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舞蹈教学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初中物理指导型探究教学流程
[TP12CW122.TIF,Y#]
1.1教学流程图
初中物理指导型探究教学模式,结合初中学生的学龄心理特点和初中物理学科特点,笔者设计了教学流程(图1),每个环节都有师生的合作与互动。
1.2模型概述
指导型探究教学模式提出的目的在于将新课程提出的探究教学与传统课堂的指导型教学的优势有机的整合,该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比较适合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律教学。
指导型探究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难度主要在于教师课堂参与度的控制.笔者认为,指导型探究教学模式教师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该节课,或是某一个具体的知识内容,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重点在哪里?教师需要重点指导哪些方面的内容?
(2)我们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内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知道哪些内容的指导是必要的,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思考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了,学生能够顺着我们的指导顺利完成探究,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教学案例――“摩擦”教学
2.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教师:提供《市民手册》的条例,借助于多媒体重点投影第七条:“不乱扔杂物”。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走向物理,为了丰富学生的认知,进一步挖掘生活资源,进一步播放录像。
[HJ1.45mm]教师播放录像:“一块西瓜皮害了一条人命.”
设计意图:录像是上面环节的延续,通过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乱扔瓜果壳不但不卫生,而且还有可能造成伤害事故,而这个事故与本节课有怎样的联系呢?学生通过录像会自然地联系到一个生成性问题。
问题生成:脚踩在西瓜皮上为什么会滑倒呢?生活中还有哪些实例呢?
学生联系生活,进行交流:在结冰的路面上走路容易滑倒。
2.2学生活动,自主探究
学生通过上述环节对摩擦力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定性理解,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
活动1:夹球比赛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配备一盒玻璃球、一只纸杯、一双筷子,小组内部自主推荐一个心灵手巧的学生用筷子将球[JP2]从盒中夹送到杯中,教师计时,看相同的时间内,哪一组夹得多。
活动2:两人拔河
让力气最小的学生与力气最大的学生拔河,教师提供器材,一根长棒,力气大的学生握着的那一头适当抹些油,结果力气小的学生获胜。
活动3:观看录像――大力士徒手拖动大汽车。
提出问题:如果汽车没有轮子,大力士还能拖得动吗?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几个具体的活动,高密度地呈现“摩擦”的信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使其感受到摩擦现象处处存在,物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继而激发学生探究的[JP2]兴趣和欲望.同时,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也就很自然地抛出来了。
2.3提出问题,学生猜想
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有了前面的感性认识作为铺垫,学生的猜想很活跃,思维迅速发散,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可以大致形成如下几个猜想:
猜想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
一、案例教学课要突出研究性,力求学术性
1广告案例课的性质、主旨与体例。(1)课程性质:高年级广告系学生研究性的讨论课程,它不是以前课程内容的重复,而是较以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创造性的运用,是进一步地深入与提升。这可从已开设的案例教学内容中反映出来。(2)课程主旨:研讨市场营销、广告战略和策略、创意、运作过程及作品的创造。(3)课程体例:选择适合研讨的切入点,以案例活动的性质为线,激发研讨的兴趣。
2.选用案例(教材)要面向社会、市场、广告业,形成学术研讨氛围。选择好教学案例。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在明确教学目标基础上,要选择适度、适用的教学案例。所选的案例既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又要是教师自己能把握得了的案例,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的案例。教师能否把握案例取决于教师对案例涉及的环境背景是否了解,对案例涉及的知识领域是否掌握,对案例涉及的问题是否有相应的解决处理经验。而学生能否接受和认同案例,主要看案例所描述的是否为其身边或可能发生的事情;所提问题是否为其经常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通过案例学习是否可以提高学生其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从案例的来源上说,工商管理案例取之于真实的公司经营等方面的事件;法律案例取自于某一时间的判断;而广告案例更多来自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实际情景。因此在广告案例的选用上,注意5个“性”:(1)案例选取要注重针对性,(2)案例选取要注重时效性,(3)案例选取要注重典型性,(4)案例选取要注重生活性,(5)案例选取要注重学术性。
选用学术上有争议的案例,如娃哈哈十五年沉浮(品牌定位与销售网络、非常可乐的市场命运);中国“海尔”品牌如何走向世界;国内外广告节金奖作品讨论。
二、广告案例教学课重在研讨
1.确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学生自主性组成学习小组,开展课内课外的学习讨论为主的教学活动。基于这样一些基本理念,本课程对学生的培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求学生加强在课外的多方位的知识吸收,建议学生不仅看课外书籍,还应从广播、电视、电影、电脑等新科技媒体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因为对案例分析的第一步就是积累资料,因此要求学生从平时就开始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经验并持之以恒。
第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主张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市场中去用心观察。我常常告诉他们去逛超市大卖场,观察营销中的各个环节,关心快速日用消费品的促销情况;户外广告的大发展,看经济的繁荣对人流的变化;看展览,注意会展业对广告业的拉动。用心看的话,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咨询和启发。譬如像“肯德基”为什么总跟“麦当劳”在一块儿?他们选址是否有什么讲究?为何生意总那么红火?今年街上流行什么样的服饰?第三,锻炼学生的口头和笔头的表达能力。这是一个广告策划人必备的基本才能。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能力的训练主要通过个人的“自我推销”,在每次上课时我要求要有三位同学对全班案例学习,进行小结或谈体会;介绍自己最近读到的好书和学习的心得;评价一些优秀的广告作品;展示自己的业余创作等等,内容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另外还通过小组以比稿的方式开展竞争,既激烈又放松,让大家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广告创意实战演习。
第四,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会做人。鼓励他们成为“杂家”。广告教育实际是“通才”教育。除了专业课之外,音乐、舞蹈、书画、电影、计算机、生物技术等所有最新的时尚都应是关注的焦点。
2.两种教学基本程序。(1)下发教师挑选的广告案例,附上几个思考题供参考——学生自主学习——分组研讨(课外)—叫、组代表课堂发言——各小组成员即兴发言——或逐一点评,或总体总结。(2)学生课外寻找亲身实践过的选题——课堂评点自选案例——学生评点、评议——小结。
3.作业与考试。作业:学生为课堂讨论拟写发言稿,学生自寻,教师指定的某类选题的案例作分析归纳该类选题策划、表现的规律;或教师课堂指定完成的三次作业题目。考试:(1)指定案例的分析与点评,撰写小论文;(2)以小组为工作小组,共同完成一个课题项目。
如我在广告系大三班的广告案例评析课上,就曾尝试完全以学生为主,老师作为教练指导,以班级为单位,做一个《脑白金广告案例分析》——重塑脑白金的品牌形象为项目的方式。以比稿方式,经过竞争,产生出学生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的策划、控制与实施。然后再把学生分成六组,分项目负责人也是学生。三周时间中,学生们日夜奋战,最终拿出了共57篇的案例分析报告,最后合成一个全班性的作业。每个小组的作业在班级上进行交流,老师拿出评分标准,供每个学生打分时参考。分视觉说服力20%,分析创意力20%、题案制作20%,应变能力15%、团队合作25%共五个方面。
在作业圆满完成后,学生纷纷有话要说:“我们用了百分之一千的努力、激情来投人的。”“此课对我们来说是第一次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是一次最接近实战的演练。从市场调查、品牌策划、广告创意到媒体投放,我们把已学到的知识各尽所能投入到品牌的塑造中,而单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将这个工作完成的。”“我学到了不少超越理论的实际知识,比如,怎样调动所学的知识来阐述报告的内容;怎样通过各种手段挖掘未被发现的潜在的新思路;怎样深入了解和分析一个实际品牌及其营销策略;怎样在该品牌处于危机状态的情况下挽狂澜于不倒;怎样在同学间,小组之间做到默契配合;以及怎样做一名真正的广告人。所有这些是非课堂上所能学到的。”
三、教师在研讨中的引导作用
关键字:信息网络学习环境学习共同体探究式学习
随着知识经济兴起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的教育将面临着一次全面而彻底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在这场变革中将起到先锋而关键的作用,它将彻底改造现行学校教育,从而引发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真正意义的教育革命。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和课堂教学将受到严重的挑战,合作学习小组将成为最有效的基本教育活动形式。在基于网络的智能化平台所提供的丰富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以合作学习小组为组织形式,形成学习共同体,以完成课题任务为主要目标,利用信息资源、智能认知工具等方式合作交流,并在评测反馈系统的作用下进行知识建构,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共享的、更高级的认知技能。
一、学习环境的设计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它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场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下,利用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的。传统教室是资源和认识工具相对贫乏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使得学生的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都极为困难。而“丰富”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充裕的信息资源,教学实践案例的信息库和促进合作的认知工具,而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对学习的独立性和控制。我们要设计的就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搭建的智能化平台所支撑的、“丰富”的学习环境。
1、学习资源库
学习资源是学习者从事认知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准备和意义建构的基本信息源泉。它一般包括传统的教科书、书面教材、电子教材、录像资料、音频资料、视频资料、文字材料、网络信息资源等。而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型的学习资源,它可以采用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构成网络课程等信息资源,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电脑网络上,供不同的使用者在不同的地方自主选择使用。在这样的学习化课程里,知识的物质载体不再是传统的书籍,而是信息化的互联网络(例如Internet)。为此,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学习资源库可以包括以下三种层面上的学习资源库群:
单元资源库群。按照单元知识点的要求,教师把相关的学习资料收集整理成电子文档(如文本材料、HTML页面、JAVA小程序、CAI软件等),然而到学校的局域网上(例如网站形式)。这样,由一个个单元的电子文档有机地构成了庞大的信息资源库群,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使用。
远程资源库群。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丰富,却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网络服务器上。为了方便学生的查找以及资源相对归类集中,教师可以在单元资源库群的基础上运用“链接”(Link)技术,把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联接起来,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些链接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另外,学习者还可以通过智能化的网络搜索引擎(如雅虎、搜狐等)检索到更多的信息资源。这种具有广泛意义的、开放式的网络信息资源,为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从而有利于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知识。本地局域网资源、Internet远程信息资源就组成了一个具有超文本组织结构的、大规模的信息资源库群。
整合资源库群。整合资源实质上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分化了的学习资源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学习资源载体形式,这是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载体形式。它包括了对学习资源内容的整合还原、有机联系以及资源的有序排列等方面。学习资源的有机整合,可以是相邻知识系列的整合(如代数、几何、三角等知识系列的整合,植物、动、生理卫生、生态环境等知识系列的整合等等),也可以是性质相近学科知识的整合(如物理、化学、生物整合形成的“综合理科”,历史、地理、道德等整合成“社会科”,音乐、美术、舞蹈等整合形成“艺术科”等等),可以是人文、自然、社会学科的整合(这是为了解决环境污染、核威胁、精神家园丢失等社会问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基此认识,我们可以采用Web页面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来实现基于网络智能化平台的整合资源库建设,使相关学习资源有序地排列起来,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从而有利于学习者的知识建构。
2、教学案例库
教学案例是围绕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完成课题作业而设计的精选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有利于完成课程作业,一套案例对应着一个课题。
教学案例库可以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案例选择,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分析途径,依据系统所提供的反馈提示,或不断提供的参考资料和不同的引导方法等,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来获得知识。
对使用频率高的案例,系统将自动把它加到相应的备用库中,有利于学生的高效使用,以便教师可以集中力量辅导,并收集各种分析途径和障碍现象,整理后用于修改已制作的案例分析课件。
3、认知工具库
认知工具是指能帮助学习者完成对信息收集、整理、处理、创造和表达等方面而有效地进行思考和认知的操作工具。它可以是教学的模拟环境,能表现、观察和控制真实事件的地方,如电脑虚拟城市模型、卡通游戏等,可以帮助学生在数字化的虚拟教学环境中实践和体验真实世界所具有的各种技能。
各种CAI软件(含JAVA语言编写的程序)以软件资源库的形式存放在局域网(或Internet),基于Web页面的CAI软件则可以大大地增强教学材料的交互性与实时性。CAI软件支持多媒体功能,可以展现图文音像并茂的信息资料,并且有交互能力较强的人机操作界面,适合于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的特点。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在小组协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Web浏览器、E-mail电子邮件、BBS论坛、IRC实时聊天、News新闻组、MOO虚拟环境、Cu-SeeMe视频会议等认知工具,与同学或老师就课题、作业、任务和信息资源等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并解决问题。其次,学生可以利用Web网页技术、Flash动画、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幻灯制作、Excel电子图表、Acess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处理信息,并以多种媒介方式表达、展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特别是WAP技术、蓝牙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和互相整合,多媒体技术将广泛运用于电脑和网络之中,在现实世界真实情境和人类经验世界的基础上创建模拟、仿真与虚拟情境。并利用智能化信息网络技术开发出适用于一般教学模式或针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认知工具,将有助于学生以多元表征方式建构知识,呈现知识,开发学生潜在的各种智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相关的技术素养等,从而有力地支撑学生互动高效的学习。
二、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在基于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再作为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小组成员的角色参与更加广泛的、讨论协商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每个学习小组实质上是一个完整的认知系统,每个合作学习者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结成了“学习共同体”,它将是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组织形式。在上述图中所示的模型中,合作学习小组是在教师协作组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完成某项研究课题为主要学习任务,采用智能互动的、多方交流的方式来建构知识。
1、课题作业库
在网络课堂中,学习任务要比传统课堂上的学习任务更清晰、更简洁。它可以是围绕学习目标、源于真实生活的、富有挑战性的隐含矛盾的某些问题;也可以是为了解决问题、来自于学习需要的真实任务;或者是结合学习内容所提出的研究课题(即“project”,课题的意思)。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布置感兴趣的课题,强调学生自主控制学习活动,明确提出完成的期限。我们为每个学习内容设置了课题作业库,并配套了相应的教学案例库,以便于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顺利进行。
2、合作学习小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应该支持合作,而不是竞争。小组合作学习把班级授课制作下学习个体之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从而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人际合作关系,学生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得到了进步。在此形式下,合作学习小组实质上就是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认知主体。很多研究也已表明,合作学习小组提高了生成性学习的机会,它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是由志趣相近的学习者(3~5名)组成,每位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背景模型、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组内成员之间优势互补。为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组内成员彼此分工合作,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小组自主协商选择研究课题,制定实施计划,确定成员分工,选择研究手段,得出研究结论。在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彼此信任,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也称“学习伙伴”)。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优势,与他人充分交流、协商,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和支持,从而形成共享的、更高级的认知技能。在小组研讨推导结论的阶段,每个成员都应当充分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形成小组的研究结论。同时通过小组之间的互相交流、补充和启发,使得各小组的研究结论更加完善。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这不仅需要学习伙伴的通力协作,而且更加强调每个合作者必须独立运用各种社会交往技能去努力完成所承担的课题任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对话、协商和合作等社会交往有助于他们用多重观点去看待知识和信息。小组合作学习则是从学生自身对知识的需求出发,通过互动合作激发、引导和调节学生的自主活动。这种以每个人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合作意识、协商态度为基础的,以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与独立自主为前提的学习共同体将最终取代班级授课制和传统课堂教学而成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教师协作组
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中,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中心,学习过程更多由学生自主控制。教师从知识的主要来源者转变为指导者、学习策略的服务者、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此外,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设丰富信息资源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其中思考、探索和进行知识的建构。在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和教师、信息资源、学习材料、学习伙伴相互作用、交流互动时,学生便自觉进入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状态。
此外,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研究式学习活动,越来越表现出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的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和重组。同时,随着学习共同体的逐步形成和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个体以其有限的知识结构和自身素质,已很难适应如此开放的、广泛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为此,以合作、互补为前提的教师协作组有必要建立,组内教师围绕对学生课题活动的指导而有效联合起来,成员可以是新老教师、各科任教师、专家、学者或具有某项特殊技能的人。教师协作组实质上是一个整合优化后的教师群体,其责任是帮助和支持每个学习小组顺利完成课题。它采取讨论、协商、对话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集中指导,并作为服务者、学习者参与其中。
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不同专家关于学习活动的多重观点,每个教师都可以通过智能认知工具(如E-mail、BBS、电子记事簿等)发表意见,以便与他人分享经验和研究成果,并通过网络和跨地域、全世界任何地方的专家和老师广泛交流,并取得理解和支持。
4、讨论区
在学习共同体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多方交流,可以通过基于网络讨论区来实现。最常用的是BBS论坛方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并参与讨论和交流,在其中发表帖子,每个人的发言随时都可以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浏览到,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网页浏览并参与讨论、发言。教师应当事先设计好能引发争论的主题,以及能启发深入讨论的后续问题,并正确引导讨论进程,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的发言干预不宜太多。同时,教师协作组(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及时给予肯定和引导,对学生发言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以恰当方式指出,在讨论偏离当前学习主题时,要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在讨论结束前,应由教师(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作出小结。
其次,也可以采用网络聊天室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这种方式参加讨论的人数应当有所控制,一般8-15人左右。参加者要有较强的责任感、较好的自律能力、熟悉聊天技能,自觉遵守讨论规则。基本步骤大致是:(1)参加者首先需要自我介绍和相互了解,建立一个融洽的讨论环境。这是由于参与者往往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年级,彼此都不太了解。(2)主持人(老师或学生)讨论主题、流程安排、发言规则等。(3)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展开讨论。所谓“头脑风暴法”,是指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里,把对某一主题感兴趣或有研究的人集中起来,让每个与会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以集益广思。在讨论中,当有人发言时,其他人必须仔细地倾听,任何人不得对其发言作好坏错对等评价。当没有其他人发言时,才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此过程中,主持人应当注意引导发言不要偏离主题,可以在聊天过程中用“私聊”方式及时提醒轮到发言的参与者发言,督促违反发言规则者遵守纪律,保持和调控形成和谐的讨论氛围。4)主持人(或其他参与者)对聊天记录进行整理、归纳作出小结等,以供大家分享使用。
另外,也可以采用E-mail、ICQ等方式来实现讨论和交流,它适合于个别化学习、在线辅导等活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基于网络的人机、人人互动交流的方式,将更加受到新技术的支撑而变得更加多媒体化、网络化、个性化,更加方便形象了。
三、评价反馈系统的设计
在网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得到帮助和启发,并能通过网络(如BBS论坛方式)就其他人的作业提出帮的反馈性意见。这种反馈过程是全开放式的,所有教师和学生均可以参与其中。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累积起来的反馈意见可以作为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参考。同时,这种学习反馈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实现“异步”交流,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面,我们不能只是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该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例如,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态度如何,所完成的作业表述方式是否清晰,陈述理由是否足充,解决方法是否新颖,学习效果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等等。这些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的方法,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公正的评价,也给学生提供了利用反馈改进学习的方法,并帮助他们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念。当然,这种过程性评价仍然需要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而对于合作的集体作业,应当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例如,研究方案是否科学可行,小组分工是否合理,小组成员的合作程度如何,组员参与度如何,课题完成质量如何等等。而对于小组成员的个人评价,应着重对其参与活动的态度,执行和完成任务的情况,在小组集体活动的具体表现,与学习伙伴的合作情况,以及对作业的完成和研究结果有何贡献等等。
随着学习共同体的逐步形成和深入实践,如何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探究式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标准则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如何把这些评价标准与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合作学习小组更加有效地开展研究式学习,则是我们今后不断通过实践研究并逐步予以完善起来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高文.教育以人为本──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跨越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9期
[2]张文周.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惟存教育being.k12.net.cn/
[3]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1期
[4]胡礼和.网络课程的结构和教学模式.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5期
[5]黄甫全.略论新世纪学习化课程的特征和形态.教学与管理.2001年第7期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在这方面,我有几点粗浅体会。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合理利用教材内容
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教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安排的"生活中的数"、"生活中的数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其优点并不在于资源本身,而在于由此可以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像这样的生活实例教材中比比皆是,而且这些资源又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因此这些非常好的可利用资料,要注意充分地利用。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活化教材内容
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数学活动经验也各异,所以,教科书的定位应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线索",它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教学学习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精心开发设计,加工处理,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1)活用教材,把书上静止的场景变为真实的活动。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时,教材中呈现的是一幅静止的画面,不利于学生和老师操作,因此,在教学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购物的现实情境。课堂上,当我出示了6种可爱的玩具,学生的眼睛都亮起来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联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补改。教材中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但有些取材范围太窄,有的与本班学生生活实际不符,对于这样的教材,我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教材中只提供了学具和文具,我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物品,有玩具、文具、水果、饮料、零食、生活用品等等,6人小组合作开展分类活动。再如: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课前,我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喜好,将教材中安排的活动进行了调整,换成了学生乐于且经常参加的活动:跳绳、跳皮筋、跑步、口算、丢沙包、舞蹈。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3)“小鬼当家”,让学生参与充实教材内容。小学生头脑中的“数学”往往与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义,而我们所使用的教材难免会因编著和编者的成人眼光而带有某种片面性,我们所以为的“生活实际”,也许并不为学生所认同,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教师不妨蹲下来,试着倾听孩子的声音,将课堂向课外开放,向学生开放,让学生自己寻找素材编数学的试题。在学生自己寻找素材编数学的试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要学好数学,而且,这些试题来自学生,来源于生活,学生解答的兴趣也非常高。
三、淡化抽象的算理复述,强化直接生活经验,领悟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复述思考过程,进行所谓的“算理”式分析,而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基础,反而会把学生带进“死相同”,使本来容易理解的知识,人为地复杂化,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深不可测,产生厌学情绪。例如:在学过“比多比少应用题”后,我出了一道题:“爸爸今年33岁,比儿子大10岁,儿子今年几岁?”有位学生说:33+10=43岁师问:你为什么这样解答?(生:因为大10岁就加上10岁,所以就是43岁。)大部分学生回答:不符合实际。教师肯定大部分学生用生活验证的作法。指出要形成自觉从生活经验角度去检测数学学习的结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合理性。
[关键词]音乐潜力;最近发展区;音乐科技媒体
维果茨基在高级心理机能理论上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明确指出学生存在两种行为水平:一是学生已存在的现实发展水平,指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潜在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该理论强调着眼于学生的动态能力发展,以发展学生的潜能为目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建构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学说中提出了“搭建脚手架”这一核心概念,为发展学生潜力,实现跨越“最近发展区”提供了具体教学模式,“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当代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极具意义的理论指引。在新一轮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下,今天的音乐学科教学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迎来了新的挑战。将“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于音乐学科教学中是探究学生音乐能力发展,提高音乐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音乐课程教学信息化的今天,“时代特点”“多媒体应用”等字眼被提到核心位置,多媒体教育技术与音乐教学的结合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入了更加具象的新因素,其便捷性在帮助学生发展音乐综合素质等方面十分重要,也为教师拓宽了施教资源。在《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第二版)中如是说:“人们没有必要去忽略科学技术也能有助于达到更高水平的潜在能力。”“今天的教育技术能够通过最近发展区,为众多任务中的每一项提供诸多路径,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1]在此基础上,如何利用电子科技产物进一步发掘和发展学生的潜在音乐能力应变成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音乐科技媒体对于音乐教育发展的价值
1875年法国人马丁维尔发明声波记录仪,开始了“电”与“音”的碰撞与融合,为西方音乐科技的发展拉开了序幕。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音乐的发展与科技手段密不可分,技术革命不仅带来音乐观念、音响素材、创作方法、表演与传播等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同时音乐与科技的结合也必然带来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变革。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认识到了以计算机音乐的科技媒介为代表的工具,能对音乐教育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音乐教育技术”在西方国家开始崭露头角,至今早已发展为成熟的体系。乔克希针对科技与“最近发展区”称,科技在教师的施教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被称为“其他更多有能力的人”[2]。俄罗斯心理学家列佛维果斯基在哈佛大学的《零点计划》实验得出明确结论:科技能促进学生元认知的发展。而科技与音乐结合的产物,在发掘学生音乐潜力的“搭建脚手架”中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
(一)拓宽与丰富学习资源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学科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学科也在飞速发展。在确保学生为主的基础上,音乐科技为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科技早已成为现代教育中必不可缺的元素。以音乐网站“哔哩哔哩”为例,B站发展至今已成为青年学习的主要平台,其中多样和优质的学习资源拓宽了我们的学习渠道和来源,在UP主的分享下实现共享资源,打破学习的时空局限。VLOG视频的个人特更能够在内容与音乐的配合中,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视频中的弹幕交流功能实现了在互动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参与和表达自身感受的学习行为。音乐网站在满足学生的学习和人际交往需求的同时,还满足了学生的娱乐消遣。在信息资源共享的今天,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早已不仅只来源于教材和教师的讲授,可以说多元化的电子科技正改变着学生的兴趣和行为方式。
(二)使音乐实践更加便捷在音乐教育方面,对音乐科技与音乐教学的结合也早已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从黄志鹏[3]、何湘华[4]、李付云等人[5]的论文,我们都可以看出音乐多媒体早已应用于各阶段的音乐教育中。音乐媒体不仅能够形象直观地表现音乐的艺术特性,且部分软件易于携带和使用的特点更是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乐谱软件作为电子科技与音乐结合产物典型代表,在电脑键盘与钢琴键盘的结合下,其音符输入的谱音一体和多音色转换功能在音色创作时不仅能够直面了解自己的创作,还能培养音乐听觉和审美;多声部功能不仅避免了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的“纸上谈兵”,还能在学生脑中建立形象,增强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且软件谱面改动的即时性避免了传统谱面创作中的模糊性和反复性。乐谱软件的应用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的模式,避免了重复讲解和做题的枯燥性,对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积极性具有显著的成效,并为音乐实践提供便利性工具和途径。对此,任恺曾发表过科技和建构主义理论结合的看法:“信息化视野恰好是教师提供先行组织者、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最有效的思路和工具,信息化视野和建构主义思维作用下将合理改变教与学的低效状态,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的学习境遇。”[6]明确科技可作为在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具体手段和力量。那么在今天的音乐教学中,以最具有时代特点的科技工具作为教师音乐教学中搭建“脚手架”的工具,笔者认为可以贯穿音乐教学的始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潜力。
二、音乐科技媒体对于发展学生音乐潜力的具体应用
以中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活动为例,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音视频软件、多功能电子琴和乐谱软件等教学手段更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帮助教师确定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的音乐能力,创设情境加强学生音乐体验,引起学生兴趣要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跨越,教师需明确学生的音乐现实发展水平,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对学生音乐基础能力情况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与学生的第一节课以流行风音乐内容《好汉歌》为例:在音乐课开始,通过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播放,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影视音乐入手使学生进行知识同化。播放《水浒传》音乐剧情片段,让学生感知音乐对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创设梁山好汉那种义薄云天的豪迈情景,使学生饱含情感演唱的同时还能始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音乐作品时引出这首音乐中的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素材,通过多功能电子琴的多种音色加入不同音色的伴奏乐器,教师通过一步步对相关音乐作品问题的提问,了解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知情况后,可运用乐谱软件引导学生改编音乐作品,加入多声部和声或者是伴奏,了解学生和声基础和音程关系的掌握情况。课程完成基本可对学生的现有能力形成诊断性评价,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后期合理的教学预设。
(二)帮助教师和学生分析“潜在发展水平”的能力,发挥支架辅助功能,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新能力音乐的抽象性和学生具有差异性决定音乐教学需存在适度的弹性空间。“最近发展区”主张教学依靠学生将要成熟而尚未完全成熟的心理机制,分析和明确学生的音乐潜力水平,这对教师和学生分别有着不同的益处。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水平提供多样的音乐活动和对某方面的针对性练习。以音乐剧活动为例,先给学生提供音乐剧《白毛女》的视频,让学生明确音乐剧的结构(如:旁白、音乐以及演唱、舞蹈等),以此搭建概念支架,教师予以学生合理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自己在音乐剧中担任的角色,同时引导学生集体参与剧本的设计。在学生们排练过程中教师可给予建议支架启发学生进行创新,利用多种媒体手段丰富故事情节和内容,如:利用音视频一体的软件“哔哩哔哩”示范,播放《声临其境》配音片段或加入配乐的诗朗诵片段,启发学生感受多媒体音乐软件将音乐与故事结合的效果,从而引导学生使用这些科技资源,不断创新学习成果。学生们达到的最终演出效果即学生在集体配合中所表现出的音乐潜力。在排练过程中把主权交在学生的手中,使学生在集体参与过程中形成对自我音乐能力的清晰认知,让学生意识到通过自己努力可以发掘潜力,开始有意识寻找自己的闪光点。而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参与学生的表现和特长分析学生的“潜在音乐能力”,在后期音乐教学中因材施教。
(三)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跨越,贯彻多样化因材施教,制定合理教学内容,实现学生音乐潜力的螺旋式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的发展非一蹴而就,该过程呈螺旋状发展,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来统筹教学大纲。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正确处理好学生现实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抓住教学最佳期。尤应体现在音乐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应在学生的现有基础水平之上,可通过努力达到。以音乐创编课《瑶族舞曲》为例,先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瑶族民族文化,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瑶族风情。后播放《瑶族舞曲》的视频,听视觉的结合会使学生把瑶族音乐的风格与人民的生活文化融合为立体形象,从而促进学生音乐联觉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辨认和学习不同管弦乐和民族乐器的音色,认知不同乐器组合的音乐效果。后教师可利用电子琴的多重音色,使学生体验改变伴奏乐器对于《瑶族舞曲》的音乐风格的不同效果,引导学生自主研究不同音色乐器的组合对于音乐效果的影响,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们集思广益。最后教师以乐谱软件“Sibelius”制作学生创编成果,展示各组的创编成果并予以相应的评价和建议,使学生对自己的音乐创编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并明确自身的不足。结束时布置作业,以《沂蒙山小调》为例让学生们用乐谱软件进行简单的创编,达到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巩固新知识的目的。在“艺考班”的和声教学中,理论的枯燥性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做题很难达到好的学习效果。以《红河谷》为例,教师要求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创作(如:倒影、卡农、模进等),学生在创作时往往只考虑和声对位的规范性,导致旋律性较差。而此时乐谱软件的“谱音一体”可以让学生直面自己的创作,在考虑和声对位的规范时又可以使学生兼顾到声部配合的旋律性,且不足之处可及时改正。最终在和声对位方式的理解和应用上会超出原有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综上明确,若依靠传统教学模式易造成学生在创作时“依葫芦画瓢”,很难保持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时音乐科技多媒体就发挥了它直观便利的特点,为教师的施教提供了多样化的手段,同时为学生的“音乐最近发展区”也架起了多样化的“支点”,实现学生音乐潜力的发展。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