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文明诚信、知法守法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以政策法规、农业实用技术、农民工岗位技能等培训为重点,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技文化素质、转移就业技能和发展创新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促进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发展。
2总体要求:立足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需求。结合我县农业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市场需求、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现状及当前农村发展存在重点、难点问题。突出农村基层干部、专业户和一线农民的科学操作技能及经营管理水平培训,分层分类确定培训重点。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全面科学发展。
3目标任务:培养造就一支热爱农业。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按照二三产业和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农民培训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和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扎根农村。培养造就一批能够适时、稳定转移的后备技能工人和产业工人队伍;按照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培养造就一批知法守法、文明诚信的新农村建设者。今冬明春教育培训的具体任务是全县完成农民教育培训5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劳务技能培训2.4万人(次)转移就业2万人。
二、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制定农民教育培训意见。传达贯彻市县农民培训有关精神;农牧、科技、林业、教育、文化、卫生等职能部门和农民教育培训成员单位立足本部门、本行业实际,县乡成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机构。召开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和方案,筛选确定专业技术人员、聘请专家教授和农村经济能人组建培训师资队伍,确定教育培训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动员,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教育培训氛围。
第二阶段教育培训。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村组干部、农民技术骨干、初高中回乡毕业生等进行政策法规、科技知识、专业技能教育培训。组织专家教授、技术人员和农村致富能人巡回宣讲培训;各乡镇要以“六站一校一中心”为依托,县上将以党校、农广校、职中、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依托。并由县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严格按照培训意见,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分类组织好本乡镇培训,及时收集培训资料,建立培训档案,坚持每周向县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农民教育培训进展情况,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后编发教育培训简报,向县委、县政府及市政府报送全县教育培训情况。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向县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总结。县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对各乡镇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进行考核验收。根据考核验收结果评优选先,各乡镇对农民教育培训情况进行自查。重点检查培训内容设置、培训档案资料、参训农民人数及教育培训效果。表彰奖励。
三、工作重点
要始终突出“五个重点”坚持“五个结合”培育“五型农民”整个教育培训中。
突出“五个重点”
一是以农村初高中回乡毕业生为重点。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进行系统的农业知识培训,开办“2+13+1培训班。提高初高中回乡毕业生务农基本技能。同时,结合即将启动的省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万名中专生计划”对部分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实施农业中专学历教育,培养善于创业、热爱农业的农村青年实用人才。
二是以外出务工人员为重点。开展创业技能培训。重点培训其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促进劳动力外出务工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短期型向长期型转变,由无序型向组织型转变,打造劳务品牌,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以在家务农人员为重点。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根据我县农业发展现状和不同产业发展主体技术要求。突出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立体种养业、科学施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节本增效、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技术、苹果栽植管理等技术培训。围绕农业结构调整。
四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人员为重点。使其真正成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者和领路人。开展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知识培训。重点培训市场开拓、品牌培育、效益管理、合作组织运转等方面知识。
五是以村组干部为培训重点。开展现代经营意识和市场经济理念培训。通过重点辅导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提高运用农业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促使其率先转变观念。并通过他示范引领农民致富。
坚持“五个结合”培育“五型农民”
一是结合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化形势政策教育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分期轮训、巡回宣讲等形式,培育明白型农民。各乡镇要坚持以乡村宣传阵地为载体。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立足农村发展现状看变化、找差距、谋发展,以“学政策、知政策、用政策”为主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为重点,深入宣传培训,真正使党的各项政策宣传到村到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切实把广大群众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断提高群众学习政策、运用政策、加快发展的能力。
二是结合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培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美德型农民。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老区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实践和文明村组、文明家庭、婚育新风进万家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坚持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双节”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坚持用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占领农村活动阵地,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移风易俗、革除陋习,深入实施小康文明示范创建工程,改变村容村貌,提升乡村环境文明程度,创建一批省、市、县级文明新村,
三是结合“五五”普法活动。深化民主法制教育培训。深入学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民主法制建设、安全生产、劳动和社会保障、公路交通、土地承包征用、社会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培育知法型农民。坚持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教育引导群众增强民主法制意识,学法、守法、懂法,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权益、行使权力、履行义务,解决矛盾纠纷,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良好风尚。
四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强化发展能力教育培训。以支柱产业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经营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为重点,培育经营型农民。根据全县农业发展现状和不同产业发展主体技能要求。采取举办专题培训班、印发资料、巡回宣讲、现场咨询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强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突出抓好以设施高效瓜菜生产、优质果品生产、设施规模养殖为主的特色产业开发新技术推广培训,以沼气能源建设、秸秆综合利用为主的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知识培训,以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培训,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生产为主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以农业品牌培育、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农产品销售流通为主的市场营销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运用农业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五是结合农村劳动力输转。深化劳务技能教育培训。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和就业现状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培育就业型农民。坚持把劳务产业开发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根据市场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既要抓好制造、服务、建筑、餐饮、保安、电子信息等技能性教育培训,又要向农民工传授基本权益保护等外出务工常识,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带技术返乡创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
四、保障措施
一要广泛宣传动员。着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把宣传动员摆放在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位置。广泛深入地宣传农民教育培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采取召开会议、悬挂横幅、印发宣传材料、制作电视广播专题、组织宣讲队巡回宣传、编排文艺节目等多种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县电视台要跟踪采访,报道宣传在农民教育培训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切实做到电视有图像、广播有声音、报刊有文字,真正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教育培训环境。
二要创新工作方式。不断增强教育培训效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以项目带动为重点。合理确定培训对象,认真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科技入户、科技增粮、农村能源建设、扶贫整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项目。突出培训重点;要借鉴农业科技入户经验,选择一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科技水平较高、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经济效益较高、乐于帮助和带动周围的农户作为示范户,由科技特派员负责进行重点培训,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问题。要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建办农民技术咨询服务点,开展技术咨询、图书借阅、科技成果展示、发放技术明白纸、播放光盘等活动,全方位地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每乡镇要选择有条件的村社新开办一批“农民科技书屋”制定计划,按期组织农民借阅农业科技图书,观看技术光碟。要组织“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建立农民科技培训流动课堂,现场开展信息传播、技术指导和农业咨询服务,提高政策、技术信息到户的直接性和到位率。
三要通力协作配合。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精诚团结、形成合力。乡镇在抓好畜禽养殖及优质苹果栽培管理、加工贮运等培训的基础上,发挥职能、分工负责。要突出抓好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培训;其他各乡镇在抓好优质苹果栽培管理、测土配方施肥、畜禽养殖等技术培训的同时,要突出抓好高效设施瓜菜栽培和烤烟生产管理技术培训;县农牧局要牵头抓总,全面做好农民教育培训人员调配、检查指导、综合协调等工作;县农广校、农技中心、能源办要发挥主阵地作用,认真抓好沼气能源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设施瓜菜生产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县发改局要加大力度,积极论证争取一批农民培训项目,县财政局要千方百计筹措落实农民教育培训资金,县人事劳动保障局要抓好农村劳动力劳务技能培训和农民工输转就业,县文化教育体育局要抓好农村初高中回乡毕业生职业教育培训,县扶贫办要抓好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县林业局要抓好果树栽植管理培训,县畜牧中心要抓好科技养殖培训,县水务局要抓好节水灌溉、水产养殖培训,县烟管局要抓好烟草生产管理技术培训,县科技局要抓好实用技术普及推广培训,县司法局要抓好“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其他各成员单位都要根据各自业务特点,培育师资力量,承担一定的培训任务,确保全县农民教育培训顺利进行。
一、农广校办学思路的转变轨迹
1.最初为农村基层干部、农业推广人员服务
1981年杭州农广校成立,最初农广校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立志农村改革、有中等文化和农业技术水平的干部和农村科技人才。也就是说,农广校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农村基层干部和基层农业推广人员。首期招生时农广校还没有能解决学历问题,只有一个农学专业。浙江省杭州市首期招生1564名。这个招生数无论在当年还是今天,都是令人震惊的(现在好的年份杭州市招生数量只有600~700人)。在那个对知识极度饥渴的年代,多年来没有机会学习,面对农广校如此好的农业知识学习资源,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踊跃报名参加学习。
1999年,农广校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开始举办相当于大专学历水平的中专后继续教育,以继续教育的形式进一步提升农技人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广校中专毕业生的学力水平。杭州农广校通过市农业局向市人事局提出申请,农广校中专后继续教育的学力在技术职称的评定上按大专同等学历对待,杭州市人事局予以批复同意,此举调动了广大基层农技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农广校在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方面再一次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适应新形势,办学思路转移到直接为“三农”服务上来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国家对农广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务院提出“农广校要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己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体系网络优势,促进教育与经济的结合,更好地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农业部要求农广校要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2005年底,浙江省农广校部署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体系相配套的远程教育站点计算机管理员培养计划,在农民中招收乡村远教点的电脑管理员参加中专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习。临安市分校于2006年春,自筹资金,在於潜镇招收计算机应用专业学员55名,成为杭州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第一个教学班。这标志着杭州农广校开始较大规模地从农民中直接招生,是农广校办学思路转变的一次重要实践。
2008年,经过长期努力,农广校种养专业作为振兴职业教育六项行动内容之一,得到浙江省财政全额资助,农广校对农民进行大规模中等职业教育,从此杭州职业农民的培养有了固定经费渠道。
进入21世纪以来,农广校开始重视非学历教育,积极争取各种培训项目,利用各种培训资源,深入乡镇村,重点开展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出了贡献,成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一支主要力量。
二、转变办学思路带来的变化
回顾杭州农广校的办学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农广校的办学思路经历了从开始的为农村基层干部、农业推广人员服务,到现在的直接为培养职业农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重大转变过程。办学思路的转变,为杭州农广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招生数量上也得到证明,从2000年的112人,增加到2009年的736人,可以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明确了发展方向,增添了发展动力
农广校以为农服务为宗旨,以职业农民的培养为职责,使农广校的工作与农业适用技术的传播、农民收入提高休戚相关;切入了各级政府“三农”工作的主题,成为涉农部门的得力助手和工具。因此,农广校的工作得到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受到基层部门的强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受到农民的真诚欢迎。
由于农广校的工作受到重视,主管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农业教育资源得以重组,充实了农广校的办学力量。杭州市农广校在市农业局的重视下,率先得到强化,一改原先挂靠在市农业局科教处的三无(无场地、无编制、无经费)状态,与杭州市农机化技术学校合并,成为拥有30名编制,6000平方米校舍,200万固定资产,200万左右的农民教育专项资金的综合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学校。下属各县(市、区)分校也不同程度得到改善和加强。
2.丰富了服务手段和服务层次
为了适应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需要,杭州市农广校不再只是举办中专学历教育,与浙江大学联合举办农业高等远程教育,培养高层次农业适用人才;重点开展了非学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成为培养职业农民的主要力量。
学历教育直接办学到田头和农户家里(远程教育),深入乡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学习系统科技知识和提高生产技能服务。
非学历教育、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开展,日益成为农民接受科技教育的主要形式和致富的好助手。
3.推动农广校体系建设和平衡发展
以前单纯的学历教育,没有直接为农民服务,办学的路子越走越窄,杭州市8所农广校发展不平衡,能够正常招生、维持正常教学的学校只有2~3所,更多的学校只能断断续续办学,有的甚至长期不招生,处于停止办学的状态。2008年开始,所有的分校均正常办学,在校学生人数和接受短期培训的农民人次屡创新高。
三、如何更好地为农服务
1.将农业科技培训和职业教育直接送到农户家门口
杭州农广校在近几年农民科技培训实践中,办过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班,感到对农民的培训效果最好的方式是:明确培训主题(单项技术),缩短培训周期(半天为宜),直接办到村里(或专业合作社)。这样的培训针对性强,结合农时又不误农时,农民学了就能用,用了就有效益,因而深受农民的欢迎。2009年临安市农广校直接深入到山村,举办田园管理机应用技术培训班,农民亲眼看到这么一个小小的机器,能在地里完成耕地、除草、植保等多种功能,又能享受国家农机补贴,使用保养方便,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活质量。培训班一结束,立即掀起购机热潮,一下子购机几十台,普及推广农机实用新技术的效果十分明显。为此,杭州农广校决定市县两级农广校,今后要强化进村入户的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由市农广校拨出专项资金,联合县(市、区)分校一起举办类似的培训班,提高培训效果,将实用科技直接送到农户,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
在农业职业教育中,杭州农广校在实践中总结了办学的好形式,即在村级或专业合作组织中招生,在乡镇范围内甚至村里组织教学班,送教上门,结合生产实际组织教学。临安市分校2008年针对潜川畜牧大镇实际,在乡镇政府和村委的支持下,专门就地招收畜牧兽医专业中专班43人,就地上课,就地实践,既提高了农村畜牧养殖大户的学历水平,又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也为中专学历教育向全市农村普遍推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09年用同样的办法针对太阳镇养殖大户集中的特点,在太阳镇招收畜牧兽医学员38人,针对横路乡是个树木、山核桃产出大乡,在横路乡招林业专业中专班45人。
实践证明,发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培养职业农民,把农民集中到城里进行教育是行不通的,最好的办法是把教学班办在村里,办在农民家门口,让农民半农半读。这种办学方式已经成为杭州市市县两级农广校的主要形式。
2.长短结合,系统学习,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力度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均十分重视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仅杭州市政府每年投资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上的资金就有上千万元,各类培训班层出不穷,使农民受到程度不同的教育培训,农民职业素质有所提高。但是,低水平重复培训的现象还是存在,既浪费了宝贵的培训资源,又降低了培训绩效。杭州农广校在开展农民培训中已经注意到这种情况,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将短期培训与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新思路。具体地说,利用农广校的教育资源,选择一些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连续性的培训,有意识地与相关专业的中专课程相结合,与当前主推使用新技术相结合,使一批文化程度为初中的农民,在两三年的时间内,在培训的同时,接受较为完整的农业职业教育或涉农职业教育,使他们达到中专文化程度,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3.突出技能,跟踪培训,培训农业特有工种的职业农民
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意识地双向选择部分农民,与农业特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进行跟踪培训,经过2次左右的培训完成农业特有工种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数,考试合格者,将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农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2009年杭州农广校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建德市和桐庐县进行农机修理工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分两段进行,先按照农机修理工大纲进行理论培训,然后休学一段时间再进行实践技能训练,最后进行职业鉴定考试。这样,两个县市利用农民培训项目进行跟踪培训,培养了一批农机修理工,既为农民就地转移提供了可能,也为两县市实施农机修理工准入制度提供了条件,还使得培训的实施难度降低。在现有培训资源的基础上,不增加新的投入,提高了职业农民的培养效果。
论文摘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宝应农广校成为主要的农业科技培训阵地。“十二五”期间让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
一、农业信息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技术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管理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中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生产方式,因而呈现出生产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将农业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
2.农业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随着农业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2]。
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十二五”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就宝应县来讲,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农广校是农民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
宝应县农广校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渠道。2005年宝应县农广校实施了农业信息技能培训工程项目。累计培训学员3500人,培训对象从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村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延伸。宝应县农广校在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通过问卷调查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涉及14个乡镇。从调查的学员分析看,90%以上的学员都掌握了农业信息技术,80%的学员,特别是村干部学员能用所学的农业信息技术和生产技能发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一大批学员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典型户。学员祁国银入学前种粮为主,零星张了5亩田藕,由于缺乏市场信息观念,藕难卖。通过两年培训学习后,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网络信息,发展了200亩藕田,而且带领全村发展荷藕产业,兴办了荷藕加工厂,系列藕制品出口国外。带动全村经济大幅上升。学员陆书咏,经营大棚蔬菜种植已经有很多年,通过培训后种植面积达150亩。一家日本公司为辣蓼的生产在网上寻找合作伙伴,陆书咏在网上看到这信息,立即和对方取得联系,经过多方的交流,双方就合作事宜达成了共识。目前,日方对宝应进行现场调研后,决定与陆书咏就辣蓼项目进行长期的合作,项目一期投资200万元,实施规模达300亩。像这样学以致用、致富的学员还很多。
3.农业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新路子
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农广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乐意接受,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教学,增强培训手段。如农广校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成人教育现状
1.社会对农村成人教育重要性认识在提高社会普遍提高了对农村成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和有效转移方面做了大量培训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二是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也加大了对农民工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三是农民自己也积极主动参加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整体生活水平。2.农村成人教育作用日益彰显一是提高了农民素质。二是为农民“农转非”创造条件。三是增加了农民实际收入。3.农村成人受教育人数增加在农业部、教育部等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推动下,我国农村成人接受教育的人次增加很快。4.农村成人教育条件改善一是各种办学经费投入增加。二是学校数量、专任和兼任教师的数量增加较大。三是办学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如农村远程教育网络、村级农民科技书屋和现代农业示范园等。5.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内容广泛农村成人教育培训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农业科学技术专项教育培训;行业技能培训,如电子电器修理维护、计算机技能、驾驶培训和电焊工等;引导性培训,如城市基本生活常识、权益保护、基本法律知识和就业引导等。6.农村成人教育途径多元化新时期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增多,既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其中非学历教育的形式多样,主要有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教育培训等。7.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差距越来越大。8.农村成人教育需求继续增长伴随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的增大,带来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重大变革,农民工作性质和内容发生较大改变,导致农民无法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进入新行业或新产业又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因此他们非常渴望获得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产业、交通运输业等多样化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为自身的多方面的发展寻求更多出路。
二、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成人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1.加强乡镇化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成校)建设,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1)加深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作为政府举办和管理的以文化技术教育为主体的综合性和多功能的成校,必须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向社区居民灌输终身学习的理念,使他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2)大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在广东省,一是伴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出现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二是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他们中绝大部分是内地农村劳动力。这些人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并且十分缺乏职业技能。成校应该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和本地经济发展,加强对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进行改造,将按岗培训和创业培训相结合,开设一些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居民的就业能力。
2.组建社区教育学院,促进新农村建设(1)社区教育学院是社区教育的中心和基地。社区教育学院以一个镇(或街道)居民为对象,以学历教育(中等或者高等)和非学历教育作为主体领域,同时开展社区全面和全员的教育培训。它是义务教育以外的又一重要的办学机构,是推动社区教育的主干基地,在加快乡镇城市化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及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替代。(2)组建乡镇社区教育学院。以原成校为基础组建社区教育学院(如社区内没有成校则应直接组建社区教育学院)。其书记应由乡镇(或者街道)分管的领导兼任,院长是法人代表,一般是全职。管理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社区教育属公益性国民教育,其教师必须具备高中(中等专业)教师资格,由当地教育局统一管理,与普通中学教师享受职称职务评聘、专业技术考核、各种福利和评选先进等方面同等待遇。(3)社区教育学院开展成人教育的建议。社区教育学院开展成人教育培训的内容:一是学院自主开展各种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如中职的学历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挂靠高等院校或自考辅导等途径),劳动力转移培训,适应性技能培训、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等。二是学院与党校、工会、妇联、计生、关工委、文体中心、农办和企业等联合办学,进行岗位培训、科技推广培训、老年教育、企业职工教育、社区文体活动、外来人员培训教育、党员干部教育等。三是学院主动引导居(村)委会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继续教育活动。为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努力把社区教育学院建设成五大社区继续教育基地。一是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资源把社区教育学院建设成社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基地,如成人函授(业余)教育、网络(远程)教育、自考和自考助学等多形式成人高等教育。二是把社区教育学院建设成社区职业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教育基地,如开展初、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由高职院校承当)。三是把社区教育学院建设成社区非学历岗位专业技术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培训基地,如开展岗位专业技术教育培训(就业准入教育培训)。四是充分利用乡镇、街道党校的阵地把社区教育学院建设成社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如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开展党风党纪、法律法规等教育。五是通过讲座、办班等形式把社区教育学院建设成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培训基地。为促进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社区教育学院应开展十大模块教育培训:社区成人在职学历教育培训;初中等职业教育培训;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培训;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待业人员上岗教育培训;社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社区居民法制和道德教育培训;休闲(文娱体育)教育培训;计划生育与人口教育培训;外来人口基本教育培训。
3.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
(1)发挥高等农业院校优势,面向农村基层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专业性和创造性农业人才的主要基地,必须为农业科技知识创新与农业科技攻关、为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教育体系、为提高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水平发挥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2)面向农村基层,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策略。政府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为乡村从业人员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开“直通车”。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应政策,使其有利于乡村从业人员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目前多数农民仍然不太富裕(有些甚至很贫困),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各级财政应该也完全有能力面向农村基层承担起培养农村从业人员高等学历教育的相关费用。高等农业院校应设置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对口专业,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充分“放权”,允许高等农业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面向农村基层,灵活且自主设置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对口专业;允许他们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选修上不做硬性要求。这样就充分保证了学生学到真正实用的本领,培养出更多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高等农业院校应以学生为本,实行宽松弹性学制。农村从业人员大学生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入学水平差距明显、个体接受新知识能力差别显著、学习形式是在职业余(或函授)、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生活与学习的矛盾等突出实际问题。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必须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实行宽松弹性的学制(包括学习年限、学习形式、英语等基础课程选择、专业课程选择和选修课程选择方面的弹性)。
三、小结与展望
一、近年来农机培训发展的主要成就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县已培训各类专业技术干部1600人次,近1200名农机人员经过系统教育,获得了大、中专学历和农机技术员职称, 2.4多万农村农机人员接受了良好的农机技术培训,掌握了使用维修农业机械的本领,1.6万多人获得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同时,培养的大量农村农机人员分布于农村各行各业,他们承担着农村几乎全部的粮、棉、油、饲料加工和植保、脱粒、农副产品运输以及90%左右的耕地、耙地等作业项目,劳动生产率几倍几十倍地提高,推进了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化的进程。
二、农机教育培训发展的经验启示
近年来,农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之大、培训人数之多、办学效益之显著都是前所未有的。其发展的基本原因,就是坚持改革、开放、搞活,主动适应了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中给我们启示最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主动适应农业机械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客观上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农村经济多方面需求的推动下,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服务范围、经营形式和作业规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应地也赋予农机教育培训以新的内容和更高的要求。
2.必须扩大学校自让权,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外有压力,内有动力的学校管理机制。
3.必须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广开门路,广辟生源,多种形式办学。
4.必须坚持一校多能,一校多用,把培训、推广、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5.必须实行有偿培训和服务,强化物质投入,不断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
三、农机教育培训发展的思路
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的成绩是令人鼓舞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前进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农机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农机校建设不配套,活力不足,潜力有待发挥,培训机构不健全,法规制度不完善,管理工作比较薄弱,办学水平和培训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所有这些,都有不同程度地制约和影响了农机教育培训的健康发展。今后农机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是:
1.制定推进东海县农机教育培训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快教育结构方面的综合改革。
现在我国已经完全形成了市场经济,在全国的范围内已经实行了大开放、大流通、大发展的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农机教育培训结构改革的基本框架是拓展培训范围,各行各业、各部门培养和输送合格的的备力量;为农业(农机)生产第一线培训新型农民技术人员和各业的技术工人。
2.改善东海县农机教育培训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快教育体系的综合改革。
东海县要建立新型的农机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县近几年农机教育综合培训改革的最终目标,也是农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这项改革,要彻底完善我市农机职业教育体系,包括领导管理体系,培训网络、教学体系等等。彻底理顺农机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3.明确东海县农机教育培训的发展方向,加快办学模式的综合改革。
从东海县乃至全国来看,农机教育培训发展的主体内容有两个方面,即办学模式和效益标准。从现实情况和长远发展考虑,应该把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融合统一,走人才培训愈来愈多,办学实力愈来愈强的良性循环道路。
4.完善东海县农机教育培训内部运行机制,加快学校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
要搞好农机教育培训,的确需要改善系统的外部环境,但更需要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良好运行。要建立一良好的运行机制,要建立以工资制为基础的弹性分配制度,实行教师聘任制,干部任期制,工人合同制,切实地激发起学校每一位职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以彻底改变培训的被动局面。
一、工作目标和任务
1、农业大、中专“双证制”学历教育。一是积极配合市、县(市、区)农办做好大专涉农专业学历招生工作,配合浙江农林大学做好农业领军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完成农广校种、养和涉农专业学历招生1000名,确保完成800名。培养的重点对象是具有大专、高、初中文化,年龄在45岁以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服务实体和农业产业组织的骨干,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种养大户,乡村干部、非农业专业回乡创业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等。
2、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计划完成1500名,确保完成1000名,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重点对象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的农产品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骨干、农业种养大户,农村能源、农机操作与维修、植保、村级动物防疫等领域从业的职业型农民。通过从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到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的转变,来进一步实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重心的战略性转移。
3、农村实用人才(包括农业专业技能)培训。计划完成20000名,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2000名,农业专业技能培训8000名。培训的重点对象是种养能手、捕捞能手、加工能手、企业经营人才、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技能带动性人才、文体艺术人才,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种养大户,乡村干部、非农业专业回乡创业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等。
4、组织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一是市本级举办“农业大讲堂”宣传培训活动3-6期,培训农民10-15万以上人次;二是县(市、区)举办“农业专题”宣传培训活动20-30期,培训农民30-40万以上人次。
5、举办第二期回乡创业大学生创业指导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现代农业建设、农产品营销、合作社建设、农业品牌建设、农作制度创新、农业项目组织实施等课程。继续探索回乡创业大学生向农业创业领军人物(现代职业农民)转变的培养工作,通过双学历教育,提高他们农业专业知识水平,成为新一代职业农民。
二、工作要求和措施
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根据面临的形势和困难,我市农业部门及其培训机构必须提高对农民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定信心,解放思想,振奋精神,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做好培训工作的使命感。
2、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要继续加强对农民培训工作的领导,把农民培训工作列入全局工作之中,决不能视作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工作,分管领导对这项工作更应该倾注必要的精力,主动听取培训部门的工作汇报,共同研究培训工作;要努力争取,使现有职能、任务与机构、人员编制严重不适的状况得到改善。
3、深入调研,周密部署。深入调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和“两区”建设对农村实用人才、现代职业农民、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农业创业人才的需求,全面了解这些人员对教育培训内容的需求,实现农村农业发展需求与个人教育培训需求的对接,在此基础上制定好“十二五”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部署组织培训工作。
(一)农民培训工作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是农广校为农服务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培训。“三进村”辐射带动明显,“菜单式”培训工作进展顺利,转移培训1000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5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万余份、科技书籍宣传单23000册,播放实用技术片70场次,悬挂宣传横幅24条。
1、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开展情况按照加强农广校教师专业技能的工作思路,我校制定了《*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工作实施方案》,选择了4个村120户作为试点,选派二十名中、高级农广校教师及农业技术专家对科技示范户进行面对面技术指导,辐射带动60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在农业生产期间,下村队集中或分散技术指导,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讲解,使科技示范户良种普及率100%。同时又积极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棉花膜下软管滴灌技术”、“沼渣沼液的科学应用”等几项主推技术,实现了良种与良法相结合,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辐射带动,每位示范户不同程度地带动了周边农户应用各项实用新技术,营造了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
2、“菜单式”培训工作按照自治区农广校安排,*校在全州选择了条件较好的*县、*市作为“菜单式”培训试点单位。州、县、市均制定了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组织人员对村队农民进行了摸底调查,了解培训需求和要求,建立了相应的师资队伍,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培训内容以切合地方特色的棉花滴灌技术、沼气池建设、沼渣沼液利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等为主。在全州下上推行节水滴灌、农村沼气利用的大环境下,农广校的“菜单式”培训既为政府所欢迎,又为农民提供了学习平台,真正做到了“需要什么,培训什么”,效果良好。
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20*年,我州*县农广校被列入自治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县,培训任务为1000人。在自治区农广校、农业主管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根据县域经济地域条件的实际特点,项目实施单位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分批次的组织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工种以建筑工、商铺营销人员、宾馆服务员等工种。培训1000人,转移就业率96%。根据自治区农广校、主管局对“阳光工程”培训工作检查的通知,州校及时组织项目校进行了认真自查,对档案资料、培训、发证等各个环节加强了管理,确保了项目的有效实施。主要做法是:首先对拟转移人员的数量、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查,准确掌握了县、市劳动力资源数量及发展走势,为培训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二是利用星期天和集市赴乡镇场进行广泛宣传,张贴培训简章,悬挂横幅;三是按具体情况制定培训计划,聘任专业教师授课;四是从中央农广校订购阳光工程培训资料及光盘,并将阳光工程教材《农民务工培训读本》免费分发给每位学员;五是与轧花、纺织、建筑公司、商铺等企业、公司、个体经营业主建立用工需求信息,使培训就业有机结合;六是完善培训档案,建立长效机制;七是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加强领导和管理。
(二)招生工作今年,*农广校的招生工作安排部署周密,有宣传、有方向、有重点,取得较好成效。共招生374人(注册),完成任务的134%,远远超出自治区组织部、农广校给我校下达的280人的招生任务。具体做法是:一是继续贯彻自治区组织部、农业厅、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远程教育优势做好村干部学历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新党组通字〔20*〕25号)精神,开展村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学历教育培训。工作重心主要在出台文件、理顺关系、联合检查上。依托地方党委政府争取经费支持(学费分摊),组织、农业部门联合招生、检查,并将招生情况纳入乡镇目标管理责任书一并考评,完成村干部中专学历教育招生89人,(占招生人数的24%)。二是开展“职业教育初中分流班”试点工作。紧紧依靠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补贴的优惠政策,深入调研,确定*市分校为试点校,广泛宣传,共招生48人。
9月初,*农广校组织州、县(市)分校教师分赴两县一市,在乡镇主要领导的陪同下开展了“初中分流生”基础情况调查。走访部分中学,对乡镇中学初中学员情况、是否愿意参加分流、校舍建设、等情况进行了认真了解。做为试点校,*市分校主要在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构建和谐关系上下功夫,积极与地方教育局、乡镇中学联系,积极宣传优惠政策,做好乡镇中学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相应的师资队伍,完成“初中分流生”招生48人。为加强管理,州校建立了“初中分流班”管理网络体系,明确了职责任务,制定了教学检查方案主日常电话联系卡。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补助金管理,监督资金的使用到位,州校对已发放的资助金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要求*市分校对新招48名“初中分流生”建立档案,使“职业分流班”中符合国家规定的学员全部享受国家资助,农广校要通过“公正、公平、公开”的资金使用,来吸引更多的初中分流生参加农广校的学习。三是在总结过去两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农广校继续与组织、教育部门联合协作,明确了20*年度培训任务、目标、要求,将村队干部参加农广校的学习列入乡镇目标考核细则中,在招生、注册、面授辅导、考试等各个环节都有组织部门全程参与。通过农广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今年共招收农村基层村陈干部89人。
(三)教学管理工作今年,*农广校以“教学管理质量提高年”为教学目标,组织县、市分校认真学习贯彻《新疆农广校管理办法》、《新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实施细则》以及有关教学考务的各项规章制度,把组织部门始终作为联合办学协管单位共同参与教学班的管理,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教学管理。按要求认真制定各专业、各层次教学计划,做到及时下发。制定了“教学管理质量年”实施方案,对教学各个环节通过检查、抽查进行验收落实。“初中分流班”工作是一项新的拓展,建立了网络管理体系,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日程安排。一是各教学班都指派一名组织干部作为管理人员,协助农广校教师对班级进行管理。二是强化监督检查,在教学过程中联合组织、教育、农业一同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督导。三是组织、选送教师开展集中培训,提高教师从教水平。一方面积极参加自治区校、州党委政府举办的各类培训,全州农广校教师参加培训达24人次;另一方面组织县市分校教师开展培训,对电子教案、自学指导书的编写进行现场指导,还对如何提高学员到课率等方面进行探讨。四是积极组织教研活动,在县市校开展了电子教案观摩学习,参观了*市农广校全体教师的公开课,通过各种措施有效地规范了教学过程。
2、考务工作。一是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疆农广校中等职业教育考务管理实施办法》、监考守则等。二是制定了各层次、各专业的考务工作计划,制定了巡、监考职责,做到无论统、补考均有州校巡考。三是专人负责,试卷的接收、清点保管、印刷,都有专人负责,做到妥善保管,严格保密。四是成立巡监考小组,对考点进行巡视检查,确保各考点教室单人单桌,考场人数不超过25人,考前组织监考教师学习监考守则等。五是联合组织、农业等部门一同巡考,坚持“从严治学”。
3、教材管理。今年*校选开区校5个专业,语种为两种,招生跨春、秋两季,在专业多、教材征订时间紧的情况下,完成了教材征订、发放工作。主要做法: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专人管理,费用按时上缴,发放及时。二是按时上报各层次、各专业的教材征订单。三是收到教材及时清点、下发。四是做好州校负责征订教材工作,主动与新华书店等单位联系购书,整个征订工作井然有序。
4、师资管理。一是按要求上报了20*年师资培训计划,总结。二是认真组织全州农广校教职工参加中央校、区级、州级组织的各类培训。全年参加中央校举办的现代农业建设师资培训9人(山东),“百万中专生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卫星远程培训班5人(伊犁),参加全国农广校系统师资能力建设远程培训班8人(伊犁),参加春季招生录取会议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培训1人。三是对所聘教师进行考核测评,建立专、兼职教师资料库,并发放了兼职教师证书。四是按照教学日程安排,对教师教案、教学日志、学员作业、教学过程进行检查。
(四)媒体资源利用情况通过广播电视开展远程教育是农广校开展科技培训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州三县(市)分校均建立了音像资料库,通过科技音像片、录音带积极实施“致富早班车”下乡进村入户工程,为农牧民送去了大量的科技信息。今年新建20个“科技大喇叭”广播站,农广校强化站点管理,合理调配音像带(片),在村(队)设立农广信息员,负责定时播放。并和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工作、测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动结合起来,通过广播、vcd片宣传科技知识,收听人数达1*余人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是一个种植、养殖结合的偏远地州,种植上以棉花、小麦、玉米、蔬菜、酱用番茄等为主,养殖业以牛羊、家禽、等为主。中央校所下发的音像资料有部分适用于我州,如小麦、玉米、棉花种植技术,保护地蔬菜种植技术,牛羊育肥、疾病防治等。但大多数由于气候差异、特色品种不适宜、技术设施含量高等原因未使用。
(五)项目、资金争取情况今年,州校争取州财政3万元办学经费到位.*县农广校争取“阳光工程”1000人培训项目,资金到位。*县取得了农业厅关于“新型农民培训”项目,资金未到位。
(六)宣传工作为进一步宣传农广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富有实效的典型事例和办学特色,全面展现农广校的办学风采,调动办学人员的撰写信息稿件的积极性,*农广校制定了20*年宣传工作方案,明确了州、县、市分校报送信息的数量和要求。同时为激励教师写出高质量的稿件,州校还制定了《*农广校信息及新闻报道奖惩办法》,有效地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截止目前,全州农广校共上报各类信息120篇,其中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教育报》发表3篇,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站刊登35篇;被《自治区农广校简报》采用12篇,地方政府信息网采用12篇;州、市电视台采用6篇,《*农业信息》采用2篇,3篇论文获得西北农村远距离教育研究会论文一等奖,2篇论文在《农民科技培训》杂志发表。通过积极的宣传报导,农广校在培训、学历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得到广泛的认可。
(七)经费使用情况今年,*校已争取到州财政3万元办学经费,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用于继续教育培训、农民科技培训、购置办公设备等。20*年有关自治区学费部分已上交完毕。教材费收取总额66*7.25元,上缴区校56716.45元,支付州新华书店教材款9360.8元。所有费用均纳入财政专户,无抵扣现象。
二、工作特色和亮点
(一)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农广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已是第四年,涉及行业已由原来的大农口扩展到城建、国土资源、档案等系统。今年共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6期,对农业、城建、档案、农机、林业、国土六个系统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培训人数510人。为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农广校注意选聘业务精、理论强的专家授课,要求各任课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出勤和考试成绩进行发证,各个环节的管理有序认真。同时,为保证学员到课率,还根据各行业工作性质,分批分期进行培训。*农广校在管理上从严要求,档案资料规范齐全,工作扎实,顺利通过了自治州人事厅关于培训基地的评估验收。
(二)继续举办出租客运从业人员岗位培训。今年,是州农广校与*市客管办联合办学的第二年,对市内出租从业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培训班分汉、维两种语言授课,截止目前已培训346人。为使培训有实效,农广校组织客管、安全、旅游等行业专家,编印了培训教材,制定了严格的培训班学习纪律,要求教师讲解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通过培训,提高了城市出租汽车驾驶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水平,树立了“窗口”行业良好的服务形象,这是*农广校在培训领域的又一突破,在提升客运从业人员道德素质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谋得了新的空间。
(三)“初中分流班”的建立。见前述。
三、主要工作成效全年各类招生374人,完成任务的134%;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510人;出租客运从业人员培训346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1000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5万人次,发放宣传资料万余份、科技书籍宣传单23000册,播放实用技术片70场次,悬挂宣传横幅24条;编写简报120篇,在各级各类报刊网站发表67篇,3篇论文获得西北农村远距离教育研究会论文一等奖,2篇论文在《农民科技培训》杂志发表。
四、问题及建议1、招生工作:①大部分初中学员不愿留在当地,愿意到外面求学,出去闯荡,“初中分流班”招生对象仅限于家庭贫困,学习成绩差的极少数学员,招生范围和局限性大。农广校没有形成订单培养,学习与就业不能挂钩,学员顾虑大。②村(队)干部学员管理上有难度。2、教材工作:①招生录取工作的拖延影响了教材的及时征订。如:春季班教材征订时间为20*年4月10日,统考时间为20*年6月9日,秋季班征订时间为20*年11月15日,统考时间为20*年1月12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教材要邮寄、托运、发放,教师要备课,学员要自学,极大地影响了辅导质量。②民语教材的征订不能完全按专业设置提供,不能提供民语试卷。
3、联合办学方面:①个别分校缺乏主动性,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系少,农广校从事的是公益性事业,只有得到党委政府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②个别办学人员的思想不够开拓,固守学历教育的模式,因循守旧,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4、学费拖欠。农村基层干部学费由乡镇负责部分很难到位,部分学员拖欠学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广校的发展。5、试卷。部分中央校、区校提供的试卷印刷不规范,密封线前后页不对齐,不利于装订(学员答案被封)。6、信息稿件质量有待提高。个别分校信息数量可观,但采用率低。建议区校在适当时候举办写作培训班。五、20*年工作重点*年即将过去,在各级办学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农广校的学历教育、农牧民科技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工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农广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新的一年里,农广校在克服困难、发扬成绩的基础上,还将以稳固中专学历教育,联合开办职业教育分流班和卓有成效地开展农牧民科技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为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
关键词 “五型”农民;内容;具体措施;问题;特点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323-01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江苏省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各级地方政府围绕着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培育持证职业新型农民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涵是人的现代化。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新农村建设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淮安市淮安区耕地面积7.3万hm2,人口117.68万人,农业劳动力22.686 1万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着力培育“五型”农民队伍。
1 培育“五型”农民的内容
1.1 培育道德标杆型农民
结合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培训,培育美德型农民。以弘扬艰苦奋斗为主题,充分利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节日文化活动,用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加强道德、科学方面的学习,反对迷信,崇尚文明,提升农民道德素质。实施“文化兴区”战略,组织开展评选先进、读书竞赛等活动,加强乡、镇文化站、文体活动室、村科技书屋等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培植 “文明村民”、“星级文明户”等文明型农民。
1.2 培育知识技能型农民
充分发挥和利用区“农民培训工程”百人讲师团成员的作用,根据各村自身产业发展需要,制定培训内容新菜单,讲师团成员深入到田间地头,根据各村需要采用专家和技术人员进村开班讲座,发放技术明白纸等方式,实施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通过举办科技培训班、现场指导会、理论讲堂等形式,对农民进行“菜单式”培训。截至目前,全区共举办农业专项技术培训班270场次,发放农业实用技术明白纸5万余份,《新农村实用技术手册》5 000余册,培训农民2万余人次,举办职业农民培训9期共960人,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1.3 培育艰苦创业型农民
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总体目标,按照促进农民增收和围绕产业发展的原则,加大农民的创业培训力度,拓展农业内部的就业空间,提高农民创业技能,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创业能力、较大生产规模、较高专业技能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
1.4 培育市场开拓型农民
结合现代科技技术,强化发展能力教育培训,培育经营型农民。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不同产业发展主体技能要求,以支柱产业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为重点,采取举办专题培训班、印发资料、巡回宣讲、现场咨询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强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突出抓好以蔬菜规模种植、水产规模养殖、畜禽规模饲养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开发新技术推广培训,以沼气能源建设为主的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知识培训,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生产为主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运用农业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1.5 培育致富带动型农民
深入开展“请能人,找能人”活动,注重农村能人的培训,使一批年富力强、有一技之长的 “田秀才”、“土专家”成为科技致富的领头雁,鼓励农民搞科技创新,引导农民以新产业致富、用新技术种田、靠新观念务农,着力培养一批农民创业带头人和致富领路人。
2 培育“新型”农民的具体措施
“十二五”时期,是淮安区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农民的知识化、职业化是此阶段发展的重要特征。按照省委、省政府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农村工作会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淮安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加强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加快推进淮安区农民职业化进程,为淮安区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农业农村实用人才支撑[1]。
2.1 开展职业农民培训
“十二五”期间每年培训职业农民5 000人左右,主要对现有50周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种养专业户、种养能手、农业园区和基地从业人员以及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初高中毕业生、在乡农村青年等,以集中学习24学时、生产实践30学时、考试考核和跟踪指导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开展相关产业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确保每位受训学员获得江苏省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初步构建一支职业农民队伍。
2.2 开展农民创业培训
每年开展农民创业培训1 000人左右,主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村组干部、农业园区、农业基本地、农业企业负责人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人员等,实行实践考察40学时、集中学习32学时及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采取能力模块结构的培训模式,进行相关专业最新技术、农业创业基本技能、农产品营销和质量安全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示范带动能力、专业服务能力、创业兴业能力,促进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
2.3 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每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5万人左右,结合农时关键环节,提高广大农业从业人员主要是兼业农民的实际需要,通过进村举办专题讲座、远程教育网络终端、送科技下乡、发放技术明白纸等多种途径、多形式广泛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农业生产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培训,提高新成果推广应用的覆盖面。每次培训不少于3 h,全年每位受训农民不少于2次的集中培训。
2.4 开展农业信息技能培训
每年培训400人左右,主要面向村组干部、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合作经济组织骨干、乡村农技人员、返乡人员和远程教育终端点管理员等,采取集中培训40学时、分散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起的形式,开展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基本知识与操作使用培训,提高农民利用互联网获取和农业生产经营信息的技能。
3 存在的问题
3.1 资金投入和技术力量不足
一是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区、乡2级财政没有把农民科技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没有专项经费投入。二是农民科技培训缺乏设备投入。目前,农民科技培训仍然以田间地头面传口授、举办培训班为主要形式,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方式还没有普及,特别是村一级,大范围开展声像教育困难很大,更谈不上远程教育、微机网络。三是科技培训技术力量不足。目前,区、乡、村技术力量分布不均,乡村技术员比较少,大部分技术力量分布在区一级。
3.2 农民科技意识不强
一是乡村干部工作热情不高。少数乡村干部对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仅为应付上级督促检查而展开工作和完成培训任务,没有积极主动地宣传。二是农民自身意识不强。农民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认为种植养殖副业不需要花精力去学习农业技术。
3.3 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目前,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还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据调查,目前全区农村劳动力中,大专以上文化的仅占0.7%,高中及中专文化占6%,初中文化占56.7%,小学文化占32.5%,文盲或半文盲占4.1%,其中受过正规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5%。农村缺乏一批懂技术、有文化、觉悟高、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很多新型实用技术没有得到推广应用。
4 农民教育培训的特点
4.1 农民培育的实效性、季节性、针对性
农民学习的目的很明确,因此培育必须从满足农民的需要出发,遵照用能致富、现学现用、学以致用的原则[2]。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教育内容方面,要紧密结合生产季节、环节、科学安排教学计划。农民知识与技能、文化程度差别较大,需要的种、养、加、经贸知识与技术也不一样,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3]。
4.2 讲求培训效果
农民教育培训的目的是要取得实效,引导和促进农民创业是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希望[4]。为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使培训达到效果,要把技能培训和思想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培训作为带动群众科技致富的主要手段,把事关农业结构调整,优势产业发展,转移就业、创业等作为培训重点,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使引导性培训农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使技能性培训农民掌握一项在社会中谋生技能,使有气魄、有创劲的农民更新观念,掌握创业谋事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受训农民生活明显改善,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5-6]。
4.3 提高认识、强化落实
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弘扬“不怕困难、勇于创新、奋发向上、不断超越”的精神面貌,扎实做好各项农民培训工作,确保淮安区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实现[7]。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扣目标,细化分解,严格程序,狠抓关键,规范操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5 参考文献
[1] 王福祥,赵黎.蓬莱市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现状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3(3):154-156.
[2] 马芳,刘娟.中宁县农民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及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3(1):51-52,62.
[3] 马建国,王静,刘彦敏,等.曹县新型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2013(2):106.
[4] 王瑶,钱晓刚.贵州新型农民培训培育的对策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5):218-221.
[5] 程干明.金寨县梅山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主要做法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339,344.
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工作,提升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总体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大力推进农村成人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抓好面广量大、社区居民普遍欢迎的各类短期培训活动。常年开展各类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老年人社会文化活动、弱势人群生存技能培训、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等。积极开展时事政策、法律法规、公民道德、知识技能、文化艺术、卫生保健、科普常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活动。紧紧围绕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需求,加强培训课程和教材建设,推进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丰富和拓展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居民学习提高和修身益智需求。创新培训方式,吸引社区居民广泛参与,逐步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率。
积极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建立较高水平农村人才队伍。以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人才工程、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程,着力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农村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创业致富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重点培训农村村组干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镇村涉农专业服务人员、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等对象,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守法纪、讲文明、会生活”的新型职业农民。各镇牵头组织实施区域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结合本地产业特色,采取集中授课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学员,发放相应资格证书和合格证书。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对各镇培训工作全力提供支持,真正把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要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合理确定培训内容,灵活安排培训时间,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努力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取得良好效果。同时结合我市产业结构特点和农民学习需求,精心编写新型农民培训系列读本。
加快构建数字化学习网络,提高社区教育信息化水平。在充分发挥各类传统教育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数字化学习平台。注重数字化学习手段在社区教育中的推广应用,推动社区教育的创新发展。加快构建数字化学习网络,建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学习在线”网和各镇社区教育网等各类学习型网站。实现与市内外相关学习网站的互联互通,促进社区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拓展社区居民学习空间,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启动镇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依托各镇社区教育中心计算机教室建立数字化学习中心,引进和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面向居民免费开放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加强“学习在线”的推广和应用,引导广大居民注册学习。大力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帮助城乡居民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满足居民对技术、信息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