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学生心理讲座范文

初中学生心理讲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学生心理讲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学生心理讲座

第1篇:初中学生心理讲座范文

一、学校把消费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之中

学校必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要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第一,利用班会时间选编传统美德故事进课堂,懂得节俭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对节俭重要性的认识。第二,举行合理消费征文比赛活动,从思想上加强认识。第三,进行合理消费手抄报活动比赛,加强宣传力度,教育中学生树立适度的消费观,防止盲目消费。第四,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与消费相关的知识讲座、报告,加强对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家校联合,父母对孩子的消费行为加强引导

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重要保证。家长是与孩子接触最频繁、最亲密的人,家长的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家长给孩子做好示范作用,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不良消费心理及行为。家庭中应尽量营造一种勤俭节约的生活氛围,使孩子能够自然而然地形成理性的、科学的消费习惯。首先,家长举办消费专题讲座,引导家长去观察,了解孩子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并进行指导。其次,举办家长消费教育讨论小组,及时了解孩子的消费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生自查自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中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首先,积极广泛地参加社会实践,磨炼意志,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家长要正确引导他们适当地利用假期到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吃苦”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勤劳俭朴的品质。其次,对于自己的零花钱,要拟订自己的消费计划,学会有计划地用钱,并学会积累,把钱用在刀刃上。再次,针对自己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开展自查自纠活动,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消费方面存在的不合理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中学生作为一个身心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的特殊消费群体,由于其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使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也是进行消费心理辅导的关键时期。在初中生的消费观、价值观和金钱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时期,通过对消费知识、消费安全、理性消费等内容的渗透,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心理体验,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认识和对待各种消费现象,形成良好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责任感,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观念的自我改变和提升,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第2篇:初中学生心理讲座范文

一、当前学校“留守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有的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局限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但很多都流于形式,甚至当过试点校或做过活动观摩课的学校,实际工作不到位。心理咨询室、悄悄话心理信箱等,也形同虚设,很难起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2. 家庭结构状况对“留守中学习”心理的影响

“留守子女”多数是父母在外地打工,只有春节,有的甚至两三年才回家团聚几天。家是心灵的港湾,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家庭观念。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或关键期,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尤其是他们在遇到各种困难、冲突和挫折时,不能进行自我调节、及时化解矛盾时,就更需要父母的关心、疏导、帮助和指导,长此以往,“留守中学生”容易出现以下几种状况:

(1)情绪不稳定,学习态度不端正。大部分“留守中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表现为上课不认真,作业不按时完成或不完成,并经常扰乱课堂秩序。这些“留守中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严重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

(2)行为习惯偏常,抑郁孤独逆反粗暴。“留守中学生”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双亲都在身边的同学相比,容易产生自卑,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

(3)怯懦自卑,狭隘自私。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他们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认为命运对他们不公平,致使他们不信任别人,不信任自己,生活中充满了迷茫和悲伤。

(4)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留守子女大多数由祖辈抚养,祖辈由于思想观念较陈旧,常对留守子女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百事包办,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管。父母由于常年在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因此经常给孩子大量的零花钱来补偿对孩子感情上的缺失,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

二、需要转变观点来解决问题

(1)健康观。转变两条健康理念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①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还要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②健康不应只是一种少数人享有的特权,而应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和享有的权利。这两条理念使得健康的观念突破了医学的范畴,这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教育观。随着我国大力推行实施素质教育,传统的教育观念有了巨大的转变:现代教育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应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对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非常重要,为心理健康教育作好了铺垫。

三、解决“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对策探析

1.建立学生档案,“对症下药”辅导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掌握了“留守中学生”的心理状况,才能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洞悉其心理的变化,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纠正不良的心理状态。为此,学校德育部门建立了档案库,并要求各任科老师通力合作,对“留守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精神状况、思想表现、智力情况等较为突出的不良性格及情绪特征随时与班主任或德育负责人交流,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制定转化计划,选择恰当、灵活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灵”治疗工作。

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实践证明,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当然在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自身素养的提高,教育工作成效对“留守中学生”的心理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绝不可忽视。

3.努力营造温馨家庭心理教育环境

(1)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瑕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女子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得出去打工,一定要嘱咐孩子,对其严格要求,加强对其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⒋创设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1)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这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课程要重“导”淡“教”, 教学生会自助,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2)开展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一个倾吐心声的空间。这可以帮助来访学生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特别是特殊生中的“留守子女”,给他们一个非常好的取得相互信任的平台。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换。

(3)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学校应认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扎实开展心理训练活动。应对各年级学生的共同性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讲座,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学生矫正和预防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教会他们自我心理保健。

(4)学会挫折调节,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人在一生中要面临许许多多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问题。“留守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由于有部分学生胆怯、自卑, 他们失去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较多,很少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品尝不到失败的滋味。他们自信心不强,一但遭遇挫折和失败,内心必定焦虑、自卑、痛苦。因此首先要教育学生作好遭遇挫折的准备;其次要教育学生有不畏挫折的气概;再次要教育学生冷静地对待挫折。

(5)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站、校报、墙报、LED、校园网等形式大力进行学生的心理教育宣传。举办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兴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丰富生活和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的目的。树立良好班风、教风、学风,形成良好的校风。为学生安全渡过“危险”的青春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第3篇:初中学生心理讲座范文

摘 要 青春期是人类个体的身心随着性成熟而发展、变化的时期,它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青春期的身心发展健康与否,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青春期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从知识到能力、从理论到实践、从观念到行为的综合教育,理应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但青春期教育却没有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强化初中学生的青春期心理教育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 初中生 青春期 辅导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生涯是人成长的重要阶段,而人的青春期也在此时到来。由于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社会的不良影响,许多初中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关青春期的困扰和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初中生具有哪些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对他们进行辅导呢?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二、初中生青春期存在的心理问题

伴随着身体生理的急剧变化,少年的心理亦经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的滞后,个体、成人及他人、社会等的准备不足,青春期似乎成了人生发展道路上的事故多发地段,值得大家深思和认真对待。归纳起来,这一阶段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有:

1.心理生物性紊乱

主要表现在对自己身体机能的异常关注以及对某些疾患的过分夸大,即精力完全内投,对自己生理的急剧变化不满意而极度焦虑,从而主观构想疾病或症状。例如,一个学生因咽炎发作,又遇上入秋刚换上高领衫,觉得咽喉部被包紧而难过,有异物感,这种感觉持续了多日后,该学生忐忑不安,最终怀疑咽喉部有病变,正巧偶尔翻到一本医学杂志,其中提到咽喉部的异物感可能是癌症的信号。此时,该学生整日担心的就是癌症,将咽喉癌的症状全往自己身上套,发现条条对得上号,于是惶惶不可终日,担心自己不久于人世。经两次医生仪器检查仍不能去除心病,后经心理咨询终于除去心病。这一问题的出现就是青春期学生对自己身体变化过于敏感,又加上多疑所造成的。

2.情绪问题

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强烈而多变,经常失去平衡,难以自控,情绪的两极体验瞬息转化,心境低迷。如果负性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郁抑、焦虑症状持续存在,烦恼与孤独不能释怀,少年将产生自杀的意念和行为。西方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自杀的倾向与行为多始于15岁,15岁以后此种倾向的增长比率很快。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价值的多元化倾向出现以及竞争和压力的加剧,我国青少年的自杀问题也日益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尽管青少年自杀的具体原因很多,如学业失败、家庭失和、同伴失和、失恋、性困惑或性错乱、怀孕等等,但多半都是此时累积起来的烦恼导致心理崩溃的结果。

3.性别角色混乱

所谓性别角色混乱是指两性在社会文化规定的各自相应的社会位置和行为规范、模式上的混乱,即通常所说的男孩像女孩,女孩像男孩的现象。男女性别上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其生理基础上,亦表现在其社会适应性和社会行为上。青春期是男女性别角色分化的关键时期,是男女两性认同其身份角色的关键时期,如处理不慎,将造成男生女性化和女生男性化等问题。

4.人格冲突

由于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他们在心理发展上矛盾重重,产生了人格冲突。如青少年出现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敢和怯弱、高傲和自卑并存的现象,在人格特点上表现为逆反、偏执、极端等特点。如不能很好整合人格,将出现人格的冲突以致分裂。

5.人际冲突

父母等成人此时发现他们经常处于与青少年的冲突之中,代沟问题明显。尤为重要的是,随着异往的增加,异往问题也日显突出,如异往不当等等。

6.性心理问题

由于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缺乏,青少年经常产生性困惑、性价值观混乱、性保健意识薄弱、性罪错、异常、性偏离等,如性骚扰、过度、易、性罪恶感、性等。据调查,在引发青少年自杀的因素中,性心理问题占较大比重。

三、引起青春期问题的原因

1.人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不协调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2.许多初中生没有获得有关青春期知识的正当的、科学的渠道

许多初中学生,他们对自身成长的知识贫乏,不论是生理或心理上都容易产生一些青春期问题。初中生由于年龄较小,所处的环境闭塞,科学讲解性知识的资料十分缺乏。学校本应是初中生接受青春期教育的主要场所,但在许多校园中,几乎都没有开设青春期教育课程。这就使初中生失去了获得青春期成长知识的最大渠道和主要机会,以致使初中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贫乏,造成许多严重的后果,如不能正确看待男女同学之间的友情;不能正确对待自身成长中的正常的心理反映;不能获得科学的生长发育知识,等等。

3.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家庭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初中生不仅在学校不能接受青春期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也几乎是空白。青春期教育太多地受到传统思想中负面因素的影响。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人们的思想中,“”是极其危险的,它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谈“性”色变已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家长们对性视为洪水猛兽,认为青春期性教育会导致初中生较早地发生性关系,担心让初中生知道得太多反而不好,害怕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他们认为青春期性教育要“顺其自然”,没有必要专门进行,等孩子们长大了自然就会知道,他们也是这么过来的。因此,许多初中生的正当需求在家庭完全得不到满足,成长中的困扰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这一切都极大地阻碍了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很多悲剧的发生。

四、进行初中生青春期问题辅导的有效对策

面对初中生出现的种种青春期问题,教育工作者应该对他们进行必要的青春期辅导。青春期辅导的内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开展讲座

性心理辅导的重心很大一部分在于科学的性心理知识和正确的性价值观、伦理观,这一部分对学生而言几近空白,或者藉由媒体或生活获得一鳞半爪、零零碎碎的信息,不全面、不系统、甚至不正确。因此由受过专门培训的、合格的教师,采取讲座的方式进行辅导是合适和可行的。应该强调的是,讲座不是灌输、不是布道、不是说教,应该以启发引导为主,采取开放式、探讨式和参与式的讲座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适时、适度、适当的辅导。

2.集体讨论

讲座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正面引导,但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尤其是针对学生共同关心、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以课堂讨论的方式,通过同伴作用来进行辅导,这样既使学生有了共同分担问题和困惑的机会,也使学生有机会分享同伴的经验,还避免了来自教师等成人的压力和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如关于早恋问题,教师的讲座可能由于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效果大打折扣,但同伴的意见却非常有效,只要教师工作做在前面,引导得法,课堂讨论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活动设计

讲座和讨论主要解决的是认识和态度问题,如果能通过一定的活动设计,让有关的知识、观念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活动中、游戏中,则效果会更好。如有关艾滋病等知识的辅导,可以设计艾滋病病人和朋友、亲人的小品情景,藉由学生的扮演,让学生看到艾滋病病人的痛苦,并观察、模仿其亲人、朋友的关心及爱护行为。

4.个别咨询

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性问题非常敏感,心存顾忌和压力,因此团体辅导需与个别咨询相结合。个别咨询可采取面对面的形式,还可采取电话咨询、通信咨询的形式。目前,这几种形式都受到青春期学生的欢迎。他们在面临困惑的时候,不愿意向父母讲,不愿意和老师讲,却特别信赖咨询员,在纸上、在电话里、在咨询室里和盘托出。尤其是许多情感问题,学生往往担心父母和教师统统斥之为早恋而归入另类,不仅找不到接纳感,还添上了新麻烦。所以涉及同学关系的问题一般不适于公开讨论,而比较适合个别咨询或辅导。另外,青春期常见的易、个别男生的、女生的未婚先孕等问题因其极度私密性,也适合于单独处理、个别咨询。

青春期辅导应取得家庭、社会以及学校里其他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密切配合,否则学校孤掌难鸣;青春期辅导应牢牢把握科学性的原则,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损失难以弥补,因此辅导内容应该精心设计和组织,逻辑严密;青春期辅导应特别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问题的个别性,因材、因时、因地、因势进行;进行青春期辅导的教师需要进行青春期知识的培训,经一定标准考核合格后才可担当此责;学校应当为青春期辅导提供良好的氛围,经常开展健康有益的学生集体活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而青春期教育是当代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4篇:初中学生心理讲座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已有研究,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相应的教育原则,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到。

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

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4)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团辅中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学生心理讲座范文

一、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1.思想品德教育受到挑战

在市场经济与多元价值观念、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下,学生人生价值观出现“迷茫”现象,价值定位不清晰,对社会主义制度尚存在模糊认识,亟待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给予正确引导。这说明当今学生在基本政治观点与价值观上表现出不少困惑与矛盾,值得关注。

学生道德发展中出现了虚拟化、时尚化倾向。以英雄、模范为榜样主导学生道德发展的格局被打破,“偶像崇拜”“流行文化”“娱乐化倾向”等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强。

网络在给学生成长带来许多益处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网络就像海洋,只要一打开网络,我马上就觉得自己像一个水手,就想到处冒险。”这是一位中学生上网的感受。部分学生中开始出现网络沉溺现象,危害性日益显现出来。

部分学生在道德行为养成方面,知行分离现象依然明显。虽然道德认知水平随着年级增长在不断提高,但这并不必然会带来道德行为规范水平的提高。

2.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面临成人社会不断施加给他们的高期望、高要求,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并且与其它方面问题交织在一起,对他们的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据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一份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初中学生“强迫症状”、“焦虑”、“偏执”三项不良心理反应列于前三位,高中学生“强迫症状”“焦虑”“偏执”“敌对”和“人际关系敏感”五项不良心理反应人数最多,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高达24.9%;对自杀意念报告率进行统计,初中男、女生分别为22.6%和20.7%,高中男、女生分别为22.6%和39.0%。调查指出,中学生的人格特征易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一阶段也是心理卫生问题容易出现的时期。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是伴随着成长过程而来的,同样,如果不加重视,又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学校教育受到应试机制的严重干扰,常常无奈地做出违背教育规律的举措。家庭教育与社会文化也往往带给中小学生以无形的、巨大的压力。

有一学生其父无家庭观念长期滞留福州,不养家。其母一人辛苦抚养,并因此脾气暴躁,常把其当出气筒。其幼年物资条件极其缺乏且无家庭温暖。7岁时其母负气出走从此再未归,父也再未归至今。其后寄居伯父家,自诉:常有寄人篱下之感。吃饭时其伯母常斜眼瞧他,倍感不自在。伯母在日常对其颇有微词,责备他是累赘。小学5年级开始出现逆反迹象,偶尔不归家,但教育后能及时改正。初中后,更加叛逆。具体表现为:常偷家里的钱,连伯母放在桌上的手机也偷去卖掉,与他感情甚笃的堂弟放在枕头下的私房钱也被其拿走,并常到其年近八旬的祖父母处骗钱,甚至将同学放在抽屉里的课本当垃圾卖……问其原因,或沉默或说不想回家吃饭。渐渐的开始与一帮同党混在一块。打群架、敲诈勒索、调戏女孩、聚众抽烟赌博、夜不归宿、泡网吧、上课睡觉要么旷课……骗来的钱很快挥霍一空,继而再骗。伯父无法,将其锁在家中但其很快逃脱,后数天不归又混迹天涯,变本加厉,家人寻找,故意躲避。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缺乏家庭监督、家庭温暖、情感交流,以致于产生厌学、逃学、弃学等现象,导致学生偷盗、勒索、抽烟、泡吧、打架等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有的学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努力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与实效性。建立健全学校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学生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对策

1.发挥家长学校的教育功能,转变家教观念

(1)学校可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教育功能,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科学讲座、座谈等活动,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讲座内容可涉及:“如何引导孩子学习”、“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尊重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孩子不应该被溺爱”等。

(2)教会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的结构、气氛、文化、经济背景等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父母离异,学生的情绪与人格上受到的伤害,都会使学生变得孤僻、自卑,甚至产生反抗、敌对的情绪。因此,家长应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心理活动等情况,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多观察、多交流、多沟通、创造出良好的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

(3)帮助家长改变重智轻德,子女私有的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更好地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妥善处理孩子某一阶段发展所面临的某些特定问题。尤其让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他们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应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教育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规律。

2.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精心创设心理情境,发挥心育活动课教育功能

学校应创造条件安排心育活动课,由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授课。心育活动课教学不同于学科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好每一堂心理活动课,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活动”,重视“体验”这两个最核心要素。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以达到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增进彼此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使课堂环境更加融洽,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2)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注重学科教学渗透

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靠一个心理老师,需要每个教师的共同参与,教师可以针对自己任教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制定相应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进行渗透,使之达到互相促进的一个良性循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开展丰富多彩活动

学校可通过广播站、宣传窗、手抄报、学生刊物等宣传媒体平台,宣传报道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可举办主题班会、让学生写心情日记、心灵感言等形式,让学生传递白己的心声,倾听同伴的声音。让学生学习传授心理小常识,学会训练调节自己心态的小技能,学会化解同学间心中的小疙瘩。

(4)加强留守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体系,为学生排忧解愁。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站,对一些心理偏常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诊断和鉴别。疏导、调整和矫正他们的认识、情绪、意志行为等心理障碍。对学生常见的心理疾患进行必要的治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条件好的学校,可建立心理热线和“心语”信箱,心理教师以“知心姐姐”的身份认真回复学生的信件,通过咨询形式,实施心理辅导,为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架起了通往心灵深处的桥梁。学校应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针对学生心理的特点和实际遇到的问题,定期为学生举办相应的心理专题讲座,如:“怎样戒除网瘾”、“青春期性保健知识”、“考前心理辅导”、“人际交往的技巧”等,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成长中所面临的心理困惑,使学生能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第6篇:初中学生心理讲座范文

关键词:阳光体育;分析研究;初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30-2

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这时的中学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深远的意义。这就需要做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中学生的体育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级各类中学学校的体育资源,开展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活动。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南京市六合区20所初中“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采用个别访谈、调查问卷;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综合性的阐述。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的内容包括初中学生每次参加运动时间、参加什么的运动、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参加锻炼的场所等。采取随机调查的方法,对南京六合区的部分中学进行问卷调查。

(3)数理统计法

对南京六合区的部分初中学生的常规体质进行全面的测试,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测试,记录下结果,制表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1.南京六合区初中学生素质基本状况

(1)不同年级(年龄)、不同性别的身体素质在活动过后较长时间里变化情况

分析以上4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2008-2011年间参加“阳光体育”的学生身体素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08-2011年间参加“阳光体育”学生身体素质男生增长较快;2008-2011年间参加“阳光体育”学生中,年龄较大的增长较快。

2.南京市六合初级中学实施“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1)参加“阳光体育”的目的

对学生而言,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对国家而言,为推动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2)参加“阳光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人类认知事物和从事各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实践证明: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本文试图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目标、途径、方法和学生学习体育兴趣的培养两者相结合,来提高学校体育的质量和效果,从而使青少年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

(3)参加“阳光体育”的地点

让全体师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太阳下,所有能进行锻炼的地方都可以。

(4)参加“阳光体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虽然素质教育思想已深入人心,但“应试教育”的影子却挥之不去。而体育教师也以“达标”、身体素质测验、运动技能评定作为体育教学的重心,形成了许多认识的误区:

误区一:学校体育是“小三门”,说时重要、忙时让道、考试前去掉。

误区二:学校体育是“政教处”,严密的体育教学是学校校风的保证,所以体育课一定要管严、管死,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以免影响优良校风的形成。

误区三:体育要考试、要“达标”,上级要统计评级,所以体育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加强“达标”项目的练习。

(5)体育教师素质不高影响着阳光体育的发展

要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充分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体育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正确的组织和引导至关重要。目前,体育教师往往因为工作任务繁重而简化了体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对阳光体育概念的认识不深,也影响着阳光体育的发展。

阳光体育的开展需要体育教师具备教“乐”的能力。而体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体育教师往往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运动技能的传授和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上,对提高自己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教学能力积极性较高,而对开展快乐体育的能力的提高重视不够。

三、结论与建议

1.体育教师应通过讲、看、体会、提高成绩等方法,让学校领导重视阳光体育的发展

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阳光体育可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因此,大部分学校领导不是不想重视体育,而是因为他们工作繁忙,或由于学校的经费紧张和学校工作的重点不同等问题,影响了他们对阳光体育的支持。

2.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加快阳光体育的发展

以成功为乐,以吃苦为乐,以健康体魄为乐,以美为乐是快乐体育的真谛。要让学生真正在体育活动中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提高体育教师素质至关重要。加强理论学习,改变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不能将学生变成知识的容器,只注重“懂”“会”的教学,而应该参加各种渠道的培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通过听、评、练等方法,将有用的东西留为己用。并以此为基础,转变观念,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大力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开展阳光体育的能力。

3.体育教师可通过看、问、讲座、实践等途径实现能力的提高

看,即组织教师参观有关学校开展阳光体育的成果,提高教师的认识;问,即请教专家,让专家解答自己在开展阳光体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讲座即展示成果,总结开展阳光体育的经验。实践,即将通过看、问和讲座得到的知识,运用于体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

[参考文献]

[1]苗秀丽.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02).

[2]何志文.从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透析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01).

[3]杨剑,张艳华.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学分析及对策[J].研究科技信息,2008(06).

第7篇:初中学生心理讲座范文

一、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 班主任对管理工作的理论水平不高

科学的管理理念能够为班级管理工作提供指导性思想和方向,但是当前大多初中班主任仍受传统班级管理观念影响,造成班主任现有的班级管理理念可能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难以适应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等新形势背景下的班级管理要求,最终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 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身心素质不足

班主任需要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予以综合管理和负责,加之初中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且青春期逆反心理日益加强等特点,因此班主任生理、心理的劳动强度较大,易出现头痛等躯体症状或者冲动等行为,不利于学生和班级的良好发展。

3. 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方法有待提升

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生理、心理特点,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青春期,自主性、自律性以及团结性较差,而班主任开展管理工作的方法相对单一,若对事件处理方式欠佳,容易致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受到影响,班主任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实施。

二、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优化策略

1. 提高班主任管理理论水平

班主任作为教育制度的执行者和班级管理的负责人,应当以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事业改革的要求为依据,及时更新班级管理理念并努力提高管理理论水平,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深入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具体表现在:班主任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等相关培训课程,学习新型教育理论和教育政策;在专家讲座或者主题观摩等学习活动中,班主任应主动和其他优秀教师、班主任进行交流沟通,以便借鉴班级管理经验并充实自身管理知识体系。提高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理论水平,有助于初中班主任在科学的理论指导方向下进一步改善管理工作。

2. 增强班主任身体心理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班主任顺利完成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初中班主任应当充分锻炼身体并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同时遵循劳逸结合的原则,保证自身具备足够精力实施班级管理工作并使其有序进行。初中学生可塑性和不稳定性较强,所以班级管理工作中出现不良突发性事件的可能性随之增加。为此,班主任应该努力加强心理素质,即学会控制或者消除消极情绪,增强辨别、决断、应变以及人际协调等多方面的能力,学会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总结、反思经验,学会将所学的管理理论应用于工作实践,进而向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良性影响。

3. 改进班主任管理工作方法

班主任实施的管理工作是以班级为单位,管理对象是以学生为主,因此班主任应当不断改进班级管理方法,以便逐步实现个人与集体形成良性循环的目标。首先,班主任是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其根本任务,因此班主任应当树立良好形象以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初中学生仍存在尊师倾向,班主任应严于律己,关注并热爱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及时疏导学生消极情绪,与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班级创造民主、平等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升学生思想水平。其次,班主任应当了解其他学科知识,同时结合现代管理方法和多种教育艺术技巧,丰富文化知识素养并采用鼓励等正面教育方式加强班级、学生管理。再次,针对学生自律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班主任可以在学校规章制度基础上组织学生共同制订合适的班级制度,如关于迟到、旷课等具体问题的处理办法,使学生接受群体监督和约束;针对学生团结性较差的实际问题,班主任可以选择态度认真、责任感强的优秀学生组成班干部队伍,一方面顺应初中学生更容易接受同龄群体影响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有益于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应该重视定期举办班会的意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阐述关于班级管理的想法和建议,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改善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班主任还应当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引导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其配合学校管理工作,以便通过多种渠道加大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管理力度。

三、结束语

第8篇:初中学生心理讲座范文

【关键字】: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一、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由于目前初中教学教育还存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多数学校实际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存在很多问题,文化知识的教学和思想品德教学严重失衡。

(一)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受应试教育模式的主导和限制。虽然我国早已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评价教师教学和学校教育成效的主要依据仍是升学率。而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并不在考察之列。因此多数初中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仅是照本宣科,局限在教授课本内容,无法落到实处。

(二)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不明确,教育机构不完备。从本质上说,思想品德教学是一项全面整体性的教学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具体的书本教学。但由于学校把大部分教育经费和人员机构设置都倾注在有利于升学的学科教育上,在思想品德教学方面缺乏规范制度,思路不清,规划不善,使得思想品德教学的课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教育严重脱节。

(三) 基层教育工作者不重视思想品德教学,思想不端正。教师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然而有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较为陈旧、思想落后、教学方式简单,只教书不育人,严重危害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 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 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想品德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设置趣味性课堂导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和场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二) 带领学生走出课本和课堂,融入社会实践当中。如今社会正处在开放变革的时期,信息传播途径纷繁复杂,学校应打破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初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应将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我国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结合思想品德课本知识和内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观看相关的爱国主义影片,学习当地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爱国主义强调的是民族正义感和是非观念。可以将历史上的爱国英雄代入课堂教学,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的林则徐,精忠报国的岳飞等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从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营造良好的学校和班级氛围,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社会调查和校园广播等形式培养学生爱校爱班的集体意识。激励学生热爱集体,为全体人民的利益努力奋斗终身。教导学生遵纪守法。通过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责己严,待人宽”等典故,教导学生严于律己、加强自我批评,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树立正确价值观。古人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仁爱孝悌”,核心观念即尊敬师长和孝敬父母长辈。树立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教导学生珍视家庭亲情,与家庭成员和谐相处。此外,“与人为善”的文明礼貌教育和“悬梁刺股”的立志成才教育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环节。

(三)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是品德高尚的先决条件。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经历剧变,在人际关系和生活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此时思想品德教师应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设立专门针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室,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与学生换位思考,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习惯,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中的社会意识、责任意识、礼貌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诚信意识、节俭意识等优良素质也应有针对性的予以培养。

(四) 作为教育主体的思想品德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师的师风师德教育建设,规范教师的教学语言和工作方法,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的意识。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和气质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具备高水平的政治修养、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精湛的专业技能修养等。身处教育一线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认清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郑文芳.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2]李四军.浅谈学校德育的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8).

第9篇:初中学生心理讲座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原因;阳光工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053

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作为教师的我们有时却身不由己,感到愧对“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我们过于强调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我们过于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却忽略了他们心理素质的提高。试看现在的教育界,又有多少人在感叹“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呢?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现就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大家探讨一下,以求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

一、理论探究

1. 有关心理健康理论

精神病学家孟尼格尔(K. Menni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以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的同时具备。心理健康者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适合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令人愉快的气质。”笔者认为,就中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是指中学生能较好地适应中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心理发育正常、心理潜能得到发挥、与周围的人相处和谐。

2. 有P情感教育理论

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情操。它可以激发生命的潜力,又是精神上最大的鼓励和享受。作为教师,有了对事业的热爱,就有了对学生的热爱,这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爱学生,就会千方百计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3. 有关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所要求的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全面发展,注定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注定了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生心理问题

自工作以来,笔者发现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胆怯。这种心理往往发生在新学期的初始阶段,尤其在七年级新生中显得更为突出一些。跨入初中的大门,对刚刚小学毕业的同学而言,是一个新的角色转换。进入新的环境和接触新的教师和同学,他们害怕不能适应初中的生活,也担心初中教师会不会比较严厉、新的同学是否会喜欢和他交朋友。

2. 自卑。笔者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常常发现有这样的学生――总以为自己不如别人、成绩不够好、胆子不够大、身材不够好;爱美的女生总怕被人耻笑太胖。缺乏自信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3. 焦虑及害怕被误解。

三、“心灵阳光”工程

笔者把试图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探索美其名曰“心灵阳光工程”,正是希望我们教师不要忘记了自己是“灵魂的工程师”。

1. 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从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教委就明文规定:“中小学在活动课、科技文化活动中每周要有5课时用于健康教育。”目前,在一些正规化学校里,心理辅导课已经在蓬勃发展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然而,这样的课程开设难度的确相当大,尤其对于师资较弱的农村学校而言。

2. 心理辅导讲座。笔者认为讲座的形式在一般学校都可以采用,非常灵活。一些受条件限制无法开设专门心理辅导课程的学校都可以尝试。学校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邀请有经验的专家或心理教师就某一突出心理问题来校做专题讲授,还可以设立心理咨询这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和专家面对面沟通。

3. 个别谈心交流。我们许多班主任都非常重视和学生的谈心工作,但大多数更侧重于他们的学习和思想状况。无可厚非,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交流方式。但笔者认为许多问题的产生和心理教育休戚相关。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变化。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的工作就能够事半功倍。

4. 书面交流。书面的交流也有多种形式,可以是书信,可以是班级故事。我们学校有一些班主任采用“每日一评”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班级情况,每天抽时间批阅和点评。这些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提供笔者与心理有问题学生书面交流的例子。

开学后不久,笔者发现班上的16号男生总是闷闷不乐,也不大和周围的同学讲话。笔者和他交谈时,他又好像被吓坏了似的,只是摇头,不说话,低着头。笔者就在本上和他交谈。开始时,他不回应。笔者就坚持每天写几句话来关心他的学习、生活和健康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段时间后,他终于向笔者道出了他的烦恼。原来他在九年级时,偶然一次上课时看课外书被同桌的女生揭发,告诉了教师。那位教师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还罚他在办公室站了很久。他说站在那里心里倍受折磨。那种感觉是他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一种煎熬,使他刻骨铭心,一辈子都忘不了。上高中了,他的那个同学又和他分到了同一个班级,每天看到那个女生,就使他想起了那次被罚的经历。这样,他每天都体验着那种煎熬和折磨,心里很痛苦。他想忘掉过去,可就是忘不了,又不敢和家长说,因为父母平时对他很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