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康复的疗法范文

语言康复的疗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康复的疗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言康复的疗法

第1篇:语言康复的疗法范文

关键词:肿瘤康复治疗;中医食疗法;辨证

食疗法指的就是借助食物预防与治疗疾病的方法[1]。中医养生学一直都比较注重食养食疗,具有“寓医于食”、“医食同源”的理念[2]。在中医辨证理论中,食疗法更加重视系统性与整体性,通过改善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对肿瘤生长的内外环境予以改变,逐渐修复肿瘤破坏脏器的功能结构,补充肿瘤消耗能量,达到康复治疗效果。

1.肿瘤中医食疗的辨证分型

1.1正虚

通过对肿瘤发病原因的分析可知,正虚是肿瘤发病的内在因素。一般而言,正虚主要包括气虚、阳虚、阴虚、血虚[3]。

1.1.1气虚

气虚患者的表现主要有形体消瘦、语声低怯、少气懒言、脉虚弱、舌淡苔白、体倦健忘等[4]。此病症的中医食疗食材主要包括桂圆、甘薯、牛肉、鸡肉、人身、西洋参、党参、白术、山药、黄芪、大枣等。常用中医食疗方有补虚正气粥、珠玉二宝粥、薏苡仁莲子粥、薏苡八宝粥等。

1.1.2阳虚

气虚患者的表现主要有手足不温、易出汗、怕冷、面色苍白、口唇色淡、脉虚弱、食欲不振等[5]。此病症的中医食疗食材主要包括辣椒、葱、杜仲、丁香、海参、冬虫夏草、羊藿、肉苁蓉等。常用中医食疗方有附子粥、大蒜生姜饮、巴戟炖猪大肠、皂角猪心肺汤等。

1.1.3阴虚

阴虚患者的表现主要有手足心热、盗汗、心烦失眠、午后潮热、口燥咽干、头晕耳鸣、脉细无力、舌红少苔等[6]。此病症的中医食疗食材主要包括雪梨、白茅根、龟、鳖、银耳、麦冬、天冬、沙参、豆腐、牛奶、百合、芦笋、黄精、甲鱼、桑葚、枸杞子等。常用中医食疗方有真君粥、西瓜皮炖排骨、龟肉羹、藤梨根蛋、猪肺海带汤等。

1.1.4血虚

血虚患者的表现主要有面色苍白、眩晕、心悸、唇舌色淡、脉虚细、失眠等[7]。此病症的中医食疗食材主要包括鱼鳔、龙眼肉、猪血、何首乌、羊奶、马奶、阿胶、当归、熟地黄、章鱼、白芍等。常用中医食疗方有西红柿花生粥、当归生姜羊肉汤、鹅血汤、滋阴花椒汤等。

1.2淤滞

一般而言,淤滞主要包括气滞、血滞。

1.2.1气滞

气滞患者的表现主要有胃纳减少、嗳气呃逆、痰多喘咳、胀痛、脉弦、舌色暗等[8]。此病症的中医食疗食材主要包括杏仁、山楂、大蒜、洋葱、白萝卜、韭菜、生姜、柚子、陈皮、柠檬、桂皮、黄酒、丁香、银杏、桃仁、柑橘等。常用中医食疗方有茶叶鹌鹑皮蛋、红花玫瑰炙羊心、木瓜汤、橘皮粥、槟榔粥等。

1.2.2血滞

血滞患者的表现主要有面色黧黑、舌质紫暗、脉细涩、口唇爪甲紫暗、疼痛如针刺等。此病症的中医食疗食材主要包括油菜、黑木耳、鹅血、黑大豆、鲨鱼、卷柏、桃仁、鸡血藤、穿山甲、田七、山楂等。常用中医食疗方有血藤猪肉汤、桃仁粥、黑木耳细粉饮、鹅血蘑菇汤、田七炖鸡等。

1.3痰凝

痰凝患者的表现主要有恶心呕吐、咳吐痰涎、食欲不振、胸闷发堵、心悸眩晕、脉滑、舌苔厚腻等[9]。此病症的中医食疗食材主要包括芦笋、丝瓜、海带、海藻、海蛤、半夏、川贝母、前户、蘑菇等。常用中医食疗方有卷柏猪肉汤、文蛤饼、黄药蛋、海带薏苡汤等。

1.4毒聚

一般而言,毒聚主要包括阴毒、热毒。

1.4.1阴毒

阴毒患者的表现主要有面目发青、咽喉疼痛、四肢厥冷、短气呕逆等。此病症的中医食疗食材主要包括蟾蜍、干姜、艾叶、猴头菇、花椒、蜈蚣、小茴香等。常用中医食疗方有蟾蜍黄酒、蜈蚣蛋、猴头菇酒、胶艾汤、蟾蜍玉米散等。

1.4.2热毒

热毒患者的表现主要有咽喉干燥、发热、口干、烦躁、便秘、尿黄、舌红苔黄等[10]。此病症的中医食疗食材主要包括绿豆、牛黄、白花蛇舌草、苦瓜、败酱草、冬瓜、栀子、蜗牛、山豆根、马齿苋、藤梨根、龙葵、石上柏、土茯苓等。常用中医食疗方有小蓟齿苋粥、败酱草炖鸡蛋、石上柏汤、鲫鱼山慈膏、鹅血粥等。

2.肿瘤患者饮食注意事项

针对肿瘤患者而言,饮食中除了遵循辨证施食原则之外,还要注意有关禁忌,避免出现药食不当产生不良后果的情况。

2.1饮食和药物性味相宜

如果患者服用热性药物,那么就是进食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果患者服用寒性、平性药物,那么就要进食一些寒性、平性食物,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药效的充分发挥,实现两者的康复治疗作用。相反,如果饮食和药物性味出现相冲,就会降低药效,甚至出现一些毒副作用,影响肿瘤患者的康复。

2.2饮食和病情相适应

根据中医学理论中对食物与疾病属性的分析,结合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当患者表现出热毒症状的时候,需要食用一些寒凉性食物,禁止食用热性食物;当患者表现出气滞血瘀症状的时候,禁止食用壅气类食物,如花生、土豆、红薯等;当患者表现出虚寒湿热症状的时候,禁止食用生冷滑泻类食物,如水产、瓜果、海腥等类。

3.结论

总而言之,在肿瘤康复治疗中,加强中医食疗法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增强药物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病情,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的康复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邢秀丽.中医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06):200-201.

[2] 王忠,钱彦方,陈玉卿,等.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肿瘤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最佳治疗模式[A].首届全国中医肿瘤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2:66-68.

[3] 刘炜,张刚.营养支持疗法对中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1):3217-3219.

[4] 单琳.羽扇豆醇用于肿瘤治疗的给药剂量与方案研究及其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1.

[5] 王敏,崔江河,隗荷婷,等.论肿瘤住院患者常见的护理安全问题及护理管理对策[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2):177-178.

[6] 孙晓生,陈鸿霓,林龙,等.初探中医食疗在恶性肿瘤康复中的运用[A].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159-159.

[7] 张迪.对中医院肿瘤患者食疗行为及饮食知识需求的调查结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下半月),2014,(02):158-158.

[8] 何斌,郭中宁,杨宇飞,等.中医食疗对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32(03):28-31.

第2篇:语言康复的疗法范文

【关键词】 盆腔淤血综合征; 慢性盆腔疼痛; TENS; 盆底康复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 treatment in chronic pelvic pain caused by the 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Method:30 cases with chronic pelvic pain (CPP) caused by the 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PCS) were selected,they were given TENS and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pelvic organ prolapse treatment model,the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in symptoms and signs,changes of content of body pain caused by material (substance P,endorphins) and pelvic venous congestion relief degree of the size were observed,aims to guided TENS of PCS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improved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reduced the surgical treatment.Result:30 cases’ pain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or disappeared.The content of endorphins in vivo increased significantly,the content of substance P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Ultrasound showed the left and right house and palace wall of multi strip tubular echoless,significantly reduce or disappeare.Conclusion:Percutaneous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 has good treatment effect, safe and effective,and easily accepted by patients,which has a wide prospect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 Chronic pelvic pain; TENS; 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Zhengzhou University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Zhengzhou 450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3.004

慢性盆腔疼痛(CPP)是D产科的一种常见疾病,通常是指病程达到或超过6个月的非周期性盆腔疼痛[1]。盆腔淤血综合征、慢性盆腔炎、盆腔肿瘤、盆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是其较为常见的病因,而盆腔淤血综合征是慢性盆腔疼痛的主要病因之一[2],临床上以25~40岁妇女最为多见[3]。该病病因复杂,目前临床治疗多采用腹腔镜和腹腔造影技术,但治愈率低,花费高,患者痛苦持久,严重影响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这些问题困扰着广大医务工作者,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TENS)是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通过皮肤输入人体,刺激神经以达到镇痛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5月在本院门诊诊断为盆腔淤血综合征引起的慢性盆腔疼痛患者30例,年龄25~45岁,平均(34.6±5.24)岁。

1.2 相关标准 (1)纳入标准:病程为6个月~8年,患者均不存在其他严重的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参加本次研究前1~2周内均未接受过相关的临床治疗;能够配合本研究中的相关操作。(2)排除标准:泌尿生殖系统急性炎症、肿瘤、尿路结石、消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及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无阿片类药物滥用史、未带有心脏起搏器的心脏病患者、无严重心律失常、非孕早期妇女,非局部及全身对电刺激过敏者。

(3)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即盆腔坠痛、低位腰痛、深部痛,月经量多、白带量多,妇科相关检查阳性体征少[4]。妇科检查:子宫后位较多,大小正常,稍有压痛,活动度可,双附件没有异常或稍有压痛

1.3 超声表现 采用GE公司Voluson 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阴道探头频率5~9 MHz,检查盆腔情况:左、右宫旁及宫壁可及多条迂曲管状无回声,阔韧带和卵巢静脉丛尤为明显,治疗前左右宫旁及宫壁较宽处平均分别为(6.69±0.75)、(5.92±0.80)、(4.13±1.23)mm,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内可及静脉血流频谱。多为单侧或双侧,部分可在扩张的静脉中探及滞缓流动的血流,状如云雾样。血流多由红蓝相间的血流信号构成,色彩黯淡,脉冲多普勒为无波峰、低样的静脉血流信号。

1.4 方法 经皮电刺激治疗采用法国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PHENIX USB8进行治疗:先对纳入对象使用PHENIX USB8里TENS治疗模式治疗为20 min,TENS治疗结束后再选择PHENIX USB8中脏器脱垂模式治疗10 min,3 d/次,10次为一疗程,避开经期。治疗期间应停止一切其他与本病相关的治疗,并采取避孕措施,治疗结束后门诊复查,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患者取仰卧位,盆底肌肉治疗头均匀涂抹导电膏后放置阴道内,将盆底肌肉治疗头连接A1电流通道上,A2、B1、B2四根电流通道连上电极片(电极片大小5 cm×5 cm),将A通道应环绕疼痛区域或置于感觉神经通路上方,B1+、B2+贴于腹部阿是穴即最疼点上,B1-、B2-贴于背部相对应的位置,前后电极片为一个通道,前“+”后“-”,A2通道贴在腰眼穴位上。操作结束后,嘱患者放松身体,选择PHENIX USB8里自带的TENS治疗模式开始调能量:A1/A2频率为:80~120 Hz,脉宽为:80~120 μs,电刺激强度:电流大约为可感知水平的三倍,即患者可感觉到舒适的麻刺感,但不引起疼痛;B1/B2频率为1~4 Hz,脉宽为230~270 μs,B通道电流强度较高,应具有明显的刺激运动反应,即电流需达患者能够承受的最大力度。

1.5 盆腔脏器脱垂治疗方案 TENS治疗结束后,直接选择PHENIX USB8里自带的盆腔脏器脱垂治疗模式后开始调能量:频率50 Hz,脉宽250 μs,电流强度要达到引起肌肉震颤的强度,能感觉到肌肉的收缩,治疗期间需随时注意阴道内探头不能脱落出阴道内,以免电到患者。有阴道松弛探头极易脱出者,可用盆底肌肉治疗头盒子轻轻顶住阴道探头末端。

1.6 疗效评定标准 于治疗开始时及10次治疗结束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症状改善程度进行评估,治愈:疼痛的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显效:疼痛的症状、体征较之前明显缓解;无效:疼痛的症状、体征无改善。有效=治愈+显效。抽血来评定血中体内致痛物质(P物质、内啡肽)含量的改变、治疗前后盆腔淤血彩超检查静脉血管直径及血流频谱的变化。

1.7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数值变量进行正态检验,满足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定性变量采用频数进行描述,比较采用 字2检验;等级资料统计分析采用秩和检验,以P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 30例治疗结束时复查疼痛均明显减轻或消失,其中治愈18例(60%),显效12例(40%),无效0例,有效30例(100%)。

2.2 治疗前后患者彩超结果的比较彩超结果 一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左右宫旁及宫壁o脉迂曲血管直径明显变窄或消失,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治疗前后内啡肽、P物质含量变化比较 30例患者治疗后体内止痛物质内啡肽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增高,致痛物质P物质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盆腔淤血综合征(PCS)是一种以盆腔静脉曲张、淤血为病理基础,以慢性盆腔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妇产科常见疾病[5]。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腹腔镜和腹腔造影技术的广泛应用,发现慢性盆腔疼痛的病例中,91%有明显的盆腔静脉淤血[6]。该疾病约占妇产科门诊量的10%,治疗花费年均高达28亿美元,我国尚缺乏具体数据[7]。就诊患者较多,但常规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手术治疗花费较高且不易被患者接受[8]。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TENS)可兴奋粗纤维,关闭疼痛传入的闸门,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电生理实验证实了兴奋粗纤维较适宜的刺激为频率100 Hz,脉宽0.1 ms[9-10]。一定的低频脉冲电流刺激,能够激活脑内的内源性吗啡样多肽能神经元,导致内源性吗啡样多肽的释放,从而产生镇痛疗效[11]。TENS疗法与传统的神经刺激疗法的区别在于:传统的电刺激主要是刺激运动纤维,而TENS则是刺激感觉纤维而设计的。治疗机制不是非常明确,有闸门控制假说[12]、内源性吗啡样物质释放假说[13]。国内研究显示,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慢性盆腔疼痛症状[14]。本研究与以上研究相一致,一个疗程治疗结束后,30例患者治愈18例,显效12例,无效0例,有效共有30例(100%),这些充分验证了TENS对盆腔淤血综合征引起的慢性疼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β-内啡肽(Beta-Endorphin,β-EP)是一种由丘脑下部所分泌的多肽类类吗啡样物质[15],当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可自体产生,并且可以与脑内的特异受体结合产生类似于吗啡的作用,具有与吗啡、鸦片相同的止痛作用和欣。同时β-EP可以抑制痛觉传导递质SP的释放,进而阻断伤害性刺激经初级感觉神经元向高级神经元的传递[16],达到镇痛的目的。相关研究显示,P物质是一种多肽类物质[17],广泛分布在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初级传入神经系统内。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它能够加大伤害性刺激的传递信号,增强伤害性刺激的传递功能,从而使机体产生疼痛。分布在脊髓背侧的SP能够加强C纤维诱发的脊髓背角伤害性神经元放电,增强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传导功能,国外在动物脊髓背角导入SP后使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兴奋,这说明SP能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使突触后膜发生离子去极化,激活伤害感受器,完成痛觉的传递功能[18]。其次SP不仅能够传递疼痛,而它本身就是一个致痛物质,不仅传递伤害性信息,而且在脊髓痛觉传递过程中有调节作用,大剂量的SP能与其受体NKI相结合,使机体产生痛觉过敏,掩盖了类吗啡样物质的镇痛作用。目前一般认为外周末稍释放P物质,可使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发生神经源性炎症反应,从而引发疼痛[19]。本研究发现,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30例患者治疗后体内β-EP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物质含量较治疗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经过长期的国际临床研究证实,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软组织损伤改善循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增加了盆腔静脉血液和淋巴的回流,加快静脉血液循环,减轻盆腔淤血,改善了盆腔静脉曲张的程度[20]。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左右宫旁及宫壁静脉血管直径明显变窄,CDFI显示为静脉频谱静脉血流信号减轻或消失。

综上所述,TENS和盆底康复治疗通过改善盆腔静脉淤血,促进血液循环治疗其引起的疼痛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治TENS阻断伤害性刺激向中枢的传递,刺激β-EP分泌,抑制P物质的表达来完成的,TENS和盆底康复治疗作为无创性康复治疗手段,具有“无创、快速、有效、安全止痛”的独有特点,易于被患者接受,且经济花费少,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朱兰,孙智晶.慢性盆腔疼痛的分类、发病机制及非妇科病因[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4):193-194.

[2]李伟娟,王亚男,马艳宏,等.慢性盆腔痛病因及发病率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5):140-142.

[3]肉孜汗・吾斯曼,艾星子・艾里,丁岩.慢性盆腔痛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新疆医学,2012,42(8):6-7.

[4]曹蕾,王艳婷,王维琴.慢性盆腔疼痛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8,8(4):309-310.

[5] 肖喜荣,李斌.盆腔淤血综合征和慢性盆腔疼痛[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39(3):167-170.

[6]孔改霞.慢性盆腔疼痛的病因和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10,8(22):89.

[7]熊艳.慢性盆腔疼痛的治疗与现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29):2-3.

[8]丁锦丽,杨朝纲,朱俊勇.慢性盆腔疼痛的诊治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20):3731-3733.

[9] Kerai S,Saxena K N,Taneja B,et al.Role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inpost-operativeanalgesia[J].Indian J Anaesth,2014,58(4):388-393.

[10] Fang J F,Liang Y,Du J Y,et al.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nerve stimulation attenuates CFA-induced hyperalgesia and inhibitsspinal ERK1/2-COX-2 pathway activation in rats[J].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2013,13(1):134-141.

[11] Wright A.Exploring the evidence for using TENS to relieve pain[J].Nurs Times,2012,108(11):20-23.

[12]刘婷婷,胡永生.疼痛闸门控制学说的构建与解构[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10):694-695.

[13]刘阳.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痛66例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3,15(28):2466-2468.

[14]张巍颖,李环,祁锋.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痛35例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2,21(6):422-424.

[15]杨佃会,马祖杉,韩晶.等.自血穴位注阳陵泉对偏头疼模型大鼠血浆5-羟色胺β-内啡肽和P物质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5):768-769.

[16]孙达,许保海.川芎茶调散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及对β内啡肽、五羟色胺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11):2117-2119.

[17]李亚楠,李英杰,郭英俊.等.偏头痛治疗的现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21(2):156-161.

[18] Wu Z Z,Guan B C,Li Z W,et al.Sustained potentiation by substance P of NMDA-activated current in rat primary sensoryneurons[J].Brain Res,2004,1010(1-2):117-126.

[19]蠲簦祝高春,刘曾旭.P物质及P物质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53(7):80-85.

第3篇:语言康复的疗法范文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目的:对使用远近配穴针刺方法治疗脑瘫流涎患儿的疗效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选取脑瘫流涎患儿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两组患儿均采用言语康复训练,观察组在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远近配穴针刺疗法进行辅助治疗。在治疗3个月之后,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经治疗后,其10min流涎症状以及流涎频率状况均优于治疗前(P<0 05),其中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脑瘫流涎患儿在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的过程中,以远近配穴针刺疗法辅助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症状体征的改善。

关键词 远近配穴针刺疗法;脑瘫;流涎

【中图分类号】R742 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1-0086-02

流涎是指患者唾液自口腔无意识地流出,是脑瘫患儿较为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还往往会引发患儿社会、情感以及临床等方面的问题,例如:真菌感染、颏颈部皮肤因长期浸泡而产生皮肤刺激过敏,孤独、沮丧及群体排斥等,对患儿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几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治疗脑瘫流涎患儿的方法与技术亦得到发展,当前临床多采用口腔运动疗法、行为训练、外科干预以及药物控制等方法进行治疗,并取得了相应疗效。药物的长期使用会引发患儿口腔溃疡以及唾液腺结石等副作用,因此不适宜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1]。笔者采用远近配穴针刺治疗脑瘫流涎3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依据我国在2006年儿童康复学术会上所制定的脑瘫流涎患儿评判标准[2],排除不符合相关要求的患儿,在本院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脑瘫流涎患儿当中选取60例,其中患儿的年龄范围为34个月至91个月,平均年龄为58 3个月。同时采用流涎频率以及流涎程度计量表对所选取的60例患儿进行症状程度评定,在此由于考虑到轻度脑瘫流涎症状可通过按摩以及口腔训练解决,所以此次研究对象以重度脑瘫流涎患儿为主。在所有患儿家属了解此次研究的内容并且同意以及患儿能够依照医师要求进行自主吐痰之后,将所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症状、性别以及脑瘫类型等临床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 05),具有可比性。患者具体情况见表1。

1 2治疗方法

1 2 1对照组对照组患儿使用语言康复训练疗法进行治疗,其训练目的为:加强患儿口唇控制能力以及舌头的灵活控制能力。

1 2 2观察组观察组患儿在给予言语康复训练治疗时,辅以远近配穴针刺疗法进行辅助治疗,其治疗步骤为:首先,头针选取患儿的百会、语言二区与三区以及上星,随后使用0 25mm直径的0 5寸毫针以平刺手法刺入患儿头皮之下,每次留针时间为患儿进行体针治疗以及言语康复训练的所需时间;然后进行体针步骤,体针选取长度为1 5寸,直径为0 25mm的毫针以直刺的手法刺入患儿的足三里穴、合谷穴以及丰隆穴,其中足三里穴使用补法进行捻转,而丰隆与合谷两穴则需加强泻法的刺激力度;对于患儿的局部近端取穴,使用补法以1寸毫针地仓透颊车捻转数次,同时以直刺手法对下关、水沟以及廉泉等穴进行补法捻转,对其稍加强穴位刺激,此处不提插。最后嘱咐患儿张开口,并以压舌板或是棉签将其舌尖部轻轻挑起以露出舌系带,随后选用直径为0 25mm的3寸毫针对舌系带两侧的玉液穴、金津穴至舌根,对每处穴位往复10次进行捻转扎针,此处均不留针、不提插,从而避免患儿口腔出血。若患儿有较为明显的吞咽障碍,则可在患儿咽后壁的中间以及两侧穴位快速点刺3点,不留针。此针刺疗法每天一次,每个疗程为30d,共三个疗程[3]。

1 3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唾液取样:使用Spitting法评估患儿的吞咽情况,患儿唾液的采集时间为下午4点左右进行统一采集,采集时保证室内温度处于20℃左右,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声音、气味以及光线等因素对患儿精神的影响。采集过程持续10min,测量其唾液量;流线频率:以计分的方式对患儿流涎频率与程度进行分级,详细分数划分如下:①流涎频率:从未有为1分;偶尔有为2分(不是每天都有);几乎每天都有计3分;持续每天都有为4分。②流涎的严重程度:唇颏发干,但从未流涎的为1分;有轻微流涎现象,且只有嘴唇周围有一定湿度的为2分;嘴唇与颏部均湿润的为重度流涎症状,计3分;衣服被流涎浸湿的情况为重度流涎症状,计4分;而手、餐盘、接触物件等均有涎水的情况为严重流涎症状,计5分[4]。

1 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2 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P<0 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表2可看出:两组患儿经过3个月的治疗之后,其10min流涎症状以及流涎频率状况均优于治疗前(P<0 05),其中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 05)。

3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儿所采用的言语康复治疗,其目的是通过促进患儿下颌的稳定性以及嘴唇闭合能力,从而增加患儿舌体灵活性以及力量,进而缓解患儿鼻腔返流的症状,最终达到控制流涎的目的。由于语言康复训练的过程较为复杂,而脑瘫儿童则因缺乏良好的行为认知能力,所以此方法的实施对脑瘫患儿具有一定难度。而本研究观察组患儿在进行言语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使用远近配穴针刺疗法进行辅助治疗,其疗效优于单一语言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同时由于治疗过程以医师为主,所以对患儿的配合能力要求较低[5]。

综上所述,利用远近配穴针刺疗法配合语言康复训练疗法,能够极大缓解患儿的流涎症状以及提高治疗康复效果,且该疗法的副作用较少、患儿治疗依从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汤健,张跃,朱敏,等.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小儿脑瘫流涎30例临床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9):691-693

[2]杨红.脑瘫儿童康复规范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C].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1.

[3]陈栋,鲍超,刘跃光.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理论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85-87.

[4]宋旦旨.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6):25-26.

第4篇:语言康复的疗法范文

【关键词】 脑性瘫痪;运动障碍;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目前国际上强调早期疗育,对高危儿和脑瘫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2],进行系统评估和综合康复治疗护理。脑瘫在康复过程中护理占很重要的位置,细心康复护理可以发现病情是否进展,肢体畸形是否形成,姿势和运动异常是否改善[3],为康复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有力参考。

1 脑瘫康复治疗进展

欧美大批学者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脑瘫康复进行广泛深入研究,创立了各自的康复治疗体系,大致有九种学派[4]。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早引入的治疗技术是适用于小年龄组脑瘫的诱导疗法(Vojta疗法)以及被广泛应用的神经发育治疗法(Bobath疗法为主)。引导式教育疗法(Peto疗法)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目前日益受到重视并被采用[5],梁涛等[6]应用引导式教育训练结合上田法,可降低肌张力,防止肌腱挛缩,预防关节畸形,抑制异常姿势发生。80年代后期引进的作业疗法,作为康复治疗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协助残疾者和患者选择、参与、应用有目的和意义活动,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功能[7]。作业疗法在脑瘫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如张晓慧等[8]通过作业治疗,进行感觉技能、运动技能、自我照顾技能训练,促进患儿全身心发育。近年来,语言训练、传统医学康复治疗、感觉统合治疗、音乐治疗、干细胞治疗、手术治疗等在临床康复治疗中日益成熟。

2 脑瘫康复护理进展

2.1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应用于脑瘫领域意义重大,如陈辉丽[9]对待不同年龄阶段患儿,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方案。脑瘫患儿由于肢体运动障碍、社会活动受限等原因,常出现情绪障碍、行为异常及认识损害等,要给予不同的心理诱导,通过安抚的动作,加以引导患儿,使其有一个良好状态配合治疗。对待不同年龄和不同功能状态的患儿,护理人员应做到耐心、细心、语调柔和[10]。

2.2 康复训练护理。随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康复治疗技术方法和相关理论不断完善,使康复训练越来越被重视,而且成为当前治疗脑瘫的主流方法。孙艳[11]报道脑瘫患儿入院后应用Gesell量表进行运动、语言、认识能力及社交能力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训练方案。麻淑君 [12]报道采用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纠正姿势,保持和改善肌力,调节机体的平衡能力,促进手的精细动作,通过语言训练改善和发展认识功能,促进智力发展。邓庆先报道应用蜡疗配合常规作业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拇指内收等此类辅助治疗方法时要配合进行患儿肩、肘、腕关节外旋、外展、伸展、拇指外展牵引,手的力性抓握和精细抓握等训练。在抱姿护理时,痉挛型患儿采用“面对面”牵拉内收肌双下肢分开法,不随意运动型患儿采用“抱球”抱法,家长用胸抵住患儿颈部,保持左右两侧对称。卧姿护理:痉挛型患儿采用侧卧位,两上肢与两下肢之间分别夹一软枕,使上下肢伸展,两腿分开,不随意运动型患儿采用吊床或大浴巾做成吊带,有利于姿势对称,抑制过伸展模式。坐姿护理:痉挛型采用伸腿坐姿,不随意运动型患儿采用坐矫正椅。站姿护理:足跟要充分接触地面,患儿靠墙站等方式纠正下肢异常对线等[13]。

2.3 药物、手术康复护理。脑瘫的药物治疗目前仍属于辅治疗,主要是针对脑瘫患儿的伴随症状和并发症。手术治疗由于只改善运动系统结构而不能改变病因,也只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常用药物治疗有:改善脑功能药物如脑活素、鼠神经生长因子等,降低肌张力的巴氯芬,控制不自主运动和震颤的左旋多巴、东莨菪碱等,化学神经阻断剂如肉毒杆菌毒素A等。使用这些药物时要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严格执行药物剂量,注意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反应。用药前要向患儿及家属讲解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使其对该药物有一个正确认识,不要盲目迷信某种药物神奇作用。孙雪姣等[14]对痉挛型脑瘫采取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护理人员采用综合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患儿及家长进行术前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使其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术后根据患儿病情辅助各种康复训练,明显改善患儿下肢运动功能。

2.4 饮食和伴随障碍护理。进食时尽量保持坐位,避免在卧位上进食,不能保持坐位者可在家长怀里处于半卧位,家长利用一侧上肢对患儿头颈给予支持,使其姿势对称[15]。由于患儿口腔诸器官的协调运动功能障碍而导致咀嚼、吞咽等困难,一般先糊状软食固体食物到正常饮食[16]。叶燕霞等应用中医捏脊疗法、分推腹阴阳法、掐横四纹法等揉术按摩的健脾饮食护理,简单易学,患儿易接受,很受家长欢迎。贾王敏[17]报道针对存在智能、情绪问题、癫痫、语言障碍、牙齿发育不良等伴随障碍脑瘫,护理人员应采取不同护理措施,给予全程专人护理。

第5篇:语言康复的疗法范文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 康复治疗 针灸按摩治疗 功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260-01

我社区医院从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了中风后遗症病人40例,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0例中风后遗症病人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分布40~49岁3人,50~59岁11人,60~69岁16人,70~79岁9人,80岁及以上1人。最短为发病后12天入院,最长为发病后3年入院,40病例均经颅脑CT检查确诊为脑梗塞患者。

1.2 临床表现 右侧肢体瘫痪16例,左侧肢体瘫痪18例,肢体麻木4例,语言障碍12例,口眼歪斜7例,头晕15例,大便失禁2例,小便失禁3例,嗜睡3例,其他表现有:耳鸣、烦躁、流涎、痰多、吞咽困难、面赤或面色欠华,舌质为淡红、暗,有瘀斑,苔白少津或黄腻,脉象细弦沉缓弦滑或弦劲有力。

2 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法

2.1 患者均予中西药丹参针、刺五加注射液、脑多肽、胞二磷胆碱、低分子右旋糖酐(上述药物任选2种)静滴,中成药予醒脑再造胶囊内服3粒Bid。血压偏高者给降压药,血脂高者给予降脂治疗,糖尿病患者给予降糖药物治疗。

2.2 中医辨证治疗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论治,中药汤剂每日1剂,日服2次,每次100ml。

2.2.1 气虚血瘀、脉络不通型 症有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不清、面色黄白、气短乏力、自汗流涎、肢体肿胀、舌质暗或淡白,有瘀斑、瘀点,脉沉缓或沉细,用益气活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

2.2.2 阴虚阳亢、脉络瘀阻型 头痛、头晕,面赤、耳鸣、心烦、尿黄、便干、半身不遂、患肢拘挛僵硬,苔黄或腻,舌质红,脉弦劲有力,用养阴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法,镇肝息风汤、天麻钩藤饮或羚羊钩藤汤加减,佐以丹参、红花、桃仁、鸡血藤、地龙等活血通络。

2.2.3 痰热腑实、脉络瘀阻型 症见肢体瘫痪、肿胀、痰多、大便干燥、数日未行、腹部胀满、语言蹇涩、流涎、尿黄、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治以通腑泻热、化痰通络法治疗,温胆汤、导痰汤加大黄、蒌仁、枳实等。

2.2.4 阴阳两虚型 除有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口眼歪斜还有心悸气短、腰疼肢软、头晕目弦、耳鸣、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治以阴阳两补法,地黄饮子佐以红花、地龙、桃仁、川芎等。

上各型伴有语言不利者酌加解语汤,伴口眼歪斜者加牵正散治疗。

2.3 针灸疗法 取穴常选①头部运动区,②头部感觉区;③患侧常规取穴,每次选穴4~8个。除此之外,也多采用针刺某些特效穴确能提高疗效,如下肢瘫者软针隐白、肩关节不能活动者针对侧“中平负”,腿不能提起者刺“提腿负”、颈部无力者针“筋缩”等。在针刺手法上,要求每针都能出现酸、痛、胀或定向走窜的感觉,对有些穴位,如软瘫针隐血时应让患肢出现抽动抬腿动作则疗效会明显迅速。操作选1~3寸毫针,常规皮肤消毒后进针。可配合电针治疗仪,肌肉松驰无力或肌萎缩者选用断续波;肌张力过高或关节僵硬者选用连续波。每次治疗30分钟,每日一次,3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休息7天,3个疗程后总结疗效。

2.4 按摩治疗 从健侧按摩开始,以健侧带动患肢,按摩患侧自头部开始,五指拿推,循膀胱、督脉、肝经循行部位点穴。

2.5 功能锻炼 脑卒中意识障碍消除后即可开始功能锻炼,从被动锻炼开始,以手按其瘫痪肌肉、活动关节,不但可以疏通气血、滑利关节、预防褥疮,而且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强直,以后可鼓励病人在床上活动,下床后由家属陪同搀扶运动,循序渐进、适可而止。

2.6 心理康复及其他 医护人员应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起生活自理的信念,使患者情绪安定,心情愉快,对于预防病情恶化、防止再中风都是很重要的。

3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基本痊愈:神经系统症状基本恢复,生活能够自理。显效: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好转,或瘫痪肢体肌力提高Ⅲ级以上,生活基本自理。好转:症状体治疗前有好转,肌力提高Ⅰ~Ⅱ级。无效: 症状体征无改善。40例中,基本全愈13例,占32.5%;显效20例,占50%;好转6例,占15%;无效1例,占2.5% ,总有效率为97.5%。偏瘫多在治疗后一周左右开始恢复,不完全瘫痪较完全性瘫痪恢复快,下肢较上肢康复快,手指细微动作康复慢,面瘫较肢体快,语言恢复较肢体康复慢。

4 讨论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采用中西药、针灸按摩结合科学的运动功能训练的综合疗法,能够有效地调节阴阳、调节血管神经、活血化瘀、改善循环、增加血流量、疏通经络、疏通气血、滑利关节等。在坚持综合康复治疗时,突出个体化特性,针对不同病情,制定出适当的治疗方案也很重要。此外语言训练、饮食调理也不容忽视。笔者体会实施上述这种有针对性的综合疗法,是目前治疗中风后遗症比较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855―891;1643-1650.

第6篇:语言康复的疗法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针刺;舌下放血疗法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1.017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urative effects by acupuncture and sublingual blood-letting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dysphagia. Methods A total of 64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ysphagia were rando 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acupuncture and sublingual blood-letting therapy. Evaluation was taken by water swallow test to compare curative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better water swallow test outcom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Stroke; Dysphagia; Acupuncture; Sublingual blood-letting therapy

吞咽障K在脑卒中患者中很常见, 急性期影像学检查发现发生率为25%~50%。主要表现为流口水、构音障碍、进食呛咳、反复肺内感染、体重下降、口腔失用等障碍。吞咽障碍的表现、程度与病变部位有关, 延髓的神经核或其周围神经受累而导致真性延髓性麻痹, 双侧大脑运动皮质及皮质延髓束受损导致假性延髓性麻痹[1]。针对吞咽功能障碍, 本科采用冷刺激、冰按摩、手法刺激、肌训练、摄食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等常规方法, 为增加疗效, 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舌下放血疗法。观察临床疗效,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3月在本院住院康复治疗的64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 其中脑梗死38例, 脑出血26例。纳入标准:①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或脑出血, 经颅脑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诊断;②诊断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的诊断标准;③初次发病(发病3周~2个月);④年龄45~75岁;⑤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2]评分>8分;⑥坐位持续>45 min者。排除标准:①有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的患者;②病情进行性恶化患者;③癫痫持续状态或有意识障碍患者;④其他系统功能严重障碍患者;⑤有出血倾向、严重糖尿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2例。

1. 2 评定方法 采用日本洼田俊夫的饮水试验[3], 评估由神经内科医师和康复医师完成, 评估者不参加治疗, 为单盲法评估。饮水试验分级及判断标准见表1。

1.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同时根据康复评定结果选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生物反馈、针灸等康复治疗项目。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针刺、舌下放血疗法。①针刺取穴:天突、廉泉、丰隆;操作:天突穴在胸骨上窝正中直刺, 后转向下方, 沿胸骨后缘气管前缘向下进针, 捻转泻法, 廉泉穴向舌根斜刺, 丰隆穴施提插捻转强刺激, 2周为1个疗程, 共治疗4个疗程;②三棱针舌下放血疗法:取穴:金津、玉液2穴, 隔日1次, 3次为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1. 4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吞咽障碍消失, 饮水评定Ⅰ级。有效:吞咽功能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Ⅱ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显著, 饮水试验评定Ⅲ级以上。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饮水测试结果比较 两组治疗前饮水测试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治疗组饮水测试结果优于对照组(P

2. 2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吞咽是食物由口腔向胃输送的复杂系列动作, 需要有良好的口腔、咽、舌、喉和食管功能的协调, 由于咀嚼肌、舌肌、口唇肌、颊肌、腭和咽肌的无力, 使食物不能充分搅拌成食团, 同时不能将食物送到咽部, 软腭的麻痹和喉口遮盖不严重, 常常造成食物或液体进入喉口而引起剧烈呛咳, 中医理论认为:脑卒中致病机理多责之气血亏虚, 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 加之忧思恼怒, 生活起居失宜, 以致脏腑功能失常, 气机逆乱, 气血上逆, 夹痰夹火, 流窜经络, 蒙蔽清窍。针灸治疗脑卒中有较好的疗效, 尤其对于神经功能的康复, 如语言、吞咽功能及肢体运动等有促进作用。本科在既往吞咽障碍治疗基础上, 运用针刺疗法、舌下放血疗法, 使吞咽肌群运动障碍缓解, 提高吞咽动作协调性, 使运动和传感系统的脑细胞再生、重组, 同时可以增强肌力, 防止费用性肌萎缩, 通过选穴(天突、廉泉、丰隆), 能有效提高软腭和咽部的敏感度, 提高摄食-吞咽的注意力;三棱针舌下放血疗法, 可刺激舌下神经, 舌咽神经麻痹和由麻痹引起的吞咽困难, 通过该疗法, 不仅有效地克服了患者在意识上的配合差, 主动训练不能有效坚持的缺点, 而且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增加了康复的疗效, 缩短患者吞咽障碍治疗时间。

综上所述, 针刺、舌下放血疗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治疗中效果明显, 临床可积极应用。

参考文献

[1] 唐强.临床康复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1.

[2] 李胜利.语言治疗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06.

第7篇:语言康复的疗法范文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脑瘫儿童康复护理;应用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将2017年2月-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瘫儿童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儿童均确诊为脑瘫患儿、无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听力障碍、严重疾病,且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均知情。其中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在2~6.5岁,平均年龄为(4.31±1.22)岁,;疾病情况:运动失调12例,运动无法控制11例,混合型7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在1.5~6岁,平均年龄为(4.10±1.21)岁,运动失调10例,运动无法控制为10例,混合型为10例。2组脑瘫儿童在性别比例、年龄以及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

2治疗方法

对照组脑瘫儿童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具体如下:对患儿采用针灸法、水疗法、语言疗法等综合治疗,医护人员根据患儿不同的个人情况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帮助患儿进行运动、语言等康复矫正训练[3]。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康复方案中增加引导式教育进行康复护理,具体操作如下:①将所有患儿的家长组织召开一个关于脑瘫儿童的知识讲座,介绍脑瘫的形成原因、常规的治疗方法、引导式教育做康复护理的优点以及普及现今阶段我国在此康复护理中医疗资源的短缺情况,有助于家长理解以及配合本研究。②与患儿家长进行充分地沟通交流,了解患儿的喜好,从而能够制定出适合患儿的针对性康复训练方案,医护人员现场指导家长进行如运动康复训练、语言训练等。③运用引导式教育的理念,对患儿进行运动护理、日常生活护理以及认知语言护理。护理人员指导协助家长对患儿进行运动协调性恢复训练,如鼓励患儿进行游戏、引导患儿模仿医护人员的特定动作进行肌肉训练等;对患儿进行沟通交流、尽量使患儿与患儿之间进行游戏互动,在康复训练中可以借助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进行辅助,这样有利于提升患儿语言交流能力。在进行引导式健康教育前,要有针对性护理,充分了解患儿的喜好以及家长要求制定康复方案,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对患儿要有耐心,及时用语言、行为鼓励患儿,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换意见,保证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两组均连续接受6个月康复护理。

3疗效评价标准

①护理效果:儿童四肢活动及智力发育好转,且反应能力得到明显改善视为显效;四肢活动、智力发育有所改善且智力反应得到提升视为护理有效;若肢体运动能力及治疗发育改善不明显视为护理无效[2]。②适应性发育商:经Gesell发育量表评估两组脑瘫儿童综合情况,包括运动协调能力、社交能力、语言使用能力、理解能力等项目[3]。③生存质量:经脑性瘫痪儿童生存质量评估表评估两组脑瘫儿童生活质量水平,内容主要包括的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总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4]。

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2组患儿护理效果对比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2组患儿适应性发育商水平对比2组患儿在未接受护理干预前Gesell发育水平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6个月干预后,观察组Gesell发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2组患儿生存质量对比干预前,2组患儿在运动协调能力、语言组织交流能力、认知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评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6个月不同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第8篇:语言康复的疗法范文

[关键词] 物理疗法;引导式教育;小儿;脑性瘫痪;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4-51-03

Efficacy of physical therapy combine with conductive education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LI Wenxia SHANG Qing

The First Area of Rehabilitation Center, Children's Hospital of Zhengzhou City, Zhengzhou 45005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hysical therapy plus conductive education efficacy of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Methods June 2010 to May 2012 in our hospital, 78 patients with cerebral palsy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method is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s, each group 39 cas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 guide the use of physical therapy plus style education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only the use of physical therapy, clinical efficacy, motor function, mental development and independence.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motor function, mental development scores,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Key words] Physical therapy; Conductive education; Children; Cerebral palsy; Efficacy

小儿脑性瘫痪(CP)是指患儿在胎儿或婴幼儿期由于脑缺陷或非进行性损伤造成的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严重者会表现为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等[1-2]。目前小儿脑性瘫痪并不能完全治愈,通过治疗能够最大程度的促进患儿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中物理疗法和引导式教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了探讨物理疗法加引导式教育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本研究选取2010年6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脑性瘫痪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年6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脑性瘫痪患者78例,均符合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制定的关于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和临床分型,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9例,观察组采用物理疗法加引导式教育治疗,男18例,女21例,年龄1~6岁,

平均(3.5±0.3)岁,其中肌张力低下型4例,痉挛型26例,混合型9例;对照组仅采用物理疗法,男20例,女19例,年龄2~6岁,平均(3.9±0.3)岁,其中肌张力低下型5例,痉挛型24例,混合型1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疾病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物理疗法,观察组采用物理疗法加引导式教育治疗,采用专业的康复训练师对患儿进行一对一的物理治疗,制定治疗计划,每天30~60min,然后在进行引导式教育,每天30~60min, 10d为一个疗程。

1.2.1 物理疗法 进行手法牵拉治疗,5岁以下采用器械牵引法,5岁以上采用关节矫形器具进行牵拉,并进行悬挂训练,混合型患儿进行器械摆动训练,所有患儿进行放松性训练、协调性和平衡性训练等。其中针对2~5岁的痉挛型患儿要进行沙袋负重训练,在有效控制肌张力水平后再进行运动训练;对于2~7岁的混合型患儿主要进行稳定性训练,并且在坐位到站位训练中要不断增加难度以提高治疗效果。

1.2.2 引导式教育 按照儿童发育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对脑性瘫痪患儿进行一系列生活、学习、娱乐等活动,每项活动要分步进行,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首先对患儿进行前期评估,然后以3个月为一阶段进行评估,由一名引导员和4名辅助人员进行引导式教育。其中对于3岁以下患儿进行“八节亲子体操”,按照1~8节拍的节律,在音乐刺激下诱导患儿进行动作训练,包括双臂前平举、双手胸前交叉、上肢上举和屈伸运动、翻身运动、双腿屈伸和伸直运动,每次进行30min;对于3~7岁的患儿进行被动和主动训练,进行上肢和下肢训练,进行户外认知学习和心理训练,每次30~60min。

1.3 观察指标

(1)运动功能: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分数越高说明运动功能恢复越好。(2)智力发育评分采用Gesell发育量表对适应性发育商(DQ)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说明智力发育越好。(3)功能独立性评分采用WeeFIM量表评分,共18项,按照1~7分制评分,分数越高说明独立性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表示,P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智力发育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智力发育和独立性比较(,分)

组别 n 治疗时间 运动功能 智力发育 独立性

观察组 39 治疗前 58.10±6.87 69.24±7.51 50.26±7.26

治疗后 70.59±10.51#* 84.62±7.28#* 108.26±10.29#*

对照组 39 治疗前 57.58±7.24 68.25±7.23 51.23±7.36

治疗后 64.24±8.99# 73.26±7.31# 80.26±10.67#

P

注:与治疗前比较,#P

3 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主要是脑损伤造成的,脑损伤会影响患儿的传入和传出机制的调节,严重影响着患儿的运动功能、智力发育等,使患儿学习和适应能力有所下降。脑性瘫痪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其中物理疗法加引导式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形式[3-4]。

物理疗法能够根据患儿的个体发展规律进行针对性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患儿的有氧运动,提高运动耐力,从而减轻运动时的耗氧量。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物理疗法都有各自的观点,但是他们治疗的目标的是相同的,如对于运动障碍功能患者进行肢体的开链式运动不能等价于闭链运动,下肢闭链运动可以通过对导向性训练的反复强化而进行大脑皮质的功能重组,从而使运动功能得到迅速恢复。而且小儿脑性瘫痪病情的发展呈个性化发展,因而在进行物理疗法时针对性较强,因而物理疗法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

引导式教育是由匈牙利教育学家和医学家Peto教授提出的,内容包括教育、心理、神经学等知识,自创立以来,引导式教育在促进脑瘫患儿全面康复方面就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引导式教育能够通过提高患儿的适应性来改善运动障碍和智力发育异常,在教育过程中以连贯性、娱乐性、规律性的训练计划能够刺激患儿的兴趣,通过教与学相结合的形式最大限度的开发患儿的潜力,使患儿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并且能够通过训练和学习,使患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照料自己,提高功能独立性[5-6]。在引导式教育中要突出对患儿的尊重和爱心,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家庭训练和集体训练相结合的形式,为患儿提供良好的训练环境,并且将各种训练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使患儿的各项功能得到有效恢复,促进运动、语言、社交等的全面发展,以早日回归社会[7-8]。引导式教育还能够将患儿的语言训练、智力开发、体能训练和社交能力有效结合,对患儿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从而使患儿的各项功能得到同步发展,促进患儿的及早康复[9-10]。此外,在对患儿进行引导式教育时,能够通过复发的整体互动,促进患儿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和组织化,能够促进患儿的语言、运动、情感、社交、智能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还能够克服患儿的运动功能障碍,从而促进患儿的全面康复。

大量研究证实,早期诊断和早期康复治疗能够促进患儿的康复,通过物理疗法和引导式教育能够促进患儿智商和语言功能的恢复,减轻患儿的伤残,但是进行引导式教育的前提是需要患儿具备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能力,通过引导式教育可以通过诱导手段为患儿设定一定的目标,让患儿主动参与训练,通过被动教育和主动训练相结合促进患儿的早日恢复[11-12]。通过本研究发现,物理疗法加引导式教育后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智力发育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分均有显著提高,且提高水平明显优于单纯物理疗法,(70.59±10.51)VS(64.24±8.99)、(84.62±7.28)VS(73.26±7.31)、(108.26±10.29)VS(80.26±1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物理疗法加引导式教育能够提高脑性瘫痪患儿的综合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物理疗法加引导式教育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智力发育,提高独立性,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粉华,赵仲和,吴佳明,等.不同类型小儿脑瘫的物理治疗[J].中国基层医药,2010(7):933-934.

[2] 杨杰,张燕君.神经节苷脂穴位注射对小儿脑瘫综合能力恢复的对照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12, 8(5): 51-54.

[3] 袁焕侠,杨忠秀,史德利,等.同步健康教育对小儿脑瘫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3,33(6): 410-412.

[4] 刘菁,鲍超,朱毅.针刺治疗小儿脑瘫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康复,2012,27(1):40-41.

[5] 徐军,吴建贤.针灸疗法治疗小儿脑瘫临床研究概况[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5):62-63.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6] 芮芳,,唐久来,等.引导式教育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13:1005-1007.

[7] 王珊珊,吴凤刚.穴位注射配合高压氧治疗小儿脑瘫3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5):49-50.

[8] 宫红梅,杨峰,李晓艳,等.穴位注射结合高压氧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0): 163-164.

[9] 丛丽,王道珍,毕可萍,等. MRI提示颅内出血的小儿脑瘫一例[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5): 215.

[10] 吴景文,贾丹兵,曲超法,等.干细胞移植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40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10(5):424-427.

[11] 于楠楠.沈阳市儿童医院 小儿脑瘫康复适宜技术培训班成功举办[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2,27(21):7.

第9篇:语言康复的疗法范文

【关键词】急性完全性脑卒中;超早期康复;运动功能;认知功能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7-0960-03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完全性脑卒中临床比较常见,新发脑卒中病例约有1/3是完全性脑卒中,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病死率虽不断下降,但致残率却高达70%~80%,不但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内外研究证明超早期正规、综合的康复训练能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最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及残疾率[1],近年来已得到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重视。为了探讨超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完全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我们对60例急性完全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组进行不同处理,并将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05年10月~2006年12月在我院康复科和神经内科住院的60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完全性脑卒中患者(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1)入选标准:①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②年龄<85岁,病程1周以内,过去无卒中发作。③发病前日常生活能自理,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2)排除标准:①溶栓治疗或脑出血手术的患者。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③有意识障碍,严重痴呆或癫痫患者。将入选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1.2 研究方法:根据受试者就诊的先后顺序和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受试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同时给予超早期综合康复,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

1.2.1 治疗方法

1.2.1.1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包括保护脑细胞,改善细胞代谢,脱水降低脑水肿,抗凝及对症治疗等。

1.2.1.2 康复治疗:在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不再进展,生命体征平稳后12小时即进行超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每组患者依据病情不同分别制定训练计划,采取先易后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方式。

康复治疗内容包括:(1)功能训练:采用以易化技术为主运动疗法,以Bobath疗法为主,结合Brunnstrom、PNF、Rood等技术。①躯干肌训练:健肢位的摆放,卧位时肢体处于抗痉挛,仰卧时上肢取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并分开,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腿稍内旋,患腿外侧放置垫物,膝关节稍垫起,踝背屈90度。关节活动度训练及主动性躯干肌活动训练:患侧各关节的被动、主动运动,摆肩、夹腿、摆髋、桥式运动、患侧翻身起坐等。②坐位训练:Ⅰ、Ⅱ、Ⅲ级坐位平衡训练,坐位前倾训练,屈膝、背屈踝运动训练。③坐站位的平衡练习。④站立训练:患侧下肢负重训练,重心转移,Ⅰ、Ⅱ、Ⅲ级站立位平衡训练。⑤步行及驱动轮椅训练。⑥上下台阶训练。⑦ADL的训练:指导患者更衣、进食、洗漱、入厕等45分钟/次,1~2次/日。(2)认知训练:①注意力和集中力的训练:如猜测游戏,删除作业。②记忆的训练:包括视觉记忆、编故事法,作业疗法:木工、粘士作业、镶嵌、投箭等。③思维的训练:指出报纸中的消息、排列数字。④书写训练:计算训练。⑤训练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3)电针治疗:上肢取外关、合谷、肩 、手三里、曲池、八邪等,下肢取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解溪、太冲等。如有失语点刺玉液、金津,吞咽障碍配翳风、上廉泉,30分钟/次,1次/日。(4)中频电治疗:采用金华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来华LHZT-11200型脉冲式中频电脑治疗仪,电极置于瘫痪侧肢体肌肉起止端,多为伸肌运动点,下肢常选踝背屈及屈肌运动点,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变化运动点,电流强度以引起肌肉收缩,患者耐受为限,选用处方A1+B1,16~32分钟/次,1次/日。(5)电脑脉冲磁治疗:运用华星康泰医疗公司生产的Hx-a型脑病康复治疗仪,将五个磁头分别置于患者头部额叶,双侧颞叶及顶叶头皮反射区,选中等强度,20分钟/次,1次/日。(6)心理治疗:根据不同心理状态,用良好的语言、真诚的态度与患者交谈,分别给予疏导、支持、安慰及鼓励,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并主动配合康复治疗,激发其对生活和疾病恢复的信心。

1.2.3 评定指标:两组患者由同一医师在入院时1~3天进行首轮评定,40天后由该医师进行第二次评定。(1)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积分法。(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 BI)评定。(3)认知功能成套测定(Loewenstein Occupational Therapy Cognitive Assessment Battery,LOTCA)评定。

1.2.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治疗前康复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卒中性质及FMA、ADL、LOTCA评分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注:两组比较P>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各评定指标比较:治疗后40天,两组的FMA、BI及LOTC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我国每年新发完全性脑中风120~150万例,约75%的存活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卒中后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是发病后立即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而不是急性期或恢复期后才进行的与药物或其他治疗脱节的治疗措施[3]。综合康复治疗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患者通过早期康复训练,可充分实现中枢神经功能重建,极大地发挥脑的可塑性[4]。超早期康复训练,不仅有利于减少并发症,而且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直和足内翻等继发障碍,为以后肢体功能恢复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任何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超早期综合康复的主要特征是早期康复治疗同时进行,国内外学者研究证明[5,6],超早期康复无论是在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时间上或是动动功能恢复后质量上,以及减少完全性脑卒中康复费用上,都显示明显优于单纯临床药物治疗的自然康复和行临床药物治疗、而后再进行物理康复治疗。综合康复技术是包括早期心理治疗在内的非药物性物理疗法,主要的治疗方法有: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PT),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OT)、语言治疗(speech therapy,ST)等。从姿势疗法到关节ROM运动疗法,从训练翻身、打坐、直立、步行基本运动功能以ADL训练为主的OT作业疗法。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越早,遗留残疾的可能性越小,生存质量越高。近10年来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在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后24~28小时即可开始,1~3个月恢复最快[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及ADL均有提高(P<0.05),提示常规药物治疗及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功能恢复均有改善,但治疗后康复组各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运动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致残率,超早期康复是促进脑卒中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8]。脑卒中后有一部分患者遗留有认知功能的障碍,本组病例发病后的LOTCA评分均为50分左右,综合康复治疗后,康复组认知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LOTCA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促进认知功能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