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范文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第1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范文

“xxx”乃至今后更长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众所周知,我市是一座资源型城市,冶炼、化工、建材等重污染行业占主导地位,由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尚未完成,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还将快速增长。我们预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能是我市生态环境压力最为突出的时期,生态环境风险不断增大,生态环境安全受到挑战,生态环境问题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

一是工业“三废”排放居高不下。XX年,全市工业废气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量分别为4.42万吨、1.23万吨、1.97万吨,约占全省排放总量的10%、5%、6%;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50万吨,占全省16%。生态环境承载着巨大压力,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艰巨。完成省政府下达的“xxx”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到XX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4.13万吨,化学需氧量控制在0.92万吨),既要消化现有的污染物存量,同时还要消化“xxx”期间产生的增量,面临着经济要发展、污染要减排的双重压力。

二是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不尽人意。工业布局不合理,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缺乏科学合理的过渡区域,主要废气污染源处在城市主导风向上游,工业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硫约有90%集中在城区50平方公里范围内,超出城区大气环境容量,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日均浓度也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少数企业废气不能稳定达标排放,事故性排放时有发生,在大气扩散条件差等不利情况下,加剧了空气环境污染。

三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均为零。西湖污水处理厂等一些重点项目进展缓慢,全市各开发区、工业园区均无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新民污水处理厂厂外管网尚未完全配套,污水收集率偏低,不能满负荷运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只有50%左右。环城公路尚未建成,大量矿物、建筑渣土运输车辆穿城而过,城区道路运输泼撒扬尘污染较为严重。

四是农村环境保护形势较为严峻。农村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监管能力与资金投入不足。小矿山、小选厂、小烧结分布较散,工艺水平不高,污染处理设施不配套,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小城镇及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匮乏,单位面积耕地农药、化肥使用量大大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面源污染不断加剧,加之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的影响,多数中小河流水质恶化,一些乡村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

五是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我市矿山点多面广,生态破坏严重。矿山占地约为全市国土面积的2%,其中采矿场、尾矿库、排土场、塌陷区等造成生态破坏的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1%左右,由此带来了水土流失、地质灾害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污染等诸多生态问题。囿于政策、资金等原因,我市矿山生态恢复重建进展不快,生态治理率不到14%。此外,还存在着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加重了我市矿山生态建设任务。

第2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范文

【关键词】河道生态护岸 综合治理 美观 人水和谐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生态城市一词渐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畅谈话题。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成为了当今我国大多数城市追求的目标。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了城市治理的重点。然而在传统的河道治理过程中,由于过分注重河道护岸的防洪、排涝等功能而忽视了河道护岸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忽略了护岸设计的美观性以及人们对于生态护岸的主观情感。为此,有关专家学者呼吁建设生态护岸,重视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本文针对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个人看法。

2.河道生态护岸的含义

河道生态护岸是指将原有河道进行治理,使恢复后的河道不仅具有防洪、排涝、储蓄水源等作用,而且整体提高河道治理后的生态环境,促进河道环境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协调,提高河道的美观性,促进人水和谐。[1]

3.河道生态护岸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3.1河道生态护岸的必要性

传统的河道护岸过分重视护岸的防洪、排涝功能,将护岸的治理重心放在提高河道的蓄水能力与水资源调度能力上,不仅忽视了河道护岸的美观性,而且忽视了河道治理后的生态环境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长此以往,传统的河道护岸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在人们与自然水之间设立了一个高大的屏障,让人们失去了娱乐、休闲的好去处。[2]同时,传统河道护岸所使用的材料中往往使用过多的外加剂,这些外加剂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后不仅会影响水的质量,而且会影响周围的水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审视传统河道护岸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关专家学者呼吁建设河道生态护岸,加强对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

3.2河道生态护岸的优越性

3.2.1有利于防洪排涝,提高蓄水能力

河道生态护岸的建设,采用的是具有较强渗透能力的界面,它可以有效保持地面水与地下水的循环交换。在丰水期的时候,地面水位较高,河道生态护岸可以将地面水渗透到地下水层,可以起到暂时缓解地面水位过高带来的危险的作用;在枯水期的时候,地面水位较低,河岸生态护岸可以将地下水反渗透到地上层面,可以暂时缓解地面水位紧缺的情况。总之,河道生态护岸的建立有利于防洪排涝,提高水资源的调度能力,加强河道蓄水能力。

3.2.2有利于维护河道生态环境

首先,河道生态护岸的植被有利于调节空气中的水分,起到涵蓄水源的作用,有利于调节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其次,河道生态护岸中的植物,种类繁多,可以与河道周围的绿地、森林等有机统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不仅有利于维护河道的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改善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

3.2.3有利于促进人水和谐

河道生态护岸的建立,除了具有以上两点优越性之外,还具有促进人水和谐的重要作用。生态护岸更加注重河道护岸的美观性,在防洪排涝、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突出河道的整体美感,让河道的护岸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愉悦人们身心。同时,生态护岸满足了人们的亲水需求,人们可以通过台阶、水边亭台、河中小岛等近距离地与大自然接触,拉近人们与大自然的距离,有利于促进人水和谐。

4.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措施

4.1以提高河道护岸的防洪排涝、调节水资源能力为前提

河道护岸的治理首要目标是提高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护岸的生态植物不仅有利于保持地面水与地下水的平衡,而且有利于防止河道水土流失,涵蓄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在对河道的生态护岸进行综合治理时,要以提高护岸的防洪排涝、调节水资源能力为前提。在满足此前提的基础上,要尽量降低河道生态护岸的工程成本,争取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4.2促进河道生态护岸的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要注意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环境的统一。首先,河道生态护岸的材料尽量避免使用人工合成材料,以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在使用自然材料进行河道治理时,要注意避免材料使用过程中及使用后因外在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二次污染。第二,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要更加注重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河道护岸的生态植物要与周围的森林、绿地等协调,促进河道生态环境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统一。

4.3注重河道生态护岸的美观性

在进行河道生态护岸的综合治理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刚性结构的构造,在进行河道护岸设计时要注重护岸的风格多样性,以形式多样的“软效果”提高河道生态护岸的视角效果,在发挥河道护岸的防洪排涝作用的基础上增加人们的美感,在造福人类生活的同时,愉悦人们的身心,增加人们生活的乐趣。除此之外,具有较强美观性的河道生态护岸还可以发展成为旅游景点,可以创造经济价值,这不仅节约了河岸生态护岸的治理成本,而且可以有效运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4设计亲水空间,促进人水协调

河道生态护岸的治理要更加考虑人们的亲水情感,可以设立专门的亲水空间拉近人们与自然水的距离,例如在河道护岸治理时可以设计台阶、水中亭台、河中小岛等,供人们在水中赏景。河道生态护岸的治理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河道护岸的蓄水、调节水资源能力,更重要的在于拉近人们与大自然的距离,促进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环境的统一,促进人水和谐,促进人类与自然的统一。[3]

5.结语

河道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不仅有利于提高河道的防洪排涝、调节水资源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河道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河道生态护岸更加注重护岸的美观性,给人们以视觉美感。河道生态护岸的亲水性设计,满足了人们的亲水需求,有利于促进人水协调。

【参考文献】

[1]马玲,王凤雪,孙小丹.河道生态护岸型式的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07):2-3.

第3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范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可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工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的方针,采取水环境综合整治、造林绿化、发展生态农业、水污染防治等措施,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使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保障流域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治理目标

坚持“山、水、林、草、田、园、路、村、堤、污、河、沟”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建成以丹江堤防工程为屏障的防洪保安体系,以丹江湿地为依托的生态平衡系统,以沿线河道绿化为核心的绿色长廊工程,以核桃园等经济林建设为主体的景观林带项目。农业生产和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河道“六乱”问题彻底控制,沿江重要区域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健全,工业污染达标排放,农业面源污染逐步减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水平,初步形成丹江流域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新格局,实现流域沿岸景观优美、经济繁荣、社会文明,使丹江流域成为集景观、生态、经济为一体的核心示范区。

三、治理重点

(一)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丹江堤防工程建设,形成完善的防洪保安体系。加快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为流域提供粮食安全保障;加快水保生态建设,切实抓好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严格执行新建水能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审批、核准制度,所有水电站应严格执行最小生态下泄流量,保障河道生态环境;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对沿河重要地段,进行有计划的清理,保持河道平整通畅;加大对河道的巡查力度,严厉打击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乱采滥挖、乱毁乱排、乱占乱建、以及向河道内倾倒垃圾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加强丹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二)加大造林绿化。坚持“封造并举”,加大植被保护和植树造林力度,着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重点加强河流两岸景观林带、坡耕地退耕还林和核桃园等经济林建设,积极促使水系两边向景观化方向发展,努力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三)发展生态农业。加大标准口粮田建设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搞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推广秸杆还田技术,有效减少化肥用量,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开展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工程,减少农药用量,减轻环境污染。积极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努力实现“村容整洁、山青水秀、人水和谐”,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四)治理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抓好沿岸重点城镇污水集中排放处置和垃圾集中堆放处理设施的建设。切实优化工业布局,严格控制沿河工业园区的污水排放。支持工业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技术应用,建立行业性清洁生产示范基地,使工业“三废”超标排放得到有效治理,确保丹江流域水质常年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

(五)推进城镇化建设。对流域沿线集镇、村庄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品位,形成具有特色的集镇风貌,推动商丹一体化进程。加强集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村组垃圾集中收集填埋,加快流域城镇化建设步伐。

四、实施步骤

丹江流域综合治理期限为2010年至2020年,具体分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0年6月―2010年7月)

成立市丹江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解任务,宣传发动。

(二)制定规划阶段(2010年8月―2010年9月)

2010年8月份,丹江流域涉及的商州、丹凤、商南三县区政府及市直各相关部门根据实施方案,制定本辖区、本部门综合治理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报领导小组办公室;9月份,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各县区、各部门专项规划,编制《丹江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2010―2020年)》,由领导小组审定后印发。

(三)综合治理阶段(2010年10月―2020年10月)

各部门及涉及县区按照《治理规划》要求,围绕各自职责,分年度开展具体项目的实施工作。

(四)检查验收阶段(2020年11月―2020年12月)

市领导小组对各部门、各县区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每年12月份,市领导小组开展年度任务落实情况检查,并向市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

五、任务分工

丹江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在市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各部门要明确综合治理目标,分工负责,密切协作,全力抓好综合治理的组织实施。

水务部门要抓好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快堤防工程建设和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抓好丹江干流小水电开发项目建设和管理。

林业部门在推进丹江流域林权制度改革的同时,抓好丹江沿线河道绿化、荒山造林绿化、主要部位的景观林带补植补造工作。

环保部门抓好沿岸工业企业排污控制,规模化养殖业排污监管。

农业部门要抓好无公害农产品、逐步减少农药、化肥量施用,积极推广规模化健康养殖,配套建设大型沼气池,做好牲畜排泄物的集中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扶贫部门要加快农村居民改水、改厕、改厨步伐,加快扶贫重点村、连片开发和扶贫移民建设。

安监部门要抓好丹江沿线尾矿库的安全监管,矿山企业水保治理工作,严防不安全事故和水源污染事件发生。

交通部门要加强对通村水泥路的维护与提高,按“十二五”规划优先考虑水泥路通村达组,加大道路沿线绿化美化。

旅游部门要抓好沿线醒目地带标志牌设置和标志性景观建设与规划。

工信部门要加强丹江沿线工业企业的日常监管。

卫生部门要加强丹江沿线卫生防疫和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落实丹江流域治理项目的财政投入。

发改部门负责丹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立项、整合、上报和资金争取,抓好尾矿库综合利用,加快生态示范村建设。

建设、规划、城管和国土等部门要加强沿线集镇、村庄统一规划,污水垃圾的集中处置,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

商丹园区管委会要加大对辖区内企业污水排放的监管力度,确保企业污水达标排放。

水务、公安、国土部门要联合执法,加大丹江流域河道“六乱”治理和毁田采砂、占地堆砂治理,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和设障行为。

商州、丹凤、商南三县区政府是本辖区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各县区应制定工作计划,明确进度要求、完成时限和责任人,确保本辖区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扎实推进。

山阳县政府要参照本方案提出银花河流域综合治理方案,争取列入丹江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丹江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任务艰巨,工作量大,涉及问题多。市政府已成立丹江流域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了各成员单位职责。各涉及县区也要尽快成立相应机构,迅速开展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在市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步调一致,协同作战。各级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加强对治理工作的综合协调、具体组织和日常督促,确保综合治理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二)紧密衔接,制定规划。各涉及县区及市直有关部门要深入调查摸底,充分调研论证,制定各自专项规划,县区与部门专项规划既要与总体规划密切衔接,又要突出专业特色。规划制定过程中要与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商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十二五”规划及有关专业规划紧密衔接,与“7.23”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机结合,做到规划内容具体清晰,阶段目标详细明确,突出可操作性、实效性。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大协调督促力度,做好项目策划包装,不仅要完成高质量的总体规划,还要形成有档次的宣传片和规划沙盘,争取列入全省项目盘子,以争取上级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建章立制,长效管理。各县区和各责任单位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经常性监督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的督促检查机制,沿线乡镇要落实环保工作责任制。各县区政府要把有关部门、单位、乡镇综合治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第4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范文

伴随着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界,各种破坏自然界的活动也在不断进行着,其结果则是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生态平衡,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特别是植被生态系统的破坏,往往可以直接影响土壤、水文、大气和生物等其他生态系统的平衡,带来连锁效应。因此,可以说植被生态系统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植被生态建设是以自然植被的种植建设为主的生态建设过程,具体包括了灌木植被、森林植被、草原植被、荒漠植被等类型的植被建设。通过相关的监测数据及研究发现,森林植被建设是整个植被生态建设的关键,这是由于森林覆盖面积广、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对生态气候的影响最直接。因此,森林植被建设不仅是植被生态建设的关键,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森林植被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利用,是以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为基本原理:大气降水通过森林被部分截留并下降到地面,再被森林逐层吸收、分流、下渗,而被森林截留降水部分通过植被直接吸收,部分被大气水循环利用。对于森林植被,水文作用的影响非常明显,这是因为森林植被体量较大、结构复杂,林下土壤渗体量较大、结构复杂、林下土壤渗透性强,这也使得森林植被的水文特点突出且对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很明显,概括起来为以下三个方面:(1)森林生态系统有很强的截留蓄水能力。由于森林生态系统复杂多样、覆盖面积较广,因此对于大面积降水或区域降水,能够很好地涵蓄水分。同时由于森林生态系统中植被的生长周期较长,其深层土壤的涵蓄能力更是突出。特别是复杂紧密的森林系统,其涵蓄能力比单层稀疏的人工林要强3~5倍。因此,我们应加强保护天然林,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建设。(2)森林生态系统有很好的平衡径流河川的作用。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多样性,使得其对截流蓄水方面有着明显作用,而这也为调节河川径流的水文特点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突发性暴雨期间,森林生态系统庞大的涵蓄能力,不仅有效补给了地下水含量,同时也牢固了地表土壤,大大缩短了洪水峰值的出现时间;另一方面在季节性枯水期间,森林生态系统依靠自身的涵蓄给养,不仅保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同时也可以间接补给河川径流,大大降低了枯水期干枯的机率。(3)森林生态系统能明显减少径流总量,对调节大气温度具有显著作用。森林系统的水流散量与地面水分蒸散量的比例大小直接决定了其所在区域径流总量。通过长时间的观察研究,在湿度较大的区域,森林系统对径流总量的影响很小,因此森林系统对该区域的径流影响也较小。但是对于较干旱区域,森林系统可使该区域径流总量比例系数下降10%,明显改善该区域的大气生态和植被生态。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水土治理不仅关系到水文、土壤、生物等相关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更是植被生态系统改善恢复的关键,因此水土综合治理是生态建设的基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究其本质,就是加强植被生态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植被生态对水土保持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积极提高水土保持对植被生态的维护作用。所谓水土保持,就是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土地措施和工程措施等,以达到改善平衡水土资源的生态循环。水土保持对水资源有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复杂植被生态区域,其生态建设效果也更加明显。(1)能大幅提高生态系统的截水效果,并显著提升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一方面通过采取有效的植被建设,不仅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截留蓄水的能力,增加地下水的蓄水量和调节河川径流的流水量,最终可以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另一方面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积极改善相关的其他生态系统的平衡,增加生物和植物的数量,最终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2)能显著调节江川河流的水文特性,并直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对突发性降水区域,有监测数据表明,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能明显削弱洪水效应,特别是中小流域的区域,其削洪效应可达40%以上。而洪水效应的削弱,不仅使得周边的农村田地免受侵害,更重要的是直接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包括土壤生态、空气生态和植被生态等。因此,我们应加大水土综合治理的力度,提高水土综合治理的技术措施。(3)有效减少江川河流的径流总量,明显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使水土和植被联系更加紧密,直接提高在降水过程中有效截留水量,从而减少江川河流的径流总量,不仅能降低洪水爆发时的灾情,也可以减轻持续干旱时的破坏。有监测数据表明,目前通过对黄河流域部分区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已经明显减少了黄河径流总量,特别是7—8月黄河汛期期间,其径流减少量可达3%以上;同时显著降低了黄河洪灾的发生,改善了沿河区域的生态环境,使得水质、土壤、植被及生物等都有了“质”的提升。(本文来自于《环境科学导刊》杂志。《环境科学导刊》杂志简介详见)

3尚需研究的问题

第5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范文

【关键词】水土流失 问题成因 生态治理

陡河水库始建于1955年,位于唐山市市区东北15公里处的开平区双桥乡,水库上游流域总面积530.4km2,总库容5.152亿m3,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陡河发源于燕山山区,上游分为东西两支,东支为管河,两河于开平区双桥村附近交汇,以下始称陡河,沿山麓台地流入陡河水库。陡河下游穿过唐山市区后入丰南境内,于黑沿子镇涧河村东入渤海。陡河水库每年可供水量2.35亿m3,不仅是唐山市区工业和生活用水的最重要水源地,而且是沿海经济带及下游农业灌溉用水的重要水源地。因此,陡河水库上游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直接关系到唐山市区及下游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及生态环境用水需求。

1 水土流失及治理现状

陡河水库上游涉及丰润、滦县、开平、迁安四个县(区), 包括10个乡镇151个村,人口16.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57万人,农业劳动力8.52万人,人口密度312人/ km2。该区植被类型为山地灌木草丛类,林草覆盖率19.5%。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重力侵蚀也比较活跃。水力侵蚀主要以面蚀、沟蚀的形式出现;重力侵蚀主要发生在河流两岸、山坡及田坎,以滑坡、泻溜、崩塌等形式呈现。土壤侵蚀模数约为300―5000t/km2.a,年土壤流失量80万t。由于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陡河水库控制流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植被退化较严重,水土流失呈加重趋势;库区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制约水资源效益的正常发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2 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 人为因素增加,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该地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650mm,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大部分以暴雨大雨形式出现,历时短,强度大,冬春季干旱少雨。北部山丘区坡度较大,土壤结构松散,植被稀疏,坡脚径流冲刷较大,易造成河流两岸、山坡及田坎出现滑坡、崩塌等水土流失灾害。人为因素是造成本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两方面:(1)乱砍乱伐、陡坡耕种、乱牧现象依然严重;(2)目前该区乱采、乱挖、大规模剥离山体采石现象十分突出,水泥厂、石灰窑随处可见,流域上游及水库周边地区有各种小型采矿企业80多个(采煤、石、铁矿等),小型石灰窑、水泥厂达200多个,还有陡河电厂、冀东水泥等大型厂矿企业。

2.2 水资源污染较严重

陡河上游的两条支流泉水河和龙湾河入库水质为饮用水Ⅲ类标准,主要污染为氨氮和生化耗氧量。陡河水库由于从滦河调水,库区水质达到饮用水Ⅱ类标准,超标项目主要为酸碱度、氟化物、氨氮、汞。陡河流域水质污染的来源一是点污染,包括库区周边居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陡河电厂烟尘等的不合理排放,另外,陡河电厂冷却循环水造成水库大面积热污染;二是面污染,它与库区上游农田化肥、农药施用有关,流域内植被度低也有较大影响。

2.3 水土保持生态治理速度慢、标准低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和群众投入了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有计划地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标准需要提高。(2)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投入不足。(3)治理成果难以正常发挥效益。边治理、边破坏,治理少、破坏多是当前水土保持生态治理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3 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对策分析

3.1 科学规划,高度重视前期工作

陡河上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涉及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全面改善的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的幸福之都建设、新农村建设等紧密结合,与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规划、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深入调查,充分论证、科学谋划。

3.2 提高标准,加快实施综合治理

通过因地制宜、科学布设各项措施,逐步实现由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由低水平向高标准、由单纯治理向综合开发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

3.3 建管并重,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1)完善工程管护体制、机制。(2)加大预防监督管理力度。(3)加强水质保护,减少面源污染。

3.4 拓宽渠道,探索资金投入机制

水土保持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范围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又是公益性工程,主要体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难以按市场化运作,因此,必须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会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综合治理投入。

3.5 协作联动,实现部门政策集成

陡河水库作为唐山市的重要水源地,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应作为政府的一项重点工程,集多方之力进行综合治理,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群众广泛参与”的建设管理体制。水务、林业、农业、国土、环保等部门紧密协作,实行多部门项目与资金整合,共同参与实施大项目的工作机制,把小流域治理与新民居建设、矿山披绿、退耕还林、农田建设、环境整治、污水处理、地质灾害预防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水保工程为依托,以生态效益为中心,以防治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前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的政策和技术措施的目标取向,实行项目拼盘、部门联动、各司其职,实现政策集成、确保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投资到位,整体推进,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王先礼.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概念与原则[J].中国水土保持,2005(2):16-17.

第6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范文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郊区和乡村粗放型经济的影响,这就给乡村水土保持,环境防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乡村林业治理作为一种生态治理的手段,其通过将小流域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方式来治理小流域,这是可以在各个小流域治理中进行普遍推行的一种治理模式。

关键词:乡村;林业;小流域;治理;路径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尤其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独树一帜,这对于我国的国家地位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看到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是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郊区和乡村粗放型经济的影响,这就给乡村水土保持,环境防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乡村林业治理小流域的功能与目的

乡村是我国社会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与城市成为一个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在城市中主要进行着工商业基本活动,而乡村则是以农林畜牧为主要活动,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以及城市环境卫生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厂矿企业逐渐搬离了城市,来到乡村选址落户,这极易打破乡村脆弱的生态平衡。加之,乡村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重一时的经济效益,忽略乡村生态的保持,这使得乡村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受到脆弱的生态平衡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受到经济发展的压力。因此探索乡村环境治理的特殊模式和路径,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为了充分发挥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等各业用地,固地制宜地布设综合治理措施,治理与开发相结台。对流域水土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1】乡村林业治理就是这样一种特殊路径。林业治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首先,林业治理促进乡村生态治理。林业资源是生态资源的一部分,林业资源本身就能够改善乡村生态环境,通过绿化环境,保持水土来减少水土流失。其次,林业治理促进乡村社会发展。林业治理是乡村小流域治理的组成部分,林业治理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实现小流域治理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也能给乡村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即通过林业治理实现生态效果与经济效果的共同发展。因此,从以上功能出发,乡村林业治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乡村小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且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林业治理小流域的基本路径

(一)统筹规划乡村林业,促进小流域治理

乡村小流域治理时一个系统工程,即是指通过对小流域单元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之上,合理规划,科学治理,运用生态的,工程技术的以及其他各种方式对其进行综合的治理。林业治理是乡村小流域治理中生态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林业治理也需要针对小流域单元内的农林畜牧业以及河流,土地资源综合考虑基础之上进行统筹规划。统筹规划林业治理的基本目的就是让林业规划服务于综合治理的全局目标,尽最大可能的利用林业治理的效能以及给乡村小流域单元内的农副业生产带来积极的效果。具体见下图:

(二)加强乡村林业治理的补助力度

乡村林业治理小流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单单依靠小流域范围内的政府投入和群众投入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通过比较全国各地在小流域治理方面的投入来看,吉林省仅2011年,全市投入治理资金1288万元,对22条小流域进行治理,完成治理面积10.1万亩。而山东省莒县借助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植树造林等项目进行水土流失治理。4年来,累计投资达6761万元,通过对芦家河、大山、万子山等3条重点流域进行了清洁生态型集中连片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8.62平方公里,先后治理小流域38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86平方公里。小流域单元不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其生态,水土环境直接影响到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小流域区域的群众参与治理的力量是有限的,并且是薄弱的,因此必须加强乡村林业治理的政府财产补助力度。因为小流域治理不仅对现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更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大项目。

(三)提升乡村林业发展加工水平

小流域治理是对已经造成的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性,补救性质的治理。其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恢复乡村地区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不必要的环境成本。与此同时,乡村社会经济需要不断的发展,这就需要在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的基础之上,探索一条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又不影响乡村小流域生态环境的道路。通过林业治理乡村小流域作为一条重要路径,那么则可以通过提升乡村林业加工发展水平,摒弃粗放式的林业加工模式,增加乡村林业加工发展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将乡村小流域的林业治理与乡村林业发展相结合。让林业资源一方面为小流域的生态环境服务,另一方面也为乡村的经济效益服务。

三、结语

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经济普遍落后。加之我国小流域数量众多,并且较为分散,这给我国小流域治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全国各地的小流域各有特色,并且小流域附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这就决定了乡村小流域治理并没有一个通行的路径。但是乡村林业治理作为一种生态治理的手段,其通过将小流域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方式来治理小流域,这是可以在各个小流域治理中进行普遍推行的一种治理模式。

第7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范文

“必须用系统思想来指导,才能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勇教授明确提出,生态环境建设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必须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

生态环境建设关键在人

刘勇说,生态环境出现问题是综合原因造成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口过速增长,对物质生活过度追求和奢侈消费。既然是综合原因造成的,也应该进行综合治理,要由全社会方方面面参与才能治理好。生态建设的根本是人的问题。不解决人的问题,单纯地治理生态,就是治标不治本。

刘勇认为,种树、种草、修坝,这样做是治标不治本。为什么会有乱砍滥伐的现象?是因为社会都需要。不少人都非常欣赏模特穿着皮革在t台上走来走去。这是在诱导人们猎杀更多的野生动物。藏羚羊被猎杀,就是因为皮毛很好。如果没有社会需要,就不会有人盗猎。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社会文化问题。翻翻字典,熊掌的解释是什么?脂肪多、味美,极为珍贵的食品;鱼翅是什么?字典的解释是珍贵的食品。人们把鲨鱼捞出来将鳍割掉,再放回海里。这是社会问题。刘勇说,如果不从社会文化角度来改变,生态环境建设有可能建得多但毁坏得也很多。

建立与自然和谐的文化

刘勇说,生态建设有三个层次。其中的技术是最低层次。最重要的是以系统思想为指导,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社会是政府主导的社会,领导的决策非常关键。

他说,生态环境与人紧密相关。人的行为方式、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直接的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不当就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有法律、有监察人员,但环境仍在继续受到破坏。这是文化的问题。生态环境要得到根本改善,就必须建立一种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否则再多的环保法也不管用,再多的环境监测人员也不管用。

要彻底摒弃过度的物质追求。刘勇说,每个人都有物质需求。但对物质无度的追求就是人性的堕落、无耻,连动物都不如。动物在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后不会挥霍、不会滥杀无辜,不会暴殄天物。而没有道德水平的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如果全世界人都按照美国标准来生活,那么需要多少个地球?有人说需要5个、有人说需要10个。刘勇说,一个地球肯定不够。而现在的发展方式恰恰是扩大需求、扩大消费。这是不可持续的。要把过多的物质追求引导到精神追求上,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形成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这才是生态环境的根本。

刘勇指出,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对天、对地都十分尊重。天坛、地坛是祭祀天地的。自然养育了我们,我们为什么无以为报?不要把天坛、地坛仅仅当成旅游景点。它应该成为人们敬畏自然、尊敬天地的场所。可按照现代文化的方式祭奠自然,在国内、在世界上引领一个新的文化。

用系统思想指导生态环境建设

刘勇说,现代科学已经认识到万物都是由系统组成的。譬如,龙卷风平常看不到,气象工作人员把相关各个要素都测准了,但还是测不准什么时候会冒出龙卷风来。这是因为龙卷风是天气系统复涌现性的表现;人的神经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系统,把人的每一根神经都搞清楚了,还是搞不清楚人为什么要作决策。

在刘勇看来,传统的科学是还原论。把复杂系统切成各个部分来研究,科学就是分解。把复杂系统分开后,相互作用就没有了,也就没有了涌现性。这是它的局限。

刘勇倡导的系统思想,就是把事物看成系统,用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观念和演化发展的观念看待事物。他曾用系统思想对人的创造力进行了研究,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叫“复杂系统创造论”。其专著已在200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刘勇指出,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整个地球是由人、生物、大气、土壤、水等相互作用形成系统,是有机整体。环境建设如果没有系统思想来指导,就会出现很多深层次问题。

生态环境建设不能单打一

目前的生态工程多为单兵作战。要么水利部门、要么林业部门,行业分化过细,本位主义过强,严重影响了综合治理。各个部门其实不愿意合作,而生态系统恰恰是综合的。对此,刘勇十分忧虑。

退耕还林工程是全国重大工程。退耕还林时主要是种树,极少种草。刘勇曾经去内蒙古检查退耕还林情况。他发现,有人把树行距加大、中间种了草。因为当地是牧区,降水量少,适合种草。尽管种一部分草恰恰有利于生态维护,但不符合退耕还林的标准,不能给予补偿。符合自然环境的、符合当地需求的却不符合行业规定。因为行业是种树,种革和其没有关系。这就是行业分化过细造成的。

刘勇指出,行业领导本位主义过强就麻烦了,环境就会出现问题。没有系统思想,某一行业发展越快离目标越远。

生态环境要靠综合治理

第8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范文

【关键词】水土流失;制约因素;建议

1. 水土流失现状与问题

1.1水土流失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是:分布广、类型多、强度高、危害深、治理难度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了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在全国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路、电、村综合治理,修建了一大批蓄水保土工程。

1.2山区水土保持的主要问题。

(1) 人为破坏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受到较严重破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不合理农业结构所致。由于在采矿、交通、冶金、建材等生产建设开发中,不重视水土流失防治,在开发建设中出现生态环境破坏。例如在矿区,大量的废弃土石和矿渣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淤塞、泥沙下泄,严重危害下游居民的安全,个别地区出现一方治理多方破坏、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

(2) 农业产出效益差,产业化困难重重。长期以来,农业内部以粮食种植为主,高产值、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及畜牧业比例过低,导致整体农业产出效益差。农业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已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共识,但目前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主要问题:一方面是产业化的思路尚不清晰,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产业基地的保障;另一方面,个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群众的主要投入及大部分耕地资源用来生产粮食,以解决温饱问题。

(3) 地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目标有不切实际的倾向。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与实践中,一是“量力而行,集中治理,先易后难”的原则在执行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被违背;二是摊子铺得过大或规划的规模过大,着眼点在于怎样向国家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三是规划的实施具有短期性,一届政府一个战略,一个领导一种打算,缺乏保障实施的政策制约。

2. 水土保持发展的制约因素

2.1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相对滞后。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系统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科学技术指导作用乏力;二是水土保持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应用缓慢;三是城市化与建设项目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日渐严重。

2.2水土保持意识有待提高、宏观管理力度不够。我国政府相继颁发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水保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宣传不够等原因,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水土保持工作技术性、综合性很强,涉及的面广,遇到的问题较多,往往对造成水土流失的条件、途径、后果及防治措施等,认识看法不一,给水土保持执法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2.3治理任务艰巨,投入严重不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之所以出现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投入较少,尽管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但跟广大的水土流失面积以及治理任务的艰巨性相比,国家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

3. 针对山区水土保持的几点建议

3.1注重历史经验,坚持综合治理。以县为基本单位,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修建基本农田和发展经济果木为突破口,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的做法是成功的,应当加以肯定。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和有计划地封山育林,这一综合治理中的关键环节未能取得突破。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既是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有效实施造林种草的必要条件,建议制定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必须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治理规划,而不是单一的林草建设规划。

3.2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生态优先。退耕还林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关键,但如何具体实施却大有讲究。我们认为,对于25°以上的陡坡地,不是退耕后不再种粮就算完成了任务,而是要强调退耕后主要应作为营造水土保持林灌草的生态保护用地,即在一定期限内不再进行任何方式的收获和采伐。

第9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范文

关键词:环境污染; 治理; 平顶山市

中图分类号:TD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68-001

1.前言

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日渐薄弱,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经济发展受到制约[1]。矿山生态环境的危害表现在煤炭开采导致土地资源破坏及生态环境恶化,破坏地下水资源,加剧缺水地区的供水紧张。煤炭开采导致废气排放,危害大气环境等。矿区环境保护存在着环保意识差,公众参与程度低,环境保护监管不力等[2]。解决矿区环境污染问题,政府要树立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观念,完善矿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舆论监督,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大力应用清洁开采和炼煤技术,推行多元综合治理的发展模式。

2.平顶山市矿山主要环境问题

平顶山市是我国新兴的煤炭工业城市,过去一段时期内,矿产资源开发出现“重开采、轻环保”的偏差,矿区环境污染问题一度成为政府工作中的一大难题。近几年,政府制订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矿区环境治理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矿山环境污染对居民身体健康构成威胁,对生态环境直接破坏,危及子孙后代[3]。通过政策优惠,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环保产品。在政府的干预下,使矿产企业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对矿山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通过实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达标生产等途径,使煤炭生产走上规范化开采的轨道[4]。

生态环境问题有开采活动对土地的直接破坏,直接破坏地表土层和植被。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如尾矿,矸石等)大面积的堆置,矿石、废渣等固体废物中含有的酸性、碱性、毒性、放射性或重金属成分,通过地表径流或大气飘尘,污染周围的土地、水域和大气环境。地下水位降低,废水排放,导致水均衡遭破坏,水质污染。

煤炭开采过程中免不了要征用土地,直接破坏植被和农作物,导致绿地面积缩减。采煤排出的煤矸石、废渣、尾煤也占用大量土地。采矿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煤尘及其他粉尘,对矿区的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矿井中的瓦斯等有害气体未作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大气层中,对大气环境也造成了一定影响[5]。

3.平顶山市矿山环境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矿山环境综合治理中出现的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政府宏观层面上的制度性制约和因管理目标偏向导致的政府职能工作的缺位、越位和错位[6]。

在宏观层面上,矿山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政府开展矿山环保工作的具体指导效果很有限。缺少完整的矿山环境法规。对矿山环境的监督管理分散于各个部门的法律法规中。现有的法律、法规中缺乏有效的防治矿山污染与生态保护制度。缺少强制性,难有实效,有些法规太原则化而又难以操作,没有有效的制裁手段。政府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法规,对污染企业采取关、停、并、转,内部整改等措施来治理与控制污染。一些污染企业在被勒令关停后,过些时候又改名换姓,以其他名义重新开业。矿山环境污染在政府追求的效益目标下,变得可有可无,进而导致了政府职能错位,致使环境保护问题得不到政府的全力监管。

4.平顶山市治理矿山环境的必要措施

完善法律法规,确保矿山环境治理高效运行。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对许多污染现象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此外,执法力度不够,使一些污染事故和责任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法规的实施效果。今后,要加强环境立法工作,尽快建立起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在矿山开发中,必须正确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不动摇,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不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矿产资源开发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防止矿产资源开发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在处理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综合利用。把保护资源和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对矿山环境破坏严重的矿山企业,限期提出整改和治理的实施方案,坚持实行不定期巡查和监察员督察制度,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实施矿山环境准入制度,加强矿产资源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落实矿山环境污染治理责任。

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等新的执政理念的指导下,必须进一步淡化传统的GDP增长主导型的政府责任意识,切实增强一级政府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因此,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矿山环境的职能,找准政府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定位,把握政府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路径选择,已成为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应红,文志岳等.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政策研究[J]资源经济,2003,6

[2]郑红等.矿山环保现状与防治对策的思考[J]矿业快报,2001,4

[3]张梁.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15

[4]王志宏,肖兴田.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破坏和污染现状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