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

第1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社会需要;教学质量

汉语言文学有着悠久的教学历史和良好的教学传统,是一门专门培养汉语言专业人才的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特有的性质,致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在社会上的需求不很明显,汉语言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率逐年下降。因此,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已成为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接下来就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进行探究。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人文社科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同时它还承担着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任,有着丰富的中外优秀文化经验和遗产,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类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国家、民族、自身以及他人的一种认识和社会责任感。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不像医学、建筑、会计等专业有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它的经济效益无法直接定量,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面临一定的压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自己专业的实用性迫在眉睫。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必要性

首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对于用人单位选拔人才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所以也比较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要注重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另外,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加就业创造条件。《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上公布汉语言文学就业的方向主要是教师、编辑、文案、文秘等职业,但实际上,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还有许多在机关事业单位、新闻出版、教育科研、公司企业等单位,还有一部分在律师、房地产、金融银行等方面工作,这充分说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适应性很强,因此,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者,要在提高本专业应用性方面为学生多加考虑。

三、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策略

1.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社会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但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中,陈旧、老套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新就要求教师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不受专业的限制,强化学生对某个方面专业的理解认识,为自己将来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比如,新闻、文秘等专业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分支,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兴趣,就可以着重针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上的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学会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才不至于束手无策,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

2.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增减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要想提高其专业的实用性,根据社会发展及时增减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精简课文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目前学科发展的现状来设计课程内容,通过课程的合理设置,不断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择方式,进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主渠道,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改善教学的方式方法,及时学习和引进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先进的理论经验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且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4.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能力

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就业水平,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结合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它的就业方向离不开“读、写、说”三个方面,由此可见,教师在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强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模拟一些招聘过程中的常见情境,通过自我介绍、面试问答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才,因为口才并不是简单的能说会道,他是一个学生“德、才、学、识”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可以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提高、完善,只有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强化,才可以学以致用,对学生走向社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5.汉语言文学应用性要和德育教育相结合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一味地强调应用性,就

会使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价值观大打折扣,从而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产生怀疑,缺乏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立足于“创新、实践、应用”,还要着眼于我国传统文化教学的“传道,授业,解惑”,要充分发挥“文以载道”的教学思想,把汉语言文学专业推向更大的社会舞台。

总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自身要有创新意识,加强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并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上的应用性,为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彩玲.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1(29).

第2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03-02

前言:

为了提高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加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认识,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应用能力,本文分析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要性,并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深入研究,为提高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还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在教学中以教师和教学大纲为中心,教学方法也多以讲授知识为主,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听得多忘得也多,很少有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兴趣进而主动阅读,长期下来养成了汉语言专业学生对教师过于依赖,对教材大纲一味顺从的现象,学生课外阅读量很少,写作与理解能力也受到限制,使该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得不到巩固,同时由于在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单纯讲述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学中缺乏动脑和动手的机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都受到阻碍,因此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效率。

其次,目前在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单一也是使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缺乏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在教学中以讲授的方式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学生单纯地记笔记,对重点知识进行机械记忆与理解,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时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忽略了汉语言文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不仅要求学生通过汉语言文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要通过汉语言文学学习提高写作与理解能力,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盲目地使用传统讲授的方式授课,在课堂中学生缺少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写作能力的锻炼,不利于学生今后将汉语言文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失去了现实意义[1-2]。

再次,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缺乏实践教学,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生活现实情境,进而阻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提高,语言的学习与表达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将教学束缚在课堂中,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感受不到汉语言文学的语言色彩和文学艺术,使汉语言文学教学陷入困境。

最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汉语言文学形式的喜好也不同,有些学生喜好文学作品欣赏,有些学生喜欢文史知识,这些不同类型的汉语言文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偏热现象,如果教学内容涉及自己喜欢的内容,学生就兴致盎然地学习,如果学生不喜欢的内容就被动消极地接受,与此同时教师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认识汉语言文学,使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要性

首先,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改革,使我国汉语言文学在高校的发扬与继承得到了进一步推广,汉语言文学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和教学大纲为中心,使学生失去了课堂主体地位,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仅作为教学课堂的辅助者,学生为教学主体,学生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对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改革,突破了以往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结合生活实践,学生掌握了汉语言文学的表达技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造实践中得到锻炼,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

再次,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研讨、分析,在教学中学生掌握了更广泛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还丰富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知识的认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美学概论、影视概论等课程,这些丰富的汉语言文学课程通过对古往今来汉语言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与学习,还对中外文学进行比较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我国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1.研讨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讨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学方法,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高校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研讨式教学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互动能力,能够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进而达成高效汉语言教学的目的。但是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在使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达到研讨式教学的初衷,究其根源在于教师没有抓住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关键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对学生形成足够的吸引力,探讨教学内容深度不够没有达到研讨教学的目的,因此在要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应用研讨式教学法应当从以下几个发面入手:首先教师在设立研讨问题时应当抓住文章的主旨,通过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度挖掘作为课堂探讨立意,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度研讨[3]。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讨时不应局限于教学范围,应当从作者的时代背景与人生经历出发,结合作升到者的相关作品,将教学研讨提升到较高层面的语言文学中。最后,在研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学会倾听,肯定学生的个人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切实将自己定位成研讨的参与者,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研讨,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研讨与思维能力。

2.课外实践教学法,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因此应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只有将汉语言文学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将在汉语言教学内容中学到的知识完全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4]。只有将汉语言文学教学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3.以灵活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是教学课程的关键环节,科学、灵活的评价方式是促使评价发挥其最佳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改革中要注重对教学采用科学、灵活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通常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时间往往花费在对课后作业和考试成绩的评价中,将考试成绩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这种教学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5]。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对一些鉴赏性的文章,要将课堂中学生对文章鉴赏的程度和对文章的把握程度作为评价的标准,对一些提高写作水平的文章,教师应将学生是否将其中的教学重点做了笔记、是否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等作为评价标准,针对一些开放性较强的文章教学时,应当将学生的理解深度以及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作为评价标准。只有采用科学、灵活、公平的评价方法对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

结论: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将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不断地发扬广大,同时还有很多的汉语言文学人才被引进其他国家教授汉语言文学知识,将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推向国际,使更多的外国人学习和认识中国的汉语言文学,对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只有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才能真正地了解与体会汉语言文学的真正意义和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2]章芳,何世龙.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困局及原因分析――以长江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

[3]章淑华.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职业技能培养――以新余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5,(02).

第3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范文

一、写作教学现状

近年来,写作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们综合素养的基本标准,受到很多高校的广泛重视,例如,清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从2018年就开始设置学生写作的课程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和发展,认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此情况下,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中,就需要重点关注写作教学工作的实施和开展。但是从目前情况而言,高校给予写作教学一定重视,但是还存在学生难以学习,教师难以教学的矛盾问题,未能全面改善学生写作能力。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相关写作教学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改善,在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写作的成果,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技术,忽略其思维发展,导致学生最终出现写作思维固化或是机械化的问题,创新素养的发展受到一定局限。对于此类现状,高校在教学期间应按照所有学生的特征、教学的具体情况,重点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健康、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其思维素养水平,探讨教学改革优化的措施。

二、现代教育思想背景下写作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任务重,导师教学压力大,想要抽出课时实践现代教育理念相对较为困难。尽管许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导师能领会写作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因为学校体制、教学进度以及教学督导等因素无法将写作教育教学模式真正贯彻落实。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是高校写作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创新发展路径。现代教育思想背景下,高校改革充分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对于教学课程与教学模式进行更新。相较传统的写作教学课程而言,结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写作教学课程需要考虑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与写作意识的培养,应当为学生未来的写作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实际教学工作却无法将现代教育思想贯彻落实。除此之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堂缺乏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支撑,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现代教育思想融入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模式难以顺利实施。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写作教学理论知识,没有充分掌握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记叙文、应用文等文体写作能力。部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教学课程仍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开展,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对照,写作能力提升缓慢。

三、现代教育思想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通过上文分析不难得知,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并没有将写作教学模式真正贯彻落实。但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传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堂逐渐暴露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学习成效,因此,非常有必要结合当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堂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引入现代教育思想,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助力学生思维素养得到更好发展。对此,提出做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的奠基工作、创新写作培养教育形式、开展写作活动实践等策略,致力于全面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教学质量,有效发挥现代教育思想的优势和作用,促使高校整体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开展,借此提升高校综合实力。

(一)做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的奠基工作

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区别,掌握写作技能,提升写作思维品质,势必要做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的奠基工作。新时代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只有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引导下学好学透教材文章以及文学作品,才能逐渐领会写作要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宣传贯彻教育指导方针的纲领思想:加强教育工作顶层规划,保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贯彻的系统性;把控写作知识点,加强学习贯彻的针对性;紧抓教育落实,保障学习贯彻的实用性。建立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力求开创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教育的崭新局面。细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奠基工作的贯彻落实,经费划拨优先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导师倾斜、导师招聘指标优先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导师倾斜、教育培训项目优先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导师倾斜政策保障体系,把好师德师风建设(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导师政治关)、合理规划选聘条件(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导师入口关)、建立授课反馈制度(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授课质量关)、落实导师培训制度(素质能力提升关)“四个关口”。结合多种方式,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导师的写作教学亲和力与教学针对性,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的质量和水平,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育培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写作培养教育形式

写作教育一直都是文化思想阵地中的桥头堡,只有培养和激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意识,才能切实让学生领会文章以及文学作品的结构、要素、风格、表达,并通过写作表达出所思所感,提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育成效。对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最有效的写作理念培养教育,毋庸置疑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理论知识课程。导师在强调文章的内涵特征时,并不是僵硬地直接告知,而是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文章的内涵和特征,积累丰富的阅读体验,当体验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自然会在头脑中建立起系统的写作知识体系。框架的建立是条理、归类的,当学生的写作知识框架构建到一定程度时,学生的写作意识逐步形成,反过来作用于阅读与理解,形成良性循环。随着现代社会各项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培养教育形式也不可小觑。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育工作者应将现有的写作教育培养传播形式推陈出新,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相关课件,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展现文章以及文学作品的内涵、文体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吸收写作知识。此举措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结合新时代多媒体技术,在增长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见闻的同时,也实现了教育工作者培养新时代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理念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的教育直观性,通过写作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写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写作活动实践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教育工作者,除了要通过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还要开展写作实践来验证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写作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课上练笔与课后作业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写作实践。首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育工作者应以作业形式布置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及摘抄,提升学生阅读量以及词汇量,力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课上练笔的形式,结合社会时事命题,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按照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记叙文、应用文等文体写作进行循环练笔,锻炼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并且按照小组形式进行作品分析,全面深化学生对于文章与文学作品结构、要素、风格、表达的理解。根据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处环境与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相关的古诗词进行写作理念教育,结合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经典诗词,让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自然中感悟写作的文学理念。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程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应当掌握先进的文章创作理念,妥善解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现代教育理念应用工作的开展,应当做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教育的奠基工作,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教育教学工作中推陈出新,开展写作活动实践,全面深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于文章与文学作品结构、要素、风格、表达的理解与领悟,培养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俱佳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永贵,许兴阳,吴丹,等.创意写作与转型背景下的高校写作教学综合改革实践探索[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21(1):104-109.

[2]韩莹.新媒体背景下写作教学策略研究[J].文学教育(上),2021(1):118-119.

第4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范文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注重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技能,忽略了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的提高。了解和领悟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理念,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际意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师当中,绝大多数教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育的核心理念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不能准确地把握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培养方向,无法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上培养学生的文学知识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解决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

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观念,重视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积极探索新的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堂上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比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分组去研究自己喜爱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然后在课堂可以通过话剧表演,多媒体课件演示,以及小论文等方式,展示合作研究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研究结果做出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知识内容。

2.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

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中,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结构观念,建立起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从大的角度思考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积极优化课程的教学设计,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的整体效应。在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课程结构体系的重心,通过为学生预留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实践探究,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能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深入领会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的要求中,高职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培养学生文学素养,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创建活跃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注重对汉语言文学课程专业技能知识教学,这和汉语言文学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冲突。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理念出现错误,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深入去领会汉语言文学在当今社会的教学理念,把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是由语言、文学等元素组成的一门课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工具的应用,更是培养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运用汉语言文学的知识能力[3]。

三、结语

第5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基本特点 专业应用性 建议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学科专业,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都开设有汉语言文学,其专业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完善。长时间以来,汉语言文学一直是高校中招生人数较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的优势专业之一,也是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理想专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人文社科专业,其专业应用性在社会发展与进步过程中所体现的作用远远小于工科专业,这也成为其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如何有效提高专业应用性已经成为广大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且需要进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专业发展历史悠久,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汉语言文学的雏形是众所周知的中文学专业,这也是在我国近代教育刚刚起步之时就得到完善发展的专业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建校初期就开设了中文学专业,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汉语言文学肩负起了传承和发扬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使得中国的精神财富得以保留下来,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精髓。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使得这门专业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教学内容,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中,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所规定的数量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汉语言文学在现代高等教育中不仅是最稳定的专业之一,也是最具有底蕴和魅力的专业之一。

2.具有培养专业性人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双重功能

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相关部门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既能服务社会,创造价值,也能培养品格、提升审美品位。与此同时,汉语言文学也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使我们有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昌盛,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从这个层面上看,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内容,更多的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认识,这个专业的学生,承担的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责任和意识。

3.专业实践内容较少,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较差

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提升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而这一般都是以理论学习和知识传授的形式开展,相应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内容也就相对较少。而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逐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任何专业的发展都必须符合这种潮流,汉语言文学也不例外,且应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因受其自身专业特点的限制,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较低,动手能力较差,在择业竞争中并不占据优势地位,这显然与社会大众对该专业的期望值是相悖的,也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几点建议

1.加强学科建设,改善教学方式和方法

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课程内容之庞大,使学生都望而生畏。因此在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安排进行调整,使其核心内容能够得以凸显出来。与此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尽量避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重叠,要能够明确地展示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知识要点,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教师应该做到不拘一格,不将学习限定在理论知识传授的范围内,引导学生尝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合理安排学生的实践学习。例如,对于某些高校来说,可以将汉语言文学作为主干,以文秘、新闻作为分支,采用大三分流的教学模式,前两年打好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基础,第三年分出文秘、新闻两个方向,全方位造就汉语言文学、文秘、新闻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古话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如果不教他如何运用就等于徒劳无获。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其专业的就业面是相当广泛的,但正是由于这种广泛的就业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也非常宽泛,知识学得不够精,不够深,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知识,学会应用。例如,在专业实习阶段,不仅要合理安排实习的时间和地点,精心设计实习的具体活动,优化配置指导教师,也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友好联系,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一方面为学科专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就业做好了充分准备,进一步提高专业的应用性。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实践能力,不仅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平时的阅读、写作之中,更要用专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6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范文

(一)面对新形势,固守旧观念,不能“与时俱进”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快,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越来越凝聚共识,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转型发展高校的共同追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高校中文学科越来越边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影视、互联网等媒体产业突飞猛进,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中学语文师资提出了新要求。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面对以上新形势、新挑战,一些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却置身“象牙塔”,独处一隅,坐井观天,跟不上高等教育改革步伐,与时代和社会发展脱节;教学上仍然沿袭老一套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因循守旧,不善创新;在人才培养方面,固守精英培养观念,仍然认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不能与时俱进,就业难成为严峻现实。

(二)盲目攀比,定位不准确,不能“因地制宜”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在层次结构上存在层级化和差异化,大体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研究型大学,重点培养学术型、理论型人才;第二类是以教学型为主的普通高校,侧重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第三类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即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是岗位型、技能型人才。在当前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将自己定位于应用型本科大学,是更符合实际的科学定位。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基本定位是,“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理论应用和技术能力,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管理服务的应用性专业人才”。[1]根据其能级定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盲目地向重点名牌高校看齐,而应该着眼于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与学生成才需要的契合点,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然而,很多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方高校一味攀比,盲目追求“高、大、全”的发展模式,仍注重人文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严重脱离地方高校自身的实际,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地方社会需求脱节。

(三)受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弊端的制约,难以“破茧成蝶”

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以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同时,这种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实践环节、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相对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往往过高、范围过广,以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通才”为其目标,过分强调通才人才的培养。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大部分毕业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又缺乏实际工作需要的熟练技能。在课程设置方面,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科目,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在实践环节上,由于一些高校不重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学的知识仅仅停留在纸上,动手实践能力差,不能较快地适应社会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一味地注重学术型、研究型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其结果造成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性不强,学生就业缺乏竞争力,未来发展空间受到严峻挑战。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应然要求

近两年来,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舆论和呼声日益强烈。从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的成立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的,从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到2014年、2015年连续两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驻马店召开,目前在教育部和各省份的引导和推动下,在社会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在部分本科高校的积极探索下,一场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展开。在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究竟是雷打不动,还是相时而动?是按部就班,还是与时俱进?是讳疾忌医,还是把脉问诊?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明确办学定位。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与社会现实存在很大的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现实需求“错位”或“疏离”,那么我们就得反思我们的教育本身了。作为地方院校充分认识到当今社会大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需求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人才培养要具有前瞻性;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远离社会,它就没有生命力。因此,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成为当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目标。然而,至今仍有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转型发展,提出质疑和异议。有人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基础性学科,凸显的是人文性,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国民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重任,不应强调应用性。也有人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和理工类专业不同,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生产力,不应追求应用性。凡此种种观点,都是对应用性理解的误区。“按照教育学发展的理论思想,任何一门学科是否具有应用性和具有多大的应用性将决定着该学科在体制的构建上是否能够达到完善和是否能够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所以一个学科的应用性是衡量该学科的重要标准。”[2]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足的现象,应用性强调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将专业知识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工作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活跃在社会各行各业,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不仅仅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和完善的人文素养,更需要具备一种务实、深入实际的工作素质,而不是清高、夸夸其谈,轻飘飘地悬浮在空中,只会纸上谈兵,摆花架子,没有应付实际事务的能力。同时,还需要他们具备书面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以写作能力为例,良好的写作能力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用性的典型体现。然而,很多毕业生写作能力,尤其是应用写作能力欠缺,成为不争的事实。就地方本科高校而言,“面对新的形势,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转型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否则汉语言文学专业生存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3]因此,必须顺应时展趋势和高校转型发展大局,要赢得主动。

三、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转型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原则

高等教育有四大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传承文明。从高校的职能来讲,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地方本科高校只有在“以服务求支持,以服务做贡献”中,才能得到地方的大力支持。地方高校担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任务。从当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流向来看,毕业生主要是进入地方中小学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等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必须立足地方,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原则,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才能人尽其才。

(二)以应用性为导向,与人文性统一的原则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人文性很强的基础性专业。过去,过多强调该专业“人文性”的一面,而对“应用性”特点重视不够,讲得不多,理解不深,甚至忽视其“应用性”。地方本科高校不仅仅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更要注重学生将知识通过一定的技能应用到日常的生活实践的能力。今天我们强调要突出应用性,但不能从一端走向另一端。因为人文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赖以存在的根本,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血脉,丢弃了这些血脉,汉语言文学也就不成其为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会失去灵魂。无论怎样转型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不能丢。我们不能在追求应用性的发展中,失掉了人文性的底蕴。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人文性”与“应用性”统一的专业。相对于传统学术研究型人才,我们应致力于培养融人文性与应用性于一身的人文应用型人才。

(三)以应用性为导向,与特色性统一的原则

专业特色性是高校基于一定的办学思想,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积淀和形成的特色。专业特色可以体现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可以体现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可以体现在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凸显为地方特色服务等方面。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成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不在少数。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转型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应用性为导向的同时,也要注重特色性发展。如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方面,可依托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及研究成果,精心设计地方文化系列课程,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和独特能力培养,凸显与众不同的专业特色。

(四)积极推进、量力稳健的适度原则

第7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改革;教学

现今,随着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很多高校逐渐认识到该专业的重要性,并且积极为社会培养输送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然而,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不断发展中,很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就会止步不前。因此,高校有必要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对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进行反思,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积极探求改革措施,推进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不断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

一、新时代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

(一)扎实的文化素养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涉及的领域和内容比较广泛,该专业学生要想在生活和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就必须具有扎实的文化素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也是从事语文教学必须具备的知识,所以该专业学生在学习中,一定要做到“专”,即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只有这样,该专业学生才能在之后的教学中从容应对各种教学难题。另外,文化素养不仅仅包括理论知识,还包括实践知识,所以该专业学生还需要具备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的能力。

(二)丰富的教育技能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教育技能。首先是倾听能力,因为只有善于倾听,才能在将来的教学中准确了解到学生的诉求,进而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其次是阅读能力,对于一名教育者来说,不断的阅读是提升自己的有效方式之一。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文章进行揣摩,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最后是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较强的写作能力与教师自身听、说、读等方面的能力是相互促进的。

(三)高尚的职业道德对于一名未来的教育者来说,高尚的职业道德尤为重要。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才能在将来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中,并且用自身的行动去引导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同时,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还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和教学中坚定不移地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

(四)先进的创新意识创新是每个行业发展的动力,即使是在教育行业,也需要不断地创新才能不竭地发展。一个拥有创新意识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及自己独到的见解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除此之外,拥有创新意识的教师还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手段,利用最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认知不足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对其专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但是因为汉语言文学的主观性较强,和偏理科性的科目比起来,试题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这也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直观的认识。再加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为学生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发展方向不够清晰,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严重缺乏积极性和动力,其学习效果自然就会大打折扣。

(二)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不高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团队应根据时代的变化以及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应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容应对新时代的挑战。然而因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各个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教师习惯性运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再加上部分教师自身能力有限,无法将教学内容与时事热点进行结合,所以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好。

(三)教学方式不合理虽然新课程改革一直在继续,但是很多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依然过于传统、不够合理。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方式并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会让学生陷入机械化的学习状态中。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通常是课堂上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进行学习,这样不仅会严重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教学方式的不合理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四)教学内容滞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滞后也是影响该专业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教材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参考内容,但是因为教学内容长期未能得到及时更新,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过于落后,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客观需求。而且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他们对于新知识的渴求非常强烈,然而由于教材内容无法脱离传统内容的束缚,所以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措施

(一)树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树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动机会更加明确。其次,教学目标的树立还要与教材进行有效结合。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分析,将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摘录出来,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重点教学。以教材为基础树立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学习,最终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提升教师素养,组建优质教学团队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开展者,决定了课堂的走向和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推动课程教学改革,高校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素养,组建优质的教学团队。首先,教师要树立不断学习的目标,在今后的生活和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内涵。其次,学校也要定期为教师组织校外交流和校内培训,帮助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让教师更加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总之,只有组建优质的教学团队,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三)丰富教学方式,开展多元教学教学方式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重要手段,所以为了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率,教师还要不断丰富教学方式,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教学内容通过声音、图片、视频、动漫等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元素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角色扮演、翻转课堂等方式进行教学。

(四)改革教材内容,保证教材的完善性教材内容是开展课程教学的重要参考,所以为了推进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学校还要不断改革教材内容,保证教材的完善性和先进性。教育部门要对教材内容积极进行调研,对教材中的落后部分进行删减,并对教材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补充内容的选择,一定要充分参考学生和教师的意见。为此,高校要在学校内部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总结学校师生的意见,将其作为参考。最后,高校可以编辑几本不同内容的教材让学校师生投票选择,以选出符合师生教学需求的教材。

第8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真善美 修养

鲜明的语言,往往也是生动的语言,但生动性在词章技巧方面还要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它要求语言要新鲜活泼,感情洋溢,有说服力、感染力。语言的生动性是语言形象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它应贯穿全部文学作品。

使语言生动活泼的手段很多,如精心锤炼词语、巧妙安排句式、广泛运用意境描绘的方法等。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

汉语言学是一门复杂而又极为重要的学科。语言在社会现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列宁曾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毋庸质疑,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可见,语言是作为交际工具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

1、语言性。

语言类是个集合总称,它包括语言学,文字学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语言类的专业课比较多,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和《训诂学》等,其所涉及的种类也比较多层面也比较多。不仅有现代汉语的层面,也有古代汉语的层面。在语言性的延展上,又包括文字学以及文字训诂学。所以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其语言性比较强的。

2、文学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一语言性的基础上,而又延展到文学性上,尤以中国文学较为侧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文学类的专业课占其总的课程一半以上,光古代文学这一块就包括两门课程,又有现当代文学,以及和文学相关的文学史,课程繁多,深浅不一,要求所学者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主要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文学史,不过一般情况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开设“当代文学史的”,这是中国类的文学课程,还有外国类的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外国文学史》,可见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当多的,而且都是需要着重掌握的。所以总的意义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性事占其总性质大多数,是最重要的性质。

3、文学教育性。

基于其文学性的基础上,有延展到文学教育性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文学教育性,当是其第二大性质。所包括的专业课,不仅应用性强,而且指导教育性也很强。文学教育性的最主要体现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性。从其相关专业课程安排就可以知晓:《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写作学》的应用性最强,其它两门则以理论和深刻性为代表。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教育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汉语言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在总体上给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帮助。文学教育性,在本质上揭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规律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深刻的性质。

二、汉语言文学与修养

修养是人的内在气质,也是外在行为表现,修养有高低之分,也有好坏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有不同的修养。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袖手旁观,有的好逸恶劳,有的勤劳肯干,这就说明了修养的有不同性质,有不同的表现。各式各样的修养,在总的要求上,却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向真,善,美方向发展。这正好和文学的追求一样,文学的追求,客观上来说,也就本质上人的修养的追求。

(1)汉语言文学能够提高人的修养

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有美好的东西所包裹。对于人的修养,文学则能提高人的修养。修养,首先就是“修”,有什么样的“修”,就有什么样的“养”。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不管是对好的事物还是坏的事物,人区分好坏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道德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修养的好坏,与其修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

(2)汉语言文学能够修正人的修养

人的修养是各有特色的,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文学对于好的一面,可以使其更加坚固的存在,对于坏的一面,则能细致的修正。文学,因其内在规律的性的存在,对人发之以感染力,让人陷入情知理的思考,以反思自己的行为。人对情知理的思考,是一个久远的课题,其历史源远流长。而文学正好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和规定,在高的层次上,对人的情知理进行合理合情的概说,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修养不好的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修正作用。

(3)汉语言文学能够指导人的修养

第9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8-0047-02

汉语言文学对于大学教育来说有着重要意义。汉语言文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出语言学和文艺学方面的优秀人才,更要培养出具有民族气节、家国情怀的国家栋梁。但是,现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在教学水平和教学内容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对汉语言文学教育进行创新。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招生质量、师资力量、社会风气及学科本身的问题,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不容乐观。如今,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生源质量越来越得不到保证。一方面,不多的师资力量被名校垄断;另一方面,许多学校招不到学生,教师又面临着无课可上的窘境[1],继而无法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导致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授课水平持续下降,其表现主要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育强烈的文科性质,使得阅读在教学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对大量的文字资料照本宣科,使得教学过程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对教师存在的必要性产生质疑。许多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求学生首先阅读著作,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们都在日复一日地阅读[2]。这样的教学方法理所当然地会产生问题,学生需要极大的兴趣支撑才能在本专业的学习中继续下去。文学艺术和语言学本来是非常具有魅力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这种魅力,才能保证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活力。但许多教师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下太多功夫,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过于依赖,对于文学艺术普遍缺乏自己的理解,难以把握学生的兴趣点[3]。教师不重视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创新,许多教师讲授的内容许多年都没有变化。教学时只是对书本内容逐句进行讲解,没有创新,教学效率十分低下。有的课程在开设了一个学期甚至两个学期之后,学生对该门课程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标准。学生学习许多课程都是浅尝辄止,走马观花。这样的教学是不可能有效的[4]。

(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材多年以来始终缺乏变化,许多课程使用的教材甚至是几十年前编订的。部分教师以为文学史和文学理论都是已经确定的,不会再发生什么变化,只要照着书本研究前辈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成果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对于国际文学界的变革毫不清楚。相比于语言学教育,文艺学尤其是最应该与时俱进的文学理论更加落后。不少学校的文学理论教材中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模型,对国际文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没有涉及,不利于具有理论研究能力人才的培养。汉语言文学教育多年来倾向于研究历史,而忽视了当今文学的发展[5]。许多学校的当代文学史课程只到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的几十年。以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只能根据个人兴趣对当代国际文学界进行了解。对于新的文学形式,如网络文学,大多数人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其流行原因和形成机制缺乏思考。甚至现今活跃在文坛上的严肃文学作家在大学中文系也缺乏知名度。当今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令人担忧。不少中文专业的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看的仍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的较为通俗的文学。言诗则是席慕容、汪国真,言小说则是《平凡的世界》,对于今天的文坛流行趋势缺乏了解。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使学生找不到接触新鲜世界的窗口。

(三)教学过程缺乏交流

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本就倡导开放性、灵活性,要让大学生在一个充满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的地方学习,但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则是大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与中学语文教师没有区别,甚至还不如中学教师上课生动有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上学生发言很不积极,许多教师甚至不给学生提问和发言的机会。这种情况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

要创新汉语言文学教育,首先要先做到理念的创新。汉语言文学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学生也不是靠背课文和背知识点就能被培养为人才[6]。要做到教育理念的创新,首先要致力于培养和提升中文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文化素养是区别一个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人和未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人的主要方法。对于有家学渊源的学生来说,汉语言文学的基础教育可通过家庭教育完成。对于大多数汉语言文学本科生来说,不可能所有人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完成了文学启蒙。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接受教育的学生不仅包括文学爱好者,也包括文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必须要兼顾这两种类型的学生,给予他们各自合适的教学资源,推荐阅读各类经典和流行作品,提高语言文化素养。其次,要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核心加以把握。授课教师必须要想明白中文系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教师希望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得到什么样的知识、能力或技巧。中文系的教育理念应当是在培养具有较高读写能力的应用人才的同时,寻找有理论研究能力的人才,这二者缺一不可[7]。

(二)教学手段的创新

汉语言文学在教学手段创新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文学艺术本就是一门具有很大魅力的学科,只要能让学生初步领略其魅力,就算是达成教学目标后,接下来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继续探索。而劣势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充满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要想获得足够的阅读量,必须静下心来专心阅读,对于缺乏定力的学生来说,这个过程未免太过枯燥乏味。创新教学手段可以从脱离书本开始,甚至让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课堂,要营造多面立体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手段上多想多试,总结经验和教训,力求营造一个生动有活力的课堂。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的理论是十分抽象的,想要了解它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比如,在讲解小说时,试图让学生模仿作家的小说创作技巧进行创作,这就能使学生对这位作家的风格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比如,以余华的“零度叙事”为例,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零度叙事的写作技巧,以便对作家的水平和自己的文学素养有一个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分组探讨,提高课堂活力。总之,汉语言教育身负前承中华传统文化、后接时代文明成果的重大任务,必须要尽快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转变教学理念。目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面临着教学方法枯燥、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过程缺乏交流的严重问题。要想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创新入手,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表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革新是必要的,这个专业在革新的过程中既有优势,也存在劣势。身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正确地认识教育现状,努力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2]马兵.台湾与大陆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刘颖.基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J].科技资讯,2014(32):154.

[4]彭小银.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中国现代文学导读》教学设计[D].广州:暨南大学,2012.

[5]杨军.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探究式教学研究: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4(5):92-96.

[6]孙小彬,高文丹,吕勇兵.从高师院校教学现状看教学新理念的价值:以吕梁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11(6):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