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当前高职的音乐教育与课程设计现状
(一)课程设计不符合社会需求
从课程的设计总体方案来看,目前高职的音乐教育课程不论是哪个小专业都出现了一种理论至上的趋势,与之相辅的是基础通识课的开设,这样,学生便从学理上和理论上掌握了自己专业的音乐基础,不过可惜的是,这样的课程在实践部分过少,通时的大量课时也使得选稀客的开设不够完善,内容也不够丰富,影响了学生自己的兴趣发展和专业探索。另外,这样的课程设计与高职音乐教育的定位也有关系,高职的地位处于本科与中专之间,但是目前的教学却更多呈现出了一种中专延长、本科压缩的地位,没有独立的教学立足点。而通过课程设计的改革,我们是可以重新确定的,高职不是本科的压缩,更不是中专的延长,它直接对准的是社会的需求和音乐行业,也是本地的人才市场。所以,要解决学而不精和知识储备不够丰富、不够实用的问题,最好的、最根本的方法还是从课程设计着手,改革课程设计方案,形成地域性、行业性和实用性与理论通时并重的课程方案。
(二)部分课程体系改革的问题
事实上,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是笔者首先提出,本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后,已经有不少专业人士和教育界业内人士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也都提出了一些课程改革的纲要和方案,部分院校也进行了一定的课程体系调整。从当前的情况看,高职音乐教学存在的课程体系主要有这样几种,第一种是传统的“三段式”课程内容,这种课程体系直接承接本科教学方法,即包括通时、专业与实践三个部分,这时目前最常用的课程体系,也是最传统的一种,它保证了学生良好的理论和专业素养,提升了人文能力与水平,但却存在着与高职教学目标不够吻合的问题。第二种课程体系是与业内和部分公司联合开设的,这样大大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丰富程度,也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尝试空间,当然,必须要提醒的是这种课程模式还处于探索当中,而且已经实行的学校音乐专业也不多,但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和好思路。最后,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的考核体系也是以理论为先导,纸笔考试为基本方法,这都是较为保守的,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培养。
二、新时代高职音乐课程设计方案
从当前来看,进行课程设计的总体改革难度较大,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笔者认为从小处先进行调整和试点是较为可行的。从大的方面来看,在高职的音乐课程体系中,通识课与专业课的比重来看,通识课是可以进行压缩,专业课也可以进行内部课程教学设计的调整,而若要整体调整的话,两方面是可以进行加强的,那便是课程的师生互动与选修课的开设。本部分也主要论述这两点。
(一)新课程设计中的师生互动创新
师生互动是新时代课程设计的重中之重,就笔者的调查发现,当前课程与教学的最重要问题便是互动不够,方法过于传统和保守,老师讲学生听,或者老师示范学生模仿,这样大大削减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课程改革的核心便是改变课程中的师生互动情况,学生要能够根据每一门课程设计自己的目标,教师也应该从课程的开设中评估出总体的学生情况,这是加强教学效果与改革课程设计的前提。
(二)新课程设计中的选修课创新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选修课开设数量并不够多,涵盖范围也不够全面,很多学生希望了解而且与行业发展现状紧密相关的内容都没有相关的课程开设,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的老师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并不够,认为这是“副科”,因而研究水平也并不高,长久以此,学生对于选修课也是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的态度了。事实上,这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选修课时对于专业课的合理补充和对于学生兴趣的拓宽,也是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小专业内深化、完善自己的重要窗口。笔者建议,应该首先从思想上改变这一轻视选修课的现状,鼓励老师开设与社会联系密切的课程,同时可考虑一部分的选修课在之后的课程设计中升级为必修或者通时,这也是完善和补充课程设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笔者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在海淀艺术职业学校2009级学生进入幼儿园实习的双选会上,进行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实用性的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0份,收回有效问卷14份。被调查的幼儿园包括公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部队幼儿园,其中涵盖一级一类幼儿园、一级二类幼儿园。参与调查的14人中,有11人是管理人员、3人是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的有10人、大学专科学历2人、中等师范学历2人;平均年龄38岁、平均教龄17.6年。从被调查人员的工作岗位、学历、年龄、教龄均可看出,此次调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覆盖面较广。
问卷中,用人单位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提出了如下意见和建议:
1.对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应加强幼儿音乐活动教学法的学习。
2.加强声乐、音准训练。
3.提高弹唱能力。
4.音乐特长方向班的学生培养应全面,不能只擅长音乐这一类课程。
意见中的第一点就直接指向学生的幼儿活动课教学能力的培养。试想,即将按照北京市海淀区“十二五”《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方案来设置的音乐活动设计课程,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教学中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授课模式,学生的职业能力仍然不能得到锻炼,不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幼儿音乐活动设计课程的界定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多采用的是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指“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也叫做生活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活动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来组织,通过儿童的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第四条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是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①
在“十二五”北京市重点课题《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中,由幼儿园音乐典型职业活动直接转化而来的音乐专业课程被命名为《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与组织》。它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必修课。《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与组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选择和运用音乐材料,编写幼儿音乐活动教案,模拟教学,掌握幼儿音乐领域活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理解幼儿音乐教育的意义、任务、基本原则。以便毕业后能基本胜任或辅助开展幼儿园各年龄班的音乐活动教学。
(二)课例教学的概念界定
课例教学借鉴的是教师培训中所采用的课例研究。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的授业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明治时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课例研究是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主导通过集体合作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与反思以及分享成果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循环过程,其本质是一种行动研究。其主要特征包括研究性、合作性、情境性和间接性。课例研究的步骤主要包括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和反思、分享成果等至少五个步骤。
本文提出的课例教学借鉴了课例研究的思路,但与课例研究又有所区别。由于笔者调研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凡是具有共性的音乐典型职业活动都是活动课例,因此设想可以提取幼儿园优秀音乐活动课例录像作为范本,让学生观摩幼儿园课例、分析课例、创编课例、实施创编课例,形成一种围绕音乐活动课例展开的螺旋上升式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围绕课例展开,因此称为课例教学。
二 、课例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
活动设计课程中的实践
随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课题的深入展开,笔者于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在海淀艺术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2011级的1班和8班进行了《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教学试验。
起初,请学生观看幼儿园优秀音乐歌唱活动课例《猪小弟的幸福生活》,开始学生兴趣很高,边看边随着孩子们天真的表现爆发出阵阵笑声,可是看到中后段时兴趣就慢慢减退了。
经过一番思考,我认为是教学思路不当所致。这门课的最终目的不就是想让学生成为录像中的教师,能设计组织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课吗?所以讲了不少理论知识,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我决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不再先讲理论,而是要求学生看完课例后模仿课例进行教学。
首先进行分组,每组都要安排有擅长弹琴、唱歌、画画、讲故事、制作PPT的同学。这样一来,学生饱含着即将模拟上课的热情,就积极地行动了起来,专注地观看模拟教学的录像,主动记录教学环节,主动学唱、弹唱课例中的歌曲……课例教学的实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显著,收获颇丰。
三、课例教学在音乐活动设计课程中
实施的基本流程、组织形式
(一)课例教学的基本流程
(二)课例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
依据课例教学的流程,至少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是创编、实施课例组,另一组是观察、讨论课例组。并根据音乐活动课教学的任务需求来分配小组成员,小组长可轮流安排小组成员担任不同的任务。
创编时,创编小组成员要依靠全组成员的智慧,合作完成创编课例的教学任务。实施时,选一名学生承担教师角色,其他成员扮演授课对象——幼儿,共同完成创编课例教学的实施。观察讨论组可分成两部分,分别观察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一个完整的课例教学之后交换小组任务。总之,小组成员应分工明确,保证每位学生公平充分地参与,全面锻炼各方面的教学能力。
四、课例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优秀课例教学视频、教案是课例教学的资源
在课例教学中所用的音乐活动课例应为全国幼儿园优秀的课堂教学视频。优秀的课例录像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和领先性的特点,它是教师技能的成功范例,是一种重要的教师技能教学资源,依托它们能很好地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发展。同时,观察、讨论视频中幼儿的学习行为,有利于让学生了解幼儿各年龄段的身心发展水平。
由于幼儿年龄小,活动课时间不长,通常小班15—20分钟、中班20—25分钟、大班25—30分钟。这样的课时长度有利于完整解读优秀课例视频。
(二)观察、讨论课例是课例教学的关键
一个完整的课例教学流程,至少有三次观察、讨论课例的机会。第一次是观察讨论优秀课例,第二次是观察讨论学生创编的课例,第三次是观察讨论学生改进的创编课例。在观察、讨论课例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双主体,双方相互尊重,平等交换意见。
优秀课例背后的教育精神是学生实践的指南,优秀课例的教学理念是学生创造的智囊,优秀课例的教学行为方式是学生实践的参照样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照应书本上提到的教育精神、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挖掘优秀课例中的鲜活场景。
借鉴课例研究的成果,课例教学中要求有观察小组参与,重视观察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记录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各种反应,观察对象可以是全体学生的表现,也可以是部分学生的表现。
讨论时不仅要评价教师的表现,还要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讲述观察的情况、对教学过程的看法和自身的体会。重点回答三个核心问题:学生如何达到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应如何改进,你自身从中学到了什么。②在展开讨论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课例的教学设计。
(三)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课例教学的目的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师技能的学习可以从模仿开始,课例教学中,学生实施的音乐创编课例教学可以是克隆式的。即使是克隆,也包含着学生的二度创造。例如,克隆音乐活动课例《猪小弟的幸福生活》,学生需要完成歌曲弹奏、歌曲范唱、图片教具制作、实施教学过程设计、组织教学这些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任务。优秀课例的学习是思维学习与行为学习、模仿学习与创造学习的统一。
课例教学中,我们鼓励、提倡学生结合小组成员的智慧,体会学生自身的特点仿编、改编课例。不要怕犯错而不敢创新,学习过程中的犯错、纠错是为了将来工作中的少犯错。
课例教学直接、充分地体现了职业教育“做中教、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体现了学前教育专业“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但同时也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如:课例教学的教材、教学资源有待开发;实施课例教学的设施有待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注 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6月版。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有个洋娃娃》,让学生初步感受与体验不同国家、不同音乐风格的儿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活泼开朗的生活态度。
2、学习7(si)与1(do)的唱名、和手号,反复模唱感知音高。
3、从愉悦快乐的课堂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用有趣诙谐的情绪来演唱。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掌握节奏、旋律的特点,带着有趣诙谐的情绪演唱歌曲。
2、感受7(si)与1(do)的音高。
3、让学生掌握弱起节奏。
教具学具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洋娃娃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欣赏印度尼西亚的风景
活动2【讲授】二、复习已学音阶do、re、mi、fa、sol、la
活动3【讲授】三、新课教学
1、学新知识。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个新朋友,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学习si、do’。
(2)请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把这个音阶唱出来,然后打着手号唱唱它们
2、用图片片将孩子们带到印尼的国度中去感受印尼的风土人情。猜一猜:引导学生根据图片猜测商店里有什么?欣赏《有个洋娃娃》,再请学生回答,听完的感受,最后展现全部歌词,让学生对歌词印象深刻。21教育网
说一说:
师:“聆听了歌曲,你感受到这是一首欢快活泼还是优美抒情的歌曲呢?”
生:优美、动听、欢快。
老师:这么动听的歌曲同学们想学吗?
生:想
2、学唱新歌。
(1)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有个洋娃娃》,让学生听唱歌曲。
(2)跟随音乐小声跟唱歌曲。
(3)教师教唱歌曲
a.先朗读歌词,感受节奏。
b.教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
C.教师反复带唱
师:老师呢,也看见了一个洋娃娃,这个洋娃娃的名字叫什么?
生:达果赞
师:洋娃娃想听到大家动听的歌声,你们愿意唱给它听吗?
生:愿意。
(生齐唱歌曲)
3、巩固知识。
段落反复记号,
:||
||表示唱完第一段后,从头反复跳过第1直接唱第2结束。
师:“如果你是歌曲中的主人公,你会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现不开心的心情呢?”
(1).请个别学生上台示范
(2).全班随音乐进行表演唱
4、游戏。
(1)、音乐停止拿到手铃的同学上台表演。
〔关键词〕学前声乐课程资源库音乐教学
声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声乐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各种资源。1学前声乐课程资源库是以学前专业声乐课程为核心,以现代教学和学习理论为依据,应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按一定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对学前声乐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研究、利用和管理的“固化”合成,是能够支持多媒体交互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教师科研活动的信息资源的总称,是学前声乐课程教学信息化水平的标志之一。
一、构建学前声乐课程数据库的价值
课程实施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和前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建设学前声乐课程资源数据库具有以下价值:
(一)实现学前声乐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音乐课程数据库是传播音乐课程知识的载体,随着音乐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建设的推进,音乐课程资源建设规模、涉及面越来越大,这就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程教学,形成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仅增强音乐课程的示范性,也加大音乐课程的辐射面,扩大音乐课程的影响力。推进音乐课程数据库建设,会给音乐教学带来一场变革。
(二)促进学前声乐课程资源的集聚和优化。音乐课程数据库建设能够从不同渠道全方位地将所需要的课程资源汇集起来,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资源的完整性。多个备份数据存放在不同的地方,还能确保数据资源的安全性。在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方面,保证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优化。
(三)推进学前声乐教学的师生交流与互动。课程教学资源库方便学生的学习,是师生交流的好平台。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库建设,可帮助其打造特色课程,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更新理论与技能知识。通过资源库和其他教师共享教学成果,分享教学经验,促进教师间的教学合作。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库建设,可促进其自主学习,并能在资源库上进行技能训练,促进其职业成长。
(四)加强学前声乐教学和科研的协同与发展。教师通过音乐课程资源库,能及时了解声乐课程研究的新成果、新动向、新进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对声乐文化资源的运用能力,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2建设学前声乐课程数据库,依托声乐课程教学重点,对各种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分析、评价、整理、存储,还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优越的环境和广阔平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推动学前声乐教育研究向高层次、信息化方向发展。
二、学前声乐课程资源库建设的问题
目前制约学前声乐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因素很多。首先,声乐课程资源库建设经费支持不足。相当多院校的声乐课程建设,在资源平台上仅仅是开个课程网,网站上只挂少量课程标准、讲义、简单课件等传统教学文件素材和一些教学活动记录组合。其次,声乐教师不愿投人很大的精力。现有声乐课程资源库大多是以文本和图片为主,形式传统,结构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小,点击率也很低,实际价值很小,不能很好地体现网络资源的教学优势,也难以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建设优质的课程资源。再次,课程资源库大部分内容缺乏创新。课程资源的建设不能实时与行业、企业发展对接,不能体现来自社会实践一线的工作过程,也不能从学生的学习、职业和创新能力来设计,课程资源库中可利用的有效资源不多。最后,行业、企业参与课程资源库建设不足。因不能很好地体现学前教育岗位的国家或地方职业资格标准,不能与一线幼儿园很好对接,缺乏一线的实际案例和项目,所以课程资源库建设不能反映行业需求和动态,资源库建设质量难以提升。
三、学前声乐课程资源库建设的项目重点
学前声乐课程资源库的整体架构,要集合国家级精品在线共享课程,汇集先进的课程设计思路、优秀的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整合各类各级比赛项目、赛题,构建习题试题库。结合行业技术优势,建构项目案例库。从课程资源库的功能来细分,课程资源库建设包括基本资源库和拓展资源库两大类。
(一)学前声乐课程基本资源库。内容包含如下子库:1.学前音乐文献数据库,包含音乐基本知识、音乐谱例、文字和图表;2.学前音乐媒体数据库,包括各类演唱会、演奏会、音乐会、音乐剧等声乐、器乐音像资料,含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五大类;3.学前声乐教学法规数据库,包括学科教学大纲、教学评估方法和文件;4.学前音乐教学范例数据库,包括校内外部分音乐教师教学案例、优秀教案、音乐教学策略、课堂教学视频录像、学生优秀作业及讲评等资料;5.学前声乐教学参考数据库,包含学前声乐教学的软件、课件、考试题库和其他多媒体资料。试题库可在不同的远程教学管理系统中运行,具备对试题的查询、单个录入、批量录入、删除、修改、组卷、统计分析、自动属性值校正等功能。3
(二)学前声乐课程拓展资源库。内容包含如下子库:1.学前音乐教育人物库,包含古今中外音乐大师、学前音乐流派代表人物、学前声乐作曲家、演奏家以及音乐教育家的文献资料;2.学前音乐专题资料库,各种相关主题的科研数据资料、博(硕)士学位论文、学前声乐教育研究成果,重要文献、书籍等;3.学前声乐教育综合数据库,图书、报纸、电子期刊、专利文献等数据资源;4.学前声乐教育政策资料库,包括学前音乐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和规章制度。
四、学前声乐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策略
(一)调动各方力量开发资源库素材。整合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实训内容和学习评价的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从教师手中收集,教学软件可通过网络下载或购买进行收集。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以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软件、常用软件等进行分类。激励学校、家长和幼儿园联合开发课程资源。鼓励家长、社区、学校附近的幼儿园,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组织学生课外教学实践,开发音乐艺术活动资源,如组建音乐社团、进行文艺汇演,实地考察、采风,挖掘地方音乐文化素材,同时整理和总结实践成果等。
(二)建立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完成平台的推广与应用。从资源的入库、导航、检索、管理和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建设。引入能体现岗位群任职要求的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打造紧贴行业、技术全新的课程资源库。
构建主体多元化的信息交流平台。让校企之间、教师之间、校校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课程资源平台实现无障碍交流。搭建学前音乐展示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不同终端进入平台,学生自由进行课程学习,获取最新的技术知识,掌握最新的技术信息。为实现资源库共享,要建立公用域,域下建三类用户。1.公共用户:共享课程资源库。所有教师可匿名登录,浏览并下载其中所有资源,但不能上传和修改。2.管理用户:维护公共用户的资源。管理用户只有资源库管理员可以用,禁止非管理人员使用。3.个人用户:为每位老师建立自己的用户。每位老师有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开放所有权限,教师个人可执行移动、复制、修改、上传、下载等所有操作。4
(三)争取各种力量推进课程资源库开发。要制定正确而清晰的音乐课程开发与利用的政策,将课程资源库进行汇总、整合后,上传到一个开放式的、专业的共享平台中,将资源库导入到校园网。对音乐课程资源库的开发与利用,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要积极申请课程资源库项目建设资金,使课程资源库建设得到充分的资金资助。同时,重视网络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进行数据库建设的人才培养,广开思路,探索多种有效收集信息资源的路径。
(四)健全资源库建设与维护的机制。成立学前声乐课程资源库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工作组,协同推进并维护好资源库,使之发挥最大作用。要加强对管理员的技术培训。调动声乐课程教师制作资源的积极性,组织声乐课程教师团队共同维护资源库,充实资源库,使之建设、维护和利用形成良性循环。要对学前声乐课程资源库定期更新。课程资源库更新主要是指增加、修改、删除资料的工作。资源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只有更新维护好了资源库,才是真正完成资源库的建设。(责任编辑:尹雨)
注释:
1刘玉龙.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5)
2徐慧俊.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6)
一、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立体化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传统单向知识传授为主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以课程教学为单元,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为平台,立体化、全方位地融教与学为一体,让学习者可以全方位、立体化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
高中音乐立体化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则更强调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主张课程教学应该从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与实践教学三方面进行组织,互为补充。重视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学生的自身评价和信息反馈,以评价反馈为途径,来检验计划并不断修改完善计划、方案,使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成果更趋之有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为手段,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在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松绑应试教育与整合教学等多种教学理念的设计与指导下,以教学方式、多元的教学评价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满足网络时代学生学习多元性的要求和社会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提高学习效率。
二、高中音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总体结构
高中音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是以国家教育信息化(也称数字化)工程为大背景;以网络、教学平台和音乐教室为软硬件物质基础;以信息技术与高中音乐课程的整合为切入点,实施高中音乐立体化教材建设;利用立体化教材实施立体化教学设计。立体化教学模式主要从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立体面进行,再配以混合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立体化教学模式总体结构借鉴了“立体化教学的模式”。如下图:
立体化教学总体教学模式1:立体化教学总体教学模式2:
三、高中音乐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
1、资源库建设――立体化教材
立体化教材是一个由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辅助教学软件组成的完整体系,分为纸介质、电子和网络三部分。纸介质的主教材是新课改教材,具备指导性、示范性和系统性,还有教材配套的光盘参考资料。同时还包括收集的音乐电子和网络出版物,自制的电子教案、CAI课件、试题库、网络课程和资料库等。网络平台和网络课程通过网络组织起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支持学生自主式学习、探索式学习、协作式学习等先进的学习方法。立体化教材的各部分组成一个系统工程,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上有机融合,互为补充,形成综合的知识体系,把教材的精华从各个角度呈现。立体化教材与普通纸质教材比较有许多优势,一是可以把纸质教材的静态图画变成动态三维立体动画;二是可以把无声的纸质教材变成有声有话的多彩教材;三是可以把纸质教材通过DVD和多媒体变成影像教材;四是教学平台和资源库把平面纸质教材变成立体化内容更丰富的教材;五是立体化教材可以支持数字化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朱则平,廖应文.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一体化教学设计
“一体化”是指:新课改音乐教育转变观念的前提下,在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基础上,使用立体化教材体系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体现全面设计音乐教学思想。音乐一体化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和研究音乐教学问题,解决音乐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音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实现音乐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的最优化过程。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构成,是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其中主要又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子系统构成。
一体化教学设计是开放式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五点不同:一是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一体化。教案和学案的一体化,是一种双向交互式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二是多种教育资源的一体化。除了文字教材以外,还包括音像教材、网络资源以及其他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在内的各种教学资源一体化;三是多种教学手段、方法的一体化。包括课堂讲授、网上学习、自习、讨论、探究以及实践活动在内的多种教学手段、方法的一体化。四是各种学习方式的一体化。即运用视听媒体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CAl、IP、网络课程等)方式与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相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方式相结合,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五是教学内容一体化设计。即课内和课外学习内容、理论课与实践课内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及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的一体化设计。
3、实践效果分析
通过实验班、对照班的检测数据说明:通过实施立体化教学模式,实验班、对照班在实验后对高中音乐课程学习兴趣出现显著差异。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后测的学习成绩有明显差异,平均分相差7.75。这一结果说明实验班、对照班在实验后的学习成绩出现显著差异。同时,实施立体化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相关理论知识,掌握音乐技能,提高音乐表演、创作水平。
通过课后实践中的多项音乐活动观察证明,将音乐课堂延伸到课外生活、网络交流、舞台表演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总之,立体化教学模式在高中音乐课程中的实施效果明显优于非立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六个转变”和“五种学习”。
(1)实现了“六个转变”,即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关键词:中职音乐;体验式教学;模式;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职业教育是培养为社会直接创造价值的高素质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教育,承载着满足社会需求的重任,因此在中职课程教学中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体验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在中职音乐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收到了一定成效。
一、中职音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作用和地位被忽略
中职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初中起点的学生为主,正处于身心发展发育阶段,其意识形态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音乐课程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目前很多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课程教学活动普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教师与学生对音乐课程的认识与关注明显不够,使音乐课程发挥不了其应有的地位与作用。
2.教学效果达不到教学要求
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一般会从介绍作品情况、创作背景等开始,然后教唱歌曲,形成了课堂上语言多、音乐少,教师讲的多、学生参与少,教学内容多、教学场地少,学生被动接受多,主观创作少等现象,最终使整个音乐课程教学陷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教学模式陈旧
中职音乐教育是以音乐技能训练为基础,以情感培养为导向,以审美教育为目的的教育形态,从教学模式上应该以艺术体验为核心,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感悟、理解与喜欢,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情操;音乐课程教学应该是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的感受与感悟,同时通过音乐对学生的感染与感化,形成两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学效能的发挥与体现,在中职音乐教育中,通过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结合音乐教育的自身特征,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全面提升音乐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以此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基本结构
教学模式来源于实践,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形式,能为各科教学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的模式化的教学法体系,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在实践中从头摸索进行教学的状况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因素。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实践,强调学生认知能力和多元潜能的训练与开发,重视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一种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是学生通过参与精心设计的教学项目和情景模拟,通过亲自体验来获得相应感受,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分享个人体验并提升认识的一种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包括:学习项目设计―教学情景策划―学习团队组织―项目任务布置―项目任务启动―项目成果检验―项目成果分享等,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是项目的开发者与成果的检验者,学生是整个项目任务的执行者,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性音乐活动,从而与音乐产生生理、心理的相互作用,激发内在的音乐感受,在讨论中你一言我一语不断思考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创作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获得成功、愉悦的音乐体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课程内容学习任务,获取了应有的音乐知识。
音乐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从教学形式与方法上实现突破,同时在教学场地和教学考核方式上实现突破,体验教学不仅可以在固定的教室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利用比赛、文艺晚会、户外等开展体验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应采用过程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
三、在中职音乐课程中开展体验式教学的策略
在中职音乐课程中开展体验式教学一定要根据中职学生学习的实际和音乐课程的学科特性进行,一般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实施,第一层面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第二层面以音乐比赛为提升,第三层面以文艺汇演为拓展,实现三层面教学互动,让音乐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其应有地位与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美育熏陶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整个体验式教学活动的主体,结合音乐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科学进行教学设计与项目组织,具体可以从以下步骤实施教学活动:
1.构建项目、创设情景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结合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构建一个教学项目,根据教学项目内容构成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如音乐作品环节可以把学生分组,创设“我是大评委”现场点评教学情景,唱歌环节可以创设“KTV”、“非同凡响”音乐会或“歌星演唱会”等场景,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室布置等方式结合课程内容特征和学生喜好、心理特征等有意创设各类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情感,通过可感知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任务驱动、引导体验
教师根据教学项目内容分配给各组学生或个体学生体验任务,通过前期任务分析、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体验活动,根据教学情景学生接受任务后进行角色转换或扮演,成为任务完成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想象力,打开音乐创作与思考的思维大门,学生在充分把握任务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借助自身的想象力享受音乐感觉、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充分领悟音乐的情感因素,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3.体验讨论、思维碰撞
经充分体验和任务的执行,每个组(或每位学生)已对教学项目体验之旅有一定感受,但由于学生个性特征的不同,在体验中往往会有认识的共性,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性,在讨论过程中会不断提出新问题、新看法,通过思维碰撞又不断涌现出新的观点与想法,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信、大胆、准确表现音乐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与讨论中触摸知识、获得知识、探究问题,实现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总结评价、画龙点睛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问题;应对途径
小学美育教学中,小学音乐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小学生对美的感受力、表现力。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更凸显了小学音乐教学的素质培养观,促进小学生人格的健全,并形成活跃的思维模式。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问题
1.教学设计方面
在小学音乐实际教学中,综合教学并未深入,以至于综合教学没有实效。教师在课堂中,讲课内容繁杂,且没有切合音乐主题。
2.教学目标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太过于形式化,往往偏离音乐主题,显得音乐课程冗杂。例如,在音乐教学中融入绘画艺术,但往往没有掌握好度,太过专注于绘画,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失去本堂课程的教学意义。
3.音乐课程时间
由于新课程教学规范中,并未明确小学音乐教学的课时课量。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音乐课程都是能省则省,常常被缩减,甚至其他课程挤占,直接影响了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二、应对途径
1.增强小学音乐教学的观念
通过对小学音乐教学观念的增强,综合性教学方式的合理运用以及多角度展现课程价值,真正实现教学结构的优化。在实际教学中,利用综合性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渴望,增强小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重视和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发挥其引导者的身份,充分利用教学设施以及多媒体等方式,将音乐的美感展现给学生,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及音乐创造力。
3.提升教学质量
音乐作为综合艺术类型,并与其他艺术相辅相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将其他艺术融入音乐教学中,既可以增强音乐的美感,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此外,通过各种艺术的形式美,能够感染小学生的心灵、人格,使其健全和健康发展。
小学音乐教学作为小学美育教学的重要课程,小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气质素养得到全方面提升。为了满足新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小学音乐教育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其他艺术类型融入进来,切实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小学;音乐课;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来临和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在常规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一个新型的教育手段,开始在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小学音乐课程教学通过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限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将视听、声像相结合,给学生带来了更好的感官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上音乐课。本文主要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应用多媒体技术,从而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误区
如今,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有很多优越性,也有一定的缺陷,再丰富多样的多媒体表现形式都是程序上的设定,是机械的。而作为音乐教学这一科目,也有自身的特殊性。音乐教学是一种情感教学,每一首歌曲除了相关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外,还要关注其情感表达,尤其是小学生,这个年龄段需要教师多方面的关注与引导,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去展现教学手段,内容多得让学生眼花缭乱,这是错误的。多媒体教学再有效也只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辅助手段,这样喧宾夺主的做法不可取。
二、如何更好地让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中
1.提高教师的多媒体应用意识和水平
小学音乐教师除了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外,还要提高使用多媒体的能力和水平,认清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地位,抛弃对多媒体作用的夸大认识,明确多媒体技术过于器械性,并无法取代教师的教学。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对编排的内容必须有精心的设计和较高的技术水平支持,从而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效用。
2.巧设教学情境,加强情感教育
在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巧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多媒体要适度,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只有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才能显著提高。音乐课程是一门重视情感教育的课程,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平衡好各方面之间的关系。比如,在教授歌曲《外婆的澎湖湾》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要表达的内容应该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对澎湖湾的风土人情的认识。这首歌曲是台湾的歌曲,我们要适当地拓展一下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台湾的一些风土人情。而情感教育则应该由教师进行口语表达。教师应利用精心组织的语言带领学生去感受歌曲中包含的情感,多次示范演唱,让学生看到教师的真情流露,从而对学生加强情感教育。
3.处理好教师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
教师要处理好自身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要适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过分依赖多媒体是错误的。教师应把握住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不要成为一个只会不停按鼠标,随着课件进行讲解的录音机,那样会制约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制作多媒体和使用多媒体时,要遵循适度的原则,要重视自身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联系,让多媒体的应用科学、合理。
4.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要服从教学实际需要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要服从教学实际的需要,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有效的课程编排。比如,学《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故事情节较强的歌曲时,教师可以根据歌词的内容,用动画的形式把整个故事完整地表现出来,在带领学生练唱时,刺激视觉感官,更有感情地去演唱歌曲。而一些较为抽象的歌曲则不适合采用这种方式,需要的是教师的分析和引导,从而去理解歌曲的含义。
总之,我们十分肯定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带来的优越性和便捷度,但也强调多媒体技术应用要适度。一些教师会过于重视多媒体的材料展示或是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反而忽视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及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这的确是不应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正确应用多媒体,一切从学生出发,科学地优化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沙艳萍.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的运用[J].学周刊,2011.
关键词:音乐; 欣赏; 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047-001
一、音乐欣赏课的意义
音乐可以给人以美感和幸福感,通过美感和幸福感,可以使人心情愉快。《乐记》中曾经记载道:“(音)乐者(快)乐也。”所以,音乐艺术有其特异的功能,通过它的美,它的激情、节奏,让人们感觉到欢乐,获得美的享受,陶冶情操。作为成长中的学生,音乐欣赏课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音乐,掌握音乐欣赏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思想世界,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音乐教会学生用美的眼光去看待社会,看待身边的每一件事,感受身边的爱和力量。音乐欣赏课教会学生用音乐的审美态度去创造美的能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实处处都存在着美好,不同的美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是外表美,例如人的外貌、自然景观的美,需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聆听,探索出音乐中作者描述的那个世界,让学生去了解那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艺术。
二、音乐欣赏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国家标准课程的内容,一线音乐教师要想完善课堂,就要敢于创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例如,老师在上面讲得热火朝天,激情四射,然而学生却无动于衷,思绪飘向远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需求脱节,导致学生失去兴趣,音乐活动的参与性低,使得音乐课失去原有的魅力。通过综合分析,本文总结出中学生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的基础水平相差甚远
中学生的生源来源于不同的小学,因此,学生的音乐基础水平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开学之初,就应当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全面了解学生,方便日后对学生的教育有针对性,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才会更有自信和积极性。
(二)对音乐知识兴趣不高
音乐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学生普遍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跳舞,一旦教授一些知识,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而知识作为音乐课的一部分,教师自然很容易使音乐专业化,从而使课堂教条化。
(三)单一、极端的课堂评价方式
任何学科都有一个特定的评价方式,但是音乐课的评价方式却非常的单一,成绩的评定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一般而言,每个学校的音乐教学每学期有两次考试,分别是期中和期末,将音乐基础教育变得应试化、专业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提升。因此,不能只通过简单的考试,而是要通过平时的上课情况,可进行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等方式对学生考核,多种方式综合考核,避免单一的方式。
三、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一)根据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的重要部分,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内容的选择应当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结合老师的特长、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课题的目标等方面做综合考量。首先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曲目,教学的曲目,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综合艺术歌曲和与时俱进的曲目,提高学生兴趣。其次要选择不同的风格,提高学生素质,最后,教师要扬长避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构思教学环节,抓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程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教师对教学内涵和教学艺术的掌握程度的体现,更是整个音乐教学的教学思想、方法和理论,是上好欣赏课的重要保证。将新课程的理念和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独特的方法,新颖的手段进行教学。此外,教学还要重视巧妙独特的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还要注意对课程环节的安排,采用深入式的教学。
(三)重视情感方面的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音乐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一方面,音乐很抽象,另一方面,音乐又是最能表达人类的情感的艺术,从音乐中,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歌曲的美妙,同时也可以体会到音乐传递的一种情感和思想,从而获得精神方面的力量。因此,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除了设定对音乐的认知目标外,情感目标也要生动可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音乐素材融为一体。教学实践证明:情由境生,通过模拟、复制和创造一定的情景,再现音乐的意境,可以使学生对情感的认识更为深刻。所以,教师要懂得根据情感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造音乐情景,让学生触景生情,在情景中完成对音乐的感悟。
音乐欣赏课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开拓欣赏美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的改革促进了音乐课程的发展,同时在发展中也存在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学生对音乐知识兴趣不高,教师的素质有待提升,课堂评价方式单一等。面对这些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巧妙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再现音乐情景,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情感,逐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音乐教师用书[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
[2]中小学音乐教育[J]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10.94
[3]中小学音乐教育[J]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