词语却承载着汉民族悠久的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词语除了具有国俗词语的普遍特点以外,还有其自身的特征。
首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词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最基本的直接反映,这些词语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学习掌握和运用它们,对初步了解汉语和中国文化有几大帮助。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节日名词,饱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是汉语学习者初探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茶”“太极拳”“京剧”“针灸”等词语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名片,其蕴涵的国俗语义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处于最基本、最重要的地位,汉语学习者在掌握这种基本国俗词语时难度相对较小。相反,来自浩繁文学典籍或带有浓厚时代文化内涵,汉语学习者理解难度较大的国俗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鲜有涉及。
其次,汉语国俗词语运用的广泛性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词语的特点之一。汉语学习者以提高跨文化交际为目的,汉语交际中广泛运用且语义鲜明的国俗词语,是汉语学习者最感兴趣的内容。“龙”“福”“拜年”等词语在汉语日常交际生活中出现频率极高,词语表示的特定国俗语义也为汉语学习者所熟知;对于“炒鱿鱼”“泼冷水”“画蛇添足”“朝三暮四”等国俗词语,虽然汉语学习者在刚开始接触它们时并不完全理解其殊的民族文化内涵,但这些词语无论在日常交际还是教材学习中,出现的频率都非常高。又如“红色”是汉民族最常用、最喜欢的一种颜色,“红色”在汉民族文化背景下象征着幸福、吉祥、兴旺。人们喜欢在春节的时候贴红色的对联、红色的福字;新人结婚时要贴红双喜、穿红衣;事业兴旺发达的人,我们可以说他走红运等。因此,汉语学习者只有了解了“红色”这个词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涵义,才能更好地理解由“红色”衍生出的其他国俗词语。
最后,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国俗词语还具有差异对比性。由于反映特定民族文化的国俗词语必然受到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在不同民族文化视角下会出现相同事物具有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色彩,或同样的意义内涵却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等现象。汉语学习者只有充分掌握汉语国俗词语与对应母语词汇的差异对比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运用汉语国俗词语,为跨文化交际服务。喜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鸟,人们认为“喜鹊登枝”是有好事将来到的吉兆,“喜上眉梢”“欢天喜地”等词都与喜鹊有关;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们厌恶喜鹊的叫声,因此英语中的“magpie”常比喻爱唠叨的人。对于另一种动物“乌鸦”,中国人认为乌鸦叫是不祥之兆,是民间最流行的禁忌,“乌鸦头上过,无灾必有祸”等都是对这一传统文化观念的反映;但是“乌鸦”在日本被奉为“国宝”,是日本神的象征。
由于国俗词语与特定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等因素密切相连,两种不同的语言相比较所得出的国俗词语系统必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汉语学习者不了解不同民族间国俗语义的差异,在学习汉语国俗词语过程中就会面临很多障碍和负迁移的困扰。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汉语学习者熟练掌握国俗词语的用法,理解其内部蕴涵的中国文化,我们必须在重视国俗词语绝对性特征的基础上,注重国俗词语的相对性。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为汉语教学的创街开砰了广阔的空间,教学模式是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创街的突破口,本文以教育技术理论为依据,从多嫌体角度探讨了教育技术在多探体时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中的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已经看到多媒体技术对学习者产生的良好效果,有些优秀的软件和恰当的教学内容的结合确实帮助学习者解决了过去头疼的若千难题,使学习变得更流畅、自主、丰富、快乐而深人。这一由多媒体所成就的实效也同样适用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过程。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留学生学好汉语,提高汉语交际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师探究的课题。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就是应此而有的建设,它是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技术支持而发展的。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而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思想在198,年美国出台的“2061计划”(project206)中被清楚地描述出来。它更快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为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提供可能。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持,为课堂引入崭新的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可让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较好地适应满足信息时代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情境教学,互动以及人机交互作用等教法得以精进,课堂教学成效得以提升。
本文以教育技术为主要依据,探计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中的作用,为多媒体技术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分析和指导。
1、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界定
教学模式是教学论的重要概念,在教学中起着连接理论和课堂教学的桥梁作用,对关联基本概念的厘清有助于对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概念内涵的理解。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在特定领域的表现形式,而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又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
在这两个概念基础上界定的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会呈现更清晰准确的面貌。
1.1教学模式的几种定义
1972年,美国的乔伊斯·威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将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间学习的过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和范型。”
何克抗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钟志贤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对理想教学活动的理论构造,是描述教与学活动结构或过程中各要素间稳定。关系的简约化形式。换句话说,教学模式是一种反映或再现教学活动现实的理论性、简约性的形式。”
祝智庭认为“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构型。研究教学模式,有助于我们对复杂的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做简要的表述,分析主要矛盾,认识基本特征,进行合理分类。”
赵金铭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准化的教学或学习范式。”
周淑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将教学诸要素科学地组成稳固的教学程序,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规范教学课程中的种种活动,使学习得以产生。”
崔永华认为“教学模式指课程的设计方式和教学的基本方法。”
由上各家之言,让我们对教学模式的内涵有较为充分的认识。每一种特定的教学模式,都会有所侧重。为便于理解及进一步阐述所论主题,本文择取《教学论》中的定义,即“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完成某一类学习目标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简明教学结构框架及其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通常是对几种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组合应用”。
1.2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运用在具体领域的过程中,学科的特点对教学模式的特定性有决定作用。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就是从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应用特点出发,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性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在汉语教学中形成或提出的教学(学习)范式。这种教学(学习)范式以一定的对外汉语教学或学习理论为依托,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提出课程教学的具体程式,并对教学组织和实施提出设计方案。它既是一种形而上理论的反射体,又具有清晰的可操作性的教学范式”。
1.3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参考上述教学模式和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界定,我们认为基于多煤体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育技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媒体认知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媒体为技术手段,整合资源,创设情境、互动协作等学习环境要素,优化教学各要素,运用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达到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
该定义内涵中有四个“突出”,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技术手段的作用,突出了要素组合的必要价值,突出了以学为主的策略方向。
2、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所强调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中起了相当关键的指导作用,它对“以教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作以修正。而且,它涉及的诸多范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指导作用显著,其依托信息技术的理念和技术运用对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起着核心作用。
2.1现代教育技术定义
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成立,这被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学科和研究领域形成的标志。1994年,西尔斯(seels)与里奇(richey)合写的专著《教育技术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发表。书中给教育技术作如下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习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2.2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对象、五个范畴”。
“一个目标”是指学习。教育技术是为了学习。
“两个对象”是以学习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对象。教育技术在促进学习的过程与资源设计两个方面的研究结果,产生出各种教学设计模型(models,或模式)。
“五个范畴”是指相互作用的五个研究范畴,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其内涵说明分析如下。
设计是指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的指定(教学策略中又包含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等两个方面),教学内容和相应知识点排列顺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信息与反馈信息的呈现内容与呈现方式设计以及人机交互作用的考虑等等。
开发是指将音像技术、电子出版技术应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利用是指应强调对新兴技术(包括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与传播,并要设法加以制度化和法制化,以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
管理是指包括教学系统、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研究计划与项目的管理。
评价是指既要注重度教育、教学系统的总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的主要措施。
以上定义,传达出现代教育技术的精髓。
首先,反映出以学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用技术促进学习者的“学”。
其次,突出了学习者的作用,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认知过程。
再者,强调学习资源设计,指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的设计。教学环境的设计一般指与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关的教学设计。
最后,以发展的信息技术为依托,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2.3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中的功能体现
(1)现代教育技术体现了多媒体信息的“教导”功能。
信息技术可以将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融为一体,从文字、图表、动画、音频、视频等多个角度去刺激学习者,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学习者对语言点理解、记忆和掌握,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
多媒体代替了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功能。实现了媒体的跨越,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学习工具。传授知识的方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丰富了课堂教学功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是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手段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学习结果可以立即反馈。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汉字、词汇等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2)现代教育技术体现了让对外汉语学习者在情境和资源中“角色满足”的功能。
在多媒体教学中,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用资源学习是一种崭新的认识。教师用各种相关优化的教育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更能开阔思路,发展创新。
(3)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和体现了多煤体汉语教学手段的“持续开发”功能。
第一,信息技术注重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多样,而信息技术的开发,因其强调对新兴技术(包括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与传播,在教学中能相应地给予多元的、丰富的、优化的辅助资源。
第二,利用超文本技术,对多媒体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使学习内容的调用极便捷,能满足学习之需。其模拟人类思维特征,将教学内容通过节点(用于储存各种信息)和链(表示各接点之间的关系),组成含有许多分支的信息网络。超文本的非线性、网状方式组织管理信息,使得学习者不必按一定顺序提取信息,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
3、现代教育技术对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建构指导作用的分析
以上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范畴和它在教学模式建构中的功能体现作了介绍与分析。在建构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将这一理论思想贯穿其中,在四个方面产生出其有价值的指导。
第一,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为中心的模式。它需要进行语言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的指定,教学策略包含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信息内容设计。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核心的应用之一。
第二,多煤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用技术促进学习的模式。建构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中运用目的语(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仿真性的探索情境,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大量交际活动或模拟交际活动,从而让学习者提高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
第三,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具有互动性的模式,让学习者通过协作、会话完成交际过程。该模式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实现人机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不同层面的互相沟通和反馈。如在多媒体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学习规定课程目标下的相关语言知识,也可以实时的人机互动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
第四,多媒体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重视媒体的呈现、制作与利用的模式。煤体是学习过程所必须借助的工具,本身即是学习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把含有不同媒体信息的教学内容(如听、说、读、写,话题交际等)综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设计大量交际活动或模拟交际活动,创设出图、文、声、像并茂、丰富多彩的目的语仿真环境。
关键词:海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课堂教学;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导入”说与海外对外汉语教学
近几年来,随着海外汉语教学的推广与发展,文化与语言并重的对外汉语教学思路越来越为对外汉语教学界所认同,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思考文化导入,主要体现在教材设计的文化导入上。随着国际汉语教育的推广,从海外汉语教学的立场上思考文化导入的研究逐渐增多。周士平、张林军认为“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四大环节的中心环节”。海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地域特性不容取代。所以,本文采取“文化导入”的概念讨论“文化”与“导入”的关系。这包含“导入文化”与“文化导入”两个概念,前者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文化类教材的设计上反映比较集中;后者作为教学的方式媒介,其范围主要在课堂教学上。本文尝试从海外即对象国的独特性角度上,探讨海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原则和策略。
二、海外汉语教学与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差异
随着国际汉语教育工作的推广与深入,截至2016年12月31日,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在全球140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12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发展极为迅速。伴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向“国际汉语教育”的转变,如何适应“对象国”的汉语教学的问题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对外汉语教学的阵地转变究竟造成了海外汉语教学与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哪些不同?这些不同对思考、对文化导入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文从目的语国(国内对外汉语教学)与对象国(海外汉语教学)的不同之处做了以下思考:1.目的语国与对象国文化环境的差别来华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是在目的语国进行的,文化环境既在课堂上得以体现,又在其课下生活中时刻以“跨文化交际”的形式发生着;海外汉语教学是在对象国进行教学,学习者所接触的汉语文化环境主要是汉语教学课堂。目的语文化环境的差别使得很多教师、学习者认为,目的语(国内)环境显然优于对象国(海外)环境。为了弥补对象国(海外)的文化环境的缺失,文化导入显得势在必行,但是,海外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平衡有限的时间与无限缺失的文化环境呢?这就与教师在导入中国文化教学上的原则与心态有关,同时受教师的心态与观念的影响,海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导入是在有限的时间下展开的,那么文化导入应该导入什么样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语言教学的关系又应该怎么处理?等等问题均值得去思考。2.目的语国与对象国外语教学系统不同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大学,目前相对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也是针对来华大学留学生课堂上,基本以分语言技能课型为主,文化课程为辅的课型模式。而在很多国家,海外汉语教学也是纳入对象国外语教学系统中,有自己基于外语教学框架下的具体要求。以美国为例,除了很多大学将中文纳入外语学分课以外,中学开设有汉语AP(Ad-vancedPlacement)课,美国开设汉语教学的小学也有三种外语教学系统:即小学外语教学模式(ForeignLanguageintheElementarySchool)、探究式外语教学模式(ExploratoryFor-eignLanguageProgram)和沉浸式外语教学模式(ImmersionProgram)。这些不同的教学系统是一个宏观层面的问题,具体则引发了一系列与海外汉语教学相关的问题:教学目标、课程大纲不同,教学对象、教学法不同等等。这些不同在海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上又互相牵涉、互相影响。3.海外汉语教学与对象国其他外语教学的竞争关系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意识到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性,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但从学习者来看,与英语相比,汉语还没有像英语一样成为普遍的第二语言。从英语以外的语种来看,TerrenceG.Wiley(2016)提到,至2010年,除英语以外,美国说西班牙语人口在所有语种中排第一位,数量约在1亿左右,汉语的人口,约为400万人口,从某种程度上,母语裔人口的数量决定了学习该语言的人口基数。当然,母语裔人口与该种语言作为第二外语学习的人数不一定是正比。该文章还列举出了美国5个地区,5~18岁儿童中,母语裔人数与在ACTFL登记学习该语言人数比,以纽约地区为例,德语的人数比为9.4∶10,法语为3.7∶10,西班牙语为10∶10,汉语为100∶10。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学龄青少年中,非汉语裔的学习者与汉语裔青少年的比例相对较低,这就说明汉语教学在美国青少年中还有很大的推广空间。
三、海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原则与策略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研究兴起,从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的方法上来看有:陈光磊(1992)提到的四种方法,直接阐释法、交互融合法、交际实践法和异同比较法;从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内容的原则上看有:李泉《文化教学的刚性原则和柔性原则》;从文化导入教材设计及教师心理上看有:李泉《文化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等。讨论的角度主要基于来华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并非完全立足于海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基于前面所分析的海内外对外汉语教学不同特性,本文对海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文化导入做了以下思考:1.海外汉语教学文化导入的“语言适用”属性赵金铭先生认为(2014《国际汉语教育中的跨文化思考》)“文化就是语言习惯,文化就是生活习惯,文化就是风俗习惯”。对外汉语教学中,从“语言习惯”与“文化”的关系思考汉语教学及文化导入,是对外汉语的第一要义。所谓“语言习惯”即在解释及使用某一语言现象(词汇、语法点)时的“典型语境”。冯胜利、施春宏教授提出的二语教学语法体系———“三一语法”,构成该体系的第三点就是教学语法需要考虑“(语法)功能的典型语境”。这与文化导入应用于构建学习者理解、运用某一语法的典型语境的,尤其是区分相似的语法现象(近义词,语法功能有相似之处的句型)的做法是不谋而合的。汉语语法现象中很多与语体色彩有关,这就与文化息息相关,如打招呼用语“您身体好吗?”与尊老的传统有关;询问姓名时“您贵姓?”与中国文化的自谦、尊敬对方的传统有关;又如“哪儿”与“哪里”与南北方用词习惯有关;又如“意思”一词延伸出的“有意思”“没意思”“意思意思”的不同内涵,则与国内社交文化有关;用“正……呢”与“正在……呢”表示动作进行时,“正……呢”的情绪色彩比“正在……呢”强烈等,这些均是需要进行文化导入的语法现象。通过直接阐释、演绎的方式导入文化,可以使学习者更好地体会到语言现象(词汇、语法、句型)的典型使用环境。2.文化导入适应学习者语言程度原则由“语言适用性”的原则延伸开,文化导入不仅要为构建某一语法现象的典型语境服务,在设计文化导入时,还应兼顾学习者的语言程度,文化导入所使用的语言及方式应于学习者的“语言难度”相匹配。海外课堂文化导入受课堂时间及对象国文化环境所限,在教学时间分配上所占时间不多,所以文化导入要适应学习者的语言程度,尽量减少中介语的介入。教师在设计文化导入环节时,应对用于表述该文化导入的语言进行全面检视,如是否可以用学习者已掌握的词汇语法对该文化导入内容进行表述?超出现有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文化导入是否适当?在必须用到超出现有学习者语言水平的表述时,有什么媒介手段(图片、图表、实物、演绎、视频)可代替或辅助?3.文化导入利于“文化产出”的原则从教学环节的完整设计的角度,文化导入的语言适用性也应考虑利于“文化产出”的原则。二语习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在海外汉语教学课堂中,这种最终目标可以分解为:学习者运用习得的语言,进行表述、交流完成课堂活动的阶段性目标,形式上则可以是单人或小组,书面或口语、传统形式或多媒体等。这一过程可视为学习者的“文化产出”的过程。从利于“文化产出”角度出发,文化导入作为课堂设计环节的一部分,应考虑到与“文化产出”的关联性,即导入内容应与该课的语言教学内容一起构成有层次的示范。这种有层次的语言示范既应考虑到本课的教学内容,也应考虑到相邻、相关的主题构建。如在初级汉语教学中旅游、参观的教学主题,与表述方位、地点的主题在教学大纲里的安排常常很相近。在进行单个主题的文化导入时,就可以互相关联。关联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利用相同的素材进行导入,同时也可以是利用学习者所完成的其中一个主题的“文化产出”成果进行导入。4.文化导入的“跨文化”双向兼容原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属性及培养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这一根本目的所决定的”。李泉、丁秋怀(2017)对外汉语教学是本身就具有跨文化的特点,以往研究的侧重点主要在于帮助来华留学生实现汉语的跨文化交际上,汉语文化是跨文化的唯一的、单向性的目标。随着海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汉语文化作为目的语国文化与对象国文化形成双向性互动的特点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海外汉语教学因发生在对象国,学习者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从文化导入的角度,反而可以利用成为优势。即用学习者所熟悉的对象国文化作为媒介和载体,带入陌生的文化,增强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实现文化比较的外语教学目标。如可以用学习者所熟悉的对象国歌曲串联系统性名词的教学,如流传甚广的哈佛大学教授用《两只老虎》串联了中国朝代简称,流行的舞曲串联的身体名词和方位词,利用学习者所熟悉的绘本及故事创作汉语版绘本及故事,等等。此外,用学习者所熟悉的歌曲、绘本、游戏等载入中国文化内容,还有利于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向非汉语学习者行展示,使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自然深入对象国普通民众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四、总结
海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迅速,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运用好文化导入,显得日益重要。文化导入可以配合多种教学法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加强与学习者的母语、中介语文化的联系。对于海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导入的研究还可以结合不同国家地区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积累丰富经验,提升理论规范,使海外汉语课堂教学更加规范化、效率化。
参考文献:
[1]周士平,张林军.国外外语课堂教学研究对开展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研究的启示[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2).
[2]TerrenceG.Wiley,OfeliaGarcia.LanguagePolicyandPlanninginLanguageEducation:Legacies,Consequences,andPossibilities[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100(Supplement2016).
[3]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4]李泉.文化教学的刚性原则和柔性策略[A].留学生在华汉语教育初探[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李泉.文化内容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J].世界汉语教学,2011b,(3).
[6]赵金铭.国际汉语教育中跨文化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6).
[7]冯胜利,施春宏.论汉语教学中的“三一语法”[J].语言科学,2011,10(5):464-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