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代经济形势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经济形势、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经济持续波动震荡,虽有复苏迹象,但增速十分缓慢。目前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各种压力,这是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形势。而在国内,我国的经济运行虽然总体良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是仍存在着严峻的挑战,我国市场经济固有的体制性问题、结构性矛盾仍然凸显;通胀压力巨大、金融市场波动震荡、物价过快上涨等问题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特征与中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当前经济形势特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判断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影响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也将对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带来机遇与挑战。 第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将催生新的就业类型。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政府着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将不断优化调整,新兴制造业不断优化,企业技术加强创新能力,服务业将大力发展,这些都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依靠新的科学技术创新,而中国的就业进入一个通过技术革命寻找新增长点与低碳经济发展阶段。第二、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波动震荡可能催生新一轮的周期性失业现象。食品短缺与价格上涨,以及由此带动的工资上涨将是这个阶段经济的突出特点。而这一阶段的经济波动震荡和周期性失业特征成为也必然成为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第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将逐渐由出口- 投资驱动型向内需消费- 投资驱动型发展方式转变。这就意味着知识型和服务型的就业岗位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优势。第四、结构化矛盾存在和失业集群现象仍是后经济危机时代的突出的特征。大学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第一、大学生就业难仍是当前经济形势下存在的最突出的就业问题。仅2007-2010年未就业的大学生毕业生就有860万人,而2011年,这个数字将不断飙升。根据以往大学生毕业生的二次就业率的统计比例,有约30%-35%的人能找到工作,也就是意味着至少有500万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困难。第二、部分大学生未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存在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大学生由于对市场缺乏足够认识,容易“眼高手低”。在求职的过程中,常常丧失理性,盲目就业。同时大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呈现了持续下降的态势。“跳槽”是司空见惯之事同时也是用人单位的无奈。第三、大学生就业类型的多样性。近年来,国内的就业方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灵活就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短期就业、季节性就业、家庭就业、派遣就业、远程就业等多种形式。这也使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上有了更多的选项。第四、大学生创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但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却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大学生创业是缓解就业困难的有效方法,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非常低。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创业有激情没信心。二是,大学生创业有氛围缺教育,多数大学生是没有创业经历的。这些都使大学生创业成了高校中的“鸡肋”。
二、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提升在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探索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当前各高校应该深入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探索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抓学风建设,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锻造,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责任感,进而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
(一)以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强化专业思想,形成多层次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第一、发挥学校党政对学生专业教育的领导作用,加强学风建设督促工作。学校党政领导应从学校整体工作就学风教风问题、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教学、专业实习等进行专门的讨论,针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召开主题班会,为学生指明方向。第二、以专业技能拓展为目标,举办专业技能竞赛、专业论坛、专业科技创新等活动。邀请企业家、学者等专业领域的权威莅校讲学,形成着眼社会需求,教学主导,学生组织搭台,学生唱戏的工作机制,促进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专业素质拓展体系。第三、抓好专业思想教育,树立专业先进典型,坚定学生专业信心。举行专门的学风建设推进会、学习经验交流会等,从强化专业素质培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等方面强化学风建设。在学校网站和报纸等各种媒体上做好优秀学生的宣传介绍。选派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对新生进行大学生活教育,树立典型和榜样。
(二)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类学生实践活动,形成全方位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模式。第一、积极开展寒暑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立项活动,建立“高年级团队帮低年级团队、有经验团队带无经验团队”的传帮带制度。把社会实践能力作为每位大学生的必修技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二、深入开拓实践基地,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丰富学生们的实践内容。重视将实践活动与学生成长更好的结合起来,与社会上的单位进行合作,实行社会实践基地化培养模式。推进学生的职业见习制度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和职业的理解,明确自我发展方向。第三、着眼社会需求,开展“千人百企”、“三进三同”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化素养。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有专业特色的“千人百企”、“寻找职业贵人”职业见习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要走进企业,走进职业,认识自己,锻炼自己。
(三)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抓手,点面结合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形成一体化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第一、合理规划大学生职业生 涯规划教育模式,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导航。形成一年级做好学生的大学生活规划、学习养成教育,二年级做好学生的学业规划、生涯规划教育,三年级做好职业探索、专业发展活动,四年级做好就业技巧辅导和职业素养辅导。将就业指导课、创业教育课、职业规划课纳入教学范畴,作为必修或选修的学分。第二、实施“大学生生活导论”。邀请企业家、知名学者,毕业校友,高年级学生等不同层面的“学长”针对不同年级积极开展大学生活导论、“学长”计划系列活动。通过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邀请了职业生涯规划专家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目标规划的引导,激发同学们追求成长、完善自我的内驱力。第三、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是关键。积极地做好就业形势分析,就业准备指导;做好就业技巧,就业信息的收集等指导和分析;做好就业心理辅导,就业和个人发展指导和分析等工作。最终实现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
(四)以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载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形成个性化的学生核心品质培养模式。第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协调的身心素质。积极开展各项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种球赛、歌咏比赛、文艺晚会等文体活动,形成独具校园特色的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应具备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第二、通过对学生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感和职业态度。在大一阶段注重“苗子”的选拔和任用,通过组织活动、协助老师、联系班级、服务同学等方式,准确分析学生干部能力的类型,有所针对地教育培养,同时开展学生干部素质培训班,进而培养学生干部对于工作的责任感,进而转化为对职业的认真态度。第三、通过开展各种拓展性的训练比赛,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举办主题演讲比赛、主题辩论赛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干部队伍交流培训,提升学生干部的人际交往能力;成立文体兴趣小组、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等,通过各种社团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新闻中心-中国网2010-3-2.
[2]国家统计局报告。新华社北京2010年3月23日电(记者刘铮)。
[3]曾燕波,杨健楠 外来务工青年城市融入与发展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
[4]郑秋,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发展研究,2008年,第5期
[5]刘长平,以拓展素质为核心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9
[6]罗兰芬,谈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消费导刊,2007,6
【摘要】2007年底,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走势进一步恶化。2008年和今年第一季度以来,我国出口额大幅减少。对于外贸依存度高的中国来说,必须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具有清醒认识。本文根据中国当前的出口形势,分析出口减少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出口;金融危机;出口退税;对策
2008年10月份我国出口额同比增幅低于20%,11月份的出口额同比增长仅为-2.2%,出现7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国家信息中心研究报告预计,2009年我国出口将大体保持2008年的规模,进口比2008年下降5-10%,导致“衰退型顺差”扩大,使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但与总出口对总产出的实际贡献下降相背离,出口总量下降对总产出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截止到2009年5月,我国第一季度的出口形势也已知晓,如何在今年下半年和未来几年内恢复我国出口大国地位,保持中国经济增长高速增长,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1我国出口整体形势分析
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形势仍很严峻,进出口贸易额相抵,进出口贸易总额4287亿美元,贸易顺差623亿美元,同比增加209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2455亿美元,同比去年第一季度下降19.7%;进口贸易额1832亿美元,同比去年第一季度下降30.9%。第一季度,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18亿美元,同比去年第一季度减少56亿美元。具体形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截止到2009年4月):
1.1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应:出口的贡献要远低于最终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在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6.1%中,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仅仅是-0.2个百分点,而最终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则达到4.3个百分点,最终投资对经济的贡献为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大大高于投资与净出口的贡献,充当了第一驱动力,成为支撑GDP增长的中流砥柱。
在进出口贸易方面,我国对外贸易开始出现明显的好转迹象,2月份出口增长额是-25.7%,3月份达到-17.1%,形势仍然严峻。虽然整体趋势下滑,但是,从月度环比状况看,我国出口下滑趋势在收窄,我国各主要的经济指标出现了较好、向上、积极的迹象。单从采购经理指数(PMI)上来看,我国经济在今年第一季度捷报频传,这有可能成为扭转全年整体出口的良好开头。
1.2出口产品的整体结构: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幅下降但在出口产品结构中的比例上升势头明显,其中机电产品出口累计1981.28亿美元,同比下降21.22%,但环比增长逾四分之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累计982.50亿美元,同比下降23.1%,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29%。其中,3月份当月出口274.5亿美元,同比下降20.8%,为连续第5个月同比下降(图1所示)。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我国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出口增长减缓并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纺织品出口202.15亿美元,同期下降15.2%;服装出口315.0亿美元,同期下降6.6%。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量大幅度下降。其中钢材出口持续低位运行,净出口量迅速下降47.8%,钢坯和粗煅材下降96.8%。农产品出口量下降显著,玉米出口量下降88.9%,大米下降12.5%。
1.3出口贸易方式:我国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5994.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4.6%,降幅大于同期一般贸易降幅5个百分点,但较前两个月加工贸易进出口总体降幅收窄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374.2亿美元,下降20.5%;进口2619.9亿美元,下降28.7%;其项下累计贸易顺差754.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6%。(表1、表2)
1.4出口的国别:到2009年4月份,中美双边贸易进出口大幅下降,进出口总额858.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8.9%,占同期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4.32%。其中,我国对美出口626.8亿美元,下降15.7%;自美进口231.4亿美元,下降17.4%;累计实现对美贸易顺差395.4亿美元。截止至今年4月,我国对欧盟进出口贸易持续下降。我国与欧盟双边进出口贸易总值达到1024.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9.8%,降幅低于同期我国外贸总体降幅5.1个百分点,欧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其中,我国对欧盟出口674.9亿美元,下降22.1%;我国自欧盟进口350亿美元,下降15.1%;累计实现对欧盟贸易顺差334.9亿美元。截止至4月,中日双边贸易降幅居前3大贸易伙伴之首,日本从我国最大进口来源地位置回退至次席。中日双边贸易额为645亿美元,下降23.15%,降幅列前3大贸易伙伴之首,分别高出同期我国与欧盟和美国的双边贸易降幅3.4个和8.8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10.7%。其中,自日本进口348.0亿美元,下降29.6%,被欧盟超越退到我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位置;对日出口297.0亿美元,下降16.2%。累计贸易逆差51.0亿美元,下降71.9%。(表3)
2我国出口增幅下降的原因分析
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强了对宏观政策的协调,各国联手应对危机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全球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出口增幅出现大幅度下降,是全球金融危机等国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国际上,金融危机还在发展和蔓延,世界经济短期内明显复苏的可能性不大,美欧日经济很可能在底部震荡一段时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困难依然很多。
首先,外部需求严重萎缩。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冲击是外需下降。我国外贸依存度较大,尤其是对美国出口的依赖程度高,在美国消费疲软及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负面影响下,出口受到严重冲击在所难免。受发达国家衰退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进出口下滑,贸易收入下降,外来投资减少,经济面临的困难还在加剧。世界贸易组织(WTO)年初曾预测,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下降9%,将出现二战以来最大降幅。再加上国际市场价格持续下降,贸易额降幅可能更大。
其次,国际贸易融资困难。目前,全球流动性紧缺尚未有效缓解,金融机构纷纷收缩信贷规模,各国贸易融资条件普遍恶化,国外进口商和经销商资金压力加大,纷纷采取减库存、压订单等方式规避风险。据出口普遍企业反映,国外进口商订单短期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同时,由于进口商贸易融资困难,出口企业收款延长,收汇风险上升,出口坏账增加。由于这场危机,如果进口商要求把信用证支付改为托收支付,即期付款改为远期付款、拖延付款,甚至赖账,出口企业将无能为力。再加上国内银行为防范风险对出口企业慎贷、惜贷等现象普遍,贷款规模迅速收缩,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有效缓解。对于出口商来说,贷款规模收缩导致企业流动性资金减少,现金链断裂影响支付,这将引起连锁反应。原本融资已经相当困难的出口企业无法回笼资金,资金链断掉就有可能使我国出口企业面临严峻的财务危机,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第三,贸易保护主义加剧。据2009年3月份WTO审核成员国应对金融危机措施的报告,过去几个月各国贸易限制措施显著增多,主要是提高关税、设置非关税壁垒、滥用反倾销措施等,中国是主要受害者。贸易摩擦出现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扩展,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从反倾销等传统领域向反补贴、技术壁垒的新的形势延伸,从具体产品层面向宏观经济政策、体制层面发展。今年一季度,共有11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25起,其中反倾销18起,反补贴1起,保障措施3起,特殊保障措施3起。目前,世界各国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许多国家可能进一步寄希望于贸易保护转嫁国内就业矛盾。
(2)国内方面,人民币对美元快速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家降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等因素也造成我国出口增速放缓。
首先,部分出口企业面临劳动力成本、制造成本和环保成本急升的困境。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汇率改革以来,以外贸导向为主的生产型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主要是以下问题:(1)劳动力的短缺与人力成本的提高:我国沿海地区大量的加工贸易企业和外商投资出口型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其赢利来源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廉价工资。随着新的《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企业要依法为工人上“三险”,支付加班工资,造成企业人力成本普遍上升,也导致了制造成本迅速提高。这对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出口加工企业影响尤其突出,(2)制造成本的急剧提升。近年来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的推动下,国内市场相关产品如石油、煤炭、金属和农副产品等价格也大幅上涨,出口企业成本加大。综合计算,由于原材料及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国内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了20%至30%,成为推动企业成本上升的第一因素。(3)环保执行力度的加大和环保成本的提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节能减排法的实施,各级政府开始强化环境保护的执法和惩治力度,污水处理、废气回收净化等强制性环保措施成为企业运行的先决条件,对排放不达标企业和环境违法企业实施限期整改、依法关闭等措施,从根本上加大了污染企业的环境违法成本。
其次,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出口企业经营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出口增长深受制约。从2007年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开始,尤其是2007年11月份以来人民币升值呈现出加速之势后,我国的出口企业,尤其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受到较大的冲击,产品竞争优势下降。人民币的加速升值不仅导致出口企业承受汇率变动的风险,而且迫使出口加工企业压力陡然提升,直接影响到出口加工工业的利润。伴随着人民币的汇率升值,同样美元的收汇转换成人民币的数字在急剧下降,同时这个数字还直接冲销了出口企业的利润。
第三,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直接影响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我国自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多次调整。实施出口退税制度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型产品的出口,工业制成品成为出口的主要商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逐年增长。2006年9月和2007年,按照保护国内资源、缓解贸易摩擦、鼓励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原则,国家取消了对大部分非金属类矿物产品、煤炭、金属陶瓷等商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对钢材、陶瓷、纺织品等低附加值加工贸易产品和完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了对重大技术装备、生物医疗产品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这些措施推动了我国企业在加工贸易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然而政策的出台却造成了我国出口增长的明显减缓,这些都减小了我国出口商品的规模和数量。从2008年12月1日起,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上调377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约占中国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这是2004年以来中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税则号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出口退税的降低将直接提高相关企业的成本和定价,影响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相当部分的出口企业利润减少。
此外,我国出口退税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出口退税率调整过于频繁,对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了负面影响;退税率不合理,不利于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出口退税周期过长也是突出问题,长达数月的出口退税周期,令出口企业无法及时利用这笔资金。因此,要进一步规范出口退税制度,以达到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目的。
3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出口相关对策分析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深,美国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稳定,同时也增加了中国经济的外部风险。外需明显放缓、人民币升值、贸易融资困难、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等内外综合因素的作用,将继续影响我国的出口。中国的出口形势依然很严峻,为帮助国内出口企业度过难关,改善我国出口贸易困境,应当主要从出退税、汇率稳定和国家金融政策支持等几个方面积极应对:
第一、国家应加强出口退税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出口退税制度作为国家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此政策的频繁变动,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长期规划,更无法避免由此所损失的制度稳定性与可预测性。因此,要依据我国对外贸易长远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来规范出口退税制度,加强出口退税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出口生产企业能根据稳定的出口退税制度合理规划其生产经营活动,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全局。从长期来看,这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带动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此外,国家还要适时加大出口退税政策的执行力度。目前我国出口退税是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的,按计划分配,带有极强的计划性。这与出口贸易市场化相矛盾,也使得国家退税政策不能及时兑现,对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有重要贡献的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的出口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出口退税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出口退税在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过程中的调控力度。
第二、国家金融政策性支持。国家目前的一些金融优惠政策集中于大型央企,一般中小型出口企业难以受惠。在当前出口企业新订单数量明显减少的背景下,政府在金融方面应考虑给予中小型出口企业适当的扶持,应加大向出口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和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协调金融部门切实改善出口的金融环境。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改善企业融资担保条件,发展资本市场。尽快规范民间借贷市场,开拓新型融资方式建立融资租赁市场。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等措施,保持外贸稳定增长。另外,政府作为主导建立一个由政府、商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应对国外贸易壁垒的工作机制。
第三、优化出口结构,实现出口战略转型。我国外贸的根本出路在转型,高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这就需要在巩固和发展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基础上,逐步转型升级,按照节能减排目标控制“两高一资”的产品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尽管我国的出口产品现在具有低成本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延,人工成本、制造成本不断上涨,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和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下,产品的价格优势将愈来愈小,甚至有可能被挤出部分市场。金融危机或为中国经济转型创造了良机,出口增长模式的转型才能实现。出口企业接受金融风暴最好的洗礼方式,就是迅速抓住机遇,进行更快更充分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最终化“危”为“机”。
第四、出口企业做强品牌转内销。当前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下,我国出口产品在国外已经失去了价格优势。在此情况下,出口企业需要把眼光更多地转向国内市场,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采取做强品牌转攻内销市场的策略,摆脱在出口市场低价竞争的僵局。从宏观背景来看,我国经济结构也正在进行大的结构调整,扩大内需被提高到了与出口、投资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出口企业加大投入转型做内销也就顺理成章。尽管这种转型决非易事,不仅需要较高的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和人力支持,企业还会面临较大的转型风险,但有所作为总胜过坐以待毙。
第五、多元化地开拓其他市场,努力开展国际化经营。出口市场的调整是目前外贸出口企业着重考虑的办法,而且,调整的步伐要在稳健中尽量加快。在当前我国出口产品居前三位的贸易伙伴欧盟、美国、日本需求疲软的情况下,必须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外贸企业为缓解出口压力,应摆脱单一贸易依赖,考虑更加广阔的出口渠道。放眼全球,近些年来,拉丁美洲、南亚、东盟、南非、东欧等国家和地区出现飞跃式发展,这些市场拥有蓬勃商机,经济充满活力,进口需求越来越大,值得中国外贸出口企业更加关注,把这些活力市场纳入本企业的出口市场考虑范围,适时调整自己的出口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开展国际化经营。
参考文献
[1]龚红莲,刘博韬.规范出口退税制度.优化出口商品结构[J].中国财政,2008(13),P72
[2]杨品杰,孟迎迎.中国当前出口形势分析及相关对策[J].经济师,2008(12),P29
关键词:河南省;资本存量;产出-资本比;估计
中图分类号:F12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096(2002)06-0042-03
历年资本存量对于从事宏观经济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构建宏观生产函数,进行中长期预测等都需要以其为依据。由于在我国的政府统计中, 资产负债综合表(国民资产核算表)的编制开始得较晚,使得历年(比如1952年以来)资本存量 的数值,只能用一定的方法来推算。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了建立在变量数据之间拓扑关系之上 的"迭代法"和"增量平均法",并将它们和通常使用的,笔者称 之为"武断法"的测算方法一起相互印证,推算出河南省1952~2000年历年资本存量 。用这种方法测算得到的数据有较高的可靠性。`
理论上可以使用对资本存量进行计算。式中K1代表第i年资本存量,Ko表示初始年份的资本存量,表示第Ki-1年的资本 增量,即资本形成总额,之所以用一年的时滞,是考虑到当年的资本形成到第2年才发挥作 用。
这样估计历年资本存量的问题就转变为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计算 历年不变价资本增量(历年可比价格资本形成总额);二是如何估计K0。
一、计算历年不变价资本增量
计算的基础是《河南统计年鉴・2002》(以下简称《年鉴》)中的历年GDP、不变价GDP指数、 历年支出法GDP。
步骤1:计算历年1952年不变价GDP。
方法为第i年1952年不变价GDP=1952年当年价GDP×第i年1952年不变价GDP指数。
计算结果见表1。
二、估计1952年资本存量K0
估计K0为什么重要?在我们尝试用1952年以来的数据回归河南省宏观生产函数时发现,模 型的各种参数值对K0的估计值非常敏感。因此,对K0的估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回归河南 宏观生产函数的准确性。
假定产出-资本比ν=YK为一个常数(产出-资本比与通常经济模型中使用的、它 的倒数--资本-产出比相比,更直观地反映资本的产出效率,故本文中使用这个概念)。其 中ν表产出-资本比;Y表总产出,用当年GDP代替;K表当年资本存量。如果能够找到历年的 产出-资本比,据此推断出K0将是一个理想的估计。
对历年产出-资本比的估计有三种思路:我们分别称之为武断方法、迭代方法、增量方法。
第一种:武断方法。假定1952年的产出-资本比与2000年的产出-资本比是一致的,用2000年 的产出-资本比代替1952年的产出-资本比。
为计算2000年的产出-资本比,首先就需要2000年的资本存量,我们使用上年的累计可比价 格资本形成总额来代替。这样处理基于以下理由:1952年 的资本存量在2000年的资本存量中所占份额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
2000年的产出-资本比为
据此得到K0(1952年资本存量)为138.81亿。
考虑到计算2000年的产出-资本比时忽略了K0,所以,1952年产出-资本比的真值应该小于 0.26,则K0的真值应该大于138.81。
第二种:迭代方法。假定1952年的产出-资本比与1952年到2000年平均的产出-资本比是 一致的。
我们知道资本存量、每年的资本增量、增量累积和产出之间存在一定的拓扑关系。我们可以 利用这些变量之间的拓扑关系求出产出-资本比,进而对1952年的资本存量进行推断。这一 估计分三个步骤进行:
步骤1:首先以历年累积的资本增量代替Ki,计算出一个伪产 出- 资本比这一步实际上是为迭代 过程赋一个初始值;
步骤2:计算出伪产出-资本比的平均数(0.50),用这个平均数计算出伪和伪,再计算出一个伪产出-资本比;
步骤3:重复步骤2的迭代过程,分别得到伪产出-资本比为0.27,0.22,0.20,……伪产 出-资本比的平均数[AKν^]收敛于一个稳定的数值0.19。表4显示了迭代过程的前四步。
我们将0.19作为对1952年产出-资本比的估计值,得到1952年的资本存量K0为189.95。
第三种:增量方法。用相近年份的多年增量产出-资本比的平均数作为对1952年产出 -资本比的一种估计。
增量产出-资本比为
我们只估计1953年~1958年的增量产出-资本比,分别为0.23,0.27,0.27,0.05,0.27,0.18。
50年代的生产方式与现在的有较大差异,故选用50年代的若干年份;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 初出现巨幅波动。1953~1957年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相对稳定的时期。所以,用这些年份 的数字推断1952年的资本存量较为合理。计算得到1954~1957年四年的增量产出-资本比的 平均数为0.22,1953~1958年6年的增量的产出-资本比平均数为0.23。
三、结论
1武断方法得到的产出-资本比是0.26,据此估计出1952年资本存量K0为13881亿元(1 952年不变价)。
2用增量累积和存量这间的拓扑关系迭代方法得到的产出-资本比是0.19,得到1952年资 本存量K0为189.95亿元(1952年不变价)。
3相近年份增量平均方法得到的产出-资本比0.22和0.23。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产出-资本比的真值应该在0.19~0.26之间。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我们把0.22作为1952年的产出-资本比的估计可能相对比较合理。第一,50年代的生产方式 与当代有较大差异,因而可以认为50年代正常年份的产出-资本比应该是比较接近的;第二 ,迭代方法得到的平均值有较高的可信度;第三,迭代方法的结果受到60年代不正常年份数 据的影响,因此,真值一定高于0.19。
4回代验证:以0.22作为对1952年产出-资本比的估计,推算出历年资本存量,再计算历 年产出-资本比(见附表5),历年产出-资本比的平均值为0.203878。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作出对历年产出-资本比和不变价资本存量的估计,具体的推断结果数据 见表5。
5根据对历年资本存量的估计,用回归方法模拟出河南省的生产函数为256+0
其中t为时间,L为劳动力存量,K为资本存量。
最后,根据我们计算的2000年的产出-资本比0.25和2000年现价GDP5137.66亿元,可以 推断出2000年现价资本存量为20550.64亿元。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2[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李贵基,杨承训2002年河南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C]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4]段宾,谷健全,肖红,等1978~2005年河南省资本、就业和技术进步状况的 数量分析与预测[J]河南软科学,2000,(2)
The Estimation on Capital Stock of Henan Province
YUN Wei-h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Henan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 s,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The capital stock is a fundamental variable for regress ing macro produ ction function and forecasting economy in metaphase and long-term. For the reaso n of statistic system, the statistics had not been taken in this aspect before s everal years ago. Theoretically, the capital stock can be expressed as K1=K0 +∑n[AKλ-]=1K[AKλ-]-1,which ne ed deduce two parts respectively.Estimating the capital stock at starting year is something more troublesome, capital-product ratio is a alternate approach. We can estimate that the capital-product ratio in 1952 is 0.22 and then estimate t he each year’scapital stock of Henan province from 1952.
Key words: Henan province; capital stock; capital-product ratio; est imating
一、就业形势要求高校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
(一)高校毕业生放下身段是适应经济形势的需要
一是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恢复乏力,欧债危机此起彼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仅影响我国低端产品出口,连高端产品也深受其累,如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反倾销税;发达国家受就业压力影响,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国内,我国人力资源成本近几年快速上升,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劳动报酬期望值升高,区域用工成本差距缩小,客观上加大贵阳市就业压力。就业总体压力加大,必然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是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无论从产业还是生产技术都不太高,因此,所提供的就业岗位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比例也不高,高校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并呈加剧趋势。据统计2010年至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631万、660万、680万、700万,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往年一直做校招计划的企业今年仍会继续,只是招聘的岗位数可能仅是去年的80%。尤其是校园招聘计划的主力军多为外企,很多外企的全球市场不好,招聘量自然缩水[1]。过剩的就业人数,紧缺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三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城市第三产业的培育、转型、增长缓慢,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2]。因此,当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进出口、部分工业行业(汽车、钢铁)成为城市经济,乃至全国GDP增长的“核心引擎”时,关联性、内生性工作岗位却很难被经济增长带动,以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的现象,抑制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空间。
四是企业效益下滑,失业人员逐渐增多。中国社科院报告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3]。这必然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成竞争态势,再加上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增加,扩大了劳动力过剩造成的就业压力,出现了农民工与大学生争夺就业机会的局面,加剧了就业的供需矛盾。
(二)高校毕业生放下身段是适应高校扩招的需要
一是高校毕业生量的变化,从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持续增长,到2012年底在校学生总数超过了68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30%,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这一方面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历史性转变,另一方面也延缓了新增劳动力参加工作的时间,减轻了因国企改革等因素带来的就业压力,但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09年至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分别为611万、631万、660万、680万、700万,近期还会继续增长,而社会需求却很难实现同步增长,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
二是高校毕业生学非所用问题突出。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扩招后学校大量增加,学生培养方向设置重复;另一方面是高校办学与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需求脱节,而专业设置规定较严,审批程序也复杂,调整权力在教育行政部门,结果高校毕业生就业从事的工作非本专业的超过一半,据《人力资源蓝皮书》(2011-2012)统计,只有约六成的高校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的专业相关。在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毕业半年后的工作与自已的职业期待不符合,更谈不上高质量就业,也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三方面是高校课程设置存在不足,应试教育的痕迹过深,动手能力和技能能力培养缺失,毕业后不能满足市场就业需求。
(三)高校毕业生放下身段是与职业技术类毕业生缺乏就业比较优势的要求
一是因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在高校快速发展中,培养模式市场定位不准确,导致了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毕业生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就业渠道、就业信息不畅,没有给予毕业生足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而职业技术院校和中专、技校,他们的培养方向和目的很明确,就是根据市场就业需求,甚至直接采取订单式培养,所以他们的就业率远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
二是实践能力弱,知识结构不合理。高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因此,大学生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普遍现象,致使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实践技能。而职业技术类的学生,他们的实操时间不仅纳入教学大纲,有些实操还超过50%,这是普通高校毕业生无法相比的。
三是就业期望值定位不准。作为高校毕业生追求体面劳动,希望得到一个单位名声好、发展前景广、工作稳定、收入和福利较好的工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这些单位主要集中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外企、大中型国有企业。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显示,29.85%的毕业生将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25.80%的毕业生将国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15.20%的毕业生将政府机关作为首选,还有10.32%的毕业生将合资企业视为首选,四者合计超过80%。而仅有8.23%和6.42%的毕业生分别选择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从目前市场的分析来看,这些单位的用人规模在人力资源市场所占比重已不到30%,高校毕业有80%以上的人在不足30%的就业空间去扎堆,错位的机率有多高就可想而知了。而职业技术类的毕业,他们的就业定位首先就是企业,他们学的专业就是到生产、经营、服务一线,期望值与现实基本合拍,这对稳定就业,发挥专业是非常必要的。
(四)从就业市场反映高校毕业生期望值下降看要求高校毕业生放下身段
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
随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大,许多高校毕业生己将到企业就业作为求职首选,超过高校毕业生总数的80%;据报载,从连续5年的调查数据看,2011年的大学生就业的期望月薪最高,平均达5537.5元,2012年降到4592.5元,今年进一步降到3683.6元[4];从就业地选择也发生了变化,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到偏远地区、到贫困地区就业。大学生期望值的下降说明择业观念的转变,这是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迫使高校毕业生降低期望值的结果。
(五)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看要求高校毕业生放下身段
随着社会就业制度的变迁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当今的大学生已经学会主动适应社会,体现出很强的主动意识、自我意识与竞争意识,以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主动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一是就业类型的扩大。大学生择业取向的范围增加,从以往的无风险的国有性质的单位走向如民营大中型企业、私营企业等各行各业,或参军入伍等。二是就业地域的拓展。以往很多大学生在考虑到距离与发展环境、前途时,都倾向于家乡或大城市。三是就业途径增加。以往就业途径主要是单一的有岗位就业,现在就业途径出现了多样的形式,如自主创业、自由职业者、出国族等。大学生就业的“城市依赖性”也大大减轻,就业观念、就业空间等呈现出多元性。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就业观念的转变,多元化的就业观念不仅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人格魅力及素质修养。当然,这种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甚至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就目前而言,转变的规模还很小。
二、当代高校毕业生需要科学的择业观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需要转变就业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向导,有什么样的观念存在,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产生。择业观对人才求职择业和进行就业准备有直接影响,直接指导人们的职业选择,并通过职业选择职业活动体现出来。现阶段就业并不完全是买方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是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准确定位、调整就业心态、改变就业观念是缓解和解决就业难现象的关键。
(一)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
一是大学生自我评价的转变,应摆正心态。高校毕业生在首次就业时,要有好的心理素质,期望不要太高,即使不如意,也应看作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千万不要抱着我是大学生,我是人才的想法,就应该得到多么高的待遇,简单地将待遇水平作为评判自身价值的标准,这样很容易走入“高不成、低不就”的误区。二是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独立的市场,特点在于人员素质较高,市场范围较大。要通过各种渠道,尽早获取相应的就业信息,及时掌握国家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而的相关帮扶政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到就业求职的大潮中,主动推销自己,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基层,后高层,先服务,后管理”的就业观念。
(二)以务实的行动自主择业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当代大学生已深刻意识到“今天不能抱着昨天的就业观念去面对明天的就业局面”,“铁饭碗”已不再适用于当今形势,“主动择业”已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择业主流。就目前存在的带有共性的问题,一是部分用人单位所提供的信息不透明、不完整,他们的人力资源甄选知识和技术缺乏,由此提供的需求信息模糊,求职者难以判断,用人单位操作空间大;二是用人单位用人信息不公开,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直接采取内部招录形式;三是就业机会不公平,用人单位根据自身需求制订限制性条件,特别是在用人自主的企业,保证就业机会公平很难得到全面落实;四是高校毕业生靠各种社会关系获得信息的比例较高,这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规范和健康发育非常不利。所以,一方面我们要从制度设计、政策制定层面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确保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公平;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毕业生能理性看待,以一种务实的态度参与市场的就业竞争,积极争取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在选择的基础上,主动推销自己,充分表现出自我高尚的职业道德与良好的工作能力,这样的择业方式才能在激烈的环境当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三)以素质的提升适应市场
高校毕业生要主动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除了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加强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一是因为目前由于高校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比较普遍。所以,必须在加强综合素质提升,提高适应能力上下功夫;二是强调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动手能力,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需要,也是高校毕业生积累工作经验和技能经验的需要;三是全面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有利于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上扩大适应性,提升竞争力。
(四)以开拓的精神自谋职业
高校要把创业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来抓,通过创业竞赛、邀请创业家作报告等活动,形成尊重创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参与创业的浓厚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让具备创业素质的大学生树立灵活就业、自主创业观念。目前社会需要自主创业人才,国家的宏观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高等学校在逐步重视自主创业,这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自主创业是未来就业的一大趋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应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既要有利于青年人才的成长,也要有利于锻炼干部;既要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又要有利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也要促进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变压力为动力,变难事为好事,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2013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广场协议;人民币汇率;区域货币合作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12-0025-05
一、引言
资本是逐利的,而随着世界性的货币可自由兑换的发展,资本的可自由流动程度也越来越高。这种资本为了追求暴利而产生的流动也就是所谓的热钱的流动,再加上热钱所在国政府的配合,经常会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秩序造成很大的混乱甚至是金融危机。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本币升值过程也正是热钱投机逐利最热的时候。20世纪的日元升值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可借鉴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日本对美国的出口额迅速增长,美日贸易逆差迅速扩大。美国贸易逆差的急剧扩张,美国参、众两院多次召开会议讨论贸易逆差问题,受到贸易逆差“损害”的利益集团反应尤其激烈。美国国内对贸易逆差问题的争论直接导致了美国政府对美日双边贸易失衡问题态度的巨大转变,于是日本成为当时“治理”贸易逆差最主要的对象。为改变贸易失衡,1985年9月G5(美、日、德、法、英五国集团)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Plaza Accord),规定日元和马克等货币应大幅升值以挽回被高估的美元价格。随后各国对外汇市场进行联合干预,售出美元,买进本国货币,使美元汇率持续大幅下降以解决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问题。“广场协议”中同时规定要求各国调整利率。此后,日元从1985年2月的1美元兑换236日元升值到1987年的最低1美元兑换120日元。日元大幅度升值首先直接打击了日本的出口。1985年日本的出口总额为419 557亿日元,1987年下降为333 153亿日元。从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当时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长贝茨明确表示,为了纠正日美贸易的不均衡,需要有20%左右的日元升值,当时的日元汇率大致在1美元兑120日元左右,所以,根据美国政府的诱导目标,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兑100日元。以后,克林顿政府对以汽车摩擦为核心的日美经济关系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汇率急升至1美元兑79日元,创下历史最高记录。而此时日本政府采取了错误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暴涨(董睿琳,2007)[1]。日元升值的结果是把日本20多年的发展财富转移到了美国。
20年后,由于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快速扩张,中国便成为美国要“治理”贸易逆差问题的主要对象,而且美国人克莱因已经提出主要针对中国和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广场协议II”,试图通过逼迫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来削减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就像20年前美国对待日本一样,美国政府现在也再一次拿汇率开刀,对人民币汇率不断施加压力。
二、日元、人民币升值对经济影响的比较
(一)对美贸易
1985年以后20年来,美日双边贸易的发展很让美国人失望。首先,1985-1995年,美元对日元持续大幅贬值。但是,与美元贬值相伴随的,不仅有美国对日本出口的增长,还有美国从日本进口的增长,而且美国从日本进口的增幅还稍快于美国对日本出口的增幅,“广场协议”后这20多年间美元/日元汇率变动与美日双边贸易的变动完全不符合美国人的预期。其次,在1995年美元对日元升值之后,美国对日本的出口确实出现了一些收缩,似乎符合汇率升值影响出口的理论,但理论无法解释1995年以后美国从日本的进口不仅没有大幅增长,实际上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收缩。从美国对日本的出口和美国从日本的进口的时间序列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似乎它们的变动与时间变量的相关度更大而与汇率的波动没有太多相关关系。[2][3]
与此相似的是,自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美元/人民币汇率从2005年6月的8.2765升值为2008年6月的6.8591(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在两年的时间里,人民币升值超过了17%。但是,在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的美中双边贸易中,美国逆差、中国顺差的格局从来都没有被打破(见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中美贸易顺差显著地运行在一条上升通道之中,而且具有规则的周期波动性。尽管美国一直寄希望于通过美元对人民币的贬值收缩美国对中国的双边贸易逆差,但是美国人的这种希望却未能实现。尽管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在某个特殊的时间段内也确实有收缩,但是,这种收缩常常只是一种短期调整,美中双边贸易差额严格地运行在一个上有阻力线、下有支撑线的上升通道之内,而且,这个通道的波动区间相当狭窄。上升通道说明,汇率的变动没有影响到美中双边贸易中美国对中国逆差的增长。
(二)房地产市场
1985-1989年,日本土地评估额达到GDP的2.5倍,从1986年起日本的资产价格经历了5年的持续上涨时期,这是因为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本银行下调了贴现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超过10%,已超过了实际经济需求,从而有一部分货币供应量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成为房地产和股票投资的资金来源,间接导致了资产价格上涨。1985年东京的商业用地价格指数为120.1,但到了1988年就暴涨至334.2,涨幅为178%,大于此期间日元升值的幅度43%(数据来源:日本银行网站)。房地产价格暴涨导致企业和个人都纷纷投资和投机房地产。人们从银行贷款购买房地产,然后再用房地产做抵押再去购买房地产,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抵押和贷款,并加剧了房地产价格的暴涨,以当时的价格计算,东京的土地价格就相当于整个美国的土地价格。然而,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股价和房地产价格同时开始暴跌,并一直持续到现在。日本国土交通省在2005年3月23日发表的当年1月1日的“公示地价”表明,尽管东京、名古屋、大阪等大城市部分区域的地价出现了上涨的势头,但全国的平均地价依然在继续下跌。其中,住宅用地价格同比下跌了4.5%,商业用地价格同比下跌了5.6%,连续14年下跌。与1991年相比,住宅地价已经下跌了46%,基本回到了地产泡沫产生前的1985年的水平。商业用地下跌了约70%,为197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稳步升值,虽然房地产业受到国家宏观政策、房地产供给和需求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房地产业景气指数从2005年6月的126.63上升至2008年3月的132.2,上升了4.4%;房地产业景气指数的最高点为141.1,对应的最高涨幅为11.5%(如图2)。房屋价格销售指数从2005年6月的105.4上升至2008年4月的110.1,涨幅为4.5%;房屋价格销售指数在2008年1月达到最高点111.3,对应的最高涨幅为5.6%(见图3)。
(三)股票市场
“广场协议”后,五国联合同意美元贬值,从此日元兑美元大幅升值拉开帷幕。截止1986年9月,日元兑美元汇率为153∶1,月均升值2.41%。快速升值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日经225指数相应滞后13个月,第一阶段出现在1986年3月至1987年10月,这是受汇率对经济基本面影响传导的滞后性所致。这一阶段,因预期日元升值而出现的短期投机性资本规模变化较小,对日本资本市场资金供给没有产生短期大幅度影响。汇率对日经225指数的传导需要通过影响经济基本面实现,因而具有较长的滞后期。在这一阶段,日经225指数上涨43.5%,平均每月涨幅为2.3%,与日元兑美元汇率上涨幅度基本相当。股市平稳上涨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在第一阶段日元兑美元汇率大幅上升的基础上,日元升值的步伐有所放缓。截止1988年11月日元兑美元汇率升值趋势出现拐点,日元累计升值20.7%,月均升值0.8%,升值速度明显放缓。在这一过程中,日元汇率达到并超过均衡水平。
日经225指数相应的第二阶段出现在1987年10月至1989年12月。在此期间由于前一阶段财富效应的释放,市场资金开始大规模向资本市场转移,证券需求不断放大。在此期间日经225指数上涨70.9%,月均涨幅2.7%,明显高于第一阶段2.3%的上涨幅度,并且涨幅大大高于同期日元的升值幅度。股市快速上涨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
日元兑美元汇率以及日经225指数分别在1988年11月和1989年12月出现拐点。截止1990年5月,日元兑美元汇率小幅贬值13.4%,日经225指数大幅下挫33.7%。其后,日元贬值阶段结束,日经225指数暂时企稳。[4]
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了17%,平均每月升值不到0.5%。从图4中可以看出,从2005年6月到2006年8月人民币升值了3.8%,月均升值0.27%。在这期间,上证指数从1 080.93点上涨到1 658.63点,上涨了53.4%,平均每月涨幅为3.8%,远高于人民币升值幅度。此后,随着人民币的加速升值,截止2008年6月累计升值大约13.6%,月均升值约0.6%。在2006年9月至2008年6月期间,上证指数最高上涨至6 124.04,最高涨幅为269%。随后由于央行采取持续的从紧货币政策,不断提高存款利率和准备金率,上证指数下调为2008年6月的2 736.1点(图5)。尽管如此,上证指数还是上涨了65%
中日股票市场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区别主要是因为两国的经济存在很大差异,当时日本的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2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1985年的对外净资产达1298亿美元,平均GDP增长速度不到5%,最高为6.8%,股票市场的市值在全球股市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现在的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初期,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平均GDP增长速度在10%以上,年平均对外贸易增长率在20%以上,在中国的投资收益率也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这样就存在很多投机因素,也是所谓热钱容易牟利的地区,所以中国股票市场指数的增长速度远高于日本,同时波动幅度也很大。
三、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的原因及中国的经济形势分析
从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国情不同,但是在整个本币的升值过程,我们却与日本经历着相似的处境。这样,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的教训我们也就更应该引以为戒了。
(一)日本泡沫破裂的原因分析
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是和美国逼迫日元升值的政策、国际热钱的搅动和当时日本政府采取了错误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密切相关的。投机基金即热钱或游资进入日本市场后,购买日本股票和房地产,大量涌入的热钱刺激了日本经济蓬勃发展,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本银行又下调了贴现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超过10%,已超过了实际经济需求,从而有一部分货币供应量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也成为房地产和股票投资的资金来源,间接导致了资产价格上涨,股市和房地产也“发疯风”一样的上涨,到了通货膨胀的边缘。我们看下面的例子,假设美国的投机基金即热钱或游资在1983日元升值前已经预知了美国的对日经济政策,以1∶240即用100亿美元兑换成24 000亿日元,到1988年初,股市和房地产的价格疯狂上涨,按当时的房地产价格指数算比1985年上涨178%,那就是66 720亿日元,这时,日元升值到1∶120。这些热钱把日本的房地产和股票在1年中抛售完,然后兑换回美元,那么,就是556亿美元!在这5年时间中,仅仅是100亿美元热钱就净赚456亿美元。突然离开的巨额外资就导致了日本经济的崩溃,即“泡沫经济破灭”,这就是日本常说的:“失去的10年”。日本经济由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二)中国目前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综合实力的增长和国力的增强威胁到了美国的根本利益和“世界第一”的权威。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控制中国的核心技术,进行世界性的技术垄断,同时趁汇率没有变化之前以美元套取人民币,迫使中国央行大量发行人民币以应付大量的货币兑换需求,为拖垮中国经济打下伏笔。
大量的恶意牟利的国外财团的资金涌入中国,需要兑换大量的人民币,使得国内人民币的流通数量大大超过中国人民所积累的财富数量。而这些人民币全部投入少数领域,表面上是拉动了中国的经济,使国内的消费量变大,实际上也使得资产价格大幅上升,使得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社会购买力急剧下降。据Wind咨询统计,自2006年8月份开始,全国各地市场食用油价格震荡上扬,米价、面价、菜价及副食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攀升,使得CPI和PPI连续两年以来持续走高。宏观调控并没有稳定房价,相反,导致了房价的节节攀升,通货膨胀正在步步逼近我们。这一轮的通货膨胀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出的,可能还不被某些人承认,但它实实在在已经来临了。柴米油盐、水电油汽的轮番涨价和全面涨价,千千万万的普通市民将要付出更多的财富以维持和原来一样的生活水准,中国的高房价也间接地是由普通城市居民来买单。
人民币在国际市场受到美元的攻击,已经升值17%,而且,还有继续升值的空间。中国的贸易顺差将在人民币的升值中逐渐缩小,国际市场的风险已在加剧。而国内市场生活必需品的全面涨价,将直接影响消费。最后,逼迫央行加大人民币的发行量,中国的通货膨胀就此爆发,这种危机也可能近在眼前。
我们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甚至经历了比当年日本更加疯狂的上涨,这也为热钱的出逃打开了更大的空间。而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与股票价格指数的疯狂被推高,那些热钱撤离的时机也越来越近。据Wind咨询统计,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资有136万亿美元,其中只要有1%即1.36万亿美元涌入中国进行投机经营,按当时的汇率1∶8.28计算,中国就要发行11.26万亿元人民币。现在人民币升值了17%,他们再以1∶6.86的汇率用手头的人民币套取美元,他们将换回1.64万亿美元,中国的外汇储备0.28万亿美元就成了这些热钱的投机所得,而中国这么多年充当血汗工厂所挣来存在国库中的2 800亿美元1分不剩。当初为应付这1.36万亿美元而发行的11.26万亿的人民币的突然撤离将给中国经济以沉重的打击,经济泡沫的破灭而引起的恐慌情绪将在社会上蔓延。
四、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货币的升值过程中,应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条件下的逐步升值,减小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使得那些短期流动的热钱没有套利机会,减少热钱流动给国内经济带来的冲击。
1. 成立专门的国家汇率监管机构,来监管与调控人民币的汇率变化趋势,加强对外资的监管,控制境外热钱的流入与流出速度,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由于人民币升值,境外巨额资本通过各种方式非正常流入中国,增加了国际收支不平衡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境外热钱的流入还加大了潜在金融风险,将对中国股市、楼市以及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有关部门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如与离岸金融中心当局签署包括反洗钱、反避税、信息交换等内容的协议)和国内有关部委的相互协作,加强对外资企业的外汇监管和对外汇流向的监管,消除“热钱”流入与流出对经济的冲击。
2. 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要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又要防止全面通胀的发生。扩大内需的同时,继续保持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同时积极探讨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道路,避免疯狂炒作之后热钱出逃带来的对经济的冲击。日本的教训告诉我们,当局在面临货币升值的时候应该谨慎地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对经济造成的损失要比日元升值本身对经济的影响大得多。
3. 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区域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石是最优货币区理论,在此区域内,支付手段或是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区域货币合作有利于汇率的稳定,减小成员国面临的外汇风险。日本在总结日元汇率变化给日本带来灾难的基础上,正努力谋求亚洲(东亚)货币合作,并企图担当该区域货币合作的领导者。中国应在亚洲(东亚)货币合作机制尚未正式建立前,通过参与东亚货币合作,努力发挥在该区域中的影响作用,承担与中国经济政治实力相适应的责任,提升人民币的地位,提高中国抵御金融冲击的能力,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董睿琳.再从“广场协议”看人民币升值[J].财经界,2007,(6).
[2]韩天萌,范言慧.人民币汇率对中美贸易影响[J].金融讲坛,2008,(5).
[3]李石凯.“广场协议”后的美元/日元汇率与美日双边贸易失衡[J].现代日本经济,2007,(4).
[4]宏源证券.日元升值对日本证券市场的影响分析[J].宏源证券深度研究,2008,(6).
[5]【美】迈克尔.B.科诺利,杨胜刚.国际金融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6]陈红.日本的金融政策和泡沫经济[J].世界经济,1995,(9).
[7]21世纪经济报道.调整人民币汇率:国家利益第一,汇率机制优先[N].2003-06-30.
[8]李石凯.当代美国“新重商主义”述评[J].世界经济研究,2006,(10).
[9]李增刚.汇率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以中美之间关于人民币汇率的论争为例[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5,(3).
[10]杨惠昶.杨会晏.日本经济怎样掉进了美国设计的陷阱[J].东北亚论坛,2001,(4).
[11]杨洪亮.“广场协议”及日本鼓噪人民币升值的图谋[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3).
Influence of the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Currency on US Dollar:
Comparison and Revelation
Shan Fei
(School of Maths and Quantitative Economics, Northeast Finance University, Dalian 11605, China)
一、一年来,市发展改革委按照年初确定的“以扩投资夯实保增长的基础、以调结构提高保增长的质量、以抓创新激发保增长的动力、以惠民生提升保增长的水平、以优服务改善保增长的环境”的工作思路,着重开展了以下七个方面的主要工作:
1、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加强对中央调控政策、经济发展态势、重点行业的监测分析,定期开展月份、季度、半年、年度的经济形势分析,研究制订《市第四季度保增长冲刺工作方案》,提出33条措施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建立健全市场监测网络,在超市、农批市场、油气经营单位建立信息联络制度,并纳入价格监测点进行实时监测。
2、全力以赴加大投资力度。根据金融危机的发展态势,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动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项目建设,突出以扩大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先后3次组织召开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会议,组织签订责任书,分解落实年度投资任务。
3、积极争取新增中央投资。充分发挥中央扩内需的政策作用,积极组织申报新增中央投资项目计划,起草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市中央投资项目专项管理暂行办法》,建立起自查制度、督查制度和考核制度。
4、全力做好资源供给与保障。积极应对甲型H1N1流感事件,加强重要物资储备管理,做好防控药物、防护用品的调度和储备。加快能源保障项目建设,西气东输二线深港支干线、大铲岛LNG应急调峰站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研究协调天然气产业政策,积极推进我市天然气高压输配系统工程一张网规划建设。开展抽水蓄能电站、电网工程、国家成品油储备油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二、抓自主创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1、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出台《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制订《市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方案》,向国家发改委上报《生物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化专项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国家在高技术产业项目和创新资源的支持,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电子信息产品协同互联、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数字电视等国家工程实验室获批建设,填补了我市在国家工程实验室领域的空白。
2、全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编制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市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年)》、《市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年)》和《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三大新兴产业的振兴发展政策。成功引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三大电信运营商等战略合作项目。国家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热利用研发与测试中心等项目落户。
3、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定《市LED产业发展规划(年)》、《市推广高效节能半导体照明(LED)产品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实施方案(年)》等高技术产业规划和政策,推动中芯国际、思科、华星光电8.5代TFT-LCD面板生产线、航天科技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工作全面展开。
4、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发展。在年出台《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市总部企业认定办法》、《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市总部经济年工作计划》等配套措施,明确总部企业认定资助、总部企业引进、总部集聚基地建设和深化服务等工作。
5、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引导。编制完成《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为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和重大产业项目的规划建设提供重要依据。修订《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年修订)》,确定新一轮鼓励类、限制类、禁止(淘汰)类的产业准入导向政策,调整产业项目的约束性指标。
三、抓区域合作,促进特区内外一体化,拓展经济发展腹地和发展空间
1、统筹协调珠三角规划纲要的落实。承担并迅速开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制定《市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工作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任务和责任分工。承办《规划纲要》珠三角()现场会,制定《市贯彻落实珠三角各市现场会精神工作方案》,提出交通对接、跨界河流治理等重点合作事项。研究起草《市实施〈规划纲要〉方案》,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分工,确保2012年前取得明显成效。
2、务实推进深莞惠合作。牵头起草《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起“三市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三市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办公室”和“重点领域专责小组”三级合作架构,形成三市合作的领导协调机制。提出《市东莞市惠州市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近期工作重点事项》、《三市规划一体化合作协议》,明确近期三市在发展规划、交通基础设施、界河治理等领域的重点合作事项。
3、强力推动特区内外一体化建设。积极组织与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的沟通协调,推进特区延伸工作。加大项目、资金和投资倾斜力度,推动特区外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加快推动大运项目建设,开展96所特区外原村小改造工作,推进新建市属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向特区外转移,继续落实固本强基项目。
四、抓民生实事,统筹公共服务需求和供给,稳步提高民生福利水平
1、加快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推进大学医学院、市信息学院新校区、南方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建设,继续实施卫生事业“一大一小”发展战略,推进第三人民医院、疾控中心等卫生项目,全面启动社康中心业务用房购置工作,推进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观澜版画艺术博物馆、宝安书城、龙岗书城、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系统等项目建设。
2、加强人口调控和管理。研究提出分区域人口调控指导性计划与户籍人口机械增长指令性计划相结合的调控方式,印发实施《市、区、街道人口工作机制方案》,加强人口政策研究,推进人口信息采集平台建设。
3、着力减轻社会价费负担。出台系列价格惠民政策,停止征收国家和省取消的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部分中介服务收费,自年春季学期起取消义务教育借读费和高中节假日补课费,完善出租小汽车油价运价联动机制。
五、抓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1、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编制《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并报国家发改委审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总结工作,完成《市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近期实施方案(2006-)》评估工作。出台《市循环型社区规划与实施方案》,组织起草《市政府采购循环经济产品目录》。
2、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制定《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起草《市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试行)》并上报市政府。组织各区及部分重点耗能企业签订节能降耗责任书,分解落实全市节能指标,顺利通过省政府对我市年节能目标的责任考核。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
3、积极推进生态环保项目建设。落实治污保洁工程建设责任制,推进大鹏污水处理厂工程、葵涌污水处理厂工程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市油气及其他危险品仓储区规划建设和搬迁整治。
六、抓体制改革,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履行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展我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组织协调,修改完善并出台实施《关于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起草《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改革和精简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先后出台《关于简政提效强力推进固定资产投资的若干意见(试行)》、《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若干措施》,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方案、社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办法。开展政府投资项目的标准体系建设,改进项目审批办法,优化审核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3、积极发挥价格的调节作用。推进水、电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健全有利于生态环保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价格体系。理顺排水设施营运费管理体制,出台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用电电价政策、建筑垃圾处置临时收费政策和汽车尾气排污检测收费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电价调整方案,优化电价分类结构。
七、抓机关建设,扎实开展“服务年”活动,推动行政服务再上新台阶
1、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第二阶段的分析检查、第三阶段整改落实和“回头看”活动,形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制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工作方案》,37项整改措施100%按目标进度推进和落实,达到了预期效果。
2、“服务年”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按照以“三服务”促“三保”的要求,制定并落实“服务年”活动13项措施。实施“三减少一下放”(减少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时间、下放审批权限)的简政提效措施。
3、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的部署要求,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重点,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坚持开展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议事规则,制订《市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贯彻落实新增中央投资项目专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八项规定,推进信息公开和“阳光政府”建设。
关键词:CDS;风险管理;债务危机
一、引言
信用违约互换(CDS)是国外债券市场中最常见的信用衍生产品,指的是违约互换购买者定期向违约互换出售者支付一定费用,一旦出现信用类事件,多指债券无法偿付的情况,违约互换购买者将有权利将债券以面值递送给违约互换出售者,有效地规避信用风险,自90年代以来在国外发达金融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信用违约互换利率反映了各国政府偿债能力。
金融危机包括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外债危机和系统性金融危机四种,任何一种危机都可能直接导致一个国家的风险。债务危机直接导致政府出现违约;货币危机中若本币贬值,外债负担增加而政府外汇资产减少,容易出现外币债务清偿问题;银行危机迫使政府不得不去救助而导致政府支出增加;系统性金融危机对一国的信用造成全方位的冲击。历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国家信用风险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随着各国央行大幅降息,政府注资和买入银行不良资产的规模不断扩大,众多投行纷纷被国有化,来自金融机构的违约风险也开始向国家转移。而国家不可能以国家作为抵押,亦无法破产,那么违约后违约国通常会寻求别的途径,向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请求援助以及与债务国就债务利率、还债时间和本金进行重新商量。2009年2月,市场对债务危机的担忧达到顶峰,阿根廷、乌克兰、委内瑞拉等国的CDS利差从2008年9月的1000点左右直升到3000点以上,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从700点升到1400点,英国、西班牙、德国、法国、意大利、爱尔兰等欧洲国家的CDS利率均在半年时间内翻了几番,冰岛甚至从260点急升至1000点高位,冰岛、匈牙利、乌克兰、阿根廷等国家均已经向IMF申请资金援助,国际金价攀升至1000美元以上,虽然在过去20年中全球多次出现国家债务危机,但如此大规模的信用危机却是罕见的。尽管目前情况已有好转,但令人担心的是,债务问题可能会长期、持续地对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因而全球性的违约仍是值得关注的。
2008年9月底、10月初以来,信用违约互换利率不断上升。12月以来,又不断有国家的信贷评级遭到下调,涉及西班牙、希腊、葡萄牙,俄罗斯等。根据全球两大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穆迪的评级,对一些国家应该引起关注。
数据来源:标准普尔、穆迪
从表1中可知,美国、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评级仍然很高,葡萄牙的评级是存在隐患的,俄罗斯的评级较差,存在较大的债务违约风险。当前欧元区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继希腊徘徊于国家破产的边缘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信用评级相继下调,澳大利亚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很难独善其身,连这个激进的国家央行都暂停了加息政策。本文将以澳大利亚为例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进行债券违约风险度量。
(二)违约风险度量综述
2004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相比旧协议最大创新之处就是提出了IRB法,即允许银行采用内部数据估计风险计量参数,包括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有效期限。其中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不能按合同要求偿还银行贷款本息或履行相关义务的可能性,用以衡量债务的违约可能性,其大小主要由作为交易主体的债务人的信用水平决定。
进行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测度,可以有效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对信用风险的准确计量,它不仅是有效识别复杂条件下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也是信用对冲、信用工程和信用组合管理等一系列现代信用风险控制手段的前提条件。在实践中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计量处于基础地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商业银行十分重视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研究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如偏重主观判断的5C专家评审法、偏重单纯计量分析的信用打分法等,都因过于简单、缺乏现代金融理论基础,而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和现代银行管理体系发展的要求。随着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认识到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在全面衡量信用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评级体系的结构开始由只注重评估违约率的单维评级体系向既重违约率又重违约损失率的多维评级体系发展。
近年来,西方商业银行充分利用现代数理统计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违约概率测度上摸索出了许多方法,概述为以下几类:(1)基于内部信用历史资料的测度方法,即商业银行和评级公司根据长时间积累下来的信用等级历史资料,以历史违约概率的均值作为不同信用等级下对应的违约概率,基于这种经验方法的模型主要有Credit Metrics模型和Credit portfolio View(CPV)模型;(2)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测度方法,由美国KMV公司利用期权定价理论创立的违约概率预测模型,即信用监测模型,也称为KMV模型,是一种向前看的动态模型;(3)基于保险精算的测度方法,是近几年把保险思想的工具用于估计预期违约概率,代表有基于寿险思想的死亡率模型和CSFP运用财险思想开发的Credit risk+模型;(4)基于风险中性市场原理的测度方法,所谓风险中性市场是指在进行资产交易的市场上,所有投资者都愿意接受从任何风险资产中得到与无风险资产的收益相同的预期收益,所有的资产价格都可以按照用无风险利率对资产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加以折现来计算,给出了前瞻性的违约预测;(5)基于经济计量方法的违约概率测度,主要是集中于违约概率关键变量的探索与违约分类模型的建立,包括一元判定模型、多元线性判定模型、多元逻辑模型、多元概率比回归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6)基于利率期限结构比较法的违约概率测度,通过具有相同到期日的公司债和国债之间的利率差额来推算公司债的年违约率,两者之间的差额为信贷利差,差额越大,违约风险越大,通常认为国债不存在违约风险,其利率被称为无风险利率,公司债存在违约风险,作为对风险的补偿,其利率应该高于同期限的无风险利率。
违约概率的计算在实证分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康伟刚(2004)采用期权定价和违约率函数的结构化处理方法建立估计公司债券违约率的模型,应用美国国内公司的整体数据给出了将模型具体化的处理方法,得到一个带马尔科夫链的违约率函数,认为只要拥有模型必需的股权价值、债务价值和违约率的数据,拟合出违约率函数,由此可估计公司债券的违约率。吴恒煜,张仁寿(2005)基于信用风险管理的结构化方法,应用期权定价模型计算客观违约概率,分析客观违约概率的比较静态特征,实证分析得出比较静态特征在信用风险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尚耀华(2009)也是从期权理论的视角分析了住房贷款违约问题,建立了违约概率预测模型,明确了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条件,从而把违约概率问题转化为抵押物的市场价格和债务面值的确定问题,提出了房屋价格与贷款余额的计算方法。陈婵娟,邹海波(2009)基于CPV模型分别选取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代表性指标,以及与银行贷款业务联系紧密的行业发展情况指标,对银行贷款违约概率进行度量,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度量银行贷款违约概率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将会对全面信贷风险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
(三)实证分析
1、数据描述
本文选取了2010年1月至5月澳大利亚国债数据和伦敦同业拆借利率,所使用数据均来源于省略。为了反映每个月违约的变化趋势,本文选取1至5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违约率的估算
一家公司的违约概率可以由公司发行的债券的价格来估计,这样做的假设前提是:公司债券价格之所以低于类似的无风险债券的价格完全是由于公司债券存在着违约可能性。
首先来让我们考虑一个近似计算,假定某债券的收益率比某一类似的无风险债券的收益率要高200个基点,回收率为40%,违约给企业债券持有人损失的期望值为200个基点(或每年2%)。基于回收率40%,我们的出,在没有前提违约的条件下,每年的条件违约密度为0.02/(1-0.4)=3.33%,一般来讲条件违约概率满足
h=s1-R
(1)
式中h为每年的违约密度,s为企业债券收益率与无风险债券收益率的溢差,R为预期回收率,在这里我们假定回收率为40%。
我们知道,无风险利率可以由LIBOR/swap rate 的报价均值减去10个基点来替代。因此我们可以算出五个月一至十年的无风险债券利率,即无风险利率,结果由表2给出。同时我们也无风险利率的趋势用统计图(图1)进行了描述。
由式(1)我们计算出了1-5月澳大利亚的短期与长期国债的违约率,我们将其违约率按月份编制成表,并绘制了折线图(图2),由图我们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国债在今年前两个月的违约率有一个短暂的上升,而在3月基本保持平稳,接着又出现了缓慢的下降。
3、违约率的精确计算
接下来下我们将给出计算违约率更精确的方法。我们以澳大利亚一月份的短期国债为例来说明。这种债券为一年期,票面利率5.75%(一年付息一次),年收益率为4.20%。由收益率入手,我们可以分别得出有风险债券与无风险债券的价格。
有风险债券价格为:5.75+105.75/1.04200=107.2375
无风险债券价格为:5.75+105.75/1.01214=110.2316
所以由于违约所导致的短期债券违约损失的期望值为110.2316-107.2375=2.994096
然后我们计算出第一年短期国债的无风险价值为:
5.75+105.75e-0.01214=110.224
在这里我们仍然假设回收率为40%,所以国债违约时,可收回金额为40。此时违约损失为110.224-40=70.224。所以第一年的违约损失率为69.37661Q。由于69.37661Q=2.994096,可以计算出短期债券的违约率为0.042636。
我们也可以计算出1月份澳大利亚希腊长期国债的预期损失为667.1399Q。同时根据长期债券的票面利率和收益率可计算得一月份长期债券的预期损失值为17.57373,所以一月份长期债券的违约率为0.026342。
表3 1 月份希腊短期国债
违约概率可收回金额无风险价值违约损失贴现因子预期损失现值
同理,我们可以计算出2月份至5月份澳大利亚短期与长期国债的债券违约率。结果如表五所示。同时,我们也绘制了违约率的折线图(图3),从折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违约率的整体走势与第一种方法计算所得结果相似
(四)结论
本文使用两种方法基于债券的价格计算了澳大利亚国家债券的违约率,从计算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种方法与第二种方法计算出的结果大致相同,但也存在一些小的差异。第一种方法为简化方法,计算简单易行,但精度不够高,第二种为精确计算方法,计算准确度较高,但较繁琐。所以在计算债券违约率时,应根据实际需要加以选择。
参考文献:
[1]Michael K.Ong著,李志辉译:《内部信用风险模型―资本分配和绩效度量》,[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2]陈东海,谢赤:《信用风险管理中违约概率的估算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5年第7期,P18
[3]孙月静:《违约概率测度研究:方法与模型综述》,[N],《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P7-11
[4]赵保国,龙文征:《信用评级中的违约率、违约概率研究》,[N],《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P38-43
[5]武剑,王建:《新资本协议中违约概率模型的研究与应用》,[J],《世界经济》,2003年第9期
[6]艾仁智,林文杰:《金融危机下国家信用风险形势分析》,[J],《中国金融》,2009年第18期,P31-32
[7]管七海,冯宗宪:《信用违约概率测度研究:文献综述与比较》,[J],《世界经济》,2004年第11期
[8]于力勇,詹捷辉,金建国:《内部评级法中违约概率与违约损失率的测算研究》,[J],《统计研究》,2004年第12期
[9]尚耀华:《基于期权理论的住房抵押贷款违约概率预测模型》,[N],《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P49-53
[10]陈婵娟,邹海波:《CPV模型在银行贷款违约概率计算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世界经济》,2009年第31卷,P15-20
[11]吴恒煜,张仁寿:《结构化模型中违约概率的比较静态分析及实证》,[J],《系统工程》,2005年5月,P61-66
加入培训班的心得体会一
按照市教育局的安排,本人参加了为期四天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四天之中分别听了韩清林厅长、钱之亮教授以及石万年校长等领导的重要讲话和讲座,各位领导的讲话很重要,很有指导意义,对我的思想触动很大,令人深省;各位专家教授的讲座也很精彩,他们解读了教育的本质,分析和阐述了新课程改革中的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这次学习,本人受益匪浅,也使我的思想进一步明晰,明确了在校长岗位上应如何去做,下定决心努力作好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现谈谈这次学习的体会:
一、认真学习切实做好本职工作。
在这次培训中,市教育局的各位领导都作了重要讲话,并就这次培训班做了具体要求。各位领导的讲话精神要求我们从思想认识的高度,进一步认清当前发展的形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做好各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不断学习,适应新时期校长角色。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认为一个好校长应该是:德才兼备,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我一直非常崇拜那些在教学上真正有建树的学者形的校长,在校本研修活动中中,我认真的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下面,结合学习谈谈自己的认识:
1、校长要有思想的。
只有有思想的人才能去透彻的思考问题,抓住发展的机遇。没有思想或思想懒惰的人是无法很好的履行职责的。校长要把自己的思想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在学校的具体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结合自己独特的思想理念,办出有特色的学校。我们白塔岭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但在学校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学校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办学风格,但是,如何能在原有基础上发扬光大,是我应该思考的问题。
2、校长要具备良好的素质。
正人先正己,校长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素质,包括为人正直、思维敏捷、务实肯干、治学严谨、思想先进、情趣健康等,还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良好的口才,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良好的素质水平,在履行校长职责时才能有实力说话,有能力去承担责任。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来却很难,良好的素质要靠日常的积累,靠工作中的体会,学习,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是尤为重要的,有健康良好的心态,做好人梯,这都是当代校长应该思索的问题。
3、校长要以人为本。
校长必须首先明确,管理是为发展服务的,管理是通过人来实现的,所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基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务服从于学生的发展,一切管理也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冷冰冰的制度,人性化的管理,既体现了制度管理的严格要求,又体现了人文管理的真善美。在工作中关心去爱护每一位同事,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多去想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4、校长要有自己的管理风范。
办好一所学校,归根到底是要进行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积累。学校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必须加强文化建设,特色立校。一所成功的学校必定有其内在的精神累积和成功的管理理念,因此,校长要注重办学经验的积累和校园文化精神的积淀。目前我校的文化建设还显的比较单调,精神积淀比较浅薄,今后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须加大力度。
5、校长要会用人。
作为校长,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不断的去了解他人,为今后的用人做好准备。每位教师都有他的优势与劣势,如果能用其所长,就能充分地挖掘人的潜能,去使每一个人都物尽其力,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在,也就是说希望多一些赏识,多一些发现,就可以因人而宜,以便达到出色地完成任务。校长只要组织得好,安排得当,他们就会人尽其能;反之,就会相互依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因此,校长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诚待人,重用贤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大胆合理地使用人才,范文大全让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得到锻炼,从而增长才干,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大显身手。
6、校长要深入教学。
钱教授给我们讲了教学的本质意义,我理解当校长要当内行校长,只有经常深入教学一线的校长称得上是内行校长。校长要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经常下班级听课,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参加教研组开展的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和带动教师开展校本研究活动。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学副校长,提高教学质量更是我的的重要任务,今后要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教师的备课、讲课、辅导、评价全过程管理,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认识,还不成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拓展
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自我修养,不断地提高管理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求,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校长。
加入培训班的心得体会二
201X年6月,我们来自中央企业和省、市大中型国有企业的213名总会计师和财务、审计负责人,来到了花园海滨城市和风景如画的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参加了由国资委和厦门国家会计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五十二期国有企业总会计师岗位培训班。此次培训学习时间飞快,一个月的培训学习就要结束了。报到、拓展训练、学习、考察历历在目。从整个培训过程来看,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师资选配;无论是丰富的学习讨论,还是优美的生活环境,学院领导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以及年轻的班主任都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努力,为我们取得最佳学习效果提供了保障。在此,我对国资委领导、学院的领导、教授专家和班主任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学院后勤服务的各位师傅他们的辛勤工作也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国威公司领导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此次培训日程安排紧凑有序,学习内容精广相济,极具系统性、理论性和趣味性,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这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深深的思索,获益匪浅,体会良多。
一是财政部要求XX年年1月1日起执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内容变化较大,要求执行的时间之紧,作为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操作者和执行者,系统地学习很有必要。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会计改革一直伴随着改革的成果和市场经济的开展,也在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内涵。近几年,国家会计核算体系和管理制度受国际会计要求的影响,使得我国会计制度及准则不断的完善,以其达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和等效。这对我们财务、审计工作者来说,系统地业务培训就显得很有必要,也很及时。
二是在近一个月的培训学习中,国家会计学院为我们精心组织并设置了“基于战略的报表分析及哈佛财务分析框架”、“投资决策新视角”、“企业会计准则(XX重点准则讲解)”、“集团公司资金管理”、“基于战略的业绩评价”、“次贷危机、资本市场与公允价值难点热点问题”、“集团公司财务控制”、“中国会计准则的建设”、“职业道德若干问题”、“中国税收体制改革”、“跨国公司的cfo视野”、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战略财务管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纳税筹划与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细则介绍及新旧衔接”、“会计信息披露相关问题”、“沟通交流技巧”、“财务舞弊与防范”、“对新时期财税发展的几个基本看法”等课程。在师资安排上,可谓是阵容强大,财政部会计司、税政司、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国家税务总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厦门大学、暨南大学、飞利浦电子(中国)有限公司、中化集团、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浩华香港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高校、单位和企业的专家和领导亲临授课。
三是培训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培训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政策法规和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又有工作实践和案例的深入探索;既为学员提供了大量的新信息、新知识,同时又对学员今后的工作提供新经验、新启示。教授、专家在理论探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授课时,突出多样性和灵活性,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采用现代教育手段,精心制作课件,尽可能为学员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知识。专题讲座突出系统性、全面性;财会知识强调理论性、规范性;案例分析注重启发性、互动性。
通过学习,使学员对报表分析、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业绩评价、资金管理、财务控制、内部审计、财务舞弊、投资决策、国际金融、战略财务管理、纳税筹划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新所得税法、会计信息披露、沟通交流技巧等会计知识及企业相关管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员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评价和分析方法以及财务管理和总会计师在企业公司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其中,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博士为学员详细介绍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建设历程,阐述了当前会计改革的三大主要问题:会计准则、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财政部税政司史耀斌司长回顾了我国税收制度的现状,从税种、税收归属等方面描述了我国税收收入的主要构成及其特点,帮助学员理解我国税收制度背景变迁,讨论了目前税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未来我国税收改革的思路。台湾政治大学汪泱若教授、香港城市大学苏锡嘉教授分别就战略财务管理及会计信息披露相关问题作了精彩演讲。另外还有黄世忠院长的《基于战略的报表分析及哈佛财务分析框架》、杜兴强教授的《收入等八项准则》、苏锡嘉教授的《会计信息披露相关问题》、杨林总经理的《集团公司资金管理》、黄京菁教授的《财务舞弊的防范机制》等等的讲授,真是太精彩了,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受益非浅。通过学习,使我们对国企改革改制、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以及企业内部审计都有了更加理性和较深层次的认识。
在世界经济中,国际直接投资是最能体现经济全球化概念的经济运作方式之一,且与国际贸易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从总体上看,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都在大幅度增加和日益扩大。但具体而言,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是具有互补性还是具有替代性?对外直接投资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还是相反?在加入WTO之后,我国政府和企业如何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促进贸易出口的增长,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分析。
一、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的理论解析
影响国际贸易增长的因素有许多,从理论上讲,仅就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而言,直接投资究竟是构成对贸易的替代,还是产生了对贸易的创造,这主要取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
按照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三种类型:(注:[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第423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自然资源导向型投资。在东道国寻求某种自然资源既是为了满足母国本国的需要,也可以向其他国家出口。因此,资源导向型的投资不仅扩大了母国自然资源的生产规模,而且也促进了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甚至还扩大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2)市场导向型投资。如细分起来还可以分为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和占领市场型投资。因此,在这种类型中,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如: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后的初始阶段,因各种需求的存在,贸易是创造性的;当投资和生产形成一定规模时,“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结果势必会减少贸易的往来,因而具有贸易替代效应。但如果是突破贸易壁垒型投资,也许这种投资对贸易的间接促进会使贸易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全面地分析,即使是前面所述的替代贸易时,在东道国进行市场导向型投资也可能会带来服务贸易方面新的需求。(3)生产要素导向型投资。这主要是指在东道国寻求低成本劳动力的投资。这种类型的投资,因国家之间比较优势而形成的国际分工,在初始乃至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中无疑是加大了贸易的发展,如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而进行的加工贸易。但因比较优势是动态而非静态的,这种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也要视具体情况而进行具体分析。
在理论上阐述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贸易的替代关系的还有佛农(Vernon.R),他在其著名的产品周期理论中,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模仿和扩散的动态分析,阐述了母国的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在新产品的第一阶段,产品在技术创新国国内的生产、销售主要以满足国内需要为主(也存在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比较接近的其他国家出口的可能性);但是,随着技术的成熟化,同时又面对其他国家企业的竞争,降低产品成本成为技术创新企业维持其海外市场占有率的必然要求,这时便出现了技术创新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佛农认为,一般地这种对外直接投资不会产生对母国出口的替代效应。但是,如果这种投资发生得过早,就有可能替代母国的出口。在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的情况下,随着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贸易的替代影响将越来越明显。
总之,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即存在互补性,也具有相互替代性,这要根据母国(或跨国公司)投资的动机、类型和发展阶段而定。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实证检验
当我们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再来看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时,会发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存在一些异同。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对这两类国家分别进行研究。
(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
国外一些学者将对外直接投资与某些产业的实际出口联系起来进行了实证研究。如,伯格斯坦(Bergsten.C.F.)认为,在美国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中,那些对外直接投资程度较低的产业,其出口水平也较低;随着对外直接投资水平的提高,出口规模也相应上升;但是当对外直接投资超过一定规模后,追加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的促进效应就逐渐消失了。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之间既是互补关系也是竞争关系。随着跨国公司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其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的竞争(替代)也将不断加剧,因而海外子公司的生产将逐渐替代美国的出口。同时,学者们也有相反的发现,利普赛(Lipsey.R.E.)和威斯(Weiss.M.Y.)的研究表明: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美国的出口与美国海外子公司销售额都是高度正相关的,而且美国海外子公司的生产销售都部分替代了美国出口竞争伙伴中的发达国家企业的出口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除去个别的现象,较大规模的起步应从20世纪60年代算起,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亚洲的印度、韩国、新加坡、菲律宾和中国台湾地区都是从那时起陆续向国外或境外进行直接投资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一些成员的投资方式也从贷款转向间接投资,再由间接投资转向直接投资。(注:宋亚非:《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而且由原来主要投资于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逐步转向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伴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发展中国家企业进入世界级大企业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1997年,发展中国家企业进入“全球500强”的仅有22家,平均营业收益率为3.6%;而2000年入围企业增加到33家,平均营业收益率提高到5.2%,且高于“全球500强”4.7%的平均收益率(注:张金杰:《国际直接投资形势与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王洛林、余永定主编《2001-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对贸易的促进也有其特点。首先,小规模和特殊商品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优势。由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大多数属劳动密集型的小规模生产,资本劳动比率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低许多,发展中国家东道国更愿意接受劳动密集型高的项目投资。即使是进行规模较大的生产性投资项目,与发达国家相比,作为母国的发展中国家也占据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同时,这种生产性投资也将给母国带来原料、设备的出口增加,因而具有很强的投资与贸易互补性。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侧重于扩大出口的市场销售战略。无论是为保护原有的出口市场,或是开辟新的市场,还是避开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多采取各种方式保障出口,在达到一定实力和经验积累后,逐步再向全球经营战略发展。
考察韩国的经济,其迅速发展得益于通过出口把国内产业与国际市场紧密连接的结果,从而使国际市场容量的不断增大,并对国内经济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1991年韩国全国经济学家联合会的一份《韩国制造业的国外投资经营成果调查表》(注:参见杜玲博士论文:《发展中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经验与趋势》,2002年5月。)中,我们看到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总的来讲与贸易联系较多,所占比重也较大。如开拓市场与回避进口限制两项都与贸易紧密相连,其之和所占比重在韩国整个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中达到35.7%。当然,从表中还可以看出,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因区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北美洲和欧洲地区,开拓市场的动机比重最高,占到29.3%,比其他动机的比重平均高出10个百分点,这是为适应当地区域化经济和确保新产品市场的结果;在拉丁美洲、大洋州地区,最高比重的动机为回避进口限制,占27.3%,也比其他动机高出10.4个百分点,这说明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在此两个地区对贸易壁垒的突破动机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但具体到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还有更进一步的动因分析。如李宏格(音译)(Lee,Honggue)对韩国电器行业的研究。电器是韩国最重要的制造业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五大电器生产国。李宏格指出,韩国电器行业在1989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比1979年增长了85%,显示出韩国在该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于20世纪80年代末达到了顶峰——尽管与韩国电器产品的出口相比其投资的规模是非常有限的:1976-1992年间电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为5亿美元,而1992年电器产品的出口额却高达161亿美元。李宏格分析,韩国电器行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表现为维持和扩大出口的需要,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那么,这种对外直接投资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韩国本身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所造成的压力,迫使电器行业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寻求廉价劳动力以降低生产成本(主要是在亚洲地区);另一方面,则是来自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在韩国扩大对欧美出口的同时,其电器产品也已成为反倾销的对象——这一点对我国在加入WTO之后,重新审视海外投资与贸易的关系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有所不同,但总的趋势是积极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一国的对外贸易乃至国际贸易;由于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互补关系和替代关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不一,所以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的影响具有动态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已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它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经济运作方式。
三、中国海外投资发展与贸易的关系
为了论述的方便与国土概念上的准确,我们把以下涉及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称为“海外投资”。
(一)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与现状
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比较准确的提法应该从1949年算起。但因那个时期的海外分支机构都是一些贸易企业,规模又非常小,一般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内。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海外投资的步伐越来越大。截至2001年年底,经外经贸部批准的企业就达6610家,中方海外投资总额已达83.5731亿美元,遍布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注:此海外投资的区域数字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1年)为准。)。
1.中国海外投资的区域分布。中国海外投资在全球的区域分布正逐步由集中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目前从投资的额度来看,集中化的表现还依然存在。截至2001年底,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数量在全球主要63个国家和地区的分布见表1。从基本格局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占28.99%,发达国家(欧洲、大洋州和北美)占27.99%,加上中国港澳地区33.46%的分布,大致呈现出各占1/3的态势,可以说是一个多元化的分布。具体的投资额度和比重见表1。
表1中国海外投资区域分布表(截至2001年底)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外经贸部《对外经济贸易简要统计》(2001)整理。
通过以国家和地区分布的形式进一步对投资额排序,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海外投资分布的集中化:即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使相邻国家(地区)和海外华侨聚集的国家(地区)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集中区域。至于在拉美地区和非洲投资额分布得较高,一般为投资行业的原因所致,这将在下面进一步阐述。
2.中国海外投资的行业分布。中国海外投资是从贸易型企业起步的。这些贸易型企业开始在海外做的商业性工作是为对外贸易企业提供信息、进行市场调查和客户联系服务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中国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下,生产加工型企业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服务贸易型的投资行业特点仍十分突出。根据对外经贸部的统计,截至1999年,中国海外投资中服务贸易型企业,无论从企业数量上还是在投资额度上仍占绝大多数;生产加工型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增加较快,但在投资额度上还处于较小规模;而资源开发型企业在投资额度上比生产加工型企业还要大些。详见表2。
表2中国海外投资的行业与投资额分布(截至1999年底)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提供的数据整理。参见:外经贸部发展司:《中国的境外投资状况》,《国际贸易论坛》2000年第5期。
一般地,中国海外投资在发达国家的多为服务贸易型和研究开发型,即非生产性项目。服务贸易型企业的运作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国内企业的出口,以促进中国产品的出口;在海外投资于研究开发型企业则是为了更有利地接近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技术,以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则大多为资源开发型和生产加工型,即非贸易性项目。资源开发型的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国外开采条件较好或储量、品位较高的石油、矿产、林业、渔业等资源,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生产加工型投资,主要为转移国内长线产品的生产能力或发挥中国在技术、管理上的比较优势以占领当地的市场,同时带动相关材料、设备、零配件的出口。因此,这也是生产加工型的投资大多集中在亚洲、拉美和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海外投资与贸易的互动
1.中国进行海外投资的动因。从外部条件上看,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进入生产、销售、采购的全球体系成为必然。中国既然已经实行了“引进来”的改革开放,也必然要实施“走出去”的对外开放,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实现资本、技术和人力等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从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上看,“走出去”到海外投资不仅是政府的政策号召,更主要的是国内企业自身发展的利益驱动和内在要求。如前所述,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许多动因,具体而言,中国海外投资的动因主要有如下五点:(1)寻求资源开发。中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率很低。在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资源短缺对中国经济将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其中,开发的重点放在对我国经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对外能源投资,即对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此外,还有一般性资源(如:黑色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树林资源等)的开发。在海外投资开发资源,主要是为了保障我国资源长期、有效和稳定的供应。(2)扩大出口贸易。无论是从中国政府政策的角度,还是从企业投资的角度,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带动材料、机器设备、零部件的出口,甚至带动服务业的出口,都是目前进行对外投资最多的动机。在政府制定的有关海外投资政策中,着眼点基本上都是扩大出口,是与对外直接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综合对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动机调查,扩大出口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注:参见段云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战略》,中国发展出版社1995年版;谢康:《跨国公司与当代中国》,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版;鲁桐:《中国企业海外经营:对英国中资企业的实证研究》,载世界经济学会编《世界经济与中国:2000-2001年》,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开拓国外市场。在中国国内需求不足以及同类企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积极开拓新的国外市场是企业利益驱动的内在动力所致,也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这与理论上阐述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之一——寻求市场型是相同的。(4)规避贸易壁垒。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上讲,规避贸易壁垒或突破贸易壁垒都是寻求市场型的一种动机。由于我国现已加入WTO,关税逐步下调后,规避各种贸易壁垒已成为扩大出口和占领国外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近年来,出口配额限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等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利用海外投资建厂生产可谓是突破贸易壁垒的一个有效方式,也是对特殊贸易限制的一个反应。(5)获取高新技术。在海外投资是中国企业获取高新技术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的一些航天、航空、电子、生物化学和机械业的大型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渠道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少数中国企业还在国外投资建立了研究和开发机构,用最近的距离、最快的时间学习、研发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当然,这种类型的投资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但它将是最具潜力的海外投资。
2.中国海外投资对贸易的影响。如前所述,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证分析上,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即存在互补关系也不乏替代关系,即存在贸易创造效应也有贸易替代效应。具体到中国的实际,由于投资行业的特点和投资区域的不同,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要视具体的投资行业和投资区域而定。首先,服务贸易型企业的投资,动机与目标非常明确,肯定是为扩大出口服务的,因此这类企业的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无疑是积极的;其次,资源开发型企业的海外投资,进口的资源都是我国相对成本低或战略的需要,同时还能带动设备、制成品(如钢材)、技术和劳务的出口,虽然会带来一定的进口贸易增长,但从整体上看对我国出口贸易还是起到了促进作用;最后,生产加工型企业的海外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情况较为复杂。我们将对生产加工型企业的海外投资做一个具体分析。(1)机械行业。机械行业中如汽车、摩托车零配件组装,家用电器中的CKD、SCD(注:CKD:CompleteKnock-Down,即全分解装配:将产品全部拆散成零件后提供给买方组装成整机;SKD:SemiKnock-Down,即半分解装配:将产品拆散成部件或部分部件、部分零件后提供给买方组装成整机。)等,由于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要使用国内的零部件,在初期设备投资之后,后续的零部件就成为组装生产的必备条件。因此,从总体上看,机械行业在海外投资对我国出口的带动作用是持续且长期的。特别是大型家用电器,这是典型的加工组装型产品,根据外经贸部的有关统计,家电行业投资带动出口的系数比其他产品高达20-30倍。金城集团的案例也显示,摩托车产品在海外投资建厂生产后,大幅度地带动了该集团的出口:1997年海外销售收入250万美元,带动出口近150万美元;1998年海外销售收入近600万美元,带动出口达400万美元(注:李钢主编:《“走出去”开放战略与案例研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年版。)。实证分析表明,机械行业由于技术与原材料、散件的高度结合,海外投资就可带来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2)轻工行业。严格地讲,轻工行业中也有属于机械行业的产品,区分出来的主要是体积较小的机械产品如自行车以及其他轻工产品。这类产品的特点是,体积较小,出口运费没有体积较大的机械产品高,与海外加工的生产成本比,在国内的生产成本更低,因此这类产品的海外投资与出口很可能出现替代关系。也就是说,在国内生产此类产品后出口更经济,就很少会有企业再到海外投资生产;即使在海外投资并形成规模生产,对国家的出口带动作用也不大。(3)纺织服装行业。纺织服装业的投资主要是规避贸易壁垒,由于根据多种纤维协议,在投资国的出口配额已经用尽时,如果东道国尚有未使用的配额,投资国便可以使用。中国在纺织品领域受欧美出口配额的限制非常严重,因此不少的纺织服装企业到海外投资主要动机都是为了突破配额的壁垒,在海外寻求更广阔的市场。这种类型的企业在海外的投资也要视情况而定:一次性投资建厂可以带动国内纺织机械的出口,但对出口贸易没有持续的带动作用;使用国内材料多的,可以促进国内原材料、面料的出口,但有原产地规定比例的国家对此也有一定的限制;在有的国家(地区)可以享有免配额、免关税的优惠,则可以大大提高我国产品出口或向第三国出口。因此,纺织服装行业在海外的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是扩大还是替代,兼而有之,目前尚未找到实证数据。
四、结论
1.综合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关系的理论,回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关系中的发展,以及中国海外投资与贸易的现状与特点,论述了中国海外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我们进一步证实了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既存在互补又存在替代关系、中国的海外投资既有贸易创造效应又有贸易替代效应的理论。有意义的是这些互补和替代关系,或称贸易创造和贸易替代效应,在不同的投资领域、投资行业、不同的投资区域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是有所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