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范文

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

第1篇: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情绪调节;一般健康问卷;大学生

情绪调节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然而,情绪调节作为心理学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却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经过近20年来的发展,情绪调节已经成为当前情绪领域的前沿课题和热点。关于情绪调节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Gross[2]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有意识地和自愿地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调节方式(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反应、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Gross[3]依据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反应产生之前或之后,将情绪调节分为先行关注情绪调节(antecedent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和反应关注情绪调节(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他认为,在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个体进行情绪调节的策略很多,但最常用和有价值的策略有两种,即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和表达抑制(expression suppression)。认知重评试图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等负性情绪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认知重评是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

表达抑制是反应调整的一种,是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是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Gross及其同事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善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其幸福感、抑郁和满意度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较积极,而使用表达抑制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2,3]进一步分析国内现有研究发现,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而实证研究很少(主要以黄敏儿[4]、李梅[5]、邓丽芳[6]的研究为代表),尤其是关于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仅有理论综述[7]而尚无实证研究。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我国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特点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便为高校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感教育等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东北师范大学在籍全日制本科学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98份。有效样本的构成为:男生128人,女生270人;文科学生261人,理科学生137人;城镇学生228人,乡村学生170人;低年级人数为231人(大一128人、大二103人),高年级人数为167人(大三94人、大四73人)。

1.2 方法

1.2.1 一般健康问卷(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20) 该问卷系Goldberg编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李虹等人修订[8]。此问卷共20个项目,共包含3个维度,分别为抑郁、焦虑、自我肯定。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GHQ-20的20个项目分“是”和“否”记分,选“是”记1分,选“否”记0分,分数越高说明在此维度的症状越典型。将自我肯定量表记分进行反向转换后与忧郁、焦虑量表分合成,形成心理问题总分,总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6,分半信度为0.67,问卷3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61以上。

1.2.2 情绪调节问卷(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该问卷修订自Gross编制的情绪调节问卷[9]。此问卷共10个项目,含2个维度:认知重评策略和表达抑制策略,采用5点量表评定法,要求被试回答每个陈述符合自己的程度,从1~5表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越倾向于运用此种情绪调节策略。本次测量中,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68,问卷两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0、0.60。

1.3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PC(11.5)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及Pearson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情绪调节状况 大学生在情绪调节的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数分别为3.84±0.64和3.23±0.79,由于本研究采用5级记分,中数为3,所以,大学生较多地运用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相对来说,更倾向于运用认知重评策略调节情绪。对不同群体大学生在情绪调节问卷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1中所示。

表1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情绪调节上的得分并无显著的城乡(家庭所在地为城镇或乡村)差异和年级差异。在认知重评上的得分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在表达抑制上的得分差异非常显著,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在自我肯定、抑郁、焦虑3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数分别为5.78±2.14、0.86±1.02和1.12±1.36,将这3个维度总体平均数分别除以每个维度的题目数,得到各维度的平均分,3个维度分别为0.64±0.24、0.146±0.17和0.22±0.27。由于本量表采用0~1计分,中数为0.5,所以,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较高,抑郁、焦虑程度较低。对不同群体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2中所示。

表2的结果显示,男大学生的GHQ得分及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在焦虑因子上,城镇学生与乡村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乡村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城镇学生;低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抑郁程度显著高于高年级大学生,高年级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显著高于低年级大学生。

2.3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以认知重评的平均分(3.84±0.64)为界,将大学生划分为高认知重评组、低认知重评组;以表达抑制的平均分(3.84±0.64和3.23±0.79)为界,将大学生划分为高表达抑制组、低表达抑制组。对认知重评高、低组及表达抑制高、低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3中所示。表3的结果表明,除抑郁这一因子外,认知重评得分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自我肯定、焦虑上的得分都有显著差异。认知重评得分高的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明显要高于认知重评得分低的大学生,认知重评得分高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及焦虑程度明显要低于认知重评得分低的大学生。表达抑制得分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及各项因子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

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问题、焦虑及忧郁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自我肯定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的表达抑制策略与心理健康问题及各因子相关不显著(见表4)。

3 讨 论

在情绪调节方面,与女大学生相比,男大学生更倾向于运用表达抑制策略来调节情绪。本研究结果与Gross对1483名大学生的研究结果相似,男生与女生在认知重评上的得分无显著的差异,但在表达抑制上的得分差异非常显著,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3]。产生这种性别差异可能是由于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不同。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研究[10]表明:多数人认为适合男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成就、事业有关,适合女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情感、人际关系有关。男性表达情绪常会被看作是懦弱、缺乏男子汉气概。与女孩相比,父母更多地教育男孩要学会控制情绪,社会也更期望男孩抑制情绪的表达。对婴儿早期情绪行为的研究[11]表明:个体早期情绪行为上的差异并不明显,但随着年龄增长,交往扩大,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影响越来越大,男性表现更坚强和克制,更加稳重和含蓄,导致男性更多运用抑制策略来调节情绪,女性日趋表现出情感细腻、敏感,比男性更善于情绪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

本研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性别、城乡、年级的差异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男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这种差异可能与男女传统社会角色以及师范院校的学生特色有关。男大学生可能比女大学生对成就、事业有更高的追求,同时,师范院校女生较多,并且女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学习、活动等方面表现得都要好于男生,这使得师范院校的男生压力要比女生大,这给男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焦虑,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女大学生;乡村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城镇学生,这可能与乡村大学生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学习条件要比城镇学生差,他们感受到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要大于城镇学生有关;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抑郁程度显著低于低年级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显著高于低年级大学生,也就是说,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低年级学生。这可能与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实践经验及人生阅历的丰富有关。

第2篇: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学;新生;心理健康

1.前言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生理、心理由幼稚走上成熟的过渡阶段,亲子关系、同伴交往、学习压力、性的萌动等诸多方面的困惑,都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既往研究表明,10%-30%的中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和敌对症状等方面[1],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新环境的初一、高一年段学生。为了解初一、高一年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地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正是该研究要探讨的问题。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厦门某中学的初一、高一年段新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940份,有效问卷923份。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选取由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10个分因子。

2.3实施

对被试进行网络测评。对所获数据进行审核,数据使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厦门某中学新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结果显示,所研究的样本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水平良好。其中,在新生中较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学习压力、强迫症、情绪不平衡。

3.2不同性别的厦门某中学新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水平的差异分析

结果显示,女生在抑郁、焦虑、心理不平衡的因子分显著高于男生的因子分。

3.3不同年段的中学新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水平的差异分析

结果显示,高一学生在抑郁、焦虑的因子分显著高于初一学生的因子分。

4.讨论

4.1厦门某中学新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研究发现,主要心理问题分别为学习压力、强迫症状、情绪不平衡。本研究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周围环境的变化,紧张的学习生活、家长的期望、新老师的不同教学方法等等,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其次,青春期对外部形象的刻意追求,对性的懵懂好奇而又羞于启齿所造成的压抑,对学习的过度苛求,对新生活期待与现实的矛盾等,若没有及时地进行宣泄或调整,都可能导致强迫状态;[2]同样也可能造成情绪的不稳定。

4.2不同性别的厦门某中学新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水平的差异分析

女生在抑郁、焦虑、心理不平衡的因子分显著高于男生的因子分。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女生比男生更早进入青春期,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对女生影响更大[3];其次,在面临挫折时,女生比男生更多使用发泄和忍耐应对,而中学男生更多使用幻想应对有关的方式[4]。

4.3不同年段的厦门某中学新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水平的差异分析

高一学生在抑郁、焦虑的因子分显著高于初一学生的因子分。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初中生非常注重同伴交往;而高中生更关注自己的内省,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情绪的合理宣泄。其次,高中的学习难度更难,学习压力也更大,与之带来的烦恼、挫败感更易产生抑郁情绪和对学习的焦虑感。

5.教育对策

5.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多进行学习心理调试的指导

首先,丰富心理健康课程内容,针对新生学习方面进行专门的指导,并针对不良心理反应做一定的放松训练;其次,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应积极关注新生的动态,及时帮助学生疏导其不良情绪;最后,举办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合理宣泄。

5.2加强女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了解不同年级、年龄段女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和进行宣传。如,在初一年段开展关于女生青春期性心理的教育,培养女生自我保护的意识。

5.3针对不同的年段,确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不同年段的新生,制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如在初一年段进行的新生适应性辅导,侧重对同伴交往及情绪的调节等方面;在高一年段进行的新生适应性辅导,侧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情绪的宣泄等方面。

6.结论

6.1厦门某中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水平良好。

6.2厦门某中学新生处于前三位的心理问题分别为学习压力、强迫症状、情绪不平衡。

6.3女生在抑郁、焦虑、心理不平衡的因子分显著高于男生的因子分,在其他方面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6.4高一学生在抑郁、焦虑的因子分显著高于初一学生的因子分,在其他方面不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

【参考文献】

[1]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2]郑占杰,王冠军.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6):420~422.

第3篇: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亚健康心理,音乐教育,调试功能

一、亚健康心理释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学生数量激增,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进一步凸显,有很多学生都出现了心理偏常状态,但是又没有达到疾患程度,即心理亚健康状态,与常说常见的忧郁症、强迫症、心理障碍、精神疾患等有着很大的区别。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表明,约有44%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亚健康心理状态中,因此亟须探索出有针对性的改善路径和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优化心理素质,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亚健康心理表现和成因

从整体上来说,亚健康心理状态主要是指一种长期的、消极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是灰色心理。这是当代大学生一种常见的偏常心理状态,表现为对事情缺乏兴趣、对行为缺少信心、遇到困难时首先选择逃避等,而且周期性情绪起伏较大。第二是学习焦虑。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衰退、学习效率低下,甚至会间歇性地头疼,由此也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下降。如果这种不良情绪不能得到及时排解,很容易引发更严重的问题。第三是情爱挫折。这是一种由于爱情遇到挫折后产生的强烈情绪和消极状态。大学生情窦初开,但是心智发育水平有限,且缺少必要的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很容易在恋爱中遇到挫折,并难以正确对待这种挫折,或消沉和忧虑,或激动和烦躁,有的甚至出现轻生念头。第四是人际交往。多数学生在求学时,经历的都是“学校—家”两点一线的生活,社会经验十分匮乏,更缺少人际交往的经验,所以很多大学生都遇到了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或者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倾听和体谅他人;或者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无关紧要,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以上问题的出现,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家庭方面的原因。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多数学生都有着较为宽裕的成长环境,且家长的过分保护和关心,造成了学生的依赖性强,难以独立生活,性格上任性、自私和狭隘等。一旦遇到不如意的情况,就会出现悲观、过激的心理。其次是学校方面的原因。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很多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特别是努力后却因环境、方法等因素而未达到预期效果时,很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情况。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贫困生,他们因承受着巨大的经历压力和生活压力,也很容易出现自卑、悲观、失落等情绪。再次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并行发展的社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设备的普及,也让高校早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很容易进入校园,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如很多学生都长期接触互联网,互联网上各类信息良莠不齐,而学生则缺乏辨别和抵制的能力,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达到自己认为的理想状态,便将互联网作为新的寄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网络综合征、网络狂躁症等。最后是个人方面的原因。受到综合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对人生、社会等都缺乏正确认识,个人的物质、情感、理智心理未能得到良好协调,遇到一些波折后很容易冲动,给美好的校园生活蒙上了不和谐的阴影。

三、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调适的理论依据

通过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进行调适和干预,并不是突发奇想,也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有着深刻可行的理论依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音乐本身具有调适情绪的重要作用。由外界客观刺激所引起的情绪,是各类心理现象和活动的最初表现。情绪的好坏程度对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决定性影响。作为音乐来说,其本身就是情感、情绪的产物,自然也可以有效作用于欣赏者、学习者的情感和情绪。所以通过音乐教育改善大学生亚健康心理、预防心理疾病是完全可行的。具体来说,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一) 表情达意

任何时期和类型的音乐,都是带有特定内容、思想和情感的。换言之就是音乐作品是创作者情绪的外化。“大学生在学习和欣赏这些作品时,自然会与创作者、作品进行深入的互动,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陶冶、启示和润泽。”[1]如著名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一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有力、发人深省,有的人理解为命运在敲门,有的人认为这是贝多芬向命运发起挑战的号角。随后的旋律中,这个主题动机不断丰富和发展,始终充满着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动力。每一个学生听罢后,都觉得之前的沉闷和抑郁一扫而光,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正是对贝多芬和作品情意的最佳回应。

( 二) 诱发感染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正面和负面的情绪。如果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那就表明学生的负面情绪较为严重,压倒了正面情绪。所以心理调适的一个重要方向就在于让正面情绪常伴大学生,充盈于大学生的全身。音乐正是对此最得力的助手和工具,当学生听到不同情感指向的作品时,内心便会产生一系列情感反应,获得多种类型的美感体验。比如在听到《我的未来不是梦》这首著名的流行歌曲时,自然会诱发学生奋进、坚韧、不服输等情绪体现,可以以一种全新的心情来面对学习和生活,不良情绪自然也消弭于无形中。

( 三) 宣泄释放

前文中提到,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而关键在于如何面对这些不良情绪,如果置之不理,任由发展,则容易导致严重心理问题的出现。在对待不良情绪的诸多方式中,利用音乐进行宣泄和释放就是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比如一些节奏欢快、旋律流畅的音乐,可以使寂寞和低沉的心情得到有效缓解,继而达到开阔心胸、爽朗精神的效果。一些节奏舒缓、旋律清新的轻音乐,则能够给人以安静平和之感,可以让大学生摆脱烦躁,神闲气定、安静平和地接人待物。所以很多时候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都是缓解大学生不良情绪的药方,如果可以对症下药,自然会药到病除。诚如毕达哥拉斯所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可以治疗人们的情绪和脾气,使它们归于和谐,让自己重获新生。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对音乐的情绪调适功能给予充分重视,将其作为音乐干预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的重要方式,改善和消弭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

四、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调适的实践依据

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的调适,不仅要分析可行性,更要看实际的效果。这一点最鲜明的体现就是音乐治疗学科的兴起和发展。“早在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音乐治疗就率先应用于当时的伤病员,为他们缓解精神压力,调整心情,并因良好的成效而迅速推广。”[2]20世纪80年代,音乐治疗学开始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发展起来,其涉及多个专业,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包含通过音乐鉴赏引发想象和联想、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活动等。在音乐美的陶冶和润泽下,可以将那些痛苦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转化为一种悲剧式的审美体验,使情感得到了升华。也就是说,音乐治疗不同于普通的医学治疗,直接通过手术或药物作用于病痛,而是重在改变人们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不是通过人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发挥作用,而是通过感性获得人们的情感共鸣。目前,音乐治疗学的作用和价值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并在国内外的高等教育中有着广泛运用。比如美国高校普遍采用的音乐想象治疗法,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聆听相关的音乐,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然后再与学生就想象内容进行讨论,进而予以有针对性的引导。与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音乐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作用于学生的内心,消除学生的焦虑感、紧张感和烦躁感,引导学生释放压力、愉悦心情。所以从医学角度而言,音乐治疗学方兴未艾,正是音乐教育调适大学生亚健康心理重要的实践依据。

综上所述,大学生既是时代新人和民族的希望,也正处于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在社会、时代等综合环境的影响下,难免会出现认知偏差和情绪波动,产生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干预和调适,则很容易陷入到亚健康心理状态中。音乐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引导,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就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的表现和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音乐教育特有的价值和作用,希望可以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路径,让音乐教育成为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第4篇: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范文

有一项关于自控能力的合作研究,研究者向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小朋友出示两种玩具:一辆大的救火车和一辆小卡车,问小朋友:“你喜欢哪一辆?”小朋友表示喜欢大的救火车。然后研究者告诉小朋友,老师要到屋子里面去工作,如果你要玩那辆大的救火车,就要等老师做完事回来后才能玩,要坚持15分钟。如果等不了,就按铃,老师听到铃声就回来,可是你就不能玩大的救火车了,只能玩那辆小卡车。

实验结果表明,我国幼儿等待时间不如澳大利亚小朋友长,能坚持15分钟的人数不多。结论:我国幼儿表现出自控能力较弱。

自控既是意志的表现,也是情绪智力的表现。情绪智力应包括5个方面:

(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2)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

(3)自我激励能力;

(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

(5)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

幼儿的情绪自控能力是指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特别是对不良情绪加以调控的能力,如愤怒、烦恼等。从总体上看,幼儿情绪的自控能力较弱,这与他们的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所以外界的各种刺激都极易兴奋,难以自制。另外,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如溺爱或放任,父母本身缺乏自制等,使他们也会导致幼儿自制力差。

对策:

合理的宣泄:发泄球与涂鸦墙

自控并不等于压抑,真正的自控是建立在合理宣泄的基础上的。我看到有的父母这样教育孩子:孩子受了委屈,伤心地痛哭,父母说:“好孩子要坚强,不许哭。”孩子受到了老师表扬,得意地对父母笑,父母又说:“好孩子不要骄傲,多想想你的缺点。”这样的孩子很可怜,他们的情绪似乎被父母“剥夺”了。这种压抑并不是自控。情绪的自控来自于合理的宣泄。

正确的做法是:1、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只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破坏东西,如哭泣、运动、诉说、在纸上乱画一阵、大声唱歌等,都是合理的宣泄方法。

2、在孩子情绪很激动的时候,不要急着和他讲道理,也不要粗暴地控制,先要提供合理的宣泄渠道,引导孩子把不良的情绪宣泄出来。

在上海市闸北区安庆幼儿园一项关于“幼儿宣泄渠道”的研究中,幼儿园在活动室的附近设立了“宣泄室”。宣泄室中有自制的发泄袋、海绵玩具、发泄球、废报纸、毛绒玩具、涂鸦墙(墙面用报纸贴满)、蜡笔等等,供幼儿选择。宣泄室也起到一定的隔离作用。教师通过门帘上的洞观察幼儿情况。结果发现,“发泄球”和“涂鸦墙”是幼儿选择最多的和操作时间最长的发泄工具,经过这两种活动后,幼儿进行安静游戏的时间也最长。年轻父母不妨借鉴这一研究结果。例如在家里,可以专辟一个角落做成“涂鸦墙”,当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让他在上面任意涂抹。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再对他进行教育。

提前预防:增强心理免疫力

幼儿情绪失控往往发生在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一方面,幼儿的需求逐渐增多,另一方面,他们又能力有限,语言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他们还不知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要求,一旦需要不能满足时,就通过发火或痛哭来表达自己的要求。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可以针对有可能导致幼儿情绪失控的环境,提前做好预防。

例如,3岁的东东在玩玩具时,妈妈拉他吃饭他总是会发脾气,怎么办呢?可以在吃饭前15分钟就应该给予提醒,每隔5分钟对东东说:“马上要吃饭了,还有15分钟……10分钟……5分钟。”这样孩子在心理上有了准备,就不会产生强烈的受阻感。

又如,带孩子到商店去以前,要估计到孩子要求买玩具而哭闹,父母事先要和孩子讲好条件,只许看,不许买,不听话就不带你去。如果孩子表现好,答应他回家后给予糖果以示奖励。

提前预防能增强孩子的“心理免疫力”,提高幼儿的情绪自控能力。

明确要求VS坚持说理

幼儿的认知能力相对较低,因此,对幼儿要有明确的要求,让孩子知道“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通过外界的要求来促进自控,如“不要乱发脾气”、“不要大吵大闹”,对孩子的坏脾气绝不能迁就。

同时,父母也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让孩子逐渐形成评价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能力,掌握相应的规则。有的父母总觉得和孩子讲道理是白费力气,不如直接命令,其实真正的自控恰恰来自于孩子的理解。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既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又不能放弃耐心说服,坚持这样做,孩子就会掌握一套评价自己行为的规则,达到真正的自控。

情绪自控DIY

策略一:注意力转移法。在孩子情绪不良时,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例如,当孩子心里感到难过时,你可以引导他:“难过时可以找些使自己开心的事情来做。你现在愿意看看电视还是出去玩玩沙子?”引导孩子在两种选择中挑选一种,在挑选的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也就得到了转移。

策略二: 延迟满足法。当幼儿为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烦恼时,你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产生积极的思维:这一切都是暂时的,自己的需要过一会儿也会获得满足的。例如,一个幼儿和别的小朋友争抢玩具,在放弃时他可以这样安慰自己:“现在让给他玩,自己过会儿就可以轮到了。”

第5篇: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积极情绪;培养;策略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情绪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也受到越来越多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重视。积极情绪的培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使其能以健康、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富有理想、朝气蓬勃,他们的成长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同时这一代大学生的身上又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时代的来临和多元文化的渗透,造就了这一代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征,如何培养他们的积极情绪,帮助他们在大学生活中获得更加良好的积极体验,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解析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的人际交往更加广泛,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思想也成熟得更早。这一系列特征使得当代大学生对人、对事更有主见,不轻易盲从,喜欢展示自己的才能,探索真理,追求个性,向往实现人生价值。但是这种看似成熟的做事风格并不能代表他们的心理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不再需要外界的干预和调节。与之相反,当代大学生的一些行为和想法其实恰恰是幼稚的、是不成熟的,他们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往往把现实想象得过于理想和美好,缺乏落实行动。当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形成强烈反差时,他们的心理变得不堪一击,各种心理问题开始逐渐涌现。

另一方面,以90后为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多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同伴群体的陪伴与交往,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性较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少责任意识,不善于换位思考。再加上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择业等多重压力。每个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和难以解决的困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疏导,不良情绪逐渐积压,最终会形成一定的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和成长成材。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因素都在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社会各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但是,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并不是非此即彼,它的发展经历的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变化过程。心理的“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和划分标准,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由“正常”走向“异常”是量变到质变积累的结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从长远入手,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恰当地选择情绪调节策略,充分发挥教育和引导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积极情绪的作用和意义

在探讨积极情绪的培养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和意义之前,我们首先要厘清什么是积极情绪。关于积极情绪的定义,很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弗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认为,积极情绪是对个人有意义的事情所做出的独特即时反应,是一种暂时的愉悦,并指出各种具体的积极情绪,如高兴、兴趣、满足感、自豪感和爱等,表面看来各不相同,但都有拓宽人们瞬间知行能力、建构和增强个人资源、提升主观幸福感等功能[1]。孟昭兰(1989)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2]。任俊等(2006)认为,积极情绪是指能激发人产生接近或行为倾向的一种情绪,所谓接近或行为倾向,就是指产生情绪的主体对情绪的对象能够出现接近的行为或行为趋向[3]。虽然不同学者对积极情绪的解释不同,但是这些定义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积极情绪是个体与外界相互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这种情绪是积极的、正面的情感体验,对人的心理发展有促进作用。

从其内涵可以看出,重视对当代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积极情绪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扩展个体资源,为实现个人成功打下基础。研究表明,消极情绪会影响大脑的记忆和信息储存,影响到个体对周围事物的知觉。而积极情绪则有利于个体唤起美好的记忆,保持对外界良好的反应4。尤其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学习是大学生活的首要任务,积极的、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利于增加个体的注意广度和记忆强度,提高学习效率,使其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清晰,激发创造性思维。大学时期是个体实现知识飞跃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学生思维灵活,精力旺盛,积极情绪的培养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进步,扩展智力资源。当然,除了智力资源之外,大学生身体资源和心理资源的扩展也应当受到重视。身心健康是影响个体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健康的身体和乐观的心理状态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实现个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情绪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愉悦性,帮助个体以正确的心态更好地应对困难。积极情绪是在和谐的环境和轻松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它有利于人们放下焦躁情绪,享受周围的生活。在积极情绪下,个体更容易审视自身的缺点,同时更加宽容地接纳他人的个性和错误,提高人际交往的成功率,提升内心的愉悦感和幸福感。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保持心理状态的愉悦更加重要。在大学生活中,每个人都要不可避免地遇到来自学习、恋爱和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及挫折,积极情绪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加乐观地面对压力,较快地从消极情绪的影响下恢复过来,调整自身状态以适应环境和生活的变化,以坚毅不拔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斗志面对困难,挑战挫折。

(三)积极情绪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搭建和谐的人际交往网络。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个体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人生活在独立的空间里。积极情绪的培养有助于提升个体人际交往的成功率,扩展人际交往的广泛度,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以正确、有效的方法应对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在当代大学生中,受欢迎的学生通常能够采用情感表露和情绪表达等积极的方法与人交往,而被忽视或被拒绝的学生常采用压抑或逃避的方式,不能正面迎接人际交往中的困难。同时,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往往也不能得到他人的信赖,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为个体争取更多的社会帮助,为取得个人成功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更高的平台。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积极情绪的策略和方法

由此可见,积极情绪的培养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大学生在成长成材的过程中,如果能将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变成一种生活的常态,使其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生活方式,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个体自身价值的实现和成功。

(一)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或情绪培养课程,让其认识到积极情绪的重要性并尽快适应新环境。大学生刚刚从学业繁重的高中生活过渡到大学,陌生的环境和群体往往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压力。在大学开始之初,可以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一些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消除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尽快融入新的环境和集体生活,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建立对彼此的信任感,为日后的交流和相处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开设以“积极情绪培养”为主题的选修课程,从理论知识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积极情绪以及积极情绪对日常生活和实现个人成功的重要性。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时,外界力量的推动作用始终是有限的,最根本的还是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对自身的情绪情感进行自我调节,正确认识问题情境和自身的关系,主动创设能够产生积极情绪的环境条件,学会如何避免消极情绪所带来的压力,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和比赛,让其不断体验到各种成功。在大学生活中,有意义的学校活动和比赛可以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其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一个人的积极情绪离不开成功,成功可以为个体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个体产生喜悦、幸福、满足、自豪等积极情绪。学校和老师应当组织更多有意义的活动和比赛,鼓励大学生自主开展或参加社团活动,一方面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学生的兴趣需求。个体的兴趣和爱好一旦获得满足,就会促进主观愉悦感和幸福感的产生,从而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组织的活动要涉及更广的范围和群体,活动形式要多样,力求照顾到不同大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人人都有机会参与,有机会体验在同辈群体中获得的成功。大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也可以逐渐树立起自信心,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挖掘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从而帮助大学生取得更多的成功。

(三)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其在各种社会性接触中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角色扮演是帮助大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一种有效途径。当代大学生多为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且进入大学之前基本上都在中小学接受教育,社会经历较少,人际关系网络较单一。通过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亲身体验所扮演角色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体会平时在学校生活中难以体验到的情感。除了角色扮演的常规形式外,对大学生更有帮助的角色扮演方法是融入社会。学校可以创设机会,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形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体验不同的环境和生活,感受不同角色身上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激发内心的积极情感,塑造自身的积极行为。除此之外,大学生融入社会的过程也是搭建人际关系网络的过程,学生在社会参与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用宽容、乐观的心态接纳他人、完善自己,从而为大学毕业后实现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的成功转换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李笑,林波萍.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索90后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1,12:151.

[2]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3-42.

第6篇: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范文

本文概述了影响癌症发生和发展的社会心理因素以及关于癌症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为了帮助癌症病人调整精神和心理状态,保持情绪稳定,可以尝试对癌症病人采取音乐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以及生物反馈放松训练。

【关键词】 癌症;心理护理;发展趋势

1 关于心理护理的基本概念和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

心理护理的基本概念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身心状态,是一门促进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方向发展的学科。癌症患者的临床常见心理特点为:① 紧张、焦虑,失眠,内心压力大;②抑郁、烦闷、少言寡语;③认可心理和依靠心理。④过度的心理障碍,烦躁,易激惹,易怒。⑤愁闷,不愿见熟人和朋友,少动甚至不愿外出,食欲大减。

2 我国癌症患者心理护理的发展概况

2.1 应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实施有针对性、系统化的整体的心理护理 由于癌症患者个体自身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水平的病人对癌症的理解和反应是不尽相同的。通常的情况下,患者的心理状况因病情的严重程度而不同。在医学心理学有证据表明,癌症治疗效果明显与否与病人的心理反应有着的密切的联系。

2.2 心理护理评估及其相关具体措施 若要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必须要进行必要的心理评估。除了常用的观察交谈等简单的评估方法外,对癌症患者进行心理评估采用的客观评定法日益受到重视。正确判断癌症病人的心理反应类型是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关键,需要医护人员及其病人家属共同的努力配合,使病人面对现实并说出真实的躯体症状以及心理感受,例如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夫妻感情、子女情感及对社会、邻里同事的态度和看法,这些都会为其定制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提供最为真实有用的数据材料。根据这些真实的数据材料,判断患者真实的心理类型及其心理状态,定制出最优的个性化心理护理计划。

3 社会心理因素对癌症发生发展的影响

3.1 一般来说,基本上绝大部分患者对癌症都十分害怕,无比烦心焦虑 对于很多人来说,得知自己患上癌症后会出现万分焦虑和恐惧,犹如大难临头,整个人都变得焦躁不安,心神不宁,精神不能集中,焦虑紧张,寝食难安以及出现失眠等症状。尤其是在放疗和化疗后会产生厌食、脱发以及恶心等严重的不良反应时,患者的焦虑恐惧的情绪会进一步加重,甚至可能会陷入慌乱恐惧之中。其次,很多病人都会担心高昂的医疗费用会对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拖累家人,这会进一步加重了焦虑恐惧的情绪,心理状况极差。

3.2 情绪不安,逐渐变得依赖 由于进行化疗放疗和做完手术之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会下降,使其对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变得更为依赖,常常会为自己感到苦闷与抱怨,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为不幸的人,怨天尤人,憎恨命运捉弄自己,恨上天的不公平,更为严重的患者会变得消极悲观,甚至有寻死的念头,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治疗的效果。

4 癌症病人的心理护理对策

4.1 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除了医护人员与患者成为朋友之外,亲属、朋友、同事甚至是领导应经常探视,在情感上和精神上支持患者,使患者感受温暖与关爱,生活多照顾患者,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爱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

4.2 主动讲解治疗方案的一些注意事项 绝大多数的患者都不会十分了解治疗方案,可能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预估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当出现不良反应时,患者会感觉到不能接受,对治疗失去信心。为了让患者对治疗有信心,保证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医护人员应该主动跟患者沟通,介绍各种治疗方案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对应的解决办法,让患者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当不良反应发生时,此时患者已经有一定的预期不至于产生强烈的焦虑与恐惧。

4.3 善用语言艺术安抚病人 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方式以及语气,语言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以什么样的口吻说话和说什么话,给患者的感觉完全不一样。癌症患者的心理上一般都较为脆弱,医务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态度,注意语速、表情、语音,一定要尊重患者,应与正常人谈话一样望着对方,眼神要自然,态度诚恳,以礼相待,让患者信任你,感受到希望,最好引导病人说出心声,乐于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患者的表情的变化以及语速的变化,以便正确了解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

4.4 关于音乐治疗 每个人的心理、生理、精神和躯体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通过和谐优美的音乐,愉悦患者的心情,调节病人的心理和生理。音乐治疗通过优美的优美的旋律和曲调使患者产生情感效应、心声效应、震动效应,从而调整患者的精神状态以及心理状态,其中抑郁性型的患者可以通过多播放一些欢快活泼以及节奏轻快的乐曲,使其心情舒畅,如贝多芬的5G大调小步舞曲、莫扎特的浪漫曲等;而对于恐惧型病人应该选择一些清新典雅的安静祥和性的乐曲,如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5 展 望

当代医学心理学研究证明,癌症患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影响,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川,做好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护士学习并掌握心理干预技巧,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癌症患者心理特点,不断学习、实践心理学理论,从而适应当代新的医学护理模式的需要。心理护理有多种好处,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增强忍受治疗的痛苦,激发生存的斗志,而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接受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要治疗效果得到保证,需要充分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掌握正确的心理护理方法。对于肿瘤医院而言,应该要培养专业的心理护理人员,一定要有社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知识等相关的基础,而且对美学、哲学、文学以及伦理学等人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这些专业的心理护理人员,不仅是对患肿瘤的病人负责,更应该是对社区人群进行心理护理,使他们的心理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避免或降低癌症发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王燕荣.癌症患者的个性化心理护理[J].临床护理,2008,46(2):146-147.

[2] 尹红梅.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10):125-126.

[3] 赵香兰,黄笑燕,虞春华.我国癌症病人心理护理现状及展望[J].齐齐哈诶医学院学报,2006,27(13):1634-1635.

[4] 王健.心理护理对癌症患者情绪的影响[J].临床护理,2012,30(10):618.

[5] 胡亚会.心理护理对癌症疼痛患者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2(04):137-138.

[6] 常云丽.心理护理对癌症患者情绪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9(5):123.

[7] 周夏月.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护理园地,2011(09):4462-4463.

[8] 覃惠英.癌症病人心理护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山西护理杂志,1999,1(13):19-20.

第7篇: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初中对一名学生来说,是其整个成长过程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该时期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对人生的看法,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等。若由于特定原因使学生心理方面存在异常,也许会对其学习成绩,人际关系以及校园生活等产生巨大影响,进而成为其终生遗憾。所以,在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很关键的一项举措。

一、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创设

要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创设,只有如此才能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激起学生和老师之间在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改善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较差的情况。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创设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1)教师要有人人平等的意识,也就是要一律平等的对待所有学生,尽可能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对那些有严重自卑感以及挫折感的学生,要努力帮助其重树自信。例如我在讲课过程中就会告诉学生:错了重答,不齐全补充,还未想好要认真考虑,不明白的提问,老师存在错误请指出,可以各抒己见。所以,学生就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这一方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战胜心理障碍,最终以一个健康的心态进行学习。(2)教师以自己健康的心态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情绪是会传染的,设想一位教师如不能平衡自己的心态,不能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健康,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心理也会有些问题。所以说在思品教学中,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在课堂上,教师应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做情绪的主人,不应把烦恼、愤怒迁移到学生身上,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渊博的知识,并在平时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微笑地着面对学生,积极的鼓励学生、正确评价学生,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老师的关注、理解与尊重;言谈举止中体会到老师的宽容大度、乐观向上等精神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围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

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学中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多种多样,比如七年级主要有这些内容,即怎样在一个新环境中学生适应,学会交朋友,学会客观的看待自己,学会控制情绪,学会处理成长中遇到的困惑等。而到了级时,知识面会更加广泛,比如青春期进行的心理调节,升学以及就业等给心理带来的困扰。作为思品教师,要尽量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在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确保学生真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比如关于《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学习,由于班上部分同学缺乏自信,有严重的自卑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让所有同学都采取不记名的方式将自己对某位同学的好感写在纸上,同学们都非常认真的考虑,热情的写着,在读纸条的过程中,我发现被赞扬的同学眼睛里闪着光芒,脸颊由于过于激动而变得红彤彤的。等到快读完时,我也发现部分同学未得到夸奖,所以我结合平时了解到的情况,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白纸,读着一些表扬他们的话语。等到即将下课时,我注意到所有同学脸上都被幸福所充满。

三、组织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初中生因为年龄的原因,乐于在活动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而且在活动体验的基础上,其情绪以及情感就会得到展示,并最终实现升华。目前很多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家长对其呵护备至,他们想要什么总能无条件的给予,而这些孩子们却并未意识到应该给予别人以同样的爱。

关于《我和父母》这篇文章的学习,为了避免将孝敬父母以及尊敬长辈等方面的话只挂在嘴上,我们教授思想品德课的所有老师与德育处进行联合,于重阳节当天带领全体学生去老年公寓,为这些老人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孩子们认真准备了各种节目,包括相声,歌曲以及舞蹈等,老人们非常高兴。孩子们还为老人准备了礼物,老人们不断的感谢,这让孩子们感到非常快乐。因此,并不是家长们常抱怨的说独生子女不会感恩,而是家长们未给他们提供机会,总是替他们做很多本该孩子们亲自做的事情。通过这次实践活动,班上部分同学发动其他学生,在节假日时总是去敬老院帮助那里的老年人。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知识,更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情感上、心理上产生共鸣,以体验、领悟和解决自身面临的心理问题。合作探究法是一种让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而活动教学法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简而言之,青少年心理问题已经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要采取合理的方式以及手段,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以及引导,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其身心健康。作为教师,要多关心学生,要以一颗宽容而且充满热情的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这样,他们才能逐渐成长为一个乐观向上以及身心健康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第8篇: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朋辈辅导 心理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37-02

朋辈辅导(Peer Counseling),又被称为朋辈支持(Peer Support)、朋辈教育(Peer Education),是指自愿参与的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影响和帮助来访者,解决其心理困扰,并与其共同成长的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活动过程,它是非专业心理咨(Paraprofessional Counseling)或准心理咨询(Para-counseling)的一种形式[1]。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存在的集体感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越来越多,使得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目前,我国主要是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以及实施心理咨询等工作,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教育工作,但是这些工作、活动往往形式单一、专业化程度高,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开展的实效性较低,基于此,朋辈辅导模式成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2]。大学生朋辈辅导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是高校专业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它在高校的运用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生只是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有少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才能开展心理援助的状况,让全体学生成为心理咨询工作的主体和原动力,是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3]。大学作为个体成长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面对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个体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问题。朋辈辅导作为一种偏重研究个体心理的辅导模式,被引入大学生成长教育中,它的及时性、情感倾向性、灵活性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并在他们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发挥良好的作用[4]。将朋辈辅导模式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仅能够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弥补,同时能够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更好地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更进一步地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以及和谐发展[2]。虽然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因其发展时间较短,也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总体而言,高校朋辈辅导在大陆地区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规范性和系统性不够、难以获得学校配套性跟进支持、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效果评价机制等问题[5]。因此,本文认为,要想充分利用朋辈辅导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力,应充分认识朋辈辅导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具体的解决策略。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具体实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朋辈辅导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总结其解决的方案,希望能够为朋辈辅导更好地在重点关注学生教育中的应用起到指导作用。

一、朋辈辅导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朋辈辅导在美国产生,它的产生源于种族暴乱、校园骚乱等社会危机加剧而学校教育专业辅导人员和教师又很匮乏的背景;约在20世纪70年代,朋辈辅导开始在台湾地区兴起,一些机构开始实施朋辈辅导,如生命线、家扶中心等[5]。朋辈辅导在我国内陆地区发展较晚,最早是在2000年左右,在个别高校,如上海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现了在朋辈辅导[5]。今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遍开展,各种形式的朋辈辅导工作应运而生。朋辈辅导以其独特的优势与魅力得到了高校的青睐。作为一种为专业性的心理辅导,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不足的背景下,朋辈辅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实践表明,朋辈辅导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等特点与优势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以及大学生就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总体而言,我国大陆地区的朋辈辅导由于发展较晚,仍处于初步实施阶段,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5]。本文综合前人的研究,得到了朋辈辅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朋辈辅导在高校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朋辈辅导员的辅导技能不够专业化,自身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一)没有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

朋辈辅导在我国内陆地区正处于初步实施阶段,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实施体系的不完善等其他各方面的原因,朋辈辅导在我国内陆地区的高校的发展仍存在问题。朋辈辅导和专业的心理咨询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深入心理的层次也不一样,因此是否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有待考察。并且,现在的人都有一个固定的思考模式,那就是年轻人没有经验,无法将事情做好,这样的观念在前,学校对于朋辈辅导的重视自然不充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培训、督导、监督管理、激励、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不仅需要专门的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指导,也需要学校有关辅导部门如学生工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目前,有些高校由学生社团自发推进或者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推进,在经费、场地、激励政策等方面难以获得有效的配套支持[5]。

(二)朋辈辅导员的专业技能、情绪调节能力有待提高

朋辈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和专业性较强,对朋辈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朋辈互助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阳光的心态、较强的同理心、亲和力及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疏导能力[6]。由于学校专业心理人员师资紧张,分散在各班级的心理委员任职期间缺乏系统指导与督导,使得朋辈互助员进行心理辅导时经常会感觉底气不足,大部分辅助员对于心理危机干预中的筛查、监控等环节的工作还缺乏必要的能力,且学校没有意识到应该对朋辈辅导员进行一定的培训活动,如果某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过多或比较严重,他们就会应付不来,或者解决效果上不显著。这样力不从心的解决状态会使存在问题的学生逐渐失去对他们的信心和信赖,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是一个较为敏感的时期,如果与之沟通不当,就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不好的现象。

朋辈辅导员在进行心理问题解决的时候,首先就是倾听学生们的诉说,这些诉说中普遍是悲伤、愤怒甚至是消极的内容。因为同处于一个年龄段,他们很容易被带进学生的情绪,再加上自我调节的能力差,容易陷在其中走不出去[7],不仅影响自己的生活,也为后续的心理指导教育工作制造了麻烦。

二、朋辈辅导在重点关注学生教育中的准确实施

(一)对朋辈辅导的价值意义加以重视

朋辈辅导在外国的实施有显著成效[8],成功事实放在眼前,我们更应重视起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本土化应用。首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讲课的形式向学生们普及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们对于心理问题有所了解。同时讲解面临心理障碍的时候如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心理问题产生的时候都有哪些舒缓情绪的方式。通过具体的讲解,让同学们在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心理问题不害怕、不恐慌,正确面对心理上的差异。另外,在校园内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点,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解决。朋辈辅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方式[9],同龄人之间的兴趣爱好普遍差异不大,使交流更有话题,朋辈辅导员在与学生们的沟通当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那么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就能掌握学生的具体心理信息,心理咨询师也能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所以,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了基础性的作用,让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得以有效地进行。

学生们对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总是有一些抵触情绪,他们觉得这样的心理问题解决方法就代表者自己与其他学生不一样,因而,他们不愿意找老师或者是心理咨询师,导致心理问题恶化。朋辈之间的辅导可以降低学生们的抵触心理,使其在同龄人之间畅所欲言,抒发心中的情绪。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基础,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学中的重点,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更应重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朋辈辅导在这一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只有将它重视起来,加以完善,才有利于未来朋辈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实施。

(二)对朋辈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重点培训

朋辈辅导员是朋辈辅导的中心力量,所以学校在对其的甄选过程要严格把关。面试的时候,具体考核应聘人员的知识积累、语言能力、性格特点等等,保证为学生选拔一批合格的、优秀的辅导者。学校务必要开展相关培训课程,在朋辈辅导员入职前进行具体、细致地培训。在培训中,讲解他们的具体负责事项以及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一些有效方法,并对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普及以及解决方式的传授。同时要培养辅导员自我情绪的调节能力,避免在辅导学生心理问题的时候将自己带入对方的情绪,导致辅导没有进展或失去辅导意义。辅导员入职之后,学校也不能放松对其的培训,要定期的组织学习活动,加深朋辈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理解与分析。将前期选拔和后期培训落实到位,对朋辈辅导员总体质量、综合素养严格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执行的更彻底、更全面。

结束语

(一)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重中之重,心理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人生轨迹的偏差,学校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以重视。朋辈辅导在心理问题的疏导上有其优势以及意义,同龄人之间更易沟通,朋辈辅导员在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掌握上更能抓住重点,然后针对其情况找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学校将朋辈辅导重视起来,为培养心理学生健康打好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具体实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了朋辈辅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朋辈辅导在高校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朋辈辅导员的辅导技能不够专业化,自身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同时,本文提出了朋辈辅导在重点关注学生教育中实施的两点建议,一是提高学校对朋辈辅导的价值意义的重视程度,二是对朋辈辅导员的专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进行重点培训。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朋辈辅导在重点关注学生教育的具体实施中提供指导。同时,朋辈辅导并不是通过文字就能阐明清楚,还需要研究者、高校管理者、教师以及朋辈辅导员等在日常的实践中深入探究,不断总结,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余海涛.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赤峰学院学报,2015,31(3).

[3]高翔.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论坛,2012,4.

[4]丁兴旺.朋辈辅导模式对大学生个体成长的影响.工作研究.

[5]刘取芝,闫明,赵东伟.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应用现状、问题及展望.教育教学论坛,2014,49.

[6]王萍,梁宇嫣.高校朋辈互助现状及其发展策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28).

[7]孙正辉.关于如何开展大学生朋辈辅导工作的路径探索[J].华章,2014,(20):142-142.

第9篇:关于情绪的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低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抑郁;焦虑;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有研究报道,焦虑和抑郁是大学生当中存在的对其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否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应对现有的学习生活压力,也将影响到他们自身未来的工作能力,还将影响到他们接触到的病人以及与病人相关联的人对医生、医院、医疗行业的认识,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因此,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关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要从新生、从低年级学生做起。因为有了低年级的良好基础,才会有高年级的丰硕收获。本研究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采用二阶段法对四川省沪州医学院的一、二年级本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抑郁和焦虑状况作了调查,并进一步探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四川省沪州医学院2004级(大二)、2005级(大一)各班心理委员(从班内一般学生中产生,尚未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男、女生各1名,共195名(护理学院只有女生)。这些学生分别来自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口腔、护理、医药营销、医学心理学、药学、麻醉、法学及公共卫生等专业。年龄17~24岁,平均20.14±1.76岁。

1.2 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国际上通用的身心症状自评量表,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涉及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方面。此表由90个项目组成,每项症状的严重程度按1~5分评定,1分表示没有:自觉无该项症状。2分表示轻度: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3分表示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对被试有一定影响。4分表示偏重;自觉有该项症状,对被试有相当程度的影响。5分表示严重:自觉有该项症状,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此表分为9个症状因子,每一个因子反映被试某方面症状的痛苦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以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实际施测时将评定时间跨度由最近1周改为最近3个月。

1.2.2 抑郁问卷(SDS)和焦虑问卷(SAS)用于测量被试的抑郁和焦虑状况,采用Zung分别于1965年和1971年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的中文修订本,20个题目,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4级计分,将测得的粗分转换为标准分。实际施测时将评定时间跨度由最近1周改为最近3个月。

1.3 操作步骤的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由笔者于2006年4月8日于同一教室同时对全体对象统一施测,另2位老师协助。共发放问卷204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95.59%。由于笔者长期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及附属医院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评分后又邀请SDS所得总分的标准分大于60分的学生面谈,按CCMD-3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数据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主要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

2 结果

一、二年级学生,男、女生测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 低年级医学生SCL-90测验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

2.2 低年级医学生SCL-90各因子分各分值段人数分布。SCL-90各因子得分小于2分者,则被认为被试没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1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2分者,则被认为被试偶尔有某种症状,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不影响学习、生活;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1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被试自觉有某种症状,且已对被试有一定影响,需要引起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关注,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很小。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1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4分者,需要引起特别关注,本次调查未发现此类学生。

2.3 低年级医学生SDS、SAS测验结果。SOS标准分:按测量常用标准划分,低于50分者为无抑郁,共160人,占82.05%;50~59分者为轻度抑郁,共27人,占13.85%;60~69分者为中度抑郁,共7人,占3.59%;70分以上者为重度抑郁,共1人,占O.51%。SAS标准分:低于50分者为无焦虑,共175人,占89.74%;50~59分者为轻度焦虑,共16人,占8.20%,60~69分者为中度焦虑,2人,占1.03%;70分及以上者为重度焦虑,2人,占1.03%。

2.4 面谈结果SDS测验所得标准分为60分及以上的8人全部接受了面谈。符合CCMD-3抑郁发作症状标准(至少符合4项)和病程标准的有3例,无1例符合严重程度标准。8人都不能诊断为抑郁症,但都需要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

3 讨论

3.1 关于样本选择及施测时间的确定本次调查对象为一、二年级各班心理委员,他们是从班内一般学生中产生的,尚未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考虑到了男、女生及各专业学生比例,具有代表性。

本次研究将施测时间定在4月,主要是为了避开新生适应期普遍存在的负性情绪反应对结果的影响,以便真正检测出需要特别帮助的学生。因为对大学新生而言,青春期本是人一生中波动最大的年龄段,此期他们不仅面临身心的剧烈变化,而且面临自我认识与发展等重要的发展课题。此外,进人大学需要适应的东西太多;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师生关系,新的学习方法,新的同学关系,新的生活方式(住宿)以及与父母的分离等等,这么多问题扑面而来,新生暂时感觉不适应并有较强负性情绪反应其实都是正常现象,绝大部分人在适应期间的负性情绪反应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正常。

3.2 关于低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在SCL-90测查结果分析中发现,“躯体化”得分最低,是唯一低于全国常模的1个分值,其余因子分较常模高,有的达到统计学上极其显著水平,一方面表明低年级医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另一方面也表明测验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年轻人身体好,但在3个月的时间跨度里总会遇到这样那样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强迫”这一项得分最高,“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

分列第二、第三。对青年人而言,“强迫”意向的核心是指完美主义倾向,“偏执”指缺乏灵活性、少变通。低年级医学生“强迫”与“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平均得分较高而因子分>3者却并不多,可以解释为:青春期阶段因上进心强和缺乏自信而求完美,因自我认识的需要而在乎他人评价,因此这3项得分偏高,是符合大学生的发展特点的,表明低年级医学生总体上心理是健康的,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发展性教育的咨询为主,要特别注重人际关系方面的训练及培养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的思维习惯;同时对个别心理问题较重的学生要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或治疗。

在对医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分析中发现,医学生中存在抑郁、焦虑情绪,报告有抑郁情绪的学生较报告有焦虑情绪的学生多,且程度相对来说较重。Freud曾指出,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是对压力/丧失或对压力/丧失和威胁的生物学反应。Brenner作过进一步的区分,抑郁是对当时的或过去的压力/丧失的一种反应,焦虑则是对未来可能的压力/丧失的一种反应。如此看来,过去的压力/丧失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而他们相对较少担心未来。造成大学生抑郁症状出现的原因很多,与考试压力、竞选受挫、人际矛盾(特别是与家长、教师、好朋友之间的沟通不良)自我认识等有关。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重视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及时疏泄他们的不良情绪,会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