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科手术止血方法范文

外科手术止血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科手术止血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外科手术止血方法

第1篇:外科手术止血方法范文

【关键词】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胃左动脉栓塞术;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58

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s,Mws)是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原因之一,常以呕血为主要表现,出血量从50~2000 ml不等,少量出血者行内科保守治疗可迅速止血,但大量呕血者,病情危重,镜下治疗止血效果不佳,外科手术探查危险性大,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联合胃左动脉栓塞对于Mws所致大出血治疗效果显著,已成为安全有效治疗方式。笔者回顾了2009-2012年收治Mws患者,其中12例大出血者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联合胃左动脉栓塞治疗止血成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患者均行急诊胃镜或在病情稳定后行胃镜检查确诊为Mws,发生出血时间24~48 h不等,24 h内出血量l000~2000 ml,所有患者均伴有早期失血性休克的征象,平均输血1500 ml,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0~58岁,平均42.3岁。常规应用抑酸、止血等保守治疗无效,其中4例镜下止血失败,2例首次镜下止血成功,但住院期间再次大出血,5例家属及患者拒绝胃镜诊治措施,1例因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及无法行胃镜及外科手术治疗。

1.2 方法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书面形式的知情同意签字,补充血容量前提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引入5F导管,选用60%复方泛影葡胺或优维显作为造影剂,行腹腔干及胃十二指肠动脉、胃左动脉造影,发现胃左动脉或其分支造影剂外溢后,更换3F SP微导管,超选择进入进管难度较大的血管,采用直径较小的明胶海绵颗粒将口径小的出血动脉主干远心端栓塞,再用直径大的不锈钢圈将动脉主干的近心端栓塞,栓塞后再次造影确诊有无活动性出血。当见到出血血流缓慢或完全停止后结束手术,加压包扎穿刺部位,回病房继续吸氧、抑酸、止血等综合治疗,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观察是否有呕血、黑便等活动性再出血情况。

2 结果

12例患者共行13次栓塞(胃左动脉或其食管支及分支),技术上均一次性成功,12例一次性成功止血率92.3%(12/13),1例行第二次栓塞止血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均无再发出血。有1例在随访期间因非介入原因死亡。

3 讨论

3.1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的诊断价值 Mws易导致上消化大出血,死亡率极高,对医生而言,准确选择合理的诊治措施尤为重要。对此,急诊胃镜检查概念早已提出,郭宝良等[1]曾报道行急诊胃镜对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起到了及时诊治的作用,效果满意,但临床上笔者观察到如下原因影响了急诊胃镜的开展:部分患者因情绪紧张,配合性差,难以耐受胃镜检查;部分患者虽能配合胃镜检查,但大出血导致镜下视野不清,无法寻找病灶;对于内镜医师,如操作不熟练,患者可能因不断恶心呕吐而加重原先的贲门撕裂;此外,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得内镜医师不愿承担在大出血情况下行胃镜检查的风险,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患者诊治处于两难境地。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克服了胃镜检查的缺点,它通过显示造影剂外溢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明确出血部位,消化道出血在0.5 ml/min以上时,血管造影就可发现出血征象,出血量越大,病变血管显影率越高,越容易发现出血部位,为Mws诊断提供了新的选择。

3.2 栓塞术的止血效果 本组12例患者行胃左动脉栓塞首次止血成功率为92.3%,仅有1例行第二次栓塞,仍取得良好止血效果,所有患者未行手术治疗均止血成功,无并发症发生,均完全止血,这与栓塞方式的选择有关,本组患者在治疗上采用双重栓塞的方式[2],即用直径较小的明胶海绵颗粒将口径小的出血动脉主干远心端栓塞,再用直径大的不锈钢圈将动脉主干的近心端栓塞,取得了良好的止血效果,这与Aina等[3]研究一致。

3.3 栓塞术安全性评价 栓塞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异位栓塞引起消化道缺血,熊兴武等[4]曾报道多名Mws患者在术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低热、腹痛等症状,笔者观察结果与此相反,究其原因,因为上消化道的血供丰富,胃左动脉侧支循环多,且胃壁内的吻合交通支亦较丰富,故一般不存在管壁坏死的危险。其次,应用微导管能到达出血动脉的末级动脉分支,同时选择明胶海绵作为中效栓塞剂,两周内可被机体逐渐吸收,也大大降低了缺血性肠病发生的可能。

3.4 栓塞术与外科治疗的比较 以往研究认为对无法内镜治疗或者内镜治疗后继续出血者,首先选择外科手术,周文勇等[5]曾报道对36例Mws患者行外科手术,取得较为满意疗效,但考虑到外科手术创伤大,且受麻醉条件限制等因素,Mws患者选择外科手术已越来越少,笔者认为,与外科手术相比,胃左动脉栓塞有以下优点:(1)操作简便:能在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针对病变血管治疗直接止血;(2)微创:损伤小,止血效果好,栓塞后多数病例能避免外科手术;(3)可重复性:如果首次栓塞失败,还可重复进行[6];(4)适应证更广:栓塞治疗不受外科手术及麻醉条件限制,比外科手术更为安全,可适用更多患者;(5)经济性: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更低,为患者减轻了医疗负担。

孙儒全等[7]曾报道应用动脉栓塞治疗贲门黏膜撕裂综征止血成功,但其前提为经胃镜下明确诊断,而笔者认为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联合胃左动脉栓塞可以起到诊断与治疗的双重作用,且与外科手术相比具备更多优点。

综上所述,对于疑诊MwS引起大出血患者,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联合胃左动脉栓塞治疗是一种较好的诊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宝良,杨维良.Mallory-Weiss综合征的诊治现状[J].临床外科杂志,2008,16(7):490-491.

[2] 段旭华,郑传胜.医源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及栓塞治疗[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10):1048-1052.

[3] Aina R,Oliva V L,Therasse E,et al.Arterial embolotherapyfo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outcomeassessment[J].J Vasc Interv Radiol,2001,12(1):195-200.

[4] 熊兴武,赵光荣.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治疗动脉源性胃出血15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0,21(20):58-59.

[5] 周文勇,吴.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36例外科治疗体会[J].临床外科杂志,2008,1(16):61-62.

[6] 李红亮,马霁波.介入栓塞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6):761-762.

第2篇:外科手术止血方法范文

介入栓塞作为上消化道急性大出血的一种抢救治疗手段,止血疗效确切,特别适合镜下止血困难及病情危重患者。本院自2001年8月至2007年4月对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行急症腹腔动脉栓塞止血治疗3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24~75岁,平均46.5岁。出血方式:呕血17例、呕血伴柏油样便15例、单纯柏油样便4例。出血量:>2000 ml 16例、1500~2000 ml 12例、1000~1500ml 8例。治疗前血色素均

1.2 方法

经多路快速补液、输红细胞悬液、血浆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等积极的抗休克治疗;并在心电监护、氧饱和度、血压监测下,先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插入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下动脉,用60%复方泛影葡胺或欧乃派克离子造影剂造影,先确定出血的部位及性质,发现出血血管后,采用RH或Cobra导管超选择性插入出血靶血管,插管成功后,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条块和带纤毛金属钢圈作为栓塞剂,栓塞后再次造影确诊有无活动性出血。血管造影阴性者,根据临床表现及既往病史,支持上消化道出血者行盲目性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胃左动脉栓塞。

2 结果

36例患者共行41次栓塞(胃十二指肠动脉 及分支22例、胃左动脉19例),技术上均一次性成功,31例一次性成功止血86.1%(31/36),3例行第二次止血成功,另2例手术治疗。具体出血原因及栓塞血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5例;栓塞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胰十二指肠动脉;胃溃疡6例;栓塞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胃左动脉;不明原因2例:行盲目性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胃左动脉栓塞;余病例均栓塞胃左动脉。本组3个月~4年随访32例,随访率88.9%。所有栓塞患者均未出现胃肠缺血、坏死及其他脏器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有3例在随访期间因非介入原因死亡。随访期间复发出血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例、胃癌术后吻合口溃疡1例;再出血间隔时间为4~8个月;均应用药物后出血控制。

3 讨论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最常见消化道急症之一,介入栓塞治疗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因其创伤小,止血迅速可靠,可起到挽救生命作用[1],因急性大出血时患者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内镜直视下止血,且止血视野差、病变范围广,止血成功率不高;外科手术仅用于止血无效患者。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及栓塞术是诊疗结合的好方法[2],出血量越大,病变血管显影率越高,止血率可达90%。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及栓塞术对多种消化道出血治疗效果观察: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是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见原因,本组病例中有21例,占总病例数58.3%(21/36)。其中11例患者曾行内镜下止血未成功,究其原因与溃疡巨大、底深凹,活动性出血影响胃镜视野及大量出血后血压不稳定,不能耐受较长时间的镜下治疗均有关。而血管造影则相反,出血量越大,活动性出血征象则越明显,用明胶海绵颗粒、条块和带纤毛金属钢圈栓塞1次止血成功19例,成功率90.5%(19/21)。胃切除术后出血仍是外科较常见的并发症,临床处理较困难,病死率高达13%~25%[3],随着动脉造影技术的进步,介入栓塞已成为术后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4,5]。Angio Beattie GC[6]报道内镜下治疗对外科术后出血治疗效果有限,而血管栓塞止血成功率高66.7%(6/9),本组3例胃癌术后出血, 2例血管栓塞止血成功,1例复发出血,止血成功率为66.7%(2/3)。Mallory-Weiss 病因粘膜撕裂深、纵形裂口长,镜下止血失败;Dieulafoy病在胃底部位,止血夹未能垂直夹闭血管,提早脱落再出血,介入栓塞术均一次性成功止血,疗效满意。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栓塞术安全性评价:本组17例大出血患者,均因患者血压不稳定,考虑内镜下止血风险大,未行急诊内镜诊治,直接选择腹腔动脉造影栓塞术止血治疗,出血显影率100%,止血成功率94.1%(16/17),无1例死亡,表明选择性腹腔动脉栓塞术有效性、安全性均肯定,作者认为,对估计内镜治疗风险大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此法可作为首选。待病情稳定,病因明确后,为下一步治疗方法和措施实施争取时间[7]。与外科手术相比,经导管选择性腹腔动脉栓塞治疗优点:(1)能在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基础上立即施行治疗,且如果首次栓塞失败,还可重复进行;(2)因针对病变血管直接止血,成功栓塞后多数病例能避免外科手术,保持消化道器官的完整性,此法操作简便、损伤小、疗效迅速、可靠;(3)对外科手术高危的患者,尤其是近期接受外科手术患者,仍能很好地耐受栓塞治疗,因而比外科手术更为安全。Ljungdahl M[8]报道也提示栓塞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较外科手术有更高的安全性。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及栓塞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再出血及误栓引起消化道缺血,作者认为再出血与栓塞剂选择有关,在较大动脉及动脉瘤破裂出血栓塞时,使用明胶海绵粉末和微球等作栓塞材料时,血管再通复发出血可能性大,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条块和带纤毛金属钢圈作为栓塞剂,治疗后再次出血明显减少。上消化道的血供丰富,栓塞血管大多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胰十二指肠动脉分支及胃左动脉,这些动脉侧支循环多,且胃壁内的吻合交通支亦较丰富,故一般不存在管壁坏死的危险,微导管超选要求不高,注射栓塞剂时应用“减压注射法”,栓塞剂反流造成其他腹腔动脉误栓也可避免。

【参考文献】

1 黎雪琴,郭玉鑫,王巧兮.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栓塞治疗(综述).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6):384.

2 周金柱,田华,楼存诚,等.难治性消化道出血介入栓塞治疗21例临床分析.浙江临床医学, 2007,9(7):981.

3 武正炎主编.普通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152~222.

4 屈新才,郑启昌,余建明,等. 超选择性动脉血管造影和栓塞治疗胃切除术后大出血.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5):379~381.

5 Bonacker MJ, Begemann PG, Dieckmann C, et al. The role of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Rofo Fortschr Geb Rontgenstr Neuen Bildgeb Verfahr, 2003,175(4):524~531.

6 Beattie GC, MacDonald A, Powell JJ,et al. graphic embolization for major haemorrhage afte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Br J Surg. 2000,87(3):362~373.

第3篇:外科手术止血方法范文

[关键词] 消化道溃疡出血;急诊胃镜下止血;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b)-0066-02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非常常见的临床病症,而消化道溃疡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病症,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胃溃疡出血以及食管溃疡出血都属于上消化道溃疡出血,这一病症来势凶猛,一旦出现出血现象很容易导致消化道出现大出血,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损害和威胁,当前数据显示,消化道溃疡出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传统的外科手术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较多的并发症而且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创伤,胃镜下止血治疗由于创伤小、治愈率高、操作简便和引起的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1]。现分析2008―2012年间来进行消化道溃疡出血治疗的患者100例临床资料,对消化道溃疡出血急诊胃镜下止血治疗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提高患者止血效果及生活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占41例,男性患者占59例,年龄范围居于20~75周岁,年龄平均值为(41.2±3.8)岁,有34例患者存在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现象,溃疡面积为1.1 cm×1.1 cm-2.9 cm×2.9 cm;有45例患者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出血;有21例患者存在胃溃疡伴出血,以上患者全部通过急诊胃镜确诊。将100例消化道溃疡出血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分别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治疗组患者进行胃镜下止血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对全部50例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并同时进行胃镜下止血,检查前提为患者的心电图、呼吸、心率和血压等正常平稳。对胃部存在过多积血的患者,首先将积血清理干净,清理的方式为通过使用生理盐水对胃部积血进行吸引或者局部冲洗,充分显露导致出血现象的溃疡病灶,以便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科学的判断并制定具体和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如果患者病灶出现弥漫性轻微出血,可以向病灶喷洒400~1 000 U凝血酶止血;如果患者病灶有血痂附着,为了达到止血目的,可以在胃粘膜下注射浓度为1:10 000肾上腺素,注射方式可以为多点注射;如果采用以上治疗方式后,患者的止血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控制,可以进行电凝止血,其指数为3.0~3.5[2];如果患者存在动脉出血现象或者出血面积过大,应使用钛夹钳夹进行止血。患者出血现象停止后将胃镜取出。如果内镜止血无法使个别患者的出血现象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应该立即进行外科手术治疗[3]。

1.2.2 对照组 全部50例患者通过内镜查明出血部位后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溃疡的部位及大小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外科手术方式,病情严重者需要对其进行胃大部切除。

1.3 疗效评定标准

如果患者大便潜血呈现阴性或者临床症状消失,那么说明该患者的病症已经得到有效治愈,如果患者在24 h之内出现血红蛋白急剧下降或者7 d之内排泄黑便或者出现呕血现象即说明患者病症没有得到治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P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45例患者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治愈率为90%,有5例患者存在再出血现象,再出血率为10%;50例治疗组患者中有43例患者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治愈率为86%,有7例患者存在再出血现象,再出血率为1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现象更少、平均住院时间更短、大便潜血转阴效果更佳、肠鸣音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更短,两组之间以上数据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消化道溃疡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病症,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胃溃疡出血以及食管出血溃疡都属于消化道溃疡出血,其中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溃疡出血现象最为常见,患有此病的患者会出现排泄黑便或者呕血的现象。这一病症来势凶猛,很难实现自动痊愈,患者一旦出现出血现象而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很容易导致消化道出现大出血,引发急性周围循环衰竭造成患者血容量骤减而出现休克,严重时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危险[4]。为了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改善病人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应该及时有效地作出正确的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时进行急诊胃镜检查不但能够明确患者的具体出血部位,了解患者的病情,还能够进行有效治疗,从而使患者的出血现象及早得到控制,以改善患者的身体素质[5]。患者消化道溃疡出血24 h以内进行胃镜检查能够取得最理想的效果,包括钳夹止血、电凝止血、喷洒止血药物以及局部粘膜下注射止血药物等治疗方式在内的胃镜下止血治疗能够使患者的消化道溃疡出血现象得到有效地控制。如果患者病灶出现弥漫性轻微出血,为了达到止血目的,可以向病灶喷洒400~1 000 U凝血酶;如果患者病灶有血痂附着,可在胃粘膜下注射浓度为1:10 000肾上腺素,注射方式可以为多点注射,在每个注射部位注射1.5 mL左右的肾上腺素,总注射量应该控制在10 mL以内[6]。

如果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同时还患有严重的心肺疾病,而出现出血性休克和凝血机制异常的病症,应该进行外科手术治疗。除此之外,还有个别患者采用胃镜下止血治疗方式治疗效果不明显时,也应该通过外科治疗手术进行治疗。由此可见,虽然胃镜下止血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相较于传统的外科治疗方式胃镜下止血治疗具有引发的创伤小、治愈率高、操作简便和引起的并发症少等优点,应该被广泛应用到消化道溃疡出血的临床治疗中[7]。

[参考文献]

[1] 欧定武.胃大部切除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1,19(2):363-364.

[2] 童霞,邓旭.胃镜下注射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出血疗效的比较[J].求医问药,2012,10(3):237-238.

[3] 陈立群.急诊胃镜下止血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3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应用,2012,6(6):45-46.

[4] 叶文亭,孙延君. 30例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胃镜检查诊疗效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45-46.

[5] 吴思巧,温子仪,叶志其,等.急诊胃镜下止血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2):219-220.

[6] 陈立群.急诊胃镜下止血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3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6):45-46.

第4篇:外科手术止血方法范文

关键词:杜氏病;上消化道大出血;内镜下止血治疗

杜氏病是胃粘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的简称,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不常见原因。目前病因尚未明确,比较一致接受的观点是自发破裂理论,即异常粗大扭曲的粘膜下动脉通过粘膜缺损部位暴露于消化道管腔,当这样的动脉发生自发性破裂时导致消化道大出血[1]。该病于1884年由Gallard首先提出,后由法国外科医生Georges Dieulafoy在1898年总结了该病的特征,随后以其名字命名为Dieulafoy's disease[1]。该病在发生出血前可无任何临床表现,起病急,出血量大,易反复,且来势凶险,病死率很高。由于该病病灶微小,临床上极易漏诊,电子内镜检查是诊断和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例,均为男性,年龄38~70岁,平均(52.5±15.9) 岁。其中3例患者因突发大量呕血首诊入我院,1例于县级医院就诊行胃镜检查发现胃内血迹,但未发现确切出血灶,但反复大量呕血而转来我院。4例患者均有贫血貌、乏力、大汗、血压下降迅速、心率加快、尿少;查体上腹部无明显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活跃。验血常规血红蛋白明显低于正常值,而肝功能、感染性标志物及腹部彩超检查均基本正常。

1.2 治疗情况 入院后予禁食,留置胃管,间断性从胃管中抽出鲜红色血及咖啡色胃液,考虑急性胃黏膜损害,经胃管注入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同时给予静脉质子泵抑制剂( PPI)及补液、输血、抗休克、吸氧等治疗,效果不佳,经行急诊内镜检查,有3例患者内镜下表现为粘膜局灶性缺损伴活动性渗血或喷射性出血, 有1例可见胃黏膜浅表凹陷中间有血管走行,表面可见破裂血管残端及血痂。3例位于胃贲门小弯侧,1例位于胃底大弯侧。4例患者均给予内镜下金属钛夹钳夹术止血;1 例因动脉行程较长,经上述治疗出血短暂停止后又出现新的血管残端再发出血而转外科手术治疗。

2 结果与分析

2.1 3例患者经治疗出血停止治愈出院,经 0.5~3年随访并复查胃镜,金属钛夹已脱落,1例病灶处形成溃疡瘢痕表现,2例病灶基本消失,正常黏膜。另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后出院,未再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2.2杜氏病发生急性出血前几乎无明显临床表现,发病急,部位特殊,出血量大,易反复,且病变小,所以对于不明原因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应及时考虑到本病的可能,以减少漏诊。本病内镜下具有特征性表现,因此急诊内镜检查不仅可以确诊本病,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从而达到暂时或永久性的止血,若内镜下止血治疗失败,可考虑尽早外科手术或血管栓塞治疗。

3 讨论

目前, 国内尚无关于杜氏病整体发病情况的明确的统计数据报道,国外文献报道男:女=2:1。主要见于胃部,但可以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包括食管远端、十二指肠球部、空肠、回肠结肠、直肠[1],法国的Moszkowioz D等报道了1例胆囊杜氏病改变。由于筛选的标准不一致其发生率介于0.5%~14%,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6%,约占上消化道大出血病因的1%~2%。目前杜氏病的病因尚不清楚。诊断需依靠经典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但是,由于近年来大多数病例都是通过非手术的方法治疗的,所以,很难通过组织病理来确诊。目前,内镜医师还是需要完全依靠内镜表现来确定诊断。内镜诊断标准如下:①通过小的(

总之,杜氏病是上消化道大出血不常见、但并不少见而且重要的病因,内镜下止血是治疗杜氏病所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易行、有效方法,及时确诊及正确治疗可有效降低致死率,一旦内镜止血治疗失败,应立即行手术或栓塞治疗。

第5篇:外科手术止血方法范文

关键词:肝胆外科 胆道大出血 治疗方法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537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467-01

在手术中出现胆道出血症状是进行肝胆外科手术时常见的问题,一般而言,在手术中胆道的出血量都非常的小,只需对其进行简单的处理即可。但是如果患者的出血部位较深并且出血量较大的话,那么在临床处理时就非常的麻烦,如果没有进行很好的处理,将会使得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能导致其死亡。本文主要对于我院从2010年~2012年30例在肝胆外科手术中出现了胆道出血症状的患者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达到加深临床对于术中胆道出血的了解与认知。

1 材料与方法

选取了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0月30例在肝胆外科手术中出现了胆道出血症状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为12例,女性患者则为18例。患者的年龄从22岁~73岁之间不等,其平均年龄为43岁。患者的出血症状如下所示:出血量在400~800mL的患者有13例,800~1200mL的患者为5例,而超过了1200mL的患者则为2例。导致患者出现胆道出血的原因共有:胆管结石并且伴随着一定的炎症;在探查胆管时,由于胆管过于狭窄而出现了部分撕裂;胆管动脉出现了相应的萎缩;在探查胆管时,导致了胆管肝组织出现了假道以及胆管门静脉出现了一定的萎缩或者是肝脓肿等症状。其处理方式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各止血方法效果比较

2 结果

30例患者在进行了一定的处理之后,其胆道出血症状都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其中有有3例患者直接缝针止血治疗后全部治愈,而1例患者则进行了脓肿切开结合局部缝针的治疗方式。在这3例患者中,1例患者采取了左肝外叶切除术、1例患者采取右Ⅵ段与Ⅶ段切除治疗方法。并且在这7例肝动脉结扎治疗中,有2例患者进行了右肝动脉结扎,3例患者进行了左肝动脉结扎,还有2例患者则进行了肝固动脉结扎治疗方式。

3 讨论

在进行肝胆外科手术时,如果遇到了胆道大出血症状,一定要保持冷静,先将患者的胆总管进行一定的压迫,之后分析可能出现出血的原因以及准确的部位,之后在根据出血的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

3.1 胆道冲洗或者是联合局部填塞。采取8%的支甲肾上腺素的冰盐水对于患者的胆道进行反复的冲洗,如此可以使得患者的小血管进行了一定的收缩,从而有效的达到了止血的效果,而这种方式只能够运用于那些出血的速度较缓慢并且范围较小的患者。如果在对于患者的胆道进行了反复冲洗之后,还无法成功止血的话,那么就要用明胶海绵或是吸收性较好的止血纱布塞到患者出血的胆管里,如此对于患者的出血灶产生了一定的压迫,从而达到了止血的效果。

3.2 直接缝扎。如果患者的出血部位能够暴露的话,那么将会使得止血的效果更加的好。而对于一些与肝门相离较远的肝内胆道出血症状则可以采取切开肝组织使得出血的部位进行暴露,之后在进行一定的缝扎止血。如果盲目的将肝组织进行切开的话,那么不但不会使得出血灶产生暴露,反而导致患者产生更大的出血现象。因此,对于患者的相关病情要进行严格的分析,并且选择与出血灶相近的肝表面或者是具有肝内胆管扩张的患者采取这种治疗方式。

3.3 肝动脉结扎。对于患者采取肝动脉阻断术,一般都会起到一定的止血效果,因此对于肝动脉进行结扎的治疗方式也是在手术中治疗胆道大出血症状最主要并且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在实行肝动脉结扎时,所结扎的部位越接受出血点,其效果就越好。

3.4 肝段或肝叶切除术。在治疗肝内胆道出血症状时,采取肝叶或者是肝段切除的治疗方法,不但可以达到止血效果,而且还能够有效的去除患者的病灶,从而使得患者的病情痊愈。但是在进行了胆道手术的患者其肝功能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的损伤,因此,手术的范围尽量要小一些。

3.5 肝内外胆管广泛填塞。这种方法在采取了上述措施之后无效的情况下才可使用,并且主要运用于胆管内出血并在进行了肝动脉结扎无效之后的患者,或者是病情非常严重并且无法承受复杂性手术的患者。此次研究的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了急性梗姐性化脓性胆管炎并伴随着肝硬化患者,在对其胆总管进行了快速的减压之后,引发了肝内外胆管出血症状,之后又对其进行了肝动脉结扎无效,最后采取了明胶海绵以及纱条等填塞其胆管内部,虽然在手术之后有效的进行了止血,但是其术后感染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在使用时要非常谨慎才行。

第6篇:外科手术止血方法范文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方法;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176-02

上消化道出血通常是指trize韧带以上的消化道部分的出血,其中包括胰腺、胆囊、十二指肠、胃以及食道的出血,病情严重程度差异较大。在合并其他疾病时死亡率可高达21%-25%。近几年随着止血手段及治疗药物的多样化,本病死亡率有下降趋势,现对近几年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状况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一、一般急救治疗

出血患者一定要保持镇静状态,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顺畅,防止血液进入气管;严格控制饮食,对于呕血者应禁食;留置胃管,每隔30min-60min应抽取病人胃液,细致观察是否有出血现象;严密监控病情,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情况,详细记录尿液量;初步评估病人的出血速度、剧烈程度[1]。

二、补充血容量

对于病人出现大出血时,往往会出现血容量显著不足的情况,处于休克状态,此时应该立刻通过输液方式来补充血容量。但在补充之前,务必进行快速评估并给予适当复苏方法,避免由于输液量、输血量偏多与偏快而引发急性肺水肿。严密监控病人的生命体征,尤其要重点关注颈静脉充盈状况,测定病人中心静脉压来监测具体的输入量。

三、非食管静脉曲张的相关止血治疗

(一)内镜治疗

内镜治疗的起效时间段、疗效明确,是该类出血的首选止血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所在医院的条件、水平以及病人病变情况,合理地选择喷洒药物治疗、注射治疗、止血夹治疗、热凝治疗等[2]。对于内科治疗效果未达理想,且外科手术难度风险高、难度大、死亡率高,此时通过内镜下微波治疗的止血方式简便、止血效果佳、止血速度快,往往只需要在10min-20min之内即可以完成相关手术,手术风险性低。此外,内镜治疗还可以为进一步外科手术提供明确的出血部位,有利于提高抢救效果。

(二)药物治疗

抑酸类药物如组胺H2受体拮抗剂(H2RA)、质子泵抑制剂(PPL)等能够提高胃部pH值,可以有效地促进血小板聚集作用、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防止血凝块被过早溶解,达到止血、预防再出血的效果[3]。其中血凝块溶解发生在pH低于6.0时,血小板出血聚集时需要pH大于6.0。对于非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来说,通过止血药物止血的疗效并不能得到证实,无法作为一线药物在临床上使用。对于部分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可以静脉给药维生素K1;可以给予患者止血芳酸等可以起到抗纤溶目的的药物,达到防止继发性纤溶的效果。

(三)选择性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

可以选择性地对胃左动脉、指肠动脉、胰十二指肠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等进行血管造影,对于造影剂出现外溢或者病变部位,可以通过血管导管滴注入去甲肾上腺素或者血管升压素,使毛细血管、小动脉进行收缩,停止出血。而对于止血无效者,可以通过明胶海绵栓塞治疗。

(四)手术治疗

对于诊断明确,但是经过药物治疗、介人治疗均无效者,或者对于诊断尚未完全明确,但是临床症状无禁忌症者来说,可以考虑给予患者手术和术中内镜结合治疗。

四、食管静脉曲张的相关止血治疗

(一)药物治疗

血管加压素可以收缩内脏血管,降低内脏血流量,降低病人门脉压,为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首选药物,其止血成功率可以达到40%-90%。加压素的剂量一般控制在0.2U/分-0.4U/分,可以持续静脉滴注,若增大使用剂量也不会提高治疗效果,在使用12h-24h之后应将药物剂量减半,再持续使用8h-12h,该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相关的不良反应,如心绞痛、肠绞痛和血压异常升高等。

(二)内镜治疗

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之下注入硬化剂可以达到止血效果,但该法的治疗并发症率可以达到10%-30%,其常见类型的并发症有穿孔、出血、狭窄、溃疡、发热、吞咽困难和胸痛等。套扎手术治疗也为常见的内镜下治疗方法,但该方法的复发率较高,若套扎术和硬化治疗相结合,可以达到较高的治疗效果。

(三)气囊压迫止血

因为食管曲张静脉的血液来源是胃左静脉、胃底粘膜下曲张静脉,所以压迫胃底能够达到理想的止血效果,其止血成功率可以达到85%-92%,然而放气后的再出血量较高,可以达到50%以上。该方法治疗的不良反应多,并发症率可以达到35%,具体的并发症包括吸入性肺炎,食管黏膜坏死、糜烂和穿孔,气囊滑脱,引起气管阻塞和窒息,部分病人会出现胸痛难忍状况。

(四)外科手术治疗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为德国医生在1988年使用的一种外科手术疗法,其治疗不需要考虑是否存在硬化治疗史,门脉压可以明显下降40%-60%,可以立刻停止出血,止血成功率达到90%以上,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现象可以大大缓解甚至消失,部分或者完全吸收腹水,正常情况下患者可在7d-9d后顺利出院。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紧急的、病情复杂的内科和外科常见疾病。尽管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并且取得满意的效果,但是因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病例不在少数且病因误诊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如何快速地、正确地诊断与止血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内镜可以对最关键部位进行病因诊断,提高最直接、最准确的治疗依据,因此在实际治疗中要主要内镜的辅助治疗,提高治疗准确率。此外,可以适当地给予药物治疗,如在综合治疗之上给予PPI,能够提高胃部pH值,促进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和血小板聚集作用,从而预防与治疗出血。

参考文献

[1] 周桂叶. 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治疗现状[J].中国医药指南,2011,01(07):78-79

第7篇:外科手术止血方法范文

【关键词】急诊胃镜;止血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36-02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消化系统疾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其中最常见的是上消化道出血。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癌等[1]。其病死率比较高,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十分重要。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胃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成功率也不断提高。我院为研究胃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优势,现做如下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5月~2012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经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20例,并用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采用胃镜下治疗,一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每组各有60人。其中观察组有男性39人,女性21人,平均年龄(43.7±2.8)岁;对照组有男性35人,女性25人,平均年龄(42.3±2.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出血量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观察组

1.2.1.1术前准备 ①术前做必要的检查:血常规、血型、肝肾功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出凝血时间、HIV病毒等,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②患者检查前要禁饮禁食以抑制胃酸,术前保持清醒,有大出血者要及时补充血容量,以维持血压,若出现休克应及时纠正休克并观测生命体征,各项指标稳定后再进行急诊胃镜下检查;③对于仍可能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在行胃镜前可以先向胃管内注入适量的冰盐水洗胃,使胃镜下的视野清晰[2]。

1.2.1.2胃镜下治疗 因患者咽喉与食管组织柔软,插镜过程需要做到动作轻柔而细心,可以嘱患者配合做吞咽动作,及时送水送气,进镜过程要时刻观察患者反应,避免操作不当或动作粗鲁造成患者黏膜损伤,进而加重病情或使手术无法进行。入境后迅速检查容易发生出血的部位如食管、贲门、胃窦部、胃小弯和十二指肠球部等,在明确了出血部位和范围、病变性质后再进行治疗。弥漫性出血者用凝血酶喷洒至停止出血;各种溃疡、贲门处黏膜撕裂或恶性肿瘤等用10~20 ml的去甲肾上腺素溶液(80 mg/L)冲洗出血灶及其周围至停止出血。如以上操作仍未能完全止血,则对胃底部的血管加用高频电或微波进行治疗;若是胃息肉伴出血则作高频电切;食管静脉曲张而破裂出血则在胃镜下进行食管静脉的套扎术或注射无水乙醇治疗;对出血量较大并且无法达到理想的止血效果时,则应及时为患者进行外科手术的治疗[3]。术中尽量保护已凝结的血块。

1.2.2对照组 对照组行传统的药物治疗。使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必要时吸氧,为患者补充并维持血容量,服用抑酸药物,注射或服用止血药物,若是血管出血则予患者血管加压素等药物治疗。

1.3疗效评价 ①止血标准:胃内抽出液澄清,无血性胃液;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稳定;②再出血标准:止血5 d后出现呕血和黑便,胃内抽出液为血性胃液;患者生命体征不正常,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减少;胃镜检查时有活动性;③止血效果:24 h 内止血即为显效,3 d 内为有效,5 d 后或更长则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中有57例止血有效,2例止血后再出血后经外科手术治疗止血成功,1例止血无效后经外科手术止血,止血有效率95%;对照组中有42例止血有效,13例止血后再出血,5例止血无效,后经外科手术止血,有效率70%。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止血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在止血有效率、止血后再出血率和再手术率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等,有时伴有血容量的减少而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病死率较高,达8%~13.7%。由此可见,选择及时而有效的止血方法,对于争取救治时间、挽救患者生命来说至关重要。传统上常先应用药物治疗,止血无效后再转外科治疗,往往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并且止血有效率较低,病死率较高。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比,胃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能及时判断出血部位,能够在及时确定准确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减轻痛苦,争取更多的时间进行治疗。但在行胃镜下治疗时,应注意做好术前检查,操作时需熟练而细心,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综上所述,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与传统疗法相比,胃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能显著提高止血有效率,降低再出血率和再手术率,具有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创伤小、避免不必要损伤等诸多优点,因此可以作为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莫善.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102-103.

第8篇:外科手术止血方法范文

[关键词] 消化道;出血;急诊胃镜止血;意义

[中图分类号] R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a)-0190-02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病,短时间内出血量>1000 mL称为上消化道大出血。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会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严重者危及生命,属临床急危重症。急诊胃镜检查同时予镜下止血治疗能最大限度地止血,降低出血复发率、急诊手术率及医院总死亡率[1],被公认为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本院在内镜止血方面使用最多的方法是注射止血及金属钛夹。现将急诊胃镜止血方面的临床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因上消化道大出血住院患者62例,年龄27~88岁,平均58.3岁,男∶女约3.3∶1。所有患者符合上消化道大出血诊断标准[2],其中消化性溃疡48例,为主要出血病因,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5例,胃恒径小动脉出血4例,胃肠间质瘤3例,胃大切术后吻合口出血2例。排除胃癌出血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1.2 方法

全部患者积极补足血容量,维持生命体征平稳,置入胃管并用冰盐水500 mL洗胃后于24 h内行急诊胃镜检查并予镜下止血治疗。内镜治疗前后均静脉注射质子泵抑制剂。使用器械及药物包括:Olympus GIFH-260型胃镜,注射针,金属钛夹;无水乙醇、1∶10 000肾上腺素(肾上腺素1 mg+生理盐水10 mL)。

1.2.1 药物注射法

1.2.1.1 1∶10 000肾上腺素溶液注射法:在出血病灶周围多点注射,每点1~2 mL,总量5~10 mL,注射后黏膜肿胀发白;也可于活动性出血点直接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0.1~0.2 mL,注射后出血停止。

1.2.1.2 无水乙醇注射法:在出血血管旁1 mm处分点注射,每点0.1~0.2 mL,总量不超过1 mL,也可于明确的出血点处直接注射无水乙醇0.1~0.2 mL,注射后出血立即停止。

1.2.1.3 1∶10 000肾上腺素溶液+无水乙醇联合注射法:于活动性出血点处先注射少量无水乙醇,令活动性出血停止,再于病灶周围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溶液使病灶周围黏膜肿胀。

1.2.2 金属钛夹钳夹止血

将安装好的钛夹送出胃镜前端,使之张开最大角度,对准病灶稍加压,收紧并断离钛夹,根据病灶情况可放置多枚钛夹直至出血停止。

2 结果

61例患者经胃镜止血成功,镜下见出血即时停止,3例胃肠间质瘤患者即刻出血停止后转外科手术治疗(图1、2);其余患者均经内科保守治疗治愈,其中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24 h后再次出血,再次予胃镜下止血后出血停止。1例患者经胃镜止血无效行急诊手术。

3 讨论

上消化道大出血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可伴有低血容量性休克,严重者可致死亡,在及时扩容及输血基础上及时有效地止血是降低该病死亡率的最重要所在,急诊胃镜下止血能在最短时间内使出血停止,特别是对于急性活动性出血和可见血管残端的患者,内镜方法更为快速有效[1]。对于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止血方法有很多,包括喷洒法、注射法、金属止血夹、电凝法、热探头、氩离子凝固法、微波及激光止血等。其中药物注射及金属止血夹在上消化道大出血内镜治疗中应用广泛。内镜下注射肾上腺素是公认的内镜止血方法,它可以立即压迫和收缩血管,促进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达到止血目的。局部应用1∶10 000肾上腺素无明显全身反应,一次用量不超过10 mL比较安全,该注射法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内镜止血治疗中最为常用[3-4]。无水乙醇注射止血原理在于损伤血管内皮,诱发血栓形成,使血管发生化学性炎症,从而闭塞血管,达到止血目的。此法在临床上应用不多,原因在于多数医生认为此法引起黏膜坏死的发生率高[5]。本院的实践经验证实准确而少量地使用无水乙醇止血疗效确切,尤其是对于明确的活动性出血点效果很好,王永光认为单纯酒精注射一次总量小于1.2 mL,本院通常不超过1 mL,总体来说很安全,未出现穿孔等并发症,个别患者注射后出现疼痛,经药物治疗后均可消失。以上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止血效果确切。金属止血夹发挥止血作用的主要机制与外科血管缝合或结扎相同,为一种物理机械的方法,利用止血夹将其周围组织及出血血管一并压紧,从而闭合出血血管,阻断血流达到止血目的。要使其有效地发挥止血作用,要求准确钳夹住出血血管残端或阻断出血血管的来源[5]。该法适用于非静脉曲张性活动性出血及可见血管残端的止血,对于弥漫性出血者、恶性溃疡出血周边组织质硬质脆者、动脉出血直径>3 mm的动脉出血者均不适合金属止血夹[6]。

在胃镜止血的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1)尽可能地保持视野清晰,这是保证药物注射准确性和止血夹准确钳夹出血血管的前提,因此胃镜检查前用冰盐水洗胃,治疗过程中也要反复用冰盐水冲洗,暴露病灶,明确出血部位;(2)内镜下遇到活动性出血难以确定出血点时,要尽量使胃镜贴近出血病灶,边冲洗边观察以确定出血点,便于准确注射及钳夹,达到确切止血的效果;(3)对于内镜下止血困难的病例,可以多种止血方法联合应用,如止血夹钳夹出血点后,在出血灶周围用1∶10 000肾上腺素溶液注射,则能大大增加止血效果;(4)对于首次镜下止血不确切的病例要在24 h后复查胃镜,发现有再出血可能的要及时补充治疗,巩固疗效;(5)对于镜下止血无效的患者应果断转外科手术治疗,以免延误手术时机。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及附件的快速发展,内镜下止血已成为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成功率越来越高,大大降低了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再出血率、输血量、急诊手术率和住院费用,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池肇春,许慧,李方儒. 现代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M].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66.

[2] 陆再英,钟南山. 内科学[M]. 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83-485.

[3] 李兆申,湛先保. 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草案)[J].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73-76.

[4] 龚裕强,王教常,黄朝宗,等. 局部注射肾上腺素高渗盐水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2005,25(3):220-221.

[5] 王永光. 消化内镜治疗学[M].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0-25.

第9篇:外科手术止血方法范文

1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18~65岁,其中,酗酒后10例,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幽门梗阻1例,原因不明剧烈呕吐、呕血胃镜检查过程中再次剧烈呕吐呕血1例,所有病例均有频繁的剧烈呕吐后出现大量呕血以及休克症状。10例手术,术中情况:术中见出血部位位于胃小弯侧6例,贲门食管交界2例,胃大弯侧1例,食管下端1例,均为单处裂伤。裂伤长度3~6 cm。术中给与破裂处缝合修补,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幽门梗阻1例均同时行胃大部切除术。1例胃镜止血治疗。

2 结果

11例全部痊愈,无1例死亡。

3 讨论

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由Mallory、Weiss与1929年首次描述,发病的根本原因是腹内压力或胃内压力的骤然升高,胃内压与食管内压形成较大压力差,造成食管或贲门黏膜撕裂,撕裂血管多为黏膜下横行动脉,容易造成大出血。国外文献报道约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5%~11%,国内文献报告其发病率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14%,最常见原因为酗酒。

近年来随着急诊胃镜检查的普及,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早期诊断率逐渐增高。胃镜直视下止血治疗具有方法简单、诊断率高、痛苦小确诊快的特点,已成为早期诊断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出血量不大的患者,早期胃镜确诊止血已成为临床首选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胃镜操作过

作者单位:134001吉林省通化市地勘院卫生院

程对咽部的刺激,可能会引起一些患者严重的恶心呕吐反应,造成原破裂部位在出血,加重黏膜撕裂程度,严重者还可导致穿孔。本组1例因剧吐、呕血内科治疗出血减少后24 h内行急诊胃镜检查,于胃镜检查过程中,患者出现剧烈呕吐,大量呕血,随即休克,急转外科手术。胃镜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本病的诊断率,同时也增加诱发本病的机会,特别是近年来取消了胃镜检查前的咽部麻醉,对咽部反应敏感者更易诱发。因此胃镜检查前应当做好患者思想工作,帮助患者减少对胃镜的恐惧心理,提高胃镜的操作技术,实施咽部麻醉,同时要有急诊手术的思想准备。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