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江苏高考作文题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江苏高考作文题目

第1篇: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编 者)

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备受各界关注,街谈巷议,成为热门话题。2006年新增四川和陕西,共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自主命题,全国及各省区市的作文题目近20套,其中有给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还有通常所说的小作文。异彩纷呈,形式各异。

给材料作文有:《乌鸦学鹰》(全国卷I)、《读书》(全国卷Ⅱ)、《北京的符号》(北京卷)、《说和做》(北京高职卷)、《读》(安徽卷)、《雕刻心中的天使》(广东卷)、《意气》(湖南卷)、《生无所息,生有所息》(浙江卷)、《关于三的联想》(湖北卷)。

话题作文有:《人与路》(江苏卷)、《问》(四川卷)、《走与停》(重庆卷)、《雨燕减肥》(江西卷)、《星星》(山东卷)、《三个话题任选一》(福建卷)。

命题作文有:《我想握住你的手》(上海卷)、《愿景》(天津卷)、《肩膀》(辽宁卷)。

小作文有:对奥运提建议(北京卷)、《车站一瞥》(重庆卷)。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稳中求新、关注生活,不仅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考查思想深度,具有较好的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拔性,对我们有一定启示。

一、时代性

不少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作文题目时代感很强。体现这一特点的应该首推《我想握住你的手》(上海卷)。它引出了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提倡和谐与社会、和谐与人际之间的融合,引导学生在真情中感悟。所蕴含的美好思想既有呼唤我国先进的传统文化的复兴,又可以引导当前诸多社会问题的和谐。与往年作文题目的多重理性相比较,今年上海作文题目转向对考生内心情感世界的关注,同时兼顾社会意义。“我想握住你的手”这种语话方式,有利于调动考生倾吐的兴趣。不仅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作文中能明显看出每个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与追求的方向。

《北京的符号》(北京卷)也是被公认为颇具创意的题目。近一时期,北京对文化遗产的宣传较多,加上2008年奥运的不断升温,人们对历史文化与时展谈论热烈,生长在北京的考生,对此感受应当很强烈。这个题目,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人和事物,关注北京的变化。虽然说从故宫、四合院、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到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历史的跨度很大,但题目的着眼点仍是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的发展,即北京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的符号。

《读书》(全国卷Ⅱ),看似陈旧,但它的针对性却极富时代感。2006年5月19日《中国青年报》在显著位置发表署名文章《在网络的冲击和应试压力下――青少年面临图书阅读危机》。文章指出:由于网络的冲击和应试压力,据调查:2005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8.7%。这说明一年里我国国民中有一多半人没读书,而且从1999年以来连续6年持续走低。问其原因,说“没时间”和“不习惯”的,其中近一半是十八九岁的青年。由此看来,以《读书》为题,从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谈对读书的看法,切中时弊,其时效性是很强的。

二、多样性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从命题的角度看:上海卷煽情;北京卷创新;福建卷有新意,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浙江卷难度大,具有挑战性;湖北卷巧妙;安徽卷重思想、重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重庆卷贴近生活,重观察、重生活中的细节,引导学生与生活紧密联系;江苏卷问经寻典,思考和行文的空间比较大,都表明了命题角度的多样性。

从立意的角度看:有侧重情感体验,人文情怀的;有关注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有富有哲学思考,探索人的“精神家园的”;有关注人间万象和老百姓普通生活的;有颇具哲理,运用辩证思维的;有开掘实践意义,要求谈理想与现实的;有涉及传统文化继承和营造和谐氛围的等等。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可以明显分出档次,除个别题目外,一般审题难度不大,选材范围比较宽泛,接近考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追求目标。看到这些题目,考生都能有话可说,而且有利于考生说真话,抒真情,避免套路文章。

从命题的形式看:呈现出多元化的走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主命题之初,有对全国卷形式或模仿、或翻版的现象,而今年却已呈多样化的形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1999年以来,话题作文在高考中占了主导地位,今年突然转向,返璞归真,回到上世纪末的轨道上,给材料作文占了上风。恰恰是这一变化,不少考生吃了亏,把给材料作文当话题作文说开去。首先是主题偏离材料,给材料作文要求考生联系所给材料进行作文,它一改连续几年来高考作文采用的话题作文表现形式,因此,很多考生想当然地就将今年的给材料作文写成了话题作文。在作文立意方面,完全脱离了题目中材料所给的寓意,可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是造成很多文采不错的考生作文得分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有必要把这两种命题形式加以区分。

给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主要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题目的结构不同。给材料作文通常包括:主体(文题材料或图画材料)――附件(包括“注意”和“要求”两项,要求中有“自拟题目”)。话题作文通常包括:材料――话题――规定性要求(或以“注意”字样出现)。对题目而言,给材料作文题前一部分是“材料”,后一部分是“自拟题目”。话题作文题前一部分是“话题”,后一部分是“要求”。1992年至1998年主要是给材料作文,1999年至2005年主要是话题作文。二是给材料作文题较话题作文题更具限制性和封闭性,作文时对材料寓意的准确理解以及思想深度很重要。2005年给材料作文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考试卷中只有4道题,话题作文却有9道题。今年给材料作文有10道,话题作文却只有5道。前者增加,后者减少。

给材料作文是一种读写结合,以读为基础,以读懂材料为先决条件的作文文体。它在审题立意上是有限制的,必须根据材料的寓意,在标题的范围内明确写作的方向和内容。审题难度相对加大,行文要求符合题意,具体明确,不能任意发挥。它不同于话题作文的自由开放和为考生提供更广阔的自由驰骋的空间。

除此以外,今年还有命题作文三道题,小作文两道题,由此看来,从命题角度、审题、立意和形式这几个方面看,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展示出地域文化的风貌。

三、选拔性

作文命题在高考试题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的区分度,对高考招生选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今年话题作文为何减少,它与高考选拔性考试的特点有什么关系,很有意义。

由全国卷首创并坚持多年的话题作文,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开始,鼓励考生大胆想象,内容只要与“移植”有关就符合要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进一步强调了命题者的开放意图。这给当时限制过死,封闭式的作文教学以振聋发聩的一击,它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推动作文教学的改革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记忆的移植”和“答案的丰富多彩”,却混淆了“创新思维”和“胡思乱想”的界线,忽略了既要“异想天开”,又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纷繁杂驳”偷换了想象和联想要“合情合理”的概念。它的负面影响和传递给考生及语文教师的错误信息是:高考作文可以任意开放,只要与话题沾点边,写什么都行。似乎“文体”“审题立意”以及高考作文应该严加防范的“抄袭”和“宿构”之风都不重要了。2002年“心灵的选择”话题十分沉重,引导了考生去说套话。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情感体验。2004年全国卷四个作文题和2005年全国卷三个作文题,都充分注意到选择考生关心和熟悉的话题,能激发考生的灵动感悟和动笔写作的热情。尽管话题作文的坚持有其积极正确的一面,但其“宿构”“抄袭”之风的影响给高考选拔带来的危害是不能忽视的。为了保证高考的选拔性原则,作文命题一定要处理好限制与开放,承袭与创新的关系,同时也不得不考虑评分的客观、公正、平等和把评分误差减少到最低点等因素。

对话题作文利弊的分析,说明了今年作文命题中给材料作文增加的原因和保证高考选拔性原则认识的加强,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自主命题大多重视了这一问题。北京今年高考作文的区分度体现得非常好。因为《北京的符号》是一道限制较多的命题作文,审题难度不大,考生有话可说,但是,想写出彩,得高分,关键是思想要有深度,内容必须生发开去。可喜的是今年北京作文有得满分的《老舍与北京》。但令人遗憾的是:相当数量的考生文笔不错,但立意平淡,对题目挖掘不深,从符号写到符号,未深入探讨“符号”背后的深刻含义,结果得分比较低。《北京的符号》这道作文题,难以预知,有较好的公平性与选拔性,许多老师和学生反映没想到、没猜到、没有练过。虽然写作要求较宽,文体限制较少,降低了审题难度,但要写出新意,写出深度,写得鲜活也相当不容易。正因如此,才可以真实反映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这种避免了猜题、押题、“宿构”“抄袭”,而且有区分度的作文题,有利于高考的选拔。

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的时代性,多样性与选拔性给我们带来了几点启示:

首先,要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积累。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我们在复习、训练的同时,要让自己充分感受丰富的社会生活,关注时事,读写结合。从阅读中积累,从阅读中发现。如果平时重视阅读,循着“阅读――积累――感悟――表达”的写作规律进行练习,应对今年这20道高考作文题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涉及的语言材料,我们从报刊上都能看到。例如:关于“青少年面临图书阅读危机”的文章,介绍故宫及北京的四合院的文章等。

第2篇: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实践证明,高考作文的开放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立体感知能力、多维思考能力、情感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开拓视野,大胆联想,多侧面多层次思考来提高 写作水平。不过,高考作文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其中最遭诟病的当属与社会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这在今年的部分省市的高考作文题中再次出现,许多省市的作文题要么过于抽象,要么偏重于关注人生哲理类的宏大话题,例如上海高考作文题为《我想握住你的手》,天津是《愿景》,湖北是《关于三的联想》,江苏是《人与路》,湖南是《意气》等。当然,不可否认这些题目的价值所在???思考人生、思辨哲理,探讨道德和伦理,这些有助于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锻炼审美眼光和思维能力。问题在于,近年来这类话题实在太多了,并有泛滥的趋势,与其相对应的是,能让学生从书本中抬起头来,观察社会,关注身边的话题太少了。

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告诉我们,作为一门基本语言的学习,语文不能脱离生活,语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语文大师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可见,语文的知识并不只在书本上,更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广阔空间里。事实也证明,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大多扎根于现实,扎根于时代,相反,那些无病、逃避现实的作品往往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

高考作文关注现实也符合“教育是要塑造公民”的现念,因为关注现实也意味着责任担当。教育拘泥于书本,脱离现实只能培养出有知识、无常识的实用主义者,而只有让学生学会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社会的点滴进步,关心他人的欢乐与苦难,才能培养出有人文精神、有法治理念的合格公民,也只有经过这样的历练才能写出好文章。

第3篇: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那么临考写作,在每个人写作能力已确定的情况下,立意该怎样尽可能做到又快又准呢?

根据多年来高考作文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将高考作文题目分为三类:具象型题目、抽象型题目和关系型题目。根据这三种题目类型,用“三想立意法”可以帮助同学们在高考作文的考场上快速立意。

一、具象题目抽象想

具象,即具体的形象。抽象,就是从事物的表象中提炼出来的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将具象的事物抽象到理论的高度,文章的立意就会变得更加深刻。因为有些作文题目,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若据“实”写来,往往拓展不开思路,就事论事,立意层次比较低。如果化实为虚,实题虚写,在立意时展开联想和想象,跳出材料的束缚,就可以迅速打开思路。

以2011年湖北题“旧书”为例。这个题目是个具象的事物,当然可以实写和一本旧书有关的故事,写一本旧书牵动的情怀……但这个题目也是可以实题虚写的,而且如果把具象的“旧书”化实为虚的话,写出来的文章就更具人文气息,更能反映考生思想的深刻性。所谓“旧”,就是时间上的过去;“书”,可以是一段过去的历史(不是说历史是一本大书吗),可以是一段过往的感情,可以是历史上一个正面或反面的人物……只要是在“过去”的时间里给过我们人生教益的人、事、物,都可以是自己读过的“旧书”。比如家国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记忆,和某人相处中留下的美好回忆对自己人生的温暖,翻阅苏轼,解读鲁迅等等。只要在文章的适当地方适时点题,应该说这种实题虚写的文章得分要高于实题实写的文章。

二、抽象题目具象想

有的作文题目本身比较抽象,乍一看让人觉得很玄虚,摸不着头脑。遇到这样的题目,就要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事物,再从这些事物中提炼出一个具体的立意,化虚为实,虚题实写。带有寓意性的题目出现在考场上往往要用到这种思维方法。

如2012年的全国卷题目。“我”周末回家帮插秧的妈妈挑担子送秧苗,穿着鞋袜在泥泞的田埂上走不稳,在妈妈的建议下“我”脱下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再挑起担子就一身轻松了,因为“甩掉了多余的顾虑”。要写好这个题目,先要把“多余的顾虑”是什么具体化,既然是“多余”的,就是不必要的,那么生活中我们有哪些“顾虑”是多余的呢?可能是过多考虑自己的面子、害怕目标难以实现的重重心事、想要说“不”又过于考虑他人的情面、总是担心别人会拒绝或嘲笑等。据此就可立意只有抛弃私心杂念,才能彻底解放思想;只要对发展有利,对人民有利,就不要瞻前顾后;世事愚人,追逐功名迷本性,云山忘我,抛开得失现天真;等等。

三、关系题目辩证想

关系型题目给出事物的两个方面,其形式通常是“A与B”。如2012年的江苏题“忧与爱”,前些年考过的“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等。关系题目辩证想的具体操作思路是:先想A,再想B,最后再辩证地思考A和B的关系。

第4篇: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一、词语式命题作文

由于词语式命题作文是一个词或者是一个概念。所以在审题时常采取组词造句法。先确定这个词是抽象的词语还是形象的词语,是“实”还是“虚”。对于比较具体的词语,要善于化实为虚;对于比较抽象的词语,要善于化虚为实;对于虚实兼备的词语,则要善于虚实结合。为了帮助理解,可以在给定的词语前后添加词语,以丰满其内容。

例如2009年山东卷的标题《见证》,作文题是个独词,动作性很强。首先得揣摩其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将“见证”注解为“当场目睹可以作证的”,或“指见证人或可作证据的物品”,从立意角度来说,此题接近时代,与时代同步,与现实贴近,可写的内容较多,大可写国家、家乡,小可写城乡一角、自己小家。考生可用填补法进行构思,如见证什么,什么样的见证。可将作文题在具体的内容上扩展为“爱的见证”、“中国真情见证”、“历史见证”、“谈司法见证制度”、“见证成长”、“时间的见证”等。

而四川卷的标题《熟悉》,它和山东卷作文题一样是独词,前者是形容词,后者是动词。前者强调了解程度,后者强调“见证”这一动作状态。四川卷这道作文题的题目,考生从字面上都能把握,是“十分了解,知道得很清楚”的意思。熟悉的可以是人、物、思想或者自己曾经美丽的家乡。发挥想象,可以由一段感人的故事赞美你熟悉的人,也可以由一个熟悉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感恩。发挥逆向思维,对这个作文题目内涵的发掘和深化,反弹琵琶出新意,可以形成“自以为熟悉的人和事,其实很陌生”、“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最不了解的” 、“最陌生的也可能是最熟悉的”、“熟悉有时是一种可怕的习惯”的深刻立意,进而阐述“人们所熟悉的东西,有时又在束缚着人们”的道理,发挥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动性。

二、短语式命题作文

对于短语式题目,审题时可以采用“析词法”。就是将题目的短语以词为单位进行划分,然后对每个词语逐一分析。

短语有各种关系的短语,比如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动宾关系、主谓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等等。面对一个短语式命题,应该先弄清楚它的类型,再根据这种类型的特点去分析。 2009年高考中江苏卷的《品味时尚》,这是一个动宾短语,“品味时尚”则要求考生不仅仅是写到时尚,还必须兼顾“品味”。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咬文嚼字”,以免偏离题意。第一,是“品味”而不是“品位”,“品味”作动词讲的意思是仔细体会、玩味,而“品位”的通用意义为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考生完全可以写“有品位”的时尚,但如果没有写出“品味”则有些偏题;第二,是“时尚”而不是“时髦”,“时尚”的含义是当时的或者时兴的风尚;“时髦”的意思是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新颖入时。比较“时尚”与“时髦”,不难发现,前者比后者的外延要广阔得多,举凡物质、精神等方面,都可以纳入“时尚”的品味视野。

而湖南的《踮起脚尖》,可看作是一种动作情态,从预留的想象空间来看,适合写记叙文,写为什么“踮起脚尖”,因什么“踮起脚尖”。再者从“踮起脚尖”的象征意义来说,先要理解到如下象征意义:举高望远、抬高看清、奋斗向上、虚荣比试。然后,从某一方面,联想现实历史,联想到他人自身,或评析,或议论,自然成文。重庆的《我和故事》,是个并列关系式题目,其核心是故事,但又要写出“我”与故事的关联,“我”或许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或见证者,“我”或许是故事的另一个主观对象,故事对“我”有着触动,有着启迪,另一方面,要思考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表现什么,“我”在故事中的地位与分量。

三、句子式命题作文

第5篇: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关键词】作文;命题;高考;立意

一、命题特点

1.弘扬社会正能量

广西卷高考作文题目就是取材于一则感人肺腑的新闻事件“农民工与医药费”。这个题目有意引导考生学生联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青年人担起弘扬社会正能量的责任,“友善,和谐,诚信,敬业,平等,文明”等关键词都可以作为思考的方向。这样题目的思考方向既是贴近现实,又能突出时代精神。类似方向的命题在全国各省市高考试卷中还有很多,比如湖南作文题直接以“最美乡村干部”为材料,充分体现社会责任感,鼓励青年人正视每一个岗位,弘扬正能量。

此外,全国新课标II卷作文题“给动物喂食”中对 “法治”问题进行了探讨;北京作文命题立意“老规矩引发的新思考”等,都是对“文化传承与现代化”、“高科技与当代社会”、“习惯规则与创新发展”等问题的思考。这些问题都是我国在快速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引导青年人思考这些社会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传播社会正能量。

2.鼓励表达真情实感

写作文不能讲空话、套话、假话,只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江苏卷作文材料有关于“青春不朽”的作文题主要是引发青年人对于青春、对于生命的思考,呼吁青年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直面青春的短暂、生命的脆弱和生活的惨淡,开始对人生有所思考,进而产生自己独特的认知,说出真实想法,抒发出真情实感。

3.激发考生多向思维

安徽卷关于“剧本改台词的争论”的材料是这样描述的,表演艺术家认为演员是在演戏,并非是在念剧本,所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台词。这个题目给了考生两方面的思考,有辩证的意境,让学生发散思维,出现多发面的思考,同时也给了学生广阔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可以投其所好,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入手进行写作,产生风格各异的作文。

二、以材料命题作文的利弊分析

为了能客观地反应学生的语文素养,检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2013年起,材料作文就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以材料来命题是一种必然趋势了。可是这种命题方式有利也有弊。

1.材料作文之利

首先,材料作文立意广泛,给出的写作视角很多,无论才能够深度还是广度都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发散思维,从而尽情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其次,材料作文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让他们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作为素材来写作,不会无所适从,更容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最后,增强考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思维能力,让他们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真知,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2.材料作文之弊

首先,材料作文大多是议论文,考生发挥弹性不太大,表达形式单一。

其次,很多材料让考生摸不着头脑,推敲不出真正符合标准的立意。比如说山东卷,材料是:一个画框一样的窗子,有人透过窗子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还有人看到的是静。这是几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让考生无从下笔,从而会产生“角度”、“相由心生”等错误立意,难免偏离材料的本意。

最后,这种命题方式发挥空间过大。本身考题空间大是好事,有利于考生发挥,各抒己见,但如果发挥空间过大,不加限制的话,在测评标准上就很难达到一个统一的意见,在高考的环境下不利于考试的公平性。

三、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预测与建议

高考命题的原则是“稳中有变,不断创新”。在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试题的基础上,展望未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有如下预测与建议。

(一)突出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是―一“体验”“理性”和“人文”。

1.“注重体验”是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基调

教师要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生活,激发写作欲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要学会体验普通人的生活,特别是他们的情感和人生经历,这样才能写出自我风采。如重庆高考作文材料“租房”,就是讲述游客租老人房子,后来被拒租的普通事件让考生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学会以小见大。

2.“讲求理性”是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中的浓重一笔

“理性”要求人要学会思考地看问题,受理智的控制,做到全面、辩证、不偏激。如湖北高考作文材料“山顶的风景”,有山脚下、山腰、山顶三个地点。这时考生就需要从三个地方的象征义入手,另辟蹊径,得出“人生可以有这三个境界”、“学习如登山”、“实践出真知”等不同的立意角度。

3.“宏扬人文精神”将是以后高考作文命题的精髓

“人文精神”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关怀,维护自己的尊严、价值和命运,关切和尊重他人,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同时也保护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这都将是高考作文关注的热点。在2014年湖南高考作文的材料“心在哪风景就在哪”中,就充分体现了人类的奉献精神。广西卷的材料“老王生病”,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和懂得感恩的人文精神。

(二)做到四个“强化”

1.强化审题意识

高考作文的第一个要求是“符合题意”,即指文章的主旨必须符合规定。所以学生在审题时一定要注意。

2.强化思维训练

写作时学生要学会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定势,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挖掘新的角度,从而灵活地运用在作文中。

3.强化素材积累

素材的积累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你要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就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在平日的生活中,要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提高沟通交往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当然,阅读是写作的土壤,要博览群书,才能使作文枝繁叶茂。

第6篇: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长期以来,高考生命化取向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高考作文从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之后的话题设置,吹响了高考生命化的号角,于是,以生命为取向的话题作文开始登上高考的舞台。

二 高考作文对生命本质的解读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生命的含义。其实这不只是哲学家的事情,也是每个有思想的生命个体的权利。对生命解读的深刻与否会影响到人生轨迹的好坏。而作为我国未来发展希望的青少年,他们的人生态度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取向,将会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的主流群体。所以,对于高考学生来讲,高考话题作文生命化的取向有其必要性。如2005年高考中的一个话题作文是《位置与价值》。文题的主要角度就在人生与价值上。从生命学的角度上解释,价值有正价值和负价值,是一个中性概念,而人生是有限的,怎么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所谓“位置创造价值,价值决定位置”。因此,正面的价值可以提高个人的位置;相反,负面的价值则降低位置。话题作文站在思辨的角度上,让学生对生命作出阐释。

三 高考作文对生命的反思和领悟

最早引起对生命的反思和领悟的高考作文是2002年全国卷中的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因此可以看出这个话题的重心指向心灵,暗含了对生命的反思。对于心灵来讲,所有的选择都是在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得到的结果。之后,全国的高考作文话题就开始大举进行对生命的反思和领悟。例如,2004年的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以及2011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为《人和平庸》。这个题目就是让我们思考生命,领悟生命,对自己的人生作出一个反思。又如,2005年的天津高考作文《留给明天》,这个题目不仅有诗意,而且“留给”这个词给了我们一种生命的启示,是一种对生命的仰望和主动,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生命的厚度。

四 高考话题作文话题的生命化取向的相关启示

近年来,以生命学角度立意的高考作文已成为一种趋势,从中可隐约地领悟到了生命的含义。

1.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对语言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将语文逐渐引领到生命和人性的道路上。尤其是在当前我国课程进行整改之后,语文教育事业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肩负起这个重担,引导学生写作方向要回归生命,释放年轻人的自由天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进行创作。同时,教师在平常教育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写作一些贴近生命真谛的题目,让学生在学习和写作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生命的重要及其意义,让学生能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这才是高考话题作文话题的生命化取向的意义所在。

另外,教育可以使人的生命回归,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思想和灵魂的交流。生命的本质和含义必须要以文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才能启迪年轻一代对生命的理解。同时,生命作为教育的特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2.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对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让我们意识到,教师在教习学生写作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原则性问题:(1)体现其开放性原则。所谓开放性就是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在自由抒写的基础上,引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从而进行创新发挥。(2)要构成系统性原则。也就是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思维创作要有系统性,使得学生的整体思维和专项思维可以相得益彰。教师和学生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立体性写作系统。(3)有针对性原则。有针对性的作文训练可以指导生命个体和生命群体的生命质量的提升。(4)体验性原则。所谓体验就是对自己原始生命潜能的激发,是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欲的前提条件,是对生命的一种自我召唤,在体验过程中,可以体现生命价值。

3.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对2012年作文命题取向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了解可以发现,在注重学生理性思维的辩解时,也必须重视教育的成果,让学生不仅回归生命,还要回归教学目标。所以,对于2012年的高考命题倾向要坚持回归生命,稳中求变,唤醒人们心中的生命意识,强调作文题材的“绿色化”,要注重打破传统的命题形式,对高考作文在内容、要求以及题材上都做进一步的改革;还要重视材料作文的指导和训练。作文的评价要注重卷面的细节之处,评卷者要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理解学生的多元化立意。

五 结束语

总之,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要注重生命哲学的渗透和探究,要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消除他们心中的困惑,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吕世虎.新课程与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第7篇: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新材料作文是相对于传统材料作文而言的,两者都属于材料作文的范畴。传统材料作文限制多,限定文体,要求作文时必须结合材料。新材料作文则没有那么多的限制,也称为题意作文,即命题人仅仅给出材料,但是不给出话题,学生可以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自选话题和角度进行立意,自主选择作文的文体,自主给出作文题目。新材料作文可以叙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大事小事,新材料可能是单一材料,也可能是多则材料、漫画图片,而且新形式在不断增加,但主要还是以单一材料为主。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单一的新材料作文如何审好题,立好意。这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得分的关键所在。

审题立意,即对所给材料进行细致周密的审查、分析,从中正确判断文题所要求的体裁、选材范围、中心思想、表现手法及文章格调。其中立意是最关键的一步,“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是根据材料确定好一个明确的中心,立好意是紧扣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具有启发性的、贴近时代的、充满哲理的立意。

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出题者一般选择内涵丰富的材料,注重题目设置的开放性,比如“自选角度”、“选好角度”、“选择一个侧面”等,虽然表面上为考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但是无疑增加了考生权衡和选择的难度,增加了选题的时间。而且在立意方面,考生要透析材料本质,完成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总结过程,由浅及深,对考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较高,而且有时考生很难读出出题者的观点。以安徽卷材料作文“梯子不用时可以横着放”为例,材料中客户角度的观点是: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如果转换思路,则问题迎刃而解,题意中心是“转换思路”,但是有的考生却得出了“注意细节”、“处处小心”等观点,与出题者意图相差甚远,得分自然就低。

为了能让考生掌握好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进行专门的指导和训练,将审题立意提到一个高度重视的层面。对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要遵循由浅及深、由易及难的步骤。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训练好单一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非常重要,不仅是大势所趋,更可以为多则材料作文打好基础。在训练单一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过程中,应采取以下五种方法,步步深入。

一、关键语句审题法

有的材料作文中关键性语句就是整个材料的中心,是材料的主旨,只要抓住这样的关键语句进行思考,就可以准确把握题意。教师要先将这种方法向学生讲解清楚,然后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练习,最后让学生自己搜集类似资料进行练习。

例1:贝利是巴西足球名将,他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记者采访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答案是:“下一个!”当他踢进一千多个球,成为世界著名球王时,记者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而答案依然是:“下一个!”

在这篇材料中,教师指导学生时要抓住关键词“下一个”,通过该词得出“永不满足、再接再厉的奋斗拼搏精神”的题意。

二、联想迁移引申法

有的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或者某种自然现象,即便含有关键语句,拿材料本身做文章也没有多大效果。这类材料的审题立意,必须向和社会、和人类相类似的现象靠拢,从而确立写作的主题,需要用到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联想迁移能力,这就比例1有难度。此时学生应先全面阅读材料,然后寻找材料中具有哲理的句子,细心揣摩,进而联想引申到社会现实中的相关现象,确定写作中心主题。

三、以果溯因审题法

因果关系是世界上最基础的事物联系形式,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相连。在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中,采用以果溯因法,根据材料结果推理出造成该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够找到非常好的立意。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因此需要着重讲解,让每个学生学会并能灵活应用。

例2:古代有一个渔翁在一口井里捞鱼,第一天网捞成果是两条大鲤鱼,第二天网捞成果是三条青鱼,第三天网捞成果仅是几个虾米,第四天、五天一无所获,原因是什么呢?

分析:采用以果溯因法,结果是两条大鲤鱼,三条青鱼,几个虾米到一无所获,追寻原因,就是井里捞鱼,总有捞完的时候,因此快速明白材料主旨:到广阔的空间撒网,方有更加丰硕的收获。

四、联系实际审题法

联系实际的新材料已经成为当下高考作文的宠儿,2010年北京市高考作文就引入总理的故事,作文话题为“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于丹教授对现在高考作文的评价是“很社会,很当下,很思维”。对于这类材料,审题立意应该进行以下训练:

1.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

关注时事是现在高中生的必修学习项目,不仅是政治考试,更是作文写作的必备基础。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方法有:(1)提醒学生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注意对重要时事进行摘抄记录,让学生认识到多关心时事,常写时评,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大有好处。(2)教师和家长配合,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兴趣,培养他们正确阅读报纸的好习惯。

2.要深挖材料

对于未直接说出所映射的社会问题的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全面阅读后,继续深挖材料,将能联系到的社会实际问题都标记出来。

3.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

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正确的观点,把道理讲解明白,要培养学生做人的良好品质。如果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是扭曲的,那么文章的立意一定是有问题的。

第8篇: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强烈。

生活中大家进菜场买蔬菜都挑最新鲜的――又好看又好吃!选素材的道理也是一样,新鲜更有看头。新鲜的时事素材时代感强,更容易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展现考生的时代责任感,为此在备考阶段考生可以有重点地记住本年度的热点事件。当然找新闻故事也是有讲究的,有两点准则要记住:1.有“新闻性”才有“新鲜感”;2.有“颠覆感”才能“唤起兴趣”。

第一例:宿舍管理员阿姨的一封信

2014年4月13日,看到学生沉迷于睡觉、打游戏,安阳工学院一宿管理员阿姨写了一封霸气的“劝学信”。

致一号楼同学的一封信

夏天已经快到了,外面阳光明媚,正是一年里最好的时光。不少同学早起背书,图书馆、篮球场上也不乏他们的身影,可你还在宿舍里抱着被子打着LOL,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未来呢?难道你女朋友以后受欺负了你就拿着键盘鼠标喊着“德玛西亚”去救她?快醒醒吧!大学时光并不长,毕业虽易,找工作不易,且行且珍惜!

――爱你们的宿管阿姨

(注:LOL是一款网络游戏,叫《英雄联盟》,“德玛西亚”则是该游戏中的一句非常有名的台词。)

这个新闻故事为什么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呢?因为它颠覆了人们对学校宿舍管理员阿姨“刻板、文化程度低”的一贯认识。读者对这则新闻感兴趣的点就在这封很潮、很诗意的公开信,相对于宿舍管理员阿姨一贯的大喊大叫所表现出的强烈反差,读者的思维被颠覆,阅读、评论的兴趣自然就上来了。这个新闻故事如果用在2014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门与路”)中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可以这样巧妙地嵌入文中:

进了大学的门,不代表就是人才;走在大学的路上,也不代表就一定能留下生活的印记,总有人虚度四年。这不,2014年4月13日,看到学生沉迷于睡觉、打游戏,安阳工学院一宿舍管理员阿姨写了一封霸气十足的“劝学信”……面对记者,这位宿舍管理员阿姨李金玲说:“进大学并不等于进了保险柜,哪个年龄段就应该做哪个年龄段的事儿,大学生就该好好学习,不能浪费父母的血汗钱。”一位文化程度并不算高的管理员尚有如此认识,身为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们不感到脸红吗?我们需要反思:学习、探索、创造才是年青人生活意义之所在,无论你在门内,还是在路上。

准备、记忆一则新闻素材不容易,所以考生一定要思维灵活,尽量做到一材多用。上面宿舍管理员阿姨的故事除了浙江卷,还可以用到其他多个省市的考题。江苏卷“青春的朽与不朽”可以用:宿舍管理员阿姨的青春与大学生们同在。北京卷“老规矩”可以用:宿舍管理员阿姨提醒的“认真学习”对学生而言正是丢掉的“老规矩”。重庆卷“玻璃垃圾要分装”可以用:宿舍管理员阿姨在“责任心强烈”这个角度上就是中国版的那个“波罗的海海滨的房东”。山东卷“看风景”可以用:从窗子望出去,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落脚点,所以我们应当热爱我们的生活。无疑,宿舍管理员阿姨是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典型代表。湖南卷“乡党委书记的故事”可以用: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宿舍管理员阿姨的公开信堪称一道靓丽的风景,因为她的心就在学生身上。广西卷“老王的故事”可以用:打工还债的“老王”凸显了普通老百姓身上的善良品质,宿舍管理员阿姨也可与之同列。上海卷“穿越沙漠的自由与限制”能不能用呢?貌似很深奥的上海卷其实也可以用:“穿不穿越沙漠”,这只是一个比方而已。其间蕴含的道理是“生活,对每一个人而言,都不是随心所欲的,有些事情,我们必须面对,比如学习,比如社会公德”。既然如此,大力呼吁学习的宿舍管理员阿姨又可以闪亮登场了。

除了上面结合2014的高考作文题所作的分析应用以外,就这则素材我们还可以进行挖掘:

1.从宿舍管理员阿姨的角度分析:闪光的,不一定非得是金子。人才无处不在,只要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力,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都会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2.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三人行,必有我师,别瞧不起你身边的人。作为学生应当听得进劝告,不能丧志。3.从教育的角度分析:人人都是教育的主体,校园处处都是教育的阵地,我们应该让每一朵花、每一根草都发挥育人的功能。

二、“草根素材”入文,认同感强烈。

生活中,那些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生活中的真实情感的事情,更容易引起共鸣。鲁迅的《一件小事》、杨绛的《老王》、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一系列名篇之所以让人百读不厌,历久弥香,就是因为他们把笔触伸向了社会底层的百姓,让读者品尝到了他们的酸甜苦辣,体察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阅卷老师也是普通百姓,因此他们对于出现在高考作文中的百姓素材肯定是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与亲切感的。让我们再来看看怎样化用一则“草根素材”进入高考作文。

第二例:“不扔就失业”的强盗逻辑

48岁的康仲军是泰山景区的一名环卫工。2014年10月3日,康仲军遇到了十一黄金周以来的第一个垃圾小高峰,从早上五点半起,他就开始下到山谷捡拾垃圾。一位游客往山谷扔了一个易拉罐,差点砸到康仲军的头上。记者问他最难干的活是什么,康仲军告诉记者就是他现在干的――捡树上、岩石上和山谷里的垃圾。倒不是怕危险,就是太麻烦。很多乘客吃完了东西,就往山崖这边一扔,有些挂在树上,有些掉到了山谷里,还有些就挂在山石上,清理起来特别费劲。他曾经试图制止游客乱扔垃圾,但有一位游客说:“我们不扔,你们不就失业了?”

第9篇: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范文

【关键词】作文 生活 思考 深刻

老师们常常感受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作文思想深度不够,缺乏思辨能力,与高中学生身份不符。高考考纲上对作文的发展等级考查第一条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简单地说,这个要求就是高考时要写出有深度的作文,而要写出有深度的作文,就一定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指的是什么呢?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六级: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前三级通常被称为“低级思维能力”,后三级通常被称为“高级思维能力”。高考自然是考查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新课程目标要求非常重视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其中对写作目标的表述是“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如何让学生作文深刻起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作文深刻起来呢?下面谈一些个人的做法和看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课堂上多“炼”学生思维。现行的教育体制不可能让学生多读书尤其是文史哲方面的书籍,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读书,少条分缕析的讲解,把时间还给学生。将教材上的优秀文本深入地挖掘下去,使学生的思维充分地活跃兴奋起来。譬如说,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后,用投影投出老教材上的选文,让学生找出新老教材关于《荷塘月色》选文的不同,然后让学生思考哪种选文更好,结合文本谈理由。再比如,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依据文本谈谈自己最欣赏的人是谁。有欣赏烛之武的,有欣赏郑伯的,有欣赏晋文公的,还有欣赏秦伯的,各自在文本中找出了充分理由。最后,让学生猜猜老师最欣赏的人物是谁。此刻,学生非常兴奋,绝大多数认为是烛之武,而老师边摇头边说佚狐――佚之狐。在学生睁大眼睛等理由的时候,老师把皮球踢给学生,让学生帮助老师找理由。最后,老师陈述理由一二三。

第二,作文审题立意上“炼”深度。在接触作文题目后要求学生在草稿纸上作发散状勾勒出审题立意时的思维轨迹,然后快速筛选出自认为有深度有话可写的思路来写。譬如说,作文题目“补课”。此题可记叙可议论,它可以很清楚地考察出学生的思维品质。一般思维想到的是节假日学生到老师那里补文化课;更进一层想到是除文化补课之外补道德课、补艺术课、补健身课等;最好的是立意高远,从大自然、人类社会、人本身等找一个切入口,谈谈其对我们人类如何补了一课,如汶川大地震警示我们,国家需要补上防灾减灾救灾这一课、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我们人类需要补上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一课等。

第三,通过语言“炼”思想。高尔基说:“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语言既可以表现思想,语言又可以深化思想。很多高考优秀作文之所以显得“深刻”,都与语言耐人寻味有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高考优秀作文中获得启示,研究和学习“通过思想美化语言、通过语言深化思想”的技巧,语言对于思想来说,不仅像一面镜子,能反映出你的思想,还可以成为思想的磨刀石。琢磨语言,也就是在砥砺思想,使之更锋利、更明亮。对事物进行“立体透视”,不但能够让思想具有穿透力和深刻性,而且会产生铺陈的华章,飞扬的文采。一般通过这样三种方法来砥砺磨炼。

(1)引用文化名人的语言,成就自己的深刻。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它道出了一个真理:世界有其特定的内在的规律,它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不就说明了人定胜天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吗?

(2)语言的思辨性是可以“炼”就的。2008年广东高考作文虽然是“不要轻易说‘不’”,却是充满了思辨性,很明显地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如“一个巴掌会弄出什么声音来?”考生见了这样的题目,千万别慌,更不能凭直觉回答“一个巴掌拍不响”。先不妨引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话,老实承认“我知道我不知道”,然后把问题中的几个看似简单的关键词如“一个”、“巴掌”、“声音”等逐一分析一遍,从中发现玄机,再引经据典,从容地展开论述。最后下结论时一般要有意闪烁其辞,切忌把话说死。一个巴掌虽然拍不响,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奇效果。深刻的内涵自然显现。

(3)借助修辞、哲理来“炼”造语言。如“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远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远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长城的美在于其雄浑、壮阔;长江的美在于其奔流到海不复回。因为那是气势磅礴的中华魂。塞外的美在于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莫高窟的美在于其凝集历史经典,展现民族文化。因为它是炎黄子孙们的心灵交汇,是华夏儿女亿万颗心灵撞击出的火花!”“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成熟,但我们自信,因为那是我们心灵深处永恒的选择!”如此等等,作文语言就能熠熠生辉,作文的深刻性也就令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