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安全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9月17日,浙江省仙居县举办了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战略合作暨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签约仪式。太平财险浙江分公司作为主承保单位与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四家骨干企业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险保单。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承保的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因食品缺陷导致消费者人身损害时,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跟以往的产品相比,太平财险此次推出的产品的参保对象涵盖了各类食品安全主体,将目前大部分条款仅承保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扩展至食用农产品(000061,股吧)生产经营者、合法的食品生产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网络食品销售平台经营者、食品批发市场,甚至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并改进了之前条款中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将只负责食源性疾病、不负责食品包装等缺陷、慢性危害、精神损害等,扩展至全面承保食品缺陷导致的人身损害。
除了具有对因食品安全问题导致受害的消费者进行快速救济和经济补偿作用外,食品安全责任险更大的作用体现在参与社会管理上。通过食安险的理赔可以积累大量的数据,并对此进行原因分析,帮助食品行业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规避风险,最终让消费者受益。
关键词:食品安全 管理与控制 健康 预防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0-0051-02
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造成食品安全有不同的原因:在检验检疫学视域下,可能原因有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等各种污染;通过对食品产业链进行分析,可能出现的环节有原料选择环节、加工环节等等;技术的进步也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现,受利益趋势,脱离了道德底线的束缚,像瘦肉精、三聚氰胺等添加剂就会出现在食品当中,给人身健康带来问题,必须进行安全管理与控制。
1 现代食品安全存在问题
我国传统食品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中毒”这一方面,因而卫生管理一直以来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点,对比而言,现代食品更为复杂多样,其安全应还主要表现在“食源性疾病”这一方面,相应地以风险管理为核心,注重预防工作。
1.1 化学性污染难控制
不单单只是农产品食物,海产品食物也会遭遇严重的化学性污染,可见其范围之广。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食物需求,农业生产当中普遍依赖农药、化肥等等化学物质帮助控制虫害,提高产量,农产品加工当中普遍依赖化工原料延长食物存储时间,改善食物口味,三聚氰胺就是典型代表,化学污染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挑战。
1.2 生活方式疾病频现
快节奏地生活使越来越忙碌的人群选择在外饮食,食用的多为方便食品,再或者就是简单加工食品,吃一些生冷食物、各种动物食品、烧烤食品的几率增多,相应地健康风险也会增加,造成急性肠胃炎或者是中毒等健康疾患。
1.3 食品体系过于分散
我国的食品体系十分分散,存在着众多的小生产者,食品经营销售经历了诸多的加工者以及中间商,相应地食品经常会暴露在露天不卫生环境中受到污染,同时也会受到不法营销商利用出现掺杂使假现象。加上收到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诸如洁净水供应不足导致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
2 食品安全管理与控制体系
2.1 食品安全管理控制体系组成
(1)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现代食品安全问题的防范,最主要地还是依靠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因而健全法律法规显得尤其重要。食品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出台的有《农业法》、《食品卫生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对食品安全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商业当中的一些不当行为设置了处罚,另外对无机食品、转基因食品进行了规定等等,从而为食品安全控制提供了法律依据。(2)食品安全政策实施。法律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界定后,需要具体的政策协调实施。控制食品污染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确保农产品绿色无污染,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产品加工、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的监控。针对每年不同的情形,相应部门会制定具体的安全目标,比如食堂、餐厅农药残存不能相对于去年要降低3%到5%;遏制注水肉上市,控制“瘦肉精”的使用;肉、奶、蛋这些人体所必须摄入的营养要避免添加剂过多加入。(3)检验食品安全。我国相应设置了权威性的质检中心,通过给予资金投入、技术政策支持,极大地拓展了检测范围、改善了检测条件,增强了检测准去性。通过对食品进行检测,可以有效检测出各类不同食品的腐败,确定食品是否对人体有害,是否在销售当中存在欺骗消费者的现嫌疑,从而进行预防或者遏制。当然,这一切依托于质检工作者,因而对于质检工作着的培训显得尤其重要。
2.2 食品安全管理控制原则要求
(1)把关各个环节。食品链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存在安全问题,从农作物生长,到产品生产、包装处理、运输存储、直至销售都需要食品安全工作者强化监管,进行预防。仅仅只对最终的产品进行检测是无法给予消费者可靠的保护的,把关各个环节,能够今早发现不健康食品,排除安全隐患。这是一项庞杂系统的工作,需要确立各种规范:农业生产规范、卫生规范等对关键点进行控制。(2)建立风险管理。包括三个部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在第一个环节当中,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对食品污染残留成分进行检测,统计数据,确定其中存在的危害性大小;在第二环节中,综合考虑各方权益,尤其是消费者健康权益,坚持公平原则,选择控制对策;在第三环节中,就食品安全风险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交流者包括质检工作者、食品消费者、产业界学术界人员等等,对风险管理措施作出探讨与解释。
2.3 食品安全管理控制战略研究
(1)收集有用信息。依据一定的格式要求收集相应数据,比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食品政策制定标准、优先领域等等,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明晰食品安全战略目标。收集的信息必须有助于解决几大问题,首先是了解消费者所关注的,确定食源性危害、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各类问题;其次必须在以上基础上必须对各个行业职责进行规定,他们与食品安全保障息息相关。(2)制定可行战略。可以从食品供应链着手。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以确保原材料的绿色无污染。蔬菜瓜果过多地使用农药,导致农药污染物残存超标,或者是动物饲料地不正确使用,最终都会影响食品质量。对食品生产加工进行管理,近些年,食品加工系统、销售系统越来越多样复杂,为了扩大销售范围,延长食品保质期,防腐剂成了必然选择,为了满足更多人群的不同口味,相应地各种配料也越来越多,这次都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挑战。对食品销售环节进行监管,借助开发研究出来的HACCP系统积极识别食品不安全因素,销售环节当中的流通与存储都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特别是餐饮业就尤其需要注意店铺卫生达标以及制能设备的完善。
总之,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民生,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需要相关部门落实责任加强检验,需要各行各业遵守行业道德积极支持,更需要消费者的广泛参与,新闻媒体监督等等,使食品问题得到多方管理控制,朝着更为健康的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应恒,霍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3):91-95.
关键词: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现状;展望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近年来,我国进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期,问题食品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造成恶果之重,已经到了令人谈“食”色变的地步,针对这一现象,我国正着力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一方面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就是为了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1 食品安全与食品安全标准的定义
1.1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食品安全具体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对供给需求的保证,另一种就是对产品质量的保证。这种解释的权利规国家相关部门所有。
1.2 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安全标准是指为了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即“从农田到餐桌”)食品链全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各种要素以及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和管理,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2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
随着食品行业的不断发展,很多食品生产厂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开始在食品的生产环节偷工减料,甚至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健康和国计民生。针对这种现象,许多专家指出,必须要由国家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建立一道食品安全的防护墙,以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针对这种频繁发生的恶劣现象,国家也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制定并出台了很多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了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在食品生产方面尤其是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等问题上,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从根本上提高了食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水平,使得食品质量安全有了重要的保障,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很多食品的标准都与世界的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有两大问题亟须解决:(1)标准不统一,标准之间存在相互矛盾、重复、不协调等问题,某些种类的产品有多个标准,多个标准同时存在,造成标准之间指标混乱,给监管工作造成不少麻烦;(2)个别重要的食品安全标准短缺,造成食品安全监督中无适用的标准。
二是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总体水平偏低。现阶段,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及先进国家标准的比率较低,与WTO规则要求存在差距,国内一些标准的限量指标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中的限量指标相比,差距较大,指标水平偏低,一些标准过于老旧,在某些重点食品行业领域里,尚未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
三是企业标准化意识淡薄,标准实施情况较差。部分企业老板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标准并不熟悉,导致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不够扎实;部分企业缺乏专职的标准化工作人员,有些即使配备了专职人员,但专职人员缺乏培训,对标准化知识缺乏了解,无法满足标准化工作的需要,尤其是中小型食品企业,由于投资规模小,多数企业尚未建立产品质量和原材料质量的检验机构,缺乏检验人员、仪器设备、检测手段和检验标准,无法真正按照相关标准的要求进行食品的生产或流通等。
3 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为了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笔者认为,国家应提高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针对新的情况,颁布新的法律法规,把一些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重点更加突出地规定出来,与此同时,针对以上提到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3.1 亟须对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进行清理和完善
首先必须全面清理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删减体系中不必要的累赘部分,然后是调整各类食品标准子体系结构,加快各类食品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及时填补标准体系的空缺,要从食品产业链的整体角度去解决产地环境、食品生产、食品流通、进出口、产品检测各环节标准的衔接配套问题,不留死角,满足食品安全的监管需求。
3.2 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性和科学性研究
无论是任何时期的食品安全,其生产发展都是要有科学的依据,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一些生产的安全标准必须要与国际接轨,在制定标准时,不仅要考虑其能否适应我国食品生产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还要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国外有关国家、区域组织已有的食品标准,对适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国际标准,应该要积极地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标准,但此过程不能照搬照弄,必须以加强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分析为前提,为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对相应的生产技术进行调整。
3.3 加强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培训,提高企业执行标准的自觉性
首先,要加强宣传,及时公开食品标准信息,大力普及食品安全标准知识,促使企业实施人员了解、熟悉标准,提高企业负责人标准化意识,引导企业建立企业标准体系,促使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提高企业执行标准的自觉性,其次监督执法部门需要依靠行业协会的力量来宣传和监督企业行为,定期组织企业学习、参观与相互检查,推进诚信建设,培养自律精神。
3.4 加强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力度
标准的制订是手段,实施才是目的,要大力发挥我国已有的检测和监督机构的作用,逐步改善现有的基础条件和提高相应的检验和执法水平,不定期对产品进行抽检,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直接责任人和企业给予严惩。
结束语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目前已是世界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而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化工作,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有效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技术支撑。近几年,我国政府对于加强食品相关管理工作做出了重大的努力,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日趋完善,然而,离开了有效的宣贯和有力的监督,标准无法真正实施起来,就无疑是一纸空文,因此,要真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除了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还需要汇合各方力量做好标准的宣贯、实施与监督。
参考文献
一、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与对策
食品安全监管是国家职能部门依法对食品的生产、流通、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监督管理的活动。食品安全关系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2012年两会召开之际,人民网展开的网络调查显示:食品安全位列网民最为关注的十大热点话题前列。京津冀等地的地沟油事件、河南的瘦肉精、沈阳的毒豆芽、上海超市的染色馒头、问题牛奶等事件,把民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推到了新的历史高点。在上述这些出现问题的企业中,不乏一些全国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大品牌,以及名列前茅的明星企业,这不仅引起公众舆论的轩然大波,也使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在运作中所产生的实际效能备受质疑。
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食品安全监督部门的监管职责界定不清,导致监管的碎片化;政府监管力量呈“倒金字塔”结构,上强下弱,基础监管力量薄弱;政府与社会协同监管体系不健全,对食品安全源头的监管力度不够、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不严格、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体系不完善、执法过程缺乏规范化和持续性以及缺乏有效的行政问责制度等问题。
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要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就必须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制定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完善多部门监管的协调合作机制、强化行政部门的执法权力、建立食品安全问责制。同时考虑构建“以品种监管为主、分段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推动由单向监管向协同治理转变,实现政府、社会、公民三个主体整体治理;推动由事后处置向预防为主转变,实现源头、过程、结果三个方面整体控制。
二、食品安全法律监管中的“两法衔接”问题
会场内代表委员为贵州发展建言献策,会场外群众关注热议两会。民情民意是衡量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十三五”的良好开局,给百姓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对省两会有什么期盼?本刊采访了部分市民,倾听他们的感言――
农民变股东 日子越过越红火
陶正学(六盘水市盘县普古乡娘娘山联村党委书记、2016年“全国十佳农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很多内容对农村发展极为有利,我们要把两会精神贯彻落实好,充分利用好六盘水的‘三变’经验建设美丽新农村。”陶正学说。
陶正学对报告中“更加扎实有力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努力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取得新突破”内容印象深刻。“政府帮助群众脱贫是必要的,但我们更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脱贫。”在娘娘山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当地农民和贫困户通过参与园区建设发展,实现脱贫致富。政府通过开展农村产权确权,解决了制约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难题。土地确权后可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抱团发展”,农民成为园区的股东,也可以在园区务工,日子越过越红火。
全国3000万货车司机在感受贵州大数据的力量
罗鹏(贵阳货车帮科技有限公司COO)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非常精准地总结了2016年贵州大数据战略行动取得的主要成绩,为2017年的大数据战略行动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同时也给身处贵州的大数据创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这是贵阳货车帮科技有限公司COO(首席运营官)罗鹏对2017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的感受。
2016年贵州省“十件民生实事”的全面完成,人民群众有真切的获得感。作为贵州大数据战略行动的受益者和大数据行业的佼佼者,罗鹏对“获得感”有独特的体会:因为大数据战略行动的实施,货车帮得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坚定支持。
因为大数据战略行动的实施,货车帮迎来了一群懂大数据、有担当的同道中人。
因为大数据战略行动的实施,货车帮在贵阳扎根成长,全国有3000万货车司机在感受贵州大数据的力量。
全域旅游让“贵州宝贝”风行天下
杨成勇(黔艺宝、贵州多彩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
对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杨成勇认为含金量十足,为璀璨绚烂的贵州民族民间艺术品蓬勃发展,让多彩贵州旅游产品风行天下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9年,移民美国多年的杨成勇回到故乡,在贵阳市北京路开了一个贵州民间工艺品小店,这就是黔艺宝的前身。经过十余年的精耕细作,黔艺宝已成为贵州民间工艺品传承、展示、销售的一张名片。“连自己都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发展。”杨成勇感慨。
公司研发的贵州文化旅游民族民间工艺品获得两个多彩贵州“两赛一会”设计大赛特等奖,两次获得中国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金奖,同时,获得中工美百花奖金奖、“中国百佳旅游商品”称号等。“这些业绩的取得是贵州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旅游业的结果,随着贵州全域旅游实现‘井喷式’增长,黔艺宝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目前,黔艺宝在多彩贵州城建立了黔艺宝民间工艺品馆、黔艺宝贵州罗甸玉馆、贵州风物特产馆、贵州黔茶馆、贵州太极田绿色基地。通过创新发展,黔艺宝不断丰富和充实产品内涵,让“贵州宝贝”充满了魅力与活力。
舌尖上的安全让百姓放心
何方洋(贵州勤邦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
“我始终有一个理想,就是让老百姓吃上安全又平价的食品。”贵州勤邦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何方洋博士告诉记者,勤邦立足贵州生态发展及大扶贫大数据战略行动,将食品安全检测及追潮核心技术等效率增放器植入农副产品流通环节,解决百姓食品安全等问题,实现精准扶贫。
对何方洋来说,今年冬天充满利好的消息: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在省两会上明确提出“让贵州农产品风行天下”,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严格落实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强化检验检测,健全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监管体系。”
关键词:大数据;食品安全;信息智库;构建
大数据时代早已是一个非流行的新潮词汇,英国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主编的《大数据时代》一书中为我们指出,大数据所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开启,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面临极大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之相伴的则是食品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健康,食品安全日益成为我国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开展食品安全监管,也就是运用国家政府部门和社会群体的相关力量,监督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让各食品企业将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生产出来。然而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应集中在食品安全过程监控、食品原料管理、食品微生物风险控制等这些关键环节上,但事实并非如此。再因大量不正确或欠全面的信息充斥于当前的食品安全风险沟通之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消费者加重了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因此,就需要将食品安全的信息沟通渠道在食品安全专家和公众之间尽快构建起来,为消费者科学食品安全认知的建立提供帮助。因此,有必要就大数据视域下食品安全信息智库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食品安全信息智库的含义
学术界对智库迄今缺乏统一的说法。现以改革杂志社专题研究部关于智库起源、分类和功能进行的研究结果,加之国内外学者关于智库相关的定义,可有如下共识形成:智库,即一种经跨学科专家所组成的稳定且相对独立的政策研究机构,该机构研究人员采取科学研究方法开展跨学科研究广泛的政策问题,并为政府、企业及大众就相关政策问题,将咨询建议或意见提出来[1]36。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专家关于食品安全的定义,可将食品安全智库的概念确定为,以食品安全领域专家构成的跨学科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引用多样科研方法,来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食品安全领域问题,以便为政府和企业提供食品安全问题解决的建议或者是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为人类的食品安全需求提供有效服务。由于研究食品安全具有的特点为对象多元、方法多样、学科众多等,这就要求食品安全智库必须属于一个综合性研究机构,其应实现多学科汇聚进而达到跨学科协同,其职能以战略研究、人才培养、政策建言、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为主要内容,并将解决食品安全的各种政策建议多为社会共治提供出来。
二、大数据视域下食品安全信息智库构建的必要性
目前的世界正进入一个高科技时代,这是一个大数据高度发达并被充分利用的崭新时代。实现食品安全的社会有效共治,就越来越依赖于食品安全领域各类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综合利用,也更需要对大数据进行适时准确的分析,从而为政府、企业、消费者有效应对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以促进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和大数据的充分实现。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破解,离不开借助于全社会的合力,将一个以空气、水、土壤、食品、健康等多方面数据组成的综合性大平台构建起来,形成全国性食品安全的综合性权威平台,发挥平台效应为社会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我们知道,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食品安全舆情产生的根本性原因之一,而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应对则属于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解决政府、学术界、食品行业、媒体和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强信息交流。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运用多种媒体多与大众开展有效的信息沟通,以便最大限度赢得公众的理解与合作。公众经过及时、准确、透明的食品安全信息交流过程,可对食品安全的真实状况得到正确的认识,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息进一步增强,并且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交流,也对风险管理者最大限度地将科研、政府部门、消费者、食品企业、媒体及其他方面的信息与意见进行收集提供便利,也对管理者获取尽可能多的影响因素和决策信息有利,以免错误地做出片面决策,从而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决策更有效和高质量[2]112。因此,迫切需要将大数据视域下食品安全信息智库构建起来,当食品安全信息智库参与多元信息链当中,则就可能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实施有效治理。就目前看,参与食品安全舆情信息交流有着众多的主体,主要包含着食品供给者、政府部门、非政府及第三方、食品安全信息智库及媒体和消费者。食品安全信息智库积极参与食品供给者、政府、非政府及第三方、媒体等多元主体的信息交流互动,这一过程中,企业对于食品安全信息智库分享所掌握的信息相对丰富,这是因为基于产学研大背景,在通常情况下,食品安全信息智库与企业经常要发生很多联系,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在一定程度上,两者已经结成利益共同体,这就提供了信息共享的可能。并且,因智库的参与,可对政府人手短缺、专业力量不足和管理能力有限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政府获取科学评估后的信息,再为消费者进行科学、权威和全面的信息传递。因智库的参与,非政府和第三方组织可以在协调与沟通中,使其管理能力与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增强,信息来源更为丰富;而媒体也可将真实科学的信息掌握住,其系统化的科学完整信息就有了基本前提。特别是对于消费者自身,发挥出食品安全信息智库的信息过滤功能,就可以对不实信息和谣言进行有效的过滤,进而将一个科学、权威的正面信息传播环境营造出来。
三、大数据视域下食品安全信息智库构建的建议
大数据视域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将食品安全信息智库纳入其中,让食品安全信息智库发挥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治理的有效作用,借助于信息交流渠道,在食品安全风险的分析、管理和交流过程中,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给予有效应对。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建立多学科单位协同研究合作平台。建立平台需在原来基础上重新整合资源,从各学科吸纳人才开展跨学科研究。围绕建立长期、稳定的平台,进行科学保障机制体制的建设,将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模式从人事制度、队伍建设、财力保障、激励措施等各方面加以健全和完善,确保跨学科平台能够持续发挥作用。同时,还要围绕跨学科协同研究这个目标,将那些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专家学者下大力气引进食品安全信息智库,对自身的智囊库加以充实[3]57。这些专家学者可以是高校的相关研究人员,也可以从企业聘请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食品生产和管理人员以及政府监管人员等,进而实现跨学科的协同发展。
2.开展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和风险评估。当食品安全信息智库日常运行时,就应及时搜集、分类和汇总食品安全舆情信息,并采取科学方法与手段开展风险评估,进而将一个集风险评估信息搜集、科学评估、舆情分析和舆情上报为一体的应对机制建立起来,所获得的舆情信息搜集和风险评估结果,能够为政府应对食品安全风险事件提供可靠的参考。
3.构建食品安全风险舆情的快速响应机制。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不仅有食品安全潜在风险舆情,而且还有风险出现初期与政府部门、食品供给者、消费者、媒体的联系如何快速建立的问题。要将食品安全的最全面的信息掌握好,并将食品安全智库的内部专家学者的力量快速调动起来,对风险进行及时有效地评估,以此为政府政策制定部门提供参考。
4.及时纠偏那些自媒体的不实信息。可以发挥食品安全信息智库的效能,将科普微信和微博公众平台及时建立起来,以便有效过滤与筛查食品安全的不实信息。并可以借助于大数据和信息管理手段,进行具备信息筛查和排除的网络管理系统的大力开发,运用信息技术和人为合作的力量,通过一系列自媒体信息的纠偏、辟谣等公益活动的举办,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正能量的传播,将一个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正面氛围努力营造起来。
参考文献
[1]张杰,张文胜.食品安全智库参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15).
>> 中国食品安全及政府规制研究 让中国食品安全、放心 中国食品安全状况分析与治理对策之我见 食品安全治理的国外研究述评 中国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与社会责任研究 中国食品农产品私有标准与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食品安全报道 专家眼中的中国食品安全 中国食品安全与企业战略营销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刍议 中国食品安全阶段性特征探析 中国食品安全复合型监管探索 民间组织与中国食品安全 中国食品安全突破新“瓶颈” 重新审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浅析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第五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 中国食品安全与企业发展 中国食品安全法律责任初探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7]周洁红,胡剑锋.蔬菜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管理行为及其
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9,
(3).
[18]任燕,安玉发,孙梦洁,刘雯.食品安全内涵及关联主体
行为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1,(7).
[19]元成斌,吴秀敏.食用农产品企业实行质量可追溯体系
的成本收益研究——来自四川60家企业的调研[J].中国
食物与营养,2011,(7).
[20]王志刚,翁燕珍,杨志刚,郑凤田.食品加工企业采纳
HACCP体系认证的有效性:来自全国482家食品企业的调
研[J].中国软科学,2006,(9).
[21]任燕,安玉发.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策略
研究——基于北京市场的经销商调查研究[J].物流经
济,2009,(11).
[22]赵荣,陈绍志,乔娟.基于因子分析的消费者可追溯食品
购买行为实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消费经济,
2011,(6).
[23]冯良宣,齐振宏,周慧,梁凡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购
买意愿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4]王怀明,尼楚君,徐锐钊.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标识支
付意愿实证研究——以南京市猪肉消费为例[J].南京农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5]范春梅,贾建民,李华强.食品安全事件中的公众风险感
知及应对行为研究——以问题奶粉事件为例[J].管理评
论,2012,(1).
[26]詹承豫,刘星宇.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警中的社会参与
机制[J].山东社会科学,2011,(5).
[27]张璇,耿弘.南京市食品安全监管中公民参与问题的实
证分析[J].价格月刊,2010,(5).
[28]文腊梅.浅谈全民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J].长沙
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29]刘亚平.中国食品监管体制:改革与挑战[J].华中师范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30]颜海娜.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基于整体政府
理论的分析[J].学术研究,2010,(5).
[31]袁文艺,程启智,旷锦云.中国食品安全管制的变迁规
律探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4).
[32]袁文艺.食品安全管制的模式转型与政策取向[J].财经
问题研究,2011,(7).
[33]张红凤,陈小军.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政府规制困境与
治理模式重构[J].理论学刊,2011,(7).
[34]夏黑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的现状与完善
[J].科学经济社会,2010,(3).
[35]葛自丹.食品安全中的行政主体——服务重于监管
[J].理论探讨,2010,(6).
[36]任燕,安玉发,多喜亮.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职能转
变与策略选择——基于北京市场的案例调研[J].公共管
理学报,2011,(1).
[37]刘焕明,浦徐进,蒋力.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基于企
业和消费者微观行为的角度[J].当代经济研究,2011,
(11).
[38]王能,任运河.食品安全监管效率评估研究[J].财经问
题研究,2011,(12).
[39]刘录民,侯军歧,董银果.食品安全监管绩效评估方法探
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1)、物联网在食品、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应用:采用传感器对葡萄种植园的温度、湿度、光照、风速、风向信息进行实时的采集,同时利用传感器对酒窖中的温度、湿度信息进行检测,形成一套完整的葡萄酒生产过程的传感器网络系统,有效监测高品质葡萄酒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参数,大大提高葡萄酒的质量。将传感器节点部署到食品加工生产企业加工过程的各关键节点上,采集环境信息,将信息通过GPRS传送到PC端或手机端,从而形成一套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加工过程信息采集系统,能实现实时监控加工过程的环境信息,提高食品的安全质量。
2)、物联网在食品、农产品物流环节的应用:文献在装有菠萝的纸箱和塑料箱上安装传感器,采集长途运输过程中的环境信息变化情况,将该方法与传统的温度记录法进行比较,提出采用传感器的方法更加高效和准确。将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应用到采用空陆联运方式的新鲜鱼长途运输过程中,作为一次有效的尝试。将温度传感器从冷链运输车中采集的信息,通过GPRS技术实时传送到数据中心,从而做到实时监控温度状况。水果联运过程中安装传感器节点,基于ZigBee网络进行联网,检验传感器节点在低温环境下的有效性,通过对环境湿度的变化,建立快速确定水果中水分的模型。将具有温度传感器的半被动式RFID安装到冷藏车厢或保温容器立体空间中,检测厢内的最高温度,从而建立冷藏空间中物品表面或内部的温度与冷藏装置显示温度的关系模型o
3)、物联网在食品溯源中的应用:文献和文献}分别设计了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信息采集集成系统,从而实现食品的溯源。为实现乳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的监控和溯源,文献在RFID技术基础上设计了奶品质管理系统、现场监控分析系统、运输监控系统和报警系统。基于带有传感器的RFID技术,文献提出一套食品安全监控预警平台,并应用到广东省某市的食品安全监控和预警中。将RFID技术、EPC技术应用到肉品企业信息资源平台架构中,设计出肉品追溯体系,从而提高肉品信息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文献对食品生产、运输、流通过程进行统一标识,采用EAN.UCC标准进行三维编码,构建食品供应链的追溯系统。文献认为目前RFID技术在食品跟踪行业的应用成本过高,在一些普通的低成本行业不太适用;提出了一种基于二维码和互联网的低成本技术的食品跟踪、分析、监测的物联网解决方案。
4)、基于物联网的食品安全系统:为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安全质量,向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和安全质量追踪溯源提供详细、全面与准确的电子信息,文献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平台,该系统侧重于解决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加工过程中的产品质量信息的获取。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食品安全监管对策
近年来国内发生的诸多恶性食品安全事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成因纷繁复杂,其中监管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低是导致执法监管乏力不容忽视的原因。如何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亟需探讨和研究。物联网的兴起,加之已在民生领域大展身手,让人们看到依靠物联网技术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途径和新希望。
1 物联网及其应用
1.1 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百度百科将这一概念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物品连接起来,使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概念早在1995年就被提及,但物联网真正引起世人广泛关注,是2009年初奥巴马总统对IBM提出的“智慧地球”作了积极响应,此后美国、欧盟、日韩等发达国家开始把物联网作为下一代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发展战略规划中。
1.2 物联网技术主要功能特点
物联网是现代信息高技术融合的产物,涉及的技术涵盖了射频识别、互联网、云计算,传感器、全球定位、智能嵌入、数据通信等诸多行业领域。
(1)全面感知。支撑这一功能实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是RFID技术,这种非接触自动识别技术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穿透力强、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它的诞生和大规模应用使得物联网由概念转向实用。把存有物品属性信息的电子标签(RFID卡,又称“智能身份证”)嵌入物品中,传感设备犹如物联网的“眼睛”、“鼻子”感知品属性信息,并传输出去,从而实现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流”。
(2)超级运算。无数的物品必然产生海量的信息,海量信息的处理必需强大的数据处理系统,云计算技术以其超大规模、高性能、低成本、通用性的特点,承担了运算任务。物联网数据处理系统相当于物联网的“超级大脑”,执行“记忆”、“思考”和“发号施令”的功能。
(3)实时监控。多种无线、有线电信网络与互联网融合而成立体网络,构成物联网的“中枢神经”,实时传递着物品位置信息,状态信息和运算中心指令信息,借助定位系统、传感和高清视频采集设备,“生存”于这种“天罗地网”中的物品,其“一举一动”一目了然。
(4)智能管理。凡事只要设定好目的或者目标,物联网会用最高效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的或者目标,系统会按照指令智能处理复杂问题,作出预判、预警,甚至决策,人们只要动动手指按按键,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事情进展,看似复杂的工作变得轻而易举。物联网的智能管理能力展现出跨行业或者垂直行业应用的广阔前景。
1.3 物联网技术的行业应用
物联网目前的应用主要集中于传感技术所推动的各垂直产业链,包括物流、电网、交通、精细农业等等民生领域。
(1)物流管理。物流领域是物联网技术最早应用的供应链行业。通过在物流商品中引入传感节点,可以从采购、生产制造、包装、运输、销售到服务的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确地了解和掌握,对物流全程传递和服务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最终减少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效益。
(2)智慧电网。智慧电网是目前物联网第重要的运用。它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具备智能判断与自适应调节能力的多种能源统一入网和分布式管理的智能化网络系统,可对电网与客户用电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采集,且采用最经济与最安全的输配电方式将电能输送给终端用户。
(3)智能交通。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交通的实时控制与指挥管理,是缓解交通拥堵、提高行车安全和通行效率的重要途径。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可以按预先设定的目的地实现无人驾驶,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将交通流量调整至最佳状态,交通管理人员对道路资源、车辆的行踪“看”得一清二楚。
(4)智能农业。通过识别、传感等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生产环境信息和农作物生长信息的感知、传递和对所提取信息的智能处理与判断,可以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由依靠经验定性判断,粗放型管理到依靠传感设备定量判断、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2 物联网技术将为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一场革命
2.1 食品安全监管迫切需要技术支撑
食品产业链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储存、运输、销售、消费等社会化大生产的诸多环节,链条很长。由于食品由原料生产到最终消费的中间环节较多,不仅加大了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概率,而且也为不法之徒提供了投机的空间。另外,环节的增多,参与管理的部门必然增多,加上现行管理体制自身缺陷,尤其监管技术水平不高,部门之间的高度协同就无法保证,这就使食品安全监管难上加难。食品安全监管对技术支撑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2 物联网技术的行业应用经验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充分借鉴
物联网技术在民生领域应用的成功实践表明,它可以使复杂的生产过程以及跨领域、跨行业的垂直产业链监管更加严密、透明、高效,而食品产业涉及的行业之多、产业链条之长、生产过程之复杂、监管之难恰恰适合物联网的功能“胃口”。而且农业、流通业、交通运输业与食品产业链息息相关,物联网技术在这些行业的应用完全可以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充分借鉴。这样,依靠物联网技术实现食品安全全链监管的一场革命就成为可能。
2.3 可追溯系统的诞生已为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应用打开突破口
可追溯系统(TraceabilitySystem)是建立在供应链管理思想基础上的质量保障系统,在有效应对和控制食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推动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发挥的主要功劳应记在射频识别技术上,而射频识别技术正是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之一。说明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已经实现突破,为物联网其它核心技术的集成应用打下基础。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对策
3.1 切实推动物联网技术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3.1.1 牢固树立科技“支撑发展”指导思想
2006年初我国提出了未来十五年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16字指导方针。2012年6月国务院下发《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科技支撑体系”成为“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十大体系之一,而且明确提出要加强“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建设”。这就表明,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是对国家科技发展指导方针的贯彻和落实。
3.1.2 做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专题规划
科技支撑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搞好顶层设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的专题规划制定工作。当前,在物联网产业已经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以及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早已出台的背景下,启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专题规划工作已迫在眉睫。
3.1.3 在统一标准规范体系上下功夫
物联网本身是一个传感器,集网络通信、数据处理、综合信息服务等多种技术于一身,而食品安全监管又涉及了作物(动物)生活环境信息、生长信息、食品加工、物流仓储管理、市场销售等多学科、多行业的协同工作机制,加之信息的多源性、数据的异构性、食品产业链的复杂性,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制约,必将限制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3.1.4 组织开展物联网核心技术攻关
据悉,当前物联网技术上传感器、芯片、关键设备制造等高端市场70%以上被国外企业占有。必须立足自主创新,通过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参与的模式,在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中间件、新一代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高端计算设备和高端软件等领域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攻关,并加快产业化进程,以降低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推广和普及成本。
3.2 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是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质量和水平的核心内容。
3.2.1 搞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系统功能。应坚持五大原则:
是数据和视频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到查询调取实时进行;二是系统能对感知信息做出智能判断,及时预报或预警:三是实现某个区域内多品类多条产业链协同监管以及多途径登录系统查阅跟踪食品安全信息:四是具有强兼容性、可接入性和互动性:五是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绝对权威性。
(2)结构层次。物联网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服务层3部分组成,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也不例外。其中,感知层承担食品安全信息的感知和识别,处于整个系统的最底层:其次是网络层承担各种信息的处理和传输;应用服务层位于最上层,主要是利用经过分析处理的感知数据,为食品安全生产和监管提供丰富的基于物联网的应用和服务。
(3)运行流程。系统运行需要四个步骤来实现。第一,通过感知层感知。读取、拍摄、定位获取食品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相关信息:第二,上述信息通过网络层传输至物联网支撑服务平台;第三步,网络层的云计算系统完成海量信息的分类、存储、分析和处理:第四步,通过应用服务层面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监管人员和终端消费者,以及食品生产商、加工商、仓储商、运输商和销售商服务。
3.2.2 组建食品安全监管专用网络
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作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运行的主干网络,通过该网络,把已经建成运行的安防监控网络、道路监控网络、质检网络、物流网络、食品追溯局域网络、风险监测网络等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网络以及食品行业、企业所建系统整合并接入进来。
3.2.3 搭建物联网支撑服务平台
物联网支撑平台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硬件设施的重要组成,是系统运行和应用服务的基础平台。海量数据的采集、存储、交换、计算、分析以及系统的管理和应用服务皆需这个平台支撑完成。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已对“国家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食品安全监管物联网支撑服务平台可以纳入国家信息平台建设中,二者建成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