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资综合素质大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以后,钢笔、铅笔等洋货相继涌入中国,以毛笔、墨、纸、砚为工具的书法艺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退出了舞台,这在客观上对书法艺术的存在与发展构成了威胁。书法乃中华民族之国粹,它不仅是中国造型艺术精神的灵魂,而且是典型的东方美的艺术代表。我们要认真探讨如何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中确定其地位。
我国每天都有几十万封平信因书写质量问题无法投递,中小学生执笔病姿相当普遍,试卷因书写不良屡被酌情扣分,大学生的字普遍难认……更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书写不过关,难登大雅之堂,更何况那些学生呢?究其根源,我认为是中学教育出了问题。目前,中学既无成规模的书法教学体制,亦无系统的高水平的指导丛书,那么,师生的书写水平也就不言而喻了。
书法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科,“它与音乐、美术、舞蹈完全有着相同的艺术地位和教育作用”(陈振谦《书法教育学》)。书法的教育功能应有四块,即书法知识、书写技巧、情感意志、审美创造。学校应有书法教学专用室、书法特长活动室。当然,学生的书法教育并不以培养小书法家为目的,它是对人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通过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和陶冶他们的完美人格。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书法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关注。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曾举行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统一认识,统一思想,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写字教材,并开展师资培训和实验教学工作,使小学书法教育开始步入正轨;还联合天津市河西区教委成立了全国第一所“书法实验小学”,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到:一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书法教育事业,为源源不断地培育出大量合格的中小学书法教师,进一步普及和发展我国的书法教育事业,做出新贡献。反观中学的书法教育,不能说是一片沙漠,但也不见得怎样滋润。中学若不设置书法课,便会破坏其延续性,造成与大学书法教学的严重脱节,从而导致相当数量的教师书写不过关甚至还不如个别学生的现象发生。
现在,由于减负、高考改革等种种因素,家长们开始日益重视对孩子们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的家长在校外为孩子报了两三个兴趣班,上完钢琴班又上美术兴趣班,晚上要复习琴课,明天还要上书法班,这样的培训班、特长班使孩子们又加重了学业负担。因此,我们要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制定一套符合国情的素质教育大纲,以切实提高我国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
1大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现状
1.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专业培养计划
学院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完成了2014级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使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更加合理和符合实际,课程教学大纲更加规范和具体,可执行性增强。
1.2以教学团队为引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专业负责人制度,在旅游管理专业内根据需要划分出三个团队:管理学团队、旅游规划开发教学团队、应用实践性课程团队。打造年龄、知识、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同时,不断采取加强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全部参加各级各类、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积极联系旅游企业业界高层来校为师生开办讲座,增强学界与业界的联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3以培养目标为核心,塑造专业模式特色
突出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特色,将旅游休闲管理和会展旅游作为人才培养的特色方向。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外语能力和旅游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强化英语教学四年不间断,设置日语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学生到国际集团化经营企业和境外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塑造“厚基础重应用、多元化强外语、高素质富能力”的专业特色,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4以教学改革为载体,促进课程教材建设
制定课程发展规划,以省、市、校各级精品视频课建设为目标,形成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特色课程群。重点建设由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旅游管理学等课程组成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同时以教学改革立项为载体,在教学内容、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将教材编写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相结合,以教材编写为载体,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和学科发展。
1.5以实习基地为平台,推动实践教学开展
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双向指导制度,加强校企协同创新合作,拓展实践教学基地类型,开辟旅游景区、旅行社、会展公司、展览中心、文博院馆、休闲娱乐中心、大型节庆活动组委会等教学实践基地。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大连大学创想宾馆和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实训和实习活动。依托学校文科综合实验中心,建立多功能实训室、礼仪实训室等。与大连、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海南、澳门的高星级酒店、景区景点和旅行社等30多家旅游企业建立多层次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关系。
1.6以常规管理为基础,强化教学质量监控
充分发挥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督导组、学生信息员在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学院、教研室、学生三级管理网络,形成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积极落实三级听课制度,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认真做好期初、期中和期末各项常规教学管理工作,通过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组织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等工作,对各项教学活动加强管理和质量监控。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指标体系,还存在很多不足和薄弱环节,尚需要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予以解决。
2.1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旅游管理专业现有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不够合理,具有博士学位、行业经历的教师数量不足。着眼于旅游管理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需要继续引进若干品学兼优的青年博士,培养优秀的青年师资,加强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同时,也要加强现有教师博士学历培养。另外,因为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2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深入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深入如,精品课门类少,级别偏低;教学成果数量不多,缺少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2.3教学改革成果有待突破
教师发表教研论文的数量不足,省级以上教研项目与教研成果奖有待提高。教育教学改革还停留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上,对专业建设的整体性研究及课程体系整体建设的研究还较少。
2.4实践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有待改善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含软件)生均值、生均专业纸质图书资料数量不足。必要的旅游管理专业纸质图书资料、专业电子图书资料需要采购;仿真模拟实训软件尚需采购。
2.5学生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的意识不强、参与比例不高。学生参加综合素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设的主要措施
3.1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专业特色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不断对旅游人才培养实践进行探索和提升,人才培养立足大连、面向辽宁、辐射全国,完善“厚基础重应用、多元化强外语、高素质富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建立“专业教学—校内实训—基地实习—服务社会”四个环节的社会化协同培养平台,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3.2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打造教学团队
通过实施“迎进来,派出去”战略,采取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的形式,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丰富行业实践经验,聘请客座教授、实践教学兼职教师,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大青年博士的引进力度,加强现有教师博士学历培养,通过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教师博士比例,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3.3重视课题项目申报,提升科研水平
以科研促进教学,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向国内外的期刊,尤其是高水平的核心期刊投稿。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申报不同级别的课题立项,尤其是要实现国家级课题的突破。打造科研团队,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科研实力。
3.4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丰富教学内容
深化教学改革,尝试实行MOOC、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确立与现代旅游相适应的教学标准,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课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积极推进双语教学,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
3.5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能力
在建立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和为学生搭建专业实践平台方面,积极与旅游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设高层次、多元化的境内外实习就业基地。鼓励专任教师必须自己先走出去,深入行业实践,同时,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精英、兼职教师请进来。合理安排校外实习,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推进创新与创业教育。
3.6强化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专业素养
不断拓展双语课程教学,推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积极探索与实施研究型教学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索通过开设研讨课程等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及参与科研项目学生比例和参加综合素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7实施专业奖励机制,促进教学改革
继续实施专业建设奖励方案,鼓励教师注重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研究与探索,凝练教学特色,为在今后全面实施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性相结合打下基础。
3.8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质量监控
让学员学到新知识,提高致富本领,是农广校做好农民中专学历教育工作的重点。首先,教学要求与教学方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在农民中专学历教育教学工作中,市农广校提出了“四统一”的教学要求(即:学计划、统一辅导大纲、学光盘、统一期末考试)和“四个模块”(即:公共基础模块、专业通修模块、专业及专项技能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的教学方式。区县分校在认真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准、精、透、活”4个字的教学目标,“准”就是准确把握所授课程的教学考试大纲;“精”就是对教材重点和难点的讲授及解释要精确;“透”就是讲课时通俗易懂,讲得明白、透彻;“活”就是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教学实践中,高标准、严要求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严把生源质量关,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按照市教委招生的统一规定,对报名参加农民中专学习的学员进行考前辅导学习,只有考试成绩合格者才能被录取,这样既端正了学员的学习态度,又优化了录取学员的质量。第三,授课教师的选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所开设专业的需要,选聘责任心强、有教学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组成高质量的讲师团,并对讲师团专兼职教师进行培训,强化他们对农民中专学历教育的认识。
二、创新教学方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在农民中专学历教育教学中,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探索就有发现,有实践就有创新。1.教学课堂搬到实践基地为增强学员学习兴趣,把专项技能课程的教学,由老师在教室面对学员滔滔不绝地讲理论,直接搬到实践实训基地,边讲理论边操作。学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拿起实训工具按照老师的讲授进行实操练习,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增加了学员的学习兴趣。2.实用教具进入教学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专业特点,把一些实用教具带入教学课堂,让学员学习起来更直观。如《会计》专业技能操作性比较强,任课教师就为学员统一准备了实用教具,如点钞专用纸等。上课时发给每位学员,将点钞指法、数数原则、捆钞手法逐一向学员传授,使学员在掌握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了操作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3.实用学习包发到学员手中为使学员更加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各分校都为学员统一准备了实用的学习包,即一套教材、学员习题册和教学光盘。学员通过观看光盘起到预习和巩固的作用,通过完成习题册的习题,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带着问题听课。这样既有利于老师有针对性地答疑解难,又加深了学员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
三、培训就业
如果说,八九十年代,参加农广校学习是以取得中专文凭为自豪,而现在,当代农民参加农广校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就业的需要。为此,学校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作为重点,把农民的需求和就业放在首位。在学员报名咨询时,按照招生和教学要求,将“双证制”——即在取得中专学历文凭的基础上,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可以取得相关专业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政策向他们积极宣传。在招生时,与企业联合、与乡镇劳动部门联合、与村级组织联合,有的放矢地招收学员。如今,农民中专学历教育证书培训项目培养的12254名农广校毕业的学员,都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树立典型
2013年9月~2014年6月我们已对4批100名学员进行了腹腔镜虚拟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室轮转的低年资外科医师、研究生、进修生,临床医学本科生。学习人数及专业分布:4批学员共计100人,其中妇科20人,普外科医学论文40人,进修生10人,临床医学本科生;分组与培训时间:每2人一组,一组一机,每组集中训练时间一周共计30个学时。
1.2方法
1.2.1虚拟训练内容
1.2.1.1按不同层次对象设置不同层次课程体系的内容:①编制有独处之处的“腹腔镜外科手术学”教材;录制相应的手术视频,加强理念教育,贯彻微创外科的观念,建立较规范的微创外科手术理论教学内容。②编制“腹腔镜外科手术学”课程的材的基础上,按不同层次人员编制出相应的教学大纲,以适应不同层次人员的教学要求。③通过模式化、由易到难的操作体验,设计不同的进阶课程,模式化分级和等级内分层教学:
等级一:腔镜下牵拉,切开,分离,钳夹;
等级二:腔镜下止血,打结;
等级三:腔镜下缝合,吻合;
等级四:动物试验,包括模拟教学;
等级五:活体手术。
分解整个手术操作步骤,逐项练习, 逐个击破,从而串联起整个手术过程,分解如下(见图1):
④建立完整,有效的测评考核模式:按照国际通用的操作型技能观察量表(Direct Observation of Procedural Skills,DOPS)进行评价(见图2):
1.2.1.2为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腹腔镜外科手术学”课程体系的运作模式:①进行组织机构的调整;②完善“医学教学中心”网站(页)的建设,以适应网络化教学的需要;③制订相应的管理与运行规章制度;④因为“腹腔镜外科手术学”课程的内容基本上可分为四部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性技能和探索性实验等。为把有效的时间与物力投入到综合与创新探索能力的培养,故拟将第一部分内容制成多媒体和可以人机对话的模拟实验。即多媒体的制作与虚拟试验软件的开发。
1.2.2虚拟操作教学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2.2.1考虑了不同层次对象建立了不同级别的“腹腔镜外科手术学”课程体系,从而实现模式化、由易到难的进阶课程体系的目标。
1.2.2.2打破学生以往“以观摩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体系。以考核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制定新的考核方法,突出知识综合能力,独立操作学习能力。
1.2.2.3把“腹腔镜外科手术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临床教学中心的建设有机地进行了统一。
1.2.2.4通过教学平台与科研平台的同步建设,以理顺原来诊断学、外科学和动物外科学三个教研室因教学中心的建设而产生的教师理论与实验脱节产生的矛盾。
2 培训效果
将基于模式化的腹腔镜虚拟训练应用于教学培训中,这是我们在临床教学中引入现代医学模拟教学手段的初步尝试。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模式化虚拟训练,让学习者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腹腔镜手术的基本技能,使其适应从肉眼直视操作到观察二维平面图像操作的视觉上的转变,训练学习者的腹腔镜手术中手眼配合、左右手相互协调的能力,并且熟悉和掌握了腹腔镜手术器械的基本使用方法,让其进入临床实际操作时不会对镜头和工具产生陌生感。并且临床带教医生反馈意见表明,有虚拟训练经验的学员比没有经过模拟培训的学员可以更快更好地进入实际操作中,同时手术操作也能更好的按照规定操作,相比较之下,带教医生更愿意让进修医生上台手术进行体验阶段。
3 讨论
21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对21世纪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临床技能培养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手术学的教学是医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按照教育部高教[2007]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和重庆市政府《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精神,为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确保高等教育质量,就必须切实做好操作技能课程的建设。因此,搞好医学操作实验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形势所趋,是21世纪医学科学发展和高素质医学生培养的需要。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 21世纪最具有前途的医学发展领域非微创外科莫属,腹腔镜技术也会成为每个外科医生所必须掌握的技能,而培训则是缩短学习曲线,顺利开展此项技术的必经过程[2]。目前,我国基础教学中还未展开微创外科手术教学,我国普及腹腔镜技术仅仅是在一些大型教学医院举办学习班、研讨会及手术观摩上,缺乏医师对腹腔镜手术规范的临床前培训。并且在腹腔镜手术技术培训规范上处于初级阶段,只是通过临床熟练医师在实际操作中对学员手把手地教,学习者也只能自己通过观看、参与担当助手等经验逐步摸索和体会。由于腹腔镜手术的操作学习都是在实际手术中进行,所以存在许多问题,如:风险性大、学习者的耗时较长、理论指导与技术操作没有统一规范等。在欧美国家,对从事腹腔镜外科的医师及本专业医学生已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资格论证和质量控制制度[3],有严格的训练大纲,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培训大纲。
因而,把微创外科技术引进到医学生手术学中基础教学是可行的,也是现在临床所需要的,在传统外科手术学理论教学中应加强微创外科的观念,需要建立规范的微创外科手术理论教学内容,在实际操作训练中首先在掌握传统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能的前提下,可以引入微创手术基本技术训练,并且是学院通过对动物或计算机进行模拟手术,练习微创手术的基本操作规范与过程,让其医学生更好的了解微创手术技术,打好基础进入临床,我们将逐渐使用这种培训的初级阶段前移,将选择部分临床医学生在外科手术中增加腹腔镜实验教学内容,以期达到预定的效果。
为此,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模拟教学中心与美国强生公司合作建立了腹腔镜操作的虚拟培训部。这是一门虚拟医学教育技术,将现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传感技术、测量技术、微电子技术、行为学为一体的研究。在虚拟环境中,学员可以使用计算机生成一个仿真实环境的完全互动的患者环境,是一种通过计算机软件和力感装置的完美结合,成为当今世界先进的将视觉、触觉、听觉结合为一体的医学虚拟系统,并特别突出了“力反馈”技术,使用者能更好的感知对操作执行,学员通过在这种无风险的虚拟环境下不断的反复训练,受训者能熟练掌握腹腔镜手术的基本技能,为进入临床实践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4]。
参考文献:
1 制定筛选方案,有计划地开展教学
按照不同学校拟定的学习计划大纲,制定科室教学计划,安排护理师以上或高年资护士进行带教,力求带教管理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带教教师是护生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其整个素质直接影响到带教质量,带教教师的选拔尤为重要,应制定严格的筛选方案,在带教前,带教教师应掌握临床护理基础理论、护理管理等相关知识,对其进行护理法学、行为学、心理学以及护理急救等专业知识的培训,选拔具有临床经验的护师担任带教教师。根据护理部门及护生所在院校护理大纲的具体要求,将护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制定护生带教计划,包括带教方法、授课内容、考核项目以及岗前培训等内容,有计划地开展教学。
2 入科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护生入科后带教老师要详细向其介绍科室环境、布局及科室的专业特点、护理特点,治疗室、抢救药品、物品、设备的位置,科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情况等,使他们尽快熟悉工作环境,消除陌生感,增加信心,为学习工作打好基础。带教老师要让护生明白护士的基本义务和做一名合格护士的基本条件,在临床实习中,体会患者的痛苦,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培养她们对患者有爱心、耐心、同情心和责任心。
3 实行一对一的带教方式
护理工作操作性较强,带教老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并能以认真负责的精神,关心体贴的态度爱护学生,向护生传授知识和技能,随时为护生讲解护理原则和方法,在放手不放眼的情况下,有步骤、分阶段地让护生熟悉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及护理文件的书写。护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多问、多看、多练,多向老师请教,从而自觉获得知识,尽快熟悉本科的操作常规和工作流程,尽快适应科室的临床护理工作。带教教师应重视护生的岗前培训,向其介绍病区环境、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各种设备和物品的摆放、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等,让护生对护理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如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方法、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患者的临床用药特点、护理沟通技巧、药物计量计算方法、护理文件的书写等内容。可带领护生参与护理教学大查房,使其能够从中获得护理经验。在带教过程中,带教教师应与护生进行技巧交流,掌握其思想动态及对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护生存在的问题。
4 培养护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意识
带教老师要引导护生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平时尽可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真正做到放手不放眼,同护生一起分析各种护理缺点、纠纷、差错等发生的原因,使护生深刻体会到"三查八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且"三查八对"贯穿临床护理的每一项工作中。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由于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在临床带教中进行法律意识、医疗安全已经必不可少[1]。同时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尊重患者的权利,如知情权、隐私权等,使学生及早树立法律观念,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三查八对,正确及时执行医嘱以及正确及时书写护理文书等,在护理实践中有意识地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等。
5 培养护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
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是复杂而多变的,有时患者病情或心理或精神中细微的变化恰恰是某些疾病的先兆,在临床实习期间,教会护生对各种疾病的观察能力,如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诊断要点,护理要点,病情变化的观察,试验室及其他检查的异常报告中深入了解,并根据这些症状、体征、依据等分析判断,在整个病例护理的过程中,引导护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带着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和基础知识,学会把每一病种的疾病概念、病因、并发症、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问题、护理措施、用药注意事项等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也即涵盖了护、药理学、生理学、解剖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带教老师还可根据不同的病例对护生进行适时、有针对性的提问,促使护生主动巡视患者,与患者沟通,主动看书,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带教老师常布置观察的内容,如患者的治疗效果、药物反应、思想动态、饮食状况、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实施后的效果等,提出案例对照书本所存的区别联系起来思考,指导护生如何观察和分析个案。护生必须收集患者的所有资料,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并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实施并及时给予评价。这也是实践、分析、自学能力的综合培养[2]。
6 重视护生出科前的各项考核
护生出科前必须完成各项护理操作考核,出科考核是督促护生巩固临床实习的方法之一,让护生有一定的压力,并主动学习。护生出科前的考核具体内容可设为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和专科护理操作、健康教育和沟通能力,以及护理记录书写等四项,通过考核结果来发现护生存在的不足,并反馈给护生,便于其在今后护理工作中加以改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3]。
7 对护生进行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包括思想教育、形象建设教育和安全培训三项内容,思想教育要求护生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应重视形象建设教育,要求护生要衣帽整洁、态度和蔼,力图提升科室乃至医院的对外形象;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必须对其进行安全培训,组织护生学习医院护理核心制度,保证患者护理安全[4]。
总而言之,带教是一门艺术,对护生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应重视带教教师的选择,制定详细的带教计划,带教老师只有不断完善自己,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将护理技能和经验传授给护生,带教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在临床带教工作中培养出合格护生,并通过岗前培训使每位护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其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做出共享。
参考文献:
[1]李秀娟,刘晓燕.在临床实习中加强医疗纠纷防范教育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04).
[2]赵丽君,于秀凤.护生健康教育意识与沟通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医学,2007,31(06).
关键词:动物学 课程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44-03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分类、进化及其基本的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动植物检疫和动物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验教学、野外实习等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该课程内容繁多,知识面广,涉及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动物地理学、分子生态学和分子进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其内容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主线,较系统地介绍动物界各主要类群的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的特点;动物各门、纲、目的分类、生态及经济意义;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门、纲的演化关系以及动物地理分布知识等。知识点分散而凌杂,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而学生感到难学,老师也感到难教。为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提高动植物检疫和动物生物技术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科研能力,改革传统的动物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全面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使动物学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
1 优化动物学教学内容,突出授课重点
传统的动物学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而学时数少的矛盾,教学内容较抽象,学生被动的接受现成的结论,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很难激发,知识的牢固性较差,极易忘记。教学方法以板书、挂图为主,这些媒体所承载的信息种类和信息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传统动物学教学侧重于动物形态结构、分类和分布的描述,知识内容详尽,但缺乏与生物学原理的有机联系,也缺乏对动物生命活动及其基本规律的讨论,而现代动物学则更多地注重功能生物学[1]。动物学的教学应与现代动物学紧密结合,动物学的教学内容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时俱进,确定动物学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改变,修改动物学教学大纲,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动物学》(第二版)为本课程的教材,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源等手段及时增加动物学前沿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拓宽学生视野。根据新的动物学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动植物检疫和动物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对《动物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与补充,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1 精简和整合教学内容
动物学教学内容由传统向现代化方向较变。课程内容包括绪论、原生动物门、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多孔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原腔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动物进化等19个部分,共计26学时。本课程的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如表1。
动物学作为动植物检疫和动物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须与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相一致,在保证动物学课程有较系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适当的压缩一些动物形态结构、分类方面过细、过繁内容,将特种经济动物、动物地理学、动物生态学、动物进化等相关的动物学知识引入课程教学中来,特别介绍在细胞、分子水平渗入动物进化的研究而取得的成果,使学生接触现代动物学理论的研究热点和方法;讲述动物繁殖和发育时,联系试管婴儿、克隆动物、转基因动物、动物反应器等动物生物工程新成果。在有关章节加强保护生物学知识。这样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对动物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
1.2 教材和参考书的选择
动物学课程在教材上一直借用综合性大学课本,因其篇幅大,内容太多,难与动植物检疫和动物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要求和学时数相适应。因此,在动物学系列课程的教学中,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动物学》(第二版)为蓝本,围绕教学大纲,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源等手段及时增加既能反映动物学前沿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又能适应学科交叉、拓宽学生视野的内容。该教材保留了传统的动物学系统特色,同时注入了国内外动物学研究现状、进展、发展趋势等,突出代表动物的科研价值,经济动物的综合利用途径等、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极易与专业接轨,符合动植物检疫和动物生物技术专业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系统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和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的特点,基本掌握门、纲、目的分类、生态及经济意义,了解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门、纲的演化关系等,为动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持续利用,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为医药卫生准备必需的理论基础。另外,经筛选向学生推荐中文和英文参考书10部,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参考。
2 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由人们自觉提炼的为实现一定教学目的而采用的调整和建构师生关系和活动的范式[2]。动物学涉课程及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动物地理学、分子生态学和分子进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繁多,知识点零散,课时少,学生难掌握。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探索创新型教学方法。在动物学课程的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黑板+粉笔+挂图、标本、模型,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把教学时间主要集中于对重点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根据动物学课程自身的特点结合安徽省野生动物资源特点,课题组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划分,采用讨论教学法、比较法、因材施教法和启发式教学方法,介绍课程的框架,进行重点式讲解,就经典案例进行讨论,使学生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实现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2.1 讨论教学法
在动物学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门课程的特点与学生的兴趣,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3]。
2.2 比较法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找出事物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的认识方法,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4]。在动物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所以运用比较法是一种有效的、重要的教学方法[5]。运用比较法有利于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帮助学生识记、理解,综合运用动物学知识,突破难点,抓住重点,化难为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脊椎动物学的教学中,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的心脏结构是一个重点,但学生往往难于掌握,容易把它们搞混淆。如果在教学中列出如下比较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将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提高识记速度(见表2)。
2.3 因材施教法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在动物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对反应迟钝的学生,要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思考,勇于回答问题和进行争辩;对能力较强而态度马虎的学生,要给他们一点难度较大的作业,并严格要求他们注意精益求精;对语言表述缺乏条理的学生,要多让他们在课堂上作复述和发言,以克服其不足;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暗示、提醒、提问,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对视、听觉不好的学生,要照顾他们坐在比较适合的地方;对学习感到很轻松或很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给能力强者开点“小灶”,增加课业,对困难者给予特殊帮助或补课。在教学中以敬业的精神,爱生的热情,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学习。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热情。不断改革考试方法,推行多元性的考试评估体系。例如:增加了综合分析试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对学生的作业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常规作业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撰写小论文的内容等。通过论文、综合测评以及考试内容的改革,实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核,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动物学实验》、《动物学野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三个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内容具体化、可视化,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还通过《动物学实验》教学案例实施,补充现行《动物学实验》有关教学的不足,引入新的研究成果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通过《动物学实验》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及指导教师主导地位,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3 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进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CAI)成为当今教育科学和技术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被动教与学的呆板关系,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效果[7]。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结合发展而来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并结合计算机和投影等设备,通过图片、表格、文字和动画等形式将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并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新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同时由于多媒体信息量大,也能够优化教学过程[8-10]。动物学作为动植物检疫和动物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属于一门形态学学科,它以动物进化为主线,通过对代表动物的讲授,较系统地介绍各类群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生态及经济意义等。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大量名词、图片、标本和模式图,内容繁多,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地展示,影响了学生对动物学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的兴趣。为了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组制作了《动物学》多媒体课件应用于动物学课程的教学中。例如鸟的双重呼吸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难理解,适时地播放一个双重呼吸FLASH动画,学生会觉得比较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将《动物学》的电子教案、大纲、课件、习题等挂在网上,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增加感性认识,在课下也便于复习。另外,通过Email、QQ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答疑、讨论,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改变了学生传统的“二维”课堂学习模式:即边听边记,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接纳和理解、提高他们课堂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晓红,张虎芳.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设计探讨[J].晋中学院学报,2006,23(3): 44-45.
[2] 阎金铎、潘仲茗.现代教学方法百科全书[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3.
[3] 肖明松,金光明,鲍方印,等.“淡水养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26(4):80-83.
[4] 唐自杰.自学心理学[M].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1987:158-163.
[5] 韩宗先.比较法在动物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具体运用[J].涪陵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3(3):122-126.
[6] 涂岚,廖先锋.论因材施教艺术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德州学院学报,2012(12):19.
[7] 金显文,邓道贵,耿雪侠.CAI在动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宿州学院学院,2008,23(3):129-130.
[8] 陈东.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改革的一些尝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4, 20(3):98-100.
【关键词】农村中职学校 实习就业指导课程 开发 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043-02
农村中职学校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旨在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设计模式,依据企业生产需要和农村中职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和设计。此项课程开发实施可以填补现有中职课程体系中无实习就业指导课的缺陷,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课程改革实践为例进行说明。
一、农村中职学校实习就业指导课程开发的意义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许多学校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课程设置提出了新要求。为保障和促进对不同地方学校、学生的需求,职教课程实行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国家鼓励职业学校在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原则规定的同时,据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探索建立校本特色课程。
我国新一轮的职教课程改革受到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经验的较大影响,尤其是体现“能力本位”课程观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典型的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北美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和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模块技能培训模式,这些成功的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大多不以学科为中心或淡化学科体系,不仅重视以人类的基本活动——职业活动的需要来组织教学内容,而且强调以受教育者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来组织教学内容。
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作为一所农村中职学校,2005年以来实施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弹性学习制,每年利用3至4个月时间(含假期)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育人效果。在实习就业的管理过程中,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发现了国家统一开设的公共文化基础课程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实习就业时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为了有效指导学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任务直至就业,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无缝隙”对接,根据学校资源设备和学生文化基础的实际情况,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进行了实习就业指导课程开发。
实习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用型综合性文化课,内容涉及在企业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其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到企业顶岗实习或就业的正确指导,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辅相成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活动,包括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对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中,课程内容融合多门文化课实用知识,能较好地解决学生在实习就业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它适应“工学交替”的弹性学习制度,适合在中职学生首次参加顶岗实习前学习,也可以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班作为进城务工指导课开设。
二、农村中职学校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
(一)课程开发目标、方法与步骤
1.目标。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是基于“产教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校情和学生的实际,开发一门中职学校的实习就业指导课程。主要研究如何对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礼仪、体育等学科中的一些学生在顶岗实习时必需的知识、技能进行提炼、融合,形成一门具有实用性、趣味性、互动性的综合文化课程。
2.方法。以实践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实践研究法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探索农村中职学校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设置,编写校本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机制。文献研究法是学习国内外“产教结合、工学交替”办学模式的论著,熟悉职业教育理论,为开发相关课程提供理论参考。调查研究法是调查分析当前本校“产教结合、工学交替”办学模式下的课程设置,以及学生在实习就业时存在的问题、原因并寻找对策。个案研究法是通过课堂中某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小组学习中的某个具体环节,深入研究影响小组学习中有效合作的因素,展开交流反思,形成共识,为编写校本教材提供有效指导。
3.步骤。包括三个步骤:首先,调研现状。通过调研,了解农村中职“教与学”的实际状况和实习学生必需的知识与技能,深入分析本校“产教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确定课程改革的方向。其次,开发校本课程。应依据学校教学资源以及学生和企业的需要,确定校本课程开发以“必需、够用”为基本原则,着眼于企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着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第一,通过调查和沟通,获得企业生产对岗位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使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良好对接。确立跟踪机制,跟踪调查了解本校的实习就业学生在企业中为人处世情况。通过企业对本校实习就业生工作满意度的信息反馈,检验校本课程的适用性。第二,研究制订实习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安排计划。第三,编写校本教材。教材结构分为“感悟、工作、学习、生活”四大知识模块,内容涉及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就业形势分析、厂纪厂规教育、认识自我;语言沟通及请假、计划、总结等应用文写作;统计报表、工资核算;常用产品英文标识及公共场所英文标识;防火、防骗安全教育;体能训练,等等。第四,通过校本培训和企业锻炼的方式,培养一批优秀的综合型、应用型的实习就业指导课教师,上好校本课程。第五,探索建立实习就业指导课程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最后,实践与推广校本课程。选定班级对校本课程进行实践研究,根据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的评价进行课程修订并推广使用。
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坚持课程开发与实践相结合,以发展学生岗位能力为本,关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课程开发实践过程
1.组建科研队伍。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专门成立课题组,把实习就业指导课程开发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进行研究,成立了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领导小组组长由项目主持人担任。此外,还组织本校的实习带队老师、实验班级的班主任等10多人协助实施研究活动。课题组将抓好研究队伍的建设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础,及时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进行科研工作培训,宣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动员全体成员认真投入研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2.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组制定了《农村中职“产教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实施方案,将项目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具体化,并对项目研究作出明确的分工和具体要求。
3.举办开题报告会。课题组组织召开了开题报告会,课题负责人阐述了教改项目开题动员报告:一是明确研究的方向与目标,使参与教改项目研究的人员对重点与难点心中有数;二是明确分工,使每个参与者都清楚自己在教改项目中的职责以及各阶段的任务,要求课题组成员各负其责,分工合作,不断创新研究思路、多出新成果,按期按质完成研究任务。
4.定期组织科研探讨活动。建立课题研究例会制度,坚持定期召开研讨会。课题组成员每月集中一次,加强集体研讨、交流学习。定期检查各项研究工作,听取意见和建议,沟通信息,在项目原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论证,并及时调整,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查找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5.深入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活动。课题组成员通过与企业的沟通、问卷调查、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等形式,了解企业对实习学生的素质要求,确定课程开发的策略,开发出实习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和校本教材的试用本,校本教材在新生和“扶贫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班中进行试用,并在教学实践中完成教学大纲和校本教材的修订,同时开发出教学设计、课件等成果。此外,在研究过程中总结提炼出多篇科研论文和调查报告。
6.总结成果。课题组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活动,开发出《中职生实习就业指导》校本教材,总结出15篇学术论文或调研报告,其中有10多篇优质在省级以上刊物,实现了既定的开发研究目标。
三、农村中职学校实习就业指导课程开发的实践效果
(一)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实习就业指导课程开发,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培养了学生的实习就业能力,为学生的实习就业和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施实习就业指导课程开发后,该校实习生的素质得到了快速发展,学生变成更加开朗与自信,逐步形成了活泼、团结、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态度,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改善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优化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师的反思意识,有力地促进了校本教材教研科学有序地进行,引领教师走向专业化成长之路。教师们的科研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驾驭实习就业指导课教学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课题组成员撰写的论文有10多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可以说,课题研究为该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三)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昭平县职业教育中心开发的《实习就业指导课》校本课程,有效地推动了学校整体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推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正朝着自治区示范性中职学校的目标稳步推进。2012年,该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被认定为自治区示范性专业,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被认定为自治区示范性基地建设项目。这些都表明,该校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高中 班主任 制度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87-01
1 高中班主任制度的理论阐释
1.1班主任制度的历史演进
1942年,绥德专署教育科的《小学训导纲要》中第一次提出“班主任”概念。1979年,教育部颁发《关于班主任工作的要求》,明确规定了班主任制度。1995年,《中学德育大纲》指出班主任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规定:“完善学校的班主任制度,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
1.2现代班主任的作用
深入高中班主任管理实践,不难得出,班主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领导者。肩负着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健康成长,在班级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二是引导者。对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负有主要责任,在学生的学习、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中起引导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自觉和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三是协调者。负责学校、家庭、班级、任课老师等方面的交流和沟通,积聚各方有利因素,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总之,现代班主任,对于启迪学生心智、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学生成为有益于国家、人民的人,负有重大责任。
2 当前高中班主任制度改革面临的困境
2.1制度设计不合理
目前,高中班主任制度安排不是十分科学合理,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班主任工作规定不明确,任务大而笼统,使得班主任疲于应付,工作重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二是多头领导之困,总务处、教务处、办公室等部门都可以向班主任下命令,削弱了班主任工作的独立性,降低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三是班级管理只是班主任的事情,任课老师的任务就是上好课,其在学生管理方面处于被动地位,这无疑是极大的教育资源浪费。
2.2评价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中班主任评价机制尚不能完全体现客观、公正,存着不少问题。一是不重视过程的评价,侧重于学期和学年结束时对其笼统评价,把学生是否“犯错误”当作班主任考核的依据,造成班主任工作重点的转移。二是过度重视学生分数,形成了“学生分数高,就是班主任水平高”的错误认识,以致班主任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片面追求学生分数的提升。三是校长评价制度不完善,部分校长工作任务繁重,不能深入实际了解班主任的真实水平,往往从一些片段或汇报来评价班主任管理工作,这极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挫伤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2.3培训制度不完善
目前,高中班主任培训制度不健全,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一是培训机会较少。不少学校“重使用轻培养”,很少举办班主任管理培训班。现有的班主任培训班,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高,以至于很多班主任老师工作中仍感到力不从心。二是培训内容和形式跟不上时展。现有的培训,只注重理论宣讲,缺乏实际经验讲授,大部分班主任提不起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使其在培训后怎样具体开展工作仍存在困惑。三是培训方式呆板单一。高中班主任成员的年龄、知识、社会和素质结构有很大不同,现在举办的培训班多侧重于通识教育,不能满足各个层次班主任的需求,使得培训不能产生实际效果。
3 进一步完善高中班主任制度的路径选择
3.1完善班主任制度设计
完善高中班主任制度制度安排,是保障班主任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一是建立科学的选配班主任机制。打破校长一人选派的旧体制,完善师生评选班主任制度,实行班主任见习期制度,健全班主任退出机制,选配一批高素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当班主任。二是逐步完善班主任激励制度。明确和细化班主任管理任务、岗位职责,完善班主任职级评定制度,探索建立班主任参与教学管理有效路径。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立合理物质激励机制。三是加快“班级导师制”建设。把育人融入教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探索任课老师参与班级管理有效路径,实现教育资源合理、有效配置。
3.2健全班主任评估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班主任评估机制,对强化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有重大现实意义。一是侧重管理方法和工作效能。打破偏重工作量的评估机制,引导班主任学习和掌握先进班级管理方法,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创新工作思路。二是健全任课老师和学生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定期对班级管理情况展开问卷调查,完善问卷形式和内容,侧重对学生凝聚力和素质以及日常规范的考察,引导任课老师和学生对班级管理建言献策,激发其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潜能。三是促进互评和自评有结合,更加注重班主任自我评价,建立民主、协商、共建的评价制度。
3.3创新班主任培训制度
加强高中班主任专业技能培训,有利于提升班主任管理素养,有利于提升班主任班级管理效果。一是完善制度保障,把培训与工资、晋升挂钩,促进培训与班主任职业发展、学校发展有机结合,持续、经常举办班主任培训班,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培训。二是着力加强校本培训,注重提升班主任育人理念、敬业精神、道德品质、专业知识和技能等综合素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管理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三是建立多层次培训模式,把班主任分为新、老班主任,新班主任侧重于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的培训,加强对管理细节的培训,如培养和使用班干部、班主任计划和总结、家访和开家长会等;老班主任侧重于对工作方法的创新培训,加强德育科研相关培训,如科学管理方法、提升工作效能、总结工作经验等。
参考文献:
1.1重视程度不足
很多高校对实验室日常管理缺乏正确认识,导致对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存在轻实践、重理论的错误观念,忽视实验室教学,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主动传授现象,严重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性和积极性,不利于相关教学的有序开展。
1.2技术人才匮乏
部分高校缺乏与实验室相关的技术人才,师资力量较弱,实验室内设备仪器数量较多,出现故障后得不到有效、及时处理,或直接由学生自行解决,出现设备仪器错误操作等现象。很多高校实验室的技术人员大都身兼数职,缺乏专职管理人员,技术含量较低,无法实现对仪器设备的日常养护,导致仪器设备大量浪费,配件丢失严重,故障较多,加上长期闲置、不运转,影响实验教学项目的顺利开展,减少学生实践操作次数。
1.3综合利用率较低
大多数高校实验室的建立主要依托专业和教研室,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出现各自为政、相互独立的局面。重复购置大量的仪器仪表、实验设备和工具等,管理较为分散,缺乏长远的整体规划,造成物力、财力和人力的浪费。学生数量较少的专业,实验室内仪器设备长期闲置,综合利用率较低。
1.4经费投入不足
少数高校对实验室的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实验室无法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无法建立现代化、科学化实验室。高校缺乏有关经费投入的相关机制,或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无法在高校长远发展规划及实验室建设的指导下实现良性循环。高校筹措资金的渠道较为单一,无法实现多渠道经费来源。
2加强实验室管理的对策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仍存在重视程度不足、技术人才匮乏、综合利用率较低和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以下从转变管理观念、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师资建设和提高综合利用率四方面提出加强实验室管理的对策。
2.1转变管理观念
高校领导必须增强对实验室日常管理的重视程度,正确认识日常管理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转变管理观念,树立实践与理论同等重要的教育理念,由传统的学生被动、教师主体、机械封闭式应试型管理向学生主动、学生主体、人本开放式素质型管理形式转变。有关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理论知识巩固及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实验教学在整体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将实验室管理与高校学科管理、理论教学管理和专业管理相互结合,实现共同发展、同步管理。
2.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结合高校实际的管理情况和自身特点,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保证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执行性。管理制度中必须明确实验室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每位管理人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管理制度中应当包括考核制度,根据试验大纲的具体要求定期对实验室教学进行评估。高校领导应当定期对实验室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及指导,督促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开展。
2.3加强师资建设
加强实验室日常管理的师资建设,创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实现实验室的现代化全面管理。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实验室日常管理水平。应当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业务理论知识等,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增强管理意识,提高业务水平,促使管理人员以饱满的热情和极强的责任心投入工作。积极吸引管理人才,通过科研机制、福利、工资、奖励、待遇等提高管理人才的参与积极性。
2.4提高综合利用率
建立实验中心,实验室设备、仪器和人员由实验中心全面监督和管理,实现统一、协调管理。扩大实验室规模,减少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节约资金,提高综合利用率,实现实验室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对设备仪器的定期养护,保证设备仪器能够正常运转,保证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展,为实验教学创造有序、良好的实践环境。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