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工艺制造范文

传统工艺制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工艺制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工艺制造

第1篇:传统工艺制造范文

[关键词]生产批量 传输批量 瓶颈资源

在同步制造中,DBR计划与控制系统是很重要的工具,其中“鼓” 点(D)最为关键的一环,在D 环节的职能是指以挖尽瓶颈资源的贡献潜力为目标,以瓶颈资源的生产速度为依据,制定作业计划。也就是根据瓶颈资源的潜力决定计划期的生产量,并根据瓶颈资源的生产速度决定生产系统的节拍(或节奏)保证生产物流的平衡,那么要考虑三个关键的因素,这三个关键因素构成生产的MPS。这三个关键因素是:(1)加工批量;(2)传输批量;(3)生产排序(生产次序)。本文主要对瓶颈环节下的加工批量和传输批量进行探讨。

一、瓶颈环节下的加工批量和传输批量

加工批量决定着资源利用的水平,在TOC指导下,保证瓶颈环节资源连续作业。在瓶颈环节中,加工批量影响着产销率。过大的加工批量,虽然减少了瓶颈环节的机器设备的调节时间,充分利用了瓶颈环节的效率,但是在多品种需在同时间段在瓶颈环节生产的加工时,则会违背产销率最大的原则,使企业的定单损失。如果加工批量过小的话,则增加设备得到调节时间,违背充分利用瓶颈环节的约束理论TOC 的原则。因此,设定合适的加工批量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在确定加工批量时,还应考虑到瓶颈环节的可用能力,如果加工批量大于其能力,则可能导致不能完工,计划不成功。如果加工批量小于其能力,这可能导致宝贵的瓶颈资源的浪费。还有,加工批量与传输批量有联系,如果加工批量没有搞好,可能影响传输批量,导致生产物流的不平衡。在MRPⅡ系统中采用最小单位费用法等多种批量算法确定,这些批量算法是以经济批量概念( EOQ) 为基础的,经济批量方法的局限性。这些方法忽略了生产能力要素, 若没有能力约束,此时调整成本为零, 无需考虑批量;若存在能力约束, 上述方法可能导致车间超载, 使计划失效。因此,批量的确定方法应建立在有效利用约束能力的基础上。加工批量取决瓶颈环节的加工时间和设备的调试时间。这些时间制约着生产批量,如果不按一定的加工速度,即其速度所需时间除以加工批量,并且保持着在“鼓”点的速度,使其它的生产工序按其生产速度进行加工,并且使生产物流平衡。其中,加工批量决定了资源的利用水平,传输批量则对生产提前期有直接影响。最优的批量能产生相对低的在制品库存,并减少交货期延迟的现象。根据TOC,企业通常都面临着机器能力、市场销售和原材料供应等方面的约束。在给定市场需求和原材料供应的情况下,为有效利用系统中瓶颈机器的能力来满货量和交货期方面的要求,对瓶颈机器及相关机器上的加工批量以及它们之间的传输批量的确定,将对生产作业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瓶颈环节下确定生产系统中加工批量和传输批量的基本思想

批量问题是最困难的优化问题之一,在企业制定生产作业计划的过程中,批量大小的确定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系统的表现。根据TOC,确定瓶颈环节下生产系统中的生产批量和传输批量。其基本思想是:

1. 确定加工批量的大小应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设备调整次数)和合理的在制品库存(减少资金积压在在制品库存费用上)。

2. 确定传输批量的大小则是考虑提高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平稳性,减少工序间的等待时间和减少传输工作量与传输费用,因此传输批量不一定要与加工批量相等。送给瓶颈工序的工件是以较小的传输批量分批到达的。这样可以减少工件在工序间的等待时间,减少在制品积压,保持生产过程物流的同步化。同时为了减少生产中的在制品量,保持物流平衡,在非瓶颈工序上常用较小的加工批量,但是在瓶颈资源上则常把较小的传输批量组合成较大的加工批量,以最大限度利用瓶颈资源,提高其有效能力。

3. 加工批量不等于传输批量,且加工批量与传输批量成一定的倍数。Russell 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论在何种能力水平,把加工批量分解为几个传输批量会明显改善生产系统在延迟、流程时间等方面的表现。

三、瓶颈环节不需要生产准备时间的加工批量和传输批量

1. 单一瓶颈环节下的加工批量和传输批量

如果瓶颈环节不需要生产准备时间,意味瓶颈环节下不停生产,瓶颈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当只有瓶颈资源100%的充分利用,根据在瓶颈环节上单工时利润贡献率的大小和误时损失大小,以及产品市场订单量等因素考虑,产生生产计划MPS 和排产计划。根据周峰的《一种基于OPT的MRP编制方法》一文讨论得出,生产各种产品的批量就是按照计划周期的计划量生产()。为了讨论简单起见, 单一瓶颈环节下的生产线表示为A为瓶颈环节上游机器,B为瓶颈机器,C为瓶颈下游环节。现在主要是来确定传输批量,使瓶颈环节的产出最大。假设缓冲的产品已经达到瓶颈环节。

确定已知变量:

:表示一个计划周期的时间;

:表示i产品在计划周期内计划产量;;(i=1,2…,m)

:表示在计划周期内生产i产品的加工批量(j表示加工的次数);

:表示i产品在瓶颈的单位作业时间;

:表示产品i在瓶颈环节上游的单位作业时间;

:表示瓶颈环节下游单位产品i作业时间;

:表示瓶颈环节前产品i的缓冲时间;

:表示完工生产产品i的需要时间;

:表示缓冲库存量,也可以表示为: ;

因为瓶颈环节设有缓冲时间,也就是有缓冲库存量, 瓶颈上游环节传输到瓶颈环节的第1次的量与以后的传输批量是不同的。

未知变量:

:表示瓶颈环节上游传递到瓶颈环节的第1次传输批量;

:表示瓶颈环节上游传递瓶颈环节的传输批量,除第1次外;

:表示瓶颈环节传输给瓶颈下游的传输批量;

n :表示瓶颈环节上游传递瓶颈环节的传输批量次数,除第1次外;

则:。则完成产品i完工需要的时间为:

当使时间内使的产量最大,那要减少瓶颈环节下游在瓶颈环节生产完成时,最后传输批量到下游环节的下游环节生产时间最小。根据徐学军的于瓶颈能力的加工批量确定方法研究,表明瓶颈环节传输到下游的最后一次传输批量为=1时,那么瓶颈环节的产量最大。也就是:

要使最大值,从上式可以得知当最小时,即到达瓶颈环节产量最大,但是要求瓶颈环节满负荷运转, 必须上游传输到瓶颈环节的第2次传输批量满足瓶颈环节还在运作。则分为第1次传输批量和以后的传输批量:

第1次传输批量满足:;

则第1次以后的传输批量为l,要求瓶颈环节满负荷运转,必须上游的生产满足瓶颈环节的生产,则要满足:

①如果,则可以任何传输批量都满足瓶颈环节的满负荷运转,但是考虑到传输批量的大小则是考虑提高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平稳性,减少工序间的等待时间和减少传输工作量与传输费用。那么物流平衡表现在上游加工的速度必然大于瓶颈环节的速度()。在生产时间上表现为:缓冲时间要大于瓶颈的加工生产时间与瓶颈上游的加工生产时间的差:

l的取值范围为。再按照在生产线上的传输费用和库存费用(平稳性),使总的费用最小,来确定传输批量。

确定已知变量

:瓶颈上游传到瓶颈环节的每次批量传输一次性的运输费用;

:瓶颈上游传到瓶颈环节单位产品i传输费用;

:单位产品i库存费用;

推导变量

s:表示生产产品i的在生产线上运输费用和库存费用的总和;

sy :表示生产产品i的在生产线上运输费用;

sk :表示生产产品i的在生产线上库存费用;

sk1 :第1次传输批量的库存费用;

sky :除第1次外每次传输批量的库存费用;

变量之间的关系:

此时的加工批量

②如果,则瓶颈环节生产加工产品i时,其上游的环节必须是很紧张的,则主要靠缓冲时间缓解来调节物流平衡和瓶颈环节产量最大化。其必须满足:

那么批量应该是最大值为: 那么传输批量主要目标在保证瓶颈环节资源的100%的充分利用,传输批量必须满足条件:。则可知,在生产过程中瓶颈上游是能保证瓶颈环节满负荷生产的。现在则考虑在最后一次传输批量在瓶颈上游机器完工时,应该早于或等于瓶颈环节在到数第2次传输批量的完工时间,才保证瓶颈环节资源的100%的充分利用。则:

参考文献:

[1] 郭伟席,裕庚.一类瓶颈多选择整数规划问题及其求解[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1,(5):124-127

[2] 李黎,成哗.基于瓶颈分析的优先权调度算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2):247-251

第2篇:传统工艺制造范文

一、传统CNC工艺制作零件的流程

在传统工艺中CNC,先是要用各种颜色的abs(树脂,塑料)板材切成适合产品大小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人工打磨平整后,放入已经编入程序的机器工作台上面,进行制作,制作的过程是一个减处理的过程,故名思议就是把用不着的地方减去,与3d打印不同的是,3d打印的工作原理是一层一层的堆积,这就类似于和的区别,只是无论传统工艺还是3d打印都有自己严格的路径和分层要求。

(1)挑选板材,主要材料是ABS。

(2)切割板材,把板材切成工件所需大小。

(3)打磨板材,要把板材打磨平,这样在后面的机器加工过程中才能保证平衡。

(4)上机加工,机器的控制区电脑根据电脑设置的路径,钻头会去除所有不需要的部分(专业术语中的减处理)。

(5)零件成型。与此并行的过程是一种中小型的生产,考虑到成本和时间问题,会使用硅胶做模具做一下小规模的生产,但这种生产伴随的问题就是,会有一些多余边角或毛刺需要人工打磨。硅胶模具分为两部分,扣合在一起中间注入材料,凝固后取出。硅胶模具做出的产品可以看到有很多毛刺,有些零件还可以看到平面上的斜纹,是为了模型凝固后方便取出,后期会打磨掉的,完成批量生产以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后期处理。

(1)打磨,所有的零件需要一个人工打磨的过程,因为减处理的时候用的刀头类似于钻头,会产生很多凹凸不平的路径,需要打磨光滑。

(2)喷砂,除了手工打磨,还有机器打磨。打磨完之后是喷砂,喷砂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它的手感,这是基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出发的,比如磨砂质感的东西,就是通过喷砂来完成的。

(3)喷漆,下一步是喷漆,是要在表面喷一层浅灰的漆,这种浅灰色漆的作用是可以防止喷有颜色的漆时造成的瑕疵扩大,同时喷漆至少喷两遍才能保证颜色的均匀和效果正常。金属制品的表面是喷粉,经过烤制后在表面形成颜色,所以又称为烤漆。喷漆的流程为:第一步打磨好的配件;后用竹签或其他树状木制品做支撑材料,制成需要用到的支撑架,将配件放置或粘贴在支撑架上,然后喷上一层灰色底漆后放置晾干;与此同时就开始调试配件要喷涂的表层漆,在调试的过程中要不断调试漆的浓度,调出的漆浓度要适中;调好漆后用喷枪在固定工作区内对配件进行喷涂,喷完一遍后要自然晾干,如此反复三次,晾干即可。普通产品喷漆晾干之后就结束了,如果是要求比较高的产品,还会要求喷漆环境是封闭的,没有粉尘,所以会用机器把里面的粉尘和水分抽空,然后再进行喷漆处理,喷漆又分为亚光漆和亮漆两种,有时候还会要求抛光。

二、3D打印工艺

3D打印在工业上称之为快速成型,主要的技术类型有SLA光固化技术、SLS激光烧结技术和熔积成型技术FDM。与传统工艺相比较来说呢,前期的步骤是有区别的,一个是材料的层层堆积,一个是减处理,但是之后的工艺流程是一样的,同样需要打磨,需要喷砂,喷漆等。

三、3D打印与CNC工艺相比的优点

3D打印这项技术的开始只应用于工业方面,起因可能是由于一些精密零件的制造在传统的CNC工艺中无法实现,比如:环环相扣的零件,层层叠起的零件。这些零件在CNC工艺中无法实现的原因是,CNC工艺原理是减处理。例如耐克在2014年用3D打印技术所做的包包,上面有网状立体透气孔的装饰,这一工艺用CNC技术显然无法实现。但是,用3D打印来做的话,就不会有这些顾虑,只要考虑建模就可以了。3D打印技术也不是一开始就有这么先进的,最早的技术是LOM技术。与现在的几种3D打印技术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耗材是纸。他要做出一个模型,就需要把刻好的一层一层的纸泡在胶水里,然后通过烘干把这些纸胶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纸质的实物。这种最早出现的LOM技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由于它的发展才有了后来的J-Corp技术(用石膏粉和胶水),实现了全彩打印。

四、3D打印工艺的缺点

第3篇:传统工艺制造范文

【关键词】数控机加;钣金零件;加工工艺

【Abstract】This article involves making to a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energy saving and high efficiency, it has lower production cost, improved production efficiency, the process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high voltage electrical equipment,suitable for cabinet manufacturers use similar situation.

【Key words】CNC machining;Sheet metal parts;Processing technology

0 背景

随着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的日益成熟,其在某种程度上也大大推动了我国数控技术的发展。国产数控系统相继开发成功,使我国数控机床在性能上、品质上得到了保障。

由于数控机床有着对工件加工制造的适应性强、生产效率高、加工精度高等优点,因此数控技术在制造领域的钣金机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它解决了钣金加工中存在的批量大、形状复杂、零件精度高等问题。

数控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为制造领域的钣金零件加工在量的飞跃上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如何合理地利用现有数控设备寻求一种节能高效的加工工艺,则成为数控机加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数控机加行业对于要求较高的双折类钣金零件,为了保证对穿孔等零件设计的精度要求,一般采用的传统加工工艺为:下料后4边套冲加工工艺,而4边套冲时必须在下料尺寸的Y方向多加60mm,因为机床夹钳保护范围为60mm,所以传统工艺的下料尺寸为:零件展开尺寸的Y方向+80mm(考虑数控机床夹钳保护范围为60mm,同时还要考虑刀具与加强筋尺寸,所以一般需要多加80mm);零件展开尺寸的X方向+60mm(考虑刀具与加强筋尺寸,一般需要多加60mm)。

传统工艺弊端为:材料消耗大、刀具磨损快、生产成本高、加工周期长。下面提出的新型加工工艺恰恰解决了这些弊端,有望使数控机加行业钣金零件的加工事半功倍、经济效益明显。

1 内容

1.1 本新型加工工艺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加工工艺解决了传统数控机加双折类钣金零件加工工艺的各项弊端,提供了一种节能高效的新型加工工艺。本工艺具有材料消耗小、刀具磨损慢、生产成本低、加工周期短、经济效益显著等突出优点,给机柜制造厂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加工工艺。

1.2 本新型加工工艺采用的技术方案

针对传统加工工艺的弊端,经过试验摸索与实践验证后,总结出这种全新的节能高效的加工工艺,此工艺为无余料产生的三边毛刺套冲新型工艺。

改进后的新工艺下料尺寸为:零件展开尺寸的Y方向+4mm,零件展开尺寸的X方向左右各+4mm。采用此工艺,既可保证零件精度,又可缩短零件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减少刀具磨损,经济效益明显。

2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工艺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传统工艺,考虑到夹钳保护范围与加强筋的因素,零件下料尺寸明显较大,余料多,而且需要冲切4个边,刀具磨损较快。

如图2所示:采用新工艺后,零件下料尺寸明显减小,无余料,而且刀具只需冲切3个边。将1个边的空档处用于夹钳夹持,新工艺使零件的材料成本显著降低,效率明显提高。

通过上述新工艺的运用,可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刀具磨损,缩短钣金零件生产周期,对成本控制与生产进度控制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图1 传统工艺冲切示意图

图2 新工艺冲切示意图

3 优点和效果

本新型工艺具有降低生产成本、缩短零件生产周期、减少机床刀具磨损、效益显著等突出优点,给机柜制造厂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加工工艺。经验证,这种全新的加工工艺可操作性强,适宜推广。

第4篇:传统工艺制造范文

关键词:传统工艺;工艺革命;“智造”时代;数码工艺;设计产业;人才培养

先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那场存在于人类历史记忆深处却对当代社会而言仍然“历久弥新”的战争――“马拉松战役”。战役的过程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战役的结果也家喻户晓,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的是现代奥林匹克的一个运动项目――“马拉松”。胜利的捷报传来,依靠的是一名战士不停歇地奔跑,这个奔跑的距离是42公里,这也是“马拉松”项目跑的全赛程公里数。每一次“马拉松”比赛的进行都是一次祭奠,纪念那个用生命换来的关于胜利的消息,更是纪念一个时代的过去,纪念人类在物理空间的长距离位移的最原始方式――跑步。此后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科技突飞猛进,物体的位移方式经过了汽车、轮船、火车、飞机、火箭、空天飞船等。相对于物体的位移,信息的位移在经过了信鸽、邮递、快递、手机短信后早已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和建设的开始,人们也渐渐将物移的方式从物理的方式转移到了“虚拟传输空间”里。通过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发送实际的物体是这次工业革命的真正意义,也是最大的诱惑。“工业4.0”也好、“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好、“互联网加”也罢,其本质就是生产工艺的革命。只有生产的工艺从解决实际的物理形态变成解决虚拟的物体形态,且虚拟形态与物理形态能实现双向自如的转化才能实现这次的“工业革命”。所以,也可以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一场工艺革命,人们将这次革命之前的生产方式称为“制造”、革命之后的生产工艺称为“智造”。中国是一个手工艺的“大国”,如何将这些传统工艺转化成“智造”时代的强大生产力是当代“大国工匠”的历史使命。

1 传统工艺的“比特化”

在传统工艺美术的范畴内,提供创作材料的自然资源成为决定工艺美术种类与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资源的有限性也限制了传统工艺走向平民,同时也导致了对工艺美术品的价值进行衡量的第一要素是“材料”,而不是工艺,更不是设计!所以,如果工艺能从物理形态进入到虚拟形态,可以有效地避开物料的问题,从一个新的起点开始新的工艺生命。

如前面所讲的“马拉松”战役后,一名士兵跑了42公里传达了一条信息:“我们胜利了”。当今社会,如果我们要传递这样一条信息,我们还会再跑42公里去喊五个字吗?不会,我们会拿起手机,发一条短信或微信来传递这条消息。但是,如果我们传递一件工艺美术品呢?目前,我们往往还是要跑这42公里把“物体”送达。因为,当下的工艺美术品都是物理形态,都是“原子”结构。

工艺革命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设想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你在上海,你要送一件工艺品给在北京的朋友,你将这件工艺品通过三维扫描仪输入电脑,通过互联网发送给北京的朋友,他接收数据以后,通过减材或增材“智造”设备进行输出、机械臂自动打磨喷漆后,这件工艺品就借助“互联网”实现了物体的位移,成就了“物联网”时代的工艺品位移方式。

这样的工艺品传输方式的优势除了大大节省运输成本之外,更具革命意义的地方一是数据的“可变性”、二是数据的“无重性”。数据的可变性是指你发送的工艺品数据在对方接收后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求、材料情况等进行改变,然后才进行物理形态的输出。数据的无重性是指数据传输过程中不会因为工艺品的大小或数量而产生重量的负担,数据的大小与工艺品的重量和数量无关。

我们再进一步设想一下,前面的案例中所实现的数据投送其实存在了两个物体即两件工艺品――原型与数据复制型。这是因为在这个案例中的工艺方式还是传统的,是“原子”世界物理形态的工艺形式,是通过三维扫描仪进行了三维数据的采集后才变成了虚拟物体。那我们为什么不能直接制作虚拟的工艺品呢?

我们都知道,虚拟世界的构成单位是“比特”,工艺在比特世界直接实现,之后才借助“智造”设备进行输出,这就是工艺革命的核心,既是核心理念也是核心技术。只有“革”传统工艺的“原子”之命,将传统工艺“比特化”,才能赋予传统工艺以新的生命。

2 工艺革命中的“数码工艺”

2013年,我在上海工艺美院成立了“数码工艺”专业(方向),2015年建起了“数码工艺”实训室。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实训室的基本形态。设计中心解决的是工艺品的形态、功能等问题,借助的数码手段主要是三维扫描、建模、编程、刀路计算等工艺品数据输入方式。两个实训室解决的是工艺品材料、制作工艺等问题,一个是增材工艺实训室,主要是3D打印技术方面,一个是减材工艺实训室,主要是CNC精雕技术方面。我们将这样的一个虚拟世界的工艺方式称之为“数码工艺”。

2.1 设计先行

正如前面提到过的,数码工艺品的价值不在于物料、也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设计。只有设计先行才能充分体现“工艺”的价值、更能创造新的工艺、综合考量或统筹各种工艺方式的结合或有效利用。只有设计不脱离市场、工艺品才能成为商品,只有设计让人惊艳、工艺品才不会不“土”,只有设计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工艺品才能免俗。

数码工艺是平民的工艺,数码工艺品的设计一是要思考设计与“智造”机器之间的关系,降低成本、简化工艺环节;二是要思考设计创造与生活的关系,要紧紧围绕公众的日常生活、为平民服务、以人为本。

数码工艺的设计应具备以下三个要素:功能、造型、材料,和一个核心基础:工艺技术条件。数码工艺设计以工艺方式分,可以分为增材工艺设计和减材工艺设计;以功能分,可以分为产品设计、礼品设计、工艺品设计、日用品设计、家具设计、空间装饰设计、古建筑构件设计、文物修复及其衍生设计、动漫或影视周边设计、文创设计等;以材料分,可以分为金属3D打印设计、陶瓷3D打印设计、塑料3D打印设计、粉末3D打印设计、食品3D打印设计;木雕精雕设计、金属雕精雕设计、石雕精雕设计、综合材料设计等。数码工艺设计的原则是强调工艺特点,积极采用多种多层穿插的方式、不惧怕复杂的工艺表面、敢于采用连续复制的密集纹理或绝对对称形式、大胆高度模仿自然形态等。数码工艺设计以功能之上,包括了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数码工艺品的功能性是产生美感的源泉。

2.2 科技力行

一方面,科技作为智慧的结晶、其诞生之初的形式往往简单粗矿,科技研发的成果在固化的过程中离不开艺术的包装、特别是产品外观的设计,以及应用设计方面的研究。这是工艺美术之于科技产品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伴随科技的发展,产生了诸多新工艺,这些对于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已成为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之一。特别是3D打印技术、CNC精雕技术的出现和不断的技术革新,给工艺美术的创作乃至工艺手段都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探究工艺与科技在各自轨道往对方疾驰的轨迹和交互时产生的魅力火花是当代“工匠”不可回避的。工艺与科技的互相交融、互相补助、互相促进是未来的大趋势,接受、理解、研究、提升是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

在工艺革命的大背景下,消费市场需要为平民消费进行工艺定制,数码工艺成为设计打样与生产加工的主流工艺手段。目前企业在工艺礼品、家具、室内陈设制作过程中已经普遍采用CNC精雕技术作为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工艺。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只有成本低、工艺品质好、后加工处理简单的工艺产品更能在工业4.0的大时代下乘风破浪。降低成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人工、大量借助现代科技、规模化生产,在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可以做到资源共享,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工艺品质、加强后加工处理工艺及资源的合理运用。与传统工艺结合则是提高数码工艺质量的主要手段。数码工艺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设计阶段,同时也体现在电脑绘图、刀路计算、三维建模时、工艺设备操作、后处理等阶段的“匠心”,这就更需要数码工艺的学习者深刻了解传统工艺特别是手工艺的技法,只有这样才能在设计制图阶段将个人情感、作品灵魂融入程序里,而一旦设备开始实物输出,就不存在更多改变的可能性。数码工艺借助科技实现了工艺的虚拟化,所以更要把“数据工艺”做好,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和产业革新的趋势,不断完善、提高数码工艺水平。

3 数码工艺的人才培养

数码工艺的人才培养应依托高等职业院校借助行业中已普遍采用的增材或减材工艺设备解放学生的双手、释放他们的大脑,紧跟科技革新、技术创新的步伐,在商品经济时代下,依托高等院校、面向工艺产品设计行业及制造业,旨在培养能较好运用传统工艺美术与非遗元素并精通现代数码工艺技术进行设计、打样、生产工业产品、工艺礼品、装饰品的懂技术的设计人才或懂设计的技术人才。

对于学生而言,年轻是他们最大的资本,也因为年轻所以敢于创意,这是新时代下工艺设计的根本需求。在传统工艺的时代,学生们年轻的生命大多消耗在手艺的反复磨练上,创意随着生命的流逝、手艺的成熟在渐渐消散,待到他工艺水平炉火纯青时往往都已过了最敢想的年纪。数码工艺的人才培养过程将回归自然发展规律,在学生们年轻的时候引导、发掘他们的创意能力。可以大胆将工艺设计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是因为数码工艺借助全新工艺技术大大降低工艺实现的门槛,使他们在校期间就“想到就能做到”,完全不必再花大量时间重复磨练技法。

新工艺在工艺设备和工艺设计之间的媒介是电脑。这是当代年轻学子们最不陌生甚至最擅长操作的工具,也是他们最喜欢的工具之一。当工艺必须通过手工完成时,对学生们而言兴趣已经大打折扣,这样的培养与其说是传承更不如说是培养了“传承”的炮灰,借传承之名保护“老师”的既得利益罢了,牺牲的却是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他们迈入社会后完全没有就业的方向,并掌握这个时代所需的电脑技能。传统工艺作为传承的性质,在高校范围里进行研究、传授是无可厚非的,但规模化“批量生产”所谓的“传承人”就是一种作秀了,对社会和工艺的传承有害而无益。

“工业4.0”时代下的工艺人才培养应该紧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深入研究生产进入工艺时代后对相关应用型人才提出的要求,培养符合这个时代的掌握应有技能的合格人才。

4 结语

清华大学史论系教授陈岸瑛说过“在传统社会中,传统工艺是为等级制服务的,最好的东西应该献给最有权势的人。复兴传统工艺绝不是搞复辟,而是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满足温饱之后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1

权贵的时代早已过去,工艺的“权贵时代”却因为种种原因还残喘至今,大有“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意思,并且成为了一个民族脆弱内心的慰藉,摇尾祈怜寻求保护之余却又狐假虎威凶神恶煞,蔑视、诋毁、打压新工艺。以高贵自居的传统工艺恰如封建贵族的“自豪”和自欺欺人,对新工艺特别是高科技、全自动工艺的扼杀正是其恐惧被替代、害怕自己失去“权势”的哀鸣。

其实,这样的恐惧是没有必要的,传统工艺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研究和保护性的传承也是必要的,就像京剧等戏曲形式一样也留存至今,自有其一小批受众。传统工艺走入历史是必然的、新工艺成为新时代里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全新工艺样式也是大趋势,现在的问题是传统工艺的“玻璃心”想以孤魂残绕当代、试图阻挡历史的潮流、挽回人们对权贵时代的眷恋,心存“复辟”的幻想。

打个比方,传统工艺就像戏曲、新工艺就像电影,电影工业的发展并不影响对于戏曲的保护事业,甚至可以借助电影的发展对戏曲进行再研究、再发扬、相互嫁接。同样的,对于戏曲的保护也不应该影响更不应该排斥或阻挡电影的发展,况且,后者是阻挡不了的。你可以自命戏曲高雅、说电影低俗,你可以将戏曲捧得很高贵、电影的确廉价,但这并不影响大众特别是平民对电影的喜爱和追捧。传统工艺和新工艺的关系不也是这样的吗?现在传统工艺对于新工艺的“敌视”不可能换来传统工艺的生机,反而接受新工艺、拥抱新工艺才有可能让传统工艺前途光明。

观工艺之历史,工艺与艺术之最大不同在于工艺的艺术里有“工”,工艺与技术密切相关。以玉雕为例,最早是用石头敲打、后来用刀具雕琢、近代用半自动机械加工、现代用全自动雕刻机精雕、未来3D打印甚至4D打印也在跃跃欲试。随着工艺科技的不断改变,工艺的形式、风格也随之发展,技术不断出新、作品就不断创新,这是紧随时代的工艺发展之路。最后,借用我的老师,上海大学教授、博导罗宏才先生的赠言:工艺生命当随时代!

第5篇:传统工艺制造范文

关键词:文物囊匣 传承 包装

引言

文物需要保护,囊匣便是一种极适用的保护装置,其制作是以文物的尺寸、形状、重量和材质等因素为基础的。文物不同,所制作的囊匣也大有差异,但所有囊匣都具备防潮、防晒、防尘等功能。当成为一种艺术后,囊匣不仅实用,还颇为美观,并能够减少文物编号搜索的诸多麻烦。文物囊匣自古就有,广义上包括书套、锦盒、请柬等,材料也有木、绫缎等,古老的制造工艺应该传承下去,使文物寿命得以延长。然而在今天,技术不断提高,材料种类增多,如何更好地起到保护文物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必然会涉及到现代元素和今后的传承。因此,既要做好保护工作,又要在创新中传承制作技艺。

1 传统工艺囊匣介绍

文物的珍贵性不言而喻,而很多文物若没有良好的保存环境,比如长期放置于潮湿地方,或者被雨淋日晒,极易破损,从而导致其价值下降。这就需要有个适合的外套保护装置,即囊匣,其最初产生时由于多靠口传深受的方式传承,所以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已很难考究。“小画做匣,用香楠木,长短阔狭,随画定制。”这段话出自明末清初的《赏延素心录》,可见在明清时期已经有了囊匣制作行业。到了清朝,随着工艺手工业的发展,囊匣的艺术性更加突出,材料除了楠木,还有锦绫、纸板等,且多了外饰物,看起来更美观。

康熙年间,宫廷内招揽了许多御用囊匣制作家。其后,该行业迅速发展,不仅出现了许多大家,创造了大量精品,店铺数量也不断增多。到20世纪30年代时,锦匣行业盛极一时,所用材料以牙雕、金银饰品等为主。瓷器、玉器、书画等物品都有锦匣包装,显得美观,还能增加商业价值。建国以后,在老一辈囊匣艺术家的带领下,开始培养年轻人,使得囊匣得以传承至今。

囊匣有着多项功能,如防灰尘、避虫啮,在湿润、污染等恶劣环境下能够保护内部文物。入库记录也比较方便,在囊匣内部铺设绫缎,还能散逸出香气。

2 文物囊匣包装的保护思考

(1)囊匣制作形式。在这个商业时代,商品数量增多,包装行业有着极大发展空间,各式各样的包装相继涌现,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对于高端贵重的文物,包装要求较高,适合沿袭传统囊匣制造技艺。这些文物比较罕有,材质、形状、用途也大不相同,囊匣制造需要有精心的设计,选择优质的材料,按照文物大小轻重来制作。传统囊匣一般要经过以下几道程序:首先,确定囊匣的尺寸和材质,需要极其精确,包括带和帕的位置、细节处理都要将误差控制在最低;然后粘结纸板并进行固定打磨,接着在上盖内侧粘纸条,翻手制作完毕后,把里缝和外缝连起来,在囊匣盖和匣体之间粘花带;内囊屉的制作很关键,将纸板裁剪为斗形,用高粱纸裱在外部粘结处。屉内常铺棉花和白绫,以免文物被碰损;把内囊屉放在匣子中,将做好的翻手粘在盖内侧,为避免屉上下移动,通常在匣子内部四面配四块立墙粘在墙内;最后用白纸裱在底部,使用前将匣子倒放,并对其施压两天,可以是匣体更加平整。而对于普通商品来说,为提高效率,现代人多不会选择传统工艺,而是采用现代化新工艺,甚至利用机械进行批量包装。机械只需重复设定好的程序即可,这种囊匣制作速度快,饰物也更加漂亮。

(2)易碎文物的囊匣。对于一些罕见的易碎文物,对囊匣设计和制造有着极高要求,必须进行精确地计算,并小心制造,才能减少失误,满足坚固、美观等要求。

以乾隆年间的瓷瓶为例,如图1所示,这只粉彩婴戏图如意瓶长颈、溜肩,腹下由宽到细,圈足外撇。因为瓶身是头小腹大的造型,瓶口折沿处的胎比较薄,容易碎裂,相应的囊匣应选择软囊、倒囊结构。瓶口处应使用较软的棉花,瓶颈搭配柔软的棉卷,瓶身圆肚因为要保证瓷瓶的直挺,棉花应该具有一定的硬度。考虑到瓷瓶易碎,放入匣内前,需使用合适柔软度的棉卷缠裹瓶身,松紧度恰到好处,将外界施加的力平均分散于瓶身每个部位。软囊制作完毕后,可开始倒囊的制作。此工艺十分考究,工艺流程繁琐,对每一步的精准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因为难度较大,在包装行业算得上是精品。倒囊主要是保证文物在内囊屉固定,不会上下左右轻易移动。制作过程中,会用到裁尺、裁板、马蹄刀、足刀等传统工具。

图1 乾隆年间的瓷瓶

3 文物囊匣包装的传承思考

传统的囊匣制造工艺固然应该传承,但其工艺因为做工较细,耗费时间长,对实用性和艺术美观性都要求很严格,难以满足现代所有人的需求。所以,在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也要考虑现代人对包装的需求,包括材料、技术、工具都会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囊匣材质对文物的保护效果很重要,需考虑强度、软度、防潮、防蚀等多个方面。比如连外缝多选择高粱纸,正常情况下,其强度和韧度基本可以满足要求。可是作为纸类材质,一旦遇水,其性能就会明显衰减,以至于匣盖和匣体的连接强度不足。而现代工艺制造研发出了许多新工艺,天然白色竖纹方向的绸条薄度和软度都符合要求,且能够折叠,具有很强的拉力,避免了因印染而造成的腐蚀,用于连接内外缝,颇为适宜,耐久性明显优于高粱纸。

囊匣制作技艺也在不断完善,传统制造囊匣时,常会选择用纸板构筑框架和墙体,这种方式外部选择使用宋锦糊住,浆糊和纤维织物的涨缩都会导致板材变形,以至于在完成挂面后,囊匣的面容易出现凹凸情况,对美观性、实用性都极为不利。如果在囊匣内用一层牛皮纸裱在各个面,经过一次涨缩,就不会轻易变形,使得匣体更加平整。

使用工具上,比如现代化机械设备,小型电动曲线机的锯条较窄,能够保证纸板的曲线移动;大型程控切纸机性能良好,内部设置有编程控制器,才裁切纸板方面有很大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用于内外盒纸板加工;而打磨机可以对匣子的各个面进行打磨。

清代档册和外包装书套的复制十分困难,尤其是宫廷档册,追求高贵与典雅的风格,讲究形式与内容的完美, 体现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复制工作难度更大。首先在材质上要寻找相同的材质,确定单宣纸作芯,磁青致做封面封底,封面签条使用蜡笺致。采用传统工艺进行裁切、折叠、施压、墩制、书页调整,确保册内整齐如一。然后冲针打孔,穿纸捻、系扣,固定档册。如果书页间发生位移,纸捻固定时松动,应做好冲针打孔这一环节。纸捻直径要大于孔径,否则起不到张塞的作用。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包装行业不断壮大,材料、技术都有了巨大变化,但在文物包装上,囊匣无疑是占据了很大优势,可称得上是保护文物的最佳选择。所以,我们要强化保护文物、传承传统工艺的意识,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得囊匣制造工艺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红.文物囊匣包装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25(3):89-92.

[2]奚国栋,陈平,张珊等.易碎文物包装用新型囊匣的设计与防护性能研究[J].包装工程,2011,20(2):68-72.

第6篇:传统工艺制造范文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经历了2008年奥运,到世博,到刚过去的亚运,传统工艺美术得到更多人的认识和了解,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得以迅速发展;但如何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就需要我们对传统工艺美术有更深的认识。

1.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回顾

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统艺术重要部分,拥有几千的历史,凝聚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和生活艺术的智慧,是现代生活文化的“活化石”。所有传统工艺产品的背后,都蕴涵着非物质的技术内容和丰富的文化艺术内容。传统工艺美术作为商品,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经济价值,至今仍维持着一个以手工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群,作为与工业大生产相比,手工艺术发展相对缓慢。可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和历史意义都需要我们传承和发展。

所谓传统工艺美术,主要指在手工业时代形成、以用与美的结合为特征的造物部类与设计,在现代大机器工业生产的比照下,尤指那些手工技艺性强、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传统型产品,如为一般人所熟知的陶瓷、玉雕、牙雕、景泰蓝、漆雕、木雕乃至皮影、风筝、灯彩、剪纸、蓝印花布、泥玩、刺绣、抽纱等等。其品类繁多,样色更是无数。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四大发明,其实大多与中国传统工艺相关,或者说就是传统工艺文明的产物。久远的工艺美术文化留给现代人的,既有无数令世人惊羡的产品,还有需要传承的技术工艺文化及其创作精神。

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类。当代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我国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长江流域的江西、浙江,东南沿海的广东、广西等地都已有烧陶器的活动。到明清时期,各色彩瓷展示着制瓷业的杰出贡献,各种制瓷技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斗彩、珐琅彩、粉彩、五彩等,形成一个惊羡天下的彩瓷时代。

中国的青铜工艺,从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开始,至殷商、西周达到鼎盛,历经十五个世纪的辉煌。中国青铜工艺其冶铸技术之进步、生产和铸造规模之宏大、生产的品种和造型之多样、设计之匠心、装饰之精美、文化意义之丰富,都可以说举世无双。

中国是最早发现漆树、种植漆树、使用天然漆髹涂器物、制造漆器的国家。目前发现最早的漆碗是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漆碗,使用朱红色漆。楚汉漆器是人类漆器史上难以比肩的经典之作。

中国人对玉石充满了敬意,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以玉比德”,对玉质之美的喜好,更是可以溯及新石器时代。有学者曾认为中国文化实可称作玉石文化,我们从新石器时代各种玉琮玉璧的盛行、先秦时代“君子玉不去身”到明清各种玉制品,大到高达两米多的“玉山子”,小到各种玉佩饰。可见传统工艺美术体现在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和艺术心智的产物,是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真实续存,在任何时代,我们都没有理由将其抛弃。

2.中国奥运,到世博,传统工艺美术的得以迅速发展

2008礼品中国元素引领全球设计的潮流。2008年大牌的设计师们从俊逸灵动的中国陶瓷、浩然宇内的祥龙玉凤、刺绣、热烈奔放的中国红等意蕴精深的传统中国元素中汲取灵感,如今的大牌纷纷对中国青睐有加,缘起缘续之间,成全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世界潮流的完美结合。

中国奥运奖牌“金镶玉”就是最好的例子。2007年3月27日,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500天之际,整个世界都在注视着流光溢彩的北京,当三块镶嵌着美玉的奥运会奖牌展现在众人面前时,人们看到了“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充满动感活力的中国印”,“中国传统玉双龙蒲纹璜”,这些中西元素被完美地集合在一起。3030枚奥运奖牌所用的玉环是由中国青海的昆仑玉加工而成,澳大利亚和智利的金、银、铜在上海造币厂进行铸造,再通过 “金镶玉”、“银镶玉”、“铜镶玉”的工艺。整个奖牌尊贵典雅,蕴含浓郁中国特色,既体现了对获胜者的礼赞,也形象诠释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工艺美术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展现。与奖牌同时的奖牌包装盒、丝带,也均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趣,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北京奥运会奖牌包装盒为中国传统工艺制作的木制漆盒,四方造型,天地盖四边略呈弧形,喻天地四方、六合美满之意。丝带由机织而成,朱地云纹,喜庆祥瑞。这是历届夏季奥运会所不曾有的巨大突破。当北京奥运会奖牌实物样品被送到了国际奥委会,不禁称道:“北京奥运会奖牌将被证明是一件艺术品。它们高贵,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

金镶玉

2010世博的完满成功,更是让全世界不但看到也能拥有中国传统工艺品,木雕、堆锦、剪纸、皮影、推光漆器、瓷器、刺绣、泥塑……各具特色,光彩夺目,经过精挑细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制作工艺精湛的工艺精品运抵上海,入驻上海世博会。这些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最能反映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最能够彰显民族显著特征。

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传统工艺礼品迅速走红市场,是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观的一次巨大改变,传统工艺美术融入现代元素,让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冲出国门,疯魔全球。

3.2010亚运,给传统工艺美术带来全新的改变

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是亚运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赛会,作为东道主广州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时机, 向世人展示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广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名城,传统工艺美术有粤绣(广绣)、象牙雕刻、广州玉雕、广州砖雕、广州木雕、广州榄雕(核雕)、广州灰塑等。

番禺民间“绣娘”黄洁明向广州亚组委赠送了广绣作品《五羊吉祥迎亚运》和《红棉盛放喜洋洋》。黄洁明是广绣高手之一,有“金针刺绣”之美誉,其中,《红棉盛放喜洋洋》高50厘米、宽70厘米,以广州的市花红棉为题材,表达了祝愿亚运成功的愿望;而《五羊吉祥迎亚运》高50厘米、宽50厘米,以亚运会吉祥物乐洋洋为题材,寓意亚运祥和如意。

广东省肇庆市为支持广州亚运会,特制端石“亚运砚”一方赠送给广州亚组委,这个“亚运砚”长46厘米,宽36厘米,厚8厘米,取材于端砚名坑――宋坑,砚材名贵,石质优异,由砚雕艺术大师罗建泉历时半年雕刻完成,亚太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黎铿和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罗海共同监制。作品以广州亚运会会徽、吉祥物、14个非北京奥运项目造型和16朵木棉花为创作主体。16朵木棉花比喻第16届亚运会2010年在广州举办。作品构图严谨,“方圆”结合,古朴典雅,以砚艺的形式表现人们迎接亚运的喜悦和深情祝福。

85岁高龄的中国著名雕塑家潘鹤,夜以继日地赶在亚运开幕前,完成了城市雕塑《启航》,向亚运献上一份厚礼。《启航》以广州亚运会“亚洲之路”所用的“阔阔真公主号”仿古木帆船为创作原型,充分体现出中国南方福船“底尖上阔,首尾高昂”特征,又如同一个南海螺号,寓意在为广州和亚运吹起嘹亮号角的同时,也为亚洲各国来穗参赛的运动健儿欢呼呐喊,更让和平的号角声响彻世界舞台。它还将成为广州新的城市标志,长5米、宽3.5米、高2米,座落在广州新中轴线上。无论是从雕塑本身还是其承载的意义上来看,都具备成为广州亚运城市名片的潜质。《启航》不仅能为市容增色,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凝固’城市形象、塑造城市人文精神的作用

4.结语

奥运、世博、到亚运,所带来价值连城的传世珍品又何止这些,但我们已经看到传统工艺美术跨时代的新一面,传统工艺美术改变了旧有面貌,注入了全新的现念,与现代审美承接、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并行,打造中国工艺美术在世界的美誉名牌,这是后亚运时代,给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带来积极层面的附加值,广州美术学院副主任李拥军认为,传统工艺美术格局的变化,将是留给今人一份最宝贵的传承,将深刻影响着传统工艺美术的未来发展。

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光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光荣而又重大的使命,也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在后亚运时代,我们应该实现传统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让传统工艺美术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使中国的工艺美术事业呈现更加璀璨的奇葩!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 吉林美术出版社,1991:100、104.

[2] 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 孙非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15.

第7篇:传统工艺制造范文

所以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实际上就是工艺的起源与发展。

文明发展后,工艺普遍地关系到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宗教习俗等生活的各个层面。亦即当工艺超越实用,至追求美化或精神象征意义的阶段时,自然与人类的精神文明发展息息相关。例如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从出土的陶器上发现刻有斧头及表示日出日落的日、月、山形组合图案,用来象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近代民间建筑,也不乏“日中金鸡” 、“月中玉兔”或鸡兔图的木雕、交趾陶装饰纹样,这些图案纹样都明显地表达了相同的生活作息观念。

换言之,利用工艺表现中华民族农耕社会的生活规律、时间变化,至少延续了五、六千年之久。这类图案表面看来,不过为了美化、装饰,但实际上,却具有另一层象征意义及内涵,亦即工艺可能反映出实用目的、生活技术、生活方式之外的含义――诸如一个民族或居民的共同美感经验、文化意识形态等。

工艺文化的设计思想,还在于由根本的实用目的之上所发展、衍化出的种种功能。

工艺反映物质文明也反映精神文明,一种日用生活必需之工具,可能演变为含蕴其它意义的工艺品。例如玉器中之玉刀,保留了刀子这样工具的样式,但已失去刀的砍切功能。也有刀子仍采用原有的金属材料,欲制作得更锐利,合乎实用的机能,但它却不被用来从事实际的砍切活动,而是被当作收藏的艺术品或身份象征物、仪式用品等等。

因此,工艺也可反映圣俗意识形态。与食、衣、住、行等有关的日用工艺原为世俗之物,但也可能被提升为“圣”的象征,反映使用者祈愿“由俗入圣、超凡入圣”的心理。

例如独特的楚文化融汇了中原文化、南方土著文化等多种元素,工艺造物者借助天时、地利,善于利用当地盛产的天然材料。江陵马山1号楚墓所出土的漆器工艺品“辟邪”,据考证为呈放装饰物的支架。虎头、龙身、头上昂、嘴微张、露齿、低腰、短卷尾,作行走状。两条前腿都在右侧,两条后腿都在左侧,当然可以猜想这是将就了材料,但更有可能是作者故意选择了这个特殊的材料,以求增强怪异的气氛。这种漆器的流通,代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路线,由此可见工艺的文化价值。

工艺之超凡入圣最好的代表莫过于殷周青铜礼器,象铜鼎的形制不外烹调饮食器,却被升华至国之重器,甚至象征国家兴亡,十足反映“道器并重”的美学观,不可否认地,也因此诞生了举世闻名的青铜工艺文化。

工艺美术图案,有写实模样,也有抽象模样,因受众和目的之不同而产生了多样性。

以“如意”为例,此一器物起源自代替人手的搔杖,俗称“不求人”,本是至今民众仍在搔背痒的工具,不足登大雅之堂,到元朝时,却经过美化成为士大夫、文人的手执物,成为社会流行风尚。如意也是僧具,梵名阿那律,供讲经僧记文于上,以备遗忘,后来用来代表佛家,如同朝吏手中之“笏”。至此搔杖已成超乎搔痒之用的如意,但仍保持原始搔杖柄端作爪形之状。到了明清时代,出现只供赏宝进献、象征吉祥的如意,其形状已难令人与搔杖联系在一起。

从如意形制变化及其实用、审美、象征三者之密切关系,足以反映工艺品使用功能的转化及其文化内涵的发展。

若从文献角度来考究传统工艺美学,记录着中国古代工艺和科技传统的先秦考古古籍――《考工记》可供参考。

这一部中国最早的工艺著作有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天时、地气是促成材美、工巧的两个客观因素,而材美工巧却直接体现在工艺品之中。这是中国传统工艺的原则,“材美工巧”至今依然适用于各种工艺品类,证明了中国人自古已有先进的工艺美学观念。

《考工记》又说:“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这说明了百工的共同性,在长期不断的经验累积与实践活动中,工匠们利用自然材质,根据生活实际需要、使用机能,将材料加工成器物。

《考工记》将百工分为攻木之工(木工艺)、攻金之工(金属工艺)、攻皮之工(皮革工艺)、设色之工(绘画染织工艺)、刮摩之工(雕刻工艺)、搏埴之工(制陶工艺)等,而每一种手工艺之下又都细分为几个子系统,详分三十项专门的生产部门,分工之细足见当时的设计、工艺技术之讲究。

将《考工记》的美学观与近代工艺、设计观念比较,一点也不落伍,譬如强调在适应自然风土条件下产生的生活技术,重视使用机能,合乎使用目的,以及讲究素材美、材质感,除了可供回顾历史传统工艺美学之外,亦可为现代工艺提供借鉴。

第一:工艺的实用原则原指适合实际需要,以日常生活之使用机能为目的,但传统工艺在如今往往被强调其古董价值,使用机能反而被忽略了,在现代生活里,其机能性值得重新再肯定。

第二:传统工艺具有孕育于自然风土的特质,例如有景德镇的瓷土,才有产生驰名中外的景德镇瓷器的可能。四川地区因盛产竹材,才使得竹工艺长足发展,适应了生活的实用需要。因此一种技艺除需要长期持续的作业、时间的磨练之外,也往往需要在顺应自然风土条件下才能逐渐完善。

由以上所述之观念,或可以综合来考察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存在的课题。以明式家具为例,其合乎使用机能的木制结构及简素的线条美感无不令人惊讶,仿佛明代已进行过一场类似德国包豪斯之现代合理主义的造型革命。

明式家具一般指明代苏州式的家具制造格式,且多用质地坚硬、纹理细密、色泽光润的紫檀、红木、花梨、杞梓等木材制成,造型大方,结构单纯简练,不加繁琐装饰,充分利用木材固有的色泽纹理,做到既适用又美观,与清代中叶以后追求繁琐雕琢的形式、忽视实用价值者,恰成对比。

换言之,明式家具无形中达到了现代生活道具所要求的简素,且合乎使用机能的要求,所以有人认为明式家具具备现代精神,应是指它材美工巧,代表了美、形态和机能的结合,又能与现代建筑空间相调和,自非有些徒具形式之现代工艺所能比拟。同时它更具有文化内涵,因为明式家具也代表了中国人独到的生活美学、空间观念及民族艺术美感。

第8篇:传统工艺制造范文

随着我国生产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新能源的开发、新工艺的应用、新技术的研究、新材料的引入等均得到快速发展,并且对行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其中逆向工程技术是当前推动生产制造业快速发展最为突出的技术支持,为生产制造业发展开拓了新方向。本文主要对逆向工程技术在生产制造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期为广大生产制造业相关人员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

逆向工程技术;生产制造业;应用

逆向工程又称为反向工程,其是一种对产品设计过程的整体概念描述。在生产制造业中对产品的研究开发过程中,一般意义的研发某种产品即是指从无到有的产出过程,即为正向工程。而逆向工程则是对正常设计过程进行完全颠覆,将正常产品设计程序倒置,进行反向技术研究,该项技术在船舶制造、食品制造等生产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逆向工程技术在生产制造业中的应用意义以及应用过程两方面,对逆向工程技术进行详细分析。

1逆向工程技术在生产制造业中的应用意义

逆向工程技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主要是按照项目来确定研究对象,选取典型较强的产品进行技术处理,根据样件的体积、类型选,来择相应的扫描方式将产品三维空间数据传输入计算机内形成图像,之后运用相关软件根据数据建立电子三维模型,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后,将其转变成CAM产品样件制造过程。逆向工程在生产制造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作用,如在船舶制造中,对船用螺旋桨的设计与制造,运用逆向工程技术通过三座标测量仪对螺旋桨关键位置的数据进行测量,能够开发出与螺旋桨匹配的CAD/CAM软件,从而使螺旋桨数控加工工艺得到实现;又如在食品生产制造业中,对食品外包装的设计与制造,通过运用逆向工程技术能够设计出更吸引人眼球的食品包装,从而可极大促进食品生产制造业的发展。

2逆向工程技术在生产制造业中的应用

2.1公司概况

本文主要以某饮料生产公司作为研究实例进行分析,该公司生产饮料涉及汽水、果汁、运动饮料、咖啡、乳类饮品以及茶等。

2.2生产步骤

生产部门接到订单后,根据要求改良产品瓶罐包装,推出一款满足市场需求现状的产品,并将产品投入市场进行推广和销售,以为推出消费者接受度高的产品提出良好改革设计方案。逆向工程技术在某饮料公司生产制造中的应用流程如下。

(1)在扫描仪方面,应在已选用的模型上涂抹与扫描仪匹配的遮光材料,以避免在扫描过程中,因瓶体材料透光而导致模型结构扫描缺损,从而给后续建模处理工作加大难度或对建模准确性和进度造成影响。

(2)在模型体表面贴点方面,因为模型体表面上粘贴的点,是由特殊感光材料制作而成,其可对激光扫描发出感应,因此使用扫描仪对其粘贴位置模型体的三维结构数据进行扫描,从而可在计算机上得到三维数据输出。但粘贴时应注意的是,模型结构变化位置应与标点排布对应,避免过少而出现细节缺失。可增加相应的感应点排布,但由于其制作成本较高,在布置过多感应点后会增加生产成本,因此应根据以往经验进行合理布置,以使产业生产结构得到最优化。

(3)在模型体扫描方面,在完成准备工作后,即可开始扫描。在选择扫描仪时,应按照模型体结构类型与空间体积来确定,本研究中研究实例为饮料瓶,对此应选用支架固定扫描仪。将模型体放于支撑板上直至产品稳定后即可开始扫描,在扫描完一个局部面后,旋转支撑板直至产品稳定后继续扫描未知面。而在操作中,还应对观察扫描过程中的计算机输出成像,以确保模型体三维结构整体均被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

(4)在三维模型建立方面,在结束模型体扫描后,应按照扫描得出的数据建立三维模型。根据原模型制作出准确电子模型后,结合前期市场调研中使用者对产品情感诉求与功能需求进行分析,从而对产品进行符合市场需求的改良,以制作出改良后的创新模型。

(5)在样件确认方面,完成创新模型制作后,由技术人员对样件进行制作,同时完成完成样件确认工作。在创新模型样件制作完成后,不应将其立即投入生产,而是应将其返回至设计研究人员手中,以实行最后的样件分析确认。可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使用者进行调查,考查使用者对创新模型样件的接受情况,若该设计得到大众一致认可,即可最终确定该生产方案;若有多数使用者对该设计存在较大不满意情况,则需要对此进行再次修改,直至获得使用者认可,最后才可确定生产方案和投入生产。

(6)在模具制作方面,在最终确认创新模型样件后,即可将其投入到一线生产部门,制造相应数量的模具,之后根据模具进行批量生产,最后投入到市场进行大范围流通销售。直至这一步骤,逆向工程技术在生产制造业中的应用已完成完整的生产流程。

2.3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的对比分析

传统工艺具有工业设计、测量数字建模、打样、样件确认、模具制造、模具试模、产品检测、投入生产8个生产环节。而新工艺只有扫描原模型、创新模型、样品和确认、制作模具、投入生产4个生产环节。通过对比分析,可得出新工艺在操作步骤上已明显少于传统工艺,为企业节约大量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而在技术方面,传统工艺测量手段存在较大误差,需反复修正,极大地增加企业生产成本。新工艺流程简单,扫描设计精度较高,使工作效率得到提升,极大节约企业生产成本。

3结语

总而言之,逆向工程技术是当前推动我国生产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因此应加大对逆向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不断提出新型的逆向工程技术,提升我国生产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李帅 张明慧 单位:中海工业(江苏)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蔡蕾.逆向工程技术于生产制造业的应用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05):73-77.

第9篇:传统工艺制造范文

[关键词]民族传统手工艺;特点;危机;保护与发展

[作者简介]吴娱,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1-0170-03

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本文拟从民族传统工艺的特点人手,对其面临生存危机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就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特点

1、就地取材。制作民族传统手工艺首选的材料一般都是当地具有的自然资源。如广西大化县贡川生产的传统纱纸就是利用当地的一种纱树(也叫构树)的树皮作为原料进行制造的。凉山漆器的胎骨完全是就地取材,他们猎获的动物的皮角,是皮胎、角胎的来源。广阔的原始森林,是木胎、竹胎的富源。这些原材料都是取源于大自然,因此不会给人的生存环境造成任何的污染,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美。

2、固定的工艺流程。民族传统手工艺经过长期的发展,代代相传至今,其制作流程是较为固定的。艺人们认为,工艺制作流程的每一个步骤和顺序都是神圣不可变动的,也是保证手艺不走样并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如广西钦州坭兴陶的制作流程包括取士、碎土、制备坯料、成型、修坯、阴干、检验毛坯、装饰、烧制、验收产品、磨光等,每一步都是有讲究的,顺序也不能随意变更。

3、单一的保护方式。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方式是很单一的,大致说来有“传内不传外”的家传式,还有口传心授的师徒式,至于学得怎么样就要看个人的领悟能力了。从事手工业制作的艺人要想达到一定的水平都是靠多年的习作,从中获取丰富的经验,他们一般不善于表达和描述制作工艺的流程,徒弟们一般都是边看边学,有样学样,久而自通。

4、较强的实用功能。民族传统手工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创作,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也正因为这一特性使很多民族传统手工艺能够保留至今。彝族漆器是彝族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物品,具有实用与审美的双重特性,许多漆器都有置底,这是为了放置稳当和便于移动,有的酒器附耳设柄,也是为了提携方便,餐具的造型也是依据用途不一而各异的。

5、地域的差异性。同一工艺种类因地域的不同而在取材和操作流程上也会不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差异。以云南傣族造纸工艺与白族造纸工艺为例,白族取材时不剥构树外皮,蒸煮次数也多,还用纱松树根为纸药,而傣族在取材时剥弃了构树外皮并且在蒸煮构树皮时加人含碱性的灶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传统工艺带有不同的时代特色和地区特征,这样的多样性正是传统工艺的魅力所在。

二、民族传统手工艺面临生存危机的原因

民族传统手工艺日渐萎缩,面临生存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现代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手工技术被大机器生产体系所代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20世纪初,西方的外来商品大肆冲击中国市场,打破了中国人沿袭了千年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商场的货价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当这些同样能满足人们需求却更加方便、实用、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大量涌进民族地区的时候,传统手工艺品原先所拥有的市场也就逐渐被挤占了。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对传统手工艺市场的冲击呈加快之势,导致传统手工艺只能在尴尬中求生存。

2、人们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变化。一种工艺的保护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而现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年轻人都已不再穿戴民族服饰,对本民族的节日和传统文化所知甚少,他们有的在外读书、有的外出打工挣钱,而不愿意学习既花费时间收入又不佳的手工艺。蜡染是贵州山区许多少数民族千百年来赖以维持生计的一种必不可缺的传统工艺,然而,现在很多当地的年轻人已不喜欢穿土制的染布衣,也不再做蜡染,作坊里的工匠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由于传统手工艺的需求量大幅度减少,导致年轻人认为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是没有前途的,而需求量减少的源头在于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传统手工艺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因为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3、原材料的短缺。有些民族传统手工艺虽然一直保留至今,但由于原材料的短缺已不再是原来的真面目了,这也制约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如广西的壮锦。壮锦的特点之一是棉丝混织,而现在忻城、宾阳、靖西等几个壮锦产地的桑蚕业几近于无,丝的来源很困难,从外地购买又很贵,这就导致壮锦现在通常采用彩色晴纶等代替丝线织锦。这样一来就会使壮锦走样,也失去了原先的含义。现在许多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材料已由现代工业生产的化纤、人造丝等布料替代了原来手工自纺的传统麻、棉布料和蚕丝。

4、管理机制的滞后。我国在计划经济年代开始形成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和工业化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手工艺行业的发展,违背了传统手工艺的独立创作、精益求精等特点,因而严重束缚了艺人创作的积极性,难以产生出精品。20世纪80年代传统手工艺处于繁荣期,然而由于生产规模和加工队伍过快,导致产量增加过快。进入90年代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行业机制的转轨等原因,传统手工艺行业似乎难以适应市场的竞争,总体上走下坡路。同时滥、劣、廉产品充斥市场以及管理模式的陈旧,加速了传统手工业生存空间的恶化。

从整体来说,我国传统工艺品的生产和经营远没有实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因缺乏规范管理,民族传统工艺长期处于无序发展状态,规模小,不成气候。1956年成立的广西宾阳民族织锦厂是全国民族用品定点厂,是中国织锦工艺科研生产基地之一,其生产的壮锦曾经供不应求,给厂里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近年来该厂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该厂大部分的机器是上世纪80年代购置的,早已超过20年的使用期限,由于近年来生产的壮锦等织锦工艺销路不好,支出的费用远远超过了生产和效益的增长,无力更换新机器,厂里的经营管理模式也一直没有改变,这一切导致了该厂生产的产品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推陈出新”。

5、自身发展缓慢。民族传统手工艺面临生存

危机也有自身的原因。在工业化大生产时代,许多行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民族传统手工艺却发展缓慢。除了政府资金的投入不足,人才紧缺的原因外,还因为自身的“一成不变”。例如现在的壮锦,尽管图案很多,但多以传统图案为主。这种缺乏创新、质地厚重、图案单一的工艺品很难适应市场的要求。其实壮锦可以在保持本民族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民族织锦的长处,再融入现在的因素,设计出新的图案。

三、保护与发展民族传统工艺的建议措施

保护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工作刻不容缓,许多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广西民族大学万辅彬教授就如何保护、利用传统工艺,提出了一些十分有见地的措施。这些措施可概括为“四化”,即活化、进化、数字化和符号化。活化,就是用多种形式将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激活,诸如与旅游业协调发展、保护民俗及传统工艺的传人、通过传统节日强化集体记忆、运用市场使传统工艺得到保护与发展,赋予传统工艺新的生命力;进化,就是积极促进传统工艺进步,将保护与推陈出新结合起来;数字化,就是组织人员通过摄影、录像等多种方式将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品记录下来,并陆续将其制作成光盘或编辑成图书;符号化,就是将传统工艺中凝聚了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和丰富人文内涵的部分变成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文化符号,有利于其保护与发展。笔者认为,要更好地保护与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手工艺,还可参考以下几点建议:

1、立法是保护之本。在全球经济大浪潮中,民族传统手工艺受到冲击和挤压是一种普遍现象,世界上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加大了保护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力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国家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对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得最好的国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就由国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调查研究,例如“民俗资料紧急调查”、“民俗文化分布调查”、“民谣紧急调查”等。到了80年代,日本又再次由政府专项拨款进行无形文化财产记录,颁布了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法律法规。而对那些造诣颇深、身怀绝技的艺人和工匠,从1955年起,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不定期地选拔和认定,将那些大师级的艺人、工匠,经严格遴选确认后由国家保护起来,每年发给他们特别的扶助金,用以磨练技艺、培养传人。日本政府的这些措施有力地保护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再来看看韩国的做法,韩国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着力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和整理,并于1962年制定了《韩国文化财产保护法》。《韩国文化财产保护法》根据价值大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不同等级,国家确定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给予100%的经费保障;省、市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给予50%经费保障,剩余的由所在地区筹集资助。韩国政府制定了金字塔式的文化保护人制度,最顶层被授予“保有者”的称号,他们是全国具有传统文化技能、民间文化艺能或者是掌握传统工艺制作、加工的最杰出的文化遗产保护人。国家给予他们用于公演、展示会等各种活动以及用于研究、扩展技能、艺能的全部经费,同时政府还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以及一系列医疗保障制度,以保证他们衣食无忧。

这些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将保护上升到立法的高度,给予能工巧匠者一定的生活保障,让那些优秀的传统工艺后继有人,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民族传统手工艺。

2、生态博物馆式的保护。生态博物馆是在原来的地址、社会和文化条件中保存和介绍人类群体生存状态的博物馆。众所周知,博物馆是保护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一个重要机构。而生态博物馆突破了传统博物馆藏品和建筑的概念,注重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它不是将文化冻结,而是将保护范围扩大到文化遗产留存的区域,引入社区居民参与管理。强调社区居民是文化的主人,因此,生态博物馆也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我国的第一个生态博物馆是1996年正式开放的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事实证明,生态博物馆能较好地保护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保护民族传统工艺不能仅仅停留在陈列和展示的静态阶段,而应结合其独特的文化将其保护在原本的土壤中,让它们活起来。广西的靖西旧州是“绣球之乡”,在那里有我国第一座壮族生态博物馆,该生态博物馆由展示中心和原状保护两部分组成。展示中心以图、声、像等现代科技手段和采集民间的实物展览相结合,表现当地壮族的历史渊源、民族服饰、生产工具、民俗节庆和传统工艺等经济、文化概貌。原状保护则通过古遗址、古民居、古戏台、古陵墓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展示壮族建筑的发展过程。同时。利用靖西旧州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旅游,不仅可以宣传壮族的文化、带来一定的商业利润,还可以促进绣球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