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英语课程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英语 实践性作业 现状 建议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对于初中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知识掌握型学生到知识应用型人才这一理念的转变过程中,英语课程的实践性作业以及相关活动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和影响。实践性作业即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注重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而就我国初中英语的实践性作业来看,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中似乎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初中英语实践性作业面临的现状
1.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够。由于长久以来接受的都是传统教育的模式,学生容易产生惯性思维,认为作业就是应该由老师布置、完成在作业本上的,而对于动手操作的作业,学生显得极为陌生,甚至是出现行为抵触的现象。
2.形式单一死板。从传统的课程讲授方式过度到以学生和教师互动为主的新式教学模式,不仅是学生需要适应的过程,教师也需要过渡期。教师的不适应则体现在对于教学形式设计的单调上,他们容易拘泥于课本,哪怕是按照课本的要求来,也会出现形似而神散的情况。
3.内容缺乏。以往教师的职责仅是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讲授,课后布置习题,而新课程改革中,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任务的改革上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经验不足或者是以往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上,初中教师普遍出现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内容缺乏的情况。
二、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践性活动
1.明确教学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初中英语的教学目的已经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语法以及词汇方面了,它要求加强初中阶段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为高中甚至以后的高等教育奠定坚实的英语应用基础。所以就目前初中英语教学的教学任务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更多的与英语相关的实践性活动,而针对教师对于实践活动的设计期间需要注意的就是明确相关的教学任务,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教学大纲,发挥教师在这一改革中的引导、促进作用,将教学大纲融入到设计环节中,时时突出重点,防止脱离主题。
2.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这一章节中的实践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好讨论场景后对学生们进行提问:“How do you think your hometown?”学生如果反应比较热烈的话,即可循循善诱进入到相关的实践环节;如果学生反应不是很热烈的话,教师则可以再转移一下话题,比如可以切入到以下话题:“Which city do you like?”“Which place do you like?”以此类推,直到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为止。
3.明确学生的需求,投其所好。如“My name’s Gina.”这一课程活动设计中,可以从话题寻找到切入点,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认为英语名字怎么样,如果有学生给出正面的回应,那么就接着往下进行:“You can name yourself.”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并且对一些英语名进行讨论,而后再进行口语问答的情景模拟,那么这一实践作业环节可以算是成功开展了。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观察,基于观察之上设计的活动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因材施教,形式多样化。如在“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这一章节进行实践性作业设计时,根据教材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这一章节主要是对一些科目的讲述,类似于math、science等这些词汇的掌握以及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口语的交流,这类课程建议采用情景对话的方式进行实践。如果是“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这类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内容,则建议可以采用情境模拟再现的实践教育方式。
5.及时的总结与评价。实践性作业的进程固然重要,但是对于活动后的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种顺应时展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经验以及效果方面都需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的考证,每一次实践作业完成之后教师应将过程中好的方面重点突出出来,对学生进行鼓励,不好的方面提出来,做出分析,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并且表达出对学生的愿望,向学生传递一种合作的讯号,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是我们合作完成的。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课程教育改革对初中英语实践性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就目前初中英语实践性环节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与教材的基本内容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初级英语素养,进而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月芳 初中英语创新教学的尝试[J].吉林教育(综合),2013,(3),58-58。
[2]张淑暖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新疆教育,2013,(6),9-9。
【关键词】高职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摄影 课程改革
随着摄影技术的普及,高校对摄影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它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类课程广泛存在于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等专业,成为艺术设计类专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有些学校开设了与摄影相关的公共选修课,还有的将摄影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课程。
摄影课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摄影行业的发展,但摄影教学存在的问题却影响了摄影发展的进度。笔者就目前已有的摄影课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不管是什么性质的摄影课,所采用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都大同小异,没有专业和学情的针对性,没有体现摄影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和特点。要想发挥摄影课的作用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针对课程存在的环境,开发满足学校性质、适应专业需求、适合学生特点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本次研究是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摄影课为例,对高职教育体系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摄影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针对目前该校本专业的特征,研究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
一、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的特色
近年来,高职一直在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的工作,可以说各院校的改革百花齐放,各不相同,研究学校高职专业下的课程改革,要明确学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这样才能与学校高职教育的整体思路吻合。
高职教育建设与改革的重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创新办学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培养双证融合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重视岗位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的养成。
在教学中弱化专业研究,突出强化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这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点。所以对摄影课进行课程改革的核心点是要以满足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目标。
二、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摄影课的作用
设计类专业中的摄影课不同于摄影专业中的摄影课,所以要明确摄影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开发适合本专业需求的摄影课。
摄影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作用是随处可见的,我们身边许多包装、海报、型录等设计作品,都是通过摄影的手段记录下图像,然后进行再设计。摄影课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从学科性质上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是集营销、摄影、设计、印刷、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所以,摄影目前已经成为支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摄影课是一门艺术与技术高度结合的课程,对于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执行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感受能力等综合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开设摄影课有助于本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为对摄影感兴趣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摄影学习的机会。
三、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摄影课存在的问题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高职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了全新的专业开发,并对其中的拓展课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效果显著,而作为基础课的摄影课一直沿用本科的上课模式,没有凸显学校高职教学的特色。摄影课在整个专业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就目前的授课内容和形式来说,难以满足专业学习的需求,存在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教学目标没有针对性
目前学校所有设计类专业中摄影课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都是大同小异,没有专业和学情的针对性,不管哪个专业下的摄影课,教学目标一般都设定为以一定的摄影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指导,去介绍摄影的发展、原理、器材、冲洗等,重点讲授摄影用光、曝光、构图等。但这样的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准确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摄影课,应该是为培养平面设计师服务的。
(二)实训项目设计不系统
项目的设计不系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时间有限,多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摄影课的上课时间短,一般为2―3周,30―50学时不等,从时间上看,有限的时间里无法进行系统的摄影学习。其次是实训内容设计不系统,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教学目标的偏离,导致实训项目的设计忽视了摄影在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中的最终作用和意义。
(三)考核单一
传统的考核单一,基本上是学生做、教师评,学生最终成绩由任课教师定。高职教育是要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所以教学要以实训带动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企业深度结合,应更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设计和制作能力。而考核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不应仅仅是教师的工作,要发挥学生自主考核的主观能动性,借鉴企业考核员工的制度,使课程考核行业化,考核应由学生、教师、企业教师三者共同完成。
四、摄影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目前,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摄影课普遍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抛开学校性质、专业特点做课程,这样导致高职学生毕业后没有任何优势,相比本科学生来说,没有足够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相比中专技校的学生来说,没有更早地进入社会,积累经验。所以必须进行开发校本特色的课程改革,才能促进专业发展和学生就业。
在对摄影课程进行改革前,首先要了解学校本专业的特点,分析专业课程开发思路。本专业的课程开发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行业、市场为依据进行的课程开发(见表1):
根据视觉传达设计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确定8门职业基础课程,如表1中的艺术造型训练、设计造型基础、视觉传达设计原理、设计思维训练、设计策划与管理、摄影基础、丝网印刷技能、印刷实务、计算机辅助设计。
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人员核心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确定7门职业岗位课程,如表1中的设计策划与管理、设计草图表现、图形(像)处理与制作、文字信息处理与制作、图文信息处理与制作、输出技能实训、印刷装订与制作。
根据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与程序,充分考虑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确定6门职业拓展课程,如表1中的标志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与制作、VI设计与制作、型录设计与制作、书籍装帧设计与制作、海报设计与制作。
通过目前行业反馈的信息,上述以就业为导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开发模式,适合本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培养。而本专业下的课程也应该以行业为指导进行课程的改革和教学,才能将这一课程体系的教学效果最大化。
摄影课是本专业中一门重要的职业基础课,只有进行适当的课程改革,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以下是根据近年来对学校本专业摄影课的授课经验归纳的摄影课需要改革的内容:
(一)以行业为指导、就业为导向确定适合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需求的教学目标
高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学生,是以能够顺利从事助理级平面设计师工作为目标的,所以本专业中所开设的课程都应该为这一目标服务。本专业中的摄影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摄影师助理,而是为培养具备摄影技能和修图技巧的平面设计师(助理级)做准备。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才能使课程效果最大化,更大程度地发挥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
高职课堂教学的任务包括两部分:一是学习做人;二是学习做事。做人是要做一个具备岗位工作基本素质的人;做事是要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职业岗位的工作技能。为了满足高职课堂的两点任务,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和岗位能力对接。
通过对同类院校同专业和行业企业的调研,总结与本专业摄影课相关的岗位包括:摄影师助理、初级修图师、平面设计师(助理级)。参考国家摄影师初级资格证书和平面设计师(助理级)资格证书的内容,分析行业中岗位的工作任务,对三个岗位能力进行归纳,结果如表2显示分别为助理级平面设计师对应的能力、初级摄影师对应的能力、初级修图师对应的能力。通过对三个岗位能力的分析归纳,将摄影课的课程目标初定为:掌握摄影器材的基本操作能力(相机操作、灯光控制等)、创新能力、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审美能力、图像摄取能力、图像筛选能力、后期处理图片能力、发散思考能力、执行能力、色彩搭配能力、辅助摄影师拍摄能力等。
检验初定的摄影课的课程目标是否准确,是否能够满足后期专业课学习的需求,要通过后期职业岗位课和职业拓展课的学习才能得到验证。
通过表3的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摄影课的学习可以完成《图形(像)信息处理与制作》《图文组织处理与制作》《包装设计与制作》《型录设计与制作》《海报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中相关能力的培养。例如摄影课可以解决《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图像摄取、筛选与处理、执行能力、发散思考的能力、辅助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后期处理图片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表3)。
所以我们初步确定的以行业为指导、就业为导向的摄影课的课程能力目标,定位合理,能够满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需求,能为后续课程做好服务工作。
(二)设计系统化的实训项目,以工作室为依托,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驱动实训项目的实施
为了发挥摄影课在本专业中的作用,必须做好学时的分配,通过多方面调研比较,学习周设计为4周,总学时为60学时,确保完成系统化实训的时间。
项目化教学现在已经不是新鲜的名称,很多学校的课程都采用项目化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盲目的项目教学会使教学程式化,所以课程设计也要因材施教,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本专业学生的情况,设计满足课堂教学需求的实训项目。
针对近年来教学的积累和行业调研走访的分析,笔者设计了四个实训项目,项目设计的内容是以摄影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作用作为主线进行开发的,符合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认知顺序:先了解设计中的照片;再去认识拍摄照片的器材,进行模仿拍摄;然后明确摄影作品在设计作品中的处理,全面了解和认识摄影作品在设计中的获取和使用。通过有序的实训,将本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揉碎分解,融入到具体的实训项目中,学生能够掌握设计作品中摄影作品的获取、筛选和后期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表4是摄影课设计的四个实训项目,其中上课地点的变更是我们课程实施中的亮点,根据项目的教学需求调整上课地点,营造项目实施的氛围。以学校现有图文工作室、影像工作室为支撑,利用我们现有的校企合作单位,将企业中的项目引入课题中,以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为参考对课程进行设计。
项目一的实训目的是认识照片在设计中的作用,实训地点选择在图文工作室。图文工作室承担的工作是图片的设计、处理、输出、打印,在这里学生可以得到图像筛选能力、后期处理图片能力、审美能力等训练。通过该项目的训练,学生能够明确设计、打印、印刷、制作对摄影作品的要求。
项目二的实训是走进相机开始了解拍摄的过程,实训地点是在影像工作室。影像工作室有影棚、灯光器材、摄影器材等设备,学生通过模仿优秀摄影作品,进行拍摄练习,熟悉摄影器材。
项目三需要借助校企合作单位来完成实训,教师要联系足够的企业,协助教学,企业在哪里进行拍摄,哪里就是项目实施的地点。通过该项目的实训,学生分组对实际项目进行全程跟踪拍摄,做好摄影师助理的工作。
项目四是将实训过程中拍摄的作品进行筛选,并进行后期设计。通过该项目掌握后期设计对摄影作品的要求,掌握摄影作品删选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结合课程性质和行业工作的特点,课程设计采用项目单的形式执行,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项目开始前,给学生发放项目单,根据项目单教师引导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项目单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起到了指导的作用。项目单的内容包括:项目目的、项目内容、项目要求、项目步骤、项目向导和项目体会。
(三)结合行业考核的特点,以任务单的形式进行项目过程的考核,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项目考核形式打破教师一言堂的传统考核模式,将考核的权利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测评,教师只需归纳出实训项目中的每个任务点,设计项目任务单,发放给学生。任务单对项目执行起到督促的作用,检查学生能完成每个环节实训的,任务执行的程度包括四个等级:完成、基本完成、部分完成、不能完成,学生根据自己对相应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勾选,这个环节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才能更好地完成实训考核。教师和企业一线的老师参与考核,对每个项目考核的结果进行不同等级的随机抽查,对学生自我考核起到监督的作用,同时解决实训中遗留的问题。
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训过程中反复灌输岗位职责和职业道德,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转第页)
(接第页)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导,教师发放实训项目单学生执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解答问题根据任务单自我考核教师和企业教师分析考核结果总结归纳。
结语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开发和改革有其独特的地方,此次专业摄影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利于学生专业的发展与学习,突出摄影课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和地位,改革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课程标准行业化。课程标准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以行业作为指导,及时更新并融入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数年甚至数十年不变的课程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内容要以职业技能技术培养和文化育人为主线,双管齐下。所以,摄影课的课程标准要和所在专业的行业结合,找到专业和摄影课的结合点。
其次是课程设计职业化。课堂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发展为目的,所以课程设计需要以相关岗位工作的过程作为参考。这种职业化的课程设计是将岗位工作任务融入课堂,需要学生做到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手脑都动起来。通过实际项目案例的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行业工作的能力,从而稳步地过渡到就业。但是要做好课堂职业化,需要学校加大与校企的合作,及时更新从企业中引入的设计项目,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同时,这样的课程设计也对专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是能讲、会做的双师型教师,才能更好地实施职业化的课程设计。
最后是课程考核专业化。课程要改革,课程的考核必定要相应做出调整。改变传统的考核形式,参考行业考核任务的标准,制定相应的考核任务单,使课程考核更加专业化。
摄影课改革的思路清晰,特征明显,改革是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能够满足高职教育的需求,满足相应专业发展的需求。此次改革的方法可以普及到开设摄影课的相关其他专业中,一定会使相应专业的发展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王凡.数码相机在非专业摄影教学中的众多优势[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
[2]张晓凯.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探索,2003(8).
[3]王晓娜,王彦霞,赵宇,等.建设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
[4]崔聪.数字时代高校摄影基础课程教学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1(3).
[5]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6]杨国祥,丁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8]马必学,刘晓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职业与教育,2005.
[9]刘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5).
[10]官宏云,王立霞.摄影摄像课程教学数字化的实践与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11]万剑,李兴远.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职业教育.
[12]陶红林,王作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13]刘斌.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摄影课程改革[J].科技信息,2009(22).
[14]林路.关于高等摄影教育的几点思考――全国高校摄影教育论文集[C].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夏峰,姜林.中国摄影教育任重而道远[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
[16]林燕.“行为导向型”教学法在摄影摄像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2007(10).
关键词: 江苏牛津初中英语教学 因材施教 创新措施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探索建构素质教育全新模式的时候,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方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课程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进行实践,挖掘因材施教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重新肯定这一教学原则的价值。
一、素质教育呼唤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其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给现代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这个目标没有否认学生差异的客观实际,而是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出发点,促使每个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这就表明开展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只有尊重、承认差异,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的更好发展。
柳斌同志在《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转变教育思想应着重提出两方面: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乃总法则。之所以把因材施教称为‘总法则’,原因就在于它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其内涵不断丰富起来,成为了有助于每一个国民发展个性和养成健全人格的必须遵循的一条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长期以来,因材施教原则在制定教育政策和方针的过程中体现了其重要价值。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素质教育呼唤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现代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
二、因材施教的具体创新措施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为因材施教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在新时期大力提倡因材施教的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笔者尝试从初中英语课程实践中,探索素质教育下因材施教的创新措施,为新时期因材施教的发展添砖铺路。
1.备课分层,实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为因材施教提供支撑。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具体制定教学目标,这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为因材施教提供支撑。教师不仅要游刃有余、深入浅出地驾驭和讲解教材,而且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参与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提问,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各层次学生表现自己。此外,训练技能也要注意层次和梯度,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2.建立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因材施教提供主阵地。
课堂是贯彻因材施教的主要阵地,这就需要教师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创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多尝试情景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式,由过去单调记忆知识变为将英语融入生活的新型教学模式;多以Pairwork,groupwork形式,开展游戏、辩论、模拟采访、制作海报、英语小品或话剧表演等活动;课程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如生活课堂的开展,教唱一首经典英文歌,阅读报纸,英文写作课,诗歌欣赏,美文摘抄,开设英语角,等等,形成学校特色,这些都在课程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补充完善的作用,为因材施教的实施提供新的场所和空间。
3.适当整合课程教材,为因材施教提供保证。
因材施教内涵的拓展在于人们对“材”这一核心词理解的延伸。一般而言,一所学校同一年级的学生往往接受的是一样的教材、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还没有适合差异化教学的教材,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教材中也没有具体的体现,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求学校,要求老师们“因材施教”,真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所以编写出适应每个学生发展的教材是关键。可以建议以英语教材为核心,利用现有的资源,开拓教与学的渠道,更新教学方式,努力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积极探索初中英语课程资源的整合的教学创新之路。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因材施教的革命性变化。
科学技术发展的现代化,带来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也为实施因材施教提供新的技术支撑,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有效利用整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视、电影等各种学习资源,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因材施教,真正达到新课程理念下实施高效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使得学习效率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充满欢乐。简言之,新技术革命冲击下的因材施教走上了新的发展轨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语
“因材施教”经历了两千多年而不衰,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对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因材施教”,位于教育教学“第一阵线”的教师依旧需要不懈努力,积极探索分层教学、小组教学等全新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氛围,从而更好地为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服务,在教育史上谱写出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柳斌.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J].人民教育,1996(9).
[2]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冯建华.因材施教新论――[M].理论及其教育学意义.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2).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新课程实施;适应性建议
基础教育新课程已进入了全面推广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农村学校的英语新课程实施步履蹒跚,对广大农村第一线的英语教师来说,仍要经历一个漫长艰苦的历程。他们对新课程是否适应?准备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急需哪些培训?值得教育学研究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关注。本研究就是对此问题的初步研究。
一、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课堂观察三种研究方法。编制问卷时,研究者在参考相关资料、征求部分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目的,编制了问卷调查表、访谈提纲和课堂观察记录表。
本研究以湖南益阳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益阳市共有初级中学200所,英语教师1250人。在选择样本时,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益阳市所辖的8个县(市、区)随机选取260名初中英语教师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从260名教师中选取10名教师作为深度访谈的对象,并选取了一名教育行政官员、一名校长、一名家长进行访谈。
试测于2006年3~4月进行。根据试测结果,反复推敲修改问卷,最终形成正式问卷。问卷分为五部分,第一、二、三部分由封闭式问题组成,第四部分由半开放半封闭式问题组成,第五部分由开放式问题组成。在2006年6~7月正式施测时,总计发放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52份,回收率96.9%,其中无效问卷22份,有效问卷230份,有效回收率91.3%。
为了获得更丰富的客观资料,笔者于2006年6月~7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4位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对6位教师进行了集体访谈。与此同时,还采用自然观察法,深入农村初中英语课堂,通过随堂听课等方式对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实地观察,总计听课20节。
2006年8~9月对调查问卷、访谈内容和课堂观察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在基本遵循客观的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结果分析。2006年10月完成研究报告初稿,11月底定稿。
二、调查结果
1.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对新课改的认知和态度
(1)对新课改的认知。如要顺利实施新课程,教师首先应对新课程研制的背景、蕴含的教育理念以及主要特点进行全面了解和深刻领会,在此基础上方能形成积极的态度,从而在所教课程中进一步领会和实践之。调查显示,关于新课改的进程和总体目标,大部分教师都已了解;而关于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仅10.4%的教师做了正确的选择,还有42.3%的教师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与总体目标混为一体;大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的启动时间和纲领性文件不甚了解。这说明,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新课改的宣传和培训尚未紧步跟上,没有深入到农村地区的一线教师中。
(2)对新课改的态度。在对新课改的关注程度方面,调查显示,25.7%的教师“十分关注”,54.3%的教师“关注”,有20%的教师“不太关注”;有54.5%的教师表示对新课改“全面支持”,有27.4%的教师“观望等待”,9.1%的教师“得过且过”,9%的教师“说不清”。
关于“对新课改的态度”的调查显示,23.9%的教师认为此次新课改“非常有必要”,62.2%的教师认为“有必要”;1.3%的教师认为新课改的各项举措“十分合理”,71.7%的教师认为“基本合理”。对于“新课改的理念和举措先进、合理但不可行”的观点,8.7%的教师“非常赞同”,63%的教师“比较赞同”;对于“如不扭转对升学率和高考成绩的追求,新课改的举措很难实施或落实”的观点,51.3%的教师“非常赞同”,42.6%的教师“比较赞同”。
本次调查显示,虽然大部分英语教师对新课改抱着积极的态度,但也有不少教师抱着“观望等待”、“得过且过”的消极态度。态度是行为的先导。面对新课改,教师以怎样的心态应对将直接影响他们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行为。积极的心态将促进教师主动适应新课程,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消极的心态则会妨碍教师在改革中发挥自己的才智,不利于教师的发展。
2.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专业准备或适应
(1)对新课程观念和角色的适应。观念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走进新课程并实施新课程。关于“对新课程观念的适应”的调查显示,51.7%的教师认为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的经验或体验”,10.9%的教师认为课程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11.7%的教师认为课程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25.7%的教师认为课程是“学校育人的规划或方案”,这说明大部分英语教师已具备了一定的课程意识和较新的课程观念,但仍有不少教师未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的状况,尚未形成新课程强调的“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的现代课程观。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从传统的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由传统的成果应用者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对新课程角色的适应调查显示,对“学生发展全靠学校和教师抓得怎样”这一观点,63.9%的教师“不太赞同”,13.9%的教师“非常赞同”,40%的教师“比较赞同”。这说明,大部分英语教师正在逐步地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努力实现角色转变,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当问及“您能否实现新课程要求的角色转变”时,存在着年龄大小和教龄长短的区别。30岁的教师中有54人选择了“符合时代的要求,应该且能够转变”;30~40岁的教师中有42人选择了“由于外在原因的限制,不能成功转变”;40岁以上的教师中有39人选择了“要求太高,不能转变”。这说明,年龄越小教龄越短的英语教师角色认同越快;年龄越大教龄越长的英语教师角色认同越慢。尤其是那些老教师,要他们否定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放弃他们的“教育法宝”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2)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技术准备。基础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采用国际通常的分级目标体系,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水平和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为目标,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教育目标从小学至高中设计为九个级别。然而,在“对新课程目标的领会”调查中,回答“初中英语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时,只有49.1%的教师选择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正确项。当问及“初中英语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时,没有一位教师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其中选择率最高的是“交际能力”(88.7%),其次是“语言技能”(74.8%),选择率最低的是“学习策略”(37%)。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研读不深,基本上处于一知半解的境况,这势必对新课程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关于初中英语教师对新课程学科内容的准备状况,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解:对新旧教材异同的把握;对新教材的处理;对新教材所体现的教育理念的领会;现有学科专业素养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当问及“您认为英语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最根本的变化是什么”时,教师中有63.5%的人认为是“形式的变化”,18.7%的人认为是“结构的变化”,11.7%的人认为是“内容的变化”,6.1%的人认为是“难度的变化”,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对英语新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钻研。当问及“您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新教材”时,73.5%的教师表示“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教材作适当修改或补充”,13%的教师表示“根据考试要求对教材进行删减或增补”,12.2%的教师表示“主动改编教材并加入新材料”,1.3%的教师表示“按照教科书教学”,这说明大部分英语教师已树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但当问及“您职前接受的学科专业训练是否足以应对英语新课程的教学”时,只有26.5%的教师回答“是”,多达73.5%的教师回答“否”。究其原因,现今乡(镇)中学英语教师极少有科班出身的,绝大部分是半道出家或转岗培训后改教英语者。本次调查的252名初中英语教师第一学历所学专业为英语的仅有51人。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整体性、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等,教师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胜任新课程。关于“通识内容准备”的调查显示,当问及“您在职前形成的一般文化素养是否足以应对当前的英语新课程”时,74.3%的教师回答“是”,只有25.7%的教师回答“否”;对“除英语文献外,您平时最喜欢阅读哪方面的读物”,57%的教师选择了“文学”,14.8%的教师选择了“历史”,2.2%的教师选择了“哲学”,14.3%的教师选择了“政治”,3%的教师选择了“经济”,8.7%的教师选择了“科普”;对“为了拓展教学内容,您常用哪类资料”,72.2%的教师选择了“文学作品”,45.7%的教师选择了“社科文献”,27%的教师选择了“科技文献”,23.5%的教师选择了“网络信息”,76.5%的教师选择了“教参资料”;当问及“您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大众文化’充实教学内容或活跃课堂气氛的情况时,54.3%的教师选择“经常”,45.7%的教师选择“偶尔”;当问及“您关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并在教学中有所反映的情况”时,22.2%的教师选择“经常”,72.2%的教师选择“偶尔”,只有5.6%的教师选择“从不”。课堂观察也显示,有不少教师能结合当今的社会发展形势或时事经济事例等充实教学内容,还有一些转教英语的教师能将自己原来的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经验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来,从而使英语课在内容和方法上更加丰富多彩。
《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准备”的调查中,当问及“您在教学中使用音像资料的情况”时,49.6%的教师回答“经常”,41.7%的教师回答“偶尔”;当问及“您是否自制课件并运用于课堂教学”时,65.7%的教师回答“否”;当问及“您是否利用或开发网络课程资源”时,68.7%的教师回答“否”;当问及原因时,基本上集中于“教学条件有限”、“无设备”、“学校不具备条件”、“不会使用电脑”、“资源缺乏”、“设备不足”等。当问及“您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时,“讲授法”选择率最高(80%),其次是讨论法(76.1%),而参观法和欣赏法最低,分别为5.7%、8.7%。这说明在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仍占很大的比重,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少之又少。这种状况也与课堂观察相符。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许多英语课堂依然充斥着“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很少看到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技术。这表明,大多数学校在实施英语新课程时面临着教学硬件“跟不上”的问题。虽然跨出了传统的粉笔、黑板和教科书的时代,但很多英语教师对于互联网、计算机还相当陌生,更谈不上熟练使用和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了。
3.农村英语教师对新课程的胜任感及存在的困难
(1)对新课程的胜任感。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和载体自然是教材。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是高还是低,新教材难度是大还是小,教师们在实践中都会有自我感受。“自感难度”虽不能完全表明“新课程的难度”,但却能表明教师对新课程的胜任力、适应性或准备度。调查显示,虽然29.6%的教师对“初中英语新教材有利于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表示“非常赞同”,53%的教师表示“比较赞同”,但80%的教师都觉得英语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难度“提高了”,只有8.7%的教师认为“降低了”;19.1%的教师觉得英语新教材的内容份量“过重”,77.8%的教师觉得“稍重”,仅有3.1%的教师“说不清”;97.8%的教师都认为英语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只有2.2%的教师认为“没有什么差别”。
对“最难把握的方面”调查发现,目前英语教师普遍认为新课程的教学标准或尺度很难把握,不知道该怎样讲,讲到怎样的深度、广度才算完成任务而同时又不会影响中考。他们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觉得新课程太难教了。对“英语新课程的教学中最难把握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教师们的反映不尽一致。除了“学科内容”和“其他”两项,教学中难以把握的因素按比率排列依次是:“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课堂组织”、“课程理念”、“师生关系”和“教学技术”,其选择率分别为23%、20.4%、20%、19.6%、11.4%和5.6%。
(2)欠缺的条件及存在的困难。新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观念上的更新,也需要教师掌握并运用新的教育技术和方法,同时还需要必备的设施。在“欠缺的条件”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新课改要取得成功急需哪些条件”时,64.8%的教师选择了“课程资源充分”;当问及“您认为本校实施英语新课程的不利条件”时,91.3%的教师都选择了“教学设施不能满足需求”;当问及“据您的实践和经验,您觉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英语教学最困难的是什么”时,75.2%的教师回答是“缺少相应的设施或设备”。以上结果反映,目前英语新课程实施遇到的一个最大困难就是器材、设备不足,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的支撑。而缺少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就难以实现根本性的转变。
关于“存在的困难”调查中,当问及“您在使用英语新教材时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时,63.5%的教师认为是“新课程倡导的做法与应试教育相冲突”;当问及“在英语新课程的教学中,您在课堂上感到的困难”时,75.2%的教师选择了“如何解决教材内容多与教学时间紧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跨文化;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
一、当前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1.学生英语兴趣不高,跨文化内容所占比例较小
2.教师教学方式过于传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3.学生课上英语交流较少,积极性不高
4.教师教授方式过于陈旧,不能创新方法
二、跨文化视角下提高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的措施
1.树立师生平等观念,创造课堂积极气氛
课堂上需要一个良好的气氛。气氛活跃,才有可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中自主地进行学习。师生平等,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走近英语、走进生活,与客观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自主进行学习,心情愉悦,提高教学效果。要想真正意义上发挥跨文化对英语教学的积极作用,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平等互助。师生平等能够使教学更加活跃,学生主动性增强,提高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效果。
2.尊重学生个性,实施差异教学
将外域文化应用于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展现学生的个性,加强英语差异教学,促进学生在英语方面个性专项提高。由于学生存在很大差异,教师要充分赏识学生在各方面所存在的不同和特性,引导学生从兴趣中掌握必要的学习知识,深入学习兴趣内存在的知识,陶冶情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来对学生进行专项教育,了解学生之间的不同,建立起新兴的教学模式。个性不同是影响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个性教学转换为兴趣教学,让学生在自由中收获知识。
3.加强小组间合作学习,提高学习协作能力
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小组协调的能力,让小组内部自由发挥,自主提高。在课堂中,教师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思考和讨论,学生通过倾听每一个人的回答,能够促进自己思考与提出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4.采取因材施教法,挖掘学生的英语才能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因材施教法来教育学生,能够加强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解和掌握,依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和个性特点设置特定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学习观念。
此外,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严格执行教学要求。老师贯彻执行英语课程,则会从根本上对英语教学的发展起到重要意义。教师严格执行则会使英语课堂广泛生动,否则黯然无趣。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学生的配合与否将会关系到这种模式的真正存在与否。采取因材施教法,进行职业英语教学,需要学生的配合,这样将会使初中英语课堂显得活性化,不至于僵化与死板。
5.课堂效率和课下作业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仅仅依靠课上的学习,并不能使学生得到深层次的掌握和提高。学生只有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加深自身对于英语教学的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才能促进自己英语成绩的提高。通过课上学习了解一定的理论知识,课下作业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入的巩固和加强,能够有效提高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
6.英语评价多样化,加快英语转变
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英语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根据本阶段的学习状况,对课上所学情况做出总结并简要针对学校要求进行考核,体现其学习目标和发展要求。教师可以综合其成绩和课上的表现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老师不能只注重成绩上的优劣,而是要对综合素质进行总体测评,对学生所做出的突出表现予以鼓励。我们要不断提倡和发扬这种英语教学方式,贯彻落实文化英语教学,在多样化的英语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职业学校加强英语课程建设是应对教学改革潮流的一个必要手段,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教学,是教师从师者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个性能力发现的一个体现。我们要紧追时代的发展潮流,严格把握英语教学的主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同时在更深程度上促进英语教学的改进。
参考文献:
[1]魏华亭.中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