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与文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于工作分析提取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岗位特征要素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文化艺术企业高层管理者除了对企业整体环境进行评估和把握外,还制定文化企业发展战略,选拔人才,对企业的文化艺术策划、组织与经营等各环节进行规划、统筹与运作,并站在全行业的角度审视把握文化企业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例如,制定文化企业组织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具体组织、实施、落实文化艺术机构的事业发展安排,实现发展目标;对外代表本文化企业与演出经纪公司、剧场或其他合作伙伴进行业务谈判,签署相关商务合同;采取有效营销手段,完成文化艺术产品的推广,达到销售目标;为文化艺术创作、表演提供一切必要的后勤支持;向社会本组织的重要信息,参与必要的公关工作,协助理事会或董事会筹款等。
2.文化艺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特点
由于文化自身的特性,文化艺术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是“文化”,是精神产品。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与经营承担着崇高的精神传承,承担着公民的社会职能;作为商品生产者,文化艺术产业又必须在精神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遵循产业化运作的一般要求。总之,文化艺术领域发展的基本历史和创作特点要求文化艺术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具备艺术专业知识;文化企业内部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业务管理、教育培训,以及运作经营的演出策划、营销宣传、对外合作等要求文化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具备系统的管理知识,并不断塑造公正无私、谦和、宽容的领导者品性;文化艺术产品的精神属性、公民社会职能要求艺术机构的领导者必须具有与艺术的精神品位和社会职能相关的人文知识素养。此外,文化艺术企业高层管理者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欲望,有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把握航向、瞅准机会、适时出击的决断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
鉴于上述分析,就完成基本岗位职责工作来看,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的岗位特质包括19项,分别为:责任心、敏感性、观众培育、艺术价值开发、专业素养、战略性思维、德行垂范、运作把控、创新意识、沟通能力、授权赋能、引领驾驭、多元文化认知、自我控制、主动性、乐观谦和、捕捉机遇、谈判艺术和适应能力。
基于文献分析提取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岗位特征要素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任Patricia Dewey在《从艺术管理到文化管理》一文中提及了关于艺术管理者胜任工作必不可少的素质的3个原则:对所选的艺术家、艺术形式要有深入了解并积极努力;对所从事艺术可能接触到的受众的文化历史背景、意识认知等社会背景要全方位知晓;具备使用正当的社会、政治和管理技能的能力,洞察政治、法律和经济环境的前瞻力,独特的审美创新能力,并具备能在最适当的环境下把艺术呈现给最多数、最适宜受众的能力。Patricia Dewey还在第29届国际艺术理论政策会议上提出,管理全球体制变革和本土环境相互作用下的艺术组织应具备对外文化贸易交流能力、文化认知能力、培育观众能力及多渠道融资能力。台湾中山大学学者Shang-Ying Chen通过历史分析框架和组织情境分析框架归纳总结了当代艺术管理者应具备的计划、决策和战略管理等17项技能。向勇在《创意领导力》一书中提出了创意经理人胜任力素质内容,包括服务意识、组织管理能力等20项基础胜任力,以及文化行业经验、创意价值鉴别力等7项专业胜任力。谢大京、一丁在所著的《演艺业管理与运作》一书中认为,创新、博学、谦和、果敢是变革时代领导者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王双春在《艺术管理―中国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中指出,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应具备资本运作、媒介市场运作、战略思维、开拓能力、创新精神、熟悉国际惯例等能力素质。
以上这些研究从不同方面提出了文化艺术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经分析整理又得到18项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人员岗位特质,具体为审美辨别力、学习态度、执着追求、注重质量、文化营销力、个人影响力、政策运用力、创新思维、分析性思维、团队精神、应变能力、公关能力、风险意识、诚实守信、公平正直、包容豁达、前瞻力和宽广视野。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确定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
本研究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10省市22位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进行了正式访谈,又获得3项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素质,分别为:勇于实践、想象力和科技运用。
根据上述得到的40项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素质要素,参考相关胜任特征编码词典,本研究课题组编制了《文化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编码手册》。依照该编码手册对20份有效访谈文本进行胜任特征要素编码,并对编码结果进行频次、信度、效度、相关性、显著性检验等多元统计分析,初步确定了23项文化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要素,分别为捕捉机遇、多元文化认知、文化传播营销、战略性思维、引领驾驭、审美辨别力、创新思维、勇于实践、想象力、观众培育、沟通技巧、预判决策、谈判艺术、协调能力、敏感性、授权赋能、责任心、影响力、开拓精神、科技运用、艺术价值开发、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
基于胜任特征的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培养建议
高校是各类高层人才进行专业化培养的重要场所,针对当前文化艺术企业对高层管理者的迫切需求,可以发挥高校的办学优势,在硕士阶段分别设立相应的专业和学科,如试点培养艺术管理专业学位硕士(MAA,Master Of Arts Administration),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高层次管理人才保障。因此,高校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好教育教学改革与设计:
1.明确教学目的
传统教学工作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课程内容而展开,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教学则把课程培养目标转化为确定的胜任特征中的一系列的能力,这使得教学工作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而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素质,教学目的和方向更为精准、明确,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更有保证。
2.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设计是把课程培养目标、需培养的胜任力及教学任务结合起来,使开发的课程体系既能帮助学生获得这些能力,又能评估学生完成的情况。教学内容设计的核心是围绕胜任特征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确保学习者在获得必备的知识、能力、技能等综合能力之后,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行教学效果评估
传统的教学效果衡量标准仅仅是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而基于胜任特征的人才培养是考察学习者是否获得高绩效表现的能力。因此,应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毕业生实际工作表现效果进行调查,并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授课方法、个人收获等方面进行了解,以评价课程是否有助于获取相关的胜任力。
总之,在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人才培养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借鉴国外教育的成功经验,努力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优秀高层次管理者,为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贡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外延比较丰富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非物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表现为无形的制作工艺、民俗活动、传统知识、节日文化、传统技能等。这种非物质性增加了界定创作主体的难度。第二,创作的集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存在于特定群体中,由于年代久远,常常难以确定最初创作者,并且由于传承者不断加入创新元素,因此难以将智力成果界定为某个特定个体。第三,创作的延续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口口相传中,传播者不断加入一些新的创意或元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处于“被创作”的过程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数字化技术能够通过计算机、照相机、扫描仪等设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储存、加工、传输和以数字形式再现,所以通过数字化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图象、文字、声音等形式被固定下来。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分散性和非物质性等特性,因此,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数字化作者对于内容取舍、结构安排等作出选择,凝结着较高的智力成果。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权利界定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者的权利
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是作品,其保护范围限于表达方式,不延及作品的思想、程序、操作方法、原理等因素。P根据著作权法的原理,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主要针对它的代表作而言。Q但从前文分析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通过世代相传流传至今,大部分没有形成有形作品,或者即使形成了代表作,对于其他参与创作的主体如何保护,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本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受著作权法保护,但由于其特殊性,应当通过制定著作权法的特别法,以单行法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因为《著作权法》第6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者应当享有的权利包括:
第一,人身权。(1)署名权,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确定由某一个民族、村庄、部落创作时,应当保护其署名权;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确定创作群体时,也应当清楚地表明其渊源及流传的范围等基本信息。(2)修改权,这一权利由创作群体行使,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具有延续性,一直都将处于被创作的状态之中。(3)保护作品完整权,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者通常是一个松散的群体,当发生侵权行为时,容易产生搭便车心理,因此,应当授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行使。(4)发表权,非物质文化遗产随时处于创作中,并且由于口口相传等原因,其创作和发表在时间上往往具有同步性,再创作完成之时即为发表之时,因此,这一权利也应由创作者享有和行使。
第二,财产权。财产权的主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群体,但应授权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和基金会行使。行使财产权所得的资金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按照其设立时所制定的章程代为保管和运用,主要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保护、传播等工作。财产权的行使方面的内容,详见下文阐述。
(二)数字化作者的权利
数字化技术能够以特定形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但随之产生的问题是如何界定相关主体的权利并对其进行保护。本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作者受到什么程度的保护,与其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相关。
1.数字化作品具有独创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与普通作品的数字化不同,后者通常只对原有作品进行数字化转换,这一过程由机器完成,基本没有独创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没有固定的形式,数字化作者在选材、摄影、录音录像过程中,凝结了较多的智力成果。不同的数字化作者对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其结果可能完全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如果数字化作者经数字化所形成的作品达到“独创性”这一标准,就应当享有著作权法规定的权利。
2.数字化作品不具有独创性
如果数字化作品仅对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简单复制和再现,不具有独创性,则可以通过邻接权进行保护。邻接权保护的是一种再现、复制和传播他人作品的劳动,数字化作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特定的形式固定下来,并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传播,属于作品的传播行为。虽然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邻接权只包括出版者权、表演者权、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和广播电视组织权,但邻接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时代和新技术的发展,其外延可以随之扩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录音录像和无线电传播技术的发展导致了邻接权的产生,当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作品传播方式,那么这些传播者的权利也应得到保护。笔者认为,应当在邻接权中增加一类――“数字化作者权”,以保护没有产生独创性作品的数字化作者的权利。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体管理制度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集体管理制度的理由及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者是无名的或者是归属于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居民,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属于这一群体所有,群体中的任何人都可主张权利,但任何人又无权单独享有权利。权利主体的群体性、不确定性使得权利的行使难以获得有力的保障。R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作品的创作群体不宜作为法律上的权利主体主张权利,况且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不明确,因此,有必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代表特定群体行使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可以在保证权利主体利益的前提下,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时,由于群体的具体成员众多且难以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取得的许可使用费不可能像其他著作权协会一样扣除必要的管理费后返还给权利人。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可以保证许可使用费用于实现保护目的。特定群体为保护、丰富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可向基金会提出申请,基金会对于符合章程规定条件的申请应予准许,拨付必要的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另外,基金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者和保护者支付一定数额的报偿或者给予奖励,尊重他们在收集保护过程中付出的劳动,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有利于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同时,收集整理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使用人向确定的权利行使主体支付使用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使用,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增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增进社会财富增长。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和基金会职能划分
“我国早在1992年即成立了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1998年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成立后,国家版权局又多次指示并帮助组建文字、摄影、美术作品等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从目前的趋势看,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是采用多种协会体制的。”S“我国已成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有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和中华版权总公司。在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法律上是一个社会团体法人,其以法人的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T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笔者认为集体管理制度可以达到对非物质维护遗产的保护和合理使用双重目的:即在我国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行使集体管理权,其下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这一财团法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等工作统筹安排资金。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职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职能主要包括:(1)组织开展调查、收集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分类、登记建档,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2)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定群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用人签订许可使用合同,并收取许可使用费。根据国家版权局《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第3条和第4条的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也应当事先取得创作者许可――这一许可权应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代为行使。当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适用著作权法关于合理使用、法定许可使用的规定。(3)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章程,规定该基金会的宗旨、业务范围、组织机构、财产的管理和使用、终止和剩余财产处理以及章程修改等内容。(4)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许可使用收入,在扣除必要的管理费用后,以捐赠的方式注入基金会。这样做可以避免目前以财政资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所带来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保障财政资金投向更为亟需的民生领域。(5)保护特定群体的署名权,禁止伤害群体感情和尊严的、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等人格权的行为。当上述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提讼。(6)开展其他社会活动。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的职能
基金会属于财团法人的一种,按照章程所规定的宗旨开展活动,即“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保护非物质文化基础基金会”的章程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根据履行职能的需要而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的职责主要包括:(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提供资金支持;(2)基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提供资金支持;(4)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提供资金支持;(5)对其他符合基金会章程的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制度与传统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区别
第一,性质不同。传统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性质为非营利性的民间自治组织,非官方性意味着不得强迫著作权人加入集体管理组织。同时,及时著作权人已经自愿加入,仍然有退出的自由。U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特定民族或区域群体的财富,更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权利的取得不需要经过事实上的创作群体授权,国家以保护和发展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通过立法授权协会和基金会行使权利。与其负担的职能相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体管理组织具有官方色彩。
第二,维护利益的侧重点不同。传统的著作权管理组织重在维护某一类著作权权利人的利益,其在扣除必要的管理费用后将所获得的收益返还给著作权人,这种利益一般为私人利益。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制度不仅维护特定权利群体的人身性权利,更在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丰富,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属性较为明显。
第三,机构设置不同。传统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一般设置协会,以自己的名义依据权利人的授权行使相应的财产权,并在协会内部设置相应的办公机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制度则不仅设置管理协会,而且由协会这一社会团体法人捐赠财产设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这一财团法人,以实现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生态习性
切花羽衣甘蓝喜冷凉气候,极耐寒,可忍受多次短暂的霜冻,但不能长期经受连续霜冻。生长势强,无霜期可露地栽培,秋冬及冬春日光温室栽培。羽衣甘蓝对日光温室无严格要求,只要最低温度不低于5℃即可。不耐高温,最适宜生长温度18℃~22℃。在冬季冷凉、白天阳光-充足、夜间有轻霜的条件下生长最好,品质最佳,颜色最鲜艳。夏季高温季节很难生长,商品性较差。
切花羽衣甘蓝对水分需求量较大,干旱缺水时叶片生长缓慢,但不耐涝。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但以腐殖质丰富的砂壤土或黏质壤土最宜。在肥水充足和冷凉气候下生长迅速,产量高,品质好。在钙质丰富、pH值5.5~6.8的土壤中生长最旺盛。栽培中要经常追施薄肥,并配施少量的钙,以利于生长和提高品质。切花羽衣甘蓝可露地和保护地栽培相结合,以达到周年供应,无霜的季节可露地生产,其他季节可利用各种保护地设施栽培,夏季如温度高于25℃可在遮阳网室内栽培。羽衣甘蓝喜冷凉温和气候,耐寒性较强,能耐-12℃的短期低温。因其耐寒喜冷凉,在冷凉气候下生长迅速、花形大、产量高、品质好。
品种选择
羽衣甘蓝园艺品种形态多样,按高度分为高型和矮型;按叶的形态分皱叶、不皱叶及深裂叶品种;按颜色分,边缘叶有翠绿、深绿、灰绿、黄绿,中心叶则有纯白、淡黄、肉色、玫瑰红、紫红等。切花应选用株高大于60cm的品种,如日本的“鹤”系列。
播种育苗
7月下旬播种。以草炭:蛭石:珍珠岩=5:1:1配制基质,采用200穴苗盘,人工点播,每穴1粒种子。播种后温度保持在22℃~25℃,2天~3天萌芽,5天~7天苗齐。苗出齐后要保持光照充足,同时苗床要保持一定的干燥,以防高脚苗及病害的出现。播种一个月后移栽。
定植
定植前1周将苗床准备好,羽衣甘蓝需肥量大,一般每公顷施腐熟农家肥30t,三元复合肥450kg,硝酸钙600kg。深翻30cm~35cm,将肥料与土充分拌匀后整地做畦,畦宽1.1m,畦高25cm~30cm。在8月下旬定植,定植的前1天种植床内浇一次透水,使定植时基质保持湿润。定植深度5cm,密度25株/m2,在定植后的7天~10天,要保持土壤湿润,如缺水将导致根系发育不良,影响切花高度,降低切花等级。
温室内管理
肥水管理
在浇定植水的基础上,定植后7天~8天再浇1次缓苗水,以后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但要保证苗床上不积水;此外,还需中耕除草、松土,以促进根系生长。以后管理要求水肥齐攻,在生长旺期的前期和中期重点追肥,以氨磷钾肥为主,注意增施钙肥。每公顷用氮磷钾复合肥625kg左右,注意控制氮肥的用量,以免导致花苞不能打开。同时进行中耕除草,在每次除草的同时除去羽衣甘蓝基部的老叶、黄叶,基部保持5片~6片功能叶即可,以增大植株间的通风透光条件,利于生长并有效地减少病害发生。
光照控制
羽衣甘蓝属长日照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在较低温度条件下完成春化阶段,并在长日照条件下开花结实。在营养生长期间(完成春化以前)较长日照和较强的光照有利于生长。在完成春化后,当温度达到25℃时,应及时进行遮阳,控制光照度,延缓抽薹、开花时间,提高切花品质。
温度控制
生长期温度白天控制在20℃~25℃,夜间14℃~16℃。长期低温容易引起抽薹、开花,降低切花品质。
辅助措施
(1)定植后在苗高15cm时摘心,以促进分枝,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2)摘心一周后上支撑网,并随着生长提高网的高度,防止花茎弯曲。
病虫害防治
枯萎病
由尖镰孢菌所引起,主要症状是植株变矮、萎蔫。幼株的叶片上产生明显的脉纹,在较大的植株上引起叶片下垂等症状。可用50℃~55℃温水进行10min温烫浸种,杀死种子携带的病菌,播前用1000倍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土壤消毒: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1000倍液喷雾防治,严重感染的植株,应拔除烧毁,以防传染健康植株。
蚜虫
蚜虫繁殖力很强,常群聚在叶片、嫩茎进行危害,吸食液汁。防治方法
一是根据有翅蚜虫害怕银灰色,可在菜田内间隔铺设银灰色膜,或挂拉银灰色膜套,驱避蚜虫。第二,根据有翅蚜虫喜欢黄色的特性,可在日间挂设粘虫黄板,诱集有翅蚜虫,或距地面20cm左右架黄色盆,内装0.1%的肥皂水或洗衣粉水,诱杀有翅蚜虫。三是适时进行药剂防治,由于蚜虫世代周期短,繁殖快,蔓延迅速,多集中在蔬菜新叶或叶背皱褶隐蔽处,喷药要求细致周到,一般用20%康福多浓可溶剂3000倍液防治,或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150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1500倍液喷雾防治,还可以用20%灭蚜烟剂熏蒸进行防治。
菜青虫
菜青虫成虫白天活动,卵产在叶背,幼虫群居取食叶肉。3龄后,分散危害,早晚于叶背、叶面或嫩梢处取食,受害叶片呈缺刻状。防治方法:可人工捕捉幼虫。幼虫数量较多时,应及时喷80%敌敌畏乳油或杀螟松1000倍液~1500倍液。用40%氧化乐果1500倍液~2000倍液喷施也有一定效果。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现代化
Abstract:The first Yangtze River city of Yibin, this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where accumulated under the splendid culture, and developed tourism industry to the city’s cultural and economic added a beautiful ring, but also to bring a new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services concept; this is more laid Library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n the position and role.
Key words: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s; digital libraries; library modernization
1宜宾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
宜宾位于四川南缘,1区9县,人口515万,文化积淀丰厚,早在1986年2月为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江安、李庄、龙华等3座省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真武山、焚人悬棺、夕佳山古民居等19处古建筑、古墓葬、古民居为代表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蜀南竹海天下翠、兴文石海天下奇,五粮液更是驰名中外。宜宾是川滇黔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也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是长江上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重要地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成渝经济圈的次区域中心;区内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立体配套。随着内昆铁路建成通车,向家坝电站、筠连煤田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宜宾又迎来巨大的战略发展机遇;到2010年,初步建成长江上游中心城市、川滇黔结合部的结合交通枢纽、金沙江水电资源开发的依托城市、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图书馆是精神文明的窗口,尤其是高校图书馆,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社会教育、开展情报服务、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学生们学习、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文化素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文化建设成就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宜宾学院图书馆前身为宜宾师专图书馆,1978年建于宜宾李庄,2001年,宜宾师专图书馆与宜宾教育学院图书馆合并组建为宜宾学院图书馆。占地面积30 000 m2,图书馆下设一室五部,即馆办公室、文献资源建设部、文献信息服务部、阅览部、流通部、技术部;现有工作人员6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8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0人,初级职称7人。至2010年,图书馆馆藏文献共155.3万余册,常年订阅中外文报刊2 000余种。图书馆依据学院教学科研需要,已基本形成以文史哲、经济管理、数理化、外语和计算机等基础学科为骨干的藏书体系。图书馆现有现刊、过刊、教师参考等九个阅览室,拥有180座电子阅览室,可容纳读者900余人。从1999年10月起,图书馆局域网全面建成,利用图腾集成管理系统,在采访、编目、典藏、流通、检索等环节实行自动化网络管理,图书流通书库对全院师生员工实行全方位开架借阅。读者可以通过校园网使用图书馆的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教育网电子图书数据库、学术期刊集成全文数据(Academic Search Premier-ASP)、商业资源集成全文数据库(Business Source Premier-BSP)等网上资源。但是随着我市经济文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我馆馆舍及设备设施已经不
能满足本校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学院已于2005年正式动工修建了30 000 m2的现代化新型图书馆,于2006年建成,已成为学院的文献信息中心和全宜宾市的信息中心。
3图书馆在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地位和作用
图书馆应充分发挥文献信息集中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改变图书馆旧式的借阅方法,信息的传播完全依赖于物质的载体书籍,数子化、网络化对图书馆传统业务提供了挑战,数子化图书馆的建设大幅度提高了图书馆的使用效率。对一个城市来讲,经济是城市的“形”,文化是城市的“神”,如果一个城市失去了文化内涵,那么城市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只有高度重视、正确定位并扎实地搞好宜宾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建设,才能全方位地发挥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功能,推动宜宾市的城市化进程。
图书馆在建立书目数据库、乃至建立全文数据库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物质条件;社会分工的细密使行业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差异也越来越大,这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发挥作用的空间,即搜集各类有价值的信息源,为跨学科的研究提供系统的材料。宜宾学院图书馆现有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1998~);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对外贸易与WYO法典法规、案例数据库;EBSCOhost外文期刊数据库;教学参考电子图书。但是如何面对日益逼近的信息化潮流,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呢?
首先,应立足进入信息网络,加强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力度。地方文献是图书馆进入信息网络的利器。
其次,大量积累数据。采用先分散后集中的方式,尝试性地建立起符合网络要求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并以此来培训人才,总结经验。
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制作各种专题性的地方文献产品(如缩微、磁盘、光盘等),以丰富文献类型,既作为网络的基础产品,也能获得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文献是图书馆开展一个工作的物质基础。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一致认为图书馆的职能主要是以下4种:
(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图书馆的产生,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济、文化、知识者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
(2)传递科学情报。传递科学情况,是现代图书馆的一个主要职能。图书馆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料,成为图书馆从事科学情报传递工作的物质条件。
(3)开发智力资源。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资料,是人类长期积累的一种智力资源,图书馆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处理,是对这种智力资源的开发。
关键词:文秘工作;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企业
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我国企业管理日趋规范,行政管理、办公室业务等各项工作也逐渐朝着规范化与标准化方向发展。所以,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加稳健发展,需要充分认识到文秘、档案管理等行政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给予一定的重视与关注。实现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体化,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促使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所以,本文对加强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一体化措施等内容进行相应阐述。
一、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一体化概述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得到快速普及应用,为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也为企业当中文秘工作与文书管理工作一体化提供了便利性、可行性与必然性。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一体化,通常情况下会被称为文档一体化。企业对先进计算机技术以及行政办公管理系统等进行充分利用,将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能够有效推动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体化、智能化、现代化,进而能够对公文资料的起草、审核、印发、归档等环节进行实时监督,促使文书档案资料真正实现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
二、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关系阐述
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两者之间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联系的,但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彼此独立。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对象都是公文。公文写作是文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公文成文的前置条件。而档案资料主要是从公文中收集提取并分类保存,所以,可以将文书档案的管理视为公文以后的延续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两者之间通过公文这一主体紧密联系起来。如果想要保证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就需要从公文拟定、处理环节做出严格要求与规范。公文处理工作是做好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关键。公文处理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文书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公文处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是实现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一体化的重点。在社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渐朝着电子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文档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从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大局着手,在公文生成、公文归档、公文检索、公文查阅等各项工作中对现代办公自动化技术等进行充分利用。如果想使档案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得到保障,同时发挥档案最大价值,就需要企业各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档案录入与档案输出时,严格按照统一的标准流程展开。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还可以促使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向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促进企业行政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三、加强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一体化的措施
(一)明确管理意识。要想实现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一体化发展,需要在企业实际运行中切实树立并加强两者之间一体化的管理意识。通过树立一体化管理意识,可以保证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同时,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也会得到进一步规范与完善。能够简化企业当中档案管理的工作流程,避免重复工作,从而为企业节省更多成本。文秘工作是实现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一体化的基础与关键,相关文秘工作人员需要加强文书档案管理意识,要做好文书档案各项基础性、前期性工作,使文书档案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第一,公文纸张需要保证统一标准与规格,同时内容排版需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在进行装订工作时保证从左侧进行。第二,需要对公文的审批权限以及签发手续等进行严格检查,除此之外,还需要对主送单位、公文标题、公文文种、保密程度等进行审核,保证各环节工作能够符合标准。第三,文秘工作人员在公文草拟、公文定稿时,需要及时签字、记录,保证字迹清晰、清楚,为日后检查与审核工作提供便利。
(二)强化文书立卷工作。在企业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文书立卷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文书立卷工作能够保证文书档案的体系化与标准化,在文秘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之间发挥着衔接作用。文书立卷工作既是文秘工作的最终一个环节,与此同时,也是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起始环节。因此,这一环节在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一体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强化文书立卷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一是经常性对工作人员展开公文、档案等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专业培训,通过广泛的学习、培训,切实提高相关人员对文书立卷工作的重视,增强档案意识,从而为做好此项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强化文书立卷工作的规范化、智能化、日常化管理。现在很多企业开始使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这就要求相关人员不仅要对纸质公文档案资料进行及时收集整理、统一装订、分类排列、编号装盒,还要及时进行电子公文档案资料的整理归档,同时要确保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完整、准确、一致。三是持续强化并落实相关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做到文秘工作人员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之间既相互帮助、互相协作,又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确保在展开文书立卷工作时,能够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展开,保证最终公文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为企业后续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三)促进标准化建设。要想更好实现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体化,需要进一步推动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展开,与此同时,需要因企制宜,结合企业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以及文秘工作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外部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构建统一标准。保证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一体化软件的实用性与通用性,加强综合管理工作。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文书资料与档案管理之间的有效衔接,在企业当中实现资源共享,保证各项资源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作用,促进企业更好发展。除此之外,需要在企业内部针对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一体化构建管理体制,各工作人员之间需要加强交流与沟通。管理部门要针对文秘工作以及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加强监督与管理,强化日常考核,促使相关人员在实现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一体化建设中积极主动作为,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一体化是增强企业行政管理、实现更好发展的必备条件。文秘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一体化,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企业领导者需要给予一体化工作高度的重视与关注,做好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引导、培训工作,培养一批具备一体化意识、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工作人员,为推动企业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智力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韩东.试论如何做好新常态下的秘书工作 [J].人间,2015,175(16):196-197.
[2]张爱梅.新常态下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 [J].考试周刊,2016(52):174-176.
关键词:高效管理人员 行政职务 专业技术职称 薪酬均衡化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称。管理人员的行政职务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实施行政管理而设置的国家公职。专业技术职称是指专业技术职称是指经国务院人事主管部门授权的部门、行业或中央企业、省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机构评审的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由此可见,两者在制定薪酬上有着各自不同的制度,那么对于高校管理人员这类有双重身份的职工,究竟要采取怎样的方法才能使他们的薪酬均衡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
一、高校管理人员薪酬制定的现状
(一)“兼职”管理人员薪酬如何安排的问题
许多高校的管理人员都是从老师中选,由各个专业课的老师担任的。那么很明显就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到底这类管理人员在薪酬上要怎样安排。对于老师来说,旧的薪酬制度是大家吃大锅饭,薪酬都是平均分配的。然而这样也是存在问题的,会使很多人钻政策的空子,做很少的工作却和别人拿一样的薪酬,也会使一部分努力工作的人觉得不公平,因此不努力工作,长此以往,高校教师的素质就会集体下降。教学水平也会随之下降,对人才的培养,学校的发展都是有害的。所以出台了新的教师薪酬制度,那就是按照绩效评职称,按照职称和绩效成绩计算薪酬,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制度,考虑不同学科的不同特殊情况。这就使得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有了一个相对公平的评估体制。
然而管理人员与教师是不同的,他们有的有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教师,有一部分并不是,那么在安排薪酬上,不可能给他们发双份的工资,因此,如何调动他们即作为老师,又作为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就成了我们直接要面临的问题。毕竟,如果不能满足他们在薪酬上的要求,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降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水平。现在大多数高校中层以上的干部采取的都是就高原则。可以参加自己所在技术岗位上的等级评估,也可以参加自己所在行政部门的等级评估。然而,科级以下的管理人员并不是参加了技术岗位的评估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薪酬待遇。而大多数的高校管理部门人员都分布在科级以下的一线基础工作中。一旦他们的薪酬下降,会大大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使得他们对本部门的工作减少投入。工作效率等一些列问题也就会随之暴露。
(二)管理人员在流动过程中的薪酬问题
对于高校管理人员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的工作,在行政部门所担任的职位是经常更换的,原因很简单,如果这一学期他的所授课程与他的行政职位所要完成的任务有所冲突,自然就要更换职位,用一个不会互相影响职位来代替,那么,他的薪酬呢,是要随着职位的降低而降低吗?大多数高校是不会这样做的,毕竟并不是因为自身能力问题而造成的降职,完全是为了服从组织上的安排。那么新问题出现了,原来这个岗位上的人和他做的是同样的工作,可是工资却没有这个人多,这就会造成管理人员心里的不平衡。同样的,会影响他的工作热情和对工作的投入,一旦产生不平衡心里,进而不再努力工作,那么就会影响整体的工作效率,降低整体管理水平,对高校的发展产生阻碍。
二、使高校管理人员的行政职务与专业技术职称薪酬均衡化的几点意见
(一)如何处理“兼职”管理人员薪酬如何安排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某些特殊的行政管理部门,是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去管理的,也就是需要一些专业的教授专家去参与行政管理工作的。但是允许这种现象的前提是能够正确合理的制定这样需要专家教授的职位的多少,并加以限制,要真正的调查这些岗位是真的只有专家和教授才能任职。要建立健全这种管理机制,不能让它随心所欲的发展。所有这样的岗位要经过严格的核实,并且真正的雇佣合适的人选。确定下这样的岗位与管理人员之后,要建立监督机制,限制他们的权利,大多数这样的管理人员职务都是很大的,一旦乱用职权,后果不敢设想。最重要的是要规定他们的薪酬只能拿一份,要么拿作为教授的那一份以及与之联系的补贴等,要么领作为管理人员的薪酬和相关津贴,绝对不可以领双份薪酬。
(二)如何解决管理人员在流动过程中的薪酬问题
这个问题似乎比上一个问题更加棘手,但是无论什么问题,要想解决,就要先建立起相应的制度,再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按制度办事,就会避免很多人的不平衡心理。对待这个问题,要制定严格的制度,首先要正确的了解管理人员的降职是组织上的安排,而不是个人原因,其次要了解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如果能力水平不行,在原来的岗位上毫无成绩也要考虑要不要按照原来的薪酬支付工资。毕竟也要从原来考虑到他在新岗位上会不会有成绩,考虑其他管路人员的心理平衡问题。
(三)建立一套完整职务等级序列
不管是企业还是高校,对于薪酬的问题都不再是原来的方式,在同一个岗位上的员工拿相同的工资,那样很容易出现有的员工不干活,干活多的不平衡的现象,所以为了激励员工,越来越多的企业结合自身的情况建立不同的职务等级序列,然后按照职务等级序列进行薪酬的安排,高校教师也有相应的考核评估制度,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等级别,然后薪酬也不一样。然而高校管理人员却没有一套统一的职务等级序列。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自己的管理人员职务等级序列,然后按照职务等级分配职务,这样可以激励相应的管理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成绩,然后升职,然后得到更高的薪酬。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方式会对一些年轻的管理人员的发展造成阻碍,所以在制定制度上,要尽量将职务和职称分开,可以通过提高职称来晋升,也可以根据职务的完成情况来晋升,使得晋升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要靠工龄,给年轻的高校管理人员更多的机会,使职务身份逐渐淡化,树立新的高校管理制度理念,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化,职业化管理人员,提高高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进而提高高校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促进高校更好的发展。
三、结束语
大多数高校存在着高校管理人员的行政职务与专业技术职称薪酬均衡化问题,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并且处理这些问题,只有建立完整的,统一的职称职务等级序列,考虑各方面的情况,才能很好地解决行政管理人员和职业技术人员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各类关系,才能建立起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高校管理团队,进而使高校的人员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使高校行政人员更加专业化,技术化。提高我国高校整体管理素质,使我国高校的发展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曹国英.浅谈如何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
[2]张雷.江苏省省属高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研究与探讨[J].市场周刊,2010
[3]李运庆.简析高校管理人员的自我提升[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
[4]陈磊,晏妮.高校职员制的实施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
[5]姚红玉,张蕻.浅论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J].知识经济, 2012
[6]王斌,施宙,颜超.教育职员制与高校专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探讨[J].决策与信息,2008
(一)没有稳定的课程体系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在国内相对于其他历史悠久的专业而言,它没有长久的文化积淀和理论积累。当然从80年代到现在,也已经经历了20多个年头,在热衷于文化艺术管理事业的学者的努力下,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程体系逐步建立;但是具体到一个又一个开设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院校就未必都有着科学的课程体系来进行文化艺术管理的学习。课程的学习是核心竞争力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如果基础没有打好,核心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缺乏专业技能的培养虽然文化艺术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涉及多方面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但是也应该意识到,在你是一个杂家的同时你要先是一个专家。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要先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有一门专业的技能能够给自己找到合适的定位;然后才能更好的进行全方面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艺术史、艺术欣赏等的熏陶也只是表面上的接触,怎么样去培养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某一技能,也是以后文化艺术管理学科建设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缺乏理论建构一个学科的理论建构有多深厚就意味着这个学科能走多远,能给社会带来多大的价值。同时理论建构也是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基础和硬件。说到底还是发展时间短,着力于文化艺术管理的专业研究人才缺乏。不过随着社会的的发展,精神文明的提高,对于文化艺术的欣赏也越来越高,继而对于文化艺术管理者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也需要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管理者,我们应该对文化艺术管理的前景看好。努力学好知识,为文化艺术管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没有针对性的招生学习文化艺术管理应该是有一定的艺术基础,热爱艺术事业的人,如果一个学习文化艺术管理的学生对艺术都不感兴趣怎么能够做好文化艺术的管理。所以文化艺术管理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招生,最好是招收艺术生并且热爱管理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艺术基础,而且热爱艺术,培养的时候也更容易实行针对性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专业技能的塑造,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文化艺术管理者。他们会针对自己原有的艺术基础来定位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现在的招生都是泛泛的招生,继而再进行艺术的学习和熏陶,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对于专业的迷茫。
二、塑造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找准自己的定位现在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分为文化产业、文化法、文化经纪人、艺术传播、对外文化交流管理、体育文化等方向,更加拓宽了学科领域。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做公务员、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还有的去做文化产业,从事各种文化的经营现象。那么,就需要学生在自己进行学习的时候,确定自己的方向,进而向自己的领域倾斜,着重打造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全方位的拓展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应该懂得艺术活动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应当有敏锐的洞察力了解与时俱进的文化艺术活动的基本态势及其前景;懂得各类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了解各类艺术的创作过程和发展历史,能够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分析鉴赏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具有深厚的人文与历史素质和修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了解艺术经济与市场的基本规律,以及艺术制作、传播与营销的运行方式;具有较强的组织与策划能力,懂得项目策划所应具有的规则与流程;懂得不同地域、民族人们特有的接受心理,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什么需求;还有就是要懂得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在专业技能稳定的情况下,对于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和收录,都将为核心竞争力的建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应该投身于实践,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引导实践。文化艺术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味的去学习理论知识而不投入实践,只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分节,从而不利于踏入社会。但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核心竞争力将会凸显,这就会成为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突出优势。
关键词:艺术管理教育;民办高校特色;探索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2-0166-02
纵观全球,艺术管理教育作为规范的术语,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已经50年有余,而中国的艺术管理学科仅有20多年,尚且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并处于初创与逐步探索阶段。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以及相关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对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中国的民办高校相对公立院校更应该高度关注并积极创立艺术管理专业,培育更多符合中国特色的艺术管理全能人才,并把艺术管理专业转变为目前国内最有吸引力的学科之一,来适应不断发展的文化产业的步伐。
一、国内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状况
从1983年起,我国一些高校意识到艺术管理专业及人才的重要,开始致力于艺术管理人才培养。二十一世纪初, 随着文化浪潮复兴,全国一些高等艺术院校相继开设艺术管理专业,以本科教育教学为主,开始系统培养适应文化市场经济需求的艺术管理人才。随着2005年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创立,我国拥有艺术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成为此专业研究交流、信息沟通、学习创新的平台。 近些年,艺术管理专业发展迅速,不仅艺术类高校纷纷创办艺术管理系或专业,一些综合类、经管类大专院校也都以学科交叉的形式开创文化产业、艺术管理类专业,来满足未来商品市场尤其是文化领域对专业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艺术管理已然成为我国文化领域的一颗新星,正在冉冉升起,但由于发展时间短,专业人士缺乏,完整且规范的专业体系还尚未建立健全,可以说,全力发展艺术管理专业及培养其专业人才势在必行。
二、我国艺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解码
艺术管理,不仅是对艺术本身的组织、协调、管制与治理,还包括对艺术领域内的人员、物品、财力、乃至时间统筹和信息管理。因此,艺术管理不仅需要经济学所必备的敏感力及观察力,还需要有对任何领域涉及艺术外延与内涵的理解力、洞察力、鉴赏力,甚至对各类型文化组织或机构都需要有相应的了解,并掌握相关信息资源。综合多方面专业知识与技能,肩负一定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当今艺术管理对人员的要求和解码。而对于相对弱势的民办高校,要想建立艺术管理专业及培养艺术管理专业人才,与国内甚至国际公立大专院校公平竞争,就应该把握上情与下情:了解国际文化产业发展动向;掌握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感知文化领域浓厚艺术环境或氛围;充分研究文化领域对艺术管理人员从业要素的要求;还要走进地方文化市场,体察基层文产管理优劣实情,让文产专业学生在不断加强艺术管理基础知识之余,还要逐渐培养学生对艺术管理案例的实际运用。培养符合现代文化产业的多功能,高效率人才,才能具备更多优势,与公办高等院校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平等竞争,取得就业机会。
三、民办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经济飞速发展,文化作为精神食粮,对越来越多的人们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人们逐渐意识到艺术及艺术品的价值及其文化内涵。为优化文化管理需求,艺术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被需要成为当务之急,这对艺术管理专业的在读学生确是一件好事。然而这也给艺术管理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民办高校而言,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该真正地被重视起来。
(一)薄弱的师资是制约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的关键
艺术教育管理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在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较为成熟。尤其美国艺术管理教育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然建立一个基本完善的教育体系,并针对不同学生需求,划分为连续性教育和非连续性教育。而且美国的艺术管理专业不仅仅存在于艺术文化领域,还包含经济管理领域。学生毕业,如果涉及经济或管理领域,即授予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如果是艺术人文领域,即授予MFA(艺术硕士)或MA学位。从此看来,美国的艺术高校在艺术管理专业上极为专业和细致。由此也可推断美国艺术教育管理专业的师资也一定充足和强大。纵观我艺术管理专业,发展初期,专业内部划分不细致,学生在专业方向选择单一,并且师资力量薄弱,民办高校更为凸显。大多数艺术管理专业教师是从艺术学或基础的声乐老师转化过来的,这些老师虽有较强的艺术史论知识或夯实的声乐背景,但知识储量单薄,对艺术管理专业认识并不深刻,对所涉及的课程更是丈二和尚,如此,很难培养出专业人才。再者,民办高校由于待遇问题,任课教师多为兼职,很多兼职教师又忙于其他工作,课时少成为学生抱怨所在。因此,既具备理论基础,又能够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战的综合性师资,一直是困扰民办高校艺术管理教育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 缺乏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与编排
视觉文化背景深刻影响着艺术管理工作,艺术管理工作需要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得到调整,才能够改善艺术管理质量,提高艺术管理的水平。如今,视觉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审美的改变,也对当代艺术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艺术管理在时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艺术管理需要突出时代性的特点,服务于社会,才能够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因此,站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当代艺术管理,要充分对其进行调整。
一、当代艺术发展现状
1.现代性特征明显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当代艺术也呈现出了现代化的特点。从社会意识方面来讲,当代艺术受到了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其现代化特征明显,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体现出了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当代艺术的发展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艺术与市场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这就使得艺术发展更加符合广大民众的需要,更加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当代艺术呈现出了新的风格与样式,充分展现出了自身的现代性。
2.艺术形态丰富化
艺术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时代的进步,在艺术发展方面,得到了许多调整,不仅充分利用了传统的文化,从中借鉴了许多有用的部分,为艺术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此外,对西方国家的学习,也是当代艺术发展更加丰富多样的途径。这是推动中国艺术当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同时,通过不断地学习,也促进了当代艺术形态的丰富化。这对于我国的艺术发展来讲,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这是我国艺术迎来发展机遇的体现。
3.缺乏创新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艺术发展得到了许多艺术家的支持。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艺术所创造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此外,许多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立足于艺术本身,而是以其他利益为目标,没有真正站在艺术的角度上,只是采用复制抄袭等形式,进行艺术工作,这对于当代艺术发展来讲,是非常不利的。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艺术创作方式,也体现出了当代艺术发展方向的偏离,需要得到及时的调整。
二、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管理特点
1.服务性特点
当代艺术发展得到了国家的政策支持,纳入到了系统性的发展规划之中,并得到了具体的实施。国家发展离不开艺术,艺术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相应的作用。对于艺术作品,虽然能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拍卖,体现艺术作品的价值。但是,这实际上是一种通过政策来实行的为社会提供艺术公共服务的方法,这也能够满足民众的需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此外,各种艺术交流会也体现出了当代艺术管理的服务性特点。这也是??代艺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发展特征。[1]
2.媒介性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各种事物的认知受到了各种视觉图像的影响,这也是当代艺术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新媒介的发展,艺术的表达形式得到了丰富,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此外,艺术的表达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艺术发展更加公众化。当代艺术管理离不开现代媒介的参与,现代媒介是当代艺术管理更加现代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当今的艺术作品能够实现与受众的直接交流,不受时空限制,体现出了新媒介对艺术管理的促进作用。
3.建构性
当今的艺术创作受到了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国家规划中也体现出了对当代艺术发展的高度重视。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当代艺术审美发生了变化,对于艺术管理,注重从经济力方面进行评估,实现艺术管理的系统性构建。此外,对于艺术设计元素,更加注重艺术设计的形象,跨国际艺术交流中对于艺术形象的建构,是一个重要的命题,这也是当今艺术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深刻思考的问题。在国际艺术发展方面,艺术管理的建构性特点是重要的交流方面,各个国家需要慎重对待。
三、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管理策略
1.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对于当代艺术管理工作,需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才能够达到满意的管理效果。首先,要健全管理机制,对不同艺术实体进行管理,建设艺术活动的检查机制、舆论机制以及公共服务机制等。这是为当代艺术管理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方面。此外,对于艺术生产者与管理者,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兼顾双方利益,促进两者的相互支持、相互信任。这有助于为当代艺术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能够为艺术管理工作增加发展动力,进一步改善艺术管理工作情况。
2.发展艺术产业
当代艺术管理需要发展艺术产业,才能为艺术发展提供动力。对于不同的艺术形态,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调整,促进艺术产业的高速发展。其中,要注意合理布局艺术产业的结构,最好以大众文化为重点,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要深刻挖掘大众文化的价值,进行不断地充实与丰富,让艺术产业的发展更加得完善。要摒弃大众文化中的不合理部分,结合视觉文化背景,深入进行艺术管理工作,让当代艺术管理呈现出现代性的特点,同时又具备时代的前沿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