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景园林设计专业课程
核心课程
《园林美术》、《园林制图》、《园林材料》、《园林建筑》、《园林植物和花卉》、《园林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学》、《室内环境设计》、《AutoCAD》。
园林树木花卉学、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设计、园林工程计价、园林工程施工等。
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小型绿地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工程设计等实训。
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主要设计就业单位包括园林局、设计院、苗圃、园林设计公司、旅游规划设计公司、风景旅游区、房地产公司、大中专院校教师以及其他建筑与环境工程、市政园林、公用事业、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相关的行业、部门机构。本科毕业生也可继续攻读园林、景观、建筑、城市规划、环境艺术专业类的硕士学位。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房地产、广告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建筑/建材/工程;
2 房地产;
3 广告;
4 环保;
5 农/林/牧/渔;
6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7 其他行业;
8 家居/室内设计/装潢。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景观设计师、方案设计师、园林设计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景观设计师;
2 景观方案设计师;
3 景观施工图设计师;
4 方案设计师;
5 施工图设计师;
6 植物设计师;
7 园林景观设计师助理;
8 景观设计师。
拓展阅读: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就业前景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社会上是有目共睹的,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逐渐出现在世界城市排名榜上,国内的城市建设也在稳定而高速的发展中,社会对各类型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多。
其中景观建设已经成为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园林景观设计师相关设计建筑类职业就业前景还是十分可观的。
1.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较落后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多属工科,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理应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性技术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体系理应是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但现状却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完善,实践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实践内容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脱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于教学发展的要求等。缺乏“真正”的综合性实践项目,实践训练多呈现为片段式。如测量学不能与园林工程施工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将所学的测量知识通过综合实践有针对性、系统而连贯地结合起来;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虽然从内容上来说确实具有专业综合的意义,但因其所处时段正好是学生考研和联系工作的重要时期,学生投入的精力不足,结果是到毕业的时候学生都搞不清楚一个风景园林项目工作全程或基本轮廓是什么样的。这与我国社会转型、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极不相称。
1.2师资队伍整体相对较弱,影响教学效果
从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情况看,风景园林专业教师多有两个类型。由于此类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一般开设较晚,因此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由相关专业转型而来,其长处是教学经验较丰富,短处是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整体把握较为欠缺;另一类是新进的教师,一般较为年轻,大部分都是由学校毕业直接到新建本科院校工作的,其长处是专业理论知识强,短处是教学及实践经验少。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把控能力、教学水平、实践技术相对较弱,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2.地方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建议
作为地方性院校,如何借鉴同类高校发展经验,依托并整合地方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办出有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无疑是当前急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2.1明确培养目标
2005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起草的风景园林教育提出教育的目标为“风景园林具有艺术和科学的双重属性,因此风景园林教育应培养学生在根植于人类传统和自然系统认知基础上进行环境设计,形成概念、协调关系和创造作品的能力”。结合地方院校实际,培养目标不应求大求全,而应突出自身特色,面向地方实际需要培养人才,培养具有懂设计、能施工、会管理,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针对性。
2.2探索培养模式
考虑地方院校的办学实际,建议风景园林专业采用“1+2+3”人才培养模式,即“1个专业基础平台,2个专业模块,3个专业方向”。“1个专业基础平台”指专业基础课程和通识类课程;“2个专业模块”是指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工程2个模块课程,之所以只设置这2个专业模块,主要考虑地方院校办学实力、就业渠道等因素所限;“3个专业方向”是指依据各院校专业实力、学生就业意向、人才需求等因素,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可设置景区规划、景观设计、景观建筑3个专业方向,风景园林工程可设置风景园林施工、风景园林管理、风景园林造价3个专业方向。各院校可以依据自身办学实际,灵活设置适宜于自身的专业模块和专业方向,如有条件,可增设园林植物,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
2.3完善课程体系
国际现代风景园林学已有4种明确可界定的相关的业务类型:一是景观评估和规划,二是基地规划,三是细部设计,四是都市设计。结合工科专业实际需要,“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集中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应当得到推广。尤其“专业方向课”和“集中实践”,这两个以往不受重视的部分需要增加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因为这两部分是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实施,使学生能够把各项知识融会贯通,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普遍提高。
2.4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对应风景园林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各院校可以设计和工程课程为专业教学基本点,并设园林植物及应用、园林建筑、园林历史文化、园林管理等相关课程,并加大实践环节课程量。在校内,建立画室、制图室、实验室等,并举行手绘大赛、设计大赛等,每年不定期举行讲座;在校外,与企业合作,与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合作,建立实训基地。通过与校外合作,使学生尽早了解到行业实际,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本地的风景园林行业做出贡献。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2.5改善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更加具有创造性,能激发学生潜能和求知欲望的教学方式。部分课程采用观察认知法,如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等,通过实地观察园林植物,对其整体特征、季相变化、生长习性等进行直观的了解;部分课程采用实验教学法,如测量与遥感、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等,通过实际操作相关仪器设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从“听得懂”达到“会操作”;部分课程采用“练习+评议”法,如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规划等,通过对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练习,并由老师及同学共同评议,达到自己动脑,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目标。2.6加强师资建设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加强对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到风景园林行业一线锻炼或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进行深造。对于青年教师,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富有经验和技术的企业家、设计师、工程师等到风景园林专业兼职任教,扩大实践教育的师资力量,弥补地方院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师人数的不足。
3.结语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Landscape、概念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一直以来景观设计的概念都存在争议,风景园林等同于景观设计还是国际上的Landscape architect等同于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到底是什么?长期以来的概念的混淆使得景观设计教育和实践出现了混乱在我国高校多个学科门类中都出现了景观设计专业,如:2205020风景园林设计、5604050建筑室外环境设计、5604020城乡规划方法与理论、7605030环境艺术在以上的专业教育中都有景观设计方向的教育,理清和界定景观设计的概念成为指导教育实践和设计实践之基础和必要。
景观要从四个层次去理解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符号性。大部分园林学者则持“景观是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艺术设计学者认为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科学是片面的,景观设计是艺术的、至少不能称作科学的。
一、 “Landscape ”以及相关名词在翻译中的混淆现象
景观设计中的“景观”一词,来源英文“Landscape” 一词,“Landscape”在英语符号系统中形成的过程复杂,大多数学者接受的 Landscape演变路径,“最早Landscape一词来源于荷兰语landskip,特指风景画,尤其是自然风景。”[1] “Landscape在古英语中最初是指“留下了人类文明的地区”,到了十七世纪,“Landscape”作为绘画术语从荷兰语中再次引进英语,意为“描述内陆自然风光的绘画,区别于肖像海景等”。[3]可见“Landscape”一词在英文中最早是关于美的,确切的说是和视觉艺术有关的。
19世纪中叶,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r von Humboldt)将landschaft引入了地理学成为地理学中表示“某个地球区域内的总体特征的”的科学术语。
《英汉辞海》中对Landscape的解释是:
①风景、风景画、自然山水,表现自然景色的画面或绘画;风景画法、描绘自然山水的艺术。
②地球表面,特指由地质力产生或改变的集合体中的一个区域的地形;在依次观察视野所及的地区;能够看到一致景色的多种地形的组合。
③[动词]使成为风景;从事庭院布置工作。
二、 “景观设计”一词如何翻译
在我国的景观设计所涵盖的范围中,有景观建筑、风景园林、景观规划等多方面内容,如果我们取其任何一种意义译成英文如下: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风景园林――Landscape Gardening;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Design中的“Landscape”是否包含了Landscape Architecture,Landscape Gardening及Landscape Planning之意?有的学者认为译为“景观建筑”、有的学者认为译为“景观设计” 、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翻译为“风景园林”或者还有学者指出译为“风景建造”或“园林建造”比较合适。
可见,在翻译过程中“景观设计”与“ Landscape Design”并不是一组对等的可互译的词组。问题出现在各自的学术背景的区别对景观设计的理解各不相同,理解不同毫无疑问就造成了翻译的区别。
三、汉语“景观”、“设计”的来源及意指
由于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暧昧性,景观和设计在现代汉语中有多重意义。汉语中本无景观一词,景观属外来语最早出现于日本学者对德语Landschaft的翻译。景观被国内学者接受源于1936年由日本学者著《景观地理学》被翻成中文。80年代国内的园林界逐渐有意识的使用景观一词,有“景色、景物、景象”之意。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的设计和“Design”的使用遥想对应。“现代设计的概念最早是二十世纪初建立的受日本的影响,其概念中包含大量美学和视觉艺术的意义。”[4]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设计是造型艺术的一种。设计广义上是指为一定目的而从事设想、规划、计划、安排、布置、筹划、策划。狭义上理解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设想、计划和方案并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
四、当代学者们对“景观”概念的解释
关于景观设计的混淆主要出现在景观一词,景观一词的暧昧性赋予了她太多的含义和内涵。学者们就此纷纷撰文发表观点: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刘家麒先生认为“landscape 不是地理学的概念,也不是生态学的概念,正是风景园林的概念”[5]李金路先生认为“景观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6]刘滨教授则认为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风景建筑”并指出“风景建筑学是一门包含了传统风景园林学精华的新学科。”[7]俞孔坚教授坚持认为“景观是自然及人类社会过程在土地上的烙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类的理想与追求在大地上的投影”[1]景观是视觉美的、是可供人栖居的、是生态的、是记载了人类的历史和理想得符号。
五、景观设计概念析义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landscape是自然美的田园的语义上拓展出视觉艺术上的自然美,具有引申的地理学意义,最终演化成为包含具有视觉美的自然及人工环境。
而汉语中的“景”和“观”有看的意义。景为可见的一切。观与看区别在于,观不仅是动词还有名词如: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的尺度上比看要更大,又引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中“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句为证。
由上可见landscape和景观在元概念的理解基本一致,景观设计的概念必须是以视觉美的、艺术的为基础的人类文化理想的载体;在宏观层面上的出发点必须是生态的、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实践中是以空间、场地设计为基础、形式美为手段、以植物学、环境学、气候学等学科为学术支撑的。甚至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的目的和任务都是同物异名而已,这样“景观设计”这一概念广义上就包含了以上学者们提出的所有概念。如非要对于艺术和科学的侧重有所去别,在汉语语境中“设计”一词含有更多的造型艺术的概念,对于艺术设计侧重的;注重形式感、审美情趣的景观还是以“景观设计”命名比较恰当。侧重科学理性的;注重科学推理、工程的景观借鉴梁思成先生的提法为“景观营建”为好。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 2002/01
[2]吴静娴《对Landscape的释义及其理解的探讨和研究》中国知网
[3]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
[4]刘家麒 《对“还土地和景观以完整的意义:再论”景观设计学之于风景园林一文的审稿意见》[J].中国园林2004 /07
它的主设计师便是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胡洁。
初识胡洁,眼前的他,中等身材,衣着简朴,戴着眼镜,显得儒雅谦和,这是记者见到胡洁的第一印象。随着访谈的深入,记者慢慢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才逐渐领悟到这位园林设计师诸多的不平凡之处。
…梦想成就未来…
建筑世家 志存高远
胡洁出生在工程建筑世家,爷爷是位铁路工程设计师,当年曾经主持设计了成渝铁路的建造,胡洁的几个伯伯、叔叔分别在铁路、医学等各自的专业领域也颇有成就。
胡洁的父亲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和建筑历史专业的教授,并曾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牵头的国徽设计小组的成员。母亲则是城市规划专业的副教授。清华园的熏陶使胡洁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清华大学一座座风格鲜明、历史悠久的建筑感染着他,使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想成为像贝聿铭一样的设计师。
胡洁从小就喜爱绘画,在初中时遇到了曾经师从徐悲鸿等几位绘画大师、绘画造诣极深的美术教师――吴承露先生,吴先生将中学美术教师作为终身职业,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培养学生之中。胡洁参加了吴先生组织的美术小组,白天绘制“”的宣传画,晚上就用苏联美术学院艺术专业的课本学习素描等绘画基本功,3年的学习使他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功底,为日后从事建筑及风景园林规划奠定了基础。
受父母的影响,胡洁对建筑艺术情有独钟,大学本科他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建筑学,毕业后他选择了自己钟情的古典园林,师从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师、教育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孙筱祥先生,继续攻读风景园林专业的研究生。
在读大学和研究生期间,胡洁十分崇拜并关注著名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熟知他的关于建筑学、建筑艺术方面的报告和作品,十分仰慕贝聿铭先生能够学贯中西、将东西方文化完美结合、在建筑设计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建筑艺术上达到高深境界。
1988年,胡洁怀揣儿时的梦想,远渡重洋,到位于美国中部的伊利诺大学攻读景观学硕士学位。1995年,胡洁凭着不凡的才干抓住时机,进入美国顶级景观设计公司SASAKI设计事务所,迈上了事业的又一台阶。在SASAKI公司,胡洁找到了更大的施展才华的平台,接触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也从小尺度,做到中尺度,又做到大尺度。
1999年,胡洁作为SASAKI公司的设计代表回到中国开拓业务,他参与的项目设计方案在大型投标活动中多次中标,如北京东方太阳城规划设计、广州汇景新城方案设计等,国内风景园林界在了解SASAKI公司的同时,也逐渐熟悉了这位优秀的设计师。
胡洁接受过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教育,又接受了美国宏观生态学、区域土地利用与规划、河流流域生态规划等学科的观念和知识,并深受丹・凯利等美国现代派设计大师的影响。多年的实践使他日渐成熟,视野也越来越宽广。在众多的设计项目中,他一直努力尝试将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设计既有现代感又有中国风情。
拳拳报国心 悠悠赤子情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2年,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项目开始面向全球招标,时任SASAKI公司驻华业务代表的胡洁敏锐地感觉到这是自己报效祖国、实践“山水城市”理念的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胡洁做了大量工作说服SASAKI公司, 参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招投标竞赛。SASAKI最终接受了建议,成立了专门的设计小组,为竞赛昼夜奋战,胡洁作为主要设计师之一,大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加入到方案中,他们最终形成的自然式中国山水园林定位、中华文明五千年纪念大道、龙形水系等极具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赢得了评委的高度赞赏,SASAKI公司的方案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之后SASAKI公司由于商业原因退出该项目,胡洁则选择毅然回国,在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建了自己的设计团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全身心地投入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竞标之中。
整个竞标及修改的过程只能用一波三折来形容,胡洁顶住了来自周围的巨大压力和质疑,执著地坚持,最终迎来柳暗花明,他主持设计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方案获得了最终通过。 2008年7月初,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首次向公众揭开神秘的面纱。奥运期间,这座被誉为北京后花园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它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多样的设计手法,让八方客人体验到中国山水园林的和谐灵动之美。
…认识胡洁…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成功让很多人认识了胡洁,让更多的人想去了解胡洁。
听胡洁讲述自己出国求学的奋斗经历、一波三折的创业故事、执著追求的“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让我们更加真实、更加完整地了解眼前这位温文尔雅的中年人。在他的身上体现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体现着努力探索、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体现着追求成功、不甘平庸的人生理想。于是,一个丰满而多面的胡洁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清晰了起来......
赤子胡洁
建筑世家的成长环境让胡洁不仅从小就喜爱建筑,更让他培养了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操。胡洁不仅推崇钱学森老先生的“山水城市”理念,更把钱老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的楷模。2002年,怀着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回国效劳的强烈民族感,胡洁毅然决定辞去报酬丰厚的美国SASAKI公司高级设计师的职务,回到阔别15年的祖国,在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继续完成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和实施。
当问及当初为何如此抉择时,胡洁淡然一笑,谈起自己的初衷。其实,身在大洋彼岸的他一直关注着祖国的发展,为祖国取得的每一个进步而欢欣鼓舞。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作为旅美华人他渴望能够为国出力。在参与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竞赛时的日日夜夜,强烈的报效祖国的信念支撑着他夜以继日的工作,通常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有时压力大到令他在半夜一身大汗中惊醒,但胡洁咬着牙坚持了下来。用胡洁自己的话形容当时的信念:“就是一种不顾一切想冲上去的感觉”。
可惜的是SASAKI公司半途退出了项目,为了自己执着追求的奥运梦想,为了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方案最终落实建成,胡洁毅然选择放弃美国的一切,回国继续自己的事业。在繁忙的工作中,胡洁经常教育自己的团队,“我不是拿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当一个商业项目,也不是一件个人的成败事情。这是一项政治任务!”
功夫不负有心人,胡洁成功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不仅实现了胡洁的职业理想,同时也是胡洁用满腔的热忱,把自己对祖国的赤子之心绘成了北京地图上最优雅大方的一抹绿色,为北京、为祖国筑就了一块绿色的奥林匹克丰碑。
成名之后的胡洁依旧执着于自己为国效力的理想。继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项目之后,他又主持设计了铁岭市凡河新城景观规划设计、唐山南湖生态城景观规划设计和鄂尔多斯青铜器广场设计等多个重要公共项目。
胡洁虽从大洋彼岸的美国归来,但他把自己的事业理想放在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结合西方先进技术,打造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山水园林上。胡洁把对祖国的热爱渗透入他的每件作品中。在他主持设计的众多作品中都闪耀着“叠山理水”的传统中国园林思想。
2008年7月,在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前夕,胡洁专程奔赴陕西黄帝陵,拜谒这位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作为一名海外华人,倾注六年心血担纲设计、修建、完成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胡洁深感自豪。拜谒黄帝陵,既是告慰老祖宗,也了却自己一名海外游子的多年夙愿。
设计师胡洁
胡洁年少时就一直梦想能成为一名像贝聿铭一样优秀的建筑设计大师。 在国内读大学和美国读研究生期间,他深入研究了贝聿铭的设计作品,对贝聿铭先生学贯中西,将东西方文化完美结合的高深建筑艺术十分仰慕。
胡洁的设计师生涯始于美国。在伊利诺大学读完研究生后,胡洁留在学校做了四年的校园设计师。这段时间,他从校园内道路、停车场、绿化带、植物园等项目做起,一步步开始了自己的设计师生涯。
进入SASAKI公司之后,随着参与的项目越来越多,胡洁也逐渐从助理设计师成长为主要设计师之一,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用胡洁自己的话说,在SASAKI公司工作的8年时间,使他终生获益匪浅,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从最初劝说SASAKI公司参与奥林匹克公园方案竞赛,到最终作为奥林匹克公园中的森林公园的主设计师,胡洁将满腔热情都注入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之中。作为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熟悉西方先进环保科技的旅美设计师,胡洁将自己推崇的“山水城市”设计理念充分运用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上。
建成后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磅礴大气的自然生态系统延伸了北京古城中轴线,使这条代表城市历史、承载古老文明的轴线完美地消融在自然山水园林之中,以丰富的生态系统、壮丽的自然景观诠释着“通往自然的轴线”理念。
梅花香自苦寒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酝酿的过程见证了一个优秀园林设计师的诞生!然而这个过程的艰苦恐怕只有胡洁自己体会的到。
从胡洁任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至今6年多时间内,他率领团队参加了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铁岭凡河新城、唐山南湖生态城中央公园、内蒙古鄂尔多斯森林公园、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广场等重大项目,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也渐渐在国内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先后荣获北京市2007年度外国专家“长城友谊奖”,北京市奥运工程规划勘查设计与测绘行业先进个人奖,科技奥运先进个人,科学中国人(2008)年度人物等诸多荣誉,并作为北京2008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手参与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
面对成功后的赞誉之声,胡洁一再表示包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在内的成功绝不是某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整个团队合作的结晶。他始终对整个团队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充满感激之情。而他,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努力做到的就是在设计中充分发挥团队每一个人的优势,把所有的人的才能和智慧,都发挥到极致。这就是作为设计师的胡洁,才华横溢而又谦逊低调。
教师胡洁
在胡洁给自己的定位里,他的第一身份是教师,为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多培养一些优秀人才是他一直努力践行着的理想。
自2003年回国,胡洁就开始担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和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期间,他不仅要带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前进,还担负着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教授园林技术和工程两门专业课,并指导多名研究生的学习。在教学中,胡洁注重实践,总是让学生亲身参与项目的调研、设计和建设工作,进行全面的训练。他认为科研、生产、教学的结合是培养人才的最佳模式。只有经过学习、科研、项目实践三方面的实践和锻炼,学生才能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才。
胡洁非常崇敬钱学森,他还记得钱老最后一次跟人民日报的正式谈话,钱老提出中国现在的教育系统还不是培养创新型科学家的教育系统,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还是死板地去积累知识,而不是创新。大学应该把培养创新性人才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摒弃灌输知识的应试教育模式。为此,胡洁在百忙之中,在国内国外的杂志发表大量文章,包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杂志发表文章,对自己在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思想进行总结。胡洁希望在自己将来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一线工作退下来后,可以静下心来系统地写几本书,带几个学生,认真的履行自己“为人师”的责任。
普通人胡洁
在事业成功的耀眼光环背后,胡洁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熟悉胡洁的人都知道,胡洁是一个爱动的人。胡洁喜欢户外运动,对爬山、游泳、慢跑和旅行都情有独钟。之前在美国时,他常和夫人到各地旅行,参加各种活动。他认为,到野外旅行,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阔眼界,对设计的提高很有帮助。他喜欢照相和绘画,闲暇的时候就拿起画笔,记录所见所想。但回到祖国后,他和夫人都忙碌于自己的事业,几乎没有业余时间可以休闲放松。这几年来,除了有一年春节期间陪夫人到澳大利亚度假一周外,他从未休过假。他坦诚地表示,由于自己在家的时间很少,没时间料理家务,对夫人一直亏欠很多。他事业的成功离不开整个家庭背后默默的支持和鼓励。
让胡洁最感欣慰的是,父母都看到了自己倾注心血设计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他(她)们十分自豪。“他们很高兴,父母都是学建筑的,他们一直认真收集各种报刊杂志,剪下所有有关我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报道。”胡洁说,“我的父亲在过世之前,还在森林公园转了一圈,说很为自己的儿子高兴和骄傲。在父亲临终前,头脑不清醒的时候还问我,你做这个项目,是不是为国家争了光?你为清华大学争了面子没有,我说,是。看到在我身上实现了他们的理想和梦想,父母都感到非常安慰。”胡洁满含深情地告诉我们。
…胡洁的杰作…
想要更深的了解胡洁,我们就必须把目光投向他的作品,因为胡洁告诉我们,他所有的情感和观点都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他的设计里......
大气磅礴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但凡到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人,无不啧啧称叹。感叹公园本身的匠心营造,传统与现代元素的交融荟萃,龙形水系的磅礴洒脱,满园生态绿色的布局......
这个离北京市民最近的森林公园占地面积680公顷,是10个北海公园的大小。当你经过北五环时,路旁高大乔木和五彩灌木绵延数公里,犹如置身于一片宜人清新的绿洲中。
通往自然的轴线”理念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灵魂。在奥运场馆感受了现代设计给我们带来的巨大视觉冲击之后,再往北走,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中国传统的山水长卷。只见一泓碧水横卧面前,平静的水面倒映着北面的仰山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山上松枝苍劲、巨石巍峨、溪水潺潺,俯首又可以在人造的大玻璃缸“沉水廊道”中与群鱼共乐。总之,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我们既能找到使人仰目的震撼,同时又能寻见精神悠游的惬意。
由胡洁主设计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中国传统山水格局为特色,以地域文化和场地特色为根基,形成开阔豁朗的景观控制体系,重点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传统造园境界;山水错落、负阴抱阳的山水空间具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人文意境;绵延山水,跌宕起伏,凸显“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气魄,表达人与自然相生共荣的和谐;“龙形水系”,取“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文化含义,将中国龙图腾传向世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使“通往自然的轴线”理念不仅仅体现在空间概念上,更具有历史人文意义,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浓缩而精确的总结。另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全面应用当代世界先进的景观建造技术和生态环境科技,制定出一系列重要的生态战略,形成大量生态设计成果,用科技营造和谐自然的生态公园,力求达到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现代景观建造技术与环境生态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
为了遵循“绿色奥运”的理念,胡洁巧妙地将森林公园设计成北京的“绿肺”和生态屏障:全园种植450公顷绿地,林木覆盖率达到67%,超额完成北京申奥时的承诺(40%―50%)。全园共种植树木53万余株,年产氧5208吨,年吸收二氧化碳32吨,年树木滞尘4731吨,是名副其实的“北京绿肺”。同时,在公园的细节设计上还体现人类文明对动物的关爱:公园里建有中国第一座城市内跨高速公路的大型生态廊道和中国第一座雨燕塔。奥运过后,这座北京最大的公共公园已经成为市民的森林和休憩天堂,也是奥运会为北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绿色财富。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项目在国内外荣获了多项殊荣,该项目荣获2009年度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综合设计类荣誉奖,2009年度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地区设计类总统奖(一等奖),2008年度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地区风景园林规划类总统奖(一等奖),2007年度意大利托萨罗伦佐国际风景园林奖(Torsanlorenzo)城市绿色空间类一等奖,200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项目城市规划类一等奖。同时还荣获了北京市奥运工程落实“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突出贡献奖,北京市奥运工程绿荫奖一等奖,北京市奥运工程优秀规划设计奖,北京市奥运工程科技创新特别奖,北京市奥运工程规划勘查设计与测绘行业综合成果奖、先进集体奖、优秀团队奖等等。
正如意大利托萨罗伦佐国际风景园林奖颁奖典礼上评委所言: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21世纪世界园林显著成就之一。它大胆的、富有挑战性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成为耀眼的亮点......
绿色园林城市 铁岭凡河新城
人们因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而认识了胡洁,但胡洁却不只等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2007年,铁岭凡河新城项目,胡洁受邀担任核心区景观规划主设计师,不久他的又一件杰作诞生了。
铁岭凡河新城,是东北第一座水城,是我国第一个以河为城市中轴线的城市。胡洁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当地现有自然基础条件中的山水资源“弯转前行在新城中的凡河、作为候鸟迁徙地中间站的莲花湖湿地、东部凡河发源地的山区”,因势利导形成富有特色的山水城市构图。具体做法是:将凡河河水通过人工挖掘的渠道引入到北面的莲花湖湿地,作为湿地的补给水源,在凡河、天水河和东侧的高速公路两侧建绿化隔离带,在这两水一路的绿带的南侧交点处挖湖,命名为“如意湖”,在北部莲花湖周围利用南部挖湖的土方围湖堆山,命名为凤冠山,这样就形成了“两条碧水穿城过,十里湖山尽入城”的新城绿地格局。这样人工山水就起到了对自然山水的补充作用,展示了一幅“龙首凤冠,两湖一轴正礼乐”的充满中国山水情调的新城格局,达到了胡洁一直追求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想境界。
铁岭凡河新城中的莲花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设计项目荣获了2009年第七届意大利托萨罗伦佐举办的国际风景园林奖的地域改造景观设计类的二等奖和200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项目城市规划类三等奖。铁岭凡河新城核心区景观设计荣获2008年度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
化腐朽为神奇 唐山南湖生态城中央公园
此外,胡洁还主持设计了河北唐山南湖生态城中央公园景观设计。这座被誉为从废墟中生长出的城市在治理之前,人迹罕至、杂草丛生,城市生活和建筑垃圾随意倾倒,污水任意排放,可以说是一个大的垃圾场。
如今再走入南湖,一片片树林绿意盎然,起伏的山丘绿草如茵,波光粼粼的湖面游船荡漾,气派的广场时尚现代......怎么也不会让人想起这里曾是垃圾成山、污水遍地、私搭乱建的采煤沉降区。胡洁就是使这里化腐朽为神奇的风景园林设计师。
胡洁在规划设计中,将场地内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以保留、恢复、重建原有景观要素――山体、水系、湿地为主,遵循中国传统园林“道法自然”的设计原则,有意识地对原有构景要素加以改造和再创造,从而打造出一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和谐生态新城。胡洁的杰作还有很多,青海省坎布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鄂尔多斯东胜区森林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福州大学新校区景观方案设计......每一件作品都闪耀着胡洁匠心独具、天人合一的智慧灵光。
“山水城市”:21世纪中国特色的城市之道
“山水城市”由来
胡洁设计的作品,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代表,都秉承了中国传统园林典型的设计手法,到处都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水城市”理念。可以说,他是一个“山水城市”理念的大力推崇者和践行者。
山水城市”这个概念,最早可回溯到1958年3月1日,当时钱学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一文。
在钱老的晚年,他时刻关注着中国城市的建设,他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思想,他把中国未来的城市描绘为“有山有水、依山伴水、显山露水;要让城市有足够森林绿地、足够的江河湖面、足够的自然生态;要让城市富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宜居环境。”
1984年11月21日,钱学森先生写信给《新建筑》编辑部,提出构建“园林城市”的问题。1990年7月31日钱学森在给吴良镛的信中,明确提出“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1992年10月,钱学森收到《奔向21世纪的中国城市――城市科学纵横谈》一书后,在给编者、建筑学家顾孟潮的回信中,再次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中国要建山水城市的迫切愿望。他说:“现在我看到,北京兴起的一座座方形高楼,外表如积木块,进去到房间则外望一片灰黄,见不到绿色,连一点点蓝天也淡淡无光。难道这是中国21世纪的城市吗?”
“山水城市”的忠实实践者
对“山水城市”概念,胡洁有自己更深的理解。他认为,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中国传统园林是按构架山水、模拟仙境、移天缩地和诗情画意等原则来营造的, “叠山理水”艺术是传统园林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孔子曾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与人的品格紧密相连,好的山水让人赏心悦目,也能陶冶性情。中国人在园林中构架自然的山水,体现了与大自然相融相生的美好愿望。中国造园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内涵。强调了“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造园立意。
胡洁告诉记者,中国古代在城市的选址与规划上对山水的重视也非常突出,大多城市的选址首先也是考虑城市跟山水的关系。《管子》里面有一句话“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沟防省”这里讲的就是城市跟山水间的关系。中国许多有名的城市都依山水而建,或将山水也包括在内。例如秦都咸阳,它将周围整体的自然山川形胜纳入整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之中,是“覆盖三百余里”的超大规模的自然山水结合的宫殿建筑群。古都北京、杭州等都是具有理想风水格局的大环境设计思想的典范。
胡洁深入理解了“山水城市”的理念,他把“山水城市”之道总结为:第一,尊重现有自然条件、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第二,尊重历史和地域性特色;第三,充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第四,为人民大众服务;第五,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传承中华文明。胡洁认为,中国特色的“山水城市”模式其实就是处理好“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其精髓在于因地制宜、道法自然。
胡洁认为,“山水城市”诠释了中国人的山水情节,是21世纪中国特色的城市之道。我国未来城市的建设必须要借鉴我国传统“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采访结束时,当我们问起胡洁未来的打算时,胡洁站起身来,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树木,坚定的说到,“我个人的理想就是不断做精品,把城市打造成一个个大园林。将来等我们在国内成功之后,把我们中国的园林设计理念推向全世界”。
我知道今年学校有一件大事就是刚刚更名为北京建筑大学,这对学校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李雪华:我校第五次党代会确定了学校发展三大工程:新校区建设工程、更名工程、申博工程·2011年9月,我校大兴校区正式启用;2012年10月,我校“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博士学位培养项目;2013年4月,我校正式获批更名为北京建筑大学。自此,我校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学校发展三大工程的圆满完成。
更名大学是北建大人长期的事业梦想,它凝结了5万余名校友的支持与期盼,更凝聚了几代北建大人负重修远、厚积薄发、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的不断追求。学校更名为北京建筑大学,有利于在新的平台上突破发展瓶颈,有利于提升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力和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更有利于全面突出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优势与特色,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此外,学校更名的成功,填补了京津冀地区和华北五省市这一建设领域的重要区域没有称为“大学”的建筑类高校的空白,为北京现代建筑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持,有利于发挥北京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和全国行业的引领作用。
主持人:从校名就可看出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很有自己的特色?从以往来看,学校的毕业生都在哪些行业工作?
李雪华:我校的培养原则是“人人成长、个个成才”,即在充分发挥孩子特长和爱好的基础上,给每个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使每个孩子都能成长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具体采取“以建筑行业需求为引导、以强化工程素质为基础、以实现科研教学融合为目标”。制定了在专业大平台基础上的分层分流的培养方案,对于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学校也在2011年正式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专业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工程教育培养质量。此外,我校的专业设置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以及市场的需求和长远的发展,我校目前只有31个本科专业,但都是紧紧围绕着建筑行业。建筑类专业北京地区最齐全就我们学校了,也是北京地区唯一一所通过住建部全部专业高等教育评估的高校。我们的专业小而精,规模不大,小班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辅导和培养,我校生师比是1:14,保证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最个性化的培养。我们培养的学生也是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我们建校以来为北京市培养了将近6万名毕业生,活跃在建筑行业各个领域,是北京市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2002年我校就被授予北京市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我们的毕业生遍布设计院、管理部门和建筑企业等,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10名土建类建筑大师,占到全国该类建筑大师总量的十分之一。
就业工作一直是我校学生工作的亮点,多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良好,社会需求旺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我校学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一直在97%以上,部分专业就业率连续100%。2012年我校共有毕业生1939人,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次就业率为97.27%。在七十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校共培养了近六万名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我校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北京市各级政府所属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和建筑设计研究院(所)及建筑、市政等企业,大多已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为国家及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持人:根据自身的培养宗旨,学校一定有自己独具优势的专业?
李雪华:我校现有31个全日制本科专业,覆盖建筑行业各个领域,建筑类专业齐全。我校有教育部特色专业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北京市特色专业7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测绘工程、自动化:同时我校也是国内12所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全部6个专业评估的高校之一,也是北京地区唯一的。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中,我校建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全国排名第9,城乡规划学全国排名第12,风景园林学全国排名第15,土木工程全国排名第30,管理科学与工程全国排名70,我校土建类专业办学水平处于同类院校领先地位。
主持人:学校对考生是否有特别的要求?根据您多年招生的经验,考生在报考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选择报考专业?
李雪华:我校的录取政策具有简单、人性化的特点。在录取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我校充分考虑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力求让各分数段的学生都能选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我校录取的基本原则为:所有专业均没有美术加试;100%提档,提档后无特殊情况均不退档;同一志愿分数优先,没有专业级差;认可各地的加分政策,加分到分专业;没有男女生比例限制,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在同等情况下优先录取。
高考录取分数是由高校在该地区的招生计划数、报考人数及报考该校考生的分数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是招生录取工作自然形成的结果,因此录取之前很难准确断定各学校、各专业的录取分数,建议家长查阅和浏览各个学校招生简章和招生网站,了解近3年的录取分数,分析该校录取分数比较集中的分数段,和最低分持平或者高出10分报考都是有较大希望的,达到平均分基本是有把握的。
就市场的检验和就业等方面的情况来看,选择一个有着长足发展的专业至关重要,升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就业,因此选择一个自己喜欢、毕业后叉能用得上、更容易就业的专业比较重要。同时建议选择学校和专业时不要好高骛远,首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判断自己喜欢的专业范围:然后对应自己的成绩层次找到对应的高校群,多种渠道了解这些高校的办学实力、办学特色和就业前景,进一步确定自己的目标学校。
主持人:您在北京建筑大学工作了这么多年,期间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可以描绘给我们您眼里的北京建筑大学魅力在哪里?
李雪华:首先,我自己就是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一个毕业生。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可以说,北京建筑大学就是我的第二个家,学校见证了我的青春、我的成长和发展。在校学习和工作这么多年里,我也有幸经历了学校一系列的发展和变化。期间,我感触最深的是目睹了一批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走进学校,经历四年的磨砺后,满怀信心地走上了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我想这才是我们北建大人最有成就感的地方。我很高兴能够看到学弟、学妹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就自己的人生梦想。我也希望,广大校友能够在有时间的时候多回学校,学校的每一步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你们的关注和支持。北建大永远是广大校友的家。
在我眼里,北京建筑大学是一个能够帮助学生把梦想变成现实的地方。我校99届毕业生、首个中标国外标志性建筑的国内青年建筑师马岩松就把建筑师看作是一个“筑梦”的职业。在这里。学生们梦想的世界,完全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设计呈现于纸上,并且极有可能变成现实,当梦想中的建筑通过自己的双手成为现实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其他专业的学生无法体会的。
主持人:2013年北京建筑大学的招生计划是多少?在招生录取上又有什么新的特点呢?
本刊特约作者 宇小力
国庆的杭州秋色如画,但此时去西湖游览的游客多少都有一些遗憾――美丽的西湖不能一览无余。
作为西湖核心景区之一的岳湖,沿湖路段已经被印有“印象西湖”中英文字样的绿色篷布严严实实地遮挡起来。不时有“演出区域,请绕道行走”的告示牌闯入眼帘。沿湖还有二三十名保安分头把守,阻止游人窥视或误入篷布内。
篷布之内的岳湖,此时毋宁说更像一个大工地:一个面积数百平方米的可升降舞台已基本搭建完毕,湖中间还盖起了一座二层仿古建筑。距岳庙大门正对面仅50米的“碧血丹心”牌坊,也被圈进工地之内。来自官方的消息称,这个工程名为“印象西湖”,是一个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项目。
绿色的篷布挡住了游人视线,却无法遮掩来自当地民间的质疑之声。“印象西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工程?是否破坏了西湖的环境?又会给西湖带来些什么?
“印象”降临西湖
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的西湖,被孤山、苏堤和白堤分隔成五部分,分别为外湖、北里湖、西里湖、小南湖以及岳湖。
在整个西湖中,岳湖只有0.1平方公里,是五块水面中最小的一块;但风景优美,又紧邻杭州最重要的景点岳庙(祭祀中国宋代英雄岳飞的地方),一直深受游客青睐。
可是,自去年10月起,浩大的“印象西湖”工程在岳湖开工。原本可将岳湖全景尽收眼底的岳湖楼停业,原来的岳湖码头进行了搬迁,所有游船不得进入岳湖水域;原岳庙停车场成了堆放施工设备和材料之地。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党委宣传部部长、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文化局副局长陈纬给出的说法是:一直以来,杭州晚上的休闲活动内容比较少,留不住游客。杭州市政府受到“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的启发,聘请张艺谋打造依托西湖山水的实景演出“印象西湖”节目,可以给西湖增加一项夜间活动,也能增加游客在杭州的消费。
大约一年前,针对“总投资超过一个亿”的“印象西湖”的开工,杭州本地媒体做过密集的报道。
这些报道勾勒出如下场景:在岳湖景区南至赵公堤、北至岳湖楼、西至曲院风荷包括西湖会所、东至苏堤的大自然背景中,一个菱形的升降舞台在西湖水中构建;在岳湖楼南面,将建设可容纳2000人的升降式观众座席,白天降为一个亲水平台,演出时则向上升起,为观众提供座席。
如此五光十色,果然是美仑美奂。
然而之后不久,杭州本地网站“钱塘论坛”和人民网强国论坛上出现了反对者的声音。人们发出疑问:自然与人文风光都璀璨夺目、且正在申请世界遗产的西湖,是否有必要引入诸如“印象西湖”这样的演出?
更有网友指出,“印象西湖”项目严重违反了杭州市的地方法规,即从2004年8月1日正式开始施行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下称《条例》)。
该《条例》的第十七条明确指出:“禁止在风景区内新建、扩建工厂、宾馆、招待所、别墅、度假村、培训中心、大型文化娱乐设施、医院、疗(休)养机构等,原已建成的不得扩大规模,并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予以外迁。”
此后,杭州本地媒体几乎未再刊登任何有关“印象西湖”进展的报道,不少本地人甚至认为此工程已经停止。而事实上,在被篷布遮挡起来的岳湖内,工程一直在紧张进行中。
“先斩后奏”?
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杭州市规划局建设管理处处长江小军表示,杭州市在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都要经过“三委”(市旅游委员会、发改委、建委)“四局”(市规划局、环保局、土地管理局、园林文物局)的联合审批。
“印象西湖”项目,则是由三委之一的市旅游委员会,召集三委四局提出初步意见,然后由市建委上报省建设厅,并最终由省建设厅报请建设部的。
据《财经》记者调查,事实上,当杭州新闻媒体集中报道“印象西湖”开工盛况时,浙江省建设厅刚刚收到立项申请。一直到今年3月8日,浙江省建设厅才做出批复,即《关于印象西湖项目的复函》(2006函规字81号)。此时距离该工程开工已经过去了近五个月。
对此,浙江省建设厅城乡规划处主管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谢永明副处长称:“建设方当时解释说是在做一些前期准备,因为他们认为批下来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且当时西湖正在进行清淤工程,也要进行围堰,工程的前期准备是按照西湖清淤的要求做的。我们让他们对方案进行了一定完善,又过了一段时间才正式开工。”
一位知情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西湖清淤的工作,依照惯例,向来由杭州市园文局西湖水域管理处(下称西湖水域管理处)负责。每次清淤都是雇佣清淤船,把淤泥从湖底吸出来,无需围堰,更无需排干湖水和遮挡湖面。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清淤工作是在2003年前后,短时间内无需再度清淤。
《财经》记者还得知,西湖水域管理处确实有过一个关于“‘印象西湖’围堰施工项目工程意见”的文件(下称“意见”),但其审批日期是2006年6月19日,其中批准的围堰施工期限为2006年5月至9月底止。事实上,围堰从2005年10月开工,直到2006年10月中旬才拆除。
一些目击者还对《财经》记者表示,施工方并未按照“意见”的要求,将围堰的全部土方清理出西湖水域,而是直接推入湖中;包括拦在围堰上的土工布也倒入湖中。土工布原料大多采用高分子聚合物,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聚丙烯原料(包括纤维),或有可能对水质造成隐患。
对于公众的质疑,浙江建设厅的谢永明还提出了一个解释:该项目是作为临时设施审批的,并不是永久性建筑,因此不违反《条例》第17条的规定。但《条例》并无分临时建筑、永久建筑之说。
谢还具体阐述说:“如果在两年内出现演出设施影响西湖景区资源、群众反应强烈的情况,或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撤掉,必须在短时间内马上撤掉。两年期满必须拆除,否则需要在到期前完成申请延期手续。”
不过,该节目导演张艺谋2005年在工程开工时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不是一次性的演出,是天天能演出的……它的持续性,可以是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间。”
环评疑云
除了施工审批程序,“印象西湖”的环境影响评价,也是最受关注的焦点话题。
根据2003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估法》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照本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更明确规定,在西湖搞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对该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国家有关规定报批。
“印象西湖”是否做过科学的环评,并经环保部门审批?杭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环评中心一位俞姓主任告诉《财经》,印象西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印象西湖公司)曾经通过环保局找过他们做环评,但考虑到在西湖景区演出比较敏感,没有接这个任务。
“听说工程投资很大,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需要报国家环保总局审批,我们没有这个资质。当时只是测了一下噪声,因为在晚上演节目,可能对周围居民和酒店旅客造成干扰。”他补充说。
据当地媒体报道:“经过前期的地质勘探后,工程人员发现在岳湖这一区域,水下除了淤泥,还有8-13米厚的岩层,才最终选择了这一区域搭台。即使这样,为了保证安全,还需要先打下6米长的钢筋混凝土底桩,再把舞台搭在底桩上。”
如果真的如此施工,对湖底环境的破坏不言而喻。浙江省建设厅城乡规划处副处长谢永明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对于“打桩说”明确予以否认。他表示,在水下打水泥桩,肯定会破坏湖底的地质情况。所以现在的舞台设计没有打桩,是利用舞台本身的浮力,让舞台漂浮在水底的淤泥上,使用的时候再从水底升起来。”
然而,一些常在岳湖附近锻炼的本地居民告诉《财经》记者,围堰内的湖水曾被抽干,有打桩机在工地工作,往湖底灌了很多水泥。更有人亲眼见到,舞台由若干水泥柱子支撑。
一位建筑专家也告诉记者:“据我的经验,岳湖平均水深2.2米,这样的舞台不打桩是支撑不住的。”
据记者了解,最后为“印象西湖”做环评报告的,是浙江省环境科学院。据该院一位曾参与前期工作的工程师透露,最初的设计的确有少部用到水泥,用来支撑舞台的廊道。“但当时只是初步设想,施工图没有出来,后来施工方案又经过了很多改变,具体我们也没跟踪。”
谢永明也向《财经》证实,这个项目的方案,从提出到基本定型,经过二十几次修改。
那么,“印象西湖”工程最后施工方案到底是什么样?究竟在西湖湖底铺设了多大面积的水泥?是否会对所在景区的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最后为“印象西湖”出具环评报告的浙江省环境科学院拒绝透露细节,理由是他们和印象西湖公司签定了保密合同,报告完成后交给了印象西湖公司。评价的结论基本是施工对环境的影响不大,只是有些噪声而已。
记者又向负有监督之责的杭州市环保局查询,建设项目管理处拒绝介绍任何有关“印象西湖”的评审情况,也拒绝让记者查询有关该项目审批的资料。
杭州市环保局一工作人员私下透露,“‘印象西湖’是市里的重大工程,市领导把各相关单位领导召去开会,审批只是走个形式,肯定能通过。”
但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电话采访时称自己并不了解此事,具体情况要记者去问印象西湖公司。
记者查询浙江省环保局的网站,在其中“政务公开”浙江省环保局行政许可(审批)结果栏里,未查到“印象西湖”的有关审批手续。
记者就此项目采访了国家环保总局。环评二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在西湖这样的风景名胜区进行这样的项目,要求更加严格。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2004年12月2日下发的“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的通知(环发〔2004〕164号)”,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域内总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设施,都必须经国家环保总局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作为国务院1981年审定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投资上亿元的“印象西湖”显然属于这一范畴。但在国家环保总局网站上公布的2005年全年到2006年上半年的所有批准的项目中,均没有该项目。
不透明的工程
印象西湖公司和张艺谋一再宣称,“印象西湖”是完全市场化运作的项目,但进一步调查显示,政府之手始终隐现其间。
据悉,“印象西湖”最早由浙江省广播电影电视厅提出创意,后由杭州市出面找到张艺谋。杭州市发改委把印象西湖列入杭州市2005年基本建设计划。实施单位,则是印象西湖公司。
工商资料显示,该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其股东分别为杭州风景园林发展总公司(投资额3000万元,投资比例30%),杭州商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投资额2660万元,投资比例26.6%),凯恩集团有限公司(投资额2380万元,投资比例23.8%),浙江天华广电演艺会展有限公司(投资额1540万元,投资比例15.4%)以及北京印象创意文化艺术中心(投资额420万元,投资比例4.2%)。
作为印象西湖公司最大股东的杭州风景园林发展总公司,是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即杭州市园林文化局,两个单位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下属单位。
2003年成立的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实际上等于一个区级地方政府,除了人大、政协、检察院、法院,其他区级的地方政府有的职能部门也都具备。作为第二大股东的杭州商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则是杭州市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投资经营主体,主要从事资本经营,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身兼杭州风景园林发展总公司和印象西湖公司两家公司法定代表人的何永红,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谢绝接受记者采访。印象西湖公司总经理王林也谢绝接受采访。
目前,在公众的视线之外,“印象西湖”工程仍在加紧施工中。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周复多教授告诉记者,他多次路过岳湖,因被篷布遮挡视线,并不知道里面在做什么。
以河北省承德机场陆侧区景观实施为例,探讨机场景观地域性的必要性,以及展现机场景观地域性的要素:包含从场地的人群出发,满足机场功能的要求;从场地所在的城市文脉出发,创造具有高度可识别性的地域性景观;从场地的自然条件出发,构建与场地自然环境相契合的生态场所。
关键词:
机场景观;陆侧区;地域性
河北省承德市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中避暑山庄及其周边的寺庙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也是国家首批世界文化遗产。承德位于山区,铁路、公路交通不便,机场的建设将会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快捷、安全和舒适的旅游条件。根据承德机场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承德机场的定位为承德的旅游门户。要求机场的景观应体现承德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展示承德的形象和空间面貌,彰显场地的地域性。
1满足场地人群的功能需求
首先从明确场地的服务人群出发,使景观的塑造满足使用人群对场地的功能诉求。根据机场的系统划分为空侧区和陆侧区。陆侧区主要是使用地面的交通系统进行各种交通方式和活动场地,是将城市的各区域人群和货物汇集到机场,或由机场分散到城市各区域,起到与城市对接的桥梁作用。其主要服务的人群为:出发和到达的旅客、机场工作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以及迎送观光者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员。陆侧区应确保各方服务人群进出场地的安全、交通便利、快捷和多样景观体验的需求。
1.1基于场地安全功能的景观元素配置
从场地安全的角度考虑,在景观植物规划上应该保障飞行安全、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等内容。
1.1.1生态防鸟
在机场景观植物设计中应重点防止“鸟撞”,确保飞行的安全。因此在种植规划上,跑道和滑行道中线两侧150…m范围内不允许种植树木,满足飞行的净空要求。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应选择对鸟类无吸引力的种类,使用月季、野蔷薇、小檗等带刺的植物,减少鸟类食物来源,营建不利于鸟类生活的生态环境。
1.1.2空防安全
在飞行区、候机楼、油库、重要生产保障区域范围周边,不得有树木影响电子监控设备,不得有可提供隐藏的灌木丛等。在飞行区的周围5…m范围内不得种植乔灌木,确保飞行安全。
1.1.3防灾减灾安全
机场的绿地规划设计,应选择具有防火特性的植物,构建具有防火功能的植物群落,形成天然的防火屏障。尤其在油库等场所应避免种植松类等高油脂植物。航站楼周边应设有相当规模的绿地,形成应急避难的场地。
1.2基于便利交通的陆侧区规划设计
交通便利是陆侧区规划设计的重要前提。承德机场的航站楼由单体建筑构成,地面交通系统采用便捷连续的布局形式,连接各个功能区,互通便利。道路的景观处理上,创造开敞、简洁的景观空间,强化安全、便捷的通行功能。公共停放和租用车辆的停靠,采用集中的布局方式,与航站楼和城市交通快速便捷的连通。设计通过林下生态停车,消解大面积硬质铺装带来的视觉上和生态的不良效应。
1.3满足景观体验需求的景观系统建设
从景观体验上看,应满足游客和工作人员的观景、驻景、游景的不同体验需求。园区结合功能建筑塑造不同体验的庭院,有为游客提供观赏的山水景观,有为游客和工作人员营造的休憩场地,将各景点串联打造移步换景的游园体验。运用植物、枯山水、小品等元素打造宜人的各类空间。
2城市文脉的诠释
城市文化、历史背景的表达是景观地域性展现的重要因素,也是设计师创作中形式语言的来源。承德因避暑山庄而繁荣、闻名,它是承德的文脉核心、观光的圣地。设计以避暑山庄的山水格局为蓝本,运用中国园林集景式布局形式,形成步移景异的园林效果。结合功能建筑,打造五大庭园,并将其精心串联,构筑大景区下园中有院、由院成园的避暑山庄特有布局手法。沿航站楼中轴北侧为集中式停车和城市接驳的交通之地,其景观是展示机场特色和城市文脉的重要界面,也是整体景观的核心。设计上取中国园林“移天所地在君怀”的核心理念,构建君览天下的庭院。用现代手法表现了避暑山庄的“宫殿区”、“湖区”、“草原区”和“山景区”,寓意避暑山庄的整体布局。手法上采用回字形构图,表现避暑山庄“大山宫、小山霍”的布局形式。与“水流云在”景观节点一起,打造机场的迎宾中轴景观。在中心节点分别设计3个岛,表现避暑山庄1池3山的特有内涵。“水流云在”在中轴景观沿线上,设计上取避暑山庄第36景“水流云在”。设计镜面水池,四周形成跌水景墙,水面倒映蓝天白云,在意境上向经典致敬。综合办公楼北侧庭院为工作人员休憩的场地,设计取避暑山庄第26景“云帆月舫”。用木平台及廊架表现“舫”,中心开敞草地表现“湖水”,周围布置折线小路、小平台等,营造一处供工作人员午间休闲的空间。航站楼东侧和西北侧为机场的预留用地,在设计上也提取避暑山庄的景点为蓝本,运用自然地形及园路,大片为缓坡草坪,局部种植丰富的树木,塑造四面云山和云山胜地的自然生态景观,也为后期开发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场地。
3场地独特自然环境的展现
不同地域的景观受其所在场地自然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也必将反应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状况、水文地理等状况,成为当地特有的景观风貌的同时,也体现对场地自然的敬重和保护。承德机场位于低山丘陵区的山脊上,机场的建设对于山区的生态系统、地形地貌有较大的干扰性。因此,设计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对周边生态环境予以修复和补偿。
3.1生态修复区
首先在机场的边界构建一个过渡区,成为与山体的缓冲带,形成生态修复区域。重点对机场周边开挖形成的高陆边坡进行生态修复,对于边坡的坡脚防护采取挡土墙、护脚墙等工程措施,防护大量水土流失。对于坡面防护,采取带有骨架型的灌草护坡,保持水土。
3.2地形地貌
机场所在的丘陵山区动用土石方量较大,从而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较严重。设计主要采用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植物措施主要是运用植被群落固化土壤,保持水土。工程措施是运用工程防护技术防治水土流失的发生,包括边坡防护、截排水设施等。其中截水设施运用生态雨水收集系统和排水沟相结合的方式。生态雨水收集系统主要是运用下凹式绿地和溢水管的设置,延缓雨洪排泄高峰,增加雨水渗透的机率,保持水土,同时,也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当雨水量过大时,通过排水沟排出场地外。
3.3生态植物
植被选择的基本原则为“适地适树”。运用乡土树种,在机场与外界连接处,构建生态缓冲林,通过茂密的树林来隔离噪声,并强调机场与周边郊野风光的协调与融合。陆侧区内的植物,在考虑机场种植安全的前提下,兼顾生态景观。
3.4低碳维护
以低成本维护、构建生态节约型园林景观为目标。场地采用低冲击开发技术,通过透水铺装、绿地自然排水系统和雨水花园收集利用雨水,涵养水土。种植上以乡土树种为主,做到低碳维护,以及节能减耗照明设施的运用。
4结论
机场景观作为展示地域文化的首要名片,其设计应该从场地本身出发,分析场地人群的需求,满足机场功能的要求。从场地所在的城市文脉、地域文脉出发,将其注入机场设计之中,创造具有高度可识别性的地域性景观。从场地的自然条件出发,构建与场地自然环境相契合的生态场所。
作者:刘婷 单位:北京易兰城乡规划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明捷,牟奇峰,马志刚.机场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15.
关键词:绿道;规划设计;地域特征;佛山新城
1 绿道综述
1.1 绿道概念
“绿道”源自英文单词“greenway”, 由“greenbelt”和“parkway”拆解而成。Green表示自然存在,包括自然或半自然的环境;way则表示通道,包括动物和人的生活廊道。
引用Charles E. Little著作 《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1]。
在美国,绿道发展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为1860~1900年代,早期的绿道,如波士顿公园系统;第2阶段为1900~1945年代,主要为风景园林师规划的绿道,如国家公园管理署(NPS)的公园道(Parkway);第3阶段为1960~1970 代,生态学影响下的绿道规划;第4阶段为 1980~1990 年代,此阶段兴起绿道运动,强调绿道的多样化游憩需求及可达性。第5阶段为 1990 年代至今,绿道在理论和实践全面展开[2]。
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始建于1867 年,是Frederick Law Olmsted设计的美国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该公园绿道系统通过林荫大道将绿地和各类开敞空间联系起来,就像一条翡翠项链环绕在城市周围,因此也称之为波士顿翡翠项链(图1,2)。
由于认识到了绿道网络在环境保护、经济利益、美学上的巨大价值,美国各州从20世纪中叶开始对各类绿地空间进行了连通尝试。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了“greenway”的概念,但是其正式提出还是在1987年的美国总统委员会的报告中。该报告对21世纪的美国作了一个展望:“一个充满生机的绿道网络......使居民能自由地进入他们住宅附近的开敞空间,从而在景现上将整个美国的乡村和城市空间连接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一直延伸至城市和乡村”。此后,绿道这一概念开始被广为接受。
1.2国内绿道的理论研究及实践
我国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引入介绍绿道是1992年的《美国绿道(American Greenways)简介》,文中直接使用“绿道”作为“greenway”的翻译[3]。最早较为详细诠释这一概念的是张文和范闻捷的《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一文,对国际上很早就提出的“greenway”进行了介绍[4],此文将“greenway”翻译成“绿色通道”,国内后续研究普遍使用了“绿道”和“绿色通道”。
经过了十几年的相关研究,国内的绿道研究已逐渐趋于成熟,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案例大量涌现。目前,国内绿道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包括国外绿道理论介绍、国外绿道实践案例介绍和国内绿道理论与实践介绍[5]。而国内绿道理论的研究又主要包括:①俞孔坚教授从景观生态学和文化遗产角度进行的绿道生态和文化保护功能的研究;②刘滨谊教授从绿地系统和绿地生态网络角度进行的绿道生态和游憩功能的研究;③金云峰教授从我国绿道规划整合到城乡规划体系尤其是纳入到城市绿地系统法定规划及实践中进行了研究[6];④吴必虎教授的“环城游憩带”理论研究;⑤余青教授从风景道的角度出发进行的区域绿道中的旅游开发功能的研究。
在实践方面,在珠江三角洲绿道网实践之前,国内绿道的实践还停留在绿道理论的利用论证和规划设计方法的探讨阶段,而没有实质性的实践成果。随着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络实践的成功,这一现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国内多个城市已经或者正在规划建设绿道网络。如嘉兴市的“两环、八放射、三连”的生态绿道网络;无锡市的“三环、三带、八滨水、十六沿路”的绿道网络体系。
目前最受关注也是建设最为成功的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络建设,在建或已经建成2372km的珠三角省立绿道网,并计划在此基础上新建8条省立绿道,使省立绿道总长度达到8200km。本文所研究的案例就是位于广东省立4、6号绿道之间的佛山东平新城绿道,是沟通2条省立绿道的城市型绿道。
1.3 研究意义
近些年来,以传统增长方式为特征的快速城镇化和非农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已经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冲击。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恶化问题促使政府官员以及专家学者开始对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进行反思,并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绿道建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城市试图扭转这种困境的尝试之一。目前虽然国内多个城市提出绿道建设计划,但缺乏系统完善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佛山新城绿道的实践为规划设计方法的归纳和提炼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2 佛山新城绿道规划案例分析
2.1 项目及基地概况
佛山新城规划区面积约31km,被列为佛山九大社区绿道示范区之一。在佛山绿道网建设规划中,根据目标功能不同,将绿道分为省立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三级。佛山新城绿道属于连结4号和6号省立绿道的城市绿道,其主要起到沟通省立绿道和丰富新城内部绿道网络的作用(图3)。
2.2规划设计策略分析
①在珠三角绿道实践之前国内相关的绿道建设经验基本空白,因此需要在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全新的规划设计方法探索。
②东平新城位于佛山市“2+5”组团的中心组团,是佛山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的地区。由于区内城镇化进度十分迅速,因此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景观特色面临被现代快速消费式文化所吞噬的可能性在逐步加大。在绿道规划设计中如何保护和体现地区文化也将是一个重要议题。
③规划区内现状用地关系复杂,用地破碎度较高,而绿道是一个对系统性要求很高的绿色网络系统,因此在规划中协调绿道沿线的各类用地,保证绿道的连通性是本次工作的一个重点。
④规划区内大量的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严重制约了新城环境的整体提升。随着新城的发展这些用地必然会变更用地性质,但原先工业活动遗留下来的问题,如土壤贫瘠,水体污染,植被缺失等势必会影响绿道系统的布局走向。
⑤规划区内及周边过境交通繁多,容易对绿道网络形成分隔,如何处理好绿道与道路之间的关系是又一个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⑥规划区内自然条件总体优良,东平水道穿城而过,东平水岸植被资源丰富,区内水系众多鱼塘密布。区内已经建成世纪莲体育场,体育公园等一批大型公建和绿地,因此具备了一定的环境基础。但是,局部如厂库区,村庄周边自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2.3 解决思路及方法
由于绿道实践案例在国内很少,所以项目组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对欧美及日本的若干城市型绿道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主要包括美国波士顿公园系统(图4)、美国丹佛大都市区绿道系统(图5)、美国休斯敦廊道规划、英国伦敦东南绿链、德国鲁尔区绿道系统、日本横滨绿道(图6)以及日本琦玉绿道(图7)。
在对美国几个较为成功的绿道案例进行研究后发现,美国的城市型绿道建设实践将游憩功能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主要为市民提供休闲锻炼和亲水亲自然的场所,同时也兼顾了生态、游憩和社会文化等功能。
伦敦东南绿链绿道建设侧重于将各类包括公园、湿地、游憩园、名胜古迹、各类公建等在内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进行连通,通过绿色空间的建设控制了不合理的建设活动,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伦敦的公共开放空间。伦敦东南绿链的路线与公共交通路线相互交织,具有很好的可达性,无论是乘坐公共汽车或是地铁,都能方便地进入绿链。绿链内部标识系统也十分完善,民众可以根据标识明确方向或避免危险[7]。
德国鲁尔地区的绿道实践则偏重于棕地的更新恢复和地区植物群落和物种的恢复。
日本横滨以及琦玉的绿道则主要以城市河流为依托建设,侧重于滨水环境的保护利用,偏重于滨水游憩功能。
在综合研究国外绿道案例的前提下,确定了本次规划设计的目标“活力水城,生态绿城,飘香花城”。明确了此次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本土性原则、生态性原则、连通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人性化原则、适度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统一性原则。
2.4绿道规划设计方法
①针对快速城镇化带来的文化的缺失,规划提出要充分挖掘和突出基地的人文特色,尊重地方风俗习惯和民族景观特色,立足于地方历史文化遗迹的有效保护,来展现地方风情。
②结合现有水系、地形和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尽可能地使绿道均衡分布于规划区域,为地区的生物物种修复和生态环境的提升提供条件。
③将规划区域的绿色廊道进行连通,使其形成稳定的网络体系,提高其抗扰动能力。优选绿道节点与路径,以加强自然、历史和人文节点的沟通和联系。
④针对不同职业、年龄和文化层次人群的需求,打造功能形式多样的绿道及节点。通过对绿道类型的划分和后期管理方式上的差异,体现各类绿道的价值。
⑤区内绿道交通主要以步行、自行车、观光车、游船等慢行交通为主,同时完善绿道的标识系统、照明系统、信息系统、应急救援系统,以保障游人的安全。
⑥绿道选线充分考虑包括自然生态、地理气候、经济发展、用地权属在内的各类制约因素,合理控制开发规模及建设量,以达到高质量的建设目标。
⑦规划应综合生态环境、政策要素、城镇布局和地方意愿等因素,协调各方需求,综合确定规划方案,制定总体与阶段发展目标。
⑧最后应统一规划思想与工作方法,坚定地贯彻规划原则,合理规划设置各类绿道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形成衔接良好、系统完善的绿道网络系统。
3 结语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绿道能够发挥其经济和生态效应,为城镇居民提供慰藉和绿荫的场所,促进身心健康,并降低卫生成本,并为保护和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提供承载介质。而这就要求我们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绿道选线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尊重地域文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总结出具有地域性规划设计方法,并将其贯彻落实带绿道规划建设和后期管理的全部活动中去,最终构建起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绿道网络。
(收稿:2013-12-14)
参考文献
[1]Charles E. Little. Greenway for American [M]. JHU Press,1995.5.
[2]金云峰,周煦. 城市层面绿道系统规划模式探讨[J]. 现代城市研究,2011(3):33-37
[3]叶盛东.美国绿道(American Greenways)简介[J].国外城市规划,1992(3):44-47.
[4]张文,范闻捷. 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J].国外城市规划,2000(3):40-42.
[5]胡剑双,戴菲.中国绿道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10(12):88.
[6]金云峰,周聪惠.绿道规划理论实践及其在我国城市规划整合中的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3):4-12
[7]张云彬,吴人韦.欧洲绿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7(8).36-37.
关键词:现代田园城市 城乡统筹
一、霍华德“田园城市”的主要内容及思想精髓
霍华德所著《明日的田园城市》首次发表于1898年,主要论述了兼具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的新型居住形式――田园城市,倡导并提出了“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的社会变革思想。明确提出了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霍华德还认为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
“田园城市”的思想精髓在于其深刻地阐述了城乡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看出, 霍华德“田园城市” 的理想模式, 把城市作为一个主体, 强调了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些都是相当进步和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见解, 对当时的城市化进程作出了较好的反思, 也有助于后来城市和乡村的规划与发展。
二、成都市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有利条件
成都市建设现代田园城市,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有着十分有利的条件。
首先,自然优势明显。成都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较少地理自然环境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其次,成都市具有城乡统筹的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城乡统筹以来,成都市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配套、管理体制和市场体制六个方面大力推进的城乡一体化, 已经具备了现代化大城市的雏形这些都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很好的现实基础。第三,当前,成都处在一个空前的历史机遇当中:中国的和平崛起,为我们实现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部大开发十年,为地处西部的成都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三、成都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实现途径
第一,控制中心城市规模,加速发展小城镇。在成都,以主城区为中心的城镇体系已经形成,但由于长期以来单方面追求城市规模和现代化水平,主城区的聚集效应日益增强, 它与周边县市的差距也比较明显。因此,适当控制中心城区规模,加速发展小城镇,以小城镇带动乡村发展,才能更好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可喜的是,在成都市有关2003-2020 年的城市发展。规划中,将会产生1个特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4个小城市,30 个重点小城镇。毫无疑问,实现这一规划的关键在于中小城镇的发展, 而不是特大城市的规模。
第二,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成都行政区域仅有1.24万平方公里,空间有限、资源约束,不断集聚的产业与人口使生态和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严重。因而需要更加注重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把提高质量和效益放在第一位,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节约资源,集约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与世界城市的交通网络连接,提升世界城市的物质支撑水平。一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枢纽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成都第二机场建设,开通更多的国际直达航线,逐步建设成为亚洲国际航空枢纽。加快青白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依托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西部最大的内陆无水港。二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智能化水平。
第四,控制旧城建设,引导新城镇建设,并建立现代型田园城市示范区。中国的田园城市建设不能简单按照霍华德的思想来构建,特别是特大中心城市(如成都)的发展是不可能像霍华德“田园城市”那样的人口与土地规模的设想。只能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控制旧城建设:如有机分散旧城人口、增加风景园林的塑造、减少超高层建筑的建设、移除城市中心区的污染源等;同时加强对中心城市周边新城镇建设的引导:如科学规划新城镇园林绿林生态系统工程、产业工业园区与生活园区的衔接与隔离、市中心与各区县之间的主通道形成“田园景观带”、中心区域人口规模的控制、交通与通讯网络的建设等。另外,我们更应借鉴霍华德勇于实践的思想(建造了莱齐沃思与韦林两座示范性田园城市),在成都范围内,先选择若干个重点区域全力打造“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再将经验总结推广到全域成都。
第五,加强多层次区域合作强化城市发展的区域支撑,提高跨区域整合资源的能力,以区域发展、尤其是城市群发展提升成都的城市地位。一是大力推进成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进程,以要素市场建设为重点推进市场一体化,以探索建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为重点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以优化产业布局为重点推动产业一体化,以建立区域补偿机制为重点推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以城际快速交通为重点推动城镇发展一体化;二是加强与周边市州的区域合作,巩固和拓展经济腹地,扩大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形成资源共同开发、生态共同保护、环境共同治理的发展格局;三是积极参与成渝经济区合作,充分发挥和担负起成都在成渝经济区中的核心作用,共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四是积极开展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区域合作,有效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形成产业互补、市场互通、资源互用、政策互动、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总起来说, “现代田园城市” 建设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它是对当前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探索和再次反思。 “现代田园城市” 建设还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取向一致, 其最终目的是要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