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品德教育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充分挖掘教育活动中的品德教育因素
幼儿品德教育的许多方面是蕴含在各种教学活动之中的,五大领域及游戏、区域活动等都是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既要认真挖掘教学活动中的品德教育内容,又要注重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对幼儿进行培养,以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增进幼儿的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语言领域故事《小鸟和牵牛花》主要教育小朋友要关心别人的疾苦,同情帮助弱者。在活动前,我们组织小朋友观看残疾人生活的视频,还请我园聋儿语训班和培智班的小朋友来班上做客,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在组织进行活动时,教师一边播放课件,一边有声有色地讲述故事,并进行了情景表演,很多幼儿投入到故事之中,当讲到“小鸟叹了一口气,慢慢地把头缩回去,躺在窝里,悄悄地哭起来了”时,很多幼儿眼里含满了泪水。然后,我们展开了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关心小鸟、帮助小鸟?从而引申到怎样关心帮助我们身边需要帮助的人。通过活动,幼儿理解了“关心”别人的含义。活动延伸,我们又开展了关爱残疾人的活动,很多小朋友以前看不起我园的聋哑儿童和智障孩子,现在,孩子们愿意主动和他们一起游戏了,还帮助他们捡玩具、搬椅子等。上述活动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激发了幼儿乐于助人、同情弱者的美好情感。
二、重视幼儿日常活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品德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幼儿在与教师、同伴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交往、探索、游戏等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友爱、合作、爱护公物、克服困难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例如,每天早上入园时的礼貌教育,进餐时的分享教育,餐后散步时,爱护公物及环保教育,游戏活动时的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值日生活动活动时,爱劳动、做事认真、有条理的培养,区域活动时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等。同时,我们还结合日常生活以及身边近期发生的事情,随时进行引导教育。如,一段时间来,班上的小朋友出现攀比心理,虽然幼儿年龄还小,但他们开始要求穿名牌的衣服、鞋子,背名牌书包等。有些孩子早上为了挑衣服、挑鞋子,搞得家长头痛不已。针对此现象,我们开展了主题教育活动,观看了贫困儿童生活视频,使他们认识到,世界上还有许多孩子吃不上饭,穿不上衣,从而引导幼儿争做勤俭节约的好孩子。通过观看《雷锋的故事》的动画片,了解雷锋的成长经历,通过和雷锋叔叔一起过生日的活动,教育幼儿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感受到外在的美不是真正的美,做一个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心中有他人的人才是最美的人。
三、创设良好环境,陶冶幼儿道德情操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像一位不会说话的老师。作为教师,首先要为幼儿提供宽松、愉悦,接纳的良好环境,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因为幼儿天性好模范,成人的言行是他们心中的榜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高尚的师德、诚挚的爱心、端庄的仪表、文明的语言、美好的行为都会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生活在幼儿园,这种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要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创设良好的环境,能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各方面的能力获得最好发展。我们还开展了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三八”“五一”等节日,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结合“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爱国爱家、关爱他人,珍惜幸福生活的教育。
四、家园同步,共同培养
关键词: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创新方法
G623.1
针对农村教育,被广泛关注的教育问题就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活动、思想变化等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因此有关教育部门必须提高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质量,对每位留守学生进行详细的了解,了解他们的喜好、性格以及内心想法,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对小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当前思想品德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可以建立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由于小学时期的学生年龄较小,并且对一切事物的认知度还不够清晰,没有形成对身边事物进行准确评判的能力,也正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的原因,所以常常会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并且还会时常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对于小学生的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小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对小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教育,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上的教育,小学思想道德课程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专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教育,对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对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起到促进作用[1]。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凝聚力的形成
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都比较孤僻,不愿与人沟通、交流。因此,在教师组织的合作学习中,也不会积极参与,更不愿和同学、教师进行互动,导致团队合作意识缺失,更加不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因为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包含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生快速形成正确的世界^、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以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并且将学生的心都凝聚在一起,加强和巩固班级的向心力[2]。
二、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小学品德教育的现状
(一)对思想品德教育不够重视
由于应试教育对我国小学教育影响颇深,所以直到目前,仍然有一些农村地区的小学,依旧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标准。一些农村地区小学领导也很重视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是教师却没有落实好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教师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度不够,没有明确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观念,认为思想品德这一学科的分数比较少,并且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成绩,所以就忽略对小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而是将教学的重心都放在数、语、外这三门学科上[3]。由于教学方式传统,在实际授课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体,采用“灌输式”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仅没有将留守儿童自我形成的不良习惯转变,而且使得提高农村思想品德教学质量难度加大。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目前,大多数的小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进展很顺利,教学笔记也很详细,这些都是通过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进行调查、统计所得出来的。但是,深度研究后就会发现,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多数都是讲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并没有关于思想品德的实践教学,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思想品德教学的意义,将思想品德教学的重心放在理论知识上,而忽略实践性教学,加大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难度,例如,学校根据思想品德教学材料,需要对学生开展“敬老爱老”活动,但是由于教师并不注重思想品德的教学,就将小学生留在课堂,结合教材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理论性教学,然后提问,但是不进行有关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很难真正的使小学生意识到思想品德教学的意义,也无法体会真实的“敬老爱老”的意义,没有很好的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影响,无法触及到小学生的心灵,不能够很好的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4]。
(三)农村留守家庭制约思想品德教育发展
因为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比较差,因此大多数家长都进城务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导致留守儿童在教养问题上的缺失,并且缺乏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也给农村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带来很大的教学困扰和压力,教师很难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无法做到真正了解留守儿童的爱好以及性格,就没办法因材施教,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性格都比较偏执,很少与人进行沟通。
三、提升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要重根基
加强我国公民的整体思想品德素养,并且加强对我国农村地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小学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水平以及对思想品德教师的行为举止进行合理的规范,为小学生做好榜样,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另外,还要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教材进行修正,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加集体荣誉感、改掉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自利的行为,因此,学校要多开展有关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开拓小学生视野,在活动中互帮互助,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5]。
(二)创新思想品德教学途径
要想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和质量,务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改对教材的要求,教师应多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内心情感,还应该高度重视培养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素养,鼓励和引导小学生多看一些有关爱国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书籍,使小学生从小就有爱国情怀。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有关抗日或者古文物的展览馆进行观摩和感受,让学生亲眼看到的事物感染内心深处,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
改变我国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小学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上的创新、拓宽学生的视野、规范自身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并且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促使整体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田树波.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4):74-75.
[2]张刚.如何上好农村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164-165.
[3]杨文芬.当前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4):18-18.
小学品德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生活课堂在小学生教育中也发展成为重要的环节,二者的结合,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小学品德和生活课堂的结合,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和生活情趣的提高。通过对这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本文立足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内涵,提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小学品德 生活课堂 教学方法
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就很注重对国民思想品德的培养。学生自小学入学开始就要接受品德的教育,并成为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以促进小学生健康积极地成长。品德教育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要在实际生活中起到作用,在实践中领悟品德的含义,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品德。
一、对品德与生活的内涵的理解
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相应的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程度的要求也在提高。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品德教育课程的教师要言传身教,不断加强小学生的品德教育。由于社会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小学品德逐渐和生活课堂相结合,并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课程。这门课程立足于现实,调动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了小学生对品德理解,具有深远和广泛的影响。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小学生对自我认知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教师就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课堂和实际相联系,多举生活中具有品德教育功能的例子,让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品德的重要,提高接受和理解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授时,课堂与实际的结合要在小学生接受能力范围之内,在这个范围之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小学品德和生活课堂的结合,为小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提供了契机,也为小学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道德基础。长远来看,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适用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方法
1.生活和品德相结合。现实生活可以磨练一个人的精神品质,也最能表现一个人精神品质。品德是将社会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因为有了品德,人与人之间才能友好和平的相处和沟通,才不是冷漠自私的驱壳。生活与品德的结合,就像鱼和水的融合,只有在生活中小学生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品德的意义和力量。道德标准来源于生活,那么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就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去感受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道德传统,去理解和领悟生活的习性。不小看任何一件小事,不错过任何一个养成美好品德的机会,努力提高认知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1]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内容和目标要紧紧围绕生活与课堂的结合这一主题,而且要坚持贯彻生活与品德相结合的这一理念。
2.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培养生活情趣。教师要对思想品德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进行把握。为了保持学生对课堂内容保持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授课时可以采取与平常不同的且趣味的教学方式。最重要的还是创设具有真实效果的生活情境,消除小学生对品德遥不可及的距离感,让他们觉得品德就在身边触手可得,这样他们就会认真对待和思考,从而能够真正的了解品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发生的有关品德的事实进行改编,改编成一个个内涵深刻的小故事将给学生们听;也可以将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生动的讲述出来;放映视频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小学生对图像、声音等比较敏感,视频可以对小学生形成综合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更直观的看到那些品德和生活的故事,能够以积极地心态感受和理解品德和生活,激发潜在的情感和向上的心情,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角色扮演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个教学方法可以让全部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对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改编,在扮演和观看中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就可以让小学们在这一过程中真实的体验到生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短剧的扮演要选择具有品德教育意义的题材和内容,在小学生的理解接受范围之内,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扮演的过程中得到情感和品德的升华。
3.丰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的课堂内容。教师在教学时,不要局限于课本,要不断扩展教学的空间,丰富课堂的内容。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的结合,其实就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二者相辅相成,有了较强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又加固了理论知识。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用知识和道德素质修养,有能力扩展教学空间和课堂内容,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提高课堂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的眼光放到社会上去,带领学生去亲身感受生活。比如,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去感受革命先辈们大无畏的精神和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也可以带领学生去敬老院,让他们去帮助那些老人,激发他们的尊老、爱老的品德。[2]总之,要多带小学生去具有社会价值,提高小学生品德的地方,既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又可以在实践中进行自我认识和思考。课堂内容的丰富和扩展,以及与课外生活的结合,让学生主动将品德与生活相结合,不断思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自己的价值。
【结 语】
小学品德和生活课堂的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影响小学生当下的品德与生活,对以后几十年乃至一生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这门课程的存在促进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小学生明辨是非和学习的能力。“人之初,性本善”,让小学生在“习”不断加强品德培养,培养他们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以及将来所从事的事业,培养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心态以及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提高对社会的责任感,促进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专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人体特征和机能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各器官的机能已趋于健全,高级神经活动已接近成人水平,这就为他们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更为高级的脑力劳动奠定了基础。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心理素质不稳定。中专学生在性格上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但他们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没有十分清楚的正确的认识,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体育教育工作者深知体育课不仅能使学生增强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开发智力、陶冶性情、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团结互助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但体育教学的这些功能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认为文化课的教育才是主要任务。笔者认为,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体育教学除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外,还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这些对学生文化课成绩的提高不可缺少。因此,把思想品德教育的丰富内容结合到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品德修养,这是每一位中专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
2中专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形象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否很好地将思想品德教育渗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是体育教师个人水平的体现。教师自身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和体现者,体育教师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生活、工作的态度,以及体育教师个人的理想、信仰、追求等通过他们的言行表现出来,进而对全体学生产生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为人师表,要严以律己,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去教育、启迪学生,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从而形成教师的威信,这样的学生在向心力的作用下,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教师缺乏师德和专业修养,不仅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化作用,还会造成反面引导,甚至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决杜绝此类行为。
2.2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专生的心理特点是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善于表现,处于思想由形成向成熟的过度阶段,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但同时教师应注意到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的行为轨迹,避免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侵害,造成情绪失控将影响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中专教师应以学生的心理基础为出发点,根据实际的教学实况制定体育教学中思想教育方式和心理教学方法,将思想教育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放在同一水平上。
2.3充分利用体育教育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由学校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经验双向结合、个体自觉地将自主学习能力与内在修养动力联合而形成的。中专体育多样化、生动而形象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理想、责任相联系,上升为爱国主义思想。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能够推动学生锻炼身体的实践,通过运动的成就感进一步扩展对理想实现过程的认识。理想的实现源自不竭的动力和健康的体质,健康是通向成功的基础。责任感和理想信念能够赋予学生使命感和荣誉感,自助地将个人的发展投射在爱国理想的实现上。体育运动能够通过循序渐进的锻炼不断增加学生突破障碍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加上正确的心理辅导,鼓励学生克服障碍、不畏困难,能够打消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懈怠和畏惧,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运动环节。既是体育教学有意义的尝试,也帮助了学生重新建立对体育精神全新认识。在素质教育的提倡下,体育教学应该趋向具体和形象,并侧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和体育精神,道德品质的教学内容应该结合体育寓教于乐的特点,应该是潜移默化式的教学。
3不断改变组织教法,增加思想教育内容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实践类小学课程,学生在学习这一课程时,不仅可以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指引,还可以了解、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所以,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时,应该深入研究教材,掌握教学核心内容,联系日常生活,拓展课堂教学,增加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如此才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深入研究教材,掌握教学核心内容
小学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时,应该明确教材是课程教学指导,对教材内容充分研究并理解,归纳总结出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教学核心内容,最终给予小学生更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小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同时它也是该课程的教学核心内容,明确这一点之后,教师在对思想品德课进行教学的时候便应该将重点放在怎样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上。
例如,教师在对《不能忘记的屈辱》这一章节进行讲解的时候,便应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核心内容,即爱国主义精神。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便需要将当时的中国国情介绍给学生,使其了解国家的贫穷与软弱导致西方列强变本加厉地欺辱,最后,教师对怎样爱国,怎样正确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进行积极引导,从而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用知识力量报效并建设祖国,使祖国日渐繁荣昌盛。又如在《钱该怎样花》这一章节中,核心思想便是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那么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便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树立合理的消费观,不相互攀比、不铺张浪费。
二、联系日常生活,拓展课堂教学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品德的综合型课程,它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时便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使学生将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以教材为教学指导方向的前提下,适当拓展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将教学内容实践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例如,针对《平安回家》这一章节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道路标识与交通规则等生活内容,培养学生遵守道路交通安全的良好习惯与意识,并且在互动环节中,教师可以针对上学路线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分享与讨论,总结上学路上影响安全的因素,并且教导学生怎样避免交通危险的发生。再如,教师在讲解《我会好好吃》时,便可以将饮食常识与正确用餐礼仪教授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不文明用餐行为进行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同时逐一提出正确的用餐礼仪,加深学生对用餐礼仪问题的理解与掌握。
三、增加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
通常情况下,拥有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或是学习动机十分明确的学生,往往会比不愿学习或是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所以,为了有效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便需要设法提高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与热情。
例如,教师在讲解《长城》的时候,由于很多学生并没有接触过长城,长城对他们来说还是相对较为抽象的,教师可以尝试借助多媒体设备,利用动画或是图片将长城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了解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中A民族精神的象征。再如,教师在对《我们的国粹――京剧》进行讲解的时候,由于京剧对大部分小学而言都是十分陌生的,这时候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播放《唱脸谱》选段,便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从而帮助其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更加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课。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在小学教学中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文中研究并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教育同仁带来一定程度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叶柳欢.试论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因素和有效解决方案[J].学周刊,2013(10):72-73.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育 学生体验 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063-01
品德与社会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只有当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时,他们的体验才是真切的,才具有道德的价值。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他们愿意也能够体验的情境,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参与进来,积极自主地去体验。
1 布置学生课前调查,收集资料,获得亲身体验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如我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进行两个项目的调查:一是让学生对学习用品、玩具、家庭用品等生活中的塑料制品进行调查研究。经过认真、仔细的调查、统计、归纳,学生认识了许多的塑料制品,对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了一个较清晰的了解。我发现学生通过实践所认识的使远远多于老师所能告诉他们的。课前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塑料制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课堂上深入了解塑料制品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二是了解自己家里、学校里获周围有哪些“白色”污染,可以采用记录或照片的形式展现。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并讨论调查结果,在讨论中学生充分体会到“白色污染”带来的危害,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塑料是不是最糟糕的发明”得出“塑料本身没有错,错在人类使用不当”的正确认识,并提供方案和提示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积极行动,通过自身的努力减少“本身污染”。
2 课上选取典型事例,力求真实,唤起生活体验
品德新教材十分重视儿童现在的教育价值,往往选取他们当前的典型生活事件作为教学活动范例,但是相对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儿童来说,这些“生活事件”又是固定的、静止的和虚化的,只为我们设计教学提供了思路,而要设计学生可以亲历亲为的学习活动还应该回归现实生活,从具体教学对象的生活中寻找活动资源。如我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这一课时发现尽管水就在学生的身边,但学生对司空见惯的水不会太在意,于是我提出了最近爆发的太湖蓝藻事件,果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我让学生结合电视上报纸上看到的新闻谈谈自己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学生自然而然地谈到了水污染的严重性。接着,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观察到的水污染现象,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的学生说:“听我爸爸妈妈说,小时候河里的水可干净了,可以洗澡,可以淘米洗菜,甚至可以直接饮用呢!可现在太脏了,有些饭店总是把一些食物垃圾和污水倒在河里。”有的学生说:“我常常发现我们家小区后面的河面上漂浮着垃圾,环保工人一直在打捞。”还有的说:“我在报纸上看到有人因为吃了河里的鱼而中毒了呢!”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激起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状况的忧患意识,知道保护水资源刻不容缓。
3 捕捉鲜活教育内容,激发兴趣,加深学生体验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都向我们道出了同样的心声,那就是生活和教育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相辅相成。教育必须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同时更要服务于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者,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不能局限于一个学期十几课品德教材的教学内容,况且教材上很多内容不是马上跟着时间脚步的脉搏,积极把新鲜血液融入到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去。如:在我国欢庆“60周年国庆”这一期间,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国庆的各种资料,观看它的新闻,畅谈心目中的祖国,制作国庆小报,开展“国情知识知多少”知识教师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全身心参与,用自己的心灵感受我国喜迎国庆这一大盛事,从中自然能感受民族的自豪感、为过效力的荣誉感。
参考文献
[1] 陆秀芬.这样上课也精彩——新课程思品课教学方法点滴谈[J].考试周刊.2009(26).
[2] 李义攒.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4).
[3] 邰永梅.初中思想品德课改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
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提出创新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创新意识。如果教师奉行应试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过分要求提高考试成绩,而忽视引导学生全面的掌握基础知识、获得专业技能,那么新课标教育只能名存实亡。所以,要想通过思想品德教学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塑造健康人格的成长阶段,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反应快、思维活跃。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的情绪波动、心理变化,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如,创建逼真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再如,成立小组,提出新问题,让小组成员讨论,或者组织各小组之间进行辩论,学生从不同的思考中汲取营养,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学要结合生活实际,根据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时刻保持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培养创新思维。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当下恶劣的环境问题,通过对比污染前和污染后的图片,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引导学生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付诸行动。
三、支持和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新性的问题有利于增加好奇心、唤醒求知欲、开拓思维。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问题情境,巧设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引导他们去探索、思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制造学生认知方面的冲突,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敢于提出问题。但是,教师也要注意所提出问题、所设疑问的质量,引导学生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去创新、去质疑、去超越,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引导学生从冲突中、矛盾中去创新发展。教师可以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去参加学生之间的讨论,支持和鼓励学生抒发不同见解,表扬创新、有价值的观点。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如,在讲解环境问题时,教师可以用轻松、诙谐的方式讲解,如,以漫画对话的形式展现黄河、长江,将长江、黄河拟人化。展开对话,黄河说:“你好!长江,我是黄河”。长江说:“你好!黄河,我也是黄河!”延伸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讨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积极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想一想”、“比一比”等子栏目,将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理解和分析思想品德教材,注重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深刻掌握教材内容,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行动力。另外,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以独特的视角去思考、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多种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如,仍以保护环境为例,教师的课后作业内容,可以让学生去调查校园、学校周边的环境状况,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并向当地政府、社会提出保护环境的倡议。其次,教师应注重在课前、课后,根据教材知识,积极开展参观、访问等组织形式的实践活动。如,在学习“认识、评价教师”等内容后,教师可组织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去深入认识、了解思想品德教师,总结老师的优点和缺点,学习老师的优点,并指出老师的不足,与老师交流之后,建议其改正,最终找到促进师生和谐、融洽相处的方法。
五、营造轻松的创新学习氛围,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
关键词:生活;生本资源;教学方法;课外活动
思想品德课程是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这本身就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多教师采用的是机械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枯燥而呆板地讲解教材上的知识点,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失去学习的动力,自然也无法发挥学科功效,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道德。在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要与生活接轨,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这样才能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更加生动活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与生活接轨呢?
1开发生本课程资源,让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
以往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照本宣科,机械照搬,教材上怎么写的就怎么写,教材拥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机械的知识搬运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样不仅会抹杀学生探究的动力,还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不利于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陶冶情操。走出教材封闭而狭小的空间,以生活为平台,带领学生在更宽广的空间展开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的主体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将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而是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从生活中收集更多的教学素材,学会以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教材,能够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将更多的教学资源整合到课程教学中来,这样才能让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使学生不断在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将更多教材上的知识点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
2运用多样教学方法,让教学形式更加生活化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所接受的知识点的数量,因此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讲学生记,学生并没有太多的体验与感受,所得到的只是理论上的说词,而根本无法用于指导生活行为实践。而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这样更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基于自身生活经验与基础知识构建知识,获得更丰富、更深刻的体验与感受。2.1角色表演。这是一个集娱乐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艺术性活动,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点寓于学生的表演活动之中,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学更具趣味性,激起学生积极的参与热情,同时更能让学生在表演中亲身体验,更加深刻的理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更多亲身表演的机会,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其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带领学生一起来设计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表演活动,以帮助学生在表演中达成预定的地教学目标;同时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配角色,这样学生的体会更深刻,同时更能彰显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为了增加表演效果,我们还可以通过布置场景、设计旁白、运用音乐来增强感染力,这样更能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学习了《学会拒绝》,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设计与表演剧本,这样能够很好地将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快乐学习,更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各种不良的行为,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2.2交谈活动。学生是与教师平等的学习主体,成功的教学就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式交谈活动。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地讲解,而是要运用留白艺术,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与充分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围绕着熟悉的生活话题来展开积极的互动。如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们可以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引入教学,并引导学生就此来展开交谈。这样的活动给予了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来针对生活话题展开深入的分析与思考,让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思考者、积极的交谈者、耐心的倾听者。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等,以对教学活动进行当堂创作,以引领更多生成的精彩,实现师生之间的真正互动。
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要实现学科教学与生活的接轨,不仅要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同时还要回归于生活,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实践中检验与内化,这样更能帮助学生从直观的事物上升为理性认知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进而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如开展社会调查,调查的主题不仅要与学科内容密切相关,目标明确而具体,还要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指引学生完成调查。这样的主题调查活动才能让全体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自主探究性活动中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如《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调查家乡环境问题》的调查活动,这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让学生将课本知识灵活地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深化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点的理解水平;同时更能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加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真正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真正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你会惊奇地发现以前爱乱丢垃圾的同学总是会非常细心地扔进垃圾桶;外出就餐时不再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在生活中非常节约,不浪费一粒粮食、一滴水。许多学生利用假期时间组建环保小队,走进街道消除路灯以及一些建筑物上的小广告,让街道更干净,为这个城市的建设贡献微薄之力;深入工厂、社区宣传环保等等。
参考文献
[1]谷仕华,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和学生生活实践接轨的研究,《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4(12)
[2]杨均,初中思想品德课要与生活相联系,《中学教学参考》,2014(12):59-59
一、实施激情明理导行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演化,非常适宜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一系列课型。其教学的主导是教师,以激感、评价行为、阅读文字、口头教授,以及直观呈现等方式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学生在自省辨析、明理动情、把握教材,以及观察认识之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与行为进行评价。此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迅速地学习和理解品德知识或者是某种行为活动等。教师通过此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发。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诚信是金》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在提出了“一个人缺少了诚信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诚信不但是一种财富,也是一种力量”等观点后,教师能够为学生讲解一些有关诚信的故事,以及教师自身的实际感受,再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探讨对诚信的认知,进而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上与认知上的共鸣,推动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践行诚信。教师以这种方式实施教学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二、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说,学生自身的情感特点和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有着强烈学习动机或者是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常常能够比缺少学习动机或者是学习兴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理想和迅速。为此,倘若教师想要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就务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特性,以学生作为视角,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能够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特别是对于学生平时生活中较难接触到的知识,教师需要重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与介绍背景。例如,针对《祖国的宝岛台湾》这一节教学知识,大部分的学生都未曾到过台湾,这就要求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演示一个有着影响力与感染效果的关于台湾的场景、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教师以如此的模式实施教学,使学生明确了宝岛台湾的美丽以及它是我们国家领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就是学习兴趣,小学生常常对新鲜的事物产生强烈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持续地学习与探究,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点的挖掘,进而让课堂教学变得充满趣味性,以使学生在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更加积极和有效地学习。
三、组织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激发。因此,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对于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一些热点内容,需要防止单一性地灌输,应当根据教学知识组织一些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以参观调查、课堂演讲、学生探讨等一系列的形式实施教学。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图书馆或者是图书城,以使学生可以查找关于世界各地风土人情、语言、宗教等的信息资料,以及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络进行查询,且启发学生归纳和整理搜集到的素材及资料。如此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地把握了教材上的内容,还让学生学习到了教学课堂上没有涉及的内容。事实表明,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的创新型教学策略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讲也显得非常关键。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道德情操的最初时期就是小学阶段,为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可以在学生的情感、行为、道德等方面体现作用,从而实现引导与启发的功能。对于广大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者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实际生活作为出发点,持续地更新教学思想以及创新教学模式,努力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以使学生热爱生活,推动学生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形成,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旭敏.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