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医联体;远程医疗;资源共享;分级诊疗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mainly on the analysis of Guangzhou city based on remote med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population health information platform,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conjoined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proposed telemedicine solutions based on conjoined, remote medical service application mode of the conjoined, sharing quality resources to promote regional medical conjoined institutions, the formation of a new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de serious illness in the hospital, minor illness into the community, so as to promote the masses to solve difficult and expensive problem.
Key words:Reg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s; Telemedicine; Resource Sharing; Tiered Medical Services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引导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1]。远程医疗契合当前医疗模式转变,能够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未来医疗模式更加强调提高医疗质量、减缓医疗成本增长、改善病人和群众的健康状况水平,而远程医疗是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因素。
近年来广州市启动了北部山区医疗帮扶、偏远地区卫生对口帮扶等项目,旨在借力广州在医疗设备、医疗技术、医疗人才和项目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北部山区、偏远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按照广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意见》1+3政策文件和市医改工作部署,广州市于2014年正式启动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医联体建设要整合大量的医疗资源,要实现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和带动基层医疗发展,远程医疗应用能够帮助医联体探索“急慢分治、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全新模式[1],实现优势资源纵向流动,建立分级诊疗,重新构建医疗体系,平衡医疗资源和患者分布,大力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解决偏远地区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1 设计方案
1.1建设目标 广州市区域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构建,旨在通过广州市卫生专网为联网大型医院、中型机构以及基层医院提供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双向转诊、远程护理、远程教育、远程预约、远程资源共享等服务,从而充分利用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医疗服务均等化。同时,为实现远程医疗应用系统的应用和落地,制定了配套的远程医疗业务规范,指导区域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切实加强及规范了远程医疗的管理。目前,广州市以医联体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远程医疗服务系统,探讨医联体下的远程医疗服务应用模式。
1.2系统架构 项目建设按照国家、广东省及广州市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及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依托广州市现有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结合区域实际需求,做好医联体信息化顶层设计及信息资源统筹规划,统一医联体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明确医联体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任务。运用不同机制和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推进,促进医联体信息化工作协调发展。系统总体架构,见图1。
1.3配套标准规范 广州市区域医联体信息化各类应用系统和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连接,可以采用市级平台的相关标准规范,如:数据标准规范、数据交换标准规范、数据存储及调用规范等,甚至可以让医联体成员机构直接使用市级平台提供的相关功能组件,如:注册服务、交换服务等。
1.3.1管理机构职责 市卫计委负责市级远程会诊中心以及专家库的建立、运作与管理,负责对全市医疗资源分布的优化提出可行性建议;区卫计委负责辖区内远程会诊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负责区内远程会诊业务的指导及考核;具有提供远程会诊资质的医疗机构负责本院远程会诊设备的维护以及专家的管理,指定联系人负责对外院的会诊邀请进行审核并协调院内会诊资源。
1.3.2远程医疗业务的开展原则 ①坚持临床诊治需要的原则。遵守医疗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合理诊治,根据病情需要实施远程会诊,确保医疗安全。②坚持规范会诊的原则。加强宣传教育,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在规定的范围内实施会诊。③会诊医疗机构所出具的会诊报告仅作为邀请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参考。
1.3.3业务审核规则 邀请医疗机构需对患者的会诊申请的完整性及合理性进行审核,对于不完整的会诊申请需返回原申请医生进行修改;对于不合理的会诊申请予以驳回,并通知患者本人;通过审核的会诊申请单将发送给会诊医疗机构。会诊医疗机构接到会诊邀请后,在不影响原正常业务工作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会诊医疗机构联系人应当及时安排医师进行远程会诊。会诊影响正常业务工作但存在特殊需要的情况下,应当经会诊医疗机构负责人批准。
2 远程医疗服务应用模式
Y合目前医联体建设的要求,以医联体为枢纽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医联体内重点专科对口扶持、业务指导和远程会诊机制,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为居民群众提供分级、连续、节约、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本文重点探讨医联体下的远程医疗服务应用模式,主要包括:
2.1远程会诊 广州市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中,医联体成员机构之间的院际会诊,是区域医联体医疗资源更合理使用的重要保障,也是广州市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患者都希望能到三级医院接受专家的治疗,造成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患者纷纷流入市、省级医院,加重了市、省级医院的负担,造成床位紧张、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
远程会诊系统主要包括数据交换平台、视频会议子系统、会诊管理子系统三大部分[2]。其中数据交换平台用于传输各种信息。包括采用影像信息和非影像信息。采集影像信息是指通过影像采集设备,将患者有诊断价值的如CT片、ECT片、MRI片、X光片等医学影像文件采集下来,并以DICOM协议或其它协议进行网络传输。采集非影像信息是指把患者以往的非影像信息,如处方、医嘱、检验检查报告单、住院病案、出院小结等采集到中心端或传送到会诊医院。会诊开始前,数据交换平台将患者的基本医疗信息情况(如既往病史、入院原因、各种检验及化验的结果、初步诊断结果、治疗结果及患者医学影像图片等资料)发送到专家所在的医院。在会诊时间,专家可随时调阅的患者的医疗信息情况资料,为远程咨询会诊专家提供诊断依据。会诊结束时,由专家给出书面的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并通过资料采集或传递功能把专家的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等信息传入中心端。
2.2转诊预约 实现双向转诊预约可以合理利用区域卫生资源,有效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积极发挥广州市卫生局所下辖的市级医院在人才、技术及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充分利用广州市各社区医院的服务功能和网点资源,促使基本医疗逐步下沉社区,社区群众危重病、疑难病的救治到大型医院,缓解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3]。跨医院转诊将综合解决转诊业务管理、转诊临床信息共享、医生间和医患间信息交流及转诊相关医疗资源管理的问题。
2.3远程监护 远程监护技术是近年来远程医疗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欧美各国一直致力于对远程监护的研究,我国近年来也开始推动其发展。远程监护系统一般包括三个部分:监护中心、远端监护设备和联系两者的通信网络。监护中心可以位于急救中心、社区医院、中心医院或其它医护人员集中的场所,其功能为接收远端监护设备传送的医学信息,为远地患者提供多种医疗服务。连接远端监护设备和监护中心的通信方式主要包括:程控电话(PSTN)、交互电视、综合服务数字网(ISDN)、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环路(ASDL)、光纤网(ATM)、微波通信、卫星通信、无线蜂窝通信(移动电话GSM)等。远程监护的支撑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医学遥测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学等多个方面。
2.4远程科教 远程科教是通过远程通讯网络提供教育材料,根据医学远程教育的要求,支持文档和图像共享的视频会议系统,系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点对点或点对面的通讯,并具备在线讨论及离线继续教育等功能。在远程会诊中学习、在远程培训中学习、在专家指导下的实践中提高自我,通过再学习、再实践、再提高,使经验、知识积少成多,从而使花山医院的重点科室能力增强,使较弱的基层科室能力建设得到明显提高。
由于能够经常与优秀的医学专家进行互动沟通,医技、临床等相互关联、紧密配合的各科室医生能够在知识、经验、技能方面都得到提高,医院内部的综合能力将得到提升。原先不认识的疾病、诊断不清的疾病、不会治的疾病能够得到较好解决,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矛盾、缓和医生们因不能得到更多学习机会而形成的对医院的不满情绪、增强医生们救治疑难、危重病人的信心,提升医生们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安心工作,潜心钻研诊疗技术,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
2.5区域辅助检查应用(区域PACS模式,区域检验、区域心电)
2.5.1区域PACS中心 从全市放射信息整体化出发,为区域内放射数据提供符合国际国内标准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接口,对区域内各医疗机构的放射数据集中管理[3]。并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通过标准规范逐步整合区域影像诊断资源,消除卫生领域影像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统一构建医联体范围内影像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的平台,全面提升医联体内的影像诊断水平。
2.5.2区域检验中心 在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基础上,通过对全市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资源整合,建成覆盖全市医疗机构的区域临床检验中心,该中心可以实现检验数据全市共享,检验仪器全市共享,有效开展临检质控。检验标本由物流统一上门收取,检验结果通过信息平台实时回传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可以在全市任何一家医院的医生工作站进行调阅,实现医联体内检验资源共享。区域检验系统的建设可以极大地提高临床检验质量,避免了重复检查,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2.5.3区域心电中心 整个区域心电诊断系统的架构由区域心电信息服务平台、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移动方案(救护车或上门随诊)构成,各点之间通过区域的高速医疗专网和3G网络(仅在区域中心部署3G网络接入点)进行连接[4]。区域心电信息服务平台接入市级区域卫生信息服务平台,成为该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区域心电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全区域范围内的心电协同诊断服务,包括: ①心电诊断服务:针对一些配备心电图机,但缺乏专业的心电诊断医生的医疗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站),可通过区域心电诊断系统,将心电图自动上传至服务平台,由上级医疗机构心电诊断,给出专业的心电图分析报告,服务平台将诊断结果回传给基层医疗机构。②心电远程会诊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基层医院有疑难病症可以向上级医院提出会诊申请,并把心电图信息上传区域中心,上级医院可以使用此系统提供会诊服务。③患者心电报告共享服务:数据中心可与所有医疗机构内部的心电信息系统集成,患者在区域内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社区服务站、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或医院)做的心电报告都可通过数据中心实现共享,方便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心脏既往病史,减少重复检查,给出更具准确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案。
3 结论
医疗机构间远程医疗系统能与区域内其他数字医疗系统整合在一起进行协同工作,同时要具备适应性强的特点,既可以满足目前医联体信息化需求,在两三家医院之间先进行小规模试点互连进行会诊,也可以由市卫计委统一部署,在全市范围内组建大规模的远程医疗应用,同时也可以通过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获取市以外其他省市区域远程医疗资源,开展更广领域的会诊[5]。未来将继续探讨和推广上下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制机制,以大型公立医院的技术力量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吕键.论深化医改进程中分级诊疗体系的完善[J].中国医院管理,2014,06:1-3.
[2]叶志前,唐保昌,刘进,等.基于B/S模式的远程影像会诊系统设计和开发[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8,02:120-123.
[3]陈小康,戴春林,鞠鑫.基于混合架构模式的区域医疗影像信息平台技术分析[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04:325-329.
【关键词】区域PACS;EMPI;XDS-I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诊疗工作越来越多地依赖现代化的检查结果。像X光检查、CT、MRI、超声、胃肠镜、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在传统的医学影像系统中,影像的存储介质是胶片、磁带等,其耗材成本支出高,存放、查找、借阅难,且由于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难以避免病人重复检查等问题,使得病人检查费用居高不下。因此,传统的医学影像管理已经无法适应新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采用数字化影像管理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目前,虽然有部分医院已经开始对医疗影像的数字化管理,在医院内部实现了这些资源的共享,但跨院间的信息共享尚不能实现。因此,区域PACS系统的应用是必然发展趋势。
1.简述区域PACS系统的架构组成
1.1 区域PACS系统发展历程
一般PACS系统用于医院的影像科室,最初主要用于放射科,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PACS已经从简单的几台放射影像设备之间的图像存储与通信,扩展至医院所有影像设备乃至不同医院影像之间的相互操作,因此出现诸多分类叫法,如几台放射设备的联网称为Mini PACS(微型PACS);放射科内所有影像设备的联网Radiology PACS(放射科PACS);全院整体化PACS,实现全院影像资源的共享,称为FULL PACS(全院级PACS)[1]。而PACS的未来将是区域PACS的形成,组建本地区、跨地区广域网的PACS网络,实现全社会医学影像的网络化。
1.2 区域PACS系统概述
区域PACS目前尚无公认的完整准确定义。一般来讲区域PACS是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大局出发,以区域内代表性医院为核心,通过构造区域内部的医学影像信息交换平台,以实现区域内医院的医学影像资源的共享与整合[2]。
区域PACS目标是在集团医院之间,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之间,通过公共网络进行影像同步和传输[3]。患者在社区医院就诊前往大型医院进行影像检查,社区卫生中心可以随时调阅位于影像中心的患者最新和历史影像进行诊断读片和治疗,同时如果患者在不同医院间转院治疗时,该病人的医学影像资料也会通过影像中心和电子病历资料一起发送到接诊医院。区域PACS的一般性应用架构如图1所示。
1.3 区域PACS系统主要应用
区域PACS与目前医院内部的PACS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目前来讲区域PACS所覆盖的应用主要包括:远程诊断咨询或者远程会诊,远程教学和医学继续教育,区域内部医学影像资源共享或者医院内部PACS系统的互联互通,远程医学影像质量控制等。
2.区域PACS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由于区域PACS的应用范围跨越了单一的医院实体,从而产生了很多医院内部PACS所没有的新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包括:
(1)患者的身份识别问题;
(2)影像资料的存储与共享问题。通过以下技术应用可以解决这些关键问题。
2.1 EMPI应用
区域PACS建设的一个最主要的出发点就是能够使患者在区域内医疗机构进行的所有影像检查结果能够在授权许可的情况下被整个区域内的医疗机构所共享访问[4]。例如患者曾经在甲医院进行过CT检查,过了一段时间,又在乙医院进行检查,乙医院的医生应该能够通过区域PACS调阅患者在甲医院的历史检查结果,以决定是否重新进行检查或者在进行诊断时参考。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解决患者的身份识别问题。
EMPI(病人主索引)的概念引出,将有效地解决病人信息在时间、空间上的连续性问题,为区域PACS系统提供一个独立、长久存在的患者信息库,保证患者信息一致性、准确性。通过病人主索引可以检索到所有关于该病患的信息所以在区域PACS系统应用软件开发与实施项目建设中推行唯一标识的机制,如图2所示。
如何保证数据来源的畅通、鲜活、准确、标准是系统中数据共享、传输的关键点。由业务操作在为新患者做业务处理时,需要在数据中根据EMPI的管理方式进行ID的识别与整合,创建主索引和映射信息,建立信息共享的基础连接的需求;数据中心通过安全管理、数据管理和数据服务为信息共享提供可靠的保障;当数据中心接收查询请求信息时,通过映射关系查询病人的主ID;根据病人的主ID及其规则权限,查找需要调阅系统的ID信息;根据此ID信息在数据中心获取需要的相关数据。
2.2 XDS-I应用
区域PACS建设目前有集中存储的解决方案,也有分布式存储的解决方案。影像资料的存储既要考虑成本问题,也要考虑访问效率的问题。目前来讲国内应用的PACS系统,因为大部分厂家的产品都很好的遵从了DICOM 3.0标准,不同厂家PACS系统产品的整合一般还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诊断报告的格式则千差万别。为了解决不同医疗机构信息系统间信息共享的问题,IHE提出了“跨医疗企业文档共享(Cross-enterprise Document Sharing,即XDS)”集成方案。XDS(Cross-enterprise Document Sharing)是IHE IT基础技术框架(Integrat-ing the Healthcare Enterprise IT Infrast-ructure Technical Framework)中一个重要部分,它为IHE中的各医疗机构(医院)提供共享信息的注册,,以及跨医疗机构的文件共享服务[5]。
考虑到所有数据大集中可能造成的风险,在数据存储上一般建议采用集中/分布式模式。在实际的存储中,对于影像文件而言,把阳性率图像文件和报告文件集中存储在中心,而其他的则分布存储在各自的医院。也就是说与阳性检查、科研、教学相关的医学文件都集中存储在中心,其它医学影像报告文件存储在各医院。但是,所有的文件,不论是存储在医院还是存储在中心,都需要集中在中心进行注册管理,便于查询检索使用。
3.讨论
区域PACS系统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医学影像(例如常见的CT、MRI、B超等)的获取、存储、传送和管理的综合平台。对患者而言,它跟过去的传统医学影像存储模式相比,主要具备以下优势:医学影像信息的共享可以直接避免重复检查,从而降低就医成本;无论是在大医院或是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诊,由于实现了信息共享,可以将患者资料快速准确完整地传输,提高日常诊断的效率,对于疑难病症,可以及时获得区域乃至更广域的资深专家会诊;患者的医学影像信息和过往病史可以随时查询,为科学分析和综合诊断提供了有利保障。
区域PACS系统的建设,在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优化放射科检查流程、提高科室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及改善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意义,有利于全区医疗卫生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更有利于推动全市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成伟.医院数字化先锋[J].软件世界,2004(03).
[2]吴静炯,罗晓晨,唐苏红.区域医疗与PACS网络系统建设的决策意义[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3(01).
[3]赵丹丹.上海医疗资源纵向整合研究[J].复旦大学,2008.
“思蜀援川”项目
地震发生后,思科公司、思科基金会和思科员工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为灾区捐款捐物。2008年6月30日思科CEO钱伯斯先生来到四川震区,7月1日钱伯斯代表思科公司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援建谅解备忘录。思科承诺在三年内向四川灾后重建投入不少于4500万美元(约合3亿人民币)的设备、技术、培训和解决方案。通过与政府和企业界的多方合作,共同在灾区探索可持续、可推广的21世纪教育与医疗模式,以改善和提高灾区的教育和医疗卫生水平,推动四川经济发展。“思蜀援川”就是思科公司基于该谅解备忘录,为支援四川5.12地震灾区重建而发起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
向四川省政府提交第二年工作报告
2010年7月28日在“思蜀援川”项目两周年之际,思科公司向四川省政府提交了第二年工作报告。报告详细阐述了地震发生两年来,思科与合作伙伴通力协作,在改善当地教育和医疗状况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在四川省政府与思科联合召开的会议上,思科回顾了过去一年“思蜀援川”项目在震后援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四川省副省长黄小祥和思科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陈仕炜出席了此次会议。
报告显示:到今年6月30日为止,思科在“思蜀援川”项目的总投资已达4280万美金,超过承诺投入的95%。公司把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传递到了十个极重灾区中的七个灾区,并且把这些技术和能力传递给了80所医院、卫生院和学校。
据思科公司公共事务部总经理康思琳介绍:“思蜀援川”项目第一年主要专注于规划和设计创新的解决方案,实施试点以及测试效果,为第二年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年的工作目标是朝着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更进一步。为此,第二年的工作侧重于五个方面: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培训计划,检验解决方案的成功应用情况,规避及化解风险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思蜀援川”项目进入第三个年头,思科将在两年工作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人力资源的建设方面。
康思琳说:“地震之后,思科所做的不仅仅是恢复性工作,而是要建设更好的教育、卫生的基础设施,并且不只是针对城市人口,同样让农村人口也享受到这种质量的提升。”
创新的21世纪医疗模式
“思蜀援川”项目医疗计划,与汶川震后重建总体模式以及中国2020年医疗改革计划相辅相成,致力于打造可在四川省和中国其他地区复制的创新21世纪医疗模式。通过先进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创新使用,实施数字化医院、区域医疗卫生网络、远程及协同医疗网络、移动医疗网络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使重灾区能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当地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并将大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带到重灾区,使更广泛的灾区群众能分享先进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有效地提高四川灾区人民的健康水平,为“健康中国2020”和中国医疗卫生改革做出有益的尝试。
思科在项目第二年设计和实施的区域协同医疗模式,运用技术手段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并建立起一个技术平台来协助缓解偏远地区缺乏高水准医疗人员的难题,这也是当今中国农村地区所面临的最紧迫的医疗问题之一。
思科“思蜀援川”医疗项目总监俞毅表示:“思蜀援川”项目在援建单个医疗机构信息化设施的同时,将重点放在搭建起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网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促进相互之间的协同与合作,促进长期医疗教育和最佳实践分享,从而不断带动区域医疗水平长期持续性的整体提升。”他说:“这个项目更多的是要为使用者创造一个机会和平台。要确保援建项目完成后,当地医疗机构和医生不但能够接受它,而且还要用得上、用得起。这些援建的系统和方案必须能够持续地被使用下去,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必须要延续运行下去。”
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一年中,一个全新企业社会责任(CSR)理念――“协同企业社会责任”(Collaborative CSR)正逐渐形成。这种多方合作、长期发展的新理念旨在为社区和个人创造持续的优势。“协同企业社会责任”模式作为“思蜀援川”项目的关键要素,对于四川省灾后重建工作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思科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陈仕炜表示:“一直以来,思科在中国积极致力于回馈社会。我们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四川的灾后重建工作。‘思蜀援川’项目已开展两年,并取得丰硕的成果。通过与合作伙伴的协作,我们在四川打造了21世纪医疗和教育技术及解决方案,并创建了可复制并能推广至整个中国和全世界的模式。在项目的第三年,我们将致力于帮助当地社区充分利用创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思科“思蜀援川”医疗项目第二年成果:
规划制订四川省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蓝图和实施方案;
完成汶川县区域医疗数据中心和运营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成功测试了120救护车和协同医疗服务的区域调度模式;
建成德阳市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中心和四川省卫生信息化培训中心(位于什邡市),目前这两个中心都已投入运营;
完成四川省卫生厅应急指挥中心大厅的设计;
完成什邡市区域协同卫生网络,使用统一通信技术将什邡市32家医疗卫生机构连接起来;
建成4家数字化医院,成功实施了医疗级万兆网络、智能楼宇、数字化监控系统以及临床协同技术应用等先进技术;
完成其他几个地区数字化医院项目的规划与设计;
完成川港康复网络二期工程的建设,在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与成都华西医院部署思科网真系统(高分辨率的音视频与协同技术);截至目前,该网络已为106名患者提供了远程的物理和心理康复治疗服务,并开展了大量的医护人员培训、案例交流讨论等活动;
向汶川县捐赠了一辆配有数字X光机、移动式彩色B超等医疗设备和思科网真系统的移动医疗服务车;
基金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7411734765050)
高昭昇李翠华徐静:广州市卫生信息中心广东广州510180
陆均暐: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
通讯作者:李翠华
浅谈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及应用
高昭昇陆均暐李翠华徐静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ELEMEDICINE SYSTEM BASED ON REG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PLATFORM
GAO Zhaosheng, LU Junwei, LI Cuihua, et al
【摘要】
介绍广州市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目标、技术架构及主要功能,并结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及花山医院试点建设成效,探讨远程医疗服务应用模式。通过建设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教育、双向转诊和远程预约等多元化的远程医疗应用,促进大型医院优质资源共享共用,缓解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促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从而提高基层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及提高疑难重症救治水平。
【关键词】远程医疗专家会诊区域卫生远程教育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bjective, technical framework and main functions of Guangzhou telemedicine system and probes into telemedicine service model by making two successful examples of Guangd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and Huashan Hospital.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elemedicine remote consultation, construction of remote diagnosis, remote education, two-way referral and remote reservation, the quality resources of the comprehensive hospital can be shared so a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from unbalanced displaying of medical health resources and speed up the resolution of the difficulties in visiting a doctor and the problem of high medical expenses" so a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edical service and improve the primary hospital severe problems the level of treatment.
【Key words】 Telemedicine; Expert Consultation; Regional Health; Distance Education
【Author′s address】Guangzhou Medical Information Center,Guangdong,510180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5.07.055
1引言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医疗资源总量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但即使是在大城市周边也存在医疗服务可及性较差、卫生服务效率不高、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突出。近年来,
远程医疗因在整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也成为了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远程医疗即是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构建网络化信息平台,联通不同地区的医疗机构与患者,进行跨机构、跨地域医疗诊治与医学专业交流等的医疗活动[1]。
广州市作为国内超大型城市,由于城乡间医疗水平差距的日益扩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广州市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计算机软件、硬件水平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广州市已建成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市内医疗卫生资源得到初步整合。基本建成了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库,把市民在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住院、检验检查、健康体检、慢病访视、献血等信息关联起来,形成记录连续、自动更新的“活”档案。
本文旨在以广州市现有的卫生信息化成果为基础,探讨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和应用模式,为促进解决广州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患者“看病难、排队烦”等问题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
2远程医疗系统概述
广州市远程医疗系统是基于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的,集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教育、双向转诊和远程预约等多元化应用为一体的远程医疗服务子平台,具有开放、易拓展、区域资源共享等特点。本文重点从该系统的技术架构、主要功能及应用等方面,探讨区域远程医疗系统的建设及应用模式,为促进区域大型医院优质资源共享共用,基层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和提高疑难重症救治水平提升提供信息化支撑。
2.1建设目标
建设基于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远程医疗应用,构建高端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将大型医院的优质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辐射,形成以区域大型医院为核心,覆盖全市联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学信息交流平台。支撑区域联网机构开展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教育、双向转诊、远程预约等多元化的服务,突破地域限制,促进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区域医疗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难题。
2.2技术架构如图2-1所示,远程医疗系统总体架构由基础平台、协同应用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其中,基础平台为系统功能实现提供网络传输、视频通信、视频录制点播管理、数据安全可靠存储等设备保障。协同应用则包括基于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远程会诊系统、远程专科诊断系统、远程监护系统、远程教育系统、视频通信系统、双向转诊及远程预约系统等,以Web网站、手机客户端等方式为联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监护、双向转诊及远程预约、互动式远程教育、远程学科合作、医学影像、心电实时传输和交互式操作、虚拟化病理切片等远程医疗业务提供信息化支撑服务。
广州市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远程医疗系统是在国家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运维服务体系基础上建设的,具有安全、实用、先进、易维护、可扩展等特点。同时系统在遵循IHE XDS/XDS-I、DICOM、HL7等国际通用标准基础上与现有信息系统进行了集成,进一步完善了《广州市卫生业务信息基本数据集》,形成了广州市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远程医疗业务规范。
具体来说,广州市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具有如下特点:
①形成了医疗机构“即插即用”的远程医疗解决方案,以缩短医院远程医疗系统的建设周期、减少建设投资,降低日常的运营管理费用,并且保证相关技术方案能不断完善和升级。
②整个系统采用SOA架构,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扩展性、开放性。
③整个系统基于B/S模式开发,方便软件的升级、部署与维护。
④会诊终端软件包提供各种第三方系统的标准接口或定制接口,可以广泛的接入院内已有的医疗信息系统,实现病人资料的共享。
⑤基于数字证书的安全认证机制可以充分保证病人资料与会诊信息的安全传输。
⑥系统可以运行在各种网络环境。[2]
2.3主要功能广州市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的远程医疗服务子平台主要以远程会诊系统为核心系统。该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主要包括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数字资源共享、视频会议、远程诊断、远程监护以及远程预约等,具体如图2-2所示。
2.4应用模式广州市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远程医疗系统已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卫生院等联网医疗卫生机构上线启用。其中,远程会诊、远程教育、双向转诊及远程预约是目前最常用的远程医疗服务应用模式,取得较好的应用成效。
①远程会诊系统
远程会诊系统是医生通过对远地患者图像和其它信息进行分析做出诊断结论的一种新型医疗模式。通过该系统,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通过对花都区花山医院或其它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图像、电子病历等其它信息进行分析做出诊断结论,系统采用同步交互方式,影像图像及患者其他相关信息实现统一存储,远程会诊服务中心是整个远程会诊系统的核心,远程会诊终端通过政务网接入会诊中心,使用Web浏览器浏览会诊中心主页,进行远程会诊申请、远程会诊专家资讯查询、远程医疗会诊申请、远程医疗会诊取消、远程医疗会诊申请答复、远程医疗会诊资料传输等功能,同时远程会诊服务中心还设立了会诊数据库,基层医疗机构可通过接口方式或人工导入HIS和PACS系统会诊患者的完整病历数据和影像数据,为了能使多位异地的医生对某个患者病历数据进行会诊讨论,系统还支持多对多的会诊模式,实现多个专家之间的交流讨论的功能;
②远程教育系统
远程教育是通过远程通讯网络提供教育材料,根据医学远程教育的要求,支持文档和图像共享的视频会议系统,系统可根
图2-2远程会诊系统功能模块图
据实际需要进行点对点或点对面的通讯,并具备在线讨论及离线继续教育等功能。
花山镇卫生院各科室的医生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系统积极参与到远程医疗活动中来,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学专家保持经常性沟通。在远程会诊中学习、在远程培训中学习、在专家指导下的实践中提高自我,通过再学习、再实践、再提高,使经验、知识积少成多,从而使花山医院的重点科室能力增强,使较弱的基层科室能力建设得到明显提高。
由于能够经常与优秀的医学专家进行互动沟通,医技、临床等相互关联、紧密配合的各科室医生能够在知识、经验、技能方面都得到提高,医院内部的综合能力将得到提升。原先不认识的疾病、诊断不清的疾病、不会治的疾病能够得到较好解决,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矛盾、缓和医生们因不能得到更多学习机会而形成的对医院的不满情绪、增强医生们救治疑难、危重病人的信心,提升医生们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安心工作,潜心钻研诊疗技术,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
③双向转诊和远程预约
双向转诊和远程预约是在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已有的双向转诊、预约挂号等协同应用基础上,针对远程医疗业务的需求,与远程医疗系统实现整合及升级,方便医疗卫生机构在远程诊断过程中直接为患者进行预约转诊,如在花山镇卫生院的医生可以在医生工作站直接为符合转诊要求的患者预约市内的大型医院。基层医院的医生通过该系统对转诊到大型医院的治疗情况进行跟踪、随访。大型医院则可以通过系统将确诊后的慢性病患者或手术后的康复患者转至基层,促进建立“大病进医院,康复在社区”的双向转诊诊疗模式,从而达到方便市民,服务于市民的预期效果 [3] 。
3结束语
广州市远程医疗系统是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的,具有开放、安全、易维护、可扩展等特点的区域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与传统的远程会诊系统相比,该系统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进行构建,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数据的实时采集,并通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形式,实现会诊医生间的实时患者数据的交流,实现对不同患者的同时实时观察、沟通和治疗。
广州市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远程医疗系统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卫生院等试点实施取得较好成效,优化了原有的会诊、转诊等医疗服务模式,使得联网大型医院的优质资源得以共享共用,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实践表明这种由政府引导、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模式具有优越性,值得在全市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骆华伟,等.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45-47.
据了解,医疗数据集成平台的构建已经被列为很多医院在2012年的重点工作,但使CIO们苦恼的却是,在提供医疗IT服务的企业中很少有一家能够提供完美的数据集成解决方案,这也为当前医院和区域医疗构建医疗数据集成平台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和阻力。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甲骨文医疗卫生与生命科学全球事业部高级副总裁及总经理Neil de Crescenzo先生,在市场调查以及成功案例的影响下,甲骨文医疗信息交换平台解决方案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医院和政府的关注点。
广州市卫生局部署区域医疗信息交流
广州市可以说是一座特大型城市,在区域信息平台的构建中必然面临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多、信息化水平差距大、人口数量大、人员流动大、行政管理模式复杂等问题。据广州市卫生局高昭主任介绍,在平台建设中,广州市卫生局从资源规划、业务数据集制定、术语标准制定和总体设计四方面制定了一的规划设计,以减少重复建设,保护已有投资。
在术语标准方面,广州市卫生局在平台中进行术语转换,将诊断代码、药品代码、检验代码等转换为标准代码体系,并在业务系建设中推进数据源术语标准化。通过术语转换对数据平台进行整合后,才能使数据由点对点交换转变为平台交换成为可能,才能进一步支撑其他业务。
“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推动医疗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发展,以此促进在医疗行业省内甚至是跨省数据的共享,广州市区域医疗信息集成与交互平台建设是甲骨文积极参与中国医改的案例之一。现在广州市卫生局用了Oracle医疗信息交换平台来服务和分享很多家医院的信息,服务的受众也高达1300万人。而且这个解决方案是针对于中国市场所定制的。”Neil de Crescenzo说。
基于标准的医疗卫生解决方案
现阶段,虽然系之间的数据共享在数据交换层面缓解了信息孤岛问题,但对于患者来说,其诊疗信息还以原始数据形态分散于不同的医疗系之中,医生若想全面了解患者信息,还需分别通过不同的系来查询。
“我想甲骨文推出的Oracle医疗卫生个人主索引2.0版(Oracle Healthcare Master Person Index Version 2.0)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技术,它可以在医疗机构内部和跨医疗机构提供患者、供应商和其他医疗结构的单点参考信息。”Neil de Crescenzo说。
Oracle医疗卫生个人主索引2.0版是一个开放的基于标准的解决方案,以区分、合并、复制来自过个系患者供应商的身份识别和人口信息,还支持简体中文名称以及中国大陆地名,促进医疗机构和健康信息交换机构通过使用模板来迅速构建患者项目。
在涉及到到数据的迁移以及存储、分析中的标准问题时,Neil de Crescenzo说:“很多用户选择甲骨文的产品,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甲骨文在数据标准方面的优势。我们的医疗卫生解决方案中会有数据翻译、数据匹配和数据规范化等各种标准,集成的数据符合多方面国际标准,如HL7。在Oracle医疗卫生个人主索引2.0版中,包含了广泛的国别和国际医疗标准,包括美国国家供应商身份识别、澳大利亚医疗服务供应商身份识别标准(AS 4846)、澳大利亚医疗客户身份识别标准(AS 5017)、整合医疗企业(IHE)医疗服务供应商目录,和全国卫生信息网络(NwHIN)目录。”
积极服务中国市场
1、 向区域经理负责,对所在区域发型师、技师的技术进行全面指导。
2、 经常性巡查所在区域内的分店发型师的技术,每个店至少1次/月,并向区域经理汇报每次巡查情况,提交每次巡查的结果报告。
3、 为发型师解答在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供发型设计方面的咨询服务。
4、 详细了解所在区域发型师的技术水平,并定期作出评定,两个月/次/人。
5、 协助分店店长共同提高发型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6、 帮助分店对发型技师的工作能力进行指导和训练。
二、培训考核类
1、 每个月底,将下一月的发型师技术提升方案和工作开展计划交区域经理审核。
2、 负责具体执行所在区域发型师的技术提升方案和岗位技术培训工作。
3、 负责区域内每个新入职发型师的技术考核和岗前培训工作。
4、 每月定期向区域经理汇报、总结各项技术培训及考核工作的进展情况。
5、 按照公司标准要求,定期考核所在区域发型师的技术能力,并上报管理中心和区域经理。
三、信息服务类
1、 每个季度最新的流行发型款式及季节性发型,并向发型师讲解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处理技巧。
2、 经常性地向发型师提供新的技术和新的设计理念的培训信息及各类大型赛事信息。
3、 负责对所在区域的发型师进行新产品的功用,适合对象及操作技巧的讲解。
岗位职责:
1.负责中心整体技术平台搭建,技术方案筛选,制定符合本中心发展规划的具体技术发展路线和计划方案;
2.始终站在行业发展趋势前端,推进和提供适合本中心开展医疗美容项目的技术解决方法和手段;
3.组建和维护操作团队,制定各岗位的管理细则及工作流程,负责团队工作的开展及培训;
4.根据工作特点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制定应急措施,保障中心的各项医疗项目在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基础上展开。
任职资格:
1.具有医疗管理、整形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备各类微创美容仪器及产品的使用和理论知识;
2.从事过一线工作,具有较强的微创美容行业或岗位实际管理和操作经验;
重庆亚德长期专注于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目前已在医疗卫生行业形成“三个面向”的全产业链布局,即面向政府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应急救援指挥平台、面向医院的医院信息化产品、面向公众的医事通移动医疗健康服务平台。
重庆亚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以国家“十二五”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的三级平台、五大领域重点业务系统、两大基础数据资源库和卫生信息网络的建设要求为基础,结合卫生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实际工作需求,利用现代云信息技术,提出了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门诊统筹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试点平台(卫生信息化平台)的设计方案。
重庆亚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主要建设目标,是构建区域内架构清晰、标准统一、安全可靠的卫生综合信息平台,同时构建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具有公信度,且安全可靠的、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于行业机构、服务于政府与社会监督的、实现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均等化的医疗健康网络服务体系,从而切实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
重庆亚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能够为:
面向政府管理:打破信息孤岛,全面整合、利用医疗卫生与计生资源,实现医卫领域横向、纵向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充分挖掘医疗大数据的价值,为新医改提供强有力的监督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
面向医疗机构:整合、利用医疗资源,共享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供医疗协同服务,推动分级诊疗,通过卫生信息共享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改善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同时降低医疗风险。
面向公众:建立医疗云数据中心,为城乡居民提供医疗卫生计生与健康信息云服务新模式,通过提供预约就诊、双向转诊、公卫提醒等协同服务和远程医疗、健康管理、在线支付、健康一卡通等服务,让包括挂号、交费、取药、检查等在内的医疗服务变得更加快捷。
重庆亚德作为重庆市卫生信息平台的承建者,按照国家卫生信息标准,为重庆市卫计主管部门建设的卫生信息平台已成功应用于重庆市及其下辖各区县,并于2014年通过国家卫计主管部门的验收,获得了高度认可,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区域卫生成功应用的标杆。
重庆亚德作为重庆市卫生信息平台不仅是国内率先通过3A评测的省级平台,还被国家科技主管部门认定为2014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重庆市区域平台整合了重庆市医疗服务、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卫生应急等医疗卫生服务功能,覆盖重庆38个区县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为重庆市3300万居民提供了反映各个生命阶段的电子病例和健康档案的管理、调阅、存储服务;以医疗卫生机构跨地区、跨机构双向转诊服务、远程会诊服务和公共卫生协同服务为基础实现了医疗业务协同和卫生业务联动,同时还使得远郊区县的病人80%基本不出本区县即可完成诊疗,减少了小病大看情况的发生;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放,降低了就医成本,实现了跨区域的医疗服务协同,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1、卫宁健康:业务覆盖智慧医院、区域卫生、基层卫生、公共卫生、医疗保险、健康服务等领域,是中国医疗健康信息行业具有竞争力的整体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
2、思创医惠:思创医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为EAS、RFID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以及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开发、实施和服务。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商业智能、智慧医疗。
3、创业惠康:创业慧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为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全面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和服务商,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有数字化医院系列、数字化社区卫生系列、数字化卫生行政系列、区域卫生数据中心系列、数字化社会保险系列、数字化卫生监督系列、数字化疾控中心系列和数字化药店系列等系列产品。
4、久远银海:四川久远银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聚焦医疗医保、数字政务、智慧城市、军民融合四大战略方向,面向医保、医疗健康、价值医疗,以及人社、住房金融、民政、工会、智慧城市、市场监管、退军事务、人大政协、军工等业务领域,开展信息化、大数据应用和云服务。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以人为本, 医疗主街,绿色生态
Abstract: in the new plan for the hospital construction, influenc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limit less, can according to the ideal of large-scale medical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standard layout, to realiz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health security system of medical function and to carry 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green hospital.
Key words: it is with the person this, medical main street, green ecology
中图分类号:TU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河南省伊川县中医院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城区东北部滨河新区,是在伊川县整合县中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的土地、品牌、实有资产等资源基础上,由深圳世为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一所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医院规划建设1000床规模,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建成后将成为洛阳市伊川县今后的医疗卫生核心医院,服务范围辐射至周边部分县市。医院除具备一般性、综合性医疗服务内容外,还重点发展原县中医院的特长和优势,使中医诊疗成为医院的特色和重点学科。其中医疗区工程总建筑面积132410平方米,地上20层,地下2层。
1 设计理念
1.1总体布局分区明确,运行高效
在全院新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努力实现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医院为典型的两栋式组合,门急诊楼、住院楼分栋建设,医技一分为二,按密切关系度各归入两楼,裙房以连廊连接,平面分区流线合理,衔接自然。
1.2 医疗流程科学合理,安全管理
建筑功能组合合理,医疗运行体系安全高效。注意分析人流、物流,采用专用竖向交通系统、洁净手术室、中心供应室单向工艺流程、中心岛式ICU等布局方式,明确洁污分区与分流,控制与降低院内交叉感染。同时注意各类人流物流路经短捷、顺畅,工程管线集中短程,做到低能耗高效率,为日后降低日常运营成本创造条件。
1.3建筑设施绿色节能,成本控制
中医作为医院的特色科室,提倡天然的药物,自然的疗法,同样以生态绿色医院的概念贯穿整个设计,尽量利用自然的采光通风和天然建筑材料的应用,减少对人工采光和通风的依赖,做良好的室内外环境品质和自然的生态绿化。
1.4建筑空间开敞通透,环境宜人
以建筑医疗主街为中轴线,通过连廊贯穿门急诊、住院楼,沿主街设计了景观中庭,交通中庭,有收有放,空间变化丰富。回字形平面的设计,做出了很好的景观庭院,环境宜人。强调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良医疗环境,也为在医院长期工作的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1.5预留空间,整体协调发展
新建医院在规划中留有大量预留发展用地,主要集中在用地北侧和西侧,医技科室旁留了供扩建的位置,医技科室可分别向门急诊和住院部渗透,扩展,以方便住院和门诊的病人。
2 总平面设计
2.1总平面布局
医院在新规划的用地上建设,受到环境限制因素较少,能够按照比较理想的大型综合医疗设施建设标准进行合理布局,实现经济高效、卫生安全的医疗功能体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医院策略,同时创造舒适和谐的医院环境和景观。建设用地东西宽约228米,南北长约367米。医院总体设计综合考虑用地情况和周边道路和环境,规划采用群落式布局,合理分布和组织医院各部分功能设施。院内功能分区分为东、西两个区域,医疗区位于中部偏东,以半集中式组合方式组织医疗建筑功能格局,门急诊、医技、住院等部门,以多层和高层建筑形体进行组合,沿南北主医疗轴线依次布置在院区东部偏南部位,医疗区北侧留出较大面积的绿化园林,结合绿化布置员工活动场地及停车;院区西侧是后勤保障区,沿西侧道路由南向北布置办公管理、能源中心、以及员工宿舍、综合服务楼等功能。两个功能区域相对独立,避免干扰,同时相关功能部门联系紧密,有利于管理和提高运行效率。总体规划布局考虑医院的远期发展趋势,在医疗区北侧和后勤保障区靠近门诊医技楼的位置预留了充足的空地,能够满足医院将来功能扩展、规模扩大的要求,并实现均衡协调发展。
2.2 院区交通组织
医院用地四周均为城市道路,根据城市功能区域分布和主要人员来向,在院区四周道路上分别开设门急诊部、住院部、后勤区、办公区等七个出入口。医疗区:医院主入口设于南侧志高路上,门诊和急诊部均通过院前广场由此进入;急救中心在东侧大鹏路偏南位置设有专用入口,便于120急救工作的开展;住院部出入口设在北侧周成路偏北位置,并在住院楼东侧位置开设污物、尸体专用出口。后勤保障区:院区西南部的办公楼在西侧东环路设有出入口,后勤管理和能源中心在东环路和北侧周城路开有出入口。与医院内功能区域相对应,通过在不同方位开设院区出入口,实现院内交通的分流控制和区域管理,避免院内产生洁、污交叉和人、车混流。沿医疗综合楼周边设有院内交通环路,兼顾院区消防环路系统。医院停车采用地上、地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医疗区南部的院前广场和北侧绿化园林分别布置供门急诊和住院部使用的地面停车场,门诊医技楼地下一层设有立体停车库;在后勤保障区的各栋建筑周边也设有独立的停车位。院区内共设有停车位640个,满足医院近期的使用需求。
3建筑设计
3.1内部功能设计
伊川中医院医疗区工程是一个完整的医疗建筑群体,主要包括门诊医技楼和住院综合楼两个单体建筑,通过地下连廊和架空连廊相连接。门诊医技楼地下二层,地上四层,局部五层,主要功能包括:门诊、急诊(兼120急救中心)、医技部(门诊药房、放射科、功能检查、检验科、内镜中心)、地下车库、人防等;住院综合楼地下二层,地上十九层(不包括设备夹层),主要功能包括:护理单元、重症监护室、医技部(手术部、中心供应室、导管中心、病理科、输血科、血透中心、放疗科、病案室、洗衣房、太平间等)、营养厨房、设备机房等。另外院区内还有独立的能源中心、液氧站、高压氧舱、污水处理站等附属设施。医院医疗区总建筑面积132410平方米,主体建筑高度85.5米。共设总病床数1000张,手术室15间。医院采用医院主街的概念,南北贯穿门诊医技楼和住院综合楼,通过方位明确、联系紧密的交通体系,合理组织医院各功能科室。医院各功能科室根据相互间功能关系的矩阵分析,予以合理安排。功能相关的科室均设有方便联系。如门诊科室与相关医技检查部、急救中心与放射科、手术部与重症监护、病理科、血库、中心供应等相关部门之间均设有直接高效的交通联系,可较好地满足现代医疗功能的需求。
3.2外部空间设计
医院在形象设计上突出了自身的特性和环境优势,强调内在功能美与外在形式美的有机结合。医院为门诊(裙房)、住院(主楼)两栋式,裙房舒展、稳重,主楼简洁挺拔。方案设计上,将主楼的方形形体进行比例分割处理,通过挺拔浑厚的实墙面与局部玻璃幕墙形成虚实对比,使建筑既充满气势又富有细节,建筑的处理更显平实而自然,使病人更感觉亲切自然、温暖舒适。针对当地的地域特点及环境状况,立面设计以裙房仿石材、高层部位仿石材及铝板为主材,自清洁能力较强,整体具有现代感,并节省造价。
4结语
河南省伊川县中医院的设计过程是艰辛的,但是结果却是令人欣慰的,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克服了诸多困难,并尝试运用了一些绿色生态措施,对于探索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设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