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品课程建设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工基础 精品课程 课程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97-01
一、传统《电工基础》教学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缺乏学习自主性,喜欢实践,缺乏理论学习的热情,《电工基础》又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较强、概念多,内容抽象的课程,对中职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2.《电工基础》是工科类专业基础课,近几年出版的中职类电工技术教材并不少,但部分教材过于重视实践,忽视了基础理论的特点,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再学习的需要,如何突出中职教育“以人为本”的特色,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就摆在我们一线专业教师面前。
3.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目前很多中职教师是从大学毕业就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基本没有工厂实践经验,往往把大学的一套照搬,那是违反中职教学规律的,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我们确立了网络《电工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是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在实施《电工基础》课程建设中,不仅要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出发,以“教会学习者知道什么”和“获得工作技能”为导向,更应该特别关注个体未来的发展,在教学模式、实施模式、发展路径等方面围绕学习者的需求和特征进行设计,回归教育的“人本位”。为此,本次精品课程建设人员由8人组成,从课题立项以来,科组成员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对工作进行详细分解,明确责任人,制定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并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做到一边教学,一边抓精品课程建设,努力将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凝聚成受学生欢迎的网络课程。
三、《电工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力保科学性和创新性:
1.改革课程知识体系,加强立体化教材建设
作为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职业和岗位的需求和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由慢速到快速。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局限于学校,应该对岗位进行分析,收集行业发展的前沿资料,确定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设置,保证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会受到基础知识不足的制约。
“立体化教材”,就是通过提供多种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教与学的需要,提高中职教学质量,促进新课改的科学发展。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教学过程呈现多样化,传统的纸质教材已难于满足当今课堂的需求,如何将单一的教学内容变丰富,让课堂变生动,让学生能够在课后继续按需学习。打造图、文、声、像、师生网络互动的精品课程是必需的。
2.加强师资力量培训,建成一支强有力的队伍
中职教师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了搞好精品课程,我们的成员从最初的3人增加到8人,很多教师都具有一线10多年以上的教学经验,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了,也促进了精品课程的发展。
3.针对电工基础的特点,理论教学采用“发现教学法”和 “个性法教学法”设计模块化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存在,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积极性。我们的改革尽可能做到模块化设计,可以针对学科特点选择性的开展教学,也可以提供部分优秀的学生学习更深入的内容,体现“按需所学、以人为本”的特色,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发现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
4.重视实践项目的选择,实践是为了升华学生对理论的运用水平,理论的升华又促进学生的实践
首先,基本技能训练,我们安排了电子仪器的使用和电器元件的检测等内容。其次,实训项目选择,我们根据就业岗位需求,合理选择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及科学严谨的实践作风。
5.加强题库建设,完善的题库资源
题库建设同时也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题库的建设可以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实现考教分离,增加成绩的可信度;学生可以通过题库复习,提高教学质量。
6.通过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搭建师生互动的平台可以有助于教学的反思
在教育改革不断创新的形势,精品课程建设为了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通过网络课程我们可以收集大量的意见,帮助我们更好地进步。
四、《电工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成果:
我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练习题库,教学视频等,受到了我校机电班和汽修班学生的好评,特别要提到的是我校科技创作小组获奖的多件作品,就是利用我们提供的教学素材自学,获取制作理论知识的,此外,我精品课程建设成员在课程建设中,贺洪教师2012年主编写的《单片机典型项目实训教程》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本人辅导学生获得27届佛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新成果三等奖,撰写的论文《中职专业教学被边缘化的能力――课堂语言的创意》获中国教育学刊征文一等奖。
五、《电工基础》精品课程后续建设的思路: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精品课程再建设再发展提供保障
2.编写与精品课程配套的不同方向的《电工基础》校本教材
3.争取学校的支持,改善教学设备,利用“大课间”开放实验室
4.建设在线辅导平台
5.补充各类专业学科中涉及电工理论知识点的项目
关键词:精品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48-03
一、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重要的基本建设内容。教育部关于“本科教学工程(原称“质量工程”)”的建设文件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教育部的这一文件精神,为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课程建设的标准与目标。
西安外事学院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经过多年建设,于2011年4月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1年11月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2014年7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又被升级改造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总结几年来的建设工作,我们的工作重点及特色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创建课程新体系,改革课程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程,在高等院校机械类、近机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工业意识和综合机械设计能力的一门主干课程。
西安外事学院作为我国一所走在前沿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的重任。因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我们确定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是: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以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培养为对象,进行课程整体优化组合,建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新的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课堂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训练、实验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为此,构建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对原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机械原理、机械零件两门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整合而重组的一门新课程。围绕“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两条主线介绍其有关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方法等。在常用机构内容中,主要安排有平面机构结构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轮系和间歇运动机构;在通用零部件内容中,主要介绍常用的机械传动(带传动与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常用连接(螺纹连接、轴毂连接)、轴系零部件(轴、轴承、联轴器与离合器)等;此外,还安排有机械系统设计、现代设计方法等章的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着重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机械设计能力,并为以后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课程新体系的构建中,始终坚持以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为目标,开展对课程内容的改革;对于课程的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淡化公式推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特色;同时对课程内容组织贯彻“少而精”及“实用性”为原则,例如:在“齿轮传动”一章,打破传统习惯,分别把传统的“齿轮机构”、“齿轮传动”、“蜗杆传动”三章内容合编为新“齿轮传动”一章,把“滑动轴承”、“滚动轴承”两章内容合编为新“轴承”一章,既避免有关内容重复,又达删繁就简自成体系。
三、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高等院校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工作。目前,我校课程组已初步建成一支知识结构较为全面、年龄结构适合、学缘结构合理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针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我们提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要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目标,要适应教学需要和学科发展的目标,并以培养青年教师为重点,制定了具体培养计划和措施,现取得较好的效果。关于培养青年教师队伍的措施如下。
1.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树立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
2.按照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制定好包括青年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认真实施。
3.给青年教师压担子,让他们承担起教学和科研任务,在“干”中成长,而且教学和科研互动,协同发展。
4.实现教学岗位责任制,加强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学教改研讨活动,提高教学素养和业务能力。
5.发挥老教师的作用,实行年轻教师导师制。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了教学指导教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
6、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走出去,到国外和国内其他大学学习访问,开拓视野。对提高学术及教学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7.在实现青年教师全部硕士化的基础上,逐步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化。
8.建立听课和评课制度,发挥老教师和系主任的教学监督作用,促进青年教师课堂授课质量的提高。
这些措施的实施,取得很好的效果,使青年教师茁壮成长,多名青年教师在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中获得竞赛大奖,每位青年教师均已获得一项以上省级教改研究项目或省级科研项目,并在全国期刊上发表多篇教育教学教改研究论文;本课程的建设成果先后于2011年、2012年获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课程教学团队于2012年获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已形成了一支学术和教学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在教学中,我们的做法如下。
(一)在教学方法上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正确认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内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基础理论与生产实际、设计实践紧密结合,根据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对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淡化公式推导,不断将新技术、新成果引入课堂,开阔学生设计视野。
3.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讲-练-实践”相结合,安排设计性大作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训练与实践能力。
4.在教学中,根据课程各章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工程案例教学、项目任务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现场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不同教学方法。同时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法、课外竞赛激励法、小组研讨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指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5.搞好课程设计教学,培养学生掌握机械系统方案设计、机械零部件工作能力设计和结构设计的能力。
6.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课外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7.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定课程学习成绩的方法,采用平时考核、作业考核、实验考核和期末考试多项累加的方法确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引导学生自觉的学习,全面、系统的学习。
(二)在教学手段上
1.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多媒体教材引入课堂教学,丰富课程的教学信息量。在本课程教学中,实现了部分网络教学。
2.结合课程特点,制作了课程教学录像片、多媒体课件、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三维动画插播片、图片库和课程测试题库,开发了课程CAI课件。
3.建成了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陈列室、轴系零件拆装实验室、液压传动陈列室等,供学生参观和认知学习,提供了直观教学环境和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4.开放了机械设计实验室和械计创新活动室,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场所和便利。
在上述教学方法及有关措施下,本课程教学得到校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课程组教师教学评价均获得学生“优良”的好评。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也取得丰富成果,如在教育部主持举办的“2014年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上,学生参赛的7件作品,全部获得陕西赛区省级奖,其中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4项;学生在参加2013年“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获得陕西赛区省级二等奖2项;学生积极参加Solidworks考试认证中心的认证,多名学生获得Solidworks考试认证中心颁发的“机械设计Solidworks证书”。
五、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体现。早在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试行)》中就指出:高等学校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基于高校教材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工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中,针对教材建设制订了规划,组织了教材编写力量,先后出版了质量较好的《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两部精品教材。在《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编写中,我们坚持以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为宗旨,遵循对机械的认识规律及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和注重机械设计能力培养的要求,优化了课程知识体系;以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为对象,以设计为主线,突出了机械系统方案设计、机械零部件的工作能力与结构设计,并吸纳了现代设计方法及技术。
由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主、辅教材配套齐全,使用效果好。为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宽口径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实践教学活动创新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设计作业训练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等内容。
1.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中心,利用机构和机械零件陈列室、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汽车工程实验实训基地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和条件,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和分模块、分项目的实验教学内容,全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课程设计教学。“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机械类、近机类学生在学习了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公差与配合、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之后首次进行的一次较全面、较系统、较长时间、较贴近工程实际的综合性设计训练,对于培育学生的设计意识,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了突显上述功能,我们对课程设计教学进行认真改革与建设,丰富和深化课程设计内容,实现设计题目多样化。以设计为主线,既有传动装置设计的传统题目,也有从生产实践中新开发的新题目。对完成的设计图纸,既可采用手工绘图方式完成,也可采用计算机辅助绘图方式完成。在完成的设计项目计算说明书中,必须有设计方案评价、设计工作总结等内容,否则不予通过。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培养的学生设计能力发挥,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设计作业训练。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设计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实现基础理论与设计实践的有机配合、实现“教、学、做合一”和“讲-练-实践”相结合,我们安排了“轴系零件”测绘、上机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的设计作业训练。通过设计作业训练,培养学生的机械结构设计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和绘图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以及日后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教学。借助本课程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我们借助汽车工程实验实训中心和汽车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开展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及机械创新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几年来,这一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七、本课程的建设成果
1.建设出了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互动,共同协调发展,成果显著。几年来,课程组一位教师受到省级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表彰;课程组先后完成了省级教改研究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4项、校教改项目5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并获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一支;几年来,教学团队在国内外各类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教改研究论文1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和新型专利2项。
2.创建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新体系,面向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为主线,以工程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的原则来确定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体系结构,对教学内容作了重大的改革,以机械设计为主线,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精选和融合,优化组合,使其成为一门完整体系的综合化课程,并编写出版了配套教材。
3.适应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培养需要,构建了“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课程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基本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综合分析与设计能力,构建了课程的直观教学陈列室和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开放了课程实验教学环境,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重视教材建设,编写出版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材3部,主、辅教材配套齐全,水平高,使用效果好,并将教学改革思路与成果融入到教材中。
5.以理论教材为蓝本,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出本课程的立体化教材系统及其素材库,并实现了网络化教学和精品资源共享。
本课程于2011年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4年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又被升级改造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本教学团队将以此为新起点,继续奋发努力建设好这一省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R].教高[2003]1号.
[2]姚恩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6):88-90.
[3]宋宝玉,张锋,王黎钦.机械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C]//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主编.机械设计教学研究论文集(2009).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5-97.
[4]张鄂.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张鄂.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关键词】 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思路与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48-02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高教[2003]1号)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为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于2005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制定了《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意见》。根据21世纪我国高职高专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我系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精品课建设工作。
1 学校的发展和长期积累是精品课建设的基础
自建校以来,学校设置了《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并成立了护理学基础教研室。2003年教育部、卫生部将我校定为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护理专业培养基地,2011年省教育厅又将我校定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护理)专业建设点,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学校不断引进高学历人才,加强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和电子阅览室,校园网设立“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专栏”。
本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护理学基础知识及医学相关知识。坚持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总结教学经验,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幻灯片、自编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及考核评分标准、护理操作流程和同步练习等教学资料。在长期的教学中,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交流、讨论和集体备课等活动。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 教学改革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动力
2007年学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护理学基础教研室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对我校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课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2]。
2.1 合理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是建设精品课的核心[1] 根据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2.1.1 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依据我校“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护理学基础课程特点以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认真研究适应岗位需求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大纲,改革和调整课程结构,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强调“必需和够用”,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实践检验,教学研究取得较好效果,并逐步形成了边理论边实践的课程教学模式。
2.1.2 教学方法 在以传统教学为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护理任务、操作项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方面将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及自主教学法引入课堂,不仅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基本职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教学中,操作流程从以往“教师演示-学生分组练习-分别指导”的传统教学方式,改为“录像教学-提出问题-教师演示-学生回示-师生共同点评-分组练习-考核-比赛-总结”新的教学方式。
2.2 加强实践教学,构建综合性实践课教学体系 实验课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总计140学时,其中:理论56学时、实践84学时,理实比有原来的1:1改为1:1.5。此外,为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及需求,本课程实习前安排2周的护理基本技能复训,共计80学时;安排临床实习40周。在实践教学方面,突出了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的理实一体、校院合作教学模式。转变了“验证性实验”的观念,构建“综合性实验”[2]。例如:王婧,女,21岁,因右下腹剧烈疼痛来门诊就诊,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须住院手术治疗。现已送入手术室,请问:当班护士接到住院处通知后应采取何种护理措施?
2.3 改革实践技能考核办法 新的考核指标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实验作业占5%;二是平时实践课考核占25%,三是期末实践考试成绩占70%。以必考项目和抽签考核项目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试环节包括物品准备、学生沟通能力、问题的处理能力、操作熟练程度与准确性、操作相关知识等。还将名片案例签应用到技能教学及考核当中。通过反思训练强化技能操作,提高了学生的操作应变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技能考核成绩。
2.4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放实训室 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实训室,并安排教师轮流辅导,让学生自己选择在实验课上未能熟练掌握的操作项目,随时到实训室练习,同时让学生做好实验室开放记录并及时反馈实验室开放意见,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3 师资队伍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关键
本教学团队共13人,承担了我校护理、助产所有专业的《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平均年龄38岁,均为本科学历,高级职称4人,其中副教授2人,副主任护师2人,讲师7人,助教2人,助理实验师1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知识结构、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团队。
4 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是建设精品课程的保障
4.1 教材建设 选用我校教师主、参编的全国医药类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护理学导论》及《基础护理学》。该教材突出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基础护理学习需要,且定位准确。根据护士职业岗位需求,按照临床实际操作,编写了与主教材相配套的以项目为导向的校内辅助教材《护理技术操作指导及考核评分标准》、《基础护理同步练习》、《基础护理实训报告》等实训教材,达到优秀教材全面配套,教学与岗位一体化实训。
4.2 教学资源 自编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实训指导、实训报告、考核标准、同步练习、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等。建立了护理学基础试题库,网上资源及网络环境于一体。师生可上网查询及下载共享的资源,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校于2007年投资近千万元建成校内护理实训中心,该中心共分三个功能区域即:模拟母婴病区、模拟护理病区及专科护理实训区。其中,模拟护理病区仿照医院住院病区设置有护理站、治疗室、抢救室、ICU病房、普通病房及基础护理实训室、阶梯示教室,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并配备有高级护理模拟人、多功能病床、洗胃机、人工呼吸机、膜式吸痰器、高级导尿模型、皮下、肌肉及静脉注射模型、婴儿头皮静脉输液模型、中心吸氧装置等,基本满足了本课程校内实践教学需要。
5 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5.1 随着学校的发展,护理专业生源的增加,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教学设备需进一步加强。
5.2 积极引进高学历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
5.3 重视产学结合,加强与行业合作,密切关注临床动态,使教学内容贴近临床护理发展,使之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时代创新性。
5.4 关注全国范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紧扣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组织教学,充分考虑护士执业的技能需要,强调“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5.5 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研究,努力开展科研及教研活动,以教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精品课程 建设内涵 双师型 教学环节
精品课程建设是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专业发展的动力,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在专业教学改革中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想真正有所突破,必须以高职人才培养特点为抓手,融入行业企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精品课程,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建设工学结合的《CAD技术与应用》精品课程,促进学科建设。
一、《CAD技术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内涵
精品课程是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严正风范和鲜明特色,并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一定辐射推广作用的优秀课程。
我们在《CAD技术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中,体现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在精品上下功夫,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学科教育的本质特征。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建设的核心。高职课程建设要满足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应以培养岗位能力为基础,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反映当前的岗位技术要求,力争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课程内容融入现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在学习完本课程时进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通过鉴定,并获得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现双证书教育。在《CAD技术与应用》课程中,我们将教学内容融入全国制图员取证标准, 使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时考取中、高级全国制图员资格证书。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
精品课程的标准之一是有高水平的、具有企业的一线生产岗位技能的主讲教师和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即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求有—流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学质量的灵魂。只有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根据专业现状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有一个团结精干、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
《CAD技术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不断适应高职发展规律的 “双师型”“创新型”师资队伍,构成一支师德崇高,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实践能力强、梯队合理师资队伍。
《CAD技术与应用》精品课程“双师型”一流教师队伍建设流程如下:
三、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有效组织教学环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的来临,教师应在课程建设中将基本知识同社会发展技术融合。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感到教师的素质和组织教学的艺术是保证CAD 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1、以项目任务为驱动,重视实践应用型案例
在教学方式上:CAD 教学不同于一般理论课的教学,它的工程案例众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本课程属于技能性培养的课程,教师如果按照常规的方式照本宣科,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建设时,我们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具体的工程图案例融入到教学中,突出实用性,即面向职业的使用需求。具体的做法即:将实际工程图分解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面向单个项目集成,把所涉及到的绘图的技巧和操作步骤要求按项目图例方式讲解,一揽子解决问题,使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用“即学即用,即查即用”;“照猫画猫”方法,将易、小、局部的项目绘制;全程指导方法,在短课时内,要把软件的所有内容一一讲透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任何时候为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和在线帮助,让学生在绘制整个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绘图的技巧和方法,亦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另外,在改进教学方式的同时,尽量采用多媒体和电脑形象化教学,这样可以更加充分地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生动。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目的性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CAD实际操作能力。所谓目的性教学,是指注重操作命令的内涵和外延的教学。内涵指的是从原理角度去解释命令实现方法,在解释过程中注意“深入浅出”。外延指的是该命令的应用背景,即回答“有何用处?”“在何场合时会用到?”等问题。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组织具体而实用的案例,以案例为主线,将按例贯穿与整个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体现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从而使学生在掌握CAD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学习CAD的方法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和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2、加强实践环节
上机实践是学生CAD 技能的重要环节。CAD 教学如果让学生只学不练,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CAD 课程的课时安排中,应充分考虑全部在机房上课,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内容,使课堂上学过的东西得以充分地吸收,从而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四、利用开放式教学环境,完善双证书教育
精品课程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与课程中,在具体的《CAD技术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力求使多数学生通过中、高级职业鉴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除了大力改革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融证书的大纲内容于教学中,还开放专用网络机房,使学生能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相关知识,指导教师在临考前定时辅导。该门课程的成绩与证书挂钩,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进行考核鉴定,并获得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现双证书教育。近几年,我院智建、机电专业的学生通过中、高级全国制图员资格证书的通过率均高达90%以上。在就业面试时能做到“上手快、有后劲、多证书”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形象地体现了符合上述要求的人才特征。“上手快”体现在学生就业时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接轨。“有后劲”不仅体现在更新知识、技能即继续学习的基础方面,更体现于学生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多证书”是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标志,也是毕业生能在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中竞争上岗的实力表现。
“双证书教育”使得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时目的性更强,学生们从“入学”即为预就业。学院应加强学历教学与职业标准的衔接。通过实施产学结合,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达到培养高职人才的要求。
五、重视教材建设,保证教材内容新鲜、适用
教材是精品课程的基础,在教材的开发编写过程中,请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企业技术专家把关,保证教材内容新鲜、适用。应定期充实和改造教学内容,使精品教材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发挥作用。通过与企业人员探讨进行教材编写,不仅丰富了教师的内涵,更重要的是使教师的授课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
关键词 单片机 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Model Curricula Development in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MCU
LEI Jun, ZHAO Rong, LUO Min
(School of Electrical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iyan, Hubei 442002)
Abstract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aspects of SCM curriculum theory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staff, teaching reform, etc., for the microcontroller strong practical courses, introduction of Keil and Proteus simulation software programming software,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level courses. Students through experiments and class-based, single-chip program written in C language,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competitions projects to improve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 MCU; model curricula; curriculum development
0 引言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是电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是学习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单片机课程组按照“思想先进、目标明确、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精良、教学优秀”的指导思想,建设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目前“单片机”课程已经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结构,拥有一支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较高的教学梯队,实验设备完善,教学手段先进,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1 夯实理论环节
从2003年以来,课程组重新进行了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选择优秀教材,不断地对单片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根据课程的需要,修订了部分多媒体课件,完成了实验指导书的重新编写。在课程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网络化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单片机与Keil教学协调配合,在教学中引入Proteus单片机仿真软件,为学生直接应用计算机完成单片机系统的构模、分析和仿真打下基础,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学校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网络教学资源库。目前网上已具备的教学资源有:(1)教学大纲;(2)教学日历;(3)教材内容;(4)习题解答;(5)电子课件(PPT);(6)网上留言;(7)实验指导;(8)参考文献。丰富的教学资源方便了学生的课程学习,在课程教学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2 加强实践环节
在理论课程教授完毕后,本课程进入实践环节,其目的是使同学们扎实牢固地掌握单片机知识,培养创新思维、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课程组依据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特色,充分依托东风汽车公司这个大工程背景,构建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将单片机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现代化的计算机辅助工具用于实验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如何应用现代化手段仿真和解决实际系统的控制问题,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授课,还要配合实验课教师指导实验、参加讨论,负责答疑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由浅入深、分层设置。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得到了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要求自己独立完成实践内容,出现故障和问题自己解决。将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与课程实验教学环节相结合,组织、指导有兴趣的学生参加电子设计、智能汽车竞赛等活动,例如在智能车控制系统中,涉及单片机编程、PCB电路板的制作等都是单片机课程中的知识点。通过此类活动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图1 单片机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新教师须具备实验室工作和下厂工程锻炼实习经历1~2年,才能参加教学工作。通过下厂工程锻炼实习,使得青年教师从中得到锻炼,增强了工程意识,提高工程应用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指导学生的课外科技实习和创新活动,并结合工程锻炼实习收获成绩进行教学法研究,以更新充实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或计划安排教师进行学历提高学习,到兄弟院校进修培训,为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行再学习。课程组成员老师已经连续八年负责全国大学生 “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的指导,从2006到2013年,面对全国高校强劲的竞争对手,在此项赛事上先后三次获得全国一等奖,两次全国二等奖,多个赛区一等奖和二等奖的佳绩,并最早打破我校学生参加国家级综合赛事无一等奖的历史。
3 结束语
单片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单片机硬件及其扩展系统的分析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生多动手。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老师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目前各类电子竞赛就提供了大学生开展创新工作的平台,学生组成项目组,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比赛内容开展工作,设计方案,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有了团队协作意识,有助于增强其创新、创造、创业意识和动手能力,学生在参加项目的训练中,提高了创新能力。
通过校级资源共享精品课程建设将单片机教学辐射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学生竟赛等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课程总体水平的提高。通过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学生经过单片机课程的理论学习、实验、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的锻炼,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多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竞争等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10265);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013年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专项(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喜双,姚健.单片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3(8):31-32.
【关键词】初级日语口语;精品课程;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73-02
1《初级日语口语》课程建设背景
长沙学院的日语口语课程开设于1987,至今已有 22年的历史。在办学层次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日语口语课程的建设也经历了初创、提高和升华等几个发展阶段。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是日语口语课程的创建阶段。日语专业招生的规模是隔一年招一个班, 20人左右。当时有2名日本外教担任口语课程,口语教材由教师自己收集资料编写,侧重一些日常口语会话,口语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实行的是精英教育的方式。同时提出了外语教学要重视口语实践,重视语言交际作用的教学原则,这成为长沙学院学院日语专业日语教学的特色之一。
90年代中期到2005年,口语课程逐步进行了改革。因为口语的教学主要局限于校内师生的对话、交往与训练,所以教学效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但为了增强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教师们仍然设计了许多模拟教学场景,如组织学生到邮局、商店、动物园等地进行初级口语的现场教学训练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步尝试任务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同时分析和吸收了各种外语教学法逐步总结出一套符合长沙学院自身特点而又先进可行的“三结合教学法”教学方法,即采用直接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和功能意念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
2005年开始,应用和推广在本专业已取得一定成效的“三结合教学法”。同时,我们也很注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跨文化教育,采用日本原版教材,运用层层递进的三个层次,即认知—理解—体验,使学生在模拟情景和场面中体验母文化和异文化,以达到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工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本专业加大了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先后开辟了海外实习基地21个,分批派遣学生赴日,进行为期一年的免费带薪实习。近4年共有214名学生先后在日本的知名宾馆实习。通过这种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自然的语言环境和真实的工作环境,为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2《初级日语口语》课程建设情况
经过2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本课程的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2006年日语口语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2010年初级日语口语课程被评为湖南省精品课程。2011年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获“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文科组二等奖。
2.1教师队伍特色鲜明,打造一流教师。 教师队伍主体具有良好的日语语言能力和丰富的日本学习、生活、工作经历,形成了由一支以有留学经历的教师为主体,与外籍教师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第一,采取以老带新的导师制,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通过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定期的学生座谈会和学生网上评教等途径,鼓励和督促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第二,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开设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同时,组织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方法、技术等培训班学习。选派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研讨班。第三,定期派送专业教师赴日进修以提升语言、文化素养,注重引导和鼓励教师从事跨文化领域的教学改革研究和科研工作等。经过近几年狠抓培训计划,担任日语口语教学的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2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充实的实践教学环节。 本课程分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模块两大模块。共安排了64个课时的内容,其中理论教学32个课时,实践教学32个课时。在理论教学中穿插模拟实践练习。在实践教学设计上采取“由模拟情境到真实情况的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设计了课堂教学与实践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块。从课堂教学延伸到第二课堂;从校内的日语角扩展到社会外事活动的体验;由国内的模拟学习走向国外进行工作实践。通过系列的实践学习和体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课堂教学中,教学班学生规模一般为25-28人,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可分为多个语言活动小组,其具体的运作方法如下:(一)语音模仿练习。观看日本影像资料,去掉字幕,让学生听完一句人物配音后进行重复。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发音和反应能力。(二)情景对话。规定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设计情景对话,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三)看图说话。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提高学生的语言反应能力。(四)角色模仿。观看情景对话短片,然后让学生分组扮演角色进行情景对话练习。强化实用口语训练。(五)影视欣赏。观看影视资料短片,让学生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提高对异文化的了解。(六)社会活动。组织学生到邮局、商店、动物园等地进行初级口语的现场教学训练等。
课外实践活动模块具体为四个部分:(一)每周举行一次日语角。强调通过网络资源和外教、留学生资源自觉进行第二课堂的活动,通过观看电视和网络课件,开展日语角等活动,进行补充学习和自我提高、演练与纠错。第二课堂活动的考核纳入平时考核的范畴。(二)每学年举办一次演讲比赛,并从中选拔数名学生参加全省和全国的日语口语比赛,为学生创建与其他院校学生交流的平台。(三)每年组织学生参加湖南省日本文化节、中日青年交流等外事活动,让学生在完全真实的情况下实践日语。
2.3实施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培养较高语言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一) 运用直接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相结合,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二)交际教学法和功能意念教学法相结合,使学生具有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三)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有临场感。同时,教师积极开发教学课件,开发立体化教材,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本课程组自编的多媒体课件获湖南省高等学校第十届“中南杯”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中获一等奖。另外,本课程设置有课程学习网络平台。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如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等已在校园网上,学生能够上网学习和教师进行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本课程应用课堂模拟训练、音录像、多媒体、外语角、留学等多样化教学元素,大胆开放教学,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语言学习和运用的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交流、交往热情,使学生口语应用的强度、深度和广度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应用能力,更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为学生开展口译、翻译等后续课程学习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2.4创造优质的教学条件,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日语专业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条件。首先在硬件设备上满足教学的需要。(一)图书音像资料齐全。我校图书馆设有电子阅览室,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查阅资料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外语系现有图书资料室1个,已有外语类藏书3万余册,日语专业图书资料3000余册,日语影视资料500余部。(二)实验设备先进。外语系语言实验中心现有实验室11个,其中教学语言实验室7个,模拟语言实验室1个,网络自主学习实验室2个,同声传译实验室1个;多媒体教室10个;日本文化研习室1个,集文化研习室、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小型报告厅和文化演习室于一身的多用途的湖南省首个日本文化研习实验室;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感受日语的实际性和实时性,本专业建设了卫星天线和有限电视系统。
其次,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一)日语角活动丰富。日语专业每周定期在宁静楼组织日语角活动,每周有外教具体指导,每次活动有中心话题及主要活动内容,学生参与活动既能培养学习口语的兴趣,又能提高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二)学习气氛浓厚。学校经常组织日语技能大赛、日语文化礼仪茶座活动,推行寝室日语、校园日语“日语热”活动。并且经常参与政府外事部门外事接待活动。组织学生和日本留学生联谊活动,如“鹿儿岛青少年之翼”活动等。同时,本专业主要有“赴日研修项目”和“异地授课计划”。我校日语专业在日本拥有JTB公司、大和皇家旅游休闲集团、北海道东凤饭店等二十一个海外实习基地。一年的研修学习与生活使学生的日语口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对日本文化和日语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我校与日本九州产业大学、日本同志社大学等高校达成了留学生派遣协议。另外,我校与“TIJ东京日本语研修所”签订了异地教学意向协议书。以上项目的实施将为我校日语专业的学生提供新的赴日留学的机会。
3课程建设特色与展望
以专业建设为依托,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成果得到了校内外同行专家的好评,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多次获省级、校级以上奖励,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3.1教学团队特色。本课程拥有一支以留学归国教师为主体,与外籍教师相结合的水平较高,有特色的教师队伍。6名教师中,除了2名外教,有4位是具有日本留学或工作经历的归国人员。并且分别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国立福冈教育大学、日本国立东京外国语大学等。
3.2教学模式先进。在国内日语教学领域首次提出并实践了“跨文化”海外实践教学模式。目前建立了海外实习基地21个,派遣海外实习生214人。从而形成了3﹢1人才培养模式。
3.3人才培养质量高。2007年、2008年日语专业一志愿投档率为188.1% 、393%;录取分数线居全省同类院校同类专业前列,投档率在全校35个专业中居于前列。同时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学生考研,成绩理想。录取校有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知名高校。学科竞赛中,我专业学生在中华杯演讲比赛中曾获湖南赛区第一名,华中赛区第六名的好成绩。
3.4专业依托优势。2006年,日语专业被确定为长沙学院首批本科重点专业,2007年,日语专业立项为长沙学院特色专业;同年,立项为教育部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立项为湖南省特色专业。同年,日语教研室被评为长沙学院优秀教研室和湖南省优秀教研室。
尽管本课程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还需要不断摸索、改进和完善跨文化交际教学法。如何在口语课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型,实效型”的教学模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有待我们去思考和研究;进一步探索将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手段成功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改革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口语教材的编写等工作。
参考文献
[1]田鸣.《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并重的教学尝试》[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
[2]李春杰.《谈学生日语会话能力的缺乏与日语教学》[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
[3]孙汝建.《口语交际理论与技巧》[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朱万清,金长春.《日语会话理论与实践》[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5]邱玉梅.《外语教学中口语教学的缺陷》[C] .日本学论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程教学团队;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有效打造一支优秀课程教学团队和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深刻体会和领悟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总结出十三条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
1.精品课程的基本特征
弄清精品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所谓精品课程就是教学质量高、同行认可、学生乐学、企业赞许、社会知名、示范性强、能为其他课程提供建设借鉴作用的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
2.1.加强学习,树立现代课程理念,
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1.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2.课程设置要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所必需的技术技能相对接;3.课程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相对接;4.课程教学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以能力为本位,在评价中学”的现代职教理念,有效实施“做学教一体”。
2.2.研究现状, 科学制订建设规划
要在充分研究课程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内容、时间节点、特色和创新、实施与管理、课程质量评估体系与方法、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和措施、教学资源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呈现形式、教材开发的要求和内容结构、网站建设方案、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等。
2.3.行动导向,构建实用的课程结构和内容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时要充分关注本地区专业群和专业链的建设,要与课程性质相匹配,要适合学习对象的特点,符合学习对象的成长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
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结构的构建为例:
2.3.1.根据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标准,构建行动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实一体、模块化实用课程结构与内容。
2.3.2.课程结构和内容设置上力求体现数控、模具等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复合性特点。课程内容应充分体现“四新”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2.4.深化改革,编写与工作过程相关的实用教材
精品课程建设应重视开发相应的高质量系列教材。我们在进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建设过程中,认真调研、分析、归纳相关职业岗位群工作的知识共性、技术共性和技能共性,将其提升为学习领域,并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教材内容中。
2.5.专兼结合,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团队
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应该由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型等组成。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具有现代职教理念、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教研能力强的“双师结构”优秀教师梯队。课程负责人应是本领域影响力较大的专业带头人或者专业骨干教师。
2.6.理实一体,实施优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有职教特色,要坚持“理实一体”的教学法,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以能力为本位,在评价中学”的现代教学法,注重职业能力的提高。科学应用多种教学法、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7.校企合作,创设一流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
要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创设优良教学环境,使校内外实训基地能有效为本课程的教学服务。一方面要使校内实训基地与现代企业环境相对接,另一方面要创建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2.8.丰富素材,加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案、课件、图片、视频、案例、实物、动画、现场和生产情景等,也包括相关工程技术资料、工具书(如设计手册、材料手册、工艺手册、零件手册)等。教学资源应与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相结合,体现“四新”。要有助教的软件资料,也有助学的软件资料。
2.9.资源共享,创建精品课程建设网站
精品课程内容要在网站上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网站的交互性要好,要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展示建设进程及成果,促进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同时也是为了接受社会、同行们的检验和指导。
2.10.加强管理,强化精品课程的有效实施与科学管理
课程的开发要“规范化”。课程标准的执行和教材的使用都要按照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要求而定。课程的实施以团队教研活动为基础,注重过程管理和常规管理;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多元化、过程化,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依据。
2.11.科学评价,创新精品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
不同类型的课程,有着不同的评价方法。技能训练类课程应从学生是否学会做事、提高技能的效果等方面评价;基础理论类课程应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从学生能否应用知识为“做事”服务等方面评价;技术类课程应贯彻理实一体、掌握技术技能的达成度等方面实施评价。
2.12.交流研讨,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
有计划的开展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活动;利用精品课程网站的交流功能,及时应答在线提问、质疑等内容;在本地区或更大范围内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讲座与交流活动。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达成学生综合素质高,发展有后劲的人才培养效果,经过实践,《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作者简介:
姓名:张萍(1964-),女
籍贯:辽宁省本溪市,2007年被无锡市教育局作为人才引进,现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教师
学位:天津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生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
1.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覆盖学科广,精品课程逐年递增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了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
2003年至2009年,教育部先后开展了七届精品课程遴选,累计评选出3080门精品课程,其中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812门,占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26%。从历年的建设情况来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逐年在增加,并且高职精品课程增加的幅度还较大。仅2008年和2009年就评选出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400门,均超过当年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总数的30%以上,其内容覆盖材料与能源类、财经类、电子信息类、法律类、公安类、公共基础课、公共事业类、环保、气象与安全类、交通运输类、旅游类、农林牧渔类、轻纺食品类、生化与药品类、水利、土建类、文化教育类、医药卫生类、艺术设计传媒类、制造类、资源开发与测绘类共计20个一级学科。
2.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日益完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一直参照本科精品课程的指标体系。自2003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征求意见稿)以来,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每年都在不断修改与完善,2007年更名为《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并且还根据评审需要制定了本科与高职两个指标体系,2008年和2009年又在2007年评审指标的基础上做了较大修改,其一级指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六项的基础上增加了课程设置,二级指标调整更大。这些调整使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日益完善,这更有利于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精品课程。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及主要内容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和规划
(1)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有力的领导是精品课程建设顺利开展的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科、教师队伍、学生、教材、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和改革,而且其内部各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只有通过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精品课程建设才能形成合力,创造精品。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涉及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实验实训、信息技术、网络等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全面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领导协调,组织召开精品课程建设会议,制定学校精品课程的综合规划以及有关制度文件和激励政策,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检查与评估等,以确保精品课程建设有序进行。
(2)制定科学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制定科学的规划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建设规划一方面要突出精品课程建设的计划性、目标性、阶段性、整体性及层次性,另一方面要立足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与专业建设、产学研合作及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应搜集学校的师资、课程、教学、特色、实验条件等方面信息,了解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可用资源,参考其他院校先进经验,在全面、认真分析汇总调查信息基础上提出精品课程建设要达到的具体可操作质量标准及具体措施。
2.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是能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工作规律,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手段灵活新颖,教学资源能有效共享的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课程。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是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特点,以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重要支撑和明显促进作用,真正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课程。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不仅应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而且最好能够承担一定水平的科研项目,以便使最新研究成果能及时反映在教学中去。可以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的技术专家,或者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改善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同时加大教师基本素质的培训。对于新进的青年教师,可根据专业特点,安排他们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培养相应技术的实践能力和相应的动手能力,通过培养、引进、聘用、传帮带等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造诣高、事业心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经验丰富、特色鲜明的教师梯队。
(3)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内容要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应该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的特征。要通过跟踪研究把学科前沿的内容不断地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展示给学生,并应由学生去探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中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内容应占有相当的比例,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接轨。要积极采取措施将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内容融入课程建设中,要求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成人员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教学成果,争取有一定数量的教学研究,起到交流与辐射的作用。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手段现代化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和主要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的培养,鼓励教师采用“教、学、做合一”、任务驱动、案例式、讨论、启发式、现场、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立足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手段方面,结合课程特点,大力投入硬件设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积极有效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构建起计算机网上教学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和共享。
关键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02-485-02
University High-quality Courses Digitized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d Application Research
LI Zhi-yong1, WEI Hong2
(1.Center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Guangdong Business College, Guangzhou 510320, China; 2.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Guangdong Business College, Guangzhou 510320, China)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courses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niversity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he educational reform project, It is an important action of university to realize the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 sharing and the promotion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high-quality courses constructed the digitized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motion applies two important aspects and has conducted the analytical study to it.
Key words: high-quality courses; resources construction; promoted application
1 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教育部于2003 年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本着“开放和共享”的精神,旨在建设一批集合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六年来,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07年已评出国家级精品课程1798门,并已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
精品课程所彰显的价值理念是一种整体优化意识、合作共赢意识和全程教学质量意识。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是精品课程的两个方面,必须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才能实现精品课程的价值。建设是基础,应用是目标,建设与应用密不可分,建设精品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应用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经过教学活动的应用检验,既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建设者与使用者、同行教师、专家之间的互动,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并使课程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实现了持续建设和提升,因此,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同等重要[1]。
2 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建设、应用、评价与再建设等环节,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应用与评价能够促进课程的更新与进一步建设。目前,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重资源建设,轻推广应用
各高校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都比较重视。由于精品课程立项评审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致使各高校纷纷将主要精力放在课程立项建设上,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动精品课程建设。据不完全统计,除国家级精品课程外,省级精品课程数量已达一万多门,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校级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应用是实现课程先进性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精品课程资源利用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利用率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各高校开发平台不一致,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基本上是谁建设,谁使用,谁管理;另一方面,高校对结题后课程持续建设和应用未引起足够重视,鼓励教师开展后续建设和应用方面的政策机制不健全,因而许多精品课程建设后继无人,课程使用较少。这种重申报评审轻建设应用的短期行为,背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应用。
2) 学生对精品课程缺乏了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最大收益者,理应成为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积极参与者。但实际情况是,精品课程建成后学生使用的并不多。某高校调查数据显示,随即抽取的学生只有30%左右了解精品课程,经常使用精品课程的学生仅为10%左右。学生极少使用的原因中,不知道精品课程存在的占35%,认为网上资源对学习帮助不大,不愿意使用的占20%。由此可见,学生对精品课程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学生个人信息技术基础层次不齐,对传统学习模式产生依赖,加之部分教师不注重宣传引导,一些学生没有个人电脑上网时间受阻,校园网速度慢等原因,导致精品课程短时间内难以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2]。
3) 教师应用精品课程积极性不高
教和学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精品课程的应用与评价离不开教师。当前,在教师应用精品课程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许多教师对如何实现精品课程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感到困惑;2)部分教师认为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大学教师个性化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矛盾;3)少数教师对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4)缺乏网上资源版权保护机制;5)持续建设和应用机制不健全等。
另外,教学效果体现着课程建设目标,是教师参与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重要推动力。目前,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建立精品课程延续资助计划和复评制度,对结题精品课程后续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复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网站是否连通?2)教学录像是否全程上网?3)教学资料是否及时更新?4)辅导答疑模块管理情况等,而对于学生浏览教学资源获取教学信息完成教学环节,以及他们自主学习的需求和学习效果等涉及不多,因此,复评结果难以得到教师的接受和认可,从而影响了教师应用精品课程的积极性。
4) 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教学资源与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两个方面,体现着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高水平的教学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教学资源包括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的特点。高水平的课程网站是课程展示与应用的平台,是课程实施基于网络的主题研究、协作式学习的系统,包括教学模块设计、教学资源链接、交互功能开发、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体现科学性、艺术性、有效性、友好性的特征。目前,一些精品课程存在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教学内容先进性、教学设计科学性与合理性体现不足的问题;另外,部分精品课程网站存在重辅助教学功能设计,轻自主、协作学习方式支持;重内容呈现,轻教学环境设计;网络速度慢,流媒体视频效果不佳,资源丰富性适用型不强等问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不能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精品课程的使用[3]。
5) 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支撑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为提高学校教学现代化水平,提升教师信息素养,高校纷纷启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还购置专用服务器,扩充校园网带宽,改善校园网硬件支撑环境。目前,一方面网络运行速度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另一方面网络对教师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堂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多由教师自行开发,作为非专业人员,教师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水平参差不齐,课件应用存在诸多问题;其次,精品课程对现代教育技术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但部分课程项目缺乏教学设计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参与,导致课程教学设计不合理,网站制作存在困难,求助社会专业公司开发网站又面临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维护不便,缺乏特色等不足,因此,精品课程的网络支撑与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3 加强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的主要途径
1) 加大宣传力度,使师生树立对精品课程的正确认识
精品课程宣传可以从项目宗旨、功能、资源和使用等方面进行。精品课程为了教学提供了优质丰富的资源,为师生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活动搭建了平台,所以,精品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学生参与精品课程学习,可以感受名师的教学风范,体验教学改革的成果,拓宽学习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激发他们投身教学改革,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2) 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水平
① 推进名师名课工程。对校内主要公共课和公共基础课设立课程负责人岗位,聘请高级职称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主持课程建设。课程负责人聘期三年,每年发放一定数量岗位津贴,将课程建设成效作为他们岗位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为鼓励和引导高级职称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可以将教师教研量化考核后与科研考核结果一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范围。
② 实施精品课程跟踪管理。持续建设和应用是实现精品课程科学性和先进性的重要保障。课程跟踪管理就是学校将课程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过程从建设期延伸到项目结题后,通过定期复评建立课程档案,了解课程动态,不断完善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保障激励机制,推动课程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复评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分类进行,重点应该放在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效果、教学应用、网站维护与更新等方面。评估课程教学效果,学生的感受是第一位的,专家、同行的意见和建议同样不可忽视。可以通过匿名聘请校外专家参与评估,组织教学督导跟踪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进行现场评估等方式,多方获取信息。对于检查情况较好的课程,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有效,继续划拨建设经费,也可以适当调整课程工作量计算系数;检查情况较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要求限期整改。到期仍不能完成整改任务的,撤销荣誉称号停止拨款。
③ 完善课程持续技术支持与服务机制。在精品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与推广应用中,组织体制是保障,技术系统是条件,教师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是核心。教育技术人员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学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为激发他们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对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深入协助与支持,学校可以建立一定的激励引导机制。如:把一定比例的课程建设经费以项目方式划归教育技术中心,要求项目组吸纳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同时,学校根据教育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情况决定下一年度经费划拨数额。
④ 以课程建设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在强调教育技术的同时,更关注“人”的价值,不能把精品看成是传统教育的网络搬迁,而要求在新理念和新技术背景下重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掘其内在价值。教学改革与研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建设高水平精品课程离不开教学改革。但教学改革往往不是孤立的,教学成果的形成也非一朝一夕,所以,精品课程建设需要长期、持续、系列化进行。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重将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起来配套进行,以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和课程校本特色的培育;另外,精品课程建设应该与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以利于依托学科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建立精品课程专业支撑平台;还可以筛选一些教师队伍素质高,教学研究基础好,教学改革条件相对成熟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专项建设,以加快教学成果形成步伐,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4 结束语
真正的精品课程将是经得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并具有发展性的课程。只有当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建设、课程平台建设等内因与国家的关注支持、学校的环境保障、学习者的认可等外因完美结合时,精品课程也才真正走上了精品之路。当精品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切合了学习者需求,成为了学习者学习和参考的重要资源;当精品课程配套设施发展健全,课程建设与维护走上了科学规范化;当精品课程监控、评价与管理制度走向完善之时,也是精品课程实现持续发展之日。精品课程必须常建尝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建设和广泛应用,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不断完善的政策制度、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学实践、逐步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撑环境将成为精品课程可持续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宋德如.略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7,4(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