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式范文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心理疏导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心理疏导方式

第1篇:青少年心理疏导方式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单亲家庭;心理问题;成因;疏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100-01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家庭成员残缺,与其他青少年家庭情况不同,使心理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双亲家庭青少年相比,单亲家庭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异常的行为与表现。这一现象的不断发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

一、单亲家庭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在同龄人中更容易出现问题。家庭成员的残缺,使得部分青少年长期处于单亲家庭的阴影下,长时间压抑自己,造成心情低落,面对生活十分消极。并且不喜欢与人沟通,心里的问题无处倾诉,身边没有朋友,使得青少年产生抑郁消极、悲天悯人的心理问题。部分单亲家庭的父母为了弥补孩子,想要给孩子更好的生活,长时间加班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伴孩子,于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造成孩子对家长的不满,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对社会生活不满。部分单亲家庭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愧疚,过分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产生任性、行为散漫、易暴易怒的问题。

二、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疏导策略

1. 家庭方面的相关做法

(1)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子女的榜样。在单亲家庭中,父母的情绪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的形成。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单亲家庭的父母要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

(2)家长要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单亲家庭的子女的心理状态与双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状态不同,因此单亲家庭的子女在选择教育方式的时候要谨慎。在家庭中,家长要尽量给孩子营造幸福温暖的和谐氛围,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要注意孩子敏感的心理特点,学会与孩子交朋友。家长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不为自己的身份而自卑,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与正确的生活态度。

2. 学校方面的相关做法

(1)学校应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无法融入班级生活中,无法完全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并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心情压抑、郁闷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校园集体活动,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让单亲家庭的学生可以体会到校园生活的温暖,在校园生活中体现自己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单亲家庭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可以在校园集体活动中团结同学,增进友谊,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建立心理教育机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教育不仅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更是为了让青少年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学校要积极地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任课教师要及时发现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使其养成良好的性格与品德,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 社会方面的相关做法

其一,对单亲家庭要有正确的认识。社会是青少年生活成长的大集体,社会有责任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部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有关机构可以组织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参加一些类似关爱敬老院的活动,让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多和人接触,让青少年发现社会中美好和善良的一面,积极地融入社会。其二,社会应当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社会应该重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的心理辅导机构或者开设心理咨询服务热线,让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最好的解决。同时,政府部门也要提高对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定期检查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为单亲家庭子女提供社会最坚强的后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单亲家庭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学校、社会都应该重视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使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唐先勇,刘贵萍.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家庭教育对策[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06).

[2]孙会迎.单亲家庭青少年的道德人格问题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9.

第2篇:青少年心理疏导方式范文

一、积极推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试点工作全面落地

承接试点工作以来,团市委高度重视,将试点工作作为全年重点工作,积极开展,主动作为,通过对试点工作要求进行深入解读,结合我市青少年工作实际,制定了《XX市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试点工作方案》,并以两办名义印发至试点工作相关部门,我市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框架基本成型。同时,团市委充分发挥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优势,积极与市检察院、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持续推动我市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一是成立成立全省首家市级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专门队伍。6月以来,团市委多次与市公安局对接,就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理过程中的相关程序和保护问题进行沟通和协调,并提供大量法律依据和其他地市先进工作经验,在两部门协作推动下,我市成立未成年人犯罪侦查大队,主要负责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及侵害未成年人人身权利的案件,得到团省委高度认可;二是未成年人社区矫治工作取得质的突破。经过与市司法局、XX区司法局协调对接,结合我市未成年人矫治工作实际情况,依托XX社区司法所,成立我市首家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中心,通过“三联系一疏导”矫正机制,即联系本人、联系家庭、联系社区,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切实提高帮扶矫治实效,后续将持续发力,拟推动四家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中心落地平城区;三是未成年人帮教基地拟于近期挂牌并正式投入使用。承接试点工作以来,团市委多次与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政法委、市教育局等单位召开推进会,并对多个社会机构进行实地考察,经过综合考量,决定依托XX建立未成年人帮教基地,通过观护帮教与专门教育相结合的创新方式,积极转化涉罪未成年人,确保他们能以健康的身心走向社会;四是五库一平台服务机制建设完毕。依托“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搭建未成年人司法综合服务平台,同时组建“青少年维权专员”、“合适成年人库”、“社会调查员服务库”、“公益律师库”、“心理咨询师库”等专业团队,引导社会力量更多地参与到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中,充分实现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需求与社会资源的有效衔接。目前,社会调查、合适成年人到场、心理辅导帮教等工作由XX承接,并已与各县区检察院签订相关协议;五是青少年法治教育XX站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根据试点工作相关要求,团市委与市检察院就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多次召开推进会,结合其他省市相关工作调研成果与我市实际,确定全国青少年法治教育XX站建设方案,在传统的展示方式基础上,将多媒体数字产品和展厅展馆设计相结合,打造集法治教育、心理咨询、自护关爱、亲情互动、影音放映、答题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声光电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

二、广泛开展规范的未成年人法制教育。

一是XX团市委组织XX分深入社区、学校,开展青少年和学生自护宣传教育。现场布置急救培训道具、播放安全教育视频,讲解五防安全知识和急救知识,引导青少年现场参与模拟心肺复苏,亲身参与,以最直观的方式将安全教育寓教于乐。二是组织XX、XX共同开展了主题为“呵护青春·筑基未来”的集中普法宣传活动。一方面深入社区举办《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宣传,另一方面深入学校开展禁毒知识、防校园霸凌、反电信诈骗等法治讲座。三是积极探索青少年普法教育新方式,与XX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教育局、XX大学团委等单位联合举办了XX市中学生模拟法庭大赛、XX大学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等活动。全市历年共累计5000余名师生观看过比赛,赛后很多师生纷纷表示很喜欢这种普法形式并希望多参加此类活动。

第3篇:青少年心理疏导方式范文

论文摘要:青少年逆反心理给教育工作、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探完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主客砚两种因素。教育工作者必烦从加创建优良的社会大环境、视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强感价投入,密切教育者和放教育者的关系、加强同华群体的指导、净化校国环境.注调动他们白旁的积极性子几方面浦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的青少年,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

1.育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

1.1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宜传。

1.2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1.3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底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2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2.1主观原因

(1)青少年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对成人言行的耳濡目染之后,他们逐渐掌握了逆向思维,正是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由于青少年在青春期到来之际,性发育逐渐成熟,导致性别意识、性意识逐渐强化和建立,出于心理上的“断乳”,进而形成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自我意识的觉醒,使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而成人的老师和家长在较多场合中忽视了青少年极为敏感的心理需要,苦口婆心的教育方法使青少年自尊心受到挫折,进而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3)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尽管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又是不平衡的,甚至是矛盾的。由于阅历和经验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由于看问题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把老师与家长的教育往往看成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到对立面上。

2.2客观原因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专制型、放任型的父母以及残缺家庭,由于教育手段、方法及自身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往往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当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甚至给孩子造成心理的压力,并且他们找不到排解的适当方式时,便会在感情上产生抵触,进而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在现代社会里,父母对孩子已不再是权威,“反向社会化”和“反哺”现象越来越普遍,使得代际之间出现价值观念的差异,它们之间就会发生冲突,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使得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教育的不良因素是促成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教师的教育指导思想偏离,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满堂灌和填鸭式,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加之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和老师的压力都很大,无形中产生了对立情绪;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和变相惩罚,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 (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

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对置身于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如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促使其逆反心理的形成。

(4)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如今的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健康可以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具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和黄色东西,无形之中使青少年学习到的尽是一些肮脏的东西,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社会上的不良文化也侵蚀着青少年纯净的心灵。

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3.1加强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

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它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3.2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正常心理所产生的是一种推动,消极不良群体对个体正常心理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

3.3净化校园环境.创建优良的社会大环境

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和谐场所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社会各界应相互配合,多创设一些内容健康丰富、形式生动多样、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丰富青少年的学习生活,隔断产生不健康思想的源头,消除滋生逆反心理的温床。同时加强社会治安,文化环境的管理,减少社会阴暗面和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侵蚀和毒害。

3.4要重视膏少年的自我教育,注意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

第4篇:青少年心理疏导方式范文

一、灾后灾区中学生心理概况

1.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经历过这次特大地震人民在身体、心理上都遭受了巨大的悲痛和阴影,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健工作更是重建家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在大地震中,不仅灾区很多孩子成为孤儿,而且在异地读书的部分学生也失去了亲人。对于这些比成年人相对脆弱的孩子,如果心理疏导跟不上,恐怕对今后的成长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2.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发展,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特殊发展阶段。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大,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心理的急剧变化和生活环境的日益复杂,给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很多的困惑,极易出现心理问题。此次地震后不少青少年中学生面临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在心理上造成很大创伤。

3.关于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健的方法和途径具体可以通过心理专家疏导、适当的心理干预等、但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所蕴藏的坚强、乐观、拼搏、永不放弃、百折不挠、再接再厉等精神内涵,对于灾区孩子们身体机能和心理的恢复调整都会有很大帮助。体育运动也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元素,对于在灾难中遭受深重身心创伤的孩子们而言,也是帮助其减轻压力、恢复心理健康的重要心理治疗活动。

二、体育活动介入对中学生心理重建的影响分析

在灾后援建三年计划进行到阶段性胜利阶段,在灾后心理干预和专家学者对心理关注渐行渐远时,笔者认为依然不能忽视灾区灾后心理方面的重建问题!笔者身处绵阳重灾区从事教育事业。在感受国家和人民大力援建恩情的同时,通过了解、调查及相关研究认为:体育活动作为人类身体和精神相结合的一项高级活动,对人类灾后心理康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寻求可行性强的介入模式和简单易行便于推广的活动项目,体育活动在帮助灾区青少年学生走出心理阴影有一些具体措施与方法,体育在灾区学生身心健康恢复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是可行性的。并找出相关合理易行的介入方式和活动开展形式,加以实施、总结、改良,以期更好地帮助灾区学生尽快走出心理阴影、消除恐惧心理、抚慰他们的生理、心理创伤。为今后相关事件和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和支撑。

笔者灾后初期通过对灾区中学生SCL――90量表相关因子抽样调查及相关研究得出:灾区青少年中等程度以上心里障碍者比例较高。SCL――90量表各相关因子均值较全国常模比较均相对偏高,说明灾区中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经进一步研究得出不同的体育活动设计方式在介入灾区中学生心理重建干预方面对各心理因子的影响效果不同;包括体育活动的动机态度、体育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时间频率、活动的项目、活动的运动量及活动时间和意愿都不同程度相关因子产生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在灾区中学生中,地震前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有较大差别,总体来说地震后体育活动参与率呈下降趋势,但少数学生却加强了体育锻炼,甚至较地震前有巨大提升。而且运动项目的参与情况也相对发生较大改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震后教学学习条件的改变,身心状况的变化,体育活动条件的恶化导致多数学生参与热情下降,由于灾区多处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发展水平不高,相关专业知识人才匮乏,体育氛围不浓,中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够,主观能动性不强,对体育活动认识不够全面,还陷于传统锻炼身体的层面,体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远远不够。少部分形成鲜明对比的学生通过改变项目的选择改变锻炼方式,选择更简单易行的体育锻炼方式,身心健康状况与少运动或无运动的学生亦形成鲜明对比。

在震后灾区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越高的,身体锻炼效果和心理恢复越明显,相关心理因子得分越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参与频率在每周3次以上的,刺激效果越显著,心理阴影遗忘和淡忘越快,心理状况越好;选择集体类体育活动项目的较自己或单独参与体育锻炼的效果越好;中度体育运动量相比较过大或过小运动量大效果更好;选择在下午或傍晚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较早晨和中午效果更好;另外学生参与意愿也与心理恢复有着相关影响,有着兴趣的主动参与与被动参与体育活动锻炼有着较大区别。

三、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1.多开展体育专业知识普及活动和身心健康讲座,强化灾区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动机,促进学生参与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体育活动参与环境(场地、器材等)。

2.发动组织灾区就近地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及体育教师为志愿者为主导,加强对体育活动的引导和设计,以体育课为理论和技术支撑,培养学生体育活动能力和参与活动的热情。

3.加强对项目的选择,以集群味活动和便于开展的球类活动为主;设置活动时的情景和氛围,激发锻炼热情,努力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体育活动。

4.设置不同的体育活动参与小组,利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每周选择固定的日期和时段开展体育活动,根据不同的群体情况,引导学生保持相应的运动量。

5.定期开展不同项目的运动会或以知识和体育活动为主的体育节,强化运动会和体育节的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弱化竞技性,从而增强体育活动目的和动机,提供学生间相互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董惠娟 李小军: 地震灾害心理伤害的相关问题研究.自然灾害学报[J] .2007,16(1):153-158

[2] .刘洪全:体育运动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 (1)

第5篇:青少年心理疏导方式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 服务创新 青少年 心理援助

[分类号]G252

1 引 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社会心理也日益复杂、多样和失衡。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不稳定阶段,思想尚未成熟,社会、学校及家庭处处显现的竞争、压力和负面影响,很容易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给其带来种种困惑和障碍。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所做的课题研究发现,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未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提高,而是随着负面社会问题的增多而明显下滑。其中,部分消极的心理特征如焦虑、敌对、抑郁等逐渐增多,部分积极的心理特征如自尊水平却在逐渐下降。因此,全社会同心协力关注和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本文试图从分析图书馆的社会责任、行业优势出发,以业内部分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特色服务的实践以及无锡市图书馆建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为例,探索图书馆开展青少年心理援助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供同行借鉴与商榷。

2 图书馆开展青少年心理援助的社会责任与行业优势

2.1 图书馆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往往理解为是一个组织对社会应负的责任,通常指组织承担的高于组织自己目标的社会义务,以一种有利于社会的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当代中国正处于特殊的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和结构的巨大变革,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社会矛盾也日益显化。针对这一现实,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构想,旨在重塑社会秩序。而建设和谐社会关键在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及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也是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有着其他事业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而有义务和使命关注和拯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2.2 图书馆的行业优势

开展青少年心理援助,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功能优势。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图书馆通过提供自身特有的资源和环境而成为人们从儿童期到成人期成功转变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仅能引导青少年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在寓教于乐中帮助其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进而实现自我认知与自我完善,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培根也读过:读书能陶冶个性。不仅如此,读书还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图书馆是人类文明成果集散地,其丰富、系统的专业收藏是青少年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宝贵资源。图书馆还常年开展各类富有特色的读书活动,也有助于青少年尽早养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康人格。同时,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无条件向社会开放,其完备的设施,舒适的环境和书香气息融合成一种特有的人文氛围,本身就具有教化作用,青少年身处其中不由自主地受到文化洗礼和熏陶,能让心灵得以放松和慰籍。此外,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活动中心,其拥有的丰富的社会合作资源也是开展青少年心理援助服务强有力的支撑。

3 图书馆界的服务实践

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历来是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工作重点。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深入人心,图书馆界在服务内涵的拓展、服务功能的延伸等方面,创新层出不穷。笔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有不少图书馆已在尝试开展心理援助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3.1 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或服务点

荆州市图书馆与该市社会心理学会联合成立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每周六、日开展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成立心理咨询点,对有心理困扰的孩子进行指导、劝解和帮助。此外,厦门市少儿图书馆、深圳少儿图书馆,连云港市少儿图书馆、南山图书馆、吴江市图书馆等也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

3.2 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活动

成都图书馆每周日下午都举办免费的“阳光读友会”心理咨询沙龙活动,由一群热心公益盼专家、学者、心理咨询义工组成员为家长孩子免费提供心理咨询。上海杨浦区少儿图书馆的“心语空间”以及广东东莞图书馆。万江图书馆的“亲子心理沙龙”,为孩子及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此外,广州,宁波等市网书馆也先后开展过大型、系列的青少年心理咨询现场活动。

3.3 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近年来,随着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不断拓展。公益讲座逐渐成为各地的服务品牌。不少图书馆都举办过心理健康类专题讲座,普及大众心理健康知识,如温州图书馆的“高考成功心理学”,武汉图书馆的“青少年的心理与成长”,深圳、重庆、大连、辽阳等市图书馆也都举办过类似的讲座活动。

虽然上述图书馆已在探索和实践心理援助服务,但总体来说;图书馆界开展此类服务还不普遍,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大都还仅局限于讲座,展览等宣传活动,真正开展心理咨询和其他实质性援助服务的还不多,且活动的特色与品牌意识尚不明显,服务水平与社会效果还有待提高。

4 无锡市图书馆建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的实践

4.1 背景与目的

无锡市图书馆(以下简称锡图)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和良好的传承使之成为长三角地区富有特色的城市公共图书馆。2004年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引起社会强烈反响。锡图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行业优势及社会责任,抓住契机,创意成立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以期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活动载体,有效提高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增强未成年人认识自我、调控自我以及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

4.2初步尝试

构建网上服务平台。锡图在完善创意后,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文字方案,在上报主管部门争取支持的同时,先期开始尝试,于2004年10月创立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平台(次年10月改为“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网”,网址:省略)为,业内首家专为未成年人服务的心理咨询网站。该网站由“成长心曲”、“家校园地”、“专家咨询”等栏目组成,聘请了卫生,教育等领域的十多位专家,为未成年人提供全方位信息导航及心理咨询服务。网站访问量至今已达88万余人次,文章阅读量逾240万人次。其中“专家咨询”专栏更是受到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喜爱,求助对象除无锡外,已远涉内蒙、河北、浙江、广东、四川、上海、北京等地。2005年中央文明委领导来视察时充

分肯定了该馆的这一创举。

4.3 政府助力开展各种活动

成立未成年人心里健康活动中心。在网上咨询平台成功运作一年的基础上,锡图又通过多途径呼吁,引起市委市府高度重视,于次年10月在锡图隆重举行了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以下简称活动中心)揭牌仪式,标志着由政府主办、图书馆承办、联合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的公益性未成年人心理援助服务平台正式成立。锡图高度重视,倾注大量精力,不断创新形式,拓展服务内涵,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

・开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沙龙。每月一次的活动都有一个主题,主题提前预告,如“明明白白孩子心”、“青少年阅读习惯培养”等,邀请1―2名专家主持。因规模小、针对性强,又能与专家交流互动,深受家长和未成年人的喜爱。

・举办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专题报告、讲座。先后邀请了李子勋、许金声、徐光兴、卢家楣等业内著名专家举办“如何处理亲子关系”、“成长心事,快乐沟通”等心理辅导专场,邀请台湾著名专家林昆辉作“如何培养快乐儿童”主题报告,由本地专家轮流主持专题讲座,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有效提高了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

・开展大型现场咨询活动。每年利用世界精神卫生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以及节庆假日开展大型现场咨询活动,地点选在图书馆或市民广场或社区或学校,每次都能吸引众多的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参与,社会效果明显。

・组织寒暑期系列活动。结合学生寒暑假期长、在图书馆活动时间长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精心设计“走进你的心灵,关注你的成长”、“同享知识,共建和谐”等大型主题系列活动,通过特色沙龙、主题展览、专题讲座、模拟法庭、亲子活动、体验夏(冬)令营等形式,丰富中小学生的假期生活,增强其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综合能力。

・开展社会调查,编制心理健康宣传手册。2006年在对该市部分中小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无锡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报告》,为近几年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依据。2007年编制了《无锡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手册》,向无锡市中小学生免费发放。2010年又在着手开展专题性的社会调查,为下阶段工作重心调整提供参考。

4.4 延伸服务

主动把关爱送到最需要的人群和场所。从2005年始,锡图先后启动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系列活动,在未成年人相对集中的学校、社区及特殊机构先后设立了13家心理辅导站,将心理咨询、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主动送到未成年人身边。其中,在蠡湖中学(工读学校)、聋哑学校、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等辅导站,更是针对弱势孩子的特殊心理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服务。只要对方需要,活动中心随时安排专家、志愿者前往为学生、流浪孩童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治,定期跟踪和反馈。2008年活动中心-又启动了0-6岁婴幼儿心理保健计划,与全市幼儿园及部分早教机构合作,开展婴幼儿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保健意识培养,从而实现了该市各年龄段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全覆盖。

4.5 夯实基础

精心打造服务品牌。活动中心的良性运作与创新,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2007、2010两年,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系列活动连续两次被评为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大品牌,2008年被江苏省文化厅评为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成果一等奖。2009年初,政府加大投入,在图书馆内辟出200平米空间,根据未成年人特点和需求设立了图书角、多功能团体活动室、个案咨询室、沙盘室以及音乐放松室。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基地构建完成。活动中心的实体化建设为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奠定了基础。基地启用后,开通96111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热线,为公众免费提供咨询和预约服务。增设周末“公益咨询日”活动,为预约家庭安排一对一心理咨询。今年5月,在首届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月期间,“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品牌正式启用。

活动中心自成立以来,已开展各类活动250余场次,受众达3.5万人次,成为无锡地区一大文化服务品牌,在加强和改进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为全市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开放、专业、公益的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活动基地;二是帮助未成年人逐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排除成长烦恼;三是引导全社会关注未成年人身心和谐发展,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市相关部门配合下,一个以活动中心为中枢,学校、社区、特殊机构为节点的心理援助网络正在逐渐形成。

5 图书馆开展青少年心理援助服务的若干建议

5.1 以地区需求、馆藏资源及社会资源调研为前提

图书馆开展心理援助服务,首先应了解本地区或本馆服务医域内的读者需求。锡图在2001年就已尝试开展少儿心理咨询服务,在了解读者需求同时也积累了经验。2004年项目启动之初又对全市未成年人心理状况进行了调研,掌握一手资料以了解潜在的社会需求,同时对本馆馆藏及活动资源进行盘点。由于有单独建制的少儿图书馆与锡图在同一建筑里,因而有少儿借阅室、活动室、电子阅览室以及多功能室,有丰富的藏书以及开展各类少儿活动的经验。此外,还对该市精神卫生领域的专业队伍以及教育、司法、新闻等领域众多社会资源进行调研、摸底,以确保有充足的社会资源可调用来一起开展心理援助服务。

5.2 高点定位,争取政府支持

青少年心理问题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普遍重视。有条件开展心理援助服务的图书馆,应尽可能成立专门服务机构,若能冠以全市性的名称则更好。图书馆可单独也可联合其他专业机构共同主办或承办。锡图于2004年上报项目方案,在成功运作网上平台基础上,又通过政协提案、社情民意等多途径呼吁,引起市委领导高度重视,于2005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高点定位的好处是容易争取到政府支持。有了政府的支持,活动中心的硬件建设、队伍建设、运行维护和活动组织都有了保证,而且有政府机构的宏观指导和协调,活动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参与度与关注度以及社会影响力都会有明显的提升。

5.3 整合社会力量,组织服务团队

前文已分析过图书馆开展青少年心理援助服务具有功能、环境和资源等多方面优势,但也有明显的劣势,那就是缺少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专业人才。因此,除了加强自身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外,还应整合社会力量,吸纳有爱心、有经验的专业人士组成志愿服务团队,是图书馆开展公益心理援助服务的人才保障。锡图自2004年网上平台建赢时就聘请了10多位专家作为特约咨询员,以后又陆续招募、吸纳了大量有爱心、有热情的专业志愿者,至今已近70余人,另有10个以心理咨询所为主的志愿团队。同时,锡图也非常重视团队建设,经常举办学习沙龙,邀请业内著名专家米锡

上专业督导课,为团队成员提供交流及成长平台,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力和队员归属感。除此之外,锡图还加强与市精神卫生中心、学校、法院等机构的联合,在活动的设计和进行中尽可能寻求合作,以追求活动效益的最大化。

5.4 主动向学校、社区及弱势群体延伸服务

图书馆是青少年除学校外的第二课堂,但由于青少年最主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还是在学校与家庭,因此,图书馆除了利用周末、节假日在阵地上开展各类活动外,平时还应主动把活动送进学校、社区,送剑有需要的青少年人群集聚地。锡图除了在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学校、社区、机构建立心理辅导站外,还与教育局联合共同开展一些主题活动,让全市所有的中小学、幼儿园都纳入到活动中心的服务范围内。寒暑假前,及时到社区了解其辖区内青少年假期社会活动的计划与发排,主动配合设计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或团体活动,以丰富少年在家门口的假期生活。除未成年人外,图书馆还可以向更多的社会弱势人群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充分体现图书馆对弱势人群的人文关怀和心灵呵护。

5.5 与图书馆活动紧密结合,富有图书馆特色

图书馆毕竟不同于专业的医疗机构和咨询所,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应充分考虑自身的行业优势和本馆特色,尽可能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如组织心理健康、心理调节类专题书目推荐、专架陈列或专门阅览区,组织专题读书沙龙、读书活动分享阅读心得和体会,开办主题夏令营,开设团体辅导课或专题讲座等,是大部分图书馆都可开展的活动。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色好几一些更具专业性、针对性的心理援助特色服务,如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以满足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深层要求。条件较弱的图上馆,也可通过橱窗宣传和专题馆藏的有序组织,来建立适合青少年朋友的心理自助辅导模式,倡导阅读疗法。

5.6 注重服务效果,树立品牌意识

图书馆开展心理援助服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特殊活动,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和认真组织实施。活动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成败和项目的可持续性。因而在心理援助服务的全过程应随时做好各类档案的登记与积累,认真做好每次活动、每个案例的跟踪与反馈,及时了解和掌握活动效果,修正服务目标与进度。同时,还应树立服务的品牌意识,把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援助服务作为一项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大事要事来抓,作为一项图书馆为民办的新事实事来做,在取得服务效果的前提下,加大社会宣传,扩大社会影响,逐渐把它打造成在地域内或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第6篇:青少年心理疏导方式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具体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048-01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了消极作用: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上升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的压力,频繁的考试,学生分数排队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一些黄色的东西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现今时代,注重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而要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2.发挥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各科教师通过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确立和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因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要激发学生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学生对某学科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很需要教师有意识的主动培养。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不同之处就在于普通中学是基础教育,而职业学校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性较强。大部分学生选择专业时就考虑到兴趣需要,所以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专业爱好兴趣,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各任课老师在教学中展示学科的美,说服和吸引学生主动地钻研该学科,改进教学方法,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尤其是面对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教学中更要注意将严格要求与恰当运用方法方式结合起来,注意教学对象的层次性,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从而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较浓的兴趣,自觉、主动地学好该学科。

教师还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创设环境氛围,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教育渗透

这点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够等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才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样就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我们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的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好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尽量避免出现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心理学表明,环境氛围可以强化或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我们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开展多元化的集体活动,让学生进行心理“情感操练”

开展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显示才能和爱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流的加快,社会需要具备创新心理和创新意识的人才。根据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心理。如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科技小创作、小发明,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各种比赛。

5.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会因素在此暂不谈及。)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教育文摘周报》

[3]张世富主编《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

第7篇:青少年心理疏导方式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由于受以往观念的影响,心理学都会和一些消极词汇相关联,例如:消极,抑郁,悲观等等。而积极心理学改变了以往的研究方向,把目标朝向积极乐观等方面。积极心理学不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的发展与继承。积极心理学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积极心理学改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是以矫正学生自身的问题为主导,往往会觉得是“有问题的学生”去咨询教师,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老师也会从解决学生身上问题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然而,积极心理学是以建构的,积极的角度去看问题,它不像传统心理学那样从病态,抑郁等消极方面看待问题。积极心理学肯定人的价值,主张人的全新,自我发展的模式,主张充分发挥人的潜能。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提出,师生角色发生了很多变化。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多的转向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培养方面。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人翁地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也发生了许多改变,从过去的发现问题到矫正问题到现在的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积极体验等方面为主,并且这些积极乐观品质也是教育应追求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预防问题的发生,更是对学生自信心的充分肯定和给予鼓励。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更应当是学生的朋友,师生之间应当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体验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贯彻到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少批评,多表扬,多欣赏,少挑剔。多信任,少猜疑。教师以一种开阔的胸怀接纳学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促进积极品质的提升。在知识中渗透爱与关怀,使学生感受到温暖。

(二)积极心理学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通人,并以积极,进取的眼光看待问题,相信人自身的优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说:“积极心理学并没有改变心理学的研究模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关于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是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完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对象而言,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对过去的幸福和满足,对现在的快乐和幸福,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第二,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勇气,宽容,创造性和智慧,以及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第三,在群体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社会组织成为由具有责任感,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个体组成。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能够从容的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困难,逆境。积极心理学也充分肯定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变了过去心理学以纠正人的错误为核心,从解决问题的视角看待问题。积极心理学更加肯定人的自我评价。积极心理学倡导乐观,美德等积极方面,这些特征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心理学研究对个人和社会有重大意义的问题,教育和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心理学相信人自身具有无限潜能,肯定人的价值。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教育者应相信他们身上具备很多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体现为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高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二、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指出:“12至18岁的青少年时期正处于角色同一与混乱的时期,如果这一阶段的问题成功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就会形成冷漠,缺乏关爱的意识。”如果能成功的度过青春期,那么将对其一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积极心理学关注青少年的优势和美德

传统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多是以预防错误,通过矫正行为等方式改正学生身上的缺点。而积极心理学从全新的视角看待青少年教育问题,改变过去对问题的看法,从培养学生的优势和美德入手,为青少年教育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在于培养有幸福感和积极情绪的孩子。通过培养优势和美德,发掘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学生乐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易冲动,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经常会出现叛逆,脾气反复无常等特点。在此阶段父母如果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那么效果只会事倍功半。因此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教师父母等应多以信任,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影响青少年学生。积极心理学总结出六种具有普适性的美德,它们是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与之相关联的还有24种优秀品质,心理学家认为这些美德和优势是普遍纯在的。青少年时期的教育若能使自我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那么会对人的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关注学生教育的主体性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学校教师不再是灌输式教学,而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个性,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充满积极阳光的情绪,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积极心理学的这些观点与当今素质教育理念相融合。传统消极心理学和应试教育相适应,而当今的积极心理学也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融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关爱和尊重每个人的生命本性,教育为学生提供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积极心理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他们是学生活动中的主人。在学习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学生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会更高。积极心理学相信学生自身具有无限的潜能,教育者需要不断的挖掘青少年学生自身的潜力,给予学生鼓励和关怀。根据维果斯的“最近发展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中应先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而制定相应的标准,提出一个较高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最后,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观看待学生,以真诚友爱的情感教育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身上都具有无限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真切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开展自助式教育

积极心理学多以鼓励,乐观等积极词汇鼓舞人的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采取自助式教育和培养积极人格的教育。所谓自助式教育是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与传统以灌输式教育截然不同。在自助式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讲解不再是首要任务,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助式教育模式认为教育是有选择性的,师生之间应当是平等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影响下,双方是平等,民主的关系。自助式教学有以下优点:

(1)教会学生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信息时代,知识是无穷尽的,教师的讲解终究是有限的,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以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2)发展个性和创造力。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只重视提高成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都被忽视了。然而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采用自助式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3)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在很多方面都很相近,因此学习也会更加有动力,更能促进双方的学习。自助式学习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突显学生自身的地位。

(二)用乐观的解释风格归因成功与失败

第8篇:青少年心理疏导方式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 逆反心理 应对措施

“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的出现,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特征,会对青少年期较为突出”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比较普遍,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等产生消极影响,严重的还可以能导致过激行为,甚至会危害家庭、学校及其社会。

一、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

影响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社会因素,也有青少年主体内部的心理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不良的甚至是错误的行为观念。

1.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青少年原有的个人需要,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再者,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其四是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

2.家庭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环境,这种环境如果有缺陷,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些父母不和、离异或父母长期在外造成子女无人管教、无人关心,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不协调或不堪重负,对父母的不满情绪迁移到学校来。再有,一些家长身上的不良思想认识,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行为。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3.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的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逆反心态的形成。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青少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这是教育者所不能忽视的。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掌握疏导学生逆反心理的主动权,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发展以及正、负影响进行系统化研究,使学校各种教育工作更好地发挥效应,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一个突破口。

1.运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与积极作用,引导学生认知的正确发展。首先要引导学生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经常性的逆向论证,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如有意识地选取一些错误观点让学生讨论,可以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发挥逆向思维的积极意义。其次是教育者要改变教育方式,增强教育效果。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作用是靠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实现的。把握适合于学生的多种教育方法,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是增进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促进逆反心理的正向发展的重要基础。

2.减少逆反心理的负效应,努力消除产生逆反心理的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必须着重努力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紧密配合,尽力净化“校园小社会”风气,强化校风建设,消除各种不良的精神污染,尤其要着眼于小事,从我做起,从而逐渐缩小逆反心理赖以存在的心理空间,直至彻底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如开展学生量化达标活动,“三文明”创建活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督导检查等,既可从正面教言人手引导学生,又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最终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

3.优化学生教育的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生会、团队基层组织、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

第9篇:青少年心理疏导方式范文

特殊教育辅助技术服务研究综述

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以苏州市X学校为例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与探索

以卓越服务赢来网络教育跨越式发展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探微’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调查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困境

论知名商品的认定及法律保护

破解制约区域教育发展的瓶颈

以体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浅析包容性增长的内涵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综述研究

中职学生学习状态调查研究

愿更多的教育家脱颖而出

试论我国抽象艺术的本土化

说话者话语角色及其转换的语言形式标记

洪堡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影响

教师评价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适应专业群改造改革数控专业课程

农村家庭养老中代际交换不平衡的理论分析

浅析高校校报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教师专业化理念和实现的新探讨

物理电学电路变化因素的判定及应用初探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建设班主任专业化工作队伍

外语学习中焦虑和动机的相关性研究

学校社会工作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介入

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功能及建设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和谐校园

以合作方式学学英语词汇的实证性研究

文章写作与求同思维

英汉修辞中轭式搭配与拈连之比较

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思考

坚持高尚的师德引领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翠屏区的中等职业教育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习得与语用培养

青少年的心理冲突及疏导

论新时期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中民族精神的培养

关爱生命——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育主题

青少年道德价值观问卷的初步编制

坚持辩证方法搞好纲要制定

罗杰斯学习理论对中学德育工作改革的启示

从汶川抗震救灾透视军队保障社会化

坚持辩证方法促科学发展

高职课程改革的三个基本问题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结构形式:梯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