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然现象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情境渲染的对话中教师语言要有指向性
习作是一项很艰苦的劳动,把习作的过程演化为一种轻松而愉悦的生活或者是游戏的过程,这确实是习作教学的一次伟大的进步,但时下的习作教学过程中,让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些热闹的场面,特别是对话教学中,让我们明显感受到只是教师和学生的话剧式的对白,而缺少教学的本质――指导学生说话,指导学生习作的痕迹。
在一堂写人的习作教学伊始。
师:我长得怎样?
生:你很酷。
师:谢谢。
生:你的个子很高。
师:是吗?
生:你长得“非常6+1”。
师:好。
……
如此单一对话,没有深度,更没有指向。既然是围绕“长得怎样”来说,就应说具体,如我酷在哪呀?指导学生说话要言之有物。个子高,怎么高呀?和谁比的,教给学生“对比”的方法。力争“一话”“一得”提高对话的分量和质量,而不在于追求对话有多少个回合,避免为对话而对话,让对话真正为习作服务,成为在习作环境中有指导的、有目的的有效说话。
二、习作要求的阐释中教师语言要有规定性
当前的习作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尊重,最明显的是教师的话语霸权没了,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伴之而来的却是学生的话语霸权在慢慢滋长。
苏教版第十册语文课本习作1:“请你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题目自己定。”
教学中,教师先指名学生读要求,其他学生思考这次习作要注意哪些?有学生说,“写自然现象”,可以写风、雨、雷、雪,还有学生说可以写霜、冰雹、海啸、地震等,老师表示同意。这时有学生提出可以写风、雨两种自然现象,有学生甚至提出可以写在风雨中发生的一件事,老师思索一会,没有表示明确反对。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被改革到不敢说话的地步了。事实上学生后面的两种说法是明显错误的,因为习作要求中规定性很强,只能写自然现象,并且只能写一种,这是习作的硬性规定,不可动摇的。可此时的教师却该出手时不敢出手,难道这也是尊重学生的自吗?
三、学生习作的评价中教师语言要有真实性
“如今学生的习作是越写越好,就看那一张张小嘴,真是说得你心花怒放,哪还有什么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的毛病呀!”有这么一段习作教学的评价对话。
生:王老师长得太可爱啦!孙猴子的眉毛,猪八戒的耳朵。
师:真形象。
生:老师一副脸孔好可怕呀!如果在晚上让我撞见……真不敢想象。
师:说的好,说出了真实的想法。
……
学生的两句发言真得就是如此的“形象”“真实”吗?他们说话的语气,用词的感彩难道就没有什么可以商讨的吗?
我想每一位有良知的语文教师心里都应该有数。当前的作文评价是一路绿灯,很少再有老师干“傻事”――在学生的习作上写不及格这样的字眼了,有的老师甚至是名师还加大绿灯的功率,觉得百分制有局限,给学生的作文打150分,200分,280分。这种评价是否可取,我不能一票否决,但是我认为这种一味的“高分”,最终带来的结果是“晕倒”了学生――不知好作文的标准,“晕倒”了老师――不知如何评价习作,“晕倒”了纯正的小学习作教学实践――不知何为一堂好课。
本期嘉宾:刘玉山(老师)
李斌(学生)
本期话题:高考作文如何获取高分
最近采访了一位去年高考作文获得高分的学生李斌,他谈了自己写作文的感受和体会,现整理如下,以供在校中学生借鉴。
刘:听说你在初中时就喜欢写作,老师经常把你的作文当范文念给同学们听,是这样吗?
李:是的。从小学起,我就偏爱写作,在小学六年级时,我的作文还在学校优秀作文朗诵会上获得过一等奖呢!
刘:你为什么那么喜欢写作呢?要知道,写作对许多同学来说是最头疼的一门课呀!
李:其实,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想。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有时是在不自觉中形成的;如果有意强迫自己去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刘:你说得太好了。现在,有的老师还有家长,因为自己的学生、子女某一科成绩较差,就搞强化训练,你认为这样做有效果吗?
李:我想,如果勉强去干自己没兴趣的事,那也是一种痛苦;就像有人不喜欢吃甜食,你偏给他糖吃,他会好受吗?
刘:你是说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秘诀。那你写作的兴趣是怎么培养起来的?
李:大概是从读课外书开始的吧!上小学时,我就喜欢读课外书,我看的书很杂,小说、童话、科普……什么书都看。广泛地阅读不仅培养了我的写作兴趣,而且为我的写作打下了基础。写作时,书中那些新奇生动的词语都会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像浪花似的一起涌到我的作文本上。
刘:这就是写作兴趣吧?
李:我想是的。书读得多了,头脑里的词汇丰富了,写作时好像是在释放一种能力。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
刘:你读了那么多课外书,会不会因此而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呢?
李:我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阅读理解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还有想象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您知道,想象能力是学习所有学科最基本的也是最优秀的能力,有了以上能力的提高,我学习其他学科的效率更高了。我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的数、理、化、外语成绩不但没下降,反而有所提高。
刘:你能对现在的中学生谈谈,你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吗?
李: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事实上,每个人的素质不同,基础也不一样,所以,很难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刘:那就谈谈你的个人体会吧,你是如何走上写作成功之路的?
李:其实,刚才我已经谈了一些。让我再说,可以归纳成三点:第一,要明白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幻想着读几本“优秀作文选”,看几本“作文指导”,就能找到写作的灵丹妙药。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读与写的劳动过程,任何人,包括被媒体炒作的所谓“少年天才作家”,不经历这个过程,也无法登上成功的殿堂。
一、培养观察能力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写有真情实感的东西,但学生却常常对自己身边的人、事、景、物熟视无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沸腾的生活,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细心体会万事万物所蕴涵的丰富而细致的内涵。
在学生亲历的动态生活中培养观察能力是最高效的方法。我常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指导他们做一个钟情生活的人。早晨醒来的时候,你是否有意识观察过全家人都在干些什么?各人的动作、语言、神情是怎样的?上学路上又有哪些见闻?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是一种怎样的心理?下了晚自习后教室和车棚又有怎样一种喧闹的场面?对复杂事物、动态事物,我指导学生细致观察、连续观察、比较观察;对共有生活,我则随机现场指导,全面观察。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描写事物的方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先写春夏秋景,最后写冬景;又由静景到动景:写静景,由低到高;写动景,由高到低。“不必说”一句由植物到动物。这样描写既井井有条,又错综复杂,浑然一体。在讨论分析后,我要求学生课后观察校园一角,模仿课文有条理地描写出来。渐渐地,花圃里的小草,操场上的野花,春天的第一抹绿,夏天的知了,甚至跑道上的石子,都成了学生眼中的稀奇物。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不再是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而是逐渐养成了观察生活、留意生活的习惯。总之,粗心观察,则不见舆薪,难以觉察周围事物的独有的特征;细心观察,可以辨秋毫之末,为写作积累丰富生动的原料。
二、提高感悟能力
生活只是素材,总是要经过作者的分析、认识、提炼才能凝聚到文章中去,认识、感悟正是对生活的内化过程。如果只有生活的素材,而没有把它和我们深刻的人生体验联系起来,就只写了表象而写不出神韵,作文就失去了灵性。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要指导他们感悟生活这部无字书,注重教给学生用正确的心态认识、思考、鉴别、提炼自己的观点,阐发自己的主张,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挖掘,悟出事物所蕴涵的意义。
有一次,一个学生看到教师办公室的一盆花对我说:“老师,这盆里的花是不是有真花也有假花?”我问:“为什么?”他说:“这朵花的叶子有一点点枯黄,是真花;那朵花叶子非常青绿,估计是假花。”听了他的话,我笑着示意他把花盆搬到教室。课上,我先问学生,盆里的花是真是假。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了意见后,我顺势引导他们进行联想,思考其中蕴涵的哲理。通过启发、讨论,学生的答案百花齐放。有的说:“花无百日红。”“过分好的东西可能是假的。”“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还有人说:“真实的人生是有缺憾的。”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实践,学生逐渐学会了观察、体验、感悟,并能在平常小事、小物中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趣来。
三、训练表达能力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古人云:“言之无物,行而不远。”这就是说好的内容要靠好的语言来表达,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平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采取积累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训练中积累写作语言,领悟写作技巧,训练表达能力。
首先树立敢表达的信心。长期以来,我们弊病多多的作文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个性缺失,信心丧失,一提作文就发怵,不敢吐露心声、抒发感情、阐明观点。我采用化整为零、多写片断,化虚为实、多写自身,化写为说、多讲见闻等方式降低习作难度,树立学生敢于表达的信心,并化显为隐,不着痕迹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从阅读时的文本感悟到课前的见闻讲述;由生动情景的即时描绘到日记的自由畅写,习作形式灵活自由,习作心理迫切而强烈。渐渐地,学生不再惧怕作文,人人敢表达,人人能表达。
一、叙述真实生活,倾听自然的心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这就告诉我们:作文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一再强调:应该打开教室的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他的感情经验,激发他们作文的欲望。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有语文的地方就有作文,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认真观察,积累语言,抒感。作文就是学生通过手中的笔来再现生活、描绘生活、记录生活中那个本来的“我”。
二、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生命的真谛
“言为心声”,真情是作文的生命。学生要借作文写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写出对成长真实的感受,表达“自我”。
1.有境则情生
语文学习中处处有可以让我们习作的情境,作文不一定成文,课堂内外的每一句话、每一小段文字都是作文训练。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五个习作训练写“端午节”,为了让学生写出自己对节日的独特体验,抒发自己对节日的独特情感,在习作时可以开放习作内容,不局限于写“端午节”,可以放宽到其他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根据自己对节日的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节日来写,这样可以避免编造,容易启发学生捕捉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最有意思的事物和感受,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2.我境生我情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63-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农村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可以从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写作信心和扩大阅读面、开拓学生视野两大方面切入,让学生会写、爱写。
一、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写作信心
目前农村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读书意识差,厌学学生多。主要原因是农村学生家长本身的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另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在党的惠农政策好,农民生活变得富裕了,农民子女不再想跳出农门;再一方面,学校语文教师的教学不得法,也是导致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下降,害怕写作的一个原因。在这种情况下,相当多的农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对写作更是谈写色变,望而生畏。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写作信心呢?
(一)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
作文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谁学会了写作,谁善于写作,谁掌握了写作的技能技巧,谁就能够最先并筛选各种信息,从而使信息为自己服务。
因此,在上第一节作文课时,我一般不急着让学生写作,而是让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写作文,不写作文行不行?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一是生活和学习的需要,我们和别人签协议、写合同都需要写作;我们的产品要销售,要写说明书,也要写作;我们要求职找工作,需要作自我介绍或写个人简历,同样需要写作。二是表达的需要,只有写作,才能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是做人的需要,通过写作,可以让人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写作的重要性,增强了写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了写作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二)适当降低写作要求,消除学生畏惧心理
农村学生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写作层次各不相同。在布置学生写作时,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作文能力较强或中等的学生,要求他们能按作文要求去写;对于作文能力较差的后进生,适当降低写作要求,比如字数方面不做具体要求,能写多少写多少,实在不行,写一段话或者一句话也行,以后逐步增加。
二、扩大阅读面,开拓学生视野
农村初中生阅读量过少,作文词汇贫乏。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260万字,每学期阅读两三部名著。但现在70%以上的农村学生不读课外书或者很少读课外书,经常去阅览室、图书室看书的学生也很少,平时有时间他们喜欢聊QQ、玩游戏、看电视。
那么如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呢?
(一)扩大阅读面,开拓学生视野
我的做法是:一方面,注重课内阅读,扩大阅读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语文阅读教材中的一些优秀篇目,并模仿学习其写法及技巧;另一方面,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课外读物,并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及适当点拨,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或摘抄,然后以日记或者周记的形式写读后感。
(二)联系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学生常常苦于没有写作的素材,他们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缺少思考、缺少关心。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他们感兴趣的各种社会问题,并把这些现象和问题作为学生写作素材,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2005年的“禽流感”,2008年的“奥运会”等,都是当时的社会热点,我在作文课上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禽流感”,“禽流感”是一种什么病?它有什么危害?我们该如何去预防?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感想?你想对运动员说什么?通过思考、讨论、质疑和查资料,让学生整理,最后写成作文。这样做,既让学生学会了观察和思考,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写作。
现代著名作家,据说他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震撼人心的《包身工》。因此,写作前,我会根据作文的需要,让学生做一些亲身体验活动。如让学生写春景,我会带学生到村头村尾,让他们闻闻春花的香味,听听鸟的鸣叫,让他们感受春天的气息,然后再让学生写作。又如让学生写实物,我会让学生做一些亲身体验活动,如让学生寻找一根树枝或者一片花瓣,允许他们带到课堂上,放在自己的课桌上,观察它的形状、颜色,触摸它、闻闻它,然后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学生亲身体验的东西,印象一定很深,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有真情实感。
(三)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灵活运用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让学生学会积累:第一,从阅读教学中积累素材,指导学生做阅读笔记、写读书报告、摘录、积累词汇,加深阅读印象;第二,让学生写日记、周记、办手抄报,积累作文素材;第三,开设信息交流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素材;第四,引导学生参加劳动,通过亲身体验来积累素材。
(四)坚持说写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说”是指口头言语的运用,“写”是指书面语言的运用。两者对学生语言训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又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作文是人们的书面说话。你嘴上说什么,再用文字写出来,你怎么说,就怎么写,这就是作文。因此,说写结合进行作文训练,符合作文的本质规律。
农村有农村的语言交际环境,可以说的内容比较多。例如农村的左邻右舍关系、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村的田园风光等等,语言内容的潜力较大,需要我们去利用。因此,我一方面利用每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上台即兴演说,内容可以是看到的人和事,所写的日记或听到的故事等。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即说的能力),又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的素材。另一方面,我尽量在语文课堂上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说多读,多利用课文的词句来遣词造句,多让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等等。这些都是训练学生说的比较好的机会。
广播里传来校长沉重坚定而有力的声音:“现在外面下雨了,家长可以到教室内接孩子,但一定要把雨伞折上。”眼看剩下了五分之一的同学没有走,我有些着急。
今日的作业我已写完,接下来就是找些事情做。我翻开了书包,突然想起我一本课外书都没带,只带了一本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杂志,以前我最不爱读的就是这类书了,既没有把读者带进那探险惊心动魄的感觉,也没有夸张的故事情节,这些使我觉得此类书籍索然无味。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我觉得太无聊了,就不禁翻阅起了这本小学生优秀作文。又是一个细节吸引了我,这本薄薄的书竟然有无穷的魅力可言。
先拿刚开始的科学发现说吧,先是介绍了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又解析了一些自然现象与奥秘,我深深被这第一个版块所吸引。后来就是本书的重头戏:名师点评!介绍了一些写作的技巧,又与我们分享了一些来自和我一样大的小作者的文章,我受益不浅。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带着情境性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有引发作用。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生活。更应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一、在作文中创设情境,激感,培养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感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才会从根本改变学生写作文难的现状。
1、从玩中观察
让孩子感知喜欢的事物中,孩子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效果容易事半功倍。记得在指导写《喜欢的一种植物》的作文时,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作业: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植物,认真观察它的颜色,样子以及生长特点,回来后画下来在班里展览。有了明确的目的,学生们感知得可仔细了,摸一摸,闻一闻,有的还专注地拿笔记一记,生怕忘了似的。回来之后,一幅幅逼真的作品诞生了:叶背是红红的“红背桂”;叶子像手掌的“梧桐”;叶子很小但很香的“九里香”;叶子像把小扇的“银杏”等等,真让人目不暇接。作文的第一步--“画”的工作完成了。
接下来进行作文的第二步--“说”。在第一节作文课上,我组织孩子们畅所欲言地把自己画的植物介绍给大家。让大家也了解这种植物,喜欢这种植物。学生争先发言,讲起来滔滔不绝。热烈的掌声,喝彩声,不时从教室里传出。从这就可以知道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是仔细观察了。
作文第三步--“写”,安排在第二节课。学生们听了要求之后,都埋头在桌子上写起来,再没有左顾右盼,呆呆坐着的人了。有的同学写到:“美人蕉盛开的花朵从远处看像一个个小喇叭,可是走到近处看,却是四、五片花瓣组成。风儿一吹,花朵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叶子就像一把大扇子,上下晃动。花蕊就藏在花瓣里,如果你用手摸一摸它,手上就会沾上不少花粉,滑溜溜的。再用鼻子一闻,一股清香味扑鼻而来。”精彩的片段真让我爱不释手。这种观察不仅不是负担,还给了孩子们乐趣,因为有了乐趣所以才会有收效。
2、在活动中观察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我尽量在班里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像“拔河比赛”,“特技表演”,“知识竞赛”等。在指导《我爱我的学校》的作文。写作之前,为了加深学生对既熟悉(天天见到),又陌生(熟视无睹)的校园的印象,我在班里组织《校园一角》观察活动。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到校园去参观,然后在班会上介绍校园环境或设施,也可以是在校园中开展的有意义的活动,课堂学习的动态。这样,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学生们的足迹。学校的每一处景物都尽收学生们的眼底。学生们的作文也就有了素材。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切实感受到:花点功夫,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让他们有话可说,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二、作文教学过程中,逐渐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的意志内控力弱,情绪性突出,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缺乏精细的辨别能力。针对学生观察过程中的特点,我利用一些电教手段,指导学生如何感知。
1、让学生有序地进行感知
学生在初步感知阶段,知道怎么感知了,但感知到的东西往往是零乱的,无章的,教师就要教会学生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记得在指导写《我喜爱的一种小动物》一文时,我从学校找到了《小白兔》的录象。首先让学生明确感知的目的要求:观察小白兔的外貌特征。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有顺序的观察。先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指导学生观察白兔外形时,录象采用定格,把最能显示小白兔样子的镜头"定下来"。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大声说"全身雪白的小白兔,真惹人喜爱。"然后在指导学生按从上到下,从头到尾,从左到右,由远到近地进行观察。指导过程中,强调观察的顺序。各部分仔细观察之后,再把录象完整地放一遍。配上音乐和旁白,从整体上加深观察印象,最后训练学生说一说,最后写下来。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变无序为有序,为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观察与联想相结合
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想象力,只要我们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平时在讲读课文教学中,多用投影,引导学生欣赏优美句子,启发他们想象;多用录音,借用一些与课文感情一致的音乐,与课文一起配乐朗读。学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脑海里会展现出一幅幅无限宽广的图画。这样写出文章来才可能是内容丰满,具体而生动的。
三、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一、由眼前小事而悟人生之道
生活中的许多小事,看起来是寻常的,没有什么意义,但如果能够用心体会,深入感悟,就会从中悟出某些颇有启发意义的人生道理。刘墉先生的《迎向风雨》,便是由一个登山故事而引发感悟的――“除了登山,在人生的战场上”,也当是不论经历怎样的风雨,都要勇往直前。
再比如著名作家叶永烈为2007年上海卷高考作文所写的例文《必须跨过这道坎》。文章记述了自己因“左眼突发视网膜剥落”而无法用笔写作,不得已改用电脑。对于毫无电脑知识的“我”,这无疑是一道不小的坎,经过努力,终于闯过了输入关、操作关、思维习惯关……从而,作者悟到了这样的人生之道:“其实,人生的道路从来不平坦,谁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坎。要像刘翔那样勇往直前,你就能飞越一道又一道坎,你的人生就充满灿烂和喜悦。”
二、由个别情形而悟普遍意义
古人言,“窥一斑而识全豹,望半爪而感巨龙”。对于写作而言,就当以一见十,依点识面;就事论事、不及其余的文章,其意蕴一定是浅薄的。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正是由河埠头的几个“旧毡帽”因丰收成灾的故事而推及“各处市镇”,而且那“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从而深化了主题。
高考优秀作文《怀想天空》,作者首先着力描述了丛飞用爱唱出了“一个人的天空”,虽然“一个人的爱是渺小的”,但作者由此推及到了一群人的爱,而正是这一群人的爱的汇聚,天空被点亮了……这由爱点亮的天空,必将“指引着芸芸众生,去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爱”。
再比如高考优秀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作者先是列举了坡、辛弃疾、海子、梵高等文化名人的崇高追求与孤独人生,推想到“太多太多,这些在精神世界顶礼膜拜的先驱者们,这些在心灵净土上躬耕劳作的勇士们,默默的忍受孤独的包围、清贫的袭扰。在铸造奇迹的同时却展示了无数人间悲剧”。文章的意蕴更加深远了,由此,人们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需要理解,生命需要沟通”这一主题。
三、由自然风物而悟人文之理
创作,讲求“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从表面看来,往往显得很平常,但如果我们用心体悟,便会从中悟出一些深奥的道理。大家都熟悉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便是由观望庐山风景,而悟出了认识事物的规律:必须从各个角度去加以观察,不同角度观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高考优秀作文《秋实》,作者首先写的是“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那是为了“感谢风吹雨打给了我成熟的筋骨,感谢光照日射给了我成熟的俊秀”。从而,最终得出了“生命诚可贵,感恩价更高”的感悟。
再比如,《学会成长》,作者首先从“悬崖上跃起的雏鹰、春日里生出的新笋”等自然现象写起,接着写到了青少年的成长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从而阐述了青年人当抛弃“年轻狂妄”,当“学会成长”、“学着聆听”、“学着理解”、“学着适应”。
四、由表面现象而悟本质特征
鲁迅先生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忌浅尝辄止。”现实生活丰富多彩、纷繁复杂,许多事件的意义、事物的本质往往掩盖于表象之下,需要我们去反复琢磨,深人体悟。
关键词:精品 生活 积累 修改 精益求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24-01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生活处处皆文章,这句活十分精辟的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的生活领域,引导学生投身生活,使学生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独特的感受,写出个性和灵性。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步入生活,体验生活,升华生活,力求写出精品作文。现将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 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想写出好的作文要走进生活。常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想写好作文,仅仅多读书还不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多到外面走一走。大自然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农村、郊外多去走一走、看一看,还可以和同学,也可以和家长一起去。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对所见、所感,要及时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素材丰富,你就会有话可说。许多文章高手文思敏捷,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脑子有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们要写好作文,也必须花大力气积累作文材料。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所以我们要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老舍先生说过:“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能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另外也要积累“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一方面靠课内阅读,把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靠课外阅读,坚持写摘录式的读书笔记。如果每段摘录用一张纸片,就是读书卡片。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记忆力再强,时间长了,要记的内容多了,总会遗忘一些。如果一边读书,一边把认为很精彩的内容摘录下来,不仅能避免遗忘,而且翻阅起来也很方便。
2 开动脑筋,大胆想象
写好作文是有技巧的,因此,需要学生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对于课本上或是看到的好文章,要多分析,好在什么地方,在以后写作中能否借鉴等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象可以让他们随心所欲,是充满乐趣的旅程。要经常鼓励学生将身边的事、有意义的活动编写成童话故事讲给大家听。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大千世界的奥秘,将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加以科学合理的想象,写成带有科幻色彩的作文。比如说:19世纪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充满幻想。在他的笔下花鸟虫鱼,家具、玩具乃至墙壁都有生命,都赋予了人的感情。学生对于未知的世界、未来的世界充满了幻想。教师要鼓励学生幻想。对于未知的世界、未来的世界,学生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任意驰骋,这样,才能写出有个性,有特色的文章来。
3 多读多改,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