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经济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要切实将绿色生产技术和理念应用到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中,对农业活动中的生产过程管理、水源利用、农业废物等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进行管理和控制。具体来讲包含两个方面,从农作物的生产来讲,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先进的耕作方式,例如间作、混作、轮作、多样化种植等生产技术。此外还要加强农业管理中绿色生产的实施,例如在田间施肥中可以大面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法,充分利用农家肥以及有机肥料;在农业病虫害方面,运用先进的防治技术,避免毒性强、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大力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使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从畜牧业的发展来讲,要将绿色概念应用到家畜家禽的饲养、疾病预防等方面,并将畜牧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相互提供所需养料,实现系统内的物质循环流动。
(二)促进高效生产,实现低投入高回报
实行节约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大力促进农业发展的高校稳定。实现生产经营体系的稳健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区域政府应充分发挥农业发展的管理职能,运用政策效力实现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市场构建和资源配置,对于土地流转、农村合作社以及其他的社会服务要进行严格的论证,通过将土地资源、资金、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集中到新型的农业生产领域内,实现产业向资本化和技术化的转变,并以此为契机,将区域内的生产过程、加工过程以及经营过程进行有机的联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终形成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模式。
(三)健全服务体系,大力支撑农业发展
我国农业发展相对较快,但其对环境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问题不容忽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受到广泛的关注,以下对其进行简单的阐述:我们对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导致很多农民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对其缺乏正确的理解,国家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在农业生产中只重视经济利益,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资源浪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不利于农业发展中可持续战略方针的贯彻落实,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近几年,我国在农业发展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以此来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但某些条款并没有明确的对个别行为进行表述,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这也就无法在农业发展中贯彻落实,难以有效的对农业发展中的负面行为进行真正有效的治理,不能满足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要求。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在农村中没有对这一系列的技术与设备进行有效运用,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无法落实到实际农业生产之中。由于农村的实际状况较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下降。农民是实现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关键因素,但其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难以对农业市场的动态发展及时掌握。由于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与市场的动态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农民对环境污染的后果不了解,导致其对农产品的选择缺乏正确判断性,不利于为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指导。政府方面的支持力度严重不足,我国财政政策制度的构建存在不合理之处,尤其是对生态管理与资源保护方面的财政补贴一般,无法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及时提供保障,由于制度方面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我国的税收制度也存在不足之处,对农民应该实施更多的优惠政策,以此来引导循环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2.构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循环农业经济体系自身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其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广泛,需要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在这一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农业经济体系应该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从农民、生态农业园区以及区域循环农业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构建。首先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市场发展状况,了解生态保护的知识,不仅要重视产品的质量,还应该对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严格控制,以此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对有限的资源合理规划与利用,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次,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构建的过程还应该模仿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园区,达到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其中应该包含林业、牧业、渔业等等,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拓展,同时,还应该将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最后应该对政府的功能进行充分的发挥,从国家政策到法律法规方面来支持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培养百姓的绿色农业意识,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减免税收等方面来为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提供保障。循环农业经济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技术层面与制度层面的规划。所谓技术层面简单的说就是在循环农业经济中引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也是保障农业发展中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重要要求,将完善的管理理念与生态保护技术与农业经济体制有效结合,为我国农业的转型奠定基础。制度层面主要有几个方面内容:首先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其次,对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调节功能充分利用,以此来调动农业相关产业的积极性,使其在生产的过程中建立排污机构,以此来达到保护生态平衡的效果;再次,通过法律武器来维护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公民的责任意识;最后就是鼓励公民参与到生态保护的过程中来,从道德的角度来规范自身行为,推动农业的长期发展。
3.结语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村经济;精准扶贫
引言:
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全面均衡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据大数据统计,我国贫困人口仍然很多,依旧存在农民增收困难,农产品标准不统一、产品滞销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国家政策对电子商务颁布了许多扶植政策,建造电商平台配合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以此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农产品“卖难、销难”的问题。文章针对电子商务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做了相应探讨。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1.1农业生产模式单一
在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伴随的是发展缓慢的农业经济。如今的许多地区采用的生产方式仍然是最原始、最传统的。正是由于这样信息落后,技术落后的生产方式,才导致了劳动力的浪费,而且使得农业的产量也不能够令人满意。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提高农业生产率、扶植农业经济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随着我国人口的大幅度增长,提高农业产出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部分地区对生产农业的先进器具进行了引进,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来说差距还是较大的,这也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去缩短差距。
1.2农产品标准化缺失
农产品的种类有很多种,如玉米可分为黄马齿形玉米、白马齿形玉米、甜型玉米、糯型玉米等,由此导致了人们对农产品的标准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购买农产品时会出现下单困难。比如农产品的甜度、口味、成熟度以及快递过程中的变质、损耗等问题都影响着买家的体验。另外,中国作为货物贸易大国,不仅出口本国的农副产品,同时也要引进进口农产品,在这过程中,进口农产品由于地区差异,其价格、质量和规格并没有统一,而且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大多选择进口农产品,这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2、电子商务在农业经济发展可行性分析
2.1利好政策有利驱动
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作为新型经济模式的电商,其范围由城市到县城,由县城到乡镇,变得更为广阔,由此引领着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然而电商渠道的普及并不是自发的,它是在政府主导下由上而下的一场重大的攻坚行动,政府政策给了很大的支持。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其中明确提出把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以建档立卡贫困村为工作重点,提升贫困户运用电子商务创业增收的能力。依托农村现有组织资源,积极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2018年国务院的《关于同意在北京等22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的文件中,明确了新设一批综试区,逐步完善促进其发展的监管制度、服务体系和政策框架,推动跨境电商在更大范围发展。一系列电商利好政策的同时都在表明政府对农业经济的扶植。
2.2丰富农业资源有力支撑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精准脱贫、促进着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产品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在一方面也体现着乡土特色以及本地文化。通过电商途径,将农产品展销出去,不仅可以宣传本地文化,推动本地旅游文化以及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当地农产品品牌与外界消费者相连接,解决农村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去,农名收入低的问题,从而拉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白沙黎族自治县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当地的农产品量多质优,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以及信息滞后等问题,白沙的经济情况并不好,随着电商平台的引入,白沙特色农产品异军突起,在国内农产品市场上活跃起来。电商的助力白沙农产品在市场上变活跃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白沙当地优越的自然资源,所以说丰富的农业资源是电子商务在农村实行的有力支撑。
2.3多元市场机制的全面推动
电子商务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要更好地发挥电商的作用仅靠政府的支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市场发展机制,鼓励多元化的市场参与者参与到电商扶贫策略中并且给予电商一定的自由。电商在自由和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更有实力,很容易成长为核心和龙头企业。政府应当增加农村互联网普及范围,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进先进的培训讲师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的培训,并且根据农村当地特点制定相应政策,以此增强电子商务在农村经济中的影响力以及推动力。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日益普及,农村电商用户不断增长。据统计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在全国网络总零售额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据此我们可以推断电商在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的前景广阔,这将会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经济体系完善,农村电商将会成为引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
3、电子商务在农业经济实施有效途径
3.1搭建平台推动农村电商大格局形成
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区域,虽然拥有着天然的自然环境,质高量优的农产品,但是他们也面临着“卖难、销难”这一问题,原因就是因为其农产品不够商品化,打造的品牌力度不够,销售渠道传统单一,这样才使得农产品出现滞销,卖不出去的问题,这严重阻碍了农村的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为此搭建有效平台来扩大电子商务的带动作用势在必行,我们可以依托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大型线上平台,配合农村超市、农村合作社建立电商服务站,搭建由城市到县城,由县城到乡镇这样的一个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大型电商网络平台,进而形成电商下沉的电商大格局,进一步拓宽电商的服务范围,加强电商对农村经济的引领力,更好的针对农业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
3.2创品牌赋予农产品品牌意义
平台的建立只是特色农产品接触外界的一颗嫩芽,我们的目的是让农产品走出去的同时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这时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就凸显了出来。建立产品品牌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产品滞销、农民增收困难;特色农产品“小而散、乱而杂”、知名度弱等一系列问题,还可以规范农产品的设计、包装、质量等方面问题,同时借助QQ、微信、微博等大型平台对农产品进行宣传、推广,从而有效的解决农村经济的问题。
3.3增能力增强电商“造血”功能
农村电商只是农村经济的助推器,仅仅起到输血的作用,如果农民想要脱贫致富仅靠电商的助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需要自身的“造血”功能。我们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只有自身掌握了技能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农村经济也是如此。所以要实现农业经济的真正发展,就需要提高农户自身能力,配合搭建的各方平台,加上专业的培训讲师的授课,以此来增强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同时农村当地的龙头企业也要“大手拉小手”,帮助农业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脚步。
4、结束语
1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积极的发展农业经济始终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以保证农业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到最终的管理效果,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增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的重视程度,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2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管理信息化与人才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农业的制高点,它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牵引和驱动作用。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但是,当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信息化建设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对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较少。同时,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还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既懂信息技术,又掌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无法提高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2.2 农业经济管理不够全面
农业经济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也需要注重全面性。但是,在当前农业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管理不够全面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农业实际生产等环节,相关的管理十分不到位。例如,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往往会侧重于对农业种植环节的管理,以尽可能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但是,关于农业产成品后期加工的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应的管理工作不到位。但是,农产品后期加工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也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管理不够全面,缺少对部分农业经济环节的管理,也导致整体管理效果不佳,并影响到实际的农业经济发展。
2.3 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脱节
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采用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模式,并允许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发展。但是,我国的经济成分存在十分复杂的问题,在对不同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制度体系。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也缺乏对应的完善体系。这样一来,便导致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缺少与农业经济管理相匹配的管理体系,导致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脱节。于是,严重的管理制度缺陷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极大的不利影响。
3 农业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在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支综合水平较高、强有力的管理队伍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通过上文的分析也发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以及认识水平相对较低、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为此,在对农业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做好宣传和引导以及培养工作。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引导,指导其不断提高对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水平。并加强自我学习与提高,以更好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胜任本职工作。其次,改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福利水平,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企业的优惠力度,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之中。另外,加强高校农业经济管理相关学科的建设。指导高等院校结合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实际需求等,合理的进行学科设置、课程设置等。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农业经济管理队伍之中。
3.2 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模式
以往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管理思维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大多是应用产量扩大策略。通过上文的分析也了解到,在当前农业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存在十分明显的管理不够全面的问题,对食品安全等的关注程度不足。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环保意识以及食品安全意识等越来越强烈。
3.3 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和各种信息技术开始逐渐深入到社会不同领域之中,并发挥出极大的作用来。在发展农业经济以及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积极的进行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通过大力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引导传统型农业经济不断向着知识型农业经济以及产业化农业方向进行转变。
4 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不难发现,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意识薄弱等不让忽视的问题。为此,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时候,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更好的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1.1农村发展的资金不足
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制模式,多年来重心一直都集中在城市,资金投入上也基本上以城市为主,这就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处偏远地区,相对比较分散,交通不便,教育又相对落后,农业基础薄弱,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一个低水平的运行状态,在发展资金上明显不足,这在我国是个普遍的现象,虽然近些年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
1.2管理体制的落后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中,以往的管理制度都是建立在二元制经济模式基础之上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旧的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旧模式下形成的体制及观念已经对新形式下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这种新形式和旧体制间的矛盾,对农业发展以及多方利益间的协调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矛盾加深,发展滞后。
1.3农业管理人员的意识落后
多年来旧体制下的管理人员在思想意识、思维观念上都形成了固定的定势,虽然新农村发展建设中,国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规章制度及管理规定,但在传统思维的束缚下,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一些农业管理人员没能认真重视起来,在管理上缺乏规范化,很多好的方法及方案都未能有效的执行到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4农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落后
很多农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都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加上多年来自我成长过程中又未能充分学习,所以知识结构老化、业务水平降低、专业能力不强是农业管理人员的基本特征。知识不能及时更新,对新技术、新产品接受较慢,自身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发展,人员专业水准不高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认识
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教学教育手段,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政策宣传以及专业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提高思想认识,认真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经济建设,促使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
2.2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新农村建设中,中心目标就是要建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经过合理的规划,科学的调整,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最终达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农村面貌彻底改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所以要深入研究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彻底转变管理模式,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体系,在具体的管理中能有效处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协调利益、保障权益、表达诉求,使各个方面的利益得以统筹与协调,保障新农村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稳步进行。
2.3努力建设城乡一体化
过去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各自走不同的路子,城乡的结合度不高,多年的发展结果是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发展对农村发展没能起到带动作用,而农村的发展也未能对城市起到促进作用,但在市场经济下的发展模式,使得城市和农村的关联度进一步加强,谁也离不开谁,城乡一体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城市的工业产品离不开广大的农村市场,农村丰富的农产品也离不开发达的城市市场,产品、原材料、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循环流动,更离不开两个市场的融合统一。
2.4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促进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必须要顺应时代潮流,建立科技服务站,将建设、运营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三农领域的现实问题。科技服务体系必须把农业生产的基础要素组合在一起,强调市场重新配置生产要素,为农民致富提供多元空间,进而帮助农民解决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多方面的民生问题,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为农民生产、生活建设一个管家式服务平台。
2.5多渠道融资,加大资金投入
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均衡,财政支出也差次不齐,所以在农村的发展中,各地情况也不一样。政府要统一规划战略布局,除政府的拨款外,还要想方设法帮助各地的农村多方筹集发展资金,借助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在政策、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吸引社会各界进行农村投资、兴办企业,解决农村的发展资金及劳动力剩余问题,促进新农村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
2.6加强农村的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农业发展;产业结构;生产力;人口素质
引言:
南阳是河南省主要农业产区之一,盛产小麦、棉花、烟叶、油料、豆类等农作物,山区林果、药材和土特产品达500多种。当前,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农业产业结构有了很大调整,农业商品基地不断发展,农业支柱产业生产基地达到130多个,已初步走上产业化发展轨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商品粮、棉、果、畜、菜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必然要求农业进一步向多熟、高产、优质、集约化方向发展,而南阳市农村农业还面临着农业产业机构调整缓慢、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村劳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环境与人口矛盾突出等瓶颈问题制约着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为此,着眼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对于实现农村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10年来,在南阳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部门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南阳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时期,农业多次克服了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82.7亿元增至2011年的415.9亿元,年增长约5.9%,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南阳逐渐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1)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农产品有效供给连年增加。随着南阳市粮食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2011年全年实现了粮食总产量118.7亿元;油料总产量连年增产,2011年全年实现总产量114.7万吨;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蔬菜总产量972.4万吨,单位亩产2583.9公斤。
(2)以龙头项目为依托,现代化进程加快。以现代农业为方向,以优质粮食、棉花和油料等十大农产品和121个龙头企业为依托,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升级项目。2011年全市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23.5亿元。
(3)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一产经济总量稳步增长。10年以来,南阳农业、林业、渔业都呈现增长趋势,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稳居河南省第一位,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182.7亿元增至2011年的415.9亿元,其中农业以年均5.4%的速度增长。
(4)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小康建设步伐持续加快。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飞跃式的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显著改善,2011年南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776元,较2002年(2020元)增长近3.4倍;与此同时,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整体生活消费水平已达到小康水平。
二、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南阳市农业经济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但仍面临着一些严重问题影响其持续发展,除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外,农业机构单一,乡镇企业落后,农业投入能力低,农业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科技人才匮乏等均不同程度的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
1.农业产业机构调整缓慢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且具有传统产业结构惯性思维,使得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占据比例较小,而第一产业又以农业种植为主,其他产业涉及较小,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远大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这种农村经济结构严重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
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受劳动者自身素质、山区地形、科技投入等多方面影响,南阳市一些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还相对较为落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率低,农业机械、水利灌溉普及程度低,山区农村耕种还依靠着人畜耕作。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致使当地多为分散式小农耕种方式,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推广困难,农业经济效益低。
3.农村劳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一方面,“打工族”的迅猛发展造成具有初、高中文化和有一技之长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出现劳动力“空心化”局面,留守的老人、妇女身体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落后,科学文化知识欠缺,劳动技能低下,很难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机械化普及率低,懂技术及管理的现代农民人数偏少,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面临劳动力结构短缺困境,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应用。
4.环境与人口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影响,南阳市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干旱、洪涝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化肥农药大量使用等对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农村还存在着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传宗接代观念深重,还有不少农民为生育男孩不惜违反计划生育政策,造成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多,人口老龄化加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老年抚养比抬高,抚养能力下降,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首先要搞好农村基础教育,以改善办学教学条件、落实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为前提,切实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其次加强农村劳力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还要加强农民民主法制和计划生育教育,定期对农民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争取培养出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有文化、有思想、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2.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升第一产业,发展第二、三产业,使第二、三产业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全市农、林、牧、渔业全面协调发展。由以往发展农产品产量为主,转化为适应市场需求,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为主,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同时还可突出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土特产,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化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3.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水平高低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一是要大力推广先进、成熟、实用的农业技术,采用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方式,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或示范户等,推广先进科技到农村;二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劳作,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和劳作时间,提高农业生产率,形成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并可发展第二、三产业。
4.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认真控制人口增长,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采取有效生态保护措施,搞好水土保持治理,实施天然林及植被保护工程,缓解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保护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不被破坏。
参考文献:
[1]张立.南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
[2]张鸿韬.浅析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对农村人口素质的要求[J].中国经贸导刊,2010(11).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济法;保障体系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瓶颈
1、农业市场主体制度不完善
第一,我们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组织载体。一些专门从事农产品经营与加工的带头企业、股份制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多力量薄弱、规模小、数量少、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带动专业化的生产。其二,农户的合作意识淡薄,合作习惯缺乏,缺乏组织引导农户合作的组织机构,这也导致农户的协调组织化程度低。其三,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农户的组织化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也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其四,农村的土地产权划分不明晰,村政府常以土地所有者名义转让农户的承包地。此外,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民与土地间有人身依附关系。这也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激励与约束作用的发挥。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化仅仅是初具规模,一些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合作社仍然较少,首先在组织运营中,这些企业不够成熟,无法与农户进行更加有效的协调作业。这些合作组织无法有效的引导农户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工作。其次,这些组织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因此农户的积极性也因此大打折扣。最后,农村中复杂的产权关系也给农村产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困难。在农村中,农户与政府之间产权不清,农户土地常常被乡镇政府随意征用。而在下,农户的产权出现凝固化,这样的制度缺陷都在有意无意的阻碍农户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2、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秩序混乱
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又一瓶颈就是无序而混乱的市场秩序,这种局面也客观上加剧了农业产业化市场上的无序竞争。这种竞争只是“表面激烈”的恶性竞争,无论任何竞争者都难以从中得到真正的利益,生产经营处于无序状态,难以形成规模,无法发挥集群效应,很多农户处于亏损状态。其一,农业市场中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农户与农户的产品之间缺乏差异性,难以形成特色,只会形成无序的价格战。另其二,农业产业在市场中的退出成本让很多经销者即使在市场颓势中也坚持低效运转,浪费了市场资源也失去更多的机会。其三,政府存在农业产业市场过度干预的问题,农户往往在经营中束手手脚,经营效率低下。
3、农业产业化缺乏金融体系支持
在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于资金的需求让农村的金融活动蠢蠢欲动,但是相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却并不健全,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对农村金融处于打压和限制的阶段,农村金融在中国尚是一个新兴概念,这阻碍传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金融能提供的支持资金少之又少,在我国偏重城市化发展的策略中,大量农村劳动力及资金也都持续流向发达的城镇,农村严重“营养不足”。第二点,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表面上存在,但却并不规范,农村信用社难以维系住这一金融体系,民间借贷又处在法律盲区,很容易引发社会问题。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对农村金融的宏观调控力度,解决这种无序的贷款状态。
4、农业生产合同模式存在缺陷
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合同模式的不健全也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瓶颈。在农业产业化中,农业合同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现有合同中规定的利益分配不够公平,无法实现双方利益的平衡发展。传统农业中的小农户与正规企业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很多时候,分散的农户面对企业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其次,农业产业化中的风险分担机制也不够完善。农业市场风云变幻,市场行情可能随时变化,面对各种无法预估和预防的风险,农民群体往往难以应对。在很多合同中,这种风险的承担方往往都是农户。最后,由于在农业产业化的合同中,企业与农户之间往往存在互相投机的现象,一些企业或者农户会为了追求更大化的利益公然违约,这样不利于维护农业产业化的有序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需要经济法保障的必要性探析
1、农业产业化体现了经济法的价值理念
农业受自然环境气候影响较大,且农作物一般都具有固定的生产期限,这就决定了农作物投资风险大、投资期限长、收益不稳定的特点。然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生产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发展农业是维持国际稳定、经济健康、社会和谐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通过农业发展可以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市场经济中的形式公平转变为是指公平。这也正是经济法所追求的,经济法的立法目的为国家的经济安全、经济自由、引导经济生活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
2、有利于规范农业产业化中的市场主体建设
要规范农业主体的建设离不开经济法的建设。目前,农村的产权划分够明晰,农户的各项权利除了需要确权外,也需要更加明确的划分和立法保障。比如,农业生活中的土地占有权、收益权、处分权等,这些都需要在农业产业化之前理清,否则,一旦与产业化相结合,将会形成更加错综复杂的关系,影响农业产业化的顺利经营。近年来,《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出台都为我国农村产业化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3、有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农业市场环境
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维护农业产业化市场中的有序进行,就需要建立良好的农业秩序,以此来杜绝农业市场上的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美国农业产业化的历史中就有先例,美国曾出台垄断法案来明确抑制农业垄断行为,防止出现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等行为。这对于市场而言无疑是必不可缺的制度保证。而经济法则可为实现农业市场的有序化提供健康的法制环境。
三、经济法保障体系的构建
1、完善农业市场主体的经济法保障
要克服农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首先应该加强农业市场主体的经济法保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组织、团体都是重要的市场主体。虽然我国目前的农业法都鼓励农业社团、组织的建设,但是乡村政府不够重视,态度不够积极,物质支持力度不够,也没有做好必要的引导工作。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农业民间组织法,完善农业组织的建设等权利。其次,在维护农业权益方面,应该出台相关法规,明确农民各项权益的划分,比如说对于农民在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应该出台相关的确权法规,完善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划分土地的各项权益归属,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积极性,让农村能够依靠投入土地就能获得生活保障、赚取资金。
2、健全农业市场交易秩序的经济法保障
有市场交易的地方就难免出现市场垄断行为,这就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干预,来杜绝和限制不公平交易、市场欺诈等行为,保障农户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笔者建议,要健全农业市场交易中的经济法保障体系,其一,应该通过法律规范经营行为来确保市场交易的公正合理。明确农产品运输、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采取合理的指导价,来引导市场有序进行。其二,应该对进行农产品交易的单位实行准入机制,确保市场主体符合规定的条件。其三,应该建立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相关认证立法,既限制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又把控农产品的市场准入。让农产品无论是在产前还是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都能够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梳理品牌意识和企业信誉理念。其四,完善政府补贴制度,一些农产品在出口过程中,政府可以为其提供补贴,以合理的低价来赢得市场。
3、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的经济法保障
我国农业合作社建立与运行的实践,暴露出其法制建设上有如下缺陷:首先,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没有明确农村合作社成立的主体资格问题。其次,缺乏相应的农民权益被侵害后的法律救济机制。再次,缺乏专业的农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如运行、分配、合并与分立、解散与清算等制度。此外,还缺乏完善的农业合作社财务监督审计制度,以保障组织的财务能够健康持续发展。最后,政府部门缺乏相应的农业合作社运作扶持制度。这些都制约着我国农业合作社的运作与发展。农业合作社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对于这一合作组织的建立,让然存在许多不足,缺乏经济法规的保障。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完善。其一,让农业合作社的主体资格明晰化。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均未对农业合作组织成立的主体资格进行实质性的规定,这容易造成农业合作组织性质的混乱,有必要明确规定农业合作组织的主体资格要求,以保证农业合作组织性质的纯洁性。其二,建立法律救济机制,在农业合作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纠纷,如果没有相应的处理机制则容易造成农业产业市场的混乱和不稳定,因此有必要加强法规宣传,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及时对这类事情进行调解。其三,完善农业合作社组织的运行机制。农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和机构设置、效能分配,如何解散或者成立,这些在我国法律上都需要进一步完善。除此之外,要建立财产审计和监督机制,保障农业合作组织的规范性。
作者:龚睿 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仁富.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经济法保障[N].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9).
[2]邵海.家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困境与经济法对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这些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迅速,农业保险工作已呈现出“业务较快发展、作用逐步发挥、服务日益广泛、保障更加全面”的良好局面,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在承保品种上,已经涵盖了农、林、牧、副、渔业的各个方面;在开办区域上,已涵盖各省、区、市;在保障范围上,逐步增加了农民迫切需要的风险责任。同时保险的风险保障和经济补偿作用也日益凸显。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保险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关部门应不断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再上新台阶。
1.积极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
“十二五”时期,农业保险工作应以满足农业、农村、农民风险保障需求为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尊重实践、创新发展,使农业保险的发展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业所需,顺应农民所愿。要抓好重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稳定,积极开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粮棉油作物、大宗畜牧品种、天然橡胶、渔业和森林等保险业务,争取使主产区的粮棉油作物的投保率进一步提高,推动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促进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要针对地方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积极开展蔬菜、烟叶、果木等保险业务,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针对农民主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积极开展农房保险、农机保险、农民工意外伤害等保险业务。要着力构建科学的风险定价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进一步夯实农业保险商业运作的市场基础;加强风险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应用,积极拓展天气指数、市场风险等保险产品,改善农业保险产品结构;探索有效的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形式,鼓励基层农林服务部门参与农业保险服务,争取所有乡镇都有“三农”保险服务网点,实现农业保险的“面对面”服务。
2.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促进农业保险科学发展
法律法规体系是农业保险基础制度体系的重要核心和基石,是农业保险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更加重视制度建设的支撑作用,通过基础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来增强农业保险的内生增长能力;要进一步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明确保险监管部门、保险经办机构、农户等相关参与主体在推进农业保险发展中的权责;要建立健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参考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农业巨灾风险保障基金,形成由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实现农业巨灾风险在全国范围内的分散化解,提高保险业抗御农业巨灾风险的能力。
3.健全服务网络,加强信息化建设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关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历年来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因此其内涵已被诠释的相当丰富。总结起来,主要的观点有3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主要是指农业的发展要保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以满足人类发展的基本物质需要:第二个方面主要是指在前一个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使社会产品更加丰富;第三个方面是指人类不能改变规律,只能适应和合理利用规律的特性。一方面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开发、合理利用以及保护资源环境的能力。
二、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薄弱
从我国当前农业经济模式看,我国自“”之后,农业耕种和管理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难以实现统筹管理;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现状看,我国处于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初级阶段,生态农业结构分析需要精通经济学、农业科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高端人才,以我国的农业经济现状,并没有借鉴基础,理论体系的搭建并不顺利。
(二)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有限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为基础,经济发展为导向的产业,在发展期间,政府的扶植政策至关重要,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政府为农民提供信贷服务,培养技术人员,但是由于农业管理的分散性和政府扶持力度的局限性,扶持效果并不明显。
(三)生态农业推广难度大
一是农村地区人口的专业技能水平较低,自我学习能力较弱,但是通过专业人员培训无法做到覆盖面的高校拓展。二是农村地区的信息设施不完善,农民很难通过对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转换为生态农业的一手资料。三是生态农业产业结构不平衡,受到地理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影响,地方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平衡。
三、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就是遵循整体协调发展、循环再生理念,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利用农业自身的生态平衡系统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采用现代管理办法,对农林牧副鱼的生产进行科学调控,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三色农业
三色是指绿色、白色、蓝色,其中绿色农业是指以土、水、气为基础的传统绿色植物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蓝色农业是指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为主的水域农业;白色农业是指以生物工程为技术主体,以微生物学为科学基础的包括高科技生物工程的“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的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新农业。
(三)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其重点针对我国大部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借由先进科技对相关土地进行远程信息分析,遥控及变率处理,并针对相关问题做出相应解决方案,从而确保对所监控地区的精准化指导与调整,从而实现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科学性,保证环境、人力资源调配得体。
(四)集约型可持续发展农业
集约型可持续发展主要针对我国人多地乏,资源不足情况,以提升土地使用率,确保农业生产整体性提升,保证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有效重组,实现投入最小且收益最大。与此同时,集约型可持续发展战略可统一调配与指导相关组织者,确保整体发展的科学与环保,从而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作用。
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完善我国的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对土地进行承包,将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进行种植,提高经济效益。第二,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工,大量发展养殖业,促进协调农林牧渔业的发展。第三,合理安排资源的配置,加强控制农村人口快速增加,加强推广灌溉技术,改变土地原有的漫灌方式。第四,组织农民合作创新,相关的政府部?T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建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将市场风险降到最低。第五,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加强农业科技的投入,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和管理知识,大力培养高素质的青年人才,提高农业的种植素质。第六,建立农业保护体系,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建立包括农业风险基金、对农产品进行储备、农产品最低价格保护制度在内的风险保障体系,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风险、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