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第1篇: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论文摘 要:当前,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重点。高校图书馆应不断实践和探究,深化信息素质教育,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信息素质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而如何深入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也成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将信息素质定义为:信息素质就是人们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目前普遍被认可的有关信息素质的定义。信息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信息意识指一种把信息作为资源的自觉性;信息能力指能够获取、利用、评价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素质的核心;信息道德主要指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合理、规范使用他人的成果,遵守学术共同道德准则与规范等。在信息时代,高校需要积极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1.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资源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快速发展。在此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能够利用信息顺利开展学习研究活动的有力保证,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2.信息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全面优化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作为战略主题。作为学术型服务机构,高校图书馆必须紧跟教育发展方向,深入开发利用图书馆的情报职能、教育职能,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优势。

3.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举措。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先进的服务手段、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才保障。积极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高他们获取、利用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延伸之一,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举措。

二、深化素质教育内容及方式的措施

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效务实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加强信息道德修养。以许昌学院图书馆为例,目前主要是以开设文献检索课为主,结合入馆教育、培训讲座、在线素质教育平台和读书月活动等多种形式持续深入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1.改进新生入馆教育。新生入馆教育是信息素质的启蒙教育。此项活动的开展,使新生能够了解图书馆、初步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为今后的学习研究打下基础。

许昌学院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面对面授课。这种方式的弊端是:教师短缺,实效不强,易流于形式。于是,图书馆改进措施,在讲课之外,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新生信息素质教育。首先是把信息素质教育纳入新生教育的整体计划中,使入馆教育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其次是建立网页版新生导航,内容包括读者指南、借阅指南、各类资源使用指南、规章制度及新生入馆教育培训课件等。新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接受图书馆初步信息素质教育。再次是组织新生参观、学习,引导他们利用图书馆。新生入校后,图书馆会向他们发放《图书馆读者手册》。此举有利于新生了解图书馆的作用,提高了新生的信息意识。

2.完善文献检索课内容与形式。文献检索课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教育形式,也是许昌学院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文献检索课以选修课的方式,主要针对高年级大学生开设,旨在培养大学生获取、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使用检索工具,增强自学与研究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形式。首先,课程内容要注重实用性,切忌华而不实。要着重培养大学生对各类检索工具的使用能力,培养他们检索、评价和利用各种信息源的能力。其次,重视对数字资源的利用。高校图书馆除实体资源外,各类数字资源成为重要信息来源,它们具有科学性、全面性、便捷性的特点。文献检索课要强化大学生利用数字资源的意识,增加网上信息资源、数字资源检索和利用内容。再次,探索合作教育模式。要在实践中探索以图书馆员和学科教师合作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将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增加教育的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能进行学科学习与研究,促使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深化。

3.持续开展专题培训、讲座。一是开展定期培训讲座。在每年的“读书月”活动期间,许昌学院图书馆都会邀请人文学科专家为学生举办人文系列专题讲座,邀请重点数据库公司专家举办数字资源、网络资源利用专题培训,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二是开展培训预约服务。许昌学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或研究的需求向图书馆预约特定主题的培训讲座,图书馆针对不同专业、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数据库、大型系统的检索工具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三是充分发挥读者协会的作用,不定期开展读者培训活动。重点教授网络资源的检索方法、检索工具的利用方法、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网络数据库的使用和评价等。

4.建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而产生的,它整合了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它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和自主性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完善教学形式,促进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有效提高。

5.以“读书月”活动为契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为响应河南省图书馆学会全民阅读活动的号召,引导广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许昌学院图书馆近年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读书月”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主要有人文系列学术报告会、数字资源专题培训、“读者之星”评选活动、征文比赛等。学校高度重视,图书馆广泛宣传,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较好的反响。“读书月”活动丰富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也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情报职能和教育职能,推动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对信息素质教育活动的科学管理

1.重视开展用户调查。开展用户调查是图书馆了解服务效果、改进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的有效方式。主要形式有:网上调查,发放调查问卷,通过e-mail、电话和意见本收集意见和建议。

2.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重视图书馆主页资源服务功能的宣传,要在主页显著位置进行各类资源、服务活动的宣传,吸引更多读者通过网络环境了解并参与图书馆信息服务与教育。其次是通过学科馆员加强与各院部的联系。许昌学院图书馆已初步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通过学科馆员与某一学科或专业的师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宣传、推送图书馆信息服务,为大学生查找、利用信息提供有效的指导服务。再次是打造立体宣传局面。图书馆要优化网络环境,重视校园、宿舍、休闲区域的整体网络化建设,利用宣传栏、电子屏幕、广播等平面系统扩大服务信息传播范围。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的有效宣传将图书馆服务和资源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空间,使其便捷地获得图书馆服务信息。

3.加强图书馆员队伍建设。高校图书馆员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执行者,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馆员队伍是顺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服务水平的根本途径。高校图书馆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多种途径对馆员进行培训。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根据图书馆发展规划,合理引进其他专业人才,丰富馆员知识结构。二是组织开展多种知识培训活动。如加强馆员的图书情报知识、网络知识、现代检索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鼓励馆员不断更新知识。三是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其积极参与高校信息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第2篇: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一、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必须坚持现代教育观

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还是为了育人?为了选拔,还是为了发展?这反映着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从现代教育观看,考试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无论是考试的导向功能、改革功能,还是鉴定功能、激励功能,都是为了实现育人的目标。素质教育不赞成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更不赞成把学生考试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校长、学校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考试并不是用升学指挥棒、用分数去限制人、压抑人,不是阻碍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恰恰相反,应是运用科学的质量观、发展观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把考试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要改革和完善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改进和完善教育评价的制度。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教育考试已不能局限于鉴定、选拔功能,而要冲破传统考试思想的束缚,突出和强化考试的教育功能。

二、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必须坚持整体性观念

教育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有序列的动态系统,学生也是一个多素质的结合体,学校的考核、评定,则局限于学生的学业与品德,不能完全反映学校工作实际和学生质量的实际。所以,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不能单纯面向被高一级学校选拔、继续接受教育的少数学生。这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也是教育方针的基点。现代考试已从过去单项考核转变为从整体出发,运用多指标的综合,这就要求:首先,确立整体观念,把教育系统看做是一个整体,把学生也看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整体;其次,从整体和部分中研究目标和界定,教育目标的选择、研究、设计和分解等一系列活动都从整体着眼,分解各个要素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规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指标体系;再次,从整体出发研究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关系,重视社会的评价;最后,对各个指标的结果,按照“整体——部分——整体”步骤进行综合,把握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绝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恰恰相反,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整体出发的多指标综合,可以克服过去单项考核把本来是完整的学校或学生对象,分割成孤立的部分所造成的片面性、主观性、随意性的弊端,可以克服传统的封闭性所形成的忽视社会开放性的缺陷,改变几个单项成绩优秀而总体并不一定先进的状况。

三、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必须坚持主体观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象的主体性,重视被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自我,使被教育者成为主体。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如果没有被教育者的自觉参与和主体作用,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就难以实现。在学校里离开校长、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合作,要取得真实可靠的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还必须把握住创新的素质的核心与灵魂。影响创新的因素很多,但通过对大量科技史料的分析和有关理论的梳理,人们发现在这诸多因素中,有一个因素是居于核心与灵魂地位的,那就是人的自主性,因而自主性是创新素质的灵魂。歌德说:“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个奴隶。”如果教师无视这一点,那么他所从事的将是没有灵魂的育人的事业,是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的。

四、素质教育不能忽视生活中的考试

第3篇: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改革;考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82-02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素质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症结,问题迄今没能很好地解决。如何处理好坚持考试制度与推行素质教育的关系,我认为:

1.进行升学考试体制的改革。素质教育的水平和程度在我国主要受制于历史沿袭下来的教育体制和高度集权的考试方法。因此,就目前来说,首先要解决进一步扩大考试自的教育体制问题。就一般逻辑来说,考试的自越分散,越有利于发挥广大主考者的聪明才智以及根据他们不同的实践经验进行有助于提升素质教育的考试。以高考为例来说,我们就已经由全国统考,向全国统考和各省市自主命题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2005年已经达到了14个省市有部分自主命题权,这个范围还将继续扩大,在这个基础上,在著名的大学中逐渐推行像国外一些国家的高校自主命题方向发展,通过加强招生单位与考生的直接接触,避免单纯地通过考分接触,全面了解考生的德、智、体、美状况以及表达、反应、思路、特长等各方面的潜质,从中发现真正的人才。国外就曾有这样的报道:“莫斯科大学在1958年的时候,一个来自乌克兰农村的学生报考数学系,口试时主考教授考他对数,这个学生不知,就坦率地说答不出来,出于对远道而来学生的怜悯,教授提醒他对数原理与指数函数的原理相反。这个学生了解指数函数,便当场推出对数的原理,得了5分,进入了莫斯科大学学习,他就是后来的世界著名数学家、曾任莫斯科大学校长的萨多夫尼契院士。”以此想说明的是,考试自的分散扩大,首先应是各级升学考试的命题自,尤其是高考的命题自。升学考试充分体现了知识合理性和创新能力性的要求后,就会产生引领全社会倾向素质教育的功效。

2.研究现行考试的问题所在。以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为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要教会他们正确地认识、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传统的考试在各个学科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普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和目前考试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考观点题多而考方法题少;学生多数不会实践调查研究;不懂处理相关数据;不能全面看问题、常把个别当作普遍;混淆可能性和必然性;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知简单的概括和抽象;懒于尝试做基本的学科沟通和动手实验;缺少整体内容的总览和对学科体系的高瞻远瞩;不能自觉运用已学的科学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总而言之,我们原有考试的主要问题,在考试形式上,单一化的闭卷笔试多,而灵活多样的方法少,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般考试,大多采取一种方式;在考试内容上,知识考查比重太大,方法考偏少,传达给教学的信息和产生的效果是,教师送给学生的“鱼”太多,而授之“渔”的方法太少;在评价上标准,答案全以教科书为准,甚至要求一字不差,助长了死记硬背,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和扩展思考。

我们必须在考试方式上深刻内省问题的实质,尽管目前的考试不属于“八股”式,但的确带有“八股”式所反映的突出问题——僵化。改革要做足素质教育的文章,就要通过考试本身去寻找它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点。考试评价标准上的调整,要突出发挥性和开放性,加大创新观点、有理有据的疑问和合理化建议的给分比重,以此引导提高学生发挥潜在能力、综合运用学科能力和为现实发展提供知识服务的能力。可以肯定,考试方式不能有大的改革,素质教育的步伐就不会有大的进展。

3.把握考试目标的科学定位。我们必须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有正确和深刻的理解,素质教育的本质和效果应是人的能力的增强,现行的考试倚重了对知识的了解的评价而忽略了对个人能力的评价,问题的关键就出在是考知识的一般内容还是考对知识消化而形成的能力上。要使考试引导素质教育,就要处理好知识掌握与能力增强关系,从理论上说,知识与能力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统一的方面表现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越多,才可能体现在实践中的能力越强;二者对立的方面表现为能力不全由知识形成,既有先天的成分,也有实践经验的积累,还有专门人员的传授,完全以传授知识为目标不能达到提高能力的成效。我们以往教育目标不到位和成效不理想,不是考试本身,而是考试引导了应试教育而没有引导素质教育。

第4篇: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论文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素质教育

自1988年上海市最先提出素质教育起,至今已有二十余载,然而在与根基深固的传统教育长期交锋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仍然困难颇多。那么在这困境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阻力呢?笔者尝试从素质教育的内涵界定人手,结合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帮助。

一、“素质教育”的众说纷纭

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人的素质,然而目前国内教育界对素质的概念界定不下十余种,诸如先天遗传说、三层涵义说、身心倾向说、稳固性质说、基本品质说、基础学力说、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合金说、主体品性说、综合表现说、心理教养说、历史积淀说、内化说和本质属性说等。这些学说对人的素质作了多维层面的界定与剖析,虽然有利于我们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但同时也造成了对“素质”概念的众说纷纭,造成了实践层面的不知所措。在倡导素质教育方针下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比较极端的做法,就笔者所见所闻,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艺术教育”。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音乐、美术辅导班。

其二: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抓德育。认为只要抓好了精神文明建设,净化了校园风气,学生素质就会迅速提高。

其三:误以为素质教育就是淡化甚至取消考试。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很多学校主张减少考试科目,降低考试难度。

可见,概念的模糊不清使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行的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那么,“素质教育”究竟包含哪些内容?是否与考试水火不容呢?笔者认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德国的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当代欧美哲学和社会理论领域中最富原创性、体系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论具有相当大的兼容力和吸纳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塞尔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学理论,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思想,以及帕森斯和皮亚杰等人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哈贝马斯个人学术成就的标志正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建构起来的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认为,“与交往的、断言性的、自我表达的及规范调节等四种言语行为相适应,社会行为也可以分为四种。”它们有不同的取向,关联于不同领域的世界,具有。不同的有效性要求。

第一,目的行为。它以成功为目标,以合理谋划为特征,津津乐道于对自然的统治,而缺乏主体间向度,主要关联于客观世界,要求真实性。

第二,规范调节行为。它是社会群体成员以遵循共同的价值规范为取向的行为。“规范表达了在一种社会集团中所存在的相互意见一致的状况”,要求人人遵守。它主要关联于社会世界和客观世界,要求正当性。

第三,戏剧行为。戏剧行为涉及互动的各个参与者,他们相互构成观众,并使自身呈现在诸观众面前,以便在公众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印象。它主要关联于主观世界,要求真诚性。

第四,交往行为。它指的是“至少是两个或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动所达到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的行为”。也就是说,交往行为不仅是以理解为目的的对话行为,而且还是在行为主体共识基础之上,通过规范调节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的行为。在交往行为中,行为主体“……从他们自己所解释的生活世界视野,同时涉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事物,以研究共同的状况规定”。因此,生活世界中的交往行为同时要求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哈贝马斯把交往行为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而其它各种行为都应处于交往活动的支配之下。

三、素质教育的本质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告诉我们,真正意义上的交往,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相互来往,而是关涉到意义的双向理解与生成,关涉到人的本质性存在状态,关涉到主体间性的造就。交往是人们在没有内在与外在压力与制约的情况下,彼此真诚敞亮、交互共生的存在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交往实质上等同于广义的教育。教育本身即是一种以意义为取向的交往活动。

教育中的交往在很久以前就被教育家们所论述。孔子十分重视学生间交往的作用,他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主张以“对话法”发现真理,看重的正是师生间的交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也曾对教育中的交往进行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

素质教育本身是教育,必然具有教育的交往活动本质,只是它更强调人的素质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因此,对待素质教育,不能纠缠于对“素质”本身的界定,而应依据它在生活世界定的价值内涵和价值取向,考察它要培养学生怎样的素质;还应按照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的交往要求,思考它的有效推行方式。

四、素质教育的内涵

哈贝马斯受著名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卡尔·波普尔的启发,把世界分为三个不同类型的世界,同时也把交往关系划分为三个层面。这三个世界与三个层面密切相关。这三个世界分别是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主体世界。而三个交往层面是:(1)认识主体与事件和事实世界的交往层面,(2)社会中实践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层面,(3)成熟的主体与其自身的内在本质与他者的主体性关系层面。素质教育是一种为达到双向理解的交往活动。在素质教育中,作为活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同时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主体世界打交道,并服从三种对应的有效性要求(即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下面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探求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的基础在于能力教育。认识主体与事件和事实世界交往层面的真实性要求,确立了能力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在这种交往活动中,主体和自然世界处于一种主一客关系。这符合自笛卡儿以来的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观,即把单独的个人看作是认识的主体,强调个人对其以外的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涉及这个层面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自然规律,还要具备动手能力。所以,传统教学重视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素质教育并非轻视知识,也不是要取消考试。人类走向文明时代以来,在任何时候都是依靠知识的,知识经济时代尤其如此。而考试既能够查漏补缺又可以选拔人才,其地位也是无以取代的。不同的是,素质教育在强调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实践。因此,作为素质教育基础的能力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思维水平、创新能力等。

2.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道德教育。社会中实践主体之间互动关系层面的正当性要求,决定了道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地位。素质教育不能离开社会进行,教师和学生作为具有自觉意识的实践主体,应该遵守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我国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曾经指出,“教育是养成人格的事业,教人做人总是第一位,教人有一种专业还是余事。”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可见一斑。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学校的德育工作逐渐淡化了生活层面的内容,演化成知识教育,强调对认知、记忆等的训练与培养,缺失了与学生真实生活的结合。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交往行动者一直已经在其中运动的视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发生的。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宝贵的教育时机,因此,学校德育应该以生活为根基,通过生活进行德育,从而达到育人之目的。

3.素质教育的保障在于师生关系。第三个交往层面的真诚性要求,强调了主体间性的对话关系。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主体间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主体问性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关系。

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行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加以保障。受以往的认识论的限制,人们很难摆脱笛卡儿式的主客二分、单向理解的认知模式,往往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主一客”关系(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或“主一客一主”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同时又都是教育的客体)。把师生关系看作“主一客”关系,显然是把学生等同于没有自由意识的物,体现为传统教学中把教师奉为权威的思想;把师生关系看作“主一客一主”关系,尽管把学生也看成是主体,但仍没有摆脱“主一客”反映论的思维模式。哈氏理论告诉我们,交往双方或多方互为主体,只有通过平等对话,才能达到相互理解、实现共识。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双向理解”的交往关系。教师是具有人性的存在,学生也是具有人性的存在,彼此都具有意义领悟的能力,教学过程是彼此进行意义的交流与沟通、平等地展开对话、不断进行双向理解的交往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应对任何学生抱有偏见,素质教育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第5篇: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 素质教育 双语教育

虽然教育工作者在高校内尝试了很多办法来实现素质教育,但是多年来收效甚微。在过去二十年的时间里,应试教育模式下的高校英语教育一直被人们指责。与中国人母语的汉语不同,英语则是外来的第二语言。由于中外生活习俗、语言习惯上的不同,在中国进行英语教学就有很多困难。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双语教育都普遍存在于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如何在这三种复杂的关系中取得平衡,对于未来高校英语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一些问题的科学认识和系统定位

高校英语教育属于“外国文学”、“语言学”、“翻译学”概念的范畴,它具有认知领悟、教学实践、教育外部环境这三个层面的内容。英语教育已经越来越具有全民性和普遍性,因此对于三种模式的英语教育我们应该有科学系统的认识。

1.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注重教育成果,而忽视了教育的过程,是我国多年来推行考试制度的产物。而英语作为学生们要参加考试的一门课程,也必然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

由于我国缺乏英语教学的语言环境,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往往只能以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

2.素质教育。在任何知识的教育过程中,都有两种层次的体现。第一种层次能够让被教育者学习到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第二种层次能够让被教育者具备社会成员共有的良好素养,包括对知识的学习能力。第二种层次的知识体现,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更具有潜在性,更注重教育的过程。

3.双语教育。双语教育具有系统化、实用化、功能化的特点,它让学生在掌握了本国母语之外,还具备了能在国外语言环境中交流的能力。目前,我国不仅在高校内推行双语教育,还在初中、小学校园里也推行了双语教学。

二、英语教学和不同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双语教育都对英语教学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我们不能片面定义某一教育模式。对于应试教育,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它起到的积极作用;对于素质教育,我们应该想出更多的措施让它顺利进行;对于双语教育,我们应该建立更系统全面的教育体制来实现它。

1.高校英语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许多教育工作者之所以没有成功改良应试教育,是因为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考试成绩依然还是英语教学成果最主要的体现形式之一。而在更多时候,教师、家长、社会都是以英语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外语能力的主要依据。现在高校内实行的英语能力四、六级考试制度,也让很多学生对英语考试无比重视。

综上所述,正是应试教育能够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原因,它的存在有其一定的科学性。对于应试教育,应该让其对英语教育产生一定的疏导作用,让其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同时要多利用应试教育来发现学生和教师的问题,以此来不断改进教学方案。

2.高校英语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在英语教育更加全面地进入到高校的教育体系之后,对于更多的受教育者来说,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对基础英语知识的掌握。英语作为全世界流行的一种语言,有着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如何能够学习到更深层次的英语文化体系,对于受教育者的素质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英语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扩大了它的外延,素质教育在这种外压中体现了出来。英语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英语教育对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高校英语教育和双语教育的关系。双语教育现状已经越来越具有普遍性,无论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大学生,几乎所有的受教育者都接受双语教学。而英语作为双语教学中最主要的一门外语,因此也越来越具有全民性。全民参与的英语学习让英语不仅仅是一门外语,更成为了中国人的“国际通用语”。

但是,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英语教育中的缺陷,那就是没有外部语言环境。毕竟,中国人的语言还是以汉语为母语,英语虽然被高度普及可还是缺少交流氛围。对此,我们应该多用英语交流,以增加英语的学习气氛。

三、结语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双语教育普遍存在于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环境中,它们对英语教学分别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不同形式的教育而言,我们都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它。想要更好地在高校推行英语教育,就必须以素质教育为目的,以应试教育为实现形式,来丰富和完善当前双语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第6篇: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其主要的途径包括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理解素质教育理念,实施开放的语文教育;组织课外活动,实施开放课堂等。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育 素质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发展,标志着这是经济时代的来临,这种体制是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形态,不仅改变了以往经济发展的性质,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影响着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要转变陈旧的应试教育理念,突出素质教育的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切实转变作风,设施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

要想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有效实施,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转变原有的陈旧教育观念,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思想。一般来说,教师要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来认识和理解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危害和不足,要充分摆脱陈旧的教育理念的束缚。突破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用一把尺子来评价多样人生的不同的鲜活的生命,应试教育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学生将学习考试归结为唯一的学习目的,学习的成功,归纳为考试的成功,而考试也是有选拔性的考试,最终只有少数部分同学通过考试,大部分学生的成为学习的失败者。对学生的心理,情感都造成很大的伤害,也必然会否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考试,学生的学习一定程度不同程度不同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转变科学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让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让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在成长中,逐渐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在各行各业中,做出适合自己的成就。

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时代的教师要能够易学深涧里平等的伙伴关系,让学生在平等中与教师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这是教师职业最高尚的地方。教师能活一学生,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与教师的教学成绩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教师和学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和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学生信任老师,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容易犯错误也是难免的,犯错误了,教师应该批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但教师批评学生过后,就应该鼓励学生不再计较学生的错误,师生在和谐的关系中相互促进和成长。

三、理解素质教育理念,实施开放的语文教育

语文属于一种人文学科,它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脱离实际的语文,也与其他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因此语文的内容中时代的气息是很浓的,为此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程设施开放性的教学,让教师的语文教学不要局限于课堂。小学语文课堂要立足教材走向社会,从社会大环境中来汲取营养。小学语文也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涉猎各种不同的领域,让语文的学习成为大语文的学习。

四、组织课外活动,实施开放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实施好课堂这个主阵地,同时,教师要注重课外活动中的教学。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与经验,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一系列的读写等活动。在活动中,小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发展了不同的学生的个性,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学习,与生活成为一体,让学生过上快乐的学习生活。

第7篇: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国民基础教育,历来是世界上各个国家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资源的基础环节。初等教育作为国民基础教育当中的重中之中的环节,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素质, 影响着我国人才资源的整体发展水平。

一、素质教育环节中暴露出的问题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心素质、技能方面的素质构成的综合素质作为现代人的重要素质。通过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形成较好的基础素质,是教师的职责,亦是国民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工作。积极实施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面貌,也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仍暴露出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对素质教育的认知还不深入

部分人以为素质教育是实施趣味化与课外活动化的教育,只要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进行了课外活动,就是实施了素质教育,就可以实现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提到素质教育就理解成开展兴趣活动小组活动。

(二)注重知识方面的传教,轻视了能力方面的培养

当前,很多学校还总是将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评定教师工作绩效情况的一个关键性要素。在课堂上,充满机械式教育、填鸭式教育;在课外的时间,经常给学生补习功课,给学生布置了很多作业。轻视了学生能力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应试教育盛行的现象是个相当突出的严峻问题。

(三)注重考试科目的学习,轻视非考试科目的学习

不少非考试科目的教学不容易落到实处,经常被所谓的主科挤占,要么就是流于形式。不能确保非考试科目按照有关课程设置规定进行开设,这样,就不能够很好地实施与推行素质教育。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

素质教育是面向所有的受教育者,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的关键,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方面一起共同推进。

(一)社会

教育发展的水平与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优势有着内在的联系,“教育同社会的整体性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教育同社会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内在联系的关系。因为,人们习惯将素质教育的推行当作是教育机构的事情,素质教育的推行与发展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尤其是需要教育部门之外的有关政策、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所以,仅仅有教育机构来推行素质教育是远远不行的,需要整个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向前发展。”

(二)学校

学校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战阵地。唯有紧密地以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为中心,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转变以往落后的课堂教学手段和途径,方可以提升素质教育的成效。老师与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三)教师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提升老师的综合素质,老师的综合素质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每一个举动,不但关系着教师自身的工作成效,还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品格。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综合性影响,比起单纯的知识教育,对学生的人生更有深远的影响。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唯有积极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方可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环节中,开创推进素质教育新局面。

素质教育思想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皆应该从学生的发展角度进行设计,在知识教育环节中把握知识的规律性,依据相异学科教材的特点,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意志品质教育、陶冶情感的教育,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家庭

学生家长应该树立“家庭素质教育”的理念,“承担起一份教育的家庭责任,改变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的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人生道路、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教育,重视对学生实施以培养学生劳动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让青少年在艰苦环境中经受挫折磨练的教育等。学生父母不但应对学校推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计划、手段给予大力支持与积极主动地配合,还应该同老师多沟通、共同商讨对策,形成家庭与学校同心协力一齐抓,共同管理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学生父母对学生应该进行综合性评价,不要只关注孩子成绩,而是应该综合评价学生在多个方面的具体表现情况。

三、结语

素质教育是围绕人的终身怎么样做人,怎么样搞好国民基础教育来着手进行。在小学阶段,推行以全面提高国民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应该有效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有效调动多种积极要素,为提高国民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作出积极性贡献,使素质教育有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与物质保障,只有这样,素质教育工作,方可以在小学全面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柳梅.素质教育在日本[J].吉林教育,2007,5(12):22.

第8篇: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一、突破应试教育的“包围”走进“素质教育”

长时期以来,传统的政治教学被简单地理解为说教课、背诵课、满堂灌,照本宣科等教条式教学,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模式,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的选拔教育。在这种模式下,把学生训成了考试机器,高分低能;教师也惟升学率是从,只有如此,才有资格谈奖金、职称、晋级等。结果呢?人的素质没有提高,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政策没有真正贯彻。

二、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开卷考试

传统的闭卷考试立足于选拔性教育行为,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大多数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闭卷考试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题海战术”及“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发展,使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难以承受的超负荷状态,而过早地卷入残酷的社会竞争中。为克服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变“寻找适应教育的学生”为“寻找适应学生的教育”,教育部对政治科考试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初中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即考试时允许考生携带政治教材及相关资料进入考场,随时查阅。要求学生运用课本中的知识、观点、原理,联系国际国内重点热点问题、联系校园生活实际以及自身的思想行为实际,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分析、解决试卷中的问题。

三、突破旧课程的“包围”走进新课程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枯燥乏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受考核方式的束缚。在闭卷考试的形式下,考试考条条,学生背条条。学生如果对书本知识记不牢、记不准,就达不到选拔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对政治课无学习兴趣而产生厌学情绪;二是内容枯燥。课文中不乏有许多远离学生实际的“偏、难、繁、旧”的概念、原理和观点。

四、针对三个“突破”引发的几点思考

1.素质教育的障碍

近几年来,许多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关键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教学管理的评价模式,这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障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初中政治课应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入手。

2.开卷考试的弊端

评阅中考试卷必须选拔专业的、经验丰富的、责任心强的教师阅卷。可见,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突破口,开卷考试不是素质教育的终结,而是素质教育的开端。

3.新课程的缺陷

第9篇: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

初中政治 教学反思

一、突破应试教育的“包围”走进“素质教育”

长时期以来,政治课被简单地理解为说教课、背诵课,传统的政治教学,就是一言堂、满堂灌,照本宣科,条条框框等教条式教学,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的淘汰式的选拔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安排上明显偏重智育,把学生训成了考试机器,高分低能,心理负担过重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也惟升学率是从,因为只有如此,才有资格谈奖金、职称、晋级、住房等。结果呢?人的素质没有提高,党的教育方针也没有真正贯彻。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开卷考试

传统的闭卷考试立足于选拔,实施选拔性教育行为,只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大多数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闭卷考试以考试为指挥棒,只在考试能力上下工夫,重考试结果而轻教学过程,以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闭卷考试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题海战术”及“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发展,使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难以承受的超负荷状态,而过早地卷入残酷的社会竞争中。为克服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变“寻找适应教育的学生”为“寻找适应学生的教育”,教育部于2010年3月13日发出政治科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后,对政治科考试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从而使初中政治课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了开卷考试。初中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即考试时允许考生携带政治教材及相关资料进入考场,随时查阅。要求学生运用课本中的知识、观点、原理,联系国际国内重点热点问题、联系校园生活实际以及自身的思想行为实际,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分析、解决试卷中的问题。此举措重在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突破旧课程的“包围”走进新课程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枯燥乏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受考核方式的束缚。在闭卷考试的形式下,考试考条条,学生背条条。学生如果对书本知识记不牢、记不准,就达不到选拔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对政治课无学习兴趣而产生厌学情绪;二是内容枯燥。课文中不乏有许多远离学生实际的“偏、难、繁、旧”的概念、原理和观点。对这些知识原理,为了达到考核和选拔的要求,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次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从转变教育观念的角度,重点删改了原教材中“偏、难、繁、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使活动教学成了新教材最亮丽的风景:首先,活动内容丰富。新教材中的“活动”主要包括三类:课内活动、课外活动和活动课。 “活动课”的设置是新教材最亮丽的风景。活动课是活动教学的集中体现和典型标志,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进入学科课程还是第一次,是我国课程史和教材史上的重大创新。其次,活动形式多样。初中政治教材中的活动课,设置了大量新颖生动的教学活动,尤以初一教材最为典型。

为增强时代感,淡化学科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新教材对在社会发展常识中一向较为重要的生产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等内容,以及有关论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那些离我们现实太远而且纯属理论的多数章节都被删减了,补充了与现实结合比较紧密的诸如“三个代表”、“七一”讲话、“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富有时代性的现实内容。而且在考核时对于简答题、判断说明题、分析说明题、政治小论文等实施考试(开卷考试和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不管知识点来自课内课外,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行,同时对有创新的观点还要加分,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而一反过去初中政治课“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应试框架,构筑起思想政治课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四、针对三个“突破”引发的几点思考

1.素质教育的障碍

近几年来,许多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还有前改后返的体会,但总的来说进度不快。究其原因关键的一条就是设有一个政府部门制定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对教学管理的评价模式,这一点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障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初中政治课应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入手。

2.开卷考试的弊端

评阅中考试卷必须选拔政教专业的、多年上毕业班的、经验丰富的、责任心强的政治教师参加阅卷。可见,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突破口,开卷考试不是素质教育的终结,而是素质教育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