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范文

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第1篇: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范文

(一)概念。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国家在遵循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前提下,从经济运行的全局、整体出发,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总体管理和调控。是对整个复杂国民经济有机系统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全盘统筹安排和协调,其目标在于有效及时地处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促进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意义。宏观经济管理从宏观经济整体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弥补和纠正市场经济失灵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带来严重的影响,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克服经济危机,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现状

(一)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研究不足,难以提供有效的基础支撑。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方面,不论从范式到假设、模型等几乎全部沿袭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局限于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拿来主义”盛行。借鉴过多,创新性不足,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派还没形成。然而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是基于对其国内具体经济现象的解释研究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基于开放和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假设构架之上进行讨论的。对比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中国经济的特殊性、社会发展经历的重大变革及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都造成我国经济运行的复杂程度很难一言以概之。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建模时的许多假设与我国的具体情况都不相符合。进行宏观经济分析时,不比较宏观经济学理论所适用的条件,简单地套用研究范式,局限和不足难以避免。有些情况下,甚至于将研究结论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依据,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和市场调节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问题,反而加剧经济有序运行难度。

(二)管理灵活性不足,一刀切作法普遍。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统一的制度柜架和市场环境,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存在着东西中部、城乡等地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虽然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待加强,但相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和对比国外先进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灵活性明显不足。对国内外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各地的具体状况难以及时有效地把握并采取措施,宏观经济管理存在简单化的“一刀切”的作法。如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等,都是不分各地各行业的巨大差异,“统一口径”,一视同仁。结果不仅难以实现政策的最初目标,甚至于让相关的产业、企业发展受到负面影响。如全国准备金率的提高措施,导致贷款额下降,然而仍有许多行业迫切需要贷款资金启动。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本位主义,加上政策出台缺乏部门间的协商机制,也导致了整体的非理性。

(三)宏观经济管理缺乏前

瞻性,政府越位、缺位现象严重,同时造成市场经济的活力得不到充分体现。金融危机至今,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力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然而政策的短期化倾向明显,缺乏前瞻性,过于专注于细枝末节的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从经济的宏观全局出发,缺乏对长远利益的考虑。调控时机的准确把握和选择差,造成宏观经济管理严重的滞后性,难以适应宏观调控的要求。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改变中,政府的职能还没有实现真正转换,全能政府、大政府的现象仍不时存在,出现政府主导经济的局面,政企还没有真正分开,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政府失灵问题。政府对宏观调控手段的驾御还不娴熟,调控方式简单化,行政命令和红头文件多,通过税收、汇率、价格、财政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调节的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关系还未理顺,越位、缺位现象严重,造成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难以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宏观经济管理限入恶性循环的困境。

三、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对策

(一)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建立起适应中国具体国情的宏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选择是基于对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历史、文化等元素的具体分析上形成的,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和社会处于深刻的变革中,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立足我国具体国情选择性地借鉴和吸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的成功经验,摒弃“拿来主义”,鼓励自主创新,创立起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第2篇: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范文

一、一致、先行指数回落,宏观经济预警指数持续低位

(一) 一致指数微幅下行

12月份,我区宏观经济一致指数为93.48,比11月份微幅走低0.17点。在构成一致指数的5个指标中,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发电量指数、社会收入指数呈现上升;工业指数、就业指数和社会需求指数均呈现下降。其中,社会需求指数、工业指数下降成为拖累一致指数回落的主要力量。

 

图1 内蒙古一致、先行指数(2006年=100)

图2 内蒙古一致指数分项指标(2006年=100)

注:一致指数是由一组与经济运行同步的指标合成,反映我区当前经济的基本走势,展现全区经济波动轨迹。

先行指数是由一组领先于经济运行的指标合成,可解释我区经济运行变化趋势,预测全区经济未来走势。

(二) 先行指数小幅回落

12月份,我区宏观经济先行指数为98.78,比11月份下降0.26点。在构成先行指数的6个指标中,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新开工项目指数、平均消费倾向指数微幅上行;产销率指数、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指数和贷款指数均呈现下降,从而导致先行指数继续下行。

 

图3 内蒙古先行指数分项指标(2006年=100)

(三) 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继续在偏冷的“浅蓝灯区”低位运行

图4 内蒙古宏观经济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20,自2012年7月份以来,已连续6个月持平,继续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

注:宏观经济预警指数是由一组能够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合成,可综合反映我区宏观经济及重要领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及运行状态。

图3中,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的坐标轴为右轴。

图5 内蒙古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分项指标灯号图

12月份,构成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的10个指标的灯号均维持不变。其中,投资指数、工业企业利润指数、财政收入指数和商品房销售额指数运行于过冷的“蓝灯区”;工业指数、外贸指数运行于偏冷的“浅蓝灯区”;消费指数、居民收入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贷款指数均处于正常的“绿灯区”。

 

从以上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走势表明经济企稳态势趋于稳定。但从未来经济景气变动方向看,宏观经济先行指数自2012年8月份持续回落,依据我区先行指数领先一致指数走势6-9个月判断,一个时期内一致指数仍处在下行调整期。

 

二、主要指标走势分析

(一) 工业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小幅走低

图6 内蒙古工业预警指数(2006年=100)

注:随着数据的不断更新,宏观经济先行指数领先宏观经济一致指数的领先期数将有所变动。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工业预警指数为114.98,比11月份下降0.38点,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小幅下探,接近过冷的“蓝灯区”上限。

 

(二) 投资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小幅下行

图7 内蒙古投资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投资预警指数为120.05,比11月份下降0.5点,在过冷的“蓝灯区” 继续小幅回落。

(三) 消费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持续回落

图8 内蒙古消费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消费预警指数为113.94,比11月份下降0.02点,在正常的“绿灯区”微幅走低。

(四) 进出口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继续下探

图9 内蒙古外贸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外贸预警指数为92.41,比11月份下降1.85点,接近偏冷的“浅蓝灯区”下限。

(五) 财政收入预警指数在过冷的“蓝灯区”转降为升

图10 内蒙古财政收入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财政收入预警指数为111.74,比11月份上升0.54点,改变自2011年9月份以来的下行态势,已连续两个月小幅上升,回转于过冷的“蓝灯区”,呈推动上行势头。

 

(六) 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继续微幅回稳

图11 内蒙古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2006年=100)

12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价格预警指数为102.17,比11月份上升0.05点,已连续两个月在正常的“绿灯区”微幅上升。

课题负责人:杭栓柱

第3篇: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范文

(一)一致指数小幅上行

9月份,我区一致指数为94.2,比8月份上升0.07点。在构成一致指数的5个指标中,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工业指数、发电量指数、就业指数小幅上升;社会需求指数和社会收入指数继续走低。

注:一致指数是由一组与经济运行同步的指标合成,反映我区当前经济的基本走势,展现全区经济波动轨迹。

先行指数是由一组领先于经济运行的指标合成,可解释我区经济运行变化趋势,预测全区经济未来走势。

(二)先行指数继续上行

9月份,我区先行指数为100.2,比8月份上升0.07点。在构成一致指数的6个指标中,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产销率指数、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平均消费倾向指数和贷款指数逐步上升;新开工项目指数、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指数继续下行。

二、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及主要指标走势

(一)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在“浅蓝灯区”企稳回升

9月份,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为21,比8月份上升1点,在偏冷的“浅蓝灯区”企稳回升,投资成为拉动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回升的

注:宏观经济预警指数是由一组能够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合成,可综合反映我区宏观经济及重要领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及运行状态。

图3中,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数(逆转)的坐标轴为右轴。

主导力量,全区经济释放向好信号。

9月份,构成我区宏观经济预警指数的10个指标中,投资指数突破过冷的“蓝灯区”上限,回升至偏冷的“浅蓝灯区”,其余指标均无灯号变化。其中,工业利润指数、财政收入指数和商品房销售额指数运行于“蓝灯区”;工业指数、外贸指数运行于“浅蓝灯区”;消费指数、居民收入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贷款指数均处于正常的“绿灯区”。

(二)主要指标走势分析

1.工业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继续回升

9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工业预警指数为115.7,比8月份上升0.1点,在偏冷的“浅蓝灯区”继续小幅上行。

9月份,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比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下降5.3个百分点。需要关注的是,企业效益下滑态势持续加剧,1-9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3%,继续创下2009年12月份以来的历史新低。

2.投资预警指数由过冷的“蓝灯区”回升至偏冷的“浅蓝灯区”

前三季度,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投资预警指数为122.5,比1-8月份上升0.7点,在连续7个月停留于过冷的“蓝灯区”之后,稳步回升至偏冷的“浅蓝灯区”,全区投资和项目建设初见成效。

前三季度,我区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比1-8月份下降0.6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

3.消费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继续小幅走低

前三季度,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消费预警指数为113.8,比1-8月份下降0.3点,继续小幅回落于正常的“绿灯区”。

前三季度,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2%,低于上半年0.3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落3.7个百分点。

4.进出口预警指数在偏冷的“浅蓝灯区”持续上升

前三季度,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外贸预警指数为100.2,比1-8月份上升0.9点。

前三季度,我区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4.6%,低于1-8月份 1.7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下降49.7个百分点, 但整体较年初略有回升。

5.财政收入预警指数在过冷的“蓝灯区”持续下行

前三季度,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财政收入预警指数为109.8,比1-8月份下降1.7点,降幅较上月收窄0.5点,下行态势略有放缓。

前三季度,我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持续放缓,同比增长9.3%,低于1-8月份0.9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落22.7个百分点。9月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结束7月份、8月份连续两个月的负增长,当月同比上升0.01%

6.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在正常的“绿灯区”继续下行

图17 内蒙古居民消费价格预警指数(2006年=100)

9月份,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价格预警指数为101.8,比8月份下降0.4点,在正常的“绿灯区”继续小幅回落,接近“绿灯区”的下限。

第4篇: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范文

关键词:土地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规制;房地产;差异

一、引言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Economic Policy)来进行的。经济政策是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为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实现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各种措施和规定。从其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国际经济政策;而土地政策是为达到特定的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的与土地利用有关的政策措施和手段。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作为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大战略举措,于2003年首次提出,目前很多学者也认为土地是宏观调控的手段,国土资源部是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我国特殊国情特殊发展阶段的正确选择。如卢为民(2008)在《土地政策与宏观调控》中从土地的生产要素理论、土地的资产理论、土地产权理论和特殊体制背景下的特殊选择等方面阐述了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理论依据,并设计了提高我国土地调控有效性的路径[1]。尹锋(2007)在其论文《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绩效研究》中提到,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应该是:严格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此前提下,根据国民经济冷热的具体情况,适当微调年度建设用地的供应量和企业取得土地的成本,以调控投资增长的规模,实现物价稳定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2]。

但从另一个角度,土地作为一种基础而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供给量的有限决定了土地是稀缺资源。而稀缺资源的价值主要由需求决定,而土地的需求又是一种“引致需求”,宏观调控的目的在于通过调节宏观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来实现对微观主体决策的引导,进而影响到对土地要素的利用,所以宏观经济调控决定了市场对土地生产要素的需求,而我们不可能通过土地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毕竟宏观经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是众多要素利用的市场行为博弈的结果,土地要素的利用只是其中一个。这两者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二、宏观调控与土地政策的差异分析

1、内涵属性差异

宏观调控主要是针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是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政策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运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协调社会成员利益和增加社会福利、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现代社会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虽然理论上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经济至均衡水平,但在经济达到均衡之前可能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萧条,意味着民众必须付出这段时期的总体社会福利下降的代价[3]。因此,政府在必要时可以运用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国际经济政策等)去调控经济总量及其运行,以减少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出现时滞而产生的高昂成本。因此宏观调控的内涵是调整宏观经济总量,但其作用的结果又必然会间接地影响到微观主体的行为。而正是这种直接对象与间接结果的传导才体现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这也是宏观调控必须有坚实微观政策规制的原因。

而土地作为一种基础生产要素,土地政策指为达到一定的目标,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的与土地利用有关的政策措施,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税收政策等。因此土地政策当属于微观市场的范畴,而对于微观市场进行调节或干预属于微观政府规制(Regulation)范畴。从规制的本意来看,是指政府或政府授权的职能部门以维护公众利益为目的而实施的矫正和改善“微观市场失灵”的活动,是政府对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所进行的限制或制约。因此作为一种基本的微观制度安排,土地政策是对土地及其房地产业的结构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的直接的政府规定。

2、政策目标差异

宏观调控的结果会影响到微观主体的行为决策和产业结构调整,但宏观调控的对象却并不直接针对具体的行业和部门,否则宏观调控就等同于微观规制。作为微观市场调节的土地政策的目标却是直接针对具体产业,如政府通过土地的收购、储备并有计划地投放市场,增强其对土地及房地产市场的调节;通过用地结构调整以抑制商品房价过快增长和控制相关产业用地需求。土地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有着重要地位,也就是通常的“地根”,且在土地投资之后还会带来一系列的其他投资,如工业用地后的厂房、机器设备投资,商住用地后的房屋建设、设备购置等投资,还有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建设中的大量材料等。同时社会发展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因素,如地区发展差异、城乡收入水平差距、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农民被征土地补偿等问题。国家通过土地政策维护公民权益,加大对廉租、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土地供应量以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居住,这些土地政策都可为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现代经济学也论及宏观调控的目标主要是经济持续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而实施微观土地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保障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推进社会公平稳定。因此两者的目标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3、实施措施差异

政府实行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条件是由于宏观经济不稳定性、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性不足、负的外部效应等所导致的市场宏观失灵。故而在通常的论述中,宏观经济调控的措施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贸政策、产业政策等,这些政策手段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并且必须把握好政策的时机和力度,这体现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综合性和间接引导性的特点[4]。而实施微观土地政策的经济学依据是由于政府对一级土地市场的垄断、对稀缺土地资源的过分竞争(招、拍、挂形成“地王”频出)而导致的地价高涨、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开发商市场垄断、流动性充足而带来投资性需求剧增等原因所造成的市场微观失灵。故而微观土地政策主要有土地利用规划、用途管制、供地计划、房地产价格规制、房地产税收调整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直接强制性的特点。

三、宏观调控下土地政策的制定建议

透过以上分析,作为微观规制的土地政策只能作为调节微观市场的工具之一,不能参与代替宏观调控政策。其根本原因表现在:①特有的土地出让制度为地方政府青睐“土地财政”创造了条件,而这种对“土地财政”过渡依赖,导致地方政府不断突破每年的用地计划,使得中央政府的土地政策难以落实;②对高GDP增长率的盲目崇拜和对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清,导致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率盲目崇拜,并采取简单有效的方法―鼓励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来刺激短期经济增长,这样的过热投资定会引起国民经济的波动;③土地政策的制定依靠突击治理和整顿,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其自由裁量权比较大,往往是某个部门就能随时出台,这样不利于市场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基础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若要土地政策切实产生作用,为宏观市场运行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微观制度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明确土地政策目标定位

国家的宏观调控有其明确的目标,作为微观范畴的土地政策就是要协助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而不是对冲或削弱宏观调控。在土地政策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中,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是主导,而土地政策对宏观调控的作用机制只能是协助。比如早在2006年3月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中就指出,“过度投资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等行业产能已经出现明显过剩”。很明显,产业建设生产离不开土地,那么国家有调控政策,并且一些产业用地也已列入禁止供地目录,为什么这么多过剩行业仍能顺利建设投产?直到今年,国家还在调控钢铁、电解铝、焦炭等的产能。可以说明,这么多产能的扩张,土地是先行,而这个闸门如果地方政府能真正严格“把守”,这会对宏观调控是一个促进,反之会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

2、把握好土地和房地产政策的力度

市场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政府应尽量少用行政手段和短期强硬手段来压制市场。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合理的必要干预,可以实现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同时要看到政策的长期效果,尽可能让房地产市场本身发挥调节作用。2006年-2010年的很多政策中均有关于增加居住用地有效供应、明确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数量和比例、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土地增值税的征收管理等的论述,而2011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安居工程建设、住房用地供应、税收调整等措施,说明以前的政策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再如违法用地和囤积土地这两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虽然政府明白长期存在但却没能从根本上加以制止,国土资源部近期的严厉约谈才表明整改的力度,显得力度很大,而这却只会给市场造成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打压的不利影响。这里的焦点就在于长期以来积累的问题想在某个时点通过政策来强制一次性扭转,必定会造成宏观市场的非正常波动。

参考文献

[1] 卢为民.土地政策与宏观调控[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26.

[2] 尹锋.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绩效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9:10.

第5篇: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范文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市场主体自主风险决策机制还不健全,风险外溢效应较为明显,个体、个别经济组织经营决策的风险,迫使金融体系违背经济规律提供流动性支持。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部分地方政府以稳增长为借口,不顾地方实际财政收支发展前景过度负债,形成对中央政府和金融体系的倒逼机制,使得我国宏观经济去杠杆、去泡沫的进程步履蹒跚。

据国家审计署审计,截至2013年6月末,我国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9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7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4万亿元。2014年到期的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规模约占77.1%,将成为我国宏观经济金融治理的重大难题。

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货币市场流动性趋向紧张,呼吁中央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的呼声也开始变得强烈。应该看到,在我国外汇储备及社会融资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我国金融市场流动性总体宽松适度。之所以货币市场出现阶段性的利率跳升,不是因为中央银行提供流动性不足,而是金融机构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进展上非常缓慢。如果金融机构,包括各类型经济组织、地方政府不改变自身的经济决策机制,不充分考虑市场经济运行的风险,而是将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作为救命稻草,只会将局部的风险演化为全局危机,最终损害我国国民经济健康稳定运行。

可见,加快培养具备风险自决及自担的合格市场主体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市场化规则全部引入到市场主体的经济风险决策模型之中,完全抛弃行政干扰,强化最终的风险承担与分散机制。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地方政府,只能以市场化融资方式获取资金。即使金融机构基于所有权偏好提供了资金支持,一旦出现融资风险,相关损失也由金融机构独立承担。金融机构也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地方政府抵押担保的财产,而地方政府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挠债务履约。只有这样进一步强化风险自担的约束机制,才有可能真正促使我国现有的市场主体成长为真正合格的市场经济主体。

第6篇: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模块化 教学改革

一、关于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出版后迅速发展起来。《通论》提出的最有影响的见解是经济大萧条产生于有效需求的不足。凯恩斯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律”和“流动性偏好”的存在,市场完全有可能出现供求非均衡状态。同时由于价格和工资存在“黏性”,市场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不能迅速发挥作用,而政府干预的公共支出却能够作为外生性工具发挥替代作用。这一见解推动了当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并且为宏观计量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一般均衡”理念的指导下,希克斯等人提出的IS-LM模型与AD-AS模型一起成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二、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模块的划分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国的整体经济运行及政府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经济运行等宏观经济问题的社会科学,其研究领域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主要模块

1.国民收入的核算。国民收入是反应整个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亦是国际投资者非常关注的国际统计项目。国民收入的核算主要包括两个指标,一个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另外一个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收入的核算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2.IS-LM与AD-AS模型。IS-LM模型是希克斯和汉森根据凯恩斯观点提出的,该模型是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多恩布什把IS-LM称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该模型通过利用利率的传导机制,分析了政府主动干预经济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成为战后各国主动干预经济运行的首选理论依据。但从实践来看,该模型存在不少缺陷,特别是70年代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的崛起,对传统凯恩斯理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由于国内经济学研究水平的落后,大多国内经济学教材仍然继续沿用这一思路。但在国外许多国家,IS-LM模型有时出现在宏观经济学教材中,但只是作为建构AD-AS模型中总需求曲线的一个阶梯。进一步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与价格决定之间的关系,就是AD-AS模型。

3.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在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经济总量的增加,二是人均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经济增长率来描述。哈罗德(1948)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多玛(1946、1947)也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增长模型。由于两个模型几乎相同,所以一般称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一般的表达式为:尽管哈罗德多玛模型存在重要缺陷,但不能否认该模型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经济增长理论最有影响的是索罗提出的“slow增长模型”。索洛模型又称作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外生经济增长模型,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的经济增长模型,是Solow于1956年首次创立的,用来说明储蓄、资本积累和增长之间的关系。自建立以来,这一模型一直是分析以上三个变量关系的主要理论框架。模型表达式为:索罗模型解释了发达国家富裕的根源在于较低的人口出生率和高的储蓄率,并认为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两个源泉。新古典增长理论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是20世纪80中期被提出,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内生增长理论仍然处于当代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研究的活跃时期。

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主要理论有熊彼特经济周期,萨缪尔森提出的乘数―加速数模型等。

4.失业与通货膨胀的问题。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13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同时,货币工资就是通货膨胀率,这条曲线就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1968年,弗里德曼指出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影响工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人对通胀的预期。对工人来说,实际工资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名义工资变化率必须用通货膨胀率来纠正。工资变化率部分地由预期通货膨胀率决定,部分地由实际失业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等于工资变化率减去生产率增长率。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现代菲利普斯曲线):短期的现代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在长期,人们有充分的时间调整通货膨胀的预期,所以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从自然失业率出发的一条垂直线,它表明在长期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不存在替代关系,从一地程度上解释了滞涨现象。

5.开放经济下的经济模型。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以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多恩布什模型为代表。Mundell(1963)、Fleming(1962)提出了一种开放经济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通过把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引入IS-LM模型,从而对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进行了分析。Dombush(1976)在存在适应性预期和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形下,发展了汇率的波动理论。分析了汇率、利率和其他经济变量间的关系,具体阐述了货币扩张政策所造成的影响,较好地解释了货币超调现象。作为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延伸,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本知识模块的主要内容。

三、结论

与微观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收入的总体运行情况,但国民经济是个庞大的体系,需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同时需要剖析他的内部结构和相互间的关系,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展开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研究。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按照模块进行知识分类,帮助学生建立框架性知识体系,教给他们建立知识模块化的方法,这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和系统地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2011,第一版.

[2]Mundell,R.A.1963,“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29,pp:475-485.

[3]Dombush,R.1976,“Expectations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c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4,pp:1161-1176.

第7篇: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范文

深度调整年

2014年中国普洱茶市场自春节后,开始陷入一种温吞水的状态。一开始市场普遍还是持乐观态度,觉得市场的萎靡不振是因为春节后大益有一段没有新品的“空窗期”所致。当时市场上弥漫的依旧是乐观情绪,茶山上传来的依旧是2014年春茶采收空前热烈,老班章、易武、南糯、冰岛、昔归等名山产区的古树茶、大树茶毛茶价格又突破历史新高等信息。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大益1401批次易武正山后,市场预期并不如之前所预料到的那么好。跟着大益2012~2013年的许多产品开始呈现降价趋势,下关、合和昌等品牌也出现了类似情况。但是,与2007年中国普洱茶市场崩盘相比,更多的人把2014年中国普洱茶市场出现新茶跌价称之为市场调整。犹如股市一般,牛市过后总会经历一番调整。所以,大部分人也将2014年称之为普洱茶市场调整年。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诸如大益英雄骏马、1401易武等新茶价格大幅下跌,包括前面两三年的大部分明星产品如金大益、龙印、早春乔木等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跌幅。同时,大益作为中国普洱茶界的龙头企业,其产生的牵连效应是巨大的,其他很多品牌的茶品也出现了下跌的态势。所以,2014年中国普洱茶市场已经不是简单的“调整”两字可以概括的,或许用“深度调整”来形容更为合适。如果从市场大势来看,其实与2007年相比,并没有乐观太多,只是如今市场容量远远大于2007年,所以市场上的茶商、茶企、投资者没有如2007年那么如末日般的感觉。而时间进入2015年后,情况并没有好转,普洱茶成交量持续低迷,2012~2013年普洱茶市场整体火爆,导致2010~2013年的许多普洱新茶价格高企,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部分新茶比2005~2006年中生代茶还贵的情况。以2012年大益布朗为例,该茶直接价格仍然在千元左右,比许多2005~2006年的茶还贵。

反观中国经济,从2013年开始,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下行。使得市场上再度出现“现金为王”的理念,很多人选择持有现金而不是其他。对于普洱茶商、投资者来说,情况也是如此。许多投资者在2014年4月份左右把自己手中大部分普洱茶出售换取现金,甚至部分品种的茶品因此亏本也在所不惜。

到了2015年,原本预期的经济回暖并没有出现,虽然国务院一再强调中国经济运行情况整体稳定,但实际上情况并不容乐观。无论是直接融资量还是职业经理人采购指数(PMI)都一直低位运行,反倒是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股市重启牛市,到了2015年6月初,上证指数达到5166点后,开始经历过山车行情,2个多月时间跌去2000多点,至今在3000点上下徘徊。

在这样一种宏观层面上,单纯的对中国普洱茶市场保持乐观态度似乎是不可行的。原因如下:

1、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影响普洱茶市场信心,使得许多茶商、投资者持币观望;

2、2012~2013年度中国普洱茶市场粗放式、野蛮式的增长使得原材料价格大涨;

3、普洱茶企需要一段时间消化因原材料价格大涨而带来的成本增加;

4、本轮中国股市的牛市行情中,许多茶商同样把资金投入股市,而经历了两个多月的下跌,资金被套牢在股市中。

所以,基本上2015年中国普洱茶市场已经是进入深度调整的模式,所以,笔者需要做的,是从中理出一些头绪,看看未来一段时间内,普洱茶市场会有一些什么样的趋势。

产品革命

长期以来,在普洱茶市场里,不管是生产者还是茶商又或者消费者,都存在一个观念,那就是生茶比熟茶来得珍贵。在普洱茶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中,熟茶算是新面孔,至少从官方记载来看,生茶早已出现而熟茶需要等到公元1973年才正式研发试制成功。而从口感来看,由于普洱茶是一种讲究后期变化的茶,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仓储条件下,生茶的后期变化比熟茶来得明显,且口感上要富于变化,茶汤活泼许多。而熟茶,其研发初衷就是因为生茶需要漫长的时间等待才能变得适口,所以熟茶就是通过人工方式,使得其在出厂之时就具备一定的发酵度,改变了生茶在新茶时期生利的口感,使得熟茶口感醇厚,茶性温和。因此,创造熟茶的目的就是为了马上消费。

但是后来,茶商及消费者又发现,熟茶刚出厂之时,口感依然不够理想,熟茶也存在后发酵的空间,只要存放一段时间,熟茶的口感依然有提升空。所以,一样有人存放熟茶。但是与生茶相比,熟茶的后期转化空间相对较小。因此,陈年优质生茶的价格往往是陈年优质熟茶的一倍甚至数倍。

因此,长期以来,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都形成了贵生不贵熟的观念,从而也影响了普洱茶生产厂家,往往最好的原料都用来生成生茶而非熟茶。熟茶相比生成,其生产工艺流程、原材料损耗都高于生茶,而市场价格上面,熟茶又低于生茶。因此,愿意使用高级原料,知名产区原料来生产熟茶的厂家并不多。很多喝普洱多年的消费者都会发现,相比生茶,要找寻到一款优质的熟茶,其难度及稀缺性远远高于寻找到一款优质生茶。

长期以来,虽然市场贵生不贵熟,厂家生产熟茶的技术也是良莠不齐,但是熟茶的快速消费属性其实依然得到众多厂家的重视。在整个云南,很多厂家如大益、龙润、润元昌等都在进行熟茶的技术研发。

以大益为例,大益目前已经研发出HEMA技术,涵盖生熟茶,并且于2013年推出一款全新的熟茶――丹青。丹青的主打概念是轻发酵以及后期转化。根据大益官方宣传资料,丹青相比传统熟茶,在发酵度上精确控制,使得其后发酵空间较大。

就笔者看来,本轮熟茶技术革新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快速消费上面。无论生茶也好,熟茶也好,最终都是需要品饮。而熟茶如今已经脱离其设计初衷,熟茶最初就是为了快速消费而被创造出来。在广大的消费市场,熟茶也确实作为一种快速消费品存在。只是熟茶的快速消费市场相对低端,普洱茶的高端市场依旧主要集中在生茶。

如果熟茶想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厂家需要在技术研发这领域转变思路。熟茶需要从口感上进行变化,首先,看是否能够通过现代的生物科技手段来真正解决熟茶口感问题;其次,通过技术手段研发出可以模拟诸如五年陈、十年陈、十五年陈的优质陈年生茶口感的熟茶出来,然后根据模拟出来的不同年份的口感的茶来进行差异化定价。

如果这个技术研发成功,那么熟茶的高端快消市场才能说完全打开。

普洱茶市场长期以来贵生不贵熟的观念导致两个结果:1、厂家基本不愿意使用优质毛茶来生产熟茶;2、消费者认为熟茶是低端产品。

在这两个结果的导向下,一样产生了两个结果:1、市场上的优质熟茶稀缺;2、喝茶人不愿意花费高价购买熟茶。

所以,普洱生产厂家在进行技术革新的同时,也应该转变思路,让整个市场摒弃熟茶是低端产品的观念,同时慢慢改变贵生不贵熟的产品。幸运的是,进入2015年以来,已经有许多茶厂意识到熟茶的快消品属性,在2015年大力推广熟茶,但是具体成效如何,还要看2015年中秋―国庆这一传统茶叶热销期间的表现。

说完熟茶,再来说说生茶,由于最近两三年,高端普洱茶品牌迭出,使得市场上的天价新普洱生茶比比皆是。但问题就在于普洱茶的价值更多是需要时间来体现的,因为其越陈越香的特质带来价值随时间沉淀而增长的趋势。但是,天价新茶实则是透支了其未来若干年的陈化价值。

因此,对于普洱茶企来说,重视熟茶、对新生茶合理定价是一个必须要重视的事情。盲目的出天价新茶,只会使得与市场渐行渐远。

在2016年,中国经济仍然会维持在低位运行的状态。目前应该说没有任何既往经验可供中国参考,唯有坚持结构调整、坚持基础工业才是出路。如果按照中国历史来看,现阶段不过是全盛来临之际的一个曲折,而通往大国崛起之路,中国依然惯性十足。

而这两年中国普洱茶市场的深度调整未必是坏事。首先,2012~2013年那种粗放式、野蛮式的增长得到了遏制;其次,茶企、茶商、投资者有机会深度盘点前面几年的所得;茶企有机会进行产品调整、渠道调整。

因此,无论是大益的寻找真正消费者;合和昌的普洱北行、出国;国皓的渠道调整;广雅的产品线变革,都有机会在未来出现成效。另一方面,在市场的深度调整下,许多实力不足的普洱茶商、茶企会因为市场调整而产生的“挤出”效应被调整出市场。这对于整个市场而言,是利大于弊的事情。

第8篇: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范文

【关键词】宏观调控;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

2013年,东北地区经济重点突出发展与民生两大主题,从而保障经济工作稳中求进。改善民生必须以全面振兴东北为原则,而健全就业、收入分配、社区医疗、住房等机制,以及促进基本功服务均等化,使得全民共享发展成果,这便是东北地区2013年经济发展的重点,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一、宏观调控下2013年东北地区经济运行情况

2013年,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缓中有忧的特征,经济社会发展朝国家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几项经济指标均达到了较好水平,民生问题逐渐解决,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奠定了基础。

1.新产业、新技术迅速发展

2013年,东北地区高度重视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的建设,顺利完成了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重点产业项目213项,总投资高达457亿元,切实促进了一些集团的大型铸锻件升级改造项目、北安天华风电设备公司的风电配套项目、哈尔滨红光锅炉总厂兆瓦级风电塔架及附件项目、哈尔滨华强电力电站设备公司的汽轮机部件制造项目等24个重点项目的。2013年,黑龙江电力公司投入资金645万元用于建设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基础平台,促进东北地区网络运行体系构建的电网建设进程。

2.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

2013年东北地区基础构建产业大集聚、开放式枢纽中心、金融中心、商贸市场和生态园林等等城市化建设项目,有力地促进了东北各个城市建设,促进老工业基地建设,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2013年东北地区水利投资157.5亿元,占全年中央水利投资总规模11.2%。加强农村水利建设,解决了11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了15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进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和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

3.东北地区财政堪忧

对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国家发改委称,“东部地区转型升级起步早、步伐快,服务业、制造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且经济增速稳中略升,为全国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中西部地区也有许多地方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对经济企稳形成了一定支撑。”

相较而言,东北地区的成绩更让人担忧。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和财政收入等三组数据中,东北地区均不太理想。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亿元,增长22%,但增速同比大幅回落6.1个百分点。从财政收入看,东北地区增长8.6%,比西部低了近11个百分点,比东部低了近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放缓13.4个百分点。

4.工农业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根据有关权威数据统计得知,2013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前三季度,东北三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万亿元,同比增长8.6%。农业再获丰收,2013年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达到2300亿斤以上,比2012年增产145亿斤。

二、东北地区2014年经济展望

1.2014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环境

2014年我国政府依然采取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将控制物价上涨列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作,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大力促进有关农产品发展,同时将坚持和加强节能减排标准列为宏观调控的关键。

我国宏观政策整体上有助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从总体上提高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将继续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政策贯彻落实。只有在宏观经济调控下,东北地区资源消耗逐渐下降、产业结构、投资方向都会出现转变,这无疑是为东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缩小与其他地区经济差距创造了较好的环境。

2.工业发展预期良好

当前,东北地区依然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工业依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14年东北地区工业发展将会逐渐好转,考虑到2014年国家力度更大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制约有些行业投资过热、国内外需求逐渐下降、能源资源逐渐减少等不利因素,全面分析,预测2014年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效益将达到4.5亿元,辽、吉、黑工业增速分别为17%、23%和18%左右。

3.产业化逐渐升级

东北地区在宏观调控下产业逐渐升级,逐渐形成战略型新型产业布局,例如长春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时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变,2014年在“资源城市”建成之后,将逐步提高金融、文化和旅游等第三产业的比例。同时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转型,培养出新的经济发展力量。

从总体上看,虽然2013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有所减缓,但是总体趋势较好,为2014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按照国际、国内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分析并根据宏观经济计量模型计算,初步测算,2014年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65400亿元,辽、吉、黑GDP增速分别为22%、24%和28%左右。

参考文献:

第9篇: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范文

今天的会议非常重要。一天下来,各位领导汇报交流了联系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的情况,发改局、统计局和招商局结合各自职能就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汇报,三位副县长分别从分管的角度作了发言。县长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点评,非常具有针对性、指导性,我表示赞同,希望大家在下步工作中抓好落实。下面,我根据大家的发言,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再谈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客观分析形势,充分估计困难,增强发展信心

今年以来,在宏观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经济运行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迎难而上,狠抓落实,全县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对于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我用两句话来概括:

1、平稳较快增长的趋势没有改变,必须予以充分肯定。前三季度,全县经济工作有五个方面的特点非常明显:①是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发展速度与增长质量相协调,工业带动十分明显,农业在遭受雨雪冰冻灾害的情况下仍然稳步增长,服务业发展速度持续加快。②是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工业项目增势强劲,提前完成年度计划。③是招商引资难中求进,大项目、投产项目增多,产业招商成效明显。外贸稳中有升,出口增幅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引进外资取得重大突破,实际利用外资提前完成全年目标。④是财政收入增势强劲,支出结构不断改善,民生支出较快增长,金融运行情况良好。⑤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这些成绩的取得十分来之不易,必须予以充分肯定,进而以更强的自信心做好工作。

2、影响经济运行的因素不断增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①是投资增长乏力。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比上半年下降个百分点,全市排名由上半年的第二位跌落至第四位;其中限上工业投资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个百分点,全市排名也由上半年的第二位跌至末位。对而言,没有投资,经济增长就无从谈起。因此,固定资产投资问题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②是招商引资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前三季度,共引进市外投资项目个,同比减少;到位市外资金亿元,虽然同比增长,但其中新项目到位资金仅亿元,绝大多数为结转项目到位资金。各招商小组尽管作出积极努力,但进展不平衡,尚有个小组无落地项目。③是企业经营困难加大。近几个月,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较以往更为复杂多变,比较集中的是四个不确定,即:原材料价格的不确定(大涨大跌),银行贷款利率的不确定(时升时降),楼市的不确定(时紧时松),和企业用工的不确定(难招难留)。这些都增加了企业运行的困难。④是经济之外因素的影响。如今年以来维稳工作的要求和强度较以往大大提高,我们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抓稳定、保平安。同时,少数干部抓经济、抓发展的责任意识还不到位,工作举措还没有真正落实,影响了经济工作推进的成效。

在认清经济运行情况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今年年初,总理在人代会上的一句话:“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上最为困难的一年”,现在已经完全得到了佐证。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较为严峻的宏观形势在短期内难以有效转变。月份以来,随着美国第四大投行、有着年历史的雷曼兄弟成为继贝尔斯登之后又一家倾覆的巨头,引发了次贷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一场金融风暴,波及全球金融市场,引起世界经济动荡,股市暴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更趋复杂,经济发展减缓已成定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联合国对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分别为和,比其年初的预测分别下调个和个百分点。在经济开放度大幅提高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产生了更为宽广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影响我国出口增长、加剧我国流动性过剩以及输入性通胀加大我国通胀压力三个方面。从经济周期看,年以来,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年达到周期性繁荣的顶部区域后,今年进入第二次调整(第一次调整是在年),国内经济改变了持续多年的“高增长、低通胀”格局,出现了经济增长减速但物价总水平不断走高的新形势。据国家统计局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增速同比回落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仍然保持良好。的GDP增速虽然同比有所回落,但仍然略高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平均增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主任李建伟预测,今明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但仍在合理的区间之内,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目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加快调整。中央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已将年初的“双防”调控目标(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调整为“一保一控”调控目标(保持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从紧的货币政策已逐步有所放松。月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包括增加各项农业补贴;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提高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等。这些充分表明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健康运行的信心和决心。原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副行长林毅夫在回国接受采访时指出,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市场的波及程度目前仍有限,中国经济前景依然乐观。他表示,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想找到一个不受冲击的避风港并不现实,但相比之下,中国所面临的状况是最乐观的,也是最安定人心的。因此,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

当前,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全国、全省经济增速回落的大环境下,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很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外向度低,产业结构资源型的特征明显,国际环境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对影响相对滞后。但是,在国内外宏观环境总体依然趋紧,缺乏后续大的新增长点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放缓的可能性较大。

现在,距离年底还有多天时间,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振奋精神,集中精力,苦干实干,努力实现“四个确保”:一要确保实现县人代会审议通过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计划;二要确保完成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任务;三要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分解下达的全年重点工作目标;四要确保完成省、市对的各项考核指标。对此,全县上下要形成共识,坚定信心,下定决心,一抓到底,务求完成。

二、抓住薄弱环节,强化有效措施,确保目标完成

四季度是实现全年目标任务的冲刺和决战阶段。在余下的多天时间里,各乡镇、各部门要在阶段盘点的基础上,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抓好每一天,干好每个月,倒排时间,以天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季,补足前期的缺口,确保完成全年任务。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1、农业农村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加快推进工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推进农村改革。年前,我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包干到户,打破了大锅饭。时至今日,再次将新一轮农村改革作为三中全会主题,但这一次重点是制定土地流转政策,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年轮回,预示着我国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重视农业生产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要按照市里的部署,抓好农村改革发展课题调研。加大力度推进“三农提升工程”和“低收入农户帮扶工程”,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当前,尤其要围绕全年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认真分析突出困难和问题,针对柑橘胡柚、生猪等大宗农产品增产丰收形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尽早谋划和推进大宗农副产品销售。

2、工业经济要以县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为动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要认真抓好省、市、县委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进一步营造合力扶工的氛围,落实合力扶工的举措,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对于县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已经明确的政策措施,尚未出台的要抓紧出台,已经出台的要抓好宣传、贯彻和落实。金融机构要针对当前企业资金链紧缩、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的实际,集中精力做好企业融资方面的服务。财政、经贸等部门要积极对接企业,深入调查研究,加快扶持政策兑现,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支持作用。劳动部门要根据县内企业行业和规模等方面特点,抓好分类指导,特别是对轴承、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要认真帮助企业出主意、想办法,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其他部门也要深入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急企业之所急,帮企业之所需,力所能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3、第三产业要立足实际贯彻落实好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的要求和部署,立足实际,抓好生产业发展,推动生产业与制造业协调互动,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生活业。同时,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

4、项目推进和招商引资要抓紧时间、攻坚攻关。一方面,项目工作一刻也不能松,要抓住当前施工黄金季节,全力抓好项目推进,做到缺什么补什么,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突出抓好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落实,确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进度计划。另一方面,要切实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各招商引资工作组要克服观望等待思想,紧紧咬定年度招商引资工作目标,强化举措,创新方式,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要切实抓好有意向未签约项目的跟踪招商及已签约未落地项目的跟踪服务,确保在谈项目早落地、早开工。

5、要尽快调研谋划年工作思路和目标设置。及早谋划好新一年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工作思路要早酝酿。各乡镇、部门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推进“两创”、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对明年的工作思路早思考,早谋划,切实增强来年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和预见性。二是工作目标要早拟定。在保持发展思路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按照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今年、各方面建设成绩高于今年、各项工作标准严于今年的基调,确定来年发展目标。三是工作重点要早明确。要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明年工作重点,抓住主要矛盾,把握主要方面,解决主要问题,务求明年工作取得更大进步。四是工作措施要早思考。对明年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特别是攻坚克难的重大问题,必须超前谋划,全力突破。对明年的重点建设,要及早拟定实施方案,明确资金渠道,落实工期任务,切实做到未雨绸缪。对明年的增长点、增收点,要制定落实工作举措,做到有的放矢,力求各项工作更深入、更细致、更具体。

三、树立大局意识,强化工作落实,全力推进发展

年内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注意力和精力引导到抓落实上、抓发展上,以实际成效开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1、要集中精力抓落实。各乡镇、部门一定要振奋精神,集中精力,抢抓机遇,以更多的精力抓发展,以更大的力度抓落实。要减少一般性会议、一般性考察、一般性应酬,腾出时间,集中更多精力、组织更多力量抓工作、促落实。这方面,县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好头,乡镇、部门的负责同志要做好本单位的表率。

2、要加强协调抓落实。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是全县上下、乡镇部门的共同任务。在有限的多天时间里,经济发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等许多工作都需要各级、各单位的共同努力。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配合意识、服务意识,多补台、多协作,少扯皮、少推诿,始终做到顾全大局、齐心协力、各负其责、合心合力。县两办要加强督查,确保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