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生儿的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抚触即按摩,源于英文Touch,是经过科学指导的、有技巧的抚触,是通过抚触者双手对新生儿的皮肤和部位进行有序、有手法技巧的抚触,通过对新生儿皮肤感官温和刺激促使婴儿健康发育。抚触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正逐渐被临床护理所重视。我科新生儿抚触自2016年1月开展,1月-10月共对998例新生儿进行抚触,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方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1.新生儿抚触的方法
1.1 人员培训
选拔临床经验工作并富有爱心的护理骨干,经过中华护理协会新生儿抚触技术专业课程培训上岗。
1.2 准备
室温26°C~28°C,房间内温暖,安静,温馨,柔软舒适的抚触台、柔和的音乐。抚触者温和亲切洗净双手,修剪指甲,双手涂润肤油以滋润新生儿皮肤,减少皮肤间的摩擦刺激。
1.3抚触时间
新生儿出生24小时沐浴后进行首次抚触,以后每天上午沐浴后进行,每次15分钟。
1.4步骤
抚触前先将按摩油倒在掌心(千万不要直接倾倒在宝宝的皮肤上),并将手搓热,按摩时要随时保持双手的温热。①头面部(舒缓脸部紧绷)取适量婴儿油或润肤乳液,用两拇指腹由额头的中央至太阳穴,两拇指从额部中央向两侧颈部滑动,让上下唇成微笑状,两拇指从前额发迹抚向后脑,然后中指移向两耳乳突后停顿。宝宝头顶天灵处的头骨因为没有闭合,不能碰,指头经过时必须翘起来避开。②胸部(顺畅呼吸循环)双手交叉放在两侧肋源(正对腋下肋骨边缘处)四指合并右手向上滑至宝宝右肩,复原,左手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注意,四指经过时要分开,避开宝宝的。两手交叉做,在胸前划一个大的交叉。③手部(增加灵活反应)将婴儿双手下垂,用一只手捏住其胳膊,从上臂到手腕轻轻挤捏,然后用手指按摩手腕。用同样的方法按摩另一只手。双手夹住小手臂,上下搓滚,并轻拈婴儿的手腕和小手。在确保手部不受伤的前提下,用拇指导从手掌心按摩至手指。④腹部(有助于胃肠活动)两手依次从婴儿的右下腹向左下腹顺时针方向划半圈,用右手从婴儿的右腹至右下腹画一英文字母“I”,由上腹部导左下腹划一个倒置的“L”,两从右下腹部再至左下腹部划一个倒置的”U”,做这个动作时,再送爱的语调向婴儿说:“我爱你”婴儿会很喜欢的。⑤腿部(增加运动调节功能)按摩婴儿的大腿,膝部,小腿及裸部,然后按摩脚裸及足部,双手夹住小腿,上下搓,交轻拈宝宝的脚裸和脚掌,在确保脚裸部首伤害的前提下,用拇指从脚后侧后跟按摩至脚趾。⑥背部(舒缓背部肌肉)用自己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对着宝宝的脊柱,其余两指分别对着脊柱两边凸起处,双手交替向下划至尾骨,双手四指指向宝宝背部两侧,以拇指处手掌轻轻地由宝宝脊柱向两侧滑行。
除了正常新生儿做抚触,还对早产儿做抚触。做每步动作时用柔和的语调和鼓励性的语言和新生儿沟通交流,要求抚触动作轻柔、力度适中并与宝宝进行目光交流。做背部抚触时帮助宝宝抬头爬行,每天记录宝宝抚触时的表现情况,如宝宝每天的体重、吸吮及睡眠情况、反应灵敏度、胎粪排泄和黄疸消退情况[1]。
2.抚触效果
98%新生儿抚触前哭闹、摄奶量少,经过适当抚触后睡得安稳、易饥饿、摄奶量明显增加,生长发育好。产妇经过抚触与新生儿互动、交流身心也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促进了母乳喂养的成功。
3.体会
皮肤是最大的感官器官,是神经系统的外在感受器,这种触觉感受器可将感受到的刺激通过传入神经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对这些冲动进行分析、判断,而做出相应的支持。因此可通过充分的抚触,传递触觉、视觉、听觉、动觉、平衡觉的综合信息。(1)促进婴儿智能发育,增进食物消化吸收,调节婴儿睡眠节律,提高婴儿免疫力[2]。(2)通过抚触这种非语言的感情交流方式增强新妈妈与宝宝之间的亲密接触。(3)抚触可以促进新生儿的淋巴系统,增强新生儿的免疫力,应激力和智力。(3)抚触可以减少婴儿的哭闹,增强睡眠,提高孩子的智商和情商,更能促进家人与孩子亲情交流(4)通过抚触保持了宝宝皮肤的清洁和弹性,尤其对生病的婴儿可以减轻疼痛和不适感觉,缩短治疗过程。(5)抚触能改善早产儿的生理功能,更有效地促进其生长发育。
护士给予产妇进行新生儿抚触指导,拉近了护士与产妇沟通的距离,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同时,对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极大的帮助。可以说新生儿抚触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非常的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供给;护理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54-02
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I BWI)是胎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到2012年收治的6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其中男性有34例,女性有29例,胎龄最短的为28周,最长的为32周,体重最轻的为1000g,最重的为1500g,平均体重为1325g。所有新生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均痊愈出院。采用随机的方式将63例新生儿均分成三组,三组分别为静脉组、肠道组、混合组,三组新生儿的性别、胎龄、体重、分娩方式等都基本相似,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一般处理和护理 对于3组新生儿均实行保护性的隔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进行各项操作,防止新生儿发生胃肠道的感染,同时保持病房内空气的清晰,每天定期对病房内进行消毒,确保新生儿所在保温箱温度的适宜性,确保保温箱是无菌的环境。对新生儿使用的各种用具和器械进行消毒处理,每天对新生儿的体重进行测量和记录以确定需要补充的营养量,同时对新生儿的尿量进行计算,避免由于护理方法不当使新生儿出现并发症。
1.2.2 特殊处理及护理 ①静脉组。对于静脉组新生儿采用全静脉的方法进行营养供给,具体的供给方案为: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按照5:1:1的比例进行静脉注射,其中氨基酸和脂肪的用量从0.5g/kg/d开始,每3天按照0.5g/kg/d的幅度梯度增长,直到3g/kg/d终止。葡萄糖按照4-6mg/kg/d的速度进行输注,其中加入水溶性的维生素等物质,静脉营养采用专用通道的方式进行输注,其他电解质和营养物质等采用另外的通道进行输注。②肠道组。对于肠道组的新生儿就是通过胃肠道对新生儿给予营养的供给。具体供给方案为:主要营养物质为早产儿配方奶粉,开始时所有的奶粉采用胃管鼻饲的方法给予,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一部分奶粉采用胃管鼻饲的方法给予,一部分奶粉通过新生儿自己进食的方式给予,当新生儿每天自己进食奶粉的量达到20毫升之后,停止鼻饲方法供给。对于奶粉量从每天3ml开始,根据新生儿的体重状况,每天增加1-2ml,每隔2个小时对新生儿喂奶一次,为了降低感染的发生,对新生儿喂奶用具进行及时的消毒,每周更换一次鼻胃管。③混合组。对于患者组的新生儿采用静脉注射和胃肠道供养的混合方法,对新生儿进行营养供给,具体的方法如同上面静脉法和肠道法,各种营养物质的用量是上述两组新生儿用量的一半。
1.3 观察指标 对新生儿体重的增长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对于统计得到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如果得到两组数据之间有P
2 结 果
3组新生儿体体重增长情况和并发症情况,见表1。静脉组和混合组新生儿体重增长情况好于肠道组的新生儿,其中混合组的新生儿体重正常速度最快。同时,混合组新生儿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为4.76%,明显高于静脉组新生儿9.52%和肠道组新生儿9.52%。并且混合组和静脉组以及肠道组的进行统计学分析可以得到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统计学比较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到,采用混合方法不仅能够明显提高新生儿体重增长速度,同时能够显著的降低新生儿发生并发症的比率,因此,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3 讨 论
随着医学技术和急救技术的不断发展,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成活率变得越来越高。在对极低体重新生儿进行抢救和治疗的过程中,营养的供给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在临床上通常采用的营养供给方法就是全静脉注射,这种方法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引起并发症的比例较高。因此,探究极低体重儿营养供给的方法成为现在临床医学上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对新生儿采用混合营养供给的方法,不仅能够供给新生儿所需的营养,同时能够有效的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不愧为一种最佳的营养供给方法。分析可以得到极低体重新生儿的胃肠道发育还不完全,对其采用肠道法不断体重增长速度过慢,同时还会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综合考虑可以得到混合方法是最佳的方法,应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风英,陈自励.极低出生体重儿全静脉营养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73.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肺出血的早期特点和护理观察要点。方法:对收治的40例新生儿肺出血患儿在肺出血前的临床特点及护理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缺氧、感染、早产、低体重、低体温是新生儿肺出血的高危因素;患儿反应差、烦躁、发绀加重、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及三凹征、SpO2下降、气道内吸出血性液是肺出血早期表现。结论:早期发现、及时使用呼吸机正压通气是抢救的关键;加强呼吸管理、保证营养供给、加强保暖、预防交叉感染是抢救成功的基础。
【关键词】新生儿;肺出血;呼吸机正压通气;护理
The early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f neonatal pulmonary hemorrhage (a report of 40 cases).Liang Jianhong,Yu Yongmiao,Li Guihua,et al.(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haoqing,Guangdong 526021)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arly features and nursing observation points of neonatal pulmonary hemorrhage.Methods: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nursing of 40 cases of neonatal pulmonary hemorrhage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Results:Hypoxia,infection,premature,low weight and hypothermia were the high risk factor of neonatal pulmonary hemorrhage.The early signs of pulmonary hemorrhage were poor response,dysphoria,cyanosis,dyspnea,apnea respiratory difference,three depression signs,SpO2 decreasing and bloody liquid in airway.Conclusion:Early discovery and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 is the key to rescue the neonatal pulmonary hemorrhage;strengthening the respiratory management,assuring nutrition supply,keeping warm and preventing cross infection is the bases of successful rescue.
【Key Words】Infant;Pulmonary hemorrhage;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Nursing
肺出血是新生儿期多种疾病的严重并发症,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我院新生儿科2003~2007年收治新生儿肺出血40例,由于重视早期发现、及时应用呼吸机正压通气和注重综合护理,抢救成功率达76%,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40例,其中男32例,女8例;早产儿24例,足月儿16例;体重
1.2 肺出血发生时间72h 9例。
1.3 早期临床特点及出血情况:40例患儿中发绀加重、经皮测血氧饱和度迅速下降33例,反应差并有、口吐白沫、呼吸浅弱继而出现呼吸暂停28例,烦躁、呼吸急促、三凹征明显12例,皮肤发现出血点、瘀血、瘀斑8例,注射或抽血部位出血难止17例,从胃管内回抽出少量血性胃液15例,40例均从气道内吸出血性痰液,听诊肺部均闻及广泛细湿音。其中口鼻有血性液流出12例,气管插管内喷出血性液5例。
2 护理
2.1 警惕肺出血高危因素,早期发现:肺出血的高危因素是缺氧、感染、早产、低体重、低体温等[1]。本组新生儿肺出血中,缺氧37.5%,感染25%,早产儿60%,低体重儿70%,低体温65%。新生儿肺血管内皮细胞因缺血缺氧再灌注或感染后产生的氧自由基而损伤,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出血。本组病例发病第一高峰在生后24h内有62.5%,生后24~72h内发病15%,生后>72h发病22.5%。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儿的接触最密切,因此,要熟悉肺出血的发病特点,细心观察病情,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对肺出血治疗成功意义甚大。
2.2 根据肺出血的早期特点,加强病情监护:凡有肺出血高危因素的患儿均应进入新生儿监护室,尤其是生后3d内,应用心电监护仪严密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增加巡视次数,每15~30min巡视1次。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出血点、瘀血、瘀斑、注射或抽血部位难止血等;对患儿突然出现的反应差、烦躁、发绀加重、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及三凹征、SpO2下降,特别是气道内吸出血性液,应警惕肺出血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尽早使用机械通气。
2.3 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正压通气的护理
2.3.1 插管前准备:调试好的呼吸机、吸痰器、新生儿喉镜、适宜的气管导管、吸痰管、无菌手套、复苏器、听诊器、胶布、生理盐水、1∶10000肾上腺素溶液等;将患儿置于远红外辐射台上,保持中性环境温度,吸净口腔及咽部分泌物,便于暴露声门,头靠近床沿,颈后垫小毛巾,头后仰,使下颌、气管、剑突成一直线以开放气道,保证插管顺利进行。
2.3.2 机械通气的护理:①肺出血急性期应保持患儿安静,减少搬动,气管内每次滴入1:10000肾上腺素溶液0.1ml/kg,如出血未能控制可重复滴入,给药间隙以复苏器加压给氧,通过扩张肺泡,压迫肺泡表面的毛细血管,起到止血作用[2];禁忌拍背,吸痰负压
2.3.3 脱机护理:当患儿肺出血停止,自主呼吸恢复正常,全身情况稳定,可将呼吸机参数逐渐调低,血气分析在正常范围可撤机。拔管前充分吸净气管内、口腔、鼻腔分泌物,静脉注射地塞米松、阿托品,以减轻喉头水肿;拔管后即予肾上腺素0.25mg、地塞米松1mg、生理盐水2ml雾化吸入,头罩吸氧。呼吸道分泌物多、黏稠时,为了稀释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应每2~4h雾化吸入、翻身、拍背、吸痰1次。
2.4 注重综合护理:①加强保暖:在护理新生儿过程的每个环节中都必须注意保暖,尤其是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基础代谢率低,肌肉活动少,糖原、棕色脂肪少,产热有限,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较薄,散热快,如保暖不当则容易引起体温不升、低血糖、酸中毒、低氧血症,应置患儿于暖箱或远红外辐射台上,设置温度30~35℃,保持体温在36.5~37.5℃。对于低体温者要缓慢复温,每小时测体温1次,并根据体温每次升高箱温0.5~1℃,经8~12h恢复体温至36.5~37.5℃,严重低体温患儿一旦给予快速复温并吸高浓度氧后,肺出血迅速出现[3]。②做好静脉输液及出入量的管理:肺出血的主要病理改变是由于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引起的出血性肺水肿。因此静脉补液不宜过多,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使用微量输液泵控制滴速3~4ml/(kg・h),防止输液速度过快引起心衰、肺水肿,诱发肺出血;保持输液通畅,防止液体外渗,同时准确记录出入液量。③保证营养的供给:排除消化道出血后尽早给予鼻饲喂养,每次鼻饲前回抽胃液观察残奶情况,视消化情况逐渐增加奶量,同时配合静脉营养的应用,保证患儿能量的供给。④严防交叉感染: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吸痰用物每次用后更换;及时清倒接水器中冷凝水,防止倒流;湿化罐内无菌蒸馏水每天更换1次,呼吸机管每周更换2次。⑤注重基础护理:肺出血患儿病情危重,抵抗力差,应做好口腔、脐部、皮肤、会阴的清洁与保护。
3 结果
由于对缺氧、感染、早产、低体重、低体温等肺出血的高危因素提高警惕,当患儿出现反应差、烦躁、发绀加重、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及三凹征、SpO2下降、气道内吸出血性液等症状时能及早发现,报告医生,及早给予机械通气正压给氧、加强保暖、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本组40例患儿中治愈26例,死亡8例,病情好转放弃治疗6例。
4 讨论
新生儿肺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综合征,由于原发病因多,临床症状表现不一,病情变化快,临床上常因疏忽对新生儿肺出血早期症状的观察,而错过了早期诊断、治疗的时机,造成新生儿严重的后果。因此,对具有2项以上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进入新生儿监护室作好监护,尤其是生后3d内,加强病情观察,早期发现新生儿肺出血的先兆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及早给予呼吸机正压通气、确保呼吸道通畅是抢救的关键。加强呼吸管理、适时有效吸痰,控制出血,加强保暖、低体温者经8~12h缓慢复温,控制输液量和速度,保证营养供给,预防交叉感染,做好基础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韩玉昆,傅文芳,许植之.实用新生儿急救指南[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306~307.
[2] 池翠微.新生儿肺出血的早期观察和抢救护理[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4,10(5):425~426.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a)-075-01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常见的一种颅损伤,是由产伤和缺氧引起,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凝血因子不足,也是引起出血的一个原因。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病情危重,变化快、愈后差、病死率高,目前尚无特异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治病,防止继续出血,保护脑细胞及预防感染。护理工作关键在于要抓住重点,分清缓急,帮助患儿顺利度过危险期,以减少病死率及脑后遗症。我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共收治4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由于注重整体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均为我院住院患儿,均由头颅CT确诊,其中男32例,女16例;早产儿12例,足月儿36例;硬脑膜下出血7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10例,小脑出血1例。
1.2 临床表现
意识改变48例,颅内压增高表现26例,眼部症状16例,肌张力改变39例,原始反射消失或减弱40例,呼吸改变9例。
1.3 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
经正规治疗1周后进行疗效评定。显效:意识基本恢复正常,颅内压增高表现消失,眼症状基本改善,肌张力明显改善,原始反射出现,共31例;有效:意识障碍仅部分改善,颅内高压表现减轻,肌张力轻度改善,原始反射出现但较低下,呼吸尚平稳,共11例;无效: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包括自动出院5例,死亡1例。
2 护理程序的应用
2.1 入院评估
入院评估是整个护理程序的基础,其首要工作是收集资料。包括胎次、产次,胎儿宫内有无缺氧、出生时有无窒息或产伤史、Apgar评分为多少,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其母妊娠时情况,其性别、病史、症状及体征等情况。依据已取得的资料,做出客观、适当的判断,提出准确的护理问题。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病情危重,变化快,护士必须在最短时间取得最准确、及时、可靠的资料,以期对护理计划及其实施发挥最大的应用价值。患儿入院后,护士应立即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包括面色、体温、呼吸、意识形态、前囟、瞳孔、四肢肌张力、原始反射等。详细询问病史及发病时的情况,直至取得较全面的资料。
2.2 护理计划
以收集到的资料和护理问题为依据,制定出适合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护理计划,用于指导护理活动。由于患儿胎龄不同,出生时情况各异,出血部位、出血量的多少均不一样,所致患儿的病情轻重表现均不相同,护理措施也不尽相同。
2.3 护理措施
根据护理计划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首先护士密切观察患儿病情的变化、意识形态改变、眼症状、前囟、瞳孔、面色、呼吸、四肢肌张力、各生理反射以及有无黄疸和贫血等。所有颅内出血患儿均应绝对卧床,头偏向一侧,尽量少搬动,体温不升的患儿应置温箱中保暖,使患儿体温保持在36~37℃之间,抽搐、激惹应给予止痉、降颅内压药物,多利用速尿,大量高渗液输入反而加重颅内出血。保持呼吸道通畅,分泌物增多立即清除,由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呼吸道比较狭窄,黏膜比较娇嫩,故动作一定要轻而快。并随时做好抢救准备。颅内出血患儿大多不能进食或进乳量少,不能满足生理需要,应鼻饲牛奶,严格掌握牛奶的配制,密切观察胃排空情况,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同时要做好眼部、面部、口腔及全身的皮肤护理,观察四肢肌力、肌张力变化、各生理反射情况,监测血液生化指标,为医生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而且要向家属交待病情,以配合好医疗护理工作,当患儿进入健脑期治疗时,护士应与其配合,做好高压氧的治疗,并动态记录:新生儿的行为能力6项:①对光的习惯形成;②对格格声的习惯形成;③非生物听定向反应;④生物性视听定向反应;⑤非生物视定向反应;⑥安慰。被动肌张力4项:①围巾症;②前臂弹回;③下肢弹回;④窝角。主动肌张力4项:①颈屈伸肌的收缩功能(头竖立反应);②手握持;③牵、拉反应;④支持反应。原始反射3项:①自动踏步;②拥抱反射;③吸乳反射。一般反应:①觉醒度;②哭;③活动性。为日后的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将后遗症减少到最低程度。
2.4 效果评价
当患儿度过危险期,进入康复期时应回顾总结一系列护理活动的效果。如果患儿病情好转、稳定,无护理并发症发生,效果评价为有效或部分有效,否则应找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改进护理措施。
3 讨论
整体护理藉此而演绎为医学领域的一种普遍价值观。它唤起了整个医疗服务系统的人性化服务意识。这种个性化的有效的照顾模式,追求的是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整体的满足,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学分科的日益细化,护士需要深入学习不同专科知识,从而在某一专科领域具备较高水平和专长,独立解决该专科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整体护理,可增强护士的责任感,要求护士应具备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操作技能,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作风,热情周到的服务,使患儿能尽快地高质量地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幕逖.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
【关键词】 超低出生体重儿;护理。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不断进展,出生体重<1000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的存活率大为提高。ELBWI的存活不但取决于成功和周密的治疗方案,同时与周到细致、严谨、科学、充满爱心的护理密不可分。
1 体温管理
ELBWI皮下脂肪少,能量储备少,体表面积相对较大,非显性失水增加。因此,保持恒定的中性温度非常重要,最好选择双壁伺服式暖箱,并以设定的腹壁皮肤温度为调节基准,自动调节箱温。若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时体温已降至35℃或以下,应尽快使体温恢复至36℃以上。此时可将箱温调整到37~38℃,若置于开放式辐射台上则可将辐射台温度调至37.5~38℃,待体温恢复正常后再将暖箱及辐射台温度降至正常。辐射台仅供放置病情危重、情况不稳定、需经常干预的患儿。因患儿置开放式辐射台使显性失水增加,可用保鲜膜覆盖全身,盖过头顶,并用夹子夹住,待患儿病情稳定后应即刻转入双层温箱内。患儿使用的护理物品使用前需置于温箱内预热30min,包括各种布类、输液用液体、听诊器等。此外,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洗手后,应待双手温暖后方可伸入温箱诊治护理患儿。推荐开展“鸟巢式”护理,给患儿戴上帽子、脚套、手套,以减少热量及水分丢失。有条件者应专人专护。任何护理操作都可以增加体热的散失,尽可能将几种护理操作集中进行,以免过多打开温箱,增加散热及箱温波动。在患儿生后1周内,温箱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0%~100%,1周后维持在70%左右,以减少水分丢失。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每3h记录箱温及体温1次,并触摸患儿四肢,保证四肢温暖,设定箱温和(或)体温过高(低)报警。
2 建立静脉、动脉通路
静脉输液是NICU治疗ELBWI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该类患儿病情危重,需要实施全部(或部分)肠道外营养。外周静脉穿刺随着时间推移会非常困难,增加患儿的痛苦及护士的工作量,且由于ELBWI皮肤娇嫩,外周静脉穿刺极易引起穿刺部位皮肤坏死(如输注钙剂、血管活性药物等)。因此,应尽早(生后1~2天)采用外周静脉置管,可实施静脉输液及静脉营养,并做好导管维护。动脉置管是救治危重新生儿(尤其是出生体重<1000g ELBWI )的重要技术。动脉置管为采取血标本提供了快捷途径且可减轻因反复采血对患儿的刺激。置管部位可选择桡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等。此外,可予1U/ml肝素按0.2~0.3mi/h速度维持动脉置管通畅。
3 液体疗法护理
液体疗法主要监测指标是体重、液量、尿量、血压。液体正负平衡是次日输液总量的最佳依据,每日液体入量约为出量的1.3倍。(1)体重:有条件者应将ELBWI置于配置有体重秤的保暖箱、抢救台,可每12h测量体重1次,每次认真记录并报告医生。(2)液量:患儿液体24h匀速输入,维持正常血糖,每8h统计1次。(3)尿量:每小时监测尿量1次,患儿排尿后及时称量尿布重量。对少尿者应密切监测,可予患儿肾区热敷(肾区置软温水袋,温度40~43℃,温水袋每小时更换)。(4)血压:选择合适的袖带,固定左上肢测量,有动静脉置管者测量对侧上肢。(5)高钠血症(>150mmol/L)的预防:主要是由不显性失水增加和医源性钠摄入过多所致。为预防高钠血症的发生,可使用静脉输液维持的液体冲洗管道;抗生素稀释时不使用生理盐水;动脉置管维持液体可使用肝素化的0.45%生理盐水。(6)记录:记录每次抽血量,累积量>10ml时,应向医生报告,必要时输血补充丢失量。
4 呼吸道管理
ELBWI转入NICU,共呼机管理重点在于控制频发呼吸暂停及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对患儿应尽早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护士应做好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护理配合,如将药液加温至37℃,仔细抽取药液减少浪费。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后6h内禁止为其吸痰。尽可能采用无创鼻塞气道正压通气,保持头轻度后仰正中位,按需吸痰,吸痰时动作轻柔。若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应保持气管插管固定,防脱管。固定后记录长度,并作标记以利于观察。做好气道湿化,湿化程度以保证痰液能顺利吸出为宜,同时亦应防止湿化过度(表现为气管导管内密集小水珠)。对气管插管患儿认真做好口腔护理,防止细菌经导管壁下行进入肺部。
5 喂养护理
5.1 喂养方法 EBLWI能量贮备不足且胃肠道发育及功能不完善,表现在胃肠动力差、胃肠激素水平低、消化酶含量少且活性低,加上出生后肠道微生态系统不能正常建立,进一步影响其消化功能,所以开始均行胃肠外营养。对病情稳定、没有明显感染症状的患儿应尽早给予早期微量喂养,尽量使用母乳。EBLWI进入NICU后,护士应告知家属母乳的优点,鼓励母乳喂养,指导其保持乳汁分泌及采集母乳。胎龄34周前使用胃管喂养,喂养时不可将乳汁通过注射器强行推入,应将注射器拔除活塞,抬高注射器使奶液借助重力缓慢滴入患儿胃内,减少胃食管反流。喂奶后30min内,让其采取头高足低俯卧位,保持头背在一条直线。
关键词 低出生体重儿 合理 喂养 护理
资料与方法
我科自2007年7月~2008年7月共收治63例,其中男婴35例,女婴28例。其中足月小样儿12例,1500~2000g为25例,双胞胎6对。入院后进行心电、呼吸、血压等监护,微量电子输液注射泵控制液体出入量,自动恒温箱及远红外线辐射台保暖与抢救等。
喂养与护理
(1)喂养:喂养时间:尽早喂养可防止低血糖酮尿症、高胆红素血症:补充蛋白质,减少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可防止发生低血糖酮尿症的发生,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时间。一般于出生后4~6小时即可开始试喂糖水,无吸吮功能者可用滴管或管饲法喂养。一般体重越低,喂养次数越多,同时还要考虑患儿对喂养的耐受情况。一般一周后患儿生命体征稳定,吸吮及吞咽功能良好,可执行按需哺乳。
喂养成分: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以母乳为主,在获取母乳困难情况下,可用早产儿配方奶。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其生长速度接近宫内生长水平,但配方奶缺乏免疫保护,所以我们采取混和喂养的方法,以母乳为主,配方奶为辅,母乳来源于健康产妇,关于配方奶,以蛋白质含量2g/100ml,热量供给75~80kal/100ml[1]。
喂养量:对于低出生体重儿喂奶量要根据患儿病情、体重及喂养耐受能力灵活掌握,随时调整。随出生时间的增长逐渐增加,在喂养初期1~3ml/kg,在能耐受的情况下,以后每日递增1~2ml/kg,10日以上每日奶量不超过体重的1/5。
喂养方法:根据患儿有无吸吮吞咽能力采用普通喂养、滴管喂养、鼻饲插管喂养。①普通喂养:对出生体重较重,一般情况良好,吸吮、吞咽功能良好的患儿,用普通喂养方法喂养。注意奶孔不可过大或过小,过大易引起呛奶,过小易导致患儿吸吮乏力。喂奶时轻轻托起患儿头部或抬高床头,使患儿处于30°~45°,倾余右侧卧位,喂后托起患儿直立轻拍背部,以排出吸入空气,防止吐奶。②滴管喂养:对于体重小、吸吮力差、吞咽和呼吸不协调的患儿采用滴管喂养。③鼻饲喂养:对既无吸吮能力而吞咽能力又差者,可插管鼻饲喂养。每次喂奶前测残余奶量,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同时了解胃肠功能。
(2)护理:口腔护理,经口喂养的患儿喂少许的温开水即可洗净口腔,鼻饲患儿要每日2次口腔护理。
对喂奶用具要严格消毒,护理治疗用品做到一次性使用,护理人员给患儿喂奶前后均应洗手。胃管开口端保持清洁、干燥,每次喂奶后闭合末端,用纱布包裹好后放于合适位置,鼻饲管每3~7天更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对滴管喂养、鼻饲喂养的患儿,喂奶前试吸吮,耐心训练其吸吮能力,促进吸吮反射的成熟,一旦发现有吸吮动作即可开始微量喂乳,将有利于胃肠功能的发育,缩短鼻饲喂养的时间。
每日测体重:体重是生长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喂养效果的重要参数,应认真测量,同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作为分析调整喂养方法的依据。
低出生体重儿注意维持中性温度,需置暖箱保暖,每次喂养时,护理人员均应保持箱温恒定,避免患儿着凉和体温上升。根据出生体重及时间来调节温度,出生前3天维持温度80%~90%,3~7天80%~65%,以后维持在55%~65%[2]。
低出生体重儿发育支持性护理,为患儿创造安静、舒适,有利于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尽量减少声、光、操作等刺激,合理摆放舒适。
对患儿父母进行喂养知识的指导,制定家庭喂养计划,在患儿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让患儿母亲给患儿哺乳,提供与患儿皮肤接触的机会,增加母子感情。
结 果
本组63例低出生体重儿,除5例由于病情危重出现并发症死亡,4例放弃治疗外,剩余54例均达到出院标准而出院,体重增长10~30g/天。
讨 论
低出生体重儿机体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对外界反应力较差,出生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胎龄越小,死亡率越高[3]。近几年来随着营养条件的改善以及围生医学及新生儿急救技术的发展,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逐年提高。近年来研究发现,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需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才能保证正常的发育,尤其是脑发育,虽然全胃肠道外营养可提供较充足的热量和蛋白质,但插管等技术复杂[4],且长时间TPN可致肠黏膜萎缩,肠道细菌易位、继发感染等,因而尽早开始胃肠道喂养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是一个细致、复杂的工作,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责任心、爱心、耐心,且有丰富的学识及经验,稍有不慎即可导致喂养失败,甚至导致死亡。通过护理人员对喂养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注意喂养期间病情观察、异常情况处理及相应护理,对提高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成功率,提高生存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
2 袁熙,周琴,孙玉英,等.73例低出生体重儿发育支持护理.江苏医药,2007,33(3):323-324.
[关键词] 新生儿;患儿;颅内出血;护理;体会
1临床资料
50例中男30例,女20例。早产儿29例,足月儿21例。全部病例根据临床表现,结合CT检查确诊。痊愈达91.4%。
2病情观察
2.1意识和精神状态的观察
CH由于损伤的部位,出血量以及新生儿成熟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患儿出血量较少,早期以兴奋为主,表现为激惹、烦躁、尖叫性啼哭。出血量较多的患儿常伴有面色苍白或发绀、反应差、嗜睡,甚至昏迷。无论患儿躁动或安静,嗜睡都应做到动态的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
2.2观察囟门及有无惊厥
惊厥是ICH常见的症状,与颅内压增高有关,可出现前囟饱满、呕吐,摸之囟门紧张;病情好转,颅内高压降低或消失时,这种体征消失。因此应引起重视,以防脑疝发生。还应注意新生儿有无惊厥表现为无定形的发作,可通过观察瞳孔对光反射和刺激足心后患儿反应和四肢的活动情况来判断。如眼球水平位或垂直位偏斜,眼睑反复抽动,患儿肢体肌张力增高,某一动作反复出现,应考虑为惊厥。
2.3生命体征的观察
新生儿血容量少,且神经功能稳定性差,对外界干扰敏感,易出现生命体征的变化。应密切监测体温、心率和呼吸,还应密切观察患儿皮肤色泽的变化,注意有无皮肤苍白、发绀、黄染等,以了解出血量。而呼吸暂停是本病恶化的主要表现,一旦有呼吸不规则或呼吸困难应马上报告,积极协助抢救。
2.4消化系统功能的观察
患儿如有摄入减少、呕吐、拒食,甚至吸吮困难,吞咽反射消失,提示颅内压增高。如有消化道畸形,多伴有腹胀及大便形态的改变。
3护理
3.1护理要点
3.1.1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改变,如意识形态、眼症状、囱门张力、呼吸、肌张力和瞳孔变化。仔细耐心观察惊厥发生时间、部位,避免漏诊。定期测量头围,及时记录阳性体征并与医生取得联系。
3.1.2保持绝对静卧减少噪声,一切必要的治疗、护理操作要轻、稳、准,尽量减少对患儿移动和刺激,静脉穿刺最好用留置针保留,减少反复穿刺,避免头皮穿刺,以防止加重颅内出血。
3.1.3合理用氧根据缺氧程度给予用氧,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浓度。病情好转及时停用。
3.1.4合理喂养根据病情选择鼻饲或吮奶喂养,保证热量供给。
3.1.5准时用药确保疗效。
3.1.6维持体温稳定体温过高时应予物理降温,体温过低时用远红外辐射床、暖箱或热水袋保暖。避免操作后包被松开。
3.1.7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物品压迫胸部,影响呼吸。
3.1.8健康教育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有后遗症时,教会家长对患儿进行功能训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增强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减少异常分娩所致的产伤和窒息。
3.2护理措施
3.2.1遵医嘱用药
根据医嘱使用镇静、止惊、抗感染、降低颅内压药用,防止再出血,脑水肿。同时使用脑细胞营养药以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出血停止后配合高压氧治疗。患儿出现烦躁、尖叫等惊厥先兆时,应立即处理。首选鲁米那,也可选用水合氯醛,安定止痉,直至神经症状消失。用药后严密观察,防止呼吸抑制、反应低下等不良反应。并保持室内安静,患儿绝对静卧,尽量减少头部搬动,要抬高头肩部15°~30°,防止加重颅内出血。严密监测血糖,输注葡萄糖时要注意速度及浓度,以防高血糖导致的高渗血症,致颅内血管扩张,甚至颅内出血。及时应用止血药物,监测生命体征及末梢血运情况,决定是否输血。
3.2.2维持正常体温
新生儿最佳体温为36.5%~37%,体温过冷或过热都会增加氧的消耗量。新生儿监护室注意温度适宜,温度24%~26%,湿度55%~65%。对低体温患儿,放置于温箱保暖,箱温根据患儿体质量而定,防止体温过度波动而影响抢救效果。对于发热的患儿,给予松开包被或药物降温。并做好皮肤及脐部护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2.3营养支持
出血早期禁止早期哺乳,以防因吸奶用力或呕吐加重出血。对于出血轻者,用滴管滴喂;出血较重者易出现拒乳,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者,经口留置胃管管饲奶液,以保证营养供给。禁乳期,给予静脉补液以保持酸碱及水盐代谢平衡,供给足够的能量,使患儿血糖维持在5.4mmol/L左右。由于新生儿胃容量小,消化能力差,喷门括约肌松弛,应少量多次喂奶,给奶速度要慢,以防发生溢奶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给奶量按热卡计算。
3.2.4病发症的护理
新生儿由于各器官功能不成熟,颅出血患儿容易发生多种病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如缺氧缺血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肺炎、新生儿硬肿症、肺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医护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把每一项治疗及护理措施落到实处,做到积极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3.2.5恢复期的护理
患儿病情稳定后,进行皮肤抚触,给予听、视、触觉及前庭运动等刺激。同时让患儿父母陪伴患儿和做有效的训练,以提高颅内出血患儿的生命质量,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教会患儿家长康复训练方法及护理婴儿的一般知识,制定可行性的训练计划。出院后每个月到医院检查和康复治疗1次,10d为1个疗程。连续3~5个疗程。
【关键词】 颅内出血 病情观察 论文下载
1病情观察
1.1 意识和精神状态 密切观察意识的改变在颅内出血的患儿治疗中起主导作用。
首先患儿会出现烦躁不安、脑性光叫(似猫叫声)、伴有抽搐,结合有分娩窒息史,提示有小脑幕上出血,及时报告医生给予镇静和出血治疗,同时对抽搐的时间、次数、部位也作详细记录。为医生判断出血部位,出血量及预后估计提供了依据。颅内出血的患儿意识和精神状态改变一般为窒息----兴奋----抑制相继出现。密切观察病情,不可忽视。无论患儿躁动或安静都应做到动态观察,及时发现意识的微细变化,以获得及时救治的时机。
1.2 前囟 正常新生儿前囟为2cm×2cm、平软。应经常观察患儿前囟是否凹凸和紧张。一般来说,前囟凸起、紧张意味着颅内压高、颅内出血量大,及时报告医生,应用脱水剂,以免引起脑疝。
1.3 生命体征 新生儿全身血容量少,颅内出血量与成人相似,丧失的比例较成人大。且小儿神经功能稳定性较差,对外界的干扰有较强的反应,易出现生命体征的变化,要特别注意。我们的方法是:①、及时心肺监护,观察呼吸的节律、频率。②、密切观察患儿皮肤色泽的变化(通过观察患儿的肤色,可以了解出血量的大小,往往出血量的大小与贫血程度成正比)。皮肤有无黄染(合并黄疸会增加治愈的难度,早期发现可以协助治疗)。③、定时测量体温、注意是否体温不升。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治疗。
1.4 其它 患儿恶心、呕吐提示有颅内高压,应及时通知医生,应用脱水治疗。
我们的经验是:首先应用速尿,而不是甘露醇。因为,甘露醇为强脱水剂,颅内出血早期有继续出血的可能,若用强脱水剂,加剧出血。脱水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前囟、皮肤弹性及尿量和色泽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脱水过度导致电解质平衡失调。新出生儿每日50-70ml/千克体重的生理液体需要量是通过静脉通道补充的,在输液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每分钟4—6滴。肌注维生素K1时应经常更换部位,密切观察有无红肿、硬结,杜绝疖痈等并发症的发生。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保持患儿绝对安静,尽量避免或减少对患儿头部的搬动,以免加重出血。抬高头肩部15---30度,让患儿取右侧卧位,避免分泌物吸入呼吸道造成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2.2呼吸道的护理 颅内出血患儿因不易搬动头部,长时间采取一种而易出现吸入性肺炎,做好呼吸道的护理是救治颅内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们的措施是:①在翻身更换时,动作要轻,避免头部加重出血。②注意适当保暖,防止受凉,为患儿准备好尿布,保持床铺干燥整洁。③做好口腔护理,每日用0.9%生理盐水,清洗口腔2次。④、抽搐重、分泌物多的患儿随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1---2升/分,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和氧浓度。
2.3饮食护理:出血早期,禁止直接哺乳(因保护新生儿绝对安静,减少搬动头部)。采取滴管滴饲,时间5---7天,以后逐渐改为奶瓶,然后再直接哺乳。以免因吸奶用力而加重出血。对危重的患儿,病程较长的可施行鼻饲,以保证营养的供给。新生儿胃容量少,喷门括约肌松弛,应少量多次给予。避免发生溢奶而引发吸入性肺炎或窒息。母乳喂养时,定时清洗。
2.4皮肤护理:患儿皮肤柔嫩,皮下脂肪少,又长期卧床,护理不当会增加感染的机会。所以在执行任何操作时,我们都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密切观察皮肤皱折处,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做好脐部护理,杜绝发生脐炎。
【关键词】 新生儿;肺炎;胃出血;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58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67-02
新生儿性肺炎是新生儿常见的严重疾病在感染性疾病中占首位,是新生儿死亡原因的重要因素之一[1]。新生儿肺炎合并胃出血或合并心力衰竭等疾病是新生儿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往往患儿会由于呼吸衰竭或胃出血影响患儿的生命安全,临床死亡率较高,因此在临床护理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笔者现将我院收治的新生儿肺炎合并胃出血患儿的治疗观察与护理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组新生儿肺炎合并胃出血的患儿有21例,其中男10例,女11例,此组患儿发生肺炎均在生后1-3d内。
1.2 临床表现 此组患儿均表现不同程度的精神萎靡、呼吸困难、喘息、气促、咳嗽、吐奶等症状,体温不同程度的升高在38.2-39.8℃,心率加快在140-189次/min,呼吸急促在42-67次/min。患儿全身症状较明显可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点头呼吸、口唇甲床紫绀的临床体征
1.3 实验室检查 血化验中血常规表现正常,白细胞6.0×109/L。胸部X线检查:双肺肺纹理均增粗并且满布线状或小片状模糊影,边缘纹理清晰,相互交织成网状从肺门呈扇形向周围扩展,呈间质性肺炎体征,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入院后不同时间内出现腹胀伴黑绿色水样便腹泻,有脓液,留置胃管回抽胃液有咖啡色胃内容物,进行实验室检查大便及胃液潜血均强阳性,化验红细胞2-7/视野。
2 结果
此组患儿治疗与护理后均在不同时间内胃出血达到止血,最终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
3 护理措施
3.1 肺炎的护理干预
3.1.1 一般护理 针对重症肺炎的患儿要保持病室环境的整洁舒适,空气流通,阳光充足,适合患儿休息保持室内温度在18-22℃,室内湿度应保持55%-60%,减少环境的细菌菌群,每日空气消毒一次,物品表面每日进行消毒液擦拭两次。避免交叉感染,将急性期与恢复期的患儿进行分开病室,进行呼吸道隔离。
3.1.2 改善患儿的呼吸功能 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有效处理相应症状,对于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口唇甲床发绀严重者出现周身发绀、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症状时立即给予吸氧,一般氧流量在0.5-1L/min,氧浓度不能超过40%,注意氧气应湿化[2]。
3.1.3 药物护理应用 患儿治疗需要从静脉进入药物治疗,补充患儿发病期间丢失的水分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在输液过程中注意为患儿进行补液应严格控制补液量和速度,控制滴速在10-15滴/min,有条件的最好使用输液泵保持匀速滴入,以防止发生肺水肿和心衰[3]。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升压类药物时使用微量泵持续泵入,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随时调整用药速度。
3.2 胃出血的护理干预 主要原因是由于应激性反应导致新生儿身体功能的特殊性胃黏液分泌急剧减少,同时H+和胃蛋白酶分泌急剧增加,导致胃黏膜损伤;H+反流造成食管黏膜损伤最终出血,从而加重粘膜的损伤,导致患儿出现应激性溃疡。
3.2.1 一般护理 患儿出现呕血时将其头偏向一侧,将头颈抬高15°-30°,运用负压吸引器及时吸出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胃出血时遵医嘱对患儿禁食禁水,以免导致粘膜损伤加重出血。
3.2.2 止血治疗 留置胃管运用冰盐水注入胃内,并持续胃肠减压,能够收缩血管达到止血的目的。胃肠减压时注意减压的速度及压力,以免压力过大损伤胃黏膜而加重胃内出血,注意保持并出入量的平衡。
3.2.3 用药护理 遵医嘱小剂量注射蛋白酶制剂巴曲酶注射液,注意剂量准确,此药具有抗凝的作用,能够缩短胃内出血的时间,在胃内出血点发挥较强的止血作用。
3.2.4 病情观察 仔细观察患者的呕血及便血性质及颜色,对于胃内减压出的胃内容物注意观察,待胃内容物转为无色后,将5ml血小板胶溶液注入胃内,在胃内保持4小时候将其引出,直至胃内停止出血。在出血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血压、呼吸以及心律的变化。准确记录记录大便性质、次数以及量。待患儿出血停止后可以给予少量稀释的凉母乳喂养,喂养后注意观察胃内出血情况,由于早期不适当的喂养可诱发或加重新生儿胃内出血,因此喂养慎重[4]。
4 讨论
对新生儿肺炎合并胃出血的治疗观察与护理干预,对于临床护士而言要具有高超的技术能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仅能够提高救治成功率,减低死亡率,而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许东梅,王勇.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2):275.
[2] 曾玉璞.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10(7):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