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入门范文

医学影像入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影像入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影像入门

第1篇:医学影像入门范文

第二条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病历管理制度,设置专门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本机构病历和病案的保存与管理工作。

第四条在医疗机构建有门(急)诊病历档案的,其门(急)诊病历由医疗机构负责保管;没有在医疗机构建立门(急)诊病历档案的,其门(急)诊病历由患者负责保管。

住院病历由医疗机构负责保管。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病历管理,严禁任何人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抢夺、窃取病历。

第六条除涉及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及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人员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该患者的病历。

因科研、教学需要查阅病历的,需经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同意后查阅。阅后应当立即归还。不得泄露患者隐私。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编号制度。

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应当标注页码。

第八条在医疗机构建有门(急)诊病历档案患者的门(急)诊病历,应当由医疗机构指定专人送达患者就诊科室;患者同时在多科室就诊的,应当由医疗机构指定专人送达后续就诊科室。

在患者每次诊疗活动结束后24小时内,其门(急)诊病历应当收回。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将门(急)诊患者的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等在检查结果出具后24小时内归入门(急)诊病历档案。

第十条在患者住院期间,其住院病历由所在病区负责集中、统一保管。

病区应当在收到住院患者的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等检查结果后24小时内归入住院病历。

住院病历在患者出院后由设置的专门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负责集中、统一保存与管理。

第十一条住院病历因医疗活动或复印、复制等需要带离病区时,应当由病区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携带和保管。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受理下列人员和机构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申请:

(一)患者本人或其人;

(二)死亡患者近亲属或其人;

(三)保险机构。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由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负责受理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申请。受理申请时,应当要求申请人按照下列要求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一)申请人为患者本人的,应当提供其有效身份证明;

(二)申请人为患者人的,应当提供患者及其人的有效身份证明、申请人与患者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

(三)申请人为死亡患者近亲属的,应当提供患者死亡证明及其近亲属的有效身份证明、申请人是死亡患者近亲属的法定证明材料;

(四)申请人为死亡患者近亲属人的,应当提供患者死亡证明、死亡患者近亲属及其人的有效身份证明,死亡患者与其近亲属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申请人与死亡患者近亲属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

(五)申请人为保险机构的,应当提供保险合同复印件,承办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患者本人或者其人同意的法定证明材料;患者死亡的,应当提供保险合同复印件,承办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死亡患者近亲属或者其人同意的法定证明材料。合同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四条公安、司法机关因办理案件,需要查阅、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在公安、司法机关出具采集证据的法定证明及执行公务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后予以协助。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可以为申请人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中的住院志(即入院记录)、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治疗)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报告、护理记录、出院记录。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受理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申请后,应当在医务人员按规定时限完成病历后予以提供。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受理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申请后,由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通知负责保管门(急)诊病历档案的部门(人员)或者病区,将需要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在规定时间内送至指定地点,并在申请人在场的情况下复印或者复制。

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经申请人核对无误后,医疗机构应当加盖证明印记。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可以按照规定收取工本费。

第十九条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应当在患者或者其人在场的情况下封存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等。

封存的病历由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保管。

封存的病历可以是复印件。

第二十条门(急)诊病历档案的保存时间自患者最后一次就诊之日起不少于15年。

第二十一条病案的查阅、复印或者复制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2篇:医学影像入门范文

[关键词] 螺旋CT;胰腺肿瘤;双期增强扫描

[中图分类号] R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a)-0163-02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对胰腺肿瘤诊断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分别在胰腺动脉晚期(Arterial Late Phase)和门脉期(Portal Phase)对上腹部进行快速扫描,随着对比剂在组织中强化的不同,在病灶区强化不明显,可以清晰显示出肿瘤病灶与正常胰腺及周围组织之间的密度差异,以及直接可观察到胰周小静脉扩张情况,大大提高胰腺肿瘤尤其是小病灶的检出率和肝转移的诊断率,提高胰周小静脉显示率,同时多面重建观察肿块与邻近血管、胆管的关系,对胰腺肿瘤可切除性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研究对2010年10月―2012年6月收治的46例胰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16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技术对胰腺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46例胰腺肿瘤患者,均以上腹部疼和(或)不同程度的黄疸就诊,病程最长者为45 d,最短者为3 d;其中男31例,女15例,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为32岁,平均57.5岁。

1.2 设备参数及扫描方法

该组病例均采用Philips Brilianee 16层螺旋CT扫描仪,对比剂使用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100 mL:30 g),自动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进行团注,注射剂量按照1.5 mL/kg体重计算,总量约100 mL;注射流率选择3 mL/s(注射速率与增强效果仅在一定程度成正相关,并非越快越好,胰腺强化建议以3.0 mL/s的团注为宜)[1]。扫描参数:准直0.75 mm、层厚5 mm、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60 mAs、每旋转1周时间为0.75 s、球管旋转一周床进距离为14 feed。对扫描的图像依照原来的扫描范围进行重建,重建层厚为1 mm,重建层间距为0.5~0.7 mm;将重建后的数据传至工作站,在软件包中计算正常胰腺和肿瘤组织各时相CT值之间的差别。扫描方法:所有患者常规禁食8 h,在扫描前30 min口服800~1 000 mL矿泉水,充盈胃和十二指肠,并留置静脉针建立静脉通道。患者取仰卧位,扫描时嘱患者平静呼吸后屏气,均行平扫、胰腺动脉晚期和门脉期增强扫描,范围从肝上缘至髂脊上方,注射造影剂后第35秒和第70秒分别进行胰腺动脉晚期和门脉期的增强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每期扫描所需时间为8~11 s。

1.3 统计方法

应用统计处理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正常胰腺组织增强前CT值为(42.6±3.3)Hu,胰腺肿瘤组织增强前CT值为(35.2±2.8)Hu,正常胰腺-瘤灶组织CT差值为(7.4±3.1)Hu,增强前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正常胰腺组织动脉期增强明显,门静脉有所下降,而肿瘤组织动脉期增强不明显,门脉期捎强化。正常胰腺-瘤灶组织胰腺动脉晚期、门脉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胰腺肿瘤从组织起源上可分为上皮性与非上皮性,前者又分为内、外分泌性肿瘤,在外分泌肿瘤中,胰腺癌最为常见,占90%以上,在内分泌肿瘤中,胰岛素瘤最为常见,占70%~75%,而其余肿瘤均少见或罕见[2]。目前胰腺肿瘤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由于胰腺肿瘤的类型多,CT表现多样,且部分表现相似,给定性诊断带来不便。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临床上对于胰腺肿瘤的诊断一直视为难题,而且对于早期胰腺肿瘤的诊断和小胰腺癌(直径≤2 cm)的诊断更是难上加难,3年生存率为2%,未包绕主要血管和没有淋巴结转移的小肿瘤,其5年生存率达30%~50%[3]。过去由于影像学技术比较落后,只能采用间接的方法显示胰腺病变的征象,但均无特性。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血管造影、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经皮肝穿胆道造影等技术等,这些检查方法对胰腺病变的诊断起到很大帮助,但是这些方法操作复杂,而且都是侵袭性的,病情严重的患者难以承受这些侵袭性的操作,并且无法全面直接地显示胰腺和邻近组织的解剖结构。随着螺旋CT双期扫描、螺旋CT三维重建、多层螺旋CT、MRI的出现,扩展了胰腺影像检查的手段,有助于胰腺肿瘤的诊断,更为全面和精确地对肿瘤的可切除性进行评估,已经成为胰腺肿瘤定位和定性诊断的有效、准确、安全的检查方法。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腺肿瘤的诊断原理是根据在注射对比剂后,胰腺病灶和正常组织被强化的程度不一来判断。众所周知,胰腺的血供是由腹腔干、肝脾动脉、胃十二指肠下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给予间接供血,在胰腺内循环后静脉最后汇入门静脉,是个血供比较丰富的器官,而胰腺肿瘤组织相对于正常胰腺组织来说是少血供组织,注射对比剂后胰腺肿瘤组织别强化的不明显,与正常胰腺组织存在密度差,密度差越大,越容易检出胰腺病灶。近期有学者认为[6]胰周小静脉扩张是CT发现主干静脉受侵或瘤周扩散的一种敏感征象,有助于判断血管受累程度,可作为肿瘤不可切除的诊断标准中的一条。采用扫描门脉期和胰腺动脉晚期对正常和病灶的CT值进行比较,笔者选择门脉期是由于通过对肝脏的扫描可查明有无肝脏转移,并且扫描门脉期时胰脏静脉内的对比剂已充盈均匀,便于观察胰腺病变部位与静脉的关系,对胰周边的小静脉和门静脉也可观察清楚,分析静脉受累情况,评估肿瘤可切除性。因此,该扫描方案的优点在于更好地显示肿瘤与胰腺的对比以及早期发现肝脏转移灶[4]。研究认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阳性预测价值为97%,预测肿瘤不可切除性准确率为91%[5]。在做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时,我们需要注意扫描仪参数的选择、对比剂剂量和流速的选择,以及各期的扫描时间,合适正确的选择可以达到较好的成像效果,便于临床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6]。从该研究结果也可看出,胰腺动脉晚期差别最大,经手术或者临床证实确诊胰腺癌33例,胰岛素瘤8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瘤2例及胰腺囊腺癌1例,胰腺导管内状黏液性肿瘤2例,有腹部和肝转移者6例。对胰腺肿瘤的诊断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综上所述,16排螺旋CT胰腺动脉晚期和门脉期增强扫描技术在一次扫描检查中,不仅可以发现局部胰腺肿瘤,以及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胰周小血管是否扩张,从而判断肝脏、脾是否有转移,是评估胰腺肿瘤的较全面而准确的方法,并且对肿瘤的可切除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雪华, 陈 艳, 黄小华, 等. 多层螺旋CT团注速率对胰腺强化效果的影响分析[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2, 38(3):259-262.

[2] 丁汉军, 刘伟锋, 田 , 等. 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的评估[J]. 广州医药, 2009, 40(3): 1-3.

[3] 户晓林.16排螺旋CT双期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与术前评估中的应用[J].肿瘤学杂志, 2008, 14 (6): 457-459.

[4] 李杰,陈雁卉,张杰,等.成人胰腺的影像解剖学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 2011, 40(10下半月): 979-980.

[5] 罗云辉, 梁卓干. 胰腺双期螺旋CT扫描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1, 9(6): 450-451.

第3篇:医学影像入门范文

(一)诊所工作制度

1.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国家的卫生法律法规,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依法执业。

2.严格遵守医疗护理各项技术操作规程,防止医疗事故发生。

3.将本机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正本悬挂于醒目位置,执业地点、执业范围、负责人等登记项目发生变化,提前申请变更。

4.按照核准的诊疗项目执业,完成卫生行政部门指令性工作任务,主动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工作。

5.认真、规范、准确地书写门诊病历,填写门诊日志。

6.对病员认真检查,合理治疗,科学用药。对疑难病人2次门诊不能确诊者,及时转上级医院。对急、危重病员,给予优先接诊,积极进行抢救治疗。

7.认真开展诊所内部设备、设施消毒工作,依法处置医疗废物、废水,保证医疗安全。

8.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认真诊治每一位患者,为患者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医务人员工作时衣帽穿戴整洁,佩戴胸卡。保持诊所环境清洁。

9.依据国家有关价格政策,制定合理的各项业务收费标准并公示,收款后出具正规合法的票据。

10.开展健康教育,大力宣传卫生防病知识。

(二)病历书写制度

1.对就诊病人书写门诊病历,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病历书写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纠错规范。

2.病历书写使用中文和医学术语,以蓝黑墨水、碳素墨水或黑色签字笔签写。

3.病历由亲自参与诊断、治疗的具有合法资质的医务人员签名。无资质人员不得签名。

4.门诊手册封面内容应当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或住址、药物过敏史等项目。

5.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等检查资料应及时归入门诊病历。

6.对按照有关规定需取得患者书面同意方可进行的医疗活动,依法签署知情同意书。

7.急诊病人经过紧急检查处理稳定后即刻书写病历,急诊病历书写就诊时间应具体到分钟。

8.急诊留观患者应记录留观记录,重点记录观察期间病情变化和诊疗措施,记录简明扼要,并注明患者去向。

9.抢救危重患者时,应当书写抢救记录。

(三)处方书写制度

1.经注册的执业医师在执业地点取得相应的处方权。经注册的执业助理医师在诊所开具的处方,应当经所在执业地点执业医师签名或加盖签章后方有效。

2.使用卫生部统一制定的处方格式。

3.医师开具药品(含中药、西药、中成药、中药饮片等)必须书写处方。一张处方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

4.处方应使用蓝黑或黑色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字迹清晰,不得涂改。如有涂改,医生必须在涂改处签字,并注明修改日期。

5.处方取药内容应包括:药品名称、剂型、规格及数量,用药方法等。药品及制剂名称、使用剂量应以中国药典及卫生部(省卫生厅)颁发的药品标准为准。没有规定的药品可用通用名,药品数量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填写,用量单位以克(g)毫克(mg)毫升(ml)国际单位(iu)计算。注射剂以支、瓶为单位,并注明含量。片、丸、胶囊等剂型以片、丸、粒为单位。中医处方按有关规定书写。

6.处方开具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3天。

7.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除特殊情况外,应当注明临床诊断。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

8.开具西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应当另起一行,每张处方开具的药品不得超过5种。中药饮片应当单独开具处方。

第4篇:医学影像入门范文

【关键词】 肝动脉;灌注;栓塞;脾动脉;结直肠癌; 肝转移

大肠癌发生肝转移者能够施行肝切除者仅20%~25%。大肠癌肝转移全身化疗有效率为9%~21%[1]。近年来, 肝动脉灌注栓塞联合门静脉灌注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有效率明显提高。2009年2月来本科采用肝动脉灌注栓塞联合脾动脉灌注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癌, 获得良好的疗效。现将本项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项目收集本院2009年2月~2012年8月期间手术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68例, 年龄36~72岁, 平均年龄56.8岁;肝内均存在可测量性病灶。CEA检测全部升高。无严重的心脏病及糖尿病史, 无消化道梗阻。全部病例均行肝CT、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或肝的MRI平扫+增强扫描及肝脏彩超检查均无门静脉癌栓, 无明显恶病质。

1. 2 设备和材料 使用荷兰PHILIPS Integris Allura DSA全身血管造影机;穿刺针;导管, 导丝。碘化油、奥沙利铂、表柔比星、氟尿嘧啶、碘海醇。

1. 3 术前准备 术前1 d做好碘过敏试验, 术前完成常规检查。术前检测癌胚抗原(CEA), 双侧腹股沟备皮;术前6 h禁食、禁水;术前保留静脉通道。

1. 4 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成功后, 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脾动脉, 明确门静脉有无狭窄、充盈缺损及肿瘤供血情况。然后, 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肝总动脉, 肝固有动脉, 分别行常规动脉造影, 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及供血情况。肝动脉造影完成后, 超择性插管将导管进入靶血管内, 由导管灌注化疗药物。化疗药物总量为奥沙利铂150 mg, 表柔比星40~60 mg, 氟尿嘧啶750 mg。可根据患者的体表面积多少有所增减。将化疗药物总量的2/3稀释后分别由缓慢注入靶血管, 灌注时间为15~20 min, 然后使用表柔比星10 mg与碘化油5~20 mg充分乳化后形成乳化液, 在透视下由导管缓慢注入, 乳化液用量根据肿瘤大小、供血情况、肿瘤供血动脉多寡灵活掌握, 透视下依据肿瘤区碘化油沉积是否浓密、瘤周是否已出现少许门静脉分支影为界限, 一般≤30 ml。肝动脉灌注栓塞完成后, 超选择插管将导管深入近脾门处, 由导管缓慢注入化疗药物, 注入化疗药物为总量的1/3。灌注时间为10~15 min。术毕, 拨管、止血。

1. 5 疗效评价及随访 术后4~6周复查肝CT平扫+增强或肝MRI平扫+增强扫描。治疗前后分别抽血检测癌胚抗原CEA变化。依据WHO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治疗效果。按照WHO抗癌药物毒副作用标准评定0度~IV度。以患者第1次治疗为起点, 1个月后行第2次治疗。此后, 根据肝内肿瘤变化决定是否需再次治疗。第2次治疗后2个月复查一次。此后3个月复查一次, 观察1年、2年、3年生存情况, 本组68例患者随访最长3年, 最短7个月, 无失访病例。

2 结果

2. 1 疗效 本组68例患者中, CR 9例, PR 40例, NC 13例, PD 6例, 总有效率72.05%。术后4~6周复查癌胚抗原(CEA)水平, CEA下降为54例(79.42%)。

2. 2 生存率 所有病例治疗后均获随访, 以死亡或随访3年为随访终点。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6.8%、56.8%、31.2%。

3 讨论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结直肠癌肝转移, 实际手术切除率低, 全身化疗疗效差。化疗药物对肿瘤的作用与药物浓度有关, 而与作用时间无关。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时, 可释放高浓度的化疗药物直接进入肿瘤细胞, 使用碘化油、化疗药物混合乳化液栓塞治疗, 碘化油不易被肿瘤组织代谢, 作为化疗药物的载体, 碘化油使药物能以高浓度长时间贮留于肿瘤内, 缓慢释放, 延长肿瘤细胞与化疗药物的接触时间, 增强化疗药物的抗肿瘤作用。

肝脏具有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血供系统, 肝动脉供血占25%, 门静脉占75%。肝转移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 85%肝转移癌同时接受门静脉供血, 主要分布在癌组织外周部分[2]。肿瘤周边是肿瘤生长最活跃的部位, 也是肿瘤复发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 肝动脉灌注栓塞联合门静脉化疗已有报道, 通过动脉性门静脉内灌注化疗药物, 药物作用于肿瘤生长最活跃部位, 抑制和延缓了肿瘤生长和复发, 明显提高了肝转移癌的治疗效果。郭顺林等报道肝动脉联合门静脉化疗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2.5%、41.6%和23.4%[3]。门静脉经灌注治疗虽然疗效理想, 但是由于穿刺插管复杂, 并发症发生率高, 腹腔出血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门静脉的血流主要来自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 经脾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途径灌注化疗都可以使药物经局部循环途径进入门静脉, 起到间接的化疗作用。但在理论上, 经脾脏至门静脉途径的药物代谢和衰减要比后者少[4] ,在此基础上, 作者提出了肝动脉灌注栓塞联合脾动脉灌注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新方法, 在肝动脉与脾动脉化疗药物灌注分配上, 依据肝转移癌的血供特点将化疗药物总量的2/3经肝动脉灌注, 将化疗药物总量的1/3经脾动脉灌注, 力争对肿瘤的所有供血血管进行灌注治疗, 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本组采用肝动脉灌注栓塞联合脾动脉灌注治疗后, 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6.8%、56.8%、31.2%。

肝动脉灌注栓塞联合脾动脉灌注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具有创伤小, 并发症发生率低, 操作简单等特点, 疗效可靠安全, 是治疗转移性肝转移癌的一种新方法, 与肝动脉灌注栓塞联合门静脉灌注治疗疗效相近。

参考文献

[1] Stanley Banm, Michael J.Pentecost.介入放射学.徐克,騰皋军,译. 第2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63.

[2] 吕维富.现代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481.

第5篇:医学影像入门范文

[关键词] 肝细胞癌;多层螺旋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a)-139-02

HCC是临床常见的肿瘤,早期诊断和了解病变的进展程度对于其治疗及预后极为重要。CT扫描是肝细胞癌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许多探讨[1]。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helical CT,MSCT)能在一次扫描旋转过程中同时获得多达4个层面以上的图像投影数据,能进行0.5 s以下的快速扫描,一次注射造影剂可获得全肝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图像,大大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2]。本文通过对MSCT行肝脏三期扫描及3D重建,探讨其对HCC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2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HCC,男25例,女17例,年龄26~75岁,平均50岁。临床表现均有上腹部隐痛伴不适感,HBsAg阳性38例,AFP阳性28例,15例有肝硬化病史。35例行手术并化疗治疗,7例仅化疗治疗。全部病例均行上腹部MSCT三期扫描检查并选择性行3D重建。

1.2 研究方法

采用SIEMENS公司SOMATOMPLUS 4 螺旋CT机,SYNGO工作站,电压130 kV,140~220 mA,,准直5 mm ,层厚5 mm,螺距3,扫描速度0.75 s,患者仰卧位,检查前口服800~1 000 ml清水以充分充盈胃肠道,减少伪影的产生。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肝下缘平面,造影剂为欧乃派克,造影剂总量按1.5 ml/kg计算,所用高压注射器为美国产LF-CT9 000,经肘静脉注射,注射速率为3 ml/s,每期扫描时间8~13 s,注射后25 s行全肝扫描获得动脉期图像,注射后60 s行第二次全肝扫描获得门静脉期图像,注射后120 s行第三次全肝扫描获得延迟期图像,所有病例均先行肝脏平扫。

2 结果

2.1 病灶的部位及大小形态

42例HCC中,病灶位于肝左叶17例,肝右叶19例,左右叶多发6例。病灶直径最小约0.5 cm,最大者12.5 cm×7.2 cm,平均2.5 cm ×2 cm,形态均呈类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

2.2 MSCT平扫

本组HCC病灶中均呈均匀低密度或不均匀的低密度混杂影的约39例,其中部分边缘清晰可见包膜11例,边界模糊不清,未明确显示包膜28例,见钙化灶5例,肿瘤破裂出血2例,平扫未见明显异常3例,门静脉影主干增粗20例。

2.3 MSCT增强

本组中6例病灶较大,约7.0 cm×4.5 cm×5.0 cm~12.5 cm×7.2 cm×8.0 cm大小,其内坏死病灶较多,3例在动脉期无强化,1例动脉期内有多发细小血管强化影,其余32例动脉期均可见明显强化,CT值可达83~107 HU,其中4例共5个较小病灶,直径1.5~4.0 cm,都呈均匀强化。所有病灶在门脉期均呈等密度或相对低密度及均衡期呈低密度。动脉期病灶检出率比门脉期高。

2.4 3D血管重建

鉴于我的经验以及文献报道[3],肝脏3D血管重建的后处理技术主要应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容积重建(VR)技术,对于小的病灶局部可用2~3 mm薄层重建。本组经MIP重建25例,SSD重建13例,VR重建10例,因经过选择,图像清晰,动脉期重建可显示肝动脉形态,静脉期重建可显示门静脉及其分支,肿瘤血管以大病灶显示满意。对肝脏边缘的病灶可加用MPR(多平面重建)处理,有利于观察病灶与邻近脏器、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

3 讨论

3.1 MSCT在HCC诊断中的价值

CT是一种分辨率较高的非侵入性检查,适用于肝癌的定位兼定性诊断。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有:①可明确病灶的位置、数目、大小及其与邻近器官和重要血管的关系;②提示病变的性质,尤其是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血管瘤;③有助于放射治疗的定位;④可了解肝周围组织器官是否受累。

MSCT在螺旋CT的基础上,使用多排探测器矩阵,每一排探测器数据可单独完成一层图像重建,也可多层探测器数据共同完成一层图像重建。每次扫描可以同时完成四层图像采集,最小扫描层厚为0.25 cm,进一步提高了扫描速度。扫描时间缩短,可在减少病人的放射辐射剂量同时,延长球管的使用寿命。采用3D容积数据采集,利用3D数据和先进的图像处理软件,可以进行高质量的3D立体重建,使CT血管造影成为可能。MSCT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扫描速度和图像后处理功能,能非常方便、快捷地完成肝脏的分期扫描(注射造影剂后分别于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动态扫描及癌灶和血管的三维重建。有助于癌灶的准确定位,判断癌灶与邻近肝静脉、门静脉和其他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了解肿瘤的血供与非癌变肝组织之间的境界是否清晰、肿瘤包膜是否完整、有无门脉癌栓等,从而有利于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诊断率,评估肿瘤的生长方式、生物学行为,选择治疗方案,预测预CT较好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有利于发现病灶、准确定位及判断病变的性质,对肝内小病灶(直径≤1 cm)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皆有了显著提高。

3.2 HCC的CT表现

MSCT平扫可表现为整个癌灶低密度,或低密度病变与等密度、高密度结节的混合。癌内密度是否均匀,取决于癌灶的大小,大的癌灶因常发生出血、坏死和囊变等密度多不均匀,中心常有更低密度区,若有钙化或新鲜出血则表现为高密度区。小病灶密度较为均匀,CT平扫图上,癌栓的CT值与正常门脉内血液接近,平扫难以确定,必须借助增强。病灶越小,平扫的检出率越低。

对于HCC来说,增强扫描几乎是不可缺少的。肝实质增强过程可分为典型的3期[4]:①注药后20~50 s的动脉期;②60~120 s的门脉期;③3~5 min以后的延迟期。肝脏是由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供血的器官,其中门静脉供血70%。肝脏恶性肿瘤,无论是原发性肝癌或继发性肝转移瘤,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于肝动脉。HCC主要接受肝动脉供血,肝组织主要接受门静脉供血,由于门静脉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注射对比剂后,经肠道或脾循环回流入门静脉至肝脏,故以门静脉供血为主的正常肝组织被明显强化,极大提高了其CT密度值,而肝动脉供血为主的肿瘤组织的密度值没有改变或改变不大。如果肿瘤血供丰富,动脉期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的病灶增强,可能迅速超过正常肝组织而成为高密度;门脉期逐渐下降而与逐渐增强的正常肝组织成为等密度;当肝组织增强达高峰时,病灶成为相对低密度影;达延迟期后,正常肝实质密度下降,与病灶CT值差异逐渐下降,可形成第二次等密度期,或病灶持续表现为低密度。如果癌灶为少血供,则肝动脉期仍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门脉期肝实质增强达峰值时与病灶密度差异最显著,大部分小病灶,尤其血供不丰富的病灶最易显示,或仅在该期被显示。膨胀生长型的边缘清楚,大部分有假包膜存在,周康荣教授认为“假包膜”在增强动脉期多数仍呈低密度[5],少数为高密度环影,有的分成内外两层,外层为高密度,而内层呈低密度。病理研究证实低密度无强化的环由受压的肝细胞和/或纤维组织组成,强化带由肉芽组织组成,内含丰富的血管。CT表现为更低密度的环形影(即晕圈征)[6]。假包膜的显示对HCC诊断十分有帮助。如包膜不完整或已穿破,病灶边缘表现部分模糊。浸润生长型边缘非常模糊,侵犯性高,门脉内往往可见癌栓,有助于鉴别诊断。HCC的CT增强表现不一,客观上反映了病变的范围、血供、内部结构(坏死、出血、液化)及有无门静脉或肝静脉内癌栓形成,也与CT扫描技术、注射造影剂和扫描时间有关。病灶内出现动静脉分流现象是HCC的特征之一[7],其他肿瘤出现此征象很少见,肝动脉期显示最佳,表现为病灶或病灶附近门脉血管早期显影密度增高,且较粗大而扭曲。部分HCC病例,动脉期可见到增粗的供血动脉。上述表现常见于肝动脉造影,在常规CT增强扫描中极少发现,而MSCT动脉期描有进可显示之。大的病灶在动脉期几乎均能见到强化表现,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高密度灶,往往周边部分强化明显而中心因坏死、出血或脂肪变性等而无强化,静脉期还可见到“牛眼征”。而小HCC病灶中均匀强化者占多数,也反映了小HCC由于肿瘤较小发生坏死机会较小大病灶的门脉期边界显示较平扫及动脉期更为清楚,可显示完整或不完整的包膜,对HCC的诊断有很大帮助。门脉期对肝内及肝外血管结构显示较佳,对于血管的受侵和癌栓形成的判断最佳,肿块越大,门脉受侵和癌栓形成的概率越高。 3.3 3D血管重建技术的选择

3D CTA的后处理技术包括MIP、SSD、VR。MIP是通过计算机,沿着穿过被扫描物体的每条射线上遇到的最大像素强度进行图像重组。即用最大值做编码从某一特定方向对容积数据进行每一投射束的投影,合成一帧投影图像。将最大密度的结构取出来成像,而将密度低的组织结构尽可能除掉,能够显示更多的肝内次级分支,但其结构重叠太多,为了能更清晰的显示各支动脉的起源和分布必须进行大量耗时的编辑减切工作,这使得MIP技术在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SSD是通过计算机,使被扫描物表面大于某个确定阈值的所有相关象素连接起来的一个表面数学模式成像。SSD技术的优势在于其良好的空间立体感,对于肝动脉尤其是主要肝动脉起源的显示比MIP更加直观,容易理解,但由于要进行阈值的调节,使得肝动脉小的分支难于显示,这是其主要的不足之处。SSD技术的成败与CT阈值的调节有很大的关系。如果阈值调节过低,血管的显示毛燥,周围组织就有过多显示;阈值调节过高,就会出现一些假象。VR技术融合了上述2种技术的优势,又适当减少了其不足,既有很好的空间立体感,又有一定的肝内肝动脉显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显示病变的范围、位置以及其与肝动脉的关系。VR技术保留了二维CT的信息,使得血管的显示能弥补SSD的不足而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并且能进行不同断面的切割旋转,有利于在不同角度与平面显示所保留的血管结构。显示血管间的关系比MIP精确性更高。VR利用几乎全部图像数据,可显示重叠结构,而MIP和SSD使用不到10%的图像数据。产生较少伪影,但它需要更大的计算机容量。推荐肝动脉的后处理技术主要应用VR技术[8],其它技术可以作为补充应用。

3.4 鉴别诊断

HCC需与以下病变进行鉴别:①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动脉期多不强化,1 min后中央疤痕组织开始强化并持续至延迟期。②肝脓肿:动脉期周围肝组织强化,脓肿本身不增强,可见“花瓣征”,静脉期病灶周围肝组织密度明显下降。 ③肝转移瘤:表现为多样性动脉期不强化或边缘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均衡期均呈稍低密度或“牛眼征”。④肝血管瘤:特征性表现为病灶从边缘逐渐向中央强化,延长10 min后呈等密度。⑤肝囊肿:三期均不强化呈水样密度。

总之,在HCC诊断过程中,MSCT可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显示出病变特征性,从而更好地作出诊断,对于不具有特征性的病变应采用多种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

[1]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29.

[2]刘文亚,蒋黛蒂,洪润环,等.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0(1):8-10.

[3]Taguchi K,Aradate H. Algorithm for image reconstruction in multi-slice helical CT[J].Med Phys,1998,25(4):550-561.

[4]凌华威,管永靖,丁蓓,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胰腺癌的周围血管侵犯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7):609-612.

[5]周康荣.腹部CT[M]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1993.32-33.

[6]罗建光,杨东益,刘固岗,等.肝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J] .实用放射学杂志,1999,15(3):201-204.

[7] Michels NA. Newer anatomy of the liver and its variant blood supply and collateral circulation[J]. Am J Surg, 1966, 112(4):337-347.

第6篇:医学影像入门范文

【关键词】 肝移植;数据库;Microsoft,SQL,Server;Delphi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reetiered database system f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Abstract】 AIM: To design and construct a threetiered database system f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atabase system in data management, clinical study and multicenter sharing in the field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Requirements and feasibility of the liver transplantation database and blueprint of the data structure was designed and accomplish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data flow. Microsoft SQL Server was used as the background database. Delphi was adopted for programming. Performance test was carried out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RESULTS: Along with the relevant data transforming and userdefined querying utilities, the database, the server and client application were built up and applied to clinic. Combination of network realize the multicenter data sharing.CONCLUSION: The system, which can support clinical realtime decision, remarkably increases the efficiency of data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and is expected to have important clinical application significance and prosperous future.

【Keywords】 liver transplantation; databases; Microsoft SQL Server; Delphi

【摘要】 目的: 设计并构建适合国内肝移植实际情况的数据库系统,探讨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肝移植数据管理、临床研究应用、多中心应用的可行性及前景. 方法: 进行肝移植数据库系统的可行性及临床需求分析,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利用Dephi进行编程设计应用程序,应用于临床,测试系统性能. 结果: 完成了数据库、服务器端与客户端应用程序及相应的数据转换、自定义查询工具的构建,已投入临床使用. 结合互联网可实现多中心联合应用. 结论: 肝脏移植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显著提高肝移植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效率,同时提供临床决策支持,结合多中心可实现国内肝移植的登记与数据分析、整理,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 肝移植;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Delphi

0引言

美国与欧洲在移植外科数据库建设方面起步较早. 美国最大的数据库UNOS(United NetWork of Organ Sharing)建于1977年,欧洲的数据库系统(ELTR)略小于UNOS,但功能相仿. 他们都因此发表了大量的文献,总结了许多可以值得借鉴的经验[1-2]. 解决联合多中心应用以获得更理想的数据结果是国内肝移植工作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随着计算机网络与存贮技术的发展,HL7[3]和医学影像的DICOM标准逐渐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联合多中心数据的临床数据库系统的开发有益于更合理的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HL标准. 我所自2003年初开始,设计并构建了符合我所实际情况的肝移植数据库管理系统,探讨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肝移植数据管理、分析及临床决策支持的可能性及应用前景.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1.1工具应用程序系统采用Delphi开发编写,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系统建模工具采用ModelMaker,界面设计采用第三方控件suiPack等. 数据库查询语言为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数据库访问模块采用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 plus)组件,数据接口采用ADO(activX data object). 客户端与服务器端应用程序数据交换采用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l)和WebService(Web服务)模式.

1.1.2业务流程肝移植工作是以围绕肝移植手术进行的,每一例肝移植手术的实施至病肝切取,决定了供体与受体的供受关系完成. 所以数据均可以视为围绕手术的有时序性的数据流. 而等候移植、活体供体及脑死亡供体均视为数据源. 考虑到一些移植中心自有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语言可能互不兼容,所以本系统采用SOAP/HTTP传输协议,并以WebService的方式通过COM+组件访问数据库,可以为不同的系统之间提供桥梁,而无需考虑编程语言和组件的差异,并且最终可以扩充至各种移动设备,如掌上电脑甚至智能手机上. 当然在本地局域网内可以直接使用DCOM组件(主从模式)以提高性能.

1.2方法

1.2.1系统模块设计服务器端包括远程数据模块,主要的系统维护模块,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字典管理,数据环境设置等. 客户端包括信息管理、查询、和少量系统维护模块(如数据链接选择、用户口令更改). 客户端信息管理系统按时序性划分为基本信息、术前评估、手术信息、术后管理、门诊随访5个模块,此外还有化验检查及影像管理两个模块. 化验检查和影像管理还包括用于检查结果时间曲线绘图及图片信息处理等二级模块. 查询系统包括病例查询、一般统计图表、用户自定义查询等.

1.2.2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系统包括近47张数据表,包括病例基础数据表、住院信息表、手术数据表、随访数据表和系统维护等. 各表建有完整的序列和约束,表与表之间通过ID(病例号)相关联. 此外还包括20余张视图用于数据以适应系统统计查询功能,以及一些存储过程和相应事务处理程序以适应系统需求.

1.2.3系统实现应用服务器程序采用COM+组件,结合ADO数据接口访问数据库服务器,COM+组件包涵所有远程数据模块,运行时以动态链接库(dynamical link library, DLL)的方式驻留服务器. 采用SOAP技术实现WebService服务器,运行时以可执行程序(exe)方式运行于应用程序服务器,并可应客户端激活. 同时该程序还包涵数据库维护模块,通过COM+组件调整数据结构与内容. 客户端程序包涵浏览与录入功能,并通过对系统注册表注册,完成系统运行所需的初始化配置. 对于维护系统及二级功能扩展等模块,服务器和客户端程序均采用DLL以函数的方式调用. 每个功能模块作为一个单独的Delphi工程,通过编译成为动态链接库.

1.2.4系统测试本系统初步完成后即投入运行,在我科室自建的局域网络(数据库与应用程序服务器为DELL PowerEdge服务器,主频为3GHz,操作系统为Windows 2000 Server;客户机为P4或Celeron机型,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或Windows Server 2000 Server/Professional)运行良好.

2结果

2.1应用程序服务器

2.1.1COM+组件服务器端COM+组件的远程数据模块中,使用ADO接口通过Delphi的DataSnap技术向客户端提供所需的数据集;向WebService服务程序提供数据表结构管理接口. 运行时可以在Windows控制面板中的组件服务中对COM+应用程序进行查看与管理.

2.1.2WebService服务程序该程序为ISAPI(internet server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类型,客户端通过IAppServer接口访问服务器,调用COM+组件. WebService服务程序可以被客户端激活,与客户端以SOAP封装标准交换数据. 运行时以系统托盘程序的方式最小化至Windows系统任务栏的右下方,并提供右键菜单,动态调用程序的系统维护模块(DLL),对系统进行管理.

2.2客户端

2.2.1界面安装客户端后通过点击图标进入主界面. 界面外观采用第三方控件suiPack Pro,使系统程序更加美观. 各功能模块通过菜单和工具栏快捷按钮调用. 录入窗口以页面方式呈现,回车响应,提高了录入速度. 实验室检查可以为各单项数值指标生成时序性时间测量值曲线图(图1).

图1界面与曲线(略)

2.2.2图片管理模块B超, CT, MRI等图片数据用JPG格式通过Image字段存储于数据库中,以数据流格式通过BLOB字段调用. 在图片浏览器中可以批量加入图片、全屏放大,并可以JPG格式另存图片.

2.2.3查询与统计子模块可以通过病案号、姓名、诊断等多种方式查询病例、更改数据. 随系统需求生成的各项相对固化的统计报表均可以以图形的方式展现,包括柱形图、饼图、折线图等,产生的数据可以输出为Excel或XML格式(图2).

图2查询模块(略)

2.2.4自定义查询与数据导出子模块自定义查询是数据库查询实现中较难的部分,同时也需要操作者有一定的数据库知识. 因此除自定义查询外,还增设了查询语句(SQL语言)的保存与载入功能,并可以添加现有数据库中已定义视图,获得视图的查询语句,另存为文本格式文件(自定义文件后缀名为.sql). 所查询的结果同样可以导出为Excel或XML格式文件. 最后客户端可以选定所需的数据记录,以Delphi默认的cds格式另存为本地数据包(briefcase),在使用移动设备时可以脱机修改(如将笔记本电脑带入手术室),联机时进行数据更新.

3讨论

肝移植数据库开发的重点在于处理复杂数据之间的关系,建立合理的符合于第三范式的数据结构[4]. 根据临床工作的特点,我们建立了以患者为中心,以手术建立关联的数据结构. 每个病例按时序性建立数据业务流程,从入院直至出院后的随访跟踪. 而每一例移植手术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受体的存活,也代表着一次移植的实施. 合理的数据结构有利于数据管理系统的研发.

应用程序服务器采用基于SOAP的Web服务模式主要是考虑到不同移植中心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的编程语言及通讯组件有差异,SOAP可以为它们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

SOAP的主要缺点是需要使用XML解析器,同时它的封包及Base64 Encoding方式含有大量的冗余信息,这使得它的传输效率不如CORBA, DCOM, EJB等传统的组件模型[5-6]. 针对这一缺点,我们采用了一些方法来解决,包括: ① 采用ISAPI类型来实现Web服务. ISAPI程序使用多线程的多路复用方式处理请求,可以增加执行效率;② 采用COM+组件,将数据模块放入COM+组件中,利用Delphi提供的强大组件,便可以轻易坐享COM+提供的数据库Polling技术,以减少WebService重建数据库链接和其它系统资源的负荷;③ 减少网络RoundTrip,包括以一个封包封装多个远程调用、客户端直接使用SOAP输出的WSDL文档和IAppServer接口等;④ 针对XML的文本格式可以选择数据压缩后再进行传输;虽然这会增加服务器端解压缩的时间,但对于目前现有的互联网络带宽,高效压缩包传输耗时的减少会远大于服务器解压所消耗的时间. 在局域网上测试,使用前三种方法可以使WebService的执行效率提高约5倍以上. 如果在互联网传输中使用压缩技术将更大程度改善WebService的性能.

最后在客户端,针对肝移植领域内每一项不同的研究课题都会提出不同的数据需求,我们设计了自定义查询模块. 用户可以根据数据库中现有数据提出不同的查询条件与组合,并将最终结果以文件的形式保存,并导入SPSS或SAS等统计软件中进行数据分析,绘图,以获得更好的扩展性能.

系统投入运行后,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本系统在数据库设计时已考虑到病信息管理系统的扩展性,并同时开发了胆管癌数据库数据结构建模,拟构建肝胆外科临床病例数据库仓库,进行数据挖掘[7]. 更为重要的是最终必须扩大多中心联合应用,为器官捐赠、患者登记、临床总结,科研前瞻性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Adam R, McMaster P, OGrady JG, et al. Evolution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Europe: Report of the European Liver Transplant Registry[J]. Liver Transpl, 2003,9(12):1231-1243.

[2] Karam V, Gunson B, Roggen F, et al. Quality control of the European Liver Transplant Registry: results of audit visits to the contributing centers[J]. Transplantation, 2003,75(12):2167-2173.

[3] Huang EW, Hsiao SH, Liou D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webbased HL7 message generation and validation system[J]. Int J Med Inform, 2003,70:49-58.

[4] 李芳. 关系数据库设计的优化技术[J]. 现代电子技术, 2003,1(9):72-74.

[5] 罗征. Delphi 7 从入门到精通[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80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