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

第1篇: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合理宣泄;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0118-04

【调查对象】:本地区小学四年级某班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相对于承受中考、高考巨大压力的中学生而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良好。然而,他们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有的学生不敢和同学、老师交往,不愿上学,时常恐惧害怕等症状;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各方面都不如人,有自卑感;有的学生意志脆弱,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觉得不悦、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情感。虽然不是普遍存在,但教育者有必要关注这群学生,加强心理纾解与引导,对全体学生也能防患于未然。

笔者就本地区小学四年级某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由此引发了一些深层思考。

二、结果与分析

调查问卷拟定了20个题目,主要反映小学生学习兴趣、认知意识、人际交往、情绪控制、意志承受五个方面的情况。调查结束后,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现抽取相关的调查数据列表并作简要的分析:

1.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心理状况。

分析:学生面对学多都是积极主动的,但其中最困扰他们的是考试。很多学生都存在考试焦虑症,具体表现为:有38%的学生期末考试时心情紧张,54%的学生有点紧张,尤其是考砸后,46%的学生心里很难受,甚至想哭。学生的学习最终都是为了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使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从而会萌发逃避的心态,产生厌学心理。

2.小学生认知意识的心理状况。

分析: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往往受他人的影响,对自我认识还不够客观全面。具体表现为:有6%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优点,42%的学生在玩游戏时总是输,认为是自己不如人。另外,小学生缺少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很容易产生妒忌、怨恨、苦闷等情绪,只有42%的学生在回答“如果一位和你关系非常不好的同学被老师在全班当众表扬,你会怎样?”选择了“热情鼓掌”,说明其他学生多少都会有些不良情绪。

3.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状况。

分析:学生由于单亲家庭或性格的原因,不能正常地与同学交往,有时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又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交往能力很差。最后导致同学们都不喜欢与他交往,缺乏同龄伙伴的关心,从而感到在学校没意思。被调查学生中有12%的孩子不与父母同住,平时和家长缺乏交流,没有安全感。4%的学生与同学在一起不合群,感到孤独。

4.小学生情绪控制的心理状况。

分析:情感脆弱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60%的被调查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没有错,但老师却误会并批评了你,你会怎样?”选择了“憋在心里暗自生气”,他们做出的是压抑性的、消极性的反应。有56%的学生认为现在最不开心的事情是“学习用功了,成绩仍没有明显进步”。可见,学习成绩是导致学生不快乐的最主要因素。

5.小学生意志承受的心理状况。

分析: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受身心发展和社会阅历的限制,还不能对自己和社会有清楚的认识,他们的目标期望值往往比较高。因此,挫折是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常遇到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有36%的学生在竞选干部时认为自己不行,有12%的学生做事不成功时就不再努力。而且在受到委屈时,不会自我疏导,只有10%的学生选择把不开心的事情忘掉。

三、思考和建议

综合以上调查问卷表明,小学生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当他们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后,往往不会调节和控制,也没有掌握合理宣泄情绪的方式和方法,无法排解心中的压力,发泄心中的苦闷。此时,教师和家长肩负重要责任,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孩子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这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益处。基于上述认识,笔者提出以下三大思考和建议:

1.思考建议一:以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宣泄心理压力为关注点。小学生在面临生活、学习中的困难时,会产生委屈、嫉妒、牢骚和怨恨等情绪,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引导学生合理宣泄,做他们心灵的掌舵者。

(1)上好心理辅导课,进行针对性疏导。针对调查问卷中存在的小学生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心理问题,教师可开展《学会倾听》、《面对挫折》、《心灵的画师》、《勇于担当》、《扬起自信的风帆》等心理辅导课,帮助学生克服骄傲自满、看不起同学的不良心态,培养谦虚谨慎等优良品质,还能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排除心理烦恼,缓解心理压力,消除不良的情感情绪,以保证小学生健康心理的正常发展。

第2篇: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兴趣培养;疏导

目前,有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的小学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关注,但学校却过多地把精力投入到了小学生的理论知识培训及课程作业中,从而忽略了对小学生养成良好体育习惯及兴趣的培养,众多的体育锻炼场地及器材成为摆设,这显然与他们的综合素质要求是不相符的,对此,本文就如何更好地完善体育教学、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进行探讨。

一、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征分析

1.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7-12岁,这一时期他们正处于身体发育和骨骼生长的早期阶段,也是身体发育的黄金阶段

学校和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小学生的身体特征,运用新的体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而不是按照固有的模式及经验主义去教育学生,小学生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运动中实现体育锻炼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双重素质,为身体健康提供良好的基础。

2.在小W生的发展成长历程中,其思想能力的发展,独立自主性的逐步发展,判断能力的初步发展都是建立在思维形象的发展基础之上的

小学生理解事物主要基于事物的表面记忆,其往往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事物或参与各种行动,有很强的依赖性,但意志力相对较弱。相关研究表明,伴随着小学生的年龄增长,往往会对新奇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其中。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应该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对小学生感兴趣的运动形式及内容的建设,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使其愿意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有效避免学生过度沉溺于在线游戏及视频游戏,这同时也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终身的体育意识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措施

1.加强榜样教育与语言引导

小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对于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很容易去模仿学习。教师作为小学生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与养成。对此,教师应着重从两个方面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第一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时刻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样,无论是言行举止还是教学任务都要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己或者其他优秀教师、运动员的实例讲授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从一开始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认真进行体育锻炼;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等实际情况出发,多用鼓励、激励性语言去引导他们,为学生详细讲解体育运动的优点和重要作用,引导他们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积极的运动观念。

2.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诚然,有一些好的教学方式是需要进一步传承和借鉴的,但是,随着人们运动观念及教育理念的改变,小学体育教学的规程也应当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及地区的优秀做法,选择最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让他们能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堂和体育锻炼中来。

三、加强小学生体育教学兴趣疏导的建议

1.营造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氛围

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注重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设备及硬件保障的前提下,注重良好学习氛围的培养,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兴趣。

2.转变原有的教学思路

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而不是固有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建设,时刻以榜样的作用教育和引导学生,多多鼓励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3.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及内容的丰富化

目前,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单调乏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落后,未能紧跟时展的需求。学校的教学资源应当全面适用于体育教育的过程,体育教学活动要更加丰富多彩,以便能吸引更多小学生参与体育教育及活动。同时,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丰富。例如,体育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能力对他们进行分组,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得到各种体育锻炼。

总之,体育教学是小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身心健康及发展方向,对此,为了更好地加强体育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培养和疏导,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宏南.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4(35):201.

[2]孙宝全.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疏导[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66-267.

[3]潘福林.狠抓小学体育常规,培养学生养成体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2):249-25.

第3篇: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主动提问 课堂教学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渐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文化类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应该从课堂提问着手,改变传统的教师提问及学生回答的模式,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在活跃、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动提问的现状分析

首先,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与执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增强学生提问与回答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但是这种鼓励学生提问的方式具有一定的机械性,难以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及积极提问是教学重点之一。其次,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提问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然后教师评价答案的模式,并没有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难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再次,虽然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但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转变高高在上的身份与地位,学生对他们仍然存在惧怕心理,所以很少主动提出问题,也不会提问、不敢提问,不利于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动提问的有效方法

1.引导小学生主动提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时,应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并且这种互动以学生主体,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理念与要求。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学生主动提问的作用与优势,仍然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知识讲解,留给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时间较少。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认真观察学生的神情动态,把握时机使用激励性语言,引导学生对质疑的知识、观点或看法主动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哪里存在疑问,就进行重点讲解。另外,教师还应该善于使用提问语言,积极引导学生产生质疑,敢于提问,因为这些疑问不仅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是教师在备课、教案中遗漏的问题,通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提问,让他们敞开心扉,把自己的疑问展现出来,然后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

2.激发小学生主动提问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喜欢表现自己,具有争强好胜心理,通过激发小学生主动提问可以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表扬和鼓励那些主动提问、主动举手的学生,以此调动其他学生主动提问的积极性。以此为基础,教师还应该对那些性格内向、喜欢沉默、不善言谈的学生运用激发式教学方式,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敢于辩论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只要遇到问题和疑问,就举手提问。对于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作答,也可以是其他学生经过思考之后作答,从而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课堂氛围更活跃,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疏导小学生主动提问

小学语文教师在鼓励学生积极提问的同时,不能停留在学生只是纯粹地提出问题,还应针对他们主动提出的问题进行点评和分析,特别是对于一些语文知识点,当小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或认识时,教师应该进行尽快的调整,疏导提问,帮助学生回归到正确的思路上,以免他们对语文知识产生片面的认识,从而影响语文知识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发学生主动提问过程时,应该鼓励学生提问,并且善于运用学生的提问开展教学活动,最终疏导他们提问,真正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针对小学生在提问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疏导,而且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疑问进行科学合理的疏导,充分发挥主动提问的作用与积极意义,最终使学生的主动提问实效性强,并且得到最合理正确的答案。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主动提问的教学策略,不仅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还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敢于提问,最终获得正确的答案。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优化和改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激发学生主动提问,并且加以引导和疏导,真正发挥提问的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方蕊.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3.

第4篇: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随着现在新农村的发展建设的不断进步,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许多留守小学生过早的接触到了电脑、电视、等等的形形的外来事物,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极大地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笔者认为现在农村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以自我为中心,不听老师管教

当前的小学教学中,老师会经常遇到难以管教的孩子,这些孩子与其他孩子往往交流不畅,时有口角发生。这是由于这些孩子的监护人对于孩子属于管教,致使他们过度任性,在犯错的时候往往不愿认错,不服管教,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给老师和同学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1.2自卑、自闭、交往能力差

有些留守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的特殊情况的影响,成绩十分不好,长时间的压抑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往往不爱与人交往,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心理上自卑,行动上自闭。班级活动中总是自己在一旁,表现低沉。上课时安静低头,课下也不愿和其他学生玩耍,身上缺少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这样一来,自卑的心理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障碍,使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大大不如其他学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观察每一学生可上可下的表现,对于那些自卑的孩子要多开导、多鼓励,帮助多这些孩子走出自卑,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具有阳光的心理,快乐的童年。

2.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2.1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由于老一辈的思想落后,儿童教育的不完善、孩子没有好的成长环境。让我们了解到到了这些留守儿童急需父母呵护的关怀和需求。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给予广泛而全面的关注,不仅除了从物质上的帮助,还有精神心理上都应给予我们更多的关爱,学校教师也应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生活学习上的言行举止,多了解倾听他们的心声,多给予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疏导与教育。

2.2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定期将家长或者看护人请到学校,指导他们如何管教孩子。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长辈们要多拿出时间了解孩子、关心孩子,与孩子多多沟通,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在平时生活中,要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教会家长们学会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去指导教育孩子,使他们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

2.3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心理教育网络

除了校园,孩子生活最久的地方就是家庭了。所以一个良好的蒋婷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家庭环境不好,家长自身的人格不健全,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上的成长,更为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所以,学校要组织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解,切实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为他们讲清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并将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讲叙给他们。

3.总结

第5篇: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班级弱势群体;心理需要特点;心理疏导策略

一、班级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需求分析

1.班级中弱势群体的形成根源

班级中弱势群体是指其行为、学习成绩比较差或者精神心理有障碍的学生群体。通过分析这几年所接触的班级中的弱势群体,笔者认为其形成根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家庭因素:一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二是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相互之间的沟通困难。三是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从对班级中的弱势群体的家庭背景资料分析来看,父母疏于管教和不关心孩子是形成班级中的弱势群体的重要原因。学校因素:一是学校采取的有些管理手段严重地伤害了班级中弱势群体的自尊。二是学习遭受挫折后,教师的诸多责骂,使其丧失了学习信心。社会因素: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青少年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二是消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其负面的、消极的方面对青少年的危害更大。

2.班级中弱势群体的形成类型

小学生中存在着以下弱势群体:一是由不良影响造成的行为习惯不良的群体;二是由思维学习习惯、学法等造成的学习成绩较差群体;三是由父母离异、精神压力等造成的心理缺陷、心理障碍群体;四是由失业、疾病、灾害等造成的家庭经济特困群体。这些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孤独、自卑、不合群,甚至叛逆,大多数游离于集体、主流之外。

3.班级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需求

小学班级管理中弱势群体心理需求的共同特点:一是渴望得到尊重帮助;二是渴望得到进步赏识;三是渴望得到体验成功;四是渴望得到环境优化。

二、班级中弱势群体的心理疏导策略

1.尊重帮助和谐关系

尊重个体心理需求差异,恰当地把握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一个人只要得到他最适合的教育,他的才能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他就可能成为人才。人的潜能是巨大的,用科学的方法挖掘就会得到比金子还贵的财富。人际关系具有教育功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励学生自主地学习。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发挥情感的功能,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伴随情感而产生的肢体动作以及言语和面部表情,使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体验易于被别人所领会。在课堂里,更应重视这种交流,教师热诚投入生动的教态在课堂上无疑也是给学生注入了兴奋剂。

2.进步赏识适度激励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实践操作中,光有鼓励还远远不够,惩罚也应该适时地运用。适当的惩罚可以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能深刻反省而不再犯。对后进生进行适时适度的惩罚,有利于锤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耐挫力。有位教育家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的教育。对小学生弱势群体要积极地评价,让评价成为一种动力,给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和帮助者,评价在学生心目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教师情感和鼓励都会成为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及班主任都应注意控制自己的言行,以关心、鼓励、支持和帮助的态度对待弱势群体。在评价时,不应只注重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而更应该注意弱势群体自身的进步,教师要有“进步就是成功”的观点,以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心,正确面对失败,给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

3.体验成功唤起自信

成就感是每一个孩子都在追求的心灵感受。小学生弱势群体中的个体与优势群体中的学生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他们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教师应帮助他们发现自我、改造自我,树立我也有长处,只要努力,同样能获得成功的信念。并且针对弱势群体的一般思维启动迟缓、起点较低、跨度小、遗忘较快的特点,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学习目标,使弱势群体的学生经历一个从易到难的,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感到我在进步,我又成功了的喜悦,体会到自己有能力把学习搞上去,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形成较好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弱势群体小学生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轻轻松松地就把所学内容牢牢记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让弱势群体小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这仅仅是开始,如何引导他们把这种对成功的体验的渴望转化到学习上,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才是转化弱势群体的关键。

参考文献:

第6篇: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心理问题 暗示 鼓励 疏导 实践 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93-01

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品质还不成熟,一些学生由于自身、家庭的种种变化,学习压力的加重,加上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健康地成长,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其人格,使他们能夯实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每个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巧妙暗示,树立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识和充分估价,这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自信的孩子热情乐观,不怕挫折,能凭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目标。但目前小学生较为普遍地缺乏自信,存在自卑的消极心理。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学生之间矛盾冲突都可能使人产生自卑。这种消极心理的存在,使学生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不足。这种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学生自己、家长或老师常常将其不足的地方和其他同学的优点相比较,而忽略了他们的长处。时间一长,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尤其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认为自己天生笨,努力也是徒劳,这种想法更要不得。因此,教师首先应转换评价角度,睁大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其次,教师应以各种方式,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句鼓励的话语,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表扬等向学生巧妙暗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以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再次,教师应指导学生正视自己,科学地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让学生明白,别人有你羡慕的长处,你也有别人不及的优点。教师指导学生纵向比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学会正确面对失败。冷静、不怕困难的态度和宽慰的语言会给孩子很好的暗示,使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怎样坦然地对待挫折,怎样勇敢地面向未来。教师可让学生讲出自己最为难的事,帮助其找到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二、真诚鼓励,促进交往

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小学生的交往具有获得信息的功能,并且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通过交往,他们不仅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而且对别人也有所了解,既不惟我独尊,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又不自暴自弃,懂得相互学习,合作交流。有的小学生常常遭遇交往失败,有时他们的言行并无恶意,但却不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而产生矛盾和误会。渐惭地,他们变得自卑、敏感、胆怯。因此,指导学生认识交往的意义,掌握交往的方法,积极主动地交往,对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告诉学生,与他人交往,首先要做到对人有礼貌,其次态度要真诚谦逊,豁达大度,懂得克制忍让,并注意聆听他人的意见,不搞恶作剧,不挖苦取笑别人。还有的小学生性格孤僻,抑郁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交往,把自己圈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或孤芳自赏,或自渐形秽,其实这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善于选择话题,多启发诱导,使他们敞开心靡,愿意与人交谈。同时,要创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用集体的爱感染他们,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逐渐变得活泼开朗,并尽快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

三、积极疏导,培养情感

成长中的小学生随着知识积累的日益丰富,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情感体验逐渐丰富。但他们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矛盾交织,他们的情绪、情感还不平衡,不稳定,往往滋生不良的情绪、情感。教师首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情绪、情感是好的,易被人接受,哪些情绪、情感是不好的,要控制消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现象,学习调节控制自己的情感,努力培养高尚的情感。教师应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清积极与消极、乐观与悲观、自尊与虚荣、自豪与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质的界限,让他们通过合理释放,调节升华自己的情感,减少心理压力和紧张感,引导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胸襟宽广,能容人能容事,情感丰富。

四、组织实践,锻炼意志

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表现为有坚定的信念,勇敢乐观,自制力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如今的孩子大多家庭富裕,生活安逸。即使有的家庭经济并不宽裕,但父母总觉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自己省吃俭用,对孩子的要求尽量满足。由于缺少锻炼,很多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娇气十足,不仅动手能力、自理能力较差,还普遍存在依赖性强,自制能力差,意志薄弱,做事易半途而废,缺少恒心和毅力等问题。

学校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受磨练,通过积极克服活动中不断出现的困难,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教育,锻炼意志,形成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公益劳动、军训夏令营活动、社会考察活动、春秋季运动会都是锻炼学生的好机会,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走向成熟。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方面的,绿草如茵的校园,窗明几净的教室,和谐进取的班风,全学校都关心学生心理发展的氛围,都会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1]袁梅林《小学生厌学心理初探》.《 宁夏教育》

[2]金河岩、别晓梅《现代社会给青少年带来的心理压力》.《吉林教育》

第7篇: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德育;途径;方法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小学生人生启蒙的阶段,小学生年龄小,性格活泼好动,人格和品德意识尚未形成,这一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关乎小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关系到小学生正确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形成,尤其农村小学生父辈接受教育较少,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接受全面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可缺少,小学生在正确的德育教育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一定的优良基础。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好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呢?

一、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一)由于消息闭塞,农村德育教育不符合时代要求

很多农村深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域闭塞,与外界沟通很困难,教学信息不够畅通,教学资料的传递也不够及时,导致农村小学各科目教学都受到限制,德育教育更是如此,教师获得信息的渠道较少,与城镇学校的交流有限,加之部分城镇和教育部门不够重视,导致偏远地区的德语教学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重,德育教育内容涉猎不全面

很多农村小学教学多是这种模式,教师既是班主任,又是多种科目的任课教师,甚至个别落后学校一个年级的教师几乎承担了所有科目,数学语文等主要科目已经占据了教师很大一部分精力,德育教育的时间和课程设置自然就减少了,加之个别教师不重视,教学压力较大,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三)传统的德育教学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部分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十分简单,教师依照教材按部就班的讲解,枯燥而乏味,课堂教学与小学生的互动很少,教学内容都是理性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缺乏热情。其次,由于个别农村学校的条件艰苦,学校设备设施不齐全,学校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多媒体教学设备,使教学停留在原始教学层面,没有明显进展。

二、开展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生与教师的感情,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内容在于提高小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遵守自然法则,遵守社会公德,知晓一些法律常识等等。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养成好习惯,形成好性格。加强德育教育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教师关心学生,尤其是一些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健康近些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教师要与他们多接触,多沟通,对这些孩子做好心理疏导和德育教育,代替父母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合理约束,为他们健康发展负责。德育教育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符合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二)加强德育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创新

师资力量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教师专业素质不够,德语教学工作不到位,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不可能进展顺利,因此,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现在农村教师缺乏、工资较低的情况,有关部门要予以调整,使一些教师能够有留下来的可能,这是保证师资力量的关键所在。其次,要加强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德育教育经验,定期为农村教师培训德育知识,保证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关注留守和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疏导

目前农村有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经济落后,一些家长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孩子交由长辈抚养,由于祖辈管束不严,部分儿童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甚至个别学生性格孤僻与偏激,与同学关系恶劣,上课不认真,逃课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多关心他们,与他们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允许他们释放心里的压力,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保证这些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实现全面进步。

(四)家长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共同推进德育教育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长的启蒙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家长要配合教师的教育策略,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发现按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配合教师和学校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这样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学校和教师要积极组织一些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有效增加父母与孩子的亲和力,调节部分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促进小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积极乐观的性格和人生态度。

第8篇: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摘 要:中小学英语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小学生升入初中不能适应初中英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阶段不但要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方面为学生打下基础,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能,再加上适当的心理疏导,从而避免从小学到中学产生畏难情绪或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

关键词:英语;小升初;过渡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学已经成为教育的热点,而英语教育从娃娃抓起已成为共识,小学英语教学已至关重要,如何让孩子的小学英语学习顺利地过渡到中学,圆满完成小升初的过渡,已成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难点,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中小学英语教学和学习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课程目标的差异

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目标明确指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打下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打下基础。”而中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掌握最基础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及培养交际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掌握学习外语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课程目标可以看出,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初步使用英语的能力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中学阶段则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可见,目标是循序渐进、逻辑延伸的。

(二)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差异

目标不一,教法和学法自然不同,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注重孩子的学习兴趣,以引导入门教学为主,主要通过游戏、歌唱、表演等形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小学英语教师总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手、脑、口、耳等各种器官,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轻松愉快。

而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是以考试分数作为量化的最终指标,带有强烈的应试色彩,孩子要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和残酷的分数竞争。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只靠兴趣学习,要有更强的参与性。不但在课堂上要努力学习,课外也要积极主动地去学,还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所以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学生必须养成预习、复习、上课做笔记、课后阅读等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初中英语的学习比小学英语的学习要难得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要求上都有大幅度的增大和提升,这就导致两个学段的英语教学容易出现衔接问题。

二、教师帮助小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

小学阶段学到的知识会淡化,而学习技能和好的学习习惯是受益终身的。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最基础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打下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到了中学能很快适应中学的英语学习。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英语教学进入高年级的学习后,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我们要学会做一名“懒惰的”老师,让孩子主动学习、主动求知,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学习技能的培养

学习英语要有多听多说的习惯,我们知道英语是交流的工具,是获取信息的渠道。那么想学好英语就要养成多听、多说、多用的习惯。听是知识输入的过程,而说是知识输出的过程,听懂是基础,然后再训练说的技能,先听后说,在说的同时提升听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听和说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对话教学还是阅读教学,都要贯穿有效的听说训练,让学生会听、爱听,听得懂、说得出,自然能将学会的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生有了良好的听说基础,随着年级的升高,自然能从听说过渡到读写。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从有效的阅读中获取信息,通过说和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传递信息。此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它是学习英语必备的一项技能,这就要求小学教师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心理方面的指导

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能,在小学生升入中学前,告诉他们中学学习与小学学习的差异,让孩子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逐渐养成一些中学生必备的学习方法,加上适当的心理疏导,让他们有足够的信心来迎接初中的英语学习。

教育,我们一直在路上,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相信通过师生的不懈努力一定能让孩子们顺利完成小升初的过渡。

参考文献:

第9篇:小学生心理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词小学语文 有效提问 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是每一个教师在为学生上课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一项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同样小学语文教师也是如此。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师再为小学生上语文课的过程中最基本的一个教学环节,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将课堂提问教学模式运用的恰当,就会激发小学生的大脑思维,让他们养成愿意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所以只要是任何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再为小学生上语文课的过程中,都会少不了课堂提问。

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提问过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倡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此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由于部分教师受到自身能力的影响,并没有从课改的核心理念入手创新教学教法,仅仅只是从形式上作出了调整,“满堂问”的现象不在少数。就小学语文课堂而言,抓不住文章的脉络与层次,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一堂四十分钟的语文课通常有十几到二十几个内容,貌似面面俱到,把什么内容都教了,实际上令学生什么都没学到。例如,我了解到有的语文老师几乎两分钟就有一个问题,学生弄得非常紧张,慢慢的都没有学生举手了,课堂提问效率很低。

2.提问过易或过难。

为了让课堂呈现出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活跃的现象,小学语文教师们总喜欢设计一些过于容易的问题,好令到全体学生可以争先恐后地答出来。例如,有的老师喜欢提“同学们,你们说是不是/行不行?”、“大家说对不对/好不好?”等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揣摩出问题的答案,起伏之声不绝于课堂;也有另一类过易的问题,如“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孔明智退司马懿,最后谁赢了?”等这样的问题过多地反复出现,这类问题仅是从教材内容出发,基本没有开放性答案,学生根本不用费脑筋去思考,只需要照本宣科即可。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长此以往,所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根本无从谈起。小学语文课堂中也不乏有过难的提问,为了展示出教师的高水准以及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新问题,教师往往容易脱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水平,提出一些艰深的问题,让学生不知所云,无从答起。这样的情形往往容易出现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身上。这样一来,课堂的有效性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因为提问过难,会导致问题低效甚至无效,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课堂效率低下。

二、激发学生积极提问的方法

1.引导提问。

新课改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而这种互动正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真实体现,但是不少教师还没有重视到学生能够主动提问的优势所在,尤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四十五分钟自己占用了三十分钟,根本没有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权利,更不要说学生主动提问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思维、思想动态,把握时机运用好激励性口头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存疑的知识、看法、观点提出问题,主动提问,这样才能让教师清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那里知识掌握的不牢固,那里存在疑问,从而可以对症下药,解疑答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擅用提问语言、积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特别是对自己还存在疑问的知识和理论要点提出疑问,因为这些疑问不单单是学生一方面的问题,同样反映了教师在教案、备课等方面存在的漏洞。通过小学教师的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来提问,就能够让学生敞开心扉,将自己的疑问展示给老师和同学,通过师生的互动,将问题加以解决。

2.激发提问。

小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的特性所决定,特别是争强好胜的心理使主动提问能够实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擅于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变化,对那些喜欢主动举手、主动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从而提升全班学生主动提问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对一些性格内向、不愿意出风头的学生采用激发式教育方式,抓住小学生心理激发其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以及敢于辩论的能力,让学生只要有疑问、有不明白的地方就举手提问,这个提问既可以是教师的回答,也可以深思学生间的回答,从而实现师生间的互动。

3.疏导提问。

在鼓励学生积极提问的同时,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停留在学生只是提出问题的情况下,而是要针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点评,特别是对一些学生的错误认识和理解,更要尽快的进行调整,使其回归到正确的路线上来。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擅用学生提问,最终疏导学生提问,将学生的疑问进行科学合理的疏导,最终使学生提问能够得到最为正确合理的解答。

虽然,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提问策略,相信,一定会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就是能够使小学生的大脑思维得到启发,让小学生养成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以积极回答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