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综合减灾规章制度范文

社区综合减灾规章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综合减灾规章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综合减灾规章制度

第1篇:社区综合减灾规章制度范文

一、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1、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在每年5月的“全国防灾减灾日”和10月的“国际减灾日”,积极开展集中宣传日活动,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让广大群众了解和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他们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各种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五年来共发放各种宣传资料3万余份。

2、积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成立“道县民政局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社区积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指导社区对照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和演练活动,建立各种规章制度,设立防灾减灾宣传栏和应急避难场所,安装各种防灾减灾标识牌和指示牌。自XX年以来,先后创建了濂溪、小江口、东洲、良田和大坪子五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3、指导多灾易灾村建立灾害应急避险点。从XX年开始,积极探索建设多灾易灾村应急避险点工作,对全县的多灾易灾村进行调查摸底,在有条件的村设立灾害应急避险点,帮助安装转移路线牌和功能区指示牌,计划按每年建设两个多灾易灾村应急避险点,目前已建成了祥霖铺镇常青村、向阳村和原井塘乡沙子河村、加六洲村4个应急避险点,在建的有万家庄办事处五洲村和桥头镇桥头居委会落洞自然村两个点。

二、适时开展救灾工作

1、创新救灾工作方式。XX年,在局长XXx的提出“大救灾”的工作思路,把救灾工作作为全局整体性的工作来抓,根据他的提议,将全局的工作人员分成8个应急分队(组),制定了《民政局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改变了过去救灾工作以救灾股为主的“单兵作战”模式为全局工作人员统一行动的“团体作战”模式,大大提高了救灾工作效率。同时积极做好救灾物质储备工作,与商家签订救灾物质供应协议,保障灾害来临时有充足的物质供应开展灾害救助工作。通过创新和完善各项工作措施,从制度、人员、物质等方面保障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2篇:社区综合减灾规章制度范文

为认真做好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确保我镇安全渡汛,各级各部门必须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长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抗旱工作方针,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思想,扎扎实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把可能发生的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镇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现将2009年度防汛抗旱工作安排如下:

一、认清形势,加强领导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异常气候增多,今年1—5月份气温比往年增高,降雨量比上年减少38%,防汛抗旱形势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一是我镇防洪工程体系仍不够完善,节制闸建设年限较早没有大修过,险工险段多,病险水库多,隐患大;二是在今年的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护砌挡墙将田间沟渠截断,低凹田(地)易产生洪涝灾害,面对严峻的防汛抗旱形势,各村(社区)、各有关单位要立足防大汛、抗大旱的思想,做到早准备、早部署,要把防汛抗旱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切实予以加强,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克服侥幸心理,进一步增强水患意识,全力做好2009年防汛抗旱工作,确保我镇水库、堤坝、涵闸、城镇、村庄、农田等防洪安全。

二、严格执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全面落实防汛抗旱责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云南省防洪条例》关于防洪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规定,各村(社区)及有关部门要把落实责任制作为今年防汛抗旱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抓紧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把行政首长负责制贯穿到防汛抗旱工作的全过程。防汛抗旱责任人要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对防汛抗旱工作进行经常性督促检查,深入调查研究,重点防范病险水库、重要泄洪河道、涵闸在建工程,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防汛抗旱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各村(社区)、各有关单位要将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工作业绩考核内容,做到有责任、有考核。并按照晋宁县行政问责制的有关规定,健全完善防汛抗旱监督机制,对因组织领导不力、工作疏忽或处置不当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问责。

三、狠抓各项防汛措施的落实

一是切实做好防汛抗旱准备工作。各村(社区)必须组织人员在汛前对水库、坝塘、重点河道、涵闸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隐患及时处理。确保防汛经费、物资的及时到位,各村(社区)储备防洪桩不得低于30棵,防洪袋要按坝区人均2条、山区人均1条储备,并集中储存在村委会,由村委会调剂使用;二是各村(社区)及各有关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各自管辖范围内的抗旱、防洪工作,要抓紧修复水毁和处理病险防洪工程,对水毁工程、影响安全渡汛的险工险段以及在建工程,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对汛前不能完成的险工险段要制定应急渡汛措施。

四、科学调度,确保水库安全渡汛

水库安全渡汛,不仅关系到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更关系到水库下游城镇、乡村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镇病险水库多的现状,坚决杜绝忽视水库安全运行的麻痹思想,加强管理,科学调度,切实落实水库安全防汛责任制,认真履行职责,把水库安全渡汛作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抓紧抓好,确保水库安全渡汛。映山塘、益州水库必须严格按照晋宁县2009年度小(一)型以上水库控制运行计划运行,若确需超计划蓄水,必须报县防汛办审批。各村(社区)管理的小(二)型水库及坝塘,应制定蓄水计划,落实好蓄水、管水责任制,按计划蓄水。汛期严禁擅自超汛限水位运行,严重病险水库要采取降低水位和空库运行等措施,确保水库不垮一库一坝。在确保汛期安全渡汛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多蓄水,努力完成今年的蓄水计划,为明年的生产生活用水打下基础。决不能因强调防洪安全搞空库渡汛,导致年末库塘蓄水不足;也不能因片面强调蓄水,导致水库、坝塘出现险情。各村(社区)必须加强科学调度和管理,做到防洪与蓄水两不误。

五、建立健全各级防汛抗旱工作机构

各村(社区)要十分重视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切实加强对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领导,尽快成立防汛抗旱机构,落实人员,特别是新上岗的防汛抗旱指挥人员,要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处理突发险情和防汛抗旱调度能力,当好政府的参谋,应对好可能发生的旱情及洪涝灾害。

六、认真落实各项防汛制度

第3篇:社区综合减灾规章制度范文

年重点是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眼于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进一步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协调各部门形成以生活救助为主,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补充,慈善援助、社会互助、临时救助相配套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推动建立低保标准与物价波动联动机制、低保标准科学调整机制,着力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差水平,力争将救助金额提高5%-10%。抓好城乡低保规范化建设,加大动态管理、分类施保的工作力度,落实公示、核查、联审联批制度,城市低保利用两年的时间对所有低保对象进行一次拉网式核查,农村低保坚持每月随机抽查一个镇(办事处)一个村,确保城乡低保规范、健康、有序。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及时缓解低保边缘户等低收入人群的突发性、暂时性生活困难,力争全年救助达到1200人次以上。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抓好部门衔接,在全市实现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方式全覆盖,开展多种形式救助,继续实行定额门诊和精神病救助,积极探索分阶段分比例救助办法。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拓宽募款渠道,做好第三期“慈善阳光班”的招生工作,精心打造“月行一善”、“微笑列车”等慈善品牌。

二、着眼于新时期灾害预防和应急救助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抗灾减灾水平

切实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临时生活保障和冬春荒灾民生活救助,最大限度地保障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减灾防灾工作机制建设,精心组织好“5.12”防灾减灾宣传日活动,进一步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完善基层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联动机制,切实提高突发气象灾害下民政系统应急保障能力,确保民政服务对象生活安全,不挨饿,不受冻。巩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成果,继续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力争在城区和农村各创一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三、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福利服务需求,进一步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进一步加强福利机构建设。继续对农村福利院进行考核,增加安全管理的权重,确保福利院规范管理;着重扶持1-2个农村福利院争创全省窗口和模范福利院,进一步改善老人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加快市社会福利院建设步伐,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提高农村五保户、“三无”对象供养水平,进一步做好城镇“三无”对象自愿集中供养工作。全面落实老年人各项优待政策,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优待服务,促进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拓展福彩销售渠道,弘扬福彩公益理念,营造健康文明的福彩文化,全年福彩销售完成1500万元的任务,力争突破1600万元,为福利事业发展筹积更多的资金。加强福利企业的监督管理,保障残疾人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着眼于深化和谐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政治体系建设

深化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实践。组织学习宣传贯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深入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创建活动,新培育一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典型;加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簿弱村”治理工作力度,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精心组织,全面完成第八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和第二届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任务,确保换届选举工作依法有序进行。大力推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和农村社区试点工作。继续开展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创建活动,加大城市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社区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功能。积极探索农村社区设置、农村社区建设途径、步骤和方法。结合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和治安设施。着力完善城乡居民文体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解决群众缺乏读书、阅报、健身等活动场所问题。

五、着眼于服务国防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工作

全面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列》和各项优抚政策。努力提高和落实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生活补助和医疗补助标准,进一步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经费递增机制,保障优抚对象合法权益。继续实施“关爱功臣”活动,帮助困难优抚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完善优抚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全面推行优抚对象医疗“一站式”结算服务,着力解决优抚对象看病难的问题。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抓好冬季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努力探索通过经济补偿、自谋职业的途径开展安置工作,继续完善扶持退役士兵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提升安置工作水平。扎实开展双拥宣传和国防教育,密切军民关系,巩固全省双拥模范城“五连冠”成果。加强优抚事业单位的建设,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不断规范军休干部接收安置、服务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军休人员的政治和生活待遇。

六、着眼于社会组织管理机制创新,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依法合理审批。把好社会组织“登记关”,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及自身建设,指导社会组织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内部治理机制。分类从严管理。要重点培育和扶持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类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生活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完成社会组织年检工作,依法取缔非法社会组织,查处和打击社会组织的违法行为。督促服务大局。全面开展民非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把社会组织年检工作与日常监督、绩效评估、信用建设、执法监察结合起来,推动形成社会组织自主发展、自主运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作用。

七、着眼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社会事务管理

深化殡葬改革,逐步实施困难群众殡葬救助制度,强化殡葬职业技能培训,做好殡葬管理所规范化管理和优质服务工作。进一步做好地名管理工作,发挥地名服务功能,实现地名标准化、规范化,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准确的地名信息。依法加强行政区域界线日常管理。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活动,探索建立维护边界地区稳定的长效工作机制和边界纠纷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婚姻登记管理规范化建设和收养登记工作,不断优化办公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婚姻登记服务水平。

第4篇:社区综合减灾规章制度范文

年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民生保障能力建设,持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一是提高城市低保保障水平。加大城市低保提标扩面力度,提高我区在全市位次,低保人数达到9000人,月人均补差到210元;加强低保规范化管理,成立低保入户调查小组,坚持入户调查和“公示制”制度,增强低保工作的透明度。二是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出台低保边缘家庭救助政策,创新医疗救助方式,扩大医疗救助面,探索“一站式”医疗救助模式,完善区、街一体医疗救助体系。三是提高临时救助水平。加快救助直通车建设。落实临时救助资金,规范城市困难群众救助办法,继续抓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住房、医疗等专项救助工作。四是提高救灾减灾水平。扎实做好灾害应对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救灾应急预案;搞好防灾减灾宣传。积极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增强全面减灾意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五是提高城市“三无对象”集中供养水平,实现城区“三无对象”自愿条件下的全部集中供养;出台区孤儿救助办法,以保证孤儿基本权益。六是提高慈善募集救助水平。加强慈善组织建设,完善街道、社区慈善机构。统一制作配发捐款箱,协调全区慈善捐款活动开展。深入开展以“慈心一日捐”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形式慈善资金劝募活动,广泛募集慈善基金,争取全年慈善资金募集量比上年增长10%。探索设立慈善专项救助基金,扩大慈善救助范围。

二、以更多的创新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持续促进基层民主健康发展。一是全面落实“村改居”有关政策。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确定落实“村改居”有关政策的步骤和时限要求,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对接沟通,确保“村改居”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二是深化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出台《进一步深化社会网格化管理的意见》,规范完善相关组织,对社区进行优化布局,调整理顺社区组织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三是抓好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推进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化建设进程。四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继续组织好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选择两至三个街道进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总结提炼试点经验,逐步在全区范围推广。五是继续提升社区基础设施档次。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改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进度,力争年内社会办公服务用房达标率达到98%。六是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建设社区综合数据库,与街道在线共享,全面掌握社区情况。建成社区管理短信平台,实现对特定人群的短信群发,提高工作效率。建立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社区宣传、服务居民功能。七是提升社区队伍素质。加大社区干部队伍培训力度,每人每年培训不少于20小时。八是实施第十届社区居委会换届工作。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制订详细工作方案,选举出一支作风正派、清正廉明、心系群众、有经济头脑的基层领导班子队伍。

三、以更好的举措推进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持续贯彻双拥优抚政策落实。一是深入开展“双拥进社区、军民共和谐”活动,扩大双拥共建对子,创新双拥工作形式,组织人员走访驻部队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区”。二是创新退役士兵安置方式。继续实行“重点安置,全面推进自谋职业”的安置改革办法,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加大自谋职业安置改革力度。三是落实和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完善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优抚对象“一站式”医疗结算服务体系。加大优抚政务公开工作力度,社区普遍建立优抚政务公开栏。深化“贴心民政看优抚”活动,做好优抚对象轮休工作。四是建立完善复退军人稳控工作应急预案,做好年“两会”和“十”期间复退军人稳定工作。

四、以更优的管理服务方式,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一是依法合理审批。把好社会组织“登记关”,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和自身建设,指导社会组织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内部治理机制。二是分类从严管理。要重点培育和扶持行为协会、公益慈善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办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生活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完成社会组织年检工作,依法取缔非法社会组织,查处和打击社会组织的违法行为。三是督促服务大局。全面开展民非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把社会组织年检与日常监督、绩效考评、信用建设、执法监察结合起来,推动形成社会组织自主发展、自主运行、生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作用。

五、以更实的工作推进老龄事业发展,持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是加快区社会福利中心建设。采取专业经营模式,由区福利中心作为管理方,与民营老年机构签订经营协议,限期开展养老业务。二是加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出台全区民办养老机构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会福利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按照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养老模式,积极推进社区托老服务,设立3-5处社区托老服务场所。三是积极为老人办实事好事。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探讨建立我区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为老年人多办实事。出台对困难老人救助政策,继续为9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金。举办全区老年人文体活动,丰富老人精神生活。开展“银铃安康工程”,为老年人赠送或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

第5篇:社区综合减灾规章制度范文

(一)社会事业逐步发展。“十五”以来,我州各级党委、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不断加强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视,社会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全州基本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农村救灾救济和五保供养为主体,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相配套、政策优惠为辅助、临时救济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城市社区建设新格局,兴办了一批社区便民服务站点、建成了一批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坚持政府投入为主,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事业,全州城市社会福利院改扩建后,床位达到1500多张,每个乡镇都建设了中心福利院,共收养近万名院民,全州福利救助类机构达到134个,设置床位15000多张,还有服务类事业单位130多个。社会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工作人才参与各项社会管理和服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分布广泛。社会工作人才是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一部分,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是指职业从事社会工作的所有人员,而社会工作人才是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中那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或技能,创造性地进行社会服务与管理的社会工作人员。我州社会工作人才主要分布在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口、教育、卫生、公安、司法、、工、青、妇、残联等部门和团体,担负着大量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就民政系统调研显示,主要涉及城乡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社会福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减灾救灾、流浪乞讨人员、流浪儿童、服刑人员子女临时性社会救助、艾滋孤儿救助、优抚安置、儿童收养、婚姻家庭服务、殡葬服务、残障康复、城乡社区建设、精神病患者康复、慈善事业等多个领域。目前,我州现有社会福利类事业单位17个、社会救助类事业单位117个、收养服务类事业单位15个、优抚安置类事业单位14个、慈善事业(包括慈善类事业单位、民间组织)27个、减灾救灾类事业单位5个、家庭生活服务类事业单位(包括婚姻登记、婚介服务、家庭教育、婚育服务等)59个、殡葬服务类14个,城乡社区单位2609个,共2877个单位。现有专兼职工作人员12152人。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2092人,36—50岁的8785人,51岁以上的1275人;从学历结构看,初中以下的2457人,中专(高中)的8*5人,大专的1481人,大学及以上的199人;从专业结构看,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极少,社会工作相关专业毕业的也很少。

(三)成长环境逐步优化。近年来,我州编制了全州“十一五”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州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出台了《*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意见》、《*州城市低保救助实施办法》等多项政策规章,社会工作的政策法制环境进一步优化。同时,各行业、各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在加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为社会工作人才开展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导和操作规范。社会工作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条件不断改善。

(四)工作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服务模式上,全州不同社会工作机构的工作人才根据各自职责范围和岗位要求,采取了不同的服务模式。机关的社会工作人才,主要采取“管理+督导”的模式,通过制定政策、督导监管、建立服务体系等方式方法履行职责;事业单位的社会工作人才,主要采取“管理+服务”的模式,通过落实政策、提供服务等方法开展社会工作;社会组织和民办服务机构则主要采取“引导+服务”的模式,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服务。在服务方式上,对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这三个群体主要采用落实政策和发动社会帮扶的方式,帮助解决他们的生产难、生活难、住房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对广大城乡社区居民,主要是充分发挥基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作用,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社会事业发展不足。近年来,我州综合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全州生产总值逐年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城市形象和品味明显提升,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呈现发展不足的态势。城市管理不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差,上学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公共卫生基础脆弱,看病难、看病贵、农民因病致贫返贫、医患矛盾突出的问题还依然显著;乡镇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发挥作用不够充分;社会保障、救助、福利等方面,仍然存在保障标准偏低、覆盖面窄的问题,例如农村困难居民需要纳入低保救助的人数不到40%,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力量和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和公益设施仍然简陋和不足,社会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和完善。

(二)社会工作人才缺乏认同和了解。从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软环境看,全社会对社会工作职业、社会工作人才的基本认知、认识和认同程度不高。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不管是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自身还是社会公众,大约有75%的人认为“不知道什么是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有73%的人认为“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人才”,即使在目前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也有很多人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表示“只是听说”、“不知具体含义”,不知道社会工作人才是需要经过专门培训、掌握专业方法和技巧、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技术人才。在社会认知中,有的要么把概念泛化,认为只要与社会工作相关的人员都可以称之为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人才;有的要么混淆概念,把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等同为一个概念,甚至有的人认为只要把社会工作所涉及领域的岗位与社会工作职业一挂钩,就可以实现从一般工作人员到社会工作者的转变;有的人还认为,做社会工作的就是社区工作人员或是村委会干部。

(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与社会发展要求和群众服务需求相比,我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整体状况还难以适应。主要表现在:

1、从业人员总量不足。仅从民政系统看,从事相关社会工作的人员有978人,与常年100余万名民政服务对象的比例是1:1200,在这部分工作人员中,有42%是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从事的社会工作更侧重于社会管理而不是社会服务。在基层,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则更低。如全州从事城市低保的工作人员只有31人,与全州5万名城市低保对象的比例仅为0.6‰,176名乡镇农村低保工作人员与全州20万名农村低保对象的比例仅为0.8‰。而美国2005年社会工作者总量达到了65万人,每1000人就配备有2到3名专业社会工作者;英国20*年的社会工作者人数统计为12.5万人,占全国劳动力的5%;我国香港地区受过专业教育培训并通过资格考试的注册社工就占总人口的1.7‰。

2、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学历、年龄等结构不够合理。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比例低,学历层次整体偏低,在社会管理、社区事务等传统社会服务领域,大部分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年龄结构老化,工作中基本依靠经验,而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情况日益复杂、要求日益提高的社会管理服务要求。

3、人才队伍分布领域不均衡。首先是社会工作的任务量和从业人员不成比例,如民政系统承担着多项社会工作,但是社会工作人员在整个系统的从业人员中所占比例不到12%;其次是人员分布不均。如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领域的社会工作人才多集中在社会福利机构服务、社区建设基层管理、社会流浪救助服务等方面,在全社会老年人、残疾人和贫困者、失业者等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等领域的社会工作人才规模仍显不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领域分布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政府直接举办的领域多、社会自主发育领域少;问题解决型(求助式)领域多、常态维护型(非求助式)领域少;城镇相对多、农村相对少。

4、人才队伍专业能力还不强。拥有专业理念、具有综合运用各类方法技巧开展专门服务的“复合型”社会工作人才严重不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不到5%。在现有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多数以上的人员虽都经过本职工作训练,但缺乏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遇到问题往往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作出判断,没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方法支持,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的专业服务。

(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支撑体系尚未建立。一是缺乏政策制度支撑。就国家而言,20*年7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第九批国家职业标准,制定了《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2006年7月,人事部、民政部联合颁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除此以外,几乎没有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的法律法规性文件。就我州来看,包括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引进、使用、激励、考核与资格认证、从业规范、登记管理、继续教育、评估监督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工作规章制度还没有建立。尽管各职能部门针对行业特点制定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是没有专门针对社会工作人才出台的规章制度。二是缺乏组织管理支撑。社会工作分属10多个行业和部门,目前我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没有统一的领导管理机构,各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严重,致使社会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和总体协调,不能形成工作发展和队伍建设的合力。即使在各行业内部,下属事业单位的属性、级别也不同,给社会工作的协调运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社会工作人才依托的民间组织发育还不完善,缺乏保障,运行困难,服务社会的作用发挥不足,能够提供社会工作的岗位十分有限,影响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进程。三是缺乏财政支撑。一方面是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收入水平低,缺少应有的社会保障,而且在社会工作人才培训设施建设、培训教材征订和培训网络建设方面薄弱,使一些受过专业教育的毕业生因待遇偏低、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而不愿在社会工作岗位上工作;另一方面是人员编制受到限制。以州、县民政部门城乡低保工作机构为例,工作人员只有19人,而面对的是全州25万多名的城乡低保对象,以及其它70余万名困难对象;州老龄办长期只有1人,而全州老年人服务对象(60岁以上)却有45万多名,编制、人员、经费多年来都没有等到较好解决,制约了此项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开发的对策措施

(一)明确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培养专业化人才和集聚社会化人才并重原则,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社会工作先进经验,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建立法律规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会工作体制,建立和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评价使用体系、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有效的激励保障制度,全面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素质,着力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水平。

(二)积极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1、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研究建立统一、规范的社会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法规体系,切实解决有关党政部门各自为政、政出多门问题,为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优化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注重发现、培养和宣传在社会工作岗位上奋发成才的先进典型,积极营造促进社会工作发展、适应社会工作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励、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社会工作。

3、优化工作生活环境。统筹协调现有政府信息网络资源,建设社会工作信息服务平台,及时相关社会工作和具体岗位需求信息,吸引和鼓励社会和个人兴办社区社会服务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社区服务。各类组织和个人到社区兴办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的,可免费使用城镇社区现有公共服务设施。要重视解决社会工作人才的户籍迁移、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

(三)努力健全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

1、制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规划。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抓紧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进一步增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整体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改革现有人才统计制度,切实掌握社会工作人才状况,为制定人才发展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2、加强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整合教学资源,鼓励高水平教师和专家担任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任务。加强高校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到社会服务机构实习和见习。高校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情况纳入年度教学工作考核内容。

3、开展社会工作人员岗位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个人自学、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分层次地对现有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培训,力争在2年内将所有工作人员轮训一遍,基本实现所有社会工作人员达到相应的岗位素质要求。鼓励和支持城乡社区、村(居)委会工作人员参加进修、见习、短训、函授等素质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化社会服务能力。

(四)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使用体系

1、完善职业资格制度。所有社会工作人员均应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具有其他专业技术职称的社会工作人员,可按国家有关规定转评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晋升上一级职业资格时,其转评前和转评后的任职年限可合并计算。逐步推行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注册登记制度。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或医师、护师、心理咨询师、律师等其他职业资格的社会工作人员,应进行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注册登记,力争在5年内全面实行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注册制度。

2、完善岗位设置制度。调整优化布局结构,科学设置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研究建立州、县、乡政府社会服务事业机构定编标准。明确政府社会服务机构岗位设置和结构比例,原则上社会工作岗位不低于岗位总数的90%。研究探索城乡社区、村(居)委会岗位设置办法,在法定岗位之外增设2—4个社会工作专职岗位。鼓励和支持村(居)委会、社区企业和个人创办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因地制宜开发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3、完善人才使用制度。建立柔性人才引进机制,鼓励社会服务机构采取不迁户口、不转关系、聘用兼职、聘请顾问和短期服务等方式引进社会工作专门人才。州、县市政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晋升职称前,必须到基层社会服务机构服务一年;择优选派基层社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到州、县政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挂职进修。以品德诚信、工作绩效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主要标准,加强岗位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奖惩或续聘、解聘和调整岗位的依据。

(五)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

1、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按照公共财政“以钱养事”的改革要求,研究制定政府财政按社会工作项目任务和社会服务人数核拨财政经费的具体办法,加大财政资金向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运作模式,完善政府按服务项目、服务人群购买社会服务的具体办法,鼓励民间社会服务组织提供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服务。

2、健全民间资金投入机制。研究制定工商、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举办民间社会服务机构。研究制定《*州公益事业捐赠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款资助社会工作。研究制定国内外慈善组织来我州举办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办法,吸引和鼓励州外资金投入和资助社会工作。

3、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制定社会工作人才薪酬指导政策和奖励政策。政府社会服务机构中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社会工作人员,应聘到管理岗位工作的,可选择按所聘管理岗位或本人具备的社会工作职业资格享受工资福利等待遇。进一步落实财政专项补助,切实解决社区居委会成员、福利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及其聘用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问题,并使待遇水平随经济发展而适当增长。

4、建立优先晋升(录用)制度。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从事社会工作。凡到城乡社区工作3年以上、且年度考核称职以上的社会工作人员,可提前1年参加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参评高级社会工作师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职业资格;参加全州各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报考州、县市机关公务员的,笔试成绩可适当加分;报考乡镇办机关公务员的,优先予以录用。工作满1年,且年度考核称职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在报考本省高校研究生时,考试总分可加10分。

第6篇:社区综合减灾规章制度范文

关键词 灾难教育 大学生灾难意识 防灾技巧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93

College Students' Disaster Cognitive Level Situation Analysis

――Survey Data Based on College Students in Su Xiang Wan Three Provinces

MIAO Kejia

(School of Design,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Jiangsu, Hunan, Anhui college students for the survey, the use of questionnaires methods were investigated disaster awareness and skills,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the content disaster, disaster response action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saster education and so on. On this basis, we propose a contemporary disaster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targeted disaster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disaste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disaster awareness; enhance disaster prevention tips

面对不断升级的自然灾难和社会灾难,我国防灾减灾的形势日趋严峻,随着大学生群体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这部分群体的灾难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灾难素质的高低。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以及各省市的防灾减灾规划中,都明确了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灾难教育,各学校、社区、家庭、媒体甚至很多社会组织,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灾难教育活动。这其中,学校在灾难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日趋为各界接受和认同。为了吸取教训并有效地应对灾难,使灾难管理成为一种文化素养,对大学生进行灾难教育被认为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因素。

尽管学者对学校对大学生灾难教育应成为主体作用已达成共识,但是大学生的灾难意识还很薄弱,灾难教育内容缺失,宣传教育渠道较少,教育资源匮乏,灾难教育体系呈整体性缺失状态。而对于高校灾难教育现状的分析,很少有高校建立系统的灾难教育体系,高校灾难教育现状堪忧。因此,本文基于三省市的调研数据,客观评估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作用,为学校进行灾难教育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和评价方法。

1调查问卷构成及研究对象

(1)问卷构成。研究用数据来源于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学生灾难教育及PTSD恢复研究》课题的“当代大学生灾难教育现状调查问卷”的调查数据。问卷覆盖了湖南、安徽和江苏三省的高校,数据提供对象来源于全国各地二十余省的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150份,回收1022份,无效问卷12份,有效问卷1010份,有效回收率为90.75%。调查内容覆盖了个人基本信息、灾难知识和技能、灾难心理、应灾行为、灾难教育实施情况等内容。

(2)研究对象一般属性数据。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重点本科、一般本科学生共1010名,其中男生520名,占51.49%,女生490名,占48.51%。城市来源比例为55.45%,农村为44.55%;本科生84.16%,研究生15.84%;理工科72.28%,人文科学20.79%,艺术类6.93%;独生子女55.45%,非独生子女44.55%;来自大城市的16.83%,中小城市47.52%,农村35.64%。

2大学生灾难认知水平分析

2.1数据说明

灾难认知水平包括灾难意识、灾难知识、灾难技能和灾难心理四方面的认知,本文综合考察了自然灾难、社会灾难以及应急救援等方面,对于我国大学生群体来讲,自然灾害主要为地震、海啸、台风、水灾、滑坡泥石流、雷电、雪灾冻灾这七方面,社会灾难主要为传染病、食物中毒、交通灾难、煤气泄漏、公共踩踏、火灾这六方面;典型的紧急救援情况包括呼吸困难、情况等方面皮肤污染、冻伤、烧烫伤、化学伤害、骨折、失血过多、溺水、昏迷和中毒十项。各项紧急情况取值均为1~5分,代表大学生对各项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从“不了解”到“很扎实”,从“不会”到“很熟练”。因此自然灾害知识和技能的满分为35分,社会灾难知识和技能的满分为30分,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的满分为50分。

2.2性别与认知水平差异和认知行为分析

调查显示,男生与女生在认知水平和认知行为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男生主要在灾难心理反应、灾难知识获得、防灾减灾方面有优势,而女生在灾难意识的形成方面强于男生。由此可以预测,男生对于灾难的接受程度较为理性,对灾难的参与度和关注度高,对于灾难的发生有较为充分的准备;而女生由于自身生理条件的原因,更多地表现为焦虑了解和获取灾难的知识较少,且更为感性,灾难恢复能力也比男生弱。

2.3生源差异和籍贯差异对认知行为的影响

在在难意识和灾难心理反应方面,城市生源的学生比农村来源的学生对应急救援的认识程度略高,灾区生源地的学生对常见自然灾害的反应较为敏感,认知接受度也较高。这应当是由于来自灾区或偏远地区的学生对多发灾难的感受较为深重和敏感,也愿意接受灾难的相关学习,然而对于一些社会性灾难(例如火灾、中毒、交通事故等)的认识较为薄弱;而发达地区教育程度较高,对应急救援的相关知识掌握较多,对灾难的心理反应、意识、行为等方面有所涉及,但是由于很少经历自然灾害,对于这方面知识的掌握仅仅来源于媒体或书本,这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

3存在的问题分析

3.1对灾难知识和技巧的掌握程度令人堪忧

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对于地震和火灾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最高,回答“很扎实”和“较扎实”的学生达到了26%和25%,而对于海啸的掌握程度最低,回答“不了解”和“了解不多”的学生占到了49%,对于这几项灾难的应灾技巧掌握也呈现了相同的结果。而在灾难应急救援的知识和技能方面,学生们的掌握情况令人堪忧,回答“较扎实”和“很扎实”的,各项都没有没有超过15%,也就是说,85%的学生对这10项灾难的掌握情况都在“一般”及以下。35%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不具备”灾难自救和施救能力,88%的学生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搜救与营救的常识,80%的学生只“知道一点”或“不知道”消火栓和灭火器的使用方法,84%的学生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我国目前的防灾减灾法规政策,81%的学生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灾后防病工作。这说明,大学生对灾难的认知程度很低,大多数只是初步了解,真正掌握防灾减灾知识的很少,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之大令人担忧。

3.2对于灾难发生时的心理反应太不成熟

调查显示,31%的学生对于灾难的发生”没有任何准备”,分别有48%和26%的学生在得知汶川、玉树、舟曲发生特大灾难时,表现为“焦虑”和“恐惧”,更加让人担忧的是,有31%的学生在回答“灾难发生对您的人生规划有影响吗?”这道题时选择了“有,我要及时行乐,享受生活”,这样的统计结果让我们可以看出,当今大学生在突发灾难面前鲜有抵抗力,对于灾难后反应,也表现为异常不成熟。

3.3教育主体的发挥不力导致学生应灾技能掌握不够

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学生认为,学校和家庭应当是青少年灾难教育的主体,而选择“公众人物”的学生最少;然而,在回答“您所在的学校开展灾难教育的方式和实施效果怎样”这个问题时,19%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防灾演习的效果很好,而“开设灾难教育专门课程”的问题上,11%的学生所在的学校未开展,平均有46%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灾难教育的举措“效果一般”;在“是否开展防灾演习等相关活动时”,58%的学生表示偶尔开展,20%的学生表示“经常开展”,综合前面一个选项,我们不难发现现如今学校开展灾难教育,基本上都局限于防灾演练的方式。对于社会主体,高达68%的学生“没有”参观过灾难教育基地(包括博物馆和纪念馆),32%的学生所在社区“从未开展”灾难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于家庭主体,21%的学生所在家庭“从来没有”进行过防灾应灾知识和技能教育。

4提高大学生灾难认知能力的对策

4.1提高对大学生灾难教育的认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21世纪的教育提出的口号是“学会生存”,这表明生存能力教育史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当人们在紧急情况面前,其应对能力如何,有无应急知识和技能,直接关系到其生存能力的高低。灾难教育是增强个体生存能力的教育,而目前我国的生存教育现状,我国大学生的生存能力之低下,让我们无法对他们的未来感到担忧,大学生尚且如此,广大中小学生或者是普通市民,其灾难认知能力的高低,我们可想而知,所以,灾难教育应当被教育者所重视。

4.2将灾难教育融入思政课日常教育教学

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将生存教育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进行开设还有待论证,这会涉及到教学资源和教师配备等一系列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存教育在教育理念的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以人为本,培养与塑造人、发展人,使人趋于完善。思想政治的理论中,也包含有对生命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作为现实关怀,它关心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能否合理与健康的发展;作为终极关怀,它也引导着大学生对生命的价值,社会的价值的一系列思考。①因此,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将灾难教育融入到新生转型教育、思政系列课程、团学活动、日常班会中,开展形式多样、参与度高的活动。

4.3建立多主体联动灾难教育体系

针对调查中所反映出的灾难教育的主体,其作用发挥不力的问题,我们提倡家庭、学校、社会这三方面要共同努力,形成以学校主导,家庭重视,社会支持的三位联动体系,发挥这三个主体的综合效应。在家庭层面,家长应该提高对灾难教育的重视,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导;在学校层面,我们要明确教育责任,完善规章制度,健全教育体系,提高教师质量,注重师资培训,并且将灾难演习活动放入学校重点教学计划中;在社会层面,社会主流媒体应当发挥其宣传的优势,并不断结合新出现的情况适时更新宣传内容,营造良好的灾难教育氛围。

第7篇:社区综合减灾规章制度范文

关键词:绍兴;防灾绿地;规划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波及13个省份,遇难69142人,失踪17551人;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造成2220人遇难,70人失踪;2010年11月15日14时,上海余姚路胶州路一栋正在进行外立面墙壁施工的高层住宅脚手架忽然起火,造成58人死亡, 40余人失踪……灾难带来了伤痛,也敲响了警钟。

很多城市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并没有安全的保障,城市防灾规划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汶川大地震后,国内学术界越来越关注于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功能,并大量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出现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建设实例,但总体而言,我国的绿地防灾规划还处于起步阶段,亟待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1.城市防灾绿地

1.1 概念

城市防灾绿地是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城市绿地的简称。日本将防灾公园定义为“由于地震灾害引发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的防灾构造而建设的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和绿地”。

城市中可作为防灾绿地的有公园、绿地、体育场、操场、广场等城市开放空间。

1.2 作用

防灾绿地的主要功能是供避难者避难及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具体包括:①灾害发生前,进行防灾演习与抗灾减灾知识教育;②灾害发生时,提供避难场所,为避难者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安全保障;③灾害发生后,作为恢复重建等活动的据点。

2.绍兴城市防灾绿地分析

2.1 绍兴概况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北纬29°13'36"至30°16′17"、东经119°53′ 02"至121°13′38"之间,总面积为8256平方公里。全境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境内地貌类型多样,河道密布,湖泊众多,素以“水乡泽国”之称而享誉海内外。处于台风登陆区,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

本文讨论的范围主要是绍兴市越城区,大致集中于古城保护区,主要公园绿地有城市广场、府山公园、蕺山公园、儿童公园、环城河公园等。其中城市广场占地面积11.8hm2,府山公园17.48hm2,儿童公园2 hm2,蕺山公园8.2hm2,此外,环城河沿线12.2公里的绿带,分布了大大小小公园22处。

2.2 绍兴城市防灾绿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越城区现有绿地的的防灾能力调查,发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大型城市公园绿地相对集中,社区公园面积相对不足,一些老居住区很少或者根本没有配置的小游园或居住区公园,仅有的宅间绿地也常常被占用,停车甚至搭建临时建筑,部分小区虽有一定居住公园,但因周围建筑高度限制,可用的避灾面积却所剩无几;二是老城区附近的紧急疏散通道狭窄;三是应急避灾设施缺乏。

3.绍兴城市防灾绿地系统规划

3.1绍兴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绍兴地区自然环境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山有水,而城市结构的特点是呈“鱼骨形”。 由于自然地理原因,绍兴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河流大都由南向北,最后流入杭州湾。绍兴城是在会稽山北麓的冲击平原上的孤丘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北流向的河道形成了“鱼骨形”城市主体结构。

绍兴城市的发展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河道构成了绍兴城市的命脉,“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河街相辅相成,组成了一个以南北向府河,东西向上大路河为主脉,以环山河和若干东西河道为支脉,纵横交叉,四通八达的河路网络(图1)。一方面为城市的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另一方面还具有改善城市小气候、防灾以及丰富城市景观的作用。

图1 绍兴市区河道地形图

图片来源:网络

3.2 绍兴城市防灾绿地系统规划

3.2.1 防灾绿地系统

绍兴城市防灾绿地系统规划以现有的城市空间结构为基础,充分利用城市中大面积的公园绿地,但不能单纯地被动利用,而应发挥城市空间特点,形成一个有机互联、并能独立运转的防灾避难绿地体系。

如图2所示,广域防灾据点利用城市广场、公园等大型游乐空间;地域防灾据点利用居住区附近的学校、绿地、医院等公共设施;而广域防灾带则利用纵横的河道和河岸网络,以河岸形成广布于城市的带状空间;物质和人员运输通道则是城市中的主要干道,将各个层级的防灾据点联系起来,形成紧密联系的防灾绿地系统。

图2 绍兴城市防灾绿地系统示意图

图片来源:自绘

3.2.2 避灾绿地系统

以绿地、道路与绿化带作为避难场所和避难通道,构成城市避灾体系,如图3所示:

一级避灾据点:以500米为服务半径,灾难发生后灾民在5~10min内能够到达避灾点,是灾害发生时居民紧急避难场所。均匀地分布在市区内,由散点式小型绿地和小区的公共设施组成(如小学、社区活动中心、小区公园)(图4)。

二级避难据点:以1500米为服务半径,是灾后的避难、救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利用城市城市规模较大的公园、体育场馆和文化场馆和文化教育设施组成。

避难通道: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将一级、二级避难据点连成网络,形成避灾体系。

救灾通道:城市主干路为主要救灾通道。

3.2.3防灾设施

防灾绿地的主要功能是供避难者避难及对避难者进行及时救援,而防灾设施是防灾功能的基础与保障。而目前绍兴市的公园绿地的防灾设施相对缺乏,针对这一状况,笔者借鉴国内外防灾设施规划的先进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1)设置紧急避难场所,内容有储水设施(临水地带可就近利用河水)、储备设施(紧急医疗用品)、通信设施(广播设施收、发信设施)、紧急设施(消防器材、紧急用车辆)、指示设施(紧急照明设施)。

2)设置临时收容场所,内容有指挥中心(综合管理设施、防灾教育设施、储备设施)、储水设施(饮水设施、消防用水)、紧急设施(临时厕所、帐篷、垃圾房等)、储备设施(粮食、医疗品)、指示设施(照明设施、指示牌)、通信设施(收、发信设施、广播设施)、消防设施(工作用具、破坏用具、工作材料、灭火器械、搬运工具、通信装置(无线电收发机)。

3)设置中长期收容所,内容有指挥中心、储水设施(饮水设施、消防用水)、紧急设施(临时厕所、帐篷、垃圾房等)、储备设施(粮食、医疗品)、指示设施(照明设施、指示牌)、通信设施(收、发信设施、广播设施)、消防设施(工作用具、破坏用具、工作材料、灭火器械、搬运工具、通信装置(无线电收发机)。

3.2.4 制定避难所运行管理机制

在建立有效的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的基础上,还应完善相应的避难所运行管理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救灾指挥中心;

2)建立避难所数据库;

3)制定避难所管理与使用的规章制度;

4)制定避难的宣传教育与避难演习规划;

5)制定每个避难所开放和关闭办法。

4.实施步骤

建设城市防灾体系,应该以循序渐进的形式,较为合理的做法是将规划分为近、中、长期三个步骤来实现:

1)近期目标:初步构架防灾避难生活圈,配合避难空间和路径,形成完整

的防灾避难网。

2) 中期目标:在近期目标所构架的避难生活圈的基础上,进行圈内建设,

强化避难空间和设施的安全性。

3)制定严密的城市防灾计划,包括整体计划和局部计划,建立健全防灾生活圈系统,达到即使城市局部受到严重破坏,居民也能在生活圈内进行避难,整个城市功能正常运行。

5.结语

城市绿地系统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美化了城市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憩游乐场所,而在防震、防火、防洪、减轻灾害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而言,城市绿地是具有防灾减灾功能的重要“柔性”空间,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其他类型的城市空间不可替代的。

在通过对绍兴市绿地防灾功能的调查后,对其防灾绿地空间系统进行尝试性规划,希望对目前城市绿地防灾功能的不足之处有所帮助,提高市民的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

参考文献

[1] 绍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15年).绍兴市国土资源局

[2] 李树华.防灾避险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1~70

[3] 胡京京、李磊.城市空间结构解析――以绍兴为例.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3:171~172

[4] 陈志珩、王富更.绍兴古城保护规划初探.建筑师,1988.06

第8篇:社区综合减灾规章制度范文

一般规律表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城市即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阶段。当前,中国人均GDP已经接近6000美元,完全应该大规模开发“隐形城市”

“隐形城市”是在人们视野之外的“地下城市”,主要是指人防(有称为“民防”)建设修建的地下防空设施、地下管道空间等。“隐形城市”不仅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利国利民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

城镇地下空间可供开发的资源量通常为城镇地面总面积乘以开发深度的40%。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单纯以扩大占地规模和构建高层建筑、高架道路来拓展空间,已不能满足城镇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向地下要土地、要空间,集约节约用地,实现城市空间立体化拓展,是新型城镇建设的必然选择。

因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不少人对地下人防设施作用的认识仅停留在战备方面,对于人防参与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应急管理和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功能作用知之甚少。相关部门在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等工作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城市地下空间。如何用好“隐形空间”,成为一个亟待重视与研究的重大课题。

“隐形城市”是否开发得当,从某种程度上说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未来

“隐形城市”开发得当有利于提质城市建设,缓解“城市病”。随着城镇规模的日益扩张,现代大中城市普遍存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城市病”现象。结合人防工程建设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对于完善城市功能、缓解交通拥堵、改善生态环境、方便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近年来,通过建设人防工程,湖南省已建有近千个地下停车场,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停车位超过10万个;建设了一批地下行人、行车过街通道,有效促进了人车分流,缓解了交通难、行路难、停车难等问题。特别是在城市广场、街道、公园等人流密集区建设的单建式平战结合人防工程,均承担了道路改造、绿地建设、市政设施修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提升了城市品质。

“隐形城市”开发得当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民生改善。开发利用人防工程作为公益便民场所,已成为缓解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有效途径。比如,重庆、南京、济南、郑州、石家庄、东莞等地每年定期启动人防工程兼作避暑纳凉场所,免费向市民开放;北京市用于公益类的人防工程1374处、849万平方米,成为服务基层群众的惠民工程。目前,湖南省70%的人防工程作为公益便民设施,主要用于居民停车、社区活动、宣传教育、物质储备等。

“隐形城市”开发得当有利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集约节约用地。如前所述,城镇地下空间可供开发的资源量通常为城镇地面总面积乘以开发深度的40%。目前,人防工程仍是城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体形式。如北京市62.5平方公里的旧城区仅浅层地下空间资源容量达0.55亿平方米,比现有地面建筑面积多0.13亿平方米。湖南省2011年报建人防工程面积20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节省了3000亩的建设用地。湖南省人防部门自建和引资建设的长沙市枫林三路、郴州市五岭广场、娄底市长青路等14个平战结合项目,面积达62.6万平方米。在不增加建设用地的情况下增加了城市容量,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

“隐形城市”开发得当有利于增强城镇综合防灾能力,服务应急管理。地下“隐形城市”开发得当,能够在满足战时需要的同时,增强抗震抗毁和应急救援能力,减轻各种灾害事故的破坏程度,是建设安全型城市的需要。1976年唐山地震过后,有关部门专门组织考察组到唐山考察,震后凡是没有倒塌的高层建筑,大都建有防空地下室。经过长期建设所形成的人防资源,是应急管理的宝贵资源。如,省、市、县三级人防地面、地下、机动指挥平台,可作为应急管理指挥平台或备份平台;结合民用建筑修建的人员掩蔽工程和物资储备库可作为人员应急避难、应急物质储备场所;人防警报设施可用于发放应急预警信号,等等。

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阶段

一般规律表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城市即进入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阶段。当前,中国人均GDP已经接近6000美元,完全应该大规模开发“隐形城市”。

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强调民防工程建设与家庭住宅、地下交通、地下空间开发、生命线工程建设相结合,建设了大量平战两用的地下工程。平时的一些民用设施,如地铁、过江隧道、地下停车场等,又可用于战时民防掩蔽疏散。同时,注重建设各类通用防护设施,把战时防护工程建成平时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适用工程,使民防工程由消耗型转变为增值型。

我国不少地方积极转变人防发展方式,强调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与应急管理相衔接,着力提高人防的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如,结合民用建筑修建的防空地下室,作为主要的地下停车场所,是典型的平战结合设施;北京、上海、深圳、长沙等城市,通过在地铁建设中兼顾人防要求,增加了大量防护空间,提高了城市综合防护能力,实现一项建设、多种功能,一笔投资、多重效益。如,北京、深圳、南京、杭州等100多个城市编制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和管理办法;上海市建立了地下空间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民防办负责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综合协调管理工作,建设了一批大型城市地下综合体,全市地下空间开发面积达5700万平方米,其中虹桥地区地面与地下建筑面积比例接近1:1;山东省确立了“地下山东”发展战略,年报建人防工程面积达600万平方米,实现了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按国家规定的城镇常住人口防护工程面积每人1平方米标准计算,湖南省还需要建设人员掩蔽工程2000万平方米以上,仅“十二五”期间,湖南省规划人防工程建设投资达350亿元,人防工程过千万平方米。

加强“隐形城市”建设的建议

加强规划引导。将“隐形城市”建设的主体——人防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专项规划同步编制实施。已批准的相关规划中人防建设内容不完善的,应补充编制。做好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规划编制,明确相结合的主要项目及实施措施。建议由规划部门牵头,人防部门具体承担,抓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克服城市建设中重地上建设、轻地下建设的问题。加强人防工程规划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衔接工作,促进人防工程建设科学有序发展。

完善法规政策。健全地下空间建设管理规章制度,明晰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及地下工程所有权、使用权,建立人防工程维护基金,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相关技术规范和普通地下工程兼顾人防要求的具体规定。完善并落实人防工程及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优惠政策,人防工程建设项目享受国防工程和社会公益性项目优惠政策,免收城市基础配套建设费和土地使用税,并享受所得税、营业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及用水用电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人防建设的投入,从城市建设维护税(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人防工程建设和维护,将人防重要项目纳入城镇公共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统筹实施。统筹人防建设与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促进资源共享。

搭建投融资平台。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组建人防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投融资公司,拓宽人防融资渠道。大力推进人防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培育专业化地下空间开发商,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人防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加强人防国有资产管理和开发利用,增强发展能力。

抓好示范建设。根据人防建设特点,以城市群为重点,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防空防灾相结合为主要内容,明确一批示范城镇、示范项目和示范单位,开展试点建设,摸索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按照国家部署,积极开展人防建设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大力推行“人防工程+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的开发模式,促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上规模、上层次;积极开展重要经济目标防护、生命线工程防护试点和综合防灾示范社区建设、家庭防空防灾避难室建设试点。

第9篇:社区综合减灾规章制度范文

(一)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幸福的总目标,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做到“四个坚持”: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坚持信息先行、快速反应,牢牢掌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动权;坚持整合资源、强化能力,为有效开展应急管理提供基础条件;坚持统一指挥、协同应对,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二)目标任务。力争到末,实现“五个建立”:

1、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镇各有关部门、各村(社区)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均成立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人,落实工作制度。

2、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镇各有关部门、各村(社区)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完成预案编制工作。

3、建立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镇各有关部门、各村(社区)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协调联动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动员机制不断完善。

4、建立具备信息、队伍、物资、装备等支撑的应急保障平台。完善各类安全隐患信息处理系统和突发事件监管网络,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及时预测预警,实现突发事件超前预警信息,全面加强应急队伍、物资、装备等保障能力的建设。

5、建立强化全民公共安全意识和增强群众自救互救的应急宣传教育网络。各应急管理人员、相关从业人员培训率达100%,提高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和基础支撑,努力增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

(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镇应急管理办公室要落实具体工作人员,实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制度到位和措施到位,保证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单位要相应设立应急管理机构,明确负责人员和工作人员,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辖区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村(社区)要将应急管理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是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二)深入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按照预案编制规划和上级要求,镇各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经专家论证后,报镇政府分管领导,提交镇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后颁布施行,进一步完善各专项应急预案。按照应急管理“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的要求,全镇所有村(社区)、学校和规模以上企业等单位要抓紧编制符合实际、职责清晰、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着力抓好基层和重点部位预案建设,尽快构建覆盖全镇的应急预案体系。,各村(社区)和各类企业单位要完成预案编制工作。具体框架可参照《村(社区)应急预案基本框架和要素》、《学校应急预案基本框架和要素》和《企业应急预案基本框架和要素》(附件1)。同时,各单位应急预案报镇应急办备案。镇应急办要加强全镇范围内应急预案工作的监督检查。各村、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管理制度,规范预案的编制、审批、备案、修订程序,把各类预案衔接好、管理好,加快应急预案信息化步伐,提高应急处置辅助决策水平。要针对本区域、本单位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和职责落实。

(三)不断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平战结合”的原则,整合我镇应急队伍资源,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健全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一要加强与民兵、公安消防等骨干队伍的沟通和协调,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应急处置中的重要作用。二要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城管、建设、交通、农服中心、水利、卫生、安监、人防、供电、电信等部门和单位要根据相关预案要求,分别组建专业救援队伍,并按规定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三要推进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村(社区)和各类企事业单位要以社区民警、民兵、保安等为依托,组建专兼职应急队伍。各村(社区)要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配备必要装备,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严明组织纪律,强化协调联动,提高综合应对和自我保护能力。各应急队伍平时应加强防范,险时要立即集结到位,开展先期处置。四要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根据不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需求,从镇各有关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选聘专业技术骨干,组建镇应急管理专家库,以满足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

(四)加快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加快应急平台与指挥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应急管理基础数据库,实现应急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形成覆盖全镇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应急管理平台,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统一高效的应急决策指挥网络。各村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本地区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设施、公用卫生设施和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工业集聚区和人口密集场所的消防、医疗卫生等安全设施建设。电信、自来水、电力等主管部门要加强公共设施抗灾和快速恢复能力建设,做好日常管理和巡查。学校要结合隐患排查整改,重点做好教室、宿舍、集体活动场所等建筑、设施的安全加固工作;按照有关卫生标准要求,加强学生食堂、宿舍、厕所等卫生设备设施建设;加强校内交通安全标志设施建设和校车管理,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各类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强安全生产装备及设施建设,有关单位应当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设备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

(五)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建立镇和基层单位应急资源储备制度。对现有各类应急物资储备进行普查建档,加强规划,合理布局,推进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要加强对储备物资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要丰富储备方式,根据应急处置的要求,实行实物储备、市场储备、生产和技术能力储备有机结合,鼓励企业利用现有资源代储应急物资。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综合调度系统,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征收征用、市场调控与调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资源,完善应急物资投放网络,建立全镇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联运工作机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更新、轮换及损耗的补偿政策和救灾物资社会捐赠机制,提高社会应急救援物资紧急动员能力。

(六)积极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建立风险隐患的排查、登记、整改和动态监管制度,按照"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要求,层层建立排查责任制。各村、各有关部门要对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危险因素以及社会矛盾纠纷等进行全面排查和风险评估,对重点部位特别是自然灾害易发地区、危险品仓库,以及“多合一”建筑等,建立隐患信息数据库,根据应急预案规定的分级标准,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促进应急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源头管理。对排查出的隐患,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及时消除隐患;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隐患,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限期整改,明确相应的责任人和整改进度,同时做好监控和应急准备工作;对问题多、隐患严重、危险性大,自身难以完成整改的隐患,要及时向镇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依法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稳定。

(七)抓好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镇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向上级政府或应急管理部门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可在总指挥同意后向上级应急指挥机构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同时抄报镇应急管理办公室。基层单位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基层单位要及时向镇应急管理办公室和救援机构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实行分级报告,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一般及一般以上级别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村和镇有关部门必须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将有关情况向镇主要领导和镇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同时,将情况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和可能受事件影响的地区。如遇特殊情况来不及形成文字材料的,必须通过电话口头报告后及时以《专报信息》(附件2)形式报送文字材料。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事态控制及变化情况。对性质复杂且处置时间长的动态突发公共事件,要实行日报制度,必要时要随时续报。应急处置结束后,事发地村和镇有关部门要对事件处置全过程进行整体评估,15日内将总结报告报镇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各村要建立和完善值班制度,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要值班值守,确保信息畅通。要在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重点基层单位设立信息员,加强对信息员的培训,明确信息报告任务和方法。同时,探索建立社会公众报告、举报奖励制度,拓宽信息报告渠道,通过接报系统掌握综合敏感信息。着力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公安、民政、卫生、环保、安监、国土、建设、水利、农服中心、人防等部门资源,形成集约化的预警信息平台,依托广电、短信、电话、网络等系统,及时预警信息。

(八)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基层组织和单位要根据预案立即组织应急队伍,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及时开展人身救援、组织群众疏散、转移和安置等先期处置工作,全力控制事态发生,并按规定及时报送信息。镇村和各有关部门要根据突发事件分级分类标准,立即启动相应预案,并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响应级别,组织调动应急资源和力量,有序展开抢险救援、医疗救护、交通管制、现场监控、人员疏散、安全防护等工作,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事件。上级政府、部门和单位负责现场救援工作时,基层组织和单位要积极配合,做好现场取证、道路引领、后勤保障、秩序维护等协助处置工作。应急处置结束后,要立即组织恢复重建工作,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在镇统一领导下,协助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抚恤补偿、医疗康复、心理引导、环境整治、保险理赔、事件调查评估和制定实施重建规划等各项工作。同时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组织群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要特别注意帮助解决五保户、特困户和城乡低保对象等群众的困难,确保灾后生产生活秩序尽快恢复正常。

(九)加强评估和统计分析工作。建立应急管理评估报告制度。各村、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对照镇相关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定期从组织领导、预案编制演练、应急队伍建设、物资资金准备、监测预警预报、应急防范处置,以及恢复重建、调查处理、科普宣教等方面对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查找问题,评估报告每年1月5日前报镇应急管理办公室。一般及一般以上级别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评估报告一事一报,由镇各专项处理小组、各村、各单位在事件结束后15日内报镇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家和省、市政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分析评估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和经济安全事件五大类分组进行,各组的参与部门负责编写本部门突发事件评估报告和趋势分析报告,牵头部门负责汇总形成该类别突发事件应对评估报告和趋势分析报告。自然灾害组由民政牵头,水利、国土、农服中心、建设等单位参加;事故灾害组由安监牵头,农经中心、公安派出所、建设、交通、环保、卫生、质监、工会、人防、供电等单位参加;公共卫生事件组由卫生牵头,农服中心等单位参加;社会安全事件组由公安牵头,统战、、外经、民族宗教等单位参加;经济安全事件组由农经中心牵头,物价、粮食、金融等单位参加。

(十)广泛开展应急管理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各村、各有关部门要针对不同对象,制订宣传、培训工作方案,建立多元化的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教育培训,要将应急管理知识纳入公务员培训内容,提高各级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司法所要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列为“五五”普法重要内容。人防等部门要加强人民群众的公共安全教育和自救互救知识培训。教育部门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把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村(社区)要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开展员工应急培训,使生产岗位上的员工能够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高危行业企业要重点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宣传和培训。

三、强化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

(一)建立严格责任制度。要切实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制度,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分工协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把应急管理融入到防灾减灾、安全保卫、卫生防疫、医疗救援、宣传教育、群众思想工作以及日常生产、生活等各项管理工作中,并将有关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支出范围,保证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要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估体系,将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作为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奖惩制度,对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对预防和处置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