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范文

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

第1篇: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范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患病率在1%~10%之间。表现为在认知参与的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缺乏持久性,活动量多且经常变换内容,行为冲动、唐突、不顾及后果。通常起病于6岁以前,学龄前症状明显,随年龄增大逐渐好转,部分病例可延续到成年期[1]。近年来,关于ADHD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为增加人们对此行为障碍本质的认识,本文对近年来ADHD研究结果概述如下。

1 ADHD的神经心理学理论模型

建立神经心理学理论模型的目的是在于探讨ADHD的病因及病理机制,进而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与康复。目前,关于ADHD有5种理论模型[2],分别是延迟转移模型、行为抑制/促进模型、抑制模型、认知能量模型、执行功能模型。

2 ADHD的临床表现

从临床表现上看,是否具备ADHD的核心症状是诊断的关键,核心症状主要是注意缺陷、活动过多和行为冲动。(1)注意缺陷:是指主动注意保持时间达不到正常时相应有的年龄和智商水平。多数患儿注意力不集中,易受环境的干扰而分心,注意对象频繁地从一种转到另一种。(2)活动过多:在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活动量和活动内容比预期的明显增多,在需要自我约束或秩序井然的场合显得尤为突出,表现为话多,过分不安,小动作多,不能静坐,跑来跑去,爬上爬下,喜欢危险的游戏,喜欢恶作剧。(3)冲动行为: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引发的快速、不精确的行为反应。表现为幼稚、任性易激惹、行为唐突冒失;事前欠考虑,行为不顾后果,事后不会吸取教训[3]。

3 诊断

正确诊断要依赖详细的病史,包括从父母、老师处获得的资料;然后进行体格检查,所查神经系统体征对排除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有积极意义;精神状况检查要着重语言发育情况、智力粗查等以排除相应发育问题。诊断要点包括:(1)起病于6岁以前,症状持续存在超过6个月。(2)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必须同时存在,而且在家庭、幼儿园、学校或诊室一个以上场合中表现突出。(3)冲动性、行为鲁莽、学习困难、品行问题可以存在,但不是诊断必要条件。(4)同时存在多动和品行障碍的特征,多动广泛而严重则诊断为“多动性品行障碍”。(5)与其他行为障碍、情绪障碍或智力低下共同存在时,应优先考虑此类疾病,而非先诊断多动障碍。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根据症状维度将ADHD分为3个主要亚型[4]:(1)注意缺陷为主型(ADHD-I),主要表现为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容易分心、做事有始无终等;(2)多动-冲动为主型(ADHD-HI),主要表现为过度活动、喧闹等;(3)混合型(ADHD-C),注意缺陷症状及多动冲动症状均较突出。DSM-IV关于ADHD的诊断标准有两个优点:其一是能够对ADHD进行分型;其二是可以根据症状条目对ADHD的严重程度进行划分[5]。

4 注意缺陷合并学习行为障碍

4.1 合并学习障碍(LD)

LD是指儿童不存在智力低下,亦无感知觉缺陷和教育剥夺而出现的特殊性学习困难的状态,如在听、说、读、写、计算等方面出现的缺陷。Barkley[4]报道,ADHD合并阅读障碍为8%~39%,计算障碍为12%~30%,书写障碍为12%~27%,总合并率在30%~50%间,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即3个被诊断的ADHD儿童中至少1例合并LD[4,6]。神经心理研究发现,由于ADHD注意持续时间短暂,使得信号登录困难,表现短时记忆损害;在感知层次上,ADHD儿童往往伴有触觉辨别困难、执行功能缺陷、工作记忆和连续操作功能低下。其结果是,ADHD儿童的行为往往缺乏计划性和预测性,他们在学习和人际交注方面似乎很难做到“吃一堑长一智”。在很多情况下,ADHD儿童的视觉能力往往胜于听觉功能[7]。ADHD合并LD与否在行为和智力表现上亦有差别,合并者的平均智力低于正常水平,而单纯ADHD组儿童的智力则多正常。合并LD的ADHD儿童常有更严重的行为问题,如品行不良、逃学、抑郁、自杀、药物滥用、旷课(工)等[4,8]。

4.2 合并行为障碍

ADHD伴有的行为障碍称为共患病(comorbidity)[9],约65%的ADHD患儿伴发有一种或多种共患病。

4.2.1 ADHD伴破坏性行为障碍

包括对立违抗性障碍(ODD)和品行障碍(CD)两个亚型,其中ODD的症状归纳为3类:(1)违抗和挑衅行为,如主动违抗或拒绝服从大人的要求;(2)逆反行为,如发怒、暴躁、易生气、怀恨及报复等;(3)敌对,如犯错误时指着他人[10]。CD是指儿童少年期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包括偷窃、离家出走、虐待动物、性疟待等。ODD是CD的前驱症,CD又是成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前驱症[11]。

4.2.2 ADHD伴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包括抑郁障碍(DD)及双相情感障碍。DD以抑郁情绪为核心症状,ADHD与DD的共患率为15%~75%。有的儿童在长期的ADHD中每天有几个小时出现抑郁心境达2周左右,在这段时间有反应迟钝、嗜睡、注意力难集中,导致放弃学习[12]。双相情感障碍(BPD)以反复或交替的躁狂和抑郁发作为特征,可发生于儿童少年期,但表现不典型。

4.2.3 ADHD伴情绪障碍

儿童情绪障碍(ED)表现为自卑感、害羞、社会退缩、焦虑、哭泣、过敏、抑郁和慢性忧伤等。伴有ED的ADHD的患儿比不伴ED者存在更多的胎儿期问题和发育延迟,生活中应激事件较多,父母的分居和离婚率也较高。ADHD合并ED比单纯ADHD行为问题少,但有更多注意力缺陷。ADHD和ED也有共同的家族易患因素,同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4.2.4 ADHD伴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TD)是指身体某部分肌肉或肌肉群突然的、快速的、不自主的、反复的收缩运动或不自主的发声,可呈短暂的或慢性的病程,男性多于女性,有一定的遗传倾向。ADHD的多动、注意力缺陷症状通常出现在抽动症状之前,较TD的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早2~3年,并且在重度抽动患儿中常见。ADHD与TD存在广泛行为问题的重叠,ADHD+TD表现出的多种行为问题如违纪、攻击性、外向性等,可能由ADHD引起[13]。

4.2.5 ADHD伴语言障碍

语言发育障碍(language developmental disorder,LDD)表现为说话延迟、语言的表达和(或)理解困难、发音不清等。LDD在发生机制上与ADHD有相似性,主要与脑功能发育延迟、神经功能障碍有关。大约50%的ADHD患儿伴发LDD,这些问题不是因语言困难引起,而更可能是执行过程的困难所致。早期进行语言和语言矫正训练有助于预防日后发生学习困难[12]。

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属于终身性疾病,其发病与中枢神经的结构和功能发育受损有关,目前的治疗不能促进受影响的神经功能恢复,也不能使多动症的核心症状消失。儿科医生应给予父母咨询,对患儿进行行为治疗、教育指导、社会技能训练等综合性的治疗[14]。2001年美国儿科学会对学龄儿童的ADHD发表了临床治疗指南,主要有如下5点:(1)ADHD应视为一种慢性疾病——症状表现随年龄变化而不同,但可持续至青少年、甚至成年,故治疗需长期性;(2)父母、儿童、儿科医生及其他专业人员应与教师一起制定以特定目标行为为主的治疗;(3)儿科医生或其他临床医生应推荐药物和(或)行为治疗,以改善有问题的目标行为;(4)如果治疗未能改善有问题的目标行为,临床应再评价初诊和治疗是否正确,以及有否ADHD的共患病;(5)儿科医生或其他专业医生应对ADHD儿童进行系统随访,并从父母、教师和儿童处获得信息即目标行为问题的治疗效果、有无不良反应等进一步调整治疗计划,使之更有效[15]。这一指南对我国ADHD的临床治疗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迄今为止,只有2种治疗即药物和行为治疗具有持久的疗效,为儿科学会强烈推荐。

5.1 ADHD的药物治疗

(1)一线药物:兴奋剂,目前国内可用的兴奋剂药物包括短效和长效两种,短效是哌甲酯(ritalin),长效是匹莫林,因可引起致敏的肝脏毒副作用,现已很少用。由于兴奋剂的剂量-效应关系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儿科医生需多次的摸索和观察才能发现个体儿童的最佳药物剂量即最大的疗效、最小的副作用的剂量。(2)二线药物以抗抑郁药三环类为主,如丙米嗪、去甲丙米嗪。当临床使用2种兴奋剂无效,或兴奋剂治疗伴发失眠、抽动,可尝试三环类抗抑郁剂。(3)三线药主要为可乐亭,它是α-激动剂,一种中枢性抗高血压药物,用于一线和二线药无效,或ADHD共患睡眠障碍、抽动症、多动秽语综合征的儿童。目前对三线药物的研究报道并不多,国内儿科临床也较少使用。

5.2 ADHD的行为矫正治疗

行为矫正是为了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能独立生活。因此,行为矫正除了矫正不良行为外,更强调良好行为的培养,教导儿童学习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行为矫正主要方法包括正强化、消退、负强化和惩罚[16]。

最新研究报道:2005年6月报道的一项美国加拿大多中心大样本ADHD治疗研究报道指出[17],多种ADHD治疗方案比较,单独药物治疗有效;单独行为矫正治疗效果有限;而药物治疗与行为矫正治疗结合可以减少药物的用量;药物治疗结合父母教育、儿童教育、儿童行为管理与监控可以取得最为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杜亚松.儿童心理卫生保健.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52-166.

2 Joseph A,Sergeant J,Hide J,et al.The top and the bottom of ADHD:a neuro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Neurosci Biobehav Rev,2003,27(7):583-592.

3 杜亚松.多动症与学习困难.香港:南粤出版社,2002,1-116.

4 Barkley RA.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 clinical workbook.2nd ed.New York:Guilford,1998,39-90.

5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63-69.

6 中根晃编著(日文).ADHD临床手册.东京:金原出版社,2002,64-74.

7 李建英,邹小兵,静进,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执行功能特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162-165.

8 艾里克著(孟宪璋译).儿童异常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43-176.

9 Gillberg C,Gillberg IC,Rasmussen P,et al.Co-existing disorders in ADHD:implications for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Eur Child Adolescence Psychiatry,2004,13(Suppl 1):180-192.

10 杨莉,王玉凤.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病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3):1190-1191.

11 Pliszka SR.Psychiatric comorbidities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Paediatr Drugs,2003,5(11):741-750.

12 苏林雁.儿童多动症.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63-212.

13 朱焱,苏林雁,周明,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中国临床康复,2003,7(78):2551-2553.

14 Reiff MI.ADHD:a complete and authoritative guide.Am Academy Pediat.US,2004,44-45.

15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treatment of the school aged child with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Pediatrics,2001,18(4):1033-1044.

第2篇: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范文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PA)制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是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最重要、最权威的诊断标准之一。《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一版》(DSM-I)于1952年颁布,其中没有关于自闭症的特定描述。1980年《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III)首次将婴儿期自闭症(Infantile Autism)列入其中。随后在1987年第三版修订版(DSM-III-R)、1994年第四版(DSM-IV)、2000年第四版修订版(DSM-IV-TR)中均对自闭症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总趋势是对自闭症定义不断修改、诊断标准不断更新,扩大了自闭症的外延与内涵,表现出研究的延续性。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自闭症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2013年5月,美国精神医学学会颁布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1]。

DSM-5继续使用DSM-IV-TR中“自闭症谱系障碍”这一术语,属于“神经发育障碍”(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类别之一,取代广泛性发展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PDD)成为单独一类。这种分类提升了ASD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的地位。基于十几年来科研人员、家长、教师和医生的系统实践,DSM-5整合了大量研究成果,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状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ASD理论体系。同时,DSM-5的颁布对ASD儿童的诊断评估与教育治疗有积极意义。DSM-5基于ASD领域研究的前沿成果,使诊断评估人员能够正确把握ASD儿童症状,准确区分其严重程度,实现诊断误差最小化,利于家长、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便于医疗人员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一、《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有关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分析

DSM-5中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诊断标准分为两部分。A.社会交流方面的缺陷:缺乏情绪性的社会互动;存在非言语的社会沟通缺陷;难以与同伴和他人形成互动关系。B.局限兴趣和刻板行为方面的缺陷:重复的语言/动作或重复摆弄物品;坚持程序或仪式;局限的强烈的兴趣;异常感觉、兴趣和反应。修订后的ASD诊断标准更简化,内容更丰富。

(一)核心行为特征简化而丰富

行为特征是诊断评估的重要依据,DSM-5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第一,核心症状的简化。DSM-5将DSM-IV中的三大核心症状简化为两类,即社会交流和社会互动缺陷;受限制的、重复刻板的兴趣或行为(restricted repetitive behaviors,interests,and activities,RRBs)。DSM-IV中界定ASD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迟滞或完全缺失,并对语言障碍与社会交往障碍进行区分。研究发现,ASD患者在语言表达方面表现出的特征既不特殊也不普遍[2],因此DSM-5将语言障碍与社会交往障碍归于“社会交流和社会互动缺陷”一类。第二,内容更加丰富。在ASD核心症状表现出可变性的情况下,其他相关临床症状表述变化也在DSM-5中有所体现。美国学者瑞贝卡(Rebecca)等的研究详细论述了感知觉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发病模式等临床症状诊断标准的改变。例如,承认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语言能力水平具有高度变化性,注意力缺损多动症(ADHD)、焦虑障碍等可能为ASD的伴发障碍等[3] 。相比DSM-IV,DSM-5强调了情绪性和互动性社会交流方面的缺陷。临床医生需要考虑个体的不同情况,根据不同行为表现和症状严重程度来进行诊断评估,这也带来了医疗与教育实践消化和适应新标准的挑战[4]。

(二)自闭症谱系障碍分类合并

DSM-5中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最大变化是将以往分类进行了合并。在DSM-IV中包括五种障碍:自闭症(Autistic Disorder)、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 Disorder)、不确定的广泛性发展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Not Otherwise Specified,PDD-NOS)、雷特综合征(Rett Disorder)和儿童期统合失调(Childhood Disintegrative Disorder)。有研究者指出,自闭症谱系障碍五种亚型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发生的年龄和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5],且这五种障碍的诊断标准并没有在诊所和治疗中心贯彻应用。DSM-5中已经用单一的诊断维度“自闭症谱系障碍”来取代DSM-IV中的多分类系统,合并了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和不确定的广泛性发展障碍三种障碍,不符合诊断标准的将被纳入非典型自闭症谱系障碍(non-ASD)类[6]。美国精神卫生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医学博士苏珊(Susan Swedo)带领的神经发育工作组认为,单一障碍将会提高自闭症儿童的诊断率。

(三)自闭症谱系障碍诊断过程生活化

DSM-5进行了前期实证研究,通过在现实生活中设置临床实验情境的方式,进行相关诊断标准的测试。研究者直接参与ASD儿童诊断,寻找教育治疗与日常生活的契合点,围绕儿童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特征来确定问题,融入更多的现实生活因素,更贴合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实际情况,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代表性,有利于提高诊断标准的效度。

(四)自闭症谱系障碍诊断注重早期表现

DSM-5明确规定,自闭症相关症状必须从儿童的婴幼儿时期有所表现,即使这些症状到后期可能退化或消失。此标准变化是根据DSM-IV标准适用于学龄儿童,不适用于年龄更小儿童这一不足修订的,目的是鼓励早期诊断。即便自闭症相关症状没有得到充分表现,而自身能力不能满足生活及社会交往需求的情况也能够得到有效诊断,便于及时开展早期治疗和干预。

DSM-5对自闭症谱系障碍诊断内容的修订仍然存在争议。罗德(Lord)等对DSM-5发表了积极的评论,如赞同DSM-5中简化核心症状、合并分类等措施;而罗马尔(Vlomar)等则表示怀疑,如认为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直接删除太过极端,强调其临床价值的保留。也有研究者认为,新版诊断标准过于严格,能有效识别低功能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但对较高功能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识别则显困难,这将可能排除大量当前被认为是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案例。

二、《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对自闭症谱系障碍教育的启示

从凯纳(Leo Kanner)1943年对自闭症的研究到2013年DSM-5的颁布,70年来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研究发展已经证明这一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DSM-5的颁布将对特殊教育有重要影响,尤其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有重要启示。

(一)加强早期鉴别和干预

早期鉴别和干预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至关重要,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为教育和治疗争取时间,能减少后期大量的精力和物质支出,减轻家长、教师以及医生的负担,并且能收到更好的教育和治疗效果,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向社会正常转衔提供有利条件。DSM-5中自闭症谱系障碍诊断标准的修订,反映了幼儿早期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为早期鉴别和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人员、家长、教师和医生可以在DSM-5诊断标准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早期鉴别和干预。

(二)加快诊断测量工具的研究

诊断标准的变化意味着诊断测量工具更新的必要性。为了保证在自闭症谱系障碍核心症状和其他临床症状方面有定性和定量的数据以供参考,研究人员需要在诊断测量工具的开发与研制方面作出不断努力,并根据各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自闭症谱系障碍诊断的不同标准,在已有诊断测量工具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和更新,或者重新研发与最新诊断标准相配套的诊断测量工具,并保证其在诊断过程中的信效度,以便能够更系统、更准确地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进行诊断评估。

(三)加强教育支持和宣传

政府、教育部门以及公众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将改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有助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发展。充足的资金是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获得优质教育的保障,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DSM-5诊断标准指导下,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以改善教育环境。同时不应加强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教育的技术支持。自闭症谱系障碍教育需要更加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支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同时也要随之将教育手段和方法科学化。当然,DSM-5的颁布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有重要影响,加强宣传力度,加深公众对DSM-5的了解,引起相关重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

附:美国最新自闭症谱系障碍诊断标准(摘自《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第五版》即《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A.在多个场景的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方面存在以下三项持续性的缺陷(例子仅为解释性的,并不详尽,见正文):

1.社会情感互动存在缺陷,例如:从异常的社交方式,不能进行正常来往式的对话,缺乏兴趣、情绪、或感情的分享,到不能发起或响应社会互动。

2.存在非言语的社会沟通缺陷,例如:从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不协调,异常的眼神接触和身体语言或对手势的理解和使用存在缺陷,到完全缺乏面部表情和非语言沟通。

3.发展、维持和理解关系存在缺陷,例如:从难以调整行为去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共享想象性游戏或交友困难,到对同伴关系缺乏兴趣。

B.在重复刻板的行为、局限兴趣或活动方面至少表现出以下两项(例子仅为解释性的,并不详尽,见正文):

1.重复的语言/动作或重复摆弄物品,例如,重复刻板动作,重复排列玩具,翻转物品,模仿其他语言或重复特异的语言。

2.坚持常规惯例、仪式或语言非语言行为,例如,对微小的变化感到非常痛苦,迁移困难,僵化的思维模式、问候礼仪,坚持走同样的路线,或每天吃同样的食物。

3.高度局限的兴趣和依恋,且异常强烈或集中,例如:强烈的依恋,或对不寻常的物品感到着迷,拥有过度受限或固执的兴趣。

4.对感觉输入有过高或者过低的反应或对环境中的感官因素有异常的兴趣,例如:对疼痛/温度的明显冷漠,对特定的声音或质地有不良反应,过度嗅闻或触摸物体,对灯光或运动的视觉迷恋。

C.症状必须在早期发展阶段中表现出来(可能并没有充分表现出来,直到社会沟通的需要超出其受限制的能力时,或可能被后来在生活中习得的策略所掩盖)。

D.症状导致目前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的临床表现为功能严重受损。

E.智力障碍(智力发展障碍)或全面性发展迟缓均不能更好地解释这种缺陷。智力障碍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经常共同发生;在诊断自闭症谱系障碍和智力障碍的合并症时,对社会沟通的预期应低于一般发展水平。

注:符合DSM-IV中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症或不确定的广泛性发展障碍的诊断标准的个体,现在应当诊断为自闭症谱系障碍。对于在社会交往沟通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但其症状并不符合自闭症谱系障碍诊断标准的个体,应对其进行社会(实用的)交往障碍的评估诊断。

参考文献:

[1]AP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S]. 5th ed.Washington,DC: APA,2013.

[2]Lord C,Pickles A,McLennan J,et al, Diagnosing Autism: Analyses of Data from the Autism Diagnostic Interview.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J]. 1997,27(5):501-517.

[3]Grzadzinski R,Huerta M,Lord C. DSM-5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s): an opportunity for identifying ASD subtypes[J]. Molecular Autism,2013,http:///content/4/1/12

[4]Wakefield J C. DSM-5: An Overview of Changes and Controversies.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J]. 2013,41:139-154.

[5]William L. Heward著,肖非等译.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第八版[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232-234.

第3篇: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范文

(一)被试。选取黑龙江省八所特殊教育学校,包括哈尔滨市两所,绥化市两所,鸡西市、鹤岗市、七台河市和佳木斯市各一所。在选取特殊教育学校时适当考虑学校所在区域等特征变量。

(二)研究工具。本研究的测量工具采用自编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为四个维度:在校生总体规模情况、在校生性别情况、在校生障碍类别情况和在校生城乡差别情况。为确保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和内容效度,调查问卷的编制严格按照一般问卷的编制过程进行。

(三)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研究者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审核,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ForWindows(18.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人数及性别情况(见表1)表1数据显示,八所特殊教育学校共有在校生862名,其中男生511名,女生351名,分别占在校生总数的59.28%和40.72%。八所特殊教育学校中,在校生人数最多的达216人,最少的只有35人。

(二)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障碍类别情况(见表2)。表2数据显示,八所特殊教育学校中自闭症、智障、听障学生分别占在校生总数的14.39%、58.70%、12.99%。

(三)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城乡来源情况(见表3)。表3数据显示,八所特殊教育学校共有在校生862名,其中城市学生419名,占在校生总数的48.61%,农村学生443名,占在校生总数的51.39%。

三、结论与分析

(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规模差别较大。从调查结果来看,黑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人数平均约为107人,在校生人数最多的达216人,最少的只有35人,分别占所调查在校生总数的25.04%和4.06%。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人数差异如此之大与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大城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人数较多,如哈尔滨市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乡镇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人数较少,如绥化地区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教育部特殊教育专家组2010年对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数据也反映了这一特点。该调查表明,省市级的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数都远远高于100人,而县镇特别是农村的特殊教育学校则规模偏小,有的特殊教育学校就仅招收二三十个残疾学生[7]。尽管特殊教育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其在校生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水平,教师的工作态度等因素也不容忽视。

(二)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障碍类别多样化。此次调查表明,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有听障、视障、智障、自闭症、脑瘫和多动症等六类残疾儿童。其中,智障学生比例最高,占所有被调查学生的58.70%。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也显示智障学生最多。该统计公报中,智障学生为18.67万人,在所有障碍学生中列在首位。自闭症学生占第二位。这与我国自闭症儿童数量增多有关。“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表明,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残疾首位,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速度惊人,已由原来的万分之三上升到千分之六(即203名儿童中就有1位自闭症儿童)”[8]。同时,调查也表明,特殊教育服务对象的类别更细,而且有进一步扩大[9]的趋势。特殊教育学校以三类残疾儿童(智障、听障、视障)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局面已被打破。

(三)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男生多,女生少。此次调查表明,在校的男生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59.28%,女生占40.72%。男女生之比约为1.46:1。残疾学生男多女少的情况反映在多项统计数据中。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特殊教育学校女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为35.38%[10],由此推算,特殊教育学校男女生之比为1.83:1。尤其是自闭症儿童,相关调查结果表明,自闭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约为5∶1[8]。(四)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农村生比城市生稍多。调查显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8.61%和51.39%。城市与农村学生之比为0.95:1。依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全国残疾人口中,城镇残疾人口为2071万人,占24.96%;农村残疾人口为6225万人,占75.04%[11]。农村残疾人口为城市残疾人口的3倍多。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重较大,为什么特殊教育学校中农村生只比城市生稍多呢?可能原因有三:一是部分适龄农村残疾儿童到普校随班就读。黑龙江省是较早开展随班就读实验的省份之一。1987年就已经开始在部分小学进行随班就读实验,2011年全省设立了40个随班就读实验区,80所义务教育阶段实验学校。随班就读实验学校多设在农业区,使可以随班就读的适龄残疾儿童就近进入普通学校学习。二是部分适龄残疾儿童已进入教育康复机构,上文已有论述。三是有些边远农村地区的适龄残疾儿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入学。根据2012年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情况通报(残联厅〔2013〕37号)[12],农业户口的残疾儿童63258名,约占未入学残疾儿童总数的80.62%。其中黑龙江省就有314名农村残疾儿童未入学。

四、建议

(一)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能力,适当扩大招生规模。特殊教育学校在我国特殊教育体系中起着骨干作用,但目前普遍存在生源不足的问题。国内学者王辉对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的调查表明,半数以上的特殊学校生源不足,尤其是聋校[13]。在校生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学校能否正常运转。特殊教育学校与普校相比,投入大,成本高,如何充分调动特殊教育学校的积极性,适当扩大招生规模是当务之急[7]。目前,这一问题已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七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明确提出,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能力,支援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扩大招生规模[1]。现阶段,特殊教育学校扩大招生规模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扩大招生类别,招收各种障碍类别的残疾学生。本次调查表明,虽然特殊教育学校已在招收各种类别的残疾儿童,但除了三种障碍及自闭症外,脑瘫、多动、其他障碍类别所占比例都较低。二是增开非义务教育学段,招收学前阶段和高中阶段残疾儿童。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特殊教育学校由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两头延伸是必然趋势。

(二)强化特殊教育学校多元服务功能,提高残疾儿童教育质量。1.服务普校。在国际融合教育的理念下,尤其是,我国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教育实践下,特殊教育学校正面临功能的重新定位,特校对普校的多重服务功能是其新的功能之一。具体表现为,特殊教育学校要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提供教育咨询、为普通教育学校提供指导、接受特殊教育相关问题咨询、开展教师培训等[14],进而保证和提高普校随班就读的质量。2.服务康复机构。近年来,各种特殊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学前残疾儿童及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纷纷进入特教机构,这一方面反映了家长对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正规的特殊教育机构对于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问题是,特殊教育康复机构的康复训练质量良莠不齐,多数特殊教育康复机构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以,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既能保证中重度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又能使特殊儿童较好的接受康复训练,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台湾特殊教育发展的早期,也曾面临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成功经验是在康复机构中设置特教班。针对程度较重的,必须进行长期康复训练的义务教育适龄特殊儿童,单独编班,使这些适龄特殊儿童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中,进行学籍管理。我省可以借鉴台湾早期的经验,选派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到康复机构进行授课,一方面使特殊儿童接受国家教育体系内的规范教育,另一方面对机构教师的教学起到示范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第4篇: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 家庭环境;儿童行为问题;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2-0110-04

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 of family environment on behavior problems of children

NI Zhe1 LIU Jian2 XU Yun3 CHEN Hongwei4 ZHOU Guoling5

1.Psychometric Room,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13,China;2.Science and Education Division,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13,China;3.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14,China;4.Special Survey Division,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13,China;5.Mental Hygiene of Children Division,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Hangzhou 31001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family environment on behavior problems of children. Methods In the Yangtze River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in Hangzhou City one to the sixth grade primary school, all students of 1039 cases were se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hina Standard Version of the Achenbach 's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were used to detect behavior problems of all participants in the survey.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were for the survey of family environment evaluation, evaluation of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scale evaluation for the family environment. Parenting styles and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 of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were analyzed for factors related to variables. Results This survey of 1 039 children, 193 children had behavior problems, the incidence rate was 18.6%. After the analysis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 and contradiction, entertainment, success, maternal excessive interference and protection, entertainment, intimacy relationship with children, hyperactivity index and contradiction,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uccess, mother's punishment had relevance, children's learning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 knowledge the success of the father, mother, preference, preference had relevance,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obstacle and contradiction, intimacy with correlation(P

[Key words] Family environment;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Related factors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健康的含义已从狭窄单纯的身体健康延伸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多维立体模式,尤其是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1,2]。目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受到家庭及社会各界的全面关注和重视。儿童行为问题是指儿童在身心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行为问题,包括品行问题、多动症、学习问题、身心障碍及情绪焦虑等。儿童行为问题不但影响儿童正常的身心发展,甚至对成年后的人格特征以及社会行为产生严重的后果及不良影响[3,4]。近年来,我国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给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和影响,尤其是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和独生子女。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尤其是家庭环境[5,6]。本研究通过探讨杭州市长江实验小学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为儿童行为问题的分析及其家庭环境改善的方向和方式提供一定的借鉴和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杭州市长江实验小学一到六年级在校学生1 039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654名,女生385名,排除具有明显家族遗传史的学生,排除精神发育迟滞的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 儿童行为问题调查表 采用中国标准化版的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表)检测所有调查对象的行为问题[7,8]。该量表共包括112个行为问题,每个问题按0、1、2分进行评分,经筛选分析后,若其中的一项或一项以上的分数超过该项目全国常模的第98百分位数,则被界定为存在行为问题。

1.2.2 家庭环境调查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对调查对象的家庭环境进行评价[9],共包括90个项目,10个家庭特征,分别为矛盾性、亲密度、独立性、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成功性、控制性、情感表达和道德宗教观。

1.2.3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进行评价[10],共包括66个项目,分为父亲和母亲两部分。其中,父亲教养方式包括6个项目,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和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包括5个项目,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严厉、偏爱被试、拒绝。

1.3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均在专业人士的统一安排下由儿童和家长填写完成,最后同意收回整理,对于填写不完全的问卷再次安排时间进行填写,统一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1 039套问卷,全部收回,有效率达100%。

1.4 质量控制

为保证本次调查研究的质量和结果的真实性,在调查开始前,由专业人员及班主任向学生和家长详细讲解调查的重要性和意义,促使家长积极配合本次调查,其次再对问卷的问题及填写方式进行全面的解释,力求保证填写真实,并在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

1.5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计数资料实行χ2检验。在单因素分析中,对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中与儿童行为问题相关的各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P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概率的比较

本次调查对象共1 039名儿童,其中有193名儿童有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8.6%。其中,男性儿童654人,132人有行为问题,522人无行为问题;女性儿童385人,61人有行为问题,324人无行为问题。经χ2检验,男生和女生的行为问题发生概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56,P

表1 不同性别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概率的比较

注:男性儿童与女性儿童有无行为问题相比**P

2.2 儿童品行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经多元性回归分析,儿童品行问题与矛盾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243、与娱乐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34、与成功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20、与母亲过干涉保护的偏回归系数为0.032、与娱乐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39、与亲密度的偏回归系数为-0.323。儿童品行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成功性、与母亲过干涉保护呈正相关性,儿童品行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娱乐性、娱乐性和亲密度呈负相关性(P

2.3儿童多动指数与家庭环境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经多元性回归分析,儿童多动指数与矛盾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392,与知识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235,与组织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341,与成功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95,与母亲惩罚严厉的偏回归系数为0.093。儿童多动指数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成功性和母亲惩罚严厉具有正相关性,儿童多动指数与家庭环境的知识性、组织性具有负相关性(P

表3 儿童多动指数与家庭环境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注:儿童多动指数与家庭环境不同项目的多元性回归分析,*P

2.4 儿童学习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经多元性回归分析,儿童学习问题与矛盾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84,与知识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93、与成功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48,与父亲偏爱被试的偏回归系数为0.195,与母亲偏爱被试的偏回归系数为-0.321;儿童学习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成功性、父亲偏爱被试呈正相关性,与家庭环境的知识性和母亲偏爱被试具有负相关性(P

表4 儿童学习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注:儿童学习问题与家庭环境不同项目的多元性回归分析,*P

2.5儿童身心障碍与家庭环境的多元性回归分析

经多元性回归分析,儿童身心障碍与矛盾性的偏回归系数为0.135,与亲密度的偏回归系数为-0.232,儿童身心障碍与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呈正相关性,与亲密度具有负相关性(P

3讨论

本次调查对象共1 039名儿童,其中有193名儿童有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8.6%。与先前研究中儿童行为问题报告的检出率为12.97%相比[11,12],稍微有所提高,说明近年来随着遗传及环境的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家庭环境作为儿童教育学习和生活的第一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发生有极为密切的影响[13-15]。

首先,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有着非常重要和直接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要是指父母在养育儿童日常的生活和活动中所表现的方法和形式,与儿童的行为和心理健康密切关联。父母的教养方式被美国心理学家保姆林特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16-18]。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权威型父母对儿童温情温暖但又同时给予严格而合理的控制是较为理想和有效的教养方式,权威型的父母能够在儿童心理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引导作用,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使孩子朝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而过于严厉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攻击性和学习问题有着显著的影响和相关性,父母过于严厉,儿童通常会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容易反叛父母,反叛他们所规定的一切,因而更容易引发儿童的行为学问题。

其次,家庭的精神特征对儿童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矛盾性、亲密度、独立性、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成功性、控制性、情感表达和道德宗教观。据文献报道,家庭亲密度、娱乐性和情感表达的分值较高的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则相对较低[19-21],而矛盾性、控制性分值较高的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则相对较高。说明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的矛盾程度呈正相关性。因此,父母应避免在儿童面前公开表露愤怒和攻击的场面,否则容易导致儿童的攻击和抑郁症状的发生。相反,家庭环境中和谐相处、家庭成员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感情融洽则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发育[22-24]。

再次,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行为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父母的文化程度决定了其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和道德观,因此在抚养儿童时对儿童的行为也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专业人士经过调查分析研究认为,学历较高的父母能够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及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对儿童产生的影响,能够给予子女足够的关爱和温暖,从而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5-27]。另外,分析认为,母亲文化程度的高低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大于父亲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母亲文化程度较低时,往往只关注儿童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从而忽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健康的发展;而文化程度较高的母亲能够及时关注儿童的心理需要,容易接受各种对儿童身心发展较为有利的科学知识和行为方法,从而优化和改善对儿童日常的抚养方式,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最有利的环境[28,29]。因此,作为父母,尤其是母亲,在抚养孩子的同时,应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多学习儿童心理学和精神健康发展的知识,不仅在生理上照顾好孩子的身体发展,更应该在心理上能够与孩子沟通,理解孩子的行为发展和心理发展,不断适应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及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规劝,从心理上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儿童的行为问题受到家庭环境多方面和因素的影响。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为儿童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家庭氛围,从而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程宇,仇君,孙要武,等.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及饮食关系的探讨[J]. 医学研究杂志,2011,40(8):88-90.

[2] 董斌,朱幼玲,周农,等. 家庭环境对12~16岁原发性癫儿童行为问题影响的研究[J]. 安徽医学,2009,30(11):1294-1296.

[3] 付本燕,尚云峰,付云,等. 岳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城乡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33-36.

[4] 付本燕,杨贵仁,黎逢保,等. 岳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5):509-510,513.

[5] 高桦,刘苓. 芜湖地区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J].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31(1):76-78.

[6] 谷红丽,陈虹,季金萍,等. Tourette综合征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J].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4):3943-3945.

[7] 关宏岩,戴耀华,张雨青. 早期儿童气质对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预测效果初探[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 18(1):14-17,29.

[8] 关明杰,高磊,翟淑娜. 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2):1470-1472.

[9] 何守森,关春荣,吴茂萍,等.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11):992-995.

[10] 何淑华,高建慧,陈昂,等. 家庭精神环境对3~6岁儿童行为问题影响的通径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2, 27(26):4064-4067.

[11] 胡敏,静进,金宇,等. 广州市黄埔区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的横断面调查[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2,7(1):11-18.

[12] 胡湘英,孙洁,徐剑慧,等. 上海市静安区学龄前儿童行为调查及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2):1333-1336.

[13] 江咏梅,梁冬梅,田志丽,等.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气质类型及家庭环境的关系[J]. 中国医师杂志,2009, 11(7):1001-1002,1008.

[14] 蒋佩红. 460例乡、镇幼儿园儿童行为问题调查与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3):223-224.

[15] 蒋佩红,周炜茹,余秀华.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调查与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7):1108-1109.

[16] 刘国艳,李晶,王文军,等. 6~11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 济宁医学院学报,2010,33(1):54-56.

[17] 吕冠明,刘晓瑛,宋媛,等. 苏州市某社区外来人口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5):533-535.

[18] 马小颖,徐勇. 苏州市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调查分析[J]. 社区医学杂志,2010,8(7):12-14.

[19] 孙加司,蔡景钰,王烈. 牡丹江市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12,28(7):964-966.

[20] 涂琳,孟群,黄肇华,等. 家庭环境与儿童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9):162-163.

[21] 王丽珍,周勤,管玉蓉,等.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1,22(2):139-141.

[22] 王晓笳,胡珍玉,周东升,等. 宁波市民工子弟小学学生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6):608-610.

[23] 王秀丽,马渝根. SOS儿童村儿童与单亲家庭和完整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的对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5):392-397.

[24] 吴彩娥. 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比较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2):145,147.

[25] 熊淑英,孙晓勉,程述梅,等. 儿童功能性便秘与心理行为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 20(7):632-634.

[26] 杨敏,王冰,江咏梅,等. 威海市学龄前儿童气质与行为问题关系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07,2(4):95-97.

[27] 杨秀玲,冉霓. 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观看电视与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5):481-483.

[28] 杨,段重阳,刘晓秋. 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13,20(7):852-854.

第5篇: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家庭功能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Behavior Problems and Family Function o f Preschool Children. Xiao Qian, Hong Dailing. School of Nursing, Capita 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 Beijing 100069,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characteristics of behavior problem s of preschool children,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family function and beh avior problems, and in hence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effective familyintervent ions. Methods Conners 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 Family Assess ment Device and Relate d Factors Checklist designed by the investigator were completed by the children' s parents. Results The rate of behavior problems of children is18.24%; familyfunctions of preschool children were not well enough; Some aspects of family fun ction are related to behavior problems, especially behavior control function andtotal functio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arents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amily function, and provide good family environmentfor preschool children.

【Key words】 Preschool children; Behavior problem; Family func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卫生问题日益突出,逐渐引起社 会的广泛关注。儿童良好的行为模式及心理发育的成熟需要一个稳定和有安全感的环境[1],而家庭是学龄前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功能的正常运行为家庭成员生理、心 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心理学研究发现,家庭成员的行为特点 ,甚至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或心理问题,是为适应家庭而自然形成并保持的。因此,解决个体 的心理行为问题,有时必须对其家庭加以干预和调整[2]。目前国内应用家庭功能 评定量表来评估学 龄前儿童家庭的各方面功能水平,并研究学龄前儿童的家庭功能与其行为问题的关系的研究 尚少见。本文通过对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家庭功能进行调查,为制定学龄前儿童行为问 题的家庭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以全面提高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北京市2所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148例,其中男80例,女68例; 年龄3岁~5岁11个月,平均4.15±0.82岁。独生子女者142例,占95.95%。儿童母亲平均年 龄为33.70±3.18岁,父亲平均年龄为36.17±4.04岁,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大专及以上学历为 主(103例母亲,110例父亲)。家庭为核心家庭者95例,大家庭53例。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由家长填写。问卷主要包括以下3个部分:①一般情 况问卷:主要包括学龄前儿童的性别、年龄、家长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居住地、家庭 类型等方面。②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3,4]。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 由Conners 于1969年编制,1978年修订,主要用于测查3~17岁儿童和青少年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 心身障碍、冲动性、焦虑及多动行为。量表内容全面而简练,具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应用 较为广泛。本研究采用父母问卷,包括48个条目,以4级评分,包括品行问题、学习问题、 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5个因子。得分越高,表明父母认为子女存在的问题越严重。 本研究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9。③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 ,FAD)[4]。家庭功能评定量表是一个简单有效的评价家庭系统中存在问题的量表 ,共60个条目,由7个分量表组成: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 制和总的功能。采用4级计分,“1”代表健康,“4”代表不健康,得分越高,说明家庭功 能存在的问题越大。本研究中1~2分表示家庭功能比较健康,2~3分表示家庭功能存在一定 问题,3~4分表示家庭功能问题较多。原量表的信度为0.66~0.76之间,本研究中该量表的 Cronbach α系数为0.90。

1.3 统计方法 原始数据录入计算机后,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t检验、相关分析等。

2 结 果

2.1 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 以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的常模(±s )为临界值,等于或大于临界值被判定为有行为问题。148例学龄前儿童中行为问题总检出率 为18.24%,不同性别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显著性。男性和女 性儿童在行为问题的具体表现上没有明显差异,均主要表现为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和心身障 碍3个方面。

2.2 学龄前儿童的家庭功能 从表2可见,学龄前儿童家庭的问题解决功能较好,家庭沟通 、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家庭总功能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男童与女童的家 庭在沟通与行为控制两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

2.3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功能的相关分析 除问题解决功能外,学龄前儿童的家庭 各方面功能均与其行为问题的部分因子呈现低度正相关。

2.4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功能因素回归分析 选择行为问题总分作为因变量,将经 相关分析筛选出的家庭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家庭总功能等因子作 为自变量,采用前进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表4可见,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 家庭功能因素主要为:行为控制功能和家庭总功能。

3 讨 论

3.1 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 儿童的心理活动常常表现在日常活动中,其心理问题常以各 种行为方式表达出来。行为作为心理现象的一种反映,与心理及发育有密切关系。儿童心理 卫生问题主要指发生在儿童时期的行为偏离,狭义上等同于行为问题[5]。行为问 题多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的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5, 6]。

本研究中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8.24%,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类似[7,8 ],但 高于全国城市儿童的调查结果[9]。本研究中男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女童,在 行为问题的具体表现上没有差异,均主要表现为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和心身障碍3个方面。

根据爱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有其主要的发展任务, 如果某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没有很好的完成,容易出现行为异常或人格缺陷。如果儿童的行为 问题和情感障碍得不到及时引导,不仅会妨碍其身心的正常发展,也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特 征和行为都产生不良影响,可能导致成人时期的情感障碍和行为[10]。对学 龄前儿童进行行为问题的调查,不仅有助于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而且对于及早 发现问题,早期预防,以减少成人期的适应不良、精神疾病等有的要意义。因此,家长要特 别的视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育,尤其注意针对儿童的性格特点对儿童的品行、学习和心身的 发展进行引导。

3.2 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其家庭功能有关 以家庭系统运作效果为核心的McMaster家 庭功能模式理合认为[2,4],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 方面的健 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适应并促进家庭及其成员各方面的发育和发展。家庭要实现其 基本功能,必需完成6个方面的任务并具备相应的能力: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 、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本研究显示,除家庭的问题解决功能外,学龄前儿童的家庭各方面 功能均与其行为问题的部分因子呈现低度相关,尤其以行为控制功能和家庭总功能对儿童心 理发展的影响较大。

家庭的行为控制功能主要表现为家庭在对各种环境压力进行反应时,对其成员行为方式 的限制和容许程度[2]。父母容易对儿童过分保护疼爱,易采取放任的控制方式, 致使儿童产生依赖心理,使儿童的自我实现、自我推导和社会独立意志逐渐削弱,易产生心 理行为问题。要想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父母必须有一定程度的控制[11]。父 母对儿童不良的品行问题和个性放任不管,负得到强化,将影响儿童品德标准和行为 规范内化过程的正确性,进而使儿童出现品行问题。另外,父母应采取一致的教育行为,父 母双方对儿童教育意见不一致,采取比较混乱的控制方式,易使儿童处于不稳定或矛盾的教 育氛围中,久之则 发展为多的心理品质,造成人格或行为的偏倚[8]。因此,家庭的行为控制功能应 以灵活的控制方式为主,针对儿童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进行适当的控制和引导。

家庭总功能是对家庭系统运行状况、家庭各方面功能的综合评定,家庭总功能对儿童心 理行为发展的影响,取决于家庭各个基本功能的运行情况及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除行为 控制功能以外,家庭的其他一些功能对儿童心理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家庭沟通方 面,通过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父母能及时发现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及时 引导儿童采取正确合理的情绪发泄途径和行为规范,促进其心理上的成熟;在家庭角色功能 方面,父母容易对子女过分保护疼爱,对儿童承担的社会角色缺乏充分的认识,缺少有针对 性的培养各种角色对应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致使儿童的某些角色功能没有被充分培养, 一旦达不到社会对其应承担角色的认同,将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造成影响;在家庭的情感反 应方面,父母容易给予儿童过多的爱和支持等积极的情感表达,甚至有可能变成溺爱,而对 于愤怒、失望等消极情绪倾向于隐藏,却忽略了恰当负性情感表达的作用和意义。而父母的 情感反应能力能通过外显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内隐的角色示范塑造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影响 儿童的情绪表达和情绪的自我控制;在家庭的情感介入方面,表现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距 离,家庭对各成员个性、兴趣、爱好的尊重和对个体需要的满足程度[2]。家庭成 员以儿童为中心,家长若过多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去理梏儿童、支配儿童的兴趣和爱好,为 儿童安排各种活动,代替儿童做事,将减少儿童自我发展的机会,影响儿童各种能力的锻炼 ,而儿童一些能力的不足常易引起自卑、焦虑等不良心理发应。

家庭功能模式理论指出了描述和评价家庭特征所必须考虑的几个主要维度,具有一定的 指导意义,对个体尤其是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国内已有研究证实, 家庭治疗对儿童行为问题有效[12]。因此,改善家庭功能,保持良好的家庭气氛, 可以作为预防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家庭干预手段。父母应该重视家庭功能方面知识的 学习,了解家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儿童各方面发展和成长的影响,尤其要注意把握对儿童不 良行为的控制力度,并积极致力于家庭功能的完善,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4 参考文献

[1]王福席,孙振晓,崔义才,等.临沂市农村中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 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1):13-15

[2]易进.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家庭理论.心理学动态,1998,6(1):37-42

[3]余文.Conners问卷评价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应用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 ,9(5):338

[4]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52-54,149-152

[5]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9

[6]余红平.儿童行为问题.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0,17(2):61-65

[7]李智永,文江舸,王春南,等.沈阳市716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危险因素研 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2):136-138

[8]梅文华,张燕,张红忠,等.珠海市4~5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中国儿童 保健杂志,2003,11(4):273-274

[9]苏林雁.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的中国城市常模.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4 ):241-243

[10]Hofstra MB, Van Der Ende J, Verhulst FC. Adolescents' self-reporte d proble ms as predictors of psychopathology in adulthood: 10-year follow-up study. BrJ Psychiatry, 2001,179:203-209

[11]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05,17(6):7 2-75

第6篇: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271-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使幼儿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幼儿阶段,是孩子语言、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其性格情绪、自我意识、社会交往、行为习惯、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在这一阶段,是培养他们健康心理行为的大好时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已不再仅仅是对幼儿日常生活的安排和护理、身体的保健与保育、及生长指标的达标。如何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成了首要任务。我园对在园幼儿做了一次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发出调查问卷165份,收回有效问卷149份。家长反馈中有心理健康隐患的幼儿占17%。反映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性格情绪问题占65%、社会行为方面占15%、人际交往问题占14%、认识方面的占6%,突出表现为自私、任性、胆怯、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孤僻、攻击、多动、情绪障碍等等。另有数据显示,上海市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中,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幼儿的这种心理健康状况不尽人意,如不加以重视、解决,将可能成为他们今后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幼儿负性情绪潜藏于内心,随着幼儿的成长,再次遇到挫折时,潜藏的负性情绪被现实所激活,孩子就会产生心理疾病。可见,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下面就如何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谈一谈我自己的见解。

一、幼教工作者应充分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素质

1.教师要树立明确的思想观念: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蒙台梭利曾说过:要教育幼儿就要了解幼儿,幼教工作者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运用到幼教工作中。

2.幼儿教师在掌握一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同时,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幼儿心理发展具有很大的易感染性,他们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在老师和幼儿相互交往过程中,如果老师心理不健康或举止不当,那么就会在有意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进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做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二、把爱、尊重与严格要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我们强调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但不是要求教师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我们用爱为幼儿营造一个温暖、安全、信任、互助的情感氛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感、的心理。如: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们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

2.我们要给予孩子尊重,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多说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我们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要非常注意与孩子们保持平等的关系。我们在孩子们发生“矛盾”的时候,认真倾听孩子们的争论,通过争论,让幼儿认清自己错在哪里,今后应该如何改正,引导幼儿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学会友好交往和团结友爱,不断培养孩子们优秀的性格。一次,我在与孩子们一起活动的时候不小心碰倒了一个孩子,我立刻给这个孩子道歉并微笑着把他扶了起来。一句“对不起”,让这个孩子高兴了一整天。下午妈妈来接她的时候,这个孩子高兴的告诉妈妈:“今天老师把我碰倒了,还给我道歉了……”老师的一句“对不起”,就让孩子们有了这么愉快的情绪,足以证明教师对幼儿施以爱与尊重的教育是多么重要。

3.在爱与尊重的教育过程中增加“适度”的严格要求,有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我们都知道小孩子喜欢“慈”而害怕“严”,正因为“严格”二字令人畏惧,所以,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才显出“严格”的重要。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从不因为喜欢哪个孩子而放松对孩子的教育;也从不因为哪个孩子小而迁就他的不良行为。在爱、尊重与严格要求中,使孩子们懂得了为什么要遵守集体规则?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通过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的有机结合,使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就是在爱他们,就是在尊重他们。我们班有个孩子刚来幼儿园时非常任性,一不高兴就抓别的小朋友,在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引导她与同伴的交往中要克制、忍耐,与同伴合作,好东西要分享……在接受批评的过程中提高自尊水平,逐渐规范了她的行为。家长感动得逢人便说:“我们的孩子送到幼儿园变化真大,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孩子懂事多了……”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1.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可以萌发幼儿喜欢集体生活的情感,老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例如:幼儿喜欢玩玩具,可在玩中学习交往、合作,不断提高幼儿之间的交往能力和分享合作的愉快;通过班级自然角培育植物,在孩子们每天为植物浇水的过程中,增强了责任感和求知欲;通过鼓励幼儿饲养小动物,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热爱小动物的情感;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把课堂搬到户外,让孩子们在看“柳树姑姑的长辫子”,听“小鸟欢快的歌唱”,学“蜗牛慢慢地走路”的快乐中学习;在炎热的夏季,孩子们捕蝴蝶,观看雨后的彩虹等;在寒冷的冬季,孩子们在寒冷的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体验着什么是克服困难?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坚强的意志……满足了孩子们好奇心的同时,建立了幼儿做事的自信心,激励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性格。

2.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还注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当时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事情,来创编幼儿能理解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儿歌及儿童歌曲等,用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去教育幼儿。如:唱完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之后,许多孩子都想做一个勤快、爱劳动的好孩子。又如:在歌曲《真能干》(自编)教完之后,家长普遍反映孩子们喜欢自己做事了。能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手绢、洗袜子,有时还帮家长做事呢。孩子有时高兴的跑到老师跟前说:妈妈夸我真可爱,爸爸夸我棒宝宝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优秀的儿童歌曲,使幼儿摒弃了不良的习惯,养成了良好的行为,增长了知识,懂得了道理,提高了自信,学会了交往,更为幼儿模仿美好的事物提供了平台。

四、家园同步,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家园共育,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最佳途径。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受到的教育在家庭中得不到巩固,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出现“两面性”的倾向,这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此,我采取以下做法:(1)向家长宣传“理性”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克服溺爱孩子的心理,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应保持一致,教育方法要得当,以促进孩子的良好个性的健康发展。(2)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引导家长不强迫孩子去做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事情,重视对孩子进行能力培养。(3)真诚指导家长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则,增强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和检查孩子言行方面的作用;(4)通过校讯通、微信平台互相反馈孩子的“表现”,加强对幼儿家、园一致性培养的作用,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5)引导家长多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配合幼儿园对孩子进行家园一致的良好培养。

参考文献:

第7篇: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范文

[关键词] 儿童;科普;动画

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科普动画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其中蕴涵的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途径以声色并茂的活动图像直观地传达给公众。它是儿童最易接受和喜爱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启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等。儿童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仅会直接影响他们个人的生活质量,对一个国家乃至社会进步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动画已经成为一种被广泛传播的特殊的大众化文化产品,其信息的图像化、动态化以及独特审美价值与市场前景已经为人们所认知。自2004年国家大力推进动画事业以来,中国动画片的年产量已由2004年的2万分钟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14万逾分钟,中国的动画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期,其题材涉及历史、童话、科幻、神话、教育、现实等。在这些众多的题材中,科普动画也占有一席之地,根据2004―2006年立项并获得审批的所有动画片的统计显示,科普动画所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中国的科普动画在近50年的发展中,除了其在出品集数上屡创新高外,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的科普动画呈现出低幼化、说教化的特点,缺乏趣味性,形式也比较单一,对儿童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定位不明等现象,与早期科普动画相比,从内容到内涵上并没有显著的提高,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科普观念意识淡薄

科学素养推动科普观念与意识的进步,民众的科普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其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以及对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支持程度,这其中就包含了对儿童进行科普教育重要性的认知。

根据2003年和2007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增长缓慢,一直在1%~2%之间徘徊,而美国在2000年这一数值已经达到17%。民众素养低直接影响其对科学基本知识、科学方法以及对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认知,使他们漠视科普事业的发展,这是制约整个科普动画发展的原因之一。由国际科学组织评选的“2001年全球重要科学发现100项”中,中国仅有3项上榜,其中有两项还是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完成的。这一数据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儿童在国际性知识竞赛类中通常都能取得优异成绩,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能力却非常贫乏。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是儿童身上的一种可贵素质,如果这一时期的好奇心没有被家长、老师乃至社会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爱护,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宝贵的素质就会逐渐衰退以至消失。而现在家长或老师在对儿童的素质培养中更侧重于音乐、美术的学习,而忽视对儿童进行科普意识的培养。

在西方发达国家,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社会组织以及家庭、学校都十分关注儿童成长期科学素养的教育。在政策制定方面,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先由处于科学前沿的科学家先提出科技教育改革方向,然后与教育界配合共同制定教育改革方案。例如: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政府就坚定不移地提出并推进“2061计划”,意在强化全民科学素养的培养。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加各类科技活动,为教师到科技馆、研究机构和大学接受培训提供便利的条件。

在我国,科普发展从政策到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极大地滞后于发达国家。据统计,我国公众去过一次以上科技场馆的比例与同期美国公众去过一次以上科技场馆的比例相差45个百分点。国内科普教育的投入资金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不成比例,最好的科普场馆的规模还不及台湾省规模前三甲的科普场馆,现有大多数科技馆的科普宣传功能也多名存实亡。我国目前在儿童科普教育方面也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发展计划,没有推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在没有强大消费群体支撑和社会关注下的中国儿童科普动画的发展是缺少内驱动力的。

二、儿童动画分级定位标准缺失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将儿童定义为“年龄不大于18岁的人”。我国则是将14岁以下的孩子定义为儿童,通常将其划分为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儿童期四个时期,儿童时代是幼儿成长为成年人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将动画进行分级定位就是按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进行科学划分,设计相应的收看计划,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

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成长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每个阶段对动画片的需求有不同显著特点,例如:根据科学研究发现儿童在幼儿期已经本能地渴望探索周围的世界,如自然、社会、语言、艺术、健康等领域,而0~6岁是儿童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无穷的潜在能力,这一时期外界的视听干预对于他们智力发育有着极强的刺激作用。在7岁以后,其大脑智力发育已经基本完成。据调查统计,现在儿童平均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为2~3个小时,其中又以动画片居多,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深远。

美国华盛顿大学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在不恰当的年龄看某些类型的电视节目(动画片)会影响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并更容易诱发多动症(ADHD)和肥胖症。纯娱乐电视节目(动画片)将使孩子的学习能力、想象力等都受到大力削弱,并使儿童更容易焦虑和抑郁,可能导致睡眠障碍和更富侵略性;一些具有暴力倾向的动画片则会鼓励早期酒精使用、不安全的和其他危险活动。因此,对每个不同阶段儿童必须为他们量身定制专属这个年断层的动画片,例如,针对0~6岁儿童动画设计应该以教育内容为主,针对他们理解能力设计动画内容才能够真正起到促进他们智力发育,科学地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激发他们科学创造的思维能力。

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动画片制片人以及主流媒体都还没有认识到对动画片进行分级定位的重要性。就全国而言,由于对动画片与儿童成长需要及其影响的研究和认识还很欠缺,仅仅只是将儿童科普动画作为丰富儿童生活娱乐的简单层次。所以动画片无论是纯娱乐性质的还是科普教育类的都还没有建立统一、明确的分级定位的标准。2009年由杭州早教研究机构提出的“零六绿色动画”标准,首次对0~6岁儿童能够和需要观看的动画片提出了详细的标准,并根据这一标准制作动画系列片《不一样的兔子》,这是国产动画最明确定位一次制作尝试,其最终成效还有待时间检验。

儿童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阶段,具有超强的可塑性,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启迪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科学意识的重要时期。将儿童动画进行严格的分级定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建立统一、明确的分级定位标准才能确保各年龄层的儿童真正看到他们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动画。

三、科普动画缺少好的剧本

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曾说:“不好的剧本绝对拍不出好的电影来”。因此,剧本对于一部片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动画这样制作周期长、成本高的影视制作,企图在制作过程中再去弥补影片内容或内涵的不足几乎是不可能的。

科普动画对于剧本的要求是具有特殊性的。因为传播科学知识是制作科普动画的首要目的,科学事实在一个时期只有一种说法,确保信息传播的准确度与严谨性是重中之重。其次,为儿童制作科普动画还必须具备简单易懂,轻松活泼的特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爱看想学,两者缺一不可。这就要求科普动画的剧本创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扎实的儿童文学功底和高超的编剧能力。

目前我国儿童科普动画难有精品出现,正是因为具备这样专业水准的剧本创作者严重缺乏。存在典型问题如下,一是在动画中出现严重的科普知识错误,儿童时期好比一张白纸,一旦留下错误的印象在潜意识里会影响孩子将来对事物的判定。例如,《蓝猫淘气3000问》在动画中向小观众们提出过这样的问题,“铁分子由几个原子构成?”它的备选答案是,“一个、两个”,“铁分子”为何物?真是闻所未闻,如此荒唐的错误公然出现在千万孩子面前,其造成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由此可见剧作人员的科普知识水平。鲁迅先生就曾呼吁中国科学家放低手眼写科普作品,可惜响应者寥寥。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受到传统的教育和学术思想影响,认为搞不了学术的人才去从事科普,前沿的科学家们只把科普写作视作小儿科。而在西方,全世界公认的顶级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就专为儿童创作《儿童科普三部曲》之一《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以鼓励孩子探索宇宙奥秘。

二是受众定位不清,缺少对儿童认知发展的认识,以成年人的视角来写儿童科普剧本,简单地将科普知识的概念进行罗列,对专业术语毫无避讳,没有摆脱填鸭式样的教育方法,如在《蓝猫淘气3000问》航天系列――奥茨玛来了这一节中就有长达2分钟的概念陈述,如,“宇宙中由不同形态不同构造的基本粒子构成宇宙大千世界。它们大都由原子的质子和围绕质子旋转的电子组成,最初是在弥散的状态下,然后它们的正负电荷形成的电流形成电场磁场,不断地吸引周围的物质逐渐形成云块状,最终形成球状并自发产生自身的旋转运动。宇宙中的星球就漂流在带电子的环流云层之中,在静电情况下,电荷不移动,电场为零,但如果电场不为零,电荷受作用力的影响”等。虽然在卡通角色对话的背景里有一些简单的三维模拟图像出现,但是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的铺垫,即使是成年人,短时间内也只能是似懂非懂。这样的剧本是缺少创意的,显然不能真正吸引孩子观看,也不可能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三是把儿童简单地等同于低智商人群,剧本内容设计思维与现代儿童思维发展脱节。科协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在谈及我国科普创作的现状时,曾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为例,是五六十岁的创作,三四十岁的编辑,三十岁以下的阅读。老一辈科普创作者的知识结构、写作手段以及创作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下少年儿童的要求。现代儿童成长于信息传播发达的时代,思维和眼界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儿童都更开阔,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所以,老套的剧本根本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只有内容新颖、视角独特的科普动画才能为他们所喜爱。

儿童科普动画的发展不仅仅影响一代儿童,而是会影响几代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给予科普动画更多的关注和引导。提高中国科普动画的质量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需要第一流科学家的参与,为我们的儿童提供第一时间的科普介绍,也需要儿童教育工作者们不懈的努力以及动画制作者们投入更多的创作热情。

[参考文献]

[1]钱琼.低幼儿童对电视信息的认知特点及教育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王奕.从儿童电视看我国儿童使用媒介权利的实现与满足[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吴欢.科教节目的故事化策略[D].清华大学,2006.

[4]沈丹丹.科教电视节目的传播观念和教育观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5]莫扬,杨少莎.我国电视科普动画系列片现状研究[J].科普研究,2007(05).

第8篇:多动障碍儿童教育方法范文

家长观点

学生家长A:让小孩子多学一门外文,比较能够和世界交流,可以多学一点别人的长处,然后来补足自己。

学生家长B:中国的整个经济都跟世界的经济都融合在―起吧,那么语言的话,它是―个交流的工具,就是说,你没有这个工具就没办法跟国际上进行交流。

学生家长c:―些科学杂志上的文章,首先是以英语来发表的,―些主要的科学文献都是英文的,很多最新的科技成果都是以英语报道的,如果你不懂英语,你不了解这些信息,你怎么知道世界最先进的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

专家观点

李庆安(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我―直坚持这样一种观点,语言是用会的,而不是学会的,如果要让一个儿童学好语言,首先必须给他提供―个应运这种语言的条件,如果缺乏选种条件,要让他学好语言那是很难的。双语教学正是在总结了传统外语教学的不足之后提出来的―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把外语教学放在同母语教学同等重要或接近重要的地位,把运用外语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学生的学校和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

目前双语教学尚在摸索发展阶段,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手段、师资力量和软硬件设备并不成熟,因此,家长在选择双语学校时应该慎重。

给孩子自由的空间――21世纪幼儿园

“我们21世纪幼儿园要探索幼儿教育的新路子,就是要把孩子作为教育的主体,尊重和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以孩子为本,为他们提供―个宽松、自由、富创造性的成长空间,力图为孩子的成长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做豪迈的中国人”,这是北京市21世纪实验幼儿园的园训,也是建园宗旨。提起建园宗旨,朱敏园长说:“我到国外考查多次,国内外的教育差别给我的感触颇深。在国外,读书好的都是中国人,而出成果的却大多是外国人,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在教育的初始阶段就把孩子们的思维给限制了,固化了。”

“我国的幼儿教育曾经走过一段弯路,比如:我们把小学的课程下放到幼儿园,在教育方法上,也过多地强调机械记忆,而忽视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经常人为地制定―些教育目标让孩子去实现,却很少考虑孩子具不具备实现这些目标的条件。”

对孩子永远不说对和错

在21世纪实验幼儿园,孩子就是小主人。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把孩子看成是―个独立的人。老师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关系。”

在一次绘画活动中,有个孩子很认真的把太阳涂成了绿色。这显然是违背常识的,但老师们却从中发现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没有批评他,反而给予热情的鼓励,小心地保护孩子的创造性。老师们的教有理念是:对孩子永远不说对和错,因为他们在成长。

在这所幼儿园里,孩子的任何―种选择都能得到老师的尊重:上课时,孩子可以选择任何―种自己觉得舒服的姿势;户外活动中,孩子可以不排到队伍中去;孩子收集的“废物”、“宝贝”同样得到老师的爱护……这些虽然是小事,却使得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一点―滴的建立起来。

21世纪实验幼儿园是一所寄宿制幼儿园,孩子们对爱心的渴望要比日托的孩子强烈的多。因此园里规定了好老师的标准是:学习上的导师,生活上的妈妈,困难时的朋友,游戏时的伙伴。目的是要把幼儿园建成一个孩子们共同的家。

幼儿园里有一个姓雷的5岁小男孩,有一天回家,他自豪地告诉妈妈;“我在幼儿园有一个朋友。”妈妈问:“谁呢?”“老韩。”“老韩是谁呀?”“就是我们的韩老师呀。”21世纪园在选择老师时,除了考察她的专业素质外,还要看她有没有爱心,是不是爱孩子,是不是热爱幼教事业。比如学校的保育老师都是有孩子的妈妈,因为她们比较了解孩子。在这里,没有好孩子坏孩子区分,如果有的孩子有某些不太好的表现,只能说老师的教育不到位。

穿衣吃饭也是教育

“保育也是教育”是21世纪幼儿园的又―教育理念。在常人眼里似乎与教育不沾边的穿衣吃饭,在这里被赋予了教育的涵义,它与学外语、画画、识字等一样重要,―样要求教师―丝不苟。孩子的穿衣、吃饭、系鞋带等生活琐事中包含着良好习惯的培养。比如:吃饭要细嚼慢咽,不剩一口饭;睡觉前要把鞋并排放在床底下;饭前便后要洗手等,都体现着生活上的习惯和教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前提,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如何让孩子理解“100”和“1/3”是多少;如何让幼儿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如何让孩子们知道动物与人的友好关系……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要让3~5岁的孩子来理解和掌握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1世纪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们给孩子们创造了许多活动空间,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蒙特梭利教室给孩子们提供了―个学数学的自由空间。这里有数学珠,有分数小人,有组合三角形。孩子们在动手摸、爬、滚、跳中提高了平衡协调、跑跳等运动能力。各种才艺室和活动角,都给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唱歌、跳舞、美术、武术、电脑、棋类等自不必说,简简单单的―个“娃娃家”,就把成^的生活体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在“娃娃家”里,通过一系列的生活活动,学会了互助、友爱和合作。

院子里饲养的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使孩子们见地认识了动物的形状、颜色和生活习性,而且孩子们通过亲自喂养,与动物建立起了―种友好的关系。这种直接的认知,比最精彩的故事还容易使孩子认识大自然。

“蹲下来讲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

对于家长来讲,幼儿园不仅是子女的教育场所,同时也是―个服务机构,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服物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质量就是生命线”,作为政企连办的21世纪实验幼儿园对这一点的体验要比公办园更深刻。

幼儿园的决策和管理者是引入和实践先进教育理念的灵魂。园长朱敏女士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医学学士和学前教育硕士的学历背景,使她对幼儿生理好心理特点以及当今先进的教育思想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在筹建并管理“二十―世纪”的实践中,她深入研究如何将企业管理机制引入学校,探索教育现代化与国际化相结合、教育规律与经济规律相结合的新思路,率先实施“普通儿童理想发展”的素质教育战略。

她曾作为中国教育高访团唯一的民办园代表出访英国。在多次考察美国、英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的学前教育、博采中外办园经验的基础上,她总结多年的教育实践,提出了“蹲下来讲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的独特教育观,深受教育界专家者的认同和肯定。

朱敏园长解释说,“蹲”是平等和民主的体现,是对孩子这个独立的人的尊重,是对教师中心传统观念的挑战。“抱”是关怀和呵护的表达,是通过身体间的接触松弛幼儿紧张的心理,重期建立起师生之间依恋关系,是通过直视的目光,向幼儿敞开教师的心扉,将无私的爱传递给孩子。“牵”

是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地引导孩子发展,是教师将教育目标准确地定位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给孩子适宜的支持,帮助孩子发现并解决新问题。我们所要创造的就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保教氛围,让孩子快乐、自信、主动地成长。

做孩子的好朋友――21世纪幼儿园总园长朱敏

朱敏的生活本可以过得很悠闲,逛逛街、聊聊天、喝喝茶、做做美容,像她那个阶层的许多人那样打发日子。她没必要为生计奔波,该有的她已应有尽有―房子、车子、功成名就的丈夫和甜蜜幸福的爱情。可是她仍然每天起早贪黑,兢兢业业,忙得不亦乐乎。

朱敏担任园长的21世纪双语幼儿园,是21世纪实验学校的―个有机组成部分。表面看来,朱敏会很轻松,做成什么样子都有任何压力。但实际上朱敏却是个非常能干而且有独立见解的女性,把个幼儿园管理得井井有条。

做人得做聪明人

“做人得做聪明人。”这句话朱敏在采访中重复了很多次。但问题是怎样才能做一个聪明人呢?

朱敏说,从学生时代,她就养成了―个习惯,每天睡觉前总结一下今天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教训。这个方法很管用,所以虽然她并不很用功,但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现在她每天仍要抽出时间来自省。

朱敏觉得,忙碌于日常琐事,为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烦恼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当人们有时间去思考的时候,人才能进步。这样说时,朱敏收起了灿烂的笑容,显得很深刻,离生存之苦那样远的她,竟会有如此人生层面上的思考。由此我想,聪明的女人可能有两种,一种需要经历许多波折,才能在生活的砥砺中成长;而另一种却可以在思考成长,而不必经历或者尽量少地经历磨难。

走进位于海淀区恩济庄的21世纪双语幼儿园的大门,就如同进入了―个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有大型蒙台梭利原木组合玩具,还有little tikes玩具,一只只白色的鸭子踱着方步在你身边从容漫步,小兔子则在铺着绿色地毯的园中自由穿梭,孩子们就是在这种优美、自然的环境中生活。

齐全、完备的硬件设施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朱敏在办园过程中所一味追求的。她认为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组织管理才是最为关键的,而民力幼儿园的生命力就在于此。在建园之初,她就确立了“生涯教育”的观点,打破传统教育以系统知识或某方面专长来评价幼儿的观念,而转为重视^性的开发,力求多方位教育整体发展,立足于儿童的人格养成教育,重视在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的综合性发展。

为实现这一理念,朱敏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她努力在幼儿园营造一个充满尊重、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实行民主开放的管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职业自豪感,进而通过教师把这种和谐与民主的观念变为行动传播给孩子。在这样―个宽松开放的环境中,孩子们享受到自由童年的愉悦。老师创设的多种教育环境,让弦子自由自在地操作参与。

女儿是第一批“小实验品”

我们的淡话很愉快,但有一点,就是常常跑题。总是不知不觉中才恍然发现,话题已经转到了幼儿教育的问题上,于是,我赶紧把话头重新扯回到她自己的身上。―说起幼儿教育问题,朱敏就会滔滔不绝,据说在许多场合,只要朱敏在场,谈话的主题总会悄然转向,最终演变成一场热烈的“幼儿教育研讨会”。

朱敏说,从事幼儿教育这个职业,使她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仅满足于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且要通过自己去影响别人,这是―项对社会进步的事业。“让孩子在一种爱的环境中生存,他们就会爱别人,宽容别人。10年20年之后,等孩子们成人,就会影响到整个社会。”

朱敏的女儿,就是幼儿园里的第―批“小实验品”。刚进园的时候,是个又害羞又胆小的孩子,如今上小学了,变得自信大方。不过,小家伙至今不知道自己的父母究竟是做什么的。她只知道妈妈是幼儿园的老师,爸爸是司机,周末一家人出去玩的时候都是爸爸开车。朱敏说不想让孩子从小就有优越感和特殊感。

在京城林立的幼儿园中,朱敏的幼儿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去年她又投资25万元配备了最先进的电脑教室,其先进程度即使在大学院校中也是罕见的。 让更多的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朱敏最大的心愿。朱敏说,自从干上这行,心中体验到―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孩子是未来,因此幼教事业就是―项决定未来的事业。这项事业,真的很神圣。

我不得不告辞了,因为朱敏很忙,她的工作时间安排得很满。业余时间,她还报名参加了一个英语班,一个芭蕾舞班,都是为了在幼儿园的管理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因此朱敏没什么时间逛商店,据说总是丈夫张杰庭提醒她,该去买几件衣服了。难怪张杰庭说他没有挣钱的压力,因为朱敏是―个对物质没什么欲望的女人。她不会依附于别人去享受,也不必从购物中获取成就感,她一个有自己精神追求的独立女性。

尊重每一个孩子――美格双语幼儿园

“很多家长会觉得,我花了最贵的钱找了所最好的幼儿园给孩子,我的任务就完成了,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跟孩子的感情交流,都会起到关键作用所以美格幼儿园一直强调,在面对孩子,老师的同时,花很多精力做家长的工作。要让家长认同美格的理念,用一致的态度面对孩子。”

美格幼儿园的创办人毕晓阳女士把儿童观讲得很简单:“我们首先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而不是像放羊一样,让大家一起吃草,即使是放羊,羊选择的草也是会有区别的。实际上每个孩子需要的成长环境、空间,需要你对他的态度、方法都是不同的,所以美格特别的强调尊重每一个孩子,把他当成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什么叫尊重孩子呢?在美格,从创办到现在老师们一直坚持―件事情,就是美格幼儿园的全体教师可以叫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这个孩子进到幼儿园,无论他见到谁,都可以听到老师喊:“宝宝你今天换了一个新帽子,真漂亮。”

美格给老师的任务就是,把每一个孩子当成需要观察、关注的对象,把高深的教育理念变成可操作的事情;早上孩子来了,老师一定要拥抱他一下,一定要叫出他的名字,跟他说早上好,老师一定要发现这个孩子跟昨天不一样的―个地方。当孩子发现老师这么了解我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时,他很自然地就卷到被尊重,当他有被尊重的感觉的时候,他就会有安全感了,他在园里一天的生活都是轻松快乐的。

为了营造这种尊重,美格幼儿园在管理上也做了很多,美格的管理理念就是:给孩子什么东西就要给大人什么东西。领导希望尊重孩子,首先就是要学会尊重老师,让老师知道什么是被尊重,当他觉得被尊重的时候,他会带着这种情绪面对孩子,这样整个幼儿园都呈现着对孩子的―种尊重。

美格还有―种理念就是,孩子6岁前是发展的关键阶段,他未来成功也好,生活中碰到什么坎坷也好,或着长大以后心理上有什么障碍也好,他认知、情感、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在6岁之前找到它的影子,是因为那个阶段怎么样怎么样,所以他未来会怎么样怎么样。

因此美格希望在每一天的每一个环节当中,让孩子感觉到自由、爱、被尊重、自信,希望为弦子未来一生的成长奠定―个好的基础。

毕老师说,虽然幼儿园确确实实有教育孩子的责任,但是其实父母是―个不可推卸的教育者。“很多家长会觉得,我花这么多钱把孩子送给幼儿园,好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因为我花了最贵的钱找了所最好的幼儿园给孩子,事实上完不是这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任老师,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幼儿园毕竟是―个集体环境,老师不可能对每个孩子实现爸爸、妈妈对孩子关注的程度,包括心理上的零距离。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跟孩子的情感交流,都会起到关键作用。所以美格幼儿园―直强调,要花很多精力做家长的工作,要让家长认同美格的理念,用―致的态度面对孩子。”

英语水平不等于认得单词的水平

美格的双语教育有“三个一半”的标准:孩子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英文中学习和生活,另外一半的时间是在母语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老师在教学内容上―半的课程是用英文来教授,另外一半课程是用母语来教授;师资上,―半的老师是能用英语进行交流,另外一半是用母语进行交流的。

在美格,孩子不单把英语当成一门语言来学习,也把它当成―种工具去学习,在英语中学习社会交往事,学习艺术的内容,所以孩子会学到很多动词,比如cut这个单词,孩子在做艺术动作的时候,把纸边折边叠,学习怎么把纸剪成两半,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学会了cut。

“三个一半”的标准让美格的教学成果很明显,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三点是美格最关注的: “等一,我们关注的并不是孩子马上会说什么会唱什么,而是培养孩子对语言的兴趣。”

“第二,我们一定要说服家长了解,孩子学语言有―个缄默期。孩子一出生就可以发出声音,但他为什么不说话?其实从出生到开口说话的这段时间,孩子一直在听,当他听得足够多的时候,他开始蹦词,之后才能说出完整的东西。第二语言或第三语言的学习也是―样的道理,孩子刚上幼儿周,家长就喜欢问今天学什么了,给妈妈说―个,其实这样做是在强迫孩子。家长应该学会理解孩子的状态,过了大概半年,当孩子有兴趣之后,他一下子就能用英文讲故事,可能发音有些不准,但是他在编故事,家长要有耐心,给他一点时间,让他把这个阶段渡过去之后,他就忽而把很好的、很纯正的英语呈现给你。”

“第三,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是渐入式的环境,无论孩子听不听得懂,我们都说英语。美格大班的孩子出去以后听力特别好,跟很多外国人第一能交流,孩子不见得说很多,但是他都能听懂,这样就实现了渐入式教育的目的。我们培养的是孩子的语感,就跟自行车―样,任何时候他再捡起来能一下就学会。”

从0岁开始的双语教育

毕老师做了很多关于双语学习的研究:理论上来说,从孩子0岁开始,甚至在孩子没出生前,妈妈在做胎教的时候,就可以给孩子听中文的时候同时听第二语言、第三语言。

但是孩子的兴趣还是最重要的,家长因为自己在英语上没有什么起色,就希望孩子很小就开始学,这是不必要的。家长可以利用―些开车的机会或者家庭聚会,放―些英文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听就听了,不听也没关系――家长得给他创设这样的环境。

最重要的是,家长选择的东西一定是要适合孩子的。很多家长选择一些欧美的流行歌曲给孩子听,这样是不好的。孩子应该听适合自己的英文儿歌,当你给他提供适合他的东西,孩子会学得很快。

有些家长喜欢立竿见影的方法,单词卡片式的学习,这样的教学其实问题很大,因为孩子是在进行一个没有语感的学习,这就是一个记忆的拼凑。英语学习,语感是最重要的,当有了语感的时候,英语表达就会很流利。因此,家长不要太急功近利,孩子说错―个词,马上跟他说这个词应该这么说,其实你是在打断孩子。孩子用英文讲―个故事,可能几乎没有一个词是对的,但是语感非常好,我们就不要打断他,让他说下去,再过―个星期,他可能10%的词就是对的,语言前建构起来了。

美格每两个星期有一次故事会,其中有一半的故事是用英文表演的,很复杂的故事孩子们都能演绎出来,把台词一句不落地说出来,不需要提醒。当这个故事是孩子喜欢的时候,他们不用排练就能表现得很好。有时候,花很多精力做准备,演得可能反而不是很精彩。

孩子的英语水平并不等于孩子认得单词的水平。英语不能作为―种标准强加到孩子头上,家长应该反过来问问,自己的英语很好吗?家长是没有权力在那样―个不恰当的时间,甚至是这么小的年龄把这个标准作为硬件强加到孩子身上。

给孩子最好的童年――美格双语幼儿园董事长毕晓阳

“2002年,我们全家从加拿大搬回到北京,我当时有两个女儿,3岁的Elizabeth和1岁的Grace,在为她们寻找幼儿园的过程中,我觉得很难找到中西合璧,能够把一些非常好的教育理念在中国这样―个具有传统教育的氛围下呈现出来的―个地方,所以我就萌发了给自己的孩子办―个幼儿园的想法,然后就勇敢地创办了美格幼儿园。美格幼儿园的理念就是用一些特别可操作的方法来实施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

毕晓阳老师觉得,在教育理念当中,中国的教育理念也是很好的,只是很少有幼儿园能把它真实地呈现在孩子们的生活圈子里,所以可能家长们听得到,但是孩子们体验不到。在创办美格的时候,她就决定―定要把这些理念呈现出来,做出这样―个幼儿园:孩子们在里面能体会到他们的童年应该是什么样的,他们在6岁之前应该享受什么样的教育。

父母、孩子和幼儿园关系

毕老师非常看重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有一次,幼儿园一个孩子的妈妈来了,向老师抱怨说,我们家里的孩子好像见到家里来客人总是不打招呼。其实这个话老师已经憋了很久了,因为这个妈妈进幼儿园从来不跟老师打招呼。“我们老师见到任何人来到园中都会有礼貌地说你好,宝宝好,早上好,可是这个妈妈从来不跟我们说话。后来我们园长很巧妙地借这个机会说,如果从明天开始,当我们老师向您问好的时候,您也能够说一句您好,您可以看看孩子的反映,她的改变―定特别明显。”到第二个星期的时候,这个妈妈兴奋得不得了,说我们家孩子―下就开始和客人打招呼了。

其实父母的力量就是这么大,因为所有的孩子从生下来就有―个欲望;讨妈妈的喜欢,让妈妈高兴。他特别希望成为妈妈喜欢的孩子,特别希望妈妈因为有他而高兴,而快乐。这种体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越来越深刻,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力量和地位是任何其他东西不能替代的。

毕老师说,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定要放弃―些东西,一天哪怕花10分钟的时间陪陪孩子,每天给他―个拥抱,给他讲个故事,其实就很好了。爸爸妈妈不要变成孩子生活的第三者或旁观者,这对孩子―生的成长都十分重要。因此,美格幼儿园是一所不寄宿的幼儿园。老师们跟家长说:“无论工作再忙,你每天就花10分钟时间陪陪孩子,这10分钟是纯粹给孩子的,你把手机关掉,当孩子睡了之后你再去做你自己的事情。”家长都能感受

到这样做带给他们的回报。这也就是毕老师在教育中常讲的亲子师,孩子、家长和老师是最优良的组合,是幼儿教育的金三角。

为什么孩子会对学习不感兴趣

“幼儿园为什么采取分组教学?因为孩子确实存在个性差异。像我本人,我对数学就非常不感兴趣,你让我走迷宫,我一看就说拿走,我不喜欢,但如果给我来―个漫画,我就特别喜欢,每个孩子从小就有这种个性。”

“孩子对大人所设计的环境,包括大^提供的这种氛围,其实是非常敏感的,但是可能我们―般情况下家长只会注意到这个孩子的反映,不会反过头来想一下我们是不是提供了足够的刺激环境和刺激氛围,是不是给了他选择的机会,比如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最大的原因是他没有体会到成就感,你给了他拼图,他在玩的时候,你过去说你在玩啊,应该这么玩,红色、蓝色这么排,他就会很烦。因为他觉得不是我做的,一下子就对这个东西不感兴趣了,觉得你做得比我好,比我快,我不行。所以这个时候―定不要打扰孩子,要给他足够的时间。我经常看到家长引导孩子做什么事隋的时候这样说,比如说毛毛和贝贝是好朋友,说毛毛都学跳舞了,咱们也去吧,这个话是孩子最烦的,一定不能比。”

还有年龄适宜,其实是同年出生的孩子个性相差是很大的,1月生的和12月生的孩子是不一样的,Elizabeth念大班的时候,10以内的算数还特别费劲,王老师就来说,毕老师我很担心你的女儿,她的算数怎么那么吃力,说了好多次。毕老师说没关系,可能她还没有到时候。

结果到了小学2个月以后,Elizabeth的口算是他们班最快的,“我都没有想到,我才明白她那个时候还没有准备好,等到她准备好了,她一定会做好的。如果你去比的话,你传递给孩子―定会是焦虑,她会紧张,这样反倒学不好了。”

“我最近老讲―句话,做教育这几年下来,我觉得越来越容易,也越来越难,容易的是真理越来越简单,就是成人跟孩子的关系,这是核心,处理好了很多事情都解决了,难的是要处理好成人和孩子的关系,就要回过头来改变我们自己,可是我们已经20、30、40岁了,改变我们自己太难了,就是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难,我越做越明白,越来越能感受这个道理。”

一切让孩子作主――小牛津幼儿园

曾云姬是台湾人。11年前,她创办了北京第一个双语幼儿园――小牛津双语幼儿园,10年间,“小牛津”的教育理念越发深入人心: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给每个孩子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所有孩子自信地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1994年,曾云姬随丈夫从台湾来到北京定居。台湾静宜女子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曾云姬一直对教育怀有浓厚的兴趣,当他发现北京的学前教育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而且没有―个双语幼儿园时,便决定填补这个空白。当时,双语幼儿园在台湾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曾云姬回台进行反复考察后,在北京创办了小牛津双语幼儿园。

普通的幼儿园教育孩子守纪律,听老师和家长的话;“小牛津”却为孩子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注重孩子个性、能力的培养。起先,很多家长并不理解“小牛津”的这种教学理念。可是当孩子变得开朗、勇敢、坚信并自信地用英语表达时,家长们开始认同“小牛津”独特的双语教学的魅力。 最让家长感动的是,“小牛津”的掌舵人曾云姬大力倡导: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给每个孩子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所有孩子自信地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希望“小牛津”具有名校风范。

最早的幼儿园出现在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英国又有百年历史的名校“牛津大学”,家长们都企盼着孩子能考入这所名校。出于对幼儿园历史的尊重,同时希望自己创办的幼儿园能够具有“牛津大学”的名校风范、在中国的家长和孩子心中形成“百年名校”般的影响力,于是曾云姬为幼儿园命名为“小牛津”,这对曾云姬来说,即是目标,又是鞭策。

扩张要以保证质量为前提

曾云姬女士较早的进入中国市场开办双语幼儿园,无论是经验还是资金都有积累,为何11年来他没有快速向外扩张呢?曾云姬女士认为,扩张要以质量保证为前提。

“办教育要对得起良心,要以专业的立场办学。办幼儿园并不简单,办一所真正的双语幼儿园就更非易事。”曾云姬介绍,首先要有优秀的幼儿园园长,培养―个优秀的园长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实现的,除此以外,还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包括有爱心、有责任感、有活力的外教和幼教老师、生活老师、后勤人员,还要有规范化的管理,各种环节缺一不可。 近年来,双语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国内各地出现。曾云姬说,不是每天请几个外教来给孩子上几十分钟的课就是双语教学了,真正的双语教学是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由外教带班,每天和孩子们长时间的―起生活、学习。

在付出了踏实的努力后,曾云姬和她在北京的4所“小牛津”获得了极高的声誉。2004年,亿达集团到北京为大连的青云林海和兰亭山水两个新建小区寻找幼儿园的合作伙伴,经多方推荐和实地考察,最终情定“小牛津”。此前,也有不少外地的地产商找到曾云姬希望加盟合作,都被她婉言谢绝了。她担心加盟的幼儿园一旦办学质量不高,会影响“小牛津”的品牌形象。但是这次,曾云姬被亿达集团的有关领导的诚意所打动,决定采取直营的形式在大连办学。

为了保证大连“小牛津”的办学质量,曾云姬成了空中飞人,每月频繁的往返于北京、大连两地,亲自抓大连“小牛津”的管理,把北京“小牛津”自己研发的适合中国孩子的最新教材,教材引入大连,确保大连和北京同步的教学水平。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小牛津”虽然是大连双语幼儿园中的后来者,但却表现出了“黑马”的潜质,很快便呈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

走进孩子的心灵

“望子成龙是家长的共同心愿,所以,家长想要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多认识几个字、多背会几首诗,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直觉得,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如何认识自己、如何面对困难以及如何与人分享。”

为了让孩子们更加自信,曾云姬要求每一位老师在跟孩子们交谈的时候,必须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为了让孩子们懂得感恩,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她都会教孩子们用歌声传达对父母的感激;为了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她自己研发出适合孩子们的最新双语教材,特聘每班―位外籍教师创造并结合中国优秀学前教育教师行双语教学……曾云姬通过点滴努力让越来越多的^接受她的教学理念。

有人说,曾云姬还真是有点子,新鲜主意层出不穷。曾云姬却说,“只要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一切顺理成章,我只想用心做好孩子王。”

曾云姬讲述了这样―个故事:有一天,曾云姬正在开会,忽然有―个男孩闯进来,原来孩子在外看到了幼儿园的车,问了司机知道曾园长在大厦里,就一定拉着爸爸一路找过来。“这个孩子已经毕业4年了,虽然他上来只是简单问候了―句,但是那种感动却让我无以言表。”

用心做好孩子王――小牛津幼儿园董事长曾云姬

上世纪90年代初,曾云姬随丈夫李元发从台湾来到北京创业。李元

发出生在台湾农村一个普通的手工艺人家庭。大学毕业后白手起家,从一个房地产推销员做起。8年之后,他积累的财富已经使他可以悠闲地退休了,那一年他还不到30岁。他开始整天在高尔夫球场上漫步。有一天,他忽然觉得这―生之中还应该再做―件事情,那就是到大陆来。

初来乍到,曾云姬在北京的生活极不习惯。那时候她每次回台湾,都要采购大量的生活日用品运往内地。可是几年之后,除了极少的特产,她的生活所需就已经都能在北京解决了。“刚到北京的时候正好是冬天,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寒冷,每次从菜市场买完菜回来,浑身都快僵了。而且由于那时候两岸的隔绝,在台湾常用的东西,大陆都难买到,只有从台湾托运。这些年大陆的发展真是惊人,想买什么都买得到,讲起以前的情况,新来大陆的台商都觉得像是在听故事。”

生活终于适应了。先生事业成功,曾云姬并无衣食之忧。不过,她并不想在家做全职太太,她想要在大陆开创自己的一番事业。“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因为这里天地广阔。”

经过一番考察,曾云姬决定创办双幼儿园,那时候,双语幼儿教育在北京还是空白。搞教育,曾云姬有点底子。曾云姬毕业于台湾静宜女子大学中文系,获得了美国蒙特梭利教师资格证书,先后去过澳大利亚、日本和欧洲考察学习当地的办学经验。

曾云姬给自己的双语幼儿园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小牛津。“对于孩子,两岸家长都有共同的企盼,希望子女能够就读名校,希望子女能够成才,我希望双语幼儿园能够成为孩子们成长的摇篮。”

“小牛津”是一座彩色幼儿园,外墙途着明亮颜色的可爱花案,地板是海陆空最有代表性的动物图形,教室是用“花仙子乐园”、“幸巴小屋”、“蓝精灵世界”等卡通故事命名……“不要小看这些装饰,孩子们的想象力可能就是从这些图案和颜色中生发的。所以,每一所幼儿园隔一段时间就会重新装修一次,每一次我都会亲自设计。”很多家长感叹,走进小牛津双语幼儿园,最大的感觉就提想再回到童年。

用心书写人生

曾云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受到最好的教育,也希望能把高质量的教育带给更多的孩子。当然,这些未来的栋梁今天还是得先从穿袜子学起。曾云姬爱给孩子们上课,虽然不是教师出身,但她似乎很有教学天分。她的课堂秩序也因为她对孩子们的宽容而显得异常活跃。孩子们的生日总是过得很隆重,孩子的母亲会被请到园里来,讲述生命诞生的辛苦,让孩子们懂得知恩图报。孝道是被曾云姬反复告诉给孩子,们的道理,讲述的形式是新颖的,教育的出发点却纯粹是中国的。

亲近自然的教育如今已经成了时尚。但是曾云姬给孩子们选择的自然课堂不是青山绿水之间,而是京郊农民的房前屋后。曾云姬每年四季都要带双语幼儿园的孩子们到农村看庄稼和蔬菜的生长。她的这种对农耕的尊重也是非常中国式的。

兴办教育,就是在承负面向未来的社会责任。为了保证拥有源源不断的优秀师资,他们在北师大学前教育系设立了奖学金,鼓励最好的青年从事儿童教育。对曾云姬来讲,为社会培养出一群优秀的孩子,就像她的丈夫为这个城市盖出漂亮的楼宇―样,这是她和她所身处的这个城市连接的纽带,也提她贡献于这个不断进步的城市的最好途径。

“擦拭”自己的心灵

十几年来,曾云姬除了用心做好“孩子王”,还热心参与台湾及大陆的慈善事业。身为台湾慈济慈善协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曾云姬和众多台商成员争相为慈善事业出―份力。在负责台湾慈善机构在北京的联系工作期间,她和众多台商一道,在大陆进行赈灾捐款活动、冬天向贫困户发放物资、在贫困地区兴建学校等。

由于身兼众多繁忙的工作,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的她看起来却依旧神采奕奕,“我希望在若干年后生命即将结束时,回过头看我的人生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写满很多历史。我的两个孩子在谈到他们母亲的时候,会觉得很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