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心理教育辅导范文

孩子心理教育辅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心理教育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孩子心理教育辅导

第1篇:孩子心理教育辅导范文

一、多样化的心慧课程促成长

心理教育有机融入德育内涵教育之中,成为星洲学校的心理特色之一。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内心体验、情感积累和行为实践来实现德育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增强自我的适应能力,完善个性发展。

班级是学校德育活动的基本单位,而心理团训则是营造良好班级心理环境,建设高度整合的班集体的法宝。团训活动是学生所喜爱的,它倡导的教育理念是“游戏伴成长”,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领悟,将学生从心理课堂中解放出来,让心理教育走出了课堂,还原心理教育的真实性和实践性。心理团训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班级凝聚力,通过近两年的一系列的心理团训,班级的集体凝聚力得到了加强,也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学生相处很融洽,班级向心力也日益增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步骤的心理团训活动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通过活动促进班级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良好健康的班级心理气氛,将对班集体建设和学生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快乐、健康、自主、会学”的学生。心理课以“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交往”三个版块来呈现。涉及学习辅导、人际交往辅导、人格辅导、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培养耐挫力培养、青春期辅导等各个方面,结合相关的心理教材,这从一定程度上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是学校德育教育内涵发展的基础。

二、专业化的心理辅导全方位实现“心慧”理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家庭影响的复杂化,中小学生中普遍出现了一些心理弱点和品德偏差,如自制力差、缺乏自信、只能适应顺境不会面对挫折,等。传统的德育很难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上述问题。因此“心慧苑”成为学生心灵烦恼释放的乐园,心理教师对学生心理疏导采取了多种方式:认知领悟疗法、放松训练、催眠疗法等,通过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同样心理辅导的成功同样也促进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例如,三年级某同学通过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性格变得开朗,学会和同学相处,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七年级某同学以前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考试成绩不理想,往往情绪低落难以自拔,通过情绪心理辅导能很好的面对考试,消除了考试焦虑,对学习更有信心了。这些都是学校“心育”工作给学校德育工作起到的作用,它在无形中优化了学校的德育工作,让学生拥有了更加健全的品格,更加完善的人格,面对问题更多的勇气和更强大的自主能力,可以说心理辅导是一种“更加现代化的德育方式”。

三、全方位专注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学校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教师团体心理拓展活动、教师生涯规划活动等系列活动,帮助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学校还定期开展教师心理沙龙活动,通过心理沙龙活动,引导家长有效陪伴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学校通过一系列的家校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与家长沟通。本学期我校小学部10对亲子家庭走进《小鬼打分》栏目,这是一档聚焦家庭教育,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节目,在活动中通过亲密的亲子游戏,接地气的互动方式,让父母和孩子多了一份沟通,多了一份理解,同时明白了亲情的可贵。中学部开展一系列“家长心理沙龙”活动,以心理剧体验以及分享交流的方式,帮助家长以更加科学的方式陪伴孩子。

第2篇:孩子心理教育辅导范文

关键词 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现状 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0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是早上八点的太阳,更是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参照,他们的身心在不断的发展。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发现学生做出一些缺乏素质的事情,甚至走向了犯罪的道路。这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反馈,也是向心理教育提出一个重大的挑战,小学生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学校没有把心理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教师也没有充分发挥主观作用,导致他们心理扭曲。在当今这个纷杂的社会,如何能够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学校的重视。

1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为了让学生处于较好的发展状态,从预防的角度出发,来加强儿童的心理教育。小学生的性格还处于发展中,应重点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大多数小学生对于心理教育并不熟悉,假若不加以引导,悲剧在所难免。究其原因在于许多的小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没有正确的处理方法。随着小学生年龄增长,容易出现叛逆期,思想出现较大的滑坡。因此,必须要加强小学生的心理教育,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2.1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近年来,国内加强了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做了较多的研究调查。调查显示:一方面,大多数小学生没有兄弟姐妹,单独相处得时间比较多,容易形成一种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久而久之,只会让小孩更加孤僻;另一方面,学校没有把心理教育放在首要的发展位置,对学生总是一视同仁,没有重点挑出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也没有尽到辅导学生心理的职责。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中,小学生不能形成好的生活习惯,对外界的诱惑抗拒力不强,容易对电子游戏等产生上瘾的情况,这类学生也需要进行心理辅导!

2.2对心理教育认识不足

基于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方面知识的普及。较多学校只顾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小学生性格的塑造,未认识到其重要性,致使教师没有把心理教育重视起来,或者是开设的心理教育只是一个形式而已,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只为应付上级检查,这也是影响学生形成良好性格的因素。

2.3不良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于小学生的心理教育也至关重要,在心理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偏重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教育存在严重的不足,多数父母都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满足他们物质生活上的支持与帮助,却极大的忽略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两大因素的结合:即生理和心理。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配合。

2.4缺乏职业化指导

现如今大多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团干部、政治教师或班主任兼任,他们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在工作中,不能很好的运用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来帮助同学们解决心理问题,这些指导教师没能正确地给予学生心理指导。

3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学中,教师能做的就是改变原先的单一教学方式,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小学生在课堂中享受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发育。

3.2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对于教育小学生需要耐心的,心理教育更是特殊的课程,要求每位教师具有极高的素养,在讲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活泼好动,如果没有高尚的品格是难以胜任的。通过优化心理教育的职业环境,来提高心理教师的职业素养。因为教师是给小学生上课,很多学生都贪玩,o法正常交流。通过从内外部环境出发,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为心理教育打下基础。

3.3引导学生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需要及时、准确观察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多与他们真诚地沟通,才是作为教师应有的工作。如今许多教育理念认为,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做的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教学环境,培养小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3.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如今的社会,学校应该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专门针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让小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合理安排心理健康课程,高度重视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利的保障。

3.5平等对待学生

面对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小学生,教师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教育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学生拥有失落感,那些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来说是不好的,不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全面的看待问题。

4结语

心理教育课程对于整个性格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为实现新课改的要求,确保心理教育的实效性,让小学生在教学中升华自己的价值观,享受心理教育带来的馈赠。教师不再只是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而已,还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心理真正得到提高,也能体现出人性化课堂的意义。因此,教师还应安排多种心理辅导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受到熏陶,促进学生塑造良好的性格,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让小学生在以后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 王君秋.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策略[J].学周刊,2016(03):125.

第3篇:孩子心理教育辅导范文

上世纪90年代,在河梁初中从事语文教学的谭成林,敏锐地意识到留守儿童、独生子女以及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2002年,一次偶然机会,谭成林看到了一期心理辅导节目。“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心理动力的大小,教育根本目的是帮助人取得成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新动力。”他苦苦思索的问题有了答案。

“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只有多做些事情。”谭成林决定开始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之路。他克服年龄和身处农村学校等不利条件,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学心理学知识、收看《心理咨询师实战技能》等视频,通过网络与各地心理专家、教师交流切磋;自费到国家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学习心理行为训练、危机干预等内容,还到山东青岛做义工旁听学生心理拓展课程……他的心理教育研究成果开始见诸报端。

“但是,我很快地发现心理辅导存在‘说得多、做得少’的问题,我必须把心理辅导技术推广出去。”2006年,谭成林迈出了他护“心”行动的第二步。

他尝试把心理教育融入了课堂教学,重视情商教育,偏僻农村初中孩子们有了“心”成长:学习动力增强了,心态阳光了,面对挫折的能力提高了。他还利用综合实践大课堂,组织学生参加“心理突破”“我的潜能无限”“自信心训练”等活动课程,将感恩教育、生命教育融入到心理教育中,帮助孩子们读懂青春、认识自己,学会关心家人、同学。

第4篇:孩子心理教育辅导范文

1.对现实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上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

有的学校根本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不普及,仅少数大城市的部分学校进行。学校和家庭对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缺少足够的重视,对孩子的心理状态观察得不够。其实孩子行为的乖张、失态,就是心理失衡的外在表现。作为班主任,尤其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化解孩子的心理危机,使孩子真正地健康发展。

2.现有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

专业师资在职称评定上存在困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素养,缺乏懂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组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学习,培养骨干。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认真学习借鉴外地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从本校实际出发,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专业队伍,建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纲、教材怎样才能适合实际的需要?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怎样建立才全面、客观?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新课改要求学校教育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并通过不断成功的体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产生自我价值感,树立自信心。新课改使评价的功能和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评价的功能不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评价的内容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要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协助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教育服务,应当无偏颇、无成见、无条件地面向全体学生,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别和特殊发展,既不能使个别差异消失在全体之中,也不能只注意个别而放弃全体。它要求教师坚持“同感性理解”、“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学生”等一般操作原则,设身处地地以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去感受、体会周围的人和事物,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积极引导他们互相倾听、分享和思考不同的意见。教师的这种教学态度和方法不仅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而且有助于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突出以活动为载体,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活动体验,帮助学生澄清问题,找到自我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并自己做出决策,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原则,也体现了新课改重视过程体验和构建学习的理念。

4.要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必须要创设心理环境

保证综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也就是说,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密切结合,首先是创建学校内部心理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学校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的教学环境。学校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等应以新颖、整洁、明亮、美丽,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变为花园式的大课堂。其二,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不仅美化校园,而且通过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身心;学习名人,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其三,校园校貌建设。良好的校风校貌是学生终生享受的,一生都不会忘记。校有校风,班有班风,教有教风,学有学风,良好反映学校特色的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

其次是创建家庭内部环境。家庭是学生主体的第一课堂,养成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每一个人离不开家庭生活,每一个人都有自我肯定的需要,首先得到父母,长辈的赞许,好评和尊重。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学校心理辅导可通过三条途径实施:一是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履行好班级团体领导者的角色,通过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和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因素,促进学生成长;二是在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和各科教师的协同努力中,通过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使团体成长为学习型组织,使团体的每个人在团体成长的过程中成长;三是在以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人员为主的心理卫生工作系统中,针对学生一般倾向性心理问题和个别、特殊的心理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诊断、设计和帮助。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工作取向是,工作目标上以发展性辅导为主、治疗性辅导为辅,方式上以团体辅导为主、个别辅导为辅,心理结构上知行结合,以行为主,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第5篇:孩子心理教育辅导范文

一、整体构想

根据高中教育的具体情况,从两项基础性活动着手,以多项延展性活动相配合,全方位的开展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两项基础:心理咨询和心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础性活动,这两项活动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可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延展活动: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两项基础性活动的同时,以多项延展性活动相配合,活动形式多,涉及面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题心理讲座 2)心育主题班会 3)心理教育网站 4)心理广播栏目 5)校报刊心理栏目 6)教师心理指导 7)家校通心理知识宣传等等

二、具体操作:

1、必须设立专门的领导和组织机构。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对外求得专家的帮助,对内建立一支以学校领导为中心,以心理教育辅导老师和班主任为主体的心理教育队伍。

2、开设课程是普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

针对学校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情境设计主体式讨论、课堂即兴小品表演、游戏等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将深刻的内涵寓于其中,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开拓进取,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a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适应时代要求,从具体情况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表。通过每周0.5-1课时的课堂教学,比较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介绍心理科学知识,扫除“心盲”,指导学生提高素质,发挥潜能。为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和学科化的倾向,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我们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过程中,遵循 “心理教育活动”的概念,通过各种活动全方位的开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b心育课的任务

实践任务:优化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倡导求助意识,促其全面发展。

理论任务:在实践领域内,为中学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提供原始素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提供事实依据,促进学校心理服务体系理论的完善。

c主要教学内容

1)了解性单元:健康知识、心理特点、各种心理品质等的认知。

2)发展性单元:发展智力品质(诸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培养学生的面对现实生活所需的基本生存能力(诸如应试心理、耐挫能力、交际能力等等)

3)预防性单元: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及时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寻求帮助的意识。

4)解惑性单元:就教学和咨询过程中发现的普遍问题,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指导学生解除心理困惑的方法途径。如新生进校后面临着重塑自我的心理调适过程。

5)测验性单元:为了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更为较合理地评估心理教育的成效,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和标准化测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测评。

6)活动性单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各方面条件设计开展角色扮演心理互助、智力开发等心育活动,创设情境,提供条件,使心育活动的原理逐步内化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高一年级:

新生新环境适应性教育,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帮助学生学会自理生活,学会与人正确交往,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开展礼仪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完善个性,健全人格,培养责任心,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正确认知,提高是非辨别能力,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教育学生学会宽容、学会关心他人、懂得感恩、有爱心、有责任心等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咨询帮助。对高一新生进行适应方面的测量、综合素质调查。

高二年级: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文理分科后的学习生活,排除学习中不合理的忧虑,正确归因,增强自信心。加强理想教育,感恩教育,健康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完善个性,健全人格,培养良好性格。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培养责任心,学会自律。正确认知,提高是非辨别能力,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健康的幸福观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咨询帮助。

高三年级:

关注学生的考试压力,进行高考准备心态调查,帮助他们自我减压,指导学生学会心理自我调适,掌握几种身心调试法。进一步加强理想教育,责任感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认识自我价值,关心国家命运,具有使命感,作出升学的最佳选择。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敢于面对挫折和困难,具有进取精神,塑造完美的人格。做好高三学生临考前的心理疏导工作。

d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以自主发展策略和调适指导策略为主。

策略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心理素质。

策略操作要点:

一要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设计要考虑怎样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并激发学生参与心育活动的积极性。

二要学生自我评价。课堂教学重在启发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为自我悦纳和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要学生自我调控。简单易操作的心理调适方法的介绍,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

四要学生自我创造。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心理教学设计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3、团体辅导和讲座是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具有针对性的形式。

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帮助学生学会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专题心理讲座针对中学高级阶段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困惑,以普及心理学知识、介绍心理调适技巧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为主。根据每一年段的学生都比较容易出现一些突出的心理问题,深入而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开出一系列纵向联接、横向配套的年段心理教育讲座,如高一年的“适应”教育,高二年的“立志”教育,高三年“理想”教育等。另外针对面临共同心理不适的学生进行小团体心理辅导或心理训练,利用团体的资源进行心理帮助,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4 、建立系统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形式。建立高一新生的心理档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方向地开展教育,了解个体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等情况,科学地使用相关测量表,慎重处理,并将结果存入档案。心理室要加强心理信息传递制度化建设,向各年级部、相关班级和老师通报学生的心理信息,为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提供帮助,同时配合学校其它教育力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心理教育,形成最大化的教育合力,给学生有力的心理支持,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谐地发展。同时,也将每次心理咨询的记录作为原始资料存到心理教育档案中。由心理学专业人员专人负责,在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前提下,向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及全校学生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心理健康档案明确筛选“ 问题学生 ”供咨询室预约咨询。心理健康档案电子化和心理测试网络化是以后心理档案的发展方向,很多学校已经实现,希望得到校领导支持,在这一学期实现。

5、开放心理咨询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务。

心理咨询室是对针对个别化的,有轻度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学生,予以帮助的特定场所。必须建立咨询员的工作规则、实施科学化的档案管理、进行心理咨询案例的分析和心理咨询的转介工作等。探讨针对中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方法,建立咨询保密、案例分析的工作制度,进行咨询人员的专业化培训等等。主要针对学生学习心理问题、情感情绪问题、交往问题以及升学就业问题进行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无论是对主动上门求助还是被家长或教师带来的学生都以朋友式的态度对待,认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同时,还应对个案进行跟踪,及时消除轻微的心理障碍,对需加以矫治的转介到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和治疗。对于咨询者的个人隐私问题,应予以保密。关注心理和行为有偏差的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做好高三学生临考前的心理疏导工作。严格遵守心理咨询基本原则,合理运用心理咨询基本技法,科学有效地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个别辅导要有记录,有效果分析。

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咨询室还不够完善。因此,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室。在基础设施方面,已有一个木制信箱和画、鲜花、电话、饮水设备等,需要配备一台电脑,以便查找资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网上咨询和咨询资料归档。另外缺少图书、资料柜;在人员配备方面,我校设有专职心理咨询人员1名,兼职心理咨询员 无,需要增加人员配备,另外年级部长、班主任为协助心理辅导人员。

向学生公布公布电子信箱,进行网上心理咨询,拓宽学生的咨询空间。心理咨询信箱采用单独回信或面对面咨询的方式回复。每学期开学初通过海报宣传,指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咨询室信箱。

6、班级设学生心理委员,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班级设学生心理委员,男女各一名。由班级推选出热爱心理工作,热心为学生服务的优秀人才,担任班级心理委员,明确工作职责,为班级、学生与学校心理室、班主任的沟通搭建桥梁,使班级心理教育更有针对性。心理室将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定期培训,以提高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心理委员对学生所关心的话题搜集资料及反馈,积极协助心理老师进行各方面的工作,比如,参与对入校新生的心理辅导、心理测量结果的计算机录入和心理档案的建立等。成员的工作不但弥补了心理辅导教师不足的困难,而且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容易。同时,能够很快地将同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映上来,提高了心理辅导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7、心理教育网站

考虑到现代高中生大多数家中都配有电脑以及网络具有隐蔽性的特点,采用此辅助方式能更好地进行心理教育的宣传,同时也方便了师生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内心情感地真诚流露。可以设立以下栏目:(1)心育之窗(2)学生心理之窗(3)教师心理之窗(4)家长之窗。通过这些窗口,让学生、老师、家长、社会等共同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了解维护自身及他人的心理健康知识,方法技巧……

8、家长心理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素养,父母的和睦与否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是行不通的。然而目前多数家长未意识到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要通过家校通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亲子对话、积极家庭治疗等方式加深家长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增进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要通过家长会、宣传单等方式向学生家长宣传、强调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入这一阶段的孩子易出现的问题,提醒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让家长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认识了解自己的孩子,主动地用正确的家教方式教育子女,帮助子女直面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使家庭为孩子的精神发育提供一个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

9、教师心理指导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成长,最终影响到教育的成败。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0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向于稳定。因此普及心理咨询知识,有利于教师正确认识自己,调控自身情绪,积极对待工作,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内容,以帮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面向全体班主任,安排系列讲座和团体训练,目标是使班主任了解心理健康常识,了解中专生行为动机,能够在工作中自觉地运用人际沟通技术、情绪处理方法,能够简单识别是否心理异常,对心理异常学生尽可能适当对待,学习日常自我减压方法等。

10、加强宣传力度,行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心理教育重在健康问题,重在学生心理的发展性教育,工作理念是全员参与、全面展开、关注全体、开发潜能、促进发展、健全人格。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台、宣传栏、校报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做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使全体师生充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共同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辅导室办好宣传栏,对于那些没有勇气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学生来说,宣传栏或许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学校师生在注目学校的心理健康宣传同时,也在默默地感受着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心理宣传栏正是这种情感辐射的载体。可以尝试由学生自主创作心理报,内容可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心理知识、心里话、信息快车、教你一招、焦点谈、金点子等。形式可以以手抄保、黑板报、寝室报等。利用校报心理专栏,对学生提出的比较典型的心理问题予以解答。在锻炼学生思维、想象等多方面能力的同时,达到“平行教育”的效果。团委负责校园广播电台设立“心海导航”栏目,于每周两次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及同学们所困惑的问题,由心理咨询室老师、班主任或部分学生供稿。办好学校网站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班主任负责创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班级是心理教育的主要场所,利用时政班会课发动学生开展自编自演自看自评心理小品,重复自己的人生体验,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课程化和学科渗透相结合,普遍性和个别性相结合,家庭和学校相结合,教师和学生相结合。只有从多种渠道,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塑造健康人格,适应社会,发挥潜能。

附:XX下学期初步工作历:

月份

主 要 工 作

责任部门

1、心理辅导小组的成立,领导机构和人员设定。

2、心理咨询室宣传海报。常规工作开始正常运行。

3、印发班级心理委员工作职责,各班选举心理委员(男女各一名)。

4、第一次团体辅导高一学生新环境适应教育。

5、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广播。

6、着手建立高一新生心理档案。

心理室、

主管机构

团委

班主任

1、 利用家校通向家长宣传教育心理知识。

2、 高二年级学习心理调查。

3、 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第一次培训。

4、第二次团体心理辅导。

5、出第一期心理报或刊。

政教处

心理室

教科室

1、 班级开展自编自演自看自评心理小品活动。

2、第三次团体心理辅导。

3、 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第二次培训。

4、心理室出第二期心理报。

班主任

心理室

1、心理辅导中心为班主任提供心理教育相关材料。

2、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第三次培训。

3、第四次团体心理辅导。

4、心理室出第三期心理报。

心理室

年级部

1、 心理咨询员培训。

2、 考前心理辅导。

第6篇:孩子心理教育辅导范文

心理教育在我国是一项崭新的教育实践,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教育的自我革命。它牵涉到教育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必然对全体教师特别是学校心理辅导员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

明确这一教育实践对教师的角色、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无疑将有助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效、顺利地开展,使之早日走上规范化、专业化的轨道。

一、心理教育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应有的职责、义务及相应的行为规范与能力。

在我国,传统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对教书的角色强调有余,而对其他的角色重视不足。因而,有的堪为“经师”,却不为“人师”。随着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观念的深入人心,不少教师也开始重视育人,开始有意识地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指引方向,扮演着学生“导师”的角色。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教师对学生“育人”的指导,往往仅集中在思想政治道德这些层面的指导,甚至停留于“假、大、空”的说教或简单的灌输。

在对学生的管理方面,有的教师一味依靠传统的管、卡、压的高压政策,忽视心理的辅导、认知的引导、情绪的疏导、情感的培养。不仅影响教学、管理效果,而且造成教师困惑、辛苦,学生压抑、痛苦,出现老办法不灵、蛮办法不行、新办法不会的尴尬局面。

因此,要想适应现代教育的客观要求,改变被动局面,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要当好学生知识上的“经师”、人生方面的“导师”,还应努力扮演好“心师”的角色。

这些角色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力求做到: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能成为其灵魂的“工程师”,为其心理正常发展导航;在教书育人中,尽量避免劣性刺激,成为其心理健康的“保护神”,为其心理健康发展护航;能指导学生自我护心、育心,做其心理卫生与心理修养方面的导师;在学生遇到困惑、矛盾时,能做学生决策的“顾问”,辅其解惑、参谋。

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要求教师注意优化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对学生心理的劣性刺激。学校教育者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永远的痕迹。”特别是儿童和少年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发育之中,还很幼稚、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的调适能力等都不强。教师有意或无意的心理“虐待”有可能将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完全毁灭。所以,在教育学生过程中,需要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需要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自己的语言、行为以及个性进行扬优抑劣,以避免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给予学生适度的心理压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保健,尽量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现代教师还应努力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者。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心理发展、心理适应或障碍性问题。作为一般的教育工作者,从防治心理问题、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主要是指应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明显心理问题,而不能置之度外或将心理问题当做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对学生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障碍引发的行为问题,要尽量运用谈心、咨询等心理辅导的办法去解决,而不是简单说教、惩处。对于超出自己能力许可范围的问题,应及时介绍给学校的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并予以积极配合。

学校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是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根据我国学校教育实际,他们必须肩负更多的任务,扮演更多的角色。除了直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辅导之外,还得对其他教师在心理教育与辅导方面给予帮助;同时,还应对整个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进行策划、组织,当好学校领导在心理教育工作方面的参谋。

因此,学校心理辅导员需要扮演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者,心理障碍的发现者、诊断者和矫治者,教师心育工作的指导者,学校心育工作的策划者等多种角色。

二、心理教育对教师知识结构与能力的新要求

根据心理教育目的及途径的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心育工作。与此对应的是,他们需要分别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

在知识结构方面,学科教师除了学科专业知识、一般的教育科学知识外,要想适应心理教育的要求,必须系统地掌握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参与这项工作的教师首先需要全面理解心理教育的内涵、意义、特点、原则、目的、途径和方法等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树立育心意识,转变教育观念,认清自己的职责;同时,教师还需要掌握具体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矛盾,以便科学施教;另外还要掌握学生心理问题辅导的基本方法。

总之,心理教育工作需要教师能主动根据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之所需,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机地结合教书育人进行护心、育心。对此,不同的教师还要有所区别。例如,班主任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比其他教师的更大,他们的育心意识与育心能力对心理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直接的制约作用。

由于现代德育中已经包含有培养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一部分内容,在现有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都已包含有大量的心育要求与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和班主任仅靠原有的知识结构、育人观念、教育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特别是难以适应心理教育的要求。所以要求他们务必要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通过自学、接受继续教育等途径,进一步系统学习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学会观察、调查,及时发现学生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学会运用谈心、咨询的方法解决学生常见的轻度心理问题;能组织开展心理训练活动,开设一般心理问题的辅导讲座以及心理辅导课。这样,有助于班主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科学化的轨道,更有实效性。使学生管理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接轨,易于入耳人心,乐于为学生所接受。

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将育心与教书相结合,在教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内在积极性的调动,内驱力的激发,对学生感知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和注意力有意识地加以培养、训练。通过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使之有信心学、有能力学、快乐地学、轻松地学、主动地学,让学生在健康的心态中,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智慧潜能得到科学开发。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要想扮演

好心理素质的培育者,心理问题的发现者、诊断者与矫治者,教师心育实践的指导者,学校心育工作的策划者等角色,需要拥有独特的知识结构。概括地说,需要拥有扎实的心理科学功底,熟悉教育的艺术,了解心理卫生的知识以及医学的常识。这些是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必须掌握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懂得心理保健的方法,通晓心理辅导的实用技术,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这些是从事心理辅导的专业技能要求。另外,教师还需要有社会学的视野、哲学的头脑、丰富的生活阅历、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些是搞好心理辅导工作的特殊素质要求。

同其他教育者相比,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辅导的专业化方面要求更高、能力要求更强、需要具备更全面的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要求能够上好心理教育活动课;能针对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辅导讲座;能够组织心理素质训练活动;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心理保健;能够运用观察、调查、测量等手段进行心理测评,并能对心理问题进行诊断;能够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能够对学生心理发展、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对轻、中度的心理障碍进行矫治;能够对与心理问题相关的问题行为进行矫正;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转介;能够对其他教师或学生家长开展心理辅导时遇到的问题提供指导;能够为学校策划、组织心理教育工作,为领导提供有关方面的决策参考。

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还需要心理辅导教师注重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如,敏锐的观察能力、迅捷的反应能力、准确的分析能力、敏感的移情体验能力、较强的言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这样广大心理辅导教师才能在心理教育和具体的心理辅导实践中应付自如。

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工作的特殊性,需要这一领域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有很好的个性修养,这些都是从事这一职业的特殊要求。

根据心理咨询的特点,要想使心理咨询顺利、有效地进行,除了富有爱心、热心、耐心、同情心、责任心、与人为善、平易近人等个性品质外,还要求心理辅导教师能够遵循以下原则:能尊重学生,对他们真正表现出兴趣;能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诉说;听到与自己相反的观点、意见时,不排斥、不厌恶、不愤怒;听到学生叙述一些自己觉得不好的行为表现时不发火;对学生所说的话能抓住重点;能够体会、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当学生不按自己的忠告或建议去做时,能够不生气不随意责怪;当遇到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时,仍能保持热心与耐心,而不灰心、急躁;在无聊和烦闷时,能够领悟到一些幽默;不好为人师或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能够接受一种不适于自己,但却合理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在从事一件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时,也能努力去适应,而不会出现低落情绪;能够在化解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不给自己带来不愉快;在学生无端发火时,能保持坦然的心态,扮演好“出气筒”的角色,自己不生气。既能产生同感,又能调控、转移情感;能够从帮助学生中真正体验到乐趣。

第7篇:孩子心理教育辅导范文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人格发展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离开家乡,留在农村由他人代养的未成年群体。留守儿童因缺失家庭教育,一定程度上自理能力较非留守儿童要强。但是留守儿童在心理、人格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该受到广泛关注。

我们这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学习情况,探究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状况,剖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与措施,为社会、学校和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参考,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一、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不断增大。如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大约6100万人,占全部农村儿童的比例高达40%,和2008年相比规模增长速度十分迅速[1]。

这次社会调查我们选取了徐州、宿迁、淮安、盐城、连云港五个苏北地区城市进行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各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94.5%。问卷主要涉及儿童心理趋向与行为特点,以此为依据分析儿童人格形成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其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向。

(一)内向型

调查结果显示,当留守儿童产生不开心的情绪需要找人倾诉或者求助时,只有2.35%的孩子会想到监护人,向老师求助的更少,他们更愿意向朋友倾诉,除此之外往往选择自己“消化”。他们比较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喜欢独自待在角落,不喜欢见陌生人。人格封闭、内向、腼腆、不敢接触新的事物,适应能力较差。

(二)柔弱型和单纯型

遇到侵害时,34.94%的留守儿童选择忍气吞声,受到对方的威胁时,选择妥协让步,从而加剧了对方对自己的伤害。一些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处于快速生长期的部分留守儿童难以摄入身体生长所必需的营养,身体显瘦削。

同时,有些留守儿童与人发生矛盾的时候,近五分之一的孩子会以暴制暴,不考虑后果。

(三)敏感型

许多留守儿童十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他们容易下意识地进行自己保护。内心脆弱,甚至和他说话语气稍微重了就会流眼泪。过半的孩子很在意老师同学或者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四)悲观型

许多孩子在评价自己的时候都说一般般吧,七成的孩子J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父母不在自己身边有关系。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划,缺少信心。调查中,当我们问到他们的兴趣爱好时,有的支支吾吾说不上来,有的说了一些毫无意义的话,他们普遍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及长大后的理想。

二、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育因素

1.家庭教育观念薄弱。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农村家庭成员文化素养普遍不高,不少留守儿童的家长不能完全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简单的衣食住行的满足才是家庭应该给孩子的主要内容,把教育上的一切问题推给学校。

2.监护人文化水平不够。

据调查,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在孩子学业上出现问题时难以提供帮助,不利于孩子的学业发展。有时会在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产生不良影响。在调查中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案例,一个男孩子在外边跟别人产生矛盾打了架,回到家中向爷爷奶奶哭诉,爷爷说了这样一段话让我们印象深刻:“他打了你,你就不能再打回去!真没出息,下次他再打你,你也打他,打伤了我赔!”这位爷爷居然怂恿孩子打人。长此以往,这样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形成武力解决问题的习惯,不能用正确的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监护人溺爱孩子或者无暇教育孩子。

在农村,隔代溺爱普遍存在。一些留守儿童在家里俨然成了“小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心理就会被引向歧途,从小养成娇生惯养、脾气暴躁、傲慢无礼等毛病。一般这样的孩子也经不起挫折,容易自暴自弃走入极端。再者,监护人若是老年人、年老体弱的隔代长辈,在自我照顾的同时又要担负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通常会力不从心[2]。

4.隔代教育的代沟。

社会发展迅速每一代孩子都有独特的时代印记,父母辈和孩子之间尚有代沟,隔代之间的代沟就更严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隔代亲属不能理解孩子,孩子也就不愿意与他们交流,不交流就更不能理解。如上所述,仅有2.35%的留守儿童在自己有心事时找监护人倾诉。监护人与孩子之间成了独立的个体,互不交流、互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心理、情绪等各方面问题都得不到及时解决。

(二)学校教育因素

1.学校管理层面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不够。

据我们的调查,87.96%的留守儿童没有接受任何心理辅导。同时教师过分重视成绩,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的风潮下,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的实际内容发生了偏离。

2.教师资源匮乏。

比起城市学校,农村学校教师资源比较匮乏,更遑论心理辅导方面的老师。其次,教师的总体素质相对较低。一般情况下,一位老师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大多忙于课程知识设计,无暇顾及学生心理健康。

3.学校与家长不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在校信息。

由于距离因素,家长常年在外,孩童由监护人看管。孩童在学校表现异常时,学校无法与家长及时配合解决,而由学校单方面去教育,多使用惩罚的手段。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学生厌学,使人格向不良方向发展。

(三)社会因素

1.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客观上导致农村的青壮年大批涌进城市谋生。人们难以满足生活的需要,从而远走他乡。由于经济能力有限、学籍限制等现实因素不得不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及其他监护人。

2.社会上一些不良诱导因素和影响。

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在学校附近会看到娱乐场所,如网吧、游戏厅等。这些场所大多不会限制未成年人入内。会见到一些学生放了学之后不回家,三五成群地走进这些娱乐场所,在内逗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教导,一些和对是非黑白还不能清楚辨别,对于社会上形形的诱惑还不能自觉抵制,很容易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3.对农村学校的教育建设还不够。

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的中小学校存在差距。这不仅仅体现在学校设施、软硬件资源上,更多的还体现在学校的师资方面。据相关调查,在农村的中小学,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师资缺乏,甚至一个老师要带好几个班或者负责好几个科目。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往往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关注学生学习之外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品德教育,阻塞了留守儿童通过学校教育弥补家庭教育不足的道路。

三、对策与措施

在改变儿童不良人格方面,可以在增加父母与儿童相处或沟通的时间缓解儿童人格成长的危机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作用

1.教师在工作中增强对留守儿童的人格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边传授知识,一边密切关注班内留守儿童行为情绪变化。同时,注意留守儿童的人格特点及其发展趋势[3]。发现留守儿童的问题,可以采取一对一谈话开导的方式进行教育。另外,可以开展富有童趣的课外活动。采用鼓励、惩罚、奖励等方式刺激留守儿童参与其中。班主任则可以定期召开心理班会,给他们讲解简单的人格知识,教他们分辨是非。在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观、开朗、自信的性格。

2.给教师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让他们掌握心理辅导技能。

一些留守儿童遭遇挫折时,由于与父母分开过长时间缺少和父母的沟通交流,容易出现焦虑、低落、悲观、不安等情绪。而这些情绪,如果不能适时地通过有效渠道宣泄出来,会积压在心底。因此,假如教师本身掌握一些心理辅导的技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某种不良情绪倾向,使用问答法和启发式教育,及时加以疏通开导,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便能为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基础。由此,学校可以请专门的心理专家到学校为教师讲解,或者派部分教师到心理培训部门学习心理辅导技能。

3.在学校组织农村留守儿童互助团体。

成人与儿童沟通,中间多少存在“代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组织留守儿童互助团体,由年纪相当、具有类似经历的儿童组成。留守儿童之间能够放开交流自己的情绪,类似的遭遇能使留守儿童之间产生共鸣,既能够帮助留守儿童在这种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又能帮助缓解留守儿童心中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起的孤独感,同时培养留守儿童互帮互助、关爱他人的品质。

4.开设有关促进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课程。

针对留守儿童不良人格发展趋势,在学校中开设促进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课程。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要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开设思想品德、儿童心理健康之类的课程。

5.学校设立心理辅导部门,定期举办心理辅导讲座。

当留守儿童出现焦虑暴躁不安等不良情绪的时候,心理辅导部门能够及时地进行一对一辅导疏导,使学生心理压抑时有处可说,有人可找。一方面能够帮助留守儿童缓解压力,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校更多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及人格发展状况。

(二)利用社会教育作用

1.举办留守儿童夏令营活动。

学校在学生、老师的空闲之余组织夏令营活动,促进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在活动中感受团体的温暖,感受生活的阳光,以此带动学生的情感表达,弥补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情感漏洞。

2.社会上开展和倡导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义务支教活动。

农村教育的师资比较薄弱,社会支教活动的开展可以给农村学校带去鲜活的力量,帮助保守的农村教师更新进步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其次,热情的具有激情和爱心的年轻支教人员能帮助留守儿童感受社会的善,让留守儿童学会感恩社会,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回报社会。

3.根据当地经济情况,在农村设立留守儿童教育机构。

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和父母的管束,代养人教管无用,而具有暴力、思想极端等人格倾向,可以安排他们进入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包括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及心理教育,可以调整好留守儿童不良人格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杨青,易礼兰,宋薇.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家庭亲密度、学校归属感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3):197-201.

第8篇:孩子心理教育辅导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

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是制度与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城市中的现代工业与农村中的传统产业在效率上存在巨大的差别,因此,劳动力收益差距吸引农业中的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这也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配置的规律。但留守儿童教育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我们工作在一线的农村教师压力倍增。如何搞好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留守儿童监护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之后,这些孩子或者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或者与亲戚、朋友、邻居生活在一起,也有很大一部分孩子自己独立生活。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就形成了以下三种被监护的方式。一是隔代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监护责任向其祖辈转移,由孩子的祖父、祖母或外公、外婆监护,这就是一种隔代监护。二是委托监护。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向亲戚或朋友转移时,就形成了委托监护。三是无人监护。无论是哪一种受监护的方式,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罪恶的深渊。

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笔者的调查,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

三、关于提高农村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1)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寓道德教育于生活实践中,坚持“学”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2)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并建立留守儿童家庭档案。对留守儿童的情况实施动态管理,掌握留守儿童家长姓名、外出务工地点、联系方式、经济收入等基本情况;经常与外出务工者协商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鼓励让留守儿童每月至少与父母通一次电话或网上聊天,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定期给学生家长通报学生学习情况,使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心中有数,家长把务工情况告诉孩子,使其安心学习;利用每周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与留守学生谈心,掌握其思想动态,从整体上了解其思想、学习、生活情况,以便做出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

(3)对留守儿童进行团体或个体心理咨询。不少农村学校都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学生遇到心理问题,通常由班主任、教师依赖日常经验加以解决,缺少专业化的心理救助,因而很难取得实质性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在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快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即使一时无法配备,也应组织附近学校的心理教师或卫生系统心理咨询师进行走动心理辅导或电话(互联网)心理辅导。同时,对班主任进行必要的普及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疏导常识的培训十分必要,以便能够很好地配合心理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第9篇:孩子心理教育辅导范文

宗春山的头衔很多,往往使讲座的主持人不知从哪一个开始介绍。他被评为2008年北京十大志愿者之一,他的官方称谓是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据宗春山的“粉丝”说,北京海淀区的校领导们已经把他奉为“大师”,就认“宗春山”这个品牌,换谁都不行,所以“宗老师老是忙得分身乏术”。宗春山确实有自己的“粉丝团”,只要有空,每次他的讲座都来旁听,还帮着照相、播放PPT。其实,这些人都是他辅导过的学生家长,随时都准备跟着他提升自己。法律、心理学、教育学,这三个热门专业紧密联系的部分就是宗春山的职业,他的同行很多,但很少有人像他这样能把施教者和受教者都吸引到身边围着他团团转,宗春山就有这样的能力和魅力。

在自己的“帕萨特”里接受采访,虽然是一边开车找路一边回答问题,但并不防碍宗春山的思路。“哪儿呀,好多孩子一见面就烦我这个人,根本不想建立进一步的联系。特别是那些处在叛逆期的男孩子,所以咨询中断,不再来了。”一直笑呵呵的宗春山眼睛里闪过一丝沉重,“对我们做心理咨询工作的人来说,咨询中断就是心理咨询的失败。”他不讳言自己的失败,“我做过咨询的这样的孩子太多了。”

车停在北京市西城区一所中学门口,宗春山谢绝了校领导请到会客室的寒暄,嘱咐已经提早到来的一位“粉丝志愿者”启动电脑内本次讲课的设置,然后小声嘟囔:“到了就不怕了,这就踏实了。”显然,他很有时间观念,绝不会因为自己的忙碌耽误有很多学生和家长参加的讲座。

“在公益方面我主要有三块内容:帮助学校建设完成某类课程体系,这是没有契约协议的,但通常学校会给一定报酬,很少;第二部分是给国际组织做一些项目评估,他们会出基本的路费;然后就是为弱势人群做法律、心理咨询,这部分完全不收任何费用。”宗春山像报账一样,一笔一笔,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样的采访很爽,因为他说大实话。“我喜欢我的专业,热爱我的事业,然后就是利用自己的时间和能力去帮助别人。如果说这是公益,那么我做公益,主要是自娱自乐。我不信谁做公益跟服劳役似的,那怎么做呀!”

灾区的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

汶川大地震后,宗春山和他的团队发挥心理辅导的优势,已经在灾区几进几出,对灾区孩子的现状非常了解。“我觉得孩子们从幼稚向成熟迈了很大的一步,他们更看重友情,也更现实了。其实,大部分孩子因为他们的年龄和阅历,对灾难还没有真实的反应,这是从心理上讲。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得到一个新玩具,或者在空场上的一次游戏,他们就能快乐地笑起来。成人世界当然做不到。”宗春山的脸上带着微笑,在灾难过去一年以后,听他讲述灾区孩子的笑声,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但是对于那些失去亲人和朋友的孩子,灾难的创伤不是短时就能显现的,一年后才是真正的心理危机爆发期。”宗春山目前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邀请,正在做一项灾后儿童心理与暴力现象的研究课题。这属于灾后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但是真的实施下去困难重重,“国外有这项课题,但是咱们国家不认这个,找到当地妇联和学校都不愿意配合。可这项研究对预防灾后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出现,对灾区孩子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说到此,宗春山皱着眉头,好像在为下一步如何有效开展工作而着急。

像阿甘一样的孩子谁来保护

“平日咨询给我印象深刻的孩子太多了。”宗春山想了想,决定选这个孩子来讲。

“这是一个像阿甘一样的孩子,比较傻,比较执著。他父母带他来到北京,因为在山西老家的学校呆不下去了,他们以为北京的教育条件会更好。但是北京所有公立学校都不收这个孩子,好不容易才进了一所民办学校,因为孩子打架学校又要开除他。他可不是煤老板的富二代,只是普通人家的孩子,眼看又要没学上了,他妈妈急得不得了,给我打电话。我说,义务教育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哪个学校也无权开除,民办学校也一样。结果开除的事也不提了。孩子上午还告诉我考试得了80多分。很可爱、又可怜的孩子,他没有朋友,这些话没人分享,只能和我说。”宗春山说到这里,声色黯然。“对于这些本来就处于弱势的孩子,学校动不动就开除,也不想想,肯定是先有人欺负他,他才会打人。”

每天与学校、孩子打交道,宗春山发现太多教育制度的弊端,“60后”的他好像回到了愤青时代。

“像阿甘一样的孩子谁来保护?教育体制不是把他们吸收到保护圈,反而是处处刁难。”

“我们的心理教育连正常孩子都不能顾及到。”

“教育部要求每所中小学都设立心理辅导室,有专门的心理教师为学生辅导,真正的形同虚设!为什么?因为心理教育要服务于教学大纲,而不是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服务于教学大纲就是以分数看待一切,结果就是把本来一个个多姿多彩的孩子逼进了一条死胡同。”

“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但幸福感,比我们小时候差多了。”

幸福没有统一标准

手握一大把学校资源,是京城最牛的名校校长的座上客,在靠关系办事的社会,自然有很多比三迁的孟母还操心受累的家长转弯抹角打听到宗春山的电话,请他帮忙解决孩子上重点学校的难题。宗春山对此一概推辞,推辞后再没有人来麻烦他,因为他的理由又简单又直接:“你们看看我自己的孩子在哪个学校呢?!”

宗春山的儿子10岁,在朝阳区一所普通小学就读,那所学校不仅名不见经传,而且听上去简直就像在城乡接合处,惟一的好处就是离家近。“有时间可以多睡会儿,多玩儿会儿。我对孩子没什么要求,我不会把我的幸福寄托于孩子的功成名就,他再怎么干,能比他爸更强吗?”宗春山说起来很自信,“如果他将来就觉得捡垃圾幸福,我也不能勉强。幸福没有统一标准,在每个人心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学心理学的,要是连这都想不通,那也太没有职业素养了。”

心理辅导的成功率只有10%

每天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恰巧这件事又能成为谋生的手段,这样的人生最快乐、最幸福。宗春山大学毕业后在企业的团委工作,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继续学习了心理学专业,慢慢转到现在这行,他是忙并幸福着的人。当他把种种实践转化成自己拥有的知识,人生的厚度就不一样了。

“做我们这行,心理辅导的成功率只有10%。即使是这10%,也不能归功于自己,因为要依赖于对方的心理成长,而且有可能是发生在多年以后。我的作用只是在某个点撬动他一下。”

“社会现实有很多问题,值得投入其中去做,这是社会责任感决定的;而做得越深入,发现问题越多,自己的责任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