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留守儿童教育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解Q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由来已久,曹锦清先生《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对陈家场村近百年来人口流迁的详尽分析,就已经对留守儿童进行了描述并未发展为社会问题。我国农民工群体科学素养普遍较低,因而只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就业流动性大,且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无法解决其家庭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突出,而且长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的具体表现: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但父母的辛勤劳作对孩子来说是双面的,可能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也可能会使儿童感觉读书无用从而辍学。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表现最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任性、自私、冷漠、内向的性格特点,这种心理状态被称为“留守综合症”。这种症状长期发展下去对留守儿童非常不利。公安部公布数据:全国未成年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集中在农村且以留守儿童为主。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对留守儿童而言,父母离开农村到城市谋求发展,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代管监护人舍不得管,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并且代管监护人大部分是文盲且教育观念落后,只重视儿童卷面成绩而忽视了留守儿童在智力和能力上的教育,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心理、安全教育的缺失和价值观的扭曲。
2.学校教育的失职
学校教育只注重学业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各级财政没有为留守儿童提供专项经费,缺少相关制度的支持,而且农村中小学师资尚缺乏,学校缺乏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最终引发社会问题。
3.留守儿童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和发育的关键阶段,得不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缺乏有效监督,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很难形成。并且留守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其旺盛,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诱惑,当面对可能的伤害与危险时,往往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容易发生各种危险事件。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政府自上而下,形成合力
吕绍清认为解决留守儿童的根本措施是结束留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在城市。未来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户籍及相关制度改革,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地方政府要积极创造就业岗位,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减少外出务工人员,更应该督促教育部门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2.家庭自内向外,全面监护
父母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加强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与孩子多沟通,学会理解孩子正常发展过程中的合理需要,重视亲子之间的交流互动等。代监护人不能只关注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更应该关注他们道德修养、价值观的培养;多与孩子、孩子父母、学校进行沟通。
3.学校由松到严,丰富监管形式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深入留守儿童家庭,掌握他们在学习、道德、心理等方面的情况。学校丰富教育活动类型和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当地留守儿童的现状,加强监管,提高留守儿童的生存能力。
4.社会提高认识,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作,层层把关、净化社会环境,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全社会要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环境,积极推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5.儿童自我教育,增强自身素质
留守儿童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正确地认识各种问题,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自我修养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及时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留守儿童出现、发展与解决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农村留守儿童自身五个方面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充分利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解决好这一问题,使他们成为国之栋梁。
参考文献:
[1]曹锦清.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12.
[2]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0(10):15-18,53.
[4]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2):29-32.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从而成为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主要和祖父母一起生活,与父母的沟通困难,不懂得父母在外的艰辛,也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感情上越来越淡漠,甚至对父母没有了爱。如此一来,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并极易使其养成各种坏习惯,滋生很多不良行为。对此,为培养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爱心,需要加强感恩教育。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现状
1.学校教育现状
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学校也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如此一来,教师只重视在课堂上为学生传授知识,并用考试的方法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感恩教育,教师一般不重视,也认为没有必要。这导致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侧重点放在“智”上,而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德育”。
2.家庭教育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到城市中,由于疲于生计,因而疏忽了对孩子的管教,对其关爱也不够。父母虽然尽量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但是在情感上的投入很少,想的都是哪怕自己受苦,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1]。如此一来,孩子的各种需求在得到满足以后,将逐步滋生不良习惯。孩子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他们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将出现各种不良行为,容易让留守儿童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将别人给予自己的爱当成理所当然,感恩意识不强。
3.社会教育现状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也逐步提升,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不过也产生了很多不良文化,滋生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思想,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恩品质则被忽视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处于这样的环境下,身心健康也容易受到不利影响。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对策
1.在学校中加强感恩教育
(1)将感恩教育融入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留守儿童。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渗透对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并将其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内容。每节课之前,教师可以为留守儿童出示一句感恩的名言,让留守儿童一起朗读,或者为留守儿童出示一些感恩方面的诗词,让留守儿童的心灵得到洗涤[2]。如此一来,留守儿童在今后的学习中,必将心怀感恩,既能够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还可以逐步增强感恩意识。
(2)将感恩教育融入活动中,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真正践行感恩。通过课堂内外的双管齐下,可以提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成效。对此,学校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例如,开展“感谢捐资助学的爱心人士”的主题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与书信大赛;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各种教育影片,如《妈妈再爱我一次》,让留守儿童写下自己的观后感 ;举办“我与凡卡作比较”的主题班会;在母亲节当天,让留守儿童为自己的母亲制作一份小礼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能懂得如何感恩。
(3)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保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顺利进行。在留守儿童品德形成的过程中,校园文化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农村小学要结合自身情况,塑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将其内化为留守儿童的实际行动[3]。从校园文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一是服从阶段。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留守儿童会将其与自身行为作比较,若是发现自身行为有不规范的地方,则会加以改正。二是认同阶段。随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更加深入理解校园文化,对其也将更加认同,从而主动改正以往自身的不良习气。三是内化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会将其内化成自身的道德修养,最终养成良好的品质。所以,农村小学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塑造,可以将感恩教育相关标语张贴在校园中,并采取设置专栏、悬挂横幅等方法,展示各种活动中的优秀案例。也可以将专栏设置在教室墙壁上,在上面张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果,通过发挥宣传的作用,以此激励更多的留守儿童。
(4)定期开展家长会。学校方面要积极组织开展家长会,通过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交流,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有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无法到场,教师则要通过手机进行联系,告诉他们孩子的现状。只有加强家校联系,才能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并提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效果。
2.在家庭中加强感恩教育
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中,家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之下,留守儿童才能受益K身。家长是留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其感恩教育上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家长要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为留守儿童做好表率,投入更多的情感。只有父母多关心留守儿童思想状态,与他们培养浓厚的情感,这样留守儿童才能理解父母在外的艰辛,才会更加刻苦学习,以报答父母的恩情。此外,父母还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其责任意识。同时父母还要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监管责任,积极主动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其心理和思想上的变化,而不是过于溺爱孩子,一味满足他们的要求[4]。父母可以为孩子讲述自己在外的艰辛,让他们真正明白幸福生活来得多么不容易,这样才会使其更加发奋读书,生活上也懂得了勤俭节约。父母要多与学校和班主任联系,主动交换意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这样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3.在社会中加强感恩教育
除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社会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脱离了社会,则教育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取得实效。对此,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各个机构加强配合,净化文化市场。同时还要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将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确保将相关教育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才能得到更多人关注,并能够顺利开展下去。
三、结语
总之,加强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让他们懂得如何感恩、如何生活,这样农村留守儿童在今后的学习中才会心怀感恩,并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业,同时也能与人为善,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农村小学留守感恩教育任重而道远,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需要加强配合,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样才能增强留守儿童感恩意识,使其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苏民懂.刍议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J].经营管理者,2015(11):369.
[2]李 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4(7):91-92.
[3]涂平荣,周素琴.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问题探微[J].青少年研究,2014(5):8-11.
一、留守儿童现状
我镇地处西部农村边远山区,全镇4万余人,校点布局调整后只有一所小学,下设6个教学点。全校有学生2073人,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545人,占26.3%;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1023人,占49.3%,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我们基础教育研究的又一课题。
案例:三年级×班小东(化名),打上幼儿园起父母外出务工,由隔壁中学的姑姑看管,爸妈只在每年春节回家一次。小东自上小学以来,性格孤僻,很少与同学交往。与同学发生小小争执,常常以泪洗面,不像个男生。老师找他谈心,他总是认为同学不对,老是受同学欺负。他告诉老师:“我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受人欺负。”孩子已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1.孤僻内向
因缺少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
2.冷漠、缺乏自信心
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亲情呵护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不懂得去关爱别人,对人冷漠。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低。
3.自私
在留守儿童中狭隘自私心理十分普遍。为数不少的留守儿童在与同学交往的时候,经常表现出眼界狭小、心胸狭窄,注重自身利益,对个人得失,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得失都会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具有这种不良心理的学生在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凡事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我却不为人,为人处世总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原则,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其火,轻者唇枪舌剑,重者拳脚相加。
三、弥补留守儿童教育缺位策略
1.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1)农村教育主管部门撤销与合并学校应深入考察研究,慎重对待,不能搞一刀切。撤销与合并学校使年龄较小的孩子入学不方便,容易形成大班额或超大班额,对于老师来说,要想做到因材施教是极其困难的。(2)学校设立课外活动中心。节假日越多,留守孩子就越觉得孤独。学校应成立课外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应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弥补放学后及节假日的教育空白。(3)在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可设置心理辅导、亲情聊天室。(4)学校成立家长学校,按期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培训,传授家庭教育中如何教育、管理孩子。
2.提高家长认识,改变观念,满足子女亲情需求
加大宣传力度,让务工父母认识到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家长,要与孩子及其老师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多加沟通,全面深入地关心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父母最好留一方在家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以保持亲子关系的存在与完整。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任何措施都无助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3.全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校合作;突破路径
引言
“家校合作”就是指学生同家长之间进行的一种双方双向交流的学习教育方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家长参与教育一般分为两种:家长参与学校、家长参与家庭。但是在我们国家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家长参与教育的方式。我国留守儿童大肆存在,现在变成了我国学校教育最特殊的群体,特别是在农村,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的能力有限。随着我国农村统筹城乡义务教育改革发展,要抓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家校合作整合留守儿童家庭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守护,目前经济都在进步,许多农村人民都不愿意呆在农村,现在城市寻找一片自己的天空,导致了许许多多的农民工到大城市打工,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被留在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和自己的父母分开,导致自己和父母的亲情缺失,心理比较脆弱、人格方面容易出现问题。某教育专家在一次访谈中说到留守儿童上期处于这种留守的状态会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内心脆弱,害怕受到打击,逃避问题;自卑自闭、自己放弃自己、对生活充满负能量;孤独无助;逆反心理严重;对父母不理解从而产生了埋怨。经过许多数据显示,未成年犯罪的案例大多出现在农村,很大一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所以目前重点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和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主要两个场所,学生家长和学生老师在学生教育中处于一个重要的角色承担起学生的教育责任,将家庭和学校合作起来是整合学校教育和儿童教育的有效方式。但是因为学生家长要外出打工,不能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满足子女的需求,所以家庭教育的功能就不能被发挥出来。与此同时,目前农村中小学的学校布局政策的调整,再加上农村寄宿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导致了留守儿童在校的时间逐渐变长,这就意味着学校要担负起这样的责任就会越来越重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相对于学校来讲建立家校合作体系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也是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的必要措施。
二、留守儿童在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不一致的观念及解决措施。在留守儿童家长和教师学校在教育的观念上存在不相同。家长普遍认为“养”孩子才是家庭最主要的任务,认为只要能供养孩子的吃穿住行就是最好的了,“教”的责任都归结于学校,认为自己把孩子交给学校就是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了学校,一切教育责任都有是学校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家长对学校的管理不闻不问,很少向老师询问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就算在学校教育上出了问题,家长就会把责任推向学校和老师。家长对家校合作的内容不清晰,学生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身心发展的情况。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家长不注重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精神情感方面,这样会导致留守儿童不健康的心理素质。学生的发展应该向着多方面的方向不能单单只是学习成绩的好坏,这样的意识差距忽略了孩子以后长远发展。解决措施:积极发挥学校的作用。首先要主动承担学生的教育责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经常给家长讲一些道理,让家长意识到自己的教育理念是错误的,还要从多方面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经常保持与学校和老师交流的习惯。2.不健全的合作组织及解决措施。农村发展比较落后没有健全家校合作组织。目前许多城市的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能够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展开比较顺利的交流和沟通。但是在农村缺少甚至没有这样的合作组织,就造成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许多沟通问题。在农村成立家长委员会有点不切实际,因为大多家长都在外务工没有时间参加学校活动,并且学校没有太多的资金建立家长委员会。除此之外,大多家长的文化素质都比较低,不能对学校教育的课程实时掌握了解,所以我们要在这一问题上找到解决的方法。解决措施:农村学校应该坚持以家庭为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可以建立以村落为单位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可以选择一些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家长委员担任负责人,还要加强对家长委员会的家长定期培训他们的知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我们要重视他们的教育问题,做好留守儿童家校合作的工作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中凯,章亚希.“家校合作”中的家长主体缺失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5,11(8):20-23.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校教育 对策研究
一、引言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城乡二元经济的现实存在,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大多数留在农村,于是教育就面临一个新的问题――留守儿童教育。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以及家庭教育缺失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身上存在的学习成绩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愈发凸显,令人堪忧,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一个“不和谐”的音符。
二、农村流动儿童教育存在的突出的问题
1.成绩差,厌学情绪突出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父母关爱的缺失、沟通交流的缺少以及有效监护的缺乏,留守儿童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成绩普遍滞后。留守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经常不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有些留守儿童要帮助年迈的祖父祖母承担过重的家务劳动,造成上课时无精打采,学习成绩很难提高。无故旷课、迟到、出走,也时有发生。而通过资料显示走上偷窃等违法道路的情况,近年来也不鲜见,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打工,促进了城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问题。越来越多有关留守子女犯罪的案例显示,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与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2.性格发展不健全,心理教育难度大
留守儿童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十字路口,生理、心理还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未形成体系。由于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现象,行为上容易走极端。留守儿童家庭中的孩子多属于隔代监护,多采用“物质加放任”的管教方式,孩子们“骄娇二气”严重,形成了我行我素和任性的性格特征;留守儿童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均不强,由于缺乏适当的家庭教育和引导,部分留守儿童对学校和老师的关爱甚至采取漠视甚至敌对的态度。
3.自卑感重、人际交往疏导困难
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留守儿童典型的心理特点。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子女,他们会因生活环境的特殊而自卑,但作为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强烈的自尊需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卑敏感而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他们有时会以不合作来表达不满,或以掩饰来让自己免受伤害。这也是我们在调查了解中发现的一样,他们中的大多数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但通过教师访谈又发现,通过适当的方式的集体活动,他们一旦参与进去往往又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与表现欲。其实这也正反应了这种互相矛盾的心理特征。
4.家校联系薄弱,平时互动少
由于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相对贫困,家长整天忙于生计,文化层次较低,对子女没有能力进行教育和辅导;另外,很多家庭属于多子女家庭,个别人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重视,缺乏明确的目标,认为孩子能上学就行,不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一方的责任,家长平时与学校的联系很少。许多老师反映,老师要与家长联系,却经常找不到家长,家长与学校配合几乎是空白,因此家校联系成为学校教育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5.教师教学的难度大,工作压力大
由于留守儿童的客观实际――基础弱、成绩差,给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他们除了课内繁重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更重的课后辅导、批改、补课,工作量大大的增加,教师感到身心疲惫,不堪重负,很多中小学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影响教师工作情绪,工作缺乏积极性。另外,在学校课程设置方面,学校缺乏对新情况的应对机制,特别在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缺乏有必要的师资。
6.教育评价方式影响教师工作动力
从教师付出的角度来看,对孩子付出辛勤劳动之后。每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有好的发展,但从老师的教学成果来看,实际效果却并不能完全来衡量教师的工作业绩。由于留守儿童学习能力及基础知识掌握等方面同普通学生差异较大,老师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提高这些特殊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同样的付出,但取得的教学成果却不同。留守儿童的教育一方面要负责孩子们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还事实上承担了部分监护人的职责,极大分散了教师精力。所以目前的有些评价不能客观地反映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特别在当今唯成绩论、唯升学论仍有相当评价空间的时候,能否负责任地在这一特殊学生群体中付出时间与精力直接关乎教师的价值判断。
三、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对策探析
1.设立相关组织实施专门教育管理
可以设立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委员会,全面负责特殊群体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建立留守儿童跟踪档案,对留守儿童的表现与问题及时跟踪,定期展开特殊群体学生教育情况调研,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与引导教育,使特殊群体学生的问题在萌芽状态中发现,在管理引导中解决,使这一群体的学生能在教育关爱中健康成长。
2.成立自治团体延伸家庭温暖
可以在老师中尝试建立“家长制”,发动教师、党员、与特殊群体进行结对帮扶,关注留守儿童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同时,还可以尝试在高年级这一特殊群体中设立自管组织,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立足留守儿童家庭特点、生活状况、学习处境在老师指导下解决学习乃至生活中的突出难题。另外,还可以尝试通过各类学习竞赛小组创造群体互助共进共赢的学习氛围。
3.实施特别关爱工程
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对家庭困难的这~群体的学生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实行学杂费减免或生活补助,使这一特殊群体家庭能感受温暖,充满自信。同时,在人格上尊重留守儿童的差异性,多鼓励、表扬特殊群体学生的进步,从正面引导他们以乐观、积极、上进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引导他们培养良好品格,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4.建立家校互动机制
即,要适时保持同家长的联系,确保孩子有特殊情况时,在第一时间和家长联系,保持家校联系畅通无阻。一方面,让家长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和学习生活情况,保证家长的责任尽可能的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学校要及时就留守儿童的一些问题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尽可能的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健康的成长空间。
5.制定学困生转化方案并实施
在解决留守儿童学困问题上,老师在心理上必须尊重和接纳后进生,在感情上与后进生融洽沟通。我们都知道,后进生自尊心十分脆弱,经受不住刺激,留守儿童后进生表现更为强烈,他们总是比普通学生更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不揭短。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对后进生进行诊断,找到后进生的转化方案。对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对学习问题解决能力,性格因素,身体因素等要全面分析,研究出导致学困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特别要向后进生介绍个别学困生转化的成功案例,以帮助启发后进生提高自信力,促进后进生尽快转变。
关键词:单亲儿童;留守儿童;比较研究
一、前言
单亲家庭对孩子有什么影响?留守家庭对孩子有什么影响?我们从整体来看,发现他都是被忽视的儿童,但实际上两者大有区别。从城市方面,单亲家庭占据大部分,很多家庭因为经济状况、父母问题让儿童变成单亲儿童;从农村方面,则容易出现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多半外出打工,祖父母也很少能照看到。这样一比较,两者都应该是现如今应该被人关注的群体。根据调查研究,很多学者的关注点大多在单亲儿童或留守儿童,但关于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却没有注意到,尤其是小学阶段。
二、单亲家庭儿童
1.单亲家庭概述
单亲家庭现象自古便有,但其概念却是西方发达国家最先提出,且经过实际考察得出。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会重视单亲家庭,是因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大量的单亲家庭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而西方学者斯卡莱辛格(Schlesinger)在进行了 十八 年的研究后, 对单亲家庭的概念有所界定:“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各由死亡、离婚、分居、抛弃或未婚所形成。”这便是单亲家庭。
2.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现状
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不仅在生活上经历很多的磨难,在心理上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会随之出现上不同情况的心理问题。单亲家庭之所以会出现无非就是几个原因:一是父母离异;二是另一方意外去世;三是外出务工。不论是这三个中的哪一个都会使其子女产生心理问题。如第一点中父母离异后,对子女的关心会不如之前的健康家庭,并且随着新的家庭产生,孩子心理方面也会和之前得到的关注进行比较;而第二点中两者有一方意外去世后,剩下的一方会过度伤心,对孩子的成长无暇顾及;第三个现象大多出现在农村,父母为了生活所迫外出务工,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不会有所了解。以上的情况都会使孩子心理发生变化,使其常常怀疑别人会议论自己的家庭,变得自卑,对父母的感情也日渐淡薄。
3.单亲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结构与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单亲父亲的经济状况会比单亲母亲好一些。传统性别角色中都是男方占据主要劳动力,女性较苦。而且现在适应女性的工作也相对较少,工资也相对偏低,这样的经济状况来抚养子女的话会很困难。根据调查研究,女性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会低于男性,平常的家庭福利也大多来自男性。而大多女性在离异或其他原因变成单身后,经济状况会大不如从前,她们本身也会因为离婚等问题至少在五年之内陷入经济问题之中。在单亲家庭中,父母一方大多会用钱来安慰孩子的心灵,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暂时忘记自己的家庭状况,但大部分单亲家庭无法采取这种方式。
4.单亲家庭儿童教育现状
家庭是社会中一个小部分,是孩子享受父母关爱、躲避社会风暴的幸福港湾。在孩子的一生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启蒙老师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家庭教育是每个家庭都必须重视的,但变成单亲家庭以后,家庭中教育就不再适合孩子成长,这时学校教育就是最重要的。孩子在变为单亲家庭儿童后,心理产生的落差会直接影响到学习上,还会出现不良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多帮助、多讲解,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单亲家庭的孩子是无辜的受害者,学校不应该让这些问题影响到孩子,给他们带来伤害。据了解,很多单亲家庭的学生都因为家庭原因使得学习成绩不如以前,也没有想要继续学习的念头,过早辍学,外出打工。
三、农村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概述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经常会有很多人自发捐款以及捐助有用物品,还有些人选择去支教,为社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有些地方还是不能很快普及到。改革开放后,有数以万计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而其子女则被留在农村,交由祖辈或亲戚抚养,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亲家庭抚养,一类是祖辈进行抚养,但不管是两者哪方来抚养,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
2.留守儿童心理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特殊的群体,虽然是在人们无意识情况下造成的,但我们只可以给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捐助及教会他们知识,心理方面的影响是我们永远无法抹平的,它所带来的伤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够深刻体会。儿童的心理成熟程度往往受其社会年龄(受教育程度) 的影响大于实际生理年龄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被迫面临了一些不是他们的年龄段所应承受的事物,就像揠苗助长一样,他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往往随着学龄的增长而出现不同的特征。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祖辈的年龄差异使得代沟产生,我们不能把责任推卸给隔代教育,只能说尽量减少此类现象的产生。
3.留守儿童经济状况
留守儿童的经济状况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其多数在农村中,父母外出务工寄回的钱也只勉强承担家庭日常支出。而留守家庭中的儿童一般不只一个,且大部分是由祖辈来看管,祖辈更没有多余的精力来挣别的钱维持家用。结合调查我国各地之间经济文化水平来看,各地的差异较大,所以儿童之间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也都各不相同。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要差很多。
4.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形式有:父母一方外出,一方与孩子一同留守;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孩子由祖辈或亲戚来看护。父母一方看护孩子要比祖辈或亲戚看护孩子要好一些,父母与祖辈之间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祖辈给再多的关爱也不如父母的一个电话,而且父母的知识和观念比祖辈更接近孩子,若只用祖辈的教育观念来培养孩子,那教育出来的孩子会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但在一个留守家庭里,男性多为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女性则在家承担农活等家务,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看护儿童,所以留守儿童的教育一般都是缺失的。再加上农村家庭成员的知识水平有限,农村教师稀缺,无法对儿童进行适当的辅导,以致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情况始终得不到缓解。
四、单亲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对比
单亲儿童和留守儿童属于两种不同的群体,因为无论是从心态来看还是从经济状况和受压能力来看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两者的数量逐渐增加,长此以往,给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造成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
1.生活环境不同
从生活环境来看,城市的单亲儿童多,农村的留守儿童多。城市的单亲儿童之所以越来越多也是因为时代变革,人们的观念不同,造成x婚率增高,许多家长离婚显然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想法,也没想到对孩子以后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而农村的留守儿童增多则是因为其父母想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补贴家用,导致其外出务工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
2. 心理状况不同
单亲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相比是后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要高一些。单亲儿童在变成单亲儿童之前都是家里的小公主或者小王子,父母对其也是关爱有加,甚至宠溺;在变成单亲儿童后,落差较大,导致其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变故,其父母离婚后多半会沉浸在离婚阴影中,还要想办法维持家用,对孩子的看护明显减少,所以单亲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很弱,长大后逆反心理也很强,经常看到的不良少年也是由此而来。而留守儿童即使是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也能够理解父母的想法,不会去给父母添麻烦,同时有些祖辈会把老一辈的思想教给他们,所以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但很多留守儿童因为年龄小,无法将其想法表达出来,从而产生自卑等心理。
3. 经济状况不同
单亲儿童的出现明显是城市多于农村,而城市的家庭条件要好于农村的留守家庭,父母不用去种地,每天朝九晚五地工作,得到固定的工资。无疑单亲家庭父母给孩子带来的经济条件是好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变相地惯养孩子,对孩子的心理或教育也没有多大帮助。当然这也只是个别现象,城市大部分的单亲家庭还是属于小康水平。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半是农民,他们外出打工只能干些苦力活,没有知识、没有技能,挣的钱也较少。经常看到农民工辛辛苦苦一年挣到钱后也不回家以节省路费。因此,留守儿童比单亲儿童更懂得艰苦和节省。
4. 教育现状不同
教育是自改革以来一直被人们所重视的问题,然而教育可以很快普及到城市,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逐渐普及到农村。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多的地方,教育资源却不多,现在大部分教师也很少有愿意到农村进行教学的。而城市因为对教育的重视,已经开始有很多关于单亲儿童的研究。
五、小结
无论是单亲儿童还是留守儿童,都需要我们多加关注、多加爱护。因而,我们需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他们。单亲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稳定、和谐,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努力,也需要他们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杨.中国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8(2).
[2]邓喜红.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现状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3]陈焕达.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德育,2007(7).
[4]许艳丽,董维玲.单亲母亲家庭经济现状研究[J].人口学刊,2008(2).
[5]王 梓.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
[6]谭 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
[7]叶 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26(4):221-222.
[8]黄宝中,闭文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9):32-34.
崔 楠(1993―),女,辽宁辽阳人,渤海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就笔者所任教的覃塘小学来说,在校生1661人,留守儿童占了近600人,其中寄宿留守儿童563人。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学校的主要做法是: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优化“家庭”环境;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结合农村及学生实际,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开辟心理辅导站,进行个别心理疏导,排除学生心理障碍,纠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差;此外,启动“校讯通”——家校联系热线,倾情关爱,细心呵护,让学生从“心”开始,通过热线向远方的父母报平安、报进步、提要求,从耐心转化中让孩子得到父母关爱、鼓励和赏识,从而缓解压力、解除心理问题,重回课堂学习,确保学生“一个不能少”。
一、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当前,留守儿童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学生对“留守儿童之家”的“家庭”观念增强了,他们宽容理解,乐观大方,融洽相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全校留守儿童600多人,每年学生辍学率均为0;二是学生自理能力增强了,自己的事自己做,不用别人代劳,并且培养了一大批“小主人”,小主人们,都自觉地管理好自己、保护好自己。四年级(1)班留守儿童走读生杨某,在“五小”主题活动演讲会上说:“现在家里只有奶奶、我和弟弟,我要当好小主人,样样家务我都能做,尽量减轻奶奶的负担,让爸妈放心工作。”这些孩子经过“家”的教育与和谐环境的熏陶,思想意识升华了,对小主人的理解加深了。
最近,辖区村校龙岭小学成立了“广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之家”,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用爱真正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龙岭村共有留守儿童204人,由于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致使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很是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一些学生甚至误入歧途。
二、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重任
前年5月初,在覃塘区覃塘镇中心小学和当地妇联的大力支持下,全区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在覃塘镇龙岭小学成立,为留守儿童营造了第二个温暖的家。学校为这个“中心”先后共计投入了5万元,完善设施设备,添置书报和崭新电脑,满足了留守儿童的学习需要。学校每月坚持开展留守儿童文体活动,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形成团结、协作、友爱的意识,克服自卑、孤僻、不合群等心理障碍。陈某姐弟俩原先独来独往,参加文体活动后,性情变得日益开朗活泼,在“六一”节学校歌手大赛中,姐弟俩分别取得第三名、第五名的好成绩。
三、当好义父义母,给留守儿童补回“爱”
日夜思念父母的孩子,最需要爱的呵护。全校32名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的义父义母。他们分别与204名留守儿童“认亲”,让留守儿童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172名留守儿童因离家远,学校就聘请2名厨师专为他们煮中午饭;李某等106名学生家庭贫困,学校全为他们解决了早餐费用;每逢节假日,曾老师就请学生郭某到家里聚餐,一手教她切菜炒菜,打理家务,让她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今年3月7日,学生岑某家庭突遭变故,赖老师当即拿出630元积蓄帮她渡过难关。
四、爱心接力,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解决对策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工作。这批劳动力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离家打工的农民工只能长期将孩子留在家乡由长辈照顾或者直接交给了家乡的学校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发展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最近,很多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事件见诸报端,反映出留守儿童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诚然,现在对于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正在逐步开展,但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笔者以所任教的学校为案例开展的一项调查。调查表明,该学校留守儿童占学生总人数的78.2%。留守儿童家庭中,62.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37.7%是父母同时外出,大多数留守儿童被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祖辈在教育孩子方面常常因为溺爱或者家教意识或方法的薄弱,不能有效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很多家长因为长期不能照顾孩子,便会采用物质和金钱补偿的方法。因此,在孩子的心灵和亲情沟通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健康心理教育也会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和及时沟通而无从谈起。一些留守儿童因为自理能力不足,首先遇到的是生活困难,出现了辍学等现象。一些留守儿童缺乏抚慰,孤独生活,身心健康令人担忧。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厌学、孤僻、自卑、懦弱、封闭、嫉妒和逆反等心理问题。
通过深入农村考察,认真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充分认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构想和策略,对于缓解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很有必要。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生活方面
很多留守儿童主要是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的娇惯,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平时缺乏父母的关爱造成他们内心孤独,在生话中对周围的人对事比较冷漠,缺乏同情心和爱心。凡事自我为中心,对人没有礼貌,个性比较懒散,没有上进心。
2.人际交流方面
因为安全等原因,很多留守儿童除了在学校学习有一定的交流时间以外,放学回家后没有和同学、伙伴交流的机会。表现为内心自我封闭、敏感、对周围的人或事缺乏信任,口头交际能力较弱。另一个极端是一些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家里都没有接受良好的管理,生活状态处于“放羊”状态,这些儿童往往因为缺乏监护,为所欲为。听不进有利的劝导,把老师、同学的善意批评看作是恶意的奚落,轻则置若圈闻,重则做出报复、破坏的举动。
3.学习方面
在学习方面,留守儿童主要表现为厌学。迟到、早退、逃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交等现象层出不穷。一些人自尊心很强,但也存在着较强的叛逆心理,在受到老师批评时就会发生顶撞等现象。成绩优异的留守儿童比例极少。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成绩平平,甚至沦为后进生。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
1.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留守儿童主要依靠隔代亲属抚养,缺乏父母的关爱。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这些孩子往往会出现自卑内向、孤僻不合群等现象。类似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必然会影响了儿童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想法偏激、行为失控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一些留守儿童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反而会认为受到父母的冷落或抛弃,导致了他们看待问题视角片面,心理倾向于愤恨世界,产生情绪波动、仇恨、嫉妒的消极情绪,给家庭带来更多的问题和烦恼。
2.对社会的影响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成长时期是需要人教育引导的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自己思想和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亲情的滋润,极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认知、价值观的偏离。这种偏差作用到社会上,就是行为上的偏差,不利于社会的安全发展。决乏家庭管护、过度放任的留守儿童很容易因无人教导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留守儿童因为心理问题违法犯罪的例子并不鲜见。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家庭息息相关。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进入青春期后,依然对父母有很强的依附性。孩子在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下成长,更容易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儿童。作为留守儿童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儿童心理成长中也担负着十分主要的义务与责任。
1.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极其有益。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亲情联系,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孩子多加交流,经常性沟通感情,及时为孩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要在精神、道德成长方面的加强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应通过临时监护人及时了解、关心子女的学习和生话,及时地发现他们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引导与纠正。
2.学校方面
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学校教育环境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学校应担负起更多的监督责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细致的照顾与关爱。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加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时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监护人情况和临时监护人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好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及时发现、诊治出现的心理问题。现在,心理辅导站已经在农村学校逐步扎根,学校要更加重视心理健康这门课程。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平时要多关注留守儿童,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儿童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开展有意义的趣味性的课外话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加深交流,培养学生们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
3.社会方面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社会必须对留守儿童问题保持高度关注。要以更多的关爱为留守儿童群体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管理,对游戏机室、网吧等娱乐场的加强管理,打击黄色暴力书刊和影视。在创造一个积极向上、文明卫生环境的同时,社会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社会上的相关机构可以聘请老教师、老党员、老战士担任孩子们的义务辅导员,与孩子进行交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行为准则。全社会都来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受教育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与改革开放同时孕育而生的特殊群体,至今仍然只能处于基础教育均衡的“孤岛”之中,这其中既有政策规定、经济条件等可见因素的束缚,也有“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种种现实状况所引致的心理问题从而对其所受教育的效果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留守儿童的界定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依据生理年龄或受教育程度界定,本文倾向于采用依据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来界定“留守儿童”的范围。即“农村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需要留守在户籍所在地,由他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儿童的心理成熟程度往往受其社会年龄(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大于实际生理年龄的影响。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往往随着学龄的增长而产生不同的特征。我国各地之间经济文化水平呈现较大差异,从而使得不同地域相同年龄层别的儿童之间往往存在着显著的认知及生活经验上的差别,给单纯用生理年龄来识别儿童的心理状况带来困难。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包括进城务工,参军在内)中国农村始终存在着真实年龄情况统计上的困难,这也使得单纯以生理年龄界定“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精准度。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一)家庭核心教育力量缺失下的性格缺陷
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尽管儿童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在不断减少,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不断加强,但对绝大多数儿童来说,仍然会以一种强烈而积极的方式依恋着他们的家庭,父母依旧是青少年获得忠告和情感知识的主要来源。
弗洛伊德也认为,个体在儿童期就从父母那里学习到了大众公认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主流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这种道德将来会内化为他们全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而留守儿童所处家庭环境中的父母亲情的缺失,无疑会给儿童成长过程中健康健全人格的构造带来不利的影响。
在对乐山市五通桥镇进行的实地访谈中,许多长期与父母缺乏亲密接触的留守儿童往往对周边其它事物表现出冷漠、胆怯、疑心重、易消沉等特征。诸多的案例都表明,留守儿童长期的个体孤独化会导致其自身与周围环境处于绝缘状态,最终进一步影响儿童适应社会,步入社会的进程。而在儿童群体中,个体性格上的特殊又往往会被大家视为“异类”而不容易被接纳,甚至出现刻意讥笑、排斥的情形,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性格发展步入恶性循环。
(二)隔代教育下的失察
对于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学术界早已争论甚多。但无论所持观点如何,大家一致同意的一点就是长期的单纯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有着极大的危害。有调查显示,中国60%以上的失足少年与隔代老人育孙不当有关。尽管我们不能说在这其中存在着祖辈的主观故意性,但客观上祖辈教育行为的失当与教育能力的局限确实是造成这一现实的不可回避的因素。
在对乐山市五通桥镇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几乎100%的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祖辈代为照看。在对留守儿童物质生活的照料中,老一辈人几乎可以说是倾其所有、尽其所能,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孙辈的各种物质需求。然而我们同样注意到的是,在精神层面上,祖辈们所能给予的往往少之又少。这其中既有老年人精力不济,无法对孙辈的需求一一顾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于生活经历、价值观念、文化教育水平之间巨大的差异,祖辈与孙辈之间存在着沟通上天然的障碍,以致祖辈对留守儿童在家庭外行为的冷漠、失察、放任,从而使其在缺乏正确指引的情形下受到社会上众多不可预知因素的影响。
(三)社会影响下观念的异化
随着现有社会意识形态的愈发多元化,即便是思虑最为缜密的家长也很难在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种完全纯洁的环境。更何况留守儿童的家庭监管力度范围均极为有限,其本身又存在着向外界事物寻求情感寄放的内在驱动。因此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家庭的缺位,学校的弱势,往往映衬着农村留守儿童身上浓重的社会化的痕迹。农村留守儿童会比同龄人更多的考虑金钱的作用,更早地步入网吧、小酒馆、录像厅等社会场所,同时也会伴随着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侵染。
(四)环境转换带来的反差
在研究层面通常将“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划分为两个特点不同的群体,试图有针对性的解决各自存在的问题。然而,在现实中,两个群体的界限往往极为模糊。流动儿童可能是由留守儿童转化而来,相当比例的留守儿童则拥有着过去作为流动儿童的经历或者今后成为流动儿童的可能。正是这种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往往使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难以建立深厚的与同龄人的友情纽带,难以融入同龄人藉以获得有效互动的群体之中,最终深化了其自身孤独感和对外界的防卫意识,形成孤僻难以亲近的性格。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其受教育状况的影响
(一)课业辅导中的无助感
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远离家乡,现有监护人普遍缺乏课业辅导能力的情况下。一旦脱离了课堂,即便遇到问题,也往往难以找到相应的求助对象。儿童一旦在学习上遭遇了过多的挫折却无从得到有效的帮助,厌学情绪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从而陷入更多困难与更加厌学的恶性循环。
(二)自律性的缺乏
由于现有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生活领域外行为的关注与教导通常较少,对其学习状况既无较为全面准确的了解,又缺乏必要的督促与审查。而这时的留守儿童,正处在他律阶段,自律能力还很弱,很难仅凭自己的毅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容易在内心中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形成学习上的懒惰,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
(三)适应不同学习环境的困境
既然“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同一个体在不同阶段的体现。那我们就无法忽视两者对彼此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有学者认为,流动人口因为居住地的不确定给地方教育规划带来困难,频繁的流动给学生的学习甚至学校的教育都会带来不利影响。从留守儿童的视角来看,倘使过去曾有过随父母到大城市求学的经历,无疑会在农村现有的教学条件中感受到巨大的反差。所以,对环境适应能力有限的儿童来说,往往难以适应城市与农村间巨大的环境差异。以致于对新环境中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对于那些马上要随父母到城市中就读的留守儿童来说,则往往怀有恐慌心理,害怕自身不同的特质会在新环境中遭到歧视。于是终日为此而担忧,直接影响到了现阶段的学习状况。
(四)经济压力下的抉择
随着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减免农村义务教育费用的政策,接受义务教育给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带来的直接经济压力日趋减弱。因为学校显性收费而被迫放弃学业的农村留守儿童大幅减少,义务教育“公共物品”的特性得以充分发挥。但在隐性成本的压力下,农村留守儿童依然难以心无旁骛的读书,而不得不在学业的继续与否上做着艰难的抉择,以致影响其现阶段所接受教育的效果。
所谓农村家庭教育的隐性成本,主要包括两方面:机会成本和相关家庭成员的成本负担。当许多当地的同龄人都放弃了学业而选择到城市打工时,当他们已经可以用自己的双手现实性的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甚至于带来不菲的收益时,农村留守儿童不可能不对自己目前的状况做出评估,不可能不重新思考接受教育的意义、效用比、甚至于必要性。即便留守儿童拥有继续接受教育的意愿,可能的来自于家庭的长辈的无形的压力也会影响其在目前学习中的心态,从而出现精力不集中、焦躁、烦闷的心态,最终影响其正常的学业。至于相关家庭成员的成本负担,则是指随着近年来精英教育(包括大学教育在内)费用的日趋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可能不得不为正在就读高等教育的兄长或可能在将来接受高等教育的弟妹而考虑自己继续学业的现实性。可以预想,对自己目前行为产生怀疑的人是永远无法投入全部精力到自己目前所做的事中的。
四、由心理视角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学校与农村留守儿童现有监护人的沟通
鉴于目前大多数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能力有限,学校有必要向监护人传授有关留守儿童身心发育方面的知识,以改变监护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从而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科学的家庭环境。此外,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还有利于双方及时发现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预先对其可能具有的不良倾向做出判断,从而为在家庭学校两个层面共同矫治其缺点打下基础。
(二)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更多的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世界
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学校的职能不应只局限于校园之内,而应主动承担起为留守儿童迈入社会把关,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指引义务。学校还应定期的以一定形式收集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及其影响下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从而为学校有针对性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进一步发展寄宿制学校,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寄宿比率
既然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教育力量相对强势的一方,那就应当积极利用这种相对的优势。寄宿制生活便于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道德及行为监控,防范监控缺失所引致的道德缺憾或行为失当。长期的同龄人间的集体生活也有利于留守儿童克服自身往往具有的孤独、冷漠、恐惧感,使其在集体中逐渐淡化自己原本被特殊铭记的身份。
(四)充分利用社会力量
目前,一波又一波的志愿者、支教等活动正如火如荼的展开,这就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这些志愿者、支教人员们往往具有较高的知识理论水平,能够自觉的在教育过程中采用较为先进科学的方式,起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他们给长期处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带去了一股新鲜的气象,使他们能通过正当渠道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而这对农村留守儿童获取正确的社会认知,理智面对社会新鲜事物大有裨益。
(五)抵制不良风气侵扰,加强对儿童所能接触到的社会事物的管制
从整个社会的视角来看,个体的独善其身效果作用往往有限。当社会上的诸多不良因素仍在充分运转时,单纯的学校家庭内的教育便往往是无效的。所以,政府应当充分站在“百年树人”的高度之上,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成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网吧、录像厅、歌舞厅等营利性场所的管制,加大对向未成年人兜售香烟、酒类及及其它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物品的商铺的处罚力度。严令禁止非法使用童工的行为。使得社会不会蜕变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短板。
五、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并结合了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呈现出诸多特点。尽管可以预期的是,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逐渐消亡,农村留守儿童最终会演化为历史名词,但我们不可忘记的是,一个社会想要持续稳定的发展,就不能让任何一代人的教育有所缺失。否则,最终支付的成本会令一个国家不堪重负。而如何在目前已经呈现出的许多问题中尽快寻得解决之法,则是今后的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2).
2、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李洪增.祖辈主要教养人的特点与隔代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06(11).
4、洪克非,杨诗琪.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N].中国青年报,2006-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