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女性生命意识范文

女性生命意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女性生命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女性生命意识

第1篇:女性生命意识范文

一项新研究表明,塑料制品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双酚A会增加女孩的肥胖风险,女孩体内的双酚A水平越高,其肥胖的风险越高。研究人员因此建议,减少塑料包装食品的生产和消费。

来自美国和中国的研究人员采集了上海市1326名中小学生的尿液样本。结合这些学生的体重等数据,他们发现,双酚A对9~12岁女孩的脂肪代谢影响明显,当这些女孩尿液中双酚A水平超出每升2微克,肥胖风险就会增加1倍;超出每升10微克,则肥胖风险增加5倍。但研究人员也表示,他们没有观察到双酚A对12岁以上的女孩和所有年龄段男孩的肥胖风险存在明显影响,这其中的具体原因他们还不清楚。

研究负责人指出,人们应该认识到双酚A对人体的潜在危害。对消费者而言,应尽量减少食用塑料包装的食品;对生产厂家而言,应使用不含双酚A的食品包装。

双酚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塑料制造的化学物质,婴儿奶瓶、饮料瓶等塑料容器和包装中经常含有这种物质。目前包括中国等国家在内,为保护婴幼儿健康,已禁止双酚A用于婴幼儿奶瓶。

补钙有助于延长女性寿命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与不定期补钙的女性相比,定期补钙的女性在10年当中死亡的风险降低了22%。

在此之前,有研究认为,大量补钙会增加死于心脏病的风险,但进行这项最新研究的加拿大研究人员明确建议,钙摄入量低的女性应该定期补钙。他们研究发现,日常补钙与女性死亡风险降低之间存在着关联,并在每天补充多达1000毫克钙剂(无论补钙产品是否含有维生素D)的女性身上看到了成效。

研究结果显示,与没有补钙的女性相比,补钙的女性发生死亡的风险降低了22%。不过,从数据上看不出补钙对男性的健康有益。研究人员指出,人们可以通过多种补钙方式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补钙有助于更好地平衡血脂,降低高血压风险,改善骨代谢,并有益于肠道健康。而通过健康的饮食习惯,包括食用奶制品和鱼类来摄取更多的钙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大多数人如厕后洗手不合格

美国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美国95%的人在如厕后洗手时间不够,无法杀灭手部有害细菌。

研究人员在酒吧、餐馆和其他公共场所卫生间内暗中收集数据,共计观察3749人如厕后的洗手表现。结果显示,每10人中会有1人跳过如厕后洗手环节,大约1/3的人不使用肥皂。

研究显示,50%的食源性疾病“病从手起”。为保持手部卫生,洗手时应该使用肥皂,洗15~20秒。但是,人们如厕后平均洗手时间为6秒,仅仅5%的人洗满15秒或以上。

另外,男性对手部卫生的关注度远低于女性。15%的男性直接跳过洗手环节,只有一半使用肥皂;而78%的女性使用肥皂,7%的女性不洗手。

开放式办公环境更易让人生病

大开间、无隔断的开放式办公环境是现在最为流行的办公室布局方式。这种环境被一些人认为能提升工作效率。不过,近日一项研究指出,开放式办公环境让人更容易生病,工作效率偏低,请假天数更多。

美国的研究人员调查发现,在开放式办公室中工作的员工比在独立空间中工作者请假多62%,工作效率也更低。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开放式办公室里病菌更容易传播;二是员工在这种环境中工作易紧张和有压力感,从而增加了他们生病的几率;三是员工会缺乏隐私感,容易受到其他人交谈声音的干扰。

香港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噪音和温度是影响员工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交谈声、电话铃声被认为是最为恼人的噪音;年龄在45岁以上的员工受到噪音的影响最大。

维生素B族可延缓记忆减退

牛津大学研究发现,补充B族维生素有助于预防脑组织萎缩,延缓记忆力减退。

随着年龄增长,脑组织会有一定程度萎缩,正常情况下每年低于0.5%,但阿尔兹海默氏病患者每年“丢失”的脑组织超过1%。该研究为期2年,有271位轻度阿尔兹海默氏病(俗称认知障碍)或早期记忆力减退的患者参加。结果显示,服用B族维生素的患者大脑萎缩范围比对照组降低90%,认知障碍改善程度也明显比对照组高。美国的一位医学教授也表示,维生素B12对营养神经和红细胞很重要,适当补充有助改善记忆力。

专家提醒,该研究对象均为轻度认知或记忆力障碍者,不建议患者自行大量补充。

过多紫外线可致白发

人们常说“愁白了头”,美国纽约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压力过大的确会令人早生华发,过多紫外线同样会令头发变白。

研究人员介绍,黑色素干细胞能产生黑色素,是皮肤和头发颜色的来源,能保护皮肤少受阳光侵害。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压力激素水平越高,从毛囊向皮肤“转移”的黑色素干细胞数量更多。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压力大的人皮肤色素沉着会更多,也解释了为何极端情况下,有人会“一夜白头”。

专业人士认为,遗传、酒精、吸烟以及生活环境等都会对头发变白产生一定影响,目前无法单靠美容产品解决这一问题。因此,人们尽量避免导致头发变白的生活方式,以便让头发尽可能长时间保持年轻色泽。

少睡80分钟=1个汉堡+1袋薯条

美国一家健康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睡眠越少越容易发胖。

研究人员募集了17名志愿者,严格检测他们的睡眠时间、进食量和运动状况。前三晚,志愿者可以想睡多久就睡多久,平均时间为6.5个小时。之后他们被分为两组,9人可以在之后的8天内,保持正常睡眠习惯,而其余8人的睡眠时间则降低至5小时10分钟。在此过程中,食物无限量供应。

第2篇:女性生命意识范文

论文摘要:作为一位女作家,铁凝对女性一直倾着无比的关爱,她的作品往往以对女性生命的关爱和深刻的忧患意识为主体精神,以女性的思方式展示女性矛盾与困境,揭示和反思女性的生命意义和生存状态,在女性还没得到彻底解放的今天,为了女性真正解放,探讨铁凝作品所彰显的女性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九十年代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火热,女性文学成了文坛的一个热点,也是九十年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反观现实可以发现,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却依然没有改变。那么,在新的世纪,如何真正提高女性的地位,实现女性的真正解放,是摆在女性作家和理论家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铁凝作品所彰显的女性意识、女性的矛盾与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描写女性本真的生命状态

    铁凝善于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捕捉人物的内心活动,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在《哦,香雪》里,作者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所带来的变化的描写,对纯情少女的本真生命状态进行了真实的再现,从而揭示出善良淳厚的香雪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 现代 文明的向往。《剖孕妇和牛》中成功地塑造了对生活一直有着新的追求的孕妇。她在娘家时,向往着能够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平原;等嫁到了平原,度过了一段新鲜的生活之后,又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孕妇从城里回家时,坐在村口倒下的那块石碑上,看着那些美丽的字符,终于找到了生活的追求—认字。作品展示出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环境,使生活在 农村 的了解了生命的意义,她向往着知识,向往着新的生活。《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有个性单纯、直率而又略显成熟的中学生形象。作品中的安然善于独立思考,她要“一辈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生活,要用自己的分析能力,独立地去发现和认识世界,但“她对自我和现实的思考还没有结束天真的状态”。作品从安然与传统和世俗观念的对立中,凸显了一个无拘无束但却充满着种种矛盾和困境的生命状态。在这里,作者采用力透纸背的语言从不同的视角,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女性本真的生命状态,展示了一个多层面的女性世界,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的关注,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

    二、揭示女性种种现实生存困境

    铁凝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女性艰难的生活状态和坚韧的生命力,以女性的心理体察着女性生活中的矛盾和困境。

    1、贫困的物质生存条件给女性带来的生存困境

    人所生活的物质生活环境与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矛盾导致了人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困境。在《秀色》中,铁凝为我们展示了人们因为缺水而产生的困境。为了走出困境,保证子孙后代的生活,秀色的人们开始努力,找来了打井队,第一次因为没有坚持到底,打井队放弃了。第二次,秀色的人们满怀希望的等待着,强烈的生存意识驱使秀色最美丽的姑娘张品要用自己的身体挽留打井队。李技术员是个正直的人,他被张品的行为震撼了,发誓打不出水来绝不走。铁凝在张品身上倾注了无比的韧性,这也是对处于物质生存困境中的人的抗争精神的肯定。

    2,落后的文化观念给女性带来的生存困境

    在直面女性生存现状的作品《麦秸垛》中,铁凝通过对大芝娘和沈小凤的描写,揭示了 现代 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由此造成的爱情婚姻的悲剧。大芝娘是勤劳善良的 农村 妇女的代表,但是缺乏明确的女性独立意识,把对男人的依附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撑。年轻的沈小凤,尽管受到过现代文明的 教育 ,却也被传统观念束缚着。虽然她为陆野明献出了自己的身体,也没能得到他的真爱。她们的结局都带有传统思想观念所给予的束缚,她们被埋没在了传统观念的愚昧之中。

3、人性的弱点使女性陷入生存困境

    在《永远有多远》中,塑造了一个仁义善良的女性形象白大省。小说讲述了白大省和几个男人的爱情故事,她有着扭曲的择偶标准—“选择一个我爱他比他爱我更多的人”,在她的意识里,似乎自己就是为了给别人付出而活的。在白大省内心的深处,是渴望与异性建立密切关系并得到真爱的,但她却总是在爱情的梦想中受伤,尔后自我疗伤,继续向往新的生活,在小说的最后发出了发自内心的呐喊“永远有多远”,以发泄自己的矛盾和困惑。

    三、探索女性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女性永远是铁凝关注的主题”,铁凝想要展示的是人的本来面目,就像她所说的“文学始终承载着理解世界和人类的责任,对人类精神的深层关怀”。铁凝的作品展示出,女性生存的首要前提是找回女性自身,对性别的重新定位是为了恢复被男性世界所遮蔽和毁灭的那部分自我,只有明确了主体的指向,才能探讨其生存的意旨。

    1、女性的觉醒意识

    女性对自我身份的觉醒,是通过身体的觉醒和欲望的萌动来实现的。《玫瑰门》中,铁凝以女性式思维和意识,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展示了三代女人—外婆司漪纹、舅妈竹西和外孙女苏眉的心路历程,讲述了女性自身意识的觉醒和走向自我解放的诉求,以及成长过程中极其微妙的思想、心理的变化 发展 和感悟。作者通过竹西对自己身体坦率的认同,向苏眉展示了女性的生命意识。女性身体的觉醒“标志了个体和群体安身立命的基础的重新设定”。

第3篇:女性生命意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女生;教育管理;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相关界定

无论是个体诉求还是社会发展所需,受教育者不仅要从教育中学会谋生的技能,更希望成为一个思想充实、丰盈的人。而生命教育正是以生命为基点,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活动。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生命教育”一词在我国大陆首次提出,20年来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方兴未艾。但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小学等基础教育领域,针对高职高专院校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少,而以高职高专女生为研究对象的成果更是鲜见。

二、高职高专女生急需加强生命教育

高职高专学生人数现已占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的半壁江山。其中,女生的比例逐年上升,尤其是在师范类、医学类及艺术类院校,数量已远超男生。而近期进入公众视野的女生失联、裸贷、群殴、自杀等事件,也不乏高职高专院校女生的身影。如何对女生进行有针对性和有效的教育管理,使她们不仅习得生存技能更拥有生命智慧已成为相关院校的重要议题。1.高职高专女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高职高专女生大多是高中学业成绩欠佳者,甚至还有小部分是中职女生,与普通本科女生相比,她们自信程度不高。高职高专女生不仅存在“感性、易受伤害、易受暗示、内心脆弱”等心理特点,而且在面对更加开放和多元的学校环境和思想领域时,在自身生命价值的定位及实现途径上较为迷茫。另有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女生身上具有典型的弱势群体特征,如经济相对贫困、社会支持网薄弱、缺乏安全感、容易受到社会歧视,在升学、就业、升职等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无论是基于高职高专女生的生存现状还是对其未来生活未雨绸缪,都应对她们进行全面的生命教育指导。2.高职高专现行教育模式下女生更需要生命教育高职高专女生在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并不占优势,加之社会对女性就业歧视的现实,她们很难找到并肯定自己的价值。当学生对所学专业和自身价值缺少积极肯定时,也就失去了进行生命探索的动力。此外,高职高专女生的自主时间较为宽裕,若缺失了生命价值实现对自我内心的引领,就易于滑向荒废时间、虚度人生的境地。尤其是当前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对传统教育造成极大冲击,在高职高专女生思想引领上面临的新问题将更多、更复杂。

三、对高职高专女生加强生命教育的可行之道

笔者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在女生生命教育上应从女生群体发展规律出发,在其生命意识和生命智慧的培养上、实现生命价值、追求生命意义的途径选取上进行适时、有效的干预和引导,以期提升她们的生命幸福感。具体而言,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1.多形式、多渠道开设生命教育相关课程生命教育课程是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有限和不可复制,从而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课程。首先,这一课程应作为高职高专女生的必修课并贯穿其整个大学阶段,并针对新生入学适应期、女性生命的独特性、求学的迷茫期、求职的受挫期等给予及时、相应的生命教育指导,让她们平稳地渡过迷茫,勇敢地面对挫折;其次,这一课程应是课堂讲授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应更加注重体验课程,通过角色扮演、现场模拟的方式让她们身临其境,有条件的院校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产房、女子监狱等与生命直接相关的场所,让她们的身心切实体味到生命的伟大与艰辛,更让她们在不断的心灵触动中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再次,在教师的选用上要慎之又慎,因为教师本人就是一个自然生命的呈现,其言谈举止、内心分享时刻承载着对生命的理解和表达,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观影响更为直接。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更倾向于选用一些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方面的德高望重、资历较高的女性教师,她们的人生阅历就是对生命的最好注解;而在体验课程中,那些学历较高、新媒体掌握较好、能与学生即时产生思想共鸣的年轻女性教师更为适宜。2.多平台、多活动营造优雅、和谐的生命教育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育人无声。女生生命教育要得到校园文化的支撑。首先,在学生活动中加入女性特色元素,营造关爱女生、尊重女生的文化氛围。例如,创建“女生俱乐部”“妇女法律保护救助室”,创办“优秀女性人生分享”“女生礼仪大赛”等活动,拓展其眼界,增强其自信,提升其自我主体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其次,应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女生论坛等女生特有的网上教育平台,利用微博、微信等各类媒体公众平台与其进行交流,对其日常成长中的困惑给予及时解答和疏导,主动渗透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再次,要打造健康、优雅的公寓文化。公寓是大学生活动的核心场所,要充分利用公寓将生命教育与公寓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创设健康向上、清雅别致的公寓文化长廊,宣扬一些珍重生命、彰显生命价值诉求的现代女性人物事迹;设置单独的女生活动室,进行相关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等。3.及时理性解读热播影剧、适时适度引导追星行为影视作品中所宣扬的价值观念、生命态度及生活方式无形中渗透于观众尤其是高职高专女生的思想和生活中。对此,教育者应秉持变堵为疏、合理引导的理念开展工作。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优势,主动出击,对当下同学们热衷追捧的影视剧、明星进行理性解读和正面引导,使同学们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其次,要倡导高雅艺术进校园,正能量影视进课堂。可将广受好评的影视、人物专访作品引入校园,同时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撰写观后感等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充盈其内心,矫正其错误认知,让正确的生活方式、正能量的生命态度成为自觉。“真正的好教育离不开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应该担当人类固有价值的守护者,为“生命之火”熊熊燃烧加柴添薪。高职高专女生面临着社会角色定位、就业环境差异和生理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成长成才就是在不断接受挫折、品尝失意、容纳失败中认识生命、追逐生命、升华生命的过程,这也是生命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刘慧,马雪莉.生命教育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郭明净,张荣伟.近20年来我国大陆生命教育研究现状综述[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6(4).

[3]郑红,刘享荣,王路遥.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与重塑[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

第4篇:女性生命意识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生;突发事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0-0107-02

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组织系统,由于其人员结构的复杂性,生源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象牙塔内学子们的动态是整个社会的晴雨表。自然灾害、社会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人为的危机事件在高校校园的出现,从不同的角度威胁学子们的安危,也从不同角度彰显生命教育的缺失与迫切性。

一、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其含义是指学校教育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了解、体会和践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珍爱自己、尊重他人、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有价值的教育活动。高校实施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生命的内涵,学会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可以避免自我伤害或自杀行为的发生,最终完成自我实现及关怀人类之目标。生命教育的主旨是在提升学子们生命意义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人的知、情、意、行。不仅交给学生们生存手段,而且告知学生们生命的目的、生存的意义。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强调对人及生命的尊重,使学子们在生命教育视阈下科学应对突发事件、处理个体危机事件,珍视生命,过有意义的人生。

(一)提升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生命教育的开展对提高大学生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在丰富高校学子们应急知识的同时,增强其危机意识。敲响生命教育的警钟。其终极目的是提高学子们科学预防及应对危机能力,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二)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奠定理论基础

大学生群体是连接社会与每个家庭之间的纽带,高校突发事件以及学子们个体危机事件的发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的出现,不仅是高等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既可以从理论建设角度开展,又可以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有助于丰富与发展我国的生命教育科学,防大于治。将生命教育的“教育和训练”理念贯穿教育体系,也是高等教育目前刻不容缓的内容。

二、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以及个体危机现状

突发事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灾害性事件,个体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性事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这种种反应在心理学中称作心理应激。应激状态下个体的行为反应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个体本身的心理素质、人格特质、个性特点、对突发事件预演经验以及灾害经历、应激反应能力、应对突发事件措施方面知识掌握程度等。

(一)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现状

我国的大学生没有经历过危机预防与应对等方面的教育,面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采取的措施往往是无效的。如某城市一宾馆发生火灾,有些外宾由于安全意识强,防范意识强,入住时就已关注其安全通道的方位,在危机时刻得以安全撤离,而其他宾客由于缺乏经验,慌乱中找不到安全通道,导致人员死伤;唐山地震时北京某高校学生跳楼被摔伤。黄海地震,上海大学生跳楼避难被摔伤。种种例子都说明危急时刻缺乏应急知识、没有生命教育的行动是盲动。因此,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寓危机预防与应对策略于其中尤为重要。减少不必要的生命损耗,科学珍爱生命,构建合理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相比之下,经历过这方面教育的个体面对危机时的处理方式就很迅捷、完整。如2008年四川省汶川地震,北川中学的惨烈,众所周知。时隔五年,该省雅安再次发生地震,在教师的有序组织下,创造零伤亡。我们不能事事都用经历过的直接经验增长知识与技能,这样付出的代价太惨重,而是要在间接经验的引领下,日常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增进预防与演练,使个体在面对危机时有备无患,减少损失与伤亡。

(二)大学生面对个体危机事件现状

2007年5月中旬,一周时间内,北京高校相继5名学生跳楼自杀;高校学子面对不如意、人生挫折,采取的行为是轻生,轻轻一跃就了断了“心结”,这种对生命的蔑视令人扼腕叹息。2008年11月中旬的某一天,上海商学院一女生由于使用“热得快”忘记断电,造成宿舍起火,室内4名女生面对逼近的火苗,惊慌失措,慌乱中采取跳楼方式逃生,导致4人全部身亡,而隔壁不远处就是小平台,4名学生平时并没有好好观察一下自己的居住环境,安全标志;不遵守校园安全规定在先,突发事件中慌乱逃生在后,致使年轻的生命瞬间消失,留下人们无尽的遗憾与思索。

三、突发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事件及个体危机事件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无论是自然突发事件还是社会突发事件抑或个体危机事件,都会对大学生个体心理产生影响:我们在四川地震、“甲型H1N1流感”、自杀等事件中做了相应的很多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突发事件以及个体危机事件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表现在:个体面对突发自然与社会危机事件、遭遇目睹危机事件以及耳闻自杀事件时,对其心理因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多维的。情绪表现为恐惧、悲痛、愤怒、焦虑、忧郁等;植物神经系统有些紊乱,出现心慌、气喘、头晕、头痛、失眠、肌肉抽搐、疲乏等状况[1];感知觉异常,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考与理解发生困难。

(二)突发事件及个体危机事件中对大学生的行为影响

行为反应中出现一些下意识动作:举止僵硬、坐立不安、拒食或暴饮暴食。男性伴有酗酒、攻击等行为[2];女性强迫现象增多等自伤或精神崩溃、整体感情反应麻木等现象。上述心理与行为表现与反应中还受个体性别、经历、知识和能力、个性特点以及训练水平等因素影响。就性别而言,女性较男性更易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面对突发事件时男性冷静、自制的比例高于女性,女性更易表现出退缩、依附和服从等心理与行为反应。心理素质好的个体十分镇定和自制;灾害知识越丰富,应对能力越强;受过训练的个体在突遇危机事件中更沉着、冷静,处理问题时更灵活不慌乱[3]。个体危机事件更多是源于恋爱处理不当或失恋,学业挫折、求职择业受挫,日常感受学习任务重,生活自理能力受到影响,抑郁情绪加重,导致不善于安排利用时间,远离家人生活不如意等事件。需要专业的危机干预人员开展个人或者团体危机干预,帮助其化解心理冲突、降低心理紧张,使失衡的心理达成平衡、走出危机,恢复正常生活,在危机中获得成长。

学子们在突发事件中调适自己的心理,保持内心的稳定状态以及自身与环境的平衡和协调。从生理、情绪、认知以及行为等方面化解不安、恐惧、混乱、紧张、惊慌等负性情绪反应,将努力逃避的心态转变为积极主动应对。

四、生命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策略

(一)开展生命教育,转变固有价值取向

从生命教育视阈看,人们的行为受世界观、价值观等因素支配,大学生突发事件中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往往与人的价值观冲突相关。因此,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死亡教育,改变大学生的固有观念,建构新的以生命成长为价值取向的应对突发事件策略。

(二)分析问题实质,实施有效自我调控策略

分析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心理反应与行为方式,找出心理危机产生的深层根源。通过传授、引导、重塑其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使其对突发事件具有防御性,并在面对突发事件导致的心理危机问题时,可以有效自我进行控制和调节,在生命教育视阈下彻底解决其心理危机问题。

(三)开展生命教育,树立正确生命观

开展生命教育,科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执著的信仰与理想的追求,对父母、社会的使命意识以及崇高的精神境界与独立的人格。

遇到个体不能解决的危机事件时,懂得寻求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将自己的危机传输给心理辅导人员,充分信任专业人士,便于危机干预工作者澄清问题和理解自己当下情绪,从生命教育视阈寻求心理危机的根源,而不是导致危机的表面的诱发事件。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以积极的措施构建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以及预防人为突发事件,以健康的心态以及生命教育视阈的理念应对突发事件,以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的集体力量共同战斗,众志成城,只有这样才能面对自然与社会危机时临危不乱,科学策略应对。从根源上预防个体危机事件的发生,贯彻危机干预的最终和最重要的目标,最终使公共危机损失最小化,个体危机走出困境,重建生命意义。

参考文献:

[1]樊富珉.“非典”危机反应与危机心理干预[J].清华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2]谢念湘.心理咨询与治疗实务[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

出版社,2011:146-147.

第5篇:女性生命意识范文

关键词:女性命运 生存困境 反抗 自我审视

铁凝的《玫瑰门》是一部比较成熟的深层关注女性的文学作品。作品揭示了女性生存的困境,及其自身无力的反抗。

一.女人生存的外在困境

生存与活着不同,它不是生命的简单表达,而是生命价值的实现和超越,铁凝在塑造《玫瑰门》中的女性形象时,首先提出的问题就是女性在现实存在中的外在困境。

1.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对女性生存造成的困境

《玫瑰门》中的男性形象大多是单薄的,他们的出场也是短暂的。例如司猗纹的丈夫庄绍俭,他在作品中出现的次数不多,这仅有的几次出场,却深刻反映了男性的缺席并不代表男权秩序的不存在,反而时刻以强大的力量规约着女性的自我生成。司猗纹代表着一代人,她们都是男权社会中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者。竹西们作为“生在红旗下”的第一代人。封建社会和男权文化的束缚压制异常强烈的潜藏在她们的生活中。

2.现实环境对女性生存带来的困境

人作为世界性的存在,与周围的生命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将女性放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才能更真实的把握她们的生存境况。

一方面,爱情和婚姻的不幸,是造成司猗纹悲剧的直接原因。丈夫对司猗纹玩弄和,庄家对司猗纹的屈辱,使她人格异化,心理畸变。另一方面,“”对女性造成了心灵创伤。司猗纹代表了被封建文化传统、封建婚姻制度残害牺牲掉的一代人。司猗纹为了摆脱被蹂躏、被弃置的危险,她用学蒸馒头的小伎俩向街道主任套近乎,把老花镜和语录时刻摆在桌上来表现自己的积极……可以想象司猗纹从大家闺秀到偏执的家庭妇女身心变化的艰辛。

二.女性的自我世界给自身带来的生存困境

铁凝在作品序言中说过:“在中国,并非大多数女性有解放自己的明确概念,真正奴役和压抑女性心灵的往往不是男性,恰是女性自身。”女性的外界存在是女性难以逾越的困境,而来自女性自身的矛盾才是更深层的困境。女性自我世界被男性及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挤兑的只剩下了极为狭小的空间,使她们形成集体无意识的思维方式,这是长期以来,男性对女性的约束和女性对这种约束不断内化的结果。

《玫瑰门》中苏眉是在外婆司猗纹的影响中长大的,司猗纹对苏眉的言行做了种种规定,希望将她塑造成另一个司猗纹。她把十四岁的眉眉梳妆打扮成了十八岁的自己,“你知道你像谁么?”“像我,像我十八岁。”她还妄想着通过所谓的种种严格的标准——“能”与“不能”——使苏眉的性格、人生命运也“像自己”。司猗纹的生存在苏眉的心理上、成长上打上了烙印。作品结尾苏眉刚出生的女儿额头上也有一弯与司猗纹额角上相似的新月形的疤痕,这似乎暗示了对外婆司猗纹女性生命的延续和轮回。

三.女性的觉醒,女性对男性、男权话语的反抗及对自身的超越

男权话语的社会、现实场景以及女性自身潜意识对女性本性的束缚,必然给女性生存造成了困境。没有任何一个女性安于在困境中生活的。

司猗纹无奈地嫁给了门当户对的庄家大少爷,从未真正让她幸福过,带给她的只是无尽的屈辱和伤害。于是,她进行了疯狂的报复,用自己的肉体引诱自己的公公与其。她用自己的“恶”为自己争得了生存的权利,生存的环境使得这个原本就是新女性的富豪千金逐渐变成曹七巧式的偏执狂和繁漪式的病态女性。

竹西代表了出生于建国时期的一代新人。不同的是竹西在以自己的个性和勇气反抗着这种权威,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她要的是什么,直到她重遇叶龙北后,她才第一次意识到她要的是什么。竹西是在旧的传统和新的潮流撞击的夹缝里生活着的,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女性解放的缓慢发展和暧昧的希望。

苏眉代表的是充满希望的第三代人:她们出生、成长于之中,在创伤中长大,亲眼看到了外婆司猗纹的变态和姑爸的惨死。幸运的是,舅妈竹西和叶龙北,启示、激励着她。竹西激发了苏眉内在蓬勃的生命力。“玫瑰门”寓示女性突破宿命走向希望的必经之门。苏眉正是靠生命意识的觉醒,开始逐步走向了女性自我救赎的道路。

四、结论

第6篇:女性生命意识范文

关键词:苏童;女性;悲剧;女性文化

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0-0182-02

苏童笔下的女性多具有南方的气质与情韵,然而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女性书写,他笔下的女性往往具有不可抗拒的宿命色彩。婀娜的身姿背后摇曳着是干枯丑陋的灵魂,潮湿灰暗的气氛中萦绕着躁动的情思,拟旧的时代气息里传来的是一声声哀婉恐怖的呐喊。苏童把笔触深入女性的内心世界:她们或是阴毒中不减精致,或是沦落中不失美艳,又或是沉郁中仍不乏清秀。恐惧与痛苦交织着,悲剧不断上演,女性终将在历史的漩涡中走向自我的毁灭。《妻妾成群》里的颂莲、梅珊、文竹、《红粉》中的小萼、秋仪、《妇女生活》的娴、芝、箫、《南方的堕落》的红菱等,两性关系和家庭生活中的纠缠碰撞,使她们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的命运。从对女性命运悲剧的解读中,还原苏童在历史、社会与个人中对女性敏感神经的触碰和现代女性地位的重新思考。

一、历史力量的不可抗性和个人自主意识的妥协

苏童的创作融合了历史和现实双重因素,在重构历史的同时,也体现着现代人对历史的严峻审视,他将历史脉络和人性形态紧密连接起来,在历史和人性的聚焦扫描中形成独有的历史悲剧观。在不可抗拒的历史力量面前,人的个人意志,尤其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中的女性意识的瓦解是不可避免的悲剧。苏童的女性系列小说淡化“先锋”的痕迹,而是沿着张爱玲的创作路线,将历史的悲哀和女性的无奈叹息融为一体,将女性的生命体验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就像《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结合不过是在战争年代里,对现实历史做出的让步,在生命岌岌可危的年代里,个人情感和主体价值又算得了什么呢,不过是为了生存下去而已。

《红粉》中的小萼和秋仪是新旧交替社会的牺牲品,历史残酷地演进却忽略了人们的追随脚步,女性年轻的生命只能被历史的车轮滚滚碾过,化为一地尘土。面对社会的变革,风尘女子必须接受新时代新潮流的改造,小萼和秋仪追求的理想人生终成为子虚乌有的一场梦,她们就这样被社会无情地抛弃。历史不停地向前,她们无法选择只能盲目服从命运的安排,她们的眼眸中氤氲着绝望的泪水,个人意识的妥协和精神世界的崩塌让她们走向堕落。小萼即便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改造,但她沉积着的旧习和惰性是无法剔除的,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翠云坊的牌楼,最后她只能抛弃孩子与一个男人远走他乡。对小萼来说,新的历史对她的改造的社会历史价值和意义,要远远大于她的自然生命的承受力。小萼这一悲剧女性的形象典型地体现了历史与个人命运的关系:历史无法眷顾任何人,它只能机械地向前驶进,它看不清那些悲惨女性血肉模糊的身影,也无法把她们从地狱中拯救出来。

苏童的小说创作让人们看到了历史施加给薄命女子的酷刑,在历史的发展中强化了女性的自我生命意识,也许这样的沉思是苍白的,但至少没有泯灭人性的光辉。正如苏童所说“我的创作目标就是无限利用‘人’和人性的力量,无限夸张人和人性的力量,打开人生与心灵世界的皱折,轻轻拂去皱折上的灰尘,看清人性自身的面目,来营造一个小说世界。”苏童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抛开宏大的历史叙事,聚焦在窄小的生存空间,剖析了历史中女性的渺小、自私、沦落,解析历史带给她们人性堕落的残酷,从而使现代人们反思,处于弱势的女性和历史应实现怎样的平衡,才能既不被历史吞噬,也不丧失最初的人性。

二、男权文化的压抑――窒息的生存环境

自古以来,传统的中国文化始终以男性主导文化为载体,男性霸权和男权文化是社会中约定俗成的文化特性。即便是在五四之后的新时期,男权文化的地位仍不可动摇,女性仍然突出表现为供男性把玩享乐和繁衍后代的工具。女性作为男权文化的附庸,她们的生存状态完完全全依附于男性,即使男性的生理能力和社会能力已经衰落,她们也只能压抑在这种畸形的文化环境中不能挣脱,男尊女卑的历史文化使女性永远作为父权男权社会中的“第二性”存在,正如萧红曾说过“女性的天空永远是低的”。

《妻妾成群》以陈佐千为中心,展现了一个大家庭内部妻妾之间近于琐碎和残忍的钩心斗角,更多从女性的视角下摄取真实罪恶的生存空间。无论是颂莲、梅珊、卓云,还是即将卷入争斗的文竹,她们都只不过要在男性主宰的世界中,索要一点点的安全感。她们没有资格索要爱情和关心,男权的高压环境让她们清醒地认识到保全自己是不够的,还要无休止地迫害他人,扫除一切威胁,才能获得安心。颂莲对雁儿近乎疯狂变态的报复,对梅珊的复杂情感,羸弱的身躯下隐藏着无比邪恶的力量;卓云对梅珊处心积虑,机关算尽也终是心力交瘁,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低贱和卑微导致可怜的妻妾之间相互仇视和嫉妒,在窥伺中得到满足,在争宠求荣中走向衰老和疯癫。“痛苦中的四个女人,在痛苦中一齐拴在一个男子的脖子上,像四棵枯萎的紫藤在稀薄的空气中互相绞杀,为了争夺她们的泥土和空气”,苏童这样形容了痛苦的“颂莲们”,颂莲们在雪地里蹑足走动,在黑屋里掩面呜咽,她们惧怕井台,惧怕死亡,惧怕男权这双无情的大手,将她们拖坠入黑暗的井里。

此外,男权中心社会的思想在其他作品中也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妇女生活》中贪婪好色的理发师老王、只会欺骗情感的孟老板、伪善残酷的小杜,他们没有因为生理上的肮脏和精神上的病态而感到羞愧,反而愈演愈烈,把女性作为泄欲的工具,廉价而卑微。《南方的堕落》中同为可怜人的姚碧珍和红菱都受控于一个游手好闲的二流子,在男性的控制和摆布下,一个绝望而死,一个则空虚苟活。苏童往往从女性的角度进行冷静书写,女性视觉下的叙述话语和情调、情节并重的叙述结构为女性生存世界的勘探和提供了“有意味的形式”,使人们可以穿透表层去捕捉女性在高压环境中畸变的心理,从而呼吁女性在男权文化中的自省和反思意识,追寻超越表层的性别文化批判,女性不再是男性霸权主义的牺牲品,她们应得到性格的重塑和思想的独立。

三、女性作茧自缚般的命运选择

新时期的思潮推动下,女性的自我意识苏醒,越来越多的“女性话语”、“女性文化”、“女性写作”等短语被提及,颠覆性别歧视的革命和反传统意义的呼唤使女性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群体得到普遍的认同,但这种女性文化认同也恰恰说明了男权文化和女性文化之间的明显差异,即便迈入新的时期,女性也没有摆脱男权社会的束缚,苏童的小说除了挖掘到历史结构和男权文化稳定性的因素,还挖掘出女性自身的错误选择和依附心理导致的话语权的丧失。

《红粉》中新的时代,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并没有点燃小萼和秋仪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她们在做工中消磨时间,小萼无法忍受被改造的生活,留恋于烟柳繁华的梦幻,她背叛了友情,抢了秋仪的老浦,并且紧紧依附在其身边。小萼说过“我从小爹不疼娘不爱,只有靠男人了,你要是对我不好,我只有死给你看”,她对姐妹的冷酷无情,对老浦的百般依赖,只不过是为了自己过得好一些,至少有男人在身边,过去的那些风尘往事就不曾逝去。颂莲经历了父亲自杀的绝望,继母冷眼的摊牌后,决然选择嫁人,去给有钱人家做妾。现实的残酷让颂莲更加懂得分析利弊得失,步步小心,明争暗斗,在灰暗的陈家葬送了她的一生。《妇女生活》中的娴一心依附在孟老板身边,企盼凭借孟老板的力量和关系,成为集美貌和荣华为一体的大明星,既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又能有所依靠。然而当她失宠后跌入悲剧的深渊,她没有审视自身,相反把悲剧的所有根源归咎于那次意外的怀孕,甚至把腹中的孩子当作重新获得靠山的筹码。从娴的母亲到娴继而到芝和箫,悲剧不断被重演,女性心甘情愿沦落为男性的陪衬,道德伦理的崩坍让她们的心灵世界千疮百孔,不堪一击。

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意识更具体的来说是对金钱物质的依附,这种病态的依附意识给女性的人生打上悲剧的烙印。苏童的小说中往往缺少父亲这一形象,短短几行便表明几位女性丧父的现实状况,即便有父亲的存在,其形象也是很模糊脆弱的。恋父情结逐渐转化为对男性的投靠依赖,男性对于这些女性而言,是生活必需品,甚至是空气,没有男人就不能活是她们得出的荒谬结论。秋仪认为女人一旦没有了钱财就只能依附男人,然而男人确是不可靠的;当老浦被小萼抢走,秋仪一个人本也能生活,可是女性的依附本能让她选择嫁给一个鸡胸驼背的小男人,她说过“只要是个男的,只要他愿意娶我,不管是阿猫阿狗,我都嫁”,将金钱物质与男性等价,便是女性的荒诞可笑思维,虽有嘲讽的意味,却体现了现实的境遇。

苏童笔下的女性在意识到有限的生存处境后,苦苦挣扎在历史和男性文化霸权的漩涡中,所有的希望和倔强都被物质欲望遮蔽,逃不过失败的下场。苏童从女性自身悲剧性的生存困境和生命体验出发,承袭了中国古老的宿命意识和悲剧色彩,在历史的构筑、男性文化的压迫及女性自身的颓废沉沦中,探寻女性的悲剧根源。女性的悲剧和历史有关,也和人性有关,冗杂了各种各样的因素,创作出独特的悲剧美学。如苏童自己所说“其实一个人物好好地在沙滩上度假,却要挖个坑把自己埋了,这才叫悲剧。好的悲剧没有模式,悲剧性是在探索人性时候的衍生物,所以应该心平气和地出现。”苏童将女性在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流露出对女性悲剧的同情和对整个社会体系不平衡的反思,在隐性的层面,他呼唤着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女性在汹涌的时代潮流面前,能战胜苦难,冲破命运悲剧的枷锁,呈现出独立而自由的女性人格和魅力。

参考文献:

[1]林舟.女性生存的悲歌――苏童的三篇女性视角小说解读[J].当代文坛,1993(4).

第7篇:女性生命意识范文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女性命运的日益关注,女大学生在教育中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知识女性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发挥着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性别角色的冲突、巨大的就业压力和传统价值观念对女性的规范与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之间的矛盾的影响,使女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制约了女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就业这一关乎女性经济地位、自我价值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成为教育学界乃至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名女性,研究者对女大学生的生存境遇有着很深的感触;作为一名刚刚走过求职期的人,研究者对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有着深刻的体会;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研究者也对女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作了一系列的相应的思考和研究。因此,我们逐渐的将性别与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和分析,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当下女大学生就业现状,思考和分析探讨女大学生在当前社会改革背景下面临的诸多的就业困惑后的深层次问题。

一、突破传统观念――女大学生就业提升了女性的生活质量

生活就是主体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和依托,追求科学的理性活动、非日常生活活动与日常的生活活动相融合,以实现主体自我完善的过程。在性别文化影响下,社会对男女两性在婚姻、文化、教育、经济、政治等领域所扮演的角色的固定期待逐渐形成,并趋于合理化。女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必然在强大的社会文化场域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而表现出一些特点。就业这一看似简单的形式,成为女大学生展现生命价值和生活的意义的重要平台,是女大学生未来生活的重中之重。

(一)就业问题变革了女大学生的就业理念

随着经济体制转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扩招和“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就业情况已无法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严重失衡、供大于求的现象相匹配,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据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①在这一严峻的形势下,一些用人单位又提出了性别限制,或者明文规定某些岗位暂不录用女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和传统的劳动性别分工意识的交织影响,女大学生开始思考如何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就业问题推动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反思

反思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一种自主化的行为;反思也不应被看成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习惯。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促使女大学生对自身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通过反思不断的提高认识,提升业务能力。

(三)就业问题使女大学生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女性从家庭建立的那一刻起,便集各种不同的角色于一身,受传统文化思想中女性居于从属和受支配的地位这一观念的影响,使女性失去了拥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也正因为如此,使女大学生在扮演生活中的各种角色的过程中经常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而今,女大学生面对改革、竞争与就业压力带来的困惑,促使女大学生开始反思:如何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位置和角色定位。

二、丰富人生体验――女大学生就业丰富了女性的生命体验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生活就是人的存在,就是人生,人除了生活之外,再无其他。也就是说,生活就是作为人的全部,人活着只为生活,而不是生活之外的任何目的。从人类活动总体看,人类的存在是一种生命体的存在,即“生存”,这也是与其他生命体存在的区别之处。人类的生活创造了生存意义上的生命活动,是人类作为人的价值实现的体现,生活是人自我生成的过程。“生活”最简明的含义就是作为主体人的生命活动。生命是跳跃的,从个体生命存在和发展角度讲,生活是“个体生存状态的积极主动的展现与充盈的过程”。

(一)女大学生的细腻的感知能力丰富了其生活中的多味体验

生活与人的生命意义的生成、展现、充盈过程相关联,人总是在生活中展现生命的意义,在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中享受生活。女大学生具有女性天生的丰富的、细腻的感知和观察能力,想问题更加的周到和全面,情感更加的细腻丰富,能够将生活中感受的微小的东西或事情比较具体、详细的、全面的记录下来,同时能将记录的事情与生活和情感经验相结合起来,利用其丰富的想象力,对其进行深层次的联想。

(二)女大学生的多重角色体验丰富了其生活中的多味体验

与男性相比,女大学生除了社会角色外还有着多重的生活角色,如何平衡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成为就业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重要的问题之一。在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影响下,女大学生开始能够充分考虑角色的发展时期,正确的处理各个方面的角色作用,平衡个人的工作与家庭之间关系,缓解角色压力,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的全面发展进行科学的管理。

三、结语

总之,社会性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和未来。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利用女性独特的特点,积极发挥有利优势,发挥个性,提升就业理念、促进反思性思考,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第8篇:女性生命意识范文

关键词 池州傩戏 生命意识 文化 人生困境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1 源起:文化与生命

自从中国这片土壤有人迹开始,这片广袤的土地就在沉潜着自强不息的生命力。无论是对巫术宗教的崇拜,还是人文道德的开启,人们总是在探索着自己的生命,外在世界的扩展,更是伴随着内心世界的一步步深入。内在世界的敦厚完善,便是文化的沉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情感,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经验。这里的生存经验不是科学知识,而是我们的情感的确认,是我们活得安心、活得幸福的条件;是由内心衍生出来的对生命敬畏尊重、对善恶分明的思想。民间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部分,也是民间社会蕴育而生的理念。民间文化依靠着乡民而存在,但乡民也在文化中演绎自己的生命,尽情展现自我的欢快忧愁,这二者水乳相融,自然渗透。“一切知(智)识与学问之背后,必须有一如人类生命活的存在。否则知(智)识仅如登记上账簿,学问只求训练成机械,毁人以为学,则人道楛而世道之忧无穷矣。”①这里所说的“知识”与“学问”即是上文提到的文化。钱穆先生的这番感悟在告诉我们:文化是依靠生命的,脱离鲜活朝气的生命,文化就会干瘪直至腐朽枯萎;文化与生命的相渗透,才使得文化的深刻性不断得到拓宽延展,文化的河流也源源不断,亘古常新。生命是文化的灵魂,但是,并不因此而贬低文化的价值。文化是生命的护驾,滋养生命、渗透生命。文化关系到我们人类的文明,学习文化,使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立足于天地之间有着“性情之正”的人!因此,从文化的兴衰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生命的存在状态,文化和生命不是简单地融合在一起,而是交织着人类的情感,塑造着我们的文明。

为了探究民间文化与民间生存状况等的关系,笔者以池州傩戏为具体载体,深入池州山区,了解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池州傩戏,探索这片土壤上的厚重文化,感受自强不息的生命,窥探民间的生存状态,探讨池州人民对于生命的感发,理解民间对生命存在的认知,从而传承文明,窥究人生。

傩戏是以驱邪纳福、迎神祭祖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以佩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戏曲,其源于原始社会的巫术,在西周时期形成宫廷傩、乡人傩和军傩,傩开始走向成熟。池州傩戏于明朝中叶形成,但是在近代因运动、日本及“”,傩戏一度陷于瘫痪状态,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恢复,目前在池州九华山北麓方圆百十里的山区还保留着春节的傩事活动。

2 傩戏中的生命意识

傩戏是宗族社会所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是生活在宗法社会的农民的一种情感的自我追求与抒发。通过傩戏的表演曲目、其与宗族社会的关系、男女性别问题、以及傩戏与乡民之间的同体关系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池州傩戏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

首先,傩戏剧本中演绎出的人世情怀。池州傩戏各演出村落主要以《孟姜女》、《刘文龙》这两部戏为主,例如梅街镇的刘氏,共有九个自然村,俗称“九刘”,他们都只演出这两部戏。但是其他村落还涉及《和蕃记》、《章文显》、《摇钱记》、《陈州放粮》、《薛仁贵征东记》、《宋仁宗不认母》等曲目。王兆乾先生曾经将这些剧本与1967年上海嘉定出土的一批明代成化时期的刊本《说唱词话》进行对比,发现池州傩戏剧本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甚至完全相同,从中可以看出,池州傩戏的戏曲表演是直接将民间的“讲唱文学”作为演出脚本。这些剧本主要表现人间哀乐、世俗情怀。“(《诗经》)三百篇都是人生的自然表现,贞美刺的各方面称情流露,不参一毫矫揉造作,合而观之,毕竟见得人生本来清净。”②傩戏的演出剧本也如《诗经》一样,无论剧本中掺杂多少仙侣神话,但毕竟是以人世为主,囊括喜恶哀怨,正是如此方显得人生清净。傩戏剧本正是将人间俗世的故事不断演绎,可以见得傩戏虽源于对鬼神的膜拜、娱神娱祖,但依然是现实人的情感流露。这种情感的流露不是简单的触及心灵而产生的情绪,还有着老百姓对于人类的正义与良知的认可。在傩戏的剧目故事中,就有着民间的惩恶扬善心理,例如傩神关公则是忠义之士的典范。在傩戏中,我们看到民间将这些人类的真善美通过自己所认为崇敬的形式表演出来。作揖磕头,在我们看来也许显得愚昧,但是对于他们却是很虔诚很神圣的一种仪式,这些虔诚神圣的仪式表达着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认可,也可见真善美在中国的民间是有根有底的。先民的天地宇宙观念、宋代抱锣的遗韵,都被宗族社民转化成具体的物质载体,在这些物质载体中寄托着的是对于人世的美好的追求。

其次,姓氏性别所呈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傩戏与宗法社会息息相关,一直在宗族家庭里蔓延,依靠宗族势力而不断延续,但是又受到宗族势力的阻碍桎梏。“明清时期,贵池各宗族不仅因逐疫祈福的需要,每年正月都盛演傩戏,而且为傩戏活动的展开提供了组织上、财力上、空间上的支持与保障。”③但是傩戏只是家族内部娱神娱祖的祭祀活动,不与外族交流,“宗族势力的贫弱,宗族社区的文化生活匮乏,族人的文化层次较低,欣赏水平难以提高,数百年来,他们重复地演绎并观看同样的傩戏,致使傩戏表演艺术缺乏发展的后劲。”④傩戏在宗族社会里平稳发展,人们不将其当作傩戏,只是生命生活里的一部分,人与傩戏皆好。但是,昔日的宗族势力已经发生了变化,各种姓氏因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聚居在一起,单姓的村落基本不存在了,家族观念也逐渐淡薄。贵池区梅街镇姚街村下街组的荡里姚傩戏会的现任会长却是吴国胜老人,属于异姓中人,傩戏的会长、年首一般都是由德高望重的人担任,有着权利的征象,但是今日荡里姚各姓聚居,没有什么古老的观念。吴国胜还看管着该地傩戏的演出地点——姚氏宗祠。虽为异姓,但是受到村民们的拥护信任。傩戏未恢复时,人们通过演出黄梅戏来试探上面的动向,而吴国胜在这时正年富力壮,积极参与演出的工作,并逐渐成为傩戏会的中流砥柱。不仅如此,演唱傩戏的人员也没有姓氏方面的限制。家族观念的改变,使得傩戏促进了各种力量的凝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傩戏的发展。同时,体现了任人唯贤的特点并促进了农村内部的团结协和。

姓氏之间的区别在逐渐淡化,可是性别的差异却依然存在着。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女性不能演出傩戏,但是在事实中却把女性排除在外。虽然在傩戏剧目中有着众多的女性傩神,像孟姜女(《孟姜女》)、刘婆(《刘文龙》)等,但是这些人物的扮演者都是男性。此外,女性是傩戏演出时的观众,所占比重最大,特别是中老年女性居多。男尊女卑的思想在渐渐淡化,女性地位逐渐提高,现在有的女性掌握着家庭各项事宜的决策权,这正是彰显着对更为广泛的人认可。

第三,傩戏与乡民的同体关系。池州傩戏是农民自我表演的民间艺术,每个人(男性)都可以参加演出,在表演傩戏时地位是平等的,每个人自愿自由地出演,这使得傩戏在池州的土壤中是那样的纯洁。学傩戏、唱傩戏、教傩戏,几乎每个演出过傩戏的人都走着这样的步伐。不仅如此,傩戏所生存的土壤也是一个安静祥和之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纯净清新的自然风光让人内心有着诗意,而这里的人事也是那样的安定美好!池州的傩戏正如这湘西世界,让忙碌一年的人们有一次欢庆愉悦。池地的人民在意的是自己的情感,是自己所立于天地间的那颗主导的心的安好,愉悦神灵愉悦祖宗也是愉悦自己。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所追所求的是自己的人生状态,这样的生命存在方式只要不妨碍他人,则任何人都不应予以干涉。傩乡的梦境之所以这样美好,是因为演出傩戏是自由自在的,人是过着人所本来具有的那种生活,而不是工具,亦或是其他东西。在这自由自在的生活里,迸发出对生活的爱憎,对人事的喜恶,对欲望的追求。选择自由的生活,拥抱本色的生命。傩戏正是有着这样的自由底蕴,才让傩戏与人们休戚相关,自主地表达意愿,自由地参与傩事活动,天地之间没有这样静好安谧了。不仅人世的和谐,池地的风光也给傩戏加上迷人的面纱。山川秀丽,流水潺缓,炊烟袅袅,人事安定,在这样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和谐的乡间村落,傩戏赓续不坠。这样的风光、这样闭塞的地带傩戏才有安身之处。自由的世界、自由的思想更是有着自由的环境作为依托。

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傩戏恢复开始,傩戏的道路越来越艰辛,傩戏的发展面临着空前的困境。乡民对于自我命运的无知,对于人世的迷茫,又因生活负担的沉重,傩戏对于他们自然起着“心理疗伤”的作用。⑤但是傩戏的困境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池州傩戏不能适应现代的文化生活,不能满足各种群体的需求,唱词、服装、道具等与几百年前毫无差异,它没有因时因势而改变,于是人们也渐渐远离传统也是很自然的事。其次,傩戏与神灵祖先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简单的科学常识也在吞噬着人们的敬畏之心。“科学一元论,理智一层论的态度,最大的害处就是抹杀意义和价值。”⑥人们将傩戏仅仅看成是迷信,却忽视了其中的文化意蕴。再则,经济的落后也是一大问题,据刘街村南山刘臣瑜老人介绍,每年该地傩戏会所有费用在一千元多一点,但是这让本来负担就很沉重的乡民不堪忍受,并且傩戏靠着村民们的一点捐助也不是长远之计。第四,人们不断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人生的信仰与追求,追求物质财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本是最正当不过的行为,但是一些人偏于一隅,只是崇拜金钱,欲壑难填。第五,没有人愿意学傩戏,娱乐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人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娱乐工具,而傩戏不可能与这些以娱乐性为主的工具相抗衡。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傩戏的发展。不仅如此,处在大时代潮流中的农民,一些靠着勤劳致富的人们却无法抑制住自身的弱点与欲望,沉迷于酒色赌博之中,心灵没有敬畏更别说净化脱俗了;或是搬出山里,让本来人口就稀少的村落更加荒芜。而一些生活在贫困线边缘的人们,这些人所占比例不少,他们生活艰辛,心灵遭到扭曲及至麻木,心灵的迟钝使得对任何事物都不怎么有生机;贫困所带来的家庭矛盾,也让人们无暇顾及傩戏的演出。傩戏的困境其实更折射出生活在这一方水土的老百姓们自身的困境。对于生命的无意识,自我的茫然无知,内心世界的空虚近乎一片空白,自己无法明会的真切生命体验,盲目攀比以及所生发的嫉妒怨恨心理、莽撞冲动、贫穷落后、又自甘沉迷于酒肉赌博之中,凡此种种,老百姓任其在内心发展而不得制止。农村中读书识字之人实在太少,即使读点书也只是在做学生的时代,人们不将书本看成接受知识文化的工具,而是作为累赘之类,不学科学文化,不求多闻博识,心胸自然狭隘局限而不开阔,志趣也很难高雅,更无法达到深远之境。

在池州乡间,农民对于傩戏只是在“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层次上,虽然每年演傩戏、唱傩戏,但是对于傩戏的文化内涵则不得而知。在一些村落,参加青山庙会时人们要肩扛着“共和旗”,但是对于“共和”二字的理解却很有限。⑦在笔者看来,傩戏的发展应该有知识分子的参与,他们引导着傩戏的完善成熟,特别是傩戏所吸收的各代文化思潮,以及所传达出的文化理念。但是,据史料的记载,没有这样的文化人来指引池州的傩戏,池州傩戏是民间的自发的娱神娱祖娱人的行为。不过笔者觉得这条路值得探索,这是傩戏的未知领域,也是傩戏的文化价值得以积淀的未知因素。孔孟的至善至美的言行被后人传承,形成博大精深含义隽永的儒家文化;池州傩戏虽然在池州民间流传,但是其中的文化价值却颇高,没有睿智之人的推崇是很难想象的,亦或其他因素左右着其成熟成型。

3 结束语:在傩戏与乡民之间,生命是怎样的演绎?

在这样复杂多变的时代,傩戏究竟能够走多远?非物质文化的日渐式微在我们今天是很平常的事,我们固然不能守住那些传统的东西而不做改变,但是承载着先民的美好心愿的传统文化却被日益忽视,或者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被冷落,我们将如何面对我们的子孙,如何告知他们这些传统呢?就如傩戏,我们如何面对子孙的疑问。人类的历史历经了几千年,在这风云变幻的几千年中,我们民族最自豪的应该是孕育了无数哲人志士,是这些人将我们从蒙昧带进文明。他们的思想言行被知识分子写入书中,流芳百世,而普通的人民在生产之余通过节日的庆祝等来纪念这些伟人,也将这些人的美好德行传承下来。民俗文化,是普通民众在劳动生产中、在追求信仰中而逐渐形成的,虽然其脱离不了愚昧落后的色彩,但是这是他们最真实的思想情感,不经任何修改粉饰的东西。

池州傩戏盛极几百年,在今天走向了衰落。“戏曲活化石”的美誉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保护傩戏,成为当代人亟需思考的问题。了解傩戏的完整性和保护者的生活保障、生命人格塑造是保护傩戏的必由之路。

“回到事物本身去”(胡塞尔),保护池州傩戏就应该立足于傩戏,了解傩戏的完整性。傩戏的源头可以追述到上古时代的巫术,而历朝历代的思想意识也在池州的土地上沉淀积累,各地的风物民俗流传至池州,正是这些因素综合着才塑造出了池州傩戏,因此对池州傩戏的保护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这些非傩戏的部分,正是这些东西才让傩戏的价值更深刻。傩戏的物质载体,包括面具、五色伞、古老钱、祠堂等,都诠释着傩戏的点点滴滴。此外,傩仪、傩舞、傩戏都是池州傩戏所涵盖的内容,忽视或割裂任何一个部分,对傩戏的保护都是不可能的。厘清傩戏的种种,其目的是理解乡民借着傩戏而传达出的理念,以及在其演绎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人文内涵。这是就傩戏自身而言,就保护者即傩乡农民而言,保护傩戏不是将傩我分开,而是二者是相融的。傩戏的传承保护不是因为傩戏的声誉而去演唱,而应该是在傩戏的熏陶下,感受到其中的博大精深,演唱传承傩戏才是一条合理的道路。孔子提出“述而不作”,其实乡民并不一定需要对傩戏做出多大的创新,只要将其真正的价值内涵传达出来,保护傩戏的效果也就达到了。而“述而不作”的前提也是要求乡民们的生命生活与傩戏融合在一起,人格生命由此深掘,呈现出人类精神,“在以开创为主的时代,传承也成为思想的生产性的一种动力;这才真正是人类精神的呈现。”⑧单纯的拷贝终究是有知识而无文化和生命,传承中生命意识的流露才是傩戏发展的方向,这样才是傩戏破茧成蝶的一条相对正确的道路。但是,在今天,演出傩戏的人和傩戏二者出现分离,人们注重的是台下的观众以及傩戏的声誉,而不是借助傩戏要传达什么、教化什么。这样的现象产生也是源自人们的乡民自身的生活生存困境、没有文化知识等。因此,保护傩戏的第三点建议就是保护乡民生活的自由适宜。经济因素解决了,文化才有其物质基础。在傩事活动中,不可避免的涉及了迷信色彩,这也是傩戏保护的一个比较困难的部分,一些仪式源自对神灵的膜拜,一味地剔除固然不能达到保护的效果,同样,一味继承也没有真正理解傩戏。“他(孔子)对于传统事物,只采取价值的转换”⑨傩戏的保护也应该考虑其价值的转换,对神灵祖先的膜拜不是简单的迷信,而是作为子女对父母敬孝。傩戏的仪式,也就不再充斥着怀疑的声音。傩戏的保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人们做大量的工作。只有做好了这些工作,我们才可以让傩戏的链条不断裂,能够顺利传承下去。

池州傩戏走过盛极,走向衰落,但是只要我们珍视民族文化,敢于担当,傩戏破茧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注释

① 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11:38.

② 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27.

③④谈家胜.明清时期宗族势力对贵池傩戏的作用考析[J].东南文化,2008(2).

⑤ 王义斌.池州傩戏的“心理疗伤”作用[J].中国音乐学,2008(2).

⑥ 牟宗三.牟宗三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78.

第9篇:女性生命意识范文

关键词:独立人格 自我价值 生命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83-02

杜十娘是冯梦龙在“三言”中着力描写的一个人物,也是冯梦龙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那么,从杜十娘的形象中,我们可以依稀见到作者的影子。杜十娘的身上,必然带有着作者冯梦龙的某些创作意识与思想观念。明末,小说的功用思想已由自我抒解,反礼教、崇尚自主爱情,藐视封建礼教发展到“情教观”和提倡爱情至上与主张男女平等。明末的“情教观”最早见于冯梦龙《情史》。有情疏者亲,无情亲者疏。无情与有情,相去不可量。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无奈我情多,无奈人情少。愿得有情人,一齐来演去。冯氏的“情教”虽形式上类似于佛教的宗教形式,但从根本目的上说,是以男女之情来宏教化、正人伦、厚风俗、向儒家的大同世界进取。

冯梦龙生活在资本主义萌芽,传统主流意识形态面临严峻挑战,传统士大夫日趋世俗化、市民化的时代。他深受李贽等王学左派思想的熏染,在传统价值标准的失落中彷徨四顾,放浪于青楼舞榭,反叛传统,追求自我,发挥主观能动的想象力量,把自己的意念与生命感悟倾注于笔端,描摹出了杜十娘这个富有人文气质的性格人物。杜十娘的独立人格是冯梦龙沧桑一生的情感迸发,是冯梦龙一生人生理想的浓缩。我们从杜十娘的身上可以看到,冯氏“情教观”中的尚情至情、女性自主择偶意识的觉醒、男女平等要求的呼声。这些冯氏创作观中的人文意识,成为促使杜十娘独立人格形成的强有力的内在推动力量。

1 低头吟,坎坷心事更与何人说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资本主义萌芽茁壮成长。明代商业经济是在宋元商业经济的基础上继续和发展的。宋代,冶金、造船、纺织、印刷、制瓷、制盐等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技术进步。农业发展,手工业繁荣,纸币流通,酒饭茶肆兴旺,海外贸易频增。元代,随着蒙古铁骑入主中原,南北大一统,结束了唐末以来的纷争与战乱,农业逐渐恢复。宋末之后,我国城乡的手工业和商业又重新焕发了生机。朝廷重视商业经营,“以功利诱天下”,商人的地位大大提高了。

明代初期,商人们的身影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商人们亦开始附庸风雅,“与贤士大夫倾盖交欢”。文人士子们也逐渐改变不屑与商贾为伍的态度,留恋于市井民巷。文人仕者的身上越来越具有一种世俗平民化的特征。商人们对财富的掌控及其社会参与程度的加深使明代社会被金钱的光辉所笼罩。金钱,逐渐成为维系人与人之间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纽带。传统的儒家圣化观念已面临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传统的仁义道德、忠君守阙思想开始无条件地让位于个人主义和利欲的追求。物质至上,精神世界世俗化,传统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沦丧,封建宗法大厦日渐倾圮,封建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的冲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和游戏规则中,金钱日益成为一种衡量人的价值标准和崇拜对象。

在她的爱情破灭之后,她完全可以带着藏有万金的百宝箱飘然离去,但她却选择了投江,保留下生命中最后的尊严。她的精神世界是独立的,她的人格亦是独立的。杜十娘13岁零落尘泥,七载之间,历过无数公子王孙,个个都不惜倾尽家财。虽有鸨儿从中盘剥,杜十娘却仍存下“装满金银翡翠,各色珍奇”的百宝箱。杜十娘为了在扭曲的社会中生存下来,不得不承认金钱的重要性,不得不喜欢金钱。杜十娘深知自己的“商品”性,自己只不过是被当作高级商品“出售”而已。因此,她“久有从良之志。”盼望着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肉体与人格都“独立”的人。身为下层,却深藏万金巨富,从某种程度上说,杜十娘在经济上是“独立”的。金钱成为杜十娘追求独立人格的物质基础,为杜十娘谋求独立人格提供了可能。

2 抬望眼,香消魂断撼坼千秋世

封建社会的男性,无论公卿士族还是布衣书生,他们人生的至上追寻唯有“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封爵赐禄、光耀门楣。统治阶级的垂爱是他们获得那些无尚“光荣”的唯一的橄榄枝,当任何妨碍他们仕途经济的人或事出现的时候,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将那些人或事摒弃和铲除。这种先天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封建专制社会中的男性无法逃避的。这是一种必然。而封建专制社会中的女性只不过是男性专权下的附庸,当她们成为男性仕途经济上的阻碍或是危害男性在等级社会中健康“成长”时,她们便会被男性负心寡情地、毫不犹豫地抛弃。李甲的负心薄幸是封建宗法社会男权专制的必然和代表,李甲的负心薄幸不只是他个人的人格缺陷,更是封建专制社会的性格缺陷。

从一个侧面上看,杜十娘以纵身投江来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是对男性负心薄幸的血泪控诉。可是,若我们细细品味,不难看出,这一切亦更是对金钱罪恶的锋芒指斥。杜十娘的悲剧是一个凄美壮丽、激动人心的爱情悲剧。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的滔天罪恶。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自由爱情的扼杀,本是封建时代的普遍现实,并非明代所特有,但是杜十娘爱情悲剧中显现的独立人格却孕育在明代城市经济繁荣发展和市民思想勃兴的反理学的进步思潮中,其本质是“情”与“理”的矛盾,其实质是对封建礼教、封建社会的指斥。

她用心良苦地经营自己的爱情,但万万没有想到,一年多的恩爱与海誓山盟,竟然抵不过萍水相逢的新安盐商的一番挑唆和一千两银子的蛊惑。在李甲心中,她终究是个。她痛悔自己的痴情,仇恨造物的捉弄,诅咒礼法的虚伪。杜十娘在猝遭弃掷之时化悲泣为冷静,纵身投江,说明其心已死,而此时也正是其独立人格觉醒之时。杜十娘的壮烈投江显然更具震撼力。她的独立人格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陈封几千年的压抑情感的爆发,她的独立人格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指斥男权压迫的匕首与投枪。杜十娘的沉江断魂足以撼坼千秋万世的世人之心。她的独立人格亘古未有,她的沉江悲情天地尤怜。杜十娘的独立人格谴责的是封建社会的负心薄幸、金钱罪恶,谴责的是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谴责的是宗法社会男权的专横束缚。杜十娘的独立人格之锋芒直指封建社会的主轴动脉,其社会意义广泛而深远,其历史回响持久而弥远。

3 回眸处,丰碑永驻笑傲天地间

金脂妆楼,舞袖添香,轻纱慢拢,秋波百媚。悠悠一曲青楼梦,赢得生前身后名。作为生活在封建等级社会最低层的一位青楼名姬,杜十娘的独立人格在中国青楼文学史上可称得上永镌千古、流芳万世。杜十娘的独立人格,使青楼女子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的女性摆脱了“物品化”的囹圄。中国青楼文学发展到杜十娘形象的出现,才真正把的人格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主体意识才开始成为作家们创作实践关注的焦点。

杜十娘渴望“万里丹霄,何防携手共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较之悲凄哀婉的霍小玉,私奔遭逐的李千金,麻木随波的谢天香……其人物形象的透明化、动态化、立体化展露无疑。较之前人对女性形象塑造拘于意识化、静态化、平面化的捆束,杜十娘的形象对女性作为“人”的人性化关注大大加强了。杜十娘沉宝投江的悲壮之举便是封建社会的女性对生命本质的感悟外放,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本真是人类永恒探索的不解之题,而对于身处中国古代封建宗法社会中的各式女性,人格的独立、自我的觉醒、命运的归宿、灵与肉的统一,永远是值得深深思索的。杜十娘的独立人格犹如屹然矗立于天地间的丰碑,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文青楼文学中的女性,其独立人格的出现使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地关注;作为独立的女性形象,其独立人格的出现为《红楼梦》中个性各异的女性群像的塑造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杜十娘的生命结束了,可她那炽热的、跃动的激情仍在;杜十娘的悲剧结束了,可她那执著的、真挚的追寻仍在。杜十娘以她的飒爽,思忖着她的苦短心事;思忖着她投江断魂的千古流芳;思忖着她镌刻铭诔的天地永傲。物欲横流、浊浪蔽空的明末社会,正是因为有了杜十娘的独立人格,人性的光辉才没有泯灭,而是焕然勃发为熊熊火焰照亮乾坤;束缚人欲、桎梏伦常的封建宗法大厦,正是因为有了杜十娘的独立人格,才会面临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颓然溃圮之兆;姹紫嫣红、百艳竞逐的中国文学,正是因为有了杜十娘的独立人格,女性对自我的关照才会凝眸良久、精深邃远。杜十娘的沉江悲情以其惊人的震慑力刺破苍穹,人们在慨叹杜十娘傲世独立的人格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其人格内质中所蕴涵的生命的真谛。杜十娘的生命在她的侠骨悲情中得到了慰籍,而她带给我们的关于生命的感悟与动容,也将随着那滚滚逝去的滔滔江水延绵永生永世!

参考文献

[1] (明)冯梦龙.闲云庵阮三偿冤债[M]//喻世明言:第四卷.唐松波校注.金盾出版社,2005:81.

[2] (明)冯梦龙.卖油郎独占花魁[M]//醒世恒言:第三卷.唐松波,校注.金盾出版社,2005: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