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生活给人们心理和精神的压力与日俱增,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旺盛时期,也是最为脆弱群体之一,必然受到影响。当前我国青少年健康问题往往出现在心理健康上,青少年心理偏离和心理障碍患病率也逐渐增多,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医学与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现将青少年心理问题因素及有关干预措施综述如下。
1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1.1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叛逆、浮躁、抑郁、自卑、焦虑、敏感、动力不足、退缩、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甚至攻击意识等。心理卫生问题往往通过行为表现,因此心理卫生问题也称作行为问题。从世界各地的调查情况看,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虽然不同国家或地区报道的各类心理问题发生率有较大出入,但各类问题总发生率都在10%以上。发达国家发生率在12.4%~21.8%,发展中国家在10.4%~37.6%[1]。曾有学者对我国青少年心理状况的调查显示: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发生率在15%~30%之间[2];近几年又有学者发现其发生率为21.6%~32%,且有上升趋势[3];也有报道,城市与农村青年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0.8%和19.8%,男、女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0.8%和12.2%,但均无统计学意义[4]。各地区发生率也存在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调查工具和诊断标准不同,也有调查群体的差异[1]。
1.2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因素: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
1.2.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身心发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据美国一项统计,儿童精神神经疾病中肯定与遗传有关的占56.6%[5],包括单基因变异的染色体突然。另有资料显示,母孕期情绪及营养和周岁前安静度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生物学因素[6]。
1.2.2 环境因素:我国正处在政治、经济的社会文化急剧变革与发展阶段,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及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等,增加了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忽视青少年的生活与行为约束的引导,使青少年心理社会发育偏离正常轨迹,情绪和行为问题增加[7]。
1.2.3 家庭因素: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青少年健全心理的基础。家庭成员间关系、行为、气氛和情感交流、文化素质、生活习惯、思想理念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对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和成长有着潜移默化影响[8]。不良的家庭因素和父母与子女间心理上的差异、距离,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异常,如父母死亡或离异、家庭人员关系紧张、教养方式不当、家庭变迁及突发事件等。有文献报道家庭因素中父母养育方式不当,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不利影响[9]。
1.2.4 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生活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学校因素有教育、学习、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同学关系等,且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相当薄弱[10],如果这些条件和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其身心理健康发育。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强度学习、高频率考试,强烈刺激青少年稚嫩的心灵[11];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等,造成青少年自尊心精神不经意的伤害;校风、学风不正、学习负担过重、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就会使青少年的心理压抑、痛苦和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整,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12、13]。
1.2.5 社会因素: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良好的政治文化背景,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环境,对青少年影响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社会生活中 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毒害他们的心灵。当前人与人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作用越来越大且负面影响多,生活紧张事件及突发公共案件上升,人口增多包括独生子女和社会老龄化关系显突等,矛盾、冲突、竞争加剧,已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质量、亲子关系及正常人际关系,而且与多种行为和成年期精神疾病有关[14]。
2 心理干预状况
2.1 心理干预方法与措施:心理干预主要从事指教育、医学心理卫生工作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基本原理,对目标人群实施心理及行为治疗的手段和过程。国内外学者针对目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状况,对其干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积极尝试[15]。
2.1.1 进行心理健康检测和心理问题筛查:目的在于早期发现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常选用专门的心理卫生问题评定量表或自编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表,跟踪随访,发现问题,进行适时、适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16]。
2.1.2 进行心理教育:运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根据青少年年龄特点和身心发育水平,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和训练,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适宜的情绪、较好的适应环境和改善环境的能力。采用集体授课为主,个别咨询和辅导为辅方法,在学校由老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可由医学心理专家讲授心理卫生知识和焦点问题辅导,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1.3 家庭干预:定期举办家长讲座或专题家长会,介绍心理健康内容和方法,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和指导心理疏通方法,纠正家长不良教育方式和心理状态,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共同疏解孩子的心理困惑。家长要培养孩子宽容大度性格,接受“挫折教育”,不畏困难,舍得吃苦,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17]。
2.1.4学校干预: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创造一种师生之间友爱团结、同学之间互相关心、老师为人师表、学生好学 上进的和谐生活学习环境,倡导校园心理学,包括向老师传播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讲究教与学的卫生,使教师能根据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实施教育,改善一些教师有害于青少年健康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加速校园心理学发展,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需求[18]。
2.1.5 社会行政干预:近年来,青少年吸烟率不断上升,早恋、自残、网络成瘾患病率增多,为此,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提出必须加强行政干预,争取社会支持[19],从青少年家庭、社会、生理、心理的角度研究分析,采取综合干预策略[20],制定一个家庭、学校、社会、传媒、公安、医院和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相结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包括家庭关爱、健康教育、社区监督、传媒过滤、社区警务、医疗跟进等,指导青少年应付问题的方式,即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调动自身的内省力和理解力,从而建立完善的人格特征和应付机制[21]。
2.1.6 心理咨询与药物治疗:运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方法,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体心理咨询,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如通过网上聊天、热线电话、心理门诊、E-mail对话等多种方式,并可采取一些特殊心理治疗,如行为治疗、催眠疗法、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等,以帮助青少年及早摆脱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对伴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专科医生在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给不良反应小的抗焦虑、抗抑随药物治疗,定期随访。
2.2 心理干预效果:国内外近20年来开展的有关心理干预的研究证实了其有效性[22,23]。经过心理问题检测、筛查,早期发现问题进行干预;加强健康教育后,学生、家长和老师不仅统一认识,且都提高了认识水平,更加重视青少年心理卫生,端正对学 生和子女的教育态度,掌握正确教育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消除对青少年不利影响,矫正青少年认知和思维上的偏差,减少心理问题发生;通过心理咨询和家庭、学校干预,改善父母的不良行为、情绪和家庭教育方式,改善老师教育思维与方法,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动机,自尊心得到保护,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能力,使偏离行为得以纠正,多学科参与综合训练和行为矫治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疗效显著。由于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应针对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进行专题研究,探索适合他们身心健康发育的心理干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碧秀,程灶尤,袁国桢,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流行学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3):184.
[2] 叶广俊.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启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2):68.
[3] 杨寰仪.我国中小学生健康研究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9.
[4] 何海英,王 玲,王 梅,等.广西北海市青少年心理问题现状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6):581.
[5] 何 级.儿童精神病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5.69.
[6] 李国红,瞿 静,刘金同,等.初中生行为问题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3,16(1):28.
[7] 杨玉凤.全国第四届儿童心理行为发育与临床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1):87.
[8] 王延社,瞿 静,张天亮,等.初中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4,17(1):26.
[9] 沈鉴清,吴杰娟,赵梅青.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影响之研究[J].中国儿保,2006,14(2):133.
[10] 何 蓓,庞清红.青少年心理问题诱因分析及其教育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599.
[11] 楼玮群,齐 栋.高中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研究[J].心理科学,2002,23(2):156.
[12] 王桂平,陈会昌.中学生面临学习应激的应对方式及其控制点、自尊心和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431.
[13] 魏运华.学校因素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2):12.
[14] 静 进.重视中国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工作及相关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1):257.
[15] Johnson RL. Pathwaysto adolescent health:tarly intervention [J].A dolesc Health,2002,31(6):240.
[16] 瞿 静,刘金同,李国红,等.小学生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3.
[17] 徐光光.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95.
[18] Oakland To.International school Psychology:pschology’s worldwide Portalto children and youth [J].Am Psychol,2003,58(11):985.
[19] 刘 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山西青少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校,2004,17(1):12.
[20] 孙 静.唐纳德期图沃特.中国儿童的心理健康适应力[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60.
[21] Pincus OB,Friedman AG.Improving children’s coping with every-day sttess:transpomting treatment interventions to the school setting[J].Clin child Fan Psychol REV,2004,7(4):223.
[22] 王 莉,李瑞芹,王 锋,等.综合干预对城乡重点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J].山东精神医学,2006,19(4):259.
关键词:青少年 教育功能 价值观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20-01
加强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培养不仅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需要之一,为此,必须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进行传承,以切实对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所裨益。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当前其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的发展,势必会对我国的教育体制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中来增强青少年的文化素养,更要从思想上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引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以时代的价值主体为依托,以当代青少年为基本,改善教育发展环境,拓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途径,营造富有生活实践意义的合适的价值评价体系是教育部门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 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在价值观方面上的具体表现
青少年是时展的主体,对青少年的思想价值进行研究发现,其价值观的取向也呈现了多元化特征,现就其特点做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1)在思考问题时惯于从自身出发。自我倾向是当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当前青少年心理引导的首要问题,这不仅是当前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更是新时期青少年在理性思维上来看待和解决面临的问题的常用思想手法。青少年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之一,由于在其生活认识实践中对问题的片面性的追求,总是希望能够从自身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以致于呈现出思维的独立性和自我性趋势。(2)逆反心理的普遍性比较严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还都处于成长的阶段,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问题,往往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逆反心理,由于其认识的差异性和不完整性,面对客观环境时,总是从心理上带着抵触的情绪和反叛的精神,从心理的发展规律来看,这是心理成长的正常现象,而如今的青少年,必须从教育上给予相应的疏导和调整,以帮助青少年能够尽快脱离主体对社会的认识偏见,形成正确的心理和思想方法,从而有效解决心理矛盾的状态。(3)从思想认知上期待平等的交流。青少年身心自我意识的提高,必定会对其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在思维活动上相对活跃,对问题的判断和分析上总是善于变化,作为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实际,他们迫切需要从思想上活动平等的对待,而当前的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渠道的不畅,也是造成青少年思想价值认同感不正确的主要原因。
2 当前我国在青少年的价值观的教育上出现的问题
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学校在教学内容和价值观的培养上脱离现实实际之间的需要,不仅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和创新性,也让青少年从心理上排斥当前的教育,很多青少年无法从教育活动中获得相应的价值观,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还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对当前教育内容的界定与教育方法的选择缺乏针对性。教育是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学生的,而今天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求,特别是在思想教育上,由于教育内容与当前的教育目标难以达成一致性,学校在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上更倾向于政治化的教育,这不仅限制了青少年对思想认识的积极性,还难以体现教育的与时俱进的改革目标,为此,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缺乏灵活性是造成教育脱轨的主要原因。(2)对青少年价值观主体教育缺乏个性化。教育主体的个性化,使得青少年对个性的认识进一步解放和扩大,由于青少年越来越认识到自身对于社会之间的关系,甚至过分强调自身的价值取向,尊重个人的选择和诉求,强调对个人的存在和个人主观认识的发挥,在个人利益与集体或社会利益产生冲突时,更加倾向于对个人自由和价值的实现。青少年主体意识的提高与学校教育观念的不一致,势必会引起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缺失,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教育中,对政治教育的过分强调,也使得青少年思想主体上缺乏个性化。(3)对青少年现实性价值观缺乏必要的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更多的社会价值理念传递给了当前青少年的思想影响中,由于家庭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日益复杂,市场经济理念、竞争观念,以及效益价值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青少年在价值目标的定义上与现实进行了结合,使得青少年在思想上更加注重现实生活,更加重视对金钱、对感官的满足,出现了一系列世俗化、功利化的心理倾向。
3 推动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的教育途径
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从教育的功用来讲,不仅要从教育内容上给充分的重视,更要从教育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善,遵循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实际和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来引导青少年树立高尚的理想,践行正确的道德标准,循序渐进的将知与行结合起来。为此,从以下几点来着手:
(1)更新观念,提升教育的思想内涵。思想观念是教育的前提,传统的道德教育只注重教育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理想,缺乏必要的教育多元性,无法从根本上尊重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为此,必须将道德教育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相结合,从新的教育观念中来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习惯,构建正确的道德人格,发挥青少年的主体作用,消除其抵触情绪的影响,为真正引导和教育青少年奠定基础。(2)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拓宽教育实践途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为此,必须从根本上树立青少年价值观的主体地位,结合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引导青少年多层次、多渠道的走进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中,如广泛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走访革命纪念馆、体验英雄的生活环境,引导以爱国主义等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从日常的生活中来规范青少年的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对是非的辨别能力,激发青少年的正确价值观和思想热情。营造教育环境,改善青少年的价值观培养氛围。环境是教育的重要依靠,也是推动教育目标实现的主要条件,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合起来,让青少年能够从校风、学风中感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能够从思想上逐步建立健康的价值观。同时,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坚决打击和抵制有害文化和腐朽思想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从校园网站、广播、报刊等方面来加大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宣传,并从形式多样的舆论环境中来承担其教育的责任。
【关键词】青少年 人际困扰 常见类型 方略
一、青少年人际困扰及其成因
人际困扰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而造成的关系不和谐、交往不协调,伴有焦虑、孤独、自卑、抑郁、苦闷等消极情绪的体验过程。[1] 人际困扰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重要的不良影响,我国心理卫生学家丁瓒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变,主要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引发”。[2] 因此,分析和探讨青少年人际困扰的原因及战胜策略,对指导青少年克服人际困扰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引发青少年人际困扰的原因主要有认知因素、情绪因素、人格因素、交往技能因素等。青少年时期随着身心发展日趋成熟,认知能力也呈现出独特的发展特点,特别是在思维品质方面,极易呈现出认知的矛盾性和片面性 [3],伴随这种认知特点使青少年较容易出现人际困扰;情绪的合理表达与个体人际交往的质量和有效性紧密相关,青少年时期的情绪呈现两极性、不稳定性,情绪容易起伏,这一情绪特点使青少年在面对交往对象时,经常会表现忽冷忽热的交往体验,以致出现各种交往困扰;人格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整合和统一,青少年的人格正处于定型阶段,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尚未完全形成,其外部行为越来越受到内部行为反应倾向的制约,青少年的这一人格特点使得不同人格类型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那些不利于人际交往的人格类型就可能产生人际困扰问题;交往技能是在一定的人际交往练习和经验的基础上总结积累而获得的,其与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状况有着紧密的关系,它包括从最初的建立人际关系、维护人际关系到人际关系冲突的处理等一系列技能要素,青少年初步涉足社会性的人际交往,很难习得系统的人际交往技能,且对人际交往经验贫乏,基本交往技能不具备,极容易产生人际阻抗,人际困扰也就随之而来。
二、青少年人际困扰的常见类型
1.亲子关系的困扰
亲子关系是人们建立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亲子关系的状况也决定着个体形成何种依恋类型,对于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青少年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试图逐步挣脱亲子关系的束缚,对父母的要求经常表现出逆反的取向,这种类似敌对和反抗的情绪处理不好,很容易引起矛盾和冲突,造成亲子关系的困扰。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与青少年人际困扰程度存在显著的相关[4],而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亲子关系困扰造成的,可见亲子关系的困扰是青少年人际困扰的重要部分。
2.师生关系的困扰
学校为青少年提供重要的成长环境,师生关系是这一环境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人际关系。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典型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是学校和班级的主宰者和管理者,这种教育观念使得师生之间出现不可逾越的鸿沟,很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困扰。Birch等人指出,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儿童产生对学校的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表现出退缩,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并且产生攻击性等不良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影响其学业成就,进而造成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5]
3.同学关系的困扰
同学关系是青少年在学校环境中的重要人际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他们主要通过相互认同,形成对事物一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对青少年兴趣爱好、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青少年非常重视友谊和同学关系,但是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方法,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会遭遇各种挫折,并为此感到烦恼和痛苦,出现同学关系的困扰。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的同学关系与其心理健康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同学关系的困扰是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和孤独倾向的重要原因。[6]
4.舍友关系的困扰
宿舍是学校生活环境中最小的群体单位,是青少年之间交往互动最多的地方。相比于同学关系,舍友关系更为亲密,舍友之间相互影响,形成特有的宿舍文化环境。舍友之间思想的交流、深层次价值观的碰撞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同在一个宿舍屋檐下生活,青少年必然会面对很多与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等完全不同的舍友,看彼此不顺眼也是常有的事,加上青少年时期并不成熟的心理特点以及人际交往经验的缺乏,很容易造成宿舍人际关系紧张,产生舍友关系的困扰。近年来发生在各个学校的因舍友关系不和谐而产生的恶性事件表明,舍友关系困扰很值得人们密切关注和研究。
5.恋友关系的困扰
恋友关系是指正在恋爱中的男女朋友之间的关系。青少年恋爱一直是教育者关注的问题,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恋爱是不可避免的,家长和教师通常会采取坚决反对的态度,这不仅会加重青少年的心理负担,引起负罪感,也会激发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矛盾;恋爱中的青少年经常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导致与其他人的人际关系被淡化;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处理恋爱过程中出现的意见和分歧,盲目扩大矛盾,也会引发困扰;随着性的成熟和性意识的觉醒,有的青少年会过早出现,但又不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以上这些问题都会引发恋友关系的困扰,处理不当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后果。
三、引导青少年战胜人际困扰的主要方略
1.营造家庭和睦氛围,奠定青少年交往基础
良好和睦的家庭氛围,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奠定青少年步入社会具备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青少年初期,人际交往技能基本来自于家庭,家庭环境对青少年人际交往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会从父母那儿习得最初的人际交往技能,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父母要保持良好和睦的家庭氛围,这样才有利于青少年从中学习,为形成自己独特的人际交往方式打下基础;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进行独立的人际交往活动,为其提供与社会各类人群进行广泛接触的交往机会和条件,而不是一味怕孩子受到伤害,避免与外人交流;父母还应与邻里处理好关系,注重为孩子树立和谐交往的良好榜样。
2.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供友好人际交往的平台
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相互作用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它以一种宏观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言行,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7] 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使学校成为青少年友好人际交往的平台,而且可以不断地锤炼和提高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技能。良好的物质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撑,丰富的精神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学校要重视根据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和需要,不断完善校园的基础设施,不断地加强校风、学风、班风以及诸多人文景观、学术沙龙、活动场所的建设,为促进青少年的和谐交往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文化的条件,鼓励和指导青少年广泛开展和投身校园人际交往活动中去,长此以往,即使青少年有了人际困扰,也会在浓烈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中不断得以缓释和消除。
3.加强人际交往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人际交往观不完善是青少年人际困扰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很多认知偏差与交往观不完善有关,因此,加强青少年人际交往的观念教育至关重要。正确的人际交往观要求青少年认清自我、正确看待自我,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目等途径,促使青少年加强自我认识,引导他们正确地剖析自我,对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做出合理的评价,提升交往的效能感;要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全面地看待他人,尽量避免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投射效应等心理偏差,和谐处理人际关系;学校还应多开展以协作为主导的学习或竞赛活动,引导青少年建立以合作为导向的友谊观、互助观、竞争观、共同成长观等,在协作、竞争与分享中体验真诚、感悟情谊,逐步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4.开拓人际交往渠道,促进青少年广泛交往
交往渠道贫乏、不畅通,广泛交往的机会缺少,也是造成青少年人际困扰的成因之一,学校和家长都要重视为青少年广开交往渠道,为其提供广泛交往的机会。学校要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让青少年有充足的交往机会,促使他们在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中不断学习、总结经验,逐步克服人际困扰;还应努力创设条件,鼓励青少年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社会交往技能,为他们以后的社会生活作出尝试和探索;家长还应在考虑青少年意愿的基础上,多带着他们参加家庭聚会和朋友聚会,这样不仅能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起到示范的作用,而且可以开拓他们的交往视野;家长不应该把关注的重点只放在学习上,更应该引导青少年走出去,多结交朋友,多投身人际之间的交流,不仅有助于推动青少年志趣、爱好、人格方面的发展,也有助于推动他们学业的提升与进步。
5.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解决青少年人际生活中的疑难与困惑
心理咨询与辅导对解决青少年人际困扰、缓解人际交往压力有很好的帮扶和疏导作用。学校要完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安排专人及时了解和掌握青少年面临的人际困扰,针对不同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咨询方案和针对性的疏导策略;要有计划地组织针对人际困扰的团体辅导活动,发挥群体和朋辈的力量,让同伴之间互相启发、相互影响,达到共同成长,战胜人际困扰;在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时,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提供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帮助和指导那些在身体、个性、情绪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的青少年,尽早摆脱人际困扰,步入人际和谐和健康成长的轨道。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要对其人际困扰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切有实效的措施和方法,帮助青少年克服人际困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立项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08B1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湖北 荆州,434023)
参考文献:
[1] 孙崇勇.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调查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1).
[2] 张献岭.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牛宙,金勇,彭建国.特区中学生校园人际关系困扰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J].中小学校长,2010(3).
[5] Birch S H,Ladd G W.Children?蒺s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and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5).
关键词:青少年运动员 篮球运动 心理训练 运动水平
1.前 言
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其目的是培养运动员适应篮球项目要求的各种心理品质,克服运动员和运动队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同时,通过心理训练进一步磨练运动员的意志、陶冶性格、提高战斗力、改进运动队内部的相互关系,以保证训练取得良好效果,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2.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2.1 情绪稳定
青少年心理训练是一个完全出自内心的自我动员过程,因此教练员应帮助青少年建立对心理训练的高度自觉性、坚定性和良好的训练信念。同时,教练员的情绪状态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调节的效果也有密切关系。
2.2 参与动机
青少年训练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是推动队员积极学习、刻苦训练以及创造优异成绩、为集体争取荣誉的重要条件。这阶段的青少年动机不统一,又不稳定,教练员应使队员端正动机,明确目的,使队员动机与集体目标有机统一,这样才能使球队齐心协力战无不胜。
2.3 运动员个性
运动员个性、气质在训练和比赛中都能充分体现出来。如运动员兴奋快慢,有的表现欲强,有的面临强手敢于拼搏等等,作为教练员要善于观察,了解队员的性格,发挥运动员个性长处。
3.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
由于青少年篮球运动技术的获得,比赛的发挥,都是在心理调节下实现的身心结合活动,所以,对心理的训练也就和对技术、战术、身体训练一样重要。
3.1 诱导训练法
3.1.1诱导训练法的概念
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的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里状态引导到某一个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以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里状态。诱导的途径是多样的。诱导者常常发出语言信号,由运动员的听觉器官接受信息,并按预定要求去实施。鼓励与批评、服与疏导、发与幽默都是诱导的常用手段。
3.1.2 使用诱导训练法应注意:
(1)是所采用的诱导手段应是运动员感兴趣的,能引起运动员注意力转移的;(2)是诱导者是教练员、心理学家,也可是同伴,但均应是运动员愿意接受的;(3)是应从诱导的目的、手段、信息传递方式及结果等多方面计划安排某一次诱导训练,切不可随意滥用,以防产生负作用。
3.2 模拟训练法
3.2.1 模拟训练法的概念
模拟训练法是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的训练。在模拟未来比赛的条件下进行心理训练,即模拟心理训练。模拟训练内包括很多,如对竞赛组成因素的模拟训练;对包括比赛环境在内的环境条件适应性的模拟训练;等。
3.2.2 模拟训练时应注意:
(1)是动员参加比赛做好适应性训练的模拟训练,要对比赛的对手、环境、条件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与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针对性训练,使训练尽可能地与面临比赛实际相似;(2)是由于各运动项目不同,训练的“模拟点”亦不同;(3)是模拟训练是提高运动员适应能力的训练,在于能使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形成优势现象并建立合理的定型结构。
3.3 培养自信心的意志训练
意志是必胜的信念(自信心)和内在的稳定(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其中必胜的信念是起主导作用的,否则其它内容无从谈起,并会导致消极因素的产生。在训练中,采用竞赛性质的手段,以激发争胜的心理特征。
3.4 克服困难的意志训练
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顽强性的外在表现。在训练中可由以制造多种困难的复杂局面,设置各种障碍,增加各种精神压力,加大各种难度的练习等等,培养运动员勇敢、顽强、战胜困难的精神。
3.5 教练员的运用方法
赛前进行情绪体验的模拟训练。运动员过分紧张的情绪来源于比赛中新异刺激的数量。赛前模拟比赛的训练,让运动员反复体验类似比赛的情景,就能大大降低正式比赛的刺激强度,从而使运动员容易在赛前出现良好的心理状态。
4.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不同性格的青少年对各种技术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不同,对教练员的动作示范和战术意图理解不同,教练员在教学中应有耐心,对个别运动员还要开“小灶”。
4.2 在进行训练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强调群体内的心理相容性和内聚力,群体成员之间心理相容,关系融洽,才会有共同语言,参加比赛时才能同心协力,遇到困难才能同舟共济,取得胜利才能共同欢乐。
4.3 不同的训练阶段,性格气质不同的队员有不同表现。在训练的初级、中级阶段,一般以基本技术、战术为主。多血质的运动员就可能表现出不积极,喜欢比赛和表现,这时应多强调基础训练;而粘液气质的运动员,兴奋与抑制的转换比较慢,缺乏生气,应多做快速反应与灵活性的球类游戏,调动训练的积极性。
4.4 运动员受到外界影响,影响运动员的外界因素有父母、家庭其他成员、异性朋友、队友、同学和老师等。外界影响多数是有益的,也有不利因素,有益的可因势利导使之对运动员起积极的作用,并在较大程度上去创造良好氛围,有害的设法加以清除。
5. 建议
5.1 心理训练计划的制定
在组队初,教练员必须对每一个队员的个性和气质进行初步了解,并制定一套既要合符集体利益又要区别对待个别运动员的训练计划。
5.2 不同时期的训练方法应有所区别
5.2.1 建队初期
动机的培养应放在首位。在技术训练中,应注重对球感的练习和身体素质的练习;在心理训练方法上要注意运动员性格和气质的差异。
5.2.2 训练中期
运动员在技术和战术方面均有一定提高,应该将心理训练的重点放在培养运动员能力上,在提高技术基础上强化意识培养。
5.2.3 训练后期
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掌握技术动作的能力提高,基本技术、战术也较为熟练。这一阶段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比重要加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各战术方面,强化运动员球感、时间感、距离感、视野和意识的训练;二是在面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的训练;三是进一步明确和统一运动员动机和责任感,提高自信心,有强烈的比赛欲望。
根据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观察,教练员在比赛和训练中如果对心理训练重视不够,忽视培养运动员专项运动所需的兴趣、能力、意志、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对发展运动员所需的思维、想象力、注意力、情感、动机等心理品质重视不够,训练成绩很难再有所提高。通过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研究,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能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有利于竞持体育水平的提高。只有综合培养和训练,才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对篮球运动的理解和认识,更好地发挥教练的技战意图,有利于给自己确定更高的奋斗目标,有利于稳定心理,在比赛中正常甚至超水平发挥。也能提高训练手段的有效程度,形成最佳的比赛心理状态,发挥最高技术水平,有其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大学生网络被害学校教育对策的优化和完善可以从加强校园网络资源环境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校园文化建设和加强青少年在网络中面临的心理问题的应对四个方面展开。
虽然处于信息时代的学校不再是获取知识与信息的唯一渠道和权威渠道,但学校教育有着其固有的优势与特色。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进步的一种象征,它在人类文明史上一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杜威(john dewey)曾经认为,学校具有“简化”、“净化”和“平衡”人类文化资源的功能,在他看来,没有正规的教育,不可能传递一个复杂社会的一切资源和成就。 目前学校教育需要做的是对新问题、新情况做出回应,在新的背景下做出抉择。为了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网络主体,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意识、选择适宜的网络行为,避免网络中消极、负面因素的影响,针对我们调查问卷中发现当前学校教育对策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学校教育应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加强校园网络资源环境建设
校园网络资源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支撑,其目的在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行教学体系进行全方位升级,创造一个全新的教育时空,培养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与效益。[1]校园网络资源环境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资金、应用水平、网络设备与技术的价格、更新换代等因素的制约,也是一个逐步扩展、提升的过程。在当前的校园网络资源环境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整体规划,合理定位
为有效投资、避免浪费,校园网络资源环境建设应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简单够用、便于升级、方便上网、便于管理”的方针。因为学校用于网络建设方面的资金毕竟有限,我们不可能期望学校一下投入巨额资金,建成超一流的校园网络资源环境,而只能根据学校经费情况逐年投入。所以应从学校建设的全局和全面工作需要出发,考虑综合条件,整体规划网络建设方案,对网络系统的目标、总体结构、服务功能、经费预算、建设步骤等重大问题做出规定。要从校园网络环境需要实现的功能,到网络的带宽、速度,再到设备的选择如品牌、型号、扩展性、兼容性及售后服务,最后到设备在校网中的分布、施工等各个方面都进行综合考虑,优化各个环节,制定详细施工方案,奠定良好的基础。[2]
(二)软硬并举, 资源共享。
在校园网络资源环境建设中,应坚持1:1:1原则。即在网络应用系统建设中,硬件建设费用,软件建设费用和管理、维护、培训费用投入比例大致是1:1:1。[3]若违背这一原则,就很难保证充分发挥网络应用系统的效益。很多学校在校园网络资源环境建设中往往只注重网络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和管理、维护、培训,这种状况是必须纠正的。应当重视软件投资、重视网络管理。[4]
二、提高教师素质
网络时代要求教师从过去的课堂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校内外学生生存和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疏导者和咨询者;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管理的积极参与者、探索者、开拓者和实践者;学校、家长与社会的沟通者、维系者与协调者。[5]网络时代对教师的挑战说到底是对教师素质的挑战,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实现角色转变,广大教师需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身素质: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可以便捷地获得和使用,社会发展也进入了空前的加速期,必须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替代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首先教师要明确教育能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观念,这种观念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师高层次活动的心理需要。其次,教师要对创新教育有全面的认识。现今教育所提出来的创新教育是通过创新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新发现创造新发明、产生新思想和新理念、形成新学说与掌握新技术以及新方法的教育。它不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且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6]广大教师应对此蕴涵予以充分的理解。
(二)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
网络时代的教育发展呈现出开放、创新、终身化的趋势,知识的发展也趋于一体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高度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统一,因此,一个高素质的教师不仅需要坚实的本专业知识、而且需要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广博知识,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现代教师只有坚持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与步伐,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尤其值得关注。因为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素养已经是教师适应网络社会的基本素养和走进网络社会的“通行证”。
(三)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教育即创造”是人们公认的原理。教师的工作是高度的创造性劳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陈规,禁闭于个人经验之中,应敢于借鉴,勇于开拓、不断寻求适合教育对象的方案、教法和手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科学、更完善。[7]
三、改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员工尤其是学生为主体,以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交流为特征,以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为基本形态,以各种文化活动为主要运作方式,以积淀、凝聚、内控为优化机制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一种组织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化解学校教育在网络时代危机的一个重要举措。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优化校园环境
“环境育人,空间育人”已是教育界尽人皆知的教育信条。校园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物理环境指的是学校的建筑、设施、布局、绿化、文化布置、主题雕塑等,是学校精神风尚的物质反映。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正向隐性教育效果。一所学校应认真设计构思校园的环境,通过校园环境物化存在的形式表现主观的教育意图,使设计者的意识形态与构成具体环境的物质形态有机结合,从而对教育对象发挥有效的影响,让学生在洁净优美的环境中,感受美的气氛,接受美的熏陶,引导美的行为。
(二)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
校园精神需要制度建设来反映,学校的文化准则需要制度来规范。只有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价值标准进行导向、调控和纪律训导,才能使校园内的群体及每一个成员在同一规范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事实证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使其思想感情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锻炼学生的表达、思维、应变、承受挫折等各种能力,培养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和团队精神,而且能有效利用学生可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分散他们对网络的注意力,减少他们上网的时间,把他们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拉回到现实中来。[8]
(四)建设好校园主流网站
当今时代,网络已成为青少年了解社会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成为他们娱乐、交友、阐发观点、发表意见的主要场所。所以,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应重点做好高校bbs的监控工作。
四、加强青少年在网络中面临的心理问题的应对
当前,网络心理素质教育可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加以实现:
其一,在各级学校建立由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组成的心理咨询机构,为网络青少年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服务,以确保针对网络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
其二,在网上开辟心理知识学习园地,将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上网,为青少年获取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成功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开辟新途径。具体来讲,网络心理知识学习园地可以设计以下内容:心理书屋和心理百科;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服务有关网站介绍。[9]
其三,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网络心理咨询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咨询方式,它是对传统的心理咨询方式的补充与扩展。具体是指在网络上主持网站的心理学专家通过聊天室、电子邮件或新闻组的线上互动功能,向来访者介绍心理学知识,提供治疗心理障碍的新服务。如针对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状况,可以开通网上心理咨询热线。通过网上心贴心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引导他们走出“心灵沼泽地”,疏通心理淤积,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学会心理保健和自我调试,促进其全面发展。
注释:
[1] 王敦宝等:《信息素养:学校在e时代面临的新课题》,载《职教通讯》2001年第6期。
[2] 李鲁:《浅谈校园网的建设及应用》,载《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3] 范益志:《谈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与管理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年第6期。
[4] 张志杰:《当前校园网建设的几个误区》,载《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5] 王立新等:《大学生素质教育简论》,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页。
[6] 王月明:《谈现代教师的素质结构》,载《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7] 王健:《浅谈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载《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年第6 期。
关键词:叛逆 反抗 班主任 青少年青春期是叛逆心理的多发季节,是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依赖性和独立织在一起,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时如对孩子的教育不当,往往会导致其逆反心理和行为,不接受教育者的正确教育,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利。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就需要针对特殊时期的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对其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顺利走过“叛逆期”。
一、小学教育中叛逆的含义
(一)叛逆
对于“叛逆”的定义,教育学、心理学不同的学科词典、文献都给出了各自的定义,笔者摘录了对“叛逆”的解释如下几种: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叛逆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心理学认为,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希望通过自己的“标新立异”甚至是“唱反调”,来引起别人注意。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二)青少年的叛逆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里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映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
(三)小学教育中的叛逆
小学班主任或者其他教育工作者在管理小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就会产生与老师对抗的行为,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这些行为愈演愈烈,产生逆反的心理,这些现象就是小学教育中所涉及的叛逆。
二、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一)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的表现
1.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班主任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2.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做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儿义气等不良行为倾向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务、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3.认为自己“长大了”
这一时期的孩子反对成人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儿”来看待,要求以成人的身份出现。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决定;一旦决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更不想和老师沟通等等。
(二)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产生的原因
1.自身生理和心理原因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他们正由儿童迈进少年的行列,这是极为特殊的时期。调查显示,自升入高年级以来,将近38%的学生在生理上有变化,开始出现第二性征。比生理发育更为显著的是心理,将近有75%的学生有了成人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2.家庭教育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它是人一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不同心理品质和个性的孩子。家长适当的教育方法,往往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学生又找不到适当的排解途径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指导、规劝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3.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有些老师不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探索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填“鸭”式、牧“羊”式,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僵化老化,枯燥乏味,学生很可能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叛逆;也有些老师因为个人的好恶,不能一视同仁;对学生评价不客观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片面的评价往往使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三、班主任对学生叛逆行为的教育策略
(一)班主任对叛逆行为形成正确认识
1.正确看待,走出认识的误区
班主任对学生叛逆行为的认识的转变必将带动态度和处理方法的转变,这些都将为正确引导、转化孩子的叛逆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2.正确调节班主任对学生叛逆现象的偏见
其实,叛逆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应,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可能产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形成叛逆心理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心理断乳期”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当老师的要珍视学生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二)班主任对叛逆行为的教育策略
1.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设身处地与学生沟通
老师需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结合叛逆期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去了解这一时期学生叛逆行为背后真实的原因。要想消除这些分歧,达成共识,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2.勇于“屈尊”,尊重、鼓励学生
这一时期的孩子渴望被认同、渴望被尊重,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应学会善于打破师生之间阶级对立的模式和“老师至高无上”的态度,试着“弯下腰”、站在和孩子一样高度的视野去读懂学生。
3.重视“家校联合”的教育
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如果学校和家庭能相互支持和配合,那么学生的身心就能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施教中,面对学生出现的叛逆心理,并非无计可施。只要我们能正确全面认识其实质,真诚关爱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疏导调试,相信定能伴随着孩子,一起走过叛逆,迎来和风日丽的明媚坦途。(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甘剑梅.青少年叛逆及其教育关怀[J].思想理论教育,2005(5):43.
首先,家长和孩子们在认知方面无法统一。孩子从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人格,家长很多时候不能平等的看待孩子的人格,不懂得尊重。更多时候,家长们只是把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进行粗暴的管理,更有甚者会用体罚、打骂等暴力方式强制的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地位。而孩子虽然是一个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个体,但人格也已经基本形成,这样做,只能让孩子更不信服,造成他们更不愿意跟家长们沟通,从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此时,家长们更会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去埋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隔阂由此而生。
其次,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同样也会造成逆反情绪的出现。家长们虽然苦口婆心,但是遇事不讲究方法,唠唠叨叨。很多家长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过于苛刻的要求他们,规范他们的行为,否定他们的一切想法。这样的做法会降低孩子们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是失败的,无用的。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我的好友到现在已经在读研了,仍然时常找我聊天,一吐烦闷的情绪,理由很简单,他认为他父亲很唠叨,老生常谈,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而小孩在青春期的时候更是思维爆炸的时期,他们有更多的想法,当然有很多想法一定是不正确的,但家长也要掌握方法与孩子沟通。如果一直唠叨,反而正确的也会被当成错误的,非但没有让孩子纠正自己认知上的错误,反而让孩子更抵触,更不愿意听取家长们的意见。
再次,青少年还没有合理掌控情绪的能力。青春期的孩子由于生理方面的加速变化和心理发展不平衡,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不适。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对自己的事情有决策力,凡是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另一方面,他们毕竟心智还很幼稚,社会经验不足。当面临困难时,他们还是无法独自解决,从而产生很大的甚至是突发的情绪波动。这就给家长出了一个大难题。尤其是初为人父母的家长们,对孩子的这种变化手足无措。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而孩子们由于受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观念具有幼稚性,他们更加不理解大人们为什么非要和他们“做对。”
另外,青少年和家长的角色定位冲突。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最突出矛盾就是青少年渴望扮演的角色和长辈们对它们期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之间的矛盾。青少年生理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会给他们带来困惑和小小的欣喜,男孩会觉得自己越来越像爸爸,所以也渴望自己能像家中的男主人一样拥有同样的决策力,但他们往往只享受拥有“权利”而忘记要履行“义务”。而女孩则开始渴望自己变得更美好,像妈妈一样化妆,穿成年人的衣服增加自己的“成熟感”。此时,父母会觉得孩子们的此类变化很不可思议,也无法理解。再加上社会舆论的倒向,家长们会失落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坏孩子,心中产生焦虑,直接表现为对孩子的不满、责备。青少年则因自尊心没有得到尊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了很强烈的逆反心理。”青春期晚期,是青少年第二性征发育本成熟,心智飞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认知和情绪都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这一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形成,有了自己的一套信念和想法,同时,这一时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现的最强烈的时期。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方面。
一、对榜样的力量“不感冒”。许多家长们在看到青少年的一些强烈的变化时,希望能够用先进人物的榜样力量来感化他们,达到教育的目的,也希望青少年能够由此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邪归正”。但不料结果却适得其反,他们非但没有按照家长期望的样子发展,反而对先进人物加以讽刺和挖苦,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没脑子的投机家”。
二、对家长们的良苦用心视若不见。发现青少年逆反心理强烈时,家长们心急如焚。几乎每天都变着花样的找孩子谈话。一会儿表扬一会儿批评,乱了阵脚。尽管这种方法几乎是无用的,但孩子们丝毫没有感激之意,只认为家长在给他们灌“迷魂汤”,只是想让他们乖乖听话,好显示自己的权威。而老师们对学生的逆反行为也是毫无办法,因为在进行批评后,他们不仅会不服气,还会有其他学生为此打抱不平。
三、对正面宣传的抵触心理。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会随意的拿出一些社会上个别反面例子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也有一些青少年为了反抗而反抗,只为给自己争取更多的发言权,从情绪的角度出发,对正面的人物做饭面宣传。
四、青少年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家长给与的规矩很抗拒。他们认为这些东西都是无用的,不遵守也不会怎么样。所以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的破坏制度,违反规定,和家长以及校方领导发生冲突,从而更激发了他们的叛逆心理。虽然青少年逆反现象原因很多,现象又难以解决。但青少年是社会进步,国家昌盛的基础。家庭、社会和国家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以,如何避免和解决青少年逆反情绪的问题,也是值得重视起来的。下面我从几个角度,仅为正在承受困扰的家长和老师们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作有学识、讲究方法的“聪明型”家长。用心的去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也是必修课。通过学习一些浅显易懂的发展心理学知识,就可以很轻松的掌握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这样就能理解自己的孩子逆反情绪背后的原因,从问题的根本入手,更容易解决,方法也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有方法的家长更容易轻松的解决问题,也能根除问题,避免问题的发展。
其次,试着婉转的去提出问题,无棱角的纠正他们的错误。当孩子出现错误时,不要过份的指责与强调,因为如果强硬的去指出他们的错误,就没有充分的尊重孩子,这样,就激起了他们反抗的情绪。奇怪的是,绝大多数人却都喜欢这么做。他们总是喜欢纠正孩子,指出孩子的错误,对于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去泼冷水,通过这些来证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与价值,希望让孩子继续依赖自己,却不明白,越这样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强。这样的做法是不理智的,也是不聪明的父母才会选择的方式。
再次,进行有效谈话,做孩子的倾听者。在和孩子协商得到孩子同意的情况下和他进行平等的谈话,如果他有很多不满或者困惑,需要倾诉,这说明他已经开始对家长寄予希望,希望家长能够理解他。在孩子进行倾诉时不要打断他。这个积极倾听的过程既能够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近况,了解他们心里的困惑和委屈,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这便是聪明的家长选择的方法。
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是,用巧妙的方法取代没完没了的唠叨。试着运用一些技巧让孩子自己做出改变。如:对于孩子早恋这件事,家长可以试着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培养他的兴趣,让他渐渐发现什么才是这个时期该做的事,从而自己放弃早恋,专心把精力转回到学业上来。这样的方法好过生硬的拆散和劈头盖脸的训斥,同时孩子也会对自己的父母刮目相看。青少年的教育是多年来教育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也是教育过程的难题,但是只要我们不懈努力,从孩子的切身利益出发,讲究方法,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编辑部.新世纪班主任必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47.
[2]刘伟浩.哈佛教子智慧书[M].华文出版社,2005:87,204.
[3]宋农村.生活与道德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2.
[4]王璐.蹲下来和孩子交流[M].京华出版社,2004:87,204.
[5]刘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9):50-52.
(一)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团体问卷方式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要求学生先后独立完成两份问卷,测试人员统一宣读指导语,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加以解释。学生答完后统一交卷,并记录回收情况,本次调查发放问卷的回收率为100%,有效率在98.5%以上。
(二)调查结果: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生活事件
将“心理问题成因问卷”的家庭、学校、社会、个体四个方面中各生活事件进行百分数统计,取其排序前位的生活事件作为主要影响事件,分析比较各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
调查显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生活事件,家庭方面主要有四件,主要是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文化水平、父母的期望以及家庭经济情况。学校方面主要有三件,主要是学习负担和考试成绩,学习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但相对较弱。社会方面主要有两件,主要是各种传闻信息和各种生活事件,前者影响最大。个体方面主要有三件,主要是生活能力、心理承受力和幼年经历,其中个体自身的心理承受力影响最大。从主要生活事件的影响排名来看,对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具体因素分别是传闻信息、考试成绩、父母期望、父母文化水平、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学习负担,表明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及个体因素息息相关,想要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将这四个方面统一起来,家庭与学校密切沟通,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增进学生心理压力的耐抗性。
(一)家庭对策
引导家长抛弃陈旧的育子观念,尊重子女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学校应定期组织家长学校,帮助家长充分认识孩子心理健康,组织家长学习家长教育行为规范,让他们了解学校教育的内容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科学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构成有机整体,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 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学生心理问题
学校要更新教育观念,取消“快慢班”设置,停止双休日补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学校要采取切实措施,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一是变教师灌输为学生吸收,把教师所教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逐步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形成学生质疑、教师解惑的教学局面。三是变片面追求升学率为追求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获得人格力量和坚定的生活信念。
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要开展调查研究,具体分析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时组织经验交流,扩展教师成功经验。只有这样,农村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理论、有针对、有方法,才能发挥实效。
3. 增强教师意识,培养专职心理教师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增强老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培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是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教师应该从课堂教学着手,从教学方式方法、师生关系、课业负担等方面探索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进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要对已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合理治疗。农村初中要深入细致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专业人员,为进一步开设心理辅导课、建立心理咨询中心打下基础。
(三)社会对策
社会应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实行准父母心理卫生知识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社会对初中生的影响既有直接的,又有间接的,而且这种影响是无时不在的。
一、突破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理念
(一)变单一教育主体为多元主体
长期以来,人们大多认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很多人认为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行了。尽管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针对青少年开设有思想道德教育品德课,但目前我国学校的现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形式采用传统的教师主讲理论,学生听讲的形式。在追求高升学率的时下,学校对德育教育这一块重视不够。而在新媒体时代,如果还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来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就落后了,且這会直接导致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很多突出问题。
新媒体以QQ、微博、微信、网络论坛、手机短信为载体,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文字、语言、图片等方式,方便快捷地个性化的信息,与个体进行相互交流。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可以通过多种新媒体载体,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自主自愿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教育内容,不必非要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受客观社会现实的影响。青少年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要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可见,我们要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机制,要有多元化的教育主体和渠道。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个成年人都应承担起对青少年正面教育、积极引导的责任,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多主体齐抓共管,增强其教育的实效性。在新媒体环境下,不能指望仅仅依靠学校的课堂教学、教师的引导教育就可以实现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变青少年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
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选择与利用实现了自主化和个体自由化,思想道德教育信息传播要主动适应这一新变化。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实现教育角色的转换。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引导青少年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树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自我教育意识。“让青少年参与不仅仅是形式,而应是真正思想上的参与,心与心的沟通,是教育对象与教育者形成的共同思考和交流的过程。”[1]应构筑起和谐互动的关系,形成教育者与青少年之间的协同学习模式,在这一互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让青年学生不断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已经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将学生与新媒体隔离开来。由此,教育者应把握思想道德教育信息的主动权,利用新媒体把德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受教育者,使思想道德教育能更直接、更深入地直达每一个个体,帮助青少年鉴别纷繁复杂的新媒体信息,让青少年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在培养人的活动中,不仅要传承人类文明,而且要播种社会理想,在学生心田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当他们能看到自己发展的可能性,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质疑、探索、创新来提高智能,开发自身潜能的时候,他们就能在关爱中感受到自己的生命荣光和责任。这样采用“疏”与“导”的德育模式,变“居高临下”的德育灌输为平等的交流与互动,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角度新、因材施教、灵活多样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人就是一个小世界。因此,在面对每一个青少年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新角度,机动灵活地采用各种方法去帮助青少年解决思想困惑、道德良知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问题。在新媒体便捷、快速的信息传播模式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摆脱陈旧的方法,不断寻找新角度开展工作。
二、整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一)变单一为丰富多彩——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进行继承与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资源丰富、覆盖面广,信息传输快捷、交互性强。要用与新媒体传播模式相适应的内容与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将基本思想与原理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他们,变教材、纲要、文件的形式为可视、生动、鲜活的生活模式;可以整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和国内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将其制作成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源,通过不同的渠道发送给青少年;党的方针政策也可以用青少年容易接受的便捷的方式传递给他们,使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教育,自觉参与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心中筑起道德的防火墙,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与思想的侵蚀,成为道德自律的强者。
(二)变教条为形式多样——教育内容具有针对性、丰富性
在制作教育资料的信息源时,可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史料相结合,将理论还原到历史事件中,用丰富的史事来进行教育,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现实相结合,结合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结合改革发展的内容来进行教育,以增强教育内容的时效性、丰富性、生动性;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青少年的思想实际、面对的人生问题相联系,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能解决青少年的实际问题和困惑,真正做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能“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突出针对性、时代性,让思想道德教育富有感染力。在新媒体时代,要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真正转向青少年,从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要出发,通过教育者对理论的研究、挖掘、提炼、整合,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富有时代精神和时代气息,避免理论上的空谈。
(三)变整体为灵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样的传播模式传递给青少年
将新媒体作为新形势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载体,可以大规模地、快速地、主动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新媒体的高速发展,赋予了德育方式全新的理念。我们必须破除封闭灌输的方法观,确立大胆开放、平等交互、真诚服务的新方法观。
在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将理论体系化整体为灵活,以适合新媒体传播的方式灵活地传递给青少年朋友们,使他们在接受、理解、认可的同时,能“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在生活中做一个有责任感和自律精神、人格高尚的人,从而实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专化行为”的目的。
(四)变抽象为具体——开发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立体资源体系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信息单向传播的局限,信息传播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且可实时互动。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抛弃了往日无用的官腔客套和繁文缛节,更加追求新颖、真实、及时、富有针对性的信息交流”。[2]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奥的原理通俗化,把枯燥的理论趣味化,以新颖的内容与方式传递正确的思想与观念给青少年,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德育工作者和相关教育机构要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开发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与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任务与责任等相适应的高质量的新媒体教学软件和数据库,加快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数字化教材体系建设,构建和把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媒体阵地,逐步建立起适应新媒体时展需要的立体化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和网络互动平台。
三、拓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渠道
(一)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把在新媒体环境下针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项全新的社会工作来重视。社会主流媒体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与文化,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正能量,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氛围;信息行业的主管部门要加强QQ、微信、微博、手机等的信息监管,履行社会责任,严查和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网络环境;各地政府应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使用和管理,广泛深入开展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使青少年在各种活动场所都能接受到正能量,受到思想教育,提升思想境界。社会教育要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社会价值、团队合作、实际经验、成功要素等方面的认知积累,强化其行为范式,从而达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二)加强家庭道德建设
家庭是青少年居住的场所,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站。家长自身的价值观和教育观,直接决定了孩子的价值观和成长方式。孩子最深的认知,最重要的场所是家庭,而不是学校。如果失去家庭这个教育的重要阵地,再指望学校的解救,除了无济于事,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遵纪守法守规,做道德的楷模。良好的家庭关系,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家庭教育涉及人生的很多阶段,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家庭教育知识,作为家长,父母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孩子的榜样,形成好的家风、家教。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是考虑孩子智力因素,还应关注孩子的成长、成才、成人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培养,应着眼未来,脚踏实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
(三)构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
城市社区是青少年生存、生活的小环境,这种生活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很重要。社区要有专门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机构,增加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应组织体系,建立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专职人员;要专门创建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实时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如开展社区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组建社区青少年文娱活动队、足球队;建立社区家庭青少年档案,给予社区每位青少年更多的关心与关爱,以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健康成长。只有多主体、多渠道地有效协同、互相渗透、互为因果,才能培养出更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四、创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过去,我们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方法陈旧,结合实际不够,针对性不强,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现在,在新媒體这一平台上,我们要整合资源、改进方法、打开渠道,打通“进头脑”的路程,让青少年在接受道德理论知识的同时,坚定对中国梦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中国理论的认同,并使之化为内在自觉,让青少年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一)教育方法要适合青少年心理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心理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感知觉发展较快,记忆有明显的发展,注意力更稳定,范围有所扩大,抽象思维日益发展;二是情感外露,不够稳定,容易走极端,自我意识强,理想具有形象性和不稳定性等。他们的思想道德特点(初中阶段13岁-15岁)是:接受能力强,辨别能力弱,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易受暗示,模仿性强,求知欲强,目标模糊;兴趣广泛但转移很快;爱玩好动,自制力差,动摇反复。这一时期是建构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最关键的时期,正确的道德教育与引导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也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接班人的问题。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大多是说教式的,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施动与受动的关系,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反感,而且这种教育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新媒体为教育者教育方法的改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育者可以整合教育资源,借助新媒体平台,以崭新的方式和教育对象进行沟通交流。新媒体环境将广大青少年从传统的被动教育的角色和地位中解放出来,并赋予他们极大地主动发挥的空间和思想成长的平台,变传统灌输为自由浏览。这样的方式尊重了青少年的自主性,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内化,为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成长与道德培育开创了新的局面。
(二)德育方法要多样化
德育应做到有理讲理,突出实践养成,注重价值观培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到包容性疏导、亲情化沟通、励志性引导。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应转变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整合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使中国梦的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进课堂,更成为青少年的理想和信仰以及行为遵循;应引导青年学生学会用的立场观和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仰、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增强他们的政治鉴别力、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好伙伴,成为青少年朋友们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这已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者应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 参 考 文 献 ]
[1] 徐振祥. 消解与重构: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道德成长研究 [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