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型企业健康管理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其重要性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有所差异。对大型企业而言,财务管理有利于提高市场敏锐力、资本运作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财务管理对于增加利润、提高竞争力和保护多方利益等具有重要意义。
财务管理是一项涉及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具有综合性的科学管理活动。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中心环节,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投资、筹资等方面的决策,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牵动着各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兴衰荣辱。纵观实际情况,不管是大型国有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只要财务活动管理的好,其经济效益也一定很高。但是,财务管理在不同规模的企业经济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是有所差异的。
一、财务管理在大型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
大型企业的资金运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流量大,运转频率高。因此,要实现大型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就必须高效组织企业的财务和资金活动,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使组织内部从上到下都认识到财务管理对其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大型企业对市场需求的灵敏度,实现企业决策的科学化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充分了解国际和国内市场对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做出正确而科学的决策至关重要。通过对财务管理的具体分析,企业管理者不仅能够了解企业自身运作情况,更能把握企业对市场的敏感度,从而做出相应的市场决策。对企业财务的管理可以反映大型企业盈利状况,通过对盈利状况的分析就可以使企业在盈利较好的时间段制订较好的销售策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同时,针对在盈利较弱的时段状况做详细调查,分析原因,采取应对策略。财务管理也可以反映出企业负债情况,针对企业负债的高低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2.有利于提高大型企业资本运作的能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大型企业资金量大、流动频繁,一旦资本运作不畅,那么企业再生产就出现困难,最终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如果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核心,那么资本运作管理就是大型企业经济管理核心的核心。资本运作是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活动来实现的,包括资金筹集、资金运用、收益分配[1]。要实现资金筹集的快速化、资金运用的合理化和收益分配的公平化,都离不开企业财务管理。因此,大型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对于提高其资本运作能力,促进企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3.有利于提高大型企业预防和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目标
企业经营风险是指由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大型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和盈利,就必须提高自己抗风险的能力。大型企业的生产经营往往都会受到来源于企业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生产方面不对路、产品更新周期掌握不好、销售决策失误等等,而这一切可以通过财务管理活动来解决。也就是说通过合理组织财务活动,可以提高大型企业预测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避免经营上的失误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二、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灵活的运转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这也使之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现阶段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一味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使企业管理陷入了困境[2]。也有不少中小企业由于国家政策支持不到位和受管理者素质的限制,往往存在财务管理模式陈旧、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人员缺位的现象。中小企业要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谋求发展,就必须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转贴于
1.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加快企业发展
相比大型国有企业而言,我国中小企业却普遍存在生存能力弱、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不够完善,没有建立起各种完善的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另一方面则是企业内部管理出现问题,特别是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中小企业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合理地计划、调度、运用和分配企业的资金,帮助企业控制风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为中小企业扩大规模、壮大实力、加快发展奠定基础。
2.有利于规范中小企业资金的获得和合理使用,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
我国中小企业还存在筹资困难、营运资金管理不到位等问题[3],且由于财务管理人员匮乏,往往在已筹资金的使用上缺乏科学的管理,造成企业经济利益受损。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可以使中小企业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筹资成本、风险和难易度,选择企业最佳筹资方案;通过财务管理的科学方法对投资回报、资金回收、投资风险等进行科学论证,来确定投资的方向和规范资金的合理使用,以实现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目标。
3.有利于保护国家、劳动者、投资者和企业等多方利益的实现
中小企业的发展涉及国家、劳动者、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多方的利益,对企业财务的科学管理将有利于这多方利益的实现。在保护国家利益上,通过财务管理贯彻国家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使用好国家支持的贷款资金,取得更高效益以税收回报国家;在劳动者利益上,财务管理在保护劳动者劳动时间、报酬、福利等利益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如合理制定企业分配政策等;在投资者利益上,中小企业可以以更高的经济收益回报投资者;对企业自身利益而言,科学的财务管理可以保护企业的资产不受侵害,保护企业的经营权和受益权不受侵犯,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三、结束语
尽管财务管理在大型和中小企业中发挥的作用有所差异,但它都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始终,都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处于核心地,对促进国家、企业和社会利益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其他方面管理为协力,共同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占凤.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6(9):56.
“2013年太极股份净利润同比增速大幅高于营业收入增速,主要源于对慧点科技的资产并购以及公司业务结构优化带来的利润增加。通过本次并购,太极股份不仅在软件开发能力和大型解决方案交付能力上能得到明显提升,推动业务结构优化,而且能够快速扩大在大型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市场份额。”太极股份副董事长、总裁刘淮松说。
创立于1998年的慧点科技,是中国领先的管理软件与服务提供商。其主营业务为向大型企业集团及政府部门提供GRC(Governance、Risk and Compliance,即管控、风险与合规遵从)企业管控软件的开发、实施及服务,助力企业在高效运转、构建企业管理应用体系、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价值提升。目前,慧点科技已成功服务了国资委下属113家中央企业的 43家,中国100强企业的37家、300强企业的65家、500强企业的73家,并深耕石化钢铁、能源电力、交通运输、金融电信等基础产业和支柱型产业,服务了中国移动、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神华集团等行各业龙头企业近千家,连续十年被联合评定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
并购慧点科技之后的太极股份已经成为拥有中央国家部委和中央企业客户数量最多的综合IT服务企业。
关键词:员工援助计划;中小企业;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6月2日
一、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现代市场机制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又快又好地发展中小企业,成了行业内各界人士普遍关心的问题。目前,中小企业规模、技术含量、创新能力等都难以和大型企业相媲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中小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严峻,员工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国内外有关方面的专家针对严重危害管理阶层人员和工人阶级健康的因素做了大量的研究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心理因素是危害和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罪魁祸首。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对心理健康方面关注度不高,管理者将全部重心放在了企业发展上,这就会忽视员工的心理问题。EAP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对解决员工的心理问题,在物质激励的基础上有效地实现对员工的精神激励,改进工作质量和生活,提高组织绩效是非常有效的。因此,研究中小企业开展EAP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办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EAP在国内外发展概况
EAP,直译为员工帮助计划,是指组织为员工及家庭提供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旨在帮助员工和家庭解决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以期达到提高绩效和改善组织氛围、管理的目的。EAP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西方工人们的过度饮酒行为,20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普及,截止到20世纪九十年代末,世界500强企业中90%以上都已经开展了EAP。有效的EAP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调查表明:企业为EAP每投入1美元,可以节省运营成本约5~16美元。EAP进入中国只有十来年的时间,联想集团在2000年为客服部员工开展的EAP服务标志着中国本土企业开始了EAP的实践探索。随后,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公司的部分子公司都开展了EAP项目。一些本土的EAP专业服务机构也先后成立。2004年8月,上海市徐汇区政府开展EAP计划,这是国内首次由政府对公务员提供的EAP服务。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开始开展EAP计划,那么在中小企业是否必要可行呢?
三、中小企业开展EAP必要性分析
在EAP的应用上,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从本质上来说是相同的,但是从针对性来说,中小企业具有其自身的特点,EAP的应用应具有特殊性,固不能照搬大企业的应用模式。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规模上远远不如大型企业,但是中小企业员工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不逊于大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市场淘汰率高、企业稳定性低,这会导致员工工作压力大、不满意率高、离职率高,员工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各种负面情绪交织在一起,会产生严重心理不适,这不仅不利于员工身心健康,更不利于企业长久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中小企业员工心理特征出发,对中小企业员工的心理状况进行单独研究,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来探索适合于解决其心理问题的EAP具有必要性。
(一)文化和价值观。我国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时期,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已经开始由粗放型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潮流。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国内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心理都发生了多元的变化,2009年智联招聘了关于职场人员抱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职场人每天都会抱怨。其中65.7%的人每天抱怨1~5次,13.8%的人每天抱怨6~10次,只有2%的人表示自己“从来不抱怨”。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一旦遇到伤害极容易实施极端行为。2010年富士康跳楼事件,让职业心理健康成为现阶段最热门的话题之一。EAP作为一种心理援助计划,是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来解决员工的心理问题。
(二)组织变革。2008年很多中小企业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外贸企业抵挡不住次贷危机的冲击,纷纷破产倒闭,成为金融风暴的牺牲品,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加艰辛。企业为了顺应市场环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进行重组、兼并、裁员、改制。每一次改革都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员工的心理负担,原先和谐稳定的局面被打破,员工被迫接受新的体制和环境,需要经历新的心理定位,每一次的心理转变过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研究证明,组织变革可能会导致员工产生怠工、旷工、罢工甚至偏激的行为,员工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工作绩效甚至会影响自身和他人的人身安全。从客观上来说,需要EAP这样的专业机构予以持续性和个性化的关怀和帮助。
(三)员工个人问题。员工心理问题不仅包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还包括员工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个人问题。例如,恋爱问题、子女教育和老人赡养问题、婚姻问题等,这些会间接影响到组织绩效和发展。有调查显示,每天有九成的职场人员都会抱怨,其中与工作相关问题、感情问题、家庭问题位居前三。员工个人问题在组织生活中扩散会影响其他员工,对企业产生更大的影响,会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工作效率低、人际冲突等。
目前EAP计划在结合国内外优秀企业成果案例和相关研究成果已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解决问题的模式,经过发达国家多年的实践证明,EAP是解决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优方案。
四、中小企业开展EAP可行性分析
(一)相较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从心理压力方面来说,劳动力、土地、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攀升,低成本时代开始一去不复返,对于依赖成本驱动的中小企业而言,做实业变得越来越困难,中小企业面临新的冲击,淘汰率不断上升,企业经营者和员工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例如员工可能面临:企业破产倒闭所带来的失业压力、企业处于上升期业务繁重的工作压力、企业发展前景有限不知如何规划职业生涯的压力以及工作之外的各种家庭压力。这些压力会造成员工身心俱疲。虽说大企业员工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优越环境、大企业完善的内部体制和福利保障以及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会让这些压力相对分散。因此,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由于企业社会的关注度不够,更需要得到帮助。
(二)EAP以人为本,解企业和员工后顾之忧。从EAP来说,它是一种心理援助计划,主要涉及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家庭与婚姻问题、身体健康与饮食混乱、子女赡养、职业生涯困扰、法律纠纷、理财问题等各个方面,尽管短期内会增大企业的支出,但是从长远而言对企业员工和企业来说都有重大意义。
首先,对员工而言,EAP计划的开展提高了员工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工作满意度和对组织的归属感,提高了员工士气和积极性,让员工从纷杂的个人问题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好的心态来面对工作和家庭,协调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减轻其心理压力,维护其心理健康,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活力,同时还能帮助员工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其次,对企业而言,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组织绩效。EAP从根本上是帮助员工解决影响其工作和生活的各种心理问题和来自个人的分心因素,从而降低缺勤离职率,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组织绩效,并改善组织管理,为绩效分析和改进提供了管理工具。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要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就必须解决员工所面临的实际问题,EAP旨在为员工创造健康的心理环境,进而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对于财力并不雄厚的中小企业而言,小投入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推动EAP项目在中小企业的开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楠楠.EAP――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中小企业科技,2006.11.
[2]郭慧.员工援助计划(EAP)及其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科技,2007.1.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制规范
一、国有企业改制:含义、基本情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何为国有企业改制
对国有企业改制有多种理解:改变企业形态,改变企业股权结构,改变企业的基本制度。
改变企业形态即改变规范企业资本组织关系、治理结构的企业法律形式,如按企业法规范的企业变为按公司法规范的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变为股份公司。
改变企业股权结构即引入新股东或改变企业股权比例。股权结构变化的另一含义是可以安排股东权利不尽相同的股东,如可有黄金股股东、优先股股东等。企业法律形式变化有时是企业股权变化的前提。
更广义的企业改制还包括企业内部制度的广泛变革,如改变经营者激励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等。这些方面的变化未必是狭义的企业改制的基本要素,但它往往是企业改制的诱因或结果或条件,与企业改制密切相关,是进行企业改制时,尤其是以激励效应为主要目标的改制时,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基本情况:主要推动因素和现状
国有企业改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但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题,是90年代以后的事。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因素涉及政治政策、地方、资本市场和企业经营者多个方面。
十六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直至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基本方针日益明确。中央的政治决策为有关方面出台有关政策,地方、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制提供了前提性的政治基础。十四大以后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则从操作层面为国有企业改制逐步明确了相应规范。
地方在国有企业改制方面走得较快。这有两个背景:一是90年代以后,许多地方国有企业经营困难、难以为继,二是地方希望政府投入很少,但有较大潜力的企业能更快发展。为解困和发展,地方政府认为最重要的政策就是鼓励企业改制。
资本市场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初沪深股市开张,及以后的海外上市,极大地推进了国有企业改制的进程。
企业,特别是企业经营者也是推动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因素。这个因素能起作用,与中国国有企业必须尽快转变机制的需求有关,亦与存在“内部人控制”、国企经营者长期责任重薪酬低、许多“新国有企业”国家投入很少等情况有关。
十几年的国有企业改制已有很大进展:国有企业数量下降,但收入、资产收益上升,国有企业数80年代初有约30万户,现在只有约18万户(200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已从1998年的6.5万户降到2002年的4.3万户;全国国有小型企业改制面已达80%(国资委有关专家估计);不少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海外上市;改制和资产优化重组结合推进,企业制度和资产结构同时改善;与改制改组结合的职工分流稳健推进。
(三)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总体规划和基本政策尚不够明确。针对具体行业及地方,已有些政策出台。但由于缺基本规模和政策,当改制及相应的并购重组涉及大型国有企业时,有关工作就难以推进。
国有企业改制的一些方向性的和结构性的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有的是法律规范问题,如按企业法登记的大型国有企业是否要转为公司制企业,设计国有特殊公司的依据何在及其法律规范有何特点;有些是结构性问题,如国有独资大公司控股上市公司及相应的关联交易、利益冲突等问题,在不动结构的情况下是否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简单地进行子公司经营者、员工持股等改制是否会带来集团业务难以整合的矛盾等。
改制程序和具体政策方面也有些问题。近几年国有企业改制进展较快,但确实存在“自买自卖”、审计评估不实低估贱卖、“暗箱操作”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有认识原因,如轻视改制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以“运动”方式推进企业改制;亦有政策不系统配套的原因,国家及有关部门没有系统政策,仅凭分散的具体政策规范,指导作用有限;有深层次的政治和经济利益问题。最近国资委出台了《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解决了改制程序不规范的许多问题,但仍然存在需进一步明确、完善的问题。二、若干看法及建议
(一)指导思想
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有必要进行改制。除主要职能是公共服务、业务和财务与政府难以分开的少数企业外,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应变成公司制企业,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可以变成合作制企业,绝大多数企业都可以股权多元化。
要根据企业发展前景及国家的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战略,确定国有企业改制的基本方案。
按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原则确定国有企业改制的实施方案。统筹兼顾首先是要处理好国有股东、收购者、债权人、经营者及职工的关系,其次是要处理好企业改制和企业长远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
按公开竞争、分类推进的原则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工作。
配套改革和调整政策,创造有利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的条件。
(二)尽快确定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基本规划和政策
凡是可以转为公司的企业,原则上股权都可以多元化。不宜股权多元化目前只能是国有独资公司的,一是需要国家直接控制业务的公司(如造币公司),这些公司业务特殊,且中国不具备相应业务外包的条件;二是基于重要性和财务原因需要国家直接控制的公司,如一些国防工业公司,这是因为其业务重要,目前财务尚不能独立,我国尚未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包括国防科研、国防订货在内的管理体制。一些持有较多不良资产的国有独资公司,目前不具备股权多元化条件,但经过业务和资产结构调整,将来仍能股权多元化。
国家必须控股或相对控股的企业,应当是属于国家必须控制领域的公司,或是公司业务影响大,即使将来国家可不控股但为平稳过渡或各“看一看”在一定时期内也需控股的公司。在规模很大、市场结构从长期看会是垄断或寡头(或巨头)控制型的、经济社会影响极大的产业,如汽车业、石油业、钢铁业、电信业、金融业、航空业、国防工业,至少在一定时期(如5~10年)或更长时间内会有一定数量的这样的企业。以后可以进一步出售国有股份,还可以设黄金股作为特殊的安全闸门。
国有企业股份可以出售给一般国民、私人企业或投资家(机构或个人)、外国企业与外国投资者。出售股份时既要考虑出售的财务利益,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企业发展,是否会造成外国资本及个别私人资本对行业的垄断或控制。由于中国私人资本相对较弱,在同等条件下,可支持有条件的中国私人资本优先购股。
(三)结合发展和组织结构调整推进国有企业改制
大型企业或集团在确定改制方案时有必要先对公司或集团的战略目标、业务前景及组织体制进行评估,要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再推进改制。
国家及某些地方的大型国有企业,不少业务重合、事业重复,又不可能形成规模经济水平之上的竞争,可以先进行适当的归并整合,而后改制。整合应当用市场化的办法推进。但股东同一的企业,从法律上看亦可根据股东的安排直接合并或整合。因为如果先改制形成多元股东结构后再合并或整合,成本可能显著上升。但到底是否及如何整合,必须进行经济分析。
许多国有独资企业,其下有一家甚至多家上市公司,拥有的存续资产有优有劣。形成这种结构,与我国采取优良资产上市、不好资产留给母公司的做法及利用母公司让政府和实体企业隔离、减少干预的想法有关。这种结构,使国有独资的母公司很难改制和股权多元化,简单化地让上市或非上市的子公司引入新股东,则可能破坏集团内凝聚力和整合能力。因此对这类集团,至少应评估是否有必要对主体业务资产及相应的子公司先进行适当整合,包括母子公司合并,而后引入新股东、实现母公司改制乃至上市的路径和方案。TCL集团提出并得到批准的母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而后吸收上市子公司的方案,就是改制与集团组织结构调整结合的一种做法。这种做法从结构上消灭了上市公司与集团可能有不正常关联交易的根源,其做法和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国有大中型企业根据原国家经贸委等八部委文件进行主辅分离改制,也是改制和企业业务、组织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做法,应积极推进。这方面要注意的是,必须是真正的主辅分离,以防出现3~5年后需要再整合导致整合成本上升的问题。
(四)根据有利于发展、分类推进、公开竞争原则推进国有企业改制(本节参考了William.Mako和张春霖于2003年9月在世行中国蒙古局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联合召开的研讨会上报告的观点。)
明确改制目标为出售收益最大化和有利于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改制目标通常是多元的。各国都依据本国情况确定改制目标的优先顺序。我国企业改制的目标应是收益最大化和有利于企业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如该企业发展有战略意义时,可优先考虑企业发展目标。一些国家在绩优大型国有企业以IPO方式进行股权多元化时,实施让一般投资者获得较多股份、分享改革利益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也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制。改制方式取决于改制企业的特征和需要。小型国有企业改制宜采用公开拍卖或招标的方式,对无力偿债或难以审查的宜用清算改制方式。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应重视吸引战略投资者的改制方式。首次公开发行(IPO)企业仅限于大型、运营良好的国有企业。管理层或职工收购(MBO、EBO)改制主要适用于特别依赖经营者和职工技能的国有企业,及成长过程中国家投入较少的企业。大型企业MBO特别要注意公开性、竞争性。在中国的条件下,靠MBO进行大型企业改制比较困难。大型企业,从中长期的角度看,所有和经营分离仍将是基本的结构,即大企业经营者获得股份总体地看数量比例小,是激励性的,而不是控制性的。大型企业可以搞MBO,但不能将MBO作为大型企业改制的主体模式。改制企业是否要改组也要分类考虑:存在结构性问题的大型企业有必要进行改制前重组,但应充分考虑投资者意愿,减少随意性重组;中小企业按现状转制较合理,也易推进;以IPO方式改制企业一般必须实施改制前重组。
改制政策管理的重点是提高改制竞争性、减少不确定性、以处理好利益相关者关系及“人”为中心做好统筹协调。提高改制过程的竞争性是保证改制公平性、有效性,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本措施。减少不确定性的工作,包括公开、明晰、透明改制的有关政策和程序,让潜在购买者获得企业信息、根据新会计制度编制财务报表,向潜在购买者提供尽职调查和协议机会,对潜在购买者进行资格认证等。改制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经营者、债权人、职工、社区,处理好其间关系,尤其是经营者和职工问题,是改制工作健康推进的关键,统筹设计的中心。
(五)进一步完善具体政策、配套调整有关政策
最近有关部门陆续公布的规范国有企业改制的文件,对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推进、规范有积极意义,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好评。但是仍有些问题需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执行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必须到产权市场“进场交易”的规定可有一定灵活性。规定必须“进场交易”是为了保证交易的竞争性和透明性;防止国有资产交易因暗箱操作带来流失。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形态多样、情况复杂,不是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前者是专家交易,后者是面对一般投资者、具有标准合约性质的短时间的大量交易。交易的合理性、有效性,前者归根到底靠股东尽责到位,后者靠交易透明竞争、中介机构够格认真。要求都进场交易,有可能出现因不能应对情况的复杂性因而交易低效及不便、成本过高等问题。建议在执行“交易进场”规定时,应在符合信息充分公开实质性条件的情况下,对企业,特别是对小企业有一定的灵活性。由于在多数情况下,进场交易本质上是要求企业信息公开,所收费用应和其功能作用相适应,还应当允许企业通过其它合适渠道公布信息,获得有关服务。合理把握经营者、职工和其它投资者在购买国有股权时一视同仁的要求。此规定符合出让股权公平竞争原则,有利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何况大企业经营者获得股份,总体地看是获得股权激励,不是大企业改制股份交易的主体。但当企业的经营者本质上是公司创业者,公司发展没有靠国家的长期的特殊政策资源,只要方案合理,公开透明,应当允许在企业改制时用适当奖励或其它方式给创业者一定的股份奖励。这样做没有违反一视同仁原则,因为奖励是国家出让部分股份;有利于改制和企业转变机制;亦是国家认可的原则(国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中就有类似奖励股份的规定)。何种奖励方案合理?最好请专业咨询机构设计。奖励方案若符合以显著中长期业绩为基础、市场可比、社会公认原则,相关关系应能平衡协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的《非上市高科技公司股权激励政策研究》报告专门讨论了股份奖励的依据、原则及分析模型)。
对企业职工购股问题,国家亦需出台有关政策。许多国家都允许国有企业改制时职工优惠持有本公司一定的股份。过去上市公司职工持股问题很多,根子在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有问题,缺少有关规范。现在已到了必须解决有关问题的时候了,因为以后绩优国有企业可以上市或让外资持股,解决这个问题已日益紧迫。
无形资产纳入国有企业转制评估资产范围的规定,符合国际及我国的会计原则。但是在满足一定条件,如国家仍控股或企业规模较小等情况下,可考虑不作或仅作简单的无形资产评估。
859号文对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时职工处理问题给了许多鼓励政策。由于大集团子公司情况、收入差异大,如不统筹安排职工处理问题可能会有扩大差异、加大改制成本等问题。建议政策上可鼓励集团型的大公司在集团范围内适当集中管理、统筹平衡职工的处置成本。这类工作中的部分,如退休职工补差基金的管理亦可委托给社保、保险、信托等机构。国家亦可制定包括税收在内的政策,鼓励大公司将这些业务统起来外包出去。此外还应允许集团根据情况对集团内改制企业职工补偿等社保支出进行统筹安排。
金融要支持改制。特别是在明确了购买股份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原则后,不允许金融机构支持中国的投资者、经营者和职工购买股份,就等于承认事实上的不平等,即资本实力雄厚且能从国外融资的外商将在实质上成为最有竞争力的收购者。应当调整政策在评估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允许用债券、信托、贷款、基金等多种金融手段支持合适者购买股份。
改制要发挥各种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以鉴证及相关咨询服务为主的法律、会计、资产评估公司和主要从事方案设计的管理咨询公司、从事经纪业务的经纪公司或金融公司,作用都极为重要。国家应支持这些机构发挥作用,要支持一批中国的咨询服务公司在这一进程中获得较快成长。
越来越多的国际咨询机构开始积极主动寻找企业级非结构化数据管理解决方案的合作,而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特别是国资委下属的企业开始思考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应用;除了银行、证券、保险、制造等传统行业对非结构化数据专注以外,政府机构、文化市场(如:博物馆、印刷出版、动漫)等行业也开始将目光投向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像云计算、业务流程优化(BPO)等全新的应用领域的非结构化数据管理也呈现出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倾注。
针对非结构化数据管理所呈现的新趋势,IBM在业内首创性的推出为特定的行业问题所提供的企业内容管理行业应用模板,打破传统业务模式,帮助企业加速实现业务价值。例如通过针对医疗行业的Pc&I的核心功能,医院或医疗组织得以建立针对多种健康状况的预测模型。而通过使用针对反欺诈的IIM,调查员可以了解犯罪者、供应商或欺诈团伙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对复杂的多渠道欺诈构建更易解读的可视化分析。IIM能够帮助在银行、保险、医疗、零售、制造、政府部门以及公共安全领域获得新的情报,并为智慧的欺诈保护建立案例。
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企业内容管理总经理顾世山对记者表示:
“在非结构化数据管理日益关键的今天,IBM企业内容管理凭借其创新的行业应用模板理念,与引领行业的传统解决方案共同为企业提供强大和全方位的企业内容管理能力,加速企业将内容管理转变为价值管理,推动企业智慧转型,制定更好的决策。”
[摘 要]从2000年开始,财政部开始明确提出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全面预算管理的不断深入推进,提高了很多企业的管理水平,但许多中小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方面还存在众多问题,如思想认识不到位、组织结构不健全等。2014年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三个重要特征,中小企业要维持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找准方向,慎重进行决策,进行科学化控制。基于此,本文对新常态下中小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合理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新常态;中小企业;全面预算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08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02
全面预算是企业对预算期内的经营决策所定目标的全面、综合的财务描述,又称为总预算,是企业整体的综合性计划,完整的全面预算包括经营预算、专门决策预算和财务预算三部分。通过全面预算保证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大趋势,符合经济新常态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经济新常态的基础是企业的新常态,作为数量占企业总数99%及我国60%以上GDP的创造者的中小企业成为了“新常态”的主力军,因此,中小企业积极优化全面预算,以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减缓显得十分重要。
1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迫切性
1.1 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潮流
“新常态”下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有所改变,经济增速减缓给资金本不雄厚的中小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小企业要发展、要国际化就应该慎重决策,注重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全面预算作为企业管理当局对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总体规划,从理论到方法都较为成熟,具有战略管理、风险控制、成本控制、绩效考核、价值管理等作用,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小企业应在管理中广泛应用。
1.2 与政府政策相呼应
自20世纪90年代全面预算在企业中推行以来,政府颁布了一系列行政法规鼓励督促全面管理预算的有效实施,如2008年财政部等5部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2010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深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进行,因此,中小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与政府政策相呼应。
1.3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方面,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企业的经营环境及治理结构越来越复杂化,因此,中小企业想扩大规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然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预算管理方法对中小企业建立科学、法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坚实的技术保证,便于全面预算管理有效实行。
2 中小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认识
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程度不够,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只有在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中才有必要实施,而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只需记录收支没有进行预算的必要。另一方面,企业员工对全面预算的概念较为模糊,在实际工作中更是缺乏应用,潜意识里认为全面预算应该是企业管理层的责任,与个人无关;还有些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不具备专业知识,只是对已发生的收支活动进行了记录,而缺乏对未来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有效数据和战略方案的能力。
2.2 缺乏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1)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问题。有些中小企业在编制业务预算时,并没有从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市场状况入手,基础工作较为薄弱,只在已有的财务数据上进行了简单的相加减,没有达到精细预算优化管理的要求。另外,中小企业在编制预算时各部门之间较为独立、缺乏联系,不利于有关方面协调一致的完成目标。
(2)执行能力不足。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各责任部门执行态度松散,对制定好的预算不能及时完成或执行工作不够严谨,不能将全面预算落到实处;二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机制,将监督工作全程交由财务部处理,这也是执行能力缺乏的重要原因。
(3)绩效考核不规范。一方面,中小企业绩效考核的有效性不足,往往只考虑财务指标而忽略了对其他生产经营活动指标的考核,不能满足全面预算的要求;另一方面,管理者对各职能部门工作业绩考核的方式过于死板,没有做到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致使绩效考核不能起到有效激励员工的效果。
2.3 全面预算的战略导向性差
全面预算重要性的体现之一是,将知识信息与决策相联系起到战略导向的作用,即管理人员根据预算结果制定企业的总体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过程。然而,中小企I全面预算难以形成各职能部门相互联系的网状系统,从而难以提供科学有效的信息,致使中小企业的目标不坚定且容易改变方针政策,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战略传导过程中的失误。另外,在实际工作中,中小企业容易以部门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企业战略总目标与部门利益相矛盾的情况下,往往选择违背整体的利益,从而使预算管理与企业的战略管理脱节。
3 适应经济新常态,对中小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的建议
3.1 提高思想认识,全员参与全面预算管理
思想决定战略,战略决定成败。中小企业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其要意识到不仅仅是大型企业集团、国有企业需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中小企业也同样需要,因为全面预算管理是集资金、生产、销售、成本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过程控制管理,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规模、资金运营等方面都不同于大型企业,因此,中小企业在全面预算方面不能照搬大型企业的模式,而应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的预算方案,使全面预算管理落到实处,构建属于中小企业自身的预算文化。第三,人才是发展的根本,中小企业要想使全面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就必须拥有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注重人员的管理与培训。第四,全面预算管理不仅仅是企业管理层的任务,还是企业每一位员工共同的责任,只有所有的员工都了解、认识、参与、正确履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职能,才能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成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3.2 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首先,中小企业要完善全面预算的编制。为了保证预算编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应在企业内部设立由涉及经营管理的各部门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预算委员会,制定相关政策,审查和协调各部门工作,预算的编制应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反复和修正,由有关机构综合平衡后以书面形式传达,且作为正式的预算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并付诸实施;其次,中小企业应成立预算执行的监督控制机构,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将业务预算与财务预算相结合,全面管理,全程追踪,这是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准确高效运行的关键;最后,中小企业应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以预算总目标为基础,将各部门的执行过程与执行结果相结合,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客观考核,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做到对全体员工一视同仁,企业还应制定多层次的激励制度,注重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从而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3.3 以战略发展为导向,确保全面预算的科学合理
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未来的总体规划,它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对全面预算管理起战略导向的作用,例如,企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会采取不同的预算模式,成长期的企业常常采取规模导向型的预算管理模式,而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则往往采取收益导向型的预算管理模式,根据编制的基础不同,相关人员采取固定预算与弹性预算、定期预算与滚动预算等不同的编制方法。中小企业应以战略目标为起点,建立以战略发展为导向的全面A算管理体系,摆脱会计编制的时限,使企业兼顾财务规划和生产经营发展,在实现短期目标的同时,注重挖掘中小企业的潜力,确保全面预算科学、合理。
4 结 语
经济新常态下的市场经济对中小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中小企业若想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转变管理理念,从全面预算管理入手,将财务管理、生产经营和决策有机结合,踏实认真的做好预算控制,促进企业健康长久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温素彬.管理会计 理论・模型・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王凌志.新常态下中小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7(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就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之中,创新能力决定着发展的成就,因此只有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最终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综合型的系统化大型工程,它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和所有领域,当然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也是其中的一项内容,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具有重大作用。而整个市场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总体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现代生产技术日益先进,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之路更加艰难,在企业管理中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加强管理创新,不断更加先进的适应时展的管理思想理念,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并且适合企业发展实际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推动国家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推进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
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分析
1.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外部问题分析
(1)融资困难是制约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难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中小企业贷款遭拒率要比大型企业高得多,贷款难始终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一项难题,究其原因,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普遍存在固定资产数额小、产权制度不够明晰、账目透明度不达标、财务制度不够完善等很多不足之处,这就必然导致中小企业的社会信任度难以与大型企业相比的结果①。从外部环境分析主要是金融支持不力,虽然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对中小企业出台了很多的优惠支持政策,比如税收优惠政策的延长、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差异化金融监管等,但是事实上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现实环境,特别是近年来银行方面普遍加强了信贷管理工作,突出了规避风险为工作要点,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贷款更加艰难。而银行在实施贷款时,在同等的贷款数额上,对于中小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和资金,而对大型企业则要简单一些,贷款成本高使银行必然做出利益选择,更加倾向于大型企业。
(2)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当前,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中小企业的数量始终呈现增加趋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同时,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WTO规则以自由贸易为目标,这方便了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但是同时,中国政府必须承担减让关税、放弃限制某些国外产品的进口等义务,这就使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加艰难的生存环境,随着原来的一些保护性政策的消失,企业只能向增强非关税措施方向寻求保护。另外,欧美国家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风险对我国的中小企业也会造成更大的冲击,欧美市场的消费能力缩减也对很多出口型的中小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3)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较高。国际市场上的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受此影响国内市场的能源与材料价格也持续走高,同时因通货膨胀而引发的物价上涨,也使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据统计,全国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近年来平均上调了12%,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劳动力成本平均上涨了22%左右。另外,近年来全国各地企业的环保支出费用不断增加,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企业必须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各级政府不断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企业生产所排放的污水和废气必须经过净化处理,这些环保措施成为企业正常运行的前提。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价格转移能力相对较低,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中小企业很难通过提价来转移运营成本,这就必然导致企业利润的进一步压缩。还有就是企业承担的税率过高,我国的增值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税费占税收比重的60%以上,而且大量的间接税费也隐藏在企业或消费者身上,这就造成谁生产和消费的多谁就交的税多,这种税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2.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内部问题分析
(1)中小企业经营者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战略思维。与大型企业相比,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营者大都缺乏创新精神和战略思维,小富即安的思想导致一味抱着过去的成功不思进取,而忽视了整个市场大环境的发展变化,这就使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更加艰难。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根据内外环境随机应变,因为没有一成不变的万能管理方式。另外,企业家缺乏创新管理意识,很多企业家认为创新是指生产技术上的创新,没有意识到管理上的创新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法。还有很多中小企业家认为,战略思维和创新管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需要的,而中小企业只要有生产经营计划就行了,他们更加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高瞻远瞩的胸怀和长远的战略性思维,有的企业家甚至抱着走到哪儿算哪儿的思想,缺乏战略性眼光直接导致企业应对变化的能力不足,大大降低了企业进行自身调整的主动性。
(2)中小企业的品牌创建能力较低。中小企业的品牌创建能力较低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大多数中小企业始终处于产业链的最底层,他们大都利用廉价劳动力,满足为大型企业做代加工工作,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也不会高。有的中小企业家即便有品牌创建的意识,但其自身条件并不具备品牌运作能力,因此品牌创建工作只好放弃。
(3)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失情况严重。据调查,我国的员工流动率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过高,三成以上的应聘者在工作的4年之内会更换新的工作,有很多人甚至不到两年就换一份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职业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是求职者想要追求新的挑战,再有就是对工作薪酬不够满意。企业培养一名优秀员工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会对企业造成无形的损失。而随着人才的离开,也带走了一定的技术和客户资源,人才流失现象过于严重就会造成企业和员工难以形成双赢的良性发展局面。
三、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措施分析
1.培养企业家的创新发展精神
管理创新其实是一场心理革命,思想上的转变是进行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企业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领导者,他们对管理创新的认识直接影响着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企业家必须主动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魄力,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环境下,企业家更需要拥有战略眼光,培养创新发展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融资困难、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技术创新和投资风险加大等实际情况时,做到高瞻远瞩,敏锐地看到市场的发展趋势,并根据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发现新的社会需求,开拓新的市场。具备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能够有效组织社会资源,大胆开发社会需要的产品与服务。企业家具备创新发展精神,企业才能加强战略管理,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战略规划的指引下,企业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更加充分地发挥自身优点,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
2.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中小企业必须主动寻找新的发展模式,而只有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后,才能进一步实现技术创新、品牌创建等目标。在传统的中小企业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所有者就是经营者,这有利于企业家直接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并且组织结构比较简单,企业所有者亲自管理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岗位分工不明确、企业规章制度不完善等弱点就暴露出来并被放大。企业的所有者往往凭借经验进行管理,做出的决策缺乏科学论证,因此出现决策风险的概率更高。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开,有利于明晰企业产权、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增强资本增殖能力、加快企业发展步伐。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必须聘用适当的经营管理者,并且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使企业所有者更好地掌控企业,通过健全的财务制度可以对企业经理人进行有效监督。在相对独立的财务制度下,企业所有者可以通过财务报表考核经理人,企业主可以脱离日常管理工作,而把主要精力用在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控制上。
3.寻求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单纯是产品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商业模式的比拼。据统计,在美国有60%的企业创新是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是由客户价值、企业资源与盈利方式构成的一个三维模式组成的。通过关注企业经营的某个环节,就可能会演变成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例如:瞄准什么类型的客户、研究市场潜力、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与服务、建立什么样的市场营销体系等。中小企业的资源和资金有限,如果在产业链上参与的环节太多,就会导致不可控因素增加,因此一旦确定了发展的切入点,就要集中资源在这一点上做精做强。例如:雷士照明最开始是卖产品,通过对企业进行重新定位之后,公司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2011年该公司推出了“照明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创新商业模式,使客户覆盖面延伸到高端工程。雷士照明勇于创新,抓到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突破点,以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其成功在于推出了一套新型商业模式。
4.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和用人机制
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人才的匮乏,怎样引进人才并留住人才是中小企业始终面临的一项课题。要想留住人才首先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能够更加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众志成城实现公司制定的发展目标。在企业管理的实践当中,不管是物质方面的激励,还是精神方面的激励,都能对员工产生积极的作用。企业要充分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要千方百计让员工最大程度地与企业融合在一起,实现利益捆绑。物质载体要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激励的作用。另外,实施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凝聚力,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种富有特色的思想理念,这种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引导、激励、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是企业中的一种无形的力量。企业员工来自不同地方,他们也都有着不同的文化思想观念和文化背景,因此企业应该通过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四、结语
【关键词】分岗轮训;实践教学;实训平台
随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发展的需要,构建以市场需求、职业需求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主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了地方本科高校急需研究的课题。那么要想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就必须注重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还需要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参与。特别是在该行业多个岗位中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非常有利于人才结构的培养。
一、分岗轮训在实践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分岗轮训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同一个实践教学项目中,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岗位需求及职业规划,设计相应的实践岗位,而这些岗位的制定必须是符合人才需求及企业的发展需要,并针对每一个岗位设计制定相应培养计划及实践方案。而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分别在相应岗位进行实践,指导教师根据培养计划进行指导。
从分岗轮训的实践教学形式不难看出,它是在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上的一种升华,是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有益补充。传统实践教学在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活动的教育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的特征,而分岗轮训实践教学除上述特征外,还对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通道进行规划,最终促进学生的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分岗轮训实践教学模式运用对程中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研究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分岗轮训在实践教学中运用的基础
(一)学院的政策支持
重庆工程学院建校以来一直都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建校多年一直对“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进行多方探索与实践,曾经的提出“一系一公司”对“产教集合、校企合作”,做了较好的实践,现在重庆工程学院为了更好开展实践教学设立工程训练中心,而每一个二级院系也都设有该部门。学院还大力建设各专业的实验室、实训室,保障实践教学的实施。
(二)实训平台
重庆工程学院这些年来大力建设实验室、实训室,而我专业的实训平台――呼叫中心运行平台,是学院规模最大、设施配套最全的实训室。有4间客户服务实训室,可同时容纳360名实训学生,同时还配有培训室一间,可容纳120人。每间培训室都配有90台套客服专用耳麦、联想瘦身机。同时还有价值百万元的企业级服务器2台。这些硬件设施都有利的保障的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项目的引进
重庆工程学院呼叫中心行业在业内具有良好的口碑,和重庆市多加大型呼叫中心都有合作关系,如总部在香港的广州电盈综合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永川分公司、美音信息服务技术有限公司、先特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还有一些中型企业,项目涵盖了移动通信、保险销售等呼入与呼出多种类型。而我专业结合现有的实训场地及自身特点,选择了外呼业务为主呼入为辅的实践项目。
(四)具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
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指导教师。因为指导教师贯穿了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培养的怎么样,能不能实现培养目标,达到培养目的,都取决的指导教师,所以指导教师一定要有责任心、要有行业知识及技能。指导教师只有懂行才会根据行业的需求培养学生。
在指导教师的选择上我们非常慎重,选择既有责任心的同时还要具有实践教学经验,还有具有一定行业经验,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五)对口的专业
本实训平台除了满足呼叫中心客服专业以外,还可以满足市场营销专业电话营销方面的实训、电子商务专业中的模块实践教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的岗位分析、薪酬管理、招聘与培训等多个模块进行实践教学任务,所以这个实训平台运用非常广泛。
广泛的运用,参加实践教学额学生比较多,可以根据情况分散进行实践教学,比如有的专业安排在上学期,有的专业安排在下学期,这样保证了全年都有人在做实践项目,保证的项目运行的稳定性,这也是校企合作的基础。
三、分岗轮训在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一)岗位实践与模块化教学
根据呼叫中心行业特点设计多个岗位,如客户服务代表、排班师、质检师、培训师、数据分析师、班组长。
根据这些岗位的设定,专业指导教师要完成对各个岗位培训计划的设计还有实施,制定各个岗位的岗位能力要求、具有的职业素质及技能。根据培训计划开展实践教学还有指导工作。
分岗轮训的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担任过那些岗位,掌握了哪些技能,根据情况进行查缺补漏。
(二)主题式任务驱动
根据岗位的设定及实施情况设置相关的主题任务,比如设置服务之星、质检之星、优秀班组长,优秀培训师,以此为主题,让学生在分岗轮训实践教学中积极学习各岗位知识和技能,以达到培养的目的
(三)兴趣激发式――活动方案
根据行业的特点可以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如脚本大赛、客服技能大赛、优秀团队竞赛、优秀学生参观大型企业等,通过这些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了学习兴趣。
四、总结
综上所述,分岗轮训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要想很好的开展实践教学还需要具备多个条件,要有政策的支持、要有实训室、要有适合的项目、要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同时还要做好相应的培训方案。当然在具体实施中还会存在一些的问题,特别是不同岗位的实践时间,应该多久适合,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来总结适合本专业的时间表。
总之分岗轮训实践教学是传统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是促进实践教学满足地方应用型本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金立军.实岗轮训教学法在“健康评估”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0年13期
[2]马永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4年09期
[3]祝开颜.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3年12期
[4]潘望远.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3年12期
关键词:经营管理;常见问题;相关研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企业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在如此激烈的企业竞争中,确保自己持续稳定的发展,不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就需要寻找更好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制定完整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在经营管理中不断地实践、完善自己。解决掉企业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从而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1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
企业中人员很多,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些问题不可避免,而有些问题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可以直接寻找出来解决掉,如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企业人才匮乏、企业诚信缺失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会给企业以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麻烦。1.1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首要问题[1]。一些企业不注重内部管理,目光短浅,将盈利作为企业的唯一重点。这种没有规章制度的企业是很难持续发展下去的。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就会导致员工工作散漫,没有上进心。经营管理工作本身就是十分复杂的,企业唯利是图,认为没有开展经营管理工作的需要,不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经营管理制度的设定,这就导致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没有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容易对管理目标产生误解,对控制对象产生偏差,企业管理者不做管理者的工作,员工不做员工的工作。这严重影响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致使各方面工作都出现错误,最终将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所以,企业应解决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1.2没有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如今处于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中,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伴随而来的,还有更多的风险。如果没有树立风险防范意识,迟早会被市场竞争的大浪所吞没。一些大型企业,它们面临的不仅是国内市场,甚至发展到国外,面对国际市场。国外市场变动性大,从而导致企业面临的风险概率更高。中小型企业面临的市场小,应对风险的能力也同样薄弱。如果没有树立风险意识,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就很难启动有效的解决方案,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不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应重视没有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的问题,并且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案[2]。1.3企业人才匮乏一些企业不重视人才,不培养人才,致使人才流失,成为企业的隐形损失。人才是企业能否成长的关键。大型企业不重视人才会导致人才流失,中小型企业目前本身就缺少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对人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都十分严格,没有过硬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就很难做好这份工作。并且中小型企业由于各方面的不足,更加容易导致人才的流失,并且在引进人才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企业的人才匮乏直接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因此,企业人才匮乏也是众多企业面临的问题。1.4企业诚信缺失严重诚信是企业树立的良好形象,能够为企业在社会上建立良好的信誉度。但是,一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为了获得短期的收益,提高行业竞争力,从而伪造虚假信息,以排挤竞争对手。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不正当竞争手段,这种造假的企业竞争手段会导致市场运行秩序紊乱,最终导致法律纠纷不断。同时这也是一种企业经营理念落后的表现。企业没有树立诚信理念,导致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进入误区。这种错误的小手段,在进入到经营运营轨迹的时候,各种弊端就暴露了出来,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在错误的理念的引导下出现偏差,影响企业的良好持续发展[3]。因此,企业诚信缺失严重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2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解决方案
找到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就要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针对上述的四种问题,本了建立完整的经营管理制度、树立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引进人才、企业坚持诚信理念等四个解决方案。没有一种经营管理模式是适用于所有企业的。企业只有在经营管理中不断创新、完善自己,紧跟时代潮流,制作出适合自己的经营管理模式。2.1建立完整的经营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应该建立完整的经营管理制度。完整的经营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稳点发展的前提。企业应加强经营管理的诊断分析,不要害怕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认真借鉴和吸收一些好的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制度应立足于企业实际情况,从而确保制度的准确性和可实施性。这样,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就能够持续有效的进行,不会出现大的偏差,也就为企业减少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经济损失,促进企业良性稳定发展。2.2树立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树立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强烈,在面对经济风险时,企业才能及时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因此,建立企业风险防范体系,应在企业成立初期就树立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且在企业的经营中不断改进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做到防患于未然。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要按照风险防范的体系进行,给企业在遇到风险时留有运转的余地,从而使企业风险得到有效的解决[4]。2.3企业引进人才企业想要成长,就需要引进大量的人才。没有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企业很难得到发展。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本身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更要加强对人才的重视。企业在引进人才、避免人才流失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加大培养内部人才的力度,双管齐下,不断增加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注入新的血液,运营管理工作才能得到有效进行,企业才会不断地成长。2.4企业坚持诚信理念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要坚持诚信理念。盈利固然重要,但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保障。企业要充分意识到诚信理念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领导管理人员,更要以身作则,为员工树立诚信榜样,向员工传递企业的诚信理念。企业应制定健康的企业文化,定期对员工进行理念培训。对于工作中的各种承诺,每个人都应贯彻落实。这样不仅对外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度,增加更多的机遇,而且企业内部也能树立起诚信的环境,员工与企业管理人员之间关系融洽,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5]。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要想持续稳定的发展,就要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完整的经营管理制度,树立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主动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坚持诚信理念。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的好坏决定着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只有重视这些存在的问题,不断在经营管理中完善企业制度,企业才能继续迎接更大的挑战。
作者:魏晨红 单位:经济管理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孔拥军.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中常见问题及措施探析[J].现代营销,2012(4).
[2]谭群英,安俊卿.关于企业经营管理中常见问题的解析[J].现代商业,2013(29).
[3]谭凯,饶兴鑫.浅谈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常见问题[J].人力资源管理,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