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嫁接技术教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钢结构;支撑架;底座
一、引言
在我国的高层建筑建设当中,钢结构在很早之前就已得到了应用,目前更趋向于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对于钢结构的改革、设计、制造以及安装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熟练掌握了各式结构复杂、跨度广大的钢结构建筑。在我国,工程建设技术愈发精湛,这为钢结构的发展与利用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与此同时钢结构还可以为工程建设注近新鲜的血液。钢结构不仅轻质高强、抗震性能强、施工周期短,而且符合当今提倡的环保、低碳、节能的理念,因此钢结构在我国的重大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高层建筑钢结构的优缺点
2.1、优点
①自身特性优良:重量较轻、质量稳定、材质均匀、强度高、抗冲击力和抗震力较强。即使遇到台风、地震等恶劣环境,能够很有效地保护建筑物,减少建筑发生倒塌的情况。钢结构隔热保温系统相对其他来讲也比较强,可比砖混建筑节约70%的能源。
②施工周期短:钢结构构建规模小、质量较轻,方便拆装和运输。不需要搭设大量的脚手架对其安装,像一座1000m2的建筑,只需要5个工人,在20天就可以将建筑骨架搭建完成。可以和混凝土同时施工,大大的减少了施工周期。
③节省空间:钢材要比混凝土增强了1.5倍的抗压和抗弯强度,因此在强度相同的条件下可以减小截面面积,从而扩大建筑的有效利用空间。
④节能环保:钢材属于一种老化程度较慢的建筑材料,轻型钢材结构的回收率可以达到100%。因钢材材质不适用用粘合剂进行连接,因此其对人体的危害较小,安全性高,而且施工简便,减少了石、灰、砂的利用,不会产生粉尘污染和噪音污染。大部分材料的重新利用率较高,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2.2、缺点
①耐火性差:尽管钢材的耐热性可以达到150℃,但是其耐火性相比混凝土结构还差得很远,当表面温度达到300-400℃时,强度和弹性都会下降30-50%,一旦温度达到600℃时,其强度和弹性几乎为零。
②耐腐蚀性差:刚结构中的铁原子容易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因此处于潮湿或者有腐蚀介质的环境中容易发生锈蚀。钢结构在施工时一定要采取防锈蚀、防腐等措施。
三、工程概况
某广场1号楼地下4层,地上66层,总高度为288m。主体结构采用钢骨混凝土柱-框架剪力墙体系,钢管柱落于3m厚筏板上,钢管柱截面尺寸为1600×40,共18根。每根圆管柱柱脚长1800mm、质量为27.76kg的M50螺栓共30根,钢柱埋件(锚栓支架、锚板等)钢材材质采用Q345B。
四、工程重点与难点分析
在进行对锚栓、锚板以及支撑架安装过程的测量时,因其控制难度较大,支撑面标高误差范围为±3mm。
每根圆管柱柱脚由30根M50螺栓组成,施工时必须确保所有锚栓都能穿入锚板,要求每根锚栓的垂直度偏差精度极为准确,按照规范无倾斜安装锚栓,支撑架的精度以及稳定性是锚栓的施工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
将柱脚螺栓预埋在底板混凝土,不但要求锚栓安装不能倾斜,而且还要求锚栓及锚栓支架的稳定性较强,确保在3m厚筏板浇筑混凝土过程中,锚栓及锚板的位置中心偏差在5mm之内。1号楼筏板底部为4排36钢筋,单根9m长、36钢筋重72kg,两人合力进行搬运。
1号楼要求短工期,因此对预埋锚栓及其支撑架的插入施工时间与筏板钢筋绑扎之间的施工顺序如何安排显得尤为重要。
五、传统施工工艺
传统施工工艺包括两种:①方法1:在场外提前将锚栓与支架焊接成一个整体,等到筏板底面钢筋绑扎好后,将其运用到施工当中,把整体吊到设计位置,仔细检查位置准确后将支架与筏板底筋焊接固定;②方法2:将锚栓与支架焊接成一个整体,等到筏板垫层及防水施工完成之后,实施测量定位,先安装锚栓与支撑架,同时绑扎底板钢筋插入施工。表1是这两种方法的对比显示。
表1传统工艺优缺点对比
施工工艺 施工特点 施工难度 工期 精确度 稳定性
方法1 钢筋绑扎后支撑架安装 易 短 低 差
方法 2 支撑架固定后钢筋绑扎 难 长 高 好
六、钢结构支撑架柱脚底座施工技术
将传统方法中钢结构安装与土建施工穿插占用关键工序、阻碍工期的缺点、钢结构预埋锚栓的无偏斜安装以及中心定位不超过5mm的高精度和高稳定性能这几个要素结合起来,以支撑架的构造为基础制定了一种由钢板与工字钢焊接为底座、膨胀螺栓固定底座的新型钢结构支撑架柱脚底座施工技术。
6.1、施工流程
图 1施工流程
6.2、关键步骤
6.2.1、测量
测量定位是整个过程的关键,测量是否精准直接决定后续工序的施工质量是否合格。测量过程大致为:要先反复核查业主提供的控制点,确认没有问题之后就可以进行轴线引测,测完后要马上复核,发现不符合规定的要及时重新测试直到符合要求为止。等到垫层防水施工完成后,测量员要参照支撑架的支脚个数,将每个支脚底座的定位控制线投射到底板垫层上,并经施工管理人员确认无误后进行标注。
6.2.2、支撑架柱脚底座制作
支脚底座包括2块钢板,下层钢板尺寸为 300mm×300mm×10mm,要先在下层钢板上画十字线,然后进行膨胀螺栓定位,留有4个M12锚栓孔。上层钢板尺寸为300mm×300mm×20mm,在两层钢板中间用2块工字钢将其焊成一个整体,所以焊缝的质量不仅会对底座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也对支撑架的安装和其稳定性有间接影响。
6.2.3、支撑架底座安装
在底板最下层安装支撑架底座,同时进行钢筋绑扎,完成后插入施工,将支撑架底座根据轴线固定在500mm×500mm×90mm 底座混凝土上,安装完成后再进行重新审核,打入4颗膨胀螺栓再次固定,同时进行第2层及以上结构的钢筋绑扎,等到底层钢筋全部绑扎好后再定位复核,管理人员确认好后就可以对钢管柱螺栓和其支撑架进行吊装。
七、结束语
超高层钢结构预埋锚栓支撑架底座施工技术打破了以锚栓精度不高、支撑架稳定性较弱、占用关键施工工序为漏洞的传统施工的模式,施工效率得到大大地提升。这种方法适用于超高层钢结构钢管柱施工当中,利用支撑架底座施工技术的实质就是分步骤安装支撑架,既可以实现对预埋锚栓的精度以及稳定性的要求,又能合理地安排施工进度,真正实现了施工技术现代化、高效化和安全化。
参考文献
[1] 杜欣双.高层建筑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分析与探讨[J].价值工程.2013(22)
[2] 程小春.大型屋面阳光板施工技术[J].建筑施工.2013(05)
关键词:微课;项目化;融合
TG659-4;G712
《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课程是高职机电类专业的必修专业课,该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数控车、铣(加工中心)的工艺方案的制定、程序的编制、零件的加工。以项目为载体,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及学习主动性[1]。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此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讨[2] [3],但是效果不佳。本文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及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将微课引入项目化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
1.整体教学设计
《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整体教学设计以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选择典型载体[2][4],基于工作过程重构教学内容,表1。课程设计以源于企业经过教学改造的典型零件为载体,涵盖数控车床及铣床/加工中心的编程、工艺实施、机床操作,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项目。项目设计为A线和B线双线并行,A线项目为课上内容,B线项目为课后学生仿真加工内容,这样通过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考核改革等,保证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5][6]。
2.单元教学设计
项目一数控车削加工以5个典型零件为载体,学习数控车床的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处理、加工工艺文件的编制、加工刀具和切削用量的选择、各种常用编程指令与操作规程、编程及加工、数控车床的操作。项目设计分别为数控车床基本操作、阶梯轴加工、普通圆头螺杆的加工、杯盖的加工、椭圆手柄。
二、微课与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的融合
1.高职《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项目教学与微课融合教学设计
项目教学是以任务为驱动,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但往往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对老师强调的要点遗忘率高,影响任务完成进度,所以针对这些问题,在项目教学中融入微课教学。首先,将实施项目、学习任务、学习方法这些课前预习微课,提前发到班级群文件中,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也可将微课上传到教学资源库中,以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学习。其次,项目实施是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任詹⑸杓魄榫常在完成任务中插入相关知识。将项目任务制作成情境微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任务知识。第三,建构项目理论知识,用微课形式将本次项目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建构知识框架。第四,项目知识技能扩展应用,将本次项目所学知识和技能具体应用到其他相近项目中的相关微课发送给学生,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
2.高职《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项目教学模式下微课的应用
(1)以阶梯轴加工项目为例,班级分为3~5人一组,在项目开始前,将微课视频提前发到班级群里,要求预习,微课首页在字幕区显示“阶梯轴加工”项目名称,在图片区显示加工后的阶梯轴零件,并录制加工视频插入微课中,并字幕说明本次学习目标是能够简单阶梯轴类产品,介绍加工阶梯轴过程中的工艺安排,切削用量、进给量、粗加工、精加工等概念。微课上传到班级群文件中,除了帮助学生预习之外,对于掌握不扎实的地方,学生可随时下载学习。
(2) 项目实施环节。设计情景:企业接到阶梯轴加工订单,要求按图样加工100件。教师首先讲解示范数控车床使用方法,要求每个小组完成10件阶梯轴产品加工,加工精度要严格按照图样要求。教师录制各小组出现的问题录像。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反复强调加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播放录制的加工视频,方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操作完成后播放学生在操作中出现问题环节视频,学生总结自己操作存在的问题。
(3)项目理论知识建构环节。在项目实施中学生所学到的是简单阶梯轴图样分析和加工方法,过程是:图样分析装夹方案工艺路线刀具选择程序编制仿真加工实际加工零件检测。缺少对该项目知识框架的构建,通过微课构建理论框架,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图1。
(4)阶梯轴加工项目扩展。在微课中以图片的形式向同学展示不同用途的阶梯轴图片,为学生提供参考,要求课后思考如何加工,并制定工艺路线,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体会不同精度要求的轴类零件加工,参数选择的不同。 每个小组完成工艺路线的制定,并发至群文件,大家讨论总结。
三、结语
对高职《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时将微课整合后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能够充分发挥微课这种课前、课中、课后随时传递信息的学习形式。让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将理论知识融入学习实践技能中。项目化与微课两者的融合,相互促进,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高职《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江,蒋庆斌.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维修[J].江苏技师师范学院学报,2005(12):34-35.
[2]曹昌林.《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江西化工,2015(05):171-173.
[3]曾学淑,刘红.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数控机床加工及编程》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6(08):268.
[4]郭力.《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4):41 - 42.
[5]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6]马军.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就业热门;专业嫁接;课程整合;电子课程;整体就业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一种能力型和就业型教育,就是俗称的“专才教育”[1]。这种专才教育对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具一定的操作性。但在当今社会更开放、发展更迅速的情形下,这种目标定位呈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首先,从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看,这种目标下培养出的“专才”极有可能面临就业难和转岗难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是通过市场调节的合理配置实现的,竞争就业和双向选择是人才市场的基本法则。一个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的人,即使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但因缺乏专业间的横向渗透和伸张,在竞争中也难以占据有利位置[2]。其次,知识经济日渐凸显,高科技促使传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技术含量日益提升,产业岗位轮换频繁。越来越快的岗位变动和职业流动,需要从业者对不同岗位有更强的适应性,进而需要教育不仅要有结构性的嫁接,更应有功能的整合。如果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多样多变的社会需求面前无动于衷或束手无策,那么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生存发展空间就会渐显萎缩[3]。
一、专业嫁接的思路
(一)专业嫁接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近几年来,随着石化行业的振兴,以及机构重组、人员调整的结果,各大石化单位急需补充大量人员,尤其是成本低、能力强的高职高专类院校毕业的高技能人才[4]。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的特色专业是已有57年历史的石油化工专业,近几年来,该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且就业的质量非常高,学生应该在校学习三年,一般情况下,在两学年还未结束时,几乎一半的学生已经签订了就业单位。就业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导向,学院内一些非石化类专业纷纷与石化专业进行不同程度的复合嫁接,比如人文社会科学系和计算机应用科学系,专业嫁接为这些专业学生的就业确实找到了新的出路。使学生既掌握了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在这些专业理论基础上把已形成的能力在相应的石化类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转移,达到上岗无须过渡,转岗不必培训之目的。即专业嫁接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提高学生就业质量[5]。
(二)嫁接课程基本包括被嫁接专业的必备知识体系
专业嫁接的效果应该达到嫁接专业(比如文科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被嫁接专业(如石化专业)学生应有的必备知识体系,而嫁接专业又有其自身专业的要求,如何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高质地实现专业嫁接,必须要对嫁接专业的课程进行较大规模的整合,嫁接课程基本包括被嫁接专业的基础、必须、实用、够用的理论实践知识。为了将文科类专业与石化专业进行嫁接,开设的嫁接课程有《实用化学基础》、《石油化工设备》、《石化专业认识实习》。理科类非石化专业与石化专业的嫁接时开设的嫁接课程有《石油化工工艺基础》、《化工技能取证》。
高职教育提倡理论教学“课件化”、实践教学“现场化”,尤其在专业嫁接过程中,为提高效率并保证嫁接的目的,更应该做到这点。我们已经为《实用化学基础》、《石油化工工艺基础》开发了适宜的电子课件,根据编写的《石化中试装置实训教程》校内讲义在学院的中试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两周的现场化教学实习,完全达到了上述要求。
二、文科专业适宜的嫁接课程
开设嫁接的专业课程时,必须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差别,必须将嫁接的课程以恰当的形式组织,以达到扩大知识面而又能够有效克服因专业性过强导致的生僻难懂,确实使非石化专业的学生通过课程的嫁接掌握石化类专业的基础知识,实现学生“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能力”的“通才”教育目标[6]。
(一)化学课程整合
人文系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的化学知识非常有限,文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往往不感兴趣或学习时不得要领,《实用化学基础》电子课件涵盖了高中阶段化学中的所有重要知识点,并且对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部分进行了扩展,既是对三年高中化学的浓缩与简化,又能承接部分石化系学生所学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俗称四大化学)基础知识。这门综合性的课程开设一学期,40课时。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40课时内还要理解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如果两个专业在地理位置上相距太远,比如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文系、石化系分别位于东、西两个校区,学生做一次实验非常不方便,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我们开发了一套适合文科专业的《实用化学基础》电子课件,该课件有445MB,刻成一张光盘,《实用化学基础》共分九章,每章包含有:
powerpoint演示文稿。演示讲课的提纲、重要知识点、例题、习题,并将与课程有关的动画、视频进行了相应链接;
flas。模拟有机物分子构型、有机反应历程、模拟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活泼、易懂,可以节约用于实验的财力、人力、时间的投入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视频。课件中有40余个精心收集、制作的视频文件,比如乙醇的生产过程、有机物的性质、石油的用途等电视片、真实录像将教学与生产过程紧密相连,除了该光盘中所含的视频,我们还有另外两张有机化学操作、无机化学实验、玻璃仪器的洗涤等教学录像改制的光盘;
图片。几百幅图片展示了环境污染、化学污染造成的可怕疾病,展示了工业生产的相关图片;展示了高分子、高科技材料,有利于建立起直观的印象,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拉近;
例题、习题。每章都有与之配套的例题、习题,制作成word文档。已经链接到powerpoint演示文稿,独立放置可以更方便查找。
(二)工艺课程整合
文科类专业在学习一定的化学知识后,更重要的是理解并掌握一些石化产品、石化工艺、石化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工艺设备的基础知识,比如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商企业管理(石化物流管理)、市场开发与营销(石化产品)、
应用英语(石化方向)三个专业,就开设了一门《石油化工设备》的课程,主要讲解一些石油产品、石化原料、化工单元操作及设备等知识,主要是石化专业一些应知的知识点,30课时左右就能够对石化行业有基本的了解。
(三)实践课程整合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石化系有着雄厚的实践教学条件,实践课时比例超过了理论课时,对于嫁接石化专业的文科专业,我们专门划出一周的时间为其安排一门《石化专业认识实习》,主要内容包括:
观看安全教育录像,对石化企业生产特点、事故预防等有了直观、感性认识;
参观石化中试装置,加深理解所学的工艺知识,亲眼看到石油化工生产中的设备、装置,现场认识管线、仪表、阀门等,能够在现场摸清工艺流程;
进入化学实验室亲手做1~2个实验,认识大量现代化分析仪器、小型设备。
三、理科专业适宜的嫁接课程
(一)工艺课程整合
理科专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有比较扎实的化学基础,在学习石化类课程时就应该扩展课程,并且适当加深深度,我们针对学院内的理科非石化专业编写了《石油化工工艺基础》教材,内容涵盖石化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化工原理》、《石油加工工艺学》、《石油化工工艺学》和《高分子化学》,按照石化类专业教学计划,以上前三门课程每门需要讲授两学期,《高分子化学》讲一学期。对于非石化类的理科专业,在进行专业嫁接时,不可能按石化类专业的教学课时进行,这样就必须在教学的内容上提炼出每门课程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除了在教材的编写上下功夫,开发与之匹配的电子课程也是十分必要的,《化工原理》部分的单元过程和设备,需要通过模型、照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现,常规教学中还需要实验、仿真、实训,在不足20课时情况下,大致将《化工原理》主要的精髓学完,必须借助于多媒体的电子课件,在《石油化工工艺基础》课件中,收集了有关泵、换热器、精馏塔、吸收塔等大量的动画、视频、照片,用于教学的效果非常突出。《石油加工工艺学》、《石油化工工艺学》要讲解很多装置的工艺流程,常规教学利用布质或纸质挂图,在《石油化工工艺基础》课件中,流程以动画或图片实现,教和学的过程变得轻松,教和学的内容也得到极大的扩充。
(二)职业技能取证
非石化类理科专业,比如我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过程控制)专门开设了《化工总控工技能取证》课程,课程标准与石化专业学生一样,参加统一的取证培训和考试,通过2周(60学时)的强化训练,让其掌握化工总控工中级工应知应会的理论实践知识,通过理论考试和上机仿真操作。
四、专业嫁接的效果
(一)嫁接课程教学效果
《实用化学基础》电子课程于2004年秋季用于教学,连续使用了7年,在教学过程中经多位老师的不断补充、完善,教学效果与常规手段相比,大大提高了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中丰富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运用网络查找资料,写出有价值的小论文,并且在化学专题演讲中表现出较高的水平,这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是难以达到的。
《石油化工工艺基础》课件于2005年秋季用于教学,多个教师在开设该门课程的10余个班内试用,从老师的反馈和课堂上同学的反应来看,采用电子课件授课与常规的教学相比,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讲课的容量得到极大的扩充,而没有给学生带来负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许多石化专业的知识,使学生既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真正达到了专业嫁接的目的。
(二)嫁接专业就业效果
根据本校招生就业办公网显示的石化专业以及嫁接石化类课程专业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嫁接石化类课程的理科专业有油气储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过程控制),文科专业有市场开发与营销(油料储运)、市场开发与营销(石化产品)、工商企业管理(石化物流管理)、应用英语(石化方向),越来越多的专业开始与学院的特色专业进行嫁接,且嫁接的程度越来越大。这些专业尤其是文科类专业,在嫁接石化类课程前,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嫁接后就业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祝士明.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D].天津大
学,2006.
[2] 裴建平.有关高职课程设置问题的几点看法[J].职业技
术教育(教学版),2006,27(2):26-27.
[3] 李晓.浅议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南方论刊,2009,
(10):95-97.
[4] 荣志远.区域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D].兰州大学,2007.
[5] 王前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
大学,2004.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生物教师应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结合我平时的生物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及做法。
一、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古人的这些话语无非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学生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的过程。这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
优秀的生物教师应该是善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他并不是把知识点讲得全面、详细、透彻、明了,而是教会学生学,让学生自己在知识的海洋自由遨游。就拿做生物实验来说,最初是我演示,接着就过渡到我给出实验目标、器材,由学生自主实验,并进一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最后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有计划有顺序地下来,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自然得到了提升。
二、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堂生物课应始终围绕着一个问题来展开,最理想的是要让学生能不断地提出新问题,认识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如在教《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知识点时,我提出了“有什么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打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定向改造生物性状”等问题,并引导学生也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想出了“嫁接后植物所生长的果实和接穗亲本的性状完全是一样的,然而假如只要物种的某个优点,而非全部的时候又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经过学生的热烈讨论,他们想出了诸如基因杂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方法。然后,我提出“怎样来完成这个基因的嫁接技术”的问题,学生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假设。在他们回答之后,再去看书上的知识点。这样一来,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更牢靠了,而且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
要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牢牢抓住学生,特别是要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在平常的教学中,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很贴近的问题,让他们能去观察体会生活,能结合生活的感受去思考问题。如讲“无氧呼吸”这一知识点,我就提出了“为什么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且不易腐败、味美可口?”“为什么制酒时要密封?”这样一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都接触过,他们很感兴趣,并且能结合生活的体会谈谈,又给了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学生自然就愿意积极思维了。
还有,就是要善于移入社会热点、难点或电视广告进课堂。学生都知道放久了的馒头会发霉,但不知是什么原因。生物教程中有“酵母菌和霉菌”这一教学内容,我就把一则关于安琪酵母的广告“老太太发面不用急,安琪酵母合面里……”带入了课堂。学生对这一则广告太熟悉了,他们能把广告词一句不落地念出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吸引过来了。接着我提出问题,他们积极地去思考,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
有的老师可能目前的教学还是注重传统的讲授教学,觉得应该把知识点讲清楚,有的可能是嫌实验麻烦。基于此,就不注重做实验。实验教学比讲授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关键的是,学生能通过做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新问题,并由此激发他去解决问题。
当然,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重视实验的分析过程而不是结果,重视对实验失败原因的分析而不是实验成功的喜悦。换句话说吧,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如生物实验中,显微镜的利用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学生在使用显微课时,往往会出现很多状况:有的把盖玻片压碎了,有的弄脏了镜头,有的观察不到东西……我就让学生把失败的现象列举出来,再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分析之后,自然就掌握了显微镜的特性。
关键词:Photoshop ;移花接木;抠图
“移花接木”本意为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这一词语在此文语境中是将一种形象与另一种形象结合,组成一个全新的形象。如人们熟知的“狮身人面像”、“美人鱼”、“天使”,都是“移花接木”的典范。“移花接木”技术在现代设计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平面广告图形创意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
Photoshop 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图形图像设计及编辑处理软件,它集图形图像设计创作、编辑、合成、打印等功能为一体,被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广告摄影、网页设计以及印刷输出等诸多领域。Photoshop 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深受人们的喜爱。“移花接木”术是Photoshop中“抠图”技术和“合成”技术。“抠图”是指把图像中需要的某一局部从原图像中抽离出来的过程,简单的说是把要的图像和不要的图像分开,是我们进行图像“合成”前很重要的一步。而“合成”是将抠图得出要的部分和新的图像重新排列组合,得到全新的图像。在操作过程中,抠图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图像合成的优劣,因此,“移花接木”术在学生学习Photoshop图像处理中显现出重要地位。
1、“移花接木”术入门-抠图的概念和本质
“移花接木”技术涉及到两个概念,一是“抠图”,二是“合成”。“抠图”是图像处理中最常做的操作之一,将图像中要的部分从画面中精确地提取出来成为单独的图层,我们称之为“抠图”,也可以称为抠像、去背或退底。抠图的本质就是更换背景,将不需要的部分透明化,可以根据需要变成所需的新图像,它主要目的是为后期的图像合成做准备,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抠图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图像合成的质量。
2、“移花接木”术进阶-抠图工具和方法
2.1选框工具
选框工具是Photoshop中是最简单的抠图工具,适合抠取最基本的几何图像。选框工具栏中包括矩形选框工具、椭圆选框工具、单行选框工具以及单列选框工具。在此选项工具栏中,选择其中一个图形工具,配合加选、减选、羽化、调整边缘等命令,可以调整选区的形状和边缘虚实。操作方法非常简单,在图像上单击鼠标左键进行拖动即可创建选区,如创意需要可以配合加选、减选、羽化、调整边缘等命令,从而达到抠图效果。
2.2套索工具
套索工具相对于选框工具使用更加灵活,可以绘制出任意形态选区。套索工具栏包括套索工具、多边形套索工具和磁性套索工具共三中,各有特点,要根据实际图像的特点选择使用。在该工具栏中,套索工具适用于快速选取不规则形状的图形。在使用时,可以结合“羽化”命令,达到细化边缘的目的。操作方法是在图像需要抠取的区域边缘某一点单击鼠标左键确定锁定点,并沿着图像需要抠取的边缘反复按动鼠标左键进行锚点,当起点和终点交汇时,释放鼠标,即完成选区的抠取。多边形套索工具一般适用于快速选取具有复杂、棱角分明且边缘显直线的图形区域,操作方法是用鼠标左键在图像边缘转角处连续单击,当终点与初始点重合,即生成选区。磁性套索工具适用于图像主体和背景颜色有明显色差且分界线清晰的图形区域,该工具似乎正如它名字一样,具有一定的磁力,在图像边缘任意一点单击鼠标左键,沿图像边缘拖动鼠标,图像边缘会自动创建带锚点的路径,当终点和起点交汇时单击鼠标,即可创建选区。在使用以上套索工具时,根据抠图需要可配合加选、减选、羽化、调整边缘等命令,完成图像的处理。
2.3魔术棒
魔术棒工具抠图是Photoshop中是最直观的抠图方法,通过单击或连续单击鼠标可以直接选中相同或相近的色彩对象,即可创建选区。魔术棒工具的工作原理是根据图像中色彩的色相、饱和度、亮度等信息来识别选取的范围。选取信息与背景色反差越大,就容易创建比较完整的选区范围。在操作过程中,要配合“容差”大小来精确选区范围,“容差”值越大选择精度越低,选择范围越大。“容差”值越小选择精度越高,选择范围越小。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图像的具体情况来设置容差的大小,从而精确快速创建选区删除背景或多余图像,从而达到抠图的目的。
2.4快速选择
快速选择工具工作原理和魔术棒抠图工作原理类似,都是根据图像中的颜色区域来创建选区,但与“魔术棒工具”的区别在于它是根据画笔的大小创建选区范围。适合抠取轮廓明确,边缘对比度大的图像。在实际操作中,选区会随着画笔移动的位置自动向外扩展并有自动贴附图像边缘的功能,如在操作中有多选情况,可以按住Alt键减选,松开后继续选取。操作时可以根据图像抠取的具体大小选择画笔的大小,通过单击和拖动鼠标的方式创建选区。
2.5钢笔
钢笔是路径绘制工具,它不仅可以绘制图形,还可以作为路径来抠取图像。钢笔工具适合抠图外形复杂图像色差又不大的图像,钢笔工具可以勾画平滑的曲线,尤其是带有流线造型轮廓的图像,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配合增加锚点工具、删除锚点工具和转换点工具对创建中或创建完需要修改的部分进行再编辑。操作方法选择钢笔工具在图像边缘配合AIt键单击左键,增加锚点,调节曲线形态,当终点和起点交汇形成封闭路径后单击右键,选择“建立选区,即可完成选区的创建。
2.6通道
通道是具有强大存储颜色信息和范围选择的功能。它主要分为“颜色通道、Alpha通道和专色通道。颜色通道用来描述图像颜色信息的彩色通道。Alpha通道主要用于存储、编辑或删除选区。专色通道可以保存专色信息。通道适合抠取较为复杂的图像,如人物头发或动物毛发等。通道的工作原理实际上是利用通道中黑白对比关系,区分主体和背景,从而建立一种高级抠图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是在Photoshop中,打开一张图片,在通道面板中对颜色通道进行分析,找出黑白对比强烈的通道进行复制,再结合色阶或曲线增强通道副本的明暗对比,细节可以结合画笔和橡皮擦工具进行编辑,最后将通道作为选区载入,即达到抠图效果。
2.7蒙版
蒙版抠图是Photoshop中最直观的抠图工具。适合抠取选区轮廓大致已经确定而细致处需要修改的图像。进入快速蒙版编辑模式,配合画笔工具对图像进行编辑修改。黑色画笔是遮盖,也就是遮住了不要的图像。白色画笔是显示,灰色画笔表示不同程度的透明度。根据图像需要配合画笔工具反复涂抹可抠出精确的图像。
2.8滤镜和外挂滤镜抠图法
滤镜抠图可分为“抽出滤镜”和外挂滤镜。抽出滤镜是专门为抠像设计的,功能强大,方便快捷的可以从复杂的背景中抠取图像,特别适合抠取带有人的头发和动物毛发的图像。操作方法是使用“边缘高光器”工具在需要抠取的边缘涂抹并形成闭合区域,然后使用“填充”工具在封闭区域进行填充。而外挂滤镜要自行安装插件,如 Knockout 、 mask pro 、 Digital Film Tools Power Mask for Adobe Photoshop 、 Vertus Fluid Mask For Photoshop 等, 利用它们可更方便灵活地抠图。
2.9色彩范围
色彩范围抠图法是通过指定颜色和灰度来创建选区进行抠图的方法,他可以调整颜色容差来确定选区的精确范围,颜色容差参数越大,选择区域越大,反之则亦然。适合抠取色彩相对比较均一但较复杂的背景图像。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配合“色彩范围”选项中的吸管工具进行进一步编辑。最终达到抠图效果。
2.10橡皮擦
橡皮擦顾名思义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用到的橡皮一样,具有擦掉图像的功能,留下有用的部分。它适用于外形简单的图形抠图,也经常配合其他抠图工具,最终达到抠图效果。橡皮擦工具箱中包含橡皮擦、背景橡皮擦和魔术橡皮擦三种。橡皮擦工具用于在图像中擦除不需要的图像。背景橡皮擦工具可以将图像中指定的颜色擦除,魔术棒橡皮擦在图像中单击鼠标即可擦除目标位置处相近的颜色。
3、“移花接木”术-图像合成工具和方法
移花是接木的基础,而合成是“移花接木”的另一种方式。主要应用“蒙版”将两张或几张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的部分进行合成,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根据需要融合“浓度”、“羽化”“蒙版边缘”和“色彩范围”等命令,使图像边缘过度的更加自然,进而形成完美的图像合成效果。是一种非破坏性的编辑方式。
3.1图层蒙版合成图像
图层蒙版是通过蒙版灰度值来显示或隐藏图像内容。在具体实践操作中,配合画笔工具显示或隐藏图像,适合抠取除毛发以外的所有图像。操作方法是在图层中创建图层蒙版,根据创作需要,配合画笔工具进行编辑,黑色画笔是遮盖,白色画笔是显示,从而调整选区,实现图像的合成。
3.2 剪贴蒙版合成图像
剪贴蒙版是通过选区来控制其他图层的显示区域,譬如图层中央有个五角星形色块,其他层图像只显示与该相同位置和形状的图像,而其他图像将被隐藏。剪贴蒙版是影响一组图层。具体操作方法是在需要抠图图像的图层下方新建一个图层,选择这一新图层,在需要抠图的图像上填充颜色,然后在为上层需要抠取的图像建立“剪贴蒙版”,填充颜色的部分被保留下来,而图像其他部分则被隐藏。
4、总结
本文通过自己的教学和实际创作经验,提出了Photoshop教学中“移花接木”技术,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在我们实际教学或具体实践中,需根据图像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到好处的方法。在合成图像时,也要考虑到图像的比例、位置、色调和明暗关系等因素,使合成后的图像整体自然、和谐。总之,只有充分了解以上各种抠图与合成技术的适用范围,并能熟练掌握操作技巧,才能达到理想的图像合成效果,进而完美实现图像的“移花接木”。(作者单位: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曲思伟 , 李霞 . 创意 +:Photoshop CS4 中文版图像处理技术精粹 (配光盘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 李金明, 李金荣.PhotoshopCS5 完全自学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06).
[3] 邹利华 .Photoshop CS 平面设计教程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关键词:排课辅助系统;数据库; OLE
引言
用纯人工对实验室排课,其工作量大且十分繁琐,耗时也长,且容易出错。由此考虑引入数据库管理代替手工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用数据库管理辅助排课是十分方便的,比如增加、查询、删除单个记录或大批量记录都方便快速,并能对所输入的数据进行各种运算。引用数据库管理代替手工处理排课并自动生成目前流行的Microsoft Excel及Word等办公软件对应的处理文件,其方法是完全可行的,在注重效率的今天,开发有特色、快速应用的管理辅助系统尤为重要,这样的处理可以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
考虑到目前VisualFoxpro数据库管理系统比较流行,并且对计算机硬件配置要求不高,本文拟在Win2000操作系统中,在安装了Microsoft 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前提下,使用VisualFoxpro6.0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具体开发实现,并且生成Microsoft Excel及Word等文档。
1 通用实验室排课辅助系统设计
1.1 需求分析
通用实验室排课辅助系统设计是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对录入的数据按一定的规则进行运算处理,然后生成所需要的查询表,并对该表通过Windows的OLE技术生成目前流行的Microsoft Excel及Word文档作为输出。具体要求实现排课信息的录入,包括安排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人物、实验用时、实验项目等,并实现时间冲突的检测,再到排课数据的各种运算处理,最后实现处理数据的查询输出,其关键技术是对输入的排课数据进行运算。该系统设计思路是广泛应用需用安排实验室上课的单位,应用此系统将极大地方便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1.2 功能分析
根据上述需求分析,现将通用实验室排课辅助系统归纳为版权信息、排课录入、数据查询、数据维护四个功能模块:
(1) 版权信息:包括版本信息、作者介绍、联系方式等内容,用于保护版权及方便使用者;
(2) 排课录入:包括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人物、实验项目等录入,以及时间冲突检测、录入后处理等操作;
(3) 数据查询:包括实验室、教学单位、教学班级、教师等查询,并有将查询内容导出到Microsoft Excel及Word等文档中的操作;
(4) 数据维护:包括总库数据、实验室数据、教学单位数据、其他数据等维护,其中,其他数据包括生成教学计划表及工作人员工作量表。
2 系统实现
2.1 总体结构设计
建立一个数据库,内含基本信息表、实验室数据表、教学单位数据表,其中表结构相应地结合对应信息参数设置,其中基本信息表每一个记录对应一个最小时间单位、最小空间单位、最小实验人物单位,这是时间冲突检测算法的强硬要求,实验室数据表每一个记录对应每个实验室数据,教学单位数据表每一个记录对应每个教学单位数据,数据库具体结构略去。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在VisualFoxpro6.0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快速建立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框架,并嫁接到各个数据表。
2.2 快速建立该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原型
2.2.1版权信息
如图1所示:
表1 版权信息
2.2.2排课录入
如图2所示:
图2 排课录入
2.2.3数据查询
如图3所示:
表3 数据查询
2.2.4数据维护
如图4所示:
图4 数据维护
实现的方法:
(1)本程序仅用于通用排课信息录入及处理,生成适合应用的Microsoft Excel及Word等文档,并可对数据进行再加工,生成教学计划表及工作人员工作量表等;
(2)排课录入:分三部分,先进行快速录入,可连续输入多周次、星期、节次等排课信息,再进行时间冲突检测,最后进行录入后处理;
(3)数据查询:对进行录入后处理的数据进行各种查询,分为实验室、教学单位、教学班级、教师等四部分查询,并对当前查询生成Microsoft Excel及Word等文档再进行细加工处理或打印;
(4)数据维护:分为总库维护、实验室、教学单位数据维护三部分,另附其他功能(如教学计划表、工作人员工作量生成Microsoft Word文档等)。其中总库维护包括初始化、与Microsoft Excel文档进行交互编辑等。
2.3 系统关键编码
2.3.1 数据处理部分
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处理采用蛮力法算法,先进行时间冲突检测,如果存在时间冲突,则必须调整时间冲突课程,确保无时间冲突方可进行录入后处理;录入后处理则通过固定的星期(一至七)、固定的节数(一至九)的循环处理,对同班、同室、同周、同课程的课时按学期计连续安排,再按节次计连续安排,最后将运算结果生成总表,后续的查询、工作计划及工作量生成等都在此总表基础上进行处理。以下给出连续节次检测部分编码以供参考:
*打开提取星期的临时数据表
2.3.2 数据与Microsoft Excel及Word交互部分
在总表基础上,通过查询将相应记录的生成Microsoft Excel及Word文档,这是通用实验室排课辅助系统的最终任务,这部分的算法及编码是相当重要的,涉及到Windows 的OLE技术。本文通过VisualFoxpro调用Word.Application对象及Excel.Application对象在已有模板的基础上生成Microsoft Excel及Word文档。以下给出单实验室课表生成Microsoft Word文档部分编码以供参考:
转贴于
WAIT "正在访问 Word 软件……" WINDOW NOWAIT
WordApp=CREATEOBJECT("Word.application") &&访问WORD
If Type("WordApp")#"O"
WAIT CLEAR
MessageBox( "访问Word失败!请检查你的系统是否正确安装 Word 软件!",48,"没有安装Word")
RETURN
ENDIF
WAIT "正在生成表格……" WINDOW NOWAIT
WordApp.Visible =.T.&&&
WordApp.Caption =’生成Word文档’
WordApp.Documents.Open("D:\排课\实验教学课程表模板.doc")
WordTable=WordApp.Documents(1).Tables(1)
*******************
WordCellText=""
select 实验室名称 into table wdmmcc.dbf from wd group by 实验室名称
select 系别 into table wdxb.dbf from wd group by 系别
select wdxb
if recc()>1
jxdw="系(部、中心) :实验中心"
else
jxdw="系(部、中心) :"+trim(系别)
endif
use in wdxb
WordApp.Documents(1).Paragraphs(2).Range.Text=jxdw+"学年度第学期"
select wdmmcc
for wdi=1 to recc()
select wdmmcc
go wdi
if wdirecc()
*WordTable.Rows.add
endif
xyxmc=实验室名称
select * into table wdxyx.dbf from wd where 实验室名称=xyxmc
select wdxyx
WordTable.Cell(1,2).Range.Text=trim(实验室名称)+chr(13)+"("+trim(实验室地点)+")"
FOR wdii=1 TO 7
FOR wdiii=1 TO RECC()
GO wdiii
if val(星期)=wdii
WordCellText=WordCellText+trim(节次安排)+’节:第’+trim(学期安排)+’周,’+trim(班级)+’,’+trim(学生人数)+’人,’+trim(课程名称)+’,’+trim(实验教师)+chr(13)
endif
endfor
WordTable.Cell(wdii+1,2).Range.Text=WordCellText
WordCellText=""
endfor
use in wdxyx
endfor
use in wdmmcc
use in wd
WordApp.Documents(1).SaveAs("D:\排课\实验室课表.doc")
WordApp.Quit
RELEASE WordApp
WAIT CLEAR
MessageBox( "生成WORD文件完毕,文件位置 D:\排课\实验室课表.doc !",64,"完毕")
RETURN
3系统测试
本辅助系统用VisualFoxpro6.0数据库管理系统编译并生成安装文件,安装到Win2000操作系统,并在安装有Microsoft Office系列办公软件下的单机中进行测试。执行该辅助系统,进行各种处理后,发现在与Microsoft Excel交互过程中,如果Microsoft Excel版本过高的话,要先将Microsoft Excel文档保存为低版本文档,去除格式设置后,才可与VisualFoxpro进行导入,这是VisualFoxpro6.0的局限性。因此在编写与Microsoft Excel交互的模块中,注意通过调用Excel.Application对象另存为版本低的Excel文件,以避免出现导入错误。
4 结束语
经过运行验证,本辅助系统适用于实验室排课相关工作,能适应较低机器配置,其方法是完全可行的,并且工作效率极高,输出格式规范美观且可进一步加工。如要更进一步提高系统处理的能力,可以考虑用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散输入、集中管理,即应用此开发模型转为网络开发平台,如转为C/S或B/S结构,将会极大提高其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柳纯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根本趋势。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中的许多活动就是实验。发挥实验教学的探究功能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它在义务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并且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充分认识生物学实验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才能更加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外实践和实验是初中生物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材的扩展,在整个课堂实验中占着非常大的比重。所以,如果教师不重视实验教程,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就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课外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快速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堂实验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机会大大减少,如时间、空间、器材等因素。如“探究蚂蚁的行为”、“自制生态瓶”、“制作细胞模型”、“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等,在课堂上就很难完成。而家中或者野外就大大提高了操作容易度,实验时间一般比较长,在家中方便观察和得知实验结果,所用的器材一般容易得到,也可以简单自制,加上家中和野外空间较为广阔,对实验有很大的帮助。如此一来,可大大增加实验的机会,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课外实验对提高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很有利。
课外实验的环节如下:实验方案设计―准备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观察―分析总结。这些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部由学生独立,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问题由学生独立解决,所以与课堂实验相比,课外实验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有用,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性。如:“探究鱼鳍的作用”,自己拟订方案,找材料,动手制作,交流,寻找差距,分析原因,等等。
三、课外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很有利。
课外实验大多数为探索类型实验,如“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探究蚂蚁的行为”,“探究萌发的种子释放热量”。学生在这些实验中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亲自观察并记录,也动脑比较和分析。这样不仅能获取的新知识,而且能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探求新知识的欲望。长此以往,学生能逐渐养成科学性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课外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生物学知识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多安排些课外实践,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生物学知识,这样的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如通过开展“向日葵人工辅助授粉”、“植物营养繁殖的操作”等课外实验,学生们不仅能掌握其相关知识,而且能学会人工授粉、扦插、压条和嫁接等实用的技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五、课外实验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
大部分生物学知识的教学受时间和低点等条件的限制。有的内容无法在课堂中完成,如果单调地在课堂中传授,不够具体,也不够生动,学生们就无法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如“真菌的主要特征”、“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等教学内容,在课堂实验的有限时间内是无法看到结果,在课堂讲授也只是一般性的描述。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大概性的了解。不能做到印象深刻,更是不能完全掌握知识点。针对这一情况,对于这样的内容,如果课后通过养蚕、种食用菌等课外实验,可摆脱时间限制,学生的观察会更具体、更直观,更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
六、课外实验有利于学生养成环保观念意识。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生物课外实验,对有关的生物知识进行验证,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如利用生长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结合动物的个体发育进行蛙个体变态发育的观察,并让学生了解蛙的生活习性,养成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对校园、附近农田、沟渠、山野进行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调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绿色环保观念,防止环境污染。
邓,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曾在中国新闻出版社、中国记协、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华声报电子版等机构服务任职;曾在中国人民大学、英国威尔士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研修。主要著作:《网络新闻编辑》(2005年)、《广播频率专业化研究》(2005年)、《东力与困窘――中国广播体制改革研究》(2006年)、《网络新闻编辑教程》(2013年)等,发表专业学术文章数十篇。
摘要:本文以“旭明侃两会”为例,观察网络媒体新闻报道中名人坐镇主持访谈节目的传播现象,并对网络平台、访谈主持者以及网民参与等多元交互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本文认为,国内网络媒体在运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新闻报道时,面对传受关系远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复杂局面,简单模仿名人上电视的主持和传播形式,并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其次,在网络微访谈活动中,如何处理主持人、嘉宾和网民的话语权力分配。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从本文观察的实例来看,网络媒体在这方面尚处在初步的摸索和尝试之中,许多环节还在磨合中。最后,国内网络媒体分别从各自不同的单媒介传播优势进入网络环境,“从单到多”不仅是数量的增加,更有性质的重大区别,业界对多媒体网络新闻服务运行的特点和形态还需扎实领悟和体会。
关键词:网络新闻 访谈 互动 微博 王旭明
“旭明侃两会”是人民网2013年两会期间在人民微博平台上新创的一档访谈类栏目,从2013年3月4日至15日总共推出十期节目。这档微访谈节目由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担任主持,每期节目围绕一个话题与嘉宾、网民展开三方互动交流,在今年两会期间成为主打。
人民微博始于2010年2月,2011年7月试水微访谈;2012年,微访谈形式进入其两会报道阵列,设立网民通过微博与政协代表直接交流的“直通大会堂”栏目。2013年的“旭明侃两会”不但着力突出微访谈形式,更专设主持人,显示创新力度。
请名人坐镇,是人民网2013两会访谈式报道的一大特点,如孟非的《非要点评》,曹景行、王旭明、曹林三人的《一说到底》等,都体现这种思路,其中尤以“旭明侃两会”最为重头。王旭明是时下网上网下的媒体名人,有长期新闻从业经验,更能娴熟运用及应对媒体表达。他的出场可明显提升传播影响力和受众注意力。不过,这种名主持和微访谈的直接叠加,是否就是优化新组合呢?换言之,新闻名人主持微访谈节目,能否产生倍加的正效果呢?本文以此为例探讨网络微访谈的特色以及网络新闻媒体传播样态创新问题。
一、访谈主持人的权力地位
在“旭明侃两会”中,主持人占据主导地位。
每期节目开场时,王旭明首先介绍嘉宾,热身暖场并引领话题;在访谈进程中,他不断提问嘉宾,推介网友问题,把控话题走向,推动讨论深入;最后结束时,他做总结提炼,归纳要点,一切驾轻就熟毫无困难。如此一来,主持人在微访谈形式中的分量地位陡然提升和强化,不知不觉间改变了微访谈的传播模式。本文发现:在微访谈中,主持人走到前台唱主角,必然会“抢戏”,把原本作主角的嘉宾主角和活跃的网民推到一边,压抑了嘉宾和网民的直接互动和直接对话。
统计观察显示,“旭明侃两会”节目中的嘉宾直接回复网民问题的次数普遍偏低(除第四期外),而主持人的问题的平均回答率达到65.64%,占据了网民与嘉宾互动的大部分时间。同样,在访谈中,网民获得回答后,只有12.77%的追问能再获答复;而主持人王旭明在连续提问上具有明显的把控优势。
当然,“旭明侃两会”的名称从一开始就赋予主持人极大优势,王旭明在访谈中的核心地位,足以让嘉宾必须向他靠拢和倾斜,网民不得不退居次要位置。
二、嫁接微访谈方式的局限
国内微访谈始于2010年的新浪。它的基本模式是从网络论坛访谈中脱胎出来的。微访谈的新颖之处在于网民参与时使用微博方式,这使得论坛话题平台和被访者不再是唯一的和最终的信息流的交聚点;网民在向嘉宾发言的同时,也可以有网民之间的横向互动。微访谈的主持人功能通常很弱,或者根本不设置。经常是微访谈嘉宾直接面对广大微博主的提问,既担当以一对多的被访者,也是所有聚谈活动的一分子,只不过是更主动、更活跃和更突出的一分子而已。
一旦强化主持人地位,所有微访谈的运行都将为之改变。本文发现,十期“旭明侃两会”涉及到房价、教育、医疗、收入分配、政治改革、反腐倡廉、环境污染、文化发展等广泛而热门的主题,与人民网“2013年两会调查+大热点”的重合度很高。这说明“旭明侃两会”选题与网民的普遍关注焦点基本一致。
不过,话题虽有热度,但由于它们大都比较宏观和原则,放在微访谈环境中处理,互动和交流难免泛泛而谈,讨论和访问经常勉强落脚到官方回答或未来的期盼上,缺乏实质效应。许多话题牵涉面太广,普通网民不可能深入了解,不是不知如何提问,就是提问分散无法集中讨论。普通微博用户在参与前提上先天不足,一问一答的交流又要限制在140字的范围内,实在难度太大。每期“旭明侃两会”的时间设为一个小时,加上微访谈是一种时序性的打字交谈,除去选择或斟酌问题以及打字时间的消化,有效访谈交流时间不长。许多节目结束以后,问题仍然没有搞清楚。
三、“名主持+微访谈”的传播意义
超脱地旁观“旭明侃两会”,发现它的传播模式框架更像广播、电视访谈类型。它有主持、嘉宾和受众三方参加,主持人是掌控的主角,主持和嘉宾之间的互动是核心环节,网民的提问和参与只作陪衬。这点从前述的话语权力分配分析中已经可以看清。自然,除了访谈过程以外,个体网民可以对访谈内容中的某条微博跟评或者转发,以参与或表示态度意见,即网民评论或转发主持人的“评”或“问”,网民评论或转发嘉宾的“评”或“答”,网民评论网民的“问”等。这些内容都被缩写为微薄下方的数字。但是,具体观察“旭明侃两会”节目,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网民留言,都没有形成与微博主的互动。这又与开放听众短信互动平台的电视访谈没有什么大区别。受众的反馈只对主持人,并受主持人把控,更广泛横向的传播互动无法发生。微访谈通常在运行时长上享有自由度,可以较长时间驻留,方便网民和嘉宾互动参与:微访谈如果设立主持人,可以一种活跃的微博主身份,经常关注和参与微博中的交流,呼应和保持此微访谈的热度和聚合力。值得国内媒体关注,“旭明侃两会”的时长限制较为严格,这也更像一档广播电视访谈节目,而不像网络传播。
总之,“旭明侃两会”的主持人地位偏重,挤占网民与嘉宾直接互动的机会,所设话题宏观,微访谈特色不多,网民和嘉宾互动不充分,节目时长限定刚性的特征表明,这档节目基本是以微访谈为表,大众传播式访谈为体的传统节目样态;它表面式样新创,其质是传统大众传播模版,对网络传播特性的理解还有欠缺。
四、分析小结
人民网“旭明侃两会”的节目模式引出了几点思考和联想。首先,人民网是从纸媒中脱胎出来的互联网络新闻传播机构。它原本的强项在文字新闻方面,它的音视频传播始终处于生长壮大的过程中,许多纸媒出身的网媒机构都有这样的变身压力,尽管它们的进步幅度不小。这种由原本传统的单媒体传播向多媒体传播转变的过程,也正是传统新闻机构步入互联网世界的不可省略的改造任务,尽管具体各家的起点和由一转多的路径过程并不完全一样。
其次,即使各网络传媒机构都拥有多媒体传播的实力,它们仍须面对网络整合传播理念和实践的创新挑战,因为网络多媒体传播并不是文字、音频、视频等方式手段的机械叠加,它更要在融汇贯通地体现网络传播特性方面下很大功夫。正如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即便将中央电视台(CCTV)各频道节目全部上网,也不等于就实现了网络视频传播一样,至多实现了节目搬家。因为,网上传播必然对理念本身提出新的要求,对节目模式提出新要求。这种由单媒体到多媒体、由传统传播再到网络传播的双重变身,正是国内网络媒体业界时下面临的切实压力和具体挑战。上文对“旭明侃两会”的观察,正说明这种两步式跨越转变目前在中国网媒运行中的进行情况以及变身尚未完成的鲜活样态。
美国在视频新闻传播方面近期有一些新进展。除了超级视频平台YouTube依然强大以外,与社交媒体结缘的新闻视频站点非常活跃。例如,《赫芬顿邮报》(Huffintong Post)的“论坛直播”(HuffPost Live)以及都将社交媒体和多人视频聊天技术嫁接,主打移动用户终端新闻视频互动传播,受到年轻网友的广泛关注和欢迎。谷歌Plus(Google+)的“Hangouts”将社交媒体服务资源集合起来,推出新颖的视频新闻服务,大大提升了竞争力。这些都是与传统电视新闻上网相区别的创新之举。相比之下,国内网络媒体在社交媒体的创新应用方面,在打破传统视频传播思维和内容模版等方面,显然还需要更大胆的尝试。
作者:邓忻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构件;网构软件;技术支持;分析
1.前言
从技术角度来讲,网构软件是对传统软件的延伸,网络环境特点与用户个性化体验这两大因素决定了网构软件开发方法不再单一,开发结果不再一次成型。如同一个新鲜的有机生物体,能够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据各种信息指标,实现静态调整和动态演化。面临着在开发方法、开发过程和技术支持三方面的挑战。基于面向对象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构件技术,为网构软件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2.网构软件
2.1 定义
通常来讲网构软件是传统软件在Inter-
net平台下的延伸,是开放和动态网络条件下的系统的一种抽象描述,此类软件不仅由一组分布在网络环境下各个独立自主的节点以及具有主体化特征的软件实体组成,还包括用于支持这些软件实体进行协同互动的连接子;通过体系框架演化的方法来应对外部条件变化,内部程序适应、调整,从而达到能够在适宜的时间与空间,准确捕捉信息变化,以满足体验功能和服务质量的需求目标。
2.2 区别于传统软件的特点
(1)自主性
传统软件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是通过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而网构软件系统中的软件实体具有高度的独立、适应性。尤其是构件技术的应用,使其摆脱了传统软件继承的特点。
(2)协同性
指支持这些软件实体进行协同互动的连接子将网构软件系统中实体和实体之间实现静态链接与动态组合条件下的互动。协同性改变了传统模式的单一静态模式。
(3)反应性
指网构软件根据数据变化准确捕捉信息、内部调整的特性;是在网络条件下该软件的重大优势。
(4)演化性
指网构软件实现随时更新调整在线烟花的特点。
(5)多态性
指在动态、开放的Internet环境下适应个性化的用户需求特点,区别于传统系统的孤立单一特点。
3.构件
3.1 定义
广义上分析,构件包括模块、软件框架、体系结构、设计模式等。从要素角度分析构件(Component)作为一个对象,包括定义(代码)和接口。程序员首先对对象进行明确定义规约,遵守一致的接口。二进制复用特性使得软件可复利用。
3.2 特点
自描述、可定制、可集成等特点使得它能够与第三方软件无缝结合,根据信息,能够识别其属性、方法和事件。软件构件的属性只能通过控制面板来设置,允许提供图形方式环境,同时,构件必须可以被编程语言直接控制。在连接机方面,构件必须能产生事件或者具有让程序员从语义上实现相互连接的其他机制。构件技术可以不需要重新编译,也不需要源代码并且不局限于某一种编程语言。构件与纯面向对象设计不同,由于是建立在接口而不是源代码级别的复用之上,对象对软件的复用可以不通过继承得到实现,产生这种特有的二进制复用过程。虽然软件构件必须遵守一致的接口,但是它们的内部实现是完全自动的。因此,可以用过程语言和面向对象语言创建构件也可以从代码级访问构件的环境连接,这个特点使得软件构件可以在非可视化开发项目中使用。
3.3 分类
构件的分类方式有多种,可以根据软件复用来进行分类,分为广义构件、狭义构件。例如分析文档、程序设计、代码实现用于复用的软件实体都在广义构件范围。专指二进制代码的程序属于狭义类构件。下面根据构件的两个层次作如下分类:
3.3.1 粗粒度构件
像基于Windows平台开发的各种应用软件,瑞星杀毒软件、金山词霸、Microsoft Office、Realone Player、FlashGet等,这些应用程序的特点是可以直接安装使用,可以通过控制面板或者自带的卸载程序将其卸载。这种即插即用的软件因为构件跨平台能力不强,不能直接从Windows平台嫁接其它平台;相对于细粒度构件复用能力低。
3.3.2 细粒度构件
包括通用构件和专用构件,指的是可以用来组装应用程序的构件,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讨论的就是这种构件。
4.面向构件的网构软件开发过程
4.1 构件选取
构件选取是将过去开发的组件按照适合新系统的原则选取出来的过程。上文中,通过对构件两个层次的对比,我们知道,细粒度构件必然是我们选择的方向。
构件选取分为两个阶段,包括发现阶段和评估阶段。
在发现阶段,构件将会被明确属性,即规定其功能和接口使用方法。这些属性还应包括一些不能孤立看待的要求,如构件的可信任性、可扩展性等。
在评估测试阶段,可以使用Standards Organization(ISO)评估手段,以及IEEE的特定域的构件评价技术等。目前,这些评估手段都比较成熟。然而,构件评价体系带有一定的不确定信息,这来源于不宁缺的比较标准和不确定的期望,所以程序员在选择评估方法时要依据实际情况。否则对构件的选取,将存在较大偏差。
4.2 调整
构件在应用于新系统之前必须进行调整,由于单个的构件有着明确的使用目标,基于不同的情景假设,要组合使用。标准做法再用黑、白、灰盒法,即用户将修改构件的源码应用到构件相互作用中来的白盒法;户可以得到构件的二进制可执行形式,但构件不提供扩展机制的黑盒法以及源码不可以修改,但提供了构件自身的扩展机制的灰盒法。其中,白盒法比适用于系统升级的调整方案。
4.3 组装
构件与构件之间组合形成系统框架,每个构件做成系统的功能模块,通常做法是将原子构件尽量绑定成较大的复合构件同时依据构件的接口进行装配。
为了消除代码之间不兼容的问题,为系统建立统一异常处理机制。组装构件时,需要编写粘接代码。
4.4 系统升级
许多人认为单一的对构件进行升级服务,就会形成系统的扩展和升级。结果是,运行缓慢、系统崩溃等现象频发。当系统出现问题后,设立补丁来修改错误,运转一段时间,又会出现错误,这种问题就是因为没有从系统的角度,即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角度出发。构件组装成系统,构件就变成一个模块,粗要修改。修改过后还需进行孤立的功能测试和整合后的系统测试。
5.基于构件的网构软件特点分析
5.1 网构软件的构建模型方面
提出了自主构件理论,同时建立基于信任机制的网构软件的构件选择模型。首先,自主构件保留传统构件特性,同时具有agent的自主行为能力;其次,EBDI结构的模型表示构件,利用动态绑定关系解释了自适应和动态演化特征,自主构件能够通过感知环境变化从而在行为上进行调整。并且自主构件在面对非预设的环境变化时,即超出行为规则范畴时,不能进行行为的自推理,也就不能产生出可行的行为策略。
5.2 网构软件开发方法方面
通过以构件作为实体架构系统,用软件中间体作为网构软件的技术支撑。该方法反映了网构软件在问题空间实现自底向上、从无序到有序的构造过程,从软件体系结构角度分析和设计软件的自适应。在构件模型与支撑机制方面做到无缝结合。
6.几点补充
目前我国构件的网构软件组合技术仍然处在应用的层面上,并没有从方法学的角度、语义学的角度发展成规范的构建机制,如下几点补充虽是整个技术中的小部分,但依然进一步研究
6.1 提高动态演化性
动态演化性是网构软件的优势,保证系统运转不中断、不延迟,在网络系统、管制系统、交易系统中应用广泛。可以通过建立模型提供具体实施方案,模型中集运行、监控、演化于一体。每一个部分,功能相对独立,引入构件、连接器,监控中心应当提供信息,辅助运行;在演化算法方面,应当考虑如何进一步完善一致性检查的可靠性,当运行出现错误提示时,引入回滚机制帮助恢复。
6.2 XML技术应用
我们知道,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技术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就是异构构件技术。结合了已知的构建模型和组装方式,通过搭建异构模型,用XML语言对过程进行完整描述,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降低异构性,用户可以实现对异构构件的透明访问,从而达到模块兼容的目的。
6.3 中间件支撑机制
构建的存在必须以构架为基础,中间件虽然在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功能是明确的,是指一种通过抽取分布系统构造中的共性问题,封装这些共性问题的解决机制。对外部环境提供简洁统一的接口,目的是减少程序人员在解决共性问题时的工作量。
7.结语
网构软件将是开在协同环境中的一种新型软件形态。而基于构件组装将是实现网构软件有效协同的重要手段,有效对构件组装,避免不兼容问题的发生,进行可信任性分析是系统调试中核心问题。研究应当重点考虑可靠性建模等方式对构件的使用域、连接方式、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达到在开放、动态环境下网构软件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曾广周,孙红梅.基于软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8,35(11):991-995.
[2]吕建,马晓星,陶先平等,网构软件的研究与发展[J].中国科学,E辑,2006,36(10):1037-1080.
[3]Dowling J,Cahill V.Self-Managed decentralised sysems using k-components and collaborative reinforcement learningp[C].//Proceedings of the 1st ACM SIGSOFT Workshop on Self-managed Systems.New York:ACM Press,2004: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