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优秀作文开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是:开门见山,点明题旨法。即以简洁的文字开篇入题,揭示出全文的主旨。例如高考优秀作文《转弯的地方》是这样开头的:“失败了,遭遇挫折了,不要灰心,再转个弯试一试。”文章起笔,就开门见山“不要灰心,再转个弯试一试”,下文则紧紧围绕“转弯”二字从数学、政治、美术、历史等角度阐释人生转变的意义。再如《说疑》一文的开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陈献章。‘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作者准确把握题意,开头从陈献章的话人手,然后提出“疑也是建立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中心论点。
二是:介绍时间、地点,交代事件的背景法。此法一般用于记叙文。如高考作文《梧桐树下》的开头:“夏日的夜晚,月亮早已悬在空中,白日的暑气却还没有散尽,屋子里有些闷热,于是一家三口――父亲、女儿和儿子都到院子里乘凉。”作者首先介绍了时间――夏日的夜晚,地点――院子里,事件――乘凉。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三是:景抒情,渲染气氛法。这样的开头能起到烘托人物心情、突出主题的作用。如高考作文《雨季里,我没有眼泪》一文是这样开头的:“天阴沉沉的,像一面幕幛铺天盖地地撒了下来,像要把一切都笼罩在它的黑暗之中。窗前,万籁俱寂,只有我一个人醒着,哦,不,不要,原来那样地渴望独处,可现在我怎么如此害怕孤独。梦中那一幕幕不连续的景象此刻在我脑海里拼凑起来……”文章一开始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阴暗的图景,给人一种压抑感,恰切地表达了我与朋友分别之后的黯然心情,为下文揭示“友谊的真谛”定下了深沉的感情基调,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四是:设置悬念,启人疑窦法。这样的开头,能把读者的思绪“悬”起来,从而产生猜疑、揣测、渴望、期待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长江,向世人敲响警钟》的开头:“在宜宾三江汇合的宽阔水面,有一条绵延数百米的水色分界线。岷江清澈碧绿,金沙江深黄浑浊,水色差别十分明显。这样的自然景观是怎样形成的呢?”令读者不得不去思考探究其中的缘由。再如高考优秀作文《一线值千金》一文的开头“当你听到这个题目时,一定会感到困惑。一线怎么能值千金呢?”一下子就揪住读者的心,激起很强的阅读兴趣。
五是:引文入题,典雅厚重法。这也是众多高考考生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引用前人文句,顺着引文的文气,巧妙引出话题。如《扬州,别哭》开头:“‘暮色渐起,戍角悲吟。’扬州啊,你为何苍老了容颜?‘春风十里扬州路,最美烟花三月天。’扬州啊,你的烟花怎么未开……”作者引用诗句开头,不仅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引出话题,还增加了语言的文采,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再如《给大脑一份自助餐》的开头:“古语云:‘近山者而志远。临水者而聪慧。’笔者改之为:近书者而志远,读书者而聪慧。”开篇引用且化用,目的是引出中心。
所谓“名言”,指的是著名的言论或话语。一般来说,名言都具有比较深刻的意义,它们用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揭示了生活中的现象或道理。比如,“土地,是以它的肥沃和收获而被估价的;才能也是土地,不过它生产的不是粮食,而是真理”(别林斯基),通过比喻的方式,揭示出了“才能”的重要价值,通俗晓畅,形象生动。再如,“我需要三件东西:爱情、友谊和图书。然而这三者之间何其相通!炽热的爱情可以充实图书的内容,图书又是人们最忠实的朋友”(蒙田),阐释了爱情、友谊和图书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于人的重要意义,简洁明确,耐人寻味。
在作文中引用名言,一则可以让文章的内容更丰富,二则可以让文章的思想更有深度,三则可以让文章的语言更有表现力。下面介绍三种引用名言的方法。
[借用名言支撑观点]
所谓借用名言支撑观点,就是直接引用名言作为文章的观点或论述。有两种主要的方法可以借鉴,第一种方法是先阐述观点,然后引用名言加以阐释和印证。如2004年湖北卷优秀作文《买好一面镜,胜过百万金》的开头段落:“生活中,我们就是要‘买’好一面明亮的‘镜子’,用以修正自己的行为,引导正确的人生方向。诸葛亮有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用这面明亮的镜子,照亮了他的人生。” 这段文字,在阐述自己的观点“生活中,我们就是要‘买’好一面明亮的‘镜子’,用以修正自己的行为,引导正确的人生方向”之后,再引述诸葛亮的名言,进一步阐释话题,暗点中心,言简意赅,铿锵有力。第二种方法正好相反,即先用名言导入,接着阐述自己的观点。如2002年全国卷优秀作文《无愧我心》结尾段落:“‘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如是说。我终于明白,一个完美的人生是多么不可求,而一颗纯洁无愧的心灵又是多么不可失。点一盏坦荡明亮的心灯,在人生道路上跋涉,那么无论我所选择的前程是多么坎坷,多么艰难,我终将无悔,因为我无愧我心。”这段文字,首先引用北岛的名言,对如何“无愧我心”作了定性评价,然后进一步点明文章中心,深化主旨,行文收束有力,引人深思。
[利用名言架构文章]
所谓“利用名言架构文章”,就是使用名言作为文章的结构框架。其基本方法是:先将自己的观点(总观点和分论点)、论述的问题和层次确定下来,形成文章的结构框架,然后选择与观点、论述的问题和层次相适应的名言,或导入,或替换,或阐释,让这些名言彼此之间形成逻辑上的关联,并因此构成文章的基本框架。这样的文章结构,不仅保留了作者的基本思路,而且更能显示出一般文章难以达到的结构逻辑性和语言理论性。
如2011年福建卷优秀作文《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就采用了种写作方式。该文首先引用纪德名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来导入观点――“这美妙的事物,便是我们创造的事业,这消耗便是我们的热爱”。接着引用袁隆平的例子,在简要论述后转入对“热爱是创造的前提”、“创造意味着某种牺牲”、“创造要摒弃功利”这三个分论点的论述。在阐述分论点时,分别使用了圣埃克苏佩里的名言――“创造,是以有限的生命去交换无限的事物”、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讲述的寓言――“一个工匠想做一柄最完美的权杖,于是他日夜不息,任时空流转百年,最终那权杖,成了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和桑塔格的名言――“我写作不是因为那里有读者,而是因为那里存在着文学”来导入,并以此展开分析。这三句名言,彼此独立,又相关联,共同形成了较强的思维逻辑链,呈现出作者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文章最后使用乔布斯的名言――“成败得失,悲欢沉浮,在死亡面前终将逝去,我们看见的是那些恒久不变的东西”来进一步强化“只有热爱创造的价值才是恒久不变”观点,收束全文,铿锵有力,余音绕梁。
与之相得益彰的是2016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假如我不曾见过太阳》也采用了同样的结构形式。文章开头引用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哲理诗――“假如我不曾见过太阳,我本可以忍受黑暗,然而太阳已使我的荒凉,变成更新的荒凉”来导出文章的观点――我们需要这种不满足来追求更高的标准;然后文章引用傅佩荣的言论――“人生种种无论悲喜逆顺,都水过无痕,而懂得知足,则会在这平静的水面上感得半许清凉”和古语――“知足常乐”,从反面来阐述自己的分论点――“不知足,不是贪得无厌,而是严格要求”。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文章又引用梭罗的诗句――“我在天空垂钓,钓一池晶莹剔透的繁星”、李白的诗句――“天子呼来不上朝,一心只谋三分田,餐风饮露好风雅,被天席地度韶华”和狄更斯的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自然引出了“顺应时代潮流,逐梦人生”的观点。
文章最后又借用艾米莉的诗,强化观点――逐梦青春,并顺势总结全文:知足,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知足才能在燃烧的青春中绽放。
[巧用名言凝练语言]
下面介绍一些使用名句的方法:
1.以名句为题,画龙点睛
巧妙地运用言简意赅的名句作为文章的标题,能让自己的作文题目一枝独秀,获得读者的青睐。例如,以“少年心事当拿云”“不畏浮云遮望眼”为题,远比以“谈志气”“人要有远见”等题目更形象,更具韵味。
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形象地暗示找准位置,实现价值的主题。作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引用《水调歌头》中的诗句,总结全文内容,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确有画龙点睛之妙。
2.以名句开篇,先声夺人
如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诗意的生活》的开头: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抑或许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
这位考生引用陶潜、李白、李清照笔下的名言开篇,大气磅礴地显现“诗意生活”的种种风情。名句虽短,却含蓄深沉,极具概括性,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掀起阵阵“诗意”的波澜。
3.用名句对比,突出中心
如考场优秀作文《积极思维,快乐青春》中这样写道:
年轻的桃花总是灿烂的,年轻的日子总是不知忧愁的,年轻没有“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的伤感,也没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更没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有的是“有志者事竟成”的澎湃激情和“少年心事当拿云”的豪迈壮志。
文中运用了五句名句,将伤感、感慨、无奈的忧愁与激情澎湃、壮志豪迈的年轻之心进行正反对比,在对比中突出年轻人的心态特征。
4.用名言议论,形象深刻
如湖南高考优秀作文《谈意气》是这样议论的: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不爱沙滩擢贝子,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青翠的竹子昭示了生命的不屈与坚韧,浪尖的弄潮儿昭示着勇敢与无惧,骄傲的诗人昭示着坚定的信心……考生用形象化的诗句,深刻阐明了“意气”的内涵。
又如散文《柳》中的一段:
柳,实在应该为鸣不平!一直以来,你就象征着轻薄或可怜。古人诗句中有“轻薄柳絮随风舞”,你是被人轻视的轻浮浅薄的形象;一代文豪坡笔下的柳絮“似花还似非花,三分春色,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是可怜的形象。
借鉴是一门学问。如何巧妙借鉴?下面几种借鉴技巧不妨一试。
(1)借鉴表现手法
文章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欲扬先抑、夹叙夹议、象征、衬托、对比、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直抒胸臆等。这些表现手法在文章中常是综合运用的。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阿长与》,既运用了欲扬先抑法,课文前半部分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又运用了卒章显志法,最后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运用象征手法,写海燕搏风击浪,高傲地飞翔,其实是在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周敦颐的《爱莲说》则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菊之隐逸、牡丹之富贵,与莲之淡雅形成对比,衬托出莲花纯洁高尚的君子之风。这样的优秀之作,只要我们善于借鉴,定会受益匪浅。《2007年金华市学业考试满分作文集》中的第2篇,考生就借鉴了虚实结合、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在一个精美的开头之后,作者写道:“深夜苦读,有时爸爸轻轻地走进来,在我桌上放上一杯热茶,然后悄然无息地离去,我双手捧住茶杯……”这是实写;“热气缓缓上升,恍惚中我看到了从前……”这是虚写;进而追忆我小时候拉着哥哥疯跑,哥哥为我用双手遮挡玻璃划破手掌的事,这是叙述,下文写道:“哥哥手中的血流淌在我心上,我第一次知道,在别人的羽翼下安全成长,是我莫大的幸福。”这是议论。良好的表现手法的运用,为得满分打下了基础。
(2)仿照结构模式
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为我所用,为创新打下基础。我们读一读近年来的中考、高考优秀作文,就会发现有不少是仿写之作。借用一种自己最感兴趣的范文模式,考场作文可以一挥而就。2001年四川一考生的《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是模仿《杂文选刊》中《患者无良知的就诊报告》,因结构新颖、思想深刻而获得阅卷者的青睐;2002年浙江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他们都选择了明月》,选例经典,巧用对比,分析到位,语言老到而富有哲理,题目形象而富有诗意,也是借鉴了台湾林清玄的哲理散文《送他一轮明月》。《2007年金华市中考满分作文集》第16篇,构思独到,开篇题记就点明幸福的无价,接着写一个精美的开头,主体部分用三个小标题诠释了生活中相伴无形的点滴幸福,最后以简洁有力的语言结尾,这种结构模式许多优秀作文选 里都有,而此考生能娴熟运用,成为考场制胜法宝之一。
(3)借鉴题材
我们大家都知道元代戏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写得十分出色,可这一题材是借鉴别人的。《西厢记》所写的崔张爱情本是个传统题材,最早见于唐元稹的传奇《莺莺传》,该传奇是一个男子负心,给妇女带来的悲剧。后来董解元对这个故事进行改编,写成了《西厢记诸宫调》,彻底改变了小说的主题,赋予小说追求婚姻自主、挣脱礼教束缚的崭新意义。王实甫除了把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叙事体改成戏剧之外,还对故事本身作了不少改造。可见,借鉴也是创作的需要。
中学生写作虽然不同于作家创作,但写作题材的借鉴也经常会遇到,尤其是沿用文史方面的材料更多。如2004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关羽之恨》,就成功地借鉴了《三国演义》中“关羽失荆州”这一题材,紧扣话题,故事新编,写出了新意。又如200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孔雀东南飞》,作者对焦刘题材巧加改编,将背景放在“西部大开发”的层面上,写出了既紧扣话题,又有新意的佳作。又如《2007年金华市学业考试满分作文集》第17篇,作者写幸福,不是从一般的生活角度入手,而是从精神境界的高度来诠释幸福的真谛。作者撷取陶渊明、刘禹锡、李清照、岳飞、秦观这些历史长河中的耀眼浪花,从他们身上品味幸福的内涵,读之令人荡气回肠。而这些名人的题材(包括事例、诗文)可从教材、报刊、杂志、作文选、网络中得到借鉴、参考,也可见平时就要善于积累好的题材,背诵如流,烂熟于心,考场上胸有成竹,写作时紧扣题目,快速成文,岂不妙哉。
(4)借鉴语言
中考作文要求“有文采”。“有文采”或是词语生动,或是句式灵活,或是运用修辞手法,或是文字有意蕴,或是哲理生辉等等。文采多指内涵的一种韵味,一种光泽,一种气派,它以自然流露为上,返璞归真为上。如果说好的题材是作品搏动的心脏的话,那么,优美的语言该是美丽的面庞了。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明语言对于整篇文章的重要性。如何使语言出彩,亮点纷呈,以下技法可以一用:
①借鉴仿写古诗名句。古诗词名句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风格各异:有的典雅,有的质朴,有的绚丽,有的清闲,只要我们多读多记,就会随古人的思想起舞,乘着古诗名句的翅膀,让作文语言文采飞扬,让文章诗意盎然。看满分作文《幸福是什么》一段: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这些句子不仅诠释了幸福的含义,还展示了考生阅读的广度,巧妙借鉴仿写古诗名句,使文章充满诗意和文采,具有经典美,从而体现出作者的文学修养和功底。
②运用排比造势法。用排比说理,构成排比句或排比段,可增强语势,层层递进,贯通文气,如海浪滔滔,一浪接一浪,呼啸奔腾,令观者心潮澎湃;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看优秀作文《美好的心灵》一段:“老师的人格又是如此的高尚。是农夫,却把种子播在心上,用血液浇灌它成长;是沃土,却不长一株杂草,让花的根在躯体上滋蔓;是蜡烛,却在讲台前燃烧自己,用自己的鲜血之火来照亮别人……”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对老师无私奉献的高尚人格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赞美和讴歌,气势非凡。
③巧借文言法。巧借文言写作,的确是语言出彩的好方法,也是语言创新的好形式,但它要求有极深的古文素养作基础,有很好的驾驭语言的功力和写作功底,还要有创新意识,“旧瓶装新酒”,才能写出立意新、构思巧的佳作。如2006年河南一考生,用文言文写的《出师表》一文,标题一样,但内容不同,构思也有创新。用文言写作本身就有难度,但作者敢于亮剑,张扬了个性,展现了才华。又如《2007年金华市学业考试满分作文集》中的第29篇,作者用文言文来写,叙事流畅,议论深刻,一气呵成。例如开头:“幸福,此为何物?吾从未见过幸福,不知其相貌如何,年岁多少,于是,心血来潮,寻此物于天地之间。”在写了三个片断后,作者写道:“吾曾终日寻思,幸福为何物?而今知,乃父母之关爱也,乃同学之帮助也,乃老师之解惑者也,由此而知幸福原来无处不在也。”作者个性化、独创性语言感动了阅卷老师,超人的才气折服了阅卷老师,因此能获得满分。
关键词:广泛阅读 激发兴趣 观察比较 激励创新
改变农村初中学生作文难的现状,一直是困扰初中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作文教学也要随之做相应的改变,以便适应新的教学改革。笔者认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种一两天就能掌握写作技巧,写出好作文的想法是天方夜谭。针对农村初中学生作文难的现状,我曾多次与同仁们探讨,经过多年的教学尝试,总结出“广泛阅读激发兴趣观察比较激励创新”四步作文教学法,收到了较好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各自写作实际,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培养初步的写作兴趣,了解基本写作技巧。其次,让学生深入生活,丰富阅历,掌握写作素材,为写作打基础。第三,观察比较、下海实践,走出写作模仿中的“雷同”误区。第四,表扬激励,激发学生写作创新的火花。具体做法如下:
一、结合学生作文实际,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抄写、模仿优秀作文
本年度,我教授的是初一新生,我明白必须做好初中作文与小学作文的衔接,我不是急三火四地让学生写作文,而是要求并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利用学校图书馆藏书广泛阅读,同时,选一些上几届学生的优秀作文和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读给学生听。读后给学生评论、点拨一番,打消学生怕写作文的念头,让学生坚信只要肯下功夫,坚持按照老师的写作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自己写出好文章犹如囊中取物一般,并不是什么难事。
经过鼓励、鞭策,学生作文热情高涨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我还不急于让学生写作文,而是让他们先抄作文。
教师对学生所抄的文章应以课标为指针,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确定抄写的重点。有记叙文,写景状物文,托物言志文。所抄文章的内容要有时代气息,反映的是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或者家庭生活。这样积累了一段时间后,我要求学生不仅仅限于抄,还要求他们找出所抄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并说出这些句子好在哪里,或者试着写几句
读后感。通过学生抄优秀文章,写评语练习,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能力提高很快。
二、激发作文兴趣,观察自然、生活,抒发真情实感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与语文老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关系很大。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原材料,我亲自率领学生投入生活,积累材料。积极引导学生接触沸腾的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命题,引导他们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让学生写亲身经历的事,耳闻目睹的熟悉的人和事,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与时代、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倡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人间这部书,那么不难发现学生生活并不单调枯燥,应当说还是丰富多彩的。
三、观察比较,摸清作文思路和方法
一位名家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材料进行鉴别、比较,并逐一分类,是观察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分类可以按文体分、结构分、作用分。要特别注意分析材料的“一材多用”和“多材一用”,这样,可以使所掌握的材料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例如,学生观察了“打雪仗”的情景,既可以用来记一次活动,也可以用来写记人的文章,还可以作为景物描写的对象来描写。这样,通过分析比较,所观察的材料对于学生的作文才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观察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既要掌握事物的真实情况,又要认识其本质特征。同时,语文教师还应提倡写“下水文”,不应该“君子动口不动手”。我们不应只回答学生“应该怎样写”的问题,而应尽量从实践上告诉学生“应该这样写”。身教重于言教,经常动笔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老师,学生就会佩服你,觉得你真有两下子。这样,榜样的示范、导向作用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写作兴趣。
四、从“模仿”到“会写”,再到自我创新
文学起源于生活,然而学写作文常常发轫于模仿,小到仿词造句,大到仿写段落、仿写文章。教材上的课文,是学生读写的例子,学生会有意无意地模仿课文结构自己的文章。学生的模仿,起初是一个词,或者一个开头、一个结尾,模仿起来也是十分生硬,有堆砌之感,有顾头不顾尾的情况,甚至会成段地照抄。这些情况开始是好现象,是学生学习的初步奋起阶段,后来学生的作文会出现“雷同”的毛病。无论题材、主题、还是结构形式、表现手法,都会闯入“雷同”的误区。帮助学生走出这个误区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平时多看多练培养较强的联想力,在联想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思维,通过仔细比较,选择有自我个性的内容,也可以利用思想内容的充分真实来避免雷同,唯有真实才是活生生的“这一个”;还可以利用逆向思维,通过求异尽量写出自己的新意来,给读者新的印象。同时,借鉴抄写文章提供的文章形式,指导学生打开材料贮存的宝库,“旧瓶子装新酒”,写出
“诚实的自己的话”,让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淌,即使一般写作水平的学生也能写出惊人之作。
五、获得成功的愉悦,激发创新的火花
作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不会矫揉造作,无病。学生的作文应当跳动着青春的脉搏,富有时代气息、时代色彩。同时,对学生的作文要充分肯定,不求全责备,坚持激励鼓舞,尽量挖掘积极因素,多方赞赏,极力保护他们练写的积极性。每次交作文前,我都安排时间让学生互相传阅,取长补短,启发他们尊重自己和别人的写作成果。传阅时,同学间互相改正错别字,修改病句,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同学间互相磋商、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写作兴趣,也增强了他们写作所特有的责任感。
作文讲评时,我热情地向学生推荐优秀作文,我也注意找出较好的一段文字,一个语句,甚至是一个词语,给以肯定,多表扬、多鼓励,以消除习作者的自卑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
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生活是海洋,并不缺少素材,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力求写实。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首先,要明确观察的对象,其次,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细致深入地观察,提高观察质量。
2.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2.1 善于发现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少点批评。学生的作文,在批改时都要找到他们的长处,从中发现闪光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并且每次作文时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佳作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朗读出来,哪怕是一个字用得妙,一个开头写得精彩都衷心表扬一番,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2 因人施教,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任务、分类指导。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各类作文竞赛,积极向报刊投稿发表,以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差的学生降低要求,减少难度,使他们的写作能有所进步,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3.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3.1 拓宽阅读面。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读物,一是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二是优秀作文选之类,让学生在写作上接受启示;三是科普读物、工具书之类的非文学读物,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习作准备材料。
3.2 制作阅读卡。要求学生对在平时教学的文章中或在课外阅读时遇到的精彩片断、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名人名言及时摘抄,分类进行整理,并写上简要的阅读批注或感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3 定向的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所谓定向专题阅读,就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时,要与语文教材的单元阅读、单元作文的语体相协调,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效率。
4.多些片段,多写日记,练习随笔
平时要求学生多练笔,多写日记。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5.帮助学生归纳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5.1 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定靓丽的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想使文题靓丽新颖,可引导学生采用如下方法:①引用式。直接引用与材料中心相吻合的诗句、名句、歌词、俗语、广告、做文章标题。这类文题醒目,易引起读者共鸣。②修辞式。即用修辞格来拟标题,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借代等手法,用这种方法拟定标题形象传神,有感染力。
一、审话题,挖内涵
自从高考作文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以后,形式是越来越开放了,给予考生的创作空间也越来越大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对于考生的限制可以充分的感受到。但是无论话题怎样变化,命题者对于考生的隐性要求并没有出现根本的变化,即要求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和他人、关注集体、关注历史、关注未来等等。
甚至可以这样说,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发觉,考试作文都可以体现出这样的一个共同点来,即:要求考生体现出“自我”与“他人”的“以人为本”的关照意识。也就是自我与他人、自我与集体、自我与历史、自我与将来等等。
因此,考生一定要弄清话题的内涵和外延。如:“山给人以沉稳,水给人以灵动”、“忘记与铭记”、“说安”、“跑的体验”等话题的审查。可以这样来概括,对于话题作文的思考,总是可以上升到这样的一个层面。只要做到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即使没有很有文采,但是大都可以是有一定深度的。
二、确定写作形式,选取自己最擅长的来写作
对于高考作文,虽然我们反复在提,不能一味的以形式来求新,但是我们观察高考优秀作文,却常常得到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多数作文都有比较特殊的形式。而我们传统的写作形式却往往是一个题目,接下来就是长篇的正文。
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对于这样的写作形式,我们往往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在这样一个求异、求新的时代,日新夜异的变化层出不穷,阅卷老师难道就是独立于这样一个尘世之外的人吗?所以,我们适当的考虑一定的写作形式,再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帮助我们多得上一些分数的。
根据经验,容易得到阅卷老师亲睐的常用形式有:引用式(在文章开头写一段引语作为题记,然后才是正文,而引语往往起到一种或深化题旨,或画龙点睛的左右,甚至可以为自己的写作初步确定一个思路和方向)、散化式(文章开头可以用一段引语,正文部分再以小标题的形式来写作。
这样的写作空间比较大,对于不擅长组织材料的学生而言不失为一中最佳写作方式)、故事新编(将传统的故事按照现代的方式来重新解读,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或另辟蹊径,一构思内容见胜)等。
1.训练审题:准确全面,立意新颖
文章的立意取决于审题。特别是材料作文,如果审题不清,那么立意就不准;立意不准,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的现象。
在指导学生审题时,应告诫他们:① 不能匆匆“扫描”考题,而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强迫自己定下心来,把命题中的每一个字看清楚。② 找出考题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的“载体”。③ 当一个词在考题中多次出现时,它就很可能是关键词。④ 关键词不止一个,要尽可能都找出来。先用铅笔把找出来的关键词一一圈出,这样可以有一个“物质依托”,防止在“心里盘算”时丢三忘四;然后一一落实被圈出来的关键词,即把它们的要求全部体现到作文中去。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把握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⑤ 细读命题中的“[注意]”和材料中的最后一句。另外,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物及人”,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地找些新材料,让学生分析,训练立意。
例如,有一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他却把“诚信”抛掉了。作文的话题虽然只是“诚信”二字,但作文是必须按“诚信不可抛”来写的。不用心看话题材料,不了解命题的限制何在,匆匆下笔为文,就难免会拿不准。
2.训练选材:选材精当,灵活运用
高考作文素材的选择要真实、准确、典型、新颖。第一,要选用自己熟悉的材料,这样写起来就得心应手,表达的情感就真切动人。第二,选用真实的材料。高考作文提倡自然写真,反对矫揉造作;提倡关注现实,反对堆砌掌故;提倡真情为文,反对虚情假意。选用真实的材料可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第三,选用典型的材料。材料典型,有代表性,可以起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作用。如果写记叙文,材料典型,就可以感染读者,打动人心;如果写议论文,材料典型,就可以增加说理的力度。第四,选用新颖的材料。材料新鲜活泼,充满时代气息,读起来就感到亲切。材料新颖,也能给阅卷教师带来,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感到耳目一新。如感动中国人物中2011年的刘伟,是当代青年学生,特别是我们贫困地区学生励志的榜样。可让学生熟悉他们的事迹,然后指导学生多角度地运用,如在“责任”“强者”“苦难也是一笔财富”“勇敢地面对”“与其认命不如拼命”“自强自立”“学会生活”“善待他人”“人生”“命运”“厄境”“挑战”“价值”“信念”等,可灵活运用在不同的话题中。
3.训练提纲:梳理思路,条理清晰
考场作文因时间紧,学生不打草稿是普遍现象,常常是“写写停停,停停写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写作思路不清所致。在动笔前,必须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精心“剪裁”准备的素材,梳理写作思路,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样过渡照应等作通盘考虑。我们不强求打草稿,但必须打腹稿,做到胸有成竹。而训练写提纲就是帮助学生强化打腹稿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高考作文时,可把提纲写在草稿上,快速提取材料(名言、诗句、典例、社会现象等),确定详略、顺序,灵活运用。
4.训练拟题:拟题靓丽,醒目传神
在学生平时的作文中,常见到学生的错误拟题:① 把话题当标题,毫无个性。② 题目缺少新意,更无创造性。③ 题目不精练,显得冗长呆板。④ 横空出世,与内容毫无联系。⑤ 大而无当,放之四海而皆准。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也是传递作品主题、展示作者才情的艺术形式,应精雕细琢,标新立异,让标题靓丽起来,闪亮评卷老师的眼睛。
拟题应遵循准确贴切、简洁醒目和新颖别致的原则,或单刀直入,亮明观点;或妙用修辞,生动形象;或巧借诗文,意境深邃;或引入时尚,新鲜活泼;或借用公式,耳目一新;或妙用标点,耐人寻味。拟题原则是“小”“准”“新”。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需要自拟题目,题目一般由两三个词语组成,尽可能包含话题和材料中的关键词,尽量要小,在此基础上追求生动形象和新颖,努力做到“题不惊人誓不休”。在教学中多搜集一些历年高考作文中的精美标题供学生鉴赏,如“都是贪婪惹的祸”“感情是帆,认知是船”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看到好的标题把它记下来,学会模仿或变换,作文时就不会为拟题而犯愁了。
5.训练开头:快速切题,清新别致
古人把文章开头称为“凤头”,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漂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开头:① 务必亮出观点。② 入题要快,第一段以3行左右为宜。③ 仿句式开头要慎重。④ 熟练掌握三四种开头方式,根据需要选用。主旨句最好放在显眼的位置。⑤ 忌在第一节大量复述或引录“命题中的材料”,或出现错别字、病句,也忌讳开头像白开水,平淡无味。要学会多种点题方法。多用排比、对比等整齐的句式。如2001年满分作文《 千年的呼唤 》的开头:“它曾是千年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呐喊,它曾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中变得不值一钱;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身恪守的行为规范,它曾是阴险狡诈之辈赖以飞黄腾达的外衣;它太简单,简单得牙牙学语的孩子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又太复杂,复杂得让有些人将它遗失得无怨无悔,无影无踪,它就是——诚信。”(话题作文:诚信)用了排比手法增强了文章开头的气势。
6.训练结构:精心设计,提高文级
段落体现文章的节奏,体现思维的层次性,体现文脉。好文章必有精巧的段落,段落划分要清晰,每段说清一层意思。要敢于写独句段,形成内容上的跳跃;分论点可独句成段;末尾段不可太长,一锤定音,点到为止。
用作点题的话语可以设计五六处分别出现在段首、中间和文末,所谓“一步三回头”,以便步步勾联,彼此照应,浑然一体,构成最优化组合。这样的点题设计既能使话题得以逐渐强化、升值,又可以让主旨不断呈现、深化,从而成就佳作。
7.训练结尾:呼应开头,升华中心
写一个精彩的结尾会给整篇文章增添无穷的魅力。作文结尾应遵循三个原则:内容上卒章显志,形式上结构圆合,语言上摄人魂魄。写好结尾,要有强烈的中心意识,时刻不忘为表现中心服务。特别是作文的主体部分,如果“偏题”了,应该在结尾予以补救,再现重要词句,强化扣题之感。
训练学生写好文章的结尾,非常有必要。如广东高考佳作《 最伟大的艺术家 》的结尾:“其实,每一个母亲都是伟大的艺术家;使儿女成长,便是她们在雕琢心中的天使。”这个结尾,把母亲比成艺术家,将母亲培养孩子的过程,比成雕琢天使的过程,形象而传神地写出了母亲的伟大,这样的认识既切合题意,又不同凡响。
结尾有法,但无定法。如果出现跑题或偏题,这种情况又没时间推倒重来时,补救办法就是在行文中用与命题意义一致或相近的词语不断出现予以补正,从而将其强行“扭”过来,想办法收拢,这样往往能尽量淡化跑题、偏题之嫌,强化扣题之感。
8.训练书写:清爽美观,提升分值
作文卷面整洁是学生语文功底的直接体现,同时也让阅卷老师心神俱静,享受文章里蕴含的整齐、匀称、美观的文字,品读字里行间蕴藏的力度、平和、隽秀、豁达的个性。
书写清爽美观靠的是平时训练养成的。我收集了历届书写美观、高分作文的试卷供学生欣赏、学习,课堂上不时也一展自己的“书法”,跟学生共同交流,使他们养成一种字迹要清晰、笔画要匀称、字体要适中的良好书写习惯。做到书写优美,卷面清爽,打造作文的第一个亮点。
一、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是学生作文素材积累不够,没什么东西可写,平时观察不仔细,不懂的开掘,所以学生写作时要么表达不够深刻,要么缺乏真情实感。如写表现母爱的文章,必定会写母亲在下雨天冒雨前来送伞,让自己淋雨而感冒的“故事”;或是“我”深夜高烧不止,母亲背着“我”走上数十里路就诊的“故事”。炒冷饭,少新意。
第二对作文缺乏兴趣,有些学生根本就靠背作文来应付老师,严重者甚至恐惧作文。在平时,一提到写作文,大部分学生哀声叹气,冥思苦想一番后方有习作面世,而有极少数学生更是消极怠工,不动笔。学生鲜有视写作为乐趣的。
第三是作文格式呆板。小学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也可谓细之又细,如何头,如何承接,如何结尾,都有规矩;如何写事,如何写人,如何写景,都有格式。再推荐大量的“优秀作文”作为仿写范例。学生很多时候是为了作文而作文,他们经常按照老师的要求,把一些材料按一定的格式组装起来,形成立意相似、构思类同、表达接近的“孪生”作文。这些从“流水线”上下来的“套作”,尽管非常规范,但毫无生气,很难令人产生共鸣。
第四是基本功太差。书写不规范,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顺。让人不忍细看。笔者所教班级有一学生,写作很有“返祖现象”,从开头到结尾,全文无标点。通过指导之后,这名学生有了较大进步,知道一句话完了应该是句号,但是其他的标点符号的使用仍然分不清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第五是语言不生动,缺少文采。初中写作,关键是要学会写记叙文。但是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往往是记账式的写作—将一天中所见、所闻、所做的事情记录下来,不处理,少加工,“原生态”地呈现出来,“不知记叙的重点所在,无论详略安排了”。即使有能清楚地、有侧重地记叙事情的文章,大多也只是平铺直叙,缺乏波澜起伏,语言更是淡乎寡味了。学生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为了高分作文,都选择别的有深刻社会影响的题材,本身自己经历的不敢写上去,怕不能得高分。有些习作文章,不能紧扣文章题目和中心,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二、如何搞好初中作文教学
一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事说易行难,但只要措施得法,也能起到作用。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让作文困难的学生去找有关的作文,然后给一定的时间在班里阅读,老师可与同学们一起欣赏作文的精辟之处,以这种方法来积累素材,丰富写作知识,激励学生写作。如在上《背影》这篇课文的时候,叫学生去找些通过描写身体的某部位来体现父爱、母爱的文章,学生找了很多,有《父亲的脚》、《母亲的手》、《皱纹》等文章,我们就按照以上的方法来积累,并鼓励学生这样的作文我们同样可以写出来!学生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如此下来,经过几次这样的写作之后,学生慢慢地对写作文不再恐惧,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大大提高了。
二是加强教学过程训练。针对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的现象,我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参与生活体验,让学生明白“生活是写作的活水源”;另外我也通过在班上组织讲故事比赛、展示读书笔记、读书摘抄、名言警句背诵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确立“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观念,为学生的写作素材的积累打下基础。针对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差的问题,我强调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把字写清楚、工整是最起码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不写别字、不用错句。比如通过组织书法比赛,展示学生字迹写得工整的优秀习作,让学生互相批改作文。这些方法,很好的起到了就纠偏的作用,让学生的写作基础逐渐夯实起来。
三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实践表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离开对人物、天地、山川、草木、虫鱼的细致观察,离开对生活素材的自觉捕捉和用心积累,那么,作文内容就很难丰富起来,充实起来,也就很难克服空洞肤浅的毛病。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认真地观察生活;要细致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细致地观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