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品课程教学效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食品营养学;网络环境;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41-02
《食品营养学》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以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课、主干课、必修课,是研究“食物—营养—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应用性和社会性,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密切,在增强人民体质、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食品营养学课程重点讨论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食品的营养价值、膳食平衡、营养性疾病的预防。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营养学、特殊人群营养、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影响因素、营养与疾病、公共营养等。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营养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熟悉不同人群对食品的营养要求及合理膳食的构成,培养一批具备较强的食品营养分析、营养配餐、营养咨询和膳食指导等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能结合膳食调查、体格检查、营养素缺乏检查和生化检查全面评价个体营养状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营养食谱制定和开展营养咨询工作。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是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开放教育环境下,通过深化和优化教学互动,充分利用各种与学习有关的教学要素,调动他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与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和谐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网络多媒体为基础的食品营养学教学多元互动模式,网络多媒体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师生双方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外活动,鼓励学生个性化地参与,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 食品营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食品营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将所学的科学营养理念运用于实践,必须借助于大量人群营养调查,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疾病类型、地区营养特点等,进行食品营养分析、营养配餐、营养咨询和膳食指导,能结合膳食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检查评价个体营养状况,针对性地进行营养食谱制定和开展营养咨询服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为学生将来从事营养食品的生产与加工、开发新食品资源、营养保健和配餐等工作奠定基础;可以指导人们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进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营养与健康的重视,食品营养知识的宣传与普及迫在眉睫。同时,与饮食有关的疾病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根据食品营养相关知识结合我国居民膳食结构、食物组成、饮食习惯、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健康指南等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制营养食谱和指导人们科学健康饮食[1-2]。
为适应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和人们营养的需求,传统教学模式需要作相应调整。传统教学过程是学生对知识或教学信息的感知、理解、巩固的过程,没有实践和应用的过程,此种教学模式往往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消极的教学客体,是一种被动地接受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此种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热情,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多元互动的课堂导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食品营养学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手段和策略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让整个课堂“活”起来,通过创设情景,组织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多元互动的课堂导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必须围绕学生学习来进行优化配置,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地位也应该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学生的头脑不再被看作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性刺激信息,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同时,精彩的多媒体课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学目标[3-5]。
食品营养学主要研究人类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这也正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将很多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与社会上出现的食品营养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营养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用营养学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另外,将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纳入到教学中,由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及水平,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精神。
2.2 多元互动的网络助学模式
多元互动的网络助学模式是借助于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通过网上视频教学、网上课件、学科最新成果、学科前沿动态、营养学疾病图片、网上营养调查、网上布置/批阅作业、网上自学、网上答疑、网上师生交流以及质量评估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面的共享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此种模式的优点不仅体现在“导学—自学—助学”方面的导学同步、教学互动相长;而且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脱离时空限制。因此,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时间和进度。根据学生的时间和需求进行“目标引导、集中辅导、个别指导”,解决在课堂有限时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多元互动的网络助学模式中,教师充分发挥“导学”作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创设学习环境,指导学习方法,丰富教学资源,借助多种媒体,充分地发挥教师的导学性。通过教学辅导和试验实践活动指导等教学活动,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和学生与学习材料互动,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学生围绕课程核心内容,根据自身需求主动建构学习的内容或探索的主题,学生随时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评价,教师也能够对每一个学习者都做出客观的评价。
食品营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将所学的科学营养理念运用于实践,必须借助于大量人群的营养调查,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疾病类型、地区营养特点等,进行食品营养分析、营养配餐、营养咨询和膳食指导等,能结合膳食调查、体格检查、营养缺乏病的检查和生化检查全面评价个体的营养状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营养食谱制定和开展营养咨询服务,而这些调查数据可以通过网络互动的形式获得,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开支,更能够扩大调查人数。
此种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热情,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严谨、认真态度和相互协作精神,培养一批具备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3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优良效果
多元互动教学通过不断地更新课件的内容、网上视频教学来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科的最新成果和研究进展,把握学科前沿动态。利用多媒体的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教师在课堂上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的情绪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由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相呼应,气氛活跃,师生间的距离得以拉近,容易形成一个整体,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
网络环境下的“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将“导学—自学—助学”3个环节积极互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学生是消极的教学客体而被动地接受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导学”,即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辅导作用,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向学生讲解课本中的重点、难点;辅导学生利用各种手段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和有关延伸知识。“自学”,即精心设计网上教学资源非常全面系统,不仅能保证学生在网上学习过程,而且能做到随时随地的师生互动,学生借助一定的指导和支持依靠自身的力量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过程。“助学”,即教师作为实施主体,可以根据学生的时间和需求进行目标引导、个别指导,解决在课堂有限时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6]。
4 参考文献
[1] 赵丽丽.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6):205-206.
[2] 高斌,陈韬,冯励.食品营养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10):15-16.
[3] 张赟彬.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271(2):146-148.
[4] 赵俊华.学-导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6):119-121.
课程建设一般分为课程体系建设和具体课程建设两个方面,课程体系建设即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教育的规律,构建一个合理、完备的知识构架;具体课程建设则涉及到课程内容、师资配备、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从微观的角度看,精品课程包括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要素。因此,精品课程就不单指教材和教学技术手段,也不单指教师。在考虑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
从宏观的角度看,精品课程建设范围也不单指教学计划内的理论与实践课程, 还包括教学计划外的素质教育课程等。因此,地方工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要从宏观角度树立大课程意识。
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曾明确提出精品课程建设的五个“一流”的内涵,不同的地方工科院校都各有其特点和办学宗旨,落实到精品课程建设上也各有不同,就吉林省而言五个“一流”应理解为:“双师素质的教学队伍、不拘一格的特色课程、灵活互动的教学方式、能力导向的实用教材和全员参与的教学管理”。
1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双师素质的教学队伍
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学队伍”包含了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与教师风范;教学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员配置与中青年教师培养;教研活动、教改成果和教学成果。这些看似“硬件”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很容易抓到。但是对于“学术造诣、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特色”等这些内涵的“软件”内容,却难于捕捉。也正是这些“软件”的内容才是教学队伍建设的核心。
在地方工科院校应特别注意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必须要求主讲教师真正懂专业,会操作,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如主讲生产运作课的教师,必须懂得生产过程的流程,工段、工序、工作地的划分以及设备、人员的配置,要深入企业进行必要的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再如,主讲会计的教师,特别是主讲专业会计课的教师,要清楚专业会计实际操作的过程,包括各种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处理,同时随着相关制度的变更,应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很多专业包括经济类、管理类、机械类、电子类等,都有必要吸收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相应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员加入教师队伍。这样逐步可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超、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队伍,实现精品课程教学的核心建设,为精品课程作为教学模式的推广奠定基础。
2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不拘一格的特色课程
地方工科院校精品课程,在基础课上要针对专业特点,注重课程内容衔接,适应专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突出专业能力培养 ,体现基于专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实施。
衡量地方工科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准,是看培养的学生能不能满足对应的专业岗位的需要。按照专业岗位去开发课程,就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学校和企业及研究单位共同培养学生的多元培养体系模式。学校要敞开大门,走向社会,密切与社会、企业及科研单位的联系。
3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灵活互动的教学方式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除了继续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力度外,还要结合实际创新课堂,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授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要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使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学生需要的知识有机结合,真正以学生为本,才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同时,也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授课效率。
4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能力导向的实用教材
精品课程建设不是简单的一本或一套教材的建设。而是要建设或使用精品系列教材及包含多种媒体形式的立体化教材。课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要着眼于宏观的整体教材建设,着手于微观的部分教材建设。专业教材要体现地方工科院校教育的特性,要突出专业实训部分。必须打破教学对固定书本和教材的过分依赖,要将作为导读导教的教科书与大量的指导阅读书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
5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全员参与的教学管理
建立正常的学术规范和教学制度环境,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提高教学质量,根本上是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使地方工科院校在制度框架下自觉地开展工作。为了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检查和督促力度,以提高和推广精品课程教学的效果,可采取院校教学督导组和专家组听课考核、抽验评估、综合评价等管理方式, 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借以带动全校各专业课程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全员参与的教学管理,这里的全员不仅包括学校领导、专家、教师,还应包括学生,学生作为一员是不能忽略的。精品课程的建设如果没有学生的监督也是教学管理的一种缺憾。根据调查资料,许多学生不太了解和不了解什么是精品课程,其中,更多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上的是精品课程,他们不知道精品课程对师资如何要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何要求,对教材以及教学管理如何要求。因此,精品课程建设要加强宣传力度,要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地方工科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企业,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在学校,教学质量同样是学校的生命线。我们应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地方工科院校专业教育课程的精品率,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精品课程作为教学模式的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恩荣《时代经贸》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2007.9
[2] 张宏伟《现代教育科学》工科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探讨2006.1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程教学团队;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有效打造一支优秀课程教学团队和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深刻体会和领悟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总结出十三条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
1.精品课程的基本特征
弄清精品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所谓精品课程就是教学质量高、同行认可、学生乐学、企业赞许、社会知名、示范性强、能为其他课程提供建设借鉴作用的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
2.1.加强学习,树立现代课程理念,
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1.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2.课程设置要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所必需的技术技能相对接;3.课程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相对接;4.课程教学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以能力为本位,在评价中学”的现代职教理念,有效实施“做学教一体”。
2.2.研究现状, 科学制订建设规划
要在充分研究课程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内容、时间节点、特色和创新、实施与管理、课程质量评估体系与方法、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和措施、教学资源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呈现形式、教材开发的要求和内容结构、网站建设方案、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等。
2.3.行动导向,构建实用的课程结构和内容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时要充分关注本地区专业群和专业链的建设,要与课程性质相匹配,要适合学习对象的特点,符合学习对象的成长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
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结构的构建为例:
2.3.1.根据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标准,构建行动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实一体、模块化实用课程结构与内容。
2.3.2.课程结构和内容设置上力求体现数控、模具等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复合性特点。课程内容应充分体现“四新”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2.4.深化改革,编写与工作过程相关的实用教材
精品课程建设应重视开发相应的高质量系列教材。我们在进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建设过程中,认真调研、分析、归纳相关职业岗位群工作的知识共性、技术共性和技能共性,将其提升为学习领域,并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教材内容中。
2.5.专兼结合,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团队
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应该由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型等组成。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具有现代职教理念、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教研能力强的“双师结构”优秀教师梯队。课程负责人应是本领域影响力较大的专业带头人或者专业骨干教师。
2.6.理实一体,实施优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有职教特色,要坚持“理实一体”的教学法,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以能力为本位,在评价中学”的现代教学法,注重职业能力的提高。科学应用多种教学法、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7.校企合作,创设一流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
要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创设优良教学环境,使校内外实训基地能有效为本课程的教学服务。一方面要使校内实训基地与现代企业环境相对接,另一方面要创建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2.8.丰富素材,加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案、课件、图片、视频、案例、实物、动画、现场和生产情景等,也包括相关工程技术资料、工具书(如设计手册、材料手册、工艺手册、零件手册)等。教学资源应与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相结合,体现“四新”。要有助教的软件资料,也有助学的软件资料。
2.9.资源共享,创建精品课程建设网站
精品课程内容要在网站上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网站的交互性要好,要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展示建设进程及成果,促进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同时也是为了接受社会、同行们的检验和指导。
2.10.加强管理,强化精品课程的有效实施与科学管理
课程的开发要“规范化”。课程标准的执行和教材的使用都要按照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要求而定。课程的实施以团队教研活动为基础,注重过程管理和常规管理;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多元化、过程化,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依据。
2.11.科学评价,创新精品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
不同类型的课程,有着不同的评价方法。技能训练类课程应从学生是否学会做事、提高技能的效果等方面评价;基础理论类课程应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从学生能否应用知识为“做事”服务等方面评价;技术类课程应贯彻理实一体、掌握技术技能的达成度等方面实施评价。
2.12.交流研讨,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
有计划的开展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活动;利用精品课程网站的交流功能,及时应答在线提问、质疑等内容;在本地区或更大范围内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讲座与交流活动。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达成学生综合素质高,发展有后劲的人才培养效果,经过实践,《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作者简介:
姓名:张萍(1964-),女
籍贯:辽宁省本溪市,2007年被无锡市教育局作为人才引进,现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教师
学位:天津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生
关键词:精品课程;内涵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基金项目:职业院校产学研战略联盟视域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广西区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399)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5月,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加强精品课程申报建设工作,截止目前,已经建设了近万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各省市教育部门也相继下发了指导通知,提出了建设精品课程的规划和措施,全国各类学校掀起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潮。各职业院校也规划并立项建设了一批校级精品课程。
1 精品课程建设和共享应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部分学校受功利思的影响,往往只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申报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申报成功后则动力大大减弱,忽略了精品课程立项后的后续建设与维护,使精品课程立项后的后续建设与维护严重滞后,很少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
(一)注重形式,不而注重内涵建设是当前许多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为了申报成功,部分职业院校对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进行分析,依据指标逐项弥补和强化。课程网站制作得非常精美,而忽略其内涵建设。成立的课程组只是临时组织起来为申报而成立,课程申报成功后大多就解散了,无人专门负责课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长期建设。
(二)网络资源更新率较差。经课题组对相当数量的职业院校已建成的精品课程进行调研,发现相当多课程录像、课件,习题、教材、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等教育信息资源更新率很低。基它各类学校这方面的情况也十分严重。
(三)互动性不足。许多职业院校没有统一的精品课程资源平台,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难以了解到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师生及同学之间的交流较少,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所谓的精品课程只是一种摆设,缺乏实践性,从而失去了推行精品课程的初衷,不利于精品课程的纵深发展。
(四)资源共享应用差。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在于其资源共享和应用性。一方面由于校际间精品课程缺乏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缺乏交流和互动,导致资源共享应用性差;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担心知识产权被侵占,不愿意将最优质的资源上网,导致学生无法享受到最优资源;之外由于技术原因和其他原因,课程网站打不开或者没有访问权限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这样就达不到为教师、学生服务,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五)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水平低。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很多课程不能把课程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为教学所使用,在课堂上没有利用该课程资源平台进行教学,例如通过相关资源平台进行复习、指导、考试等教学活动。
2 推进精品课程内涵建设和资源共享应用的对策
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强调,将全面实施“质量工程项目”,重点是提升“质量工程”的内涵建设,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因而,精品课程作为上一轮“质量工程项目”应当着重加强后续建设,解决上一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2.1 深化精品课程项目的内涵建设
精品课程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为重点,集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教学过程中更多使用信息技术,使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改革阻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合理机制与制度,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精品课程项目的内涵建设应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强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应当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师主讲,通过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团队,并按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2.深化教学内容改革。精品课程组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经常更新
学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3.加大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应当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借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4.加强教材建设力度。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参照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各院校应鼓励建设集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5.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要形成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团队机制,,团队中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和主辅等搭配合理,队伍稳定。努力提高团队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围绕着课程开展相关的教学改革课题科研工作,以课程的建设为标杆,推动年青教师的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开展。
2.2 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策略
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精品课程的宣传和推广应用。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相当部分教师几乎没有进入过这类网站,更别提学生能够利用该类平台进行学习了。职业院校应当加大精品课程等优质资源的宣传,鼓励教师利用优质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利用该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2.提高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可获得性。
当前国家教育部已经建立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网站,国家级精品课程可在该网站找到,进入相关课程主页,可以进行录像、课件、习题等资源的浏览。建议精品课程应该整合全国各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并且通过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保证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网站运行,提供下载,让更多的学习者和教师可以用合适的方式获取和使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
3.建立网上教育信息资源更新机制,提高资源更新率
网上教育信息资源的定期更新非常必要,由于更新的工作量大,应当有效提供便于教师更新资源的方法和手段,使课程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通过建立检查评比、激励制度,建立精品课程教学信息资源更新与检查机制,调动教师更新资源的积极性,提高资源更新率。
2.3 利用网络平台,将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发挥示范作用
依托精品课程教育资源,完善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先进网络教学教育手段,将精品课程最优质资源运用到日常的教与学中,最大限度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文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文件)。
[2].教育部办公厅文件:《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厅[2011]8号文件)。
[3]. 王重润,李恩,赵冬暖.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高教论坛. 2010年2月第2期。
[4]. 陈以海.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7)
关键词:教学改革;智能科学;精品课程群;人才培养
智能科学精品课程教学团队长期坚持“严肃对待教育工作、严格要求学生、严密组织教学过程”的先进教育理念,履行“严谨教学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动力”的指导思想[1]。本教学团队围绕“人工智能”和“智能控制”国家精品课程、“人工智能”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工智能PK人类智能”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智能控制”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智能科学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国家级)、“人工智能网络课程”教育部国家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以及“智能控制”、“人工智能”、“机器人学基础”和“智能系统原理与应用”等省级和校级智能科学系列课程群建设,潜心教学改革,建立了以师生互动、多维交叉、强化实践为特点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一些获得同行首肯的教学改革成果[2-7]。
本文着重介绍教学团队在智能科学精品课程群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
一、智能科学精品课程群的建立
该团队逐步推进智能科学精品课程群建设,不断积累教学改革成果。首先,利用颇具特色的优秀教材群,建立起国内首个立体交叉的智能科学教材体系。其次,把多元智能理论和本体论的知识组织方法用于课程群建设,并建立了智能科学课程群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成国家级智能科学精品课程群。再次,增强实验教学,整合多元资源,创建开放式软硬件训练环境,促进智能科学精品课程群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
(1)率先建设立体交叉的智能科学教材体系
智能科学具有高度交叉、多学科融合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研究了不同课程、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交叉链接关系。建设以信息学科类本科生教育为主,兼顾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材体系,并辐射到管理类、机械类等专业。教学团队与时俱进,对教材不断更新,自1987年以来共出版人工智能、机器人学、智能控制等教材共20个版本[8-13]。例如,《人工智能及其应用》、《机器人原理及其应用》和《智能控制》均为我国相关课程的第一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著作,被誉为“智能三部曲”,为国内高等院校广泛使用。
(2)建立多层次智能科学精品课程群
团队把多元智能理论和本体论的知识组织方法运用于课程群建设,并依据个性化元素特征和个体差异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及系列化课程设置,并据此设计课程群及课程相关的实践环节。
设计出各课程间的横向关系和专业间的纵向关系,即建立智能科学课程群之间在知识、技能、素质三个维度上的横向联系,以及在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层次上的纵向关系。
经过长期建设,10年来共获准12项各级质量工程等立项,建立与形成了国家级智能科学精品课程群。其中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全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优秀网络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及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等。
(3)整合资源,加强实验,创建开放式训练软硬件教学环境
教学改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团队不断增加与逐步完善智能科学精品课程群的实验和实践环节,开设智能科学相关培训课程和专题讲座。注重整合各种资源,增强智能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创建开放式训练环境和训练中心,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训练中心、大学生智能移动机器人科技创新平台等。此外,还积极参与智能类学科竞赛,如“飞思卡尔”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设计大赛、ACM/ICPC程序设计大赛,以及多种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小车大赛等。
经过多年精品课程建设与积累,目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教学必需资源均进行了持续建设与更新补充。其中一些特色资源得到建设与共享。首先,共享国家级教学名师积累的丰富教学资源。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名师示范项目实验室和名师图书室,形成多元化的带教制度,使老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得以传承。这样就能够加快年轻教师的培养与成长。其次,共享网络课程资源。各门网络课程均采用智能技术中的知识推理和智能算法来实现编程、答疑和虚拟实验,具有智能化、个性化、情境化和形象化等特色,以及导航系统多样化、向导学习个性化和情景化学习等功能。促进了各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深受学生欢迎。再次,共享实验资源。教学实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建立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全面向学生开放,使广大学生共享实验资源。通过实验,学生发挥了主动性,提出并积极验证和探索自己的思路,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改革课程教学,建设精品课程群
着力课程教学改革,建立以精品课程群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实践训练深化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保证课程群的教学和教改的顺利进行,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保证课程群的教学质量。
(1)建立以精品课程群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实训深化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提出“以趣导课、以疑启思、以法解惑、以律求知”的“四以”教学方法。建立“课堂讲授+启发互动+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索出“项目驱动教学”(Project-orientedlearning)和“做中学、趣导思”的主动教学方法和学生培养途径。开发双语教学平台,改进与强化双语教学模式,完善双语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进管理,改革考试,促进课程群的教学和教改的顺利进行。
总结并推行“严肃对待教学工作,严格要求学生,严密组织教学过程,严谨施行教学改革”的“四严”教育思想,指导教师队伍思想建设[1]。注重对青年教师的业务培养,提高他们的授课水平。改革考试制度和方法,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
(3)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监控课程教学全过程,保证课程群的教学质量。
将控制论(Cybernetics)中的闭环控制信息反馈和故障诊断理念引入教学质量评估过程,建立教学质量的诊断、分析与校正评价系统DIACES (Diagnosis,Analysis and Correction Evaluation System)。
(4)利用教师试讲、督导听课、网上评教、同行评议、讲课竞赛、质量评优、师生座谈、公开示范课等一系列措施,反映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和成功范例。然后通过集体讨论分析,提出对存在问题的纠正措施或对成功范例的推广意见,实现评估监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与常态化,保证教师授课技能、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经验与结论
在智能科学精品课程群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探索与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体会如下:
(1)在该精品课程群建设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把多元教学理论和本体论的知识组织方法用于课程群建设,创建因材施教和探索性的学习环境。以“教书育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严肃对待教学工作,严格要求学生,严密组织教学过程题,严谨施行教学改革”(“四严”)教育指导思想,奠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2)注重“课程核心”教育定位,总结出“以趣导学、以疑启思、以法解惑、以律求知”(“四以”)的教学方法和“做中学、趣导思”的综合素质培养方法。做到师生互动,理论联系实际,深化教学,摸索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3)建立覆盖多层次、多专业、多语种、立体配套的智能科学精品课程群系列教材体系,实现课程群系列教材的“精品化”。建立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多维教育网络课程体系。建立一种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即质量诊断、分析与校正闭环评价系统。这些措施为课程教学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高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17-02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以及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职业教育精品课程的实施,对于提高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学校育人环境,激发师生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加强和改善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实步骤。
职业教育精品课程的定位
精品课程应该是“名牌课程”、“示范课程”,并且有自己的特色与风格,能够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具体来说,精品课程应该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有利于带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该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精品课程建设应集中于主干课程。
精品课程包括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要素。因此,精品课程就不单指教材或书本,也不单指教师,更不单指教学技术手段。在考虑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如果仅将精品课程当作出版几本高质量的教材,而不同时考虑教师培养和提高师资素质,不考虑教学技术的改进和教学制度的改善,精品课程就难以形成。
精品课程建设也不单指教学计划内的课程,它包括学校非正式、非正规的课程,即潜在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建设要树立大课程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建设精品课程时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而是意味着我们在突出某一重点领域时,不能忘记和忽视作为全面领域的部分。对这些部分的重视,可以成为重点建设和中心建设的强有力的支撑力量。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是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
职业教育精品课程的评估办法
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精品课程应该有相应层次和类型上的统一标准。评估精品课程可以从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几方面来考虑,如表1所示。
职业教育精品课程的创建手段
精品课程建设不是单一的工作,不与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师资教育教学水平相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注定不会成功。因此,要重视优秀教师梯队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这样,一门精品课程教学,就不会因为某一名师退出教学工作而中断。要着力培养能够担任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也就是造就教学名师梯队,实现优质课程教学的接力传递。
精品课程建设不是简单的教材建设。课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着眼于整体来建设部分项目。打破学校教学对固定书本和教材的过分依赖,改变一本教材统治学校教学,从而导致学生知识量过少、知识面过窄、知识理解过死的被动状况。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应该是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长能力和智慧。精品课程存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这决定了同一课程所起的作用不会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着精品课程建设要考虑和照顾方方面面,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水平,而不是迁就现有水平。精品课程宁少勿多、宁缺勿滥。少数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带动全面课程建设和提高质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达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只有与科研相结合,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课程,才有可能成为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并不是组织一些相关人员简单地编写教材,精品课程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与任务。另外,科研不仅能够将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充实进课程内容,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溶入课程体系,也能够将科研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带入课程教学。
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特色
学校课程的发展,首先应考虑社会需求,考虑就业市场导向。从课程发展的角度看就业市场,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以培养各种高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技师学院,在考虑专业课程设置目标时,不可忽略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当然,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中,即使是国家有关部门最新颁布的各种职业标准,在各地区、各行业的不同背景下,也同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滞后问题。但至少学校课程应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导向考虑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为学习者提供与其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活动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为使学生能够学到最有用的知识技能,学校的行政管理、教育培训、鉴定考试等方面都会由此产生一系列改革,帮助学校从学院式、学术性道路走向职业性、应用性轨道。
联合国面向21世纪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学会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学会生存”。在国际高级职业人才的素质导向中,强调六种核心能力,即表达、演算、信息与处理、与人合作、自我提高与更新、解决问题。这六种核心能力被认为是未来从事一切职业必备的通用能力。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我们也应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达到这样一个标准。另外,在课程设置中,如果能够通过教材、教学、授课来解决上述能力的培养问题,我们就应该采纳,甚至有些课程可直接考虑与国外大学接轨。学生通过全部课程后可以达到高技能型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具有必要的语言能力,与人沟通能力,掌握国际上流行的、通用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方法。技师学院自身也可在这种接轨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师资,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课程发展应注意社会化的问题。课程必须与社会进步、时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保持沟通,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技师学院课程呈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要为不同需要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适用课程。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的需要,以及高职学生个体发展差异性的客观实际,使课程目标具有了多元化倾向。从课程目标类型来看,既要有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行为目标,也要有侧重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展开性目标和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思维、创造能力的表现性目标等。尽管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课程目标操作有难度,却有利于避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实践经验;有利于避免采用讲授、灌输方式,忽视交流、合作、主体参与、探究的方式;有利于避免重视知识,忽视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的种种弊端;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它涉及师资、学生、教材、教学思想、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方面面,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程。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以推进教学资源共享为原则,集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
参考文献:
[1]杨伟军,董奇志.谈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
[2]周远清.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重大举措[J].中国高教研究,2003,(1).
[3]李萍.把握教育创新 实行立体化研发——高教社正式启动“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J].出版参考,2002,(24).
关键词: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94-03
机械制图课程是工科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在生产实践中充当着机械工程与产品信息的载体,在工程界起着表达、交流设计思想的语言作用。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以国家标准为基础绘制、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一般机械图纸的设计方法及步骤,培养学生一定的机械设计能力,以及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在学生能力培养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基于《机械制图》是研究机械图样绘制和阅读规律与方法的一门科学,由于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关系重大,为了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工科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几年来,我们课程组对机械制图课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并以加强能力培养为导向,对课程的教学及实践环节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学生们及同行的认可。
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创新课程教育理念。“机械制图”是一门研究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技术基础课。所谓机械图样,是指准确地表达机件(机器或零、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以及制造和检验该机件时所需要的技术要求的图纸。机械图样是人们表达设计思想、传递设计信息、交流创新构思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现代工业生产部门、管理部门和科技部门中的一种重要的技术资料,在工程设计、制造、施工、检验、技术交流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机械图样被喻为“工程界的语言”。设置“机械制图”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基本能力,即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因而本课程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
然而,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难点是,难以建立“实物”与“图样”之间的形象思维,这样直接导致的问题是,见到机件实体难以表达出正确的图样,而见到图样后又难以想象出对应的空间实体。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贯彻“从空间到平面,再回到空间”(即实物图样实物,见图1)的教育理念,即重视实体空间几何关系的分析以及空间几何元素与其投影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一系列绘图、看图练习,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使学生掌握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原理和方法,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2.改革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为了适应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组对传统《机械制图》课程内容进行改革,故将传统的“画法几何”(以初等几何和正投影法为基础,把空间几何体用平面图样表达出来,从而在平面图样上解决空间几何问题)、“机械制图”(以国家标准为基础绘制、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与现代绘图技术“计算机辅助绘图”(以交互式计算机绘图为重点,介绍AutoCAD绘图软件,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绘制各种机械图样)三门课程进行融合,组建为新的“机械制图”课程,为此,并将新“机械制图”课程内容设计为六大模块,分别为:制图基础(介绍国家制图标准、绘图工具使用)、投影理论(介绍基本几何要素投影、组合体投影、轴测图)、表达方法(介绍视图表达、剖视剖面表达、尺寸标注)、专业制图(介绍标准件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绘图技术(介绍尺规绘图与测绘、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计算机绘图基础(介绍计算机绘图系统的组成与配置、交互式绘图软件使用等),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课程新内容的设计符合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并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3.加强课程的直观教学。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学校的支持下,课程组建设出了“机械制图模型室”,即配设了相关的教学模具,建设了多锥体、多柱体、基本体、叠加体直观模型库和相关的典型零件与装配图挂图库,这些直观教学用具建设既为课程中的空间点、线、面投影等较为抽象问题的讲授提供了帮助,又为零件构形等直观教学提供了基础。利用这些资源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效果。所建设出的机械制图模型室,不仅为增强学生对正投影法原理、点线面的投影规律的理解,以及基本体与叠加体、立体表面截交线、相贯线的认识与理解提供了有效帮助,而且通过这些资源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能够较好提高学生对机械零件的认知水平和教学效果。
4.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了传统的“粉笔+黑板”授课方式,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教育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为此,课程组先后开发出《机械制图》课程多媒体课件30余集、素材库60余件、动画片20余集。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充分发挥课件容量大、密度高、信息广泛等优势,内容生动、直观逼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多媒体课件引入课程教学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配合本课程的省、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课程组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出“机械制图”课程立体化教材和教学支撑系统,并在校园网上建设出本课程的网站,列示了本课程的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提供了较好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此外,将本课程的部分章节视频教学录像链接在校园网上,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
5.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为了加强学生本课程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实践教学,在学校的支持下,我院建设了为“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专用的CAD机房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开放实验室,为学生的绘图上机实践教学和计算机绘图能力培养提供了便利。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识图绘图能力,教学中还加强了课程的实验内容,先后开出了“轴套类零部件测绘”、“减速器装拆与测绘”、“虎钳的装拆与测绘”等实践教学项目,并利用CAD机房建设了三维动画库,以提高学生的机件测绘与绘图能力。
6.将计算机辅助绘图全面引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为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现代工程设计的需要,本课程将计算机辅助绘图全面引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主要以国际著名绘图软件AutoCAD使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同时,并将三维实体绘图软件的应用引入课堂教学,使计算机绘图技术的表达形式更加生动、直观,极大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了增强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课程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开放实验室条件,每学期利用课外时间分别开设了AutoCAD、Solidworks等与“机械制图”课程紧密联系的选修课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绘图能力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能力。
7.举办CAD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现代设计技能。在我院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开放实验室建成后,在工学院的支持下,从2012年开始,课程组每年举办一次“西安外事学院CAD技能大赛”,学生参赛热情高、参赛人数多,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现代设计技能。
8.促进学生获取CAD设计资格证书。为了适应计算机绘图技术的飞速发展,保证计算机绘图教学的与时俱进,以促进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的培养,在学校的支持下,2008年我院成功申办了陕西省唯一的SolidWorks考试认证中心,使我校成为陕西省唯一的Solidworks考试认证中心的主考院校,主要用于我国计算机绘图员职业技能的鉴定工作。为此,在计算机绘图教学中,除了以AutoCAD为主体教学软件以外,还向学生开出了“SolidWorks计算机辅助设计”选修课,以提高学生对CAD软件的应用能力。几年来,每年使多名学生获得“全国信息化工程师岗位技能证书”(全国信息化应用能力考试――AutoCAD机械设计考试)和“SolidWorks操作技能证书”,为学生就业提供了重要技能。
9.建设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利用建设省、校级“机械制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时机,在校园网上,建设出了“机械制图”精品共享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师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典型零部件测绘)、授课教案(电子课程教案)、多媒体课件(ppt格式)、教学资源库(课程图片库、电子挂图、三维动画库、电子模型库、视频库等)、习题集、模拟试题库、参考文献、教学法研究、教学效果与成果(校外专家评价、学校教学督导专家评价、校内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教学录像、学生典型的二维CAD零件图及装配图作品集、典型CAD三维实体造型的作品集、学生获得的相关CAD操作技能证书等,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了内容丰富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公开、共享和交流。
10.积极建设精品教材,服务课程教学。1988年11月,前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试行)》中指出:“高等学校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几年来,课程组一直十分重视并积极加强精品教材及其辅助教材的建设工作,以便为课程教学提供优秀的知识载体和工具。2014年,课程组主编出版教材两部:《机械制图础》、《机械制图习题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几年来,课程组还参编出版课程辅助教材三部:《UG NX4 CAD精通篇》(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AutoCAD2007机械设计实例精解》(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AutoCAD2010实例教程》(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这些教材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课程教学的实践效果
在加强能力培养的“机械制图”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课程组先后取得的主要实践成果如下:
1.先后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机械制图》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更新(校教学成果优秀奖,2009.3);机械制图与AutoCAD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校教学成果优秀奖,2012.12);紧贴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机械基础系列专业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2.12);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5.7)。
2.完成校级教改项目3项:《机械制图》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更新(2009B5);以教促学――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法在省级精品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5B9);融合第二课堂,提升CAD能力,推进工程制图教学改革与实践(2015B10)。
3.2012年4月,本课程获得校级精品课程;2013年12月经专家评选,被省教育厅批准为“陕西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4.主编出版课程精品教材两部:《机械制图基础》、《机械制图习题集》;参编出版课程辅助教材三部:《UG NX4 CAD精通篇》、《AutoCAD2007机械设计实例精解》、《AutoCAD2010实例教程》。有力支持了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和学生CAD技能培养的需要。
5.建设出“机械基础系列”专业基础课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一支;课程组一位教师被表彰省级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一位教师获得校教学名师奖;先后有四名教师获校优秀教师和校先进个人。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对培养具有较强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几年来,课程组在培养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的实践过程中,对“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增强学生能力培养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不仅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还先后获得了校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出版的精品教材和课程辅助教材已得到全国多所高校的使用,教学实践证明本课程的改革是成功的,对应用型工科人才的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R].教高[2003]1号.
[2]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积极推进“高等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R].1997
[3]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试行)[R].1988.
[4]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R].2001
[5]姚恩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6):88-90.
[6]张鄂.“机械设计基础”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15,(3):148-150.
[关键词]精品课程 生物化学 教学 作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处处可见,也影响着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下发了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1],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精品课程建设要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打造出一批体现现代教育思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特色性的精品课程,为国家培养具有现代知识结构的合格人才。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分子和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科学,是当代生命科学专业重要的基础学科[2]。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理念。在我校课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生物化学》被列入首批的精品课程建设课程,通过几年的课程建设,我校的《生物化学》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效果都发生很大的改变,《生物化学》的教学对其它课程建设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精品课程指的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它的形成是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积淀的结果[3]。一门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精品,关键的因素在于它要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课程组一直将师资队伍建设列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生物化学”课程组由最初的2名主讲教师和1名实验技术人员发展为现在的5名主讲教师和3名实验技术人员,教师队伍得到了壮大。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本教研室积极采取措施,如对新进的青年教师建立导师制,由老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教学期间建立教学观摩制度,通过教师之间互相听课来促进每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鼓励教师进修学习,通过到国内外进修、留学、做访问学者或开展合作课题研究的方式,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术水平。
二、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4]。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注重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力争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准确定位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该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
首先,调整教学内容。关注国内外高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动态,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强了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强了课程的先进性,如,增加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章节,使学生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和应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的重要地位。针对“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等课程之间存在交叉内容这一实际情况,课前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背景,做到在课程内容上不重复。第二,优化教学内容,理顺学习思路。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是以构成生物机体内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结构为基础,阐述物质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些物质在机体的氧化分解过程。调查发现,生物化学的学习困难,其原因是内容信息量大,知识点过多,化学结构和反应式错综复杂,学生难以把握“结构是功能的基础”这一学习的思路,针对这些问题,课程组在教学内容上做了适当调整,各大物质的结构与功能要做重点阐述,与其他课程重复内容如激素、细胞膜、光合作用等仅做概述,让学生自学,使学生学习生物化学有一清晰的线条。
(二)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潜能[5]。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高校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能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各个多媒体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式的操作。“生物化学”多媒体课件讲授,逐步丰富了教学内容,一些flash 动画的添加,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化学的一些原理。目前该课程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已制作了4套(中文+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所有“生物化学”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且课件已全部实现上网运行。教学方式也多样化,以前“以教为主”现改为“教师、学生并重”,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互动交流式、引导式、讨论式等灵活教学,强调以问题为纲,启发学生主动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重“渔”而不是重“鱼”,这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双语”教学是《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一项措施,《生物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中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培养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知识的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当务之急。本课程从2008 年开始,正式开设双语课堂,教材选用国外多种原版教科书及电子图书。坚持进行双语学习的学生不论是在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方面,其听、说、读、写能力都有很大的长进,其四、六级分数普遍较高,适应了社会对生物产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生物化学课程网站建设
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它能完整展现精品课程全貌,是学生、教师学习观摩的一种示范与交流平台,也是对外交流、资源共享的重要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精品课建设的水平[6]。教师需要科学构架网站的结构体系和学习资源,使学生基于这种平台,在课堂之外通过对教师教学文件的阅读,巩固学习成果。同时通过对各种资源库的阅读,获取更多相关知识,使学习过程得以延续。作为学习平台,该课程网站总体构架科学合理,内容丰富多样,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发挥辅助学习的功效。此外课程网站还建立一种评价平台,加强评价体系和学习效果反馈体系的建设,及时反馈留言板,与学生建立课程交流论坛、教师网上答疑等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教学互助互补,促进教学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四)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
课程组教师重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进教材、进教案、进课堂,着力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新知识、新技术的比重,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生物技术专业特色不鲜明,困扰着该专业办学和毕业生就业。 生物技术专业特色主要应该在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手段方面体现。生物化学技术大实验是为体现生计专业特色而设计的实验课程,它在专业的全部实验课程中,占用较大的比重,从过去数年来的实践效果看,它在缓解生机专业办学特色的矛盾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客观而言,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鲜明的专业特色是方方面面的办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我们不能指望通过一门实验课程将一个专业办好,但我们的努力可以先从一门课程开始,更何况这是一门大型实验课程。基于这种思想,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我院的专家、教授,讨论了生物化学实验的改革问题,征集了一批优秀的实验项目。新大纲的组成: 新大纲包括20个实验项目,其中12个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内容是由征集而来。
(五)课程教学质量与管理
课程组建立了完善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在教材选用、主讲教师安排、考试命题及阅卷等环节上,建立了相应的保证与监控体系,制定了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考核标准及教师岗位职责。
1.教学计划的制定。授课计划是完成好课程教学内容,制备多媒体课件并落实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的执行性文件。本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在执行本课程教学前必须制定出规范、符合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授课计划,并经系、院审批后,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教案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本门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有完整、规范的教案。采取集体备课、课程组成员定期讨论和相互交流心得的方式。
2.教学管理。课程考试是检查与评估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实行教学监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课程根据考试大纲实行客观命题,建立试题库,组织考试,采取集体阅卷,评定成绩。考试结束后集体讨论和总结,作为下一轮教学改进的方向。
(六)教材的使用与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化学课程组一直非常重视教材的使用与建设。近年来,与省内外高校联合编写生物化学教材3 部,参编生物化学实验教材2 部,教学辅导资料1部。在理论课教学方面,我们均采用国家级规划教材或国家优秀教材。自编的《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介绍了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基本与基本实验技术,如:电泳技术、层析技术等。经多年使用,教学效果良好。
三、精品课程建设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取得良好成效的内部因素。师范院校的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依赖性。为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程开始前,我首先让学生了解生物化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让学生在思想上给予重视。其次,明确告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起引导作用,具体内容及知识的扩展要靠他们自己完成,课程结束后的考核会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以此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多媒体,成为知识的建构者
根据本门课的知识特点,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掌握结构,理解功能; 做好课堂笔记,及时复习,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除了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外,教师在课上避免满堂灌,利用多媒体呈现相关图表,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分析。课后适当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网络拓展课堂内容。学生通过查询,成为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思维的能力。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生物化学课程新体系,全面考虑该课程教学在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教学中的作用,科学地对生物化学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加强生物化学与其他课程如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渗透,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拓宽知识结构,培养了具有较强的职业竞争力和适应市场需求的生物学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No:TS12280)和湖北省生物化学精品课程建设(鄂教高[2008]24号
[参考文献]
[1]袁德宁. 精品课建设及课程支撑理念的转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03):53-57.
[2]张楚富,程汉华,刘德立.生物化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刘桂珍.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讨.护理研究, 2006(29):67-68.
[4]黄海午,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高教论坛.2011(12):26-28
[5]孙兴民.扎实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努力打造精品课程.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7-9.
【关键词】民族体育舞蹈;精品课程;新思路
民族体育舞蹈是高校体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体育公共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的身体机能训练、审美意识发展乃至综合素质提升中都有着相当不错的作用。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涵盖校级、省级、国家级三个不同层次,目前已经在高校各门课程中广泛开展起来,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民族体育舞蹈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是新时期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客观需要,也是更好地实现课程在育人乃至满足社会健康需求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此,就民族体育舞蹈精品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民族体育舞蹈概述
舞蹈是一门以肢体动作为语言的艺术形式,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与健身价值。体育舞蹈是体育与舞蹈的融合,是西方学术语境下的一个概念,指的是舞蹈从传统的艺术领域中脱离出来,进入体育领域,具体的手段则是淡化舞蹈中审美韵味深厚的动作形式,同时,加入一些可视化的竞技性动作,使舞蹈具有体育的基本元素,这样可以最大地限度发挥舞蹈在健身与竞技中的作用与价值。体育舞蹈在舞蹈中赋予了体育运动所特有的运动性、竞技性、开发性,在现代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不断提升以及健身需求的日益增大,体育舞蹈开始在我国流行,民族体育舞蹈,顾名思义,是在民族舞蹈的基础上加入体育元素而形成的舞蹈形式,是体育舞蹈中的重要类型。我国有56个民族,民族舞蹈类型多元、种类丰富,这位民族体育舞蹈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民族体育舞蹈课程在高校的开设也变相地为民族舞蹈的现代传承与传播创造了条件。民族体育舞蹈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开设有着多重价值意义,既是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增强其体质,丰富其生活的具体形式。
二、民族体育舞蹈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研究
1.深刻把握精品课程的内涵。民族体育舞蹈在高校教育中的开展已经有一段时间,相关高校也已经着手将民族体育舞蹈纳入精品课程建设环节中,但当前的实际建设效果并不佳,这除了和民族体育舞蹈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有关以外,校方以及教师未能深刻把握作为精品课程的民族体育舞蹈课程应该具有哪些内涵也是重要因素。精品课程与普通课程既有关联,也有区别,与普通课程相似,精品课程同样由教育者、受教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基本元素组成,但精品课程对基本元素的质量要求更高。就以教育者而言,一般课程的教育者就是普普通通一线的教学队伍,而精品课程需要的则是一流教育队伍,无论在教育理念、教学组织乃至教学方法上都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主要依靠力量和生力军。2.细化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精品课程是教育部在新世纪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提出的课程建设任务,因此,在民族体育舞蹈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根本目标就是提升民族体育舞蹈的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培养效果。目标的提出是一回事,实现目标又是一回事,宏大、空洞的目标虽然能够激发人的斗志,但却无助于目标的实现,对此,校方还要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对目标予以细化,从不同层面将目标分解,为目标的实现提供明确可行的操作路径。比如,教学流程的优化。教学实践表明,繁琐的教学流程不仅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无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在精品课程建设重要着力于精简教学流程,使之更为合理,同时也要注意教学流程不同环节间的衔接,确保民族体育舞蹈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3.创新精品课程建设的手段。自精品课程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已经有10余年的历史,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同时也形成了大量有益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对民族体育舞蹈精品课程的建设有着很好的启发借鉴作用。在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中,有些元素是所有课程都必须遵守的,比如信息化建设。精品课程必须以信息手段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支撑点,因而,在民族体育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呈现舞蹈动作的要领,同时借助三维动画技术来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民族体育舞蹈。当然,民族体育舞蹈作为一门动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场地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实践活动是其中的重要元素。因此,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教师也要注重实践活动在其中的作用,以之作为课程建设中的新思路。4.强化精品课程建设的考核。精品课程的建设与考核是一体两面的内容,只有具备了完善的考核体系,精品课程建设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精品课程在建设中很容易流于形式。因此,在民族体育舞蹈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中,也必须以强化效果考核作为重要保障。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好内部考核工作,根据预期的教育目标对实际的教育效果展开执行评价与量化评价,看教育效果与教育目标的契合程度,如果达到甚至超过教育目标,则表明精品课程的建设是成功的,否则是失败的,同时校方也要给予教师的课程建设与公正合理的评价;其次,在省级以及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中,由教育部或省教育厅组织的考核同样是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了民族体育舞蹈课程是否能够纳入精品课程中。
三、结语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精品课程建设是方兴未艾的一项活动,各门课程都被纳入到精品课程建设之中,民族体育舞蹈也不例外。当然,不同的精品课程在建设路径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对民族体育舞蹈而言,从课程内涵到课程考核,采取好针对性的建设措施是最为根本的建设路径,学校与教师需要以此为着力点。
作者:田应娟 单位:昆明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丰豪.在高校开设民族体育舞蹈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才智,2014(0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