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

第1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由此可见,在数学评价中,我们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学习过程的评价,这是一种错误的评价观。所以,我们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下面,笔者就结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开展过程性评价。

【教学片断一】

教师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分发了若干个长方体与正方体,让学生说一说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并把它们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已经把这些长方体与正方体进行了分类。你们再观察一下这些长方体与正方体,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

生2:我也发现了这一点。

师:不错,你们的发现很正确。

生3:我还发现,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12条边,有8个顶点,每条顶点都是向三个方向射出三个边来。

师:没想到你一下子发现了这么多,看来你的观察是非常认真仔细的。这12条边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棱,8个顶点就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生4:我发现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是一样的,而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4:我量了一下,每一个长方体都有4条棱长度是一样的,而相对的两个面的长与宽是一样的,所以它们面积是相等的。正方体的每一条棱长都相等,所以6个面的面积也一定是相等的。

师:嗯,你是一个有心的孩子,除了用眼来看,还想到了用手来量,你的发现值得其他同学学习。

没想到教师的一句评价后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说出自己最新的发现……

【教学片断二】

教师请学生用手中的小棒制作长方体与正方体,并在全班交流。

师:制作完漂亮的长方体与正方体,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1:我觉得在制作时,首先要选择3种长度的小棒,每种长度的小棒选4根,这样才能制作出一个长方体来,而正方体选的12根小棒要一样长。

师:你能在制作之前先思考如何选材,如何制作,说明你是一个肯思考的学生,你真棒。

生2:我发现长方体与正方体唯一的区别是正方体六个面都一样,而长方体最多有四个面是一样的。

师:你能从所制作的长方体与正方体中发现问题,非常了不起。

生3:通过制作的长方体与正方体,我想我家的糖果盒是长方体,教师讲台上的粉笔盒是正方体。

师:能列举生活中遇到的长方体与正方体,说明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好孩子。

生4:我来总结一下吧,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一样,而正方体六个面都一样,长方体中最少有4条棱长是相等的,而正方体中12条棱长都相等。

师:你能从别的同学发言中受到启发,并作出总结,真是一个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善于总结的孩子。大家还有什么发现?

……

在本案例的教学中,教师非常注意对学生的评价。从总体上来看,该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再贯穿恰如其分的评价,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所以,在进行过程性评价时,应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创设和谐环境,让学生乐于评价

学生只有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才能积极思考,勇于发言,才能乐于接受教师的评价。就像教学案例中那样,教师一直为学生的发言营造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一种和谐氛围中进行互动,学生就容易接受,也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探索的积极性。

二、抓住有效时机,让学生融入评价

教师在进行过程性评价时,要及时把握好时机。如果时机把握好了,那么评价作用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好比教学案例中,教师能抓住几个有效的时机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补充与评价,使学生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达到了强化学生对长方体与正方体知识的理解,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以,评价只有做到了适时,才能让评价真正起到激励与引导的作用。

三、实行区别对待,让学生享受评价

不同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角度不同,认知程度也不同。教师在实施过程性评价时,要做到区别对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精神与态度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总之一句话,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有一种享受的感觉。就像教学片断二中,教师能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从中寻找闪光点,然后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在评价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与爱护。这样,既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又可以改善教师的教学。

第2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

1.试错法的含义

试错法是经典的建立在以经验积累为基础的学习方法,作为种探索性质的学习过程,其基本过程是猜想和反驳,目的是为了发现并解决问题,找到准确的方法和思路:猜测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储备基础之上的发现问题的必要过程,有利于拓展思路;反驳是寻找反例猜想,同时也是检验和改正猜想的实践过程,最终目的是结论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2.试错法与PBL教学法的结合

PBL教学法是基于问题导向下的教学方法。与试错法的共同点是两者框架相同,是从解决问题,验证错误的角度出发。试错法的课程试用范围很广,传统以实验的应用为主,在与创新思维相关的设计类课程亟待推广。

以环境设计专业主干课程3D MAX为例,进行试错法教学方法的验证和实践,采用比较法对两个班级进行授课。3D MAX建模基本过程涵盖线性,多边形和线转体三种建模的40种命令,同时这些命令之间按照不同的建模思路可以相互交替使用,在建模过程中错误的逻辑思路或者命令会导致建模失败。总之,试错法在强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适用于3D MAX课程教学实践,同时也与PBL教学法的一般特征不谋而合。

3.试错法将PBL教学法的问题产生过程搬到课堂上

尽管PBL教学法在国内目前进行过很多教学案例的实践,但仍旧被发现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目前搬照PBL教学法的教学案例仅限于某

学科,缺少跨学科的、系统的且能够适应我国教育教学现状和学生实际的改良方法,此外在实际教学中的运作也会产生很多问题。

试错法的目的是用来弥补PBL教学法中的核心――发现问题的方法,能够将PBL教学法中小组合作调动学生自主性、积极性集中在课上进行,提高问题的质量,是PBL教学法行之有效的关键。

试错法在教学示范中的一般过程

试错法应用在教学方法上的一般过程与假说演绎法相似,但试错法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强调假设的多种可能性,并利用逆向思维的观点将假设――。试错法在PBL教学法问题提出和总结阶段的一般过程是:小组猜想并提出问题――一般问题组内解决问题――再次提出问题并反驳――教师总结问题并统一讲解。

1.建模思路的常规性引导

进行一般性建模思路的引导,也就是对试错法的第一阶段理性猜想打下基础:将涵盖于线性、多边形和线转体三种建模的40种命令进行梳理,利用3D MAX最简单的长方体进行示范,让学生掌握并理解软件命令与长方体点线面之间的各种可能性操作结果,为下步学生独立进行案例建模的猜想和反驳过程打下基础。

2.小组合作下的两次问题汇总过程

小组合作模式的优势:小组合作能够集思广益,提升学习兴趣,同时能够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效率。以第一阶段小组内部进行问题的解决为例:个人在进行软件操作建模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基础性的操作失误而导致建模过程中断,这时候进行小组合作能够直接获取解决的办法,这时候出现的不是问题,是失误。在收集的过程中要将这些基础性的操作失误排除出去,避免教师在进行后期统一讲解的过程中占用课堂教学时间。

3.问题的汇总和集中讲解

教师是控制试错法问题收集质量的关键,同时问题的总结也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难易程度既能够照顾到大多数同学,又能够与整体课程教学进度相融合。在3D MAX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汇总原则是按照建模的三个流程:多边形建模――线性建模――线转多边形建模进行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同学自主地对建模的三个过程进行归类,逐步养成系统的建模思路。

影响试错法融入教学法的因素

1.教学案例的选择依据

教师自身是试错学习法的执行者,同时也是试错法的学习者,要先于学生进行“教”与“学”的关系转换。教师进行试错的过程和试错产生的结果能够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案例选择的难易程度和案例的代表性尤为关键,试错的可能性结果越多,就能够做到有足够的案例样本,既能够照顾到整体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考虑到处于两端的学生。

以论文中3D MAX试错教学方法为例,案例水槽建模的一般性方法为7种,实际上在教师备课过程中,由于教师的认知基础要高于学生,猜想的思路有18种,反驳的结果是14种正确方法。

2.课程评价标准

教学方法的实效评价标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整个课程进度的流畅性,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阶段学习中获得知识。阶段性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对整个课堂学习的氛围营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方面,体现在课程作业的完成质量上,课程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总结和考核,能够直观的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总体认识。

第3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数学语言;精准;转换;直观;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将数学语言划分为三种构成类型:文字、符号、图表。小学数学教学的主体部分是文字语言,教材的定义和基本数学原理都以文字形式出现,课堂教学也主要通过教师的文字语言讲解,使深奥的数学知识通俗易懂;数学学科的特色和真谛是符号语言,集中体现了数学概念和理论的规律和总结,需要教师的形象化阐释与翻译;数学学科的辅和直观性的语言构成是图表语言,对数学逻辑关系归类和对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教师用良好的从师素养给予指导,教授学生科学的观察与思维方法。

一、文字语言务求精准,具逻辑性

文字语言是指在数学领域中,描述性和阐述性的语言表达,与生活中的文字语言相比,是数学化的自然语言,是经过严密的加工、限定、改造、精确化后形成的,具有特指的确定的语义。所谓精确性指语言表述的精确度和准确度都非常高,在一个概念中每个字的使用都是不能替代的,具有唯一性和特定性;字词的顺序是不可调换位置的,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因此,在专业知识方面,教师的语言一定要注意用词精准, 符合逻辑。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要特别强调“轴对称”与“对称轴”两个词,因为小学生对于“轴”和“对称”这两个词是第一次接触,这两个词又非常抽象,对于学生来说不仅难于理解,而且容易记混。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处理。首先要保证教师用词准确,加深学生的记忆,其次要对两个词的语义做细致和精准的界定和区别,并通过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分辨和内化两者。

一位教师有这样案例。师:请大家完整读出这样一句话“对称轴是轴对称图形中的一条直线”,从语文的角度进行分析这句话讲的是什么?“对称轴”,直接说对称轴是什么?“直线”。生:原来“对称轴”是一条线!师:对,大家细看,这个句子中的“直线”,有两个限定,一个是“轴对称图形中”,另一个是“一条”。师问:对称轴存在于什么图形中啊?学生回答“轴对称”,教师故意再问一遍,学生再次回答“轴对称”!学生发现,原来“轴对称”是形容图形的一个形容词。

上述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清晰的分辨出“对称轴”和“轴对称”的本质区别,接下来可以进行大量的练习,首先让学生在众多的轴对称图形中寻找“对称轴”,在大量的练习中学生不仅仅能够熟练地找出“对称轴”,与此同时还能够对“轴对称图形”建立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进行轴对称图形的区分,一切就容易多了。

通过上述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在数学领域的专业词汇方面,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术语的准确含义,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表达,以引导学生读准句子成分的学习方式创新了数学课堂,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了透彻的理解,掌握其本质,才能将概念应用到练习 当中。

二、符号语言力求转换,具启发性

符号语言是指在数学领域中,为了便于书写记录和便于清晰地表达复杂的逻辑关系而设计的简约符号,是数学中通用的特有的“代号”。“数学的效能来自数学符号”。通常情况下符号语言都是英文缩写、古希腊字符和形象性的代号。

符号语言能够便于表达和记忆,同时还能够扩大信息承载量。笔者认为,数学符号的运用能够短时高效地对复杂的逻辑关系进行表达,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工具。加强符号语言与自然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和沟通是提高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正确策略。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关于角度大小的比较当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角的符号( ),然后再对其大小的比较进行教学。相关教学设计如下:1.课件出示实物,比较一下桌角、红领巾一角、国旗一角,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2.学生试试用“ ”来表达它们的大小。3.说一说,这些角的共性是什么?不同点在哪?角的大小应该怎么表示?4.学生自主发现: 角的共性是“角都有两条边”,定义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

的大小依次可以用 、 N、 表示。同时,还可以通过观看蛇捕食比自己大得多的猎物时口腔变化的视频,直观地看到嘴张角的大小的变化,对数学符号“ ”的认识更为形象,更具直观性。

以上教学设计有三个效果,一是符号语言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学生对数学符号的形象性有直观的认识,三是让科学探索类的节目走进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数学。因此,对数学中的形象性符号可以通过在对自然事物的认识中找到共性,确定能够形象表达的符号,接着用这种特定代号以自然语言简洁地表达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学习方法,认识确定的数学概念,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从而形成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的有机转换,实现数学语言“通俗化”,自然语言“数学化”。

三、图表语言力求直观,具形象性

所谓图表语言是指应用表格和画图方式对于内在逻辑关系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清晰地表达。它们是数学形象思维的载体和中介,是作为信息传递的一种形式呈现,并且比文字信息更直观,是数学的一种直观性语言。因此笔者认为,数学教学中应该力求将数学文字转化为图表,让学生在形成图表、读懂图表的过程中掌握图表语言,从图形、图象和表格中读出蕴含的信 息来。

1.转化为图。针对小学生的活泼好动乐于观察的特点,可以将一些教材内容整合成图表,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识记的知识。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当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用生活中的粉笔盒、文具盒和橡皮等进行演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则可以通过图1和图2进行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图3来讲解,还可以通过师生问答互动来引导学生思考,相关设计如下。教师问:“一本书可以近似看成什么立方体?”学生答“长方体。”教师追问:“那一摞书呢?”学生回答长方体。教师继续问:“一摞书的体积怎么算?”学生答五本书的体积和。这样就可以将长方体的体积V=SH阐述得非常形象,也便于学生理解。

2.转化为表

第4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字:小学数学 探究式教学 思考

教学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启迪学生思维,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教学活动的本质,它并不是简单的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思考,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锻炼出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增强,促进他们以后的全面发展。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探究式教学策略进行了阐述。

完善教师的探究式教学能力

在小学阶段,数学是占有重要地位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拥有扎实的教学功底,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要想达到上面的效果,首先就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培养教师探究式教学的能力。学校应该组织专门系统集中的教学培训,让所有教师都要接受探究式教学的相关的方法,组织教师参加一些探究式教学的示范课的评比活动,让教师们在不断地交流和讨论中,逐步掌握探究式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素质的提高。

例如: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感受到立体的概念,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此外,教师在教授长方体的展开图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对长方体进行拆分,将长方体的内部结构和结构都呈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表面展开有几条公共边,要展开一个长方体要剪开哪几条棱?接着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教师最后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探究式教学,不但让学生运用了动手和动脑能力,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了交流,让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合作学习,也促进他们自主思考和探究式思维的发展,当然这也是完善教师探究式教学能力的结果。

转变学习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课堂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是围绕着学生展开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探究式教学,要能够从现在小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出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和其他同学积极交流,对于书本知识能够积极学习和探究,把之前被动的学习模式给摒弃掉,从而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通过对于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让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课堂效率也得到一定提高。

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过程时,教师可以不用开门见山地讲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推导方法,而是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材料,包括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硬纸片、剪刀以及尺子,引导学生自己进行三角形面积的探究,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得到乐趣,为之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创设宽松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一般是活泼好动,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他们的知识储备量相对较少,阅历也不深。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把握教学情境的创设,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产生想要学习的认知;同时,要能够适时地增加课堂的活跃程度,让学生在宽松的课堂情境下能够更加自主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并在学习中得到乐趣。

例如:在教授“立方体和长方体特征”这个知识点时,仅仅通过书本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认识和感知这些图形是困难的,这个时候,教师就要能够创造出一个适合学习这个知识点的情境,让学生们能够清晰地掌握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相关概念。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面放一些立方体和长方体形状的物体,然后让学生摸,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摸的物体是什么形状。通过这样直观感触,肯定会加深对这节知识的感悟。此外,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大大地提高,从而为探究式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出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实践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总结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奠定基础。本文主要从完善教师的探究式教学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创设宽松的教学情境等方面出发,对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进行思考与阐述,从而为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更好地运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岳欣云,董宏建.探究式教学的“扶”、“放”之度与层次性――由一则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3(7).

第5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小组学习的教学形式受到了格外的重视,这一学习形式有助于学生在交流、交往中学会学习、学会倾听、学会合作。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小组学习只是流于形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无效参与居多。我们经常会看到小组学习中,能说会道、眼疾手快的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积极性,而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学生却没有有效参与,还有一些根本没有参与。面对这一现象,教师如何组织好学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全体参与,从实现有效的学习就十分重要了。请看以下教学案例:

案例1

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统计班上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提供了苹果、梨、香蕉、橘子四种水果)在小组交流中教师鼓励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再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参与了两个小组的活动,并指导小组成员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统计的方法,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倾听。

生1:可以一个一个地去问。

生2:可以用举手的方法,让喜欢苹果的举手,数一数记下来,四种水果问完了,喜欢吃哪种水果的同学最多也就知道了。

生3:我们把教室分成四块,喜欢吃苹果的都坐在第一块;喜欢吃梨的都坐在第二块;……数一数四块的人数就好了。

生4:我想在黑板上挂上四种水果的图片,同学们都上去摘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哪种水果摘走得最多,喜欢吃这种水果的同学就最多。(一些学生被这种方法吸引住了,但对其操作表示怀疑)

生1:可以把我刚才的方案改进一步,用四种不同的符号表示……

每个学生都在发言,讨论很热烈。

案例2

教学数学教材“认识图形”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每个小组准备了活动用具,有印泥、纸、铅笔、橡皮泥等,还有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木块。教学伊始,教师请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用具把立体各木块的面显示出来,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寻找办法,然后在小组内展开交流。活动中有的学生把长方体木块的一个面在橡皮泥上一卡,就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把正方体的一个面粘一下印泥,在纸上印出一个正方形;有的把纸蒙在正方体的一个面上,折出折痕,得到一个正方形;有的得出折痕后用铅笔画上线或在面上涂上颜色;有的把圆柱放到纸上,用铅笔沿着底面描出一个圆形。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初步体会面在体上。在交流中他们展示了各种方法,体会到方法的多样性,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热情。

从案例1我们看到,学生虽然有差异,但在独立思考前提下的小组活动,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有表达和倾听的机会,每个人的价值作用都能显示出来。这样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的机会,可以在参与中获得学习的进步。在小组中每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大家共享;每个学生都对小组的学习任务有了一种责任感,而不是一种旁观和依赖。这有利于培养小组成员建立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学生逐步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所以,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任务,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个责任有两个含义:一是明确自己的任务,在具体的活动中独立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逐步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义;二是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积极主动地帮助别人。

新数学教材安排了许多拼图、折纸、物体分类、实在测量等动手操作活动。案例2中教师充分利用实物为学生创设出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初步体会到面在体上,在交流中体会到方法的多样性,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欣喜,对他人的智慧钦佩。小组中的成员面对学习情境个个入神入境,兴趣盎然,这是一种发现的体验,学生在合作中真正做到了有效学习。

第6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W数学 课堂教学 操作式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所谓操作式阅读就是指让学生以操作的形式,充分地进行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这种边动手,边操作,边理解题意的学习方式既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还可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把操作式阅读引入其中,从而使学生在具体操作目标的指引下,阅读能力得到极大提升。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操作式阅读应该从何入手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勾画标注――边动手边动脑

“不动笔墨不读书作”为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样适用于数学阅读方面。因此,在学生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以圈一圈、画一画、标注出重点等操作式阅读的方式,从中获取有价值的或者隐性的数学信息。在这种精细的阅读目标的引领下,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定然也会随之得到极大提升。

例如,“三年级有故事书135本,二年级的故事书比三年级少50本,三年级和二年级一共有多少本故事书?”一题。对于许多类似的问题,许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都是一气呵成,不假思索地写下“135-50”,学生出现这种解题错误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题意,阅读能力较差。要想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就要鼓励学生采取操作式阅读的方法,用笔在句子旁边圈一圈,圈出数量;画一画,画出关键句;标一标,标注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这样一来,在圈画标注中,就可以明白要想求出一共有多少故事书,就要先求出二年级的故事书的数量,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以具体的习题为例子,指出了勾画标注在学生数学阅读方面的积极意义,这样一来,通过勾画标注,学生在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就有了路径可循,学会了如何审题,对于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图文互化――化抽象为具体

华罗庚曾经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在学生数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数形结合思想运用到其中,或者根据需要把图形转化为文字,也可根据需要把文字转化为图形。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进而达到有效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把一个正方体表面积为120平方厘米的纸盒沿中间剪开,长方体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这类习题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极为常见,可总是有些同学遇到此类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读不懂题意,不会解答。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式阅读,也就是把文字描述转化为图形,那么,学生也就不难理解题意了。通过图例的操作与展示,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方体沿中间剪开以后,多了两个面的面积,此时,在这直观图例的示意下,再让学生解决问题也就会显得简单容易多了。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以学生常见的剪开、截开等常见现象为例子,指出了遇到此类问题时可以采取图文互化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信息的理解,提升学生能力。

三、举一反三――边练习边强化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联想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能够由此及彼。在学生操作式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鼓励学生进行必要的联想,那么就可以帮助学生把所学过的知识系统地梳理在一起。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达到一题多解、一题多练、触类旁通的效果,进而使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例如,在解决“9:00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度。”这个数学问题不仅是考查学生对于时间的正确认识情况,而且还与学生学过的角的认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学生来说,角的认识有的已经遗忘,有的有些模糊,如果教师单单让学生就题解题,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很难得到提升。因此,在教学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此为例,鼓励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于是,在学生理解此类例子的基础上,教师又提供了以下例子供学生思考:6:00时针与分针夹角是( )度。12:00时针与分针夹角是( )度。3:00时针与分针夹角是( )度。这样经过举一反三的训练以后,学生对于时针与分针夹角的认识定会更进一层,与此同时,学生在这种强化训练以后,对于角的认识与认识时间也就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进而使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第7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

课堂上贴近儿童生活的鲜活的事件,往往最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针对具体事件总会提出一些难以预料的“意外”问题。我们应该正视、捕捉这些“意外”,巧妙地加以引导。因为正是这些“节外之枝”,常给人带来思维碰撞的激情,迸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火花”。

回想刚刚结束的五年级一节几何初步知识复习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花了大量的时间设计教案,设计了很多图形(让学生根据图形展开空间想象)。尝试练习时,有一道习题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看图计算,单位:分米),学生轻声读题后,一个个在本子上认真地写起来。不久,有学生轻轻地报出了得数:“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50平方分米。”

“对!是250平方分米!”有学生很坚定地肯定了这个答案。渐渐地,报这得数的人越来越多。

讨论时,我让学生说解题方法,同学们得出了(5×5+5×10+5×10)×2和5×10×4+5×5×2两种不同解法的算式。当时我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比较抽象,学生能有第二种解法已经是挺不错了,所以我都及时地给予肯定,正当我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却出现了如下一幕:

“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列式是5×5×10。”突然,一个女同学站起来。

我打量了一下算式,马上“明白”了。于是“点拨”她:“你是不是把题目看错了,把求长方体的表面积错看成求长方体的体积了?”众多学生都点头称是。

“我没弄错!我求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女同学大声辩析。

我大吃一惊,心想:这怎能不错呢!但为了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我灵机一动说:“你能把想法和大家说说吗?”

“行!”她拿了一个长方体盒子,边指边说:“长方体的一个侧面是5×10,可以看成2个5×5,4个侧面就是8个5×5,上下两个底面是2个5×5,这样长方体表面积一共有10个5×5,即5×5×10。”

此时,我的心咯噔一沉:是啊,这位同学说的很有道理,我咋没想到呢?她的解法不但没错,而且很有新意。我为她翘起了大拇指,同学们也向她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老师,我也想出了一种方法,算式是5×10×5。”又有位男同学可能是受刚才那位同学的启发,好像又有了“新发现”。我扫视了一下这个算式,心想:“这位同学可能是根据乘法的运算定律,将5×5×10交换了一下因数的位置。其实这种解法与刚才的解法属同一种方法。”这时,有几个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说了起来:“这不是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嘛!”还有些学生的眼睛一会儿看看你,一会儿又看看他,还不时地望着我,看那表情,真叫人纳闷啊……

“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看我迟迟没有发表意见,可使那位男同学着急了,他激动地说:“我的解法和刚才的不一样!”

课堂发展到这里,已经和我的预设完全不一样了,我想简单地把结论告诉给学生,然后把学生的思路拉回到我原来设计的教学环节中。但是,我分明看到了许多学生眼里闪烁着光芒,他们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神情,让我觉得如果这时把结论告诉给他们,等于给他们泼了一瓢冷水,会浇灭他们探索的热情,那多可惜啊!于是我引导他们继续根据这个答案去找寻解题的方法,让同学们展开讨论、猜想,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过了一会儿,同学们纷纷举手,刚才报算式的那个男同学着急地站了起来。“好,不要激动,先请你把解法和大家说说!”

只见那位同学胸有成竹地说:“我是把长方体的底面积转化为侧面积来算的,四个侧面的面积是4个5×10,上下底面面积是2个5×5,合起来可看成1个5×10,这样,长方体的表面积一共有5个5×10,所以列式为5×10×5。”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那位男同学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堂课就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了!课堂中教学预设被打乱了,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但课后我却沾沾自喜。因为学生的不同见解和我的随机应变使课堂精彩不断,我的脑海里总是闪现着学生在课堂上那兴致勃勃、自信满满的神情。这堂因“意外”而衍生的精彩课堂,让我对生成的课堂产生了深沉的思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利用“节外之枝”,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呢?

正视“节外之枝”,注重教学预设

新课标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为了保证学生有效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就要精心预设教学方案。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有高效的动态生成。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教案不是为了限制课堂上的教学生成,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性、成效性。动态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信息传递,更是师生之间的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平常相对单一的线性设计,从“线性”走向“板块”,从“刚性”走向“弹性”。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的收集资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设计多个方案,以便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如上述教学案例中,前二种解法是老师预设中容易预料到的,最后两位同学的解法是老师课前很难意料到的,所以“教学预设”要设计成几个不同的板块,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教师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精彩的课堂生成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只有教师的精心“预设”,才能巧妙地为学生搭建课堂生成的平台,让预设与生成珠联璧合、和谐共生;才能使一堂平淡的课呈现“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

捕捉“节外之枝”,绽放课堂精彩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应是机械地执行预先设定的教案,而是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富有创造性的发展进程;立足学生现场思路,灵动组织教学进程,真正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正如叶澜教授所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变的过程,不能按课前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要关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情境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维和教材不断碰撞,创造火花随时迸发;随着教学动态的变化,新的学习需求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适时地将课堂中的教学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像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之中,遇到有价值的教学事件,教师能适时地调正教学进程。如上述案例中,特别是最后那位男同学提出的那种解法,好多同学表现出一脸的不解,都迫切地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教师针对这样的教学情景不失时间地巧妙引导学生:一句“请你把解法和大家说说吧”,收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有时精心的“预设”还没有学生的一句话或一次错误的巧妙利用来得合理,来得精彩。教师想顺着学生的思维处理教学,达到自然“流淌”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具有极强的调控水平和应变能力,针对课堂上遇到的“节外之枝”及时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让学生的“插嘴”成为课堂学习的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的起点,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8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生活元素 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69-01

数学是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一种基础学科。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反之,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也可以利用生活中隐藏的丰富的数学知识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也能够使其对数学问题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本文中笔者就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来探讨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1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

通常情况下,儿童对自己熟悉的事物要比对陌生的事物更容易接受,反映在教学中也是同样如此。这也就为生活元素引入到数学教学中提供了理论基础。即在学习数学新知识时,若能够将儿童所熟知的生活情境或事物引入到教学中,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到原来身边包含着如此多的数学知识。使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去探索更多的知识,并积极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生活问题中去,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例如,在“圆、角、分”的教学中,为了能够使学生充分理解各种货币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其认识到圆角分各自所代表的含义。教师可以充分引入一些生活实例,来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知识点。如在买雪糕的时候,一元的雪糕可以拿两个五角钱去买,也可以拿一个一元去买,当然也可以拿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去买。但是若只拿一角钱则不能买到。并且在拿五元、十元或百元来买雪糕时,老板要找回相应的零钱。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经历,就能够很快掌握圆角分之间的含义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

再比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为了能够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自的特点。可以在教学之前搜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如文笔盒、魔方、牙膏盒、粉笔盒等。使学生真是触摸到这些物体,并让学生指认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同时注意观察其各自的特征,使其掌握无论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都是具有6个面、8个定点和12条棱。并且正方体的每个面、每条棱的长度都是相等的。并鼓励学生积极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属于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这样的讨论,就能使学生快速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同时也使其了解到长方体与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从而增大其学习兴趣,也增强了数学的趣味性。

2 将数学语言转化成生活语言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相对较为枯燥乏味的学科。若在教学中一直采用数学语言进行教学,就会使学生感到很呆板,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若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组织一些生动的语言进行数学教学,就容易使儿童接受和理解。其中将数字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例如在“折扣”的计算教学中,小学生对折扣的含义并不是特别理解。此时教师若能够举商场中打折的例子来教学,就能够使学生迅速领悟到折扣的含义,并掌握到折扣的大小比较方法。可以说妈妈让小明去买蛋糕,小明看到同样的蛋糕在两家蛋糕店中的折扣却不一样。一家蛋糕店写着八折,而另一家蛋糕店则写的是全场七折,那么小明应该去哪一家买比较便宜呢?此时学生会积极的回答,有说八折便宜,有说七折便宜。此时教师可以对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解答,高速学生折扣在百分比中是如何表示的,同样商品是八折便宜还是七折便宜等。这样就不会使学生觉得折扣生涩难解,而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个数学知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接触新知,结合学生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的抽象性很强,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性思维为主,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使他们能够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数学规律。

比如,在学习相遇问题时,存在三种不同的题目: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使学生分清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可以组织一个小游戏:同学2人一组,自由结队,地点可以在校园内自选,游戏时间为8分钟,2人将上述这三种情形演练一下;然后到教室集合,每组之间交流一下心得。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4 巩固新知,创设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规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所以在概念法规的教学中,需要注重找出相关的实例,从而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逐步加深理解运用。

比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道题:182-95=182-100+5,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5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出发:小红要过生日了,妈妈带了182元钱去超市买一个洋娃娃作为生日礼物,一个洋娃娃95元。妈妈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82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5元,(应加上5元)。所以,多减去的5元应该加上。通过这样的梳理和提炼,非常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生活经验的支持,从而上升为理论的简便算法,学生自行地总结出:多减要加上,多加要减去,少加要再加,少减要再减的速算规律,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 应用题应该来源于生活实际

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应用题来讲,主要是为了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而教师在教学和布置练习题时,应用题的题型应该来源于生活。即从生活实际出发,将生活中的各种物体的数量关系融合在应用题中,能够使学生快速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技巧。

例如,本校四年级学生有68名,五年级的学生有70名,问本校四年级和五年级一共有多少名学生?这种就在身边的应用题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它的兴趣,从而更易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较好的教学目的。

6 结语

总之,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而小学数学作为最基础的数学知识,更是对学生以后的生活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作用。而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将生活元素引入到数学教学中,不但能够达到较好的数学教学目的,更是帮助了小学生更好的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第9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范文

1.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情境优化数学概念

【案例1】教师通过电子白板的窗口模式,从资源库中拖曳出三幅图片(长方体图片、圆柱图片、圆锥图片)。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图片的拖动功能,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3个片段:小蚂蚁绕长方体表面爬一周、小蚂蚁绕圆柱体侧面爬一周、小蚂蚁绕圆锥侧面爬一周。结合这3个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柱体、锥体侧面最短距离”这一概念的学习。

【案例2】如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中教师通过电子白板的视频和音频模式,播放“海上日出”实景,在展示中融入巴金作品的语音,在学生感同身受中,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和海平线的关系,然后鼓励学生用简易的笔法勾画出变化过程,从学生的作品中抽取出课题,引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相关概念。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以上案例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对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该教学案例中,教师边讲述边移动小蚂蚁的图片模拟爬行运动,就可以实现该情境的动态展示。同样教师播放“海上日出”实景,在展示中融入巴金作品的语音,通过学生简易的笔法勾画,就可以实现该情境的动态展示。教师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却可以更方便更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在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性上更灵活,为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优化了我们的概念教学方式。

2.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具互动性和生成性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多媒体教学,教师在备课时,一切以多媒体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的生成性,是有违学生认知规律的。而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构建一个课堂教与学的协作环境,师生的教与学的角色和行为都发生积极的变化,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有更灵活的或强或弱的控制;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学生会表现出更多的参与和协作,课堂充满活力和凝聚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行得更活跃、更有效。

【案例1】在学习七年级数学“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一节时,笔者给了学生这么一道题目:根据下面的三个视图(略),想象物体的形状,你能确定搭出这个物体需要多少如图的小正方体吗?在学生回答答案后,让学生动手利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副本等功能,搭建出相应的几何体来,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化解难点问题,整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学生在动脑、动眼、动口、动手,这样的课堂互动更有效。

【案例2】在学习七年级数学“正负数”一节时,在归纳出正数、负数的定义后,利用白板中的图形笔,笔者画出两个椭圆形的正数集合和负数集合,请学生将题中的数字拖入相应集合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都愿意上台演示。在这样的简单、有趣、形象、直观的小小游戏中,学生轻轻松松就学到该学的知识,互动富有实效

对于这个类比,实际上比较贴合教学的实际,如果用常规多媒体可能就有点手足无措了,但是借助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把动态生成的实例加到刚才的课里面去,使教学过程更加完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教师可以及时地发现学生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教学反馈和总结,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绝大部分是从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的,但是有的基础知识是从实验间接推出来的,或者利用前面学过的基础知识进行推理,并同时用实验进行讲解的。解决问题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亲身感受问题、寻找解题策略,实现再创造以及体验数学价值的过程,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丰富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虚拟化场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案例】在学习九年级数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一节时,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出示三种不同的圆柱,让学生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是正方形,有的说是平行四边形。这时我并不急于表态,首先表扬了他们爱动脑筋,敢说、敢争辩的精神,然后提出“到底是什么图形呢?再通过课件演示三种圆柱的展开图,学生发现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再让学生观察圆柱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长与宽与圆柱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圆柱底面周长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让学生自己观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

4.交互式电子白板使数学教学的资源更丰富

交互式电子白板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强大的教学、学习资源,利用电子白板所提供的资源图库和模板,可以随时调出想搜集的图片和信息。教师不仅可以收集储存需要的教学资源,而且能够产生和保存课堂中的动态的生产性再生资源,还可以有效地支持教师使用这些资源。资源的动态性说明这种资源有明显区别,资源的生成性说明这种资源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生长点。

【案例1】在学习八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一节时,笔者让学生从电子白板的图库中任意选择图形,利用电子白板的旋转功能,演示轴对称图形,学生兴趣盎然,展示了很多图形,课堂既开放又精彩。

【案例2】在学习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笔者把学生在解方程过程中在白板上书写的典型错误的板书过程,利用电子白板的拍照功能记录下来,课堂小结时把它们拖放出来展示,对所有学生都起到警示作用,起到很好的纠错效果,成为教学活动的生长点。

5.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搞好归类练习

在学生练习题方面要有计划的把解题原理、解题方法相同或相似的问题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组织起来,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东西。在做法上,一般是精选一道典型的范例或练习题,通过分析、讨论或课堂练习,得出结论,再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把同类型的问题通过电子白板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最后得出答案,教师根据做题的情况利用电子白板做必要的启发引导、补充和总结。这样学生做完一道题后,通过解题后的思考和联想,解决了相关联的许多问题,收到“练一题通一片”的效果。下面举出这一类型的一组题目作为例子。

【案例】在学习九年级数学“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一节时,如何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要根据已知条件来确定。(1)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和图象过一个点的坐标,应该设顶点式:y=a(x+h)2+k(2)已知抛物线x轴有两个交点的坐标,应该设顶点式:y=a(x-x1)(x-x2)(3)已知抛物线的图象过三个点的坐标,应该设顶点式:y=ax2+bx+c

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做好练习的归类,可以把前面例题和讲解的内容轻松调用,使学生知识上得到熟化,不但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6.结束语

交互式电子白板简单、易用、好用,具有移动、标注、触摸、回放、拉幕、兼容常规媒体等优势,还有遮盖、聚光、记录、资源库、与概念图等技术混合使用等复杂运用,使得交互式电子白板还有许多功能优势值得去努力发掘。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平台,整合课程资源,促进再生资源的动态生成。以学生为主体,为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方便和可能,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更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使学生在互助合作中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电子白板作为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走进课堂,它同时具有黑板和多媒体课件的优点,构成真正的现代化教学体系。交互式电子白板正在改变教师,改变教师对传统信息技术的认识。(作者单位:金昌市第四中学)

本论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4]GHB1246

参考文献:

[1] 丁兴富.交互白板及其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