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文化资源范文

旅游文化资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文化资源

第1篇:旅游文化资源范文

(一)开发现状

天水境内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96处,其中国家级13处、省级45处,有旅游景点228处,A级景区29处,其中80%以上为人文景观,形成了古石窟、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古战场交织、奇景竟秀的旅游胜地,其中尤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和石窟文化为典型代表,构成了天水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也为把天水打造成为全省文化旅游高地和全省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区提供了先决条件。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13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28亿元,同比增长28.14%和29.26%。2014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90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59亿元,同比增长28.5%和28.11%。

(二)问题与不足

一是旅游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产业综合效益不高。全市旅游景点数量多、体量小,缺少有影响力的精品景区(点)和旅游热线。旅游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展水平不高、相互间发展不够协调,景区、饭店、旅行社和企业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二是管理体制不健全,景区(点)开发各自为政,整体优势难以发挥。融资渠道单一,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加之整体宣传推介“合力”不够,与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影响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三是旅游人才相对不足,现代技术应用滞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滞后的影响,全市旅游人才短缺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同时并存,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仍然偏小。四是城市交通发展滞后。对外交通中铁路占主导地位,公路交通方面主要问题是公路等级低、尚未形成通常的东西和南北大道。其次市内交通站点与各类交通标志太少,景区交通建设也严重滞后。

二、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模式分析

目前天水市文化旅游大部分还停留在观光游览的基本层次,因此要深入挖掘资源层次,进一步提升旅游活动的层次,实现游客的多种选择。依据天水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分布、营销理念、主打产品和受众等要素,本文提出市场导向模式、资源导向模式和组合集聚模式三种深度开发模式,可分别开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风情旅游、节庆旅游、会议科考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学艺旅游、特色购物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

(一)市场导向模式

由于天水市毗邻西安、兰州两个省会城市,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因此具有良好的客源市场,可开发观光和会议等旅游产品。其深度开发的模式主要依托本市州县、兰州和西安等周边庞大的客源市场和方便的接待设施,如在伏羲庙、麦积石窟等景点可充分利用市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形成较大的接待规模。游客可以在市区住宿游玩,购买旅游商品,出行方便。

(二)资源导向模式

天水市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史迹数量繁多、文化发达,汇集着各种不同时代的文化。很多景点和文化都具有不可复制性,例如伏羲文化、大地湾原始部落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等为主五大历史文化,构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具有极高的科研研究价值。这种模式主要的受众是带有专业性质的、生态意识强的小众市场。

(三)组合集聚模式

第2篇:旅游文化资源范文

【关键词】视觉形象 旅游文化资源 特色地域文化

【基金项目】201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课题:辽宁旅游业发展中文化形象塑造研究,L13BWJ01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28-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塑造出一个个性化城市形象已成为当今城市优化发展的重要课题。城市形象是指旅游者以及社会公众对旅游业的整体感知。城市应打造独特的标识和图形符号使其该地区旅游形象被迅速地识别并在游客心中达到深刻记忆。因此城市的视觉形象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一、对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的诠释。

视觉形象设计是可视内容转化为静态的视觉识别符号,它的形式丰富多样,可以在最广泛的层面上进行最直接的传播,它可强化信息传递、统一品牌标识、塑造视觉形象、是经营品牌的有力工具,使品牌宣传更具事半功倍的效应[1]。实质上,旅游文化资源的视觉形象设计就是对旅游地的再包装。通过对旅游形象的再包装,使游客在前往游览景区前对它有初步的了解和美好的愿望,并在旅游过程中,能够快速地吸纳目的地各种信息,最终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观感和印象。

二、旅游目的地是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的集合。

旅游者对旅游地形象的感知不仅仅停留在旅游地所呈现出旅游资源景观形象和公共设施。更多的是硬环境与一些富有创意的旅游地形象的文字、图像、景观规划等视觉识别符号系统的结合所带给人们最终的整体形象。因此,我们说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资源依赖于视觉形象设计,反之,视觉形象设计依托在旅游目的地之上,需要赖以生存环境作为依托。因此,视觉形象设计容纳了部分旅游文化形象,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浓缩、提炼和再设计。

旅游中介者是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的传递。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强大,旅游者可以在第三方虚拟平台直接与旅游地进行“对话”,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到有关旅游景点等旅游信息,这种对接有助于旅游地快速地构建旅游形象,旅游者不一定对旅游地的形象宣传完全信任。这就需要朋友家人、媒体、导游等其他中介者做支撑。在这过程中,旅游中介者可能随着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实际接触的增加而不断增多。所以,旅游中介者对于旅游地形象感知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性。

旅游者是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的感知。事实上,无论是视觉形象,还是旅游中介者所传达的旅游地形象的好与坏都会对旅游者的决策产生影响,但它们还是无法传达完整、真实的旅游地信息,旅游地软硬环境的呈现,最终体验者是旅游者本身,旅游者才是旅游文化资源的真正体验者,只有当旅游者置身到旅游景区亲身体验景观、服务、设施、视觉形象时,才能与旅游地产生共鸣。由此可见,旅游者对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所产生的视觉、听感、感觉等感知,这是视觉形象设计的最终目标。

三、辽宁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的现状。

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升温,辽宁旅游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辽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然风光奇特秀丽,景观众多、名胜古迹遍布辽东半岛与辽西走廊。其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对辽宁旅游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扬以及对经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辽宁视觉形象在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视觉旅游形象是对城市旅游理念的具体化、可视化的传达方式。辽宁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具象的景观环境加以形象化、视觉化,以标语、口号、图案、景观标识或标志性雕塑等浅显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导旅游者在实地感知旅游形象与活动功能,方便、快捷、明确地完成旅游活动,消除旅游者进入陌生环境时由于不确定性带来的紧张心理,帮助解释旅游地感知环境,从而实现旅游地形象所要求的清晰、易懂的特征,使旅游者或目标市场人群对其产生良好的印象。辽宁旅游形象视觉设计的内容很多,源于辽宁省旅游资源丰富。辽宁文物古迹、风土人情、民俗风尚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这些文化特征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沉淀,闪耀出各自独特的光彩。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方面应将民族独特性设为突出和重点表现对象,在任何时候民族传统文化都是设计的创作之“魂”。以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本民族文化,使古老的文明焕发出新的光彩,才能设计出既具世界性又有民族感的作品。应将辽宁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及自身独特的优势成为引导旅游业走向世界的基石。

旅游地通过完善视觉形象元素,一方面能帮助游客便捷地完成旅游活动,另一方面又可通过理念一致的设计,使众多分散的视觉因素形成统一形象特征,更清晰地表现旅游地形象。它浓缩了景观文化、传播了景观理念、沟通游客情感,总之,视觉形象设计在辽宁旅游业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注重发展视觉形象设计将推动辽宁旅游业不断繁荣,才能使辽宁省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战略道路,以独特的设计风格引领辽宁旅游,再以旅游带动设计更加完善地服务于辽宁省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旅游文化资源范文

关键词: 哈尔滨 犹太旅游文化资源 特色旅游

提升国际化旅游城市竞争力,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入境旅游的增长率。2008年哈尔滨共接待国外入境旅游者2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7%,全年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亿8034万美元,但总体低于哈尔滨制定的旅游业发展指标体系。[1]由于哈尔滨目前主要以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周边国家为基本旅游市场,既有便利、持久发展的优势,又因过于依赖上述国家,导致客源单一,不利于入境客源市场全面、稳定、快速增长和客源总量的扩展。面对国内各地对入境客源的分流和激烈争夺的现实,哈尔滨旅游投资重心已经开始由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向特色支柱性开发转移,开发欧亚城市风光、多种宗教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

一、哈尔滨开发犹太旅游文化资源的基础

特色旅游发展是各城市旅游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步升级,旅游部门和企业在实践中形成了共识,那就是只靠传统的竞争手段难以取胜,提升城市整体的国际旅游形象,必须在经营方面创新,在创新中赢得市场。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特色品牌化发展是下一步竞争的制高点,谁能在市场上形成真正的特色品牌,谁就能够在市场上拥有主动权。冰雪文化与冰雪旅游历来是哈尔滨旅游中的主打品牌,每年为哈尔滨带来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随着周边国家同类资源竞争力度加大,全球气候的转暖,以及各地特色旅游的分流,哈尔滨冰雪旅游对入境旅游者的吸引力已经很难再有大幅提升的空间。因此哈尔滨需要积极寻找新的旅游热点,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哈尔滨作为我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中西文化交流由来已久,其中较为成熟的首推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资源。

1.犹太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基础优势

犹太文化是哈尔滨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作为哈尔滨现代城市的兴起,其城市历史就同迁移而来的犹太人紧紧相联。哈尔滨犹太社区的活动一直延续到1962年,鼎盛时期在哈犹太人曾多达2万余人。至今哈尔滨尚保存着大量的犹太历史遗址遗迹,其中包括马迭尔宾馆、华梅西餐厅、犹太国民银行、犹太免费食堂、犹太新老会堂、犹太墓地、巨商斯基德尔斯基住宅等26处极具特色的犹太历史文化遗产,这些犹太遗址遗迹不但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犹太历史资源,而且是亚洲犹太文化遗产为数不多的存在。

充分利用、合理开发哈尔滨的犹太历史文化资源是一项细致的系统工程。没有科学严谨的研究做基础,盲目开发利用,就不能深入挖掘含有足够文化底蕴和内涵的哈尔滨犹太文化旅游项目,必然不足以吸引旅游者,也就不可能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在这方面黑龙江省走到了前面,黑龙江省社科院犹太研究中心通过与来自以色列和世界各地的犹太学者、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千余人次交流访谈,推出了以《犹太人在哈尔滨》为代表的众多专著,并收集到大量原始材料,为旅游部门开发哈尔滨犹太资源提供了翔实准确的历史依据,同时也使得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

2.犹太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认同优势

旅游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政府部门的认同和支持,在哈尔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旅游部门将哈尔滨犹太文化作为主要配套旅游产品列入其总体规划,提出了犹太人怀旧寻祖之旅。为实现哈尔滨犹太资源的有效利用,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会堂――哈尔滨犹太新会堂已进行了全面修缮,并在内部设有国内最大的犹太历史文化展览。

实际上,除了原居中国的犹太人及其后裔以外,以色列的许多犹太人都对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深感兴趣,把中国作为旅游的好去处,到中国旅游的以色列旅游者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以色列旅游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以色列来华旅游的人数大幅增加,从2003年的2.2万人次跃升到目前的5万多人次。根据哈尔滨旅游部门的统计,从2001年至今来哈的以色列犹太人超过2千余人次。对于绝大多数曾经在哈尔滨生活过的犹太人来说,侨居哈尔滨的岁月是他们一生中最为难忘的时光,只是目前以色列旅行社对哈尔滨历史文化了解较少,尚未系统开辟哈尔滨线路,无法形成有效对接,故而大多数以色列旅游者都是以个人身份来哈观光游览。这种现象近年已有所改善,由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冉・魏涅尔曼牵头,主要由原居哈尔滨的犹太人及其后裔组成的旅游团开始分批来哈观光旅游,国内的国际旅行社也开始与以色列旅行社谋求合作,共同开发中国犹太文化旅游线路。

二、旅游合作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如何通过旅游的开发带动城市发展是城市行政管理者应该思考的课题,政府在旅游开发当中角色的定位亦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旅游在地区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产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管理部门必须起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应在政策指导、社会协调、信息引导、规范市场秩序、推进市场促销、提升产业素质等方面发挥作用,定位在于“协调者”的角色。也就是说,在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方法鼓励企业发展,保护消费者利益,进行旅游形象宣传,改善旅游大环境等方面,使旅游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有序繁荣和快速增长,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哈尔滨犹太特色旅游发展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是必然的选择。一是由于犹太旅游产品具有跨地域性,客观上要求政府积极协调,开发旅游市场,从宏观上理顺并构筑一个利益共享、相得益彰的国际旅游合作体系;二是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涉及面广、交叉关联度高、综合性强的历史文化资源,它渗透到众多部门和行业之中,并与其相融合。例如,现存犹太遗址遗迹的所属部门各异,对犹太历史文化认知不同,如果只是由旅游部门单独协调开发,很难在短时期内见效,必须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发展旅游的整体合力,使各部门各行业从国家利益、地区利益、部门和单位利益的有机结合上寻求共同点,这些都必须依靠政府协调才能够完成。对于已初具产业规模的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游而言,政府更需要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实施旅游产业政策、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旅游投入,有意识地推进犹太特色旅游业的发展。

政府的主导作用还应体现在犹太旅游的特色宣传上,客源是旅游业的生命力,没有客源,旅游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旅游业较发达的地区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旅游宣传促销投入应占旅游总投入的相当部分。大连、杭州等城市每年旅游宣传促销都超过千万元,均来自政府财政支持[2]。鉴于此,哈尔滨应适当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做好犹太旅游品牌的宣传,增强开拓国外客源市场的能力。

为解决旅游促销经费的不足,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积极组织开展网上宣传和市场促销。国际互联网具有费用低、覆盖面广的特点。发达国家的旅游组织和企业已普遍在因特网上进行宣传促销,如美国经常性出国观光人群中,使用因特网服务的占32%,商务旅行占50%[3]。网上旅游促销和宣传受到各国旅游部门和旅行社的普遍重视。因此哈尔滨要尽快建立完善旅游信息网络,把哈尔滨犹太旅游资源和产业的发展情况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出去,进一步扩大哈尔滨犹太旅游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哈尔滨观光旅游。

三、影响哈尔滨犹太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避免犹太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孤岛效应”

特色是旅游业之魂,文化是旅游业之本,追求跨文化的体验则是旅游者的深层心理动因。在哈尔滨犹太旅游资源开发中,海外游客主要是看自己国家没有的东西,感受特定时期产生的犹太文化,哈尔滨应当避免游客在游完一些景点后产生“不过如此”的感觉。求新、求异、求乐、求知、求美,是旅游者的感受需要,但由于旅游者与旅游地文化交往带有非重复性、商业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游客追求的是一些感性轻松和刺激的文化需求,表现为只对目的地文化中一些可视可感的表层文化感兴趣,而较少涉及核心价值观和完整文化。在市场经济影响下,经营者在某种程度上迎合游客的感官需求,急功近利地片面开发,不将犹太资源作为整体文化资源来复兴和保护,这就使得那些被割裂的文化资源像大海中的岛屿一样孤立存在。割裂了与核心文化、价值观、社会背景联系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无论对哈尔滨的历史还是对游客的情感和知识需要都是不够尊重的表现,这样不仅不能复兴和保护哈尔滨犹太文化,反而会使犹太资源平庸化,基至毁掉现有的宝贵资源。

2.对犹太历史文化的合理附会利用

旅游的特点决定了旅游文化必须在短时间使游客对该文化资源有强烈的感官认知,因此主观创造、经济、文化因素是形成旅游文化附会的主要原因。作为一种商业行为,我国旅游文化附会具有普遍性、功利性、地域性、传统性等特点。合理适度的附会就是把旅游资源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观信仰传统以某种实物作为载体加以演绎和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丰富讲解形式,增强旅游资源的表现形象性,并强化游客的文化体验性。在犹太旅游资源开发中合理适度的附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更需要对犹太历史文化内涵有着深度的认知。任意编造填加和人为拼凑出来的伪文化,不但不会加强和突出犹太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反而会破坏其文化资源,影响该资源的良性使用。

从目前哈尔滨旅游现状来看,哈尔滨的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对哈尔滨犹太文化内涵知之甚少,发掘不够深入,缺少深刻了解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内涵的导游人才,大大降低了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资源的观赏性,阻碍了哈尔滨犹太特色旅游的长远发展。

3.合理保护利用犹太名人文化资源

现代旅游竞争的实质就是品牌效应的竞争。对旅游景区的发展来说,深厚的历史名人文化底蕴是旅游景区最为悠久和最为显著的效应优势。历史名人文化有助于旅游景区形成鲜明的个性,由于历史名人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很难为他人所模仿和复制,因此在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从而使该地旅游业更有吸引力,更具竞争性。

从某种程度上讲,历史名人文化和旅游是相互依存和促进的,它们之间的互动与整合有利于景区的文化经济协调发展,凡是二者能够得到很好结合并弘扬光大,该资源的产业链就会呈现出良性运转,反之则会走向断裂与衰败。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资源历来不缺少名人文化效应,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莫特的父母,以中友好协会会长特迪・考夫曼及其父母均在哈尔滨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哈尔滨犹太社区中走出过天才的钢琴家格尔施戈琳娜,著名小提琴家特拉赫金贝尔格,实业家R.M.卡巴尔金、L.G.齐科曼等一批历史名人。根据犹太历史文化资源性质的不同,尤其是历史名人文化资源不同,哈尔滨完全可以为每个景点确定明确的个性主题,由政府出面规划动迁,在现有修缮保护的基础上组织社会资金修旧如旧,邀请犹太资本参与投资经营,使之成为哈尔滨城市建筑的新亮点,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新景观,吸引犹太资本再次来哈投资兴业的落脚点。

四、开发犹太旅游资源的深层效益

旅游开发与人文资源往往是相互伴生的,可以说文化内涵是旅游资源的生命线。很大程度上,资源开发和保护是以资源的文化内涵为中心,或对历史遗迹进行发掘修复保护,或对人文旅游资源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同时,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也会通过各种形式返回资源地,形成了对人文旅游资源的第一道保护网。

哈尔滨开发犹太特色旅游资源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对其提升国际化都市地位有着莫大好处。如果说广东和福建等沿海地区拥有引进侨、港、台资本的优势,那么与上海同样拥有犹太历史文化渊源的哈尔滨也有着引进国际犹太资本的独特优势,并且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资源总体上优于上海。上海通过对犹太旅游资源的宣传开发,从客观上加深了犹太人对上海的感性认识,继而带动犹太资本进入上海。这种优势目前已有所体现,在非亚裔外国人对上海的投资总额中,犹太资本已占25%以上。2006年犹太人在上海定居数超过1500人,每年约有50000人到上海旅游和短期访问[4]。哈尔滨如果能把与犹太人结下的百年历史渊源善加利用,挖掘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遗产“宝库”,将犹太旅游优势开发提升到发展文化战略高度,发展现实的经贸文化及科技合作,就一定能够取得哈尔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R/OL].[2009-09-28].省略ta.省略/

[2]赵成鹏.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J].哈尔滨旅游网.

第4篇:旅游文化资源范文

[关键词]旅游;文化;资源

大庆虽然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却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跻身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列。

一、大庆旅游文化资源

1、石油文化

细数大庆的旅游资源,石油特色首当其冲,大庆的红色旅游在全国有很大的潜在市场。要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以铁人纪念馆、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大庆石油会战传统教育基地、大庆创业追踪园等为依托,围绕旅游丰富新的表现形式,全力打造融知识性、参与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红色旅游品牌,使其成为最具魅力的文化旅游资源之一。

2、古文化

早在六千多年以前,就有人类在大庆的肇源县繁衍生息。目前肇源县境内还有一百多处文物遗址,其中包含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遗址――白金宝遗址,还有四处省级文物遗址。这些文物遗址囊括时代范围广泛,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为大庆这座新兴城市增添了历史底蕴,同时也为大庆的旅游文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湿地文化

大庆的湿地面积是120万公顷,作为“地球之肾”,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随着大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湿地生态与时俱进。每逢春夏之交,大量远赴南方越冬的鸟类和水禽成群结队地回到大庆湿地,形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观,吸引了大批游人和摄影爱好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生物自然优势,在湿地附近种植合适的植物,提升大庆湿地的旅游价值。

4、民族文化

大庆只有二百多万人口,却包涵了31个少数民族,占据少数民族大家庭的半壁江山。少数民族带来了独具特色的风俗和文化,使大庆的城市文化更加厚重、多元。对游人来说,少数民族的民族风俗、民族节日、特色饮食、民俗建筑、民族服装、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等都极具魅力,可以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建设民族文化村,把民族文化包装成主打产品,加大旅游业民族文化的分量。

5、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大庆地区最悠久的土著文化。从辽金时期的蒙古部落到元朝的肇州城,从明代的科尔沁部到清朝的杜尔伯特旗,大庆这块土地见证了千年历史风云,积淀了丰厚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以其辽阔、舒畅、原生态的特征,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文化资源。大庆应当重点发展、重点培养。

6、温泉文化

大庆市林甸县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被誉为“北国温泉之乡”。温泉并不少见,但是在北国边疆,温泉就显得犹为珍贵。大庆林甸温泉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医疗保健价值非常高。在“二十一世纪是休闲旅游的新世纪”的今天,对温泉旅游资源要加大宣传力度,突出北国特色,打响雪地温泉品牌。

7、冰雪文化

冰雪文化是一个重要品牌,一个具体的城市形象。赋予冰雪以文化,冰雪就有了生命,就有了价值。近年来,随着滑雪场的不断建立并投入使用,滑雪、滑圈、滚雪球、雪地飞碟、骑马、自行车、摩托等雪地娱乐项目为大庆冰雪平添了许多生气。冰上也大有文章可做:抽冰尜、溜冰,乘坐冰爬犁,观赏冰下水草、游鱼……冰雪文化能够让寒冬成为快乐的季节,为城市增添魅力。

二、开发利用大庆旅游文化资源的几点建议

1、搞好各类旅游文化的整合

由市、县旅游局、建设局、文化局等部门抽调人员,成立大庆市旅游资源整合工作小组,对全市人造景观、人文古迹、自然风光、民族风俗等进行调查,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旅游发展规划。要参照外地成功做法,突出规划的合理性和整体性,将各类资源包装整合为体现城市特色的旅游景区。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多个主题不同、品牌鲜明、功能互补的景点。理顺旅游线路,突出文化特色,让“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叫响。让来到大庆的游客,既能体会到工业文明的进步,又能感受到远古文明的气息;既能看到黑土地上的粗犷,又能看到湿地里的柔情;既能在各民族之间徜徉,又能在大草原之上驰骋;既能享受到温泉水中的娴静,又能体验到冰雪地上的沸腾。

2、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大庆市的餐饮业和宾馆业虽然发展得很快,但纵观近几年的发展现状,还缺少五星级的酒店,更加缺乏具有大庆特色的餐饮小吃,旅游目的地的商场和娱乐场所建设亟待加强。应当成立旅游文化建设工作小组,专门研究如何为来到大庆的游客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在增加游客容纳量的基础上提高饮食、住宿、交通、娱乐的标准和质量,积极引导这些企业朝良性的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发展中兼顾安全、卫生、有特色,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3、加大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力度

旅游纪念品是以纪念意义为主要特征的旅游商品,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融入旅游区的地域文化和原生特色,提高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品位,既能带动旅游区的发展,又可对旅游区起到良好的宣传推展作用。在一些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国家,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40%以上,因此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大庆目前的旅游纪念品开发还相当滞后,体系零散,缺乏创意,制作粗糙。应当由市财政先期解决必须的启动资金,由旅游局、文化局等部门负责组织设计,开发制作有大庆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食品。加强市场运作,选择厂家生产、包装、物流,向外推介销售。

第5篇:旅游文化资源范文

随着湖北省大力推动生态旅游建设,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在推进了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当前旅游业人才短缺的状况,本文分析了随州旅游产业急需发展和旅游专业人才资源紧缺的现状,提出了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特色,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切实服务好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腾飞。

[关键词]

旅游人才;地方特色旅游;旅游资源;需求

随州被称为炎帝故里、编钟之乡,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国务院颁布了将旅游业培育成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科学定位后,旅游业更是成为当地迅速发展的龙头产业,其产业地位逐步上升,发展空间不断扩大。高职旅游教育应为发展地方经济而服务,完善现代教育体系,重新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创新培养人才模式,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人才。

1随州旅游人才需求现状与特点

随州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带动当地的“食、宿、行、游、购、娱”各项要素的有力提升,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紧迫的人才要求。

1.1需要旅游开发的规划人才。

随州旅游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的开发和规划设计景区景点和项目建设,当前,旅游产业正处于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亟需整合开发阶段,需要大量的能够对地区旅游资源进行评估、调研、并进行开发规划的设计人才。随州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由于人才短缺许多资源尚需开发。

1.2随州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全区有23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特点突出

同时,当地人文资源深厚、物产资源丰富,是不可多得的原始生态型旅游开发区。因此,需要拥有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方面知识,了解当地旅游特色的人才来帮助开发、研究、挖掘这些特色遗产,承担旅游研发任务。

1.3旅游业的发展除了需要高级研发人才外,更需要大量的经过专业训练和学习的旅游服务管理人员。

缺乏良好的服务质量和专业能力,就会出现“一流的设施,三流的服务;上等的美景,下等的态度”这样尴尬的局面。同时,旅游人才的知识结构也应有进一步的调整,除了掌握常识性的旅游知识,还应掌握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外语等多方面技能,人才的需求由单一型开始向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型等方面扩展,适应新时期下旅游业的发展。

2结合地方旅游资源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2.1随州本土旅游资源特点分析

2.1.1独一无二的物质文化资源

5000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在这里开创了农耕文明,是海外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1978年,随州城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65件编钟,其规模之大,建筑形式之奇在世界上罕见,被誉为“世界第奇迹”。随州不愧为“古乐之乡,文物之邦”。随州文物遗存丰富,已发掘历史文化遗址168处、古墓葬(群)137处、古建筑144处、重点文物居市州前列。

2.1.2非物质文化资源独特

炎帝神农传说、神农祭典、花鼓戏,大洪山打锣鼓都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1.3历史人文资源灿烂

随州自古是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众多的名人大家在随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

2.1.4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

随州有秀美的大洪山自然风景区,温泉资源和茶叶、香菇、兰花、木耳等农产品。

2.2结合本土资源特色,有效提升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

2.2.1加强职业意识教育,制定职业规划职业学校应培养学生从进入旅游学校开始,就有意识地关注旅游行业的话题新闻、行业动态、以及行业案例,让学生对这份职业由陌生到熟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让学生热爱自己将要从事的事业。此外,通过聘请资深旅游专家、企业家、学者、成功人士来学校讲课、作报告、畅谈职业远景和规划,让学生加深对旅游产业的理解以及对旅游事业的前景未来的信心,让学生从学校里就树立职业理想、构建职业规划。

2.2.2加强职业责任和团队意识教育

学校应让学生深入旅行社和酒店工作,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旅游业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行业,和学生的表面认识有极大的差别,应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做好思想准备,磨练坚强的意志,树立担当责任、经受考验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在团队实习培训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设置共同完成的工作和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团队氛围里相互协作、相互学习,体会人与人思想的差异,为学生以后接触不同的人群、做好服务工作做铺垫,并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体会到集体荣誉、团队力量的重要性。

2.2.3学校应与地方旅游业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的职业工作技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地方文化知识,为地方旅游事业的发展积蓄后备力量

随州本土旅游资源深厚、文化底蕴丰富,具有浓厚的文化历史渊源,学生由于知识积累有限、阅历尚浅,还不能深入的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神韵,无法透彻细致地针对当地的特色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做进一步的剖析,讲解时比较干瘪生硬,没有感召力和生命力,因此,针对这些现象,学校应有目的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的培育工作。首先,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和学习当地旅游业的品牌营销活动,如:编钟文化节、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桃花节等,让学生深入活动实践亲身感悟和学习当地的特色文化,接受熏陶,形成自己的感官意识;同时带来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文化馆,聘请研究当地地方文化的专家、学者做讲座、报告,以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知识储备。其次,加强对学生课外读物的指导,根据学校的综合素质培养方案,让学生从入校开始每学期阅读各类课外书籍10部,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由指导老师组织读书报告会,让学生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提升个人的精神品味。最后,学期末组织专业知识和技能比武,由业内专家做评委,并加大奖励力度,做好宣传,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和鼓励学生热爱本职专业,积极学习的信心。

3结语

随州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的软实力支持,同样,高职旅游专业的发展在地方经济的强力支持下才能更适应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和旅游产业紧密合作,才能实现共同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将学校的发展、专业的建设、人才的输送同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连接起来,加大特色教育,让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迅速适应社会,找准位置,更好地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黄竞玲 于晓光 单位: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旅游文化资源范文

因此,在荆门中心城区,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统筹综合旅游事业的发展。把潜在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现实的旅游优势,把潜在的文化需求转变为现实的文化旅游市场,把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的文化创造力相结合,大有可为。

从荆门市的历史和现实的整体思考,我们对发展文化旅游进行科学的谋划和运作。一是荆门城市发展定位。坚持实施城区南扩战略,一方面壮大城市块头,扩大城市规模,把荆门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的中等城市”,提供空间和载体。有利于保护好老城区的地面文化遗存,如古建筑、历史街区等。二是荆门中心市区的文化定位。城市精神定位以两千多年前的郭店楚简中老子和孔子经典的事实为代表,以东宝山汇集儒道佛三教特色建筑为明证,反映荆门人民海纳百川、兼容包并的文化胸襟和开放的思想气度;以“太一生水”中那最朴实也最精深博大的宇宙生成思想为代表;以陆九渊亦官亦师的政教合一为特色,反映荆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思想境界;以荆门城一千多年来,屡经战火而不废,屡遭兵燹而不毁,延续发展至今的事实为基础,充分反映荆门人民坚韧顽强,团结拼搏的精神境界。

经过精心设计,打造主题鲜明、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文化旅游精品。其中包括精品线路,作为拳头的精品文化旅游产品推荐给游客,同时结合自身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一些内容健康、形式独特、游客乐于参与的活动项目,激发游客的旅游热情。

从荆门中心城区文化资源特点出发,我们首推做为精品项目设计建设的是东宝山公园,它的古代建筑历史悠久,风格别致,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千佛洞的佛教建筑,青龙山的道教建筑等形成的庞大宗教圣地,以及藏有轰动世界的郭店楚简、最早的《老子》本竹简的市博物馆、象山文化和三国文化的遗存、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学家老莱子隐居荆门的遗存等,均可以开发成系列文化旅游景色。

第7篇:旅游文化资源范文

关键词:武鸣;骆越文化;开发理念;资源活化

武鸣县作为壮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被众多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壮乡”,武鸣山清水秀,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分布广泛,如冬暖夏凉的恒温泉灵水、大文豪郭沫若诗赞“群峰拔地起、仿佛桂林城”的伊岭岩、民国两广巡阅使陆荣廷的私家花园明秀园、雄踞桂中南的广西庐山大明山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优越的区位条件为武鸣赢得了“广西首府南宁市后花园”的美誉。

本文重点探讨武鸣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

一、文化旅游资源梳理

学术界公认,骆越古国的范围北起广西红水河流域,西起云贵高原东南部,东至广东省西南部,南至海南岛和越南的红河流域。骆越文化的源头和中心在中国,主体部分也在中国。这个中心和最早的国都就在武鸣。

壮族古骆越人的后裔在广西大明山南麓的武鸣县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骆越历史文化。武鸣县内具有骆越历史文化特征的遗址至今仍有十几处,其中在马头镇的元龙坡发现了迄今为止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骆越墓葬群,该墓葬群约有古墓500多座。

因此,武鸣的文化资源结构体系是以典型骆越文化为引领的壮乡文化,由此衍生出休闲养生文化、骆越历史文化、壮乡风情文化等内容,如表所示。

总之,武鸣的文化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资源基础条件良好,加上武鸣独有的区位优势条件,武鸣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二、武鸣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理念

在旅游开发与规划实践工作中,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既有一般旅游资源开发所需要重视的问题,也存在其独有的开发理念。结合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笔者认为,武鸣县文化旅游资源未来的开发需要遵循以下理念:

1.文化保护、挖掘与传承并重

近年来,武鸣县已经开始重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挖掘工作,如《中国壮乡・武鸣文化丛书》的编写,壮民族的服饰、民居、饮食、古建筑、文物古迹等方面的挖掘、整理和保护等等。

但随着文化资源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不断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仅依靠政府进行保护是消极的。文化旅游资源保护需要借助市场的力量,由静态的政府维持向动态的经营性繁衍转变,树立发展的可持续的保护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入市场运作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不能将之封存不开发,亦不能让过度的商业开发使文化变味。

骆越文化是武鸣县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亮点,要进一步的巩固武鸣在骆越文化影响区内的核心地位,需要对武鸣骆越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整理与挖掘,并注重骆越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将其上升为壮乡风貌与壮乡精神的层面上来。

2.文化资源创新转化

判断文化资源是否成功的转化旅游产品,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能在游客体验上有所创新,现代人的旅游消费偏好逐渐复杂化和多元化,传统的文化旅游产品已经缺乏明显的亮点,这就要求在旅游产品策划的过程当中,在突出地方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分清主次,紧扣主题,从文化资源转化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进而达到“人无我有”的创新文化体验。

3.产业大融合

2011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进一步明确了通过加强旅游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来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工作思路。旅游产业需要融入到其它产业融合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武鸣县在注重文化项目建设的同时,更须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健康服务业、工业、林业、商业、体育、水利、地质、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鼓励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充分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效应。

4.区域联动发展

武鸣作为广西首府南宁市辖县,县城距南宁市区32公里,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这决定了武鸣需要主动融入到大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当中,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实现区域的联动发展,真正完成自身资源价值的有效转化。

5.社区共享,可持续发展

越是本土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越根植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脱离了社区片面寻求文化资源的开发,将使产品失去灵魂,成为死文化或者伪原生态文化。因此,要引导地方居民主动参与旅游开发,建立新型文化休闲生活方式,实现社区共享,才能把文化资源做活,使得文化旅游资源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

同时,与地方居民的关系是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重点,只有通过利益共享,实实在在地为居民提高收入、保障就业等,才能实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武鸣文化旅游资源活化策略

文化旅游资源大部分都是一种无形化的资源,武鸣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对旅游者而言,较难直接感受、体验,因此就需要将其进行灵活的资源活化,使之有效的转化为旅游产品,进而巩固武鸣旅游品牌形象,拓展武鸣旅游业发展空间。

1.有形化

需要将无形文化通过物化、场景化等手段实现有形化,如具有神秘骆越文化特征的建筑、骆越历史文化演艺产品、骆越文化景观小品等,采用放大、缩小、变异、嫁接、组合等手法,彰显“骆越风、壮乡情”。

2.情境化

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研究旅游者可能的体验方式,创新特色旅游体验,依据项目的主题和文化脉络,设计情景,营造武鸣特有的旅游氛围,形成体验骆越壮乡的场景和情景空间,让游客触景生情、带情看景,情景交融,充分融入到旅游设计的情境中去,使旅游体验活动更加生动。

3.祈福化

骆越文化在壮民族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基础,将骆越文化进行祈福化打造,有利于武鸣县发掘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成熟的祈福文化旅游产品。

4.游乐化

将深厚抽象的文化资源与壮乡人民的生活相结合,采用灵活的形式,将其策划为具体的游乐化旅游产品,寓文化体验于游乐,更适应大众游客的接受方式。

5.博览化

古老灿烂的骆越文明包罗内容广泛,将其分类打造成若干具有灵活展示和体验方式的主题博物馆或体验馆,面对猎奇心理的旅游者,使其感受壮乡大地上的独特文化。

6.创意化

将武鸣县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打造,既可以满足游客追求体验和参与的深层次需求,又能刺激旅游产品的不断更新,更对其文化资源起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作用。

四、小结

武鸣县旅游资源丰富,紧邻南宁市区,具有良好的旅游发展条件,“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自1980年举办以来,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与声誉,但武鸣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武鸣骆越文化旅游品牌仍需要进一步发掘和深化。

参考文献:

[1]杨永德.旅游规划理论与技术应用[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第8篇:旅游文化资源范文

青岩古镇,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郊,距贵阳市区约29公里,是贵州四大古镇(青岩、镇远、丙安、隆里)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一、古镇印象

1.古建筑特色:青岩古镇,青石板铺的路、青石板垒的墙、还有一条条弯曲狭长的小巷,给人总是一丝古朴的宁静,这份悠悠古韵,被誉为中国最具魅力小镇之一。古镇内有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四个主要街口,古城墙所包围的范围有3平方公里,文物景点近百处。曾有九寺、八庙、三宫、三阁、一院、一楼,还有石牌坊、城墙等古建筑群。多为明清建筑,设计精巧、工艺精湛,寺庙、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古镇石雕、木雕工艺精湛,蕴含着许多神话传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令人叹为观止。

2.历史文化优势:1992年青岩古镇被列为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9月被建设部授予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还有令人称奇的,小小古镇居然同时有古老的寺庙、肃穆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以及道教场所,东西方文化矛盾而又统一地在小镇上合理地存在着。

青岩古镇人文荟萃,有历史名人周渔璜、清末状元赵以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镇内有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遗址、赵状元府第、平刚先生故居、作战指挥部等历史文物。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等革命前辈及其家属均在青岩居住过。

3.民俗文化优势:在青岩全镇总人口中,汉族占总人口数的61%,少数民族占总口数的39%。少数民族人口中,苗族、布依族占绝大多数。青岩每年有着各类宗教节日以及过年、元宵、端午、七月半、中秋、重阳以及苗族、布依族、汉族的重大节日,如观音会、苗族跳场、布依族三月三、苗族四月八以及玩花灯、耍龙、放孔明灯、放宝鼎等民间活动。

二、古镇劣势的思考

1.古镇留不住人:随着来访者的不断增加,古镇变成了热闹而嘈杂的小吃、特产销售一条街。由于没有完善的接待条件,也没有特色旅游产品和丰富的夜文化生活,游客很少愿意留宿。

2.看似有文化但没文化体会的古镇:游客来到青岩看到的只是表象的古朴和古老的街巷,所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古镇的内涵推荐不够,没人引导。当地居民受眼前利益驱动,把幽静的古镇变成人头攒动的小吃街,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遭受破坏性的挑战。

3.青岩古镇功能区域划分的不合理:青岩古镇为文物保护单位,因此,文物保护工作应放在首位,只有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才能考虑合理利用。应统筹规划将古镇吃、住、行的功能区域划分出来,把星级酒店、特色酒吧等经营活动与古镇的文化景点重新规划,放在距古镇核心区并不远的青岩堡或者古镇的,可以让需要保护的文物古镇卸下旅游开发的沉重包袱,恢复应有的宁静。

三、保护开发文化资源,提升青岩文化品质,助推青岩旅游市场

1.重视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建立青岩文化原点。

首先要重视文化旅游资源精品建设,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内涵,突出文化旅游产品的鲜明特色,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编创一台能够展示民族民俗文化、青岩古镇文化以及当地非遗文化的节目,通过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推荐并带动周边文化商业定位,建设相应的文化特色馆舍、青岩文化茶楼等,形成趋势达到感悟青岩文化的回归之地,让游客在此感受艺术的饕餮大餐。

2.开发古镇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提升旅游的延展,突出自身文化特色。

利用古镇多民族、“四教并存”形成的多元性,在青岩每年的各类苗族、布依族、汉族的重大节日和宗教节日开发各类文化活动,打造文化互动节目,为游人提供一个放松心情、减压的悠闲小镇生活及构想空间。

3.努力申报更多的非遗项目。

通过申遗,让悠久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更好的保护,从而将其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教育意义保留下来,并得以发扬;通过申遗,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比较好的景区投资氛围,为文化旅游带来新的活力,促进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通过申遗,提高地方的知名度,逐步完善了旅游的配套设施,成功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实现旅游收入的快速增长。

4.重视培育具有青岩、贵阳乃至贵州特色的旅游文化演艺作品。

通过影视作品进一步挖掘省内的旅游资源,推广文化旅游产品。用优秀的影视作品案例,促进青岩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展旅游文化演艺市场,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打造青岩的实景演出以及青岩古镇戏楼的民俗展演,使之成为国内国际游客必看的旅游演艺节目。

第9篇:旅游文化资源范文

关键词:贵州;饮食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174-02

开发饮食文化资源已成为国内外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贵州是“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贵州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但目前对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对贵州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主要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一、制定整体发展规划

贵州的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各具特色,但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尚待进一步加强。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首先要有系统、完善、可行的规划。政府应做好贵州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整体发展规划。

首先,应注重提高贵州饮食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发展规划的融合度。贵州正逐步重视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贵州亦早已重视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但将二者有机融合尚待进一步加强。

其次,应把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纳入贵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之下,贵州确立以“生态立省”、“旅游立省”战略。而在“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中,饮食居于首位,故发展贵州旅游业必须开发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统筹贵州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全面开发,整体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整体效能,使贵州特色饮食开发和贵州旅游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再次,贵州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规划一定要突出贵州自有特色,注重打造贵州饮食文化旅游的响亮品牌和鲜明特色。如民族风情旅游应是贵州旅游业的重头戏之一,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规划就应注重与当地的民族节庆相结合。

二、树立文化战略意识

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植根于贵州历史文化的土壤。每个地区都有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开发利用贵州饮食文化资源,应注重结合当地相关的历史文化。当然,要充分开发利用贵州饮食文化资源,包括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首先应对贵州饮食文化包括古代、近现代、当代饮食文化进行系统整理,突出贵州饮食的历史文化厚重感。如贵州土司制度形成于元末明初。贵州有土司大大小小上千个,最为著名的有四大土司,即思州田氏、播州杨氏、水西安氏和水东宋氏土司。土司制度留下诸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含饮食文化,应对土司菜系进行整理和包装。另,唯有贵州将屯堡文化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应打造贵州屯堡特色饮食文化品牌,使贵州饮食文化借乘屯堡文化之东风走出大山。再如贵州是红色资源大省。应充分抓住红色旅游的特点,开发特色系列菜肴、“忆苦思甜”系列菜肴、红色之旅特色系列菜肴等,并注重与相应地区农村的素食文化相结合。

把饮食与贵州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贵州饮食文化内涵最为有效的途径。要对贵州饮食文化进行全面挖掘、恢复和整理,加大力度整理贵州饮食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和典故等资料,对它们的形成、演变、发展和各种特色菜肴的用料、烹制、营养、特点以及传说、典故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使之系统化、完整化,为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汉、苗、布依、侗、土家、彝等18个世居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9%,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5%,故民族饮食文化资源丰富。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特别注重结合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

三、注重品牌建设

培育贵州旅游餐饮品牌名店。贵州餐饮要做大做强,就需要培育建立起自己的餐饮名店和能充分展示地方饮食文化的旅游餐饮龙头企业。贵州应该有自己的餐饮知名品牌。此要求政府首先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引导餐饮企业走品牌化、科学化、规范化、产业化经营之路,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贵州特色旅游餐饮品牌名店。政府应指导、授权相关机构或商会对绿色餐饮企业、餐饮名店、名师、大师、名菜、名点等进行认定,并结合贵州主要旅游线路、主要景区(点)及主要城市,由政府相关机构或相关组织组织专门的评审会,定期评定“贵州特色餐饮特色名店——旅游餐饮接待推荐单位”。针对贵州近些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及旅游知名度的提升,餐饮特色名店发展战略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餐饮特色名店除了要标准化、规范化、特色化外,国际化和专业化也是十分重要的标准。当然相关评审应充分发挥民众的力量,例如可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适当地注重官方、专业机构的评定意见与民意相结合。评定应是非终身制,评定后定期还要进行复核评审,对已获评企业进行动态管理,对违规企业给予警告甚至摘牌,同时不断吸纳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加强地方特色餐饮企业的开发。

在树立名牌战略思想,打造当地餐饮名店工程的过程中,应注重保护传统餐饮老字号,致力于贵州特色餐饮美食业的文化传承、品牌维护和品质提升。

四、设计推出贵州饮食文化特色旅游线路

旅游路线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游客在饮食方面的消费和欣赏需求。我们可根据贵州旅游资源和饮食文化资源特色,设计贵州饮食文化旅游线路。如贵州的酒文化享誉世界,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把加快白酒产业发展作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以“百万千升产量、千亿元产值”为目标打造全新的白酒产业。应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贵州酒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并注重与贵州经典的红色旅游路线相结合,如仁怀是驰名中外的国酒茅台酒的故乡,2004年7月,被正式认定为“中国酒都”,而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被列为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当然,贵州少数民族特有的酒文化更应是旅游线路设计中所考虑的重头戏之一。在旅游线路设计中加入主题鲜明的酒文化色彩,不仅有利于贵州旅游业乘贵州酒之美誉而名气大增,而且有利于酒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贵州酒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贵州茶在国内的知名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其实早在隋唐时期,贵州的茶叶即已通过交通干道,与邻近地区进行贸易。陆羽《茶经》说:“(茶)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昔得之,其味极佳。”贵州可打造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如凤冈县近年来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战略,明确了“茶旅一体化”发展思路,将生态旅游和茶产业结合,通过对旅游业的宣传推介,提升茶产业知名度。茶产业的发展又为旅游业提供良好的载体,从而实现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的共赢。

除了可打造贵州酒文化、茶文化旅游精品路线之外,贵州还有诸多饮食文化资源可供开发,如亦可打造以辣椒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精品线路。2005年9月28日,中国遵义首届辣椒节在遵义县虾子镇隆重开幕。同日,遵义县被认定为“中国辣椒之都”。总之,贵州饮食文化特色旅游线路尚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发展与完善。

五、搞好旅游餐饮商品的开发与创新

贵州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饮食特产,如茅台酒、老干妈、酸汤鱼系列、花江狗肉、丝娃娃、玫瑰糖、牛肉干、都匀毛尖等。仅贵阳著名的风味小吃就有肠旺面、恋爱豆腐果、素粉(酸粉)、夏家麻辣烫、洋芋粑粑、酸汤鱼、水城带皮黑山羊米粉、豆花面、刘二妈米皮、贞丰糯米饭等等。

应将上述饮食特产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开发生产出包装精美、便于携带、具有纪念意义并赋予特定文化内涵的各种档次的旅游商品,从而促进旅游餐饮商品的开发与创新。如修文县近年来不断加快旅游景区(点)、宾馆饭店、旅游文化娱乐、旅游商品经营等“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旅游产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该县已成功开发出猕露—猕猴桃饮料、有机兔—兔大哥系列、桑椹果系列等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品,扎佐蹄膀、萝卜干、蜈蚣桥豆腐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有了较大提高。该县还大力发展了以桃源河景区为依托的六屯乡独山村、扎佐镇大河村农家乐,以六广河景区为依托的六广镇滨江村农家乐,以春赏花、秋品果为主体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谷堡乡折溪村农家乐[1]。

六、加大宣传营销力度

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向省外乃至国外推介贵州饮食文化、贵州旅游业。近年来,贵州省围绕文化和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强力打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随着多彩贵州商标的全面注册和推广使用,“多彩贵州”品牌呈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而多彩的贵州饮食文化及旅游资源是“多彩贵州”的重要内涵。

2011年8月1日起,融合品牌化、符号化系统传播理念的“贵州”形象标识正式启用,今后将用于政府系统以及系列经贸、旅游推介、文化交流活动中。2011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暨中国·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于8月18—20日在贵阳举行。据报道,讲述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专题纪录片《多彩贵州·神奇之旅》,于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会期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中华民族》栏目播出。专题片由4集系列节目组成,以“衣、食、住、行”为主题,介绍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4个民族的特色文化,“吃遍黔山秀水”是节目主题之一[2]。在立足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进一步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从而使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