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家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国家经济现状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家经济现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家经济现状分析

第1篇:国家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在2015年,全球经济依旧是处于缓慢复苏的状态,整体环境处于复杂严峻的形式。而在国内,除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外,还承受着巨大的经济下滑压力,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正处于重要阶段,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的发展态势。

其中,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发展状况也是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的经济趋势,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坚实后盾。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5-2024)》,对未来十年我国农业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预测,提出了未来十年稳中有涨的态势。

但是目前我国人口居多,农业发展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在现今人均耕地资源不足、各地区省份由于气候地貌等因素使得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下,总体性的分析各个省份自治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有利于结合当地的农业自然资源发展开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使得农业发展在“新常态”经济格局下能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对社会、国家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

折衷型模糊决策模型的应用是现代科学不确定性决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已经成功的在人工智能、自动控制、气象预测等诸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众多的决策问题,可以从中找出其共通点,将这些问题划分成各种具有不同特征的种类。其中可以从某一问题是否具有明确的决策环境、决策者可以明确区分其所处的环境状况,就能够将这些相同特征的决策问题划分成确定性决策问题与不确定性决策问题两种情况。其中,不确定性问题在现实条件下则更为常见,它是指在决策中的几个备选方案是不明确的,也可以说是在这几个可行的方案中的现实价值或者是获得的概率是未知的。而对于不确定性决策问题,现今主要研究模糊决策模型。

Hwang在对多属性决策问题进行分析中,通过引入理想解和负理想解来对方案进行选择,开创了模糊决策方法的先河[1]。之后又有众多的教授学者加以完善,能够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能够有效的解决诸多不确定性决策问题,对于在指标上的分界处,能够有效地解决由于上下界分界处的突变而导致的较大误差,更加吻合实施情况的表达。经过了将近60多年的发展,已然是现今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将之应用于诸多领域、学科之中。

其中折衷型模糊决策方法是从大数据资料中,先对数据矩阵进行规范化处理,区分正指标和负指标,对于规范化后的矩阵进行加权处理,假设正指标属性中的数值极大值为其模糊正理想解,而数值极小值为模糊负理想解,而负指标属性的正负理想解则相反,分别得出其模糊正、负理想解,由加权欧氏距离来计算每种情况下与模糊正、负理想解的距离,最后计算综合评价值的大小来确定最佳的方案,其值越大则为最优[2]。其基本思路就是挑选出的最终结果与其选定的正理想解距离越小,而对于选定负理想解的距离越大。

结合模糊方法理论来评价农业领域的文献较少,本文采用的折衷型模糊决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分析正处于现在的研究热点中,在过去的研究中,多采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等计量经济学的方法[3],本文采用的模糊数学方法在以往研究中涉及较少,可以完善和丰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方法和评价模型。

三、评价模型的应用

(一)指标选取的原则

在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分析上,需构建生产能力指标体系,所选取的指标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原则。在对农业发展分析时的指标要求能够涉及农业的各个方面,能够全面地反映其真实情况。

2、科学性原则。主要表现在所选取的指标合理有效,能够很好的反映被解释的单位,都有明确有效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3、可操作原则。相关指标的选取应该尽量符合现实情况,能够通过一定方式寻找到,尽量选择非专业性的表达,能够量化表示或者是赋权表示其所表达的含义,并且与其他指标的关系。建立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4、可比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应采用现代统计理论表达,使得相同的指标所表达的含义能够适用于相同情况。

(二)指标的选取及权重设计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从自然资源、人力条件、机械动力等诸多因素考虑,并结合了众多文献中相关指标进行严格筛选后,从中抉择了7个指标属性:耕地灌溉面积(千公顷)、化肥施用量(万吨)、人均耕地面积(总资源)(公顷/人)、人均农业产值(万元/人)、农用机械总动力(万千瓦)、人均粮食产量(公斤/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具体数值取自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4])。

在对指标设计的权重上,有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这两种常见的方法。主观赋权主要是由相关人员的主观评判来确定相应的权数,相对于众多赋权方法来说是一种较为简便、操作性较强的方法,但是所要获得比较权威的权重比则又需要根据多位专家评分取平均;客观赋权是利用实际的指标数据依据一定的内在规律,产生其相应的指标权数,从客观角度对选定的众多指标数据设置某一定值数值,这种客观赋权的方法能够充分的利用指标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具有操作性和科学性[5]。

本文主要采用离散系数法,对上述指标进行赋权。离散系数法主要是根据各个指标的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得到各个指标的离散系数,最后将离散系数进行归一化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大小。离散系数越大,就说明指标数据越活跃,其所占到的权重越大。离散系数法能客观的给予权重值,排除了因专家主观评价赋值的影响,并能有效地结合数据,使得原本相对独立的指标数据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避免了信息使用者因采用不同的指标而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评价结果。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有些指标中的数据值具有滞后效应,在发展的过程中短期内效果不显著,这在实证分析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在本文中暂且忽略不计。

(三)模型构建

1、先对数据矩阵进行规范化处理。在农业的经济发展状况中的单项指标变量有的是以公顷/人为单位的,有的则是以万元/人或者是万千瓦等为单位,变量的取值范围相差较大,为了使分析结果的标准无误,应先消除不同量纲的影响,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再者,在上述选取的7个指标中,化肥施用量与农用机械总动力2个指标属于逆指标,剩余的5个指标都为正指标。

2、对于规范化后的矩阵进行加权处理。先采用离散系数法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值。先分别求出每一项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再由每一项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的比值来求出离散系数,最后经过各个离散系数的整合,得到耕地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人均耕地面积(总资源)、人均农业产值、农用机械总动力、人均粮食产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7项指标权重依次为19%、7%、17%、12%、8%、19%和18%。

3、将每一项指标的权重与规范化后的矩阵相乘,加权后得到加权模糊矩阵数据,并得出其模糊正、负理想解。

4、分别计算各属性数值与上述模糊正理想解的距离和与模糊负理想解的距离以及其综合评价值。最后再根据综合评价的数值大小进行排名,依次是:黑龙江(0.7023)、内蒙古(0.5657)、新疆(05135)、河南(0.5060)、山东(0.5054)、江苏(0.4864)、吉林(0.4701)、河北(0.4464)、安徽(0.4400)、湖北(0.3864)、浙江(0.3638)、湖南(0.3631)、上海(0.3576)、辽宁(03131)、四川(0.3086)、北京(0.3083)、天津(0.3057)、宁夏(0.2774)、江西(0.2750)、福建(0.2599)、广东(0.2592)、云南(0.2382)、广西(0.2367)、海南(0.2353)、陕西(02326)、重庆(0.2250)、甘肃(0.2246)、山西(0.2129)、贵州(0.1806)、青海(0.0989)、西藏(0.0906)。

(四)模型分析

由分析出来的结果可以大致得出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在用离散系数法求得权重,离散系数法是由各指标属性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比值求得,反映了各个数据的离散程度的高低。同一数据之间的极差越大,说明这个属性的活跃情况最大,那么这个属性所占的权重就越大。由指标权重分析情况可以看出,耕地灌溉面积、人均耕地面积(总资源)、人均粮食产量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4项指标所占有的比重较大,都占到17%以上,这些指标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程度较大。而化肥施用量和农用机械总动力这2项指标所占有的比重较小,仅为7%左右,其影响程度较小。

2、极差可以反映出发展现状最优和最差两种极端情况的差异程度,标准差可以反映在拥有相同均值的情况下的离散程度,标准差越大,那么各个省份间发展的离散程度也就越大。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指标评价值相似度之间的差距极值较大,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综合隶属度的极差为0.6117,排名最高的省份约为最低省份的7.75倍,这也说明各省市农业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差距较大。

3、各个省份的整体发展现状也是不平衡的,最后综合评价值的均值为0.3351,有13个省份位于均值之上。

四、结论与建议

综合上述省市自治区的综合评价数值大小,并结合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特色等,简要的将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4个等级:

(一)农业核心区

综合评价数值大于0.5的地区。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河南、山东5个省份有较高的评价值,5省市均位于北方,其占地面积也居于全国前几个省市,在耕地面积权重较大的情况下,其结果也是最优的。在其农业质量、科技投入和物质投入都有较好的表现,农业生产效率高。这些省份需以庞大的城市消费市场作为其农业发展的依托,成分发挥农业优势,提高农业产量,促进农业的高效发展。

(二)农业优势发展区

综合评价数值居于0.3-0.5之间。有江苏、吉林、河北、安徽、湖北、浙江、湖南、上海、辽宁、四川、北京、天津这12个省份农业实力相当,各个地区各有特色和优势,需充分结合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共同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

(三)农业综合发展区

综合评价数值居于0.2-0.3之间。有宁夏、江西、福建、广东、云南、广西、海南、陕西、重庆、甘肃、山西11个省市自治区。这些地区处于农业发展的中等水平,不同省份都有在一定程度上不同的农业发展限制因素,诸如水资源、气候变化、耕地地形等自然条件因素和政策条件因素,在一定层面上影响其农业的发展。

(四)农业生态发展区

第2篇:国家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风险防范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泰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动机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存在问题浅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风险分析 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前景分析 浅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特点及对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特点及原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国际比较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前景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分析及对策 中国物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购风险分析及防范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9-09.

[8] 左妍冰.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878亿美元 首列世界三甲[EB/OL].http:///42071/2013/09/09/6871s4247359.htm,2013-09-09.

[9] 商务部.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Z].2013-09-09.

[10] 郭晋晖.对外直接投资“十连增”近四分之一企业亏损[N].第一财经日报,2012-08-31.

第3篇:国家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公路运输;经济现状分析;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前言

公路运输经济,主要是指:人或是物为了达到空间转移的目的,运用公路运输工具之后而创造出的经济效益。此类经济发展现状对于整个公路运输的发展而言,极为重要。但在公路运输的经济发展中,依旧存在着些许突出问题,亟待人们的妥善解决。

一、公路运输经济现状分析

我国的公路运输在经济二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之后,无论是车辆更新、站场布局还是路网建设中,均做到与时俱进。现今我国多条纵横公路网互相贯通,进一步实现的长距离,跨省市的全面连通,对于我国交通运输承受的巨大压力而言,无疑是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与此同时,我国交通运输能力差的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1]。由于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各省市之间的距离得以大大缩短,空间资源得到了极为良好的优化配置,进而帮助降低了生产运输成本,增强了市场间的交流,推动国民经济的进步发展。但是在我国的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不可否认的存在着些许问题,亟待人们的妥善解决。

1.站场建设布局缺乏合理性

在公路运输的经济发展中,时常会出现此类问题,即众多规划建设完成的站场在使用不到其寿命极限时便被拆除,之后又再次重建,再次拆除。整体而言,在站场建设及布局工作中,仅将重点放置于城市规划考量之上,而对于站场运用的时间、稳固性及便捷性较为忽视,整体布局建设缺乏了必要的专业合理性。

2.客货发展不良,安全事故发生

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大极为突出的问题,即重客轻货,从而使得客运发展较为迅速发达化,而货运发展却较为落后,客货发展极不协调,对于公路运输经济发展而言较为不利,,是需着重关注的一大问题。

另外,在公路运输发展中,时常出现的重大安全事故对于经济发展而言,也造成了较大的损害。安全事故的发生会使得大量人力、物力耗损,且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也极大,后果极其严重,需加强关注。

3.制约客运发展

虽然与货运相比,客运得到了较为迅速且良好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依旧在发展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交通行政部门出于对安全因素的考量,规定营运客车白天时的高速公路运行速度需保持在100公里/h范围内。而夜间的运行速度则应保持在80公里/h。在凌晨2:00~5:00客运需停止运行[2]。这些规定的落实实施使得公路运输行业与其它运输业相比,其竞争力受到了削弱,不利于其经济的发展。

二、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科学应对策略

1.科学安排,加强保护

与其它运输业相比,公路运输的业务量虽然较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如高效、灵活。公路运输的主要特点是高效,其管理水准的高低及模式应用优劣均能够充分表现出公路运输高效特点。在实现公路运输现代化的状况之下,管理现代化水准并非一个简单的指标,而是需作为公路运输经济发展关键参考指标。因此,公路运输现代化评价指标机制的建立,需注意在确保常态化的状况下留有部分活动空间,对于新旧指标更替及科学调节而言极为有利。与此同时,还需注意加强对指标体系动态性的关注。

2.健全法规,健康发展

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为科学及技术革命,在由传统社会逐渐过渡至现代社会的活动中,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个领域均发生了极大的变革。在此类变革活动中,公路运输现代化便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现代化的进程因此也会受到来自这一系列变革的影响。在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需注意着重加强对社会、文化等背景的考量。在公路运输现代化规范文件中,对于人们生活质量的考量越发关注,充分体现出了和谐、全面发展的特点。因此,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和谐需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3.以人为本,统筹规划

无论是在站场、城市还是路网建设中,需注意做到充分论证及分析研究,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统筹兼顾,实现长远发展,尽量避免重复建设,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的状况。高铁建设的广泛普及及运行使得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3]。另外,在县、乡、村级公路领域,积极发展农村客运班线,从而帮助增强自身其竞争实力,并进一步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由于现今国家对于节假日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在十一、小长假、春运、寒暑假等期间,公路运输需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在平时其运输能力又出现过剩的状况。针对于此,相关教育运输管理部门需注意进一步加强对于运输能力的宏观全面调控,对运输班次采用严格规范审批方式,对于非法营运严肃打击,全面维护并确保整个公路运输市场的稳定化,进一步帮助促进其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公路运输的重要性不容小觑,随着其的迅速发展,公路广泛出现于城乡地域。公路运输所具备的资源优势性可帮助将人或是物,采用公路运输的方式送至其它地域,进而帮助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其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一个极为显著的前导性作用。所以,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需积极发展公路运输,提升其管理水准,促进其相关经济,从而帮助进一步的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书珍.公路运输经济现状分析和应对策略探讨[J].经济视野, 2015(1):345.

[2]韦生松.公路运输经济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经济视野,2013 (18):345.

第4篇:国家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 中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体育用品品牌发展分析 中国体育营销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浅析中国体育电视品牌发展 中国体育品牌创建策略分析 中国体育产业现状分析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广播专业频率发展战略SWOT分析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分析与选择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基于IP视角下的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方式分析 后奥运时代制约中国体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 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发展状况与风险分析 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国体育的中国式发展思维 论我国体育利益格局的发展脉络及其特征 从美国体育电影看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 分析美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谈我国体育市场 对中国体育报纸发展的思考 试论入世后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吕树庭,李留东. 中国竞技体育要为衰落作准备[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9):5-11.

[3] 吕树庭. 从美、日、南朝鲜承办奥运会引出的思考[J]. 体育科学,1992,12(4):6-10.

[4]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EB/OL]. #2.

[13] R元镇. 从北京到伦敦:举国体制如何向前走[J].体育学刊,2012,19(6):1-4.

[14] 体育总局大尺度放权,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体育市场[EB/OL]. http://.cn/chanye/201512/uugxr10090140.shtml.

第5篇:国家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现状分析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日益突出,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尖锐的情况下,研究并切实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理论课题和现实课题。本文主要从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现状分析,寻找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政策体系的途径。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现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顺利入学并完成大学学业,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政府部门已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主要以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等政策也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目前,对于高校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工作中出现以下现象:

(1)目的性很明确。在校老生对于是否参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带有较为明确的目的,都奔着国家无偿资助的几千元的奖助学金而来,出现了班级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的时候就限定和国家奖助学金名额相当的人数,其余一律不通过认定。

(2)申请普遍性。突出体现在大一新生,有的高校部分专业提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超过2/3,其实很多学生是达不到认定条件的,但是他们也不愿意放弃,都抱有大家都刚来,谁真的家庭困难尚无法把握的心理。

(3)班级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不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有的高校班主任(辅导员)在组织班级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时候,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做法,只要学生提出申请一律通过认定,即使提出申请的学生中不乏包含经常违纪、大吃大喝、抽烟酗酒等不符合认定条件的学生。

(4)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方式方法各种各样,但是均在认定之后都会出现学生自认为不公平的现象。比如,有全班集体投票认定;认定小组认定,等等。

(5)生源地民政部门把关不严,有的地方民政部门的干部对高校学生家庭经济调查表审核不把关,往往出现只要学生填好表格,他们都会签字认可学生所填写的家庭经济相关数据。

二、分析

1.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导致困难标准无法准确确定

物价飞涨,导致老百姓必须的生活资源也随着大环境飞涨,原本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5元就能够吃上一餐的生活成本提高了五六元,有的地方还更高。对于各高校在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时很难划定较为合适的标准,有高校规定低保家庭优先予以通过,月生活费必须低于200元,不能有价值高于300元的手机等。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把握这个标准。比如,能提供低保证明的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水平并不比别人差,在平常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经济水平远远超出标准所规定;拥有手机或价值超过300元非学习必需的消费品,很难界定。随着电子产业的迅猛发展,高科技智能手机比比皆是,其价值没有哪个标准能准确衡量;电脑如何界定是否是学习必需用品,当今高校学生无论什么专业都要求掌握电脑相关知识,这价值上千元的消费品如何界定,有人提出,计算机相关专业为必需品,但是其他专业对于学生掌握和应用电脑的要求也不低,而且学生在拥有电脑之后大部分时间往往并未用到学生上。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得不到支持而影响认定结果

自卑心和自尊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对心理矛盾,而且往往是自尊感越强,自卑心就越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虽然大都家境贫寒,但他们好胜、好强、不甘落后,尊重满足与否所引起的情感反应十分强烈,对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相当敏感,老师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和平常的举动,都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使他们感到压力。

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于以上心理,往往在班级同学中很难融入一体,造成其他同学对其家庭状况等知之甚少,无法得到班级同学的认可,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时候表现比较突出;那些达不到家庭经济特别困难而人际关系广的学生,在进行认定时得票往往远远超出了他们。这往往会造成认定原则“公平”不能真正实施。

3.各高校对通过认定并获得国家贫困资助学生回报社会要求各不一致

即使各高校在制定相关规定时都已经有了明确规定,获得国家奖助学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必须无偿劳动一定小时数,以回报社会、回报学校,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少利用这一条,无非在应对相关检查时会抽用部分这类学生参与卫生大扫除。因此,年复一年之后,在学生的心里就根深蒂固地形成了国家支助是无偿的,为什么你能申请,我就不能去申请呢。

三、对策

1.不单根据标准还要结合学生的综合表现

由于地方民政对于学生填写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把关不够严,越来越多的学生都能提供这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所必需材料,那么我们在高校进行认定的时候,必需要求各班级不单看起调查表上的数据,还要结合该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所综合表现的情况,建议把对班级贡献,为同学服务作为重要参考,按综合测评成绩进行排序评定。

2.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强,在认定时不愿意说出自己家庭真实的困难,这需要班主任(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多关心这类学生,在心理上多开导、引导其正确面对。

3.期待国家有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相关细则

为了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格认定,期待国家制定相应的规定细则,对各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在执行认定的程序上进行要求,也要对地方民政部门有规定,必须如实地给予贫困学生证明,不能谎报。

四、结束语

高校学生工作部门、有关专家和学者应当更关注大学贫困生问题,多方面、多角度地对高校贫困生问题开展广泛研究,以便更好地落实国家支助政策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是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吕澜,林良夫.加强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的若干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第6篇:国家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 西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的补偿机制研究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绩效工资的现状调查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零差价补偿机制探讨 早期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费用的影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现状与策略分析 药品费用控制与基本药物“零差率”政策的研究现状分析 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药物零差率销售与卫生经济补偿的探讨 药物销售零差率“陷阱” 柳州市柳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调查 广州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的意愿调查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转型现状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成本测算研究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促进农村卫生工作的优越性 北京市朝阳区管庄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情况的调查 实施药品零差率对妇幼保健机构财务收支的影响及对策 基本药物“零差率”基层医院会受贿?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糖尿病防治的效果观察 潍坊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及疾病知晓率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04-14.

[3] 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27.

[4] 张文彤.SPSS11统计分析教程高级篇[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75.

[5] 黄业姣.北京地区18所高校医院2007~2008年口服降糖药采购数据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20):1534-1536.

[6] 白德华,徐俊杰,郑淑美,等.北京市药品“零差率”政策对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135-137.

第7篇:国家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村 财政支出 生产 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培植农业项目,并给予大力财政支持,使得农村农业基础生产条件得到不断改进,综合生产能力平稳提升。但是,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问题,在我国的拉动作用长期不足,不仅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发展而且限制了投资和我国的整体发展。我国加入WTO之后,大大加快了国际化的进程,但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而言普遍偏低。因此,应该正确考察农村财政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在政府适当的财政政策的支持下,调整和改进农村财政支出结构,积极、有效地促进农民的消费问题。

一、农村财政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农村财政支出的现状分析

随着80年代以来国家经济水平迅速发展,我国农业财政支出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呈不断递增的趋势。近几年里,国家扩大了对农民、农业和农产品的补贴范围和种类,包括消费补贴(价格补贴、债券)、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下,不断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总体上农业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和支出稳步同步增长,适应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其中,家电下乡政策是一项财政和贸易政策的创新突破,属于价格补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其重要内容是适应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利用财政和贸易政策的手段,指导组织工业和商业开发生产质量可靠、物美价廉、保证售后的家电产品,在农民购买家电用品时,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以刺激农村居民的消费,扩大农村购买力,进而扩大我国国民内需带动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首先,农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体现出农民的整体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其次,农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食品支出逐渐下降,衣着消费支出基本不变,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波动较大,居住消费支出增长迅速。农村新型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实施导致了农村居民医疗支出呈上升趋势。整体上说,农村居民居住消费和食品消费支出占农村居民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较大且保持上升趋势。第三,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以东部东北地区最高,中部和西部地区较落后。

综上,明显看出农民生活消费支出额的持续增加使农民消费结构得到升级,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都得到了质的提高。中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善了农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多层次的特点,农民的消费观念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农村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在消费力。

二、结论及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农民的消费水平较低不是短期内形成的,而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长期沉积的结果,一直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增长。要有效发挥农村财政支出对农民的消费效应,政府应该优化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业产业的支出比重,建立完善的财政支持体系和资金监控机制,提高配置效率。在农村领域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建立适应农民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增加农民急需的生产生活公共产品的投入,建立长期的“造血”机制强化农民消费预期的稳定性。唯有如此,农村财政支出才能有效地引导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带动农村市场,拉动国民经济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中国的农村转移支付制度

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特别要加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着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使得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首先要加大支农力度,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其次,要完善财政支农体系, 广开渠道,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加。再次,完善和强化补贴政策, 注重补贴实施的监管过程,确保补贴资金真正到位,全面保证农民的直接受益。

(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分担农民风险

第一,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一种适合当地的医疗保障救助制度,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医疗保障的投入力度,对于因病致贫、因贫返病的困难家庭给予重点支持。第二,重视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加大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投入力度,完善和创新农村社会的养老制度。第三,注重农民工保障,采取分类、分项目、分地区的方式解决农民工问题中最突出的和最基本的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公平、公正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的改善,可以刺激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为农村居民的消费提供方便和服务。要重点加强农村的道路建设,完善农村生活用电设施,要大力发展农村通信设施建设、扩大覆盖面,发展网络经济以全面刺激农民消费。

三、小结

在对农村财政支出政策的选择上,要视长短期来区别对待,要根据政策目标的不同制定合理的农村财政政策,使农村财政资金结构日趋合理化,以保证国家财政资金在支援农业生产、农民增收以及农村发展上的高效使用。另外,要从总体上把握农民的生存状态,对不同部门的生产结构调整给予方向性的指导,促进农村的人力资源投资,促进以教育、文化、保健、卫生等服务性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的形成。因此,要不断完善我国农村财政支出政策以充分开发农村市场巨大的潜在消费能力,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全面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皓妍.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财政政策取向[J].决策与信息,2011(3):53-56.

[2]阮莉莉.我国政府财政支出对农民消费的影响效应[J].今日湖北,2011(2):49-51.

第8篇:国家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我国石油贸易;现状分析;发展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0-0111-02

随着经济与资源全球化发展的深入,全球各个国家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石油对外贸易特别是原油进口在我国外贸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目前我国在石油的进出口贸易活动中努力使经济逐渐稳步地良性化发展,但是石油贸易的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以下对我国目前石油贸易现状进行分析。

1 我国石油贸易现状分析

我国石油贸易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比较艰难的时期,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完全依赖进口到自给自足、出口的增长、回落、急剧增长等几个起伏阶段。直到1993年,我国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家,又过了3年我国成为了原油净口国。直到10年前,我国的成品油进口总量破纪录达到了9739万吨,比上一年增长了接近40%,而后每年都以可喜的程度增长,直到2010年末阿门增长到4.5吨[1]。当前我国的石油贸易已经超过了日本,并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是我国储存的石油量毕竟有限,而且国内很多的油田产量已经逐渐下降,在新的勘探石油技术上也没有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使得近几年我国石油开发的产量增长受到限制,供求差距越来越大。

2 我国石油贸易存在的问题

2.1 石油供求差距增大,更加依赖进口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对石油的需求急速增加,但是受到各种原因的限制,我国石油的增长非常缓慢,供求关系严重。据相关资料显示[2],近十年来我国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大概10%,而石油的消费却接近6%,但是在年均增长率上却不到2%,缺口达到了4%以上。这些年我国石油的需求对进口的依存度逐渐上升,这种依赖性的产生,会导致我国在石油的使用方面容易受到国际上油价起伏的影响,掺杂了多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干扰。因此,要使得我国经济在增长的同时不受外界影响,就必须解决在石油上的供求问题。

2.2 石油进口来源集中,进口方式单一

我国的石油进口大多在非洲和中东地区,而且从长期的形势上看,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在能源方面对我国的牵制很大。在我国石油进口的中东地区,主要来自沙特、伊朗等国家,达到了近5000万吨,占据了进口的近40%[3],而且我国在进口石油的沿途中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这是重要的运输渠道,但是却集中了很多海盗,近些年抢劫船只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又给我国的石油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3 石油对外贸易隐患,安全问题频发

我国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性非常强,主要是因为石油除了可以保障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外,还是我国政治军事上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过全球范围开启的能源革命以后,石油就取代了煤炭变成了世界能源使用作用第一位的资源,迅速在世界能源消费中上升了比重,并对世界能源消费的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改变,如今,石油仍然是最重要的能源。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为石油的原因全球就爆发了好几次世界性的能源危机。我国的经济还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这就决定了我国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将不断增加。

3 我国石油贸易发展策略研究

3.1 提高石油内供能力,平衡供求关系

在解决我国石油缺口的问题上,提高石油的内供能力是第一步,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石油的生产能力,才能为我国经济的稳定迅速发展提供保障。所以需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尽量减少我国国内石油出口的比例;②多加鼓励中国的合资企业将原油往国内销售;③在国内勘探石油的工作上加大力度和技术上的支持;④延长与产油国石油贸易合作的时长和比例;⑤多参与国外的一些油田的投资开发等。此外,还要尽量控制我国在国内的石油使用量,使石油在能源中的消费速度得到控制,还可以通过税收的作用,调整石油的消费结构。

3.2 建立多元化的进口格局,以中东地区为主

我国采用石油引进多元化的方式,包括在进口方式以及运输方式上的多元化,可以有效避免国际风险下石油供应产生的问题。我国长期在石油的供应方面都与中东地区的石油盛产国家合作,并在合作伙伴中多协调欧洲、西非等进口原油国家的加入,积极开发南美市场和俄罗斯的原油市场,尽量打开远东市场。一方面要运用中东国家的石油资源解决国家的能源需求问题,同时还要充分考虑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的石油补充,并将进口的贸易方式主要以长期的合同形式签订,尽量控制长期合同的总量在60%以上,从而使我国国内对石油的需求和获得保持足够的稳定性,并将采购作为重要的一项辅助手段。增加多国参与的石油贸易形式,将我国进口的石油在运输方式中以船运为主,充分利用大油港的优势,此外还可以更多的建立一些大型的油港,使25万吨级以上的油轮可以在此停靠,从而更好地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势。就当前的形势来说,我国与俄罗斯建立的输油输气管道等措施,也主要是考虑了这方面的原因。[4]

3.3 建立石油的储备机制,抵御国际经济和政治风险

目前,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是第三大石油的消费国,但是我国的石油商业储备却只能供应两周多的时间,如果国际上的石油能源形势动荡,出现了供应中断的情况,那么我国在石油使用和需求方面的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多样化石油的储备模式建立任务非常紧迫,建立这种战略性的储备,既能够在紧急时刻解决国内石油使用和需求的问题,又能在关键的时候直接为我国的储备做准备。

3.4 改革国有石油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

要充分利用市场规律,发挥石油市场机制的功能,加快石油行业在机制形成过程中的价格改革,降低政府对石油价值的干预。必须将地域性的石油垄断打破,鼓励国内的石油企业在对方的区域内展开交流,开展业务,从而形成全方位的竞争模式和格局,激烈的竞争力有利于实力的提升,加强这些行业在监督管理方面的制度和机构。此外,加速对外开放进程,解决贸易和投资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将外资或是民营资本投入石油在勘探、开采、输送等领域的规定限制逐渐放宽,鼓励社会上更多的资本进入到石油天然气管网的建设工作当中,加强对管网设施市场价格的监管力度,防止产生垄断。

4 结 语

随着资源全球化的利用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对石油资源的需求都在以很高的速度增长,各国对石油资源的需求和竞争也更加激烈,石油的进出口贸易与我国经济稳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国在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上必须要了解到当前对石油需求量依赖性越来越强、进口方式单一、安全问题频发的现状,提高我国石油的内供能力,平衡供求关系,主要围绕中东地区的石油生产国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格局。此外,还要加大力度改革国有的石油企业,增加国有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我国的石油发展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参考文献:

[1]贺绮,贺冰清.我国石油贸易现状和对策研究[J].资源经济,2011,11(08):41-42.

[2]刘明.关于我国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2,12(03):17-18.

第9篇:国家经济现状分析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以城乡统筹试验区―四川成都市为例,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及其从业人员比例等经济指标,对成都地区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现状分析 产业关联 产业互动

三次产业互动发展正式出现于2009年国务院批复的《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中,是指第一、二、三次产业各自作为平等主体,相互竞争与合作,加强产业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共同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成都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成都市确定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指导思想,以三次产业互动发展为机制,加快三次产业互动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成都市正围绕建设世界现代化田园城市这一目标,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和境内外新一轮产业转移加快的有利契机,积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扎实推进市区经济发展,强化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如何抓住双契机促进成都市发展,首先要对成都市三次产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成都市三次产业现状

近十年来,成都市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据成都市统计公报数据表明:从2000-2009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310亿元增加到4502.6亿元,第一、二、三次产业产值不断增加(见图1、2)。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1664.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3%;农业总产值达到441.1亿元,比2008年增长3.7%。同时,随着成都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表现出了明显的变化。如表1所示,第一产业占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的;第二产业较为稳定,且稳中有升;第三产业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由此可见,成都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趋于优化。

(一)第一产业现状分析

2009年成都市实现农业总产值441.14亿元,增长3.7%,其中种植业总产值223.3亿元,林业总产值5.63亿元,牧业总产值190.9亿元,渔业总产值10.94亿元。粮食总产量278.9万吨,增长1.6%;蔬菜总产量达到484.1万吨,同比增长2.9%;油料总产量26.1万吨,增长10.4%;肉类总产量101.9万吨,增长4.2%。如表1所示,2005-2008年,农业和牧业所占比例都接近50%,占主导地位,而林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例却很小; 2009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50.6%,种植业的商品率仍然较低,如图3所示,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一半多,仍超过各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由此可见,虽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其不合理的状况还需进一步改观。

(二) 第二产业现状分析

成都市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7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全年电子通讯产品制造业、医药工业、食品饮料及烟草业、机械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和建材冶金工业六大重点行业完成增加值11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76.4%。其中食品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机械工业、医药制造业发展较快,己具备相当规模,优势地位进一步显现。

尽管成都市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企业规模水平逐步提升,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工业企业规模小,缺乏大规模的企业和集团;二是传统高碳产业企业居多,高新技术企业偏少,制约产业结构优化,不利于形成低碳产业链;三是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改造资金投入不足,重点行业发展后劲不足,即从成都市2009年六大重点行业来看,工业增加值仅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长快于全市平均水平,增加值总量占全市76.4%的六大行业生产增长低于全市1.7个百分点;从投资来看,2009年六大行业工业固定资产投产增长33.5%,比全市高0.6个百分点,但分行业来看,六大行业中仅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化学工业增幅高于全市。

(三) 第三产业现状分析

2009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商贸餐饮业、金融保险业和交通通讯业一直居于主导地位。2009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2,41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1.8%;各项贷款余额9,869亿元,增长41.7%。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3%。从行业看,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396.6亿元,增长20.8%,增长速度居各行业之首;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61.8亿元,增速仅次于零售业,名列各行业第二;批发业零售额184.7亿元,增长18.3%。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保持稳定增长。虽然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成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 第三产业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如表2所示)。2005-2009年,成都市第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均在50%以上,2007年,城镇就业人员首次超过乡村从业人员,但几乎各占一半,乡村劳动力被吸纳能力不高。第二,成都市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过慢。虽然从2000年后成都市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不稳定,2008年第三产业比重比2007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2009年第二产业比重比2008年下降了2.1。而且与国内较发达地区三次产业比重来看,如2009年上海地区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0.7:39.86:59.4,但成都市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9:44.5:49.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远远低于我国发达地区的水平。成都市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过慢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第二产业的发展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发展后劲不足,即产业的互动性不强;二是受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重在发展工业,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够,致使产业升级较慢。例如,温江依托花卉苗圃基地、区位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具有温江地方特色的旅游观光农业,实现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互动,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因此,成都市还需在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壮大第二产业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

第二,

成都市三次产业互动发展建议

(一)加强成都市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动力不足,招商吸引力不够,产业无法升级。因此,政府应抓住扩大内需、灾后重建和试验区建设三大机遇,引导多种投资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综合交通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二)进一步调整成都市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随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进一步实施,成都经济活力全面释放,政府应该进一步把握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态势,推进农业集体化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集高效、生态、产业化为一体,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观光旅游,促进农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实现农民收入与农业经营方式转变。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招商引资政策,健全农业招商引资协调机制,引导和聚集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同时,注重农业产业培育,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现代农业物流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三)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支柱产业的投资力度

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产业转移两大机遇,以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把握产业的链接点,积极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形成产业定位明确、区位优势突出、产业链上协调发展的互动结构体系。同时,加强处于产业链高端部分的六大支柱产业的投资力度,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成都市经济的跨越性发展。目前,成都市正在按照其定制的产业发展定位,积极加快各个区(县)的产业定位及发展,如双流县把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大力培育光伏、光电、光热、核能、风能“三光两能”产业,着力打造千亿元级新能源产业集群。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成都市产业结构合理化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改造后的传统服务业和信息、物流、金融、会计、旅游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对扩大税源、增加就业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实现高端产业链的重要支撑。成都市中心应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在已有的服务业基础上,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科技、信息、旅游等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强化和提升其对周边地区的服务能力。在成都的周边地区,自然景观众多,少数民族风情较浓,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应当完善旅游设施建设,进行有效的招商引资,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推动整个成都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参考文献:

1.吴双.重庆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思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

2.姚南,张林超.成都市主导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思路.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