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第1篇: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中等体育学校;物理;课程体系;建设;探究

一、对物理教材组织顺序的探索

“课程”不仅要有“课”,还要有“程”。所谓“程”就是一种过程、一种程序,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更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有实践研究表明,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次序教学,竟然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传统的物理教学一般都是根据所研究的现象来安排教材顺序,没有根据物理学深层次的本质进行安排,而笔者认为这种结构的安排是不够合理、不够科学的。首先,从研究对象的物质形态方面来讲,我们可以把物理学的教学内容分为粒子、场、波三大部分,有抽象的也有具体的,而从研究方法上来讲,主要有质点、微观粒子、场、波、刚体以及热力学系统等,而就其线度来看,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如果从运动形式方面上来看,可以把物理学教学内容分为平动、转动、波动、振动、随机运动等,虽然这些运动的复杂程度不一,但是每一种运动都有其一定特点,也有其相应的研究方法。如果从阐述的物理规律分,则可以为分为演绎规律和统计规律两大类,对于中等体育的学生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演绎规律。想要使中等体育学校的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握教材组织顺序是教师必须要做的工作。

二、科学设置实验教学环节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能够亲密接触一些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增强思维的严密性,还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以及一些实验技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对学生学习物理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很多学校和教师都有一种“重理论”而“轻实验”的思想,他们认为实验在整个教学中只是一个陪衬的作用,或者只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所以物理的实验教学一直不容乐观,要么学校投入的经费太少,没有完善的实验设施或是单独的实验室;要么教师认为实验过于浪费时间,没有给同学们实验的机会;再或者教师把一切都准备好,只欠同学们“按步骤行事”的这个“东风”,认为这样可以加快实验的速度。在这些教学过程中,要么学生没有实验的条件或机会,要么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的步骤去做一些简单的验证实验,导致实验教学的效果不佳,起不到实验应起的作用。作为中等体育学校的物理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中的不足,让学校和教师们都能够对物理实验持高度重视的态度,给学生配备完善的仪器设施,配备单独的实验室,给学生足够的实验机会和实验空间,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理论的来源,验证理论的真伪,也在实验中感受科学、感受成功,让学生用实验巩固理论知识,也用实验促进学生对理论的进一步学习。

三、科学的课程设计

建设优秀的、完善的物理课程体系,需要有科学的、合理的课程设计作为前提保障,所以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多花点心思在课程设计上,让课堂上的物理教学有一条完善的教学线条,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认为,课程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课程设计的目的。

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有明确的前进方向,才会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不走或少走弯路。(2)课程内容的选择。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从来不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到哪就讲到哪,跳跃性很强,让学生总是摸不着头脑,把握不住学习的方向和边界。所以教师在课前就应该对课程内容进行一定的筛选,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教学的难度、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加清晰。(3)课程计划的安排。课程计划的安排一般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是为人类发展所服务的学科,也是一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科。因为物理学科包含了严密的逻辑思维、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研究能力等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维和能力。所以我们中等体育学校不是学物理专业的,但是物理学科所包含的众多思维和能力都是社会需要的,是学生们立足社会需要学习的,因此建设一套合理的物理课程体系实属必需。

参考文献:

[1]邢杰,赵长春,樊振军,等.大学物理课程体系的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10(23).

[2]徐明达,于佳丽.论建立开放的高职高专大学物理课程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

[3]斯坎得尔·吾斯曼.提高大学物理双语教学质量初探[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4).

第2篇: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资源整合;课程体系;身心素质

体育教学是提升学生身心素质的关键,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高校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综合性人才,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实力,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要实现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不断优化资源整合和重组,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新完善,从而来让高校体育教育呈现更多的意义。

1.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研究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应该构建科学化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核心目标,关注人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来对他们的个性和人格进行有效的鼓励和提升,促进个体的成长;构建健康的体育校园文化环境,以环境为依托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多方面的保障,推动教学效果延伸;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及延伸,应该充分地认识到体育教学的延伸意义,促进学生多维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个人发展和进步,强化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强化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实现教学相长,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型,助力教学效能提升。总的来说,高校体育教学应该是立体化、多元化的,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应该立足于教学资源的整合,不断地促进课程体系建设,这样能够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从而来更好地发挥高校体育教学的本质作用,为人才成长和发展创造有效的条件。

2.高校体育教学资源整合及课程体系建设思路研究

2.1以协同创新为核心促进体育教学实践

以协同创新为核心促进体育教学实践,明确高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和核心目标,为高校体育教育实现指明道路。必须要结合时展潮流和素质教育改革推进来合理优化教学方式,提升体育教学课程创新化的发展和进步。应该充分重视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赋予高校体育教学更多的使命感和时代性,善于从体育本身汲取营养,从而来更好地保证体育精神与个人人格培养的融合,在实现个人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来进一步地实现个人身心素质的强化,有效的促进高校人才的输出,从而打造出完善的高校体育育人机制。

2.2构建科学化的体育教育管理制度

构建科学化的体育教育管理制度,有效促进体育教学秩序的构建和稳固,从而来更好地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和效果。第一,不断地加强对于体育教育的管理,包括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教材的设定、体育教学规划、体育教学方式等,实现对于体育教学的系统化管理。同时,还应该建立有效的体育教学工作管理制度,对于体育教育进行系统化的树立和管理,促进各个教育组织部门的密切配合。第二,打造完善的体育教育内容支撑,包括对于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研究、体育活动设置、体育选修课程的举办等,从而来不断地为体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有效支撑。比如可以通过打造开放式校选课程,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内容,提升他们的体育视野和体育素质。

2.3资源整合与重组,实现课程内容建构

资源整合与重组,实现课程内容建构。要想让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产生更强的实践效果,就必须要善于对现有的体育课程和内容资源进行重组,从而让体育课程内容更加鲜活起来,这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第一,结合本校体育教学资源,来对优势课程进行优化重组,将本校的优势内容进行意义上的建构,从而来很好的构建专业化的体育教学内容集群,打造本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引领体育教学朝着健康化、多元化的方向迈进,为学生体育素质提升提供有效的基础;此外,还可以与其他高校进行合作,结合彼此的优势来对自身体育课程进行整合,打造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第二,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实现体育教学跨学科教学研究,从而来不断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它与心理学、保健营养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内容都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因此可以将这些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不断地带领教学体育教学朝向更加健康的方向迈进,从而有效的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4加速高校体育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

加速高校体育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全面促进高校体育线上线下教学的互相促进和融合,为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创造有效的条件。第一,打造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来进行选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等,针对于自身潜能的开发来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以此来不断地实现自身综合体育能力的提升。第二,打造完善的网络教学系统,学生可以直接到网络平台自行下载教学资料,学习校级体育精品课程,从而来不断地提升自身对于体育内容和体育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地领会到体育的核心精神,为自身的成长和终身发展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总而言之,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是未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必然,通过有效的线上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评价与教学互动,强化体育教学。

2.5打造完善的高校体育教育实践基地

打造完善的高校体育教育实践基地,保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效能提升。结合体育教学目标,巧妙地借助于校园文化建设来对之进行有效的促进,能够不断地打造完善、科学化的教学机制,增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第一,应该充分地保证资金的充足,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器材、场地、师资力量等要素,都应该进行有效的配备,从而为高校体育一线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和鼓励。第二,高校要结合自身体育教学的优势来对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的把控,打造资源共享的创新性平台,多与社会上的体育组织进行有效而密切地沟通和联系,这样可以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为学生综合体育素质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通过打造完善的高校体育教育实践基地,你鞥够开发广大师生的体育学习热情,从根本上促进体育综合素质和能力。

2.6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对于教学质量、学生体育行为、课程设置、资源整合等多方面进行有效科学的评价,对于教学改革的顺利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系统化的过程评价,以教学过程评价为核心来进行评价,善于对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进行及时地鼓励,并不断地对高校教学过程进行及时地修正和管理,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应该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来对教学课程设置、教师行为、学生学习情况等内容进行系统化的完善和管理,从而来不断地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机制的科学性,这样可以不断地维护教育公平,并增强高校体育课程教育的实效性,为时代进步和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支持。

3.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渐渗透,特别是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高校体育教学资源整合及课程体系建设成为了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对于资源内容、教学队伍、学习方式、教学目标等都有着较为严格地要求。具体到实践教学中,应该以协同创新为核心促进体育教学实践、构建科学化的体育教育管理制度、资源整合与重组、加速高校体育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打造完善的高校体育教育实践基地、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等,从而来不断地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未来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同仁,马向文,王亚飞,钱杰.集约化高校园区体育教育资源与开放式教学模式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03:77-82.

[2]胡小善.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体育大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05:95-98.

[3]王南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贵州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体系的必要性分析[J].铜仁学院学报,2012,03:88-91.

[4]伍娟,林志军.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23:139+141.

第3篇: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ESP;课程体系建设

【项目】“吉林省理工科大学英语ESP课程建设可行性研究”(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467号。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163-2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以来,吉林省(以下称我省)乃至全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一般用途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以下称EGP)为主。EGP教学的目的是使英语学习者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为以后语言实际运用打下基础。随着近20年来我省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多数高中毕业生基本达到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基础英语的教学任务已在小学及初、高中阶段完成。这使得我省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我省的省属高校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的英语教学的目标与教学内容该如何调整?我省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将向何处去?这是我们目前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EGP与ESP的内涵辨析

EGP,也称通用英语或基础英语,指的是以教授基本的语言技能为目的的英语语言课程,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即掌握语言的共核。这是语言教学中不论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未来从事的职业而必须掌握的那部分语言和表达方式。我们从高中到大学的传统英语课程设置一直沿用这种课程模式,把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课程来教授。

专门用途英语ESP与EGP相对,是指从事某种特定行业,或学习研究某一特定学科所使用的英语。ESP教学,是在完成基础英语教学之后,在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贴近某个专门行业,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在该行业中使用的专业英语基本词汇和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达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在行业工作中的专业英语交际能力。

根据学科门类又可将ESP分为科技英语、商贸英语和社会科学英语等三个分支。每一类又可进一步分为学术用途英语和职业用途英语两个分支,其最终目的都是为职业服务。Strevens还提出了ESP教学的四个根本特征: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课程内容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和活动有关;应尽力使句法、词汇、篇章结构及语义结构等方面适用于特定场合的语言运用;与一般用途英语形成鲜明对照。由此可见,大学英语EGP教学必须要向ESP教学扩展,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EGP,相反,EGP在整个大学英语教育中举足轻重。

三、理工科院校ESP教学的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尽管ESP教学在大多数理工科院校倍受重视,其现状却不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来看,大多数理工科院校在完成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任务后,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就任其自然了。同时,ESP教学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材不规范和教学方法单一等弊端。外语师资培养结构的不合理使大学英语教师在跨学科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不足,高校扩招又进一步突出了师资短缺的问题。教材方面,不同专业在教材选用上情形差异较大,多数是由任课教师自己选定,有些甚至是教师自己结合教案而编,这类教材都难以满足大学英语从学习过渡到实际应用的要求。

ESP作为在特定语境、特定行业中使用的英语,是语言共核之外的部分,不经过专门学习是难以掌握的。EGP教学结束后,应及时转入ESP教学。ESP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尽早建立起词汇体系,掌握这些文体的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

随着时代进步,工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更加频繁,工程技术人才外语沟通技巧与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重视。另外,个性化和多元化教学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四、基于ESP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

ESP教学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EGP教学和ESP教学的先后关系。对于基础还不扎实,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主要还应以EGP学习为主,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尽快让他们进入ESP课程学习。ESP教学应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为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在切实可行的条件下,提供丰富的ESP课程代替EGP课程,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英语提高,还可以促进语言学习的效率。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引入ESP理论改革课程设置

学校应积极建设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将学习者和学习放在重要位置上,真正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从通用到专门的转变。制订课程标准时,首先对接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目的”的特性,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及对实际工作中的真实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再结合语言教学的自身规律,把握不同领域的英语语言特征,对课程内容进行界定,再考虑拥有的教学资源及学生的基础,进一步确定具体的教学计划与内容。

(二)注重专业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但是难以胜任专业性强的ESP课程教学。对于实施基于ESP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急需对他们进行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变革教学方法的培训,使他们具备语言教学的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够用教学理论来武装自己。为更好的调动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学院和教师要共同制定具体科学的职业规划,确定英语教师自身发展目标,采用定期语言培训,不断提升英语教学水平的前提。

(三)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材建设

目前,从“专业”角度来说,市面上很难找到既适合学生英语实际需要又与学生的专业素质吻合的大学英语教材。适应ESP教学所需的教材,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前提,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材建设,首先英语教师牵头,联合专业教师及企业专家共同组织多元化教材编写团队;其次是摒弃传统教材编写体系,树立模块式编写思路,使每个模块具有一定的可裁减性和拼接性,推广案例教学,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空间;第三是在教材编写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探索课堂与实训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模式。

(四)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评价方法

ESP的教学应该坚持面向市场,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教师则是ESP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执行者和推动者。ESP教学的评估考核可借鉴国外的一些操作方法,即采用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企业为主的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办法,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评价核心,学习过程跟踪反馈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的优点。内部评估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形式,加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评估,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外部评估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语言技能的能力,需要社会力量的大力参与,考核手段更加多样化,问卷、调查表、面试等都是常用手段。

五、结语

理工科院校的学科设置呈现门类多、专业性强的特点,在不同领域,语言的词汇、句法、表达技巧呈现不同特点。因此,各院校应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学科特点,不断完善ESP课程教学,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这就需要重视ESP课程教学,明确ESP定位和目标,深化改革ESP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加强ESP师资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英语教学在不同专业领域凸显价值,英语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中得心应手的语言工具。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Water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 ridgeUniversity Press,1987.

[2]Robinson P.ESP Today:a Practitioner’s Guide.[M].Oxford:Pergamon,1991.

[3]Strevens P.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A].In Tichoo.[M].(ed.)ESP:State of the Art[C].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1988.

第4篇: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1.引言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是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作为小学生必修课的小学信息技术课,课程的设置要以学生的兴趣与价值观的培养为中心,改变只注重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讲授的信息技术课程现状,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快小学信息技术课课程体系建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基本情况

在设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之前,对大连市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基本情况做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调查内容包括: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授课形式、学生掌握程度、小学生对新的课程体系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授课形式,主要是一节课中教师讲授10至20分钟,剩余时间学生自学。而在课堂自学时间中,大多数小学生的主要活动是玩游戏、聊天等。这种授课形式属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仅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获得,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程变得枯燥,所以信息技术课堂就成了学生聊天、游戏的场所。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存在问题。比如有的老师一节课的授课内容只是练习打字,这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有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小学生的实际运用相脱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之后,使用较少或者不使用,使得所学的知识因缺乏巩固、练习而遗忘。

3.目前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的主要问题

对信息技术课重视不够。2001年,小学信息技术课成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目前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年级为小学四、五、六年级。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小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的重要学科,其重要性不容忽视。虽然近些年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总体来说,还是不够,归根结底是由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未能成为小学生升入初中的考试科目。

忽视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单一学科,这门学科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很多,比如:数学、英语、物理等,因此具有明显的整合性。在教学中要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使内容更丰富有趣。

调查结果显示,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教授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知识,不懂得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使教学内容变得枯燥单一。

课程教学模式单一,缺乏趣味性。调查结果显示,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大多依据教材讲授,在讲授过程中更注重小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表明,他们更喜欢活泼、有趣的课堂。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大多数教师只是在讲授―练习之间不断重复,教学模式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4.建设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

把学科知识融入到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当中,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丰富与完善。

(1)课程内容上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趣味性为主,注重与其他学科整合。

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主要对象是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的设置应以这些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这些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为20至2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与兴趣密切相关。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趣味性为主。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对各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对专业性基础知识的要求不应过高。内容设计应贴近生活实际,以学会应用为主要导向。要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以他们的兴趣爱好为指导。小学信息技术课应舍弃过难的内容,注重简单易懂,适合小学生的特点。

信息技术本身是多种科学技术与社会能力的综合技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存在密切的关联,处于启蒙阶段中的学生尚未形成清晰地分科概念。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如语文、数学、美术等的学习进行融合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调查分析,提出把flas与教育游戏引入课堂。收集了物理、数学、自然、科学、天文、安全健康方面的一些flas和一些教育小游戏,把这些教育动画与游戏引入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当中,增加新的教学内容,既激发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求知欲望,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技巧。

教师可以根据要讲授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动画或者教育游戏插入课程教学中,动画与教育游戏的选择要以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与学生的兴趣需求为基础,选择的动画与教育游戏要具有代表性,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相呼应。

(2)教学模式上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提出的这两种教学模式,都围绕把动画、教育游戏插入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这一主旨展开。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具创造力的课程,以往的单纯的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会使信息技术课堂缺乏生机。游戏与动画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们在课堂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教育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模式一:flas应用于课前。在信息技术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利用一些flas作为一节课的开始。这些flas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一节课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另一类是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关系不太大,涉及的知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一类的flas作为一节课的开始主要目的是导入课堂或者对一些内容的系统的展示。这类flas对小学信息技术课起到辅助作用,能帮助学生更深入直观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二类的flas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对flas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一节课的开始之前向学生展示“彩虹是如何形成的”flas,这是生活物理方面的小知识,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无关。在课堂开始展示这个动画,主要目的是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在一节课的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小学生的注意力是一个逐渐集中的过程,利用“彩虹是如何形成的”flas能快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让学生从直观的动画中了解更多知识。

教师在选择flas时,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与他们的原有知识结构相联系,与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相适应。所选择的内容要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模式二:教育游戏应用于课后。汉诺塔游戏是一款经典的益智类游戏,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与手脑协调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应对挑战的锲而不舍的能力,有难易程度的区别。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与学生结束对一节课主要内容的讲授学习之后,通过汉诺塔电脑游戏帮助学生熟悉鼠标的操作,是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剩余的时间,并以他们的兴趣为导向,使他们在课堂游戏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各项能力。

交通安全游戏――在路上是一款关于交通规则的教育游戏,通过操控鼠标找出不利于交通安全的行为,通过游戏让参与者了解交通规则。在一节信息技术课程结束之后,教师通过让学生玩这个游戏,能有效安排课堂剩余时间,规范课堂纪律。学生还能在满足自己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学习更多知识,熟练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还可以通过这个小游戏在学生之间开展一场比赛,锻炼学生的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提升对交通规则的认知水平。

教师可以把各种有用的教育游戏与动画应用到课堂中,使学生丰富知识、熟练计算机操作,寓教于乐。教师要具有信息的收集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需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游戏只是一种促进教学的手段,游戏只占一节课的小部分时间,只是全部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小部分,主要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主要目的是扩充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3)评价方式上

课堂教学模式离不开教育评价的作用,评价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课程评价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有非常的意义,并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高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促进教与学的不断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依据课程教学模式提出评价原则:

对信息技术的课程的评价。新课程改革提倡多元化评价,评价的内容、主体、方法的都要求是多元的。评价内容要依据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学生的水平进行,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信息技术课堂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信息技术课发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在评价中要分析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程度上的变化。但是小学信息技术课还应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不仅包括智育,而且包含德育、美育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馈学习效果,营造课堂氛围的重要手段。课堂过程评价方法不应采用单一的口头鼓励,要采用并发展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开展比赛、作品展示等。

针对本文提出的课程模式,可以使用教育强化,把一个教育游戏比如金山画王游戏作为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强化物,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有积极性,而且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比赛,让学生自由发挥,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在信息技术课上同时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5.结语

flas与教育游戏是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一种新的手段与方法,是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提出的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flas与教育游戏能否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主要的衡量标准是能否促进学生学习。把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通过flas与教育游戏融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是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现状提出的解决方法,得到小学生的肯定与认可。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强化课堂学习效果都有积极的意义。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课堂实际情况选择有利于自己课堂的动画或者教育游戏,选择合适的时间把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整合,不应过分区分各个学科的界限,这样对实现教学目标、强化教与学的效果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熙斌,杨方琦.教育游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88-91.

[2]武晶晶.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2,4:012.

[3]许军.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6:042.

[4]肖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J].软件导刊,2011,(7):182-184.

第5篇: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提高课程;地方高校

2013年11月,大部分省份的高考英语分值从之前的150分调低至120分。高考英语分值的改革直接触及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调整的必要性。高校外语课程体系进行过多次不同程度的改革。这次高考英语的分值改革涉及到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改变。大学英语应该更加倾向于综合化、特色化、地方化方向发展。

一、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

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课程占本科的总学分比例应达10%(即16学分)左右。因为各个高校的生源、办学特色、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呈现很大的差异。全国一流的重点高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上采取了压缩学分、压缩课时的做法。地方高校、二本院校尽管大多数还能够保持16学分值,但这包含了必修课和各类选修课。总体上,大学英语占大学总学分的比例严重下降。

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内容更加倾向于综合化,不再局限于其工具,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也应综合各专业特色进行结合性教学,更加注重大学英语的实用性。我们从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的发展历程即可看出这一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由原来的100分提升到710分;由原来的注重语法、单独知识点转化为对听、读、写、译的综合能力考查,再到将口语的等级考查融入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成绩单中,口试门槛降低。这一发展历程足以证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也应着重于听、说、读、写、译五个模块的结合模式。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应该更倾向于特色化。各高校开展了各类英语特色选修课,将大学英语与专业相结合,与文化相结合,更加注重大学英语的实用性,或强化语言的工具性,或锻炼文化的补偿性,或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变革的另一方向即地方化。大学英语的培养目标为通识型人才,但不应忽视个体差异,特别是地区差异,所以在保证实现通识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应突出地方院校特色,因地制宜地改革大学英语的课程内容设置。

二、重点高校大学英语提高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重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一大主要表现即为逐步压缩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课时比例。针对学生外语水平的差异,设立符合校情的外语等级水平考试,将学生按外语实际水平分类教学。基于等级水平考试,决定各个等级语言基础课时的比例以及提高课程的种类和比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将大学英语必修学分的比重降低了50%到25%不等。

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隶属人文学院,下设公共英语本科、公共英语研究生教研室,负责公共外语教学。大学英语课程分为基础英语1~3级,另外包含了近20门英语公共选修课:在实用英语方面开设了科技英语、体育英语、科技英语视听说、报刊选读、商贸英语;在英语高级技能方面开设了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以及根据听、说技能训练开设的高级口语、高级听力,根据写、读技能开设的高级写作、高级阅读;在文化英语方面开设了影视欣赏、中国文化英文谈、西方社会与文化。清华大学通过英语公共选修课实现提高阶段的各项教育教学要求,采用模块式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提高课程体系:外语学习的重点不再仅仅局限于打语言基础,而是专注于语言的各项基本技能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转向高层次设计,突出语言的应用特色;公共英语水平测试系统的建立能够更好地测试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并且创造良好的校园语言交流环境,清华大学建立了大学外语课外学习环境组,积极地开展语言应用环境的建设,有利于给学生提供课外语言学习环境。外语环境建设是课堂语言教学的有效延伸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外语协会、英语学习网站、英语交流与写作辅导中心、英语学习策略咨询辅导中心、实用英语技能系列讲座、外教西方文化系列讲座、英语夏令营等方式起到营造全英语环境、语言文化熏陶的作用,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化主旋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并积极参与其中。外语环境建设的主要课外活动包括:各类比赛(外文歌曲大奖赛、演讲比赛、作文比赛),以外语文化传播为目的的一系列讲座、英语角、外语调频台广播等。这些外语环境建设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营造了人工的双语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不断地受到激励和鼓舞,达成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重庆大学的公共外语教学由大学英语教育中心负责,隶属外国语学院。外语教育中心下设6个英语课程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组、文理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建筑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工程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信息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和大学英语创新课程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组承担非英语专业硕士、博士生的公共外语教学;文理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建筑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工程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以及信息学科大学英语课程组是以学生的专业为标准进行划分,将语言与专业相结合,主要内容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与其应用技能,同时兼顾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集合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课程的设计方面重视听说能力的锻炼,在教学模式方面积极推进以网络和计算机为基础的英语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单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语言知识点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条件的同时,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兼顾知识传授、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引导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教学评估全面、客观、科学和准确。大学英语创新课程组以项目驱动法为依托,为学生提供面对面指导,努力帮助学生提升语言以及思辨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三、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提高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提高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参考重点高校的设置模式和内容,但不能完全照搬照抄。重点高校提高课程的设置是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检验,是较为成熟的成果,是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发展的趋势和目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地方高校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生源基本功相对较弱;办学特色比较突出;师资配备组合欠合理;配套设施跟不上;理念高度有待加强。在提高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地方高校也已经开始探索实施,但有些高校意识不够、因循守旧,有些高校积极进取但收效甚微,部分高校有如无头苍蝇,乱飞乱撞最后又回到原点。基于地方高校的特点和现有的提高课程体系建设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地方高校应明确一套分级教学标准及模式。因材施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大帮哄的公共外语教学模式既浪费了时间又收效甚微。压缩大学英语的课时对于地方高校是不明智的选择。地方高校不同于重点高校,学苗较弱、基础知识缺乏,充足的课时才能保证基本语言水平的需要。教学可以分为三个等级,采用小班教学的模式,每个教学班不应超过60人。分级模式应兼顾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的综合考察,以总分排名的方式决定英语等级。

第二,结合本校办学特色,进行专业与大学英语的结合。一级为语言基础知识教学;二级为专业与语言结合;三级为自由选修项目。其中,三级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式选修方式:高级语言能力模块、实用英语模块、文化培养模块。高级语言能力模块将课时平均分配到听、说、读、写、译能力培养上,是一级的提高版;实用英语模块进一步将语言与专业相结合,是二级的提高版;文化培养模块是出于对学生人文性培养的考虑,对于基础非常好的学生可以在文化中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

第三,教材、师资应该配合第二点进行规划。地方高校应该注重教师的深造培养,派教师去重点高校甚至国外高校进行学习,使他们的知识能够快速地更新换代。教材方面应在二、三级采用自编教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第四,大学英语提高课程为二级和三级,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二级应该遵循一级采用分值的评价方式。三级应该采用等级评价方式,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大学英语提高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6篇: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项目课程建设 教学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52-01

一、实施背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要根据不同专业教学要求和课程特点,创设多元化教学方式,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积极探索和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以深化课程改革、实施课程项目化为切入点,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校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难题,促进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二、主要目标

以“以点带面、分批建设,契合需求、强调特色,夯实内涵、创造精品,系统推进、制度保障”为原则,利用三年时间(2014―2016),每个重点专业至少有1―2门专业核心课建成项目课程,全校共建成50门左右项目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

三、工作过程

(一)思路

以深化课程改革、实施课程项目化为切入点,实行课程建设与信息化建设融合,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课程学习与现代信息手段融合,努力提升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程序

四、条件保障

(一)人员保障

1.制订学校系统教师培训计划,有序、有效开展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工程,让教师树立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2.配备信息化建设人员。负责研究制订学校课程信息化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搞好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指导师生用好信息化设备和资源。

(二)教学条件保障

1.完善已有实训室的配套建设,对新建实训室要按照能开展教学的要求进行建设,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为课程项目化教学提供保障。

2.建设课程学习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主动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

(三)经费保障

学校设立课程建设基金,每年投入课程建设专项经费100万元。学校资助经费标准:课程学时32-46的为8000元, 48-62学时的为10000元,64学时以上的为12000元。学校资助经费分二期拨给,第一期经费为60%,在项目立项后拨给;第二经费为40%,在课程验收合格后拨给。

五、实际成效

我校项目课程建设自2013年10月开始启动,迄今近2年。在这2年里,广大师生勇于探索,不懈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建成了10门项目课程,可供学生在线学习,25门课程正在立项建设当中。

2.学生的学习中心地位显著增强,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显著增强提高。

3.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明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4.课程建设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学校教学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

六、体会与思考

1.学校《项目课程建设进度安排表》,对课程申报、中期检查、评审验收严格管理,是完成课程建设工作的关键。

2.制订具有本校特色的《项目化课程建设评估验收评分表》,引导教师高效建设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核心。

参考文献:

第7篇: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课程 社会适应 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已经走进了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在不断的完善自我,其中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是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小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年来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根据自己近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试图对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合作学习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作初步的探讨。

一、合作学习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1.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通过课堂这个舞台,具有一定自由空间的合作小团体为小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才华、挖掘自己潜力的天地。在团体中,小学生要组织调配、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等,为学生们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既促进了小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激发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是学生产生了不仅为个人荣誉,更为集体荣誉而战的感受。它能帮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发现他人优点的美德,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和良好现代竞争观。

2.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新的社会适应环境。合作学习具有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观点,使小学生一起很轻松的进入新的环境,摆脱了原来旧的“单打独斗”的局面。所以使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合作学习与社会适应能力互相作用

根据三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原来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大部分的小学生缺乏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例如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商解决,我曾对我校二年级305名学生的合作行为进行跟踪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29.5%的小学生经常与小朋友合作,而70.5%的小学生合作行为较为缺乏;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只有23.2%的小学生能表现出合作行为;当活动材料缺少,只有10.8%的小学生选择与同伴合作。2002年9月开始合作学习上体育与健康,且贯穿全学期。经过一年对我校二年级305名学生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有59.5%的小学生经常与小朋友合作,而40.5%的小学生合作行为较为缺乏;当同伴遇到困难时,有53.2%的小学生能表现出合作行为;当活动材料缺少时,只有50.8%的小学生选择与同伴合作。合作是小学生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呢?

1.树立合作的榜样。同伴是小学生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对有合作行为的小学生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小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在合作游戏时,小学生经常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小学生的合作行为。因此,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小学生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小学生一起游戏,是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2.创造合作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很多,如跳绳、跳橡皮筋、接力等。在游戏中,可以给孩子们分配不同游戏角色,因此孩子们彼此之间便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孩子之间相互交往,都可以为小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

第8篇: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实验教学体系 财经特色 跨专业综合 设计开发型 项目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财经类高等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随着国外IT研发中心和工程中心向我国的转移,我国的计算机教育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纵观我国计算机高等教育近十多年的发展,开办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从一百多所增加到七百多所,在校学生总数高达近50万人,占全国理工科在校学生总数的1/6左右,成为我国高校中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专业。尽管国家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但是从2003年以来,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面对如此尴尬局面,应该重新审视大学计算机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定位。

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是各类普通高等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培养方案的针对性不强,导致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近几年新上的计算机专业,大多数都在照搬综合性重点大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暂且不说教学条件、师资水平不能具备,就是培养的学生,走向市场时也根本无法与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竞争。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建构新的模式,以其进行差异化竞争,重构核心竞争力。计算机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其高速发展使得我们难以用4年有限时间内的课程涵盖所有内容。这就要求各类不同性质高等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要有所侧重,以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为切入口,依据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的综合要求,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二是许多财经类高校为了突出学校的财经类特色,在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简单的罗列了许多经济管理领域的理论课程,缺少有机的融合。随着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入、企业资源规划的应用集成,这种课程的简单叠加无法提升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在财经领域的开发能力,在实践中还是无法具备财经特色的核心竞争力。三是目前财经类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教学只是课堂理论教学的一个辅助环节。这种教学模式注重传承的是创造的成果而不是创造的过程,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缺少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

二、财经类高等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财经类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应构建差异化、特色化、高度融合的、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验教学体系。

首先,以差异化、特色化的培养模式为指导原则,要求从三个层次进行构建:一是财经类院校与普通工科院校的差异化;二是各个财经类院校之间的差异化;三是财经类院校内部各计算机相关专业方向的差异和分工。财经类院校与普通工科院校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财经特色上,旨在构建以经济、金融、管理、会计等为应用领域的计算机实验课程体系。财经类院校之间的差异化体现在依据本校的学科优势和师资条件选择特色领域的重点和先后发展次序上。财经院校内部各计算机相关专业方向的差异化,应在本校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方向本身的特色和基础,选择不同的财经应用领域为切入口,发展特色,合理化分工与合作。

其次,要构建高度融合的实验教学体系。面向单独课程的实验以及这些实验的简单叠加,或者是与经管理论课的简单叠加,都无法使学生获得综合应用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应以不同的应用领域为培养目标,把涉及到的各门课程按统一的培养目标组织起来,这些课程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知识层次,构成了学生的知识架构,因而面向应用领域的实验教学体系设计能反映学生的特色能力,且易于形成体验和仿真环境,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后,要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必须转变以验证为基础的实验设计,强调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和创新性。随着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入、企业资源规划的应用集成,面向单独课程的实验难以设计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环境,已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体系的设计需具备提供仿真企业真实环境的功能,以案例、问题、项目为中心组织实验教学,这种环境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规划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步骤,发挥群体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财经类高等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的思路

财经类高等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应依托学校经济与管理类学科的整体学科优势,围绕"差异化、特色化,高度融合,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培养目标,坚持在实验教学中体现三个层次的差异化,体现特色学科与计算机实验的高度融合,重视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对方法的掌握,为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此思想为出发点,构建财经类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差异化、特色化,高度融合”要求实验体系设计的重点应在"跨专业综合"实验设计上,以此为依托选择校内项目和校外实习;“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要求实验体系设计的重点应在应用分析型实验、设计开发型实验、情景仿真型实验,以及科研、竞赛、项目和实习方面。

四、实证分析

跨专业综合实验建设的基本思想是把财经类特色课程与计算机相关课程综合进行建设,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从培养目标出发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和技能的实现。依据中央财经大学的学科优势,划分经济与管理两个不同的切入点,与信息学院三个本科专业相结合。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两个专业与管理课程结合比较紧密,尤其突出与会计学科这门优势学科的结合。为了体现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将计算机专业与经济课程相结合,尤其突出与金融学科这门优势学科的结合。

在二级学科实验平台的实验以设计开发型和实际项目型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在实际项目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了教学由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这种实验教学体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计算机与财经的知识背景及相关项目开发经验,能够根据实际项目动态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形成财经类高等院校独特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应用实验教学中心)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组编.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

[2]张炜.高等教育创新的范式与管理:集成创新.中国软科学,2004.2.

第9篇: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课程作为开放大学服务学习者的主要载体和学习资源建设的基本单位,需要在广播电视大学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与重构。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基本特点表现为开放性的课程理念、分级化的课程体系、规范化的课程管理、灵活的课程衔接。开放大学应该建立一种层级化课程体系,并赋予课程体系学术资格功能,建立课程层级与开放大学所授学术资格之间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 开放大学;课程体系;层级化;架构;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8—0030—05

学科、专业和课程是构成高等学校的三个基本要素,任何一所高等学校都必然包含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因而对这三个要素的建设就成了高等学校的三项基本建设[1]。学校的人才培养功能主要是通过课程实现的,课程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和服务学习者的重要载体。

国家开放大学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没有围墙的远程开放大学[2]。开放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推进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无论是与传统高等学校还是与广播电视大学相比,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任务、人才培养目标、系统结构以及运行模式等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因此,开放大学不仅需要顶层设计,而且需要进行体制与机制创新。课程作为开放大学的基本要素,是开放大学服务学习者的主要载体和学习资源建设的基本单位,必然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与重构。

本文根据国家对办好开放大学的要求、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经验,在研究分析国外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创新与重构提出一些设想。

一、开放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立足点

课程是开放大学实现自身社会价值、服务学习者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承载着开放大学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体现着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所以,开放大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要,同时考虑开放大学自身的特点。

(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而言,开放大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从三个方面着眼。

一是着眼于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终身学习理念引领学校教育改革,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努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开放大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从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背景出发,为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提供课程支持。

二是着眼于区域规划与产业发展的需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开放大学的重要使命,开放大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并从中挖掘着力点和突破口。

三是着眼于劳动者素质提升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要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开放大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着眼于劳动力素质提升的现实需求,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知识与技术支持。

(二)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学习化进程的演变与发展,社会的学习形态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3]一是学习需求的社会化,学习已经超越了少数人的特殊需求而发展为社会公众的普遍需求;二是学习选择的个性化,学习者根据差异化的学习需求选择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通过灵活的学习制度得到保障;三是学习过程的终身化,学习伴随着个体自我发展的整个生命过程;四是学习手段的信息化,学习者通过网络化的学习平台获取学习资源并得到及时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学习者学习形态的变化,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为开放大学创造了发展机遇。同时,这种变化又要求开放大学的课程必须在个性化、信息化等方面突破传统大学课程的局限,为学习者社会化和终身化的学习提供全面的支持。

(三)适应开放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开放大学是传统大学适应时展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形式,相对于传统普通大学而言,开放大学具有自身的特点。[4]具体而言,开放大学在教育理念上实现了有教无类,普通大学则是一种甄选教育;开放大学的教育对象面向整个社会,普通大学则面向学校;开放大学的学生通过开放的方式入学,普通大学的学生通过考试选拔入学;开放大学的教学模式是远程教学,普通大学的教学主要通过面授完成;开放大学的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普通大学的学习方法是教师传授;开放大学的学习资源是多种媒体资源,普通大学的学习资源是印刷材料;开放大学的学习环境可以是任何时间和任何地方,普通大学是限定在固定时间和课堂学习。因此,开放大学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新需求,对传统普通大学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分解、提炼和优化组合,形成富有开放大学特色的课程体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